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853c 页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四


疏二对破相中文二初辨异二初且辨其五别文中
四对皆上明破相义下明法性义唯三性义中两宗
皆含空有而义不同一中(所證理也)无性者破相宗以诸
法空即名真理如幻华无体即是大虚第二月无性
即是本月故门论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假名及中
道但约空说(如前不分教五义中所辨)凭公虽云存世之所亡意
亦但以空为所亡本性者性宗以自性清净常住真
心为所證理真心者不待会色归空不因断惑成净
自心本净故云自性无始时来乃至尽未来际有佛
无佛常不灭坏故云常住心也故宝性论云清净有
二种一自性清净谓性净解脱以自性清净心远离
烦恼故二离垢清净谓障尽解脱真如者前但了诸
法无性即名实理此乃诸法皆空无性方始显出自
心本性方为实理如天上云散月如出镜中垢尽明
现非但无云便名月也晦夜无云不名月故二中(能證)
真智者谓了一切皆无所有即此了智亦不可得即
名真智若存一法即非真智也故法句云一亦不为
一肇云般若无知又云惑智知无真智无知百论以
无相智为宗者是此意也真知者一心真实本自能
知也谓起信论明真如自体相云从本巳来性自满
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
知义故荷泽亦云无住体上自有本智能知等言通
卷四 第 854a 页 X09-0854.png
于理智乃至引华严者显真知异前智也彼品觉首
等九菩萨问文殊云云何佛境界智(彼疏科云能證之智此下注释
者皆是彼疏也)文殊偈答曰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权智横无
不知故云自在竖远三际故无所碍)
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实智也故云慧
境平等如空如空者无若干也故净名云但以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权实无碍为佛境智)诸
菩萨又问云何佛境界知(彼疏科云明心体相)文殊偈答云非
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彼
疏释云(此下粗书是彼疏注书是彼钞)知即心体(彼钞云此句标示也谓前对所證之
法明能證之智今则直语灵知之心异乎木石通于能所證又前唯佛果权实智慧不通于凡故云佛智自在
此等通凡圣故云性净开示群生等然上两重料简即当宝性论二种清净解脱也前云佛智自在即离垢清
净解脱后云性净开示群生即自性清净解脱又云通能所證通凡圣者即是此疏通理智彻染净之义也)
了别则非真知故非识所识(分别名识今有了别之识故非真知唯无念方
见也)
瞥起亦非真知(起心亦是妄想故非真知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断矣故胜天王般
若经云远离思量过觉观境)心体离念无念非有念可离可无故
云性本清净众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开示皆令悟
入诸菩萨以即体之用故问之以知文殊以即用之
体故答之以性净(即当五重中第一第二理智义也)知之一字众妙
之门若虚巳而会便契佛境(释经中佛境之言也故彼疏云十信圆观便造
佛境)肇公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真知之知有无不计
三中二谛者以缘生即空为真谛不待灭坏即俗谛
如空华之虚相故影公云俗谛故有真谛故无三谛
者注释自显若本业经即云有谛无谛中道谛然注
中但以镜明喻第一义谛即知以明所现影像喻俗
谛影像全空无体喻真谛也四中三性空有者空宗
卷四 第 854b 页 X09-0854.png
有谓等者但所见有法即非真实乃至菩提涅槃皆
如梦幻言依计者依他遍计也此依计皆虚妄虚妄
之中说此二名者如空华依他病眼而有亦如第二
月依他捏目及本月而有故名依他迷者情计谓为
实有即是遍计二义虽别所目之法不别此等诸法
皆无所有方名圆成然此圆成但约依他遍计空理
而说亦无其体故说三皆无性性宗即遍计等者遍
计之法如绳上见蛇杌木上见鬼情中定有道理定
无相有性无者如水中月如金中器相则似有体性
全无也情无理有者为约迷者见有蛇鬼之时情中
都无绳杌故曰情无绳杌是实故云理有相无性有
者如摩尼珠在黑色中虽全现黑相其性常明明性
是有黑相是无五佛德中空宗云佛身者所谓无身
故云虽也故金刚云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乃至
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等五求不得者即中论观
如来品偈云非阴不离阴彼此不相在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来释曰由计我我所为如来计有五故即
离彼此相在及有是为五求若如来即五阴五阴既
无常如来亦无常若五阴即如来如来既是常五阴
亦应常也而今五阴既不常如来非无常何得相即
邪故云非阴若离五阴有如来以何相知又若如来
离五阴如来即先有先有即为常五阴离如来五阴
即本无本无即为断既不断不常故云不离阴若如
来中有五阴如器中有物如来即大五阴即小若言
卷四 第 854c 页 X09-0854.png
五阴中有如来如状上有人五阴即大如来即小必
无此理故云彼此不相在又若相在亦皆有别异过
若如来有五阴者如人有马马与人异如来与五阴
不尔故云如来不有阴问此与离阴何异答相离未
必相有相有必知相离所以为异也然五句中初即
为一后四皆异若总合之但是一异过耳故法品破
我但云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
五阴相今细推寻故有五求皆不可得既知不有当
知不无谓佛有者常见为惑谓佛无者邪见深厚非
有非无真如来也故彼论偈云邪见深厚者则说无
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惟亦
不可然计有者过轻计无者过重故云邪见深厚得
即虚妄者如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
声求是人行邪道无得乃真者般若心经说无蕴处
界缘谛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乃至得阿耨菩提
等离一切相名佛功德者金刚云若见诸相非相即
见如来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无有高下是名阿耨菩
提如是等文诸部般若中百门论首末皆是今但略
引常所闻者意在易晓以为类例耳性宗有者诸佛
皆具常乐我净称体之实德也此四广如疏序中所
释身智等者谓十身十智十通及常光身光智光等
一一无尽皆称法界非如空宗有相即妄故云真实
功德也性自本有者论云性上本有过河沙数无漏
功德等不待机缘者拣权教应化佛也。
卷四 第 855a 页 X09-0855.png

