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356a 页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自下大文第二广明行相有九问答类束为三初
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證次四问答别明观行
中根修證后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證然此三
门前前不假后后后后必蹑前前初门者大乘学
人尽须闻此观行故云通明然得益则有深浅故
修證者唯指上根上根者但约能入之人非配法
门局定如法华第一周闻则普闻悟唯鹙子文中
音释¶ 第 356b 页 X09-0356.png
四一开示观门同佛二徵释迷悟始终三深究轮
回之根四略分修證之位若约四分科经则从徵
释用心兼此四段总当其解虽有观成爱断修證
之相但为成其圆解同华严修因契果生解分也
然且依前初中开示身心无性二空理显根尘诸
法普净普遍见境用心顿同诸佛故文四文三皆
如前也今初之初。】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同前也次陈词句中三一举法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解曰标请修行渐次者由普贤所问幽深如来称
理而答先欲消除心病然后万行俱修或有闻前
说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亦无渐次谓言知之即
巳都不假修普眼智辅如来悲接群品欲使教法
圆足请问起行之门如来大悲示其普观身心根
境一一推穷既见尘净智圆触向恒作是念习气
损之又损觉智百鍊百精若能如是思修剋取因
圆果满菩萨发起意在兹焉故悫云大士张教绮
互相承若一人请周馀当杜述云何下别列于中
先智后悲大乘之人必须具二无悲之智即堕二
乘初中思惟者观察真妄即思慧也住持者悟得
回之根四略分修證之位若约四分科经则从徵
释用心兼此四段总当其解虽有观成爱断修證
之相但为成其圆解同华严修因契果生解分也
然且依前初中开示身心无性二空理显根尘诸
法普净普遍见境用心顿同诸佛故文四文三皆
如前也今初之初。】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同前也次陈词句中三一举法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解曰标请修行渐次者由普贤所问幽深如来称
理而答先欲消除心病然后万行俱修或有闻前
说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亦无渐次谓言知之即
巳都不假修普眼智辅如来悲接群品欲使教法
圆足请问起行之门如来大悲示其普观身心根
境一一推穷既见尘净智圆触向恒作是念习气
损之又损觉智百鍊百精若能如是思修剋取因
圆果满菩萨发起意在兹焉故悫云大士张教绮
互相承若一人请周馀当杜述云何下别列于中
先智后悲大乘之人必须具二无悲之智即堕二
乘初中思惟者观察真妄即思慧也住持者悟得
音释¶ 第 356c 页 X09-0356.png
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下伫听佛说
生闻慧也从凡入圣必假三慧故普眼为众咨求
众生未悟下问悲也请度生方便云普令开悟者
即同法华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以开摄示以悟摄
入(故次下反显云不能悟入)谓大开之与曲示始悟之与终入
彼论云开者无上义谓除一切智智更无馀事即
双开菩提涅槃谓知见之性为涅槃智见之相为
菩提众生本有瞖障不见佛为开除即本智显现
故示者同义三乘同法身故悟者不知义不知唯
一事实今令知报身菩提故入者令證不退转地
故即是因义谓證初地巳上为菩提涅槃因故此
后佛答全用先所显示如来净圆觉心为本以观
人法二空及灭影像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
故显心清净乃至等同诸佛即普令开悟也二反
显请。】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
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
【解曰言无方便思惟则迷闷者意是反明得闻佛
说方便思惟即开悟也言闻此三昧者是前离幻
法门也故佛叹普贤汝能为诸众生修习菩萨如
幻三昧普眼恐末世众生闻前知幻即离等言迷
闷不能悟入圆觉故请开悟之方便也迷则不悟
闷则不入三结牒请。】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生闻慧也从凡入圣必假三慧故普眼为众咨求
众生未悟下问悲也请度生方便云普令开悟者
即同法华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以开摄示以悟摄
入(故次下反显云不能悟入)谓大开之与曲示始悟之与终入
彼论云开者无上义谓除一切智智更无馀事即
双开菩提涅槃谓知见之性为涅槃智见之相为
菩提众生本有瞖障不见佛为开除即本智显现
故示者同义三乘同法身故悟者不知义不知唯
一事实今令知报身菩提故入者令證不退转地
故即是因义谓證初地巳上为菩提涅槃因故此
后佛答全用先所显示如来净圆觉心为本以观
人法二空及灭影像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
故显心清净乃至等同诸佛即普令开悟也二反
显请。】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
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
【解曰言无方便思惟则迷闷者意是反明得闻佛
说方便思惟即开悟也言闻此三昧者是前离幻
法门也故佛叹普贤汝能为诸众生修习菩萨如
幻三昧普眼恐末世众生闻前知幻即离等言迷
闷不能悟入圆觉故请开悟之方便也迷则不悟
闷则不入三结牒请。】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音释¶ 第 357a 页 X09-0357.png
【解曰假说方便者若以实理而言觉性本来圆满
幻妄本来空无但以不知则谓言定有知之即离
离幻即觉实无所修然众生烦恼习重难可顿除
虽知本空未免系缚是以普眼请佛于无修之中
强说修习故云假也然大品经修诸行门皆以无
所得而为方便今即以离幻为方便后三展虔诚。】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
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伫听。】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如前可知第四正说长行中四一起行方便二观
行成就三顿同佛境四结牒问词今初。】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
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解曰谓即指前段中徵释离幻用心以为起行之
本若执法定实则观行不成故须蹑前为方便矣
言正念者则无念也故智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
是法印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又云一切众生
不名为觉以从本巳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知
无念是正念也然正念与离幻反覆相成由离幻
故正念正念故离幻何以故外存有法则内起缘
音释¶ 第 357b 页 X09-0357.png
念内有缘念则外见有法(心生法生等云云)由此双指在
诸行初第二观行成就文二初戒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解曰奢摩佗此云止止是定义下文释云至静为
行定有深浅故标如来拣非粗浅邪小之定若乱
心持戒不堪入此观门故先定后戒亦可文虽先
后修无先后坚持禁戒者一向绝缘的不拟犯名
曰坚持防禁根门诫约身口故名禁戒戒品虽多
统为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法三摄众生今意说
律仪义通馀二律仪戒者谓十无尽取要而言即
唯四重此四清净则一切枝叶不生佛顶云若不
断淫及与杀等出三界无有是处安处徒众者即
同行同见人也行业既同互相雕琢迭共商量为
长道缘故须安处故宝积经七十二云得人身者
彼应依善知识听三世佛平等法闻巳应发勤精
进依城邑聚落与大众共居具四部处更互相与
论量佛法学问难答三世佛法平等得现在前解
一切法无有自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宴坐静室
者宴默也安也坐为摄身身住则心安心闲境寂
欲住身心故须静室静室处众岂不相违此有二
释一根性不同故或多昏沉藉众策发或多掉举
宜自息缘非为一人而行二事二定慧等学故谓
圆通观行要止观相资须依善友或同见同行终
日议论法门无令用心差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诸行初第二观行成就文二初戒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解曰奢摩佗此云止止是定义下文释云至静为
行定有深浅故标如来拣非粗浅邪小之定若乱
心持戒不堪入此观门故先定后戒亦可文虽先
后修无先后坚持禁戒者一向绝缘的不拟犯名
曰坚持防禁根门诫约身口故名禁戒戒品虽多
统为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法三摄众生今意说
律仪义通馀二律仪戒者谓十无尽取要而言即
唯四重此四清净则一切枝叶不生佛顶云若不
断淫及与杀等出三界无有是处安处徒众者即
同行同见人也行业既同互相雕琢迭共商量为
长道缘故须安处故宝积经七十二云得人身者
彼应依善知识听三世佛平等法闻巳应发勤精
进依城邑聚落与大众共居具四部处更互相与
论量佛法学问难答三世佛法平等得现在前解
一切法无有自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宴坐静室
者宴默也安也坐为摄身身住则心安心闲境寂
欲住身心故须静室静室处众岂不相违此有二
释一根性不同故或多昏沉藉众策发或多掉举
宜自息缘非为一人而行二事二定慧等学故谓
圆通观行要止观相资须依善友或同见同行终
日议论法门无令用心差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音释¶ 第 357c 页 X09-0357.png
故净名云不必是坐为宴坐也虽同众住不妨在
自房室初中后夜或除论法转读便须静坐思惟
闻思修慧圆明岂但申申夭天故无违也此依定
持戒处众静坐答住持问。
二观慧文二初明二空观(始教)后明法界观(圆教)初者
众生旷劫漂沉或堕邪小不成种智者良由二障
二障不断由于二执欲除二执必假二空故于法
界文前先作二空观智(金刚三昧亦然)执亡障尽即圣性
现前应用尘沙名之为佛故成唯识叙造论意云
为于我法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烦
恼所知二重障故断障为得菩提涅槃二胜果故
文中二初破执后显理执即我法理即真如能破
能显即二空智品初中我谓主宰如国之主有自
在故及如辅宰能割断故主是我体(俱生)宰是我用
(分别)所谓有情者意生者摩纳缚迦者养育者数取
趣者命者生者士夫者作受知见者依蕴计此名
为我执于中三类一即蕴计我此见差别有二十
句(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受等亦然)六十五句(以色为我馀四一一是我
璎珞僮仆窟宅受等亦然)复有九种(一通二的三生四不五色六无七想八无九非非)
皆分别起此依一切异生而论非依一人具有此
计矣二离蕴计我谓西国外道计我体常而量周
遍或虽常而量不定或体常细如极微三俱非即
离谓小乘宗犊子部等五种藏中第五不可说藏
也法谓轨持能生物解任持自性故谓凡夫及外
自房室初中后夜或除论法转读便须静坐思惟
闻思修慧圆明岂但申申夭天故无违也此依定
持戒处众静坐答住持问。
二观慧文二初明二空观(始教)后明法界观(圆教)初者
众生旷劫漂沉或堕邪小不成种智者良由二障
二障不断由于二执欲除二执必假二空故于法
界文前先作二空观智(金刚三昧亦然)执亡障尽即圣性
现前应用尘沙名之为佛故成唯识叙造论意云
为于我法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烦
恼所知二重障故断障为得菩提涅槃二胜果故
文中二初破执后显理执即我法理即真如能破
能显即二空智品初中我谓主宰如国之主有自
在故及如辅宰能割断故主是我体(俱生)宰是我用
(分别)所谓有情者意生者摩纳缚迦者养育者数取
趣者命者生者士夫者作受知见者依蕴计此名
为我执于中三类一即蕴计我此见差别有二十
句(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受等亦然)六十五句(以色为我馀四一一是我
璎珞僮仆窟宅受等亦然)复有九种(一通二的三生四不五色六无七想八无九非非)
皆分别起此依一切异生而论非依一人具有此
计矣二离蕴计我谓西国外道计我体常而量周
遍或虽常而量不定或体常细如极微三俱非即
离谓小乘宗犊子部等五种藏中第五不可说藏
也法谓轨持能生物解任持自性故谓凡夫及外
音释¶ 第 358a 页 X09-0358.png
道小乘皆执离心有定实法通明我法二皆空者
但依识所变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
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
时变似我法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为实我实
法如幻梦者幻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
执为实有外境问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
似外境生答实我实法不可得故释此二空即分
两段一我空二法空初我空者即蕴离蕴非即非
离皆非理故即蕴我者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
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
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馀行馀色亦非实我
如虚空等非觉性故离蕴我者应如虚空不随身
作受故应非常住如橐籥风有卷舒故应非常一
如旋火轮有往来故俱非我者计依蕴立非即离
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所执我为有思虑为无
思虑若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若
无思虑应如虚空不能作受故所执我理俱不成
即我空也今此文中破即蕴我一切异生多计此
故文又分二一观身无我二观心无我夫计我者
既皆因五蕴五蕴自相唯身与心今且大段开乏
然始别别分析如此驰逐妄计何逃然约我为总
则身心为别若约身为总则色心为别故说蕴者
总有其三谓广中略广者八蕴谓色四(地水火风)心四
但依识所变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
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
时变似我法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为实我实
法如幻梦者幻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
执为实有外境问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
似外境生答实我实法不可得故释此二空即分
两段一我空二法空初我空者即蕴离蕴非即非
离皆非理故即蕴我者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
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
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馀行馀色亦非实我
如虚空等非觉性故离蕴我者应如虚空不随身
作受故应非常住如橐籥风有卷舒故应非常一
如旋火轮有往来故俱非我者计依蕴立非即离
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所执我为有思虑为无
思虑若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若
无思虑应如虚空不能作受故所执我理俱不成
即我空也今此文中破即蕴我一切异生多计此
故文又分二一观身无我二观心无我夫计我者
既皆因五蕴五蕴自相唯身与心今且大段开乏
然始别别分析如此驰逐妄计何逃然约我为总
则身心为别若约身为总则色心为别故说蕴者
总有其三谓广中略广者八蕴谓色四(地水火风)心四
音释¶ 第 358b 页 X09-0358.png
(受想行识)中者五蕴略者二蕴所谓色心故有经云如
擎重担三科开合如下所明今初观身身为诸爱
根本了之虚妄则一切烦恼自除如其耽著则起
无量过患故净名因病广说无常(无强力坚等速朽不可信)苦
(谓苦恼病集等智者不怙)空(如聚沫泡焰蕉幻梦影响云电)无我(无主我寿人如地火风水
又空无知无作)秽满必灭病恼老逼如毒蛇等劝令患厌
涅槃亦云宁丸大地如葶苈子不能具说此身过
患又云(第三十二因说有智慧者重造轻受广述修集身戒心慧名为有慧反此愚痴)不
修身者不能观身及观色相于非身中而生身相
贪著我身不断我见不能深观是身无常无主危
脆念念灭坏是魔境界不能观身虽无过咎而常
是怨如所事火如所养蛇遇缘灭坏都不忆念往
日供给衣食之恩譬如杯缶如臃未熟金光明亦
云我从久远持此身臭秽脓流不可爱供给敷具
并衣食象马车乘及珍财变坏之法体无常恒求
难满难保守虽常供养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
智论亦云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儿文中二初寻
伺观后如实观先因寻求伺察方见如实之理故
今初。】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
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
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
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解曰恒作是念者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常如是观
擎重担三科开合如下所明今初观身身为诸爱
根本了之虚妄则一切烦恼自除如其耽著则起
无量过患故净名因病广说无常(无强力坚等速朽不可信)苦
(谓苦恼病集等智者不怙)空(如聚沫泡焰蕉幻梦影响云电)无我(无主我寿人如地火风水
又空无知无作)秽满必灭病恼老逼如毒蛇等劝令患厌
涅槃亦云宁丸大地如葶苈子不能具说此身过
患又云(第三十二因说有智慧者重造轻受广述修集身戒心慧名为有慧反此愚痴)不
修身者不能观身及观色相于非身中而生身相
贪著我身不断我见不能深观是身无常无主危
脆念念灭坏是魔境界不能观身虽无过咎而常
是怨如所事火如所养蛇遇缘灭坏都不忆念往
日供给衣食之恩譬如杯缶如臃未熟金光明亦
云我从久远持此身臭秽脓流不可爱供给敷具
并衣食象马车乘及珍财变坏之法体无常恒求
难满难保守虽常供养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
智论亦云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儿文中二初寻
伺观后如实观先因寻求伺察方见如实之理故
今初。】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
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
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
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解曰恒作是念者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常如是观
音释¶ 第 358c 页 X09-0358.png
也我今此身者执受既坚故偏观也四大和合者
坚湿煖动假合为身发毛等者自外之内次第观
也精气者气即是精故属水大然气是四大之本
不唯是风故水火中亦云气也动转者净名云是
身无作风力所转谓迷性起心心运风力转馀三
大而有动作作无自性故云无也煖气可知如是
历观每大之中又众多假合即知无我净名云四
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
皆由著我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今此经
文还分四大各归来处四大皆言归者此身本合
四大成故故宝积经云此身生时与其父母四大
种性一类歌罗逻身若唯地大无水界者譬如有
人握乾[麨]灰终不和合若唯水界无地界者譬如
油水无有坚实即便流散若唯地水无火界者譬
如夏月阴处肉团无日光照则便烂坏若唯地水
火无风界者则不增长四大各离者正观之时各
有所归即名为离不说命终方名为离故庵提遮
女了义经说生死义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
毕竟不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
以为生义若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而
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死义此意正明即合
而散即散而合故合散之文皆云不自得妄身当
在何处者且地有形碍而沉滞风无形碍而轻举
敌体相违水火亦互相凌夺(金光明经亦云地水二蛇性沉下风火二
坚湿煖动假合为身发毛等者自外之内次第观
也精气者气即是精故属水大然气是四大之本
不唯是风故水火中亦云气也动转者净名云是
身无作风力所转谓迷性起心心运风力转馀三
大而有动作作无自性故云无也煖气可知如是
历观每大之中又众多假合即知无我净名云四
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
皆由著我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今此经
文还分四大各归来处四大皆言归者此身本合
四大成故故宝积经云此身生时与其父母四大
种性一类歌罗逻身若唯地大无水界者譬如有
人握乾[麨]灰终不和合若唯水界无地界者譬如
油水无有坚实即便流散若唯地水无火界者譬
如夏月阴处肉团无日光照则便烂坏若唯地水
火无风界者则不增长四大各离者正观之时各
有所归即名为离不说命终方名为离故庵提遮
女了义经说生死义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
毕竟不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
以为生义若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而
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死义此意正明即合
而散即散而合故合散之文皆云不自得妄身当
在何处者且地有形碍而沉滞风无形碍而轻举
敌体相违水火亦互相凌夺(金光明经亦云地水二蛇性沉下风火二
音释¶ 第 359a 页 X09-0359.png
蛇性轻举)故知四大相违各各差别未审我身属于何
大若总相属即是四我若总不属即应离四别有
我身故云尔也后如实观。】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解曰谓因前寻伺见如实之理定知四大非我但
约和合假名为身亦无实体智论十四问云若自
身无我而计我者佗身无我亦应执我答此俱有
难若于佗身计我复当难云何不于自身中生计
复次亦有人于他物中计我如外道坐禅入地观
时见地即是我水火风空亦如是复次有人远行
独宿空舍夜见一鬼擎一死尸来复有一鬼来诤
(云云即假和合事也)又只缘计我而为自身即以馀身为佗
故生难也后观心无我夫心无自相托境方生境
性本空由心故现根尘和合似有缘心内外推之
何是其体长沦生死由不了心苟能了之圆觉自
现故首楞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不从
人得文中二一寻伺观。】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解曰四缘等者谓四大和合成于一色(初七薄酪)于此
色上方有六根(六七六情开)离此色身根元无体各分
四大色尚不存窍穴六根更何依附六根四大中
外合成者四大名中六根为外和合假成此身妄
有缘气等者由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尘
大若总相属即是四我若总不属即应离四别有
我身故云尔也后如实观。】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解曰谓因前寻伺见如实之理定知四大非我但
约和合假名为身亦无实体智论十四问云若自
身无我而计我者佗身无我亦应执我答此俱有
难若于佗身计我复当难云何不于自身中生计
复次亦有人于他物中计我如外道坐禅入地观
时见地即是我水火风空亦如是复次有人远行
独宿空舍夜见一鬼擎一死尸来复有一鬼来诤
(云云即假和合事也)又只缘计我而为自身即以馀身为佗
故生难也后观心无我夫心无自相托境方生境
性本空由心故现根尘和合似有缘心内外推之
何是其体长沦生死由不了心苟能了之圆觉自
现故首楞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不从
人得文中二一寻伺观。】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解曰四缘等者谓四大和合成于一色(初七薄酪)于此
色上方有六根(六七六情开)离此色身根元无体各分
四大色尚不存窍穴六根更何依附六根四大中
外合成者四大名中六根为外和合假成此身妄
有缘气等者由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尘
音释¶ 第 359b 页 X09-0359.png
妄现也由此内外根尘引起妄心缘虑不绝念念
生灭刹那不停缘合即有缘散即无推其自体了
不可得故曰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虽假缘生不离
真心气分故曰缘气言似有者明非实有缘相者
缘虑之相肇公云如有魍魉似有思想鞠兮推兮
亦无指掌后如实观。】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
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解曰心托六尘尘依四大四大无体六尘即空故
云缘尘各归散灭缘即四缘尘即六尘缘尘既灭
心体即空故决判云毕竟无有言缘心者则前缘
气之心也问无尘可得下三句亦说法空何得一
向判属人空答此指缘尘各散正显心空故结云
无心可见身之与心总属我执金刚三昧亦云令
彼众生皆离心我一切心我本来空寂问实我若
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答诸有情等各
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
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问谁能造业谁能
受果耶答诸有情等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无
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问谁趣涅槃答修习无我
因缘力故相续相灭故名涅槃由此故知定无实
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
熏习似我相现愚夫于中妄执为我第二法空者。】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
生灭刹那不停缘合即有缘散即无推其自体了
不可得故曰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虽假缘生不离
真心气分故曰缘气言似有者明非实有缘相者
缘虑之相肇公云如有魍魉似有思想鞠兮推兮
亦无指掌后如实观。】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
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解曰心托六尘尘依四大四大无体六尘即空故
云缘尘各归散灭缘即四缘尘即六尘缘尘既灭
心体即空故决判云毕竟无有言缘心者则前缘
气之心也问无尘可得下三句亦说法空何得一
向判属人空答此指缘尘各散正显心空故结云
无心可见身之与心总属我执金刚三昧亦云令
彼众生皆离心我一切心我本来空寂问实我若
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答诸有情等各
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
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问谁能造业谁能
受果耶答诸有情等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无
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问谁趣涅槃答修习无我
因缘力故相续相灭故名涅槃由此故知定无实
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
熏习似我相现愚夫于中妄执为我第二法空者。】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
音释¶ 第 359c 页 X09-0359.png
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解曰前于身心之中推求无我故名我空此则身
心及境一一自空故名法空然身等本空非今始
灭故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但以迷时执有今
执尽始无义言灭也幻灭亦灭者情计即见幻生
智观即见幻灭灭对于生智对于情对待之法皆
属缘生缘生即空故皆灭也般若心经云无眼界
乃至无智亦无得楞伽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
识智不得有(三重幻灭)无(幻灭亦灭)而兴大悲心然法空义
是大乘初门欲使悟之事须委释所言空者一切
凡夫及诸宗计所执外法理非有故凡夫者四生
六趣凡厥有情皆为离心有定实法不由禀学未
必师承无始俱生触境皆执所执之法情有理无
由是定知皆不可得情有者唯识云彼依识所变
起信云唯依妄念(心生灭法生灭)二十唯识云唯识无境
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瞖见毛月等事问若无
外尘但妄见者应一切时处皆见有色或皆不见
何故于有色时处眼即见色馀无色时处则不见
色又多人同处同时皆同有见不见彼论偈答处
时等诸事无色等外法如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
问瞖见毛月梦见诸物皆悉无用净眼寤时所见
物等皆悉有用云何言如瞖梦所见偈答如梦中
无女动失身不净问世梦寤巳即无今了色如梦
未免见色云何如梦答若得出世对治实智无有
【解曰前于身心之中推求无我故名我空此则身
心及境一一自空故名法空然身等本空非今始
灭故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但以迷时执有今
执尽始无义言灭也幻灭亦灭者情计即见幻生
智观即见幻灭灭对于生智对于情对待之法皆
属缘生缘生即空故皆灭也般若心经云无眼界
乃至无智亦无得楞伽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
识智不得有(三重幻灭)无(幻灭亦灭)而兴大悲心然法空义
是大乘初门欲使悟之事须委释所言空者一切
凡夫及诸宗计所执外法理非有故凡夫者四生
六趣凡厥有情皆为离心有定实法不由禀学未
必师承无始俱生触境皆执所执之法情有理无
由是定知皆不可得情有者唯识云彼依识所变
起信云唯依妄念(心生灭法生灭)二十唯识云唯识无境
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瞖见毛月等事问若无
外尘但妄见者应一切时处皆见有色或皆不见
何故于有色时处眼即见色馀无色时处则不见
色又多人同处同时皆同有见不见彼论偈答处
时等诸事无色等外法如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
问瞖见毛月梦见诸物皆悉无用净眼寤时所见
物等皆悉有用云何言如瞖梦所见偈答如梦中
无女动失身不净问世梦寤巳即无今了色如梦
未免见色云何如梦答若得出世对治实智无有
音释¶ 第 360a 页 X09-0360.png
分别如实觉知一切世间色等外法皆是虚妄如
是义者与梦不异由斯多义故云情有言理无者
有三一析色明空谓以假想慧析至极微则色等
空又推极微有方分及无方分皆不可得则极微
空如唯识论徵释二体色明空谓缘生无性故谓
自佗共及无因皆无生理故中论云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三空中必
无色故谓虚空无有边际无坏无杂则空中必无
色若有色体空则坏杂以色必不能坏空杂空故
色等皆空也(兼上情有有四门空义也)故诸凡夫所执实法情
虽似有理究则无智者应当违情顺理诸宗计者
谓外道馀乘及儒教道教也外道小乘所执诸法
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
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然西域小乘外
道宗计甚多此方既无不烦叙破儒道二教此国
攸遵法执异途理宜详斥虽二宗主设教不同而
皆以虚无自然为三才万物之本老云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云易有
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
吉凶吉凶生大业若以自然常遍之道为因能生
万物此是邪因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
不遍故诸不遍者非真实故本来既是无异一因
由何能生别异多果若能生者应顿遍生若待时
是义者与梦不异由斯多义故云情有言理无者
有三一析色明空谓以假想慧析至极微则色等
空又推极微有方分及无方分皆不可得则极微
空如唯识论徵释二体色明空谓缘生无性故谓
自佗共及无因皆无生理故中论云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三空中必
无色故谓虚空无有边际无坏无杂则空中必无
色若有色体空则坏杂以色必不能坏空杂空故
色等皆空也(兼上情有有四门空义也)故诸凡夫所执实法情
虽似有理究则无智者应当违情顺理诸宗计者
谓外道馀乘及儒教道教也外道小乘所执诸法
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
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然西域小乘外
道宗计甚多此方既无不烦叙破儒道二教此国
攸遵法执异途理宜详斥虽二宗主设教不同而
皆以虚无自然为三才万物之本老云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云易有
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
吉凶吉凶生大业若以自然常遍之道为因能生
