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71-A¶
671-A¶ 第 675a 页

* No. 671-A


圣人作。贤人述。而大道弘矣。如来说。菩萨论。而佛
教盛矣。然而作者述者说者论者。为经为传为藏
为典。几令学者望洋焉。佛氏马鸣作大乘论。先归
真之博。后起信之约。龙树记华严经。先上本之详。
后下本之略。不特为利钝诸根均其教泽。且可以
总统真如圣凡一致矣。摩腾竺法兰之四十二章
即此意也。盖当汉帝兆梦之后。法兰于月氏说法
以三藏之汪洋五乘之浩瀚也。乃于十二部中。取
四十二章。以为诸宗之纲领。东渡之舟航焉。其见
性学道者性也。识自心原者相也。观灵觉即菩提
者密也。不历诸位而自崇最者禅也。为四真道无
作无为者。小乘之有宗大乘之空宗也。如一真地
无不见知者。华严之法界法华之知见也。律宗则
止恶行善也。净宗则达佛深理也。统摄诸宗。其有
过于此者乎。云栖讲而未遂。凤山注而未详。今慈
云伯亭法师为腾兰使行佛祖事。重为疏钞。显义
则如珠现彩。分科则如光辨相。点睛出髓。当下释
黏。缅思我
皇上诚孝
太皇太后懿旨。刊刻经藏。
671-A¶ 第 675b 页 X37-0675.png
裕亲王理其事。卿贰咸襄助之。(衢)忝与焉。今伯亭
法师刊此疏钞。是体
圣意以广化。亦吾儒之能述释氏之能论者也。敢不
为之序。以使欲通佛国者。得从流沙以达葱岭。拈
茎草者。一阅疏钞。而作丈六金身耶。是为序。

奉直大夫钦天监左监副邵泰衢拜题
* No. 671-B
四十二章经疏钞序

六道之所以为凡者。欲而巳矣。三乘之所以为圣者。
道而巳矣。是故徇道则升。贪欲则坠。然道之与欲。俱
出吾心。心念道也。道理长而欲情消。心念欲也。欲情
强而道理弱。则知自心之动念也。岂可以不识哉。吾
佛出世。大事因缘。在于识自心。达佛理。断爱欲。修道
行。以是正觉始成。即说三乘之教。鸡园初唱。便空二
执之障。直指心源。广明理性。务在得中而守真。慎勿
信意以思想。然后欲爱乾枯。会其至道。心地澄清复
于本有。是则此经说也。其功不亦大乎。经虽美矣。奈
之何。自西天白马驮来。优钵火中开后。竺法摩腾。最
先译出。汉明帝缄之石室兰台。晋魏朝固兴像教。所
宗尚者。皆馀法门。而此一典。不能传布。唐宋及今。未
见善本。亦未曾闻解此章者。犹秘之海藏龙宫。岂不
671-A¶ 第 675c 页 X37-0675.png
惜哉。嗟夫。三藏十二部。皆佛语也。譬如食蜜。中边皆
甜。何得举后遗前。弃本逐末。将此妙法。存而不论。虽
欲从之。末由也巳。予于坊间。偶得善本。遂乃禀云栖
之遗训。随文注释。遵贤首之义门。悬演宗承。欲令微
尘刹土。无非四十二章。欲不断而自断。恒沙世界。总
为五百馀言。道也證而自證。纵文身不到。闻熏处尽
作法身。或浅智不解。疑信时亦成佛智。竺法之教光。
于今犹放。摩腾之神变。厥后还彰。此述作之真实心
也。略叙本致。普告后之览者。


康熙庚申年九月重阳日灌顶行者续法题于
慈云丈室
* No. 671-C
佛说四十二章经
后汉 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 同译

** 初序分

尔时世尊。既成道巳。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当转法轮度脱众生。于鹿野苑
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诏。一一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 二正宗分

尔时世尊。为说真经四十二章。
671-A¶ 第 676a 页 X37-0676.png

*** 一出家證果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当行
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
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寿终神灵。上十九天。證阿罗汉。次为斯陀
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
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
不复用之。

*** 二达理崇道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


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
念无作。非修非證。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 三割爱取足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
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
与欲也。

*** 四转恶成善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
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
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为恶行。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 五改过灭罪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
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
671-A¶ 第 676b 页 X37-0676.png
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 六忍恶无瞋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


来恶者而自恶之。福德之气常在此也。

*** 七呵佛招祸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
骂止。

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
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
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 八害贤灭巳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哇不污天还从巳堕。
逆风飏尘。尘不至彼还坌巳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巳。

*** 九守志会道章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 十助施得福章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
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
火去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 十一举田较胜章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
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
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
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
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
671-A¶ 第 676c 页 X37-0676.png
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
无證之者。

*** 十二尊亲显孝章

佛言。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

*** 十三详难勉行章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
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
求难。有势不临难。被辱不瞋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
究难。不轻未学难。除灭我慢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
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对境不
动难。善解方便难。

*** 十四守导净命章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
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
宿命。

*** 十五行善志大章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
志与道合者大。

*** 十六忍力心明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
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污无
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
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 十七澄浊见道章
671-A¶ 第 677a 页 X37-0677.png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揽之。众人
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
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 十八灭暗存明章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
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 十九无相会真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𨤲。
失之须臾。

*** 二十观觉得道章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二十一推我成空章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
其如幻耳。

*** 二十二求名危身章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巳故矣。贪世
名常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
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 二十三贪财招苦章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
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 二十四系妻溺泥章
671-A¶ 第 677b 页 X37-0677.png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
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
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
汉。

*** 二十五恋色亡道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
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 二十六欲损道益章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
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
陀洹果。

*** 二十七逆觜顺性章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
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
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
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 二十八疏意远色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
祸生。得阿罗汉巳。乃可信汝意。

