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钞第四¶
钞第四¶ 第 61c 页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五
沙门凊远 述

「〔四一乘顿教〕」

泛论五教唯第五圆教得名一乘是
故教章探玄等槩将中间三教并作三乘但云顿教
钞第四¶ 第 62a 页 X10-0062.png
今加一乘者或云疏主欲彰经胜故然则其义可得
而闻乎乃云取合后三之义故云一乘顿教尔则终
教亦然欲彰经胜斯言何设乎今谓约顿渐以分故
顿教为一疏主云由终教有在缠出缠之异顿教净
觉心体无出入之殊一向称真同于真界特加一乘
之名又天台顿教约佛化仪及时分说非约所诠之
理亦不约上根凡夫始终离相直造一乘故不能收
南北宗禅门及二十馀部顿经斯为关事不有此门
逗机不足于是今家特立顿教然有二义一经中一
向辨于真性说离相之义既属顿教如诸部般若等
所谈二别为一类离念上根凡夫顿显绝言之理性
成佛即诸佛顿经佛自判也经云是经名为顿教大
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正收禅门见性成佛之宗初
义则对三乘机显于真性夺之纵之或三或一次义
则独菩萨法是以祖云顿教一乘又云真如门唯有
清净解脱者生灭门备有三类众生尔则圭峰所判
得非当乎问诸祖何不如是明言判邪答既不兼弘
致于顿教则通相而说圭峰力弘斯典详究竟真如
理之所归当然矣而大疏亦云大乘顿教者盖常谈
亦二疏互彰耳。】

〔一一教中所诠法义〕」

教章云就法
分教教类有五若就法义如下别辨言就法分教者
约一代能诠教法分之为五广引教證故别作一门
其一一教下所诠义别义相别作一门故云如下别
辨约能所诠异分为二门也言所诠义者清凉云法
钞第四¶ 第 62b 页 X10-0062.png
约自体义约差别如云色法分十一色为义此约相
望互为法义说今云法义如下别辨者即能诠教法
之义耳若探玄玄文则云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只作
一门即就一一教下以所诠之义辨之以所诠之义
显能诠之浅深故云以义分教也今广略疏亦作一
门。】

〔邪正不分真妄混滥〕」

大钞云邪正不分对外道
真妄混滥对凡夫。】

〔色法有十一注云五根五境及
无表色〕」

别而言之唯眼根所取者为色通而言之
六根所取者皆名为色今就通言分三种之别一有
见有对色即眼处之色于中复分三种一显色即青
黄赤白于中差别之色又有八种谓云烟尘雾影光
明暗二形色八种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又有馀师
说空一显色谓以青等形显二色析至极少亦名极
迥色巳上共二十一三有表色谓行住坐卧屈伸取
舍二无见有对色即耳鼻舌身四处之色谓声香味
触声有八种一有执受大种为因(内四大有情所发之声)二无
执受大种为因(即风林河所发之声)三因执受不执受执大种
(击鼓吹角等声)可意不可意俱相违邪教正教又杂集有
三一共成声(令在可意等三也)二圣言量谓见言见等含在
正教中非圣言量谓见言不见等含在邪教中香有
四种谓好香恶香等香差别香味有六种谓甘酸咸
辛苦淡触有十二谓四大种为四滑性涩性重性轻
性煖泠饥饱三无见无对色即法处之色谓无表色
无表色者演义五十六云杂集论第一云法界处所
钞第四¶ 第 62c 页 X10-0062.png
摄略有五种(十八界中法处之色故云法界)谓极略色(大钞十三云是定心了见
细色谓以观慧假想析至邻虚名为极微亦云极略)极迥色(离馀碍触之色则光影等折至极微
又即空一所显也)
受所引色(因教因师领受在意等)遍计所起色(三性中意
识遍计境从此生名所记之境为所起也)
定自在所生色(解脱静虑所行之境色从彼起
故)评曰大乘法处之色具此五种小乘唯得五中三
与五也如天亲五蕴论云云何无表色有谓有表业
(即前受所引色)及三摩地(即前定自在所生色)颂曰乱心无心等随流
净不净大种所造性此说无表释曰此无表虽以色
业为法如有表唯业而非表业令他了知故名无表
(此释总名)言乱心者谓此馀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
定等言随流者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
善与不善名净不净为简诸得相似相续是故复言
大种所造言此说无表者略说无表业及定自在所
生善不善色名为无表(上即释相)然有多类具如大钞(十九)。】

「〔心法唯有一意识也〕」

下文云虽云六识但是一意
识于根中应用故名六也俱舍云心意识体一释云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识乃至三名所诠
义虽有异而体是一。】

〔比于大乘欠二十五〕」

于大乘
百法中阙二十五谓心法唯一(阙七)心所法唯四十六
(阙五)不相应行中唯十四(阙十)无为唯三(阙三)故成七十五
今家所据俱舍台宗不止七十五法以彼约婆沙论
故藏教亦通大故今即萨婆多部彼即经部也。】

「〔疏但说人空不明法空〕」

旧云人执亦名生执过由
不及新云我执今应云我空疏从其旧称故名人空
钞第四¶ 第 63a 页 X10-0063.png
天台义师补注引阿含经无是老死(法空)无谁老死(人空)
證小乘双有二空云他宗明小乘只有生空者请读
此文然今家云不明法空者谓意不分明显了说法
空故又就多分说之故云但说人空不明法空如智
论云小乘弟子钝根为说生空又起信论云计我见
者依二乘钝根但说人无我亦就多分义说耳。】

〔疏
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

应云六识三毒善
法建立染净根本今不言善法者异说有四或云七
十五法中三毒属不定法通善恶故华严第九地中
三毒通善不善故不善三毒即凡夫所起善三毒谓
爱乐善法为贪憎厌世间为瞋分别有无为痴或云
三毒不起即是善法此为净根本或云钞云若以善
法熏心修道即得解脱故名染净根本疏中顺起染
故不善法钞中补之既加若以二字二字明知义令
有之或云钞云小乘计现在在色心为所熏三毒为
能熏故造业受报生死不绝演义约三藏义大钞承
用初小乘经部师计依顺正理论以现在色心为染
净因意云如大乘以第八为所熏故二三毒为因义
如大乘以三毒为能熏故如阿含经云以三毒因缘
故出三毒三合取二义有能所熏方流净故今此疏
中略于色字但用所熏六识能熏三毒以成流转色
法非本故非生死根本就多分说彼论既以色心为
染净因故言染净根本今但取三毒能熏起染以顺
小乘之所计故略不善法耳问彼论何故加色字耶
钞第四¶ 第 63b 页 X10-0063.png
答彼论通以根境识十八界为染净因故(根境即色)评曰
七十五法中贪瞋虽属不定痴属大烦恼九地中约
大乘贬之今就当教故初义不成若以持犯言之三
毒不起但是止恶善法熏心乃是作善止作二持通
大小乘故如七地经说云求佛之心为贪厌世为瞋
取空著有为痴此善三毒正起八地尽习起十地尽
使性佛地方尽然彼以非小乘之义耳又大乘善十
一中但无贪瞋痴即是善若小乘善十中唯无贪瞋
是善痴则不然故次义不成第三可取(第四近宗)。】

