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898c 页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八


经圆彰法界疏二一第三下分科叙意然此迥异诸
宗非二三八谛五法三性所能配属然强以三谛配
者一真是中道第一义谛未明理事空有者真俗二
谛(境界难齐故云强也谓此一真融下三重法界归于此一岂此一外更有三重三重尚不出一真岂况更
有直俗二谛与此相对而说乎故云迥异诸宗也问天台说一境三谛空假皆中岂异此邪答三谛融摄方成
下三重中第二理事无碍观也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尚未显著问此云未明理事岂总摄邪答正由合为此一
而未开显故云尔)。

二举经释经一真中疏二一标告下释初七句外见
东西者肇公宝藏论云夫约天地为上下约日月为
东西约身为彼此约心为是非今取意随便用之谓
若不约身以对日月日月何准彼举四事故得相对
今单取身对方以释无我即无方故宜云尔。

▲疏然
虚下二释后二句二一破空二初直断可知问今现
见虚空遍一切处无生灭变异又诸经亦说有虚空
如何破之答唯识中说虚空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
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者有虚空相(闻佛
菩萨说名随分别心有虚空相以为缘力)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现
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所显空相前后相似
卷八 第 899a 页 X09-0899.png
无有变易唯有一类豁虚之相故假说之为常及无为等如极微等定无本质唯心所变)二依法
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
绝与一切法非一非异等(此上总显法性之体)是法真理故名
法性(上皆显所依〔说〕)离诸障碍故名虚空(此显能依也即此真如离诸障碍故
名虚空)。

△疏故首下二引證据文似但證无空若以义
求亦證识现言发真者真发也谓真性开发正同此
觉所显发皈源者始觉合本觉也然佛有觉照二义
上觉此照矣殒者灭也虚空既从心识分别熏习相
现今破和合识相显发真净觉智故所变空相殒灭
矣即起信中心灭种种法灭之义也问若一人还源
十方空灭今何皆见空相邪答上岂不云自识变邪
何不自觉分别之念却嫌空相在邪。

▲疏谓迷下二
显觉三一破计执之空觉显觉处见空者如人有摩
尼宝珠置于琉璃幢上当其所坐之前焚香启愿珠
出万般珍宝遍于一堂保惜之甚自守护之忽然睡
眠梦见珠及所现宝等并巳堂屋库藏及城郭一切空
无所有梦中意云曾经失火焚烧千万人家故四面
瞻顾坦然露地无一碍物荡荡虚豁唯一段空(识现之空
正同梦所现也)心生苦恼叹忆宝等及乎寤来此空都无但
见幢上如意宝珠堂屋城郭千家万家连檐接宇法
合可知故有人云鱼不见水人不见风迷不见性悟
不见空显谓下二句上句慧解脱下句心解脱故觉
现心开非重言也问经说所泯之空无边邪为说所
显之觉无边邪故疏答翻覆俱无边矣谓无边之空
卷八 第 899b 页 X09-0899.png
既亡无边之觉即显疏首楞下二含依他相空故觉
(上云灭影像故)其文即文殊奉佛敕判二十五贤圣各陈
證入二十四人皆不圆通唯观音从耳门中反闻于
性而不循声故得圆通其文稍繁今略撮引云闻非
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
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一旋闻〔普〕脱此虽非所引要之生起文意)见闻如幻
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云云次五句兼此一句即疏中是也次下云)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二了喻超尘此下亦非所引本义以其文要因便书
之)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
抽息机皈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
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
消成圆明净妙(三比幻圆消此复顿显圆通亦非所要)释曰今疏所引
六句正释空消觉显取前文闻非自然生等及后元
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等文兼證破能变空相之识
亦皆空也心境皆空方显真实圆明觉性非空非有
绝待中也缘经文繁广义势连环故但引中间意在
牵连前后岂非稳便。

▲疏是知下三剋体指觉便是
结上绝待之文。

经三重法界疏二一后三下释科文言三重者即四
法界中之三也初即理法界后即事事无碍法界二
则名同其事法界即经中根识尘大世出世间一切
法数乃至八万四千是也经依此等说三重义理名
三法界也(事如前陈有法三重如后说宗法谓眼根等是有法定皆清净绝相是宗法等)
全同华严等者题云修(止观熏习造诣)大方广佛华严(所依经也)
卷八 第 899c 页 X09-0899.png
法界(经所诠法也是华严所说之法界非馀经所说之法界也)观(泯情照彼法界也是华严法界
之观非数息等观也)门(门即教也是所制述七八纸巳来文书名句文也故法华亦指教云其智慧门)
有三重(如上列)京终南山释杜顺作(姓杜名法顺是华严宗源之师即文
珠化身也瑞德甚多具在传记其所居处今见置华严寺寺有和尚塔庙)今此一段经意
正令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观故与彼同但文
句之异耳今但取意撮略而用不引本文。

疏今初下二牒经释三初略示观门言真空者即灵
妙心源但约不虚妄故言真非色相故言空上二等
者谓此二中复各有四段文皆初三拣情后一显解
初会色皈空中拣情三者一拣断空谓色不即是断
空举体即是真空故(下句虽亦显理而意皆在拣情他皆仿此)二拣实色
谓青等非是真空之理无体莫不皆空故三拣影像
谓空中必无色故会色必无体故(三中各有二句之文是大疏撮略观
文令少而易见)后一显解云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必无
性故(谓一切法本无自性元是真空但以情执于实故前拣云即不即等今拣情既尽即非灭色离色不
即不离故色即空也)如色空既尔一切法皆然(根识尘大三世十方染净诸法
乃至八万四千)次明空即色中拣情三者一拣断空云断空
不即色真空即色故二拣实色云空理非青等非青
等之真空必不异青等故(上二敌体翻前更无别义)三拣影像云
空是所依不即色必作所依即色故此门文异于前
前云空中必无色若敌对翻之应云色中必无空今
不云尔者不应理故谓空中无色有理(真空绝相故水中现火相
时水中必无故)有文(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界等)色中无空文理
俱绝(未曾见有此经文故真空体遍法界不应有一法中无真空故)故不翻前而乃
卷八 第 900a 页 X09-0900.png
约能依所依拣也谓真空随缘现色时色依于空故
空名所依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又非别有色自体
来向空中而现但是真空全体而现故即色详之可
见故观门云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色因同
而宗异此义实为玄也照之有味然此文亦兼反显
不应翻对云色中无空之意谓真空随缘现色时全
体不变故前云空中必无色以若有色即是此空变
为色故岂名不变如水现火时水中必无火以现火
时水全不变故必无火据此后意则虽文势非翻对
之例而亦当拣影像之义矣可去情思之后一显解
云空即是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非断灭者二意一以色非
自体之色但是真空之色故不断灭二以真空不守自性故虽不变故能即色云非断灭也)疏三空
色无碍观者谓色举体全是尽色之空故(无分毫是有也)
色尽而空现(三界十方更无一物荡荡无边非心色境)空举体不异全尽
空之色故则空即色而空不隐当知看色无不见空
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也解终趣行者
谓前二门各四前三拣情第四显解即正解巳成也
若存此解无由成行行无念故故此不存解相意令
入行矣四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
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
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为行
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行起解
绝者解若不绝长滞解了之心即行不起也是故行
由解成行起解绝。
卷八 第 900b 页 X09-0900.png