万物此是邪因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
不遍故诸不遍者非真实故本来既是无异一因
由何能生别异多果若能生者应顿遍生若待时
音释¶ 第 360b 页 X09-0360.png
及缘方能生者则自违一因或时及缘亦应顿起
因常有故若谓万物自然而生即是无因亦一切
时处应常生故若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变易能生
万物亦不出邪因无因皆同前破然但破谬执万
物生因不责勤行五常道德由上所计皆无理趣
故自心外无法可得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
事非真实有为遣执心心所实有外境故说唯有
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故金
刚三昧经云一切心相(八识并心所)本来本无(种子)本无
本处空寂无生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次
下所显心真如)即得心空如上执情既尽心境皆空名法
空也(破二执竟)。
大文第二显理即二空所显真如理也由前执尽
故此理现如云散月出尘尽镜明非谓无云便名
为月但于无云之处而见月矣非谓无幻便是真
如但于无幻之处见真理矣文中二初法。】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解曰上句蹑前下句正显显圆觉性本净圆明独
体全真不因修得众幻虽灭自性常存不假缘生
故云非幻金刚三昧亦云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然
对前妄尽释云真如若以本宗但名圆觉后喻。】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解曰虽云磨镜却是磨尘所言修道只是遣妄夫
镜性本明非从外得尘覆即隐磨之则显隐显虽
因常有故若谓万物自然而生即是无因亦一切
时处应常生故若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变易能生
万物亦不出邪因无因皆同前破然但破谬执万
物生因不责勤行五常道德由上所计皆无理趣
故自心外无法可得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
事非真实有为遣执心心所实有外境故说唯有
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故金
刚三昧经云一切心相(八识并心所)本来本无(种子)本无
本处空寂无生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次
下所显心真如)即得心空如上执情既尽心境皆空名法
空也(破二执竟)。
大文第二显理即二空所显真如理也由前执尽
故此理现如云散月出尘尽镜明非谓无云便名
为月但于无云之处而见月矣非谓无幻便是真
如但于无幻之处见真理矣文中二初法。】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解曰上句蹑前下句正显显圆觉性本净圆明独
体全真不因修得众幻虽灭自性常存不假缘生
故云非幻金刚三昧亦云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然
对前妄尽释云真如若以本宗但名圆觉后喻。】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解曰虽云磨镜却是磨尘所言修道只是遣妄夫
镜性本明非从外得尘覆即隐磨之则显隐显虽
音释¶ 第 360c 页 X09-0360.png
殊明性不异今谓人执法执是垢寻伺如实是磨
真心本觉是明人法二空是现(二空观竟)。
自下大文第二明法界观也文三初印前显后二
拂迹入玄三圆彰法界初中谓印前二空显后圆
通法界文中又二初标。】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解曰上两句印前下两句显后初言幻垢者幻谓
虚幻无有实体垢谓尘垢坌污为名由迷幻相执
取系著坌污净心故云幻垢诸佛菩萨虽有身心
由了如幻不取于相无坌污义故非垢由了幻空
故非幻显后者根尘诸法十方法界普清净也此
由身心垢瞖妄执自佗故成局碍今既我空法寂
何所不通后释文二初喻。】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
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解曰由镜珠二事所喻不同故复标告善男子矣
谓摩尼体性莹净绝瑕都无色相由性净故一切
众色对则现中青黄赤白黑五色各各随方而现
然此一喻亦喻印前亦喻显后言印前者五色喻
五道随方喻随业愚人不了珠体但见全是青黄
既见青黄则不见珠体故华严云凡夫见诸法但
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若以三性配
者摩尼喻圆成实性即前所显之理也现色喻依
佗起性即前幻也愚人见定是青黄喻遍计所执
真心本觉是明人法二空是现(二空观竟)。
自下大文第二明法界观也文三初印前显后二
拂迹入玄三圆彰法界初中谓印前二空显后圆
通法界文中又二初标。】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解曰上两句印前下两句显后初言幻垢者幻谓
虚幻无有实体垢谓尘垢坌污为名由迷幻相执
取系著坌污净心故云幻垢诸佛菩萨虽有身心
由了如幻不取于相无坌污义故非垢由了幻空
故非幻显后者根尘诸法十方法界普清净也此
由身心垢瞖妄执自佗故成局碍今既我空法寂
何所不通后释文二初喻。】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
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解曰由镜珠二事所喻不同故复标告善男子矣
谓摩尼体性莹净绝瑕都无色相由性净故一切
众色对则现中青黄赤白黑五色各各随方而现
然此一喻亦喻印前亦喻显后言印前者五色喻
五道随方喻随业愚人不了珠体但见全是青黄
既见青黄则不见珠体故华严云凡夫见诸法但
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若以三性配
者摩尼喻圆成实性即前所显之理也现色喻依
佗起性即前幻也愚人见定是青黄喻遍计所执
音释¶ 第 361a 页 X09-0361.png
性即前尘垢也若远取即前身心等相以此文印
定前文之义故指前也言显后者然此圆珠由彼
愚人执其定色所以破色因配三性以印前文若
无计执之人即此珠种种色一一清净一一同体
悉是圆珠妙用应现无体可破以喻后文十方法
界一切清净圆满不动交参无碍故言显后然前
之镜喻但一面明又云因磨而现表二空之理破
执方显对执得名今摩尼珠本净本明十方俱照
故以显后法界之宗也后法。】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
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解曰愚痴说有实身心者是显圆觉虽现非其定
实故论云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
漏熏众生故馀义喻中巳具对释详之可知故云
亦复如是第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
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解曰于中曲有二节先说迹之所以后从垢尽对
除下正拂其迹今联绵释之然其迹也相蹑而起
亦相蹑而拂本以众生妄执幻化故佛说云幻垢
众生依教离垢故复说名菩萨幻垢既如珠中之
色当知本无故云垢尽所离之垢既无对离之智
何立故云对除既无对离之智何有起智之人深
浅之执本无何有说教之者故云即无对垢及说
定前文之义故指前也言显后者然此圆珠由彼
愚人执其定色所以破色因配三性以印前文若
无计执之人即此珠种种色一一清净一一同体
悉是圆珠妙用应现无体可破以喻后文十方法
界一切清净圆满不动交参无碍故言显后然前
之镜喻但一面明又云因磨而现表二空之理破
执方显对执得名今摩尼珠本净本明十方俱照
故以显后法界之宗也后法。】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
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解曰愚痴说有实身心者是显圆觉虽现非其定
实故论云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
漏熏众生故馀义喻中巳具对释详之可知故云
亦复如是第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
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解曰于中曲有二节先说迹之所以后从垢尽对
除下正拂其迹今联绵释之然其迹也相蹑而起
亦相蹑而拂本以众生妄执幻化故佛说云幻垢
众生依教离垢故复说名菩萨幻垢既如珠中之
色当知本无故云垢尽所离之垢既无对离之智
何立故云对除既无对离之智何有起智之人深
浅之执本无何有说教之者故云即无对垢及说
音释¶ 第 361b 页 X09-0361.png
名者对垢者菩萨说名者佛对机之佛亦不可得
方见法身法身说经义在斯矣然上人法各三三
对六只尽是所拂之迹也谓法有执垢离垢及与
名数人有众生菩萨及佛问曰人自有差法本无
异何说三名答尅体虽无义说即有为对人法各
分能所故也第三圆彰法界文二初一真法界后
三重法界言一真者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
觉灵源也下对诸法圆泯圆收方说三重等别今
初。】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證得诸幻灭影像故尔
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解曰标告及指当根所證者为欲进显不思议境
界境界殊前故却蹑前功用明其得入所以发起
后之文势言證得者观行成就灭影像者依佗亦
泯无方清净者约身为主外见东西(肇公云云)我相既
无更何方所虚空觉显者然虚空离识亦非实有
若言有者为一为多若体是一遍一切处随能合
法体应成多一所合处馀不合故不尔诸法应互
相遍若谓虚空不与法合应非容受又色等中有
虚空不有应相杂无应不遍若体是多便有品类
应如色等非遍容受故知虚空亦唯识现故首楞
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一时消殒谓迷
情所覆觉处见空尘影既销空元是觉(鱼人迷悟水风性空)
显谓空销觉现发谓妄尽心开翻覆观之俱无边
方见法身法身说经义在斯矣然上人法各三三
对六只尽是所拂之迹也谓法有执垢离垢及与
名数人有众生菩萨及佛问曰人自有差法本无
异何说三名答尅体虽无义说即有为对人法各
分能所故也第三圆彰法界文二初一真法界后
三重法界言一真者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
觉灵源也下对诸法圆泯圆收方说三重等别今
初。】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證得诸幻灭影像故尔
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解曰标告及指当根所證者为欲进显不思议境
界境界殊前故却蹑前功用明其得入所以发起
后之文势言證得者观行成就灭影像者依佗亦
泯无方清净者约身为主外见东西(肇公云云)我相既
无更何方所虚空觉显者然虚空离识亦非实有
若言有者为一为多若体是一遍一切处随能合
法体应成多一所合处馀不合故不尔诸法应互
相遍若谓虚空不与法合应非容受又色等中有
虚空不有应相杂无应不遍若体是多便有品类
应如色等非遍容受故知虚空亦唯识现故首楞
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一时消殒谓迷
情所覆觉处见空尘影既销空元是觉(鱼人迷悟水风性空)
显谓空销觉现发谓妄尽心开翻覆观之俱无边
音释¶ 第 361c 页 X09-0361.png
际故首楞又云闻复瞖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
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由如梦中事(空生觉中
云云)是知空有双绝但是觉心独鉴明明灵知不昧
后三重法界者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
周遍含容观此中义意全同华严法界观门三重
行相故依彼科之仍每重先示观门后释经义今
初第一真空观者观门中有四句(前二各四为八兼后二为十)
第一会色归空观复四一色不即是断空举体即
是真空故二青等非是真空之理无体莫不皆空
故三色不即空空中必无色故又即是空会色无
体故(上三句以法拣情)四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必无
性故(色空既尔一切皆然)第二明空即色观亦四一断空不
即色真空即色故二空理非青等非青等之真空
必不异青等故三空是所依不即色必作所依即
色故(上三句亦以法拣情)四空即是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
灭故(空色既尔一切皆然)第三空色无碍观谓色举体全是
真空则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
色而空不隐为一味法第四泯绝无寄观谓此所
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
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
所及非解所到是为行境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
失正念故(初二句入门拣情显解第三句解终趣行第四句正成行体行由解成行起解
绝也)示观门竟
后释经义者文中二一色相空净二空色同如一
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由如梦中事(空生觉中
云云)是知空有双绝但是觉心独鉴明明灵知不昧
后三重法界者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
周遍含容观此中义意全同华严法界观门三重
行相故依彼科之仍每重先示观门后释经义今
初第一真空观者观门中有四句(前二各四为八兼后二为十)
第一会色归空观复四一色不即是断空举体即
是真空故二青等非是真空之理无体莫不皆空
故三色不即空空中必无色故又即是空会色无
体故(上三句以法拣情)四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必无
性故(色空既尔一切皆然)第二明空即色观亦四一断空不
即色真空即色故二空理非青等非青等之真空
必不异青等故三空是所依不即色必作所依即
色故(上三句亦以法拣情)四空即是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
灭故(空色既尔一切皆然)第三空色无碍观谓色举体全是
真空则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
色而空不隐为一味法第四泯绝无寄观谓此所
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
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
所及非解所到是为行境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
失正念故(初二句入门拣情显解第三句解终趣行第四句正成行体行由解成行起解
绝也)示观门竟
后释经义者文中二一色相空净二空色同如一
音释¶ 第 362a 页 X09-0362.png
中又七一内身根识二外境六尘三内外四大四
世间诸法五出世诸法六自佗正报七一多依报
然观门云一切法亦然即此七段是也应云根识
即空不即空等七中初者。】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
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
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
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解曰此下皆云清净者谓由前二空观门拣情显
解次拂迹灭影同于行起解绝故皆清净为真空
矣故智论云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
言清净意言人乍闻空畏其断灭故馀处说云清
净如大般若一切皆云清净大品即直云空空与
清净皆绝相义若就心说即如净名经妄想是垢
无妄想是净无妄想即是空义故此说空云清净
矣由前幻垢巳尽能观之智又亡既合觉心故皆
清净故智论云菩萨于色等法中观行断故得如
是清净故名色清净是净能破一切法中戏论等
觉圆明故者蹑前显清净之因也由拂泯等故得
圆明显心清净等者比迷觉心心中执法今见法
性即法皆空故云清净如人不识珠体但执青黄
若见摩尼即色清净七段之中文皆同此也然展
转蹑前以显清净者义如后释。
今且销释法数名体心者总相明其我心即赖耶
世间诸法五出世诸法六自佗正报七一多依报
然观门云一切法亦然即此七段是也应云根识
即空不即空等七中初者。】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
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
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
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解曰此下皆云清净者谓由前二空观门拣情显
解次拂迹灭影同于行起解绝故皆清净为真空
矣故智论云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
言清净意言人乍闻空畏其断灭故馀处说云清
净如大般若一切皆云清净大品即直云空空与
清净皆绝相义若就心说即如净名经妄想是垢
无妄想是净无妄想即是空义故此说空云清净
矣由前幻垢巳尽能观之智又亡既合觉心故皆
清净故智论云菩萨于色等法中观行断故得如
是清净故名色清净是净能破一切法中戏论等
觉圆明故者蹑前显清净之因也由拂泯等故得
圆明显心清净等者比迷觉心心中执法今见法
性即法皆空故云清净如人不识珠体但执青黄
若见摩尼即色清净七段之中文皆同此也然展
转蹑前以显清净者义如后释。
今且销释法数名体心者总相明其我心即赖耶
音释¶ 第 362b 页 X09-0362.png
自体成唯识论说第八识种种别名于中有四种
名通一切位心即一也(馀三即阿陀那所知依种子识)迷时由执
藏及能所藏故名赖耶今观智成就觉性圆明故
但云心没赖耶名矣心既清净同无垢识故此下
文顿同佛境见尘者由我心计执故见一切色相
由执相故即见闻等是尘不单说外色名尘亦不
独说根识名尘根尘识三自有文故寻此见尘之
体还是我执之心但以就取色等生过之处而别
立名又亦不离根境识三而别有体如五蕴之法
与蕴中之我非别非同此亦如是若以意义配属
即赖耶中转相及第七识合为此见等瑜伽论云
赖耶识起必二识相应故又以六七合为此见意
识缘外境时必内依末那为染污根方得生起故
(梵云纥利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污意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思量即意持业释也)故
此所列心法无别末那起信亦于说梨耶次便说
意识无别第七楞伽亦尔故彼经云略说有三种
识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初即自性清净心次即
第八现相后即前六故彼经自释云攀外境界起
前事识即知事识不是末那然此彼经及起信论
皆不别出末那体者据贤首说有二意故一如前
说六八必俱二谓无明动真心成阿赖耶外境牵
心起执染净第七俱无此义故不别说又说计我
则合于转相计我所合于事识(此亦不乖思量行相)若不连
前带后则显示心数相蹑生起义不便故眼等根
名通一切位心即一也(馀三即阿陀那所知依种子识)迷时由执
藏及能所藏故名赖耶今观智成就觉性圆明故
但云心没赖耶名矣心既清净同无垢识故此下
文顿同佛境见尘者由我心计执故见一切色相
由执相故即见闻等是尘不单说外色名尘亦不
独说根识名尘根尘识三自有文故寻此见尘之
体还是我执之心但以就取色等生过之处而别
立名又亦不离根境识三而别有体如五蕴之法
与蕴中之我非别非同此亦如是若以意义配属
即赖耶中转相及第七识合为此见等瑜伽论云
赖耶识起必二识相应故又以六七合为此见意
识缘外境时必内依末那为染污根方得生起故
(梵云纥利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污意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思量即意持业释也)故
此所列心法无别末那起信亦于说梨耶次便说
意识无别第七楞伽亦尔故彼经云略说有三种
识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初即自性清净心次即
第八现相后即前六故彼经自释云攀外境界起
前事识即知事识不是末那然此彼经及起信论
皆不别出末那体者据贤首说有二意故一如前
说六八必俱二谓无明动真心成阿赖耶外境牵
心起执染净第七俱无此义故不别说又说计我
则合于转相计我所合于事识(此亦不乖思量行相)若不连
前带后则显示心数相蹑生起义不便故眼等根
音释¶ 第 362c 页 X09-0362.png
者识所依故能发识故前五各从自种生自现行
四大所造净色为体意根即第七识由此攀外起
意识故眼等识者随六根境种类异故由具五义
随根立名一依根之识非由境色识定生故如盲
不见等二根所发识由根变异识必变异如眼根
损见青为黄非色坏时而识坏也三属根之识由
识种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非色种子识种随也
四助根之识由根合识识所领受令根损益非境
界也五如根之识根识二法俱有情数非彼色法
定是无情根五义胜故说依根虽六识身皆依意
转然随不共立意识名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
立名顺识义故(依未自在位说)若依起信皆名意识此六
皆依意所起故意之识故故论释生灭因缘云所
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心即梨耶自体意即五
意以梨耶二义中有不觉义故不觉而起(业识)能见
(转识)能现(现识)能取境界(智识)起念相续(相读识)意识者即
此相续识(此生起识粗细虽殊同是一识更无别体故即指前第五识也)依诸凡
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非直心外计境为尘亦复于身计我于尘计所)种
种妄执(计我之相即蕴离蕴)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
亦名分离识(依于六识别别取六尘故故经云分为六和合)又复说名分
别事识(又能分别去来现在种种事相)释曰此五前三合八后二
合六由斯前释体不孤生然八识义相复有多门
今略指十五一者通论八皆名心意识别则八心
七意前六皆识二者随相各以自名为体(三科则识蕴意
四大所造净色为体意根即第七识由此攀外起
意识故眼等识者随六根境种类异故由具五义
随根立名一依根之识非由境色识定生故如盲
不见等二根所发识由根变异识必变异如眼根
损见青为黄非色坏时而识坏也三属根之识由
识种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非色种子识种随也
四助根之识由根合识识所领受令根损益非境
界也五如根之识根识二法俱有情数非彼色法
定是无情根五义胜故说依根虽六识身皆依意
转然随不共立意识名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
立名顺识义故(依未自在位说)若依起信皆名意识此六
皆依意所起故意之识故故论释生灭因缘云所
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心即梨耶自体意即五
意以梨耶二义中有不觉义故不觉而起(业识)能见
(转识)能现(现识)能取境界(智识)起念相续(相读识)意识者即
此相续识(此生起识粗细虽殊同是一识更无别体故即指前第五识也)依诸凡
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非直心外计境为尘亦复于身计我于尘计所)种
种妄执(计我之相即蕴离蕴)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
亦名分离识(依于六识别别取六尘故故经云分为六和合)又复说名分
别事识(又能分别去来现在种种事相)释曰此五前三合八后二
合六由斯前释体不孤生然八识义相复有多门
今略指十五一者通论八皆名心意识别则八心
七意前六皆识二者随相各以自名为体(三科则识蕴意
音释¶ 第 363a 页 X09-0363.png
处七心是体也)就实统归藏性三者五缘五尘(现量是实)六缘
一切(三量此假实)七缘赖耶(非量是假)八缘根身种子器界
(现实)四者皆具四三二分五者八遍非计七计非遍
第六俱是前五俱非六者根本烦恼俱生(四钝二利)分
别(具十)第八全无第六皆具第七俱生四惑前五俱
生三毒其所知障数同用别(二障下自有文至彼当释)七业障
者第七全无八有种子馀六现行八者报障则八
唯总报前六别报九者心所(恒依心起故与心相应故系属于心故心
缘总相心所缘总别如画师资作模填彩等故)第八有五所谓遍行(触作意受
想思)七有十八谓五遍四惑(痴见爱慢)八随(沉掉懈逸念乱不信不正
知)并慧第六皆具五有三十四谓遍别善全根本
三惑中(无惭无愧)大随(同上)十者八七无记六通三性十
一者八皆实有(就性皆假)十二者眼耳身三二界(不全)二
地(地全)鼻舌两识一界一地六七八识通遍界地十
三者皆通有漏无漏十四者依因缘增上(五依五根及六
七八六依七八七八互依)及等无间十五者眼识九缘生(空明根境
作意根本染净分别种子)耳识唯从八(除明)鼻舌身三七(除空)后三
(六七八也)五(更除染净分别)三(更除根境)四(更除根本却取根境)二外境六尘。】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
味触法亦复如是。」
【解曰略启三门初释名义次辨体性后显种类初
有通别通即尘也复更有名所谓六衰及六无义
(皆约凡位)亦云六境(此通凡圣)别者眼等所取故名色等对
根明境名色等故次出体者如前六根各自为体
一切(三量此假实)七缘赖耶(非量是假)八缘根身种子器界
(现实)四者皆具四三二分五者八遍非计七计非遍
第六俱是前五俱非六者根本烦恼俱生(四钝二利)分
别(具十)第八全无第六皆具第七俱生四惑前五俱
生三毒其所知障数同用别(二障下自有文至彼当释)七业障
者第七全无八有种子馀六现行八者报障则八
唯总报前六别报九者心所(恒依心起故与心相应故系属于心故心
缘总相心所缘总别如画师资作模填彩等故)第八有五所谓遍行(触作意受
想思)七有十八谓五遍四惑(痴见爱慢)八随(沉掉懈逸念乱不信不正
知)并慧第六皆具五有三十四谓遍别善全根本
三惑中(无惭无愧)大随(同上)十者八七无记六通三性十
一者八皆实有(就性皆假)十二者眼耳身三二界(不全)二
地(地全)鼻舌两识一界一地六七八识通遍界地十
三者皆通有漏无漏十四者依因缘增上(五依五根及六
七八六依七八七八互依)及等无间十五者眼识九缘生(空明根境
作意根本染净分别种子)耳识唯从八(除明)鼻舌身三七(除空)后三
(六七八也)五(更除染净分别)三(更除根境)四(更除根本却取根境)二外境六尘。】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
味触法亦复如是。」
【解曰略启三门初释名义次辨体性后显种类初
有通别通即尘也复更有名所谓六衰及六无义
(皆约凡位)亦云六境(此通凡圣)别者眼等所取故名色等对
根明境名色等故次出体者如前六根各自为体
音释¶ 第 363b 页 X09-0363.png
后显类者色有通别(通谓五根五尘及法处色俱名为色此等皆有质碍义故)
今则别也谓唯眼所取名之为色有见有对质碍
之相最粗显故(法处之色无见无对馀四及根无见有对)略有三种谓
显形表显谓青黄等(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空)形谓长短等
(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也)表谓行坐等(住卧屈伸取舍)声谓因执受等
及邪正教并可意等香谓好(约境约心)恶(准上)平等(非上二)
俱生(沉等与质俱起)和合(众成)变易(未熟不香)味谓苦醋甘辛咸
淡及俱生等触谓地水火风冷热涩滑痛痒饥饱
等法者一百数中唯除五尘(巳自标列)馀皆是法也三
内外四大。】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
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解曰即于根尘不取发识牵心之义直取四大之
体也宝积经说四大各二谓内及外(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
地界二者内谓自佗身内所有坚者强者所谓发
毛爪齿等外谓身外所有坚者强者所谓土石草
木等水界二者身内润性泪污等身外润性雨露
等火界二者身内热体热相能消饮食等身外热
体热相能成熟等风界二者身内风体风名速疾
住四支等身外体等而此四大从本巳来生时住
时体性俱空体性自离灭性亦离释曰彼云皆空
此云清净盖一义耳然内外四大虽各有种外起
现行必由内变四世间诸法。】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今则别也谓唯眼所取名之为色有见有对质碍
之相最粗显故(法处之色无见无对馀四及根无见有对)略有三种谓
显形表显谓青黄等(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空)形谓长短等
(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也)表谓行坐等(住卧屈伸取舍)声谓因执受等
及邪正教并可意等香谓好(约境约心)恶(准上)平等(非上二)
俱生(沉等与质俱起)和合(众成)变易(未熟不香)味谓苦醋甘辛咸
淡及俱生等触谓地水火风冷热涩滑痛痒饥饱
等法者一百数中唯除五尘(巳自标列)馀皆是法也三
内外四大。】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
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解曰即于根尘不取发识牵心之义直取四大之
体也宝积经说四大各二谓内及外(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
地界二者内谓自佗身内所有坚者强者所谓发
毛爪齿等外谓身外所有坚者强者所谓土石草
木等水界二者身内润性泪污等身外润性雨露
等火界二者身内热体热相能消饮食等身外热
体热相能成熟等风界二者身内风体风名速疾
住四支等身外体等而此四大从本巳来生时住
时体性俱空体性自离灭性亦离释曰彼云皆空
此云清净盖一义耳然内外四大虽各有种外起
现行必由内变四世间诸法。】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音释¶ 第 363c 页 X09-0363.png
【解曰十二处者六根六尘是生识处处是生门义
故亦名为入意识常昏根尘相入故或唯六数相
对说故十八界者一根门中根识尘三各有界分
故(眼与识为界识与色为界等故)亦是因义种族义故前为六二
解者息于业因此是六三观之治于我执兼之五
蕴即具三科大小乘宗无不约此以明诸义前说
妄认四大身心及云中外合成等即五蕴义故此
略之然此三科非各别体开合说者有其三解一
根有三品谓上中下或下中上二乐有三品略及
中广三迷有三类一迷心所不迷心色故说五蕴
二迷色法不迷心心所法故说十二处三迷色心
不迷心所说十八界然将此三科摄百法者蕴则
色摄十一受想各一行七十三识有其八唯六无
为非蕴所摄处则五根五尘各一意当八识法八
十二界者五根五尘六识各一意摄二识法八十
二二十五有者四洲四趣四禅四空无想净居梵
王六欲为二十五此皆是有各约实报非正智摄
故然梵王在初禅无想净居在第四禅四禅位中
别举此者梵王有见外道无想净居唯圣异馀天
故。】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一
章门二十有四我空章法空章法界章八识章
色章三科章十力章四无畏章四辨章不共法
章三十七品章成佛章四果章不生灭章缘生
音释¶ 第 364a 页 X09-0364.png
章业报章三途章人天章四禅入定章上二界
章二障章地位章四相章證道章除释本经外
旁通馀义二十有四开示悟入义定慧等学四
大成身觉二执过患识变义识三义遣显法喻
摩尼五道佛三宝破空藏识梦义恩爱义染净
平等八万四千义恒沙义三觉义五品修十善
义不思议义四生义三报义五道实义智无所
得义设象指月义右附录中。
*** 音释
橐籥
(橐音托籥音药)。
葶苈
(葶音亭苈音历草名)。
臃
(臃音邕肿也)。
逻
(郎佐切罗去声
巡也)。
魍魉
(魍音罔魉音两木石之怪也)。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五出世诸法。】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一切清净。」
【解曰问世间之法从妄情所变妄尽许万法全空
出世间法真实如何亦言空耶答若凡圣对待即
胜劣全殊若称法界观一种总是幻化皆从缘起
章二障章地位章四相章證道章除释本经外
旁通馀义二十有四开示悟入义定慧等学四
大成身觉二执过患识变义识三义遣显法喻
摩尼五道佛三宝破空藏识梦义恩爱义染净
平等八万四千义恒沙义三觉义五品修十善
义不思议义四生义三报义五道实义智无所
得义设象指月义右附录中。
*** 音释
橐籥
(橐音托籥音药)。
葶苈
(葶音亭苈音历草名)。
臃
(臃音邕肿也)。
逻
(郎佐切罗去声
巡也)。
魍魉
(魍音罔魉音两木石之怪也)。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五出世诸法。】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一切清净。」
【解曰问世间之法从妄情所变妄尽许万法全空
出世间法真实如何亦言空耶答若凡圣对待即
胜劣全殊若称法界观一种总是幻化皆从缘起
音释¶ 第 364b 页 X09-0364.png
无自体故如有一镜现种种杂秽瓦砾复有一镜
现种种胜妙珍宝痴孩不了贵贱悬殊智者达之
一无差异观智圆明心识净者亦复如是见世出
世若圣若凡一切皆空全是觉体故下文云见佛
世界如空华等祇缘称理平等所以名曰圣人如
其重圣轻凡欣真厌妄纵令修习岂證真源文中
三节一诸佛果法二三乘因法三总结。
初十力者然如来唯一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
种用故说为十总名力者能摧怨歒故不可屈伏
故一总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是处(因果相当)非处(反上
谓女轮王二王恶业乐报五盖修七觉佛过圣断结生云云)则降伏无因恶因
知人可度(说法)不可(作缘)二知过现未来(过去业报在过现未单复
云云现未亦尔)善等三种业(三性心中互受三性业报)及顺现等三报
(报与时互有定不定)知所度有障无障(前明所造业处业非处今约能造人受报
唯明是处又前总此别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垢(爱见慢等)净(不杂爱等)
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前通定散唯有漏此唯定无漏)四知信等五
根上中下(今世但得初二三四果及禅定后至无上菩提为略广出苦说等)五知
种种欲乐(难陀五欲提婆名闻迦弃头陀阿难多闻等凡圣各别云云)令舍不
净增清(前知宿惑多少此知现起好乐)六知一三五乘贪瞋痴等
种种性欲(性即种子欲即现行从性生欲习欲成性性通善恶根唯信等)知即时
异时谁可度不等(必示略广赞所迎弃云云)七知一切道(善恶无漏
等行)至处(五道涅槃)八知宿住(过去本生本事住宿世故凡但有通声闻亦明佛即
兼力百千世劫悉遍知故前知前际名随念趣因此知前际名性苦乐等)九知死此生
彼即天眼智也独此从所依得名(通明力例上说)十知自
现种种胜妙珍宝痴孩不了贵贱悬殊智者达之
一无差异观智圆明心识净者亦复如是见世出
世若圣若凡一切皆空全是觉体故下文云见佛