*** 二十九正念待女章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
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应当谛观。彼身
671-A¶ 第 677c 页 X37-0677.png
何有。惟露秽恶盛诸不净。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 三十趣道避欲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
远之。

*** 三十一患淫断心章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除阴。佛谓之曰。若使断阴。
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
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
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 三十二离爱绝忧章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 三十三坚心得果章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
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意若无惧。或得胜而
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
灭众魔而得道果。

*** 三十四处中證理章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
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
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
何。对曰诸音普调。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
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
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伹清净安乐
道不失矣。
671-A¶ 第 678a 页 X37-0678.png

*** 三十五去垢成行章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

学道之人。去心
垢染。行即清净矣。

*** 三十六举胜显准章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
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
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
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證难。

*** 三十七忆戒得果章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
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 三十八知命了道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
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
子知道矣。

*** 三十九学佛信经章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
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 四十尽恶圆觉章

佛言。沙门行道。应渐拔去爱欲之根。

譬如摘悬珠者
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自得道也。

*** 四十一出欲免苦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
671-A¶ 第 678b 页 X37-0678.png
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 四十二视法了幻章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世界如一诃子。视阿耨
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
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
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
如四时木。

** 三流通分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No. 671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一
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释此一经。大分为二。初叙义门二。先略标。】

「将解此经。文分二章。初悬叙义门。次随文疏钞。前有
六义。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时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
机宜。五能诠体性。六宗趣通局。」

【将下通序也。前下别开也。初句标。一下列。此例起
信疏旨。略开六门耳。夫圣人说教。必有因缘。故先
671-A¶ 第 678c 页 X37-0678.png
辩教因。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于藏乘分。何种所摄。
故次约藏摄。藏乘时分。虽知其摄。于五教义。判归
何教。故三显教义。巳知教义深广。未审被何根器。
故四明被机。既知教义普被诸机。未识能诠何为
体性。故五论教体。能诠文义。巳知该罗。所诠宗旨。
通局若何。故六示宗趣。此即六义之生起也。
△次
详释六。初起因。】

「初教因者。谓如来出现。非以一缘非以一事。譬如须
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事缘令得振动。今经兴起。亦
复如是。具多因缘。一为欲令在家者改过迁善故。二
为欲令出家者速超生死故。三为欲令权乘者不迷
圆实故。四为欲令断欲爱轮回根本故。五为观尘界
无常苦空故。六令悟根身无我不净故。七欲示修诸
行不空沉寂故。八为欲知幻空不著法相故。九为欲
令明心性达佛深理故。十为欲令守真常疾得道果
故。」

【初句标牒。谓下释义二。先总。如来等引华严出现
文。非一缘一事者。如酬因应请显理度生也。譬如
等引智度论文。以喻證上法也。今下合也。一下次
别。佛未出时。凡夫造诸恶逆。外道起诸邪见。迷昧
六尘。沉沦于四趣之中。缠绵五盖。没溺于三途之
下。及佛降灵。说此妙典。能令凡外。不起邪非。罪灭
福生。离苦得乐也。下云。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
事为恶。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又云。被辱不瞋难。不
671-A¶ 第 679a 页 X37-0679.png
说是非难。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忍者无恶。必为人
(如四五六七八章等)。二下。虽解在家多诸罪累。剃除须发
而为沙门。未得离生脱死之方。宁有超凡入圣之
路。佛说此经。能令戒七支登四果。知人命呼吸间。
一心学道而巳。下云。如牛行淤泥中。疲极不敢回
顾。急走出之。方可苏息(如一二三三十八四十一章等)。三下。权乘
者。即三乘五乘等人也。未闻经前。菩萨则退大向
小。二乘则沉空滞寂。人天则享福受乐。既闻经后。
人天也愿超三界。下云。得罗汉乃可信汝意(二十八章)
视大千如诃子(四十二章)。二乘也回小向大。下云。发菩
提心难(三十六中)随化度人难(十三中)。菩萨也会权归实。
从因趣果。下云。知识灵觉即是菩提。得道疾矣(二十
章。总證也)。又云。佛涅槃如夕寤。无上乘如梦金(四十二章。别證
会渐归顿)。又云。喜助人之施道。得福还有尽不。佛言。如
一炬火然百千炬。火尽不耶(十章。会偏归圆)。则知开悟权
教五乘者。无越此经矣。四下。一切众生。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是故欲为轮回之本。楞严云。想爱同结
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
以欲贪为本。十住断结经云。是时座中有四亿众。
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今说此经。初
后皆明断爱离欲去淫远色为得解脱之本。爱心
不除尘不可出。下云。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又
云。当观欲情。甚于淤泥等(前后共十九章)。五下。六尘色境。
如幻泡影。三界火宅。八苦交煎。凡外不了执真常
671-A¶ 第 679b 页 X37-0679.png
乐。起诸惑业。轮转不休。故说此经令悟无常。下云。
观天地非常。世界非常(二十中)。又云。视王位如隙尘。
宝玉如瓦砾。纨素如敝帛。兴化如四时(四十二中)
净名
云。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
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證。观诸法如幻化。楞
严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华严云。住于梦定
者。了世皆如梦。则尘界苦空。岂可贪恋耶。六下。一
切男女身分。皆有无量过患。贪欲之狱恒为烦恼
系缠。臭秽之坑常被诸虫唼食。似行厕而五种不
净。若漏囊而九孔常流。嗔恚毒蛇起害心而戕慧
命。愚痴罗刹执我见而啖智身。不坚似芭蕉水沫。
无常如𦦨影电光。虽灌吞而反作冤仇。每将养而
罔知报恩。犹恶贼而举世皆嫌。类死狗而诸贤并
弃。奈何凡迷。从无始来。执身为我。因宝我故。贪求
名利欲荣益我。忿恨违情恐侵损我。非理计较展
转相续。若能常观此身本来无我不净。即三毒自
灭。三界自离也。下云。当念身中四大无我(二十一中)等。
又有贪女色者。不知罗衣罩了脓囊。锦被遮却屎
尿桶。簪华草于腥臊头上。带麝香于臭皮袋畔。外
假粉涂。内惟虫聚。鲍肆厕孔。粪丸疮疱。犹如彩画
瓶中多盛脓血粪秽。亦如西域尸陀林树。果如初
生孩子色甚鲜白。须臾堕在地上胀烂臭秽。女身
亦尔。鯹膻垢恶。如何迷昧汉尚逞风流。却似厕虫
乐粪。懞懂郎犹生颠倒。好像青蝇逐臭。眼前图快
671-A¶ 第 679c 页 X37-0679.png
活不及一时。身后受苦报经历多劫。纵使妻儿相
惜无计为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佛说此经。
令离女色。大患莫切于有身。大苦莫甚于有欲。是
故见诸女身。当作粪囊行厕脓袋虫窟观。恶疮秽
器火抗华箭观。无底枯井观。杻械枷锁观。痨病痈
毒死尸䏺胀观。髑髅骨锁火烧归尘观等。若能如
是。自然出离五欲成證四果也。下云。于色不舍如
刀上蜜。有割舌患(二十三中)。又云。系于妻子甚于牢狱。
情爱于色。投泥自溺(二十四中)。无能为道(二十五)。执炬烧
(二十六)。祸殃横生(二十八)。种种忧怖(三十二)等。是则无
我观为破身见之本。不净观为断色贪之根。求道
者可不修欤。七下。欲阶圣位。须修妙行。万行不修
诸位徒设。拨无因果堕于断见外道。毕竟寂灭同
于偏空二乘。今则持七支戒进四真道。一取足(三)
行善(四)悔过(五)孝亲(十二)明大力(十五六)灭众魔(三十三)
发菩提心(三十六)方便化度(十三)此即入于大乘者也。