疏今经下二对释经义皆言清净下谓二空观乃至
垢尽明现摩尼清净为远方便拂迹文云垢尽对除
即无对垢及说名者灭影文云證得诸幻灭影像故
此等为近方便故同观门解绝也虚空觉所显发者
行起也故云泯绝无寄故智论云下此中意言人乍
闻空畏其断灭故馀处说云清净如大般若一切皆
云清净(即难信解品云善现色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
净若色清净若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如是历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乃
至无上正等菩提八十馀科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悉同此例也)大品即直云空(但改清净
云空其所历诸法即无差别也)空与清净皆绝相义故此所科七段
之经云空净矣(双收也拣非断灭之空又非有为无漏差别净相也)若就心说
等者谓若心颠倒妄想即七段所历根识尘大一切
诸法皆是定有有则不净但心无妄计则此诸法皆
无所有故清净也故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
种种法灭谓由我幻垢巳尽能观之智又亡既合觉
心皆清净矣故智度云菩萨于色等法中观行断故
得如是清净故名色清净能破一切法中戏论等。

三正释经根识中疏二一蹑前下释初句通明清净
因清净因者总属七段七段清净皆以觉圆明故。


疏比迷下二释后文正显清净三一通释清净唯此
清净二字义通体别义通者心及下根识等法皆由
觉圆明故得净净也体别者唯此云心清净异馀根
识等法根识等法以空无体性故名清净如镜中青
黄等色若实有体即污于镜污于镜故此青黄等即
卷八 第 900c 页 X09-0900.png
名不净之物今以青等但是影像都无分毫之体故
一一清净如前引智论及大般若大品等说今云心
清净异于此者如镜明体于中若有尘垢非唯尘垢
不净即此明镜自体亦名不净(故疏云比迷觉心心中执法)若无
尘垢但是影像非唯影净即此明镜之体亦自得名
清净(故疏云今见法性法即皆空等)是知镜净是有体说此体清净
影是无体无体方名清净岂不异乎七段等者例下
也但例义通不例体别善自详而说之。

△疏然展下
二说释仪式谓且置展转之势先释所历之法是仪
式也言今且下标其所释七段之名数非谓唯此初
章。

疏心者下三别释此章此章谓根识矣谓以通名牒
起经文含总别故总即本心别即赖耶文二一随文
释根识三一含第七八二识二一含第八以释心字
五一约染时出体言总相者染净和合故约带染说
即当第八约净体说即上镜明之喻。

△疏成唯下二
就通相指名四种名者彼文具云然第八识虽诸有
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于有情有成就此名有不成就此名
故也)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梵云质多此名
心也摄论云由种种法积集种子等积集义是心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熏习于此识中既积集诸法故说此
识名为心义心意识中之心也何以得知心是此识摄论等云心体第三离阿赖耶识不可得故对法第二亦
有心义与此不同彼摄法异据一边说也)或名阿陀那(梵语)执持(唐言)种子及
诸色根令不坏故(此通凡圣摄论云为取所依唯在凡夫一染义说非通诸圣然此亦
能持根依今但云根据胜说也)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
卷八 第 901a 页 X09-0901.png
依止故(所知者即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阿赖耶之别名也
故中边云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是故三性法皆依此识有)或名种
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即与诸法为种子义前第一名
心是积集种子在其中义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别摄论无此一名杂集瑜伽皆有此名)此等
诸名通一切位(此通有漏无漏若凡若圣名一切位就三位中即是相续执持位也)
所引释巳销疏竟然彼论次云或名阿赖耶识摄藏
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
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
染法执藏义故(义如次下说)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
善业异熟果故(此意是显引果义故有漏无记名为异熟与因异故从异熟因所生起故
无漏是善非名异熟非与因异及异熟因生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有学无学)诸
菩萨位(第十地巳还问金刚心菩萨如何有此名答若巳舍何不名佛)非如来地犹
有异熟是无记故(纯无漏善)

△疏迷时下三释转名所以
由执藏等者成唯识云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
耶(此云藏也)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摄论云谓与染法互为缘
故为染末那所缘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
故(能持染种名所藏此识是能藏是杂染法所熏所依处故染法名能藏此识为所藏摄论云为染第
七等之所执藏以为内我名执藏识即此与杂染互为缘者解能所藏也诸有漏法皆名杂染法有情等者解
执藏义唯烦恼障义非所知障义不尔无学应有此名此不别执为其我所及与他我名自内我此即正解阿
赖耶义义虽具三正以执藏为名不尔二乘无学八地菩萨应有此名三阙即不得此名若尔七地以前二乘
有学入无漏心我爱不执应舍此名如彼后文所辨)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
自相(自体相也但言藏识即持业释问言与杂染互为缘者说为能藏即是因义亦为所藏即是果
义因果之外岂更别有自体相邪故答云)摄持因果为自相故(自相是总因果是别
摄持别相为自体故摄是包含义持是依持义问若尔自相应是假有答不然谓若条然因果两相合之为自
卷八 第 901b 页 X09-0901.png
相相相可成假既离自相无别因果相因果相即自体之上别说故非假也问前说此识有三位何故于三能
变中举异熟于此释中反举藏之名邪故次云)疏今观智下若据法相宗即
大小二乘阿罗汉位方舍此名(大乘八地是阿罗汉位小乘可知)
约终教初发心住即舍若约圆宗本无此名但虚妄
颠倒故今此顿宗不立地位但观行成就即全同佛
故但是觉智相应心品不云赖耶故云没赖耶名也
没名者明非没其体也唯识亦云然阿罗汉断此识
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
内我由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
八识体释曰彼以烦恼究竟尽故故云永尽今但取
观成在观不执故但云没名不云永也。

△疏心既下
四结同佛位谓有漏名赖耶通名为心无漏名无垢
识也故彼论次云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
所依止故(唯无漏依体性无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
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
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
圆镜智相应(此即如来功德华严经颂)

△疏故此下五指下文證
亦是通难难云无垢识是佛位如何同之故引證通
云此顿宗中观行成就时全同佛也故下科云顿同
佛境彼有六门成佛之义皆有教据至文当见又若
约自性清净名无垢者亦通凡圣故密严经云心有
八识或复有九又下卷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又决定藏论九识品云第
九阿摩罗识真谛三藏释云(亦是此三藏译也)此有二种一
卷八 第 901c 页 X09-0901.png
者所缘即是真如二者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
藏所缘即空藏(二皆如来藏)楞伽中真识即无垢识如下
引释又古师亦立第九识慈恩破云非也兼会释云
然楞伽有九种识彼说真如为第九名无垢识今更
会之设是真如亦不乖古师所立由真如是生灭门
中本觉又论以一心为真如又云真如自体有真实
识知义故(馀如下引真谛所释正是真如)良由慈恩不了生灭门中
真如故偏以一家之义而破叱。

