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716c 页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十二(之上)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撰

绝待灵心观中。

疏即著我者。前云妄认四大缘虑等。静之者。第一观。
自知欲起诸过患。过患成熟。令我苦乐。故静其心。令
我解脱也。观之者。第二观也。我有无明。无明是能发
幻业之者故。观察真妄。以幻智除之。原此二观。皆为
见有身心矣。注文云者。是第二观文。若约义。即通指
两观。就文。则幻观显彰。故略注起。然前云知觉心性
根尘。即是今云了知身心也。前以为观此以为碍者。此
是中道正观。绝能所也。故次解云。又身心等。疏无知
觉明者。无知觉之明。依士释也。无知觉是遮诠。明是
表诠。遮非知觉情识。表是灵明真性。疏异了身心者。
卷十二 第 717a 页 X09-0717.png
此观所造者。异于前观。前观以了知身心为境故。无
知者异于心。无觉者异于身。故次云身触心缘等。然
身触者。含于鼻舌身等三根。以皆与根相合而了别
故。根则属身故。心缘者。意在眼耳意等三识。以离中
而了别故。由此分别者。总指诸识。障正知见者。由前
云理障碍正知见。又云圆悟无上知见。后云当求正
知见人。故此标正知见为所障。兼指其体。是无知觉
之明也。又缘次云无知觉明。恐疑真知亦是粗浅总
须泯之。故偏标矣。若云无知。知便为浅。既云无觉。觉
应亦然。云何当部唯宗于觉。讲者至此。必请子细明
示学徒。

疏明字正显等者。此法正是此观所宗。中道理体故。
广显其相也。其文虽易。其法甚深。但在说时。分明显
示。不可具以文字转转以释之可尽。但随文隐略指
而巳。文中四。一直指。二明无比。三辨说仪。四结示经
意。二中文二。一就当体以明无比。二对诸法以明无
比。初中上下可知。傍者四方。中者当处。无在处者显
无中也。夫言中者。皆约当身正住处为中。以分东西
上下。今既不取身心之相。故无中边上中也。

▲疏欲
言下。二对诸法。明无比也。不从缘起者。彼法缘会即
起。缘离即灭。灵心不然。故不从也。馀皆易会其语。但
恐不见其法。善思念之。

▲疏故诸经下。三辨说仪也。
诃为邪小者。诸经皆说耽空滞寂是二乘行。华严说。
二乘人堕无为坑。又有经云。乍可堕有如须弥。不可
卷十二 第 717b 页 X09-0717.png
堕空如芥子。璎珞云。乐行寂静缘觉行。肇公不真空
论中。破本无宗云。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而宾无
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寻夫立文之本旨。(寻经文本
意也)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何必非有无此
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曰顺通事实即物
之情哉。疏于知见互泯互存者。或说知见。或说明觉。
皆得也。但除病尔。不弃其法也。皆有其意。详之云云。

▲疏今此欲下。四结当经之意也。文显可知。疏殊对
待者。如二乘超三界。便有三界内外为对。菩萨超二
乘。便有大小为对。诸佛超菩萨。便有因果为对。乃至
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悉皆如此。今冥合灵心。并不如
是。谓不劣于佛。不胜于凡。不出世间。不属三界等。云
(众多之例)且如无漏圣人为无碍。有漏凡夫为碍。今既
永超碍无碍境。岂同如上对待法耶。

疏碍者下。含三意。释碍无碍。一超初取静及次起幻
两门。起幻缘境为碍。静无所缘为无碍。故上文云。不
取幻化及诸静相故。二超烦恼涅槃。烦恼系缚为碍。
涅槃解脱无碍。故下文云。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故。三
令超幻及烦恼为一义。合取静及涅槃为一义。以
为一对。即上句中涉字。下句中同字。是其意也。合上
句者。谓起幻智除幻者。又欲变诸幻开幻众。众多心
数。一一作意运动。劳扰心虑。虽是观智。涉于烦恼。同
是扰乱之行相故。此意即以起幻为烦恼之碍。不别
说贪瞋等烦恼也。合下句者。谓一向取静。同于二乘。
卷十二 第 717c 页 X09-0717.png
厌生死。爱涅槃。耽空滞寂。涅槃既是无碍之法。今取
静行相。属于此科。故云同也。此意。即以取静为涅槃
之相。不别说择灭无为灰身灭智等涅槃也。故此一
对异前各说。以为第三意也。注金刚三昧等者。疏属
巳者。谓自巳所有受用由缘。资具乃至屋宅田地园
林台观。或为王官。所统部邑。皆为属巳受用之具。此
门观行成就。心合灵源之时。此等宛然仍旧。然都无
取舍计度有无等分别之念。疏共居国邑者。瑜伽等
论说。此三千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贵贱人畜种种
有情。同共依之而住。名为依报。自身则各随巳业。贵
贱苦乐不同。飞走类别。名为别业正报。今意。在凡常
人易见。故直云共居国邑。谓或一阎浮提。或一瞿耶
尼。或一大唐。或一吐蕃等。或宽或狭。或通或局。同一
水土所宜。风俗所为。山川所出。王法所化。皆得通名
世界。不必事须三千大千。以修观行人心之境量不
必遍于大千界故。疏还有见闻者。略举二识。以例馀
识。且举心王。以例心所。此等情虑。皆不异寻常。未修
观时。但必无心计度耳。疏尘域者。比来情尘之疆域
也。灵照者。心灵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义故。
毗卢遮那。是法界身。此国翻云光明遍照。馀不释者。
皆可意求。

疏喻中二。初正释。后引异释。初中。云喻依者。喻所依
物也。物非能喻。法非所喻。此二全殊故也。但物上有
义与法上义相似。此二义。方是能喻所喻也。如将金
卷十二 第 718a 页 X09-0718.png
刚喻般若者。若取二法。即无交涉。谓金刚有形相。般
若无形相。般若是决择之慧。金刚何能择法。般若具
万德乃至恒沙妙用。金刚悉无。今取为喻者。但说坚
利义。金刚者。万物不能坏之。坚也。而能碎坏万物。利
也。行深般若波罗蜜者。天魔外道烦恼无明一切障
等。不能动转。坚也。能断烦恼照五蕴空。利也。但取二
法之上各有坚利之义。即便成喻。喻者晓喻。以相似
义。晓喻令解。今有欲遍看圣教。或讲义听义。参学禅
慧。徵论道理者。必须善解法喻比对之意。故经云。智
者以譬喻得解。不言愚者。疏锽字不定者。推求训释。
此字非声义故。又不全非。取意用之。亦可通故。但以
义疑故。三释存焉。金等者。等于铜铁之属或玉石中
有清远声者也。声相者。声之相貌。清浊高低像似之
谓也。锽锽然者。但想取击钟磬声势。即可会也。巴南
风俗。亦呼驴鸣。为锽锽之声。但彼重浊。不同钟磬清
远。回润稍拙者。译经时。天竺僧宣梵文。解两方语者。
翻出为唐言书出。名为笔受。以天竺语与此倒次。须
回文。及彼语朴次须润文。今云拙者。以声是体锽锽
是相。先合云声。疏即大钟者。引切韵中释也。亦与镛
同训。问若尔。即鐄是物质。何不云如鐄中声。乃云器
中鐄耶。故次答此意云。是诸器等也。谓诸器中。有一
金器。(或铜铁等)名之为鐄。击此鐄时。声出于外。文甚顺故。
云准此则顺本文等也。但笔受等者。良以黄皇二音
全同。二字又皆从金。鐄锽二字又亦音同。故易错也。
卷十二 第 718b 页 X09-0718.png

疏笙簧者。其状如此四笙。有十三管。管置一簧。长短
有异。吹之。乃中间扇动。而有其声。声若不品。扇上有
微锡。如麸如糠许大。移之上下。取其声韵。名曰谓调
清。疏管籥之属者。慈恩唯识疏云。以内有风起声等
故。又老子道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
动而逾出。(河上注云橐籥中空虚。故能出声气。无有屈竭时。摇动益出。王弼注云。橐籥守中。即无穷
尽。弃巳任物。物莫不理。若橐籥有意于为声。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彼说二事。今唯取籥。以是出声物故。橐是
囊橐鞴袋之类。非出声物。此等管籥箫笛之类。皆与经中所喻之义相顺也)疏俱错者。以
簧字。为锽字。以黄音。为横音。疏三虽异者。锽鐄簧也。
皆通者。三物及身心。皆不能拘于所出。(声与灵明)令不离
巳中。巳又不能乃之。故法喻皆相当矣。

▲疏悫下。二
引异释也。钧者三十斤也。镛者大钟。星楼者邻星月
之高楼。寰区者寰宇区分之国邑。都取声闻四远八
方。不必遍于寰宇。自体者镛也。他者楼也。疏未免怀
疑者标释。唯言声击镛。至却牒反释之处。又加于管。
即知又疑镛不是锽。故罗之以管。又纵不知译经差
互。据现经文。所释亦亏。谓经既云如器中锽声出于
外。此即器不是锽。是器中之锽。锽不是声。是锽能出
声。岂不居然三节各别。今释云万钧之镛。此是器也。
便云声振寰区。岂不漏他锽字欠一节耶。不能决通
等者。又不能的断译经训释参差。又不的云锽训何
物。为当是镛。为当是管。又不言俱是二物。又不言俱
是二物之声。为当偏是镛声。岂非媕(音巷)(音阿)邈略言
之乎。媕婀者。媕含莽卤。含其大意之谓也。切韵释云。
卷十二 第 718c 页 X09-0718.png
不决也。既无决断之文。若有人。据上来节目。一一徵
之。何词以对。答若遇讲彼疏者。请慈心为具分析。然
悫疏主。禀性俊快。亦薄有僧家词理。直笔科判经文。
实亦可赏。至于经论深义。殊不届怀。故所随文销释。
处处脱略。门门疏阙。亦不寻究经文前之与后始终
连带之意。就中。释此一科。犹校分明开示。馀更阙略。
但各三句两句都邈而巳。余前后所引彼文。但拣理
才通者。即引之。务在證同共为理性宗之党援。兼不
欲遗人之片善。然未曾添得一义。此意神理可知焉。

疏意亦同前者。由前具指译经错误。自取意用之。然
后观悫和上此文。却成相顺也。仍法合等者。因疏中
为他配合法喻。故得如此。若据彼钞释及讲传者。亦
无此言。

疏不取幻化等者。幻化虽空。不坏虚相。但不取著。本
自无生起之自体。故云即寂。然但不作意执取。亦不
妨任运目睹历然。故但云寂。不云灭。静者。本不是相。
由心取之。为所缘境。便有静相。当情但虚心忘照。不
取为所缘。此相即灭。不同幻相任运历然。灭者。但灭
此所缘之相。非有静可灭。静是心息之义。非所缘境。
故疏及此者。不取幻化。幻化即灭。(前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等。又云。灭
影像故)不取静相。静相即寂。(心不起动曰静。但不取之。便是真寂之体。无别静相)
亦可俱通者。幻之与静。但不取为所观。亦不执为定
相。即本来常自寂灭。疏又但是下。剋体释之。然真心
之上。有尘沙道理。然皆是随缘相用。唯寂灭。是剋体
卷十二 第 719a 页 X09-0719.png
真实道理。故云实理。上说幻静二法寂灭。是遮诠中
道。今说一心寂灭。是表诠中道。谓此真心当体。元来
寂灭。非约动转无体名寂生巳却无名灭。故前云圆
觉普照寂灭无二。亦同楞伽一心也。疏故云下。结归
经意。皆是无心于彼。彼自寂灭。不同上非故寂之灭
之。故云内发。内发之言。功成自然之义。疏静与等者。
以此二观行相相似。故此拣之。有二对别。谓约佛及
二乘并禅定涅槃。谓凡夫动。二乘静。佛非动静故云
寂灭。又静虑是禅。唯静是定。涅槃者。文云。生灭灭巳
寂灭为乐。故荷泽云。空寂是心。不云空静也。又清凉
大师心要云。寂知知寂。不云静知。又经说。等觉照寂。
妙觉寂照。皆应云寂。不合云静。数云者。入于如来大
寂灭海。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欲游如来大寂灭
海。若得如来寂灭随顺。仁王此忍者。彼有五忍。如上
巳说。此寂灭下忍是十地。寂灭上忍是等觉。等觉者。
等于妙觉。是位满也。彼无生忍是七八九地。既劣于
寂灭。即知證得诸法无生。犹未寂灭。寂灭诚为甚深
矣。疏自他者。有两重。一以馀人为他。以巳之情识为
自。二以情识为他。(假藉外缘方起故)觉悟为自。(但是本觉显发故也)
独自等者。是法华文。彼说意根清净。此说观智成就。
亦分位相当。疏但想所持者。如梦中身心。根识但是
梦想所持。都无自体连续。法合可解。疏中意。在目都
易见之像。故举空云之喻。若论事理亲切本末相当。
不及梦喻。
卷十二 第 719b 页 X09-0719.png