世界如空华等祇缘称理平等所以名曰圣人如
其重圣轻凡欣真厌妄纵令修习岂證真源文中
三节一诸佛果法二三乘因法三总结。
初十力者然如来唯一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
种用故说为十总名力者能摧怨歒故不可屈伏
故一总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是处(因果相当)非处(反上
谓女轮王二王恶业乐报五盖修七觉佛过圣断结生云云)则降伏无因恶因
知人可度(说法)不可(作缘)二知过现未来(过去业报在过现未单复
云云现未亦尔)善等三种业(三性心中互受三性业报)及顺现等三报
(报与时互有定不定)知所度有障无障(前明所造业处业非处今约能造人受报
唯明是处又前总此别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垢(爱见慢等)净(不杂爱等)
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前通定散唯有漏此唯定无漏)四知信等五
根上中下(今世但得初二三四果及禅定后至无上菩提为略广出苦说等)五知
种种欲乐(难陀五欲提婆名闻迦弃头陀阿难多闻等凡圣各别云云)令舍不
净增清(前知宿惑多少此知现起好乐)六知一三五乘贪瞋痴等
种种性欲(性即种子欲即现行从性生欲习欲成性性通善恶根唯信等)知即时
异时谁可度不等(必示略广赞所迎弃云云)七知一切道(善恶无漏
等行)至处(五道涅槃)八知宿住(过去本生本事住宿世故凡但有通声闻亦明佛即
兼力百千世劫悉遍知故前知前际名随念趣因此知前际名性苦乐等)九知死此生
彼即天眼智也独此从所依得名(通明力例上说)十知自
音释¶ 第 364c 页 X09-0364.png
解脱无疑亦知众生漏尽涅槃然佛力无量今约
度人因缘故但说十足辨其事(初知可度不可二知有障无障三知
著味不著四知胜劣五知所乐六知所趣七知解脱门八知先所从来九知生处好丑十知得涅槃)又
初力总摄为度生故于中分别九力。
四无畏者一正知一切法诸佛诚言我是一切正
智人等(诚实云说二谛故不与世谛故真实论故皆心知故故不可坏)二尽诸漏
及习言我漏尽等三说一切障道法(诚实云不善及漏善障解
脱故)四说出苦道(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佛作诚言说此四法
决定无畏(若有沙婆魔梵若复馀众如实言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故我安隐得无所
畏初二显自功德后二利益众生又一三说智二四说断又初示药法二示病灭三知禁忌四示应食也)
此望十力广略说故又能有所作无所疑难自有
智慧无能坏者智慧猛利堪受问难等故(皆上句十力下
句无畏)。
四无碍智者(智缘四境无拘碍故)一法(即真之俗)如说地水火风等
(是名字也)二义(真谛之境)如坚湿煖动等(正显地等)三词谓得彼
方言以说地等四于三种智中乐说然华严九地
(初地分得此地任运经云无暂舍离佛地究竟)说有十种(自相同相行相说相智相无我
相乘相因相果相住持相)皆前二境别(一中法者知诸法自相谓色变碍等义者知诸
法别相色十一等二中法知自性义知生灭三中行相现在差别过未差别四中教本解释五现知不异
比知如实六真俗无我相七乘相一乘诸乘八因相智法随證分位差别九佛地相法身色身十住持相
能说智德所说声教)后二则同皆词则说于法义乐说乃词
中别义(如一中云词无错谬说无断尽二中云词安立一切法说随安立不可坏等故)。
佛十八不共法者(力等二乘有分此无分故)一二三身口(多劫戒定
妙慧大悲成就故拔诸罪根因缘及习故)念(四念处心长夜修故心无得失)无失(通上三业)
度人因缘故但说十足辨其事(初知可度不可二知有障无障三知
著味不著四知胜劣五知所乐六知所趣七知解脱门八知先所从来九知生处好丑十知得涅槃)又
初力总摄为度生故于中分别九力。
四无畏者一正知一切法诸佛诚言我是一切正
智人等(诚实云说二谛故不与世谛故真实论故皆心知故故不可坏)二尽诸漏
及习言我漏尽等三说一切障道法(诚实云不善及漏善障解
脱故)四说出苦道(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佛作诚言说此四法
决定无畏(若有沙婆魔梵若复馀众如实言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故我安隐得无所
畏初二显自功德后二利益众生又一三说智二四说断又初示药法二示病灭三知禁忌四示应食也)
此望十力广略说故又能有所作无所疑难自有
智慧无能坏者智慧猛利堪受问难等故(皆上句十力下
句无畏)。
四无碍智者(智缘四境无拘碍故)一法(即真之俗)如说地水火风等
(是名字也)二义(真谛之境)如坚湿煖动等(正显地等)三词谓得彼
方言以说地等四于三种智中乐说然华严九地
(初地分得此地任运经云无暂舍离佛地究竟)说有十种(自相同相行相说相智相无我
相乘相因相果相住持相)皆前二境别(一中法者知诸法自相谓色变碍等义者知诸
法别相色十一等二中法知自性义知生灭三中行相现在差别过未差别四中教本解释五现知不异
比知如实六真俗无我相七乘相一乘诸乘八因相智法随證分位差别九佛地相法身色身十住持相
能说智德所说声教)后二则同皆词则说于法义乐说乃词
中别义(如一中云词无错谬说无断尽二中云词安立一切法说随安立不可坏等故)。
佛十八不共法者(力等二乘有分此无分故)一二三身口(多劫戒定
妙慧大悲成就故拔诸罪根因缘及习故)念(四念处心长夜修故心无得失)无失(通上三业)
音释¶ 第 365a 页 X09-0365.png
四无异想(于众生无贵贱敬慢怨亲等异故常观谁可度故观彼本来清净故入不二法
不行诳法故也)五无不定心(如澄停水如无风灯问佛若常定云何游行说法答佛于
诸法实相中定不退失故欲界有定入定可说故也)六无不知巳舍(众生钝根多觉
苦受乐受于舍受中不觉不知而有舍心是为愚使所使佛于不苦不乐受中知生住灭时故念念心中
粗细浅深无不悉知知巳而舍匆舍众入禅有人疑佛佛言我种种因缘知而故舍)七欲(佛知
善法恩常欲集诸法故修习心无厌足故也)八精进(如欲中说欲为初行增长名进欲为
意业进通三业又佛小息令阿难说法至进觉支佛惊起三问赞善又种种度生遇诸恶缘不生懈怠也)
九念(于三世诸法一切智慧相应故失名错误减名不及故异于前)十慧(三世一切智慧
力无畏无碍成就故禅油念炷故世世闻法读诵思修问难)十一解脱(无漏智慧相应
故有为解脱一切烦恼习尽故无为解脱)十二解脱知见(于解脱中智慧无量无边
清净故言知见者譬如绳二合一则牢也)无减(贯通上六唯说六事无减者二利中四事即足
欲求进行念守慧照辨此四法有二果报谓解脱解脱知见也)十三四五一切身
口意业随智慧行(无不利益众生故异二乘故成就三不护故入外道众中说法
都无信受者及现胸现阴等皆有因由故前三无失不说因缘今说随智慧行故行不失故异前也)十
六七八以智慧知过未现在通达无碍(由此故上三业随智
慧行问过未无体现在无住云何能知三世答若无过未佛岂成就十力等德问若三世皆有便堕常过
即无罪福生死缚脱有无量咎答三世各各有相非过未有现在相又若无过未亦无出家律仪亦无五
逆诸罪以是业等巳过去故亦无死入地狱未来无业故无报是为邪见又我不说过未如现在相我说
过去虽灭可生忆想能生心心数法如昨日及明日与今日可生忆想过未亦尔现在心虽无住相续生
故能知法诸也)问无见顶相等亦无与共云何不说答此
十八中但说智慧功德不说自然果报法(力等四科全依
智论)。
三十七助道品者略为四门一释名二辨类三出
体性四明行相初助谓资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
不行诳法故也)五无不定心(如澄停水如无风灯问佛若常定云何游行说法答佛于
诸法实相中定不退失故欲界有定入定可说故也)六无不知巳舍(众生钝根多觉
苦受乐受于舍受中不觉不知而有舍心是为愚使所使佛于不苦不乐受中知生住灭时故念念心中
粗细浅深无不悉知知巳而舍匆舍众入禅有人疑佛佛言我种种因缘知而故舍)七欲(佛知
善法恩常欲集诸法故修习心无厌足故也)八精进(如欲中说欲为初行增长名进欲为
意业进通三业又佛小息令阿难说法至进觉支佛惊起三问赞善又种种度生遇诸恶缘不生懈怠也)
九念(于三世诸法一切智慧相应故失名错误减名不及故异于前)十慧(三世一切智慧
力无畏无碍成就故禅油念炷故世世闻法读诵思修问难)十一解脱(无漏智慧相应
故有为解脱一切烦恼习尽故无为解脱)十二解脱知见(于解脱中智慧无量无边
清净故言知见者譬如绳二合一则牢也)无减(贯通上六唯说六事无减者二利中四事即足
欲求进行念守慧照辨此四法有二果报谓解脱解脱知见也)十三四五一切身
口意业随智慧行(无不利益众生故异二乘故成就三不护故入外道众中说法
都无信受者及现胸现阴等皆有因由故前三无失不说因缘今说随智慧行故行不失故异前也)十
六七八以智慧知过未现在通达无碍(由此故上三业随智
慧行问过未无体现在无住云何能知三世答若无过未佛岂成就十力等德问若三世皆有便堕常过
即无罪福生死缚脱有无量咎答三世各各有相非过未有现在相又若无过未亦无出家律仪亦无五
逆诸罪以是业等巳过去故亦无死入地狱未来无业故无报是为邪见又我不说过未如现在相我说
过去虽灭可生忆想能生心心数法如昨日及明日与今日可生忆想过未亦尔现在心虽无住相续生
故能知法诸也)问无见顶相等亦无与共云何不说答此
十八中但说智慧功德不说自然果报法(力等四科全依
智论)。
三十七助道品者略为四门一释名二辨类三出
体性四明行相初助谓资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
音释¶ 第 365b 页 X09-0365.png
所谓止观品即是类正因类故亦云菩提分分亦
因义二辨类者有其总别总谓诸经论说大乘道
品无量三十七者是其中别义通于大小若准智
论但三十七无所不摄(如四谛有无量相也)别者总有七类
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
正道分三出体性者但以十法为体谓信(二)进(八)
念(四)戒(三)定慧(各八)轻安喜舍思惟(各一)四明行
相者初中四念处者四谓身受心法念谓念慧
四是念慧所安住处故亦名念住以慧守境由念
得住故必要四者从粗至细对治凡夫四种倒故
(四即常乐我净此即先重后轻为次)初观身不净不净有五谓种子
住处自相自性究竟等二观受是苦谓此身既尔
众生贪者以其情尘生诸受故计之为乐故观其
苦受谓苦乐舍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此配三受)三观
心无常谓谁受此乐故须观心念念生灭四观法
无我即五蕴法皆不自在又如实观察对治小乘
四种倒故(不净等也)无行经云观身毕竟空观受内外
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名然观不净等通大小
乘(智度瑜伽大集般若皆性相双观也)观其性空唯是菩萨又但观
法性即除八倒既除八倒即成八行涅槃双树四
双八只四枯四荣正表于此谓法性之色实非是
净凡夫计净是名颠倒实非不净小计不净亦名
颠倒今观色种即空空中无净云何染著则凡净
倒破枯念处成色种是假假智常净云何滞空而
因义二辨类者有其总别总谓诸经论说大乘道
品无量三十七者是其中别义通于大小若准智
论但三十七无所不摄(如四谛有无量相也)别者总有七类
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
正道分三出体性者但以十法为体谓信(二)进(八)
念(四)戒(三)定慧(各八)轻安喜舍思惟(各一)四明行
相者初中四念处者四谓身受心法念谓念慧
四是念慧所安住处故亦名念住以慧守境由念
得住故必要四者从粗至细对治凡夫四种倒故
(四即常乐我净此即先重后轻为次)初观身不净不净有五谓种子
住处自相自性究竟等二观受是苦谓此身既尔
众生贪者以其情尘生诸受故计之为乐故观其
苦受谓苦乐舍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此配三受)三观
心无常谓谁受此乐故须观心念念生灭四观法
无我即五蕴法皆不自在又如实观察对治小乘
四种倒故(不净等也)无行经云观身毕竟空观受内外
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名然观不净等通大小
乘(智度瑜伽大集般若皆性相双观也)观其性空唯是菩萨又但观
法性即除八倒既除八倒即成八行涅槃双树四
双八只四枯四荣正表于此谓法性之色实非是
净凡夫计净是名颠倒实非不净小计不净亦名
颠倒今观色种即空空中无净云何染著则凡净
倒破枯念处成色种是假假智常净云何滞空而
音释¶ 第 365c 页 X09-0365.png
取灰断言色不净是名二乘不净倒破荣念处成
观色本际非空非假非净不净乃名中道佛表此
理故于中间而般涅槃馀三类此是则法药有四
观智为念谛理名处然华严经四皆有三一内(自巳)
二外(非情色)三内外(佗有情又俱)谓观内身循身观勤勇
念知除世间贪忧等然深观念处即坐道场更不
须馀机宜不同故说馀品四正勤者四念处似火
若得勤风则无所不烧故次辨之精进为体故总
名勤异外道勤故名为正虽是一勤随意分四前
二勤断二恶是止恶行后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
二善二恶皆所缘境前中未生之恶遏令不生巳
生之恶断令不续后二未生善令生巳生令广四
神足者谓欲(猛利乐欲)勤(精进无间)心(专一境性)观(由先闻教法内自拣择上
定此慧也)以勤过散乱智火微弱故须定制即所欲自
在神即是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欲
等四定能證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
心故神足所缘即种种变事神足自体即三摩地
欲勤心观皆是助伴由欲增上力證心一境性名
为欲定馀三亦然勤观心性名为上定皆从加行
受名此四加行即华严前正勤中云欲生勤精进
发心正断等以发心中持心能生止定持大举故
策心能生观定策大沈故是以随一念处有四正
勤随一正勤有四神足五根者信(信为上首能起馀四谓于谛宝
深忍乐故)进(于前所信策勤而行即正勤也)念(念处也明记不忘也)定(系缘一境即神足也)
观色本际非空非假非净不净乃名中道佛表此
理故于中间而般涅槃馀三类此是则法药有四
观智为念谛理名处然华严经四皆有三一内(自巳)
二外(非情色)三内外(佗有情又俱)谓观内身循身观勤勇
念知除世间贪忧等然深观念处即坐道场更不
须馀机宜不同故说馀品四正勤者四念处似火
若得勤风则无所不烧故次辨之精进为体故总
名勤异外道勤故名为正虽是一勤随意分四前
二勤断二恶是止恶行后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
二善二恶皆所缘境前中未生之恶遏令不生巳
生之恶断令不续后二未生善令生巳生令广四
神足者谓欲(猛利乐欲)勤(精进无间)心(专一境性)观(由先闻教法内自拣择上
定此慧也)以勤过散乱智火微弱故须定制即所欲自
在神即是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欲
等四定能證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
心故神足所缘即种种变事神足自体即三摩地
欲勤心观皆是助伴由欲增上力證心一境性名
为欲定馀三亦然勤观心性名为上定皆从加行
受名此四加行即华严前正勤中云欲生勤精进
发心正断等以发心中持心能生止定持大举故
策心能生观定策大沈故是以随一念处有四正
勤随一正勤有四神足五根者信(信为上首能起馀四谓于谛宝
深忍乐故)进(于前所信策勤而行即正勤也)念(念处也明记不忘也)定(系缘一境即神足也)
音释¶ 第 366a 页 X09-0366.png
慧(拣择是非)此五通生出世间法而为增上然始入佛
法即有信心未有定慧不得名根今由前三科则
信不可拔前三至此总得名根若依位者在于见
道之前则以速发现观而为其果五力者即前五
根增长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名为力又能损灭
不信等障故复名为力智论云能破烦恼得无生
忍故名为力七觉者觉谓觉了七谓念(所依支由系念故令
诸善法皆不忘失也)择法(自体支觉自相故)精进(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
(利益支由心勇悦身调适故也)轻安(能除粗重)定(依此不染污故谓依止定得转依故)舍
(是不染污故谓行舍平等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上三皆不染污支也)若依位说
即现观自性如实觉慧觉法自性然七皆自体而
差别者觉为自体馀六皆觉支分总收七觉不出
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慧后三定摄虽是前三至
此增故依位所明能断见惑以为其果又虽一刹
那七法俱起而随行相各说功能念除忘念择除
不正知馀除懈怠昏沈粗重散乱掉举上约通说
大乘七觉不念诸法故决择不可得故离进怠相
故绝忧喜故除安心缘皆叵得故性定之中无定
乱故亦不见于能所舍故八正(离八邪)道(开通涅槃)者谓
正(通八)见(分别支依前所證真实拣择故)思惟(诲示佗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义
发语言故)语(善于所證问答决择令佗信有见清净故)业(身业进止正行具足令佗信有戒清
净故)命(如法乞求依圣种性离五邪命令佗信有命清净故上三皆令佗信支问离身语业无别正命
如何建立三种答婆沙云瞋痴所起身业名邪业语业名邪语贪所起二业即名邪命邪活命故)精
进(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念(净随烦恼支由不忘失正止举相永不容受沈掉等)定
法即有信心未有定慧不得名根今由前三科则
信不可拔前三至此总得名根若依位者在于见
道之前则以速发现观而为其果五力者即前五
根增长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名为力又能损灭
不信等障故复名为力智论云能破烦恼得无生
忍故名为力七觉者觉谓觉了七谓念(所依支由系念故令
诸善法皆不忘失也)择法(自体支觉自相故)精进(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
(利益支由心勇悦身调适故也)轻安(能除粗重)定(依此不染污故谓依止定得转依故)舍
(是不染污故谓行舍平等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上三皆不染污支也)若依位说
即现观自性如实觉慧觉法自性然七皆自体而
差别者觉为自体馀六皆觉支分总收七觉不出
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慧后三定摄虽是前三至
此增故依位所明能断见惑以为其果又虽一刹
那七法俱起而随行相各说功能念除忘念择除
不正知馀除懈怠昏沈粗重散乱掉举上约通说
大乘七觉不念诸法故决择不可得故离进怠相
故绝忧喜故除安心缘皆叵得故性定之中无定
乱故亦不见于能所舍故八正(离八邪)道(开通涅槃)者谓
正(通八)见(分别支依前所證真实拣择故)思惟(诲示佗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义
发语言故)语(善于所證问答决择令佗信有见清净故)业(身业进止正行具足令佗信有戒清
净故)命(如法乞求依圣种性离五邪命令佗信有命清净故上三皆令佗信支问离身语业无别正命
如何建立三种答婆沙云瞋痴所起身业名邪业语业名邪语贪所起二业即名邪命邪活命故)精
进(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念(净随烦恼支由不忘失正止举相永不容受沈掉等)定
音释¶ 第 366b 页 X09-0366.png
(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也)若能如上分别诲示
等即是道支之果然其八中语业命三是戒蕴摄
念定是定馀三是慧定慧大同诸品但增胜耳上
之七类次第者谓闻法巳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
故摄心调柔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七觉分别
八正正行总以喻显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
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
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如是乃至者超越多法谓
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地度果向缘谛处定等。
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者然法门广说无量无边今
齐此结数者对治尘劳故然其所治即八万四千
烦恼古来释云众生烦恼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复
各有十即为百计应分为九品但上品重故开为
三品中下轻故各为一品合为五百复于内外境
起谓自五尘为内佗五尘为外一一各五百即为
五千别迷四谛则成二万并本一千则有二万一
千依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更有二说不能繁叙)一一对翻
即皆净法数无增减故论云不觉念起见诸境界
故说无明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
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陀罗尼者得总持菩萨于一一法中持一切法故
门者从一法中入一切法故然上从觉圆明故展
转蹑前相由以显世出世间诸法清净至此五段
历法备周馀六七两段但是结通佗身佗界更无
等即是道支之果然其八中语业命三是戒蕴摄
念定是定馀三是慧定慧大同诸品但增胜耳上
之七类次第者谓闻法巳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
故摄心调柔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七觉分别
八正正行总以喻显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
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
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如是乃至者超越多法谓
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地度果向缘谛处定等。
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者然法门广说无量无边今
齐此结数者对治尘劳故然其所治即八万四千
烦恼古来释云众生烦恼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复
各有十即为百计应分为九品但上品重故开为
三品中下轻故各为一品合为五百复于内外境
起谓自五尘为内佗五尘为外一一各五百即为
五千别迷四谛则成二万并本一千则有二万一
千依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更有二说不能繁叙)一一对翻
即皆净法数无增减故论云不觉念起见诸境界
故说无明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
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陀罗尼者得总持菩萨于一一法中持一切法故
门者从一法中入一切法故然上从觉圆明故展
转蹑前相由以显世出世间诸法清净至此五段
历法备周馀六七两段但是结通佗身佗界更无
音释¶ 第 366c 页 X09-0366.png
别义五段相由者谓心本清净由不觉故名赖耶
识相应于意复曰见尘起于现行有根识境中有
能造故说四大由是具足处界诸有有漏之法对
治此等有修有證复成无漏因行果德今既觉了
圆明故心意识及所变等展转清净皮之不存毛
无所附然无漏法若约人修證则先因后果今据
法本末故先果后因亦如论中根本灭故粗染随
灭六自佗正报。】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
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
净。」
【解曰一切实相者即无相也夫有相者皆归无常
缘生之法性本虚假言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知
来说名实相无迁无变究竟常住无量义经云如
是无相不相不相无相是名实相智论云照色等
空即名实相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于空
见空亦名颠倒于空无著乃至实法又楞伽经云
一切妄息是名如实如实即实相也性清净者此
实相从本巳来自性清净一切妄法所不能染比
迷似染今悟本净名性清净一身清净者由前悟
得根识尘大世出世间诸法皆归实相清净方始
成就此人一身清净故诸段清净皆牒前支唯此
独指实相以为净之所以多身清净者既于自身
證实相理亦见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以观一
识相应于意复曰见尘起于现行有根识境中有
能造故说四大由是具足处界诸有有漏之法对
治此等有修有證复成无漏因行果德今既觉了
圆明故心意识及所变等展转清净皮之不存毛
无所附然无漏法若约人修證则先因后果今据
法本末故先果后因亦如论中根本灭故粗染随
灭六自佗正报。】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
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
净。」
【解曰一切实相者即无相也夫有相者皆归无常
缘生之法性本虚假言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知
来说名实相无迁无变究竟常住无量义经云如
是无相不相不相无相是名实相智论云照色等
空即名实相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于空
见空亦名颠倒于空无著乃至实法又楞伽经云
一切妄息是名如实如实即实相也性清净者此
实相从本巳来自性清净一切妄法所不能染比
迷似染今悟本净名性清净一身清净者由前悟
得根识尘大世出世间诸法皆归实相清净方始
成就此人一身清净故诸段清净皆牒前支唯此
独指实相以为净之所以多身清净者既于自身
證实相理亦见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以观一
音释¶ 第 367a 页 X09-0367.png
切众生不取于相同圆觉性故志公云以我身空
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又下文云圆觉普照寂
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者以般若正智遍观众生菩提涅槃无漏智性本
来具足也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众生本性清净
非谓一人修道多人成佛七一多依报。】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
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解曰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螺
髻鹙子二相不同按地宝严坐莲无异况乃心冥
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
净湛然圆谓圆遍虚空裹谓含裹三世三世者竖
极虚空者横周一切者横竖总该平等者本末同
味清净者都结七段不动者冥于一如然上七段
悟时既相蹑清净迷时亦相蹑垢染应云觉不明
故令心不净心不净故见尘不净见尘不净故眼
根不净乃至如是一多世界不净文势及义意对
经可知第二空色同如。】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
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
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解曰前之七段即空色无碍此当泯绝无寄彼云
动念即乖法体反显法体本不动也标空为首者
蹑前起后由前云尽于虚空平等清净即知相尽
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又下文云圆觉普照寂
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者以般若正智遍观众生菩提涅槃无漏智性本
来具足也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众生本性清净
非谓一人修道多人成佛七一多依报。】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
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解曰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螺
髻鹙子二相不同按地宝严坐莲无异况乃心冥
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
净湛然圆谓圆遍虚空裹谓含裹三世三世者竖
极虚空者横周一切者横竖总该平等者本末同
味清净者都结七段不动者冥于一如然上七段
悟时既相蹑清净迷时亦相蹑垢染应云觉不明
故令心不净心不净故见尘不净见尘不净故眼
根不净乃至如是一多世界不净文势及义意对
经可知第二空色同如。】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
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
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解曰前之七段即空色无碍此当泯绝无寄彼云
动念即乖法体反显法体本不动也标空为首者
蹑前起后由前云尽于虚空平等清净即知相尽
音释¶ 第 367b 页 X09-0367.png
同空空既本无生灭动摇当知诸法亦本不生亦
不待灭一一当体如如不动觉性不动者然一切
法唯依觉性生灭动转诸法既尽同于虚空皆不
动故则觉性不动也如波不起水则湛然不动理
齐故言平等故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法句经云诸法从本来无是亦无非是非相寂灭
本来无所动然诸法与觉性平等未名理事无碍
法界者夫理事无碍要须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
一理全成多事而迁变即动即静即静即动生灭
广狭一切皆尔翻覆无碍今但一向不动但是摄
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观也乃至八万等
者还如前七段历诸法门经恐文繁略标首末义
兼中间故云乃至后段乃至之言亦例此知第二
理事无碍法界。】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
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
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解曰先示观门者此有十门一理遍于事门谓能
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
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
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二事遍于
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
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
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
不待灭一一当体如如不动觉性不动者然一切
法唯依觉性生灭动转诸法既尽同于虚空皆不
动故则觉性不动也如波不起水则湛然不动理
齐故言平等故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法句经云诸法从本来无是亦无非是非相寂灭
本来无所动然诸法与觉性平等未名理事无碍
法界者夫理事无碍要须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
一理全成多事而迁变即动即静即静即动生灭
广狭一切皆尔翻覆无碍今但一向不动但是摄
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观也乃至八万等
者还如前七段历诸法门经恐文繁略标首末义
兼中间故云乃至后段乃至之言亦例此知第二
理事无碍法界。】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
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
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解曰先示观门者此有十门一理遍于事门谓能
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
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
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二事遍于
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
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
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
音释¶ 第 367c 页 X09-0367.png
也如一尘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此全遍门超情
离见非世喻能况(此二门后有海波喻及两重问答也)三依理成事
四事能显理五以理夺事六事能隐理七真理即事
八事法即理九真理非事十事法非理(上十同一缘起约理望事
有成坏即离约事望理有隐显一异逆顺自在无碍同时深思令观明现)今经皆言遍满
法界者正是第二门行相兼于馀门义理谓此即
理之诸法与理不异故一一自遍法界不同前门
没体摄归理中故此名理事无碍也既遍法界即
知动静无碍一一周遍言觉性圆无际故当知六
根遍满者由前门巳显六根等与觉性平等平等
者即无分毫之异也既与觉性不异觉性圆无际
故六根亦圆无际故遍满法界若不遍满即是有
际有际即与觉性成异异则乖于前门故蹑前云
圆无际故首楞云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六尘巳下皆例前知第三周遍含容观。】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
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
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解曰先示观门者亦有十门一理如事门谓事法
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无体不现此则事无别
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
说此事为不即理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
理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
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
离见非世喻能况(此二门后有海波喻及两重问答也)三依理成事
四事能显理五以理夺事六事能隐理七真理即事
八事法即理九真理非事十事法非理(上十同一缘起约理望事
有成坏即离约事望理有隐显一异逆顺自在无碍同时深思令观明现)今经皆言遍满
法界者正是第二门行相兼于馀门义理谓此即
理之诸法与理不异故一一自遍法界不同前门
没体摄归理中故此名理事无碍也既遍法界即
