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204-091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管窥卷八

  元 史伯璿 撰

  中庸

  二十二章至诚尽性 饶氏曰此与首章一般至诚便
是致中和赞化育便是天地位万物育 辑释亦引之
此只因以致中和之致为坐致之致故如此说其实
致中和之致与致曲之致何异前辩已明此不再述

卷八 第 1b 页 WYG0204-0918b.png
  集成或疑此章以后天道人道间见迭出永嘉陈氏曰
道理纵横说之无尽如何立定样子只合逐章体认才
不费力处便是天道着力处便是人道

  或者之疑亦有理陈氏所答虽善而终未莹彻恐必
有说当于第二十六章章下求之但陈氏之说却可
以破饶氏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不说天道人道
之误可谓有功于章句矣

  第二十三章致曲 辑讲问章句曲一偏也就一偏推
卷八 第 2a 页 WYG0204-0919a.png
致如何得有诚饶氏谓子思之意如举隅絜矩相似隅
有四角矩有四方曲有四面曲字已有四偏形如恻隐
羞恶辞让是非四者各是一偏自此一一推致则便可
以会德之全

  按章句既曰曲一偏也又曰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
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盖人之气质不同德性之
发见有厚薄𤼵见之厚处便是一偏之曲致者推而
极之之谓谓以此一偏𤼵见之厚处而推其馀悉使
卷八 第 2b 页 WYG0204-0919b.png
之一 一如此一偏之厚所谓各造其极也问者疑就
一偏推致如何得有诚盖以章句为但就一偏推致
而不察章句自字悉字各字极字之意也若达则岂
宜有此问哉双峰之答固是但曰子思之意(云云)
隐然似乎以章句为未尽者盖若以所言𤼵明章句
则当提起章句无病之实以释问者之疑今既不然
则是亦不知己意不出章句意也读者详之

  饶氏又谓自篇首便见喜怒哀乐四件喜仁怒义乐礼
卷八 第 3a 页 WYG0204-0919c.png
哀知(云云)

  先儒谓七情不可分配四端又谓七情于四端处横
贯过推此则饶说似有可疑况喜仁怒义乐礼三者
犹有意思哀知一说殊所未喻

  第二十五章诚自成道自道章句曰言诚者物之所以
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
用也

  为子而实能孝其亲便是成就自家做个孝子(云云)
卷八 第 3b 页 WYG0204-0919d.png
谓诚即道也似不可分本与用

  诚者自成是自然成就厎道理未说 人力上下句
道自道方是当着力处语录说此意极分晓双峰为
子实能孝之说能字下得早了是把自然道理作人
力说所以于下句当用力处意便重叠说去不得遂
以为诚即是道不可分本与用言之以此见章句之
未易看亦未易病也

  饶氏又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两句是解诚者
卷八 第 4a 页 WYG0204-0920a.png
自成之义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是解道自道一句之意
语录有两说一以不诚无物属上句一以不诚无物
属下句其属上句之说往往章句未定时所言其属
下句之意盖曰不是谁不他盖人则有不诚而理则
无不诚者故此下句已是说道自道了双峰因看上
节诚字为人力故看此不字亦不出而谓不诚无物
为解诚者自成殊不知此盖朱子未定之意也读者
详之

卷八 第 4b 页 WYG0204-0920b.png
  辑讲问章句又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窃疑
上是实心下是实理看来都是体如何分体用饶氏曰
真个可疑此章颇难看章句反为所缠盖诚即道也非
是两般如诚者天之道是也

  按通云诚自成也诚即是天命之性道自道上一道
字是率性之道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专为
人之所当自行者而言如此分别尽佳愚往年每与
同志说如此后来四书通板行其说果与管见有契
卷八 第 5a 页 WYG0204-0920c.png
达此则饶氏师弟子之疑可冰释矣或者犹因双峰
之疑而疵章句曰诚者自成章句既以为兼人物而
言则草木禽兽皆不外乎此矣又曰诚以心言然则
草木亦有心耶是又不详章句之旨而妄肆般疵者
也盍亦观于章句上曰诚者物之所以自成下曰道
者人之所当自行上曰物而下曰人意便可见然则
下文心字又岂指物而言哉不过指人之所当自行
者之心而可耳请因通者之意而申之夫性是本道
卷八 第 5b 页 WYG0204-0920d.png
是用性是本然之实理自人言之则舍心无以见性
故朱子直以心言此节诚自成一句固兼人物而言
似不可专指心说然道自道一句便是专指人说了
观章句下句变物言人之意可见人则能自行其道
物岂可以行道责之观于下节君子诚之之意又可
见朱子此节章句凡四句上二句只顺经文解尽经
旨下二句却专为指示学者设则其专为人之所当
自行者言尚何疑乎章句之意正以见诚就人分上
卷八 第 6a 页 WYG0204-0921a.png
说是以心言心主于一身故为本道以理言理散于
万事如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皆是故为用变诚言心
有二意一则心有觉而道无为心所以为行道之本
一则行道惟人为能故以心为在人之诚亦犹首章
章句茜本不言性之所以为性而言人之所以为人
之意皆是自此以后专为学者言之也知彼则知此
矣朱子尝曰心虽主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
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事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
卷八 第 6b 页 WYG0204-0921b.png
乎一人之心盖理具于心而散在事物心主乎身而
管摄众理问者谓实理实心看来都是体者盖但就
心主乎身理具于心处言殊不思理具于心者又只
是性可以言诚不可以言道朱子谓诚以心言此就
管摄众理处说心道以理言是就散在事物处说理
就管摄众理处说心故曰本就散在事物处说理故
曰用问者但知具于心者之为理而不知散在事物
者之乃所以为理故如此疑耳双峰所见正与问者
卷八 第 7a 页 WYG0204-0921c.png
有契故曰诚即道也非有两般如诚者天之道是也
盖皆不达子思朱子之意而致误耳其以诚者天之
道为證后段辨之且饶氏谓此章颇难看则是矣谓
章句反为所缠则非也特饶氏自为所缠耳

