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700b 页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三
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二明世间果三初善不可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
来恶者而自恶之。福德之气。常自在此也。」
【【疏】存心不善曰恶人。志仁无恶曰善人。
身口辱曰
挠。意来辱曰乱。有意非无心曰故。禁息。意忍也。无
瞋责。身口忍也。
依华严明。忍具八心。一忍辱心。如
司空图之耐辱。耐人之所不耐。二柔和心。如老子
柔弱胜刚强。三谐顺心。如娄师德之唾面自乾。四
悦美心。如孙登之投水嬉笑。五不瞋心。如孟子之
横逆自反。六不动心。如帝释之诃其愚痴。七不浊
卷三 第 700c 页 X37-0700.png

骞之含隐怨害。置之不报。若配此文。身加辱而忍
耐不瞋。口毁骂而美顺不责。意嫉害而柔和不报。
不动不浊。此其所以为善人也。善人若还对彼此
无智慧。
不对心清凉。骂者口热沸。故云而自恶也。
经言。彼重以恶来。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
间。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此明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故云福气常自在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不其然乎。
【钞】初二句所对境。次二句能治心。末四句出罪福。
司空图者唐人。居中条山。作休休亭。自号耐辱居
士。柔胜刚者。德经云。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又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今谓他人
陵我以刚强。我则骋之以柔和也。娄师德者。唐人
有弟。出守代州。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者。拭之而
巳。师德曰。拭之是违其怒也。使自乾尔。投水笑者。
普孙登。为人绝无恚怒。人或投其水中戏之。既出
嬉笑自如。横逆自反者。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
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
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
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巳矣。如此。
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文)诃愚痴者。
卷三 第 701a 页 X37-0701.png

还天宫。辄瞋骂詈。御者白帝释曰。释今为畏彼。为
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罗面前而骂辱。帝曰。不以畏
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与愚夫对。御者
又曰。若但行忍者。于事则有阙。愚痴者当言。畏怖
故行忍。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帝曰。我常观察
彼。制彼愚夫者。见愚者瞋盛。智以静默伏。非力而
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于道则无有。若使
有大力。能忍于劣者。是则为上忍。无力有何忍。于
他极骂辱。大力者能忍。(文)黄宪者。汉时人。郭林宗
曰。黄叔度汪洋若万顷之波。澄之既不清。挠之亦
不浊。未可量也。
陈骞者。晋传云。骞沉厚。有大度量。
虽加怨害恼怒。并皆含隐不报。此则含人之所不
含者也。
△二圣不可诃。】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
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
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
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疏】先引明骂佛自祸二。初默然不对。有人指六师
外道诸恶人也。守道。以理存心也。仁者爱人。慈者
怜人。施于身曰行。遍法界曰大。有本云。愚人以吾
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彼以恶来。吾以善往。
释曰。四等四无量心也。故云行大仁慈。骂有二种。
一作色。二戏笑。于中或带宗亲。或但自身。复有十
卷三 第 701b 页 X37-0701.png

七威仪。八事迹。九罪过。十善道。致骂亦二义。一爱
人者人恒爱之。则佛有弟子。而外道无眷属。故致
骂也。二下土闻道则大笑之。此乃不得绝圣绝仁
之意。是故不但背后笑毁。而且致面骂也。默者笑
其狂。悯其痴。忍其怒。治其骂也。内含四悉。默具事
理。见者适悦。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单为彼默。旧
善心生。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不对骂止。新恶除
遣。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悟入圣道。永不为恶。是
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下问答中。亦具四悉。例此
可知。问下。二举事况显。子者。虽无伏断。亦住正因。
故有外子之名字也。迎送拜揖谓之礼。以礼待人。
人受礼尚归于自。况于不受礼乎。则知受骂不受
骂。亦皆归自身矣。所以然者。盖受礼则生自福。如
育王之礼僧。不受礼则自有礼。如不轻之深敬。受
骂则自招殃。如歌利罽宾国王。不受骂则诃骂自。
如鞠多叔孙武叔。
今来骂佛。是自求祸。祸岂不随
其身者哉。故法华明获重罪。楞严示堕无间。孟子
贬为亡者。老子斥名死徒也。宜矣。
【钞】诸恶人者。法华谓诸外道梵志(在家外道。事梵天故)尼犍
子(此云离系。出家外道)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
耶陀(此云善论。亦名师破弟子。是顺世外道。计顺世情故)。逆路伽耶陀(此云恶论。
亦名弟子破师。是不顺世外道。以逆君父之论故)也。以理守心者。拣彼邪
师心游道外也。
仁慈。拣彼恶人无仁慈也。孔子曰。
卷三 第 701c 页 X37-0701.png

(文)遍法界者。佛之同体大
慈。拣乎菩萨未遍。二乘人天。梵王大千世界。帝释
六欲四洲之仁慈也。爱人句。出孟子。具云。君子所
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
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
(文)下士句。出老子。德经云。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文)。不得绝仁意者。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
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文)解
曰。绝圣。令还天理也。弃智。令反无为也。绝仁。令复
真心也。弃义。令归本源也。绝巧。令抱朴。素也。弃利。
令守公正也。不得其意。遂以弃绝为是。仁智为非。
而来呵佛骂祖。毁圣诋贤。此则名为迷中倍人可
怜悯者。默者下。有本云。佛默不答者。悯之。痴冥狂
愚使然。默具事理下。大通佛之默然受诸梵请。老
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世界也。楞伽四答中(一向反诘
分别置止也)。止论以制外道。世论婆罗门默然不辞而
退。为人也。如来教令密摈恶比丘。公主说偈。密默
治王子瞋(昔有一微贱人。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瞋难事。有一明
人。从其国来。主往说之。其人语曰。再若瞋时。当说偈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事。何劳复作
瞋。说巳默然瞋歇。后不复瞋。是主及馀诸人。但闻偈不知意也)。对治也。净名默住
不二。智积默然信受。第一义也。梵语悉檀。此翻遍
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也。问中具四悉者。问明善
卷三 第 702a 页 X37-0702.png