知动静无碍一一周遍言觉性圆无际故当知六
根遍满者由前门巳显六根等与觉性平等平等
者即无分毫之异也既与觉性不异觉性圆无际
故六根亦圆无际故遍满法界若不遍满即是有
际有际即与觉性成异异则乖于前门故蹑前云
圆无际故首楞云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六尘巳下皆例前知第三周遍含容观。】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
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
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解曰先示观门者亦有十门一理如事门谓事法
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无体不现此则事无别
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
说此事为不即理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
理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
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
音释¶ 第 368a 页 X09-0368.png
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
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
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
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此
理事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
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
之四通局无碍(重释第二第二但遍遍即通也此兼不遍不遍局也)五广狭
无碍(重释第三三但包含含即广也今有不坏不坏狭也)六遍容无碍(此正合前
四五兼合二三)七摄入无碍(翻对前门但前一望多故遍容此多望一故摄入也)八
交涉无碍(兼前六七)九相在无碍(反对前门)十普容无碍(近收
前二远摄九门)今经虽略义理全同谓根兴尘皆是事法
例前七段事事皆然故云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
杂当知种种事法一一交参周遍虽有性字此是
各指根性尘性非谓泯根摄尘同于一性言无坏
无杂者如一灯光巳满一室更有一灯光亦全满
百千灯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坏亦不浑杂室中之
空喻于法界灯之光相喻以根尘谓一灯光容多
光相即一光相遍多光中一一皆然重重无尽含
容周遍斯之谓欤所以然者唯是真心所现皆如
幻梦影像故与所依性非一非异故故得遍多入
一摄一容多等也。
大文第三顿同佛境于中三一用心同二见境同
三称实同初有法喻今初。】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
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
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
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此
理事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
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
之四通局无碍(重释第二第二但遍遍即通也此兼不遍不遍局也)五广狭
无碍(重释第三三但包含含即广也今有不坏不坏狭也)六遍容无碍(此正合前
四五兼合二三)七摄入无碍(翻对前门但前一望多故遍容此多望一故摄入也)八
交涉无碍(兼前六七)九相在无碍(反对前门)十普容无碍(近收
前二远摄九门)今经虽略义理全同谓根兴尘皆是事法
例前七段事事皆然故云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
杂当知种种事法一一交参周遍虽有性字此是
各指根性尘性非谓泯根摄尘同于一性言无坏
无杂者如一灯光巳满一室更有一灯光亦全满
百千灯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坏亦不浑杂室中之
空喻于法界灯之光相喻以根尘谓一灯光容多
光相即一光相遍多光中一一皆然重重无尽含
容周遍斯之谓欤所以然者唯是真心所现皆如
幻梦影像故与所依性非一非异故故得遍多入
一摄一容多等也。
大文第三顿同佛境于中三一用心同二见境同
三称实同初有法喻今初。】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
音释¶ 第 368b 页 X09-0368.png
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
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解曰觉成就故总指圆彰法界巳下之文由斯故
得同佛境界不与法缚等者于四对法无胜劣心
如佛于三念之境故言同也同之所由经自徵释
云由一切觉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今
则离前与求厌憎爱重轻等八念也举八境者显
于心也(喻云光无憎爱后云修习此心)二喻。】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
体无二无憎爱故。」
【解曰光即眼识现量所得故无憎爱首楞云其目
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但有自性分别无计度等)汝识于中
次第标指云其目者意取眼识云汝识者即是意
识亦可但随凡俗情见以目瞳为光如法华云梵
王是众生父二见境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
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
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
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
涅槃犹如昨梦。」
【解曰修习此心得成就者近结八境安心远结观
行成就无修等者泯前心迹起后依正凡圣平等
之文若不泯之则虽无憎敬等尚见持毁(馀三例之)
故须泯之方同佛见自此巳下正显其同圆觉普
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解曰觉成就故总指圆彰法界巳下之文由斯故
得同佛境界不与法缚等者于四对法无胜劣心
如佛于三念之境故言同也同之所由经自徵释
云由一切觉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今
则离前与求厌憎爱重轻等八念也举八境者显
于心也(喻云光无憎爱后云修习此心)二喻。】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
体无二无憎爱故。」
【解曰光即眼识现量所得故无憎爱首楞云其目
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但有自性分别无计度等)汝识于中
次第标指云其目者意取眼识云汝识者即是意
识亦可但随凡俗情见以目瞳为光如法华云梵
王是众生父二见境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
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
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
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
涅槃犹如昨梦。」
【解曰修习此心得成就者近结八境安心远结观
行成就无修等者泯前心迹起后依正凡圣平等
之文若不泯之则虽无憎敬等尚见持毁(馀三例之)
故须泯之方同佛见自此巳下正显其同圆觉普
音释¶ 第 368c 页 X09-0368.png
照寂灭无二者由自心巳空但是觉照宁有凡圣
差别之二焉冥一如之无心即万动之恒寂故普
照是用寂灭是体佛心所极极于寂照故璎珞经
说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今云同佛是等觉义故云
普照寂灭金光明经摄大乘论皆说佛果无别色
声功德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三种世间融无碍
故世界即器世间众生即有情世间成佛即智正
觉世间云于中者即于寂照中也圆无际故百千
万亿者此方下数阿僧祇者此云无数是华严十
大数中之首经论多用故此举之不可说者大数
第九若从一十百千倍倍积之总有一百三十七
重数法恒沙者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初出象口周
四十里金沙混流沙细如面今有不可说阿僧祇
之数河一一河中一沙为一界以显世界如是多
矣然此中意者直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
是算其数量为欲引机造无边境故假增积多数
耳诸佛世界皆知空华者缘无自性全体即真真
性夺之无馀(如前理夺事门)故得相皆虚幻亦如善财求
法展转至摩耶等处会缘入实得愿智幻解脱门
见一切世界等皆如幻住云佛界者华严经说诸
佛众生一切世界有十种起具因缘故世界成就
所谓如来神力法应如是众生行业等乱起乱灭
者有三意一者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
住世界亦起灭无停二者华严云染污众生住故
差别之二焉冥一如之无心即万动之恒寂故普
照是用寂灭是体佛心所极极于寂照故璎珞经
说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今云同佛是等觉义故云
普照寂灭金光明经摄大乘论皆说佛果无别色
声功德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三种世间融无碍
故世界即器世间众生即有情世间成佛即智正
觉世间云于中者即于寂照中也圆无际故百千
万亿者此方下数阿僧祇者此云无数是华严十
大数中之首经论多用故此举之不可说者大数
第九若从一十百千倍倍积之总有一百三十七
重数法恒沙者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初出象口周
四十里金沙混流沙细如面今有不可说阿僧祇
之数河一一河中一沙为一界以显世界如是多
矣然此中意者直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
是算其数量为欲引机造无边境故假增积多数
耳诸佛世界皆知空华者缘无自性全体即真真
性夺之无馀(如前理夺事门)故得相皆虚幻亦如善财求
法展转至摩耶等处会缘入实得愿智幻解脱门
见一切世界等皆如幻住云佛界者华严经说诸
佛众生一切世界有十种起具因缘故世界成就
所谓如来神力法应如是众生行业等乱起乱灭
者有三意一者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
住世界亦起灭无停二者华严云染污众生住故
音释¶ 第 369a 页 X09-0369.png
世界成染污大福众生住故成染净信解菩萨住
故成净染等三者成坏相也然成住坏空离各二
十增减而世界无量无数故总观起灭缤纷问然
佛化土许可如斯自受用中如何起灭答若依实
教所明无形为净土生公云佛有形累托土以居
佛是常住法身何须国土故华严云依真而住非
国土此经云入于大光明藏馀义巳如前辨问法
华云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复云何通答彼据
理即事门此约理夺事门二皆无碍不即不离者
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亦不离圆觉如华与空如金
与器由不离故觉性夺之成空华由不即故世界
不妨有起灭无缚无脱者文通上下上即由世界
无净秽故下以众生本成佛故始知众生本来成
佛者始知即始觉(观行成就方能知故)本成即本觉(知与不知本是
佛故)佛即究竟觉(始之与本非二觉故)生死涅槃犹如梦者亦
无始觉之异四相本来同一觉故又寂灭无二是
自觉世界及众生是觉佗成佛二字及生死涅槃
如梦是觉满成就是满义故动寂双亡方圆满故
(上所释文但明能知者成佛其所知众生如次方释云)。
然说生本成佛唯是圆觉华严馀成义含不的指
注但以语惊凡听理越常情佛既罕言愚夫多谤
若不具彰义类岂曰庄严契经故总叙六门显成
佛延促(菩萨处胎经云或有众生从初发意经历劫数不得成佛或有次第成或有超越者)亦
使下文徵释蹑此易明一者一生成佛谓小乘有
故成净染等三者成坏相也然成住坏空离各二
十增减而世界无量无数故总观起灭缤纷问然
佛化土许可如斯自受用中如何起灭答若依实
教所明无形为净土生公云佛有形累托土以居
佛是常住法身何须国土故华严云依真而住非
国土此经云入于大光明藏馀义巳如前辨问法
华云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复云何通答彼据
理即事门此约理夺事门二皆无碍不即不离者
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亦不离圆觉如华与空如金
与器由不离故觉性夺之成空华由不即故世界
不妨有起灭无缚无脱者文通上下上即由世界
无净秽故下以众生本成佛故始知众生本来成
佛者始知即始觉(观行成就方能知故)本成即本觉(知与不知本是
佛故)佛即究竟觉(始之与本非二觉故)生死涅槃犹如梦者亦
无始觉之异四相本来同一觉故又寂灭无二是
自觉世界及众生是觉佗成佛二字及生死涅槃
如梦是觉满成就是满义故动寂双亡方圆满故
(上所释文但明能知者成佛其所知众生如次方释云)。
然说生本成佛唯是圆觉华严馀成义含不的指
注但以语惊凡听理越常情佛既罕言愚夫多谤
若不具彰义类岂曰庄严契经故总叙六门显成
佛延促(菩萨处胎经云或有众生从初发意经历劫数不得成佛或有次第成或有超越者)亦
使下文徵释蹑此易明一者一生成佛谓小乘有
音释¶ 第 369b 页 X09-0369.png
部唯悉达太子有大觉性于此生中苦行修道菩
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名为成佛
二者三祇成佛谓始教说唯具大乘性者从初发
意六度修行三无数劫五位伏断十地满足四智
圆明于色究竟天受佛智职名成正觉三相尽成
佛谓终教说一切众生本觉真心本来离念不如
实知匆然念起生住异灭念无自相不离本觉内
外熏力始断灭相终断生相一念相应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名成正觉(前约功圆相满此约相尽体现又前定待长久劫数此则
唯依自心延促无定)四初住成佛为华严说十信位满于诸
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佗悟故彼疏释云佛智何深情迷谓
远情忘智现则一体非遥既言一切法即心自性
今理现自心即心之性巳备无边之德矣觉心理
现理现则智圆若镜净明生非前非后非新非古
不由佗悟是自觉知一切法是觉佗成就慧身为
觉满见夫心性岂有自佗寂而能知名为正觉五
一念成佛谓无始迷倒妄认众生(华严缘起一味章云若约众生门中
众生及佛皆是生灭善恶境界未尝见有一佛清净解脱者识倒见佛亦倒故)一念悟时
全体是佛(缘起章又云约佛门中佛及众生皆本空寂情识巳亡同诸佛故未尝见一众生流
转者心净一切皆净故也)如梦身相梦时非无寤即自身岂
待长养故论云亦无始觉之异华严云若离妄想
一切自然无碍等智即得现前如尘破经出广博
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名为成佛
二者三祇成佛谓始教说唯具大乘性者从初发
意六度修行三无数劫五位伏断十地满足四智
圆明于色究竟天受佛智职名成正觉三相尽成
佛谓终教说一切众生本觉真心本来离念不如
实知匆然念起生住异灭念无自相不离本觉内
外熏力始断灭相终断生相一念相应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名成正觉(前约功圆相满此约相尽体现又前定待长久劫数此则
唯依自心延促无定)四初住成佛为华严说十信位满于诸
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佗悟故彼疏释云佛智何深情迷谓
远情忘智现则一体非遥既言一切法即心自性
今理现自心即心之性巳备无边之德矣觉心理
现理现则智圆若镜净明生非前非后非新非古
不由佗悟是自觉知一切法是觉佗成就慧身为
觉满见夫心性岂有自佗寂而能知名为正觉五
一念成佛谓无始迷倒妄认众生(华严缘起一味章云若约众生门中
众生及佛皆是生灭善恶境界未尝见有一佛清净解脱者识倒见佛亦倒故)一念悟时
全体是佛(缘起章又云约佛门中佛及众生皆本空寂情识巳亡同诸佛故未尝见一众生流
转者心净一切皆净故也)如梦身相梦时非无寤即自身岂
待长养故论云亦无始觉之异华严云若离妄想
一切自然无碍等智即得现前如尘破经出广博
音释¶ 第 369c 页 X09-0369.png
严净经云有三男子诣佛礼足作如是言世尊我
今于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第一男子白佛言
若作是说我是如来此言便是正说所以者何我
于此法不生疑惑(第二男子云是世尊第三男子云佛其词皆同)尔时会
中百千众生心皆扰动不乐本座皆作是念无有
二佛并出世间今此男子何故发如是言阿难誊
大众意问佛佛说偈印许偈云能知过去如亦知
未来如见一切法如是故名如来不畏于生死正
住生死中化度诸众生是故名世尊觉无明无知
其性无所有巳得于明智是故名为佛菩萨处胎
经云或有众生朝发道心即得成佛诸大乘经其
文非一达磨禅宗即心即佛是斯意也六本来成
佛论云四相俱时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涅槃论解微密义云身外有佛亦非密身内有佛
亦非密非有非无亦非密众生是佛故微密华严
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法界身也)普见一切众生
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
谓无性又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
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
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觉彼
疏问云此中之成为理为事若是事成云何皆同
一性若是理成云何八相疏自答云此是华严大
节若不对诸宗难以取解今约五乘及五教而辨
然诸众生若于人天教中观之则具足人法二我
今于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第一男子白佛言
若作是说我是如来此言便是正说所以者何我
于此法不生疑惑(第二男子云是世尊第三男子云佛其词皆同)尔时会
中百千众生心皆扰动不乐本座皆作是念无有
二佛并出世间今此男子何故发如是言阿难誊
大众意问佛佛说偈印许偈云能知过去如亦知
未来如见一切法如是故名如来不畏于生死正
住生死中化度诸众生是故名世尊觉无明无知
其性无所有巳得于明智是故名为佛菩萨处胎
经云或有众生朝发道心即得成佛诸大乘经其
文非一达磨禅宗即心即佛是斯意也六本来成
佛论云四相俱时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涅槃论解微密义云身外有佛亦非密身内有佛
亦非密非有非无亦非密众生是佛故微密华严
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法界身也)普见一切众生
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
谓无性又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
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
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觉彼
疏问云此中之成为理为事若是事成云何皆同
一性若是理成云何八相疏自答云此是华严大
节若不对诸宗难以取解今约五乘及五教而辨
然诸众生若于人天教中观之则具足人法二我
音释¶ 第 370a 页 X09-0370.png
若于小乘教中观之但是五蕴实法本来无我若
大乘始教法相宗即说唯识所现无相宗即说幻
有即空人法俱遣若大乘终教唯如来藏具恒沙
性德故众生即在缠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犹据
理说)若大乘顿教则相本自尽性本自现不可说言
成佛不成佛等若依此宗(华严宗也)旧来成竟亦涅槃
竟非约同体此成即是彼成难若尔何以现有众
生非即佛耶答若就众生位看尚不见唯心即空
安见圆教中事如迷东谓西正执西故若诸情顿
破则法界圆现无不巳成犹彼悟人西处全东若
尔诸佛何以更化答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如
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无不化时然上六门
初门众生无成佛义故次门五分中唯许一分半
众生定待三祇劫满成佛后四门一切众生皆许
成佛于中三四妄尽觉显是为成佛五顿悟无妄
即名为佛六本无迷悟元来是佛又中间四门次
次相望前延后促又前二事成次二事同理成五
唯理成六皆无碍今经文者若约观成方能知之
即当四五两门若约所知众生本来皆佛即唯第
六三称实同。】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
来无去其所證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證者无
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證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證亦
无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大乘始教法相宗即说唯识所现无相宗即说幻
有即空人法俱遣若大乘终教唯如来藏具恒沙
性德故众生即在缠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犹据
理说)若大乘顿教则相本自尽性本自现不可说言
成佛不成佛等若依此宗(华严宗也)旧来成竟亦涅槃
竟非约同体此成即是彼成难若尔何以现有众
生非即佛耶答若就众生位看尚不见唯心即空
安见圆教中事如迷东谓西正执西故若诸情顿
破则法界圆现无不巳成犹彼悟人西处全东若
尔诸佛何以更化答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如
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无不化时然上六门
初门众生无成佛义故次门五分中唯许一分半
众生定待三祇劫满成佛后四门一切众生皆许
成佛于中三四妄尽觉显是为成佛五顿悟无妄
即名为佛六本无迷悟元来是佛又中间四门次
次相望前延后促又前二事成次二事同理成五
唯理成六皆无碍今经文者若约观成方能知之
即当四五两门若约所知众生本来皆佛即唯第
六三称实同。】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
来无去其所證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證者无
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證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證亦
无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音释¶ 第 370b 页 X09-0370.png
【解曰称法界真实性故初句蹑前由见生涅如梦
即称圆觉实性同佛境也此有二意一但有能依
之梦必有所依之人梦是人之神游亦见闻之气
分无别体故二但了梦体空无即證自身真实迷
自身者由执梦故然馀喻皆带自佗唯梦喻尅体
故大璎珞经说过去有佛欲说法时令大众睡眠
梦中说法令增善根觉得道果(涅槃罗刹云云迦旃延弟子云云)
亦表万法皆梦大梦之境必有大觉之明矣当知
下有四节初总明称实谓迷时生死无起涅槃无
灭悟时非灭却生死发起涅槃称体而观都无起
灭圣法非新来凡心非灭去又直言体无起灭来
去不约圣凡其所證下别指能所所證之境非得
真失妄舍粗取妙能證之心都无分别离于四病
(病如下文)于此下双泯能所故故华严云若有见正觉
解脱离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證道眼一切法性
下总结称实故华严说众生成佛次后亦云(同此四节
如注配之)无相性无尽性无生性无灭性(总明也)无我性
无非我性无众生性无非众生性(无所證也)无菩提性
(无能證也)无法界性无虚空性(双泯能所)亦复无有成正觉
性(总结)四结牒问词。】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
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解之可知后偈讽文三(略于起行方便故)初讽观行成就
文二初七句二空观。】
音释¶ 第 370c 页 X09-0370.png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后三句法界观。】
「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长广偈略次一偈半颂顿同佛境。】
「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后一偈颂结牒问词。】
「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二
*** 音释
誊
(音腾传也)。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三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第二徵释迷悟始终文四初三今初。】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
音释¶ 第 371a 页 X09-0371.png
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之可知二正陈词句中三一庆其所悟。】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
大陀罗尼因地法门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
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解曰兼指初段中因地法行者是一切行位根本
故后必蹑前故二难其所疑。】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
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
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
烦恼。」
【解曰由前云众生本成佛道故起此疑疑有三句一
谓真能生妄二谓说妄为真三牒而纵之责无穷
过意云本来是佛烦恼何生若无生中妄生起者
如来成佛同本无生无生之中还应妄起成佛义
等生否应齐齐生则果佛何尊齐否则因违现事
进退不可故有斯云亦如复礼法师云真法性本
净妄法何由起(如初句也)妄法从真生此妄安可止(如第
三句)三结请通释。】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
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解曰据此三难诸典无文唯佛了知登地方受今
乃请宣成教普示末世凡夫故曰无遮大慈开秘
【解之可知二正陈词句中三一庆其所悟。】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
大陀罗尼因地法门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
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解曰兼指初段中因地法行者是一切行位根本
故后必蹑前故二难其所疑。】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
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
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
烦恼。」
【解曰由前云众生本成佛道故起此疑疑有三句一
谓真能生妄二谓说妄为真三牒而纵之责无穷
过意云本来是佛烦恼何生若无生中妄生起者
如来成佛同本无生无生之中还应妄起成佛义
等生否应齐齐生则果佛何尊齐否则因违现事
进退不可故有斯云亦如复礼法师云真法性本
净妄法何由起(如初句也)妄法从真生此妄安可止(如第
三句)三结请通释。】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
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解曰据此三难诸典无文唯佛了知登地方受今
乃请宣成教普示末世凡夫故曰无遮大慈开秘
音释¶ 第 371b 页 X09-0371.png
密藏秘谓非器不传密谓覆相而说(或随自意或随佗意权实
难测)秘藏如不开匮密藏则一法含多今请不拣末
世则开秘藏显了而谈则开密藏(故涅槃云具缚凡夫能知如来
秘密之藏)了义法门者由此标目永断疑悔者疑是根
本通论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善品
为业别显则五盖中疑有三一疑自谓巳不能入
理二疑师谓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谓于所学为令
出离为不出离又疑理事空有双是双非等如有
病人疑自疑医疑药病终不愈今三疑中即疑法
也此疑复有巳起未起(如天亲判金刚经断疑之意)今皆含之
刚藏为佗请问令永断故然断疑方便者若疑境
界令悟唯心若疑法性令观无得馀皆例知今此
断疑通二方便对文可解悔者通论是不定之法
悔善则恶悔恶则善故今请永断即属悔恶也亦
五盖数但此不因掉也然入道人若未通决生佛
同异则或用功多时反自疑悔后三展虔诚也二
赞许中。】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
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
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
【解曰言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者然汎论如来
秘密有其二意一如来之密藏谓一乘如来知见
难测)秘藏如不开匮密藏则一法含多今请不拣末
世则开秘藏显了而谈则开密藏(故涅槃云具缚凡夫能知如来
秘密之藏)了义法门者由此标目永断疑悔者疑是根
本通论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善品
为业别显则五盖中疑有三一疑自谓巳不能入
理二疑师谓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谓于所学为令
出离为不出离又疑理事空有双是双非等如有
病人疑自疑医疑药病终不愈今三疑中即疑法
也此疑复有巳起未起(如天亲判金刚经断疑之意)今皆含之
刚藏为佗请问令永断故然断疑方便者若疑境
界令悟唯心若疑法性令观无得馀皆例知今此
断疑通二方便对文可解悔者通论是不定之法
悔善则恶悔恶则善故今请永断即属悔恶也亦
五盖数但此不因掉也然入道人若未通决生佛
同异则或用功多时反自疑悔后三展虔诚也二
赞许中。】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
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
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
【解曰言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者然汎论如来
秘密有其二意一如来之密藏谓一乘如来知见
音释¶ 第 371c 页 X09-0371.png
佛于渐教门中久默斯要故如前释也故云究竟
方便下答觉照离华瞖等二如来即秘密由證密
藏能所无二故三业具皆秘密也谓非色现色摩
尼不能喻其多非量现量应持不能穷其顶不分
而遍一多不足异其体全法为身一毛不可穷其
际此身密也非近非远目连寻之无际身子对而
不闻非自非佗若天鼓之无从犹谷响之缘发无
边法海卷之在一言无内圆音展之该万类此口
密也无心成事等觉尚不能知意密也二义之中
经显所證矣言决定信者前顿同佛境义当信根
成就初发心住今但通决疑难以成前义故也三
伫听。】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第四正说长行四一反覆起疑之本二喻释现起
之疑三显浅难造深四结问不当理初中又三一
总指轮回二真随妄转三结指前疑今初。】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
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解曰于中初一句总标情器故云一切无著金刚
论以四蕴为世界若不约情何成轮回又一切者
总有十种如华严世界成就品说次六对辨其轮
回谓但住有为即属轮回心也始终者若唯约染
缘则创变为始极證为终或无始有终若染净对
说则證菩提为始断尽烦恼为终若唯约净缘有
方便下答觉照离华瞖等二如来即秘密由證密
藏能所无二故三业具皆秘密也谓非色现色摩
尼不能喻其多非量现量应持不能穷其顶不分
而遍一多不足异其体全法为身一毛不可穷其
际此身密也非近非远目连寻之无际身子对而
不闻非自非佗若天鼓之无从犹谷响之缘发无
边法海卷之在一言无内圆音展之该万类此口
密也无心成事等觉尚不能知意密也二义之中
经显所證矣言决定信者前顿同佛境义当信根
成就初发心住今但通决疑难以成前义故也三
伫听。】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第四正说长行四一反覆起疑之本二喻释现起
之疑三显浅难造深四结问不当理初中又三一
总指轮回二真随妄转三结指前疑今初。】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
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解曰于中初一句总标情器故云一切无著金刚
论以四蕴为世界若不约情何成轮回又一切者
总有十种如华严世界成就品说次六对辨其轮
回谓但住有为即属轮回心也始终者若唯约染
缘则创变为始极證为终或无始有终若染净对
说则證菩提为始断尽烦恼为终若唯约净缘有
音释¶ 第 372a 页 X09-0372.png
始无终(如上用心皆属轮回之见)唯心冥圆觉不住染净方得
无始无终新新而起曰生(表此先非有故)念念落谢曰灭
(表此后是无故)过去名前未来名后现在住劫名有空劫
名无成劫名聚坏劫名散现行为起调伏为止次
二句正示轮回之相念念相续者情界器界皆依
妄念既所依不断故能依亦然循环往复者器界
空巳复成情界灭巳复生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
沙劫波莫之遏绝后二句结成轮回取谓取著执
我我所舍谓厌离厌苦所依又于根身则厌苦粗
障为舍忻净妙离为取于器界则厌此娑婆为舍