〔疏未
尽法源故多诤论〕」

或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未
尽大乘法源故多诤论或云于七十法决择未明故
云未尽法源或云未得法空故云未尽法源今谓前
科云辨所诠今科云结不了钞释云只由所诠事理
未尽故(事即七十五事相法决择未明故未尽理即法空之理不依赖耶唯依六识即理未尽此正释
未尽法源谓事理未尽者是也)于彼当宗自有二十部诤论(此正释故多诤
论)二十部诤论宗计不同南山戒集时选云五百人
即窟内迦叶上座部馀不在数名为大众即窟外部
谓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初故文殊问经云根本二
部是也又宗轮论云于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
部谓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次第二百年从大众
部复出一部谓多闻部次第二百年从大众部复出
一部谓说假部次二百年满从大众部复出三部谓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本末共九部)二上座部从
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出家盛弘一味法少说经律
钞第四¶ 第 63c 页 X10-0063.png
说既乖部旨遂分为两部谓雪山部(本即上座部后移于雪山)
婆多(即一切有部造阿毗昙等论即俱舍论之本宗上座部之诤论蜂起至于分宗自衍尼子之始耳)
次三百年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谓犊子部次三百年
从犊子部复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山部
次三百年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谓化地部三百年
从化地部复出一部谓法藏部次二百年从一切有
部复出一部谓饮光部次四百年从一切部有复出
一部谓经量部(本末成十一部)并前大众九部共二十部。】

「〔就佛意即通就言教即隐〕」

大钞云释疑疑云教是
佛说何以不了故此释云就佛说有之时无是即空
之幻有即真理之随缘故云通然以随机故名言之
中即含隐而说也。】

〔故宗习之者随言执理随相执
体〕」

理即义理大钞云十地论遮云随声取义有五
过失谓不正信退勇猛诳他谤佛轻法。】

〔随相执体〕」

【如注。】

〔注乾城〕」

初日出时见城门楼阁宫殿行人出
入日转时则灭但可眼见而无实事。】

「〔疏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
定性无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总为一教〕」

以深密
下正出合彼二三时为一教之义相二三时既同许
定性无性俱不成佛皆未尽大乘法理即大乘之初
门合为始教既同许定性无性俱不成佛亦名分教
(上依疏释)若演义云言未尽理者第二时但明于空空即
初门第三时定有三乘隐于一极故初教名并从深
密二三时以得故法鼓经以空为始以不空为终若
钞第四¶ 第 64a 页 X10-0064.png
两第三时既不明空何得名初以未显一极故特由
此义加分教名故云有不成佛故名为分问若依演
义分教分唯就第三时得今疏何云分教亦双从二
三时而得耶答演义为贤首通伏难故作是说也当
知此处义有通有别若约通义二三时俱名始教亦
俱名分教如上所出疏文之意是也若约别义第二
时空义即始教第三时五性三乘即分教如演义说
若对智光三时亦可深密二三时并是分教如圭峰
起信疏以智光三时但说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
为始教以深密二三时但说一切法相有不成佛为
分教问彼第二时说有一向成相宗以谓大过唯菩
萨机言教阙故摄生狭故若尔今家何谓同许定性
无性俱不成佛耶答相宗意许俱不成以第三破第
二约遍计密说第三依圆成实说以此推之故知同
许又况说一向成者是相宗意非深密本文彼经判
第二时说空也(大钞四)问彼第二时说但说空者何故
今疏云二三时同许定性无性俱不成佛耶答钞云
深密判二三时教皆说五性其中定性无性以无佛
性故毕竟不成佛果又探玄始同终别三始终俱别
三双指深密二三时以彼第二时但破遍计不破依
他故知即是五性三乘无差别论疏第二时亦作三
乘以彼第二时即是般若不妨说诸法空不妨说三
乘五性会解引探玄證第二时三乘五性义然彼文
云深密第二者即深密经第二卷此是第三时经文
钞第四¶ 第 64b 页 X10-0064.png
非第二时也此义不成问何以教章分教等中以第
二时为始教第三时为终教耶答彼第三时教以有
照空以显中道双持空有名持法轮三时次第总摄
一代渐经三轮义宽收经亦广故当渐门三教若克
所宗但是境空心有五性三乘有不成佛究其所归
本非终教经含多义用有不同问戒贤第二时与智
光第三时同耶答俱说诸法皆空祖师皆指般若但
戒贤第二时但空遍计集破六识若智光第三时心
境俱空亦破八识若两则不无浅深之异问今疏始
教能诠唯举深密二三时所诠唯说有百法钞云以
说相多性少故言法相宗若两不收智光三时之义
耶答若能诠则影在深密第二时以说诸法皆空皆
未尽大乘法理并属始教故若所诠则疏钞既唯说
百法止论相宗不收空宗之义以空宗诸法皆空故
唯说就相宗通相说耳问何不正名分教亦名始教
耶答始教对终教以立若正名分教应对下满教有
妨后二教故问何以演义五云名为分教亦名始教
耶答彼释终教中成佛对前教不成佛故先言分也
非正释始教义相耳。】

〔法门〕」

肇公云言为世则谓之
法众圣所游谓之门。】

〔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慈恩云
即瑜伽本事分良以彼论文广义丰寻波计源辄难
晓悟乃甄集宗要成斯邪论广文委嘱他部略论抑
不繁词故云略录表诠呼召称之曰名有所度量称
之为数。】

〔少说法性〕」

相宗相多性少性宗性多相少
钞第四¶ 第 64c 页 X10-0064.png
空宗非性非相此止三句或谓亦可作四句小乘教
多性少后三教说法性即法相数是也然庄严圣教
无适不可但小乘性少之句恐难作耳。】

〔色有十一〕」

【五根五境可知法处所摄色如前所释。】

〔心法有八〕」

【八识各别出体故。】

〔心所有五十一不相应行有二
十四〕」

前色心即五蕴之初后此二即五蕴之中三
谓色心分位也心分五蕴摄九十四法唯不摄六无
为慈恩颂云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七十三行摄
八王识蕴收无为非积聚故非蕴门摄华严盘节具
释。】

〔疏故少诤论〕」

明二空之理决释分明故少诤论
虽明二空唯约八识未极一心犹有十明师之异。】

「〔成立唯识之论但十师之殊〕」

天亲菩萨说唯识三
十本颂而有之十解释一护法二德慧即宗慧之师
三安慧四亲胜天亲同时五难陀六净月七火辨亦
天亲同时八胜友九胜子十智月后三论师并护法
门人然上十师各造论十卷后奘三藏翻译之次慈
恩法师恐后人取舍诤竞殷勤启请合诸师义译成
十卷名成唯识论而护法理长处多故但云护法造。】