以今善教。破除恶骂。对治也。得悟其理。非善非恶。
第一义也。
子者下。博地凡夫。称名字子。具正因。住
自性佛性。而未有观行。故小乘七方便。大乘三贤。
称相似子。具缘因。引出性佛性。缘理伏惑故。小乘
四果辟支。大乘十圣。称真实子。具了因。至得果佛
性。断惑證真故。外子者。一凡外。外子也。未入佛家
故。二二乘。庶子也。未付家业故。三菩萨。真子也。绍
隆佛位故。今于二种三子中。皆初子义。故称子也。
育王礼僧者。阿育王经云。王见福田僧。不问大小。
悉皆礼拜。耶奢大臣。怪而谏曰。应当自重。何轻作
礼。王集群臣。不听杀生。仰敕各得一头。若牛若马
之类。唯敕耶奢。得死人头。既皆得巳。使货于市。馀
头卖尽。人头独存。王问众臣。一切物中何者为贵。
答曰。唯人最贵。王言人贵应得多价。何以不售。答
言。人生虽贵。死乃最贱。头尚可恶。况有价乎。王问。
一切人头皆贱否耶。答言皆尔。王言。今我头亦贱
耶。尔时耶奢。惧不敢对。王言。若不异者。汝何遮我
不使礼拜。汝若是我善知识者。应当劝我礼拜。使
我将来得诸天身。贤圣胜头。头有所直。何故我自
作礼。汝尚嗤笑。
(文)不轻深敬者。法华云。常不轻菩
萨见诸四众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行菩
萨道。当得作佛。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四
众之中。有生瞋者。恶口骂詈。或以杖木瓦石而打
卷三 第 702b 页 X37-0702.png

益寿命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时四众
轻贱我故。二百亿劫。不值三宝。千劫于阿鼻狱。受
大苦恼。(文)歌利者。此云极恶。金刚疏云。佛昔作忍
辱仙人。山中修道。王猎疲寝。妃共礼仙。王问得四
果否。皆答不得。王怒。割截身体。天怒。飞砂雨石。王
惧求忏。仙言无瞋。誓后身复如故。(文)罽宾王者。传
灯录云。师子尊者。因罽宾国王秉剑于前云。师得
蕴空不。曰巳得。问。离生死不。曰巳离。问。既离生死。
就师乞头得不。曰。身非我有。岂况于头。王便斩之。
白乳涌高数尺。王臂自堕。(文)鞠多者。魔王名。庄严
经论云。尸利鞠多。因设火坑并诸毒食。害佛不得。
悔过号泣。世尊告言。汝勿忧怖。即说偈言。害我我
无瞋。久舍怨亲心。右以旃檀涂。左以利刀割。于此
二人中。其心等无异。
(文)武叔者。鲁论云。叔孙武叔
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
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文)。自求祸者。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造也。孟子曰。
般乐怠傲。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巳求之者。诗
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
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文)获重罪者。法华四卷云。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
罪。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
卷三 第 702c 页 X37-0702.png

(文)堕无间者。楞严八卷云。毁佛法僧。五逆十
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文)梵语阿鼻。此云无间。谓
受苦无间刻也。
贬为亡者。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
四海。诸候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
恶醉而强酒。(文)强酒而欲无醉。既不可得。乐不仁
而欲无死亡。又岂可得哉。斥名死徒者。德经云。人
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
曰。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
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仁慈则用力救助)。俭故能广(节俭日用自宽
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
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
将救之。以慈卫之。
(文)今则不仁不慈而恃强横。死
亡也可知。
【疏】犹下。次结诫止恶行善。初二句喻也。次一句合
也。后一句诫也。恶因恶果。既如形声影响。则善因
果亦尔。是故应当止恶行善。转祸为福也。
【钞】善恶能感因。如形声。祸福所报应。如影响。此感
彼应。毫发不爽。故云随无离也。而曰终者。纵经多
劫。因果亦不亡也。经中说言。有三业报。一现报业
者。现作善恶。现受苦乐。二生报业者。此生作善作
恶。来生受苦乐报。三后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直
至未来无量生中。受苦乐报。若见恶人好者。此是
卷三 第 703a 页 X37-0703.png

作恶业而得好报。若见善人苦者。此是过去生报
后报恶业熟故。现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所以有
此苦果。岂关现作善业而招恶报。(文)中竺大士名
阇夜多。问鸠摩罗多尊者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
而常萦疾瘵。凡所谋为。皆不如意。邻家一人久为
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
辜耶。尊者答曰。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
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
响相随。毫釐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文)原
人论云。杀盗等心神。乘此恶业。生三途中。施戒等
心神。乘此善业。生于人天。然虽因引业。受得此身。
复由满业。故有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若
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报。乃至仁寿杀夭。施
富悭贫种种别报。不可具述。是以此身。或有无恶
自祸。无善自福。不仁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
生满业巳定。故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愚者不
知前世。但据目睹。唯执自然。复有前生少者修善。
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故今世少年富贵而乐。老
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俗人不知。唯执
否泰由于时运。(文)此皆不明三世轮回者也。则知
善恶之报。有大小迟速矣。即影响之喻。乃言其必
然。非谓其速也。影之随形。亦有远近。影远则大。影
近则小。报之迟速。亦犹是也。速则报轻。迟则报重。
卷三 第 703b 页 X37-0703.png

或善心退转。则又因福而得祸。恶心改悔。则又因
祸而得福。虽有种种差殊。总之一定不移。故曰应
随终无离也。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正此意
耳。
△三贤不可毁。】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从巳堕。
逆风飏尘。尘不至彼。还坌巳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巳。」
【【疏】初标举。神明不测谓之圣。才德出众谓之贤。又
圣者正也。舍凡性入正性故。四果十地等。贤者良
也。背恶心向良心故。三资四加等。心无悲悯。损恼
于他。名之为害。犹下。次喻明。初喻毁斥上等圣贤。
次喻逼恼同学良善。含血喷天。还污巳身。如方士
之诃责贤祖。身自疮疱。把尘扬风。反坌自体。如蔡
京之贬剥司马。自取戮辱也。杂阿含云。健骂婆罗
门。遥见世尊。作粗恶语。瞋骂诃责。把土坌佛。时有
逆风。还吹其土。反自坌身。世尊说曰。若人无瞋恨。
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巳。犹如土坌
彼。逆风还自污时婆罗门。忏过而去。贤下。后合示。
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
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
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
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田家语言。汝
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
念佛诵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
卷三 第 703c 页 X37-0703.png