疏三结名者。文二。一释此所结。二总判三门。初中。如
前释者。四禅章中释也。非无记者。意显不是一向趣
寂沉空无所鉴辨。故云非无记。不同三性中之无记
也。定慧平等者。大小乘经论皆云。欲界慧多。四空定
多。唯有四禅。定慧平等。禅如必兼定。定不必禅。故定
有八。禅则唯四。疏直造心源者。非定非慧也。由双非
故相即也。义甚明者。不取幻静。是绝待。超碍无碍是
绝待。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是绝待。名舍相者。彼云忧
早叉者。名曰平等。(定慧平等也当此结名也)乃至(中间之文。如下具引)是名
为舍。(当此不取幻化及诸静相)指。修行者。直令如此用心也。忘
情者。都不作意言定言慧。即是双非。亦不言真假起
止。即是绝待。约义结者。是佛印此悟净圆觉忘情之
人。云如是方名定慧平等。故云禅那。非此人自云我
定慧等。亦如金刚云。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皆即非。是心智契合。是
名即义结也。乍看似即非与是名相违。达之乃全相
合。此中亦如此也。

疏三观下。二总判三门。文四。一配前经。二会涅槃三
相。三会天台三观。四解唯三所以。初中。言标悟者。若
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也。文殊中者。彼说。四大
缘虑。如空华二月。无明如梦中人非实有体。生死轮
回身心等相。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能知觉此者。亦空
华相。乃至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知见故。即知
今还见有种种者。但是动念之过。故修静观。止缘澄
卷十二 第 719c 页 X09-0719.png
念。令證彼也。疏修普贤等者。彼说。以幻修幻。幻尽觉
满。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普眼前半。分析四大根识尘
境。乃至幻身灭故。幻心幻尘幻灭亦灭。垢尽明现故。
修幻观以除幻者。疏普眼后等者。彼说摩尼珠喻现
色无。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灭影像故。无方
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身心根尘四大三界。本净
不动。乃至一切觉故。本成佛故。刚藏中种种差别。皆
不预圆觉。乃至生死涅槃起灭觉照。离于华翳。皆明
诸法断灭尽灵觉迥超对待故。当绝待灵心。各依此
配。一一相当。故知此行修彼解也。但以顿悟渐修故。
前通此别。上根者。直称所悟。故不别分。中下力离起
心故。佛各随机。便开成三也。至下。除我等四相及憎
爱等。方得入觉。即脩。前弥勒中。断轮回根本也。依师
除病。不作如是脩习等念。方得从凡至圣。一一随顺
觉性也。由离四病。方得不起妄念不灭妄心不了妄
境不辨真实等。故知普觉中脩。净慧中解矣。

疏然此三观下。二会通涅槃三相。文中又二。先标宗
引经。即彼第三十一中文也。前三处结名中所引。但
略取释三相名处。今此却从一段文初具取也。彼第
三十中。因遮小乘执佛灭度之相云。若有说言身口
意恶得善果者。无有是处。云云(数对先举例也。后云)如来住于
拘尸那城。亦无是处。善男子。如来今于此拘尸那城。
入大三昧深禅定窟。众不见故。名入涅槃。师子吼言。
如来何故入禅定窟。善男子。为欲度脱诸众生故。云
卷十二 第 720a 页 X09-0720.png
云。乃至如来常寂。犹尚乐定。况汝等辈烦恼未尽。而
生放逸。为令众生尊重所问禅定法故。以是因缘。入
禅定窟。师子吼言。无相定者名十涅槃。以何因缘。名
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
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无如是相。
故名无相。(即疏中所引者也取意引之。故于十相后。结云名大涅槃也)疏若有比
丘下。亦取意撮略引之。其文具云。若有比丘。数数脩
习三种相者。则断十相。数数脩习三昧定相。数数修
习智慧之相。数数修习舍相。是名三相。疏定名三昧
下。亦撮略引。彼文云。师子吼言。世尊。云何名为定慧
舍相。定名三昧者。一切众生皆有三昧。云何方言脩
习三昧。若心在一境。即名三昧。若更馀缘。不名三昧。
如其不定。非一切智。非一切智云何名定。乃至慧舍
亦复如是。(至第三十一佛答云)善男子。如汝所言。缘于一境。得
名三昧。其馀诸缘不名三昧。是义不然。如是馀缘亦
一境故。又言众生先有三昧。是亦不然。言三昧者。名
善三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云何而言不须修集。以
住如是善三中。观一切法。名善慧相。不见三昧智慧
异相。(正同不取幻静二相之别)是名舍相。复次。善男子。若取色相。
云云。(即是疏中所引也。直至是名舍。不能观色常无常者。现量而观心一境故。故名三昧。观色常无常者。
拣择分别故。名慧也)注驾驷迟疾者。此文在后是释等义。今故
于此文私记之。具云。如善御驾驷。(驷马车也)迟疾得中。故
名舍相。(中者即同此中观故)注二乘定多下。亦取意引次后之
文。释舍相也。连次法合文云。(合驾驷也)菩萨亦尔。若三昧
卷十二 第 720b 页 X09-0720.png
多者。则修集慧。若慧多者。则修集三昧。三昧慧等。则
名为舍。善男子。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
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不见
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数碍。如
观掌中庵摩勒果。见佛性者。多为舍相。奢摩他者。名
为能灭云云。即前每观门结名处所引也。疏若菩萨
善知下。所有注脚者。皆是撮略取后文以释之也。生
大憍慢者。具云。菩萨因于爱乐。而生憍慢。(此四字句句有之)
或因说法。或因解义善问答时。或因布施。或因世间
善法功。或因贵人所敬。而生憍慢。当知尔时不宜修
习智。宜应修定。是名菩萨知时非时。(有诸憍慢。若智慧增。憍慢转甚。
故宜修定以伏之)经精勤等者。具云。若菩萨勤脩精进。未得利
益涅槃之乐。以不得故生于悔心。以钝根故。不能调
伏五情诸根。诸垢烦恼势力上故。自疑戒律有羸损
故。当知。尔时。不宜修定。宜应修智。是名菩萨知时非
时。(怀疑及悔。不堪入定。烦恼力上。抑之心中转噪。故宜以智观察对治)注是定慧下。文
云。若有菩萨。定慧二法不平等者。当知尔时不宜修
舍。(舍是忘心长养二法。若心在不等。而便忘即展转偏也)二法若等。则宜脩之。
是名菩萨知时非时。若有菩萨。修集定慧。起烦恼者。
当知尔时不宜脩舍。宜应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
念佛法僧。是名脩舍。(托佛言教。以助智力。对治烦恼也)若有菩萨。脩
集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缘。得无相涅槃。疏言小异
下。后正会释也。皆含定慧者。三皆云内发轻安。皆有
觉知了知之语。别说者。初观取静澄念定也。觉识烦
卷十二 第 720c 页 X09-0720.png
动静慧发生慧也。须观起幻除幻慧也。佛智永离定
也。后观等义显然。不待言也。注彼云但取者。无别分
别也。次后文者。具云。若脩集定。前得如是正知正见。
以是义故。我经中说。若有比丘。脩集定者。能见五阴
生灭之相。善男子。若不脩定。世间之事尚不能了。况
于出世。故云同澄念等也。释义亦同。疏岂实教等者。
梁摄论云。十波罗蜜通有二体。一不散乱为体。谓止
也定也。二不颠倒为体。谓观也慧也。

疏又此三下。第三会天台三观也。此依璎珞经所立。
文云。从假名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出假名。名中平等
观。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
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名中
道第一义观。三观现前。即入初地。天台撮略云。一者
从假入空观。二者从空出假观。三中道正观。此三行
相。悬谈巳释。疏约心成行者。缘前六章经文。巳备显
觉性。推破妄执。穷诸法性相。辨心境染净。乃至从凡
入圣。障治通塞。断惑浅深。證智胜劣等讫。此但一向
令忘情绝虑。泯相冥真。故不立所观境也。疏约义生
解者。彼但以止观为宗。初劝忻求佛果厌离生死。便
赞止观。是出离门。是入道门。显观行相。即是此三观
也。推寻诸法真妄性相。以显空假等义。以开断證门
户。故须立所观三谛。境智相对。义相方明。三谛如注。
又加本业者。展转證同。疏三止者。如注所列。此三止
三观。本是天台之师。南岳思大师所立。此师云。初破
卷十二 第 721a 页 X09-0721.png
有入空观。而能观之心不生。冥證空理。名体真止。二
从空入有观。谓既无所治之有。何存能治之空。而住
有中。随缘利物。名方便随缘止。三中道观。前二虽作。
犹待藉成。若住此二。还不称理。不坏空假之相。名中
道正观。今空假分别不生。名息二边分别止。(此上三止。正对
三观说也。天台复约脩止之人机性不同。又说三止。一系缘止。二制心止。三体真止。具如彼说。略如前标本中
说也)后文圆融三止三观。皆三即一。一即三。又即止
即观。即观即止等。正同此下第二十五轮圆脩三观
行相。但文异矣。至文当会。注论亦先脩等者。文云若
脩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形色乃至见
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乃至得入真
如三昧。(类此澄神也)脩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
无得久停。须臾变坏。(无常观。次有苦观无我观不净观大悲观大愿精进观。乃至复
云)于一切时处所有众善。随巳堪能。不舍脩学。(类此起幻
观也)后云。若行住卧起。皆应止观俱行。(类此双是之禅那也)言小
异者。彼总标为止观门。但初且互脩成即双现。故成
三节。此即本是三门。各有始终。言大同者。如上注中
所指也。又此下诸轮中。亦有一人次第脩三门者。又
彼别修时。亦各有脩。谓止门。别说业障。辨魔拣伪。结
十种益。观门。后结令于一切时处所有众善随巳堪
能不舍脩学。皆是此彼同义。

疏然此彼下。第四释唯三所以也。又二。一正明。言数
皆三者。不二不四等也。注云论及等者。论中修亦三
节。本业经。亦二谛故。此亦合同于标起。次亦同于释
卷十二 第 721b 页 X09-0721.png
相。标中具足应问云。涅槃经。圆觉经。本业经。璎珞经。
起信论。及南岳天台所立宗教。徵释诸法教示脩行
之门。何以皆唯数三耶。下便答云。由法性等也。疏三
大者。论云。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空也真谛也)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中也
第一义谛也。下云真如自体。本有真实识知大智慧光明遍照也)三者用大。能生一
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假也俗谛也)此经及华严经题
目。大方广三字。亦如次是此三大。华严古今宗师。皆
如此释。从三谛也下。疏中所有脚注。每门三法。或有
似不依次者。以顺此经三观涅槃之三相及天台三
止三观三谛等次第故。列诸三者。本为释此等故。意
在讲者但记得三观名。馀便一一依次配之。不劳苦
心各各记诸配属之名数故。然恐未见仪式。今具配
三中。初一令例馀。二谓本迷体大起惑道。今依体大。
显了因性。脩澄神观。(此经)及体真止之空观。(天台)定相。(涅槃
经)观真谛。(天台也)无谛。(本业经也)净律仪戒。灭惑道。回向实
际。成一切智。具断德。得实相菩提。(證空之智)證性净涅槃。
安住般若。(是观空慧故。当空观)秘密藏。次据幻观假观相应者。
一一取注中第二字。谓迷用大。起业道。(失本用。颠倒造作。成恶用
故也)今依用大。显因缘性。(万行)脩起幻观。乃至安住解脱
秘密藏。(约翻一切颠倒业。为化生业。处尘不染名为解脱。故不约涅槃)后据灵心观
中道观相当者。一一取注中第三字也。谓相大。苦道
正因。乃至实智菩提。(此宗以所向之菩提智德实智皆是本觉故。属中道门也)
净涅槃。法身密藏。此所配者。多依天台述作及华严
卷十二 第 721c 页 X09-0721.png
疏钞。缘华严是圆顿宗。以本有之净觉。为中道。配于
法身。法身是光明遍照。即无上菩提。故与诸论似参
差。亦与天台有少异处。(天台是渐中之圆故)幸无疑焉。

