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864c 页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五
圭峰兰若沙门宗密于大钞略出

○九通释名题 疏二初正释经题言通释者以题
目包含一部之文故云通也文三疏上五下一配属
法义言法义者凡欲解了经论先须明识法义依法
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今时听学之人
但求文义不寻法体亦不原此义是何法上之义若
禅学者但欲认取一法认得即休更不推斥诸佛本
末之说菩萨性相之释故今具与配之故论中欲显
大乘深隐性相道理先开此二论云摩诃衍者总有
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法指一心义开三大正同此也
(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此是如来藏心也即圆觉在缠之名)然诸佛菩萨所说大
乘一切差别义理皆约本心说之不曾有本心外别
说一法故论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心即众生心也圣人
既依此心显之我等即依于此心求之不应文字语言中求也)今经题十一字中有
两重法义如文配之疏圆觉是法者正宗之初佛自
标本唯立圆觉(文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等)中间处
处牒前起后标结指陈一一只言圆觉更不言大方
广也(文云如来因地修圆觉者又云闻此圆觉云何修行又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此
文例有三五十节)疏云大方广是义者是起信中体相用三
大也如下所释疏下六字下配能诠中法义也于六
卷五 第 865a 页 X09-0865.png
字中上五字缘是比对诸经叹此经殊胜结为题目
故总属能诠句摄属于义用意言此圆觉一部经是
修多罗藏中了义之经也经之一字正目此一部名
句文字故配于法即教法也。

疏经有下二标广存略言五名者标广也流通分中
文云此经名大方广圆觉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
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
别义如下释疏首题唯二者存略也宗本即圆觉是
法体用即大方广是义故云法义之宏(宏者大也)纲(纲者网之
所依尚书云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紊者乱也)诠是修多罗即言也旨及功
德是了义即象也了义之言拣胜馀经故皎是至明
义镜者可辨妍媸好恶喻此经能楷定邪正大小权
实疏事周下双结广略之意。

疏大等下三随文解释二一释所诠五字三初三字
二字对二一释三大二初总标谓大是圆觉体性方
是圆觉德相广是圆觉业用故言三大。

△疏大者下
二牒释三一释大字疏拣小之大者百法论题云大
乘百法明门论彼疏云大以拣小为义乘以运载得
名故今云尔疏先于诸法者儒道二教所说人畜
草木万物以天地为先天地又以混沌一气最为其
先故立元始之号又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
云天地人畜万物皆从混沌而有今正教所明则天
地人畜是别业所感所感能感皆从自巳妄识之所
变起则以妄识为先妄识由迷圆觉真心故有则以
卷五 第 865b 页 X09-0865.png
圆觉为先故下经云种种幻化皆生圆觉妙心至于
虚空亦从识变当知唯有圆觉是最先之义故云先
于诸法也若约本末无碍真妄融通则无先无后今
就迷真起妄依本起末之义故云先于诸法也是义
势之先后非时候之先后也由是最先故称大也如
人最长以生在先故称为大不约身量说大小也疏
涅槃经云者引经證常义是大义也常者即竖穷初
际也即彼经第三名字功德品佛告迦叶是经名为
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云云)乃至所言大者名之为常
如八大河悉归大海(云云)今但取其大字约体不变
故名为常以性自有非造成故故生公疏云若寻其
趣乃是我始会之非照今有照不在今即是莫先为
大既云大矣所以称常疏横者此约分量以说大也。

疏涅槃又云者即彼经第五如来性品云佛告迦叶
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复是别义谓第二十
三又云譬如虚空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涅槃。

△疏方者下二释方字文显。

△疏广者下三释广字
言本有过尘沙等者即论云从本巳来性自满足一
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云云)乃至具
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
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一一翻对故染净皆过恒沙)释曰今
改云尘沙者一则避于国讳二则展数更多谓抹世
界为尘一尘为一德用故云多也沙则恒河中所有
沙数疏云潜兴密应者以凡夫位中此妙用亦非断
卷五 第 865c 页 X09-0865.png
无但凡夫日用而不知故云潜密故论云能生一切
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不善违真是所治故非其用也问若尔应离于真答以迷
真故不得离真以违真故非用也)既亦生世善则凡非无也故华严
说菩萨及一切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疏无
有休息穷尽者通论用无穷尽不拣凡圣但取性上
本有此德若就圣位如涅槃经说大般涅槃能建大
义芥纳须弥乃至结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大涅
槃则能示现种种无量神通变化是故名曰大般涅
槃问华严题亦云大方广与此同异答配属三大则
同释义随宗则异华严疏释大云一切相用皆同真
性而常遍故持则双持性相具十玄门轨则一切诸
法一一皆能生解故藏和尚于一尘中说百门义述
成两卷广则能包能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一一对
此同异可知。

疏圆觉者下二释法体六初标定于中初一句正标
次若不下为显指体则知向来只说圆觉广大轨持
等也疏圆者下二正释具如前释序中弥满清净等
文也疏故论下三引證證觉照无诸分别之义疏释
曰下四显位显离念之言不待圣位疏故知下五释
成如文疏下文下六證成其义不异序中所说然此
圆觉于诸经中随宗名别涅槃经但约凡夫身中本
有此性悟之修之决定成佛故名佛性法华经约称
赞唯此一法运载众生至于宝所馀乘不能馀法皆
劣故名一乘妙法净名但约住此性者神变难量非
卷五 第 866a 页 X09-0866.png
口可议非心可思故名不可思议解脱金刚但约此
性显发能破烦恼故名般若馀类可知皆圆觉门中
差别之义良由未决定的显无明本无众生本佛故
虽神用繁广胜德无边不得标题直名圆觉禅门离
念无念亦是此中拂迹遮过之意然以心传心密意
指授非今简牍所论且约形言对此辨矣。

疏或唯下二四字一字对二初总标法义言唯觉是
法者且如世虚空亦能圆满唯有灵觉世无与比故
唯此是法故经中或但云觉遍十方界又云依幻说
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
是又云一切觉故又云皆是觉随顺又云非觉违拒
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又云證觉般涅槃又
云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又三观皆云以净觉心如是
等文非一不定言圆唯觉一字不改故知是法况圆
字是义下释昭然疏意言下二举法释义初四字举
法馀皆释义也文中作三重相对释此四字文三一
间隔对谓广大者一与三对方圆者二与四对故云
间隔间隔释者为取体用为一对义理为一对也理
是楷定之宗源宜云方正义是说释之所以宜云圆
满故便取为对也疏亦可下二相次对谓束四字但
为体用一对也疏又上下三总别对言三字别者是
体相用三大义也意明巳下挟法义以彰总别意云
觉是能具三大是所具三大备足是为圆矣疏是则
下三总叹而结可知。
卷五 第 866b 页 X09-0866.png