八下。根身器界。生灭万变。总是水中月影。空里花
光。圣人了知虚妄无取舍心。所以随处自在得大
安乐。凡夫于此执以为实。爱憎取舍烦恼炽然。因
惑造业。因业受苦。皆由不能识破而巳。譬如两人。
同观水中之月。愚者妄谓实月欲图捞取费力懊
恼。智者了知虚妄袖手安坐快乐自在。永嘉集云。
心与空相应。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刀
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施与劫夺何得
671-A¶ 第 680a 页 X37-0680.png
何失。今教兴也。正令知幻。以般若照五蕴皆空。聚
沫之色既虚。水泡之受何有。阳𦦨之想非实。芭蕉
之行唯空。幻识倏尔无依。空大湛然不动穷四大
根本。性相尚无。则六根枝条影响奚有。身见既不
立。妄境又无从。理穷于此。人法俱空。见五阴中无
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六根上皆如幻化。即法空慧。
下云。内无所得。外无所求(二中)。触事无心。对境不动
(十三)。念无念念。行无行行(十九)。无修无證(三十六中)。如化如
梦等(四十二中)。九下。此心凡圣之宅根境之原。凡愚执
作阿赖耶识。成生死苦恼之因。圣者达为如来藏
心。受涅槃常乐之果。众生随情执重。不信有如来
藏。念念昧如来法界之性。步步造众生业果之因。
恶业日新。苦缘无尽。于安隐处生衰恼心。向解脱
内成系缚果。受𦦨口针喉之体。经劫而饥火焚烧。
作披毛戴角之身。触目而网罗萦绊。或堕无间狱。
抱剧苦而常处火轮。或生修罗宫。起斗诤而恒雨
刀剑。或暂居人界。刹那而八苦交煎。或偶处天宫。
倏忽而五衰陷坠。长沉三障。不出四魔。皆为不知
如来藏心。遗失唯识妙性。背真慈父。佣赁外方。舍
大智王。依投他国。是以诸佛惊入火宅。说三乘教。
引导众生。出离三界。开悟之方唯在明心。心有大
小。理有浅深。明六识心性。达我空真如理。成小乘
教果。明八识心性。达法空真如理。成大乘分教果。
明无生心性。达二空真如理。成大乘始教果。明如
671-A¶ 第 680b 页 X37-0680.png
来藏心性。达依言不空真如理。成大乘终实教果。
明自觉境智心性。达离言真如理。成一乘顿教果。
明圆融无尽心。达一真法界真如理。成一乘圆教
果。如此理性一通。自可从凡夫而圆妙觉矣。下云。
识心达本(一章)。达佛深理(二章)。观灵觉即菩提(二十中)。又
云。心如功曹(三十一中)。学道应当坚持其心(三十三中)。心若
调适道可得矣(三十四中)。十下。一切尘境。皆从识变。无
尽诸法并逐想生。离识无尘。离想无法。如此明达。
顿悟前非。杌见鬼空。蝇消蛇想。终不更待空里之
华将期结果。取梦中之物拟欲牢藏。遂乃静虑虚
襟。若凌空之逸翮。随缘养性。犹纵浪之虚舟。毕故
不造新。契真而合道。故楞严云。以诸众生从无始
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
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
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则汝法眼
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下云。守志奉道。其
道甚大(九章)。又云。净心守志可会至道(十四中)。又云。学
道之人。不为情惑。不为邪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
必得道矣。准知居之切时。循常守真。不起妄念。乃
是修證之要门也。
此十因中。前三约人。后七约法。
四五六小教义也。七相宗。八空宗。九终教。十顿教。
又后二兼圆教义。若序其生起者。如来说经。专为
度生。生可悯者莫于凡外。故初为在家。令其染者
净耳。二所以染转净者。欲其出三界火宅家故。三
671-A¶ 第 680c 页 X37-0680.png
既得超凡入圣。为欲回小向大。会三归一故。四五
性等人出二死者。必有断绝轮回法故。五欲断爱
根。应观尘界苦空。六出三界苦。须悟根身无我。七
欲得二空。当修二无我观六度万行。八虽常行行
度生。而不住于法相。九欲不著相。在于明心。十若
使明心达理。须当净意守真。又由守真得道。所以
令在家改过。出家超生。如此始终钩锁不断。故此
教兴有多缘也。
△二藏摄。】