  发明谓道即诚之道也如云诚者天之道至诚之道自
其真实无妄言之则曰诚自其天下通行言之则曰道
一而已矣

  此其剿饶说以为己意其迹甚显但诚者天道至诚
卷八 第 7b 页 WYG0204-0921d.png
之道只是一句此以诚与道相对言之分明是一本
一用而以彼为證可乎以此观之𤼵明之不及通远
甚辑释引通而不取𤼵明宜矣

  成己成物 发明引陈氏曰异端但知成己不知成物
吾儒以成物为成异端以空寂为成彼之成己自我
观之见其自坏而已天下岂有真能成己而不知成
物者耶

  𤼵明愚尝深绎此章诚本自成己也诚之为道内自道
卷八 第 8a 页 WYG0204-0922a.png
于己也此为己之学也天命之性具此实理诚者实此
者也实有诸已故曰自成率性之道躬自行之道者行
此者也躬行于己故曰自道 辑释亦引之

  按诚者自成是理之自然未说到人力上𤼵明实此
者也实有诸已之言则未免有搀说人力之病盖未
达诚自成只是物物各具一太极之实理而已之意
也唯其所见如此故于双峰之说每惓惓而不能舍
也已于辨饶说处及之其曰率性之道躬自行之亦
卷八 第 8b 页 WYG0204-0922b.png
似未当躬自行之亦非所以言率也其曰诚之为道
云者此则饶氏诚者天道之意尔前辨已明此不再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 饶氏谓人之诚有至有不
至圣人诚之至故可以说至诚若天地只是诚更无至
不至 辑释亦引之

  按论语集注一贯章有曰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则
似不必拘也但此处言圣人配天地之意则是说圣
卷八 第 9a 页 WYG0204-0922c.png
人而非指天地尔

  辑讲问悠久悠远有以异乎饶氏谓无以异也不息则
(云云)博厚则高明此推其无息之效故其序如此下
一截指其成德而言故先博厚高明而后悠久 辑释
亦引此说

  按章句于徵则悠远以下以为皆以其验于外者言
之于悠久成物处云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
犹宜亦有斟酌饶氏直以为无以异则言之太快而
卷八 第 9b 页 WYG0204-0922d.png
不免有所遗矣至谓下一截指其成德而言则尤恐
未当盖至诚已是成德事了下文但言其常于中而
验于外者如此耳非如此而后德始成也双峰乃曰
下一截指成德而言然则上一截非成德之事耶此
则所未喻者馀于后二段究之

  辑讲问不息则久与悠久两个久字似无异义而朱子
以久为内以悠久为兼内外是如何饶氏曰上面久字
是在内下面悠久是指外面(前段悠久悠远无异之言
卷八 第 10a 页 WYG0204-0923a.png
病根在此)辑释亦引之

  按问者两久字似无异义之疑是矣而谓朱子以悠
久为兼内外异乎上文以久为内之旨则未悉章句
之旨者也为双峰者宜告之曰悠久之悠即悠远之
悠此指验于外者言也悠久之久即久则徵之久此
指常于中者言也兼内外者外主悠言内主久言尔
如此则两久字皆在内章句无可疑矣今不以此告
之而曰上久字是在内下悠久是外面厎则二久字
卷八 第 10b 页 WYG0204-0923b.png
果有不同矣不惟不足以释问者之疑又且勇于背
章句之旨亦独何哉盖朱子皆以久为在内者其意
若曰唯其常于中故验于外者悠远而博厚高明惟
博厚高明故又如此之悠久悠久则验于外者又未
尝不常于中也首尾相应如此况同一久字不应顿
有内外之异若以久亦可以言外耶则上文久与悠
远分内与外又何为而不易耶以此见朱子之精密
似非双峰所及

卷八 第 11a 页 WYG0204-0923c.png
  辑讲问章句云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看来及
其二字似解不去饶氏曰子思大意只是形容不息之
义云(云)以此见得人之德固以诚为贵然非不息则亦
不能博厚高明与天地同其功用须是无息始得(前段
下截指其成德而言之说病根在此)

  至诚则自然无息无息则自然常于中验于外而与
天地同其体用非至诚之后犹有待于不息而后能
与天地同其功用也或问力辨诸家之失皆为其如
卷八 第 11b 页 WYG0204-0923d.png
此读者考焉可也双峰以此见人之德固以诚为贵
至须是无息始得一段议论皆似以为至诚之后又
须使之无息始得然者此则诚所未喻也章句曰既
无虚假自无间断自之一字岂非预为双峰对證之
药耶读者其详味之