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
志得活。法华云。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
音力。还著于本人。皆是毁贤祸巳之明證也。
【钞】又下。比證曰贤。亲證曰圣。资粮加行位名。通大
小乘。方士诃贤祖者。天授二年。曾州牧宰。迎请三
祖藏和尚讲华严。因论邪正。时有方士。在会嫉恨。
面兴愠色。口出恶言。谓三祖曰。但自讲经。何起诽
毁。祖曰。今讲经旨。无他论议。问。一切诸法。悉平等
耶。祖曰。诸法亦平等亦不平等。又问。何法平等。何
法不平等。答。诸法不出二种。一者真谛。二者俗谛。
若约真谛。无此无彼。无自无他。无净无秽。一切皆
离。故平等也。若约俗谛。有善有恶。有尊有卑。有邪
有正。岂得平等。方士词穷无对。犹瞋不解。但加骂
詈毁辱而巳。归去经宿。明朝洗面。眉发俱落。通身
疮疱。方生悔心。敬信三宝。求哀三祖。祖令持华严
经百遍。以赎前𠍴。诵至八十遍。忽感眉发重生。身
疮顿愈。又如四禅无闻比丘。谤阿罗汉身遭后有。
堕阿鼻狱。皆是唾天自污也。
蔡京者。宋徽宗时。蔡
京为相用事。排陷元祐诸臣。目曰奸党。首列司马
光。刻石殿门。又自书大碑。颁布州县。长安中无敢
议者。惟石工安民辞曰。司马相公。海内称其正直。
今谓之奸邪。我不忍刻也。官欲加罪。民泣曰。乞免
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后世。闻者愧之。靖康
卷三 第 704a 页 X37-0704.png

后合下。毁贤合唾天
飏风。祸巳合堕巳坌身。三业之中。口业实重。好言
是口。莠言是口。赞则靡德不归。犹如寒谷生春。毁
则何恶不往。宛似炎天飞雪。关系既大。招致不轻。
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
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
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圣七财。口
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庄子曰。为不善于显
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于幽者。鬼得而诛之。则知
毁圣害贤者。必有灭巳之大祸。不可作也。
法华下。
圆通解曰。毒药交兼相咒诅。恶心仍更祷神祗。彼
来于我起侵伤。还著本人招横害。岂是等慈成过
失。自然黑业果相随。则还著者。还是自害自也。
△
三明上上果二。初道果显胜二。初奉道得大智果。】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疏】博学多闻。则涉于名言。爱道广远。则高于门境。
那知道不远人。徒增悭慢。法本离言。何劳强记。犹
如阿难徒闻。未全道。力。故云难会。
心之所至谓之
志。理之所诣谓之道。持守其志。则无如外智。体奉
其道。则无智外如。心境相契。如盖合底。体包太虚。
用周沙界。故云甚大。三乘菩提。皆在自心得矣。岂
远乎哉。
【钞】上二句。明不善学之失。执著法相曰悭。自恃其
道曰慢。本离言者。起信云。是法从本巳来。离言说
卷三 第 704b 页 X37-0704.png

真如。
(文)阿难證也。楞严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
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颂曰。阿难纵强记。不
免落邪思。
(文)守志下二句。明善学之益。
志。能也。心
也。智也。道。所也。境也。如也。三乘二句。上智契心得
佛菩提。中智契心得辟支菩提。下志契心得声闻
菩提。心赋注云。天有道以轻清。地有道以宁静。山
谷有道以盈满。草木有道以生长。鬼神有道以灵
圣。君王有道执王天下。道即灵知心也。故曰在自
心得。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岂不可
惜。若夫达磨西来。不立语言。直指人心。贤首顿教
不说法相。唯辨真性。可谓得斯意矣。
△二助道得
大福果。】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
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
火去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疏】初直明随喜福大。施道。是法施。拣非财施。助欢。
是随喜。拣非自作。见作曰睹。人通五乘。福甚大者。
大品明不可知数。法华谓无量无边。以随喜施道。
拣非随喜施财也。沙门下。次问答福报无尽。先问。
上大且约横遍法界。此尽乃对竖穷时世。故疑难
云。此福虽大亦有尽耶。佛下次答。先喻。一炬之火
本。喻初闻随喜者福。千百炬来分取。喻百千人展
转闻而随喜得福。熟食喻得定身福。禅悦食也。除
卷三 第 704c 页 X37-0704.png

喻涅槃法性身福。法喜食也。除冥喻得智身福。法
空智除界外无明也。如故。谓本有之火不减。喻不
因展转分取其福。而致初闻随喜之福有减损也。
末一句合法。转闻分取。福尚无减。况自行持。福岂
尽乎。经云。财施有尽。法施无尽。则随喜福。亦无尽
也。
【钞】法施以五教乘。施众生也。财施内则身命。外则
宝物。净名云。当为法施。何用是财施为。华严云。诸
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者。随则顺事顺理无有差
别。喜是庆巳庆人。闻微妙法。顺理有实德。顺事有
权功。庆巳有智慧。庆人有慈悲。别行疏云。由昔不
喜他善。故今随喜。为庆悦彼除嫉妒障。起平等善
(文)。通五乘者。行愿品云。诸佛从初发心。乃至菩提。
所有善根。六趣四生声闻辟支所有功德。一切菩
萨难行苦行。我皆随喜。婆沙云。所有布施福。持戒
修禅慧。从身口意生。去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
足一乘者。无量人天福。皆随而欢喜。
(文)大品者。彼
经随喜品中。明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
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文)法华者。六卷
随喜品云。如是展转至第五十人。闻经随喜功德。
尚无量无边。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
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文)先喻下。炬喻
随喜。火喻福报。人喻行者。分取喻转教他人作随
卷三 第 705a 页 X37-0705.png

别。
△二圣果显胜二。初备显饭善令得无漏。】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
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
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
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
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
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
无證之者。」
【【疏】先凡位中较田胜。非善非恶谓之凡。贫病等也。
仁慈无害谓之善。忠恕等也。归信佛律。名持五戒。
兼摄馀戒定慧人天。及小教中七方便也。饭百下。
次圣位中较田胜。初四果中较也。
饭十下。次三乘
中较也。别行钞云。辟支佛者。此云独觉。独一觉故。
亦名缘觉。从缘生觉故。饭一三世诸佛者。谓于三
世诸佛中。随饭一佛也。声闻断使。如烧木成炭。支
佛侵习。如烧炭成灰。佛则正习俱除。如灰炭俱尽。
而又说法利生。故增胜耳。饭千下。后有无乘较也。
千亿诸佛者。谓诸佛中。饭至千亿尊佛也。念心住
境修因。證果也。无念。拣凡夫善人之有念。无住。拣
持戒之有住。无修。拣三果之有修。无證。拣罗汉辟
支诸佛之有證。
前九较中。后后胜前。虽有福报。犹
住于相。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故。今则无心。不取
于相。所获福报。亦如虚空不可思量。以取舍情亡
卷三 第 705b 页 X37-0705.png