▲疏下门下二含第
七释见尘五一例指馀五疏谓由下二正辨若约唯
识中说第七一向内缘则不执我所以彼说八识各
别出体今据起信前七但第八差别功能(如普贤章八门唯心
中巳说)故此经无正第七但带第八第六而说也起信
说第六云分别六尘名为意识经约分离义故取见
闻等名也今云我心计执者(能执之体)见一切色相者我
所也(连带所执而论)即见等是尘正出体也疏不单下三遮
局不局之义甚显寻经可知疏寻此下四以体释名
还是我执之心者含我我所别立名者见尘也据立
名意即约我所疏又亦下五收别为总如五蕴等者
引例释成(蕴中之我通于假者及凡夫所执也)馀义至下更释。

疏但牒下二正释六根六皆名根下释名六者眼耳
等广如大钞引瑜伽释皆名根者如疏文显所依能
发皆是根义前五下出体言从自种者眼从自眼种
子生现行眼根乃至身从自身种子生现行身根也
四大等者谓能造之四大(地等)所造之四尘(色香味触)合此
卷八 第 902a 页 X09-0902.png
二种总有八法为五根体言净色者有对不可见也
拣浮根四尘亦有论云眼如蒲桃朵耳如捲桦皮鼻
如双爪甲(经云双垂爪)舌如偃月刀身如珠宝光(佛顶经云身如
〔要日〕鼓颡意如幽室见)未详是否意根下后一也言由此者正
释根义准前楞伽起信等意即于末那缘内义边是
第七识(意即识故)攀外境时名第六识(意之识故)

疏下馀下三正释六识初句标例馀文二一随末二
一总对根境初云随六等者是总标六识随根随境
而立名也次所依根及所缘境各有六别名种类异
识随彼异故非多少亦非定别又明此识既随根境
有六数定明得名时非唯据一即于根境二处得名
大论亦说随根名识随境名识乃至名青等(基释云尔)


疏由具下二唯依于根应先问云既辨识得名实通
根境何为诸论依根得名谓名眼识乃至意识故此
答云由具等也胜于境故偏从根称言五义者论但
例云五谓依发属助如根而无解释今据对法论释
之谓依于根根之所发属于彼根助于彼根如于根
(根字贯于五也)对法第二卷说若了别色故名为识何故
但名眼等识不名色等识邪以于眼等五种解释非
色等有此五种此中第一依根之识彼有二义且如
眼识眼中之识故名眼识依眼处所识得有故(此第七转)
及由有眼识得有故(此第三转)且如意识如何意中随七
无色处所而意亦依彼同无色所依在无色所依中
也又由有第七故得有意识非是境色得色住中不
卷八 第 902b 页 X09-0902.png
由有色识定生故且据粗相以盲冥者不能见故虽
知有色识不必生第二根所发者彼云眼所发之识
故名眼识由眼变异识必变异如迦末罗病损眼故
所见青色皆以为黄非色坏时而识亦坏第七如何
谓由有此第七识故第六相缚不得解脱即其事也
复由七若无漏六必无漏故(然七无漏时必由第六断惑引起)第三
属于根者彼云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
于根而得生故此谓生依非染污依及根本依引发
依也由此故知七于六有势力谓六种子随七种子
七种子生现行时六方得起与彼力故不尔必不生
非色种子识种随之此如何等问此色有时必识所
变如有识时必根所生何得识种不随色起答色是
外法根是内法根恒相续色即不然不可为例第四
助于根者彼云助眼之识故名眼识由根合识有所
领受令根损益非于境界故谓由根含识令根有损
益非由色合识令色有损益离识之色识虽无损益
色有损益故如第六识俱无漏故第七损有漏成无
漏故第五如于根者彼云如眼之识故名眼识眼识
二法俱有情数非彼色法定是有情六七亦尔唯内
摄故随根五义从胜多说依根得名。

疏若依下二就本二一指论标举六识依意而起即
彼之识虽意不即是识然是意家所发之识故皆名
意识。

▲疏故彼下二约七八释六识虽带七八而释
本意唯释前六五意者论中标即云意牒释即一一
卷八 第 902c 页 X09-0902.png
言识显意与识非别体由此故异相宗有不觉义故
者五意起之因也今取下牒释之名一一注之谓不
觉而起(业识)能见(转识)转识(现识)能取境界(智识)起念相续(相续
识)此五前三合八后二合六(是六之体故)故知此意离八
及六无别体也(体不孤生故)即此相续识者此生起识粗
细虽殊同是一识更无别体故即指于第五识也计
我我所者非直心外计境为尘亦复于身计我于尘
计所种种妄执者计我之相即蕴离蕴等也分别六
尘者即此一识以分别六尘故诸家名为六识也名
为意识者结上所标也分离识者依于六根别别取
六尘故故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此文是判观音菩萨
反闻于性馀即皆通故得圆通如上所引)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云云)
如世巧幻师幻作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即论
中一识应六根也)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
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
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据上等文皆是一体成多用
故云分离识也分别事识者又能分别过现未来种
种事相故经云识清净故乃至身意亦复如是者经
以闻尘耳根耳识各例于馀四以同上见尘眼根眼
识清净等故云亦是也若疏家即攒就上一处一时
释义故此云上皆释竟。

疏然八下二通妨释第七谓更委细重显见闻等尘
合当第七识之义也然前消文巳略含释缘义意未
尽故此委论今据前后具释此义总有其五于中一
卷八 第 903a 页 X09-0903.png
门合外以出体巳在前销文中释了今馀四者文四
一合本以出体先举疑而指体也义当下出体以七
下合本故瑜伽下引證由二必相应故举八巳自含
七是以此中无别七也。

△疏又七下二合末以出体
三一正释谓六是七之末故言必内依末那等者末
那梵云讫利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污意谓与四惑俱
名为染污(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恒审思量名之为意(思虑第八度量为我
法也八恒非审六审非恒前五俱非故唯第七佛出末那名假施设也)疏故上下二出
经意疏故论下三引例谓起信亦于说梨耶次便说
意识无别第七矣论中说黎耶三细巳便云以有境
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
爱与不爱等(馀五云云)分别爱不爱等非末那之行相又
云以依心意意识转故等(相是六尘也如上所引五意)楞伽者彼
经略说有三种识谓真识(约不与妄合如来藏心为真识也即自性清净心)
现识(第八也故彼经云如镜现物现识亦复如是即三细中第三也举粗显细俱摄三分)分别
事识(馀前七也据此亦无别第七之体上皆清凉所释若藏和尚即云分别事识不尅体局第七清凉约
别义含于七故故此二释意亦不违「故前云合转相为见尘」合六含七为见尘正缘义势含隐之故不指的别
配又彼经自释云攀外境界名为事识不言起事识然后攀外即知事识不是末那前但约能攀能起义边以
释见闻等尘同清凉也今但说所起事识非末那同藏和尚也良由六七非即非离故前后说相望小差耳)。