疏后能下二释能诠六字三一配属云总指诸经者
即三藏中一修多罗藏也意云此圆觉是修多罗藏
中了义之经非于二藏中而叹也引文云眼目者释
成题中了义也眼目是开决显照分明之义故疏修
多下二正释三初释三字此义具在前第二藏摄门
中解释竟要更重说即捡叙之。

△疏了义下二释二
字二初直销文决择等者顺释非覆等者反释谓决
择说故非覆相说(若但说生灭因缘是覆真空实相但说无我是覆真我之相但说一
切皆空即名至道是覆灵觉本智之相及性上恒沙德相故非决了反此故名了义也)究竟说
故非密意说(佛说无我本意密显真我说诸因缘生法密显恒沙性德说一切皆空密显真
如本觉为恐随言生著且泯息其念故非究竟也)显了说故非含隐说(佛所说权
教一一皆含真实究竟之法但未显言故云隐也今显圆满清净觉性故云显了也)。

疏然诸下二释行相二一徵起如文疏清凉下二正
释二一约师释二一指教就理俱为了义(佛意及圆器皆称理
故俱了也)顺宗者在东宫时敕使苏明俊至清凉山问和
尚诸经了义和尚制述以笺引而答之约十馀纸今
撮机要而引用矣疏本为一事者则法华经意为开
示悟入故出现于世如悬谈教起因缘中说。

▲疏今
约下二对机开教有了不了于中二初标定谓净名
等四依中之一也馀三依者谓依义不依语依智不
依识依法不依人。

△疏不了下二判教二初约大小
判疏大乘下二约权实判皆如悬谈权实对辨中广
(正在西域两种三时教中及前性相十别中)一极者会三时归之一也玄
是法炉是喻智是法海是喻群象万流皆含法喻谓
卷五 第 866c 页 X09-0866.png
玄妙之理镕融森罗万象染净事法而为一味之法
如以炎炉铸冶千万金之器像而为一味之金又总
摄无量流类差别之智但是一实相智如摄百川万
流为一大海馀皆可见。

疏又大宝下二约教释据所引经文中初佛且徵起
后自牒释牒释中了不了相对明之有其四对然每
对中不了行相多与大小乘法相宗中相应了义即
与法性宗终教及顿教相应今且指出此经符合佛
判了义之语證成题目兼对拣不了义教可审详而
说之第一对中言世俗者即小乘一藏唯说俗谛虽
云四真谛望于真如还成世俗法相一宗经论亦多
说世俗少说胜义即明是不了义也言说胜义者据
唯识疏四重二谛总有八谛初一谛唯俗不真最后
一谛唯真不俗所谓胜义胜义即是圆觉下文云圆
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涅槃故所流出者亦是安立
真如对此还成世俗第二对中说业烦恼者此等亦
是相教广明相教中说真性处百分无一从多而说
属不了义云说烦恼业尽者亦与此经相应此经云
永断无明又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又云知是空华
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是烦恼业尽之义第
三对中云说厌离等者正是二乘宗也法相宗中于
断障證真转识成智亦是此流类也言生涅无二此
经说涅槃及种种幻化皆生觉心即二法同源正是
无二义也又云生死涅槃如梦及不厌生死不爱涅
卷五 第 867a 页 X09-0867.png
槃等皆同此矣第四对中言种种文句差别者即法
相宗漏无漏为无为一切定别是也云甚深难见难
觉者由差别即无差别故难见也此经云有思惟心
测度圆觉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即是难见
难觉之义故疏结判云皆圆觉相当也是佛自拣故
不应疑。

疏经者下三释经字言如上释者藏摄中释也。

疏问修下三通妨二一正通问意可知答云对总叹
别者总者指一修多罗藏别即经经各殊今别叹此
一部是修多罗藏中了义之经如叹胜人云是人中
人或赞佛云天中天等也疏亦如下二举例可知。

二别明翻译中疏云觉救者此三藏以悲智为名也
觉谓觉悟救谓救迷又觉者觉法救者救世(起信归敬偈谓
佛云救世者)谓觉悟真法救世群迷故名觉救疏北印度
者天竺国有五印度四方及中此是北也印度罽宾
皆未详唐语白马寺后汉明帝时梵僧摩腾竺法兰
等将白马驼经到洛都帝令造寺报白马恩此则天
下寺之祖祢也在旧洛城东去今洛城二十里余亦
曾到腾兰白马梵经初到元由广如别卷疏一部者
目录云二十八纸或一卷或两卷不载年月者目录
云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
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邪(上皆本文)评曰余谓但云不载
年月即得何必加此数言故疏中云不载年月疏龙
集者有释云高宗大帝当其年飞龙以王天下此说
卷五 第 867b 页 X09-0867.png
恐谬曾见有处说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
其指的也待更寻检疏具如别录者不知是何图录
悉待寻勘有释云證义大德是京兆皇甫氏范氏沙
门复礼怀素又指度语笔授等何得半在此传半在
彼图乍可不知不得妄生异说坚志法师疏说译主
年月并与藏海疏同唯云天竺三藏羯湿弥罗为异
耳余又于丰德寺杂经中见一本圆觉经年多虫食
多巳破烂经末后两三纸才可识辨后云贞观二十
年岁次丁未七月乙酉朔十五日巳亥在潭洲宝云
道场译了翻语沙门罗睺昙揵执笔弟子姜遁恪證
义大德智晞法𥿭慧全宝證道义然未详虚实或恐
前巳曾译但缘不得奏闻故滞于南方不人北中藏
内不然者即是诈谬也。

○十别解文义中疏二一此下下科判二初总科一
经然三分之义不异常谈疏序中下二牒释序分二
初合明二序然诸经中多具二序谓證信序(亦云通序诸经
通故)发起序(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如净名宝盖法华毫光之类
今此经文合而不分故云便是也谓佛入下显具二
序行相。

△疏然證下二别明證信言阿难请问者智
论第二云佛涅槃时于拘夷那竭国娑罗双树林中
北首而卧一心欲入涅槃阿难亲爱未除未离欲故
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楼豆语阿难言
汝是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
法是无常相汝莫愁闷又佛首付汝法汝今愁闷失
卷五 第 867c 页 X09-0867.png
所付事故当问佛佛涅槃后我等依何修道以谁为
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一切经首当安何语如是种
种未来之事应当问佛阿难闻是事巳心闷少醒得
念道力以是问佛佛告阿难(取意撮略说之)我灭度后汝等
当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戒为师默摈
恶性比丘结集经教最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某国城山林与若干众等故云佛令置之若要广释
即检大钞疏亦为断疑下明佛置立此言之意也意
有三焉一断疑者谓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法藏忽
然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
佛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才唱如是我闻等言三疑
顿断既云从佛闻即自非佛明矣(真谛三藏引律云尔此通如是我闻
也)二息诤故智论云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即诤
论起故今废我从闻闻从佛来故经传历代妙轨不
(此局我闻)三异邪故外道经初皆立阿忧为吉(此局如是)