「〔疏终教者亦名实教〕」

演义五云亦对第二教二义
由前定性二乘及一阐提皆不成佛故名为分亦名
为始今既尽理所以名终立实教名双对前二非唯
说空复有中道妙有故称实理既非分成亦名称实
问实教应对于权还可始教亦名权教否答权教之
名通中间三教故不可以始教犹称问实教亦通后
钞第四¶ 第 65a 页 X10-0065.png
三何得第三犹受实教之称耶答对前教定性无性
皆不成佛未尽大乘法理此教既非分成以称实理
故名实教又对前教唯说于空未说中道此教既说
中道妙有故称实理实名之为实后之二教虽不立
是名不妨是实例如初地名为见道初照理故犹受
此名非为后地不见道也以始教中无实果故问应
终教有实果耶答约称实理与前始教对论故究竟
言之实果唯在圆教所谓前四因中则有至果皆无。】

「〔大小乘法相所诠义于源则略枝派则广〕」

源宗非
一真心源乃是根源派字大钞是流字虽二字皆通
然诸处多曰枝流。】

〔学者遍寻三类本末俱通方解
教理〕」

三类二字节在上句本末之言即起信五重
本末谓寻究三类旨趣约法生起五重本末俱能通
晓方解教理又文义有平亦三本之与末俱通方解
教理有将三类二字节在下句谓三类本末者误也
然起信五重本末者一一心为本源二依一心开真
如生灭二门三依生灭门明觉不觉二义四依不觉
生三细(三细者一业相即赖耶自体分二转相即见分三现相即相分)五依现生六
(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四计名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人天唯齐业报小乘齐后四粗法相极于三细)
问大乘本末俱略中间广何故前云大小乘法相于
源则略枝流则广耶答前乃通相而说若克的指归
本末俱略而中间广又中间望于本亦属末故大钞
作四句云大乘法相末广本略终教本广末略顿教
非本非末圆教全本全末小乘末广而本略末广谓
钞第四¶ 第 65b 页 X10-0065.png
起业业系本略谓执取计名即我执法相宗本末俱
略而中间广本略谓第八识三细乃至所依根本则
略末略谓起业受报中间广谓六识中我法二执烦
恼所知二障甚广即智相等四粗三细乃至所依根
本法相极于三细未谈一真心源故云乃至所依根
本。】

〔真如门乃至一真心源〕」

凡云乃至是超简之辞
今云乃至无可超简乃是超简其义法性所说本广
而末略本广谓起信则于始本二觉三大及真如门
一真心源开章广辨末略谓于六粗障执之义唯略
说其起业报但列之而巳都之解释。】

〔五蕴即空空
即法性又云三世五蕴法云云〕」

又字大钞作文字
以此四句證五蕴空义以文字为正。】

〔起信智度宝
性等三论〕」

大钞无三字然若有三字著等字等字
宽含大钞为正。】

〔且略结始终束之为渐以对第四
顿教之殊〕」

约历位无位以分渐顿之殊如疏结云
上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总名为渐然顿渐总有
二义初就诸经所诠行位差别等相为渐就诸经不
立地位一向辨真性处为顿如教章探玄大疏此疏
等说二以三时五时始自阿含终于法华涅槃通名
为渐以圆觉等二十馀部别为一类离念之机不属
三时五时说者为顿如禅源诠及今疏多明此义虽
有二义皆合始终二教为渐以对顿教之殊。】

「〔疏谓法相破相法性〕」

钞复开始终两教自有三宗
以摄尽一期渐教法相宗即慈恩所宗破相宗或曰
钞第四¶ 第 65c 页 X10-0065.png
无相宗或云空宗即竺汰等宗二皆渐中始教法性
通于顿渐渐即终教正为能拣顿如后说。】

〔疏注而
传习者皆认法性之经成立自宗之义〕」

正叙此方
末计传习若叙西域唯性相二宗清凉圭山并科智
光为性宗即能拣非妄认也若就此方料拣则三宗
不同智光方属所拣性为能拣拣彼二宗但是前二
若相宗所宗即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空宗所宗即般
若等经中观等论。】

〔而传习者皆妄认法性之经成
立自宗之义〕」

问何故玄文辨顺违中不拣智光圭
山却拣耶答清凉为法相繁兴唯拣法相圭山兼为
此方末计二宗双拣问既二宗俱拣何故亦科智光
为性宗耶答先以性拣相智光亦能拣虽在此方料
拣带彼源流故亦是纵之若夺之亦属所拣。】

〔疏法
性注云通于顿渐〕」

在禅源诠唯通第四顿教在此
疏直通圆教能拣中指经华严俱在其中问法性既
通后三教何故唯将终教以拣二宗耶答终教从前
始教中来有所滥故特为能拣以显优劣顿教不从
三来无所滥故又渐中之终以为能拣足显圆顿之
深玄耳。】

〔谓若不许容有二宗之外有法性宗者〕」


字误也有本云空有二宗既上有许字不当用容字
耳问性相二宗既出彼方盖言西土也此方料拣则
性宗之外别有空相二宗彼空宗者从何而出耶答
从性宗分出问前立教中深密第二时即是般若此
彼相宗还便是前第二时否答破相宗所宗之经便
钞第四¶ 第 66a 页 X10-0066.png
是前第二时经非别有经也故今钞云其破相宗所
依经自是第二时空教般若等。】

〔密意方便破相不
了之教〕」

禅源诠云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
言故言密意也。】

〔除圆顿称性教外自有三宗〕」

于如
来藏缘起宗中自有渐顿二教祇将渐对拣权始故
云除圆顿称性教外自有三宗乃除后圆教顿教也
是以引贤首五宗以證真空无相宗唯识法相宗外
自有如来藏缘起宗居于二乘之后尘外金刚疏亦
有三乘如来藏缘起宗具终顿且以终教为能拣此
问只约三乘对拣不论五宗不必唯推顿教于圆融
具德宗中也如引法相繁兴作章十义拣权三乘之
外别有一乘但取一居三后此问亦尔但取性居空
相之后以显二宗之外自有法性宗耳问或云合顿
归圆故但除一教还可得否答大钞六云然圆与顿
若约究竟真实性德出体则同未圆不名为顿故若
约名义及教门施设则别谓顿则约时竖说圆则约
法横说不妨有顿而非圆如不妨初地顿断二障分
别种子未断俱生故又不妨圆而非顿如信华严宗
中所显一切众生全同佛德一向发心学之更不习
权教小教此名闻圆法起圆信然性迟钝习之多时
渐渐方解故非是顿由是判顿圆不同也评曰若约
前义顿即圆故名为圆顿唯除一教若约后义顿圆
不同除于二教然则除二随说皆得不碍渐中自有
三宗钞云复开始终两教自有三宗此之谓也问能
钞第四¶ 第 66b 页 X10-0066.png
拣即终教还是一乘否答清凉云能拣十义即此经
中同教圭峰云即华严中同教岂非一乘耶盖取合
后三教以拣于权后三皆实名一乘宗开二成同别
若贤首探玄于中间三教共教三乘约存三泯二开
成两教始教存三为三乘终顿泯三属一为同教一
乘故分四中同教有此两势如同教答问云四中同
教一乘或从生出或从一出又清凉同顿同实亦分
四耳佛法中宗计有其五一随相法执宗二真空无
相宗三唯识法相宗四如来藏缘起宗五圆融具德
宗尘外法师金刚疏亦立大乘三宗今流行疏无之
应有广疏。】