疏略辨下二例明所馀约前性相十对义目为例说
之且初破相中一者众生性空何有五一之定二者
教如筏喻应舍何有一三之乘意以非乘而为了义
三者一切境界唯是妄念念自本无何唯境界四者
迷则妄想妄见变易悟妄皆空空则不变五者巳如
上说六生佛皆空故不增减七者亦如上说八者时
无别体约法以明法既本无时复何有九者与下性
宗文同意异如云照体无本者空宗但无而巳性宗
云无本者自无本故但以无住为本无住体上自有
本智能知此为能断智之本体照体无自者空宗了
一切法智当体无自故经云无智性宗以清净心性
为自即性之照不可将照还能自照如眼不自见眼
等斯乃体即自照故照不见有自体也亦同智都无
所得非无智也且约以五蕴等法为自都无此自名
无自体十者有为无为俱空一异皆不可得故掌珍
论云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后法性十义者不异
前说但对法相及对破相意势小异思之可知。

疏然得下二会通文中略会两对馀三例之先会初
对者谓空宗所言无性是诸法缘起之无性今明诸
法皆本是真性缘起故推之无性便是真心本性故
无性本性但是一也次会第二对者谓真智是始觉
真如是本觉始本不异故智知一也疏馀谛性等者
例馀三门乃至非性一性非乘一乘非心真心等也
但约三谛中镜影之喻即一切皆通谓空宗中说影
卷四 第 855b 页 X09-0855.png
空为真影相为俗性宗但加于明为第一义今会通
者影即空空即明明中无物即为真不妨现影即为
俗始末覆蹑即三即一即一即三故皆无异。

疏然此下三会通前后此门者终教前者始教后者
顿教(问顿教未释何以先会答因会始终二教所诠归一此一即是顿教所诠真性故乘便会之令易也)
但教有殊者佛化仪也谓对上根直显寂知是真心
性即为顿教(如为聪明孩子说铜明是镜也)对中下根且言修施戒
断惑业习定慧后始證悟真理(相宗)或云见烦恼本无
即名真理(空宗也上二皆始教)待彼执情渐破空慧渐发方与
破三显一会权归实开示如来知见性相见真菩提
涅槃一切众生本有常住佛性皆同常乐我净(终教)
是说者统名渐教(如为闇钝孩子说云汝且习学时事会解好恶待见此圆铜中总无
青黄长短杂色等物方见明镜方断痴执)故云始终渐顿之殊也法非深
浅之异者即顿中所显寂知是渐教终极所显菩提
涅槃菩提涅槃即是寂知无别新生果法故云非异
或约顿开但悟至此便入圆教圆教是一道称性之
谈非对机屈曲之说于中皆具顿渐等义如海具百
川之味如下所明。

疏四顿教文二一正立教不生即佛者谓心本是佛
妄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即佛故达
磨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
觉华严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疏不依地位下释名先正释复注引二
经思益文显易了楞伽经语略而未周谓彼第四先
卷四 第 855c 页 X09-0855.png
长行云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
寂灭法后有偈云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
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
第六无所有何次解曰有何次者颂上经文于第一
义无次第相续等疏总不下二辨所诠唯辨等者但
诸经中一向辨真性处即属顿教疏一切所有唯是
妄想者心欲缘而虑息心行处灭也故论云心生则
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又云一切诸法唯依
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
一切法从本巳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
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
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疏一切法界唯是绝
言者口欲谈而辞丧言语道断也拂名言之迹显离
言真如故论次前文即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
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
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
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故疏云皆是绝言也言一
切法界者界即性义以一切法性皆离言故疏五法
至都遣者即楞伽明五法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然
五皆空寂何者为迷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
之本如妄便称智则无名相妄想唯如如智矣智因
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无所如矣故并空也况八
识约事皆托缘生缘生性空亦何定体又因有我法
说二无我我尚不可得无我宁存故中论云诸佛或
卷四 第 856a 页 X09-0856.png
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故双遣
也诃教者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故劝离者乃有二
义一令离教成上诃教之辞二令离法法虽无量不
出色心离心心如离色色如故今皆离则契心体离
念矣毁相约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泯心约智了境
相空假称为智相既不有智岂有真心境两亡即皆
泯绝心无心相即是安心故说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言生心者非但生于馀心纵生菩提涅槃观心见性
亦曰生心并为妄想想念都寂方曰不生既一念不
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斯乃寂照现前
岂非真佛故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
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言如是解者如不生之解而
无解相非空解于不生耳疏泯之迹绝方显真性者
然初云总不说法相标泯迹也唯辨真性标显真也
一切所有下皆释泯迹也不生即佛释成显真也佛
谓本觉故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
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今此两句者上句结泯迹
下句结显真谓诸心不生足迹斯绝绝迹之处本性
了然方为真矣是知上来所泯意在所显佛对一类
离念机故顿诠言绝之理为顿教难曰(云云)若无此
门逗机不足达磨宗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亦顺斯
意虽云不立文字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心
要何由可传故寄无言之言直诠言绝之理也。

疏五圆教文二一正立教言一位即一切等者一切
卷四 第 856b 页 X09-0856.png
诸法一一称性事事无碍故十信摄五位者因是即
性之因故该于果果是即性之果故彻于因故华严
梵行品云初发心时得阿耨菩提等五位是住行向
地及等觉也成正觉即妙觉果位果位是总五位是
别。

疏所说下二辨所诠略如释序中性起为相相得性
融之文中所说广如普眼章法界观门中说然五教
中第三既会合性相相对料简便成六句谓一小乘
唯相二顿教唯性三法相宗相多性少四终教相少
性多五空宗中非相非性六圆教中全相全性。