疏然虽下二销文谓前释二序义通诸经今云销文
者唯释当经三分之中今初序分文二初叙意分科
言今随文便等者据六成就合为六段缘初四成就
经文太少不成全句不可分为四唱故均融广略总
分为三故云文便也云成就者以六缘不具教则不
兴必须具六方得教起故云成就。

二正释经信闻时主中疏四一释如是二一且兼下
连下合释二初直销文谓标指此圆觉道理是我亲
从佛闻。

△疏佛地下二引论释义三初引论疏释曰
卷五 第 868a 页 X09-0868.png
下二略释疏又纂下三引纂灵记结成(然集法传云阿难有三一
阿难此云欢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此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此云喜海持菩萨藏但是一人随德
名别)。

▲疏离释下二离释本文初句牒科馀文二一约
信顺合释二字引智论者彼论具云佛法大海信为
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
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入佛法不信者言
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故信者言是事如是是信相
也疏故肇公者此下肇公但用智论意非是别理是
以疏言肇公云也疏信则所下复于肇上加云信为
入法之初基智为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
则师资之道成由信故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故
说听二途师资建立者此亦后人傍智论肇公后加
也言则虽多亦非异理。

△疏又圣下二约法体离释
二字二一通约诸经释二一自狭之宽三一但约理
此一最局但约理释唯取如故则刘虬注无量义经
云尔疏又真下二兼理事若取敌对阿忧应如此释
今当广之外道谓阿之言无忧之言有万法虽众不
出有无此则断常之计今如即真空是即妙有既无
俗外之真故空而非断(破阿)无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
(破忧)即对破邪宗以彰中道一代时教不出于斯故云
如是言敌对阿忧者百论外道立阿忧为吉智论说
梵王昔有七十二字以训于世教化众生后时众生
转薄梵王因兹吞啖在口两角各有一字是其阿忧
亦云阿呕但梵语轻重耳疏又如下三通教义以义
卷五 第 868b 页 X09-0868.png
中又含于事理故转宽也理者道理非唯真如故是
通也即生公释法华经云尔远公亦云说理如理说
事如事说因如因说果如果如法之言是当道理故
曰如是良以乖法之言名为非故如法之言得称为
是此则能诠之教称于理事也其言虽多但当理言
耳不异生公疏又有下二合于宽狭释此约所诠理
事无二。

△疏若唯下二唯就当经释谓不异是相似
义故名如也方离过非下则反显于是义故名是也
此虽约当经然亦大同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
是矣于中言唯此因果者还源观云非真流之行无
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故不异圆觉方是
离过之因也果例此知应随教门差别巳显如是不
同如大钞说。

二解我闻疏初句牒章馀文三一通大小乘法相释
二一正释二一释我四一约假名直指谓净土所说
之经故结集兼于菩萨疏云何下二以妨难徵起意
云一切佛教诠于无我阿难是入理圣人那同凡夫
而言我闻疏我有下三总列邪正于中凡夫外道等
如下所辨三通大小贤圣四唯明菩萨又若约本而
言阿难亦通法身我也亦如下说疏今是下四以正
拣邪谓法虽无我随世流布假说故无我法中有真
我真我即法身故(如涅槃经说)疏闻谓下二释闻然大小
乘各有三说或云唯耳根闻或云唯耳识闻或云根
识和合方有所闻广如大钞所说根识俱取是其正
卷五 第 868c 页 X09-0868.png
义故今云耳根发识也然具四缘八缘亦如大钞广
释。

△疏虽因下二通妨谓有问言既是耳闻何言我
闻故为此通明我为总该眼耳等诸根故即佛地论
文非邪慢者智论云世间语言有三根本一邪二慢
三名字凡夫具三见道学人具于后二圣人唯一谓
随世间但是名字故云非慢心也。

▲疏若无下二约
空宗等释等于三教谓始教顿教实教故云等也虽
含三教无相宗义强故偏标也谓若但云我既无我
闻亦无闻即空宗意若云能所双寂无闻不闻无我
不我离念而显即顿教意其从缘空故文含两势一
释成上二句无我所以二者连下不坏假名即不闻
闻耳为实教意谓事理无碍故闻与不闻无二义故
故智论云非耳根能闻亦非耳识非意识是闻声事从
多因缘和合得闻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
无觉故不应闻声识亦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
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释曰此上皆明离此
众缘不能闻也下云尔时耳根不坏等和合能闻今
明和合而闻闻即无闻皆实教意若刘公注法华云
阴入非主为我听受非情曰闻深照缘起悟解法空
若斯人也顾命之所因然后传而无执物我同致释
曰此初亦始教意从深照缘起下即实教意然皆属
无相宗摄又言不闻闻者即涅槃第十九说也。

▲疏
若约下三唯约实教释亦含圆教中意言以我无我
等者含两经意一者净名云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
卷五 第 869a 页 X09-0869.png
我义二者涅槃云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
尊正当今意则口顺世间心造真境是自在我疏根
境非一异者以根与境共为缘起因根说境因境说
根互相融即故曰非异两相历然故曰非一斯为妙
耳何所不闻问阿难是佛得道夜生年满二十方始
出家年至三十如来方命为侍者自二十年前如来
所说阿难不闻何以经初皆言我闻答报恩经说佛
初命阿难为侍者阿难请如来重说金华经又云阿
难得深三昧自通涅槃经亦云阿难多闻士若在
不在自然能解了常与无常义法华亦云世尊甚希
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若推本而
言即阿难是大权菩萨何所不了如不思议境界经
说况同文殊结集何滞迹而疑焉。

三辨一时疏初句牒章馀文二一随相释三一正释
言师资合会者生公云机教一时谓上言如是言虽
当理若不会时亦为虚唱今明物机感圣圣能垂应
凡圣道交不失良机故云一时肇公云即法王启运
嘉会之时者意亦可知谓开大运演说真乘即嘉善
之会也疏说听究竟者先应难云一会说有多多字
句句字有多多刹那如何言一佛地论云此就刹那
相续不断说听究竟总言一时此中不定约刹那亦
不定约四时十二时亦不约成道巳后年数时节名
为一时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
演说听事讫总言一时由能说者得陀罗尼说一字
卷五 第 869b 页 X09-0869.png
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字义一切皆
解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故
不定说一念多劫之时节也由于一会听者之机有
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长劫或促多劫为短
念亦不定故但约说听究竟名为一时更无异义(上所
释者多约佛地论也)。