  章句(云云)然天地山川实非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
害意可也 丛说帝尧自明德后以至于黎民于变时
雍岂无次第之序孔子自志学至不踰矩岂无造诣之
卷八 第 12a 页 WYG0204-0924a.png
极则子思四及字之意岂亦无意

  按章句上文曰此四条皆𤼵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
盛大而能生物之意此曰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
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两意字正相应盖至
诚之德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及物之功则未尝不自
近而及远自小而至大也故以天地山川积盛而能
生物者为喻其意只欲以此𤼵明由其不贰不息以
致盛大而能生物之义其辞则似乎天地山川由积
卷八 第 12b 页 WYG0204-0924b.png
累而后大者而实则非有此事也故章句曰然天地
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辑
读及其二字似解不去之疑与丛说四及字岂亦无
意之语皆是以辞害意不达至诚之德无积累之渐
而成物之功则有积累之渐者而又泥于辞不知天
地山川实非积累而后大遂谓至诚之德亦有积累
之渐者皆不可不察且丛说以尧为證尧之克明峻
德其亦异乎自格致诚正以修其身者之明明德矣
卷八 第 13a 页 WYG0204-0924c.png
固未可以此一言为至诚亦有渐次之證也若夫亲
九族至协和万邦以下自是及物之功章句何尝亦
以此为无渐次哉观其所言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
大而能生物致之一字则及物之功为有渐次可知
至于孔子所言自是下学之次第圣人特因其近似
者以自名为学者之法程耳遽以近似之言为至诚
真有渐次之證毋乃于夫子子思之意两失之欤丛
说此意正是蹈袭双峰下截指其成德而言与须是
卷八 第 13b 页 WYG0204-0924d.png
不息始得之言以为说饶说(愚)已辨之于前矣但双
峰说天道不成天道人道不成人道何则天道有效
验无工夫双峰则以为须是无息始得是犹有待于
用力而后不息也非天道不成天道乎人道必先知
后仁双峰于致曲以后说人道处皆说为先仁后知
非人道不成人道乎丛说不辩其失而效其尤尚可
自谓得朱子之传乎噫甚矣双峰之说易惑人也岂
特丛说为然

卷八 第 14a 页 WYG0204-0925a.png
  自至诚尽性章至至诚无息章五章 饶氏谓至诚尽
性章以诚者之仁而言致曲章以诚之者之仁而言至
诚前知章以诚者之知而言诚自成章以诚之者之知
而言至诚无息章以诚者之勇而言或问前章诚者之
仁知即继以诚之者之仁知至诚无息章论诚者之勇
而不复以诚之者之勇言之何也饶氏曰诚者不勉而
仁不思而知若无以见其勇者故特以悠久不息著其
勇若夫诚之者则非勉无以仁非思无以知而所谓勇
卷八 第 14b 页 WYG0204-0925b.png
者已存于思勉之中而不复别以勇言也况诚之之工
至此则人道已尽而其至诚无息固将与天道为一所
谓诚则明明则诚也又岂可以差等言哉又以此数章
皆先仁后知而勇以终之成德之序然也

  按此说似乎与章句不同然详味之似亦不为无理
何则此五章以天道人道相同而言若无说以贯之
则似乎杂乱无统纪者观于篇首言不明不行之意
以下诸章所论三达德相承之次秩然如彼其有条
卷八 第 15a 页 WYG0204-0925c.png
也岂容于此处乃无一说以贯之耶(愚)窃以双峰配
此五章为三达德不为无理而此五章皆是以三达
德𤼵明天道人道之义与章句之意自不相妨却又
得相承之次有条不紊不为无功于章句也但其为
说犹有未透彻处则不可不为之𤼵明耳夫诚者之
三达德固以先仁后知为序致曲之仁亦先成物之
知何欤此特承上章天道遂言人道以为进道之阶
梯固非以此亦为先仁后知之序而亦不容改为之
卷八 第 15b 页 WYG0204-0925d.png
序也尚何疑乎或又疑尽性之尽致曲之致似不可
专主行而为仁也曰章句释诚明之义以德无不实
为诚以明无不照为明诚即仁明即知也尽性虽兼
察之由之而言其实只是德无不实之事故但当为
诚者之仁致曲之上既以其次二字𤼵之章末又以
至诚能化终之止是承上章言学者由教而入以上
同乎圣人尽性之事则亦但当承上章为诚之者之
仁耳前知章正是明无不照之事以为诚者之知固
卷八 第 16a 页 WYG0204-0926a.png
无可疑独诚自成章为诚之者之知乃不承上章前
知如神之意而言而别取成物之义似与致曲承尽
性而言者不类为可疑耳盖诚明明诚二诚字虽有
浅深然其皆为德实于己之意则亦初无甚异故诚
之者之仁可以承诚者之仁而言二明字则一在诚
前为入德工夫先明乎善之明也一在诚后为至诚
之效验明无不照之明也义全不同若以欲以诚之
者之知承前知如神之明而言则又只说得诚明之
卷八 第 16b 页 WYG0204-0926b.png
明而不得为明诚之明岂得为诚之者之知哉故不
取明意但主成物言之既可少异于入德明善之工
又不害其为学者致用之事其旨深矣或犹以为诚
自成一章仅有成物知也一句又对成已仁也一句
而言何以见得是诚之者之知曰中庸诸章言仁者
未尝截然不及知意言知者未尝截然不及仁意顾
其所主如何耳此章自君子诚之为贵以上虽未及
成物正是先言此以为成物之本亦犹大学新民章
卷八 第 17a 页 WYG0204-0926c.png
先说自新以为新民之本者相似自此以下却全是
说归成物上去其曰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观非自字而已也字所以字抑扬之意盖可见矣下
文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四
句虽以仁知对言却正是恐人以成已为内成物为
外则将但知成已而不知成物故以仁知对举以见
其皆为性之德不可判内外为二致而不复以成物
为事也成物可以外言知可以外言乎此仁知之所
卷八 第 17b 页 WYG0204-0926d.png
以合外内之道也内是成已外是成物所以合外内
之道是仁知正以仁知皆性之德故耳详此文势全
是解常人分内外轻成物之惑而专归重于知者故
结之曰故时措之宜也时措之宜正是知用万物道
济天下也事全是说成物之知分晓所以章句曰既
得于已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饶氏
亦曰时措之宜是专说成物由是而观则此五章皆
是说三达德如双峰之说无可疑矣馀于后段究之