▲疏
巳知下二配摄此经二初蹑前徵起可知疏今显下
二正明相摄初门中判圆教全摄此经者如海含百
川十德不言可知判此经分摄彼圆教者缘此经不
明显备说诸佛身相国土自在无碍尘沙大用及一
切诸法法尔互相即互相入重重融摄等义故不得
全名圆教所言分者但约直显一真法界之体及观
行门中一多无碍等义即同华严也第二门中判此
经分摄初二教者以文中说断我(净业章也)除爱(弥勒章也)
二空观(普眼章也)亦云诸法本如空华(文殊章也)又云亦摄渐
修一切群品(流通文也)故摄小乘及始教中相宗空宗之
义然不委明有漏因果界地行相及识变为境种现
歧路本末又不同般若等一一遍破诸法备说十八
空十一空等故云分也判彼二教不摄此者此经首
末所说染净等法修證行相皆约圆明觉心假设方
卷四 第 856c 页 X09-0856.png
便显示修习始终无体但是觉明虽说空义亦但是
圆觉中离相义故非彼等所摄也第三门中判终顿
二教互相摄者流通文中佛自判云是顿教大乘也
如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等文
首末意多如此摄终教者五名中第五名如来藏自
性差别又明显息诸惑障勤修观行阶位胜劣皆全
是起信等宗也。

○第四分齐门 文三初标举言染法本末者然染
净法皆有本末今以净法是返本还源之意故唯约
染法显从本起末五重轮次之行相也将此五重为
秤斗度量诸经宗教分齐若不约所诠法之本末无
以验能诠教之浅深此乃能量却是所诠所量却是
能诠也五重者如一树木本末五重最初是根二是
树身三枝干四华叶五果实说得果实如最浅教故
展转乃至辨得树根如最深教也。

疏论中下二正显二初明能量之法一心者论云所
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
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疏开二门者论云依一心法
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谓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谓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性无差别众
生即涅槃不待灭也凡夫弥勒同一际也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谓随熏转动成于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
动正由不动能成染净是故不动亦在动门耳)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以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者别显染净染净之法无所不该故
亦总摄一切诸法也)疏一者心真等者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
卷四 第 857a 页 X09-0857.png
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疏二心生等者论云依如
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
非异名为阿梨耶识疏三依此识下第三重也由真
如门但是一心不变之体非生起义故唯取梨耶识
展转开也言觉者于中有本觉始觉也论云所言觉
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
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乃
至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疏不觉
者论云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
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
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
离觉性则无不觉疏四依后义者由觉义是反本合
体亦非起末今此但论染法故唯依后义也论云复
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
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业有二义
一动作义即此是也)觉则不动(反释)动则有苦(二为因义由此招苦故也)果不
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依于一念之动转成能见之相)
不动则无见(反释由动故能见也见谓取境)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
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反释)疏五依下论云以有
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一种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
别爱与不爱故(于前所现相上不了自心所现故创起慧数分别染净执有定性也)
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
卷四 第 857b 页 X09-0857.png
(谓依前分别爱境起乐受觉不爱境起苦受觉数数起念相续现前此明自相续也)三者执
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上皆是前相续相也)心起
著故(是此执取相也谓于前苦乐等境不了虚无深起取著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
计我我所等也)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是分别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云依于妄执等也上来起惑自
下造业受报)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
(谓执相计名依此粗惑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即苦因也)六者业系苦相以依
业受报不自在故(业因巳成招果必然循环诸道生死长缚)当知无明能
生一切染法(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因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以一切染
法皆是不觉相故(问染法多种差别不同如何根本唯一无明答染法虽多皆是无明
之业气悉是不觉之差别相故不异不觉也)。

疏言诸下二明所量之教即正显分齐也始从诠枝
末之教展转渐深乃至诠于根源之教也诠法渐渐
近本教则渐渐幽深故言分齐疏唯业报者六粗最
后之二也人天之教但说造恶堕三涂修善生人道
天道劝修持戒都不明起业之本故云齐此疏小乘
唯后四粗者初二粗是法执小乘犹迷故唯齐此此
教犹未破之故所诠唯齐我执疏法相极于三细者
此三是赖耶三分彼宗但以此识为无始根本是一
切法所依故所诠法唯齐于此所说无明但在六七
识中都不明赖耶更有根本故不到前之三重若对
树木五重之喻此唯知华叶尚未识枝干何况树根
问第二重是真如及梨耶识岂非彼教所说邪答彼
真如一向凝然无知觉随缘之义与赖耶全别彼赖
卷四 第 857c 页 X09-0857.png
耶又但是生灭迁变对此与如来藏和合具本觉之
梨耶不同故唯齐此三细三细即此论生灭因缘中
一向起染之识也。

△疏终顿通诠本末下正明此经
所诠分齐幽深终教法华涅槃之类顿教华严胜鬘
之类各数十部经所诠之义皆同于此但文有隐显
故标终顿而摄此经疏即此下配属经文言圆觉妙
心者普贤章经云善男子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
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
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偈颂云无始幻
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既云众生无明幻心皆从觉心生起即知
正是论中最初之一心也)疏经标圆觉为宗本者正宗经文最初
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疏说染净等
者次前文云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
蜜教授菩萨即净法现起前云幻化无明从觉心生
即染法现起现起之言虽通染净若从别义配者染
法云起净法云现。

△疏文殊章末即真如门者文云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
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乃至虚空性故常不
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
圆满遍十方故疏如来藏差别者流通文内经有五
名第五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差别即生灭之义。

△疏
普眼一章即始本觉者文中分折身心根识尘境二
空观及法界观成便得无边虚空觉所显发等即始
觉也后云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卷四 第 858a 页 X09-0858.png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乃至诸佛世界空华生死涅槃
如梦众生本来成佛等即是本觉也疏徵释无明即
是不觉者文云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
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乃至此
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等(若离睡身即无别梦身正同论云若离本
觉即无别不觉)。

△疏净业一章三细者此章说我人等相甚
深微细如前教起因缘中辨(前云菩提隐障是也)故文中云动
念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巳
主宰又云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
曾不间断(潜藏识者三细三细是藏识三分故也游戏诸根即属六粗中后意识论云分别六
尘故也)疏二粗者然此一章中虽标列我等相意乃通
破二执二障故文云厌流转者(道谛)妄见涅槃(灭〔识〕)由此
不能入清净觉(无上菩提)乃至动念(凡夫)息念(二乘)皆归迷闷
(第一义愚)又云本起无明等释曰既證二乘之理亦是迷
妄即知不唯我执及烦恼障又云障清净觉尤显是
所知障障大菩提文中别说四相了更有数番每说
过患了皆结云是故不能入清净觉问既是通破障
执何得偏标我相答渐教中为初对凡夫外道偏说
我执后待渐渐根熟复与单说法执今顿教中对上
根凡夫根性虽利本来未闻无我之教由此便通破
二执二障也就中耽著生死义边我相烦恼过重故
偏标名我成就种智义边法执所知障重故偏结云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等始终寻究义意昭然故知修
多罗教诚宜意趣中求也。