疏问若尔下。二问答也。一人具脩者。以三大皆是所
依故。三道总须翻破。三因总须显发。乃至三秘密总
须安住。故有此问。疏故次文云者。即以次一唱经文
云。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且随分顺向相应未为圆了)
至若得圆證。(三观皆成也。即下第二十五轮是也)即成圆觉。悫公亦云。
然论周理尽合圆修就习引人偏许一门之善。

疏十戒者。疏六通者。如序分中说八解脱也。取文相
对便宜。故略一字。谓一内有色观。疏十缠者。俱舍云。
缠八无惭愧。悭嫉并悔眠。掉举与惛沉。更加于忿覆
也。疏闻慧等者。缘三慧。从凡入圣。必须具之。故此配
也。

二十五轮章(辨音菩萨问)

疏为复一人等者。据下经文。此等皆有。谓初三轮。三
人名一。最后一轮。即一人具三。中间交络者。或前后。
(文云先修中脩后修等)或同时。(经云齐修等)亦有依次。(先修奢摩。中修钵提后修
禅那。即是也)或超次。(先修奢摩次禅那等)。

疏义同前段者。三观文初也。此欲分观为轮故。却牒
起也。轮者二义。一摧辗义。二动转义。更有圆满义无
始终义及馀义等。广在转法轮章。疏悫疏等者。然此
观名。亦未能显发经意亦未能引人心入于观行。但
缘文词美畅。多有爱者。故存之矣。除初三轮等者。彼
卷十二 第 722a 页 X09-0722.png
疏唯略科判。初单脩三轮大意。(下即引之)馀二十二轮。但
立名而巳。此名及经文。非唯不释。亦都无一句判断。
亦不科勒文句。疏今全用者。依之管经。兼解意者。解
释观名。以将配合经意。

疏澄浑浊等者。此诸轮。皆先解观名。以判经意。然后
循经文句。以辨先中后之行相。亦更无别义。每轮不
出三观故。澄净浑者。约喻说也。谓水有尘泥。须澄令
清。心有烦恼。攀缘垢浊亦尔。息用者。非唯不缘诸境。
亦不起用观察幻与不幻等也。故悫疏云。且水性清
润。溉灌呈功。投于外尘。汩(音骨)然将浊。弃之则亡其所
用。留之则济饮不堪。在器安澄。滓流分异。去泥纯水。
则永断无明。明相精纯。斯何不證。疏法空座者。经云
诸法空为座。座是安踞之处。菩萨常居诸法空境。入
寂灭者。无住究竟涅槃也。据寂灭理。合是中观。由此
菩萨利根。心静功成。于法空处。便證中道。不待空病
亦空。方至中道。以此菩萨入空本无住空之病故。据
后文例。断烦恼入寂灭。皆是绝待观中行相故。须作
此释也。

疏庖丁者。疏以佛力者。前后影略。显具悲智二也。又
前是下化。此是上求。亦为对也。前后二观。皆约反照
趣本故。不托佛加此备行。种种涉于世俗之境。故须
凭圣力。故道场中。此观亦云。先当忆想十方如来等
也。疏含逆顺者。逆如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又
前云示现种种逆顺境界。言自他者。或自行。或化他
卷十二 第 722b 页 X09-0722.png
行。唯顺行。谓十波罗蜜等。及至万行。经云。陀罗尼者。
此云总持。上云种种乃备行。即是总持之义也。总明
者。若逆若顺。念念即寂也。以寂然念为定者。寂却诸
念。故为定也。如前云由澄诸念之意也。

疏取前等者。谓音是锽等之声。呈是远闻。碍是钟体。
及楼。出是不能拘局。彼释者。悫公自释所立之观名
也。器是钟等。质是质碍。融是通流。揵是揵槌。即杵击
也。然不如云随扣应响。形拘巳下。法合也。形拘是身
碍。合于器质。性寂是观智离缘。合于音融。妙用无方。
即前声出于外也。智德巳下。彼便释经也。谓證圣者
实相也。遗骸者灭幻。性光圆者。由不起心取作用故。
垓气永寂者。烦恼断尽。释经之处。义未分明。故次自
释。疏无边等者。有二意。一此幻境。是世俗人间古今
差别利害之事。及三世因缘染净差别等事。广多无
边。不可推穷。今悉会尽。营之无了期。受之无有定日。
故不如绝念灭迹一切都休。二幻体是空。都无边底
而可穷究。故达者绝心不预。名为灭也。作用等者。如
前章起幻除幻变化而开幻众。及此前科种种作用
等。今皆不取也。不可得者是前空义。无所观者證绝
观义。绝观义者。不取前静境幻境也。能断空者。钝根
者存能断之智。故不圆證。今云便證。由药病俱尽故。

疏寂灭是涅槃相者。观成相应。不同究竟实證。故且
云相。是此行相故。涅槃与烦恼相违故是断义。生灭
灭者。生灭既寂。烦恼何存。穷惑源者。一念无明是烦
卷十二 第 722c 页 X09-0722.png
恼根。无明既依觉故迷。今照彻本觉灵心故。穷彼源
矣。初观。但自静心。唯能伏之。亦非断义。又是定增。定
唯伏惑。故不言断。次观。起诸行。度众生。亦非断惑行
相。又初唯心解脱。次唯慧解脱。唯此观俱超故说断
惑。初单脩静观。一轮之中亦云断者。说观成之后承
极静力故。故此一轮。云便入涅槃。显利根人从一门
便入馀门。不待别习。除此一轮。馀皆无也。

疏次交络者。文四。一配结轮数。二然每观下。显示交
络。亦是科文。三今每下。所用科文仪式。四又三下。正
当科释。二中云两段二二共合者。如以空观为首。即
第一初空后假。第二初空后中故。注云各兼其一。三
行次第者。一初空次假后中。二初空次中后假故。注
云次兼馀。二先一后齐者。初空后齐假中故。注云齐
兼馀二。先齐后一者。一初齐空假后单中。二初齐空
中后单假。今以空观为首。既知如此。馀二为首。一一
例之。

△疏今每下。科文仪式也。长科七者。若据上所
科判。即合且每观分为四段。然后于一二四中。每段
复各分二。今恐节级碎分展转惑于观照之意。故但
长科七也。借天台三观名意。疏一一须牒者。缘观名
各有四字。若二观为一轮。即有八字。三观为一轮。即
有十二字。二十一轮相计。虚书二百馀字。又文句重
叠纷起。难寻次绪。故须略之。疏后云寂者。经中一一
云寂灭也。寂是中道故。影法师中论序云。寂此诸边。
名之为中。故寂与静异。前威德章此观疏钞巳广分
卷十二 第 723a 页 X09-0723.png
析。

疏脩定者。即取至静也。缘对经云以静慧心。故直言
定。律宗以戒为船筏。禅门以定为舟航矣。运舟者。运
通二意。一自运故云出尘。二运他即是兼济。若无二
意。何名为兼。如船师渡人。岂自住此岸耶。若住者。但
名借船。不名渡人也。细详舟体。正是静观。故销文云。
静慧心者舟也。照之欲化者。教化度脱也。馀文易见。

疏澄空者。如海波浪不生湛然不动。(静观成也)空无云雾。
廓尔清虚。海无边涯。连天一色。空彻海底。海含空相。
故云澄空也。(脩寂观也)故云波澜不动等者。大波曰澜。反
生死流。如波不起。波不起故水即清明。如静观功成。
灵心寂照。即是性也。故云显性。蹑静修寂者。如水因
不动即清明。清明即可澄空也。馀文可了。

疏摩醯首罗者。大自在天。三目。如涅槃经说。以喻涅
槃三德。今喻三观。理亦照然。

▲疏三点者。亦是涅槃
三德之喻。悫公等者。观名齐修。经云先后故。为假彼
出其意耳。若约伊字三点∵如此。经云不纵不横。今
此三观。有先中后。即是其纵。且约大纲。细详不切。若
无损益。不能改也。

疏五品字。及六独足。皆全似也。七中云静定树等者。
离念静心。为道之本如树。寂灭是极證之法。故如果。
虽顿契證寂灭。随俗渐修自利利他。然亦不失寂念。
故如果落还依树开华也。此亦且取大意。不得始终
的切。
卷十二 第 723b 页 X09-0723.png

疏武王等者。尚书说。武王以顺天应人故。救天下生
灵涂炭。不得巳而伐纣。既剋。遂归马于华山之阳。放
牛于桃林之野。铸干戈为农器。表示天下不复再用。
偃武脩文。以理天下。以养兆人。故喻此先动用后息
静也。

疏功成者。此门与前。虽法体别。先动后静之喻。亦无
别意。尽此幻观为首巳来。喻皆同一类例。亦皆是不
得委细也。

疏龙树者。初在外道中。善于幻术。后入佛法。乃至證
于初地。具彰诸论记传。

▲疏商那者。具如悬谈钞引
付法藏经传备说。

疏大通如来者。法华经说。此佛受诸梵天王及十六
王子请。即转十二因缘法轮。千万恒河沙那由他众
生等。皆得解脱。王子等出家。诸根通利。大众请佛说
法华经。众皆信解。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
此经巳。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故云尔也。

疏宝明者。宝有光明。数数舒光。而却入空海。馀文自
显。

▲疏舜若呈神者。

▲疏饮光者。迦叶身光。吞饮日
月之光。归定鸡足山也。

▲多宝塔者。说处大多。

疏法华菩萨六万者。经说。他方诸来菩萨。八万恒河
沙数。白佛。愿于佛灭后。于此世界。弘是经典。佛止云。
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
菩萨。一一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于我灭后。广说此经。
说是语时。三千世界地皆震裂。此菩萨等。于中同时
卷十二 第 723c 页 X09-0723.png
涌出。身皆金色。先在此世界下虚空中住故。喻先空
后假也。

疏四总示修习中。注者是释此段科文也。不欲滥于
解经。故脚注之。前后亦尔。

▲疏无能所脩心冥此理
即禅定者。缘此偈与长行文异意同。恐不解配合。故
此释之。长行云。圆觉清净本无脩习及脩习者。即是
无能所也。三观之初。又云。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悉不
言禅定。今偈中孤然云从禅定生。即知心冥无脩之
理。即是禅定。此乃长行标文。偈中显意。亦可长行举
法。偈中释义。妙在此也。

▲疏加之绳索等者。即净名
经中。优波离与二比丘如法忏罪。维摩诃云。云云。

除我入觉章(净业菩萨问)

疏故同大科者。云次四问答别明观行。今乃于中。有
二问答。是除我离病。似非观行。恐有不细详者生疑。
故此云是观行中障也。约修證带我。不同全执我相
者。故障别明观行。如前通明观行中。亦有弥勒一章
断除贪爱。贪爱是六道根元。障通明观行故。疏如琉
璃等者。内外明净透彻故。瓶喻一念。多芥子喻多劫
万行。

疏何法染污者。初悟同佛。妄起还凡。故志公偈云。佛
从魔境出。(烦恼中悟菩提。如淤泥中莲华)魔从佛境生。(悟解同佛。遇违顺境只于
悟中。还起妄念故也)二头不相辨。浑杂国王城。(喻觉城也)注广释如
上者。普眼章二空门中。