卷八 第 18a 页 WYG0204-0927a.png
  饶氏以哀公问政章以下至至诚无息章八章为第四
大节皆主诚而言而分三达德以配之(双峰折二十章
为二章故曰八章)又以自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为
第五大节皆言大德小德非对上文为天道人道之分


  按中庸一篇朱子分为三十三章总为五大节饶氏
变章句之序分哀公问政章为两章故有三十四章
而总为六大节首节次节末节皆与章句无异惟析
卷八 第 18b 页 WYG0204-0927b.png
章句第三第四节两节为三节为不同耳其析哀公
问政章为两章与并以之属下章之失已于前章及
孟子离娄上篇辩之此不再述其以尽性至无息五
章分配三达德则似不为无理已于前段明之但以
诸章自为一节分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亦自为
一节二节前后不相贯通后节非有天道人道之分
又谓自诚明章至经纶章皆以先仁后知为序则皆
未必然耳盖就此十二章中指尽性至无息五章分
卷八 第 19a 页 WYG0204-0927c.png
配三达德则可而欲分十二章为两节则不可其实
十二章皆言天道人道共作一大节本无可议只因
双峰分配三达德至无息章议论已尽故只得如此
分节耳其得失当续论之但此十二章前六章言天
道人道以一章间一章为次先天道而后人道后六
章言天道人道以三章间三章为次先人道而后天
道则不容无少分别如此则一大节之中不妨前后
自含两意耳故愚既辨双峰之失复取其是而补其
卷八 第 19b 页 WYG0204-0927d.png
缺僭为臆说如左以俟有道而就正焉其谓十二章
皆以先仁后知为序之误后段及下章辩之

  (愚)妄谓此十二章除诚明章统说起外自尽性以
下五章此是申言三达德以𤼵天道人道之义也
自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此是申言费隐以𤼵
明天道人道之义也其以前五章为申言三达德
以𤼵明天道人道之说此则双峰之所已言愚既
于前段详之矣此不再述其以后六章为申言费
卷八 第 20a 页 WYG0204-0928a.png
隐以𤼵明天道人道之义何以知其然耶曰此亦
因章句之意而推之尔章句以𤼵育峻极为极于
至大而无外以三千三百为入于至小而无间以
存心为极乎道体之大以致知为尽乎道体之细
所谓大小非即费之大小乎下二章皆承此章言
之前章承为下不倍言则亦语小之意后章承居
上不骄言则亦语大之意(双峰有此说)则亦莫非
费之大小而已然此皆言费而隐在其中亦犹前
卷八 第 20b 页 WYG0204-0928b.png
章之意尔继此则仲尼祖述章𤼵出小德川流大
德敦化之意小德大德非隐乎川流敦化则费矣
(川流即三千三百之意敦化即𤼵育峻极之意)其下二章又承此章而言
前章承小德川流而言即费意后章承大德敦化
而言即隐意(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经文就天地分上言则交互分体用下二章只就圣
人分上言故又如此分费隐馀于下章及篇末详之)亦不过皆斯道之体用
耳其详于下章言之(愚)故以此十二章为申言三
达德费隐以𤼵明天道人道之义也至若此十二
卷八 第 21a 页 WYG0204-0928c.png
章中前五章先天道而后人道者是欲学者先知
天道以为造道之准的然后由人道以求至乎其
极耳后六章先人道而后天道者是又欲学者先
得人道以为进道之阶梯然后可以尽乎天道之
极至耳前五章言天道人道以一章间一章为序
者因三达德而分也后六章言天道人道以三章
间三章为序者因费隐大小而分也不过皆是反
覆𤼵明天道人道之义而已而天道人道又不过
卷八 第 21b 页 WYG0204-0928d.png
皆所以𤼵明中庸也抑愚又尝因此一节十二章
之旨以推前二节十九章之义则似乎有相同者
何则中庸除首末二章始之终之外中间分三大
节前十章是一节言中庸次九章是一节言费隐
愚尝合而观之是自三达德说入费隐上去其实
皆所以明中庸之义也后十二章是一节皆言天
道人道愚尝析而辨之亦是自三达德说入费隐
上去其实亦所以明中庸之义也三达德与费隐
卷八 第 22a 页 WYG0204-0929a.png
前则析为二节而详言之后则合为一节而统言
之是后一节之中却该前二节所言之意也前二
节则主于立本(用工以立其本)故但言三达德与费隐以
𤼵明中庸后一节则主于致用(成功而致其用)故分别天
道人道以𤼵明中庸其实天道人道亦但于达德
费隐上见之此其大略也其详论之如左