忻彼极乐为取若取若舍种种不同皆是颠倒妄
心变现轮回之相故论云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无相可得首楞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
幻法二真随妄转文三一法。】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
无有是处。」
【解曰能观是轮回之心故所观圆觉亦尔如梦见
实物物亦是梦故清凉大师答复礼法师云由来
未曾悟故说妄无始二喻。】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解曰四对喻中初由目数动湛水如波摇次眼识
迟钝旋火成轮相馀二可见三合。】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
无始无终新新而起曰生(表此先非有故)念念落谢曰灭
(表此后是无故)过去名前未来名后现在住劫名有空劫
名无成劫名聚坏劫名散现行为起调伏为止次
二句正示轮回之相念念相续者情界器界皆依
妄念既所依不断故能依亦然循环往复者器界
空巳复成情界灭巳复生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
沙劫波莫之遏绝后二句结成轮回取谓取著执
我我所舍谓厌离厌苦所依又于根身则厌苦粗
障为舍忻净妙离为取于器界则厌此娑婆为舍
忻彼极乐为取若取若舍种种不同皆是颠倒妄
心变现轮回之相故论云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无相可得首楞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
幻法二真随妄转文三一法。】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
无有是处。」
【解曰能观是轮回之心故所观圆觉亦尔如梦见
实物物亦是梦故清凉大师答复礼法师云由来
未曾悟故说妄无始二喻。】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解曰四对喻中初由目数动湛水如波摇次眼识
迟钝旋火成轮相馀二可见三合。】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
音释¶ 第 372b 页 X09-0372.png
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解曰诸旋者眼目云舟喻生死垢心也彼物者水
火月岸喻圆觉也何况下正合三结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解曰三惑者即前三种疑也据此结文的指即知
定是先责起疑之本未是答难若是偏答三中之
一难即不合总结三惑智者详焉然虽非是正答
巳是标举建立答义之意势令息如上之念即前
疑早合自亡况复空华金矿分明晓喻二喻释现
起之疑文二初一空中华无起灭喻二金中矿不
重生喻初中三一喻释二法合三结成今初。】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
翳巳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
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
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解曰曲分为二初翳差华亡喻谓不知华因翳有
乃谓从空而生喻不知妄出迷情却执真能生妄
既得翳差即不见华闻说从翳而生又执何时更
翳喻前观成同佛普净根尘因知妄染由迷又疑
迷心却起问翳差之者或有佗时更生不必的定
永无如何以此为喻答喻者但取当日一席之事
不说终身但以愚人晨旦见华食时眼差见华乱生
乱灭谓言翳亦速起速停是以经中遮云不可故
诸论喻释佛云如大梦觉岂可难云睡起梦觉何
【解曰诸旋者眼目云舟喻生死垢心也彼物者水
火月岸喻圆觉也何况下正合三结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解曰三惑者即前三种疑也据此结文的指即知
定是先责起疑之本未是答难若是偏答三中之
一难即不合总结三惑智者详焉然虽非是正答
巳是标举建立答义之意势令息如上之念即前
疑早合自亡况复空华金矿分明晓喻二喻释现
起之疑文二初一空中华无起灭喻二金中矿不
重生喻初中三一喻释二法合三结成今初。】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
翳巳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
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
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解曰曲分为二初翳差华亡喻谓不知华因翳有
乃谓从空而生喻不知妄出迷情却执真能生妄
既得翳差即不见华闻说从翳而生又执何时更
翳喻前观成同佛普净根尘因知妄染由迷又疑
迷心却起问翳差之者或有佗时更生不必的定
永无如何以此为喻答喻者但取当日一席之事
不说终身但以愚人晨旦见华食时眼差见华乱生
乱灭谓言翳亦速起速停是以经中遮云不可故
诸论喻释佛云如大梦觉岂可难云睡起梦觉何
音释¶ 第 372c 页 X09-0372.png
妨明夜更睡还梦若如是难岂解喻焉二法非相
待者翳不与华期华不随翳生但翳故妄见非华
实生二法各不相知况复一空一有故云不相待
也纵使心迷生死亦寂但缘迷故妄似生死众生
本自不生幻华毕竟不起莫将翳待莫以迷求刚
藏问目正似此也后空不生华喻前巳合释文易
可知然佛顶经亦有此法喻文广义略阙于待翳
之文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解曰迷见生死似华起悟得涅槃似华灭言圆觉
离华翳则双拂生死无明虚空非暂有无觉性何
关迷悟众生既如华起约谁更难无明无明生死
既空何责本来成佛空华终不再起果位何得还
迷由巳计度不休见佗觉性流转若如是解顿遣
三疑三疑钩锁连环不是三科别答下金矿喻即
唯答佛不再迷此疑过深故重喻也三结成。】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
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解曰虚空世法尚不同华起灭况如来随顺圆觉
湛然真常是虚空之体性耶觉为空性者佛顶云
空生大觉中又云寂照含虚空复言平等者然圆
觉虽是虚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遍法界无分无
限无别能依所依故云平等此意云空在觉中空
尚常寂况觉为空性岂增减耶喻犹不及故云况
待者翳不与华期华不随翳生但翳故妄见非华
实生二法各不相知况复一空一有故云不相待
也纵使心迷生死亦寂但缘迷故妄似生死众生
本自不生幻华毕竟不起莫将翳待莫以迷求刚
藏问目正似此也后空不生华喻前巳合释文易
可知然佛顶经亦有此法喻文广义略阙于待翳
之文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解曰迷见生死似华起悟得涅槃似华灭言圆觉
离华翳则双拂生死无明虚空非暂有无觉性何
关迷悟众生既如华起约谁更难无明无明生死
既空何责本来成佛空华终不再起果位何得还
迷由巳计度不休见佗觉性流转若如是解顿遣
三疑三疑钩锁连环不是三科别答下金矿喻即
唯答佛不再迷此疑过深故重喻也三结成。】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
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解曰虚空世法尚不同华起灭况如来随顺圆觉
湛然真常是虚空之体性耶觉为空性者佛顶云
空生大觉中又云寂照含虚空复言平等者然圆
觉虽是虚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遍法界无分无
限无别能依所依故云平等此意云空在觉中空
尚常寂况觉为空性岂增减耶喻犹不及故云况
音释¶ 第 373a 页 X09-0373.png
复后金矿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
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
复如是。」
【解曰曲分为二先喻此喻唯答佛不再迷之难前
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普眼段中众生
本来成佛之义故举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法
合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所以俱通三难今就不
坏因果之相故说销矿出金华则始终本无矿则
因销始尽意云圆顿之理虽齐迷悟不妨成异既
有多生习障还须背习显真真显即究竟清净若
但用前喻即拨无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
用此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
邪见道理微妙一喻难齐故说两事是知此喻唯
答第三难也文中喻意如人鍊金须得其矿若非
金矿鍊亦无金若因销有者销顽石等亦应得金
虽假烬冶销融金性要须本有所以经言金非销
故有故金刚三昧经合金钱喻云昔迷故非无今
觉故非入既巳成金等者正喻佛不再迷不应说
言等者喻佛隐显无异佛顶亦云昔本无迷似有
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后法合者金喻法身鍊
出喻报身作环钏等百千万种喻化身矿中虽有
金不销金不出识中虽有佛不修佛何成三显浅
难造深文二初所造离念。】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
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
复如是。」
【解曰曲分为二先喻此喻唯答佛不再迷之难前
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普眼段中众生
本来成佛之义故举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法
合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所以俱通三难今就不
坏因果之相故说销矿出金华则始终本无矿则
因销始尽意云圆顿之理虽齐迷悟不妨成异既
有多生习障还须背习显真真显即究竟清净若
但用前喻即拨无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
用此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
邪见道理微妙一喻难齐故说两事是知此喻唯
答第三难也文中喻意如人鍊金须得其矿若非
金矿鍊亦无金若因销有者销顽石等亦应得金
虽假烬冶销融金性要须本有所以经言金非销
故有故金刚三昧经合金钱喻云昔迷故非无今
觉故非入既巳成金等者正喻佛不再迷不应说
言等者喻佛隐显无异佛顶亦云昔本无迷似有
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后法合者金喻法身鍊
出喻报身作环钏等百千万种喻化身矿中虽有
金不销金不出识中虽有佛不修佛何成三显浅
难造深文二初所造离念。】
音释¶ 第 373b 页 X09-0373.png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兴涅槃亦
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解曰前通难了此别显幽深难见言说不及下智
难造以遮展转无穷疑难先标觉心为宗后方拂
迹者明非断灭但离所拂非无觉心拂有三节初
拂转依之名转烦恼生死故曰菩提涅槃体虽即
真名因妄得后两节皆双拂对待圆觉性中都无
此事若有少见则迷圆觉故华严云于法若有见
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二能造滞
情文四一举胜彰劣二举喻显情三诫息妄心四
重彰妄义今初。】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
不能至彼之亲證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
度如来圆觉境界。」
【解曰文中两对初小圣理智对后何况下凡心真
觉对意云小圣真智(生空)尚不能亲到小圣之理(生空
真如)况凡心劣于前智真觉又超理转转悬隔何能
造耶如百寮尚畏宰相百姓岂亲天子此正同金
刚经四果之人尚无心言我證得四果岂如来有
定法得阿耨菩提耶然四向四果断證行相者谓
断三界见惑有十六心至第十五道类忍时名初
果向至第十六心即入修道名须陀洹果以见惑
顿断不同修惑分三界别故欲界修惑分为九品
断至五品是一来向断六品尽得一来果以九品
音释¶ 第 373c 页 X09-0373.png
惑能润七生为上上品润两生次三品各润一生
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六品惑尽巳
损六生故唯馀一度来生欲界断惑七八品名第
三果向九品全断尽即得不还果次断上二界修
惑乃至有顶八品惑尽名阿罗汉向三界见修都
尽得阿罗汉果成就我生巳尽等四即是所圆境
界矣言身心语言断灭者沈空滞寂灰身灭智也
彼之亲證等者若未入灭即有馀涅槃若身智灭
巳即无馀涅槃思惟心者种种计度意云无心近
理尚不能造有心转背岂能测度故法华说大地
皆如舍利弗共度不能知新发意及不退等菩萨
皆言不测二举喻显情。】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
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解曰于中初举喻后显情即知前举胜此举喻并
是显分别心不能證觉密讥前三种翻覆疑难前
云有思惟心即是此云以轮回心前云圆觉境界
即是此云大寂灭海三诫息妄心。】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
本。」
【解曰是故我说者即前未出轮回而辨圆觉无有
是处若远指即答文殊问先断无明或指馀经皆
如是说四重彰妄义文二一无实体。】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
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六品惑尽巳
损六生故唯馀一度来生欲界断惑七八品名第
三果向九品全断尽即得不还果次断上二界修
惑乃至有顶八品惑尽名阿罗汉向三界见修都
尽得阿罗汉果成就我生巳尽等四即是所圆境
界矣言身心语言断灭者沈空滞寂灰身灭智也
彼之亲證等者若未入灭即有馀涅槃若身智灭
巳即无馀涅槃思惟心者种种计度意云无心近
理尚不能造有心转背岂能测度故法华说大地
皆如舍利弗共度不能知新发意及不退等菩萨
皆言不测二举喻显情。】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
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解曰于中初举喻后显情即知前举胜此举喻并
是显分别心不能證觉密讥前三种翻覆疑难前
云有思惟心即是此云以轮回心前云圆觉境界
即是此云大寂灭海三诫息妄心。】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
本。」
【解曰是故我说者即前未出轮回而辨圆觉无有
是处若远指即答文殊问先断无明或指馀经皆
如是说四重彰妄义文二一无实体。】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
音释¶ 第 374a 页 X09-0374.png
实心体巳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
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解曰从有心起者举能起之根识(有心者识也起者心所也)六
尘缘气者举能牵之境巳如前释非实心体者实
心无念故巳如空华者纵实有思惟有思惟心尚
不能證觉何况此心早巳如于空华自无其体向
上更欲求證异空华结果故言展转虚妄此中始
末都无故云无体后段秖言浮巧不能成觉不直
言无故云无用勿见经有用此思惟之文便谓巳
属后段即此思惟之用全无其体即名无实体也
细意详之二无胜用。】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解曰从第一覈疑之本兼此第三段大意总是责
问者滞情分别过患所以其中此节最亲因前三
番之疑便都指是浮心巧见总不能證觉四结问
不当理。】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解曰乍看连次之经即似唯结巧见之文细详其
义乃都结第三一段问前赞善哉此责非正何也
答前赞者美其起教此责者显其实理此一段疑
最障修證若不徵起末世长迷微有斯益故前赞
也刚藏所徵意在佛责故知责此之过始彰徵起
有功乍看似前后乖违细详乃始终符合可审玩
味妙在斯焉偈颂四初七句颂反覈疑本。】
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解曰从有心起者举能起之根识(有心者识也起者心所也)六
尘缘气者举能牵之境巳如前释非实心体者实
心无念故巳如空华者纵实有思惟有思惟心尚
不能證觉何况此心早巳如于空华自无其体向
上更欲求證异空华结果故言展转虚妄此中始
末都无故云无体后段秖言浮巧不能成觉不直
言无故云无用勿见经有用此思惟之文便谓巳
属后段即此思惟之用全无其体即名无实体也
细意详之二无胜用。】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解曰从第一覈疑之本兼此第三段大意总是责
问者滞情分别过患所以其中此节最亲因前三
番之疑便都指是浮心巧见总不能證觉四结问
不当理。】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解曰乍看连次之经即似唯结巧见之文细详其
义乃都结第三一段问前赞善哉此责非正何也
答前赞者美其起教此责者显其实理此一段疑
最障修證若不徵起末世长迷微有斯益故前赞
也刚藏所徵意在佛责故知责此之过始彰徵起
有功乍看似前后乖违细详乃始终符合可审玩
味妙在斯焉偈颂四初七句颂反覈疑本。】
音释¶ 第 374b 页 X09-0374.png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长行先举妄想偈文先标实理次六句颂喻释现
起之疑。】
「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略不颂空华影在后段故三五句颂浅难造深于
中二初三句颂所造离念。】
「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良由长行华无起灭喻中结文与此段同故此亦
取空华之喻意该前后也后二句颂能造滞情。】
「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四二句依解起行。】
「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长偈第四互有互无。
第三深究轮回之根者谓穷其展转根元推其差
别种性故于中文四初三今初。】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如前矣次正陈词句文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
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
音释¶ 第 374c 页 X09-0374.png
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解曰深悟轮回者因舟行岸移等喻悟得真随妄
转无畏者决定也道眼者五眼中即慧眼法眼具
真俗故决定信者永不信馀首楞云妙信常住一
切妄想灭尽无馀无复重随等者不执月运岸移
等二请后文二初举法问二结益请初中二一问
断轮回。】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
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解曰寂灭海者大涅槃也具足三德能建大义体
深用广故如海也次二句问目就下释之二问修
悲智。】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
度诸众生。」
【解曰初二句智法门无边誓愿学故后二句悲众
生无边誓愿度故此惑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
便少汤添冰恐落爱见大悲故须问也二结益请。】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
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
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解曰慧目等者欲照心源必由净慧慧目是能照
心镜是所照心净如镜故六祖偈云心如净明镜
肃清者缘尘不杂无上知见者无能无所自在圆
明故即同法华双开菩提涅槃是无上义今即双
【解曰深悟轮回者因舟行岸移等喻悟得真随妄
转无畏者决定也道眼者五眼中即慧眼法眼具
真俗故决定信者永不信馀首楞云妙信常住一
切妄想灭尽无馀无复重随等者不执月运岸移
等二请后文二初举法问二结益请初中二一问
断轮回。】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
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解曰寂灭海者大涅槃也具足三德能建大义体
深用广故如海也次二句问目就下释之二问修
悲智。】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
度诸众生。」
【解曰初二句智法门无边誓愿学故后二句悲众
生无边誓愿度故此惑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
便少汤添冰恐落爱见大悲故须问也二结益请。】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
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
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解曰慧目等者欲照心源必由净慧慧目是能照
心镜是所照心净如镜故六祖偈云心如净明镜
肃清者缘尘不杂无上知见者无能无所自在圆
明故即同法华双开菩提涅槃是无上义今即双
音释¶ 第 375a 页 X09-0375.png
悟故同无上展虔同前赞许。】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
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
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
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解曰深奥秘密微妙者本清净之轮回无差别之
种类等故无生忍者真性无生本来清净众生未
悟妄心见生生即必灭故是轮回今悟实相了心
真妄无生心既不生轮回永绝如是忍可名无生
忍法既无生即无有灭故华严云不见有少法生
灭何以故若无生即无灭故又云一切法无生一
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故信力入印
经中亦有无灭忍然不生不灭佛法之体八不之
初释有多门略伸一二初约境后约行境中略有
五义一就遍计由是妄执无法可生灭也又理无
故不生情有故不灭不灭即不生是一法矣二就
依佗谓缘会生即无生缘离灭而不灭又缘起无
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中论云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
物也三约圆成性谓非是有为故无彼生灭相也
又非妄心境故不生圣智所證故不灭不灭即不
生为一物也四通论三性混融于一法上唯就遍
计一向生灭就圆成唯不生灭就依佗亦生灭亦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
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
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
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解曰深奥秘密微妙者本清净之轮回无差别之
种类等故无生忍者真性无生本来清净众生未
悟妄心见生生即必灭故是轮回今悟实相了心
真妄无生心既不生轮回永绝如是忍可名无生
忍法既无生即无有灭故华严云不见有少法生
灭何以故若无生即无灭故又云一切法无生一
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故信力入印
经中亦有无灭忍然不生不灭佛法之体八不之
初释有多门略伸一二初约境后约行境中略有
五义一就遍计由是妄执无法可生灭也又理无
故不生情有故不灭不灭即不生是一法矣二就
依佗谓缘会生即无生缘离灭而不灭又缘起无
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中论云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
物也三约圆成性谓非是有为故无彼生灭相也
又非妄心境故不生圣智所證故不灭不灭即不
生为一物也四通论三性混融于一法上唯就遍
计一向生灭就圆成唯不生灭就依佗亦生灭亦
音释¶ 第 375b 页 X09-0375.png
不生灭就三无性故非生灭非不生灭五然此四
句合为一聚圆融无碍顿思可见后约行者谓妄
念斯寂犹若虚空何生何灭又虽起大用见心无
生用谢归寂了心无灭又常称真理寂然居境于
此心中有何生灭伫听同上。
次下正说长行中二一答轮回中二问二答悲智
中二问前中二一推本(贪爱)末(五道)令断(答第一问)二明种
性令知(答第二问)一中又二一示所断二劝令断初所
断中二门分别初总释义后别释文初中示所断
轮回本末者文云从无始际爱为根本欲因爱生
命因欲有(贪淫之欲)欲尘助故(五尘之欲)生死相续乃至起
诸违顺造善恶等业受苦乐等报结云皆轮回故
不成圣道即十二缘生之义也缘生义博略显八
门一总别名体二生起行相三业用差别四能所
引生五摄归一心六二世三世七因果离合八权
实具彰初中总名缘起亦名缘生无有主宰作者
受者从因而生托众缘起本无而有有巳散灭能
润所润堕相续法故名缘生唯依佗性蕴处界一
分为体(法相宗也)亦唯妄想(无相宗也)亦唯真心(法性宗也)十二
别者一无明明者择法所无即明能无即痴也是
行蕴中迷理起者二行者造作即身语意起善恶
等三识者了别唯阿赖耶亲因缘种四召体为名
变碍为色即是一切有漏五蕴五者六处处是生
长门义唯内六处六触者触谓第八识相应全及
句合为一聚圆融无碍顿思可见后约行者谓妄
念斯寂犹若虚空何生何灭又虽起大用见心无
生用谢归寂了心无灭又常称真理寂然居境于
此心中有何生灭伫听同上。
次下正说长行中二一答轮回中二问二答悲智
中二问前中二一推本(贪爱)末(五道)令断(答第一问)二明种
性令知(答第二问)一中又二一示所断二劝令断初所
断中二门分别初总释义后别释文初中示所断
轮回本末者文云从无始际爱为根本欲因爱生
命因欲有(贪淫之欲)欲尘助故(五尘之欲)生死相续乃至起
诸违顺造善恶等业受苦乐等报结云皆轮回故
不成圣道即十二缘生之义也缘生义博略显八
门一总别名体二生起行相三业用差别四能所
引生五摄归一心六二世三世七因果离合八权
实具彰初中总名缘起亦名缘生无有主宰作者
受者从因而生托众缘起本无而有有巳散灭能
润所润堕相续法故名缘生唯依佗性蕴处界一
分为体(法相宗也)亦唯妄想(无相宗也)亦唯真心(法性宗也)十二
别者一无明明者择法所无即明能无即痴也是
行蕴中迷理起者二行者造作即身语意起善恶
等三识者了别唯阿赖耶亲因缘种四召体为名
变碍为色即是一切有漏五蕴五者六处处是生
长门义唯内六处六触者触谓第八识相应全及
音释¶ 第 375c 页 X09-0375.png
六识中异熟触七受者领纳体同于触八爱者耽
染即是当体九取者追欲即是四取十有者有果
谓行种果种巳润十一生者蕴起即异熟五蕴十
二老者变异死者灭无亦是前蕴上所出体皆法
相宗若约实教依真而起皆无别体(一二八九通于种现后二
唯现馀唯种子)二生起行相者不了第一义谛执著于我
故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熏于心是识与识(现行)共
生(拣现行非种故名色与识互依如水与尘)四取蕴(识蕴巳属所依识故)为名色
名色增长为六处(名增成意处色增成馀五故开显明盛也)根识既显
则对境为三和是触触必领受于受染著是爱爱
增即取取即起于业种(有也)业熟即起漏蕴(生也)蕴熟
(老也)则坏(死也老非定有故附死立支也)然惑苦中有开合问答至
下当辨三业用差别者此十二支各有二业且各
一者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则能生未来果报识
令诸有相续名色互相助成六处各取自境触能
触对所缘受能领受爱增等事爱能染著可爱之
事取令诸惑相续有能令于馀趣中生生者能起
诸蕴老令根变死坏诸蕴馀各一者无明与行作
生起因如次乃至生与老死作生起因死者不觉
知故相续不绝四能所引生者一能引支谓无明
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二所引支谓识等五是前
二支所引发故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生
老死故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前三支近所生故
五摄归一心者华严六地说也此复二门一推末
染即是当体九取者追欲即是四取十有者有果
谓行种果种巳润十一生者蕴起即异熟五蕴十
二老者变异死者灭无亦是前蕴上所出体皆法
相宗若约实教依真而起皆无别体(一二八九通于种现后二
唯现馀唯种子)二生起行相者不了第一义谛执著于我
故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熏于心是识与识(现行)共
生(拣现行非种故名色与识互依如水与尘)四取蕴(识蕴巳属所依识故)为名色
名色增长为六处(名增成意处色增成馀五故开显明盛也)根识既显
则对境为三和是触触必领受于受染著是爱爱
增即取取即起于业种(有也)业熟即起漏蕴(生也)蕴熟
(老也)则坏(死也老非定有故附死立支也)然惑苦中有开合问答至
下当辨三业用差别者此十二支各有二业且各
一者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则能生未来果报识
令诸有相续名色互相助成六处各取自境触能
触对所缘受能领受爱增等事爱能染著可爱之
事取令诸惑相续有能令于馀趣中生生者能起
诸蕴老令根变死坏诸蕴馀各一者无明与行作
生起因如次乃至生与老死作生起因死者不觉
知故相续不绝四能所引生者一能引支谓无明
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二所引支谓识等五是前
二支所引发故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生
老死故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前三支近所生故
五摄归一心者华严六地说也此复二门一推末
音释¶ 第 376a 页 X09-0376.png
归本门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诸论同引此文
證成唯识然随宗解异总有八重前唯心章具列
释二本末依持门经云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
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一心顿具非佛不知故特言如来也)何以
故(十二行列前后引生何唯一心下释意者非唯三世不离真心今乃一念顿具十二弥显前后
不离一心此中亦摄俱舍刹那十二也)随事贪欲(贪事非一随举一事一念即具)与
心共生心是识(本是真心以与贪相应分别其事便名识也此中十二或次不次者
同一念故)事是行(贪事即意业之行也)于行迷惑是无明(不知贪过能招
于苦)与无明(缘也)及心(因也)共生(相应四蕴)是名名色名色增
长(译经误也应云开显)为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
受(同时必领纳故)受无厌足是爱(没体相合)爱摄不舍是取(可知)
彼诸支和合是有(爱取润前六支)有所起是生生熟为老
老坏为死(有为刹那生即异灭故故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彼论总判
上二门云馀处求解脱谓观凡夫愚痴颠倒当于阿
赖耶(此云藏)识(如前说)及阿陀那(此云执持)识中(持种及色根故上二
皆心之别名也)求解脱乃于馀处我我所中求解脱故经
明唯是一心(论主意明心含染净故双举二名释一心义也)则心外无我
法当于一心中求(求义云何若有我执即一心成赖耶若我执亡即舍此名唯阿
陀那持无漏种此则妄心斯灭真心显也)六二世三世者约教不同故
小乘生引俱开前二过去中八现在后二未来唯
识即合能所引开能所生前十现在后二未来十
因二果定不同世中三前七或异或同前七后二
中三各定同世意以一重因果足显轮回故斥小
乘两重施设华严即开能所引合能所生亦明三
證成唯识然随宗解异总有八重前唯心章具列
释二本末依持门经云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
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一心顿具非佛不知故特言如来也)何以
故(十二行列前后引生何唯一心下释意者非唯三世不离真心今乃一念顿具十二弥显前后
不离一心此中亦摄俱舍刹那十二也)随事贪欲(贪事非一随举一事一念即具)与
心共生心是识(本是真心以与贪相应分别其事便名识也此中十二或次不次者
同一念故)事是行(贪事即意业之行也)于行迷惑是无明(不知贪过能招
于苦)与无明(缘也)及心(因也)共生(相应四蕴)是名名色名色增
长(译经误也应云开显)为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
受(同时必领纳故)受无厌足是爱(没体相合)爱摄不舍是取(可知)
彼诸支和合是有(爱取润前六支)有所起是生生熟为老
老坏为死(有为刹那生即异灭故故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彼论总判
上二门云馀处求解脱谓观凡夫愚痴颠倒当于阿
赖耶(此云藏)识(如前说)及阿陀那(此云执持)识中(持种及色根故上二
皆心之别名也)求解脱乃于馀处我我所中求解脱故经
明唯是一心(论主意明心含染净故双举二名释一心义也)则心外无我
法当于一心中求(求义云何若有我执即一心成赖耶若我执亡即舍此名唯阿
陀那持无漏种此则妄心斯灭真心显也)六二世三世者约教不同故
小乘生引俱开前二过去中八现在后二未来唯
识即合能所引开能所生前十现在后二未来十
因二果定不同世中三前七或异或同前七后二
中三各定同世意以一重因果足显轮回故斥小
乘两重施设华严即开能所引合能所生亦明三
音释¶ 第 376b 页 X09-0376.png
世经云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观此二因能招现在识等)识乃
至受是观现在(观此识等由过去业得复能得来果)爱取有是观未
来(观此三因决得来果上明一往三世也以无明行为过去者为遮前七定同世故复示无明迷
本际故以爱取有为未来者为遮爱取但是润故示因招果令厌因故以因属果故则能所引生及所发
润皆容互有故彼经前文说无明处亦有爱义说中际处亦有无明今此不言生老死者但观因以知果
未有果为所观故或得对治即无果故亦以诸宗共许为果故略不明经论具有明文若斯勿局二世有
云译经谬者务在顺其所宗也)于是巳后展转相续(此明流转三世也不得对
治复有后世后后无穷)七因果离合者此十二支且一往
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无明唯因老死唯果馀望前