疏两论所说者。天亲论云。见五阴一一阴。是我相。见
卷十二 第 724a 页 X09-0724.png
我命断灭复生六道。为人相。见我身相续不断。为众
生相。(即盛衰苦乐众多变异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
相。无著论云。取自体相续。为我想。所度为众生想。馀
二意同。但无著云想。天亲云相。今参而用之。我全无
著。寿全天亲。馀二展演其文。令人易解。肇注净名云。
纵任自由谓之我。常存不变谓之寿。贵于万物。而始
终不改。谓之人。众生大同。此皆情识所计。故云迷识
境也。经说者。约證悟觉性。而带能所。从粗至细展转
遣之。四相遣尽。方始无遣。故云迷智境也。法无我等
者。真性及诸缘。皆谓之法。此则非无。但此中无我等
也。离我垢者真性即我。俱不于五蕴中认之。故离垢
也。前后际断者。离数趣馀趣之相也。若有所趣。即后
际不断。离众生垢者。缘起纷然。即众多生起之义。但
不计各有自性。故离垢也。离生死者。由见有前世之
死故。见今世之生。复计今生必死。故有一期住寿。既
了本无生死。何有今世一期一报命根耶。疏心自取
者。我相皆心为本。演若者。即佛顶经中迷头之事。前
巳引释。今云瞋头者。其失也。如人遭恶病即自嫌身
者无是嫌病也。蠲除也。

疏一展转生妄中。文三。一科之。以释成科文展转相
生之义也。反三道者。惑业既息。生死即绝。堕二乘者。
耽无生理。沉空滞寂。

▲疏然此下。二以经文。配于四
谛。于中。初配。后释。配中云二乘宗者。虽通大乘。以为
虚妄本空之义。但宗无生等也。故般若心云。无苦集
卷十二 第 724b 页 X09-0724.png
灭道。初六句等者。依句数次第配经。文相甚明。各须
一一配释以示听徒。言生灭者巳下。释四。四谛也。各
如注释。亦甚分明。更略为显发。实审者。谛是实义审
义。如悬谈中说。止观等者。等于六度十度三十七品
之类。止观为正道。此等为助道矣。又云树叶者。疏华
严一刹云云。疏解苦无苦者。疏苦有无量者。疏无
作者。疏具世出世者。苦集世间颠倒因果。灭道是出
离世间净妙因果。十二因缘。其文虽广。其义却局。但
有苦集二谛义故。六波罗蜜。唯道谛故。通权实者。始
从小乘。乃至华严圆教。皆通此义。今此文下。其意可
知。

▲疏集谛中复有下。三正释本文也。由迷起惑者。
却牒初细科。以销文矣。又二。一正释。所言由此者。经
中自指前段执我等四相之迷也。二妄者。二释。谓即
前虚妄体是一妄。重执者是一妄。即为二也。又爱憎
两法即是二也。二引他。疏。一揆者。无所拣度。揆犹度
也。可意者爱也。遇之即起业矣。不可意者憎也。由相
驰故。增加恚恨。又造业也。此公不欲文重。故但云恚
恨而巳。若不言造业。如何销他经中二妄皆生业道
乎。万境不出可意不可意。今迷者对之。左右皆业。且
一生之业。岂算其数量耶。苦哉苦哉。疏一念贪等者。
亦不离憎爱二也。片起者。才欲起心仍未全也。如瞥
起之词矣。地狱是总。刀锋是别。皆冥途受苦之器具。
前巳释竟。地狱正翻为苦器。疏爱色等者。文在佛顶。

疏缠空者。滞于空境。如被缠缚。此乃被空缠。缠于境
卷十二 第 724c 页 X09-0724.png
也。亦可空本无心。自是二乘来心缠化空寂。疏化城
者法华。云云。

疏由认四相等者。释经中此字。疏由将无始等者。胜
鬘说五住地。疏最初根本者。论中根本不觉也。本源
者。性净真心也。论中。依本觉而有不觉故。经云者。佛
名经也。

疏先法说者。文三。一正释。于中。云金錍及乳色者。疏
身心皆无明者。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动则有苦。(苦是
生死之身)果(苦果)不离因(无明)又都结三细六粗云。一切染法。
皆是不觉相故。

▲疏若冥契下。二反显。彼既觉圆明
故。显心清净。乃至经终。一切皆觉。即知此由本起无
明故。成前展转数重过患。乃至结终一切无明翻覆
相类。义甚分明。

▲疏又前得下。三相对释。于中。云魔
业者。兼影取菩提心也。华严说。忘失菩提心修行。皆
被魔摄。疏后喻者。文四。一随相说不断。如人万万资
财。一一悭惜。若遇丧命因缘。情愿总弃。以求活命。二
又有我下。称性说亲断。由前但云不能自断。仍有可
断之我。故云随相。今明执时尚不觉有所执之我。是
其过患。凭何说断。纵欲断之。亦是妄想。想尽之时。但
是真我。真我无患。凭何欲断。今但以觉无名断。故云
亲断也。三如梦身下。梦喻二说。终不肯断。巳上喻随
相。必须巳下喻称性觉来者。觉字去声呼。谓古效反。
四又此喻下。兼喻后文可知。

疏种子现行者。义如前说。引宝积者。举爱例憎。堕恶
卷十二 第 725a 页 X09-0725.png
趣者。非唯不成佛果。仍便堕于恶趣。此有二意。一如
第三生怨之说。二既是存爱迷心。爱为六道之本。善
恶反覆。苦乐循环。尽于未来。卒未脱免三涂等苦。以
云忍不落恶趣。亦由忍可无我之理。及爱为苦本之
义。随顺脩之。故必不落。疏常者。如前说迷识境之四
相也。初果除者。小乘见道位。證我空真如也。罗汉未
晓者。此四相障于圆觉。罗汉若晓。即应悟净圆觉。故
天台说。三界之外有尘沙无明。此执即是其数也。合
云阿罗汉。今文中。且贪字数相对。简略而言。疏约事
验我者。事是我所。我所者。我所有一切事境。通于有
情无情事皆可见可知我即不能反见。故约事境。反
验于我。乃觉他皆非我。便知我非他也。

疏但觉有心者。知一切事境非我也。即此名我也。燕
居者。燕字去声呼。音宴也。依论语中燕居之字。

疏觉体者。空寂是体是涅槃。知是用是觉。即体之用。
涅槃即觉。即用之体。觉即涅槃。既体用相即故。非别
有可證之体也。即当前五门證道中第三能所俱泯
矣。即是我相者。既妄见有涅槃所證。所證者即我也。
我是自体义故。且实證真体。既是法身真我。今谬證
妄体。即是无明妄我也。类例甚明。疏者字名人者。诸
家疏论每出人字之体。或能證人。或能执之人。乃至
说人。听人。若真妄。皆云者也。如梵语佛陀此云觉者。
即指于人。若言菩提。此但言觉。即指于法。类例如此。
博学者自当知矣。
卷十二 第 725b 页 X09-0725.png

疏无非不尽者。无有过非而泯之不尽。谓一切过非
皆巳尽也。彼空此智者。彼破能所取空。又即此能所
取决定是空。诸取之过巳尽。唯存空为唯识性。此是
未了。故云少物。此则诸过皆尽。唯有智存。智及空虽
殊。皆只馀一境。故引之證矣。疏了迹迹生者。既展转
相生。迹迹不尽。即是众多生起不断绝。亦是众生义
也。缘次下疏文。自释云。众生者。不定执一之谓也。故
此云亦是等也。问前人相中。巳云不取能所。如何至
此。却云展转皆成能所耶。答皆成能所者。是此人所
了之过非。非此人认之为是。前人相中。觉我相是能
所之过者。但觉一重能所。不知此智。又复名能。今此
转深故。觉展转无穷皆是能所。岂不甚超于前。故经
云悟所不及。(及即皆所故)科云了迹生。释云了此无定故
离前非。又云不定执一。皆甚明矣。

疏举喻徵释中。末云于自于彼不计我人。其次两句
皆云非彼我。乍看似牒起上文。故以后云字隔之。然
犹恐难辨。更为分析。谓上句非彼我者。结成所释经
中标云非我非彼之句。谓俱非此彼二也。下句云非
彼我者。自牒释经文最后一句。谓但说非彼人之我。
我字亦属彼也。并不说此。此乃上句彼我。是相违释。
下句彼我。是持业释。不妨义至浅近而文且幽隐。亦
须在意分析。

疏即心之照者。心是自巳本心。前三门中。由别能證
能悟能了等相。故不言心。今诸迹巳尽。故言心也。如
卷十二 第 725c 页 X09-0725.png
论中异相住相之文。但云觉于念异念无异相觉于
念住念无住相。至最初生相巳尽细念亦无。直言觉
心初起心无初相。意全同此。此中甚妙。宜审思之。清
净者。亦由离前證悟了等三相直是心自照故。言自
觉者。自心能觉。非谓觉自。然经云照。今乃云觉者。且
顺常途疏论。多云自觉他也。證悟等者。等于了字。谓
我相名證。人相名悟。众生云了。此中总尽故彻真源。
更无别能證等也。拟将此智者。此照智也。业用者。上
约所修得名。此约能起用得名。但觉下。出此业智之
体。体即论中业智业相。但缘不觉。认此之智。细念潜
续。故名寿命相也。亦名等觉照寂。是十地满足之智。
但缘犹有能照之相。微细未尽。故名罗縠之障也。此
即难知如寿命。元来又是功能智。所言世间自然业
智者。即彼二碍之中。无明所碍之智也。弥勒章二障
门中巳释。不思议业相者。即本觉随染所生二种相
中之一相也。具如彼说。是能作一切功用之智故。指
之为体。除妄者前三也。不自除者。以此为是。故成潜
认。而不断绝。如命根矣。此一门。除久修观行用心细
者。虽此再三显示。亦无由了之。

疏总指前三相者。觉是心心所之总名。若别说三名。
即一證。二悟。三了。若统言之。即但云觉也。心未忘故
者。正释心照名尘垢之义。即知若心忘此彼。(彼三也此照也)
即心照便是自然业智。(如上所注)疏我智俱尽者。我等四
相及智慧俱尽也。我智者。是我及智。非谓是我之智。
卷十二 第 726a 页 X09-0726.png
照体独立者。是生公语。清凉大师心要亦云。一念不
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将此四句。对详前
文。始终相当。故略取一句。若据文字初后敌对。即合
云。水冻成冰。冰销水在。心迷成我。我尽心存。今缘心
水二字皆是通名湿。况照体独立之语。约如相当故。
法合。湿性独存云照体独立也。问彼云照体独立。是
离念无相之妙慧。经云。心照是寿命相之细病。如何
用彼以当此耶。答但动于湿即名波浪。波浪尽而湿
性元真。但起于照。即名寿者。寿者尽而照体本妙。起
于照者。见一切觉也。况所引之文。但證本末法喻。非
直以之释经。经中本无水湿之言。亦无真心之语。喻
中。但云冰汤。法中但云照一切觉。冰汤必依于水。水
之湿性必无变灭。即知照觉必依真心。心之照体亦
无变灭。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十二(之上)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十二(之下)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撰

自下大文第三。存我失道。文二。一总标失道。后展转
广释今初。疏多劫六度者。悬谈具引。可捡示之。

疏知贼者。涅槃云。如人觉知是贼。贼无能为。损败者。
卷十二 第 726b 页 X09-0726.png
损即渐渐损耗。败即忽然破败。藏识者。含藏一切染
净种子。即阿赖耶识也。此识自体。即如来藏。如来藏
则唯含无量无边恒沙胜妙功德。皆如前辨。然此二
名义别者。权实之教不同故。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又说。恶慧不
知如来藏即赖耶识。贫穷等者。法华云。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今取意势用之。

疏纵使认我者。意云。涅槃是万法之真性。即我体性。
亦是涅槃。纵认我證。亦何所乖。亦何妨道。

疏还是本所爱者。所爱之境即别。谓五欲及涅槃。能
爱之心不异。谓即昔时爱五欲之心。如今复将爱涅
槃故。憎亦例知。本习者。无始劫来薰习成熟故。爱是
生死根者。弥勒章巳说。苗者。造业爱报也。不知爱等
者。具云。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疏法不解脱者。由前徵释我不解脱。云由谬證涅槃
故。故今又徵。云何知所證涅槃之法是谬是爱是生
死根。而云不解脱耶。疏谓实證者。疏中顺明也。今则
逆推。以明非实。谓既验出瞋喜。即知有我。有我即知
未證。未證言證。即知非实。验处在文。