  一何以见得三节皆𤼵明中庸

  二何为前后皆自知仁勇说入费隐上去
卷八 第 22b 页 WYG0204-0929b.png
三三达德与费隐何故前析为二节而言后
统为一节而言

  四何故天道人道亦但于达德费隐上见
五何以见得前二节主于立本后一节主于
致用

  六中庸知仁勇费隐天道人道名目不同何
以贯而通之

  一第二节言中庸此章句成说无可疑者第三节
卷八 第 23a 页 WYG0204-0929c.png
章句以为言费隐第四节章句以为言天道人
道今皆以为𤼵明中庸何也曰自第二章以下
十章章句以为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费隐
章章句亦以为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下八
章又皆以明此章之义者然则亦承第二节以
𤼵明中庸可知矣况下章即言庸德之行舜大
孝章章句又以为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
至后二章亦此意然则此九章皆为以费隐大
卷八 第 23b 页 WYG0204-0929d.png
小𤼵明中庸又可知矣以此二节言三达德费
隐为皆𤼵明中庸之意推之则诚明以下十二
章言天道人道处不过亦是申言三达德费隐
而已又何独不得为𤼵明中庸之意耶大抵三
达德与费隐不外乎中庸而天道人道又不外
乎达德费隐然则又岂中庸之外他有天道人
道之分哉则其皆为𤼵明中庸之义尚何疑乎

  二知仜勇是德费隐是道其理虽无二致然德则
卷八 第 24a 页 WYG0204-0930a.png
存于夫人之心道则散在天下之事德是人所
能知能行之器具道是人所当知当行之材料
德譬如匠者之有绳墨斧斤一般道譬如匠者
之有楩梓豫章一般以此德而知行此道譬如
匠者施绳墨斧斤于楩梓豫章以为宫室舟车
一般所以前后皆自知仁勇说入费隐上去者
盖必先有能知能行之器具然后可以施之于
当知当行之材料也今以前后所言推之则自
卷八 第 24b 页 WYG0204-0930b.png
第二章以下十章论三达德处皆反覆言择守
知行之义盖先以人所能知能行者言也直至
第十二章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其下即以夫妇
之所与知与能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与天地犹
有憾者继之此所谓知即达德知所能知之知
此所谓行即达德仁所能行之行尔以见斯道
之用自一事以极乎全体皆夫人之所当知当
行者也故其下章或言费之大或言费之小大
卷八 第 25a 页 WYG0204-0930c.png
小虽不同皆不过是全体中所该何莫非人所
当知当行者乎末后二十章所以终十二章之
义者又彰彰然以达德所以行乎达道者言于
章中其意尤为易见自二十一章以下论三达
德处亦皆反覆分别诚明明诚难易浅深之不
同盖亦先以圣人学者所能行能知者言也直
至二十七章说大哉圣人之道其下即以道体
之大无外小无间者继之此即申言费隐之义
卷八 第 25b 页 WYG0204-0930d.png
所谓大小即费之大小耳然后言尊德性道问
学以下五句为学者修德凝道之方其事不外
乎知行两端而已德性即知仁所以为知行之
体者问学即知行所以为知仁之用也以见道
之全体皆夫人所当知当行者也故其下二章
反覆乎不骄不倍之义又何莫非全体中之事
亦行道者所当知尔知行之至必如仲尼祖述
章取譬之意与下二章所谓至诚非至圣不能
卷八 第 26a 页 WYG0204-0931a.png
知至圣非至诚不能为之意而后于道之全体
无所遗耳然则前后皆自知仁勇说入费隐上
去者于此不难见矣

  三三达德与费隐是道理之名目天道人道是圣
贤之等级前欲指道理之名目以示人故不容
不分达德与费隐为二节而详言之后欲明圣
贤之等级以示人故不容不致意于天道人道
之分别若达德费隐之旨则已于前二节详之
卷八 第 26b 页 WYG0204-0931b.png
此但申言其理以显天道人道之同异处尔政
不必再分达德与费隐为二节但为一节主于
分别天道人道而于一节之中自该前两节之
意足矣尚何疑乎

  四道理之名目其义实圣贤之等级其义虚将欲
明天道人道之同异以示人而不就达德费隐
上言之则义之虚者悬空无所着落其不陷于
老庄之窈冥昏默者几希故必就达德费隐上
卷八 第 27a 页 WYG0204-0931c.png
分别出天道人道之同异然后义之虚者于义
之实上见而圣贤之品级明矣