△疏时者下二出体时无定体约色心分
位以明故云假也疏如涅槃者具云我于一时在迦
尼国我于一时在恒河岸我于一时在尸首林等。


疏又诸下三通妨又字是连前释一时义之文势也
诸方下正是通妨谓有难云何不别说四时六时十
二时定是何时但云一邪故为此释言诸方者竖谓
上下横谓四方言延促者人间五十年四天王一昼
夜等言不定者有二意一即指上延促云不定也二
谓四洲昼夜不同故云不定谓北洲夜半南洲日午
东洲日没西洲日出等如来说经被于上界诸方流
通若说四时等即诸方不遍故不别说。

▲疏若约下
二据实释然此二法皆从缘无性但是一心故须融
泯然心境通于遍计故须泯之理智唯悟悟即不坏
能所故但融之融之即自他不异故云凡圣如也本
即本觉始即始觉始觉合本无别始本之异名究竟
觉故云会也佛说之时心心若此而机感相契亦然
故云一也净名揩疏亦作随相就实二释随相大同
于前就实释云说听虽别原其本性真体不殊一味
如如故名为一即就此一以辨其时故云一时此乃
卷五 第 869c 页 X09-0869.png
以说听不二而为一也。

四明说主疏初句牒章馀文三初正释此文二初约
涅槃经翻释断德者佛有三德法身断德(由断烦恼方显出故)
报身智德(转识成智乃名正觉故)化身恩德(多劫化生利他行满方能现化所化
缘熟方感佛身故)言法报不分者诸处以遮那为法身以舍
那为报身若华严宗祖相承古德翻译即遮那舍那
但梵音小异此翻为光明遍照或为广大生息是理
智不分之真身也此经是净土说故化主是真身是
以经云婆伽婆也。

△疏故佛下二引佛地经例證谓
彼经亦净土说故彼论所说化主亦云次显说佛异
馀大师(异馀经所说佛)故说世尊殊胜功德云薄伽梵释曰
婆伽婆但梵音之小异具足六义巳在序中释了最
清净等四句是真身殊胜功德尽虚空者横也穷未
来者竖也。

▲疏若约诸下二会馀经二初标举翻译
释中言心体离念等者通释觉者之义此是起信论
文谓由心离念方能觉了性相觉了生相之者是为
觉者凡夫虽有心体只缘妄念不得名觉者故彼论
又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无始巳来念念相续
未曾离念故疏觉具三义下别释觉者之义若以常
途所释但云自觉拣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
萨更不委明行相今释云自觉者觉知自心本无生
(是以异于二乘及权教菩萨)觉他者觉一切法无不是如觉一
切众生皆同是佛觉满者觉自他无异理事无碍心
境交彻一一遍满法界如下文云一切障碍即究竟
卷五 第 870a 页 X09-0870.png
觉等。

△疏若约下二广显行相二初约论显即彼论
第一云谓具一切智(根本)一切种智(后得)离烦恼障及所
知障于一切法(真谛)一切种相(俗谛)能自开觉亦能开觉
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释曰十义
者能断二智所断二障所觉二谛所得二利结二觉
相是为十也配文可知若各就当类说者谓以一切
智断烦恼障證真谛名自觉如梦觉也以种智断所
知障达俗谛能觉他如莲华开也疏若依下二约经
显十佛者离世间品列也成正觉佛者果位妄尽智
显故愿佛者愿力周法界转法轮度众生故业报佛
者万行功圆相好福德具足故住持佛者自受用身
安住自受用土尽未来际而不失故涅槃佛者生死
永寂故法界佛者若心若境若性若相无非佛故心
佛者万法虽众不出一心唯心智觉故三昧佛者虽
心境皆佛妄想取著即乖正觉唯平等持心方相应
故本性佛者将心息妄亦乖本性性本自寂性本自
知方名真佛故随乐佛者如理观察随心所见无非
是佛故(初五及十局于果位馀该凡圣于中八拣散心九拣虚妄六七俱摄也)

▲疏若
出下三总出体若心若境若圣若凡摄归圆觉故总
为诸门佛义之体也。

经说处依真疏二说下初句牒章馀文二初通疑难
二初总标宗意以释科文华严亦云普贤身相如虚
空依真而住非国土。

△疏然诸下二引经论显净土
说经行相大疏于此先通疑难今但潜通伏难而无
卷五 第 870b 页 X09-0870.png
难辞大疏难曰外道言教首建阿忧孔老篇章不标
处所佛经异此故必以序分为初彰说处则山城有
依明说人则主伴无杂六种成就千代楷模邪正区
分实由斯矣今云入光明藏三昧正受现诸净土与
诸菩萨同入等者但是真智所造之境非化身形相
之依既不言佛在何山城国邑则说经主处文不显
彰幸为释通冀无所惑答曰夫三身一体四土一性
圣言三四者立教有权实对机有隐显(劣机隐净说秽胜机隐秽
说净)若拣邪教定释宗则唯标变化身土(说大小乘法相大乘破相
及显性等经)
若除细惑彰妙境则直显受用自他(圆觉密严之类
十有馀本)然此了教委穷识智之体备搜性相之源深究
无明之根圆彰无漏之界经宗既诠实境教主须明
真佛故受用身居受用土为诸大士说圆觉经馀文
大同今疏文二初具列十本净土经以为类例意恐
愚者疑此经云此经既无人间说处经从何来凭何
传持故引同例通之谓若以不标人间之处便疑则
此下所引之经总应疑也以皆无人间说处故同是
净土说故文云初且总列九经名题今随所列便指
其文深密解脱经序品第一(总五卷)如是我闻一时婆
伽婆住法界殿如来境界处众宝赫炎一切庄严第
一之处遍至无量诸世界处放大光明普照之处(即大
光明藏也)又有重译之本题云解深密经序品第一(亦五卷)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此是同本重译即知薄伽婆伽义无二也)住最胜
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
卷五 第 870c 页 X09-0870.png
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
之处法集经(八卷)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虚空界法
界无差别住处(不二随顺)普皆严洁清净无垢诸佛如来
福智庄严(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如意所化超于三界有为数行
过一切譬喻不可思议乃至与菩萨摩诃萨众皆悉
清净得无常三昧境界(与诸菩萨平等法会)称赞大乘功德经
(一卷)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法界藏诸佛所行大功
德殿大乘密严经会品第一(三卷)如是我闻一时佛住
出过欲色无色无想一切法自在无碍神足力通密
严之国(神通大光明藏)非诸外道二乘行处与诸邻极修观
行者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皆超三界心
识意境智意生身转于所依成就如幻首楞严法云
三昧处(皆入三昧)乃至尔时如来应正等觉从證自智境
现法乐住神通辨才现众色像三昧而起出虹电光
妙庄严殿与诸菩萨入于无垢月藏殿中升密严道
场师子之座诸菩萨众亦皆随坐(云云即是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密严中诸佛菩萨并馀国土来此会者皆如涅槃虚
空及非择灭(同如如来平等法会)乃至去来今佛一切悉等为
一切法身一切诸佛行皆平等(一切如来光严住持)神通之力
无所挂碍慧体究竟无相法度无极游于法界无有
二行(不二随顺)诸菩萨等犹如尘数一切悉是一生补处
各各在于异佛世界志愿无极奉诸慧行各各入于
无所破坏平等法界(平等法会)乃至众菩萨身无所动摇
(皆入三昧)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第一如是我闻
卷五 第 871a 页 X09-0871.png
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殿信力
入印法门经卷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如来
住持境界之处去寂灭道场不远普光法殿福德善
根所成之处平等普遍无可嫌处(云云)金刚坚固所
成之处不可坏地安固之处婆伽婆善清净智慧得
成究竟无二之成(不二随顺)得至诸法无相彼岸(云云一纸半)
皆是智境方等王经虚空藏所问第一(十卷)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游于如来行处乃至入无碍智行处二
引佛地经显净土相(偏引此一经者后有论释之)彼经云如是我
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
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渺
然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
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睹诸大菩萨众所云集大
钞中更列四本在净土说经兼圆觉都十五本今但
列十者取其大数又有经在净居天说或有欲色二
界中说故知说处各随见闻不应局执。