「二藏摄者。三藏之中契经藏摄。二藏之内声闻藏摄。
于五乘中后三乘摄。十二分教长行文摄。于三时中
转照初转时摄。十化仪门随机不定门摄。」

【二下。标章门。三下释义相五。初藏摄三藏者。谓经
藏律藏论藏也。于三学中。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
诠慧学。契经者。契理契机之经也。而云摄者。以此
经中。佛自直说四谛观。无我观。无常观。菩提观。乃
至对境不动。心行平等。守真合道。定如须弥。故是
契经藏摄。诠定学也。下云。吾经亦尔其义皆快。亦
兼律论少分。下云。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兼律义也。
又问答人命在几间。兼论义也。二藏者。谓声闻藏
菩萨藏也。此经正为二乘。傍化菩萨。故无菩萨在
会。而云观菩提视佛道。亦是引摄小乘回向于大
乘也。故是声闻藏摄。约兼亦可菩萨藏摄。发心度
人。大乘义也。于下。二。乘摄。五乘者谓人天声闻缘
觉菩萨五乘也。人则三归五戒。天则十善八定。声
671-A¶ 第 681a 页 X37-0681.png
闻四谛法门。缘觉十二因缘。菩萨六度二果。今此
经中。谈四果。度众生。视涅槃。守一真。不说归戒禅
善。故非人天。乃是后三摄也。十下。三分摄。十二分
者。一长行。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因缘。六无问
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
十二论议。长行摄者。始从尔时世尊成道。终至比
丘欢喜奉行。皆属长行文义。无有重颂等故。略兼
自说譬喻论议。四十馀章。不待请问。自说也。磨镜。
澄水。炬室。蜜刀等。譬喻也。问命道。答明力。商火善。
较琴道。论议也。于下。四时摄。三时者。谓先照时转
照时还照时也。初转摄者。盖转照中又开三时。一
初转时。如日出巳自下转上也。次中转时。如日升
巳自东转西也。三后转时。如日暮巳自上转下也。
今此一经。即在鹿野苑中。度五比丘之后而说。故
属初转非中后也。问。若尔。何以通大乘耶。答。以一
时会不唯局一小乘教故。密迹力士经说。佛初成
道竟。七日思惟巳。即于鹿园中为转法轮。广益三
乘众。得大小等果。大品经云。佛初在鹿野。转四谛
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
量众生发菩提心。行六度等。
十下。五仪摄。华严疏
钞化仪有十。一本末差别门。二依本起末门。三摄
末归本门。四本末无碍门。五随机不定门。六显密
同时门。七一时顿演门。八寂寞无言门。九该通三
际门。十重重无尽门。不定摄者。以此经义。随闻一
671-A¶ 第 681b 页 X37-0681.png
章一句各各异解不同。如云识自心源。达佛深理。
悟无为法。亦有人小乘者。或有成相宗者。又有会
实教者。如云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作。非修證。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或有悟偏真者。亦有解无相
者。复有住顿教者。馀诸文言。例此可知。故下喻云。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则十门内不定摄矣。亦可兼
差别门无碍门中。显了三乘通益三机一分之义。
下云。饭一罗汉不如饭一支佛。饭一支佛不如饭
一诸佛等。
△三教义。】

「三教义者。分别分齐。开为二门。一约教诠法通局显
分齐。教类有五。

一小教。唯谈人空故。二始教。但明法
空故。亦名分教。但说法相故。三终教。复说中道故。亦
名实教。多谈法性故。四顿教。唯辨真性故。五圆教。直
谈法界故。初一小乘。二三大乘。四五一乘。

若将此经
显分齐者。正属小乘教。下云。世界非常。四大无我。为
四真道。成四向果。亦可兼通馀四教。发菩提心。随化
度人。分教义也。无修无行。会者近尔。始教义也。觉即
菩提。得道甚疾。终实义也。识自心源。不历诸位。顿教
义也。经如食蜜边中皆甜。圆教义也。二约法生起本
末显分齐。法相亦五。

初唯一心为本源。所言法者。谓
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华严明一
真法界心也。圆教齐此。

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
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即顿教分齐也。始教中空
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空宗人不知如来遣相处以为
671-A¶ 第 681c 页 X37-0681.png
显真性。故非彼分。二者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故。有
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
阿梨耶识。即终教分齐也。分教中识义。亦是密说此
门。以相宗人不知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故非彼
分。三依后生灭门明二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等
虚空界。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即破
相宗。齐此觉义。以为返本还源之地。以彼宗未明真
空相即真如心性。故说诸法无不是空。纵有一法胜
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
念相者即是法身。依此法身说名为觉。故空宗诠法。
唯齐觉义。

四依后不觉义生三细。一业相。二转相。三
现相。即唯识宗齐此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以彼
宗未明此三细等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
无知无觉。凝然不变。不许随缘。但说八识生灭。纵转
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故相宗诠法唯齐业
识。

五依后现相生六粗。一智相。二相续相。法执也。三
执取相。四计名字相。我执也。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
小乘教明唯齐第三。伹断我执。未證法空故。人天乘
教唯齐第五。伹知善恶业相。不识二执惑故。下云。识
心达本。无上一真。即一心也。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即
真如也。心中浊兴。心如功曹。即生灭也。言语道断非
物所拘。会者近尔迷者远乎。即觉不觉义也。欲生于
汝意。意以思想生。即三细也。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智
相续义。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取名字义。勿与色会会
671-A¶ 第 682a 页 X37-0682.png
即祸生。业苦相义。即六粗也。是知此经。具诠本末矣。」