「〔疏三乘一乘〕」

今疏先三后一乘者约敌对破上故
大疏及玄文先一乘后三乘者以一乘为胜故彼初
二相对释后八相蹑释其释义并以相先性后与此
不别。】

〔疏三乘注性五故也〕」

问三乘者既性有五如
何乘唯有三答阐提唯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无运载
义故不立乘不定性由性不定故亦不立乘。】

〔疏初
小次一不了〕」

问前云深密二三时俱是三乘今何
以云第二时是一乘耶答前据深密经今据戒贤指
为性宗故。】

〔疏一乘注性一故也〕」

性一故乘一若有
二性容有两乘也。】

〔疏初小次三不了后唯一乘为
了〕」

此约智光三时此方料拣是始教何以故云是
一乘答难在此方料拣带彼源流故约妙智经等一
乘义说不约空宗也如引法华为證理亦可知矣亦
钞第四¶ 第 66c 页 X10-0066.png
是三宗对法相三时之说耳。】

〔法华云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演义释云
上三句正立第四句释疑言无二亦无三者古有多
说大乘法师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菩萨乘胜故为
第一此即生公意未尽其旨生公云二者第二乘三
者第三乘亦应无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
既无二三一亦去矣意云今日一乘深有玄致所以
称所以大所以大者义理深也昔三乘中大据未融
馀二则立为权若约悲智万行不乖今日之一故云
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言既无二三一亦去者二三
既不立大岂独存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
并无体故诸子皆索故是知三皆空指以为方便若
天台慧公谓无二者无有声闻缘觉二乘无三者总
无昔三乘以皆非实故宗说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经
宗但云一实故云唯有一乘而大乘法师以谓唯有
菩萨乘耳。】

〔注云有三乘但是方便之言〕」

正释下问
疑云若唯有一昔何况三又华严经云或有国中说
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量乘故今释云
若以如来方便则多少皆得十方国土及昔说三乃
是方便非是实也。】

〔其实为一乘〕」

清凉释云此偈明
佛开权终归一乘故云其实为一乘。】

〔入楞伽说二
乘无实涅槃〕」

流支所译十卷者楞伽此云不可往
入楞伽王城故云入也共引彼二四七三卷经文皆
说二乘无实涅槃明知定无趣寂望其当分谓是无
钞第四¶ 第 67a 页 X10-0067.png
馀涅槃以大乘望之但是深入三昧沈空多时假言
涅槃以引劣器。】

〔但是三昧力故〕」

者经云味著三昧
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乃至譬如
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即性宗说彼后必回心故起信
七种回心中要是人无馀涅槃然后回心相宗谓入
无馀涅槃永不回心也。】

〔涅槃经云佛性者名为一
乘〕」

第二十七经云佛性者名为一乘以是义故一
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实有一乘以无明覆故
不能自见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言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即二十七经师子吼
品。】

〔涅槃皆为一性也〕」

为字误也若疏中用唯字以
疏为正。】

〔结喻世尊所化弟子〕」

喻字误应作会字此
即化城喻品云十六王子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
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今释迦即第十六王子故云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众生等指现在诸比丘未来
声闻及馀国所度者即第十六王与所化之众自于
所得功德生灭度想乃至馀国作佛唯以佛乘而得
得度此破趣寂既无趣寂则无定性二乘二乘既无
一乘义亦巳显矣引彼经四文破之此即初一馀国
大钞四云有云随举娑婆之外一国即是若天台云
方便有馀土也彼依智论所立四种国土一凡圣杂
居土二方便有馀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土
外救曰(相宗学人)馀国信入者是变化权声闻非趣寂者
钞第四¶ 第 67b 页 X10-0067.png
得引之破趣之义耶答今破之曰此有二失一权必
化实无实化谁则汝有化无别用无别用之失也若
有不定性声闻故菩萨化为声闻诱令回心此则化
而有益今汝宗中定性决不回心何用化为既无所
化之机能化无用二者岂不谈于一类怯弱众生耶
彼闻佛道长远心生怯弱且趣寂灭若知一灭永沈
则不敢趣灭今见从灭得起此怯弱人便即趣寂却
后得起汝宗一灭不起便成谈彼巳具足佛道修六
度行。】

〔菩萨与记〕」

即不轻品说过去世佛令不轻与
记。】

〔汝等皆当作佛〕」

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利涉
法师不许此义云何昔时菩萨预记今日会上声闻
即诸弘法菩萨谓药王等当与记也(演义之安国法师)今释
曰论主昔为例例于今后今古道同故今有人语诸
众生言汝心即是佛性悟心修心定当作佛即同彼
事非谓往昔常不轻与如今人授记良由执巳所宗
致令不晓论意而乃拒而不信故知五性宗人天亲
化亦不得况馀人乎。】

〔增上慢声闻〕」

慢有七种谓慢
我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称量自他比
校同德名之为慢恃我凌他名我慢与他齐等谓巳
胜他名过慢他胜谓巳胜名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
上慢虽知下劣反顾自矜名卑劣慢下毁经像名为
邪慢大钞云声闻有四一决定声闻二增上慢声闻
三退菩提心声闻四应化声闻应化声闻退菩提心
声闻如来与记决定增上慢二种声闻根未熟故菩
钞第四¶ 第 67c 页 X10-0067.png
萨与记此中通破定性无性也身子二万亿佛所巳
曾教化又四大声闻自陈舍父逃逝明巳先化第三
周中引大通智胜佛所曾巳广化皆是退巳再发心
者名退菩提心声闻富楼那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
身阿难方便为侍者罗睺罗密行皆应化声闻根未
熟故既云根未熟则知他日必熟决定回心非定性
也大乘法师云合言不熟译者误大钞弹云不可以
未字不顺巳宗便判论文之错。】

〔菩萨与授菩萨记
者〕」

或云宜改云与授菩提记今谓此脱字也宜依
演义彼五末云菩萨与授记菩萨授记者楞伽经何
以说五性前引涅槃第九无定五性故有此疑若相
宗引大庄严论及瑜伽论说有二种一时边二毕竟
言时边者梵语迦罗按多此云暂时无圆寂法此又
有二一者阐迦此云乐欲谓乐欲住生死故虽有大
乘种性而增上邪见焚烧一切善根二者阿阐提迦
此云无欲谓不乐欲入涅槃故即悲增菩萨常愿度
生生界若尽方入涅槃二毕竟者梵语阿颠底迦此
云毕竟谓毕竟无解脱因故即无种性人评曰前二
即时边约时以言谓暂时无圆寂法者正同楞伽二
种演义云彼之所引證无性义今释其所引还成有
性非无性也何者以彼经言非焚烧一切善根者常
不入涅槃则有入义也此意则明楞伽焚烧善根者
后必入大悲菩萨常不入非实不入也。】