疏我执犹坚者。唯识说此第八识云。执受根身。为自
内我。微细不可知。外变器界亦不可知。潜藏者。与杂
染法。互为能所藏也。相续者标释经中曾不断也。慧
军举者。止观为将。助道万行为兵。即前曾闻普眼观
及三观。利根者巳入。钝根者亦有闻思二慧。被四相
卷十二 第 726c 页 X09-0726.png
障之。修慧未发。故此段经上文又云。虽经多劫勤苦
修道。故注中略记之。魔众频摧者。伏得粗浅惑。止得
诸恶业。故有闻思之慧。馀如注说。阿赖耶者。此云执
藏。皆巳如前本章中释讫。城者。根身种子器界为境
也。即是相分。主宰者我相也。即见分难攻者。行相微
细。不可知故。三乘圣者。至无学位。断此识中烦恼粗
重。究竟尽时。不复执藏赖耶为我。方能永失阿赖耶
名。非舍识体。如国强臣不宾皇化。自僣称王。后天兵
频讨。多时方降。舍却王号。皇帝许雪。存其命。还委之
国权。圆觉帝王。亦复如是。配合可知。(此上皆是释文中。坚固执持潜
伏藏识也)注偈云觉城等者。文云爱憎生于心。乃至不能
入觉城。谓赖耶与觉。亦非二城。但约迷悟之心。义分
染净二界。故云义当翻此城也。义当者。经文于此即
无城字。但疏家。以喻立之。对偈中城也。若据体非二
城为喻。即如朱泚所据长安。当时天下人臣。皆呼为
贼城。及乎兴元贞元巳来。即尽呼为帝城。城非异也。
约主统人。以目之。主统者。即般若及无明也。故云迷
悟分二。故下次觉城之偈。便云。若能归悟刹岂不显
哉。问曰。上自举喻云。僣称王者。归降之后。存其性命。
今又云如朱泚。朱泚即是斩显。岂不相违。答前者以
王喻识体。王既命存。今者以城喻识体。城亦不坏。各
有所用。何忽将前识体无二之喻。责此迷悟凌夺翻
覆之义耶。末那常侍者。亦可云内侍。一向内缘。恒执
第八见分为我。依彼生起。常缘于彼。故言常侍。具我
卷十二 第 727a 页 X09-0727.png
痴爱见慢等四种功用。故云防护。防护我也。牢强者。
灭尽定。(有学位中亦得)及出世道。(初果)虽暂伏灭。而未永断。直
至三乘无学果位。方永断灭故。故成唯识说。此染污
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意识者第六也。能
执一切法。能造三界业。故云谋臣。遍缘内外及三世
三性五十一心所。故云经营。又遍五识之中。五识卒
尔才起。此意即同缘。故云傍监。五将兼于自位。故云
六相。贼主者。六贼之主也。我是主故。由有六根门户
故。能通而游戏也。(此释游戏诸根)偷号者。即次前但言为法。
瞋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即知被他偷于为法
之号。馀如注释。云贪号等。贪爱城郭统众王。(去声)化贵
贱道俗。归凑恭敬供养。自谓为慈悲悯念众生说法
度脱。不知都是贪爱潜流改变名号相貌。或内心瞋
彼。因以凶恶之言。种种诃叱。或打捧。或驱出。自谓为
法降魔惩恶劝善。不知又是瞋恚嫉恨憎嫌等念潜
改号换面也。故志公云。二头不相辨。混杂国王城。如
此种种变号。故令我说法化主不觉是贼。认为功能。
浑未解脱越于苦海。而乃安然不惊不惧。仍以自缚。
欲解他缚。故云惑我法王也。侵疆者。若论法身疆界。
遍法界。尽十方。乃至情界。器界。皆同真净之境。尽是
无漏之界。染净元无二体。今但以迷色等六境。为心
外定有六尘。即无明我主之界。悟六尘等色即是空。
色不异空。但自心变起。尽是全空之色。馀声香等亦
复如是。便是色等三昧。名六妙境。即般若法身之界。
卷十二 第 727b 页 X09-0727.png
今我以悟此境。属我。不觉妄起。潜执为有。潜生爱著。
还成尘界。故云往往侵也。由此观之难明。住之难定。
故云扰我观境也。观即观智(解也慧也)观行。(行也定也)境即不
出六境及真如境。随所观时。即为其境。外怯者。以有
悟心常欲觉察故。妄念似劣。不敢故意生情贪瞋造
业专伺候。观照明显。如昼日时即潜伏。故令推察身
心道理者。但见自巳。是悟解分明人。不受名利人。为
法为师人。都无过失人。故云昼伏。及乎亲对违顺之
境。乖于情念。极不称意之时。迷习覆翳。对面不觉之
时。昏黑如暗夜之时。即恣行计校。种种生情。或拟退
屈。或拟违背人法。或拟别为调致。或思量道理。拟雪
身归过于前人。种种生起不可觉非。故云夜行。而内
挟等者。挟字之意。如史记中说。曹操未登九五时。号
曹公。挟天子。以令诸候。今借此一字。为语势。无明等
者。谓六识之境如上。或觉或妄。或伏或行。若藏识中
三细。及五。末那。俱生我相等种。即与无始住地根本。
常不舍离。纵使行人觉察观照之时。此亦潜续。故云
昼夜不断。此正释经曾不间断之句也。故唯识云。此
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
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乃至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
相随转。然此中所用。具足八识之义。巳具本章。故此
不释。

疏故推徵云者。然经文于毁者反明。于说法顺明。若
疏中则各皆反顺具明。若经文亦各反顺具明者。应
卷十二 第 727c 页 X09-0727.png
云。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毁我者。我末空故。若知我
空。无我说法。有我说法。我未断故。馀文可解。

疏各唯增益者。水土资于甘草。甘味增益。资于黄檗。
苦味增长。故知由种不由水土。以喻万行资于我相
即是魔业。资于觉智即是佛因。故知由心不由万行。
此意极要。可明示之。

疏数他宝者。具云。譬如贫穷人终日数他宝。自无半
钱分。懈怠者亦然。疏抑高者。谓言佛解处行处。只似
伊心行境界。故云就下。骋者。驰骋自巳。谓言巳證菩
提。巳得涅槃。成佛巳讫。

疏得者是理。即涅槃也。智者證也。證理故。直云身。身
者体也。即智自体。便名为證。如诸识中自證分也。根
本戒者。比丘四重。尼有八重。大妄语者。僧尼皆同。谓
自言我得过人法。乃至而言我知我见。虚诳妄语。除
增上慢。此是彼之所除。故云非此文意。彼犯重。此无
犯。此累悟解。彼无所累。

疏或即證悟者。纵得他巳无二随喜他胜他善。尚自
不定。或是證悟之力。或妄不关證悟。如北郁单越。心
行无我。岂是證耶。上界岂有现行嫉姤等耶。故知自
验心迹。顺于道行。仍未约定。若验心迹。有嫉姤瞋恨
等事。即定知非道。除大菩萨逆行之迹。然约心之本
迹。以对顺道乖道。有四句。一唯顺。菩萨随喜他善及
行施等。二唯乖。凡愚嫉姤及行杀等。三亦顺亦乖。菩
萨杀等。心顺迹乖。凡愚施等。心乖迹顺。四不乖不顺。
卷十二 第 728a 页 X09-0728.png
谓佛。(染净无碍。都无心故)及罗汉。(阙大悲智愿。故不顺。惑业苦尽。故不乖也)若但约
心顺违定不定四句者。一定顺道。二定乖道。如前中
初二句。三乖顺俱定。谓菩萨自知。四乖顺俱不定。谓
初心施等。自不能辨。及观他善亦然。

疏毕竟不能入清净觉者。从前数节。一一结云不入
觉者。大而言之。皆为我爱斯为根本。然若具明入觉。
须得其门。华严玄义章十五门(亦藏和上所述)第十明入道
方便门。有三。一拣心。二拣境。三造修胜行。别卷具引。

疏故经说声闻等者。有云是涅槃经。未暇捡之。其意
可知。先须悟心者。认得不生灭真心也。设使或偏或
执。且有所托。不妨遍求师友而参会之。或习经论而
圆了之。若都无所认。心意忙忙。乱闻何益。如生盲人
闻他争于色相。各执一言欲何所信。唯宗名数者。且
据法相宗中人也。以经云唯益多闻。意顺此故。若破
相宗中之人。即唯宗道理。虽亦不尚名数。皆不务自
照巳心。此类人名为慧学。非多闻之相。故略不言之。
解唯增我者。纵使实得广解名数。问即皆知。或善于
立破。破诸言论。亦转增我相。欺慢馀人。故有人云。经
论。众生出世因解来。翻更长贪瞋。若约任运我慢贡
高。即破相法相两宗人同。若据分别心中定认凡夫。
未除我执者。即偏是法相宗人。增长我见。破相宗人。
无故意定断。以不立法故。问解法轻人。许云我相增
长。其所执之见巳定。何言增长。答亦有增义。谓不习
教人。但任运执。若闻解者。言有言无。或言同佛异佛。
卷十二 第 728b 页 X09-0728.png
皆不定信不信。若习法相之人。定不信凡夫无我。故
知执见转坚。故云增也。疏不能了自心者。次云。云何
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一切恶者。我见亦
在其中。既增恶。由不了心。即正同增我。由不求悟。即
知求悟。是令了心。故引为證。又既由不了心。成颠倒
慧即知定须先了心也。据此所證文义。四句总要。缘
前巳频引。闻者必熟。故标一句。等取后三句也。又智
论者。彼有三偈。故此云等。馀者今取意说。谓有慧无
闻。如暗中有目。亦不知实相。(此如南宗禅学。实了心者。未达诸法性相。又不
学之)无闻无慧。如人中牛。灼然不知。唯具二种。方知实
相。即前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等也。

疏先断惑中。二一且指配经文。二然断惑下。正明断
义。于中三。如疏所列也。疏有者下。文三。一略指二论。
二唯识下。总以标数。于中。言根本等者。百法标云根
本。唯识颂。但云烦恼。长行释云根本。如疏所引。谓贪
等六。是随烦恼之根本故。后虽亦得名随烦恼。而根
本摄。非唯等流性。得烦恼名。不名随烦恼。杂集第七
说。诸烦恼皆随烦恼有随烦恼而非烦恼。由此即根
本烦恼亦得名随。亦随他生故。忿等但名随。不名烦
恼。非根本故。注虽对等者。通伏难。难云。论文明言根
本烦恼。何得前判为末耶。故此通也。迷真者。即前引
起信根本初觉也。

疏八识章下。三用论释经文六。一释根本。二释随惑。
三辨数具阙。四惑数增减。五展于前数。六释经重意。
卷十二 第 728c 页 X09-0728.png
初文二。一辨爱字。谓经虽有四。准论唯三。彼论六烦
恼中。不言爱故。即知摄在贪中也。故弥勒文中。数云
贪爱。不分二别。若细辨异者。爱挍沈细。贪稍粗猛故。
上以爱为本。又爱贪欲等三。及顺情之境。展转相望。
有内及外。谓初就内心。多言爱。就妙境。多言贪。次内
心言贪。妙境言欲。故处处说色等为五欲。后又欲是
贪欲之心。亦属于内。妙境是所欲之境。方属外也。故
舍利弗云。世间妙境非真欲。真欲为入分别贪。是以
弥勒文中。及诸经教。或云贪爱。或云贪欲。贪字多
通二处。疏贪者下。二释馀三也。贪中。云于有者。谓后
有。即唯异熟三有果也。有具者。即中有。并烦恼业。及
器世间等。是三有具故。或无无漏法。论下文说无漏
贪是善法欲。今大乘说。爱佛贪灭皆染污。故与见俱
生。疏于有下。二出体业也。于有漏迷故。无漏法。能资
长有。亦名有具。若顺资长无漏即非也。疏谓由下。逐
难而释。谓若发业。若润生。皆令取蕴生故。非谓唯润
惑。上二界中。由爱静虑等故。诸烦恼因此增长。亦取
蕴生。大论第八。亦同此说。五十五五十八。显扬。五蕴。
对法。皆广说也。疏于苦者。即三苦皆依于瞋增。唯苦
受具。乐受乖离。瞋亦依之生故。苦具者。一切有漏法
无漏法。但能生苦者。皆是苦具。依之瞋生。问有漏顺
苦法。可名为苦具。无漏不顺苦。如何名苦具。答随顺
苦具无漏即非。缘生于苦。无漏亦是。故邪见等。谤无
无漏。皆招恶趣。馀如别卷。疏谓瞋等者。瞋必起业。不
卷十二 第 729a 页 X09-0729.png
名善性摄。发恶业者必不善故。不安者不安静也。对
法云。心怀憎恚。多住苦故。此瞋与恶行不安为所依。