△疏弥勒章至四粗者文
卷四 第 858b 页 X09-0858.png
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
回乃至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
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
命为果(通明执取相计名字相也前明根本无明二乘亦不能了即知不障出世今此虽偏标恩受贪
欲然非唯润业亦是亲发业之宿惑经文通含者意同上通诠二执之说也)由于欲境起
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蹑上执取等二粗之因也若取意配者上是执
取相此是计名字相也)造种种业(第五起业相也)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第六业系苦相)次说修善生人天修舍(舍即禅定)便现有为增上
善果(上二界)皆例此配故云即后四粗。

疏是知下三结成幽深言极尽五重者一一如注所
配诸教分齐深浅历然浅不至深深必该浅故具摄
也然虽摄五而偏显第二第三重也首末备明觉不
觉义而皆拂迹谓觉于不觉归心真如故正当终顿
二教。

○第五所被门者谓此经所诠境界既说如上未委
何等根机而能信解修證法既幽深应非我分恐迟
疑于此故辨此门。

文二初开章疏初谓下二正辨
二一明料简二一拣非器言乐著等者经云迷于一
实随名相名相执故我尘生今照我尘无自性回向
无住涅槃城且圆觉非相故不可思又非名故不可
议是故著名相者不能入也故下文云何况能以有
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
不能著疏以文为解者清凉云乖实非器谓如言取
文超情至理法不入心故十地论云随声取义有五
卷四 第 858c 页 X09-0858.png
过失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他四谤佛五轻法疏
滞行位者清凉云守权非器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
随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圆融具德之法故出现品
云设有菩萨无量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闻此
经或时闻巳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
萨良以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便
契佛家又云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疏高推圣境
者清凉云夫机差教别圣旨深玄且以浅为深有符
理之得以深为浅有谤法之愆以远为近则有益于
行人以近为远则疑法非我分诸佛设教贵在俯就
物机后辈学人苦欲高推圣境傥失大利岂不伤哉
况才生王宫贵极臣佐宁同拨乱之主备历艰辛者
哉初心契于觉海岂有边涯犹微滴入于天池齐无
终始故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疏情尚下肇论不真空品中破三家异论于中破本
无宗云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
即无非无无即无释曰上皆是先叙所计也宾客也
客皆向主今立本无之人言皆趣向于无尔雅云宾
服也情中宾服于无也故说非有之义亦但云是无
说非无之义亦云是无意云无亦无名非无故知触
言宾无也论次破云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
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
无此直好无之谈岂曰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释曰
不言非有无却此有非无无却彼无也今此疏云空
卷四 第 859a 页 X09-0859.png
者尚轻于无轻过尚拣况于重乎良由此经宗于净
觉觉非空有故情尚空者非器上句云情尚者心之
所尚下句云触言者语之所尚心口皆乖圆觉故云
非器疏自恃天真等者天真是自然之义意云我自
然是佛何用更求佛烦恼自然元无更何所断即此
经中任病也文云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
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意云
本无生死元是涅槃故一切任彼但逢饭即餐遇衣即著诸好恶事一切不知任运而行信缘而活睡来即卧
兴来即行东西南北要处即去)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释曰佛破
此念也谓设令善恶不拘但名无记之性七贤岂是大道四皓宁为圣人尚昧欲天焉冥觉体悫云行人至此
溺水沈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故起信问云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
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今云天真者即真如也进
习者即求学诸善行也彼意云性天然是真是佛何假更修故非器也轻者轻他人进习厌者自厌倦进习也)。

疏固执先闻者且四弘誓云法门无边誓愿学者意
恐得少为足欲令求法不懈善财遍谒是此意也况
佛教权实多门若先闻权后闻实便执先权说不信
后实说失大利也如人先担麻后遇金藏力不能总
担又惜前功不能弃却便不取金也是故经云所未
闻法闻之不疑是为希有华严十地品说第三地菩
萨行相云若闻一句未曾闻法闻之生大欢喜胜得
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
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
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
卷四 第 859b 页 X09-0859.png
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
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
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之能
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况人中诸小
苦恼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
修行此菩萨得闻法巳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
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疏如上
者总结上五类人也。

疏反上下二明是器谓虽寻文而本性离睹相而常
照心(反于著名相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反于滞行位也)虽空不断
中道了然(反于情尚空也)顿悟渐修(反于轻厌进习)求法不懈(反于弃金)
次第反前即是堪习此经器矣。

疏后普下二明普收二一通明皆益文显疏谓宿下
二益有浅深故清凉大师说五所为一正为二兼为
三引为(说行布十地引权教中菩萨也)四权为(权示现为五百声闻在座不见不闻彰小
乘非器令发大心也)五远为今此但有三种(阙引为权为馀三如下配属)谓
悟入者正为也悟谓悟解入谓證入华严中即善财
之类此经即观行成就之文信解者同彼兼为也拣
悟解也随言而解随解而信曰信解矣又信拣邪见
解拣无明也熏成等者同彼远为也此即新熏五性
义中第五无性人也谓凡夫外道阐提悉有佛性今
虽不信后必当入故出现品云如来智慧大药王树
唯除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无为坑
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然亦于彼
卷四 第 859c 页 X09-0859.png
曾无厌舍今普收者即佛无厌舍之意也疏金刚喻
者华严第五十二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
不销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
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
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
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又云设有
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此明谤虽堕恶由闻历耳终醒悟故又云如日亦与
生盲作利益故。