疏彼论下二约佛地论徵释正破疑情大疏先标云
然净土说经(如上所列)仪式稍异(不标人间山城国邑等故广叹佛法报德故)
学识浅者(只如承上释云说主处者异邪教者故不同外道经书不标处所等故前巳标说也)
或谤或疑(粗心者谤细意者疑)故佛地论中具有通释但晓此
论自反三隅(目十经支)故载其文(大疏次第录此一段论文今疏取意略引)
(未有的疑谤者但是预遮)(谤者)(疑者意云但遮愚者惑者不遮智者信者也)圣言
定量不假馀辞(自有大菩萨论释不假疏家自释也)文二初且直明正
义三初立宗因论中于此文前假为问曰受用变化
卷五 第 871b 页 X09-0871.png
二佛土中今此净土何土所摄说此经佛(说佛地经之佛)
是何身(论次此自答有其三段一不正义二正义三如实和会今文但取后二也初不正义云)
义此土变化土摄说此经佛是变化身(恐外难云既尔何故经云
住最胜超过三界之处岂是秽土如此邪为遮此难故论次云)佛为地前等令其欣
乐修因故暂化作净土妙身神力加众令暂得见(意云
佛摄神力则皆不见)有义(此下正当今疏也但文阙少故钞备之可对疏详之)此土受用
土摄(佛受用也即是报身)说此经佛是受用身(立义宗也次说所因云)
净土量无边际故(如本经说也此正是今疏所引也次难破初义云)若暂加
众令见应如馀经分明显说(如法华三变净土净名足指按地经文皆云佛
神力等故云分明显说)经不说故(经不云佛力云何言暂化作)是受用身土
(结成也此下假为前难在今疏中也难云)

△疏若尔下二假为前难(亦全论文
缘在疏中故钞不引意云地前乃至二乘凡夫悉不见净土报身何得人间有此经本邪)。

△疏论
自下三释成正义(初二句疏助意标引本文云传法菩萨为示现一切智者及所居处
超过世界如是示现文有五句初句标结集人次句报佛也次句净土次句超化身秽土后句正结说法言示
现者谓显示也皆由文隐故疏取意标引令五句成两句又易会矣论次此下更有文云)为生广
大胜解有情(顿机众生)及诸菩萨(渐机成熟者即三贤之末)胜欢喜故
(称根宜也)结集流布故受用身居受用土为初地上菩萨
说(此上皆疏中略论中具也)令传法者结集流通(在疏中也此后二句文易故疏
依本结集者是菩萨也义如前释)。

疏又云下二会通权实(前宗虽正且义理未尽故此了之矣)论中先假
设外难云若尔何故不但说彼所说法邪(何不且以化身标山
城等处然后但就经内赞说真身净土胜妙等法如无量寿观经等邪下又反出不标说处之过云)若
不说处及能说者(若不说有形相名字化身如释迦在祗园等也)不知此法
何处(在何处说)谁说(是何人说)一切生疑(由无主处阙六成就故也)故须具
卷五 第 871c 页 X09-0871.png
说(结也后穷尽道理和会释云)如实义者释迦牟尼佛(不妨还是释迦也巳
上疏略却巳下疏中具有)说此经时地前大众(云云乃至)净土为其说
法(故有双标净秽者如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云闻如是一时世尊游于摩竭境界法静道场释曰是不坏
境界随识所见故但云游不云住也次云初始得佛光炜明耀宣真谛藏演如来慧畅三世要布无挂碍道宝
之定佛时以此普智无极确然正受其定恬怕忽无形像亦无中外静无见闻所居正受乃大旷荡汪洋无极
难遇难闻亿世之过时此佛定无量无不炳彻释曰上皆随所见净土相也正同佛地论说地前见秽地上见
净也此下疏文亦不全足但依次第录论〔今〕相对连合疏文也)虽俱欢喜信受奉
(各信所见身土所闻之法)解有浅深所行各异(各随所见所解而修其行)
传法者为令众生闻胜希愿勤修彼因当生净土證
佛功德故就胜者所见结集言婆伽梵住最胜等(出结
集菩萨隐化身秽土位号名相但彰真身净土境界之意也馀诸经教例亦如然由随机益故但各就本经意
趣隐真身净土显化身秽土等也故前云对机有隐显)大疏次此下印定论文
所释及转问答妨难并总结等(初印论云)论释分明不假
别议验前经等类例昭然然前所列之经(十经兼圆觉)
诠殊胜之事境深细之理趣至于领受结集瓶注不
遗者非登地菩萨则不堪任故净土宣扬唯大士亲
受展转流布则群类普沾(此下转问答通妨难)问华严大经宗
趣圆博佛土是华藏世界佛身是毗卢遮那尚标秽
境之中人天七处(「初会摩竭国二」及七八「普光殿」三忉利天四夜摩五兜率六他化九
祇园并不离欲界故)佛地经等何不然邪答大圣设教权实多
门总一切经不出三意谓诸馀经等欲令随识者趣
入故唯举化身秽土佛地经等欲令随智者领受故
偏举真身净土华严则识智融通净秽交彻法界圆
摄称性而谈(不逐机宜屈曲)故即释迦全是毗卢不坏娑婆
卷五 第 872a 页 X09-0872.png
而见华藏是以标举给孤(九会)摩竭(初会)同于浊世(四处在欲
天皆是五浊境矣)阎浮(三处在天竺也)释相则金地(经说摩竭云其地坚固金刚所
成也)莲台(经云见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围绕一一尘中亦复如是也)一
一普周法界(佛身一一肢节一一毛端佛土一一微尘皆遍法界)三类各有宗
趣何执一而难乎(次下总结云)然佛化仪隐显殊迹一身
异应一音异闻故教海无边权实叵测且天竺小乘
宗人尚有总不信大乘经典况时浇(佛灭度后百年鞠多持律不如
佛在六群乳味不如佛在水味况今向二千年邪)处异(震旦国与天竺隔远)讵免疑流
今以圣言分明显示庶袪其惑直入真乘上来总是
通疑难竟。