【三下标章。分下释义。先总列。
一下。次别明二。初教
唯人空者。少说法空故。但法空者。未尽大乘不空
理故。但法相者。有不成佛。未尽大乘法性理故。说
中道者。谈缘起无性之理。拣非空宗无相。不说妙
有也。多法性者。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法
性之理。拣非唯识多谈法相少及法性也。唯真性
者。拣非终教犹带法相说也。谈法界者。性海圆融。
缘起无碍故。初一下。依教明乘也。若将下。以教判
经也。正属小者。四十章中明小多故。如云。佛为解
说得须陀洹。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得罗汉巳可信
汝意。此等皆小义也。二下。次法。依起信论所诠染
法。从本起末。略开五重也。即华严下。所宗虽四法
界统唯一真法界故。行愿钞云。一真法界。即诸佛
众生本源清净心也。(文)密说此者。顿之离言绝相。
正为显真如中体性。故于此门名为显了正说。始
之离言绝相。但为明真如上空相。故此称名密意
傍说。原人论解云。破相义通两势。若取破相明空
为大乘初门。合入始教。即当觉义。若取破相愿性。
即属顿教。当真如门。长水记云。此真如门说心性
不生不灭。乃至绝言绝虑。故是显谈。心经谓诸法
空相。即是真如之相。虽明其相。而不克显真如体
性。故云密说。
(文)二者下。原人论解云。论文于此作
两重能所依。初重以如来藏为所依总相。生灭不
671-A¶ 第 682b 页 X37-0682.png
生灭二义为能依别相。不生灭心即真如。属前顿
教。生灭心即根本无明。属后始分教。真妄和合边
正属此终教也。第二重以赖耶识为所依总相。觉
不觉二义为能依别相。由前不生灭真心故有觉
义。觉义者。是真如气分故。属后始教。由前生灭妄
识。故有不觉义。不觉义者。是无明气分故。属后分
教。二义未分巳前。属此终教。(文)故云阿梨耶识即
终教分齐也。终教显如来藏中心性。故称显了正
说。分教但明如来藏中识相。故于此门名密说也。
长水记云。分教虽说赖耶。而不说是藏性所成。今
说性成。故非彼分。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
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文)三下。约生法。先
标。一下。后释。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
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
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为觉。所言不觉义者。谓不
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则知悟
离念相。便名为觉。迷离念相。便名不觉。故是空宗
齐也。即破相下。显分齐。
返本还源地者。论云。依本
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何以故。本觉
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又以觉心源
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疏曰。以始觉
同本觉故则无本觉。平等平等。离言绝虑。尚无始
本之殊。况有三身之异。是故佛果圆融。翛然无寄
(文)。问。此觉义与前真如门何别。答。前真如门但明
671-A¶ 第 682c 页 X37-0682.png
心体不变。此门觉义但显染中净相(本觉)。及反流(始觉)
还源(究竟觉)。故有显性空相之不同也。以彼下。出所
以。问。云何起信疏中无此一段文耶。答。有二意。一
疏主以离言破相。显真如义同。故于真如门中便
预判云。始教空义亦密说此。令人会通也。觉义中
不释者。既上二门中。判始分二教密说非分。下三
细内。配分教唯识。则二觉义中显说始教真空。义
例自可知也。故阙略之。原人论解主。以显性明空
义别。故判真如门属性宗顿教。觉义属始教空宗。
恐人混滥也。此师解释。不唯开人法眼。而且得疏
深意。故特称之。二疏主原本或有。圭山删本去之。
未可知也。今准上下文义。不妨重为配释。四下。约
法生起。对后事识六粗。名为三细。业相。赖耶自證
分也。转相。能缘见分也。现相。所缘相分也。即唯识
下。显教分齐。彼说诸法生起。但依赖耶以为其本。
故名此识为总报主。一切种子根身器界。皆此识
变。仍独说此以为所熏。熏成种巳。后起现行。皆依
此识。故云生起本也。以彼下。出其缘由。彼宗未说
一心为生灭真如二门之源。以留在终教说故。若
尽说之。权实何分。故说等者。以不知真如即心。故
说体无知觉。坚如玉石。不可受熏。既非熏性。焉能
随缘。由是但执真如不变不随缘也。但说等者。既
不许真如随缘成诸染净。故说赖耶为生灭本。由
是明法生起。但齐业相。根本既唯生灭。成智亦是
671-A¶ 第 683a 页 X37-0683.png
有为。然理是无为。安得与之相即。如镕金范土。各
成其器。故云不得即也。智相俱生法执。相续分别
法执。执取俱生我执。计名分别我执。上四皆惑道
也。起业业道也。系苦苦道也。
齐第三者。菩萨始能
断法执障。故不至二。
齐第五者。二乘方知业从何
生。故不至四。下云下。引文證。欲生等者。起信云。意
有五种。一业识。二转识。三现识。四智识。五相续识。
依此五意。转生意识。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
识。故云欲生于意也。论又云。言不觉者。谓不如实
知真如法。以有不觉妄想心故。故云意以想生也。
馀易可知。
△四被机。】

「四被机者。机开三门。

一三聚。此经正为正定及不定
聚。下云。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兼
为邪定作远因缘。二四乘。正为三乘人。令其成菩提。
兼为一佛乘。令增长妙行。下云。观世界念非常。观灵
觉即菩提。又云。视方便门如化。视无上乘如梦。三五
性。正被三乘不定性人。下云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
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證难。兼被
一类无种性人作远因缘。下云。天神献玉女于佛。因
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初果。