○第六能诠体性门 疏能诠体者通明诸佛教法
乃至此经以何为体而能诠得无量事理等义文四
一中疏声名句文者声是教主言音名句文是声上
屈曲诠表然大小乘宗各有三说一唯以声为体二
唯名句文三通取四法今用通取也言音者谓佛唱
辞评论语音(宫商等)语路(语所行处)语业(语用)语表(令他生解)是也
名者次第行列也诠一切法自性(如云碗未诠金碗银碗等别也)
者次第安布也诠法差别文者次第联合也与名句
为所依故疏体用假实相资者声音是体声上名句
文屈曲诠表是用又声是色法中收是为实法(就世俗言
实也)名句文是不相应行中收非色非心但约色心分
位假立是为假法由前第一家说云唯声为体其名
句文但显佛教作用非佛教体(小乘中文)离声无别名等
摄假实故(大乘中文)第二家云声是所依非正教体但展
转因故谓语起名等名等方能显义(小乘中文也言展转者如世上
卷四 第 860a 页 X09-0860.png
人父但生子子方生孙声如父名如子所显义如孙故偏取亲依为教体)此三离声虽无
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今以体从用故取名等(大乘
中文也谓假虽依实而不即实即知是假名等能诠非实声能诠也)由上二义互有得
失故今取第三通收之义故云相资相资者若无其
体约何发用若无其用如何诠表是非得失若摄假
从实但取声者如人汎然发声或吟或叫不吐辞句
何所表显说得何事若无声者名等何依故云相资
也疏十地经云经云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彼论
释云风喻言音画喻文字(即名句文)此中喻意不单取虚
空以无画处空不为喻故不单取风画以树上风壁
上画不将喻故正取空中风画也(今引用者兼显实教中声等无自性
生起下唯识归性之义也)。

△疏通摄所诠者瑜伽云诸契经体略
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
名一切所知境界疏若不诠义文非教者释通摄所
以且如经教中文字与人间书史文字都无差别若
不以说义理胜妙凭何生起真正信解起行證果外
教亦尔但杂乱写出文字不排列安布连合诠显事
义道理亦何名典教如玉篇切韵之徒岂属诗书礼
乐故须通摄所诠也故华严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
二中疏前二者前随相门二种也一即声名句文二
即通摄所诠矣不离识者染净万法皆唯是识所变
也故经教亦然此义前后频有解释疏本影异者有
其四句一唯本无影谓即小乘教不知教法唯识现
故二亦本亦影即大乘始教谓以佛自宣说若文若
卷四 第 860b 页 X09-0860.png
义皆是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名本质教若
闻者识上所现文义名影像教三唯影无本即大乘
实教离众生心佛果无别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
如智独存但以大悲大智为增上缘令彼所化根熟
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是故佛教但是众生心中
影像(华严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为说如是法)四非本非影即
顿教也非唯心外无佛色声众生心中影像亦空以
性本离故忘言绝虑即无教之教耳(佛言我从得道来不说一字汝
亦不闻)。

三中疏归性者前则摄所变之万境归于能变之八
识今又摄所现之八识归于能现之一心一心即是
真性故云归性故起信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巳来离
言说相离心缘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展转推
寻经教真实之体极至于此禅门先祖有言心即是
经者良由晓会此展转之义今有后辈弃却经教不
说但指于云心是经教实为带累禅宗矣。

四中疏无碍者谓于前三门本末无碍方是圆了识
于教体说即前后法乃同时疏心境理事交彻相摄
者正显无碍之相也心者唯识门也境及事者随相
门也理者归性门也交彻者谓正名句时必带所诠
之义正唯识时即能诠所诠故交彻无碍也疏以一
心二门者释交彻所以即论中所说依一心法有真
如生灭二门广如前辨今以一心若无二门即失前
心境理事(事及心境皆生灭门理则真如)二门若非一心即不交彻
卷四 第 860c 页 X09-0860.png
故由一心二门方得无碍。

○第七宗趣门 文二初通注当部所崇者崇是崇
重尊重好尚之义约典教法所言者即云当部所崇
所尚就人言之即云心之所尚就宾主谈论时言之
即云语之所尚如前好尚无者触言而宾无今判典
教故云当部疏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所归趣之处
谓凡是一切每偏宗一事必有意之所趣故注云宗
之所归疏因缘为宗者谓古来诸德皆判儒宗五常
道宗自然释宗因缘因缘有二一内二外外谓谷子
水土人时而茅得生泥团轮绳陶师而器得成内谓
十二因缘然外由内变本末相收为一缘起故佛教
从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然有四重一因
缘故生死成坏涅槃云我观诸行生灭无常云何知
邪以因缘故二因缘故即空谓不自他共生等故无
生也三因缘故即假如镜像水月之流缘会不得不
现四因缘故即中若言不从因缘即是定有定无断
常二过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
假名亦是中道义(四句如次配前四重)涅槃亦说声闻等四品
菩提皆由观之而得故佛教之宗因缘收尽。

△注于
中有下谓约佛灭度后贤圣弟子相承传习通大小
乘宗途有五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等
经所立以造诸部小乘等论二真空无相宗即龙树
提婆依般若等经所立以造中观等论三唯识法相
宗即无著天亲依解深密等经所立以造唯识等论
卷四 第 861a 页 X09-0861.png
四如来藏缘起宗即马鸣坚慧依楞伽等经所立以
造起信等论五圆融具德宗即华严经也天亲菩萨
造论立六相圆融义注今则法性者配属此经也。

疏别明下二别二一总二一达理成行言心境空寂
者此有二意一约唯识释境唯心变心外无境故空
既不执境即心无攀缘故寂空是空无义寂者但是
心识离喧动过患不是无也故唯识颂云此诸法胜
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今注中略
而明之二约三性释即今注也谓约遍计即心境俱
空故如绳上之蛇杌木之鬼但倒情妄见故文云知
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
性无故若约依他即心境俱寂举体即是圆成如镜
中影不从外入不从内出见时不是新生不见亦非
灭去故云寂也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世间相常住此皆非空无之义也故经云一切
空寂法是法寂不空注引当经可知疏觉性圆满者
正是圆成真实性也心境既皆空寂无喧变全体便
是圆成觉性故注云由空寂故疏凡圣等者如注引
文文中说根识尘大世间诸法力无畏等出世诸法
皆云清净不动遍满法界故云平等平等者良由觉
性圆满故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等又云觉性清净
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等皆注所引中间之
文故注云乃至此乃由心境空故寂寂故觉圆圆故
平等也故以此为宗疏令修行下明趣也谓修行人
卷四 第 861b 页 X09-0861.png
但悟心境空寂自然丧巳忘情情忘即等佛心等佛
为真观行所言丧巳者文云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又
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等言忘情者由悟空寂平等
故也如注所引八不之文八不者具云觉成就故当
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
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
觉故馀如注释。