多施少报。少施多报。供养百千白衣。不如供养一
净行人。乃至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
人。问。施食有何功德。答。食施获五福报。一曰施命。
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辨。亦云无
尽功德。犹彼尼拘类树种如纤芥。生长高四十里。
岁下数万斛实。是故婢舍一文。得公主之贵。女施
二钱。感正后之荣。文荼举家皆福。那律多劫无贫。
德胜献[麨]为人王。使女施潘成支佛。问。贫者将何
作施。答。优婆塞戒经云。贫者说无财施。是义不然。
何以故。贫贱之人。亦有食分。食巳洗器。弃荡涤汁。
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
量果报。天下极贫谁无尘许[麨]耶。谁有三日食三
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
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
无一线可以施人。天下之人谁贫无身。如其有身。
见他作福身应往助。亦名行施。亦得福德。(文)如迦
旃延教一老婢取水以施。是也。问。若施圣人得福
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释有多意。
明能施人有愚智之别。所施境有悲敬之殊。悲是
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
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如经说言。供养诸
佛菩萨声闻。不如施畜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
万亿。故舍利弗一饭上佛。佛回施狗。此明悲田最
卷三 第 705c 页 X37-0705.png

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
不如佛。况馀类耶。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
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云。分作二分。一施难
胜如来。一与城中乞人。福田无二也。
【钞】贫病等人者。田有三。一苦田。悲心悯之。贫病人
也。二德田。敬心奉之。三宝等也。三恩田。孝心事之。
父母师长等也。忠恕等者。德田中人也。皈信佛律
者。善而兼戒者也。五戒后有八戒十戒等。戒学后
有定学慧学等。近而人乘天乘。远而三资四加。今
皆超略。故云兼摄馀也。三乘者。声闻小乘。辟支中
乘。佛大乘也。
独一觉者。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
无生故。从缘生觉者。由观因缘觉真谛理故。别行
钞云。此有二种。一麟喻。二部行。谓观外物。因生觉
解。自得道果。犹如麒麟独一角故。故名麟喻。出无
佛世。以神通化物者也。若部行者。即因闻解生。悟
解无性。或观因缘而得菩提。或观老死而得菩提。
名为缘觉。唯一果向。名为有学。辟支佛果。名为无
学。(文)有无乘者。诸佛唯有一佛乘也。无證无有一
佛乘也。楞伽云。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第一义
法门。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诸禅无量等。又云。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
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
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
卷三 第 706a 页 X37-0706.png

(文)后后胜前前者。盖人有优劣。德有大小。
位有高下。断有深浅。故饭之者。福报亦有不同耳。
少报多报者。菩萨本行经云。何谓施多报少。虽多
布施。无欢敬心。贡高自大。所施之人。信邪倒见。不
得快士。犹如耕田。下种虽多。收实甚少。何谓施少
福大。所施虽少。清净心与。而不望报。所施之人。复
得快士。佛及辟支。犹如良田。种子虽少。收实甚多。
般若经云。若恒舍无量财。而不回向菩提。愿与有
情同證一切智智。如是多行布施。摄受少福。若施
少分财物。而能回向菩提有情。如是行少布施摄
受多福。(文)一曰下。经云。人若不食。则七日寿终。颜
色憔悴。身羸力弱。心愁体危。困不能言。若能施与。
世世获报。财富长寿。端正人喜。多力无耗。安隐无
患。人采法言。(文)无尽德者。尊那经云。无尽功德。乃
有七种。一园林池沼。二建立精舍。三床衣卧具。四
财谷等物。五往来僧物。六病苦僧物。七饮食汤药。
尼拘类树者。譬喻经云。佛至舍卫城外乞食。有女
作礼饭著钵中。佛为咒愿。种一生百。种百生亿。得
见道谛。其夫不信佛言。卿见尼拘类树。种如纤芥。
生长高四十里。岁下数万斛子。钵饭种福亦然。夫
妇心开得初果道。(文)公主贵者。育王一婢。偶因扫
地。得一铜钱。即施僧中。命终为育王女。右手出一
金钱而无穷尽。往问夜奢罗汉。始知前因。
正后荣
者。灵山有一贫女。于粪壤中。拾得两钱。即施众僧。
卷三 第 706b 页 X37-0706.png

之。时王相师。见此贫女。福堪为王夫人。更衣迎至
王所。王喜甚重。文荼者。王城有一织师。因辟支乞
食。夫妇儿媳奴仆。各减分与。后生跋提城。皆有大
福。文荼长者。入仓雨谷。妇饭随满。儿囊泻金。媳斛
分米。仆耕七垄。奴香遍涂。那律者。阿那律陀。昔于
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获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
如意乐。绝无贫乏。
献[麨]者。阿育王经云。佛入王城
乞食。德胜小儿。弄土而戏。作舍宅仓库。以土为[麨]。
著仓库中。见佛欢喜。掬仓土[麨]。奉上世尊。愿我当
来。盖于天地广设供养。后为育王。王阎浮提。施潘
者。普曜经云。佛入城乞食。人皆闭门。有一使女。见
佛空钵。欲以瓦器潘淀弊食供之。佛即受取。咒言
十五劫中。天人中乐。最后出家成辟支佛。(文)取水
施者。贤愚经云。迦旃延尊者。在阿槃提国。时有一
老婢。大家走使。受苦无诉。昼夜求死。尊者语言。贫
何不卖。婢言。云何卖贫。尊者教施。婢言贫穷。尊者
与钵。教取水施授为咒愿。次与皈戒。教勤念佛。日
日当谨走便。伺大家卧竟。即于自居止处。敷坐观
佛。后命终时。生忉利天。还诣迦旃延所闻法證初
果道。(文)问下。详在诸经要集。若以心田相对。有四
料拣。一心胜田劣。如悲悯贫病等。二田胜心劣。如
慢心饭僧等。三心田俱胜。如恭敬斋佛等。四心田
俱劣。如悭惜济贫等。
△二别显孝德令成正觉。】
卷三 第 706c 页 X37-0706.png

「佛言。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
【【疏】天通三界。地摄四居。鬼尽疫厉蛊毒。神该水火
昼夜。事者。如涂灰外道。事自在天。安荼论师。事大
梵天。围陀论师。事那罗延天。方论师。计地方。路迦
耶。计微尘。诸迦叶波。勤役四大。复有梵志尼犍子
等。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
药叉罗刹婆等。
孝者。竭力事奉。尽心供养也。二亲
父母也。不如者。天唯覆。地唯载。神能福。鬼作威。父
母于我福威覆载。无不施设。故事天地鬼神。不如
孝二亲也。心地观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母。若详说
之。有十种德。则长养恩。弥于普天。怜悯之德过于
大地。假使有人为福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
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大智师长善友。不如一念
住孝顺心。以微少物供养父母。又彼父母能生我
身修道器故。若孝养之。即为供佛。令得速成无上
菩提。拣非敬事天地鬼神但成世间有漏福也。大
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
父母于我为先觉故。心地观云。若人至心供养佛。
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
无穷。报恩经云。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令我速
成阿耨菩提。如释尊目连道纪鉴宗。故云二亲最
神也。
【钞】四居者。海居洲居山居林居也。如楞严明。鬼者
归也。魂魄归于地也。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
卷三 第 707a 页 X37-0707.png