疏皆由下三总结内外问圆觉楞伽及起信论何意
皆不别出末那故疏答云皆由第七等也此是藏和
尚起信疏释尔计外我所者起信云意识者(标前六也)
此相续识(五末那中之第五也即者非别体也)依诸凡夫取著转深乃
至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即此一识约相续不断但名为意约
卷八 第 903b 页 X09-0903.png
分别六尘即名意识也)广如前巳引释讫(法相宗但云内缘者唯取合八一义)然
此亦不乖法相宗中以思量为第七行相也以合内
合外皆亦是思量之义故由上等义不别说第七之
体然复有二意故不说一者前既说梨耶即末那必
执相应故不别说(如前引瑜伽必二识相应)又如前云由第六缘
外时必内依第七为染污根故又说六粗必内依七
故二者以义不便故谓无明动真心成梨耶外境牵
心起执染净第七俱无此义故不别说疏若不下四
显经文势谓成唯识但排头各各分析八个心识行
相故别出第七今此经论等本不是欲解释谓但欲
显观行成时觉既圆明心即清净展转相蹑显心皆
清净之义故须连前带后而蹑起也。

经六尘中疏二一六皆下释名于中初通名通名尘
名境如疏可知又名六衰(衰善法也)及六无义(无善义也)此亦
约凡夫说疏言色等下释别名眼所取者应谓眼所
取名色耳所取名声乃至意所取名法也故名色等
六尘也对根明境名色等故疏中但有一故字者意
在略矣。

▲疏色有下二辨种类通则五根六尘总名
为色如百法论中所列别唯眼所取方是六尘之色
尘也有见等者色之粗细又有其三一有见有对色
即眼所见也二无见有对色五根四尘(〔声〕香味触皆不可见然有
对碍)三无见无对色唯法处所摄色也此三色中唯眼
所见最显馀二粗细如次可知就此唯眼所取粗显
色中复有三种谓显色(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等)形色(方圆粗细高下正不
卷八 第 903c 页 X09-0903.png
正等)表色等(行住坐卧屈伸取舍等)疏声等者等于香味触也可
知者例眼所取色等也然声复有因执受(因赖耶执受内四大
种所发之声)因不执受(外大种即风铃铎等)因俱执受不执受(即内外两
具四大所发之声即击鼓吹贝等)可意(情所乐欲)不可意(反上)俱相违(反二)邪
(外道立言教)正教(成立教理引发)圣言量(见言见等)非圣言量等(反上)
有好恶平等俱生(沉等与质俱生)和合(众成)变易等(熟了始香)味有
苦醋甘辛咸淡俱生(甘草等)和合(饮食等)变易(瓜果等)可意
不可意等触有四大(依此有下冷等)冷煖涩滑及饥饱等疏
唯意所取乃至法处所摄色者谓意知境皆名法处
且如一百法中除十色八识馀八十二皆是法处今
又除八十一唯取法处所摄色也馀之名体易见又
非尘境之义故不取也此法处色中复有极略(总析众色
至极少处即为此体)
极迥(离碍方立故即明暗光影析至极微)受所引(因教因师领受引发
律仪非律仪等)
遍计所起(三性意识能遍计度境从此生名彼所起)及定所生(色从
彼起故)若出体六尘各自为体(色为色体故)如前释六根之
(眼即是体等)此义易见故疏不言耳。

经四大中疏二初即于下出体不取等者谓不取发
识故不名根但名内四大不取牵心故不名尘境但
名外四大故云直取四大体也。

▲疏宝积下二释相
经说四大各二者取意撮略引用之本文具云大王
(佛为净饭王说之)地界有二种有内有外何者内地界谓身
内有得(受也)有取(执也执受四大以为自体同安危故)坚者强者(强者意取碍义
地以坚碍为性故)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云云)是等为身
内地界谓诸身外所有不得不取(不执受也)坚者是名身
卷八 第 904a 页 X09-0904.png
外地界(馀三大文势一一例此今但云坚者略也诸教皆云坚湿煖动是四大之相)言身
外体等者具云风体风名速疾体速疾名此是外风
界馀皆易见。

经世间法中疏三一六根下释处生门义者生义即
上句云是生识处门义者是心识起灭出入之门也。

▲疏一根下二释界三一正释界义各有分界等者
眼根与识为界识与色为界等因义者识因六根而
发因六境牵生根境又因识所变起也种族者如山
中虎鹿诸兽种数各殊海中鱼鳖之流族类各别此
十八种法亦尔故云种族。

△疏前为下二对说三科
前为六二每一门中根尘相入也以迷界义故识与
之混合不分故但成二矣二十唯识论中亦云六二
法也解者息业者悟解此法根尘各殊心法又别意
识明了不与相入无我无主即不起业便得解脱治
我执者五停心观各治一病于中文云为著我众生
说界分别观也但悟根尘识界分别各殊都无主宰
即无我可执矣五蕴者变碍为色领纳为受取像为
想迁流为行了别为识积聚为蕴义。

△疏前说下三
通伏难难云世间诸法合有三科何得此经唯列于
二故为此通。

▲疏四洲下三释诸有二初直释四趣
者三涂修罗馀者皆在弥勒章备释此皆是有下释
有字义也。

△疏然梵下二通难难云上列四禅巳收
无想天净居天大梵天何得重例故疏牒起难辞云
然梵王等也梵王有见者计劫初时都无众生唯有
卷八 第 904b 页 X09-0904.png
我天后见欲界巳下渐有众生便计云是我能生于
彼故有见也外道无想者六欲四禅皆有想心唯此
无想故别列之第四禅中第四天分为二路一凡二
圣圣则五净居也多是阿那含人居亦有诸圣后言
异馀天故者正是结成别举之理。

经出世法中疏二一然如下随文释二一诸佛果法
四一释十力三一通释可知然十力名诸经诸论名
小不同次第亦异今若一一和会繁碎难知若要广
解即捡大钞缘不和会不能全依一家恐所习异者
见名次不同即成惑乱故疏但直下出其行相更不
标名再牒见其体相自然解名也今钞者且依华严
梵行品各为出名令讲者有所标指。

▲疏一知下二
别释此处非处智处是建立义是依义然建立果(善恶
报也)与果为依能起果法故云处也智度云(然此所释依智度论
不能一一标名)是处不是处如实知一力也释曰处者因果
相当如杀等随地狱戒等生人天非处者反上谓杀
等生天戒堕地狱等若如此者无有是处故言非也
总知下论云此力是总馀九是别故一切诸法等者
正是总摄义也诸法不出因缘果报故处非处成就
正见破于倒见无不具也故论释是处非处不必定
言因果然亦不出因果故论云女身作轮王无是处
二轮王出世无是处恶行生天无是处乃至佛有过
失诸贤圣求外道为师诸贤圣自言是佛诸贤圣堕
恶道皆无是处故知总论一切矣降伏下力之业用
卷八 第 904c 页 X09-0904.png
破非处也即无因恶因为非处知之故能破之知人
等者论云既遍知巳可度者度之不可者为作得度
因缘如医知病可治不可。

△疏二知下即过现未来
业报智论云佛知是众生业烦恼因缘故缚(指此门)
禅定三昧解脱因缘故解(指第三门)是一切众生三世三
种诸业诸烦恼轻重深浅粗细佛悉遍知故名是力
(却指此门)又云知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知造诸业处
知因缘知果报二力也据论所释诸业与报相对有
单有复论云业报智力者据论所说三性心中互受
三性业报论云复次善心中受善不善无记业报不
善心无记心亦如是(应云不善心中受善不善无记报无记心中受善不善无记报)
及顺现等者论云现报业因缘故受现报生报业因
缘故受生报后报业因缘故受后报不净业因缘故
受苦恼报净业因缘故受无恼报杂业因缘故受杂
业报然报与时互有定不定受其文甚广如大钞具
有引释知所度下业用下皆例此可知至文更不指
也问此与前力何别答前知所造此知能造又前是
总相此是别相。