▲疏又以下二依行證果钩锁相蹑
谓以忘情等佛观行速成为宗令惑业销灭等为趣
也应先问修观行成意何所趣答意令惑业乃至安
乐自在惑业销灭者文云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永绝
轮回者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等起大神用者初
静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等安乐者便能内发寂
灭轻安(禅定乐也)又云三事圆證故名究竟涅槃(经说涅槃是安
乐义)自在者永得超过碍无碍境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上所引者皆是观成功用等文故指为修观行意之
所趣也每云等者引文不尽故等取巳次之文若能
备引即检经文。

疏别者下二别由五双之法各有相对不同之义对
前总意故标云别若据展转钩锁乃至起大神用但
是竖穷一段始终之意亦不异前也则是展前令法
义广疏教义者问若宗此经一部令他劳苦学之有
何意趣答本图晓会经中所说觉心染净迷悟本末
同异义理意旨不为文字事业是其趣也论中亦云
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
卷四 第 861c 页 X09-0861.png
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疏
事理者舍前言教但约所诠之义论之所诠复有事
理也问修心息妄不在事缘经中所说义理何必苦
分张门户说本说末云妄云真有悟有修五性四位
三观诸轮四相四病等邪答虽约种种意在显理谓
所说错谬过患者意令知而离之离过则合理中下
根性犹难顿知顿离故本末相对迷悟相翻遂成种
种论其旨趣但为显理也疏境行者境即所观真理
对能观之智故云境也谓于前对中又舍事不论但
论观理自有能观所观也问真理一味无增无减无
益无损何必宗之答夫心无定相对境随缘若观差
别之境即成分别之心若观一味真理即成无分别
智无分别智方名观行故今观于理者意在观行成
就不在所观之理也疏行寂者问胜天王般若云一
行三昧者远离思量过觉观境净名云不观是菩提
离诸缘故且生心动念即乖法体何必起行况真理
即是自心何乃将心更观真理故此答云宗观行者
意在绝观何者且多为染习触境生心若不修观行
则情计纷然爱憎交起如何远离思量如何离诸缘
等纵令强抑妄心直得念想不起亦是增长无明岂
得定慧平等故须观一切法如梦如幻本来空寂方
悟能观亦空自然能所两亡心境俱泯泯然无寄行
起解绝疏寂用对者问既能观亦泯即一切皆绝利
益有何胜矣岂不以虚设功夫都无所获邪答起大
卷四 第 862a 页 X09-0862.png
神用是胜益也问何以都泯功能却得神用自在答
如尘尽镜明镜无心而无像不现离幻即觉觉无心
而无所不应理例昭然法尔如是疏此五下相由之
意易知可详而说之。

○第八修證门 文二一正明本义四一蹑前标后
初二句蹑前七门七门皆论佛之言教教诠于义约
教解义但是闻慧之境设依义观察思惟亦唯思慧
之境皆未是忘缘寂照若上上根智即言忘言即相
忘相此不复论今为中下之流须开忘机寂志之方
便发慧契證之玄门故自古西域东夏承上巳来有
斯宗也下二句标后言忘诠等者意如上释诠量拣
择之谓也诠即能诠之教忘者即周易略例中将言
显象得象忘言以象显意得意忘象如以筌蹄取鱼
兔等(序中巳释)复有其门者不必事须攀缘经论自有默
传心印之门也。