〔谤菩萨藏〕」

【即此所引庄严瑜伽谓虽有大乘种性之人也然则
钞第四¶ 第 68a 页 X10-0068.png
既云虽有大乘种性故知二论同楞伽非毕竟无也
故云彼宗所引不晓经意。】

〔摄论〕」

正名摄大乘论即
无著菩萨造释此论有多家一无性菩萨释论即名
无性摄论二世亲释论有十卷唐三藏译名世亲释
论三梁朝真谛译亦世亲释论十五卷名梁摄论今
云摄论即本论释论即梁论若大钞即云梁论第八
云然彼论成立正法以一乘居三乘之后以一破三
故知三乘不了也。】

〔巳说当说〕」

巳说注般若深密之
类问他宗将华严亦在巳说之数莫不及法华耶答
大钞通伏难云设将巳说该著华严若彼法华亦为
易信始成正觉便说一极上根所受不对昔权故。】

「〔秘要之藏〕」

正注云云乃至云云乃至似觉重繁今
谓云云言秘要之藏有如云之义也乃至即超简文
云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

〔注昔
经虽妙犹滞三乘〕」

滞字之误大钞即带字昔经即
法华巳前诸部般若等经带权说实曾未明言说唯
一实今既破三唯明一极故多嫉怨涅槃虽明一极
法华巳破三故便易信受良以破三显三显一法华
如刈穫涅槃如拾穟故涅槃经三十六云昔于灵山
说法华经八千声闻得授记别如秋收冬藏更无所
为即其义耳。】

〔注今果有保执五性三乘不信唯一
经文验矣〕」

问今见人间讲赞讽诵书写之处闻者
莫不敬信佛言难信莫是错耶答大钞云见闻赞诵
生毁谤者千中无一二敢如此者佛言难信者定是
钞第四¶ 第 68b 页 X10-0068.png
不信一切众生及三乘贤圣皆同一味如来知见为
疑谤矣若保执三乘五性不信一者深为不可也。】

「〔疏唯心妄〕」

妄之一字性宗贬之若彼自宗不言是
妄若约缘虑此通八识心若约集起唯第八心注八
识亦约通说钞注现行第八名异熟识等唯约第八
义说。】

〔谓此心识从惑业生〕」

业是有支习气惑是我
执习气识种识即生灭识当体是也种即名言习气
有为法各别亲种作有为法各别因。】

〔钞注以现在
第八名异熟识〕」

在字误大钞行字为正。】

〔异熟识〕」

【者约现行果为名以因通善恶(十善十恶)果招无记所感
总报之身即第八识中相分谓一切有漏可记别之
法为因能感第八无记之果因果种别故名为异任
运酬因故名为熟果异因熟故云异熟(有漏有记善恶为因有漏
无记为果无漏善非此名也)。】

〔注熏习成种招此识果酬引业故〕」

【以过去烦恼及业熏习于识成种故招此果。】

〔引业〕」

【亦名总业如持五戒招得人身约喻如缋像图形其
第六识酬满业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
断故满业亦名别报业如人之妍媸长短约喻如顿
众彩俱舍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缋像先图形
然后填众彩然其引业能造之恶要是第六意识所
(第六识心是能造业是所造)而其满业能造之思从五识起。】

「〔注唯识偈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巳
尽复生馀异熟〕」

唯识论云既唯是识何有有情生
死相续彼颂答云由诸业等由诸业者福非福不动
钞第四¶ 第 68c 页 X10-0068.png
即有满善不善思业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
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也习气者即此功能
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如是习气展转相续
至成就时招异熟果此即有支习气。】

〔二取〕」

者即相
分见分或名色为二或心王心所为二或本末为二
习气者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习气
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
习故俱者谓业种二取种俱是疏亲互相助义业招
生显故偈先说也前异熟巳尽者前前生业异熟果
复生馀异熟者后后生业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
生馀异熟果也上依大钞所注释之若略钞七云能
取所取为二取彼释云能取者即心所法谓能贪妄
心所取者即所贪财色等能信善心等例之。】

〔依生
灭识种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与前小乘依六识三
毒建立染净义同但此是法相大乘依第八生灭识
耳故注云依识生死即是染义转识成智即是净义
故摄论第一云无始时来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證得见演义(二十一)。】

〔八识之心通如来藏〕」


宗虽云八识前七但是第八差别功能无别体即故
是本觉真心。】

「〔疏真如凝然注八识生灭故非随缘〕」

既业惑辨生
明知真如不变故唯识论释真如云真谓真实显非
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性宗则真者体无伪妄如
者性无改异然相宗云真实者但是不虚妄未能指
钞第四¶ 第 69a 页 X10-0069.png
出真如心体心体是有法真实是宗法若不指真如
为心体即阙前陈也(彼宗以有法为前陈)是故相宗真如唯凝
然不变无随缘义性宗则具不变随缘二义若大疏
(二十二)云唯识论等亦说真如是识体性但后释者定
言不变失于随缘过归后辈耳钞(二十一)云唯识论云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释曰既用真如为识体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
成识体但释论云人唯立不变故云过归后辈然空
宗亦说随缘义以对相宗故若以性宗对拣则非随
缘非不变。】

〔如来藏〕」

藏中有如来故名如来藏有财
释也非谓藏是如来如匮中有金非匮即是金自性
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其染心等起信云无明为因
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粗此中取无明为因生三细
三细既属赖耶巳成就识藏问次前云净心为因不
觉为缘生三细今何云无明为因耶答彼论三细六
粗各有两重因缘义者如水为因风为缘生于波浪
次义者真不起妄乃是妄托真生谓无明托真心而
起妄其三细以无明为因净心为缘如水性不动风
托水而现波浪是风之相非水之相是故风是亲因
水为疏缘前即约识此即约相所约异故分心相之
别今取次义业识为因境界为缘生于六粗又境界
为因业识为缘亦然即梦识梦境互为因缘耳。】

〔注
此与破相宗中无性即圆成义意稍异如下料简〕」

【如钞四初巳具前文。】

〔疏真俗条然〕」

大疏钞云迢然
钞第四¶ 第 69b 页 X10-0069.png
彼传写之误也。】

「〔疏第一义空该通真妄〕」

俗谛当体即空真谛离一
切诸法之相故空以是即妙有之真空故该通于真
妄。】

〔注四重二谛〕」

依唯识有四胜义依瑜伽有四世
俗以四世俗对四胜义则有四重二谛巳见前文(二半)
仁王经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彼经波斯匿王言第
一义谛中有世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
智不应一佛言汝今无听我亦无说无听无说即为
一二应又偈云无相第一义无有无他作乃至照解
见无二三谛常不即如钞云云谓虽有二谛智无二
二智即体照即用。】