△疏三知下诸禅解脱三昧智也即
前总中开此净业(对第二所知且总名净)论云禅名四禅佛知
是禅佐助道法名相义分次第熏修有漏学无漏学
净垢三昧深浅分别等八解脱如禅中分别相说禅
摄一切色界定诸解脱摄一切禅定波罗蜜即是诸
解脱禅定解脱三昧皆名为定定名为止不散乱也
垢名爱见慢等诸烦恼净名真禅定而离爱见慢等
卷八 第 905a 页 X09-0905.png
烦恼如真金分别名诸定中有一心行不一心行常
行不常行难入易入难出易出别取相总取相转治
不转治如淫欲中慈心瞋人不净观愚痴人思惟边
无边掉戏心中用智慧分别诸法散心中欲摄一心
若不尔者名不转治及知等者生色界无色界果及
出世三乘圣果(前知能修此知依所修现神通)

△疏四知下诸根胜
劣智也谓信进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间法故名根
也由前修念处正勤神足等三位故不可拔故前三
至此总得名根于此五中复各有上中下品佛用此
智知是根今世但能得初果不能得馀但能得初禅
乃至能得声闻中第一辟支中第一或是具足六度
能得阿耨菩提如是知巳或为略说或广说或善软
语或苦切语各随宜得度故云知信等也(云云大钞广引缘起
具释)。

△疏五知下即种种解智解即欲也论云欲名信
喜好乐佛知众生二种欲作上下根因缘二种欲善
恶种种别异谓好五欲如孙陀罗难陀等好名闻如
提婆达多等好世间财利如须那刹多罗等好出家
如耶舍等好头陀如迦叶等好多闻如阿难等(云云
诸弟子)如是佛弟子各各有所好凡夫人亦各各有所
好或喜淫欲瞋恚令舍不净增净者既知好乐有染
净不同理宜令舍染增净也前云根者知宿惑多少
此知好乐不同又前唯信等入道利钝之根此兼染
净之好。

△疏六知下种种界智界即性也谓知诸众
生宿有一乘根性或三乘出世性或五乘世出世种
卷八 第 905b 页 X09-0905.png
(上皆习佛教成性也)多贪多瞋多痴等分性乃至八万四千
(上皆烦恼相续随无明遇因缘成种种性)论云性名积习问此与前欲乐
何异答性则种子欲则现行从性生欲习欲成性问
若习欲成性与前第四力智五根何异答性通善恶
根唯信等入道之根也知即时等者论云知众生如
是性如是欲从是处来可度不可度必不必行何行
生何处在何地(云云)今世可度后世可度即时可度
异时可度异时可度之人佛能度是人声闻能度是
人必可度(一一云是人)必不可度略说可度(一一云可度)广说
赞叹折伏将迎弃舍细法粗法苦切软语(云云)

△疏
七知下一切至处道智也今言一切道者善恶不动
等三行及无漏行也至处者五道是有漏行所至处
涅槃是无漏行所至处故论云一切善道一切恶道
一切圣道各各知诸道至处佛悉遍知名第七力。


疏八知下即彼第九宿命无碍智今宿住者过去本
生本事住宿世故名为宿住经名宿命者谓宿一期
住寿本生本事也论云宿命有三有通有明有力凡
夫人但有通声门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所
以者何凡夫人(得五通者)但知宿命所经不知业因缘相
续是故凡夫人但有通无明声闻人知集谛故了了
知业因缘相续生以是故声闻人亦有通亦有明若
佛弟子先凡夫人时得宿命智入见谛道中知集因
缘第八无漏心得断见故通变为明所以者何明名
见根本若佛弟子先得圣道后宿命智生亦知集因
卷八 第 905c 页 X09-0905.png
缘力故通变为明佛用是明知巳身及众生无量无
边世中宿命因缘所更种种悉遍知为力问此与前
至处智何异答前知前际随念趣因此知前际名姓
苦乐等事。

△疏九知下即彼经第八天眼无碍智佛
眼净过诸天眼见众生死此生彼时端正丑陋若大
若小若堕善道若堕恶道如是业因缘受报皆能正
知故名此力依天眼发是故此智名天眼智(十中独此从所
依得名馀皆从所知)此智能知生死名生死智(此约所知境也)论云佛
用天眼见众生生死处凡夫人用是天眼极多见四
天下声闻人极多傍见小千世界上下亦遍见问曰
大梵王亦能见千世界有何异答大梵王自于千世
界中立则遍见若在边立则不见馀处声闻人则不
尔在所住处常见千世界辟支佛见百千世界诸佛
见无量无边诸世界凡夫人天眼智是通而非明亦
如是但见所有事不能见随业因缘受生如宿命中
说复次声闻人用所住三昧心中入馀三昧天眼则
灭佛则不尔心虽入馀三昧天眼不灭。

△疏十知下
永断习气智也佛以世智知自知他漏尽解脱知自
者论云诸漏尽故无漏心及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
识知我巳尽等知他者论云声闻但知自尽漏诸佛
亦尽他人漏(上来别释竟)

▲疏然佛下三总相料拣论云
问曰佛有无量力何以故但说十力答度人因缘故
但说十力足辨其事谓以是处不是处智力分别筹
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业报智力分别筹量是
卷八 第 906a 页 X09-0906.png
人业障报障是无障(此下撮略引之)三知禅味著不味著四
知根胜劣五知所乐六知所趣七筹量解脱门八知
先所从来九知生处好丑十知漏尽涅槃佛用十力
度脱众生审谛不错皆得具足论又云初力为总总
摄九力为度众生故于中分别有九力(云云大钞一一列释)