则知一切众生无非为
所被也。」

【四下牒门。机下释相。
一下正定。三乘性也。邪定凡
外种也。无正知决择不拨无因果。名不定也。正为
正定者。下文俱云学佛道者。或云夫为道者。不定。
671-A¶ 第 683b 页 X37-0683.png
如疏引。邪定作远缘者。如下谓恶人骂佛。佛默不
对。恐祸归身慎勿为恶等。二下。四乘者。谓声闻小
乘。缘觉中乘。菩萨大乘。最上一佛乘也。观世界非
常等者。小乘下智。观苦空无常。得声闻菩提。中乘
中智。观因缘生灭无常。得缘觉菩提。大乘上智。观
诸法如梦幻泡而无常。得菩萨菩提。一乘上上智。
观一切法刹那无常空无生性。得佛菩提。楞伽云。
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
说。又云下。方便三乘也。无上一乘也。
三下。既得等
證三乘不定。既发等證一乘性人。
天神。六欲中魔
天也。则知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
作佛。故尽为机。不同相宗唯被菩萨性及不定性
也。
△五能诠。】

「五能诠者略作四门。

一随相门又五。一名句文身体。
二音声言语体。三通取四法体。上三皆能诠。四通摄
所诠体。下云。佛所言说其义皆快。五诸法显义体。下
云。视世界如一诃子。视兴化如四时木。二唯识门。前
五教体。皆是自识之所变故。下云。识自心源。达佛深
理三归性门。此识无体。唯真如故。下云。识心达本。解
无为法。法无念修。言语道断。四无碍门。谓前三门理
事心境。同一缘起混融无碍。下云。譬如食蜜中边皆
甜。吾经亦尔。

准此教体。通摄四门也矣。」

【五下标门。略下释义总也。
一下别也。随相者。约六
尘境相以出体也。名诠诸法自性。如名色名心等。
671-A¶ 第 683c 页 X37-0683.png
句诠诸法差别。如言形色显色真心妄心等。文即
是字。为性别二所依止故。音声体者。音声实也。名
等假也。离声无别名等。摄假从实故。通取四者。名
等是声上屈曲假相。音声是名等实体。唯声则不
能诠表。唯名等则无自体。今兼四法。是以假实体
用兼资也。所诠义理也。若不诠义。教文何用。若无
声文。理从何显。经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
随。乃成教体。下云下。上句證前能诠为体。下句證
今所诠为体。诸法显义者。谓遍六尘境。总有生解
义。悉为教体。如光明香饭等。唯识者。谓说者净识
所现文义为增上缘。令闻者识上文义相现故。达
理者。上唯明境。此则显心。较前为深也。无为。真如
性也。心之体故。无碍者。约三门无碍以出体也。理
性也。心识也。事境相也。心境理事交彻相摄。故云
无碍。约教。初门小。二门始。三门终顿。四门圆也。

六宗趣。】

「六宗趣者。先总辨诸宗宗途有六。一随相法执宗。即
小乘诸师。依阿含缘生等经。造婆沙俱舍诸部论等。
二唯识法相宗。即无著天亲。依方广深密等经。造瑜
伽唯识论等。三真空无相宗。即提婆清辨。依般若妙
智等经。造中观百论等。四藏心缘起宗。即坚慧马鸣。
依胜发涅槃等经。造宝性起信论等。五真性寂灭宗。
即马呜龙树。依楞伽般若等经。造真如三昧智度论
等。六法界圆融宗。即龙树天亲。依华严等经。造不思
671-A¶ 第 684a 页 X37-0684.png
议十地论等。今此经宗。当其初一门也。次别明此经。
有总有别。总以断欲去爱识心达理为宗。悟入无为
超證菩提归无所得为趣。别有五对。一教义对。崇教
说为宗。会义意为趣。如天神献女。因问道意。佛为解
说。即得道果等。二事理对。举事相为宗。显理性为趣。
如云。欲从于意思想生。二心寂静非色行等。三境智
对。缘理境为宗。观智行为趣。如云。行道守真者善。志
与道合者大。心垢灭尽。净无瑕秽。得一切智。四修證
对。修成贤为宗。證入圣为趣。如云。学道见谛。无明即
灭等。五因果对。历因位为宗。克果德为趣。如云。既发
菩提心无修无證难。心若调适。清净安乐。道可得矣。
此五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者也。」

【六下章门。当部所崇尚者曰宗。宗旨之所归者曰
趣。先下义相。诸宗者。通指大小乘宗一切经论也。
小有二十部异。大有性相空宗。随相法执者。谓一
切我法中。起有无执故。唯识法相者。谓一切诸法
皆唯识现故。真空无相者。谓一切诸法。皆空无相
故。藏心缘起者。谓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具恒
沙性德故。真性寂灭者。谓相想俱绝。直显性体故。
法界圆融者。谓无尽法界。如因陀罗网。主伴重重
普融无碍故。然此六宗。后胜于前。初一小乘教。后
四大乘。二即相宗分教。三即空宗始教。四终教。五
顿教。六圆教俱性宗。又教与宗互有宽狭。宗则一
宗容具多经。随何经论皆此宗故。教则一经容有
671-A¶ 第 684b 页 X37-0684.png
多教。若局判一经以为一教。则抑诸大乘矣。当初
一者。正破二乘情执。令其回小向大。菩萨不预会
故。依大疏分。合二十部为六宗。一我法俱有。二法
有我无。三法无去来。四现通假实。五俗妄真实。六
诸法但名。前四宗唯小乘。后二义通大乘。今当第
五六也。别下。教说者。即四十二章也。义意者。文下
必有义故。若无所诠之义。则同乎篇韵。殊无意况
矣。如天下。解说教也。道意义也。又云。佛所说经其
义皆快。二下事理。义所具者。如下。上句證事。下句
證理。又如举弹琴弦急缓。事也。显身心疲暴暴中。
理也。三下。境智。理内出者守真。境也。与合。智也。心
垢净。境现證也。一切智。智发得也。又云。观天地念
非常等。四下。修證。随智起者。小则资加为贤。四果
为圣。大则住行向为贤。十地等为圣。如下。学道贤
也。见谛圣也。大小乘俱通。又云。观灵觉即菩提。视
佛道如眼华。五下。因果證中成者。小则四向巳下
为因。四果无学为果。大则等觉巳下为因。妙觉佛
位为果。如下。初句證因。次句證果。心若二句因。道
句果也。又云。得罗汉巳可信汝意。得一切智可谓
明矣。视无上如梦。视涅槃如窹。从前起后者。谓有
教义。然后有理事。而境智又从理事生。故曰相由。
以要言之。不出教理行果。亦可教义宗理事趣。理
事义宗。境智修證趣。亦可翻后向前以明宗趣。举
因果为宗。修證智为趣。修證智宗。达理事教义为
671-A¶ 第 684c 页 X37-0684.png
趣。亦是相由义也。