后亦因亦果又无明爱取是本唯因生老死二是
末唯果馀通本末亦因亦果又惑因苦果业通因
果又惑业皆因唯苦为果又前十皆因后二为果
(上皆法相)又真心不觉为因行等十一皆果(楞伽起信皆以净心
为因根本无明为缘生业识等)八权实具彰者问四生六道性类
虽殊十二有支等无优劣如何上说或异或同答
万法皆空无非真性迷真倒执有十二支支分虽
齐悟由根器根器既别说教宁同(涅槃四类人皆观十二因依所
證深浅者由教机俱有深浅故)欲使指南即唯佛性(涅槃文)欲解缘
相须穷圣言各执一宗俱成不了了知权实杖则
皆金然约自修深浅咸益(准涅槃四类之意唯专俱舍义信解修习者即
得二乘菩提依唯识者得菩萨菩提依华严者即得佛菩提也)欲为师匠必在圆
通故净名经云深入缘起(六识八识浅缘起法性随缘深缘起)断诸
邪见上来七段义亦巳周缘是诸宗恐疑取舍今
但约一教自具浅深文是华严大经义是世亲释
至受是观现在(观此识等由过去业得复能得来果)爱取有是观未
来(观此三因决得来果上明一往三世也以无明行为过去者为遮前七定同世故复示无明迷
本际故以爱取有为未来者为遮爱取但是润故示因招果令厌因故以因属果故则能所引生及所发
润皆容互有故彼经前文说无明处亦有爱义说中际处亦有无明今此不言生老死者但观因以知果
未有果为所观故或得对治即无果故亦以诸宗共许为果故略不明经论具有明文若斯勿局二世有
云译经谬者务在顺其所宗也)于是巳后展转相续(此明流转三世也不得对
治复有后世后后无穷)七因果离合者此十二支且一往
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无明唯因老死唯果馀望前
后亦因亦果又无明爱取是本唯因生老死二是
末唯果馀通本末亦因亦果又惑因苦果业通因
果又惑业皆因唯苦为果又前十皆因后二为果
(上皆法相)又真心不觉为因行等十一皆果(楞伽起信皆以净心
为因根本无明为缘生业识等)八权实具彰者问四生六道性类
虽殊十二有支等无优劣如何上说或异或同答
万法皆空无非真性迷真倒执有十二支支分虽
齐悟由根器根器既别说教宁同(涅槃四类人皆观十二因依所
證深浅者由教机俱有深浅故)欲使指南即唯佛性(涅槃文)欲解缘
相须穷圣言各执一宗俱成不了了知权实杖则
皆金然约自修深浅咸益(准涅槃四类之意唯专俱舍义信解修习者即
得二乘菩提依唯识者得菩萨菩提依华严者即得佛菩提也)欲为师匠必在圆
通故净名经云深入缘起(六识八识浅缘起法性随缘深缘起)断诸
邪见上来七段义亦巳周缘是诸宗恐疑取舍今
但约一教自具浅深文是华严大经义是世亲释
音释¶ 第 376c 页 X09-0376.png
论贯前诸说仍加数门今但提纲任自参验既同
论主幸共遵行谓经说十重缘起巳结云如是十
种(今却注列释处经各于结文之下)逆顺(所注者前七唯取顺文)观诸缘起
(彼论门门作三观观之今且每门略配其二也)所谓有支相续故(谓世间受生皆
由著我等于第一义不了名无明等其义生起行相中略说讫论判为愚痴颠倒观谓因缘无我而乃著
我因缘从实谛起而乃迷谛故也)一心所摄故(文义俱如上说论判为馀处求解脱)
自业差别故(前业用门巳说讫论判此下四门为异道求解脱谓但一念不生方得解
脱而乃别求故云异也此颠倒总有四因故以四门正义翻破之此门破冥性谓无明等各二业生彼因
缘等事断前即后绝何关冥性)不相舍离故(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故
此破自在天为众生因今以无明等为行等因尚不从馀支岂从自在也)三道不断故
(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馀分不断是苦道惑业苦三各分二者文含二意谓约三世
二世初三世中烦恼二者过去迷本际故现在牵生报果故业二者过去巳定当相受名未来未有功能
立称苦二者现定当相受名未来未起从过患立次二世中烦恼二者发润别故业二者未润巳润殊故
苦二者种现异故言不断者苦复生惑故如轮转此破苦行因谓惑业是苦因欲脱苦须断惑业今别修
苦行苦何绝焉)观三世故(二世三世门中巳说此破无因既初二是次五因次三是后二
因何得计无也)三苦聚集故(前五行苦触受苦苦馀是坏苦论判此下四门为求异解
脱谓缘性是一真心具于乐常净我四德是真解脱何得异求故四段经明其但有四妄而无四德此当
有苦无乐谓行苦随逐乃至无色彼计无色为涅槃是以苦为乐也)因缘生灭故(无明
为缘能生诸行无无明诸行亦无馀亦如是此破计悲想等为涅槃因今观之但是此灭非是常德)生
灭系缚故(无明缘行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是灭系缚馀亦如是为彼计悲想天等为解
脱菩萨观之是此系缚不是净德)无所有尽故(无明缘行者是无所有无明灭行灭
者是尽灭馀亦如是此破计无所有处等为涅槃以灭尽故无真我德也)此上十中初
门观我执缘相(对前所注经文详之即见馀九亦然)次门前半观第
一义谛(缘性也见缘性方脱缘缚故也)馀半及后八门观世谛(缘相
论主幸共遵行谓经说十重缘起巳结云如是十
种(今却注列释处经各于结文之下)逆顺(所注者前七唯取顺文)观诸缘起
(彼论门门作三观观之今且每门略配其二也)所谓有支相续故(谓世间受生皆
由著我等于第一义不了名无明等其义生起行相中略说讫论判为愚痴颠倒观谓因缘无我而乃著
我因缘从实谛起而乃迷谛故也)一心所摄故(文义俱如上说论判为馀处求解脱)
自业差别故(前业用门巳说讫论判此下四门为异道求解脱谓但一念不生方得解
脱而乃别求故云异也此颠倒总有四因故以四门正义翻破之此门破冥性谓无明等各二业生彼因
缘等事断前即后绝何关冥性)不相舍离故(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故
此破自在天为众生因今以无明等为行等因尚不从馀支岂从自在也)三道不断故
(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馀分不断是苦道惑业苦三各分二者文含二意谓约三世
二世初三世中烦恼二者过去迷本际故现在牵生报果故业二者过去巳定当相受名未来未有功能
立称苦二者现定当相受名未来未起从过患立次二世中烦恼二者发润别故业二者未润巳润殊故
苦二者种现异故言不断者苦复生惑故如轮转此破苦行因谓惑业是苦因欲脱苦须断惑业今别修
苦行苦何绝焉)观三世故(二世三世门中巳说此破无因既初二是次五因次三是后二
因何得计无也)三苦聚集故(前五行苦触受苦苦馀是坏苦论判此下四门为求异解
脱谓缘性是一真心具于乐常净我四德是真解脱何得异求故四段经明其但有四妄而无四德此当
有苦无乐谓行苦随逐乃至无色彼计无色为涅槃是以苦为乐也)因缘生灭故(无明
为缘能生诸行无无明诸行亦无馀亦如是此破计悲想等为涅槃因今观之但是此灭非是常德)生
灭系缚故(无明缘行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是灭系缚馀亦如是为彼计悲想天等为解
脱菩萨观之是此系缚不是净德)无所有尽故(无明缘行者是无所有无明灭行灭
者是尽灭馀亦如是此破计无所有处等为涅槃以灭尽故无真我德也)此上十中初
门观我执缘相(对前所注经文详之即见馀九亦然)次门前半观第
一义谛(缘性也见缘性方脱缘缚故也)馀半及后八门观世谛(缘相
音释¶ 第 377a 页 X09-0377.png
也观之即真故)于中自有六观谓上馀半染依止观(因缘有分
为染及染相依止一心故论云二谛差别以纯真不生单妄不成和合方有缘集故也)三四
两门染因观(三他因四自因)第五门摄过观(观苦集故谓以三道摄十
二支即显有支但摄苦因苦果过患)六护过观(观三世防护三过一多身齐生二自业无
受三失业护者一润未润等故二非佗身作故三势力续故也)七不厌厌观(苦苦坏苦
凡夫不厌行苦二乘不厌菩萨皆厌)八九十门深观(四句求缘皆无生无生而生破
邪显理深故也八因缘生故不自佗生九但顺缘生无知者故不共生十缘生无性无性缘生故非无因
也)又初门迷真起妄(前半示染净相)次门真妄依持(上馀半并
此亦染净依故)次五妄法义门(三四建立染法谓三因四缘五染过六力无力七慢
非慢)后三妄缘空幻(八九穷之无始第十无而种种)上十门经各有
逆顺即二十重论主各以三观观之总成六十重
观缘起也(三观者初相谛差别观上判前无我二谛是也次大悲随顺观即前随经注之
是也后一切相智观上最后料简真妄中注配之是也)若从染净无碍交彻
则涉入重重若依染净逆顺双融则真门寂寂法
性缘起甚深甚深即此因缘名因佛性三观即因
因性因因性至果成菩提性因性至果成涅槃性
因果无碍是缘起性缘起大义深广若斯欲辨轮
回理须究了上来总释义竟。
次别释文文中四一指爱为本二欲助成因三展
转更依四起诸业报此同唯识摄十二支但为惑
业苦也前三皆是惑道第四即是业苦然开之别
配文亦相应至文当指亦可初一答根本馀三答
种性其五性文答菩提问下当广辨今且依前初
中二初约贪欲以标指。】
为染及染相依止一心故论云二谛差别以纯真不生单妄不成和合方有缘集故也)三四
两门染因观(三他因四自因)第五门摄过观(观苦集故谓以三道摄十
二支即显有支但摄苦因苦果过患)六护过观(观三世防护三过一多身齐生二自业无
受三失业护者一润未润等故二非佗身作故三势力续故也)七不厌厌观(苦苦坏苦
凡夫不厌行苦二乘不厌菩萨皆厌)八九十门深观(四句求缘皆无生无生而生破
邪显理深故也八因缘生故不自佗生九但顺缘生无知者故不共生十缘生无性无性缘生故非无因
也)又初门迷真起妄(前半示染净相)次门真妄依持(上馀半并
此亦染净依故)次五妄法义门(三四建立染法谓三因四缘五染过六力无力七慢
非慢)后三妄缘空幻(八九穷之无始第十无而种种)上十门经各有
逆顺即二十重论主各以三观观之总成六十重
观缘起也(三观者初相谛差别观上判前无我二谛是也次大悲随顺观即前随经注之
是也后一切相智观上最后料简真妄中注配之是也)若从染净无碍交彻
则涉入重重若依染净逆顺双融则真门寂寂法
性缘起甚深甚深即此因缘名因佛性三观即因
因性因因性至果成菩提性因性至果成涅槃性
因果无碍是缘起性缘起大义深广若斯欲辨轮
回理须究了上来总释义竟。
次别释文文中四一指爱为本二欲助成因三展
转更依四起诸业报此同唯识摄十二支但为惑
业苦也前三皆是惑道第四即是业苦然开之别
配文亦相应至文当指亦可初一答根本馀三答
种性其五性文答菩提问下当广辨今且依前初
中二初约贪欲以标指。】
音释¶ 第 377b 页 X09-0377.png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
有轮回。」
【解曰爱是爱支云无始际当于宿惑含无明支或
无明巳在前章此唯说爱贪欲是爱增之相即当
取支今约贪欲粗相标指能贪之爱是轮回之本
也首楞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
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又涅槃云因爱生忧因忧
生怖若离贪爱何忧何怖又佛名经云有爱则生
爱尽即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先令断者如树除
根等欲者五欲即色声香味触也由于五欲引起
爱心能令众生不绝问欲应是心何言色等答瑜
伽云欲有二种一烦恼欲二事欲事即五尘今谓
心起合尘尘即名欲故下云由于欲境起诸违顺
又无常经云常求诸欲境等言种种者或天属之
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恩如得惠赍等或任运生
爱即自身及名利色味六亲等或因敬成爱因恩
成爱或因爱结恩恩之与爱应成四句谓恩非爱
等又所贪之境众多故能贪之爱不一然贪与爱
亦应四句谓贪非爱等若对治拣境则有顺有乖
若约妄拣心则皆为过患又唯就爱复有其三一
恶爱谓禽荒色荒及名利等二善爱谓贪求报行
施戒等三法爱谓乐著名义及贪圣果而修行等
故下云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
爱何由生后约受生以结定。】
音释¶ 第 377c 页 X09-0377.png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
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解曰卵等四生则受生差别故瑜伽释众生云思
业为因㲉胎湿染为缘五蕴初起为生若以四生
配六道者天及地狱化生鬼通胎化谓鬼子及地
行罗刹是胎馀皆化生人畜各四人具四者毗舍
祛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即常人湿则捺女化则劫
初畜具四者金翅及龙馀兽皆胎馀鸟皆卵然著
地飞空若水若陆微细蠢动或卵胎或湿化不可
具分品类问何以卵劣在初化胜居后答有二释
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谓卵必具四胎三湿二化
不兼馀故居其后二约心从本起末为次谓无明
是卵即本识三细中最初业相能所未分混沌如
卵既是根本故首明之无明发业蕴在藏识为胎
爱水润之方能受生为湿化生即从无而忽有
为化故此次之皆因淫欲正性命者初受胎时妒
忌父母父母亦皆生爱方得受身即当识等支也
如俱舍说文中淫为耽染爱著但是情染总得
名淫纵使化生亦依业染(地论但云业染即俱舍世间品意偈云倒心趣
欲境湿化染香处也)若但约欲界轻重者俱舍云六受欲交
抱执手笑视淫四洲之人同四王界馀诸异类卵
湿胎形心染气传难具分析受性禀命莫不由
之既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二欲助
成因。】
音释¶ 第 378a 页 X09-0378.png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解曰诸欲是境爱性是心即爱之种子由是故下
结轮回由外尘欲牵起爱心亦由爱心贪著于欲
贪欲故造业造业故受报由此生死不断故肇论
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于
心则无复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
槃三展转更依。】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
爱命为果。」
【解曰此当两重三世门中后流转三世也彼经云
于是巳后展转相续今此文者欲谓贪淫命谓身
命无爱欲则不生无欲身则不有当知欲因爱有
身因欲生既有此身还生于爱由爱身故还为欲
因复感未来生死果报如是展转相续无穷。
四起诸业报业有二义一动作义即是行支二为
因义即是有支报是苦果是酬因义即生老死二
支然此业报释教之宗拨之云无正名邪见(五见中一)
不归佛者皆由惑之内外殊途须知去取今寻本
末总启二门先以理教穷其根元后约本文释其
体相初中二一辨非二显是初者谓儒道二教(此方
无西域宗教故不辨之也)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
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人
畜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
命及其死也却归天地复其虚无今略叙本末非
音释¶ 第 378b 页 X09-0378.png
之外计曰夫道者虚无非有非物是故杳然冥然
视听不得老云有生于无庄云虚无无为万物之
本文云实出于虚列云无形而有形生焉此等皆
谓恢形诡状异性殊方覆天载地行星翔鸟愚智
穷通无非虚无之道也非之曰道既是生死之源
贤愚之本吉凶之府祸乱之基夫源本基府既其
是常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何用老庄之教耶又
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是长恶弃善之
物何名尊乎外计天命者庄云天地万物之父母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又曰才之殊者受之于天列
曰精神者所受于天骸骨者所禀于地语曰死生
有命富贵在天等非之曰若尔则天之赋命奚为
贫多富少贱多贵少(愚贤丑美祸福凶吉恶善一一例之)苟多少之
分在天天何不平乎夫无行贵守行贱有德贫无
德富仁夭不仁寿义凶不义吉道丧不道兴既由
乎天天何兴不道而丧道耶此乃颠倒冠履尊卑
无序天之命也亦犹无恒之人易所不占何有福
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况故生万物以相
残害(爪牙啄噬之类)岂非无道之极乎易曰天地之大德
曰生若生为大德则死为大贼今既不问贤愚罪
孝皆贼之以死何用生之乎又既祸乱反逆皆由
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
当也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
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外计自然曰
视听不得老云有生于无庄云虚无无为万物之
本文云实出于虚列云无形而有形生焉此等皆
谓恢形诡状异性殊方覆天载地行星翔鸟愚智
穷通无非虚无之道也非之曰道既是生死之源
贤愚之本吉凶之府祸乱之基夫源本基府既其
是常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何用老庄之教耶又
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是长恶弃善之
物何名尊乎外计天命者庄云天地万物之父母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又曰才之殊者受之于天列
曰精神者所受于天骸骨者所禀于地语曰死生
有命富贵在天等非之曰若尔则天之赋命奚为
贫多富少贱多贵少(愚贤丑美祸福凶吉恶善一一例之)苟多少之
分在天天何不平乎夫无行贵守行贱有德贫无
德富仁夭不仁寿义凶不义吉道丧不道兴既由
乎天天何兴不道而丧道耶此乃颠倒冠履尊卑
无序天之命也亦犹无恒之人易所不占何有福
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况故生万物以相
残害(爪牙啄噬之类)岂非无道之极乎易曰天地之大德
曰生若生为大德则死为大贼今既不问贤愚罪
孝皆贼之以死何用生之乎又既祸乱反逆皆由
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
当也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
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外计自然曰
音释¶ 第 378c 页 X09-0378.png
道法自然谓乌玄鹤白松坚棘尖麟凤本仁虎豹
性害非为之所能也非之曰若无因而自然生无
缘而自然化则一切无因缘处则应生化谓石应
生草草应生人人应生畜等又应生无前后起无
早晚神仙不藉丹药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
习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外计元气者庄
曰人之生气之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又曰恍惚之
间而有气气变而有生又曰万物一也通天下一
气圣人故贵一又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易曰精
气为物游魂为变非之曰若云气成人等则欻生
之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便能爱恶憍恣焉若云
欻有便能随念者则一切所为悉能随念不待因
缘学习而成也若云初禀气生其性本静由感物
而易者且婴儿一月惊畏相生一二三岁贪瞋娇
相如次而生此乃未有师习岂因感物而易乎又
鹰犬性能搏噬因其性调之令其击杀若先无性
唯缘现习而能成者何不调鸠羊使搏噬乎又若
禀气而欻有死后气散而欻无则谁为鬼神而灵
知不断乎今有鉴达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
续非禀气欻有(鲍静李家云谛弘觉羊祐指环)又验鬼神灵知不
断则知死后相续非气散而欻无(蒋济之子托母求官嬖妾之父
为儿结草苏韶卒后来与侄节问答孔子语子贡云死后将自知之未晚)故祭祀求祷
人皆为之况死而苏者说幽涂事(刘聪云云)或死后感
动妻孥求索饮食或酬恩冤及邪病咒禁而愈等
性害非为之所能也非之曰若无因而自然生无
缘而自然化则一切无因缘处则应生化谓石应
生草草应生人人应生畜等又应生无前后起无
早晚神仙不藉丹药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
习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外计元气者庄
曰人之生气之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又曰恍惚之
间而有气气变而有生又曰万物一也通天下一
气圣人故贵一又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易曰精
气为物游魂为变非之曰若云气成人等则欻生
之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便能爱恶憍恣焉若云
欻有便能随念者则一切所为悉能随念不待因
缘学习而成也若云初禀气生其性本静由感物
而易者且婴儿一月惊畏相生一二三岁贪瞋娇
相如次而生此乃未有师习岂因感物而易乎又
鹰犬性能搏噬因其性调之令其击杀若先无性
唯缘现习而能成者何不调鸠羊使搏噬乎又若
禀气而欻有死后气散而欻无则谁为鬼神而灵
知不断乎今有鉴达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
续非禀气欻有(鲍静李家云谛弘觉羊祐指环)又验鬼神灵知不
断则知死后相续非气散而欻无(蒋济之子托母求官嬖妾之父
为儿结草苏韶卒后来与侄节问答孔子语子贡云死后将自知之未晚)故祭祀求祷
人皆为之况死而苏者说幽涂事(刘聪云云)或死后感
动妻孥求索饮食或酬恩冤及邪病咒禁而愈等
音释¶ 第 379a 页 X09-0379.png
耶(答王云云)问若人死为鬼则古来诸鬼填塞巷路有
其见者如何不尔答人死六道不必皆鬼鬼死复
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气本无知
也无知之气在人身中安得欻起而有知乎若禀
得无知之气而能知者则草木等既同禀气皆应
知也由是而观人畜万物虽附气而生(气变为阴阳阳为风
火阴为水土四大合散以心为主)盖是无始心神世世传习续而
为主也既生死成坏从心所传则贤愚善恶资于
熏习故仁暴由尧桀而不由天善恶在舜均而不
在气约此道理方有教遵修求之路损益祸福之
端赏善罚恶之科避凶就吉之验矣二显是者然
六道异生皆是如来藏心合于生灭名赖耶识能
取境界相续起念计我我所名为意识造种种别
业共业乘业受生禀气成质其造业者皆因无明
所发其受生者皆因贪爱所润故远公报应论云
夫因缘之所感变化之所生岂不由其道哉无明
为惑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共生冥为神
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无明掩其照故情想凝滞
于外物贪爱流其性故四大结而成形形结则彼
我有卦情滞则善恶有主有封于彼我则私其身
而身不忘有主于善恶则恋其生而生不绝文中
二一别释二总结初中三初恶业苦报。】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
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其见者如何不尔答人死六道不必皆鬼鬼死复
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气本无知
也无知之气在人身中安得欻起而有知乎若禀
得无知之气而能知者则草木等既同禀气皆应
知也由是而观人畜万物虽附气而生(气变为阴阳阳为风
火阴为水土四大合散以心为主)盖是无始心神世世传习续而
为主也既生死成坏从心所传则贤愚善恶资于
熏习故仁暴由尧桀而不由天善恶在舜均而不
在气约此道理方有教遵修求之路损益祸福之
端赏善罚恶之科避凶就吉之验矣二显是者然
六道异生皆是如来藏心合于生灭名赖耶识能
取境界相续起念计我我所名为意识造种种别
业共业乘业受生禀气成质其造业者皆因无明
所发其受生者皆因贪爱所润故远公报应论云
夫因缘之所感变化之所生岂不由其道哉无明
为惑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共生冥为神
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无明掩其照故情想凝滞
于外物贪爱流其性故四大结而成形形结则彼
我有卦情滞则善恶有主有封于彼我则私其身
而身不忘有主于善恶则恋其生而生不绝文中
二一别释二总结初中三初恶业苦报。】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
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音释¶ 第 379b 页 X09-0379.png
【解曰起诸违顺者谓可意境不可意境境背等者
由爱彼境境不顺心便生热恼憎嫉憎嫉故起瞋
瞋故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种种恶业从此便兴亦
可境称爱心而生耽著淫盗饮啖侵夺绮妄种种
恶业文无者略也言种种者十不善等生鬼狱者
三恶报也无畜生者取其文润成句以二例知亦
可翻译传写脱漏义必合有故华严云十不善业
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然三恶
道五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种类四身相五寿
量初中地狱者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谓是盛贮
受苦人之器今云地狱者地下有狱拘系罪人受
种种苦为顺此方刑狱之称故译云尔饿鬼者杂
心云以从佗求又常饥虚恐怯多畏故畜生者人
之资具人所畜养之生故亦名傍生以傍行故然
六趣众生皆以第八异熟识而为自体无覆无记
性所摄故(唯识云云)三种类者地狱三类一根本二近
边三孤独根本即是八热八寒八热处所纵广皆
十千由旬初从此下过二万二千由旬有等活地
狱(多共聚集苦具残害闷绝躄地空中声言可还等活欻然复起)等活下四千有
黑绳(绳拼剜凿等)众合(多人聚集两铁𦍞马象虎师子等头山间逼之流血复令和合
铁槽厌铁山堕亦尔)号叫(寻舍铁室火起痛切号叫)大号叫(室宅如胎藏苦过前故大
也)烧燃(铁熬串棒等烧炙也)极烧燃(三叉铁串下贯彻两膊及顶又鍱裹镬煎苦亦
过前)无间(略说有六一四方火剌二铁炭煎簸三铁山四铁钉苦五铁丸六洋铜)等七
狱傍相当皆隔二千由旬八寒者亦广十千(不言上下)
音释¶ 第 379c 页 X09-0379.png
初从此下(阿耨达池下)过三万二千由旬一颇狱与等
活齐(广大寒触身分疮〔颇〕)下二千由旬有颇裂(如〔颇〕溃脓血流出也)𠿒
哳怗郝郝凡虎虎凡(三皆苦音)青莲华(身分青淤皮肤破裂)红莲
华(红赤分裂)大红莲华(身分极大色亦如上)近边者八热四门外
各有四狱(计一百二十八所也)一煻煨(煨齐膝也)二尿粪(粪尿为泥求舍
陷中)三锋仞(有三一铦刃路二剑树林三铁剌林)四烈河(沸灰水满求舍堕中)孤
独者山间旷野树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处处
所虽小苦具具足复有十八地狱谓镬汤等然上
等狱狱卒无情但随业自见其琰魔王令治罚者
即是有情畜生亦三谓水陆空(本居大海后流馀处)或四谓无
足二足四足多足(更相残害佗所驱役鞭挞等苦)饿鬼亦三正法
念云此下过五百由旬有琰魔王国后流馀处一
由外障碍饮食(到水被障或变脓血)二由内障碍饮食(咽如针如
炬或瘿)三饮食无障碍(饮啖烧燃及粪秽或自内纵得饮食亦不能啖)又九
种鬼谓炬口针咽嗅口针毛嗅毛大瘿得弃得失
势力身相者无间中众生与狱等量馀皆不定寿
量者四天王寿是等活一日夜彼狱寿五百岁次
五如次以忉利等例之馀二则极烧燃半中劫无
间一中劫八寒相望于此如次近半若近边孤独
则皆不定畜极一中劫鬼寿五百岁(以月为日)。】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三
*** 音释
活齐(广大寒触身分疮〔颇〕)下二千由旬有颇裂(如〔颇〕溃脓血流出也)𠿒
哳怗郝郝凡虎虎凡(三皆苦音)青莲华(身分青淤皮肤破裂)红莲
华(红赤分裂)大红莲华(身分极大色亦如上)近边者八热四门外
各有四狱(计一百二十八所也)一煻煨(煨齐膝也)二尿粪(粪尿为泥求舍
陷中)三锋仞(有三一铦刃路二剑树林三铁剌林)四烈河(沸灰水满求舍堕中)孤
独者山间旷野树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处处
所虽小苦具具足复有十八地狱谓镬汤等然上
等狱狱卒无情但随业自见其琰魔王令治罚者
即是有情畜生亦三谓水陆空(本居大海后流馀处)或四谓无
足二足四足多足(更相残害佗所驱役鞭挞等苦)饿鬼亦三正法
念云此下过五百由旬有琰魔王国后流馀处一
由外障碍饮食(到水被障或变脓血)二由内障碍饮食(咽如针如
炬或瘿)三饮食无障碍(饮啖烧燃及粪秽或自内纵得饮食亦不能啖)又九
种鬼谓炬口针咽嗅口针毛嗅毛大瘿得弃得失
势力身相者无间中众生与狱等量馀皆不定寿
量者四天王寿是等活一日夜彼狱寿五百岁次
五如次以忉利等例之馀二则极烧燃半中劫无
间一中劫八寒相望于此如次近半若近边孤独
则皆不定畜极一中劫鬼寿五百岁(以月为日)。】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三
*** 音释
音释¶ 第 380a 页 X09-0380.png
欻
(音飙忽也)。
捺
(乃八切难入声手按也)。
垪
(音怦与抨同弹也)。
剜
(乌欢切音[豌-夗+死]削也)。
鍱
(音叶铜成片也)。
疱
(音炮手足疱起也)。
铁
(同铁)。
𦍞
(同羝)。
𠿒哳
(𠿒同喝哳知戛切音
𧶇物之声响也)。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四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二善业乐报。】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解曰知欲可厌者知爱欲心是恶道因于彼欲境
深生厌离爱厌业道者怖彼恶道不造恶因于离
恶法门(人天教也)深生爱乐舍恶乐善者比由爱欲故
造恶今知欲可厌故舍十恶乐十善也现天人者
华严云十善业道是人天受生因人天二道亦五
门说初释名中人者涅槃云以多思故杂心云意
寂静故天者地持云所受自然俱舍云光洁自在
神用名天二出体如上三种类者人有四洲(海中陆地)
谓南阎浮提新云赡部俱舍云阿耨达池岸有树
名此因为洲名提则此云洲也东弗婆提此云胜
身身胜馀洲也西瞿耶尼此云牛货以牛货易故
北郁单越此云胜生以定寿千年衣食自然故天
谓六欲及上二界今此经文意唯六欲欲者希须
之心与五尘合谓淫欲等六受欲者地居相交空
音释¶ 第 380b 页 X09-0380.png
居四天则如次相抱执手笑视四身量者人则南
洲四肘或三肘半馀东西北如次倍增面相相次
如车形半月圆满正方洲相亦尔天则四王半里
馀五次增五寿量者北千西半东又减半此洲不
定天者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上
五倍倍增积年为日倍增亦尔判云乐报粗相言
之若论人间八苦(生老病死爱怨求盛)天上五衰(华萎汗出光灭众厌
厌座)地居斫截残害驱摈岂能免苦若于天鬼畜中
开出修罗即成六道三不动业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
增上善果。」
【解曰初略消文后具释义初云知爱等者知其爱
恶爱善俱未免苦弃彼爱心乐修舍法即四禅八
定而不知乐舍之心还同彼爱故云还滋(滋润)爱本
增上善果者上二界殊胜依正二报。
后释义者初释禅定后释受报初又四门一释名
二方便三出体四辨相初中梵音禅那此云静虑
谓于一所缘系念寂静而审虑故四无色定有静
无虑欲界等持有虑无静唯色界四得受斯名四
但依次不别立称若分别者即一寻伺二喜三乐
四舍定者心一境性四无色界皆唯定也言无色
者超过违害有色法故前三从加行得名有顶昧
劣当体受称方便者谓以六行(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伏下
地惑展转得上地定出体者俱舍云是善性摄心
洲四肘或三肘半馀东西北如次倍增面相相次
如车形半月圆满正方洲相亦尔天则四王半里
馀五次增五寿量者北千西半东又减半此洲不
定天者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上
五倍倍增积年为日倍增亦尔判云乐报粗相言
之若论人间八苦(生老病死爱怨求盛)天上五衰(华萎汗出光灭众厌
厌座)地居斫截残害驱摈岂能免苦若于天鬼畜中
开出修罗即成六道三不动业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
增上善果。」
【解曰初略消文后具释义初云知爱等者知其爱
恶爱善俱未免苦弃彼爱心乐修舍法即四禅八
定而不知乐舍之心还同彼爱故云还滋(滋润)爱本
增上善果者上二界殊胜依正二报。
后释义者初释禅定后释受报初又四门一释名
二方便三出体四辨相初中梵音禅那此云静虑
谓于一所缘系念寂静而审虑故四无色定有静
无虑欲界等持有虑无静唯色界四得受斯名四
但依次不别立称若分别者即一寻伺二喜三乐
四舍定者心一境性四无色界皆唯定也言无色
者超过违害有色法故前三从加行得名有顶昧
劣当体受称方便者谓以六行(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伏下
地惑展转得上地定出体者俱舍云是善性摄心
音释¶ 第 380c 页 X09-0380.png
一境性以善等持为自性故(大乘云云)辨相者离欲恶
不善法(皆离障支)有寻有伺(此二是修行对治支也)离生喜乐(修行
利益支也庆离欲恶故生喜身心轻安故乐也)住初禅(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为彼对
治利益二支之所依止依止定力寻等转故下仿此之也)灭寻伺(寻伺发三识乱二禅如净
水波)内净(以舍念正知为体)一心(释于内义唯缘法尘)定生喜乐(庆觉观心
息故如鉴净止水故身心适悦)住二禅离喜(分别想生如贫得宝还失莫若忧喜双绝
也)住舍(于巳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无动安住)有念(于喜不行中不忘失)正知
(失念喜行即分别正知而于能舍也)身受乐(正对二禅喜心浮动故设是心乐亦名身受初
禅之乐如土石山顶有水二纯土山顶有池三如纯土山在大池内)住三禅断乐(如重
病观音声)先除苦(二禅除)喜(三禅除)忧灭(初禅也为对前乐先言除苦也)不
苦不乐舍念清净(不同三禅舍念亦乐受俱)住四禅四无色者
超一切色想(过眼识相)灭有对想(次四识和合相灭也)不念种种
想(不念意识和合想然唯约想色而言)入无边虚空住无边虚空处
超空入无边识处住(心缘内识作无边行相故以为名也)超识入无
所有处住(内外皆无也何以须超事念粗故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然而住也)超此
住非想(无下七地明了想)非非想(有昧劣想)处(此中不出三界者由缘无想境
即是细想外道不了谓为涅槃若知此患更求上进求上进时上无所缘境无所得故灭而不转则得灭
受想定若未得此定厌想为先后想不行则入无想)。
后受报者由于欲界修得此定各随其地而生彼
天此上诸天亦五门说初释名中复有总别总云
色无色者据色有无以得名界者分齐欲界虽亦
有色约粗重立名以拣于色界其别释名即当种
类谓色界四禅总十七天初禅三天谓梵众梵辅
梵王具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谓创离欲染得根
不善法(皆离障支)有寻有伺(此二是修行对治支也)离生喜乐(修行
利益支也庆离欲恶故生喜身心轻安故乐也)住初禅(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为彼对
治利益二支之所依止依止定力寻等转故下仿此之也)灭寻伺(寻伺发三识乱二禅如净
水波)内净(以舍念正知为体)一心(释于内义唯缘法尘)定生喜乐(庆觉观心
息故如鉴净止水故身心适悦)住二禅离喜(分别想生如贫得宝还失莫若忧喜双绝
也)住舍(于巳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无动安住)有念(于喜不行中不忘失)正知
(失念喜行即分别正知而于能舍也)身受乐(正对二禅喜心浮动故设是心乐亦名身受初
禅之乐如土石山顶有水二纯土山顶有池三如纯土山在大池内)住三禅断乐(如重
病观音声)先除苦(二禅除)喜(三禅除)忧灭(初禅也为对前乐先言除苦也)不
苦不乐舍念清净(不同三禅舍念亦乐受俱)住四禅四无色者
超一切色想(过眼识相)灭有对想(次四识和合相灭也)不念种种
想(不念意识和合想然唯约想色而言)入无边虚空住无边虚空处
超空入无边识处住(心缘内识作无边行相故以为名也)超识入无
所有处住(内外皆无也何以须超事念粗故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然而住也)超此
住非想(无下七地明了想)非非想(有昧劣想)处(此中不出三界者由缘无想境