疏一正下二释无所畏经云四无所畏者成实论云
一切智一切漏尽能说障道及尽苦道若有人来如
法问难我无所畏初一是前九智力第二是漏尽智
力后二令他具足疏一正知下此第一正是萨婆若
(此云一切种智)即无上菩提(二则涅槃四则利他)由知一切法故名
一切智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世间谓佛下论中先显
其相后方结云一无畏等论初便云佛作诚言我是
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云云)下当具引若论
文则每一无畏之初皆有此言(讲者便应一一悬引或任就疏总结处备
之亦得)问佛何以一切人天之类不可坏得无畏答成
实论云佛说二谛故不可坏凡夫无智亦不与诤又
佛不与世间诤世间谓有佛亦说有世间谓无佛亦
说无以其无诤故不可坏又真实论故不可坏不但
随语皆自心知故不可坏释曰论指五义故言无畏
五者一不住真俗故若住著即可破二善巧随机应
之言无违诤故不可坏三不与世诤等者世间言有
佛以即真之俗而应之世间谓无佛以即俗之真而
应之然离真之俗是妄心所执故推徵其理必亏于
即真之俗故所说不可破也四但据实理非胜负心
卷八 第 906b 页 X09-0906.png
只由心无所得故发言不失五世人言论皆是强作
道理佛所说者如人见青黄说青黄见长短说长短
故定不谬如何可坏论结云故佛告比丘汝等莫但
信我语当自知见自身證行又言汝求诸无诏曲者
若我晨说夕得夕说晨得疏二尽一切漏及习者论
云佛作诚言一切漏尽若有沙门等三说一切下文
势准上成实论云不善及有漏善障解脱故然障圣
道有其二种谓若执相不求真理则善与不善俱障
若于教理信解真正依解修行之人则一切善法悉
为助道恶不善法方为障道若就小乘圣道即唯欲
为障说欲障道方为无畏四说出苦下论云诚哉我
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诸苦若有沙门(云
云)佛作诚言下四段皆云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
人若有(注释此者皆依论文)沙门(出家人)婆罗门(在家有智人)若天(地天
空天)若魔(六欲)若梵(梵王及一切色界)若复馀众(除此所馀)如实言(若以
现事若以因缘难)
是法不知(与佛论何等法有人言不说外道经书有言论须弥斤两等有
人言佛但涅槃一种道因缘是异法种种因缘佛或不知此后说者多是小乘外道有此疑者)乃至不
见是微畏相(相名因缘我不见小小因缘如法能来破我者以不见故诸天外道有此疑者)
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
大众中师子吼转妙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
若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一无畏等(备引一无畏以例三也故云我
是一切智及是法不知馀三中此二句则别名如本文馀皆同矣)说此下二句是疏
家撮略大意而结也问何故说四无畏答有人言若
一切众生共知一切事尚难况佛一人而有一切智
卷八 第 906c 页 X09-0906.png
(此疑初无畏也馀三例此各随义说疑情)欲断此疑难故佛自说无畏问
何名无畏答得无所疑无所忌难智慧不却不没衣
毛不竖在在法中如法即作是无畏相此四中初二
显自功德后二利益众生又一三说智二四说断又
如初示药草二示病灭三知禁忌四示应食问此是
智何异十力答广(十力)(无畏)说故又能有所作(力)无所
疑难(无畏)自有智慧(力)无能破坏故(无畏)皆上句十力下
句无畏故成实论云或性怯弱难知不善说等故说
无畏(详有智是力能说是辨合之以为无畏也)

疏智缘下三释无碍智二一依智度论虽全依论而
初二与华严及诸论各有先后论则先义后法华严
则先法后义今引经列名依十地论及清凉疏释相
论云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义
无碍智者用名字言语所说事各各诸法相所谓地
坚相此中地坚相是义地名字是法以言语说地是
辞于三种智中乐说自在是乐说于此四事中通达
无滞是名无碍智湿相水热相火动相风心相思五
阴无常相五受阴无常苦空相一切法无我相以是
等总相别相分别诸法亦如是是名义无碍智法无
碍智者知是义名字坚相名为地如是等一切名字
分别中无滞是名法无碍智所以者何离名字义不
可得知义必由于名以是故次义有法问曰义之与
名为合邪为离邪若合召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
应得水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
卷八 第 907a 页 X09-0907.png
法后人因是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是为法
是名字及义云何令众生得解当以言辞分别庄严
能令人解通达无滞是名辞无碍智说有道理开演
无尽亦于禅定中得自在无滞是名乐说无碍智释
曰论以义为体相以法为名字故先义后法今疏意
顺诸论及华严经名是标举义是显示夫解义先须
释名名如前陈义当后说故法先义后馀义则全依
论。

▲疏若约下二约华严经即第九地经其文有十
种四无碍今略用五(侧注者皆是释义)五中一者自相约总
别以分法义经具云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
(色变碍为自相等)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如色有十一种相等)

△又
一知下二同相约性相以分法义经云以法无碍智
知诸法自性(理同也同归于性)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相(事同
也同生灭故此下不具引经文但直释疏中取意用者)。

△又一法下三行相经云
法无碍智知现在差别以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
差别约三世以明法义是则当世而知名法智即法
无碍也逆见过未能知现在名比智(比量智也)即是义无
碍也。

△又一知一相下四无我慢相约真俗以分法
义经云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第一义谛无我故云一相言不
坏者不坏无我故若言我知无我我證无我则坏无我以有能所故也)义无碍智知蕴
处界谛缘起善巧(世谛见我故)

△又知一乘下五一乘诸
乘相约权实以分法义经云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
性(观不异也唯此一事实故)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别性(就彼根性有三乘五
乘故)今且略举十相中五(一二三六七)以为例也观其文相
卷八 第 907b 页 X09-0907.png
皆法智知法体义智知义用故与智论名次不同后
二则同者此四无碍虽皆智所缘境然初法义全是
所知之境境义增胜由境差别众多故十中皆别后
辞无碍但是以言辞说前二说二时乐说不滞无别
义体以目何行相故经文虽一一各列四智之别后
二义相皆同故今疏云辞则说于等也又亦辞则当
法无碍乐说乃当义无碍也法有名数不可改强宣
名数者则当辞句义义是义理义意由人巧说无定
名句故智慧善巧妙辩机变之徒好乐说之随意而
无碍也智论问力无所畏无碍皆智慧内有力外无
所畏即具足何以复说无碍答力无畏巳分别有人
虽无所畏在大众中说法而有可碍以是故说四无
碍智得是无碍智庄严四无所畏四无所畏庄严十
力。