疏障不慢者。彼论前文云不慢者信一分摄。谓若信
彼不慢彼故。或舍一分摄。心平等者不憍慢故。或惭
一分摄。若崇重彼不慢彼故。(对法解慢不敬生苦为业。此第三义胜。以惭崇
敬师长等故)疏谓若有下。论但云于德有德。今便约彼。疏
云于胜德法及有德者。务图便见义也。由此下。显令
厌舍勿复轮回。然对法中。但由有我故心高举。疏中
谓恃巳我见相应。及等流生。或远从根本说。疏此慢
差别下。虽有七有九。然不过于五法上生。谓上中下
三品。及我并胜德。且七慢者。五蕴说。谓于下品起第
一慢。谓于劣计巳胜。于等计巳等。于中品起过慢。谓
于等计巳胜。于胜计巳等。于上品起慢过慢。谓于胜
计巳胜。于我蕴起我慢。谓自恃高举。于未详胜德。起
增上慢。虽所得少分。谓巳得多。于上品起卑慢。于他
多分胜巳。计巳少分不及他。于巳无得。谓巳有得。起
邪慢。邪慢者。全无谓有。其增上慢。巳得少。谓多殊胜
功德。故二别也。然于三品起四慢。于我起一慢。于德
起二慢。于五处起七慢也。九者。于前慢过慢卑慢等
三。交络相配。成九也。即七宽九狭。可但将我有无三
个字。各配胜等劣三品。便成九也。然此九慢。大乘中。
不见其文。显扬论第一。但云如经说三慢类。我胜。我
等。我劣慢类。婆沙一百九十九。及俱舍十九。发智论
二十。说有九慢。如疏所引也。即过慢慢卑慢如次为
卷十二 第 729b 页 X09-0729.png
初三。卑慢慢过慢如次为中三。慢过慢卑慢如次为
后三。注各三为九者。然此三慢。各成三者。所对别故。
谓单慢三者。对我等有等者。于中品起。(于等计等)对无等
者。于下品起。(于劣计胜)过慢三者。对我胜有劣无等。皆于
中品起。(于等计胜)卑慢三者。对我劣有胜无劣。皆于上品
起。(于胜计巳劣)此九慢名义。唯识疏中。引婆沙所说。文甚
少略。故今更作两重配属。即分位显然矣。

▲疏谄曲
等者。第二释随惑也。小随者。随烦恼二十中。有三类。
初十小随。次二中随。后八大随。巳如八识章释。馀义
又如别卷。但是等者。唯识云。谓是贪等根本粗行分
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今略却二句也。馀义如
八识章及别卷释。疏为网他等者。然此谄嫉等。八识
章皆引论释说。今以对经文。更委释之。险者不实。曲
者不直。谓谄曲者。为网帽他。曲顺时宜。娇设方便。为
取他意。或藏巳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显扬论云。谓
欺彼故。或陵网于他。或掩拓之名。谓事虽不合曲。顺
时之所宜。笼网矫诈。设其方便。入其所宜。故作网罗
之字。此为取他意。望他者好。或顺巳所求。或为此方
便。欲覆藏巳失。为覆罪之因。故不堪任师友教也。疏
贪痴一分为体者。离此二。无别谄相用故。贪名教。谄
无知。故谄也。五蕴论云。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故。谄
后生覆。以果显因。恐他说巳之恶。故行于谄。望他说
好覆之因也。不尔覆谄俱覆罪故。二相何别。疏殉自
等者。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上亦论文)
卷十二 第 729c 页 X09-0729.png
殉者求也。他荣者。谓世间荣即富贵安乐。出世荣即
是證说胜品功德。通有为无为。显扬云。谓于他所有
功德名誉恭敬利养。心妒为嫉。能障不嫉者。显扬论
第一云。能障慈悯为业。第二云。喜是不嫉善根为本。
瞋一分者。瑜伽云。瞋之等疏一分故。不嫉者。即是无
瞋。非别有体。注既随等者。如谄是贪分。但断贪。即谄
自断。故随惑中。不别说伏断之位。

▲疏然根本下。三
辨数具阙也。据上列之即阙。细寻前后。即具也。言根
本六惑。总举都数。次二句标阙也。痴者。于诸理事。迷
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
邪定贪等烦恼及随业。能招后生杂染故。疑者。于诸
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善不生故。恶见
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
业。疏痴在偈下。却明具也。三番徵释。即上存我失道
中。展转徵释。相计六段。是也。然但徵释我义以是障
入觉之本故。据此宗中。但悟入净觉。则诸理皆不犹
豫也。疏身见等者。皆巳如前八识章中释。疏馀见自
除者。唯识论。释身见云。一切见趣所依为业故。注云
皆依身起故。馀见者四也。如注列。边邪者。边见邪见
二。取者。见取戒禁取。并如前释。疏又重言彼我下。六
辨经重言。文二。初正辨。谓上巳云贪瞋爱慢。今又重
言恩爱故。此释云爱与我相等也。注云除我者。大科
云。除我入觉故。我正障觉。别明于巳等者。此偏明于
有情处生爱也。故云。彼我恩爱。如爱恋亲属。不得解
卷十二 第 730a 页 X09-0730.png
脱等。又男爱女。女爱男故。佛顶云。汝爱我心。我怜汝
色等。生死等者。如弥勒章说。下二遮执。谓既惑数增
灭诸数不同。

▲疏又诸经经下。四辨惑数增减。以遮
定执。云云。

▲疏且依下。五展于前数也。

▲疏然未断
下。六总释经文。无间道者。地地断惑。皆有无间解脱
二道。今皆通矣。若约行布教中。俱生烦恼种子。即当
地满等觉二道。

▲疏此等下。七别明断义也。在文可
了。然云非真等者。经云降伏烦恼。又云未断令断。故
此双遮非真。以显真也。

疏故就此门者。断惑成因科也。悫云者。此亦更无别
义。所引者假其助劝发也。畜病者。四相及无令求悟。
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之意。枉叙者。讥其广叙种种名
数。虚自疲劳。以不捡自心。不免沈沦坠堕。馀文可知。

疏如次颂前者。便用长行四门大科。以科之故。但云
初中二中等也。

疏今以不入觉城者。即入前所叙阿赖耶城。赖耶与
觉。亦非各有自体。但约迷悟之心所住之境。翻覆言
之耳。疏若了心下。法合三义了心。众惑不入。防外敌
也。见功德万行圆养众人也。道通者开门也。引摄名
同。自他者。二利周备。心造觉境。则一切法门悉通。自
然进趣佛果。得佛引摄。以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故。
圆觉是总持门故。流出一切法。教授菩萨故。上皆自
也。自巳无缚。又通一切法门。即能引摄一切群品。故
云他也。便能契下。结成摩诃般若解脱法身等三德
卷十二 第 730b 页 X09-0730.png
为涅槃城矣。其文甚显。疏悟刹者。正显刹无定体。约
迷悟以分疆也。前云分疆。用此意矣。如入唐下喻明。
故知下法合。乃至释法爱及我身。文皆显著。又爱彼
下。重彰憎爱必依我身。彼彼者。一切违情顺情之境。
不必唯说彼人。疏长无偈有者。长行但无其文。义亦
含有。谓频云不能入觉。既有出入之义。即是此彼世
界疆城。亦当悟刹意矣。又云。若知我空无毁我者等。
即是我身本不有等也。今云无者。但无其文。

依师离病章(普觉菩萨问)

疏科段亦同者。此五段经。各有标结。若将答问。便依
今次。每以一科。答一问。义亦相当。故云同也。有少参
差者。待到本文。疏自标指。若便悬说。初学难显。宜显
经意者。经意功在承事真正善友除去用心细病。故
前四段至再说此二事。谓初示师。二指病。三却说事
师心。却说除病行。然据标结之文。复亦与答问相当。
当待对文指出。注如论中说者。清净慧章。初钞文少。
巳具引也。

疏最初因缘者。其次文云。是故于此勿生疲厌。善财
白言。云何学菩萨等。乃至善哉汝巳发阿耨菩提心。
复能求菩萨行。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菩提心
者。是事为难。能发心巳求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
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
善知识勿生厌足。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
巧方便。勿见过失。(亦同此中意也)疏光赞者。光赞般若经也。疏
卷十二 第 730c 页 X09-0730.png
法句经者。从初至甚深要句。同此当求正知见人。又
云巳下。次上文云。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
是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即接疏中所引也。直至无
业无报。皆真如不变义也。如同此心不住相。从毕竟
之中下真如随缘意也。同此现尘劳赞梵行。疏华手
经四法者。善知教化修道。上二各兼过。乃成四也。疏
心不住相者。经云。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此两行疏。密用金刚经教处。但直销疏意
说。然后指配其文也)若有少法者。经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
名阿耨菩提。故此反势云若有少法等也。恐又闻道
不住法即得菩提。便伏心忘相圆得菩提。不知希望
之心还是住相。故次云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即
是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菩提。及于燃灯佛所。
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何况世间梦幻境界者。即经
末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等。不应住色等者。经云。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菩提心。不应
住色云云。乃至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又前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清净心。不应住色
生心。不应住声香云云。如疏引也。得无住心者。荷泽
大师深意也。不可以言宣。大师于曹溪言下。师资相
契。亦由此也。疏净名云行于非道等者。维摩诘言。若
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若菩萨行五无间。而
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
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
卷十二 第 731a 页 X09-0731.png
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
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
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持戒。乃至小
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劝修
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
世间。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
众生犹如桥梁。示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疏染心勤苦
者。夫得道人。因乐果乐故。寻常魔法及赞德人。皆云
乐道。所云菩萨苦行者。行则行于苦迹。心则味道常
乐。若是迷夫所运之心。全体是染。但为怕罪忻福。又
爱佛果。劳苦身心。此都是尘染之劳。非悟道称性。不
认妄身妄念。精进波罗蜜之勤劳。故云尘劳。疏梵行
等者。疏同事摄者。四摄之一也。巳如弥勒章中说。心
既相亲者。如法华中。长者后园。种种方便。慰喻穷子。
亦如杜顺和上初食肉后食臭尸。又如志公。食鱼鲙
讫。吐之水盆。鱼皆跳跃。疏示欲之过等者。经云。示有
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属。常乐远离。乃至入诸淫舍。
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等。疏亦同华严者。疏
服食非仪等者。疏设非梵行者。今时此事甚多。宜审
详之。坏见人者。忘却此论题目。待捡示之。

疏即雪山舍身者。涅槃经。香城敲骨者。大品般若。疏
儒典尚令者。论语云。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身。疏四法经云者。悫疏云。然因法出尘。法为舟筏。由
师悟法。师是船师。无师船且不行。无船渡无凭托。船
卷十二 第 731b 页 X09-0731.png
依师运。敬法须以敬师。故观音庆巳超闻。劝凡同仰。
是以。全身报法。卖髓酬恩。割肉闻经。焚身谢德。嗟乎
末学盗法非师。情希凤鹤之姿。岂觉镜枭之丑。此乃
将兴益灭。求悟翻迷。破法伤师。报如形影。