  五中间三大节前二节主于立本后一节主于致
用大抵中庸一书专为开来学而设故于学者
立本致用之意为详其说圣人事与至诚之功
用亦不过皆为学者立本致用之准的而已若
圣人则又何假于言哉唯前二节主于立本故
于入德之工夫为详而于圣人之事为略其𤼵
卷八 第 27b 页 WYG0204-0931d.png
明中庸所以致详于三达德费隐之义者盖以
学者立本之要非三达德无以为入道之门非
费隐无以见道不可离之意也惟后一节主于
致用故于成德之效验为详而于下学之事为
略其𤼵明中庸所以反覆乎天道人道之同异
者盖以圣人之功用学者之致用有难易浅深
之不同也前二节亦有言圣人之事处如依乎
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舜大孝文无忧武王
卷八 第 28a 页 WYG0204-0932a.png
周公达孝议者天之道不勉不思从容中道之
类不过数处不过皆愚所谓以为学者立本之
准的而已者也自此之外则皆学者入德之工
夫也何莫非主于立本而言乎后一节亦有言
下学之事处如明诚致的道自道尊德性道问
学至敦厚崇礼之类亦不过数处然皆不过是
言此以引起致用之意故致曲自形著动变以
下道自道自成已成物以下尊德性自居上不
卷八 第 28b 页 WYG0204-0932b.png
骄以下以尽乎二章之旨亦皆以致用之效验
与致用之当否而言也(愚自用章三重章皆以致用之当否而言故为
人道若是天道则𤼵见当其可有当而无否矣)其馀说天道处则皆全
是圣人之功用亦不过皆愚所谓以为学者致
用之准的者也何莫非主于致用而言乎是以
前后所言三达德费隐之义推之尤为易见前
二节惟主于立本故其论三达德处于学者事
则言知(择中庸)言仁(守中庸)而又言勇(强中庸)
卷八 第 29a 页 WYG0204-0932c.png
以见学者非勇则无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也
于圣人事则但言知(知之尽)言仁(仁之至)而又
言勇(不赖勇而裕如)以见圣人虽未尝无勇然
不赖勇而裕如也其论费隐大小处则以君子
之道𤼵其端道虽即是圣人之道而君子则为
学者期之也非愚所谓于入德之工夫为详于
圣人之事为略之意乎后一节唯主于致用故
其论达德处于圣人之事则言仁(尽性)言知(前
卷八 第 29b 页 WYG0204-0932d.png
知)而又言勇(无息)以见圣人虽无所赖乎勇而
亦未尝无勇也于学者事则但言仁(致曲)言知
(成物)而不言勇以见学问之极功即是圣神之
能事(至诚能化时措之宜皆是自学者至圣人处)其勇亦统于至诚
无息之中矣其论大小费隐处则以圣人之道
𤼵其端道虽无异于君子之道然圣人则非学
者所可称也非愚所谓于成德之效验为详于
下学之事为略之意乎所以前二节中虽有圣
卷八 第 30a 页 WYG0204-0933a.png
人之事亦是为学者之法不过主于立本皆以
人道言之故但当以先知后仁为序也后一节
则分天道人道而言其说天道处则是自诚而
明固当以先仁后知为序其说人道处则依旧
是学者事虽则主于致用既是自明而诚由教
而入只当以先知后仁为序耳饶氏乃谓自诚
明章后皆以先仁后知为序强说尊德性而道
问学亦为先仁后知之事则泥而不通矣其误
卷八 第 30b 页 WYG0204-0933b.png
于下章辩之唯二十章介在立本致用之间故
其说最为详备所以知仁勇天道人道之言皆
于此章说出以此见得此章正是承前启后所
在也或者犹疑舜大知圣人事也而亦统于学
者立本之事可乎曰舜虽圣人好问用中则学
者入德之法也尚何疑乎

  六中庸之与达德费隐非有二也知所以知此中
庸仁所以行此中庸勇所以强此中庸者也费
卷八 第 31a 页 WYG0204-0933c.png
即中庸之用隐即中庸之体也中庸即知所知
仁所行勇所强体之隐用之费不偏不倚无过
不及而平常者也中庸之与天道人道亦岂有
二哉天道特自然尽此中庸人道特用力求尽
此中庸者也达德费隐之与天道人道非有二
也天道之于达德性焉安焉者也故其于费隐
之体用自然与之一矣人道之于达德复焉执
焉者也故其于费隐之体用始犹与之为二终
卷八 第 31b 页 WYG0204-0933d.png
乃与之为一矣又细分之则三达德与费隐亦
岂有三乎哉三达德之具于性者体也非即体
之隐者乎三达德之见于事者用也非即用之
费者乎如此则中庸一书似觉首尾贯通义理
明白管见如此夫敢自信姑笔于此以俟有道
而取正云