疏力等下四释不共法二一正释言力等者释不共
之义智论问曰是三十六法皆是佛法何故独以十
八为不共答谓二乘分有十力四无畏故(如舍利弗演法无碍
佛赞善法性又那律天眼又佛说弟子中能师子吼等)一二等应言一诸佛身
无失二诸佛口无失(多劫戒定慧大悲成就故拔诸罪因缘及习故)三诸佛
念无失(四念处心长夜修故心无得失故)今意在文略都以无失结
三业也四者佛于众生无贵贱敬慢怨亲等异故常
观谁可度故观彼本来清净故五者定名一心不乱
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
灯不得好照佛心如澄淳水如无风灯故无不定心
卷八 第 907c 页 X09-0907.png
问佛若常定云何游行说法答佛于诸法实相中定
不退失故欲界有定入定可说法故六者众生钝根
多觉苦受乐受于舍受中不觉不知而有舍心是为
愚使所使佛于不苦不乐受中知生住灭时故念念
心中粗细深浅无不悉知知巳而舍或舍众入禅有
人疑佛佛言我种种因缘知而故舍七者从此巳下
至第十二一一皆有无减字今疏略之最后都云无
减者贯通前也初欲无减者欲谓乐欲佛知善法恩
常欲集诸善法故修习心无厌足故故涅槃云一切
善法欲为其本论中又说老比丘目暗自缝僧伽黎
针衽脱语诸人言谁欲福德为我衽针佛现其前我
欲福德无厌足人汝持针来比丘识是佛声白佛言
佛无量功德海尽其边底云何无厌足佛言无有如
我知恩分者我本以欲无厌故成佛是故今犹不息
八者如欲中说欲为初行增长名进欲唯意业进通
三业又欲如人渴得饮精进如因缘方便求饮欲为
内精进为外又佛说法背痛小息令阿难说法至精
进觉支佛惊起坐三问阿难汝赞精进义邪阿难言
赞如是至三佛言善哉善哉善修精进乃至得阿耨
菩提何况馀道又佛种种度生遇诸恶缘不生懈怠
九者于三世诸佛一切智慧相应故论问曰先说念
无失今复说念无减与此何别答失名错误减名不
及故异于前十者三世一切智慧力无畏无碍成就
故慧无减如酥油丰饶灯炷清净光明亦盛佛亦如
卷八 第 908a 页 X09-0908.png
是禅定如油念如灯炷故慧光无减又世世闻法读
诵思修问难故十一者无漏智慧相应故有为解脱
一切烦恼习尽故无为解脱十二者于解脱中智慧
无量无边清净故言知见者论问曰但言知何复言
见答言知言见事将坚固如世有知非见有见非知
故具言即无碍譬如绳二合一则牢无减者此二字
贯通上六如前巳说论问曰佛一切法中无减何故
但六事中无减答一切自利利他中四事能具足欲
求一切善法之根本精进能行念能守护如守门人
善者听入恶者遮止慧照一切烦恼用是四法事得
成办是四法果报有二种一者解脱二者解脱知见
解脱义如先说解脱知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
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
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
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十三四五者应云十三
佛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佛口业十五佛意业亦如是
论云佛一切身口意业先知后随智慧行佛三业无
不利益众生故如经说诸佛乃至出入息利益众生
何况三业诸怨恶众生闻佛出入息气香皆得信心
清净爱乐于佛诸天闻香亦舍五欲修善故言随智
慧行二乘无此事如憍梵波头得罗汉自食吐而更
食又如波头摩波澌吒跳上梁抨毕陵伽骂河神等
皆身口不随智慧问佛曾入外道众中说法都无信
受者又曾在众中现胸腹及曾现舌相马阴藏相又
卷八 第 908b 页 X09-0908.png
骂诸弟子汝狂愚人汝死人食唾人又结戒不许比
丘畜八种钵唯听畜瓦钵铁钵而自用石钵有时外
道难问而不答又处处说有我又说无我说诸法有
又说无如是等似身口不随智慧行身口不离意业
意业亦应尔答曰不然于是诸事皆先有智慧谓入
外道以种后世大因缘故止外道谤言佛自高慢故
现腹者萨遮尼揵自言无人敌得我难而不流汗者
来至佛所佛质问之皆不能答流汗淹地佛告尼揵
汝试观我流汗不佛脱郁多罗示其身因是外道大
得信向有人疑佛舌相故不得道故佛出舌覆面还
入口中见者断疑得道有人疑佛马阴藏相不现佛
化作马示之言阴藏不现正如是也见者断疑能集
善根发菩提心如是等因缘故非戏论非无羞义佛
骂比丘者有人宜以苦切语有宜软语皆得道故如
駃马见鞭影即去钝驴得痛手乃行亦如有疮濡药
唾涂即差有破出恶肉涂恶药乃愈又佛言狂愚人
是软语实语所以者何三毒发即是狂愚故问前说
三业无失与此何异答前不说因缘今广说因缘故
谓由先以智慧起身口意故得成前三业无失(前果此因)
又佛成就三种净业三寂静业三不护业有人疑佛
何因缘成就如是故佛言我以智慧然后三业随智
慧故(此上犹撮略引若要始终具见即览大钞)十六七八等者由此知三
世故得三业随智慧行(以此释前段也)问过未无体现在不
住云何能知三世答若无过未但有现在一念顷者
卷八 第 908c 页 X09-0908.png
佛亦不得成就无量功德又一心中亦不得有十力
智等难曰若三世皆有者何等是无常等相无常名
生灭败坏故若三世皆有便堕常见何以故是法未
来中定有转来现在从现在转入过去如人从一房
入一房不名失人如是即无罪福无生死有无量过
咎答三世各各有相非过未有现在相又若无过未
亦无出家律仪亦无五逆诸罪无死入地狱未来无
业故无报是为邪见又我不说过未如现在相我说
过去虽灭可生忆想能生心心数法如昨日明日火
今日可生忆想现在心虽无作住相续生故能知诸
法。

▲疏问无下二通妨顶相等者等于足下柔软如
是甚多皆非智慧法不应在十八不共中又如佛身
力如十万白香象力及神通力等皆不说(释曰说智慧者称性
合体有理有义灭惑生解泯情入證其自然果报法但可欣乐而巳不如其智故不说也)上从力
等下指所用文言全依者谓不杂馀论(于中用华严一科及或引
馀教皆自有科段指之若不言者即皆智论)非论次第备写名曰全依于
中或全写三五行或一纸半纸馀多阙略其文但取
要者或但意用之义虽全是文或前却上来诸佛果
法竟。

疏助谓下二三乘因法二一释助道二一总释疏三
十下二别释三一牒经列数可知。

▲疏然但下二类
摄出体言各八者精进中四勤为四更添进根进力
精进觉支正精进故为八也定中四神足及根力觉
支正道各有一定为八慧中四念处(此慧体邻此名名)及根
卷八 第 909a 页 X09-0909.png
等各一慧为八言念四者根等各一念也戒三者正
业语命也信二者根力各一也轻安下各不言可知。

▲疏初四下三牒文别释七一释念处四念处者谓
身受心法等四是念慧所观之处亦名念住佛令明
记此身等四有不净等四之过念于此住名四念住
又由此四得念慧住释之文二一通大小乘言种子
者有漏业因及父母精血住处者生藏下熟藏上自
相者九孔常流自性者三十六物究竟者䏺胀烂坏
三受皆苦者为众生不了此身不净贪著生爱计之
为乐观其三苦谓苦受苦苦乐受坏苦舍受行苦心
无常者谓受乐故须观心念念生灭何暇受乐法无
我者即五蕴皆不自在何有我乎治凡夫四倒者疏
序巳释疏又观下二唯大乘观是诸法无行经文其
义破相又可详解治小乘者亦如前说。

△疏四正下
二释正勤四念处下明来意也精进下蹑出体之势
便释名也异外下释正字虽是下释四行相诸未生
之恶誓令永不复生巳生之恶皆不忍受断灭除遣
未生之善发起猛利希愿获得巳生之善不失不退
数更修习成满究竟。

△疏四神下三释神足初列别
名次牒释之乐欲者纯生乐欲于不善因缘对治于
善因缘功德出离皆正审思察住一境念由此多修
习故触一境性能害现行故名欲定无间者策励以
断二恶修二善无休息故心谓等者由专心守护故
得心一境性故名定也观名慧者由先闻正法故于
卷八 第 909b 页 X09-0909.png
定时内自拣择故名慧也以勤过下巳识别名方明
来意勤过者四勤也智火者念处也神即下释总名
譬如有足者能往还能得能證出世胜法名神以世
间胜法喻出世胜法故名为神将彼到此故名足(彼谓
欲等此谓神通)然神足自体即是等持欲等四法皆是助伴。