即是细想外道不了谓为涅槃若知此患更求上进求上进时上无所缘境无所得故灭而不转则得灭
受想定若未得此定厌想为先后想不行则入无想)。
后受报者由于欲界修得此定各随其地而生彼
天此上诸天亦五门说初释名中复有总别总云
色无色者据色有无以得名界者分齐欲界虽亦
有色约粗重立名以拣于色界其别释名即当种
类谓色界四禅总十七天初禅三天谓梵众梵辅
梵王具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谓创离欲染得根
音释¶ 第 381a 页 X09-0381.png
本定故(故佛地论云离欲宗寂静)二禅三天智论云通名光音
彼天语时口出光故有云彼无寻伺亦无言语用
光当语故三者谓少光无量光极净光约光少多
及胜如次立名三禅三天谓少净无量净遍净通
云净者此天离喜身心皆净别则类光而说四禅
八天谓无云(上皆无云初故得名)福生(见即生福)广果(异生福中无过此故
无想外道亦居此天)及五净居(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前三凡住后
五圣住无色四天谓空处等(虽义当最上然亦不离欲色也)体性
如前身相者梵众长半瑜缮那(八里)次三增半半次
五增倍倍唯无云减三(百二十五缮那)次七还倍倍上四
既无色蕴即无分量寿量者色界无昼夜寿劫等
身量空处二万劫馀三二二增上来业等无量无
边若令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然报有迟
疾总有其三谓顺现顺生顺后顺现报者善恶始
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二
生三生乃至无量生方受受报及时有定不定复
有四句谓报定时不定等然上所说三千界内五
趣三报定处定时者皆是权小教文随宜约相若
据实教大乘即随心见异如梵王身子一境四心
等若就佛而言皆法界相本非净秽等二总结。】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解曰爱为根本故皆轮回不了自心故非圣道前
指无明此标贪爱发润备矣故璎珞本业经云佛
子无明者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迷
彼天语时口出光故有云彼无寻伺亦无言语用
光当语故三者谓少光无量光极净光约光少多
及胜如次立名三禅三天谓少净无量净遍净通
云净者此天离喜身心皆净别则类光而说四禅
八天谓无云(上皆无云初故得名)福生(见即生福)广果(异生福中无过此故
无想外道亦居此天)及五净居(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前三凡住后
五圣住无色四天谓空处等(虽义当最上然亦不离欲色也)体性
如前身相者梵众长半瑜缮那(八里)次三增半半次
五增倍倍唯无云减三(百二十五缮那)次七还倍倍上四
既无色蕴即无分量寿量者色界无昼夜寿劫等
身量空处二万劫馀三二二增上来业等无量无
边若令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然报有迟
疾总有其三谓顺现顺生顺后顺现报者善恶始
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二
生三生乃至无量生方受受报及时有定不定复
有四句谓报定时不定等然上所说三千界内五
趣三报定处定时者皆是权小教文随宜约相若
据实教大乘即随心见异如梵王身子一境四心
等若就佛而言皆法界相本非净秽等二总结。】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解曰爱为根本故皆轮回不了自心故非圣道前
指无明此标贪爱发润备矣故璎珞本业经云佛
子无明者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迷
音释¶ 第 381b 页 X09-0381.png
法界中一切色欲心故色欲心所起报故分为欲
界果报迷法界中一切色心故色心所起报分为
色界果报迷法界中一切定心故定心所起报分
为无色界果报是故于法界中有三界报然十恶
业一向须除十善八定则但除其病故华严二地
经说五品心修十善道(一有漏心修是人天乃至有顶因二以智慧修心狭
劣故从他解故成声闻乘三自悟因缘修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成独觉乘四以大悲方便大愿修成菩萨
广大行五悟一切种清净修一切佛法皆得成就也)三地经说为化众生修
禅定等第二劝断文三初正劝。】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解曰既知生死皆由贪爱故欲脱生死先断此二
远公报应论云夫事起必由其心报应必由于事
是故自报以观事而事可变举事以责其心而心
可反渴者喻其至切二通妨。】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
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解曰因前令断贪爱恐有难云若尔云何菩萨亦
有贪爱亦有受生故此通云菩萨示现受生非爱
为本但以大悲益人为利欲行教化须现受生示
同凡夫同事利物故净名云众生病则菩萨病又
云众生病从攀缘起菩萨从大悲起示现等者悲
深也非爱者智深也三显益。】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界果报迷法界中一切色心故色心所起报分为
色界果报迷法界中一切定心故定心所起报分
为无色界果报是故于法界中有三界报然十恶
业一向须除十善八定则但除其病故华严二地
经说五品心修十善道(一有漏心修是人天乃至有顶因二以智慧修心狭
劣故从他解故成声闻乘三自悟因缘修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成独觉乘四以大悲方便大愿修成菩萨
广大行五悟一切种清净修一切佛法皆得成就也)三地经说为化众生修
禅定等第二劝断文三初正劝。】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解曰既知生死皆由贪爱故欲脱生死先断此二
远公报应论云夫事起必由其心报应必由于事
是故自报以观事而事可变举事以责其心而心
可反渴者喻其至切二通妨。】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
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解曰因前令断贪爱恐有难云若尔云何菩萨亦
有贪爱亦有受生故此通云菩萨示现受生非爱
为本但以大悲益人为利欲行教化须现受生示
同凡夫同事利物故净名云众生病则菩萨病又
云众生病从攀缘起菩萨从大悲起示现等者悲
深也非爱者智深也三显益。】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音释¶ 第 381c 页 X09-0381.png
【解曰先能除舍方可勤求如出矿金始堪为器问
从前但云贪爱何故此云及除憎爱答由爱身爱
境境违于情或身被恼故生憎也是知憎亦由爱
故虽兼憎意但说爱二明种性令知者亦可前五
道业报巳答轮回种性今此五性差别是答修佛
菩提文中说修證故前问几等此答五种文相承
故后文不言几种非答此故有此三义应答菩提
然更细详复有五义宜却依前一者弥勒本疑修
行者轮回不疑五道谓由前说始终动静乃至思
度佛境皆是轮回生死涅槃凡夫诸佛悉同起灭
故问轮回有几种性比闻馀教祇言五道轮回今
何得三乘行人亦未能免故佛为说由本贪欲发
挥无明显出五性故属轮转若以五道而答何关
所疑二者非唯标以贪欲无明而乃释以二乘外
道不应是此答佛菩提三者结云是名众生五性
不言菩提五等四者弥勒四问中轮回自有其二
初问断本后问种性佛说爱为根本生起五道业
报令厌五道断其贪爱至此便答种性次答化生
方便最后依觉乃至證觉是答修佛菩提是则经
有四门问答一义问答相可文理亦彰若将五性
答菩提问则令最后剩一段经答文巳终彼何所
被然答菩提处不言几等者如答几种方便之问
亦云唯以大悲方便皆将一道摄于差别悲智例
等此不应疑五者菩萨性及最后文修證虽同根
音释¶ 第 382a 页 X09-0382.png
本全别初由贪欲后依觉心若将俱答菩提二文
何异经宗简要岂合繁重然至圣微言实难究了
或含两势未敢指南今就理长且依前判问五性
既属轮回可断不可答可除其病(病谓依本贪等)不可断
法(法谓菩萨性中修證之行)故今科云明种性令知不言断举
要言之此宗始自信心终于證极一一依净圆觉
性若更有一法别有自性可依彼圆觉性即同流
转故下诸观门一一首标悟净圆觉以净觉心方
说修观行等又前云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权宗
菩提有始烦恼有终)若以轮回心(始终之身即是)思惟则旋复等由
此五性差别之心乃是轮回差别种性故偈云不
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次销文者分二一总标因
依。】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
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解曰由本贪欲等者然五性学人皆发出离之心
皆修戒定慧行但缘不了本觉自见定是众生遂
欲断障求真厌凡贪圣贪圣之念还是本贪所贪
三乘既殊能贪随教亦异(积习既深遂成别性故楞伽云随说彼而成皆
名教熏起)复有三皆不定复有错入邪途由是激发无
明遂成五性差别发挥者发扬分布令显了也然
根本无明但迷真而巳本无差别由贪欲不同故
熏发之令成五别既不了本觉则唯将二障为本
故依伏断此二现深浅也若遇邪师教者则于我
何异经宗简要岂合繁重然至圣微言实难究了
或含两势未敢指南今就理长且依前判问五性
既属轮回可断不可答可除其病(病谓依本贪等)不可断
法(法谓菩萨性中修證之行)故今科云明种性令知不言断举
要言之此宗始自信心终于證极一一依净圆觉
性若更有一法别有自性可依彼圆觉性即同流
转故下诸观门一一首标悟净圆觉以净觉心方
说修观行等又前云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权宗
菩提有始烦恼有终)若以轮回心(始终之身即是)思惟则旋复等由
此五性差别之心乃是轮回差别种性故偈云不
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次销文者分二一总标因
依。】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
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解曰由本贪欲等者然五性学人皆发出离之心
皆修戒定慧行但缘不了本觉自见定是众生遂
欲断障求真厌凡贪圣贪圣之念还是本贪所贪
三乘既殊能贪随教亦异(积习既深遂成别性故楞伽云随说彼而成皆
名教熏起)复有三皆不定复有错入邪途由是激发无
明遂成五性差别发挥者发扬分布令显了也然
根本无明但迷真而巳本无差别由贪欲不同故
熏发之令成五别既不了本觉则唯将二障为本
故依伏断此二现深浅也若遇邪师教者则于我
音释¶ 第 382b 页 X09-0382.png
法转增坚执故二障转深若遇二乘则且除我执
对前为浅若遇菩萨及佛相望深浅可知二别释
差等文二一所依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解曰二门分别初总释二障后别释理障初中此
二障者有体有义义同唯识烦恼所知谓事是烦
恼烦恼即障又能续生死故理是所知所知非障
是障障于所知理故体即起信根本无明及六染
心染心各一分义(六中各二义一不觉义二相生义今取相生也)即此事
障染污净心展转相生乃至执取计名能起诸业
皆是连续生死义故各馀一分(不觉义也)及根本无明
皆此理障覆翳法界真心不觉妄念生起不达诸
法性相是碍正知见义(若唯依法相宗说则二障数同但是用别)故彼
论云是心从本巳来自性清净(云云)以不达一法界
故心不相应(未有能所王数之别)忽然念起(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
名为无明(云云)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染心义者名
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即寂之照如理智也故下说真如自体本
有真实识知大智慧等即经中知字染心喧动违此寂静故云障也)无明义者名为
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如量智也言自然者如月无心顿应千水
经中见字又知见俱通前是知见之性此是知见之相无明昏昏无所分别违此智用名为智碍经虽但
云理障而实通于理事论局于事智碍理障皆从所障得〔称〕也)问准论配经障真
如智全合取为理障障世间智合为事障如何上
配与此参差答上巳明言此障有体体在此论须
如上配义同唯识与此似违(此论藏疏亦云今此二障约本末相依门
对前为浅若遇菩萨及佛相望深浅可知二别释
差等文二一所依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解曰二门分别初总释二障后别释理障初中此
二障者有体有义义同唯识烦恼所知谓事是烦
恼烦恼即障又能续生死故理是所知所知非障
是障障于所知理故体即起信根本无明及六染
心染心各一分义(六中各二义一不觉义二相生义今取相生也)即此事
障染污净心展转相生乃至执取计名能起诸业
皆是连续生死义故各馀一分(不觉义也)及根本无明
皆此理障覆翳法界真心不觉妄念生起不达诸
法性相是碍正知见义(若唯依法相宗说则二障数同但是用别)故彼
论云是心从本巳来自性清净(云云)以不达一法界
故心不相应(未有能所王数之别)忽然念起(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
名为无明(云云)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染心义者名
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即寂之照如理智也故下说真如自体本
有真实识知大智慧等即经中知字染心喧动违此寂静故云障也)无明义者名为
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如量智也言自然者如月无心顿应千水
经中见字又知见俱通前是知见之性此是知见之相无明昏昏无所分别违此智用名为智碍经虽但
云理障而实通于理事论局于事智碍理障皆从所障得〔称〕也)问准论配经障真
如智全合取为理障障世间智合为事障如何上
配与此参差答上巳明言此障有体体在此论须
如上配义同唯识与此似违(此论藏疏亦云今此二障约本末相依门
音释¶ 第 382c 页 X09-0382.png
以明不约人法二执故与唯识义意稍殊)然通释理事二障就障理智
令不明显俱名无明就障心行令不解脱俱名烦
恼经以宗于理智故总取论中二障合为理障(真如
世间是理二智是正知见皆所障也无明及染中一分为能障即前上对)唯取染中生
起一分为事障此但约过患以为障义无所障法
若欲立之即解脱是生死相续不解脱故(所障是解脱能
障烦恼即前下对)以解脱无体摄归真理故含其义不立
其名论则但约相违为障故六染却障真如智无
明却障世间智由此涉于相反故论自徵云此义
云何(徵能所障不相应之意也)释云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
境界违平等性(染心展转生起差别真如平等故相违也成前上句)以一切
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
随顺世间种种智故(无明冥然世智种种故相违也成前下句)上来对
会经论虽各从一势理无违故所配释体义诚非
谬矣总释二障竟。
次别释理障者此中所障之法须识其体初云理
障但是标名碍知见者正出体相此宗以知见为
理故故经与论每拂病穷法皆归觉心不以空寂
虚无便为真极(真如是流出涅槃如昨梦)圆顿宗教显体皆然
故华严亦以真知为所迷法文云无一众生而不
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智本有而未證
即知不以断證方为智也)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不因学得)自然
智(不因修得)无碍智(遍圣遍凡)即得现前二能依五性文三
一徵。】
令不明显俱名无明就障心行令不解脱俱名烦
恼经以宗于理智故总取论中二障合为理障(真如
世间是理二智是正知见皆所障也无明及染中一分为能障即前上对)唯取染中生
起一分为事障此但约过患以为障义无所障法
若欲立之即解脱是生死相续不解脱故(所障是解脱能
障烦恼即前下对)以解脱无体摄归真理故含其义不立
其名论则但约相违为障故六染却障真如智无
明却障世间智由此涉于相反故论自徵云此义
云何(徵能所障不相应之意也)释云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
境界违平等性(染心展转生起差别真如平等故相违也成前上句)以一切
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
随顺世间种种智故(无明冥然世智种种故相违也成前下句)上来对
会经论虽各从一势理无违故所配释体义诚非
谬矣总释二障竟。
次别释理障者此中所障之法须识其体初云理
障但是标名碍知见者正出体相此宗以知见为
理故故经与论每拂病穷法皆归觉心不以空寂
虚无便为真极(真如是流出涅槃如昨梦)圆顿宗教显体皆然
故华严亦以真知为所迷法文云无一众生而不
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智本有而未證
即知不以断證方为智也)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不因学得)自然
智(不因修得)无碍智(遍圣遍凡)即得现前二能依五性文三
一徵。】
音释¶ 第 383a 页 X09-0383.png
「云何五性。」
【解曰然此五性皆是新熏不同法相宗中本有之
说此宗推其本有之性皆是圆觉故也性相两宗
五性之义巳如悬谈中述今此又与彼所引楞伽
等文大同小异如文详之二释中二一总明未熏。】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解曰然五性者本以发心修證约断二障故成五
种此都不断故非五数亦未发心遇教故言未熏
若据楞伽之文似当第五无性今不取者据涅槃
说无性阐提断大善根我不能救今此但未成佛
必不大恶第五自有外道种性故此非数二熏成
五性文中四二乘合为一处说故一二乘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
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解曰合辨声闻缘觉二种性也先除等者知生死
苦止息攀缘故云除事尅体而言唯除初染馀但
不加取著其实未能觉了故变易生死犹在意责
不先悟理但先除事故有先除未断之言然障有
事有理执则有人有法烦恼则有现行习气生死
则有分段变易此四对中二乘唯断于前未断于
后故云但能等虽至长者之家犹在门外止宿草
庵未敢当堂故言未能显住菩萨境界二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汎如来大圆觉海先
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
音释¶ 第 383b 页 X09-0383.png
事理障巳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
大涅槃。」
【解曰先约地前以辨其相故言巳伏言先当者似
令修證不似分别五性译人讹也应云唯先发愿
又应改悟为顺后若事理障下约入地乃至果位
以辨其相故言永断及菩提等言即入等者此中
但除其病不除修證行故三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證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
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
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解曰言皆證圆觉者自悟本来圆觉證知一切皆
然非诸众生皆巳修證经文倒者译人讹舛应云
若善男子證诸众生皆有圆觉即显然矣修习顿
渐者證信虽圆忻趣有异遇教不同故有顿渐若
遇等者自能圆信复遇圆宗故不拣大乘小乘之
根皆成佛果反明虽是圆信若志趣狭劣不遇圆
顿殊胜良缘则熏其根性成二乘等由此义故名
不定性经文阙者或略或脱若不尔者何以标云
修习便有顿渐而乃唯释顿耶四外道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
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解曰就中曲分为二初正明邪种然内心虽胜宿
遇邪宗既熏其心种习成种故于圣道难起信心
后明师过意显此性定是新熏非自本有故云非
大涅槃。」
【解曰先约地前以辨其相故言巳伏言先当者似
令修證不似分别五性译人讹也应云唯先发愿
又应改悟为顺后若事理障下约入地乃至果位
以辨其相故言永断及菩提等言即入等者此中
但除其病不除修證行故三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證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
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
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解曰言皆證圆觉者自悟本来圆觉證知一切皆
然非诸众生皆巳修證经文倒者译人讹舛应云
若善男子證诸众生皆有圆觉即显然矣修习顿
渐者證信虽圆忻趣有异遇教不同故有顿渐若
遇等者自能圆信复遇圆宗故不拣大乘小乘之
根皆成佛果反明虽是圆信若志趣狭劣不遇圆
顿殊胜良缘则熏其根性成二乘等由此义故名
不定性经文阙者或略或脱若不尔者何以标云
修习便有顿渐而乃唯释顿耶四外道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
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解曰就中曲分为二初正明邪种然内心虽胜宿
遇邪宗既熏其心种习成种故于圣道难起信心
后明师过意显此性定是新熏非自本有故云非
音释¶ 第 383c 页 X09-0383.png
众生咎前诸种性亦例此知但文略也则知众生
本同觉性但遇教成差便有大小有邪有正故知
发心之者切须善辨宗途然馀经论目第五性云
无性者但明本来不觉染心相续未有邪正师教
所熏无三乘种故闻亦不信由此滥于本有今云
外道性者决了新熏之义彰矣三结。】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解曰若答菩提几等之文应云是名菩提五性等
差别今云众生五性即知义属轮回二答修悲智
既识轮回之病用心免落异宗则须依解修行速
求證入然菩萨修行不出悲智二行故须明之前
问中先智后悲今答则先悲后智意表即智之悲
即悲之智无先无后故互明之文中二初答度众
生方便以成大悲。】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
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
依无始清净愿力。」
【解曰前问云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今答意云但以
大悲方便示现种种形相顺逆随时无定种数言
唯以者虽遇种种之机唯用此二各随其类而应
化也但有大悲必能普化但有方便必称根宜无
其过累开发未悟者令知妄法本空真法本净示
现种种等者此下明四摄法也四摄者布施爱语
利行同事经文但有同事意该馀三言种种形相
本同觉性但遇教成差便有大小有邪有正故知
发心之者切须善辨宗途然馀经论目第五性云
无性者但明本来不觉染心相续未有邪正师教
所熏无三乘种故闻亦不信由此滥于本有今云
外道性者决了新熏之义彰矣三结。】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解曰若答菩提几等之文应云是名菩提五性等
差别今云众生五性即知义属轮回二答修悲智
既识轮回之病用心免落异宗则须依解修行速
求證入然菩萨修行不出悲智二行故须明之前
问中先智后悲今答则先悲后智意表即智之悲
即悲之智无先无后故互明之文中二初答度众
生方便以成大悲。】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
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
依无始清净愿力。」
【解曰前问云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今答意云但以
大悲方便示现种种形相顺逆随时无定种数言
唯以者虽遇种种之机唯用此二各随其类而应
化也但有大悲必能普化但有方便必称根宜无
其过累开发未悟者令知妄法本空真法本净示
现种种等者此下明四摄法也四摄者布施爱语
利行同事经文但有同事意该馀三言种种形相
音释¶ 第 384a 页 X09-0384.png
者即如观音随三十二类而应其身逆顺境界者
论云或为眷属亲友或为怨家能令众生增长善
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又婆须密女无厌足王亦
斯类也令成佛者不取馀乘故法华云我本立誓
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者菩萨因地之时必发度众生之愿乘此愿力所
生之处更不退转心若疲倦即忆昔愿力以自策
励常须怨亲普度勿随憎爱之情故云皆依愿力
又非希望报恩亦非爱见之悲故言清净云无始
者同体大悲称性大愿性本具足非别新得但由
迷悟有发不发发即无始二答修佛菩提以成大
智。】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
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
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
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
【解曰于大圆觉等者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对前大
悲下化众生也决定趣向名为增上发大愿者弥
纶诸行速至佛果若无愿力则多退转住佛等者
决定不趣馀乘不同前随五性故言莫值等依愿
修行者依愿策励如前悲中所说愿是总相通悲
通智故二段中皆说愿力具悲智愿即菩提心渐
断诸障者理虽顿悟其空事乃渐除方尽障尽则
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触向无非解脱故以清净法
论云或为眷属亲友或为怨家能令众生增长善
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又婆须密女无厌足王亦
斯类也令成佛者不取馀乘故法华云我本立誓
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者菩萨因地之时必发度众生之愿乘此愿力所
生之处更不退转心若疲倦即忆昔愿力以自策
励常须怨亲普度勿随憎爱之情故云皆依愿力
又非希望报恩亦非爱见之悲故言清净云无始
者同体大悲称性大愿性本具足非别新得但由
迷悟有发不发发即无始二答修佛菩提以成大
智。】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
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
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
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
【解曰于大圆觉等者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对前大
悲下化众生也决定趣向名为增上发大愿者弥
纶诸行速至佛果若无愿力则多退转住佛等者
决定不趣馀乘不同前随五性故言莫值等依愿
修行者依愿策励如前悲中所说愿是总相通悲
通智故二段中皆说愿力具悲智愿即菩提心渐
断诸障者理虽顿悟其空事乃渐除方尽障尽则
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触向无非解脱故以清净法
音释¶ 第 384b 页 X09-0384.png
殿喻之愿满则触目对境一切诸法无非圆觉故
以妙庄严域喻之域谓彊域偈赞中二初讽断轮
回于中又二初五句示所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解曰长离而广此合而略后两偈劝令断及明种
性。】
「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亦长离此合后七句讽修悲智。】
「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上来深究轮回因竟。
此下第四略分修證之位也既显觉智之源复究
轮回之本巳知圆觉染净无殊但未辨随顺圆觉
之心从凡至圣如何差别故次明之言略分者三
贤统为一位十地等觉合之一门修则修圆觉證
则證圆觉圆觉无差约修證以明位地文四初三
之初。】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
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以妙庄严域喻之域谓彊域偈赞中二初讽断轮
回于中又二初五句示所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解曰长离而广此合而略后两偈劝令断及明种
性。】
「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亦长离此合后七句讽修悲智。】
「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上来深究轮回因竟。
此下第四略分修證之位也既显觉智之源复究
轮回之本巳知圆觉染净无殊但未辨随顺圆觉
之心从凡至圣如何差别故次明之言略分者三
贤统为一位十地等觉合之一门修则修圆觉證
则證圆觉圆觉无差约修證以明位地文四初三
之初。】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
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音释¶ 第 384c 页 X09-0384.png
【解之如上次正陈词句中文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
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解曰不思议事者有三徵释谓何名不思议心言
罔及故何法不思议谓前轮回根本种性差别即
经中事字何故不思议谓一味净觉之中说差别
杂染无乖违故谓若一向说净一向说染则可思
议今于净中说染种种差殊染中之净纤毫不杂
故不思议故胜鬘说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皆难可
了知本不见闻者立相之教染净迢然破相之宗
染净俱绝今显出觉性染净融通故此之前未曾
闻见(问答云云)得大益者荡除细惑二请后中文二一
正问。】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
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别。」
【解曰于中前是举所證觉性后一切下问能證位
地觉心一味因果阶差二义既乖故须起问二结
益。】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解之可知后展虔诚。】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赞许。】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
音释¶ 第 385a 页 X09-0385.png
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伫听。】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如上正说中长行二一明圆觉无證二明对机说
證初中二一法二喻法中二初正明无證后徵释
所以今初。】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證于
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解曰非性者指圆觉自性非前五性及轮回性性
有者前差别性皆有圆觉循者随也圆觉不守自
性随缘成诸差别之性诸性起时全觉性起故法
身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无取證者非当
情之境无菩萨众生者即下自徵释所以云二徵
释所以。】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證者。」
【解曰约有幻垢名曰众生对离幻垢名为菩萨二
俱假名了不可得然前轮回及此修證皆云无者
其无不同前似绳蛇此如镜像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解曰夫眼能见一切唯不能自见眼根又如眼光
照瞩物时境则万差见则是一故云平等但约于
境无分别等级之心说平等义亦无能作方便平
等之者二对机说證文二一总标大意二證位阶
差别中二今初功用有殊。】
【三伫听。】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如上正说中长行二一明圆觉无證二明对机说
證初中二一法二喻法中二初正明无證后徵释
所以今初。】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證于
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解曰非性者指圆觉自性非前五性及轮回性性
有者前差别性皆有圆觉循者随也圆觉不守自
性随缘成诸差别之性诸性起时全觉性起故法
身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无取證者非当
情之境无菩萨众生者即下自徵释所以云二徵
释所以。】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證者。」
【解曰约有幻垢名曰众生对离幻垢名为菩萨二
俱假名了不可得然前轮回及此修證皆云无者
其无不同前似绳蛇此如镜像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解曰夫眼能见一切唯不能自见眼根又如眼光
照瞩物时境则万差见则是一故云平等但约于
境无分别等级之心说平等义亦无能作方便平
等之者二对机说證文二一总标大意二證位阶
差别中二今初功用有殊。】
音释¶ 第 385b 页 X09-0385.png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
便显差别。」
【解曰众生若无迷惑颠倒则无差别之义故先标
迷约之以明證觉差别迷倒之体即根本无明及
三细六粗论中亦约翻此以显始觉阶位未能除
灭幻化者执之为实于灭未灭者即论四位中前
三觉前不觉后也妄功用者七地巳还皆是梦中
修道故华严有梦渡大河之喻圆明證悟始知烦
恼本无则见能断智慧功用亦是虚妄如梦中以
药治病得差寤后则药病俱无故言妄功用也(志公
云大道不由行得等)便显差别者正是总标位地二功极不
异。】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解曰寂灭随顺者随顺寂灭也拣异灰灭故言如
来随顺者当体相应非谓将心顺佗寂灭实无等
者泯能所也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不见有寂灭
之法亦无能寂灭者灭之令寂二證位阶差者然
修證位地五教不同一小乘果别非所明二大乘
始教定有位地自为三说一依唯识五位一资粮
位从初发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为趣正觉为度
有情修习福智顺解脱分二加行位为入见道复
修煖(依明德定发下寻伺创观无所取法)顶(依明增定发上寻伺重观无所取法也)忍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印无所取顺无能取故)世第一(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无二取)伏