△二随文注三。初题目。】

「佛说四十二章经」

【【疏】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
相者也。觉有三义。一自觉。我空。拣异凡夫。二觉他。
法空。拣异二乘。三觉满。俱空。拣异菩萨。即本师释
迦牟尼佛也。说者。悦也。四辩宣演。悦所怀故。教颁
佛口。畅彼机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拣非馀四人
所说也。
章。篇也。条也。所说法门。约有四十二篇四
十二条。表二乘回小向大。大乘转权成实。超历四
十二重位也。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谓契
理契机也。经谓贯摄常法也。

【钞】先随相释分四。初能说佛。觉了真妄性相者。妄
小教。真终教。相始教。性顿教。真性妄相融通交彻
圆教觉此五者。始名佛也。
觉有下。复有三觉。一本
觉。二始觉。三究竟觉。初则全觉全迷。中则觉而未
尽。末乃无所不觉。今指后一觉也。又离心名自觉。
离色名觉他。俱离名觉满。三觉俱圆。故曰佛为自
他觉满之者。说下。二正明说。四辨。法义词乐说也。
中论云。佛依二谛。为众生说。词法二无碍智。以世
智差别说。乐说义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悦
所怀者。得机而说。畅本怀故。教颁下。上离释。此合
释也。拣馀四者。说通五人。一佛。二菩萨。三天。四仙。
五化人。今是佛口亲宣。不同后四人说经也。章下。
671-A¶ 第 685a 页 X37-0685.png
三所说法。四十二章者。如汉高祖之约法三章也。
若陈列之。一出家證果章(佛)。二达理崇道章(佛)。三
割爱取足章(佛)。四转恶成善章(佛)。五改过灭罪章
(佛)。六忍恶无瞋章(佛)。七呵佛招祸章(佛)。八害贤灭
巳章(佛)。九守志会道章(佛)。十助施得福章(佛)。十一
举田较胜章(佛)。十二尊亲显孝章(佛)。十三详难勉
行章(佛)。十四守道净命章(沙)。十五行善志大章(沙)
十六忍力心明章(沙)。十七澄浊见道章(佛)。十八灭
暗存明章(佛)。十九无相会真章(佛)。二十观觉得道
(佛)。二十一推我成空章(佛)。二十二求名危身章
(佛)。二十三贪财招苦章(佛)。二十四系妻溺泥章(佛)
二十五恋色亡道章(佛)。二十六欲损道益章(佛)。二
十七逆情顺性章(佛)。二十八疏意远色章(佛)。二十
九正念待女章(佛)。三十趣道避欲章(佛)。三十一患
淫断心章(佛)。三十二离爱绝忧章(佛)。三十三坚心
得果章(佛)。三十四处中證理章(佛)。三十五去垢成
行章(佛)。三十六举胜显难章(佛)。三十七忆戒得果
(佛)。三十八知命了道章(佛)。三十九学佛信经章
(佛)。四十尽恶圆觉章(佛)。四十一出欲免苦章(佛)。四
十二视法了幻章(佛)。四十二重位者。谓十住十行
十向十地等妙觉也。表超历者。恐有难云。何以不
多不少而独四十二耶。故此通云。为超四十二地
位故。是以不多少也。经下。四结说名。案五印土。呼
线席经井索圣教。皆名修多罗。线能贯华。经能持
671-A¶ 第 685b 页 X37-0685.png
纬。索能汲水。教能诠义。若敌对翻。应名圣教。今不
取者。滥律论故。去线索者。此方不贵重故。独取席
经者。古德见此方圣说为经。贤说为传。彼土佛说
名修多罗。菩萨罗汉说名阿毗达摩。遂以此圣经
代彼佛说修多罗。兼借彼席经。以目彼圣教。故不
称馀而名为经。借义助名。更加契字。则不同乎席
经矣。契有二义。一契理。合道之言也。二契机。逗根
之教也。经有四义。一贯。谓贯穿所说之理也。二摄。
谓摄持所化之生也。三常。古今不易也。四法。近远
同尊也。前二佛地论义。后二此方释义。则四字中
摄尽馀义矣。若略明之。谓释迦佛所说四十二章
之契经也。

【疏】此一题中。有八事四对。一教义对。经之一字能
诠教也。佛等六字所诠义也。二人法对。就前义中
分出。佛说能说人也。四十二章所说法也。三通局
对。就前法出。章之一字通也。四十二局也。四应感
对。就前人分。佛显我能应之主也。说悦彼所感之
机也。

【钞】次作对释。先总。一下次别。始从世尊成道。终至
比丘奉行。声名句文。皆能诠经也。名下必有意味。
文中必有理趣。皆所诠义也。瑜伽云。谓经题体。略
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大疏云。语
言皆能诠。义旨皆所诠。教义相成。成经题体。
二下。
亦可名境智对体用对。佛说。法身境体也。四十二
671-A¶ 第 685c 页 X37-0685.png
章。报化智用也。
三下。亦可名总别对。四十二条并
称为章。总也。通也。前前文义。非同后后。别也。局也。