△疏五根下四释五根言五根者根所缘境即四圣
谛信者忍可谛理而为上首能起馀四进者于前所
信信理策勤而行(四勤)念者明记谛理不忘(四念)定者于
谛理系缘一境(四足)慧者于谛理拣择是非此五下释
根义由前下通难难云始入佛法即有信心云何至
此方明信邪答初虽有信未有定慧不得名根故云
由前三科此(此五)不可拔又进等前未成熟亦未名根
故云前三至此等。

△疏五力下五释五力即前等者
力有二义一不为他动即上句也二能伏于他即下
句也障即是他内则损障外则伏魔梵等。

△疏七觉
下六释觉支七者一念二择法三精进四喜五轻安
六定七舍文二一正释疏文随列便释依杂集论五
支释之言所依支者馀六皆依明记之念而得起故
自体支者择法是觉义故出离者由勤无间得出离
故利益者由心喜得身安乐故不染污者皆离过义
故次下四句如次释轻安定舍粗重散乱贪忧皆是
染污义故粗重谓欲尘粗障转依谓心在定则转与
通神等为所依故行舍者拣舍受也此行舍是善十
一中之一矣疏虽一下二通妨谓此觉支成就在于
卷八 第 909c 页 X09-0909.png
见道见道迅速故刹那俱起恐疑云既一念起何得
说七故此通云虽一刹等意云功能不同不可言一
如七味香捣筛和合梵如麻子七香齐发所言功能
不同者谓念除妄念择法除不正知馀如次除懈怠
惛沉粗重散乱掉举。

△疏八正下七释正道八正道
者离于八邪开通涅槃故(此在修道位)文二一正释此文。

疏中列而便释言分别支者此能辨明馀七是非取
舍等也诲示者发语示教利喜故令他信者若语不
契实或身无戒行不称所说非法贪求经营活命岂
可令他信受行用今由此三皆正故云是令他信支
言见清净者现量亲證或比量亲解非传他语而为
说也戒净者上明解此明行也行解二法先须明信
命者有漏之身理须资给但依教随日乞食随破乞
帛等不为衣食故生心经营求得而守护系于身心
即名净命清净活命故具说净命之相即次下依圣
种等也圣种有四一常行乞食二著粪扫衣三石窟
冢间树下随便而住四有病以腐烂药而治之亦名
四依依此修行得成圣道故复名圣种五邪者一为
利养诈现异相奇特二为利养自说功德三占相吉
凶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称说所得利养以动
人心将此五种以求活命故名邪命又有四邪一下
口食合药种树二仰口食观视星宿三方口食曲媚
权豪四杂口食咒术卜算皆如大小乘诸律论备说
问离身语二业无别正命如何建立三种答婆沙云
卷八 第 910a 页 X09-0910.png
瞋痴所起身业语业名邪业邪语贪心所起二业即
名邪命疏净烦恼者义同精进觉支中说正止举相
者一掉举二惛沉故下句云不容受沉掉若失正念
即掉即沉沉掉是随烦恼今正念能净之最胜等者
此胜功德等由心攀缘散动故障之不发今以正定
止之故云能净若能如上分别(见也)诲示(思惟)(等于馀也)
是道支之果疏上之下二总明次第有法喻对释详
之可解婆沙智论皆有此文并以树况道品故名道
树。

疏超越下二解馀文三身等者身谓法报化智谓大
圆镜等如文殊章说眼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通谓如意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尽地谓十地度谓
十度六度果向谓须陀洹等各四缘谓十二缘谛谓
四谛处即十遍处定即八定九次第定等者等于馀
所不说一切无漏功德疏尘劳有八万四千者释所
治也古来释云众生烦恼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复各
有十即为百计应分为九品但上品重故开为三品
中下轻故各为一品合为五百复于内外境起谓自
五尘为内以他五尘为外一一各五百即为五千别
迷四谛则成二万并本一千则有二万一千依三毒
等分成八万四千(更有二说不能繁叙)一一对翻下释成所治
谓本由迷真净故成妄染今悟染本净故无加减故
清凉云遇三毒而三德圆入一尘而一心净又有云
六贼翻作六神通等馀如疏引起信论證。
卷八 第 910b 页 X09-0910.png

疏问世下二总料拣三一问答料拣二一问可知疏
答前下二答二一结前标后疏谓若下二以义正释
五一法说疏如有下二喻明疏观智下三法合疏故
下下四指文疏秪缘下五以理结定文并可知。

▲疏
然上下二明染净相由二一指配科段疏五段下二
正彰染净由不觉者对上觉圆明故名赖耶者对上
显心清净乃至处界诸有一一翻对本经言对治此
等者正判此经称性真实翻染行相。

▲疏然无下三
通伏难难云经中先说诸佛力无畏等后说道品因
等文岂非倒故答云若约人等也据法本末者据真
实法理本来是佛(此是常住之果故名本也果也)然多劫迷之故成
垢染须修习万行翻于漏染(渐修故云末也因也)疏亦如下引
證言根本等者论云若因灭(论以根本无明为因故生业相转相境界相)
则缘灭(缘则境界相与后六粗为生起之缘故彼疏云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粗今言因灭
则缘灭者彼疏释云得对治无明灭时无明所起现识境界亦随灭)因灭故不相应心
(三细也细故无心心所相应粗显之相)(亲依无明因生故无明灭时亦随灭)缘灭故相
应心(六粗前四也其相粗显是心心所相应也)(以四粗亲依境界缘生故境界灭时亦随灭也)
今引此以證果先因后者以根本无明灭时佛果则
显今既先由无明灭方得境界等枝末不觉展转而
灭则果先因后对治展转枝末是万行因法故经自
他正报云一切实相者既历法巳尽故但通相蹑之
义如疏释思之可见疏二一然凡下正释义疏此乃
下二通妨难难意云若修观行者一身觉性净故得
十方众生觉性净者应可一人修道多人成佛故疏
卷八 第 910c 页 X09-0910.png
通云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众生本性等。

经依报中疏二一国土下别释此文皆由自心者净
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众生劫烧等者法华经云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火灾坏器时也事在贤劫章中)我此土安
隐天人常充满螺髻等者净名经中螺髻梵王云我
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随天业识所见)舍利
弗言(即鹙子)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
秽恶充满(随人业识所见)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世
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
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况乃下道理转谛的也
且如上说心随染净之缘尚能于染见净况心冥真
性染净俱清净邪身土依真者如前引华严云普贤
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上来正释此段经文
讫。

▲疏然上下二总明相蹑翻对未觉之时妄法生
起次第释成觉了还相蹑为次第矣。

经空色同如中疏二一第二下叙科意此当泯绝等
者即真空观中有四句前七段即诸法即空净不待
除却诸法故当第三句空色无碍观今空色俱如同
于觉性称性不动故当第四泯绝无寄观。

▲疏蹑前
下二正销文二一释前四句三一正释于中有法说
喻明疏故法下二引證并如文详之疏然诸下三释
疑疑云诸法即事觉性即理今既二法平等便当理
事无碍何得科判在真空观中故此牒疑辞便释云
夫理事等也。

△疏还如下二释后诸句还如前七段
卷八 第 911a 页 X09-0911.png
等者释结例之文也。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