疏遮疑慢。此中文二。初正释。在文易见。但要善巧显
示学人。疏如萨陀波崙者。亦大品经。

▲疏然为从下。
二别释师资也。然准此。尽心事师。实亦难得。如此弟子。
及如此求道之人。设令有此人。复不易得。如此真正
师友。以当之故。中论偈云。真法(所传宗旨)及说者。(真善知识)
者(弟子及诸志求道人)难得故。(通指上三种)是故说生死。非有边(以难
得三种故。生死非有边畔尽时)无边。(非无边也。非字通二处读之。谓所言难得。非的定永不得。得即生死
必尽。亦非长无边际。故云非无边也)此偈因长行有。问此生死法。为有
边际。为无边际。故偈答之云尔。然此为从等言。借论
语文势。彼云。如知为君之难。为臣不易。故今云尔。勿
因此诫等者。先劝弟子也。世有非法之人。假为菩萨
之行。诳惑愚夫。还说空无相之言。不拘斋戒。以粗行
为大乘。以真修为小教。愚人不晓此深意。却敬彼人。
不知弟子有择师之分。故今劝示。且须听受他法。自
觉心中的有觉悟。仍须勘以圣教。令与所禀宗中相
应经教相合佛言。若与合者。名为正观。若不合者。名
为邪观。又须与师同处。日久咨参。遍问真俗。觉他心
在佛道。大悲利生。即既识得此师心源。即须忘情绝
虑。没命归依。纵见他接物化缘种种方便。如前所说。
不得生疑。疏又此药下。劝师也。佛语种种。各有对治。
卷十二 第 731c 页 X09-0731.png
如诫俗徒云。剃头著袈裟。持戒及毁戒。天人常供养。
当令无所乏。如是供养彼。名为供养我。(我即佛自称也)又云。
破戒恶行诸比丘。犹胜精进诸外道。及乎诫僧又云。
破戒之人。五千大鬼常遮其前。扫其脚迹。破戒人。不
得于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又云。宁以铁槌碎
身如尘。热铁缠身。种种极苦。不得以破戒身口等受
信心檀越衣服饮食卧具种种物。俗人合服前药。
僧即合服此药。不宜互差必受其殃。今劝为师之人。
必须自量心行道力。莫等闲认他上人。此药本治弟
子。不为师主。师主服之。即重增病苦。巳至于死。方药
各有对治。不得错服。疏服之增病无药可治者。夫求
方药。不离一藏经律。然律中之言。大底有二。一说。解
则空而无过。行则逆顺皆通。二说。解则因果历然。行
则上恶修善。服此药人。若遇后教。即云。彼诫迷人初
心人小乘人。我是悟人久学人。大乘人。作此意度。后
药无施也。若遇前教。又增恶习。纵任情意。自陷陷他。
故言无药可治也。以缚等者。即净名云。若自有缚。能
解他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他缚。斯有是处。又
云。自疾不能救。焉能救诸疾人。斯之谓矣。

疏抟食等者。译者朴拙。准经意势。的说财食也。四种
者。一思食。二触食。三识食。四段食。

疏憍慢若起等者。夫人心。若爱敬于他。见他所作皆
是。若轻慢于彼。则见彼所作皆非。世俗传云。憎人嫌
丑。待人嫌久。又云爱忘其恶等也。又史书中。有宠臣
卷十二 第 732a 页 X09-0732.png
人。献奇果于君。初功后过之义也。然慢念恶念。亦互
通先后。或因起恶念。即慢他。或因慢他。即恶念起。言
恶念者。非谓拟行损害。意中。以他菩萨慈悲利物之
行。呼为求名求利。或疑里私染净不分等。便为恶念
也。覆自心者。既疑他意。虽见恳切劝化。唯疑他有所
求。进退皆疑。言教何入。疏似答除病等者。问既尔何
不直科为答除病之问耶。答曰。复又有一段文。令怨
亲平等用心以去无始自他种子。结云即除诸病。若
将答所依法。更不相当。文亦不次。又问曰。若尔如何
判决问答相应之科段。答曰问虽次第列名。佛答亦
通亦别。此有深意。后当更说。经彼善知识等者。此文
不明。似令师友离病。又似令学者离病。至结四病处。
疏文自辨。

疏绳墨者。契经有五义。此当一也。谓楷定正邪。疏意
言者。意中言也。时俗人语。因责人之非。岂不亦云汝
意里道什么语。又云。我意直道汝如是如是。亦即意
言分别也。

疏辨相者。此四病文。每至第二辨相中。疏皆有二。一
正辨行相。二明病所起因。今初。云思惟揣(初罪人)(入声)
等者。此诸行相。是多种人之心意。不定主一。人或如
此。或如彼。不可一一著尔许多或字。故但列之。由是
行多相反。如宴坐施为止山游世等也。须善自分折。

疏随执其一者。但说同一类行。于一类中。不妨亦有
作两𤳖三𤳖者。如修造供养是一类。或僧俗讲。或
卷十二 第 732b 页 X09-0732.png
经咒。或宴坐止山。及观空有等。于诸类中。复有别类。
亦有一人总修者。或有相违必不俱者。如讲者不妨
持念及游世界劝衣食等。持念者不妨止山。相违者。
止山游世也。劝衣食故饥寒也。端坐施为也。施为通
修造供养讲说等爱身厌身也。

▲疏此病下。二病所
起因也。起用起行者。文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又云。
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又云。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
萨行。又云。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又云。复起
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又云。复起作用。变化境界。

疏失彼文意者。不知彼皆以净觉心于观行中作如
是等行。今乃但见度生等言。便务僧讲俗讲。但闻起
行之言。便欲修造供养持经咒等。但闻起作用之言。
便欲种种施为游世界等。闻照幻之言。便欲深山宴
坐观空有等。闻除幻言。便欲厌身故受饥寒等也。但
凭此行。欲契圆觉。故云成病。疏积土聚沙者。即法华
方便品偈。会权归实。万善悉趣菩提之意也。文云。声
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云
(皆取意引)若以小乘化。我即堕悭贪。此事为不可。我本
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化无量众生。令
入于佛道。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
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或有人礼拜。或
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乃至供像称佛
皆成佛道。歇即菩提。是佛顶文。具云狂性自歇。歇即
菩提胜妙净明。不从外得。其本末缘起。前巳引说。
卷十二 第 732c 页 X09-0732.png

疏无起灭念者。以不厌故无灭生死之念。以不忻故
无起涅槃之念。热湿等者。举喻以明类例也。意如庄
子逍遥篇齐物等。各随他性。各得其志。何用故张伤
他。自然差别性者。明非实性。爱僧者僧。爱俗者俗。乐
动者动。乐止者止。斋与不斋。乃至禅律讲说。一切如
此。作亦得。不作亦得等也。疏此病下。病起因也。疏本
无修习等者。次疏所引。便云尔时便有二十五轮。三
观之初。又云。如城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又云。于
诸修行。实无有二。言失彼文意者。不知迷彼无修之
言。是以净觉心之意。意令悟此天真本具无修之净
觉。以对自巳。心行不称觉者。对治令称。又常见觉体。
无妄而妄。故须无修而修。妄既即妄无妄。修亦即无
修而修。既迷此意。乃自谓无妄。何用更修。不觉无身
心中现见身心。无憎爱中现行憎爱。但自云。我本不
出觉城。何用从门而入等。故成此任病也。疏无记性
者。不记别为善为恶。亦是染分之法。七贤者。疏四皓
者。

疏生心恐非者。故不作种种行。随情虑失者。故不纵
任自在。但波息水即清明。尘尽镜即朗照。未磨未澄。
照之何益。今妄念既未止息。何用推察真性功用。故
云何须别照。息念等者。相从念起。息念故相不当情。
觉此无诸起灭空静之性。故云得也。非即觉性者。一
则阙于灵照。二是色灭之空故。疏此从静观等者。仿
前。辨其迷错之意。即可知也。疏破中三。初觉本下。破
卷十二 第 733a 页 X09-0733.png
其无观。谓例其无止而止不能无观而观。于中。初四
句。以例立理。夫无而见有。有而见无。皆是颠倒。今且
见念是无照是有。今既迷也。背二理故。总为乖失。后
四句。正例破也。破其偏。治无而见有。不治有而见无。
有而见无者。是隐义也。疏真本下。二破其存止。四句
例破。既起止皆违。何存止而去起。次故言下。结归文。
正拂存止也。若将对前意者。拂偏止也。所以者何。以
止若即观止即非止。今既一向是止。即知阙观。今拂
一向之止。故云非也。后故前下。引證不应存止。疏
悫云下。三引例通破。夫用心若才似形于起灭。即如
空华。起者念义。灭者止义。此正破存止也。本如者无
念无止。智冥真者。观而无观。然起灭之无。是全无故。
似华空。观智无者。但无别起之体。非断灭无。故冥真
寂。纵依下。但除其病。不除其行。證心源者。虽修对治
之行。心心须契圆觉。不言浮用者。止时不言我止故。
金刚三昧经中。解脱菩萨难云。止即是生。何谓无生。
佛言。止则是生止巳。无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
无住。云何是生。

疏此即观破等者。问经无观照等文。何须今云观破
等也。答即文云。作如是言。乃至空无所有。何况虚妄
等。是也。作如是见。即为观察。岂得任运心能见其身
心等空耶。疏释以身空者。文具身心根尘。巳频标示
故。但举一以例之。又身等者。亦等于烦恼身心根尘
也。疏此从下。二病因也。皆云等者。此文甚多。此寂观
卷十二 第 733b 页 X09-0733.png
中。轮轮如此。看经即见。不待引也。迷文意者。此是绝
待灵心之观。寂灭断惑等言。是灵心中之绝待故。经
云无知觉明不依诸碍。今但空诸法。绝于身心等相。
坚持空寂。岂得意也。故下破云。非寂相故。非寂者。不
言不寂。但以阙于照故。若见寂即照。故非寂。照即寂
故非照。非照非寂。寂照双彰。即契圆觉。馀意亦同上
三迷前之意也。疏言似者。寂灭之言。断烦恼之悟。全
同前观也。理疏者。如上说。

疏三结真伪中。文四。一总标徵起。二别释行相。三正
释文。四问答通疑。别释中复有三意。(如疏)观慧者。有二。
一称体观照。即起信中真如三昧。及前三观中。悟净
圆觉以净觉心是也。今四病中全无此也。二观诸法
空有等义。今四病中。唯灭病。云身心毕竟空无所有。
乍看似法空义。然亦非观慧。但是作此解数。非是达
空。以不言了知等故。任病中云。于生死涅槃。无起灭
念。亦是说此人心无此意念。不言达之。举要而言。四
病皆云作如是言。正是起计之词。起计之心名为执
见。不名观慧。既一一是生心作意。而为非病。二何三
观。何曾有作如是言之文。诸经劝赞。亦何曾有此文。
故知只由修时都无观慧。故皆成病。如荷泽大师教
人。妄起即觉。妄灭觉灭。岂不迥然异于四病耶。

▲疏
二者。又二。初明局故皆非。后若能四皆下。明通故皆
是。于中。云作种种行者。初病中法也。任运清闲者。二
中也。习起息灭者。三四也。常冥等者。有称体观慧也。
卷十二 第 733c 页 X09-0733.png
不得取四者。一一遣却作如是言之计也。休作等者。
通明难病也。

▲疏文中下。三释文也。中间云惧落四
中等者。有人惧落初病。不敢兴起一切利益行。惧落
二病。不敢泯绝无寄修无住法。惧落三病。不敢止息
缘务修无念宗。惧落四病。不敢观空断惑。由此迟疑
之故。不敢决定发愿尅志誓心修菩提道。既无决志
大愿。即一切不成。斯为大大之病也。

▲疏问为说下。
四问答通疑。详之可解。后云若纵志别求者。有人遇
著良师。审知有道。如前所拣真正。又离四病。然或因
接引乖疏。或因其中别有情恨之人。不愿同住。或自
然性不相入。便不能师承修习之。方为纵志。更有馀
事。故纵志别求。如何别求。如所引菩萨戒文也。