〔涅槃经世谛即第一义谛〕」

文殊
云世尊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
谛不如其有者即应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
说耶佛言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世尊若尔则无二谛
佛言方便随机说有二谛谓本唯一谛解或分二则
二而不二(仁王经)不二而二(涅槃经)一二自在为真二谛
大疏云涅槃唯一仁王无二即斯义也。】

〔性宗二谛
不即不离以敌对相宗条然故但云即也〕」

相宗务
在分折空有故二谛条然性宗务在融通不二故二
谛相即性宗具有二谛真谛俗谛第一义谛疏云第
一义空该通真妄即第三谛也。】

「〔疏四相前后〕」

释论有四种四相一粗重过患四相
亦名长时四相二微细过患四相亦名刹那代谢四
相三无常功德四相四常住功德四相四种并是治
钞第四¶ 第 69c 页 X10-0069.png
惑约逆流说又前二亦通顺流今即刹那四相也谓
初有名生生巳住世名住住别前后名异表此现在
法后还灭无故立灭相现且未灭故云前后只于现
在法中说四相义故大疏云同时四相也大钞引唯
识论云此依刹那假立四相(此證同时之言)大疏但云灭表
后无者唯此一句异于法性不许同时故若集解云
此是一期四相(应即四中长时四相)然演义六云此依刹那假
立此相今从祖师问灭表后无应是未来何云过去
耶答非约长时今是刹那假立四相灭是无故即现
在之落谢故云过去大钞注云简异小乘生在未来
住异灭是现在故。】

〔疏四相同时〕」

大钞亦云以性灭
为灭故得同时前是假立四相故灭不同时又云此
教以所相法体随法性融通故能相之相亦生灭而
无碍。】

〔故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梵语刹
那此云极少谓时之极少俱舍云壮士一弹指顷有
六十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咀刹那六十咀刹那
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十牟呼栗多
为一时十二时为昼夜言一切法不生者起信疏解
云以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非
无生则不流转是故契无生者方见刹那也又摄论
云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此中一刹那者即谓无念。】

「〔三世皆空故体即灭〕」

大钞云体性即灭今钞脱一
性字净名自有二义同楞伽生灭同时故体性即灭
次约三世皆空故体性即灭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
钞第四¶ 第 70a 页 X10-0070.png
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上文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未离无始无明之念故若得无念下彼疏云若至心
源得于无念遍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别以
无念等者彼疏云即释成上义疑云佛得无念众生
有念何能知邪释云众生有念本来无念佛既得彼
无念无念与念本来平等故云以无念等故是故得
知也又四相念中各即无念故云无念等也是故得
无念者遍知四相诸念也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云云
彼疏云虽始得无念之觉然其所觉四相本来无起
待何不觉而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下(本论云俱
时此云同时大钞亦然盖同字合此疏故特用之)彼疏云释成所标而实无
有等义也以彼四相一心所成无有前后离净心无
别自体无自体故本来平等同一本觉是故无始觉
之异问四相既其俱时何故上文觉有前后答唯一
梦心处梦之士谓为前后大觉之者知梦四相唯一
净心无有体性可辨前后故云俱时无有自立等也。】

「〔疏根后缘境断惑〕」

此约见道巳去说演义云根本
(亦名正体智)依真如而有后得智依根本智而有缘境
者因明断證复说缘境根本缘真后得缘俗以彼宗
中二智不融二境不即故但义说双观而常别照断
惑者此二智或如次断迷理迷事二种随眠今根本
双断二种随眠后得唯断迷事者非约一人先双断
又更别断也故唯识论横论断惑力用云根本有證
如了俗之义故双断二种随眠后得不亲證真如故
钞第四¶ 第 70b 页 X10-0070.png
不断迷理断迷理时即观理境断迷事时即观事境
故不相即既言根本有双断义则义说双观后得既
不断于迷理还成别照不同法性一断一切断也故
大疏云义说双观决定别照(大钞云疏影略而说约断惑应言义说双断而
实别断)。】

〔疏以有为智證无为理〕」

大钞云此即唯约根
本智说上明断惑此辨證理前但就所观论不即(能观
能断智体不二故)今就能所證心境明不即(有为无为别故)随眠成
唯识论云随逐有情眠伏藏识随增过增患故名随
眠即烦恼所知二障种(二障有现行种子习气三种不同)。】

〔智是有
为注以转识而得有始无终故属有为〕」

问转识成
四智与根本后得二智何别答相宗根后二智亦即
转八妄识而成大圆镜智大同根本智馀三大同后
得智宽局小异又相宗以无分别智为根本智性宗
以本觉为根本智(演义十八)。】

〔理是无为注但是显得不
是修生〕」

清凉云菩提为能證智唯是修生涅槃是
所證理唯约脩显无烦恼故或智及理皆相即也明
性宗能所證相即大钞云初明无断即断惑之义谓
不二而二有能所断二而不二烦恼即菩提故故大
疏云照惑无本即是智体今钞引智论云菩提菩提
断俱名为菩提故云惑即菩提后别明内證之相即
缘境之义谓不二而二有能所照二而不二即智即
如谓智有二能一能断惑二能證理上说断惑今明
證理即此智体本唯无念不能自立因惑说智智无
自性即是如体故大疏云照体无自即是證如今钞
钞第四¶ 第 70c 页 X10-0070.png
引华严云无有智外如等俱名为菩提钞六云相宗
多约二智空宗多约二断摄论云二知(根后)二断为菩
提体智论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大钞九云二
论文异义同若作小异解者摄论双取空相二宗智
论合取次云性空如理如量智为菩提体若尔智论
之文通空性二宗用今取性宗耳。】

〔无有智外如云
云〕」

演义(十九)有三意一约如体性空故智外无如智
体性空故如二故如外无智二约如智一味同一真
体安得智外更有如如外更有智三约事事无碍举
一全收等。】

〔注见即是见道之智也〕」

相宗见道之智
即无分别智亲證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以智是转识
而得故属有为所證真如之理属无为故不相即若
性宗则见道之智即真如故相即问能證之智即转
识而得岂与无分别智是同邪答无分别智即根本
智亦名正体智若约断惑名能断道(二障为所断道)与大圆
镜智其体则一也但随其所对立名小异在彼相宗
能所不即耳。】

〔注转第八识云云〕」

大钞(十四)云六七因
位转五八果位转因位转者地前皆是有漏至初地
见道能断分别二障显得二空真如六七二识齐转
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皆是无漏若出观时还是有
漏第六识至八地二执永伏得无漏七识我执亦永
伏灭舍赖耶名名异熟识五八果位转者八是总报
主能转三界有漏三性种子及有漏根身故十地满
心最后解脱道中方永弃舍齐證般若解脱法身纯
钞第四¶ 第 71a 页 X10-0071.png
无漏界大圆镜智尽未来际前五者由根是第八相
分第八因中有漏有漏根不发无漏五识故至果位
与第八一时转成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前五既是第
八相分故第八未转时前五亦未转耳若四智摄于
三身大圆镜智成自受用身故说报身有为无漏平
等性智成他受用身成所作智成变化身妙观察智
是自他报身之总故不别配之(若法身章配自他受用身)上相宗
依唯识论云耳章约始教镜智摄自性身平等妙观
二智摄受用身(自也)成所作智摄变化身然亦大同小
异次约终教镜智摄法身平等性智摄报身馀二智
摄化身。】