四下。亦可名生佛对机教对因果对。佛乃果上能
应之教主也。说是因中所感之生机也。是则依四
对义以立此题名耳。

【疏】离合释之。佛之说经。依主释也。佛说有四十二
章。有财释也。四十二章。带数释也。四十二章即经。
持业释也。佛说四十二章经非大方广华严疏钞。
相违释也。

【钞】三离合释。此且顺题以作五释。详则兼一兼二
不同。佛说之四十二章。佛说四十二章之经。皆依
主也。若改之为即。皆持业也。又改为有字。有财可
知。更改为非字。是相违矣。

【疏】诸经立名。不出人法喻或单或复。此经以人法
受称者也。

【钞】后得名释。单者。弥陀经单人。般若经单法。梵网
经单喻也。复者。佛报恩经人法无喻。妙法莲华经
法喻无人。菩萨璎珞经人喻无法。大方广佛华严
经具足人法喻三矣。诸经得名。其类繁广。人法称
者。佛说人也。四十二章法也。有人有法。故标名焉。

△二译人。】

「后汉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疏】后汉。标代。对前高祖。称之曰后。亦名东汉。都洛
阳故。即光武之后孝明帝朝也。沙门下。出名。先通
671-A¶ 第 686a 页 X37-0686.png
称。梵语具云沙迦懑曩。此云勤息。谓勤修戒定慧
善法。息灭贪瞋痴恶事也。迦下。次别号。迦叶摩腾
中天竺人也。婆罗门种。解大小乘经。以游化为任。
有一小国。请腾讲金光明经。能令邻国不侵。请和
求法。竺法兰亦中印度人。诵经百馀万言。学徒千
馀。同译者。显德。翻梵语为华言。谓之译。二祖共翻
音字。谓之同。汉纪云。明帝永平三年。夜梦金人。项
有日光。飞至殿上。旦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
西域有神。其名曰佛。身长丈六。放金色光。陆下所
梦。将非是乎。博士王遵推周书异记佐之。至七年
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等十八人。西求佛法。至
天竺邻境月氏国。遇梵僧腾兰二人。请归汉地。将
画释迦佛像并诸经典。用白马驮来。以永平十年
腊月三十。入阙进献。帝大悦。遂馆于鸿胪寺。复敕
于雍门外立寺。腾兰居之。名白马寺。不多时日。便
善汉言。即为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约有二千馀
言。缄在兰台石室中。明帝敕画工图写佛像。置清
凉台山大孚灵鹫寺内及显节陵上。及腾卒于洛
阳。兰与愔等。复译出五部经。所谓十地断结。佛本
生。法海藏。佛本行等。凡十三卷。会移都寇乱。四部
失本不传。唯四十二章经。江左现行。汉地有三宝。
自腾兰始也。故云同译。

【钞】明帝。光武子也。沙门有四。瑜伽论云。一胜道。即
佛菩萨等。二说道。谓说正法者。三活道。修诸善品
671-A¶ 第 686b 页 X37-0686.png
者。四污道。作诸邪行者。涅槃说四比丘。一毕竟道
(无学)。二示道(初二三果)。三受道(通内外凡)。四污道(犯四重者)。义同上。
今译主。据本说即毕竟胜道。依迹论是开示说道
也。又律明四种沙门。一威仪沙门。名充像比丘。二
形服沙门。名幢相比丘。三名闻沙门。名虚诳比丘。
四实行沙门。名如法比丘。大论云。僧有四种。一有
羞僧。持戒不破。二无羞僧。身口不净。三哑羊僧。根
钝无慧。四真实僧。向四果道。义亦同上。今二三藏。
皆是后一种也。梵语。西天梵国语也。华言。东土华
夏言也。译者翻也。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也。译者易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言
音。换彼土之佛语也。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
东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译。今通西语而云
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腾兰
始至。即译此经。因称译也。
翻音字者。西梵语字。与
此全殊。若译佛经。须先随其梵音以此方之字易
之。名为翻字。然亦仍同咒语。不知其为何等。又须
兼通两土言者。一一翻之。谓之翻音推。
周书者。王
遵奏曰。臣按周书异记云。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
四月八日子时分。有五色祥光。贯太微宫。时王问
群臣所以。有太史苏由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生焉。
却后千年。教流于此。陛下梦者是其人矣。故云佐
也。佛像者。依优填王旃檀像而画也。大孚灵鹫者。
会玄记云。明帝时。摩腾天眼。见有阿育王舍利塔
671-A¶ 第 686c 页 X37-0686.png
在五台焉。请帝立寺。帝信佛理。即立寺以劝人。山
形似于灵鹫。故号为大孚灵鹫也。本行等者。指四
十二章经言。三宝记云。永平十六年。摩腾示寂。竺
法兰自译经五部。共十三卷。
(文)三宝自腾始者。传
云。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帝敕僧道。并集白马
寺。道士置三坛。别开二十四门。南岳褚善信。华岳
刘正念。恒岳桓文度。岱岳焦得心。嵩岳吕惠通。霍
山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六百
九十人。各赍灵宝真文。太山玉诀。三元符录等五
百九卷。置于西坛。茅成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
十七家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馔食尊祀
百神。置于东坛。帝御行殿。在寺南门。佛像舍利经
宝。置于道西。道士以柴荻和沉檀为炬焚经。悉成
灰烬。褚善信等。相顾失色。南岳道士费叔才自感
而死。腾得罗汉果。飞身空中广现神变。诸天雨华
作乐。感动人情。法兰叹三宝德。说善恶业。六道三
乘。皆有果报。又称出家功德最高。初立佛寺。同梵
福量。后宫阴夫人王婕(音接)妤。与诸宫娥等二百三
十人出家。司空杨城侯刘善峻。与诸宰官士庶人
等一千馀出家。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三
十人出家。京都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出家。便立
十所寺。城外七所安僧。城内三所安尼。故曰自腾
始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一
671-A¶ 第 687a 页 X37-068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