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也。
尸子曰。在天曰灵。在地
曰祗。郑玄曰。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
之鬼。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
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
凡有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
村。乃至依河名河。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
鬼神依止。广列三财九类。如兰盆疏。事者下。出华
严玄谈。
孝者下。有二。一世间孝。奉养甘旨。二出世
孝。教亲佛法。经云。饭罗汉辟支。不如以三尊之教
度其一世二亲。孝子经云。子之养亲。百味恣口。众
音娱耳。名衣耀体。肩荷周流。未为孝矣。若亲顽暗。
不奉三尊。子当极谏以启悟之。心崇正道。奉佛五
戒。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生天。诸佛共会得闻
法言。长与苦别。唯此为孝耳。十种德者。一名大地。
母胎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苦而能生故。三名能
正。恒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时长养故。五名智者。
能以方便令生智慧故。六名庄严。妙衣严饰故。七
名安隐。母怀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导引故。九名
教诫。善言令离恶故。十名与业。付嘱家业故。
则长
下。经云。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悯之德广大无比。
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
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文)今略引也。又
彼下。释最神。谓无父母生长色身。法身慧命无所
卷三 第 707b 页 X37-0707.png

事。谓释尊行孝成佛。目连尽孝證果。道纪至孝明
经。鉴宗笃孝悟道。杂宝藏经云。雪山有一鹦鹉。常
取好果。奉盲父母。后因田主发施愿心。即取其谷
供亲。田主见虫鸟作践生瞋。便设罗网捕得鹦鹉。
鹦鹉语言。见施心故。乃敢来取。供盲父母。又何见
捕。田主咨嗟。禽兽尚能孝养父母。岂况于人。汝从
今后应常此取。田主者舍利弗是。鹦鹉者我身是。
盲父母者净饭摩那是。由昔孝养。今得成佛。心地
观云。佛昔修行为慈母。感得相好金色身。名闻广
大遍十方。一切人天咸稽首。人与非人皆恭敬。自
缘往昔报慈恩。我升三十三天宫。三月为母说真
法。令母听问归正道。悟无生忍常不退。如是皆为
报悲恩。虽报恩深犹未足。(文)此是如来孝亲得成
佛也。崇行录云。佛世目连事母至孝。生则养。导其
正信。死则葬。又荐其灵。心犹未安。故出家修行。欲
度母亲报乳哺恩。因此精进。得六神通成罗汉果。
心地观云。神通第一目犍连。巳断三界诸烦恼。以
神通力观慈母。见在受苦饿鬼中。目连自往报母
恩。救免慈亲所受苦。上生他化诸天众。共为游乐
处天宫。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文)此
是目连孝亲成罗汉也。
齐道纪。性诚孝。劳于色养。
语人曰。母必亲供者。以福与登地菩萨等也。衣著
食饮。大小便利。躬自经理。不烦他人。习成实及馀
卷三 第 707c 页 X37-0707.png

讲演。道俗感化者甚众。唐鉴宗。湖州长城人。姓钱。
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馈之曰。他畜之肉。能治疾者
也。父病因愈。乃求出家。后谒盐官悟空禅师。顿彻
心源。住径山为二祖。此明纪宗孝亲得道者也。
阴
阳不测之谓神。弥勒劝孝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
恼世人不识。不用金彩妆成。亦非旃檀雕刻。只今
现在爷娘。便是释迦弥勒。若能供养得他。何须别
作功德。(文)是故尽力孝养。则世出世间善果。无不
能得。犹如天地造化。人莫能知。故曰神。妙万物而
为言者也。
上鬼神约人言。此最神约法言。
△二十
四章分别因功起行分二。初总明世出世行。】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
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
求难。有势不临难。被辱不瞋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
究难。不轻未学难。除灭我慢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
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对境不
动难。善解方便难。」
【【疏】先总标。贫下。次别列中。先世间行难。贫者无福。
穷者无慧。又贫无财产。穷无衣食。施有三。一者财。
二者法。三者无畏。贫贱施财。岂不为难。道则戒善
禅定等法。然饥寒困苦。道心易发。富贵尊荣。学道
则难。色心连持为命。物物贪生。人人怕死。故弃命
为难。然难与易。俱出于心。若心生疑。非难成难。心
卷三 第 708a 页 X37-0708.png

贫者肯施。如卖薪三钱。纺绩一
缕。磨镜手指。牧羊草盖。设不信施。虽富贵亦难。如
摩诃南长者。又肯学道何拘豪贵。波琉璃王持名
见佛。祇陀太子。因酒念戒。
又顺情而背理。虽临终
而谋活。如大舜出于浚井。西伯释于羑里。若顺理
而逆情。纵杀身而不顾。如孔圣甘于夕死。初果愿
于刀亡。萨埵投身饿虎。达王割肉饥鹰。
【钞】施有下。先直释其难。然难下。次双出所以。三钱
者。杂宝藏云。昔有一卖薪人。得三文钱。舍于毗婆
尸佛钵中。回家五里。步步欢愿。时卖薪者。今汝恶
生王是。缘施三钱于佛。五里欣庆。世世尊贵。常得
五里三重钱藏(迦旃延尊者答也)。
一缕者。宝积经云。旁耆
罗私佛时。有纺线者名绩。日施一缕。满千五百。愿
成佛道摄受一切。由此福故。□五拘胝。为转轮王
作天帝释。成佛号善摄受如来。手指者。昔有长者
鸠留。不信佛法。与五百远行。饥渴甚。见一丛林。到
彼唯一树神。礼巳求食。神于手指。出诸饮食。甘美
难言。五百伴亦皆得食。问曰。何福所致。答曰。我于
迦叶佛时极贫。为磨镜业。每有沙门乞食。常以此
指。示斋主家及接众处。如是非一。寿终生此。长者
大悟。日饭八千僧。入于佛道。
草盖者。菩萨本行经
云。佛行村落间。一牧羊儿念言。暑天盛热。路无荫
凉。编草作盖。用覆佛上。捉随佛行。佛告阿难。此人
心敬。当在人天得七宝盖。竟十三劫成辟支佛。摩
卷三 第 708b 页 X37-0708.png