疏文中下二正释文二初开章(如疏所科)二正释经智用
中疏二一藏即下释入于等文三一且释藏法界藏
者宝性论(此下但无名者即钞也)佛性论胜鬘经皆有诸藏或
四种或五种其文小异其义不殊今就五种言之一
如来藏在缠含果法故二自性清净藏在缠不染故
三法身藏果位为功德所依故四出世间上上藏出
缠超过二乘菩萨故初二就凡位说次二就圣位说
次五法界藏谓通因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故名法
界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名为藏此义宽通今此大
光明藏既圣凡同体故当此也故华严经叹善贤等
海会菩萨亦云入法界藏智无差别彼疏判之亦同
此也至下如来藏章更当广释疏起信心真如者彼
论虽于一心说二门然心真如是总相门非别相门
然亦该收别尽故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即无二真
卷五 第 872b 页 X09-0872.png
心为一法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此下经云不二随顺亦是
一义)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释曰既是总
相法门即尘沙无漏因果德用之本上引二论皆是
出大光明藏之体疏诸佛众生本源者后段经文即
说疏法性土者即唯识说四土之一也馀三者谓自
他受用及变化土次下净土章当广分别疏常寂光
土者即天台约智论所说四土之一也馀者凡圣同
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无碍土也巳如悬谈第三门
中广释要具说者即再捡之。

△疏息诸下二释入字。

△疏然诸下三释通光言常光者此复有二一如诸
教说项佩圆光长一寻二即光明遍照法界疏放光
者此即群机有见不见对机而说有放不放如法华
经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
周遍然通与光数皆无量华严经不思议品云一切
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示现无量大神通力又如
来现相品云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即于面门众
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列十名云云)一一复有佛刹微
尘数光明以为眷属如是等文遍于一部若取类收
束通即或六(通大小乘)或十(唯华严一乘)光则身光智光。

▲疏
唐梵下二释定相此云正思等者海东元晓法师造
论释金刚三昧经初释题目中云三昧此云正思谓
在定时于所缘境审正思察故名正思如瑜伽言三
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故问定应是
静静住一境云何乃言审正思察思察之用应是寻
卷五 第 872c 页 X09-0872.png
伺云何说定为思察邪答若守一境即为定者惛沉
住境应即是定若正思察名寻伺者邪慧推求应非
寻伺当知思察有其二种若通邪正意言分别名思
察者即是寻伺直是分别若唯审正明了缘境名正
思察是名定用而非寻伺定通分别及无分别故以
审正拣彼寻伺又住一境亦有二种若住一境惛迷
暗昧不能审察即是惛沉若住一境不沉不浮审正
思察是名为定故以思察别彼惛沉是故当知不以
住移拣别定散差别之相何以故捷疾之辩虽速移
转而有定故迟钝之念虽久住境而是散故金刚三
昧名为正思察者无正不正亡思非思但为别于分
别邪念又不同于虚空无思所以强号无正思耳三
昧之名略释如是。

经同体中疏二初二明下疏总释言无漏无明等者
无漏则一切称性清净也谓出世三乘因果等若人
若法此属圣也无明则一切颠倒染法谓三界六道
惑业苦等属凡也论既云皆同真如性相即知凡圣
同体故引论释也然迷悟染净等法本末分析有同
有异今即同也至下文中广令远离虚幻境界及灭
影像坚持禁戒住定修慧随顺觉心修习三观乃至
三期道场礼忏等即约异也故论具云复次觉与不
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同相者
(牒名也染净二法同以真如为性真如以此二法为相)譬如种种瓦器(喻染净法)
同微尘性相(器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如是无漏(始本二觉)无明(本末二不
卷五 第 873a 页 X09-0873.png
觉也)种种业幻(此二皆有业用显现而非实有故云幻此等合种种器也)皆同真如
性相(以动真如门作此生灭门中染净二法更无别体故云性也真如亦以此二法为相净相可知其染
相者下文云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即有染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
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依此同相门如上本末二不觉本来即真
如故说一切众生自性涅槃不更灭度故净名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菩提之法
(依此同相门如上始本二觉即真如故诸佛菩提非修等也又前约不觉即如故众生旧来入涅槃今约觉智
即真故诸佛菩提无新得也)非可修相(望前涅槃非是了因所显)非可作相(望前
菩提非是生因所作)
毕竟无得(此之二果性净本有疑云若众生巳入涅槃更无新灭者即巳
同诸佛何故不能现报化等色身故下释云)
亦无色相可见(法性自体本无色相可见
如何使现色等邪又疑云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见法故不现色者诸佛何故现报化等种种色邪故下释云)
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
之性(彼见诸佛种种色等者并是随众生染幻心中变异显现属后异相门非此同相门中本觉智内有
此色等不空之性也又亦可本觉不空恒沙德中亦无此色故也问何以得知彼法体中无色相邪下答云)
以智相无可见故(以本觉智非是可见之法故也)异相者(牒名)如种种
瓦器各不同(喻也下合云)如是无漏无明(总指)随染幻差别
(别明无漏法也)性染幻差别故(是无明法也以彼无明迷平等性是故其性自是差别故
下文云但是无明自性差别故也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论其性则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漏法有
差别耳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又由对治彼染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也如
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有而无体故通名幻也)疏华严亦云心佛等者
此是夜摩偈赞品觉林菩萨所说之偈此但标下半
也其上半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便接此所引
明具(具真妄识)(唯生灭识)唯识也此是晋译之文若取唐译
即下半云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上半同也)今略示之
谓次前偈云心(总相心也)如工画师(总相喻也下别明染性云)能画诸
卷五 第 873b 页 X09-0873.png
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便次此偈彼疏释云
以心例佛也谓如世五蕴从心而造诸佛五蕴亦然
如佛五蕴馀一切众生亦然皆从心造然心是总相
悟之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成染缘起缘起虽有
染净心体不殊佛果契心同真无尽妄法有极故不
言之若依旧译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此疏引晋译经
者要證佛与众生皆同一心无别也)此则三皆无尽无尽即是无别之
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
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又上
三各有二义总心二者一染二净佛二义者一应机
随染二平等违染众生二者一随流背佛二机熟感
佛各以初义成顺流无差各以后义为反流无差则
无差之言含尽无尽又二中二义各全体相收此三
无差别成一缘起上约横论若约一人心即总相佛
即本觉众生即不觉不觉乃本觉随缘而成此二为
生灭门二体性无尽即真如门随缘不失自性故次
后一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
佛真实性(谓妄取诸法则不知心行若知心行普造世间则无虚妄便了真实也)故月
上经云我亦当知十方佛皆共同体觉一法真如体
性无有二无量众生同实际。