疏故以下二正叙修證三一叙宗师以心传心者是
达磨大师之言也因可和尚咨问此法有何文字教
典习学大师答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谓虽因
师说而不以文句为道须忘诠得意得意即是传心
历代不绝者乃至今日也此上二句由且是以法标
举疏自佛嘱下从此始是正叙也付法藏经中说佛
化缘将毕垂当灭度告大弟子摩诃迦叶汝今当知
我于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故勤修苦行一心专求
无上胜法如我昔愿今巳满足今者将般涅槃以此
卷四 第 862b 页 X09-0862.png
深法用嘱累汝汝当于后敬顺我意广宣流布无令
断绝迦叶白言善哉受教我当如是奉持正法使未
来世等蒙饶益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是故如来灭度
之后摩诃迦叶次宣正教结集法藏化诸众生其所度
脱永不退转(云云)即迦叶当第一故云佛嘱迦叶也
(然禅经序又云此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则幽关莫辟罕窥其庭若能得意忘言则途中授与据此
则佛嘱阿难又智论说阿泥楼豆语阿难言世尊首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付事又佛般涅槃时迦叶不在亦
合是阿难今此经及传记述法眼相付皆以迦叶为初祖者应是先受佛密付嘱然往山中后佛临涅槃再嘱
阿难令遇迦叶当佛法主及令阿难同结集法藏故或云迦叶或云阿难矣)疏展传于今
者从迦叶巳下西域二十八祖此方七祖相承传法
不绝谓迦叶临欲入鸡足山以最胜法付嘱阿难为
第二阿难临灭付商那和修为第三优波鞠多第四
(度人无量石室筹蒲时号无相好佛自此巳前所传之法皆具禅教律三藏自此巳后律教别行横分五部传
法之者唯传禅门及经论乃至二十三代师子尊者)提多迦第五弥遮迦第六
(多闻博达有大辩才)佛陀难提第七伏陀蜜多第八(德力甚深智慧广大
国王信邪躬持赤幡请诸论主论义论主皆屈王自论亦屈遂改邪心)胁尊者第九(胎中
六十年生即发白厌世出家勤苦修道未曾以胁至席而卧善说法化生)富那耶奢第十
(智慧深邃多闻博达化度无量说诸法空马鸣慢心誓断舌以难耶奢耶奢立二谛义鸣即归投)马鸣
菩萨第十一(作妙伎乐降诸伎人于乐音中演说诸法苦空无我贵贱出家时遇外国兵围
索九亿金钱王以马鸣与之方退化度无量造甘蔗论十万偈又造起信等论善能开诱)毗罗尊者
第十二(造无我论足一百偈此论至处无不摧魔)龙树菩萨第十三(豪贵家生
通四围陀天地图谶因与三友作妖术败出家诵尽阎浮经论自谓为一切智人大龙悯之接入海宫悟巳还
出化国王婆罗门外道无数造论数十部入室闭户经日弟子破户看之巳禅蜕而去也)迦那提婆
第十四(智摧异学博识辩才坛名天下出左眼与神誓求发言得人信受化邪见王及邪党皆令出家
卷四 第 862c 页 X09-0862.png
以免斩头之誓外道弟子由恨后破其腹而终)罗睺罗第十五僧伽难提第
十六(付法讫至一树下手攀树枝而灭诸罗汉欲移尸不得以诸象力挽之不动遂就树下焚之身尽树
更蓊郁)僧伽耶舍第十七鸠摩罗驮第十八阇夜多第
十九婆修盘陀第二十(通达一切修多罗义分别宣说广化众生今疑此是天亲
未敢为定)摩拿罗第二十一鹤勒那夜遮第二十二师子
尊者第二十三(游化至罽宾国国王邪见坏寺杀僧尊者付法巳告众令散后王问空义
斩头无血香乳流出自此巳后传法者唯传心地应缘恶王之难矣)舍那婆斯多第二
十四优波掘第二十五婆须蜜第二十六僧伽罗叉
第二十七菩提达磨第二十八(是南天国王第三子少小出家依师下悟
如来禅三乘三藏无不晓达然志在妙理冥心虚寂于南天大作佛事观此土有大乘种又作是念东震旦国
佛记后五百岁般若智灯运光于彼遂嘱弟子〔般〕若蜜多罗住天竺传法不绝自身遂来汉国也)达磨
至此方当第一(初至梁朝机缘未合过至魏朝遇慧可断臂授法并一领袈裟以充印信
定其宗旨语可曰汉地得入圣位者与金刚楞伽相应又曰我法至六代后命如悬丝大师门下又傍出道育
及尼总持)慧可第二(博学经史高节至道邺都化导三十馀年遭难非命年一百七)僧璨
第三(付法了佯狂托疾后于〔岘〕山齐场树下立而终焉)道信第四(长坐胁不著席敕追
不入傍出牛头一宗乃至径山)弘忍第五(少小事师后居冯墓山广开教法学徒千万时号东
山法门于中久在左右见解明利者即荆州神秀潞州法如襄州通资州智诜越州义方华州慧藏蕲州显扬
州觉嵩山老安等十人大师记云各堪为一方师后有岭南卢行者年二十二来大师门下令为众舂米八个
月因呈偈了性遂付衣钵令归岭南传法自此便有南北二宗也)
慧能第六(归岭南十七年
后方始出家印宗法师请开禅法神龙元年敕请不入)
神会第七(顶异凡相骨气殊众聪辩
难测先事北宗秀三年因秀奉敕追入遂往曹溪门下答无住为本见即是性杖试诸难夜唤审问两心既契
师资道合后又北游广其闻见上都受戒景龙年中却归曹溪曹溪知其纯熟遂密授语缘达磨悬记六代后
命如悬丝遂不令法衣出山和尚行门增上苦行供养密添众瓶斫冰济众负薪担水神转巨石然灯殿光诵
经神卫律穷五部禅感紫云因洛阳诘北宗传衣之由乃滑台演两宗真伪便有难起开法不得然能大师灭
卷四 第 863a 页 X09-0863.png
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沈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
崇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途甘从毁灭法信衣服数被潜谋传受碑文两遭磨换荷泽亲承付
嘱讵敢因循直入东都面抗北祖龙麟虎尾殉命亡躯侠客县官三度几死商旅缞服百种艰难达磨悬丝之
记验于此矣因淮上祈瑞感炭上生芝草士庶咸睹遂令建立无退屈心又因南阳答王赵二公三车义名渐
闻于名贤天宝四载兵部侍郎宋鼎请入东都然正道易申谬理难固于是曹溪了义大播于洛阳荷泽顿门
派流于天下然北宗门下势力连天天宝十二载被谮聚众敕黜弋阳又移武当郡至十三载恩命量移襄州
至七日又移荆州开元寺皆北宗所致也然彼宗主必无此心盖是门下凡愚竞于彼我也至乾元元年四月
后频告门人令数问法再三深叹无为一法五月十三日中夜示灭年七十有五二年迁厝于东京龙门置塔
宝应二年敕于塔所置宝应寺大历五年敕赐祖堂额号真宗般若传法之堂七年敕赐塔额号般若大师之
塔贞元十二年敕皇太子集诸禅德楷定禅门宗旨遂立神会禅师为第七祖内神龙寺敕赐碑记现在又御
制七祖赞文现行于世缘第七代是中兴之主故具叙之)从第七代后不局一人
法宗既立普令沾洽初且局者顺世规矩世谛之法
多止于七经教亦然如此方七代先亡或令持念一
七二七乃至多七请僧之数亡人斋数每事皆七乃
至祖有七佛国有七庙之类也仪式既成故各令流
布疏灯灯者维摩诘言我法名无尽灯譬如一灯然
百千灯瞑者皆明明终不尽且如第七祖门下传法
二十二人且叙一枝者磁洲法观寺智如和尚俗姓
王磁洲门下成都府圣寿寺唯忠和尚俗姓张亦号
南印圣寿门下遂洲大云寺道圆和尚俗姓程长庆
二年成都道俗迎归圣寿寺绍继先师大昌法化如
今现在当代法主两归心。