万。以悭贪故。惜不衣食。父母妻奴不能供给。贫穷
乞儿诃责不与。无有子胤。遇患命终。家业入官。佛
言。曩施支佛一饭。不至心与。后复生悔。故今虽富。
不为享用。又为财故杀异母弟。今受福尽。入于地
狱。波璃王者。木槵子经云。波琉璃王白言。国多灾
患。使我忧劳。愿求易修要法。佛言。欲灭三障。当贯
槵子百八记数。称三宝名。二十万遍。生𦦨摩天。满
百万遍。断百八结。获无上果。王即当念。军旅不废。
后饿三日。佛即应形而告王曰。莎斗比丘。念经十
岁得成初果。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祇陀者。此
云战胜。未曾有经云。祇陀太子白言。向受五戒。酒
戒难持。畏恐得罪。今欲舍戒受十善法。佛言。饮时
有恶不耶。答曰。国中豪族。虽时时相率。赍持酒食。
共相娱乐而巳。馀外无恶。得酒念戒。恶亦止也。佛
言若如是者。终身饮酒有何患哉。大舜者。昔瞽瞍
使舜完廪。捐阶焚之。舜不就死。将两斗笠。自捍其
身而下。又使浚井。从而掩之。舜又旁凿一穴。暗地
走出。故孔子曰。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
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
暴怒也。立而不去。杀身陷父以不义。不孝孰是大
乎。西伯者。纣杀九侯。鄂侯争之。并杀鄂侯。周侯昌
开之叹息。崇侯虎以告于纣。乃囚昌于羑里。昌之
臣散宜生闳夭等。求得有莘氏之美女及馀珍宝。
卷三 第 708c 页 X37-0708.png

西伯。孔圣者。论语。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初果
者智度论云。一初果人。生屠杀家。父母与刀。并羊
一口。闭著屋中。语言。若不杀羊。无求见日。其儿思
惟。若一杀者。终为是业。岂以身口作此大罪。即便
以刀自殒。父母开户。见羊活儿死。彼儿殒时即生
天上。
萨埵者。金光明云。摩诃罗陀王。有太子摩诃
萨埵。出游林野。见一母虎。产生七子。饥饿欲绝。当
必啖子。念从昔来。多弃是身。曾无利益。今舍幻身
济众生命。求于法身。即投身虎前。虎食其肉。唯留
馀骨。时萨埵者今我身是。虎瞿夷是。七子舍利目
连五比丘是。
达王者。度无极经云菩萨婆达王。行
大布施。天帝试之。敕命边王作鸽。自化为鹰。鸽趣
达王足下。鹰寻后至。王割髀肉。乃至尽身称髓。令
与鸽等。鹰复本身。问曰何志。答曰。吾愿成佛。救度
彼众。帝释惊叹。以天药傅之。疮痍顿愈。乃至比干
剖心。夷齐饿死。皆是致命成仁者焉。
【疏】得下。次出世行难三。初依教起行难。教典积如
山岳。尽是甘露醍醐。八苦交煎。何能得睹。佛在世
时我沉沦。我出头时佛灭度。故佛前佛后。是名为
难。
美色。人所欲也。珍好。众贪求者。不欲不求。可谓
难矣。
富贵逼人。以直报怨。临事而惧。是常情也。今
欲无心而不瞋临。岂不难哉。
若能舍全躯而求半
偈。造佛像而受记音。夫妇一床而分寝𥧌。见妙五
卷三 第 709a 页 X37-0709.png

无心行欲。类木人之看华鸟。不意斩杀。犹伎见之
听讼狱。则此诸难。亦不难矣。
【钞】教下。先明难。
佛前后为难者。经云。八难。一者地
狱。二者饿鬼。三者畜生。四者边地。五者长寿天。六
者虽得人身癃残百疾。七者生邪见家。八者生于
佛前。或生佛后。
以直二句。出鲁论。彼具云。以直报
怨。以德报德。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此则有瞋有心
者也。要如夷齐不念旧恶。老庄恬淡无为。始名为
无瞋无心也。若能下。次不难。
半偈者。涅槃经云。佛
昔作婆罗门。雪山坐禅。求法修道。天帝往试。化为
罗刹。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求说后
半。答曰。腹饥难说。问欲何食。答曰人血。请曰。愿说
我当身施。即说偈曰。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菩萨以
偈遍书木石。即上树舍身。罗刹手接之。还复本形。
作礼而去。受记者。造像功德经云。帝释请佛。升忉
利天。度夏三月。为母说法。时优填王。渴思不见。欲
造木像。毗首羯磨天。化为匠者。操斧斫香木声。上
彻诸天。至佛会所。如来遥叹。授菩提记。则知别相
同相。不离住持三宝。报身法身。不离应现影像。是
以一见尊容。一闻经声。即为睹佛听法。当自生大
庆幸。而城东老母。与佛同生。俱在一处。共经一世。
曾不见佛。不蒙法音。以故心疑是难。未必异时亦
为难也。分寝𥧌者。佛本行经云。毕钵罗耶童子。与
卷三 第 709b 页 X37-0709.png

女起经行。女若睡时。子复经行。周历十二年。同在
一室而不同寝。后女睡时。一手垂地。忽一蛇来。夫
恐螫女。擎于妇臂。安置床上。时妇责曰。今乃何故
起如是心。夫以实情告之。后投佛出家。皆得成道。
夫即摩诃迦叶。妇即紫金光比丘尼。是也。无欢乐
者。行愿钞云。佛灭百年。波吒梨城王。名阿输何(亦名
阿育。此云无忧)。因弟毗多输(此云除忧)。敬信外道。疑僧不能离
欲。假设方便。令入佛法。语大臣言。我今洗浴。汝当
将我所脱衣服天冠与弟。令登王座。谓言。王乃无
后。汝当即位。今者试之。有何不可。王出见怒。敕令
杀之。诸臣谏劝。王言。暂延七日。即以种种妓乐婇
女。供给侍卫。一切臣民。皆往问讯。更有青衣。披发
摇铃。行杀之者。执刀门立。至七日满。将诣王所。王
问弟言。作王七日。妓乐恣意。婇女问讯。汝贪爱不。
王弟答言。我于七日中。妓女歌舞声。宫殿及卧具。
名衣诸珍宝。思惟惧死故。不知如此事。以见行杀
者。执刀门外立。又闻摇铃声。死镢钉我心。不知妙
五欲。不得安隐眠。王语弟言。汝于七日中。思惟生
死畏。而无有欢乐。不起贪爱心。佛诸弟子等。日日
观生死。云何有欢乐。而起烦恼心。观身如怨家。三
有如火宅。深乐解脱法。不贪于五欲。其心如莲华。
处水而不著。弟因回心。归信三宝。后即出家。成罗
汉果。不闻者。富弼少时。常有诟詈之者。富如不闻。
卷三 第 709c 页 X37-0709.png