二经别释文二初明圣同中疏言本觉名如等者依
藏和尚论疏约理智释也若广释者复有五义一就
理显谓法性名如出障名来二唯就行瑜伽云言无
虚妄故名如来涅槃第三十亦同此说(即树提长者父之知识赞
卷五 第 873c 页 X09-0873.png
佛云如来世尊于一切法知见无碍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如来断烦恼故名阿罗诃世尊所说终无有二)
三理智合说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
正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此与成实大同(彼论云乘如实道来
成正觉以如实道亦通万行故言大同即非全同也)四离相说般若云如来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五融摄说谓一如无
二如若理(第一解)若智(当第二义)若开若合(合即第三义开即四义各说)
无不皆如故名为如如外无法来亦即如如是来者
是真如来。

▲二明凡同中疏本觉心地者本觉之心
地也如疏序中科云觉之心体心之觉相觉相即本
觉也心体即心地也心有生成住持之义故喻地也
故禅宗云心地法门然地合法有三一无明住地二
佛菩萨住地三平等心地心地是总馀二是染净之
别若会相归性则三皆平等故前引华严云是三无
差别疏妄不能染者即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不染
而染染而不染等文也疏论云一切等者即前总释
中钞巳具引彼论中同相之文以释此凡圣同义讫
若不记得即再检之疏凡不知同者即但住梦染之
境云何住持光明藏中然圣智见他皆同此体故指
此体是诸等也如梦者觉者在一堂中半睡半觉睡
者梦在诸处觉者见但堂中不妨见堂亦是睡者之
堂也法合可知。

经称体中疏二一凡圣下且销文言凡圣身心者以
第二段中与凡圣同体故此总收二类身心皆寂灭
也以圆觉为本际者流出真如菩提涅槃等故种种
卷五 第 874a 页 X09-0874.png
幻化皆从其中生故随体圆满者下云觉性遍满圆
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故悫云首楞叹虚空之
小圆觉嗟法性之宽比之常谈海形牛迹疏西域语
倒者钟打饭吃酒饮经读之类也皆先举所依法体
后始明义用故此先举所随顺不二然后举能顺之
心故译经者先翻出梵语后回文令顺此方如云打
钟吃饭等故应云随顺不二也言不尽者下文频有
此例华严等经亦频有之若总不回文即一部经一
一倒也下同此者皆仿此说疏生死涅槃等者准净
名经不二法门品皆约二法说不二也。

▲疏又依下
二别释义如文可知若更广之谓于一切法体则有
无不二于义则常无常不二于行则苦乐不二于教
则世出世不二于谛则真俗不二于道则邪正不二
于位则权实不二然大疏次此别释平等云然凡圣
平等复有多义谓众生及佛悉皆平等且依佛说佛
佛平等法身智身无增减故若依众生生生平等烦
恼业苦有支皆等若生佛相望者凡夫现在等佛过
去进修得果等佛现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此约三
世互望若约烦恼佛则本有今无众生则本无今有
菩提则众生本有今无诸佛则本无今有约迷悟异
则说今本涅槃之性非三世摄故知三世有法无有
是处若以性净而说则佛与众生现今平等不妨迷
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众生寂灭即
是法理身身随缘即是众生故寂灭非无之众生恒
卷五 第 874b 页 X09-0874.png
不异真而成立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
是故染净三世一切诸法无不平等况称性互收如
是解者名为善住平等心地。

经现土中疏三一佛无下释文言净土者离染皎洁
曰净凡圣可居曰土璎珞经云土名贤圣所居之处
故一切众生一切贤圣各有自居果报之土若凡夫
住五阴中为正报土山林大地为依报土初地圣人
亦有二土一实智二变化馀文可知。

▲疏然土下二
释义大疏于此开为四门一释义相(略如今疏二三土等)二出
体性(小乘八微权教唯心实教融摄也)三严之方便(皆由佛应〔结〕之故若就行则唯
净净有二世出世故出世复二谓二乘菩萨菩萨又二真极未极故)四身土一异(文二一权
二实实中又二法身十种二亦随身显五重)大疏有四纸大钞八纸今且
略用初门若要备知须更听大疏今文有二初列多
种言不出其三者依三身故报有自他故为四身四
身还依四土言法性土者佛地论云唯以清净法界
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
而分二别唯识亦云谓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
体无差别而属佛(身也)法(土也)性相异故(「慈恩释云」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此公意云属佛是相属法是性」清凉大师据实教宗释云佛有觉义
名为佛土无觉义但持自性故名为法亦如智论云在有情中名佛性在非情中名法性也言性相异者身土
约相则有二别约所依性则无差别今以无差别之性随差别之相故云性随相异也前引佛地论正同此也
论次云)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
事相其量无边(「三身三土事既无边相之与性岂有边邪」)譬如虚空遍一
切处(既如虚空则遍至色非色处也)亦同华严云普贤身相如虚空
卷五 第 874c 页 X09-0874.png
依真而住非国土也疏二受用土者此受用身土复
有二一自受用身还依自受用土成唯识云谓圆镜
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钝净佛土因缘成
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
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
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
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
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
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
就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十地经说十地各有分量大小广如彼说初地唯见百叶
华相见三千大千世界也)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
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变化
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
漏净秽佛土因缘成就(以化土中有净有秽非他受用土故言净秽他受用法乐
增故同自受用化土虽复说法神通增故立变化名此如佛地论广说也)随未登地有情
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大或小前后改转佛变
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疏若开等者开
三为四义如上疏大钞统唯二者又束四为二也诸
经论中皆有于两种之二先摄上四为净秽者乃有
多义一前三皆净四中有净有秽则三类半为净半
类为秽二前三为净以他受用分断二障分證真如
故得名净变化土皆秽设有七珍秽众生住故亦非
净土三后二皆秽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
一人居净土而生公说有形皆秽无形为净则唯法
卷五 第 875a 页 X09-0875.png
性为净若尔自受用土岂称秽邪此以冥同真性不
可说其形量大小则同净摄二摄前四为性相者略
有二门一法性为性馀三皆相二自受用土冥同真
性亦可名性馀二唯相大疏次此云融而为一有异
馀宗者则净秽性相二土三土四土无不融摄即华
严等及此经意故云异馀宗也。