除二取顺决择分三通达位亦名见道谓入初地
音释¶ 第 385c 页 X09-0385.png
无分别智实證真如四修习位始从初地住心乃
至金刚无间为断馀障證二转依复数修习无分
别智五究竟位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初得一果利
乐有情穷未来际二者摄论说有四地一胜解行
地馀三即见修无学三瑜伽等说有七地一种性
二胜解行(三贤)三净胜意乐(初地)四行正行(二至七地)五决
定(八)六决定行(九)七到究竟(十地如来杂立为地)三终教假
说地位(故仁王先观一切空但法集故有因果方说位地故佛非数璎珞云乃至三贤十地
之名亦无名相但以应化故有十地之名)亦有其三一仁王五忍谓伏
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上中下)寂灭忍(上下)二璎珞六种
性一习二性三道四圣(皆云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
三天台六即谓理即及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
等即四顿教无位之位即此经及起信论翻妄四
位(言无位者论结四位云而实无有始觉之异本来平等同一觉故经即就实言无證得约妄说
别也)如下所明五圆教融通位地即华严经略有七
位第二会说十信第三会说十住四说十行五说
十向六说十地第七会初六品说等觉次三品说
妙觉(然复有差别平等两重因果上皆差别也后两品说平等因果)广有五十二
位谓前五各十等妙各一(诸教说十信等觉或开或合华严俱开故五十
二也)然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行布圆融二无碍故
今释本文文分为二一明依位渐證(即上假说)二明忘
心顿證(即上无位)初中四一信位二贤位三證位四果
位此四即论中四位也论文逆次约息除生住异
灭四相粗细寄显返流四位亦明始觉分齐(约真心随
至金刚无间为断馀障證二转依复数修习无分
别智五究竟位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初得一果利
乐有情穷未来际二者摄论说有四地一胜解行
地馀三即见修无学三瑜伽等说有七地一种性
二胜解行(三贤)三净胜意乐(初地)四行正行(二至七地)五决
定(八)六决定行(九)七到究竟(十地如来杂立为地)三终教假
说地位(故仁王先观一切空但法集故有因果方说位地故佛非数璎珞云乃至三贤十地
之名亦无名相但以应化故有十地之名)亦有其三一仁王五忍谓伏
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上中下)寂灭忍(上下)二璎珞六种
性一习二性三道四圣(皆云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
三天台六即谓理即及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
等即四顿教无位之位即此经及起信论翻妄四
位(言无位者论结四位云而实无有始觉之异本来平等同一觉故经即就实言无證得约妄说
别也)如下所明五圆教融通位地即华严经略有七
位第二会说十信第三会说十住四说十行五说
十向六说十地第七会初六品说等觉次三品说
妙觉(然复有差别平等两重因果上皆差别也后两品说平等因果)广有五十二
位谓前五各十等妙各一(诸教说十信等觉或开或合华严俱开故五十
二也)然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行布圆融二无碍故
今释本文文分为二一明依位渐證(即上假说)二明忘
心顿證(即上无位)初中四一信位二贤位三證位四果
位此四即论中四位也论文逆次约息除生住异
灭四相粗细寄显返流四位亦明始觉分齐(约真心随
音释¶ 第 386a 页 X09-0386.png
熏粗细非约刹那也)然心性离念本无生灭良由无明迷自
真体鼓动起念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微
著不同先后际异先际最微名为生相中间二三
名住异相后际最粗名为灭相初最微者谓由无
明不觉心动转彼净心名为生相二者谓此无明
与前生相和合转彼净心能见能现分别相续行
相犹细法执坚住名为住相三者谓此无明与住
相合转彼净心乃至此位行相稍粗执取计名发
动身口令其造业名为异相四谓此无明与异相
合转彼净心至此后际不了业报广对诸缘造集
诸业灭前异心令堕诸趣行相最粗极至于此周
尽之终名为灭相是故三界四相唯一梦心皆因
根本无明之力然虽微著阶差始终竟无前后总
此四相以为一念唯一心故然未穷源者随行浅
深觉有前后达心源者一心俱时而知谓既因不
觉之力起生相等种种梦念今因本觉不思议熏
力起厌求心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
益胜解力损无明能渐向心源始息灭相终息生
相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今无始静平等
平等无别始觉之异大意如此今以论文对经释
相照然义现但论约觉染粗细经约悟净胜劣今
用论者分齐一也又因互显两义俱通初信位者
论寄息于灭相论云如凡夫人(十信)觉知前念起恶
(信位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止灭相也)虽复名
真体鼓动起念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微
著不同先后际异先际最微名为生相中间二三
名住异相后际最粗名为灭相初最微者谓由无
明不觉心动转彼净心名为生相二者谓此无明
与前生相和合转彼净心能见能现分别相续行
相犹细法执坚住名为住相三者谓此无明与住
相合转彼净心乃至此位行相稍粗执取计名发
动身口令其造业名为异相四谓此无明与异相
合转彼净心至此后际不了业报广对诸缘造集
诸业灭前异心令堕诸趣行相最粗极至于此周
尽之终名为灭相是故三界四相唯一梦心皆因
根本无明之力然虽微著阶差始终竟无前后总
此四相以为一念唯一心故然未穷源者随行浅
深觉有前后达心源者一心俱时而知谓既因不
觉之力起生相等种种梦念今因本觉不思议熏
力起厌求心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
益胜解力损无明能渐向心源始息灭相终息生
相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今无始静平等
平等无别始觉之异大意如此今以论文对经释
相照然义现但论约觉染粗细经约悟净胜劣今
用论者分齐一也又因互显两义俱通初信位者
论寄息于灭相论云如凡夫人(十信)觉知前念起恶
(信位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止灭相也)虽复名
音释¶ 第 386b 页 X09-0386.png
觉(觉业故)即是不觉(不觉惑故谓不知灭相如梦也)经文分三一标
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
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解曰此初一段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不约凡
迷即无位地故先标此翻之彰信即论文翻显四
相成四位之谓也由妄想我者我体元无妄想谓
有四生九类无不皆然及爱我者执为我故便生
爱著不知念念生灭者我相本无唯心故有心既
念念无常我亦念念生灭故净名云是身如电念
念不住故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
念相续故说无始无明又上句我体即所执也下
句我见即能取也我见是别境中慧故无著金刚
论以为法执亦可妄想我即我痴我见及爱我者
即我爱我慢具明我义下自有文二明闻法觉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
性自劳虑。」
【解曰善友教者即闻熏也净圆觉性者即内熏也
因缘既备(因缘熏义论中广明)心性朗然起灭妄念如觉梦
时故云发明也昔与妄合故不自见今冥真觉起
灭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禅家说日光
隙尘之喻此生性自劳虑者外无实境何憎爱也
即此生起念虑当体自为劳役三明息妄随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波净解为自障碍
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
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解曰此初一段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不约凡
迷即无位地故先标此翻之彰信即论文翻显四
相成四位之谓也由妄想我者我体元无妄想谓
有四生九类无不皆然及爱我者执为我故便生
爱著不知念念生灭者我相本无唯心故有心既
念念无常我亦念念生灭故净名云是身如电念
念不住故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
念相续故说无始无明又上句我体即所执也下
句我见即能取也我见是别境中慧故无著金刚
论以为法执亦可妄想我即我痴我见及爱我者
即我爱我慢具明我义下自有文二明闻法觉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
性自劳虑。」
【解曰善友教者即闻熏也净圆觉性者即内熏也
因缘既备(因缘熏义论中广明)心性朗然起灭妄念如觉梦
时故云发明也昔与妄合故不自见今冥真觉起
灭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禅家说日光
隙尘之喻此生性自劳虑者外无实境何憎爱也
即此生起念虑当体自为劳役三明息妄随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波净解为自障碍
音释¶ 第 386c 页 X09-0386.png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解曰劳虑永断者绝求作心但不随之非谓都尽
若尽何异二乘得法界净者若理法界则法界体
中绝诸劳虑尘境不生名之为净若事法界则分
别念虑之心差别尘境之法当体不生名之为净
何者法界净秽皆由自心心秽则秽心净则净于
净起解名净解系心在净故成障碍非外所扰故
言自碍故于下结成信中證觉之相作意于觉故
不自在此名下结成信位前即知等即论中觉知
前念也劳虑永断等即能止后念等也即彼净解
等即是不觉也唯此信位经论稍殊论唯约位但
云觉业经含顿悟故说觉惑二贤位。】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由住见觉觉
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解曰论寄息于异相文云如初发意菩萨等觉于
念异(异念者计我我所贪瞋见爱等)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贪等)执
著相故(著违顺境)名相似觉(犹梦住相)今云见解为碍者见
前净解是碍也即是觉于念异虽者预显劣后断
解碍者超前位也即念无异相等犹住见觉者正
当此位是相似觉觉碍下结成地前證觉之相劣
于登地所觉是碍故能觉亦碍由存此迹还碍觉
心故不自在佛顶经云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
微碍名为顶地此亦如是诸碍既尽如身处空见
心犹存如彼微碍(彼说地前顶位)又唯识论加行偈云现
【解曰劳虑永断者绝求作心但不随之非谓都尽
若尽何异二乘得法界净者若理法界则法界体
中绝诸劳虑尘境不生名之为净若事法界则分
别念虑之心差别尘境之法当体不生名之为净
何者法界净秽皆由自心心秽则秽心净则净于
净起解名净解系心在净故成障碍非外所扰故
言自碍故于下结成信中證觉之相作意于觉故
不自在此名下结成信位前即知等即论中觉知
前念也劳虑永断等即能止后念等也即彼净解
等即是不觉也唯此信位经论稍殊论唯约位但
云觉业经含顿悟故说觉惑二贤位。】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由住见觉觉
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解曰论寄息于异相文云如初发意菩萨等觉于
念异(异念者计我我所贪瞋见爱等)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贪等)执
著相故(著违顺境)名相似觉(犹梦住相)今云见解为碍者见
前净解是碍也即是觉于念异虽者预显劣后断
解碍者超前位也即念无异相等犹住见觉者正
当此位是相似觉觉碍下结成地前證觉之相劣
于登地所觉是碍故能觉亦碍由存此迹还碍觉
心故不自在佛顶经云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
微碍名为顶地此亦如是诸碍既尽如身处空见
心犹存如彼微碍(彼说地前顶位)又唯识论加行偈云现
音释¶ 第 387a 页 X09-0387.png
前立少谓物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意
亦同此故论但云名相似觉此名下结成贤位悫
云见真凝寂能智方融拂解超凡仍拘见觉三圣
位论寄息于住相文云如法身菩萨等(九地皆同)觉于
念住(四种相也)念无住相(知法唯识不起粗执)以离分别(异前人执及著
外境故今约心但云分别)粗念相故(以异上相故云粗念)名随分觉(细念既在
觉道未圆)今文分三一悟前非二明證相三结成位今
初。】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解曰有照者信中净解有觉者贤位中觉碍之觉
也俱名障碍者正显前非则论中觉于念住二明
證相略启二门初总释义后别解文初中复二一
者果海离于说相以不可言障而不證断而證故
故十地经但说一分故下文虽寄对强说而但言
障碍即觉等无别显相二者因门可寄言说又有
二门一證理法界二證馀法界理中有五一能所
历然谓以无分别智證无差别理心与境冥智与
神会如日合空虽不可分而日非空空非日光(始教)
二能所无二以即体之智还照心体举理收智照
体即寂举智收理寂而常照如一明珠珠自有光
还照珠矣(终教)三能所俱泯谓由智即理故非智由
理即智故非理同时互即故互夺也又直显本觉
心体非能所故故此文云常觉不住不住即离能
所矣(顿教)四存泯无碍以前三门说有前后体无二
亦同此故论但云名相似觉此名下结成贤位悫
云见真凝寂能智方融拂解超凡仍拘见觉三圣
位论寄息于住相文云如法身菩萨等(九地皆同)觉于
念住(四种相也)念无住相(知法唯识不起粗执)以离分别(异前人执及著
外境故今约心但云分别)粗念相故(以异上相故云粗念)名随分觉(细念既在
觉道未圆)今文分三一悟前非二明證相三结成位今
初。】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解曰有照者信中净解有觉者贤位中觉碍之觉
也俱名障碍者正显前非则论中觉于念住二明
證相略启二门初总释义后别解文初中复二一
者果海离于说相以不可言障而不證断而證故
故十地经但说一分故下文虽寄对强说而但言
障碍即觉等无别显相二者因门可寄言说又有
二门一證理法界二證馀法界理中有五一能所
历然谓以无分别智證无差别理心与境冥智与
神会如日合空虽不可分而日非空空非日光(始教)
二能所无二以即体之智还照心体举理收智照
体即寂举智收理寂而常照如一明珠珠自有光
还照珠矣(终教)三能所俱泯谓由智即理故非智由
理即智故非理同时互即故互夺也又直显本觉
心体非能所故故此文云常觉不住不住即离能
所矣(顿教)四存泯无碍以前三门说有前后体无二
音释¶ 第 387b 页 X09-0387.png
故谓必因能證方悟心体本绝能所故喻先因断
头方无能断故肇云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
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
照功等(融会权实也)五举一全收上列四门欲彰义异
理既融摄开合宁殊次證馀者谓以无障碍智證
无障碍境境智难思复有三义一开能所谓智无
碍故一智即一切智境无碍故一境即一切境境
智皆有一多无碍相对论之义有四句一一智證
一切境无法不通方成一智故二一切智證一境
具无量义智方识一尘故(故一尘中具百门义)三一智證一
境不坏相故(事法界也)四一切智證一切境重重无尽
故二合能所谓一切境皆是自心曾无心外境能
与心为缘故心中悟无尽之境境上了难思之心
心境重重无碍无尽三摄开合谓举一全收义准
上说(上皆圆教)今此教文当前證理其无碍境智寄在
后果位中说文中二一不住證二不住教前中三
谓法喻合今初。】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解曰常觉不住者念念知无所得故照与下即能
所契合故唯识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
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智无所得即此常觉
即是无分别智不住即不取种种戏论相故离二
取相即此照与照者寂灭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
离能取所取相故此智见有相无说无所取不取
头方无能断故肇云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
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
照功等(融会权实也)五举一全收上列四门欲彰义异
理既融摄开合宁殊次證馀者谓以无障碍智證
无障碍境境智难思复有三义一开能所谓智无
碍故一智即一切智境无碍故一境即一切境境
智皆有一多无碍相对论之义有四句一一智證
一切境无法不通方成一智故二一切智證一境
具无量义智方识一尘故(故一尘中具百门义)三一智證一
境不坏相故(事法界也)四一切智證一切境重重无尽
故二合能所谓一切境皆是自心曾无心外境能
与心为缘故心中悟无尽之境境上了难思之心
心境重重无碍无尽三摄开合谓举一全收义准
上说(上皆圆教)今此教文当前證理其无碍境智寄在
后果位中说文中二一不住證二不住教前中三
谓法喻合今初。】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解曰常觉不住者念念知无所得故照与下即能
所契合故唯识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
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智无所得即此常觉
即是无分别智不住即不取种种戏论相故离二
取相即此照与照者寂灭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
离能取所取相故此智见有相无说无所取不取
音释¶ 第 387c 页 X09-0387.png
相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彼文虽局于
见道而證理之义十地无殊又常觉是智不住是
理(无住为本)常觉即不住此当能所不二门照等寂灭
即俱泯门亦可不同凡夫故云常觉不同地前故
云不住此则念无住相觉住相无故不住矣次喻。】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
【解曰如把刀剑自断其头头未落时即无能断之
义头若巳落复无能断之人后合。】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巳断灭无灭碍者。」
【解曰碍心者觉碍之觉诸碍者所觉之碍二不住
教者谓地前未證真理难忘言教登地證理不住
名言不住故名真解教故华严初地文云得经论
智又天亲论释初地约教道證道以明行相文中
二一标以喻释。】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解曰夫设言像在于得意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
而迷真故以标月之指喻于言教谓见月须藉指
端悟心须假佛教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诠心
悟心忘教存指则失于真月执教则失于本心意
令證实忘标故云毕竟非月故佛顶云如人以指
指月是人应当看月不应看指若复看指非唯忘
失月轮抑亦忘指二具以法合。】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解曰此明诸佛同以言诠显理故文殊般若云总
见道而證理之义十地无殊又常觉是智不住是
理(无住为本)常觉即不住此当能所不二门照等寂灭
即俱泯门亦可不同凡夫故云常觉不同地前故
云不住此则念无住相觉住相无故不住矣次喻。】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
【解曰如把刀剑自断其头头未落时即无能断之
义头若巳落复无能断之人后合。】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巳断灭无灭碍者。」
【解曰碍心者觉碍之觉诸碍者所觉之碍二不住
教者谓地前未證真理难忘言教登地證理不住
名言不住故名真解教故华严初地文云得经论
智又天亲论释初地约教道證道以明行相文中
二一标以喻释。】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解曰夫设言像在于得意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
而迷真故以标月之指喻于言教谓见月须藉指
端悟心须假佛教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诠心
悟心忘教存指则失于真月执教则失于本心意
令證实忘标故云毕竟非月故佛顶云如人以指
指月是人应当看月不应看指若复看指非唯忘
失月轮抑亦忘指二具以法合。】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解曰此明诸佛同以言诠显理故文殊般若云总
音释¶ 第 388a 页 X09-0388.png
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三结成位。】
「此名菩萨巳入地者随顺觉性。」
【解曰论中结觉性随顺可知四果位论寄息于生
相文云如菩萨地尽(无间位也)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
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直云心无不同上云念无)
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乃至以四相俱时
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今文分三一
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
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
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
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
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解曰文有十对统而言之智冥圆觉无分别心故
十对法皆同真实何者夫觉海元真万法非有混
融一相体用恒如但以迷倒情深强生分别违其
正理失本真常今既返本归真销迷殄相对治斯
遣垢净双融剪拔生源成究竟觉故论云见性常
住等文中总标言障碍者标每对中上句(对待之法粗细
皆碍)究竟觉者即标下句(皆同一体故解脱等)谓若见有障碍
可断断巳名觉觉非究竟故障碍即觉方究竟矣
即是论中四相本来同一觉也又究竟觉经论文
同然此二句药病俱亡谓无障可断障即觉故无
真可證障体即觉无别真故无断證智但是觉故
「此名菩萨巳入地者随顺觉性。」
【解曰论中结觉性随顺可知四果位论寄息于生
相文云如菩萨地尽(无间位也)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
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直云心无不同上云念无)
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乃至以四相俱时
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今文分三一
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
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
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
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
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解曰文有十对统而言之智冥圆觉无分别心故
十对法皆同真实何者夫觉海元真万法非有混
融一相体用恒如但以迷倒情深强生分别违其
正理失本真常今既返本归真销迷殄相对治斯
遣垢净双融剪拔生源成究竟觉故论云见性常
住等文中总标言障碍者标每对中上句(对待之法粗细
皆碍)究竟觉者即标下句(皆同一体故解脱等)谓若见有障碍
可断断巳名觉觉非究竟故障碍即觉方究竟矣
即是论中四相本来同一觉也又究竟觉经论文
同然此二句药病俱亡谓无障可断障即觉故无
真可證障体即觉无别真故无断證智但是觉故
音释¶ 第 388b 页 X09-0388.png
然无障可断无是实无无真可證即不是无故十
对文虽皆无二义唯真妄俱真并无真妄俱妄后
十对别释一识智对无念即得其正念是智也有
念则为失念是识也论中说觉则离念念则不觉
等今明念本自空元是无念故皆解脱二成破对
众缘相会曰成缘离曰破又进修曰成毁谤为破
缘无自性成破一如故皆涅槃三愚智对大宝积
云痴从分别生分别亦非有痴性与佛性平等无
差别四邪正对思益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
正五真妄对涅槃云无明本际性本解脱古德云
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六染净对夫
戒定慧翻于三毒三毒本空无是梵行诸法无行
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
量佛道七依正对涅槃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
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故
首楞严云觉海性澄圆乃至想澄成国土知觉乃
众生既本从觉海中起即知全同觉海觉海即性
也八苦乐对极恶业成天宫即见地狱极善业熟
地狱即是天宫二业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定心
则本空一切清净故宝积经有地狱三昧天宫三
昧然诸法皆尔非唯天狱今且约歒对相违之法
以例馀者九有性无性对有性者三乘性也无性
者阐提性也执定相者永不许阐提入道永不许
定性二乘成佛今则非唯佗日回心现巳齐成佛
对文虽皆无二义唯真妄俱真并无真妄俱妄后
十对别释一识智对无念即得其正念是智也有
念则为失念是识也论中说觉则离念念则不觉
等今明念本自空元是无念故皆解脱二成破对
众缘相会曰成缘离曰破又进修曰成毁谤为破
缘无自性成破一如故皆涅槃三愚智对大宝积
云痴从分别生分别亦非有痴性与佛性平等无
差别四邪正对思益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
正五真妄对涅槃云无明本际性本解脱古德云
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六染净对夫
戒定慧翻于三毒三毒本空无是梵行诸法无行
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
量佛道七依正对涅槃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
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故
首楞严云觉海性澄圆乃至想澄成国土知觉乃
众生既本从觉海中起即知全同觉海觉海即性
也八苦乐对极恶业成天宫即见地狱极善业熟
地狱即是天宫二业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定心
则本空一切清净故宝积经有地狱三昧天宫三
昧然诸法皆尔非唯天狱今且约歒对相违之法
以例馀者九有性无性对有性者三乘性也无性
者阐提性也执定相者永不许阐提入道永不许
定性二乘成佛今则非唯佗日回心现巳齐成佛
音释¶ 第 388c 页 X09-0388.png
道十缚脱对佛顶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
妄犹如空华然烦恼依识识性既空烦恼何缚上
之十对名相虽殊其意不殊但缘佛證觉心心无
取舍故得诸法普同圆妙故但引例而巳不更别
释相即之由二明心。】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解曰法界深广故如海也慧即是用称法界故无
边名法界慧照了诸相等者理量齐鉴无倒正知
由分别心诸相差别今海慧离念故诸法如空又
能照之慧离分别念犹如虚空即同净名云其无
碍慧无若干也如镜照物镜自无心上来皆是论
中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也三
结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二忘心顿證由前普示教迹说有浅深今直指当
根安心随顺前是随相此当离相亦如华严先说
差别位地因果后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差别中之
平等平等中之差别此中意趣正同彼也文三一
忘心入觉二验果知因三印成佛智初二一指示
忘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
不辨真实。」
【解曰除初标举文有四节每节二句一妄念者攀
妄犹如空华然烦恼依识识性既空烦恼何缚上
之十对名相虽殊其意不殊但缘佛證觉心心无
取舍故得诸法普同圆妙故但引例而巳不更别
释相即之由二明心。】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解曰法界深广故如海也慧即是用称法界故无
边名法界慧照了诸相等者理量齐鉴无倒正知
由分别心诸相差别今海慧离念故诸法如空又
能照之慧离分别念犹如虚空即同净名云其无
碍慧无若干也如镜照物镜自无心上来皆是论
中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也三
结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二忘心顿證由前普示教迹说有浅深今直指当
根安心随顺前是随相此当离相亦如华严先说
差别位地因果后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差别中之
平等平等中之差别此中意趣正同彼也文三一
忘心入觉二验果知因三印成佛智初二一指示
忘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
不辨真实。」
【解曰除初标举文有四节每节二句一妄念者攀
音释¶ 第 389a 页 X09-0389.png
缘取著外法也违于觉性故令不起二若求真弃
妄犹避影逃形若灭妄存真似扬声止响三境从
心现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现量故经说非幻
成幻论云心不见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镜照物且
心体本自知觉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为加
矣四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如
眼不自见眼等二依法顿入。】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
随顺觉性。」
【解曰彼当根众闻此方便心无疑惑体达分明领
受住持坦然合道亦同金刚经中不惊不怖不畏
甚为希有等二验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巳曾供养百千万亿恒
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解曰悫云验今闻悟顿契佛心方达宿因曩承熏
习若但就现世即是顿机若推其因巳是积集金
刚亦云不于一佛二佛等三印成佛智。】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解曰谓一切种智由此而得因果相摄决定无疑
是以如来印言成就又此经宗分同华严因该果
海果彻因源称性互收无别先后彼云若诸菩萨能
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即同此忘心之文)
即得阿耨菩提(同此一切种智)偈赞中三初一偈圆觉无
證。】
妄犹避影逃形若灭妄存真似扬声止响三境从
心现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现量故经说非幻
成幻论云心不见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镜照物且
心体本自知觉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为加
矣四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如
眼不自见眼等二依法顿入。】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
随顺觉性。」
【解曰彼当根众闻此方便心无疑惑体达分明领
受住持坦然合道亦同金刚经中不惊不怖不畏
甚为希有等二验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巳曾供养百千万亿恒
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解曰悫云验今闻悟顿契佛心方达宿因曩承熏
习若但就现世即是顿机若推其因巳是积集金
刚亦云不于一佛二佛等三印成佛智。】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解曰谓一切种智由此而得因果相摄决定无疑
是以如来印言成就又此经宗分同华严因该果
海果彻因源称性互收无别先后彼云若诸菩萨能
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即同此忘心之文)
即得阿耨菩提(同此一切种智)偈赞中三初一偈圆觉无
證。】
音释¶ 第 389b 页 X09-0389.png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證
无菩萨众生」
【次就机说證文二初二句总标大意。】
「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后證位阶差文二初六句渐證四位。】
「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后六句顿悟圆满。】
「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河沙佛
功德巳圆满」
【后二句总结。】
「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总结顿渐故云多方便也此文长行无也上来四
段通明观行竟。】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中卷之四
*** 音释
隙
(同隙)。
悫
(乞约切音鷇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