曰。天下多有同姓名者。非骂我也。吕蒙正相参政。
正入朝堂。朝士指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伴为不
闻。同列欲请其名。正坚止曰。一知姓名。终身不忘。
不如无闻也。慈悯者。优填王正后。皈佛受戒。得须
陀洹。王听𧮂言。挽弓射后。后见不惧不怒。一心念
佛。慈悯于王。箭绕三匝。还住王前。百箭皆尔。王大
恐怖。诣佛忏悔。无心下。释触事句。无心欲者。净诸
业障经云。无垢光比丘。持钵乞食。遇淫女咒术。因
共行欲。归以自责。投佛忏罪。佛问。汝有心耶。曰。无
心也。佛云。汝既无心。云何言犯。楞严化乐天云。我
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不意杀者。
梁武帝断重罪。则终日不怿。或谋反事觉。亦泣而
宥之。唐太宗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临刑三
覆奏。然后行刑。此是不获巳杀。非故意也。善见律
云。育王太子帝须。出家兴隆佛法。时有一臣。僻取
王意。杀诸比丘。帝须遮护。臣即置刀。往白王言。令
僧说戒。僧不顺敕。依罪斩杀。帝须禁止。王闻闷绝。
苏后责言。我令说戒。何以杀耶。王往白僧众言。不
审此事。谁获罪耶。有僧问王。有杀心不。王言。我本
以功德意遣来。无杀心也。僧曰。王若如此。王自无
罪。杀者得罪。上證自杀无意。此證教杀无意。故喻
木人看花。伎儿处斩。皆无贪瞋烦恼心也。
【疏】广下。二学道證果难。
一句难了。况欲穷通三藏。
卷三 第 710a 页 X37-0710.png

胜负气厚。齐物也难论。是非情浓。隐恶扬善者少。
入耳出口。道听途说者多。稍有觉悟。便言见性明
心。道理未穷。焉能该因彻果。必也如阿难之多闻。
不轻之礼敬。难陀稽首波离。帝释请问野干。受苦
辱而无诤。顺师教而遍参。女子深观。见谛得果。老
僧系念。断惑證真。是则触向成易。又何难成。
【钞】一句下。初明难。三藏。通大小乘。
讥上座者。毗婆
尸佛灭后。有一年少比丘。通达三藏。多人供养。复
有一摩诃罗老比丘。声形丑恶。年少詈言。如是音
声。不如狗吠。老比丘言。汝何毁也。我得四果。即举
右手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汝何不识。作是恶业。三
藏心惊。礼足忏悔。以呵骂上座故。五百身中。常作
狗身。
有恃者。或以多闻识达陵人。或以篇章技艺
傲物。或辨口利辞。或华门望族。或年寿。或福德。起
诸贡高。生大憍慢。慢虽多相。我慢为本。
齐物者。庄
子有齐物论。谓方生方死。无成无毁。天下莫大于
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般若云。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圆觉云。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
不轻初学。今既人我见存。自他心立。何能齐长短
而一荣枯也。入句。见善知识。彻法底源。道听途说。
德之弃也。今人不参善友。唯功口耳。故于知识无
缘。
稍有下。释见性句。道通教行理果。上豪贵道。且
卷三 第 710b 页 X37-0710.png

阿难不
轻可知。难陀者。普曜经云。佛弟难陀。初落发时。次
第作礼。到优波离。止而不礼。是我家仆。世尊告言。
据戒前后。不在贵贱。当思圣法。勿生憍慢。尔时难
陀。去自贡高。礼优波离。大地震动。请问者。未曾有
经云。帝释问野干曰。施贪施法有何功德。答曰。布
施饮食济一日之命。布施财宝济一世之乏。增益
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超出世间。解
曰。天帝下心于野干。则无自他高下之见识矣。如
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于狗。问曰。汝以
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答曰。佛施狗得福
多。何者。福从心生。不因田出。心为内主。田是外事。
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佛以平等心故福胜。
舍利弗以取舍心故福微。明知胜劣由心。不在田
也。无诤者。昔一比丘。乞食至珠师门。珠师为王穿
大摩尼之珠。进去取食。有鹅见珠。映比丘衣而作
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出来。觅珠不
知所在。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害鹅命而不
敢告。珠师即加棒打绞缚。眼耳鼻口。尽皆出血。鹅
来饮血。鹅亦打死。比丘即说其因。殊师剖鹅得珠。
即号哭哀忏而说偈言。南无坚持戒。为鹅身受苦。
不作毁缺行。此事实难有。为畜受苦。尚不分辨。岂
于人中起两舌耶。遍参者。即善财遍参五十三员
善知识也。女子者。杂宝藏云。昔有女子。深信三宝。
卷三 第 710c 页 X37-0710.png

人。念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获须
陀洹果。(文)此證见性不难也。
老僧者。彼经又云。昔
有比丘。年老昏塞。见诸年少比丘说四果法。心生
羡慕。语言。愿以四果。见受于我。诸少嗤言须得好
食。老者大喜。即待肴膳。诸少戏弄之曰。汝在此舍
一角头坐。当与汝果。老者欢喜如教。诸少即以皮
鞠打其头上。语言。此是须陀洹果。老者闻巳系念
不散。即获初果。诸少复戏弄言。汝今虽得初果。犹
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诸少复以鞠打语言。与汝
斯陀含果。老者益加专念。即證二果。诸少复言。虽
得二果。然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诸少复以
鞠打。语言。与汝阿那含果。老者倍加至心。复證三
果。诸少又弄之言。虽得三果。犹于色无色界。受有
漏身。无常迁变。念念是苦。汝更移坐。诸少复以鞠
打。语言。与汝阿罗汉果。老者倍加至心。复證四果。
即大欢喜。设斋报谢。与少共论道品。诸少滞塞。老
者语言。我实巳得罗汉道果。诸少咸皆求忏戏弄
之罪。是故至心。求无不获。(文)此證学道不难也。是
下。结成。
【疏】随下。三广化众生难。众生无边。心行无尽。云何
可度。令出生死。如沙弥退心。学人不愿故难也。眼
贪爱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嗜于味。欲逆流根
至不生灭。岂易得耶。众生病根既广。如来法药亦
卷三 第 711a 页 X37-0711.png