〔此智既依生灭识种四相所迁〕」

大钞云此
二句出有为所以以从种生生则有为况能生识体
是生灭所生之智安非有为既是修生有为必有有
为之相谓生住异灭故云四相所迁。】

「〔疏智依如来藏故佛化身云云〕」

此正显无为其化
身最劣尚是常住报身更胜安得无常。】

〔既上明世
出世智依如来藏〕」

蹑次前科见道之智即真如如
来藏故云既上明智依如来藏若相宗从生灭识生
则是有为今依如来藏所依常故能依亦常始觉同
本始谓始觉本谓本觉本觉理有众许是常始觉修
生义同无常今以始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岂无常
邪若是无常何得而言无有始本之异今言不异明
即是常则非有为非一非异大疏云则有为无为非
一非异有本略钞亦然今难义亦可通今从大疏故
钞第四¶ 第 71b 页 X10-0071.png
大钞释云以约生灭义同有为全同藏性故即无为
本觉义同无为始觉即是有为今说始本明其不一
妨本不二明其非异。】

〔恐人谓言但是不断常非凝
然常〕」

庄严论云常有三种一本性常(即凝然常)谓自性
身此身本来常住故二不断常谓受用身恒受法乐
无间断故二相续常谓变化身没巳复现化无尽故
问吾今此身即常即法教章證顿教演义證终教今
證性宗何者是邪答终顿并是性宗其义一揆随引
皆得佛身无为云云净名经云阿难晨朝持钵而居
士问之答以世尊身有小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时
维摩诘言止止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当有
何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
福会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身无漏诸漏
巳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疏
就机则三约法则一〕」

就机三草不同约法一雨所
润三权一实此是性宗和会若彼相宗与此相返然
法华巳前说三乘不云是权说一乘不云是实所说
一实含在三乘中法华会中方说三乘是权一乘是
实破三显一会三归一今以法性会彼三乘即斯意
也知其所以二教权实不同则无违诤耳。】

〔疏新熏
则五本有无二〕」

钞性相对论谓相宗新熏有五本
有亦说有五若性宗则新熏有五本有无二新熏有
五者约熏习或五种性依真长时故说各别本有无
二者约本有佛性理不容差故说有心定当作佛。】
钞第四¶ 第 71c 页 X10-0071.png

「〔钞云今但会经文五性之意不约彼执〕」

大钞云今
借其言不依其义评曰性相二宗说五性是同但性
宗约新熏说有五性后以本有无二而会之耳钞又
曰习近声闻习近缘觉习近菩萨成三乘种性若但
习近三乘成不定性不定偏执故若都不习近三乘
成无性与演义同教章云修六度串习行巳位到堪
任成菩萨种性若习近小行到忍位成声闻性独觉
准知三行随修一行未至本位成不定性三行全未
修成无性折薪云无性二祖皆同馀四小异清凉但
以偏习为定性俱习为不定性贤首以三乘各至本
位为定性未至为不定性故云小异以教章据瑜伽
种性必具性习故要至位不至位说清凉约二宗不
克位出瑜伽意也评曰章中五性在明种性中说故
以始教直进菩萨三贤之前十信满心堪任位成种
性回心二乘至四加行中忍位成种性故清凉约性
相对论故略言大槩圭山亦然问约终教若并有性
如何建立五种性中无性邪答论自有释故宝性论
云一向说阐提无涅槃性不入涅槃者此义云何为
欲显示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
心依无量时故作是说巳彼实有净佛性故(言无量时者即
上文云依其长时故说各别)问始教决定说有无性众生终教并
皆有性云何会通答佛性论云何故复有经说阐提
众生决定无有般涅槃性若尔二经便自相违如何
会通二说一了一不了故不相违也(上依教章)。】
钞第四¶ 第 72a 页 X10-0072.png

** 钞第四

「〔疏二对破相宗〕」

性相二宗无出彼方若就西域文
殊龙树辨之即是性宗清凉云圆器受法不圆得之
由人皆为了义若就此方末计辨之遂有空宗之别
如罗什门人唐朗竺汰是也禅源诠都序云性相相
对条然易见破相与显性相对禅讲通迷乃至故今
广辨空性二宗有其十异等今疏五别仍例相宗十
别之八(除三性二谛空有离即)共十有三别问若尔何故清凉
唯简法相邪答为贞观以来法相繁兴且破强敌圭
山约此方末计故亦简之。】

〔疏无性本性〕」

破相宗以
诸法无性即名真理但扫长天之云便名月也曾未
显体法性宗以自心本性为真理亦约诸法无性而
说所显性净明体有以异于彼相宗诸法皆空故前
钞云法性与彼相宗中无性即圆成义意稍异如下
料简之然则异斯见耳。】

〔假名及中道但约空说注
如前不分教五义中所辨〕」

前但举中论偈而不释
却指大钞大钞又却指在补阙卷中若演义引天台
四教所解通教义云或云因缘所生法不须破灭体
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皆顺入空何者诸法皆即
空无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
二边故此三番语异俱顺入空然假名及中道但约
空说义斯见矣。】

〔肇云般若无知〕」

即四绝论中第三
论云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妄心有知)以圣心无知故无
所不知(圣心灵明本无妄知)肇公即性宗谓般若之为绝乎有
钞第四¶ 第 72b 页 X10-0072.png
无泯诸生灭照绝妄知故无所不知然性宗真智与
真知但约因果之异体不别也空宗以分别为知无
分别为智知浅而智深(南宗有云荷泽所宗知见故名之曰知见宗此之见识与
智光空宗无以异也何者错认为见闻觉知之知故宁知荷泽寂知指体无念为宗惜乎门户无人是亦不幸
矣)虽云真智意云亦不可得冥然无所知耳谓了一
切法空之智亦不存是为真智以空宗不得无所不
知之理故钞止引肇公般若无知一句而巳金刚新
记亦引之别记以谓新记胸臆故破云不合止引一
句故知破人之难也。】

〔又云惑智知无真智无知〕」


智常寂本无生灭故曰无知惑智无体随尘生灭故
曰知无。】

〔云何佛境界智〕」

清凉科云能知之智约性
宗义故今钞云能證之智约空宗义故以今释钞于
二中之下注云能證故得知也又彼是十信故云證
大钞云能知之智者顺清凉所科故。】

〔注如空者无
若干也〕」

新记云若干者虚位也如言某甲别记破
之乃云颜师古云设数之解也天台辅行云若如也
干数也谓如其数华严音义云汉书胡广云若顺也
干求也当顺所求而与之评曰设数如数二说颇优
今钞云无若干者遣前权智所之三世也谓实智慧
境平等如空无有三世即权实无碍为佛境智。】