△疏然此下二融上
多种不一不异也因上开合无定故为此融(上引大疏云融
而为一即一也前列多种即异也今即不一不异)然东安庄公本有三句无
有质不成句清凉加此句以成二对谓净秽域纯不
可言一理唯一味不可言异冥同性空不可言有随
缘成立不可言无然一为遣异无为遣有然其释中
一亦约理实则一义有其二种一约理一二约事一
如自受用十方如来同有净土不可言无而得称一
故疏形夺下然上略举四句一向遮过实则即异即
同即有即无若互相形夺则一异两亡有无双寂若
圆融无碍则即一即多即无即有有是无有无是有
无多是即一之多一是即多之一有无即事理无碍
一多兼事事无碍由此重重故大经华藏刹海一一
尘中皆见法界。

△疏前凡下三连合前后如文易解
经同体法众中初总标云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此
翻菩提云觉萨埵云有情此有三释一约境释即悲
智所缘之境也谓修智求菩提运悲化众生也二约
心释言有了悟之觉者谓初心有顿悟地前有比观
登地有现观虽云了悟之觉非依主释以了悟即是
卷五 第 875b 页 X09-0875.png
觉故而言之者为拣佛果故下云之情亦然馀缘虑
者地前虽悟解而未證故登地出观散心是情虑故
八地巳上三细未除习气流注故三约能所释然上
约所求所化皆是所对非巳当体故云境今约自能
所释谓大菩提是所求自巳心是能求疏大法等者
法华云必说大法又云演大法义下文云未世众生
将发大心求善知识等修大行者二利行故證大道
者真如觉性也若约位说者信即十信解即十住发
即十回向大愿之心證即见道行即修道趣即八地
巳上无功用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经别列中疏夫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者庄子云至人
无巳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约利生无名而强立名
耳多依行德者多是不唯之义谓亦有因性如慈氏
等亦有因所求神如世亲等亦有因父母如声闻中
鹙子等然依行德立名者偏多矣问既依行德而诸
菩萨行德皆具何以成别故次云随宜别标也机宜
不同所表各异故云千差等也如观其音声皆得解
脱名观世音悲悯众生名为常惨手中雨华便名华
手等又如经偈无厌大悲未曾舍即金刚爱菩萨见
行小善便称美即金刚善哉菩萨无住檀施等虚空
即金刚宝菩萨之类是也此十二大士是十万中标
领表十二段法如次各于一门而为请问之主良以
初心识昧未解咨求故菩萨慈悲腾疑为请(此明解而复问
之意)。

△疏今各以所诠下显别释之义言穿凿者孔安
卷五 第 875c 页 X09-0875.png
国注论语云孔子在陈思归欲去故曰吾党(乡党)之小
子狂者进取于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
裁制我当归以裁之耳疏妙首等者然文殊师利梵
语讹正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等也准华严宗此菩
萨表三法门谓一名妙首表能信之心故华严十信
会中十菩萨皆同名首谓觉首等故文殊即妙首也
观察诸法三昧经云普首阿目祛经云濡首无量门
微密经云敬首皆有首字者信是万行万德之头首
也二名妙吉祥者佛地经云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
称赞故名妙吉祥真谛云以恒寂静于怨亲中平等
利益不为损恼名妙吉祥(上生经疏引也)三圣观说表能起
行愿之解次下即释三名妙德表能證真理之大智
诸经多云法王子者如王太子无等双故今经文略
义广但一处说文殊巳含三义故故言表信解智及
證智等如三圣观说文殊表能起行愿之解故今云
妙吉祥吉祥是即解之行三圣观文次下即释。

△疏
文中说本起下会通此经表法之义也然首楞严经
说文殊是过去龙种上尊王佛央掘经说是现在北
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慈恩上生疏引经
云未来成佛名为普现大经云常为无量百千万亿
那由他诸佛之母放钵经云是释迦师大经又云尔
时一切处文殊而说偈言况能礼妙慧劝善财答光
明于涅槃印无言于不二至德若此故云妙德广释
如大疏大钞疏是为三圣者即清凉大师所制华严
卷五 第 876a 页 X09-0876.png
三圣圆融观中先明二圣三对表法后融而不二便
是遮那初三对表法者一普贤即所信如来藏(理趣般若
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故也)文殊即能信
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善财始见发大心故)二普贤表所起
万行(上下经文皆云普贤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慈氏云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
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力也)三普贤表所證出缠法界(经云身相如虚空故
善财入其身故善财见之即得智彼罗蜜者依体起用故也)
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
事佛名不动智故常为诸佛母故再见文殊方见普贤者显其有智方證理故故古德名后文殊为智照无二
相也)然此二圣各相融摄谓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故三
普贤而是一体信若无解信是无明解若无信解是
邪见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极智返照不异
初心故三文殊亦是一体又二圣亦互相融二而不
二没同果海即是毗卢遮那是为三圣故此二菩萨
常为一对故前说究真妄以成正解当于文殊今此
徵幻法而明正行当于普贤良由此经亦是称性真
身说圆满觉性故人法仪式悬符华严疏慈是其姓
者过去遇大慈如来愿得此号由此得慈心三昧又
由母怀时便有慈心故以慈为氏族疏过患未尽者
明须说四相也义意未圆者明须说四病也收机未
普者明须说道场加行也此十二中馀不释者但寻
前后经文疏钞自见各以法门为名各各昭著经总
叹者夫大士必崇德广业虚心外身崇德故进齐佛
果广业故行弥法界虚心故智周万行而不为外身
故功流来际而非巳今此但叹主伴入定同佛会之
卷五 第 876b 页 X09-0876.png
德者发扬正宗融摄一切为圆满觉之由致也诸经
叹德皆亦各随所宜疏自他融摄者华严宗也若约
诸教即如法华或领大众或十或五乃至三二一或
单巳者为母等者具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善
心诚实男慈悲心为女法喜以为妻等疏得住佛境
者不同前之诸佛但云住持不云入定疏法性会者
一一皆是法界缘起之众也释序分中疏文竟。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