  第二十七章饶氏以自此以下六章为第五大节说大
德小德又以致广大等为充其大德尽精微等为充其
卷八 第 32a 页 WYG0204-0934a.png
小德

  以六章自为一节其得失已辩于前矣双峰此意似
以𤼵育峻极极于至大而无外者即为大德以三千
三百入于至小而无间者即为小德愚窃以为得之
而未尽请以管见陈之于左以俟明者之折衷焉
窃意此二节(洋洋优优)且就敦化川流上说皆是
说费未说到隐处若小德大德则为隐矣双峰充
大德小德之说所谓小德大德似指费说与经文
卷八 第 32b 页 WYG0204-0934b.png
大德小德之旨不类似未可牵合以为说也夫𤼵
育峻极便是敦化处(𤼵育即化意峻极即敦意)三千三百便是
川流意(此于川流意自易见)皆只言费之大小虽费中有隐
然未说出以示人也下文自尊德性道问学以尽
乎二下章所言皆是但言费而隐在其中直至仲
尼祖述章方说出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二句小德
大德正是隐川流敦化则费矣或疑大德为万殊
之本以为言隐可也小德为全体之分亦以为隐
卷八 第 33a 页 WYG0204-0934c.png
可乎曰万殊之本即万物全体一太极全体之分
即物物各具一太极耳太极不离乎阴阳而亦不
杂乎阴阳万物统体处与物物各具处皆如此不
离乎阴阳者即费也川流敦化是已不杂乎阴阳
者非隐乎舍大德小德将何以当之盖费有大小
大处小处皆有隐大处之隐非即敦化者之大德
乎小处之隐非即川流者之小德乎若但以大德
为隐小德不为隐则是费之大处有隐费之小处
卷八 第 33b 页 WYG0204-0934d.png
却无隐也造化本原上有隐事物各具上却无隐
也而可乎盍亦以天道流行人性感通之理而验
之乎盖以天道对人性言之则天道即是全体处
所谓万殊之本也非大德而何人性即是万殊处
所谓全体之分也非小德而何然天道之流行处
便是敦化之意固费也人性之感通处便是川流
之意亦费也天道之冲漠无朕处固是费中之隐
即大德是已人性之寂然不动处亦岂非费中之
卷八 第 34a 页 WYG0204-0935a.png
隐乎不谓之小德不可也以此推之则费隐之义
尤为易见或又疑小德为全体之分大德为万殊
之本正与一贯忠恕章集注以万殊所以一本为
体一本所以万殊为用者相类今以小德大德皆
为隐则全体之分亦当为体而不为用与言一本
所以万殊为用之意不合岂朱子意耶曰一贯费
隐皆是以一体对一用言易晓惟此章分体用则
当以二句相对见一本万殊之义又以每句分作
卷八 第 34b 页 WYG0204-0935b.png
两截见费隐之义而不可偏主也难晓所以然者
盖一以贯之是就圣人分上言小德川流大德敦
化是就天地分上言费隐则无间乎圣人天地皆
可言也就圣人分上言不过只是小德川流一脚
事故但以一体一用相对言之足矣就天地分上
言则包人物于其中是故以属之天地者对属之
人物者言则以属之天地者为体属之人物者为
用此一本万殊之正义也然属之天地者亦自有
卷八 第 35a 页 WYG0204-0935c.png
体有用属之人物者亦自有体有用用皆可以费
言体皆可以隐言也然则子思小德川流大德敦
化二句正是言天地之道以明圣人之道耳者只
就圣人之道言之所谓一以贯之其实亦只是全
得个全体之分者以为体之一全得个如川之流
者以为用之贯有似于天地之化一本而万殊者
耳非不过只是小德川流一脚事而何观朱子于
一贯章亦曰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
卷八 第 35b 页 WYG0204-0935d.png
其所也朱子所谓譬则子思所谓譬如皆只谓圣
人之道与天地之道相似而已何尝以属之圣人
者即为属之天地者哉然则此与一贯章集注亦
无所谓背矣勉齐双峰正如此交互分体用当于
后段及之更以章句析小德大德川流敦化为四
节而解之之意推之亦自可见朱子虽未如此分
析然如此分析亦于经注之旨无所谓悖不知明
者以为然否

卷八 第 36a 页 WYG0204-0936a.png
  尊德性(至)崇礼 辑讲此五句上一句为纲下四句为
目乃修德凝道之方也欲修是德必先尊德性以为之
本既尊德性又必由问学之功以充其大小之德致广
大至崇礼八者道问学之目也

  此说与章句不同盖由不达章句存心之义而以力
行当之故致误耳后段辩之

  辑讲致广大以行言尽精微以知言极高明以知言道
中庸以行言温故知新皆以知言敦厚崇礼皆以行言
卷八 第 36b 页 WYG0204-0936b.png
(同上)问章句分存心致知之属窃谓致广大敦厚固属
存心尽精微知新固属致知若以极高明温故属存心
道中庸崇礼属致知恐未安讲义之分知行似为亲切
饶氏曰如此似乎无病