疏三辨事师者。文二。初辨科段。言但令亲近等者。疏
文云下后正释文。言涅槃说者。疏法句经者。文云。善
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
汝眼目。示导汝等菩提路故。(初六字后一字。喻喻全同。故今略之。可但具读
之)脚足。荷负汝等。离生死。梯橙。扶助汝等至彼岸。饮
食。能使汝等长法身。宝衣。盖覆汝等功德身。桥梁。运
载汝等渡有海。财宝。救摄汝等离贫苦。日月。照曜汝
等离黑闇。身命。护惜汝善无有时。(巳上疏文。略列十喻。具引说。后有十
喻。今取意略示)铠杖降魔。絙绳挽拔离地狱。妙药医治烦恼
病。利刀割断诸爱网。时雨润渍菩提芽。明灯破五盖
闇。善标示正道。薪火熟涅槃食。利箭射烦恼贼。勇将
破生死军。如来破烦恼至涅槃。(恐难记诵。但令取意说也。疏从此后。
卷十二 第 734a 页 X09-0734.png
亦取意行用结叹之文。今具录之也)善男子。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
德。故我今教汝亲近。(此经但令亲近供事。不说所以。故引彼经说亲近所以。以释之)
于是。宝明菩萨。与诸大众。闻佛说此妙法及善知识
甚深法要。举声号哭。泪下如雨。悲啼惶恼。不能自裁。
自念我身。从旷劫来。为善知识之所守护。是故今日
值于如来。得闻深法。如是遇者善知识力。非我力能。
自念我等从本巳来。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巳。
重复举声。疏相亲相近者。亲之与近。有四句。一亲而
不近。同心意者各住一方。二近而不亲。或工商同行。
或官司同仕。互相憎嫉。争权争利等。三亦亲亦近。仁
慈父母。孝顺男女。恩爱夫妇。道合师资。无离别之缘
等。四不亲不近。即陌路人等。疏百万障。疏随三途者。

疏论语云者。疏如虚空者。虚空与法。同喻甚多。馀处
多以喻法无生灭周遍含摄。或喻佛无心等。今但喻
心无改易。不喻无心。谓常须恭敬供养。承顺颜色。记
受言教。岂得无心乎。萨埵者。此云有情。即是众生也。
结云方入圆觉者。反明。若不如是尽命事师。即不得
入圆觉也。疏不定局者。不妨除病依法参而说之。深
细病者。诸烦恼中。爱为根本。通于上界。因爱有憎故。
憎爱深细也。况是种子。又既不局定一问。则此亦是
四病之因由也。根寻前四种人。带病修行之。由憎爱
故。

疏七品慈者。瑜伽论说。习学慈心之者。不可顿成。须
作方便。渐引凡心。令慈行成就。方得怨亲平等。既慈
卷十二 第 734b 页 X09-0734.png
能与乐。与乐亦须平等。言七品者。上中下亲。不怨不
亲。下中上怨等也。谓遇于上亲。令与上乐灼然称可
其心。谓竭力供事父母甘脆。或与妻子兄弟上妙之
物。其心皆能。中亲下亲。如次降杀(师介反)所奉之物。不
怨不亲。任运不能与物。次中亲与上乐。虽校一等。亦
可就之。即下亲中乐。非怨亲下乐。得此心熟。又令下
亲与上乐。乃至下怨与下乐。更一转。即不怨亲与上
乐。如次下怨中乐。中怨上乐。如此渐渐。引至上怨与
上乐。即能为之。便成怨亲无二同佛慈也。

疏等心观法者。前标妙法。结以正观。似答所依之法。
其中。又离四病。此中标不解脱。结以除病。似答除去
何病。其中。又令观法故。云不妨除病。依法参而说之
矣。疏异于前段者。前等心观人也。疏答第五者。前四
皆前后挟带。参而答之。令义势相涉意思连续。唯此
一向答发心也。

经作如是言。言亦意也。因地皆愿者。华严一部。多明
此相。就中。初发心功德品始末。唯显此发心行相。一
一校量功德。略如文殊章初菩提心体相功德处引
说。若无心愿等者。夫愿是誓心剋志。情中愿乐。的欲
作如是如是之事。情发于中。方形于言表。见今时
浅识之流。但心言词及纸上文字。而为发愿。都不反
验自意如何。故特言心愿也。策引者。策劝。引导。天台
令忆本初发心者。是愿力也。行不成者。夫愿者生心。
行者是迹。所依之行。若无宗趣。名为卒尔之心无记
卷十二 第 734c 页 X09-0734.png
之性。宁契菩提。况无愿力。则心勇即进。心倦即退。何
能始终不易。剋获胜果乎。如车等者。行愿相资。如二
轮二翼也。疏同金刚者。如次下所引。若约天亲所判。
是答云何住问。令住四心也。若约无著所判。十八住
中。即当第一初发心住。今此还当发心之文。弥勒颂
者。本因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请问弥勒菩
萨金刚经义。弥勒为说八十行颂。以释一卷经文。无
著传于天亲。天亲造长行三卷。以释此颂。故疏引本
颂半偈。列四心矣。后半云。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
利益心。是普度證果义。深心是称理。无度无證。无始
终义。住字正答所问。故前大科。潜用此意。云显发心
深广。广是普益。深字又同。四中。一广大心者。三界普
度故。二第一心者。令得最上极果故。三常心者。众生
本寂。常住不变。无始终故。四不颠倒心者。无能度我
相。无所度众生相故。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

疏四生者。若卵生也。巳如弥勒章释。九类者。四上更
加五也。若有色(五也即是四禅)若无色(六也即是四空)若有想(七也除无
想天及无所有处。馀皆有想)若无想(八也功德施论云。就四空中有想是空识二处。无想是无
所有处)若非有想非无想。(九也则有顶天)无馀涅槃者。此非四
涅槃中之第三。彼同二乘故。乃是无住大般涅槃也。
不馀二乘菩萨变易生死及诸细障。故云无馀。故法
华云。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尔时乃可谓永尽灭
无馀。涅槃者。秦译为灭度。故次经云而灭度之。若以
新翻。即云圆寂。广如前涅槃章说。疏横竖者。竖谓过
卷十二 第 735a 页 X09-0735.png
去无始。(不见巳度故)未来无终。(无休故也)现在无住。(无能度故)无时
限之分齐故。无著论中说。卵湿二生及无想有顶二
处非可度者。亦待他报尽转生无难之处。即度之。当
知是无休息之意也。论云。卵湿(畜生难也)无想有须也。(长寿
天难也。理应总列入难。文无者略)则不能云何普入。(论自假问也下自答云)有
三因缘。一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
成熟之故。三巳成熟者。解脱之故。故知横竖皆遍。故
华严云。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云。念念相
续无有间断。横谓十方近远之分齐。故华严云。广大
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疏强软者。一切众生。有刚强难
化者。有柔软易度者。今发愿度脱。无有二心。今时难
得真正善友良师者。其在于此。何以知之。余每至处
遇传禅传教之流。未见有自觉。此心违菩提之愿者。
非论得遇相应者。皆见异余如怨。他徒似隙。岂非嫌
他难度。应不归心便隔之耶。苟能随分益之。何限方
便耶。余难未免。必能知之。终不拟存之。亦巳曾随分
行之。愿真发心者。详悉同为此志。勿似禁门私传授。
唯识论之流。相承至今。举持以为胜事。不觉其丑。展
转自传。不解灭迹。以掩宗师之失。且因有人用金入
厅。犹贿门吏。况更能忘躯设计。为不请之友耶。乃至
昔更将身作僮仆。而方便化之耶。疏故云广大者。承
释经义势。便结释料文所用弥勒第一心之名。以属
此一段经也。疏皆令觉于等者。上觉字是始觉。觉于
本者。意明初心顿悟。入于下。意明究竟极證。故涅槃
卷十二 第 735b 页 X09-0735.png
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今发心普度。
理合开蒙。不可怕难。偏论根熟。经但云入。以后该前。
意趣中求。勿迷佛意。缘经云究竟。是论中文。遂因用
论始本之言。从首至末。圆其行相。又显得度生之愿
始终分明。唯托言以同声。鉴斯要妙矣。又须觉经中
究竟圆觉之言。双彻经论中义。以成极果之相。当知
圣智任运潜通。菩萨如来。定非二道。十方佛土。实唯
一乘。疏故第一者。承消经文义势。结释仿前。可知。究
竟佛果。诚为第一。然金刚中。越于二乘故。第一此则
兼超权渐之见。故云第一。又彼是破相之宗。以累尽。
为究竟。以遮诠为至理。故云涅槃。然亦具于无上菩
提。以问中本问发阿耨菩提心者故。此是显性之宗。
以本具为究竟。以表诠为了义。故云圆觉。亦合涅槃
故。故偈中具云。證觉般涅槃。然虚空众生下。通显发
心行相。故华严十种行愿。一一结云。虚空界尽。众生
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彼第一是礼佛行愿也。馀
称赞供养。乃至第十回向。一一同此也)以虚空界乃至烦恼无尽故。我此
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
疲厌。故此云虚空众生无有边际等。众生之言。含于
业烦恼也。悲愿亦复如然者。正同彼云我此等也。疏
由发此愿等者。若以即时之心。犹是宿习之性。岂昔
忘巳济他。但心心策发。以此愿境。而为观智。熏习日
久。自然成性。乃至得證菩提。无心而化。其化大焉。

疏我入觉者。必不别有觉为可入也。如前四相章初
卷十二 第 735c 页 X09-0735.png
所说。亦如前汤销冰喻。我既如此。众生亦然。故天亲
论。具云。菩萨取一切众。犹如我身。自身灭度。无异众
生灭度。如是取众生。如我身。常不舍离。是名常心利
益。据此即知。自他平等。方是常心。常心者。无始巳来。
本无我及众生等相。但是圆觉。无增减。无始终。无生
可度。无真可證。本来如此。方名为常。若见众生等者
谓若见我度众生。众生因我度脱。皆得入觉。我是巳
入。众生后入。入了无我有觉。未入时。即无觉有我。终
觉始同于有为。岂名为常。故云即非常也。然无众生
可度者。准大云疏释金刚。实无众生得灭度义。有其
五种。一性空故。二同体故。谓菩萨想本智。离我见。无
自想。后得智。得同体大悲。离自身外。无别众生。即无
他想故。无众生得灭度矣。引天亲论。同上所引也。结
释云。是教地前学地上。同体大悲观也。云本寂故。引
经云。一切众生。从本巳来常寂灭相。不复更灭。四无
念故。以顺法性。本无念故。若心起念即违法性。五法
界故。弥勒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疏除彼等
者。然自及他。约虚妄之想。皆各具我人众生寿者等
四。今就文势语便。且以我为能度。以众生配当所度。
不妨所度众生亦因有我。能度之我亦有众生。详之
可见矣。疏故天亲等者。远离是智。依止巳下。是所离
障。于中。依止是总。馀则是别。谓身见是我相。即能度
也。众生是他。即所度也。故结云等相。无著云者。巳断
我见等。是离我想。以信解下。是离众生想。疏总是彼
卷十二 第 736a 页 X09-0736.png
经下。指配彼此文同。其不颠倒心。彼经反明。此经顺
显。详文可知。

疏长行达巳同凡者。文云。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
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敬师如佛者。前
约达理。此约起行。又达巳同凡。丧其我慢。仰师如佛。
增其恭敬。敌体相对。以成至行。若普观众生。一切恭
敬。及一切普化。自他相对。应有四句。一约理观他是
佛。约情观巳是凡。以成恭敬之行。二约情计观他。是
凡愚苦身。约悟解知我。同佛智可救。以成大悲之行。
三俱约事相。观佛胜我。以增自利之行。观众生劣我。
以增利他之行。四俱约理性。以成无我平等究竟解
行。疏但颂能治者。长行即先叙所治。由有无始憎爱
种子。故未解脱也。犯律因者。前弥勒中。叙恶业云。境
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生于鬼狱。故四相文初。
亦从憎爱展转。乃至妄业妄流转故。频以憎爱而起
果。由不能繁引。违戒德者。戒是波罗提木叉。此云引
解脱。故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故。能治所治敌体
相反。故成治义。疏次颂四心者。初二可见。三中我人
即取觉者。四中常依智慧即不颠倒。三中虽文同第
四。除彼我人等言。然义通也。亦可三四两句通于三
四两心。金刚常心云实无众生。不倒心云若有即非
菩萨。虽反明顺明有异。皆是无我等相。故此不妨通
颂。上来释四病章竟。

卷十二 第 736b 页 X09-0736.png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十二(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