疏然所下二叙法要谓巳列能传之人今正叙所传
之法也文二初总标如文疏无定下二别释二初释
卷四 第 863b 页 X09-0863.png
定慧一对然定慧正是所悟修之道顿渐是修之仪
式所修之道有正有助定慧是正道馀万行皆是助
道助定慧故故华严云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定
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诸教非一悟修是解行顿渐
通于悟修无定巳下明互阙之失谓无定之慧慧是
狂慧如风中灯如摇动水无慧之定定是愚定如闷
绝无心如枯杌无识又偏修定增长无明偏修慧增
长邪见故涅槃云声闻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菩萨慧
力多故见不了了此二双运下等学之益亦如涅槃
说也两足尊者福智圆满定是福体慧为智本故也
止观者天台有大止观十卷小止观二卷二卷者序
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是长养心
识之善资观是照察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
(由止万缘故心定也)观是智慧之由籍(由观察诸法故慧力成就)

▲疏其顿
下二释馀两对初一句标然悟与修皆通顿渐又悟
有解悟證悟修有随相离相谓初因解悟依悟修行
行满功圆即得證悟此为真正若各随根悟及诸师
友方便施设先后无定疏有八对下当配之。

疏顿悟渐修为解悟者初对也如慧日顿出霜露之
惑渐销又如孩子初生六根四肢百节顿具(喻性上恒沙功
德也)乳哺饮食养育渐渐成长出身入仕(喻万行资庄报化圆满也)
此悟在初故属解悟悟后之修即具随相离相理事
双修(若未悟而修即著相)故功行圆满必有證悟即属后对疏
渐修顿悟下后三对證悟也初言渐修顿悟者此有
卷四 第 863c 页 X09-0863.png
二意一者即前悟解之渐修修极故證二则从初便
渐修如诸声闻等因四十年前渐修三乘教行故灵
山会中闻法华经疑网顿断心安如海授记成佛如
人伐木千斧万斧渐斫倒即一树顿倒又如从边远
之境入于京都数月步步渐行入大城门之日一时
顿到故天台大师数年修鍊百日加功用行忽然證
得法华三昧旋陀罗尼门于一切法悉皆通达即其
事也北宗渐教意见如此然多入二乘之境难得圆
證故疏顿修渐悟者虽闻圆教信證圆法根性迟钝
不得顿悟虽不顿悟而乐欲情殷深崇顿理顿发大
心顿绝诸缘顿伏烦恼由此加行渐渐得悟悟即是
證不唯会解如人磨镜一时遍磨一面终不从一分
一寸致功然尘埃则渐渐而去(渐净)明相则渐渐而显
(渐照)又如学射初把弓矢便注意在的(喻发无上菩提心也)不故
作亲疏远近节级(不先发十信次十住等也)然不免经千百日射
亿万箭方渐渐亲近乃至百发百中疏渐修渐悟者
谓信本性圆满而犹计有业惑障覆故勤拂磨镜尘
渐悟心性如注所引喻也足履喻修行所鉴喻證悟
(若对下顿断烦恼斩丝之喻此如斩竹节节不同也)疏并为證悟者总结上
三对也疏若顿悟顿修下三对悟修皆顿但以或互
先后或同时故成解證之异初标顿悟顿修以斩染
綟丝为喻者斩如顿悟烦恼本无即名为断如一綟
之丝不胜一剑而顿断故(此是荷泽所举之喻)染如顿修顿称
性上恒沙功德念念无间而修如染一綟之丝千条
卷四 第 864a 页 X09-0864.png
万条一时成色故清凉大师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
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又行愿疏
云行即顿修位分因果皆是顿修之义疏谓先悟后
修等者初对也如注所释谓由顿了身心尘境皆空
故不著诸相不證心性心性本不动故又由顿了恒
沙功德皆备故念念与之相应名为合道由悟于先
故当解也疏先修后悟等者次对也谓由顿绝诸缘
(云云如上所引)故得心地豁开以根欲胜故不同前顿修
渐悟也注以修如服药者一服顿吃良药也悟如病
除者忽然得汗四肢百节一时轻凉也不取渐渐平
复之意以悟在后故当于證然此證解亦无二相疏
修悟一时通解證者后对也谓以无相为修分明为
悟悟即慧也用也修即定也体也荷泽云即体而用
自知等注中取意引心要也具云无心于忘照则万
累都捐任运以寂知则众行爰起今但各取上句故
一悟一修心要又云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顿修也)照体
独立物我皆如(即顿悟也)荷泽云一切善恶都不思量言
下自绝念想(修也)正无念想心巳自知(悟也)疏即通解證
者此有二意一者如上释云證解亦无二相故二皆
通谓即證即解即解即證二者或是證或是解谓顿
了顿息即为解悟顿尽顿觉即为證悟如大梦觉觉
名顿觉梦必顿尽故(如佛地论说下当具释也)疏若本具下第八
一对也结云通解證也亦含二意如次上说初义可
知后义应释约解释者但取无漏本觉为悟不加觉
卷四 第 864b 页 X09-0864.png
了之心但取性上功德为行不待息心为行注中饮
字得字皆喻与之相应约證释者即始觉合本之时
无别始觉之异故华严宗说新成旧佛旧佛新成成
时但是本本之真不见新新之相悟修皆尔故华严
说成佛时必与一切众生同体俱成又云成与不成
无差别者正由不取新成之虚相也。

疏此圆下三会此经也文有标释释中但检教起因
缘门中及下销文处取相应之义叙之今亦不能重
述然此中言證但取观行相应之时现量所见即名
为證不必圣果。

疏此等下三通妨难谓有难云前权实对辨巳广明
顿渐等教何得今又重说故为此通也。

疏苟得下四结劝修言皆成定慧者谓定慧有有作
无作自性三种不同故顿与渐皆相当也故荷泽说
三种三学有作三者约诸恶不作等(云云)无作三者
妄心不起是戒无贪瞋恼嫉等也本无妄心是定(无思
觉等)知心无念是慧(不落无记空也)自性三者谓空寂照(如次配之
空是离四相绝百非之义故配戒也馀二可知)言妄想者无定之慧也言无
记者无慧之定也此但是冥冥无所拣择而为无记
不唯拣于善恶说无记也言审而修之者此门意在
于行不图知解而巳故劝云修之不云学之此第八
门多依清凉大师奉敕所制华严疏悬谈十门中修
證浅深门及诸宗禅门诸经禅要而叙之。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四
卷四 第 864c 页 X09-08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