一一善解。奚使人人入道。
岂如迦旃延之善教归
戒。舍利弗之巧化浣金。
力蓝不觉车声。空生不闻
鼓响。
末利假酒而救厨官。大悲用杀而活贾客。
审
尔。难亦非难矣。故知难之为语。罪在于人。人有心
愿者。入劫烧。升梵天。把虚空。掷大千。未足为难。人
无心愿者。得睹佛经尚难。况能上弘下化者乎。今
佛举言难者。正欲吾人发猛勇心。立坚固愿。能行
其难行。常人而为难得人也。
【钞】众下。先明难。
退心者。智度论云。昔有罗汉。领一
沙弥。携持衣钵。沙弥忽发大菩提心。罗汉知之。便
取衣钵。令其前行。行到前途。遇一水潭。多诸细虫。
思众生多。难可化度。便退大心。罗汉原令持衣后
行。沙弥问。答云。汝发大心。应前罗汉。既退道意乃
是凡夫。不合居我圣人之前。
不愿者。法华持品云。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作是誓言。我等亦当于它国
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
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流根者。六
根流转于六尘也。逆者。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不
生灭者。如如不动也。问。此对境不动。与上触事无
心。有何义别。答。上约三业作事。不起善恶心。此约
六根缘境。不动染净念。众生二句。楞伽云。如医疗
众病。以病不同故。方药种种殊。我为诸众生。灭除
烦恼病。知其根胜劣。演说诸法门。感有二句。刚强
卷三 第 711b 页 X37-0711.png

逆而同其事。正知众生。以顺而进其道。若欲尽解。
实为难也。是故二乘。不能破所知障。大乘亦有尘
沙烦恼。岂如下。次不难。先度人不难。善教者。律中
云。迦旃延善能教化归戒。令屠者受夜戒。淫者受
昼戒。后受报时。各于昼夜见前乐相。长阿含云。有
外道执断见。谓无他世。破言。若无他世。则有今日
而无明日。一问。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
无他世。答。如罪人被驻。宁得归不(二)。问。若生天。何
不归。答。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厕不。又天上一
日。当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而
汝巳化。宁得知之(三)。问。我镬煮罪人。密盖其上。伺
之不见神出。故无他世。答。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
汝神出不(四)。问。我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
知无他世。答。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宁有可
得不(五)。问。我秤死人更重。若神去应轻。既无神去。
则无他世。答。如火与铁合。铁则轻。铁失火则重。人
生有神则轻。人死失神则重(六)。问。我见临死人。反
转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如人反转求于贝声。
宁得声耶(七)。外道赞伏。又世典婆罗门语五百释。
能与我论不。五百释言。出家下者。周利槃特。汝与
论胜。我与汝名。世典便屈。后时于路遇槃特伽。问
何名。答。当问义。何问名。问。汝能与我论义耶。答。我
能与梵王论。况汝盲无目乎。问。盲即无目。无目即
卷三 第 711c 页 X37-0711.png

更不解义。迦旃延天耳遥闻。即隐槃特。示身如彼。
从空而下。问。汝字何等。答。字男丈夫。问。男即丈夫。
丈夫即男。岂非烦重。世典答。止止。置此杂论。可论
深义。即问曰。颇不依法得涅槃耶。答。不依五阴法。
能得涅槃(一)。问。五阴依何生。答。因爱生(二)。问。云何
断爱。答。依八正道。即能断爱(三)。世典闻此。远尘离
垢。巧化者。庄严论说。目连教二弟子。久无所證。问
舍利弗。舍利弗言。以何法教。答。金师之子。教不净
观。浣衣之子。教数息观。舍利弗言。错矣。锻金之子。
应教数息。浣衣之子。应教不净。日连依教。即得罗
汉。叹身子曰。我常在河边。习浣衣自净。安心于白
骨。相类易开解。不大加功力。速疾入我意。金师常
吹囊。出入息是风。以其相类故。易乐入安般。众生
所玩习。各自有胜劣。行自境界中。获得所应得。行
他境界中。如鱼堕陆地。第二转法轮。佛法之大将。
于诸声闻中。得于最上智。
力蓝下。次对境不难。泥
洹经云。大臣福罽。欢喜前礼。佛问。得何法喜。对曰。
比丘力蓝。坐于树下。时有五百车过。继次人至。问
曰。见车过不。答曰不见。又曰。还闻车声。答曰不闻。
曰卧耶。答不卧。在观道耳。因赞叹曰。车声㕳㕳。觉
而不闻。用心何专。难有乃尔。遂得法喜。佛言。我亦
如是。昔游阿沉。暴雷霹雳。连煞四牛。耕者二人。同
时怖死。我亦不闻。定觉经行。一人作礼。随我而步。
卷三 第 712a 页 X37-0712.png

不闻乎。我言不闻。曰卧耶。我曰不卧。自三昧耳。其
人亦叹。亦得法喜。
空生者。如幻三昧经云。假使以
大地为鼓。须弥为槌。于须菩提耳边打。不能令其
微念心动。何以故。入空定故。
末利下。后方便不难。
未曾有经云。波斯匿王。游猎饥甚。敕斩厨官修迦
罗(名也)。唯此一人。称王意者。时夫人末利闻之。即具
酒馔。将诸妓女。来至王所。共饮相乐。王嗔乃歇。后
即诈传王命。莫杀厨官。王至明旦。颜色憔悴。夫人
问。何患耶。王言。昨晚饥火所逼。怒杀厨官。悔恨愁
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王大欢喜。即同夫人。诣佛
忏罪。谓持五戒。犯此饮酒妄语二戒。其事云何。世
尊答言。似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过。何以故。为
利益故。大悲者。宝积经云。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
入海采宝。内有一盗。欲杀诸人谋取其宝。时有导
师。名曰大悲。夜梦神报。盗若杀此五百菩萨。当堕
地狱。可作方便各全其命。大悲思惟。杀此一人。五
百全命。我受狱苦。彼离恶道。生哀悯巳。即以䂎矛。
剌杀恶贼。令诸商人安隐得还。时大悲者即我身
是。五百贾者。即贤劫中五百菩萨。由我行方便故。
得超亿劫生死之难。
故知下。后结示。入劫等者。法
华云。假使劫烧。担负乾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若
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假使有人。
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
卷三 第 712b 页 X37-0712.png

广说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一唱也)。诸佛子等。谁
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二唱也)。诸善男子。各谛
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三唱也)。诸馀经典。数如恒
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
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有是益。亦
未为难。(文)准知有心。难亦不难也。人无等者。法华
云。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于我
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
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文)准知无愿。非难成
难也。上弘等者。得睹经等七难。中修自身也。广学
七难。上引佛道也。随化三难。下化众生也。自尚不
修。岂能弘化。今佛下。通妨。妨云。若尔云何独言难
耶。故今通云。若不举难。心愿不发。是以法华三唱。
惟愿弘持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