〔云
何佛境界知〕」

清凉科云明知体相今钞云明心体
相者以彼疏云知即心体故以真如即是心之体故
取彼疏义易之也谓性宗以通凡圣该理智之真性
谓之真知以有异于空宗真知唯佛果唯能證而巳
钞第四¶ 第 72c 页 X10-0072.png
矣。】

〔非识所能识云云〕」

此一偈即法华一部所诠之
总要故清凉云法华佛之知见一偈开示而无遗即
此是也然华严开示约自性清净法华开示约离垢
清净故不同也。】

〔注又前唯佛果云云〕」

辨疑误云此
非演义文从然上两重下方是圭山评语应演义元
脱文既注中一半不是演义何云注书是彼钞邪后
人殊不对看评曰此即圭自意取演义文外之意足
为两重若谓彼钞脱文岂古今诸本皆脱乎。】

〔注佛
智自在此等通凡圣〕」

大钞等字在上此字在下然
大钞为正。】

〔瞥起亦非真知〕」

辨疑误云对彼疏此句
下大小钞皆脱故亦非心境界一句此四句皆结就
经文何独此句不结入经乃传写脱也评曰如其所
议则意义连贯又恐疏主别有深意不可得而知巳。】

「〔注忘心遗照〕」

大钞云遣照演义八亦然今钞误也。】

「〔注胜天王云云〕」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云何如如佛
言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心体离
念无念非有念可离可无故云性本清净彼疏云心
体离念即非有念可无知故云性本清净演义云以
起信心体离念双会二宗以北宗宗于离念南宗宗
于无念而南宗破北宗云离念则有念可离无念则
本自无之离念如拂尘无念如本净故今会之马鸣
起信既云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无念
可无即性净也体离念无念俱离二义也以演义文
影略故今钞以义润其文得其妙矣(大疏钞皆二十三)。】

〔注
钞第四¶ 第 73a 页 X10-0073.png
十信圆观〕」

大钞云十信观圆虽二钞俱通大钞为
上。】

〔肇公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

知有有坏有相无
空知无无败亦不立。】

「〔疏二谛三谛〕」

空宗以镜中影像为有是俗谛达之
本空为真谛便休不显第一义谛故引影公中论序
云俗谛故有真谛故无故无著金刚论以布施福约
世俗谛故有约胜义谛故空亦唯二谛耳若性宗色
即是空为真谛谓影像即空空即是色为俗谛谓不
坏影像以镜明即第一义谛约法则一真心性非空
非色能空能色是也然真俗二谛三宗无别但性宗
于二谛之后加第一义谛耳又相宗二谛不即空宗
二谛俱空性空二谛无碍。】

〔疏三性空宗依计〕」

空处
即圆成但约空理而说亦无其体故说三皆无性问
空宗三性皆空何故注云有谓依计答约执情说故
性宗圆成亦约依计无体性而说显出真体与彼回
心有异然三宗三性具如前文二。】

〔疏佛德空〕」

空唯
说二身演义云般若论说有二佛一真佛二非真佛
初即法身后即报化合自受用归法身当体是空合
他受用归化身名为报化亦名应化。】

〔五求不得〕」


诸法性空便为实相无可相即纵有报恶亦皆即空
故云佛德空宗。】

〔疏五求不得〕」

一即阴二离阴三如
来中有五阴四五阴中有如来五如来有五阴如是
五求皆不可得何故约五蕴说五蕴是法报今正破
法执故。】

〔由计我我所〕」

大钞及演义(十一)云由外计我
钞第四¶ 第 73b 页 X10-0073.png
我然应脱所字如来是我五蕴是我所五蕴是我如
来是我所计虽有五不出于此若尔此钞为优。】

〔相
离未必相有〕」

大钞云相离如马离牛非牛有马相
有如人有马马必离人。】

〔般若心经说无蕴处〕」

等问
心经疏教兴中云显佛胜德连珠云非佛德空空之
存果即是性宗今钞诸部般若始教但约始教佛德
空等何邪答圆顿祖师何施不可其心经在性宗言
之三谛具足佛德不空今钞且就空宗执计言之耳
如连珠云彼成智光此顺疏主连珠尔说甚为允当。】

「〔中百门论〕」

宗致曰三论及智论罗什与生肇融睿
同译谓龙树菩萨造门论中论智论圣天菩萨造百
论百论广彼破外道门论广破小乘中论具彼内外
智论解释大部中论具云中观论以中道所显故百
论以论有百偈故十二门论约所遣所托为目十二
者总文之数也门者开通无碍之称也有本云观十
二门论观者鉴照义一照俗谓观此十二类法二真
谓即于此十二法上破相开示照达真空令心无寄
故云观也又云通辨三论总以二谛中道为宗趣广
约三性说中道清凉曰意明此中空有皆是中道连
珠云然幻有真空虽通三性诸祖释义多就依他以
叙诸宗立义不同幻有真空各约三宗以释故知三
论宗不可遽谓止属空宗今钞止于空宗引用者盖
成智光耳集解谓三论止属空宗者不知其可也。】

「〔疏常乐我净〕」

性宗佛德具有也诸佛皆俱此称体
钞第四¶ 第 73c 页 X10-0073.png
实德摩诃般若解脱法身皆具此四谓凡夫诸佛本
有之德不待修生即真如体相性德圆备本来常乐
我净也具如前说一。】

〔疏身知通光云云〕」

身智通光
称性无尽有异空宗有相即妄辨疑误云此是圆别
教中义今原此文似失校勘大疏及禅源诠合后三
教于第三显示真心即性教亦摄一切了义经并得
通用今略疏是始终对辨科云复开始终二教自有
三宗又钞云除圆顿称性教外自有三宗今于终教
不可引用评曰大疏禅源诠亦是终教为能拣何尝
不同略疏钞从前通引一乘了义经以證之何止于
此而生疣赘广略疏钞皆圭峰之作何止大疏合后
三而此不然邪如教章以后一为实十义拣三乘引
摄论證一居三后摄论是别教一乘乎故知但通引
一乘一性之经以證成建立一乘之义彼既若尔此
何不然或者曰良由佛德分三分十权实对说今以
实义拣权就究竟而说也今谓辨疑误难意云既终
教为能拣只合用三身何故用圆别十身无尽之义
耶所答分三分十之说即是彼难意若尔则不用三
身而用十身之难犹在或云对相对空虽是终教今
约佛德故不局教然圣教多含在人去取。】

〔十身〕」


华严融三世间十身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
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法身九
智身十虚空身。】

〔十智〕」

出现品以十喻说佛智一无
依成事智(以虚空无依为喻)二体无增减智(法界湛然喻)三体均
钞第四¶ 第 74a 页 X10-0074.png
益生智(大海潜益喻)四用兴体密智(大宝出生喻)五灭惑生德
智(珠销海水喻)六依持无碍智(虚空含受喻)七穷劫利乐智(药王
生长喻)八知无不尽智(劫火烧尽喻)九巧令留惑智(劫风持坏喻)
十性通平等智(尘含经卷喻)十通具如下文(七中)。】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