  如此分知行与章句异虽似可通然章句以存心对
致知而言饶氏以行对知而言此则似是而非大有
可辩盖存心是心上主敬工夫行是身上践履工夫
存心是且存其本然之理力行则为其事矣存心是
卷八 第 37a 页 WYG0204-0936c.png
该贯动静工夫(动时存心方能省察)所以为知行之
本行则全是动时工夫又是存心致知以后事行事
时循理而不徇欲非存心有素者不能然不可不精
别遂谓力行为存心也四书通谓读者因陈氏谓存
心是力行工夫遂疑高明温故属知此言可谓切中
双峰致误之由矣殊不知泛而言之谓存心属行犹
言省察属知者相似若未甚害若细分之则存心与
行实不同虽知行皆不可不存心但此章章句以存
卷八 第 37b 页 WYG0204-0936d.png
心居致知之前则是以存心为致知之本也观朱子
于大学或问引尊德性而道问学为主敬以格物致
知之證而此章语录又引程子存养须用敬进学则
在致知之言为證则可见矣双峰只因误认存心为
行故疑高明温故之不可为行又因此疑行之事不
当只有致广大敦厚二者遂并意下节道中庸崇礼
之亦为行而非致知故如此分知行耳愚请先辩双
峰之误然后𤼵明章句之旨以究之夫双峰之意岂
卷八 第 38a 页 WYG0204-0937a.png
不以高明有知之意知主于知极其高明非知而何
故者旧所闻亦知之意温故又非知而何殊不思高
明与广大皆吾心本然之体段非由外铄我也但为
私意所蔽私欲所累则失之耳致之极之非著力求
之于外而得也但不以私意自蔽则为有以致其广
大不以私欲自累则为有以极其高明矣故虽旧所
闻然亦心之所已知者与厚为所已能之意只一般
温之敦之亦非著力求加之谓但寻绎使之不忘则
卷八 第 38b 页 WYG0204-0937b.png
为有以温其故敦笃使之不失则为有以敦其厚矣
由是观之则广大也高明也皆吾心之所自有故也
厚也皆吾心之所已得致之极之温之敦之皆不过
以存其心使其所固有所已得者无所亏丧而已又
何可以极高明温故独不为存心而为致知乎双峰
之意又岂不以中庸乃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道则
有行之意道乎中庸非行而何礼者理之节文非行
何以崇其礼殊不思中庸与精微皆事物当然之理
卷八 第 39a 页 WYG0204-0937c.png
非学无以知之尽精微固无可疑道中庸之道章句
虽不之释然上文道问学之道既以由字为训则道
中庸之道亦但如其训耳由不必遽以为行之义犹
曰为小学者不由乎此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之由而
已此所谓由其意盖曰致其知者不可如知者之过
愚者之不及而皆由乎中庸也知新为致知固无可
疑礼虽理之节文然不学以明其理则节文之未谨
者亦不知其为当如何谨矣将何以崇其礼乎由是
卷八 第 39b 页 WYG0204-0937d.png
观之则精微也中庸也皆理之所当然新也礼也亦
皆理之未得于我者尽之道之知之崇之皆所以求
知其所当然求得其所未得何莫非致知之谓又何
可以道中庸崇礼独不为致知而为行乎双峰唯不
思存心之未可为行又不思此五句但以存心为致
知之本故致此误耳若夫章句以上四者皆为存心
之属下四者皆为致知之属者盖上四者皆是已如
此者常欲保全之便不至于不如此下四者皆是未
卷八 第 40a 页 WYG0204-0938a.png
如此者亦欲穷究之求其得至于如此详玩章句之
旨可见上曰不以自蔽不以自累涵泳已知敦笃已
能曰自曰已便见得皆是已如此之意此譬如谷之
已在仓者不须多用得力但须常常照管使仓不至
破弊谷不至散失毋为雀鼠所耗毋为盗贼所窃而
已何莫非存心之事乎下曰析理不使差处事不使
谬日知所未知日谨所未谨曰不使曰所未便可见
皆是未如此之意曰不使有差谬曰知谨所未知谨
卷八 第 40b 页 WYG0204-0938b.png
便可见亦欲穷究之求其得至于如此之意此譬如
谷之未得入仓者便须着力搬运使先后接续入仓
未穫者穫之未收者收之无有颗粒之或弃不为他
人之所得必至于仓实而后已何莫非致知之谓乎
或疑故是旧所闻乃得之于外者与广大高明本自
如此者不同何乃皆为存心之事曰广大高明是得
于赋予之本然者故是所已知厚是所已能又是得
于前日学力之已然者二者虽有不同然既皆为吾
卷八 第 41a 页 WYG0204-0938c.png
心所有则但皆为存心之事而已况性无内外得于
学力之已然者亦不过复其赋予之本然者而已又
何不同之有往岁双峰之说方行学者翕然尊信愚
独疑其不然而辩析之如此数年后四书通刋行其
说适与管见有契今并录其说与诸编不同之见于
后以俟明者择焉

  谨按章句存心致知之分固无以加愚窃以为四
句上半截皆属存心已无可疑下半截皆属致知
卷八 第 41b 页 WYG0204-0938d.png
则似圣贤之学偏于知而不及行此所以不免诸
家纷纷之论也意者于下截四者以尽精微知新
属知道中庸崇礼属行如此则上句尊德性依旧
只是存心道问学却是兼知行为下四句之纲尊
德性是存心统四句上半截道问学兼知行统四
句下半截亦与章句无大背驰盖知所以造其理
行所以履其事而心则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也故致知而不先存其心则具众理之体不立而
卷八 第 42a 页 WYG0204-0939a.png
无以为造理之本矣力行而不先存其心则应万
事之用不行而无以为履事之本矣故能存心则
不以私意自蔽而后可以尽精微存心则能涵泳
其所已知而后可以知新此皆存心以致知也存
心则不以私欲自累而后可以道中庸存心则可
敦笃其所已能而后可以崇礼此皆存心以力行
也存心所以为知行之本者固如此若以知行相
对言之则尽精微与道中庸知新与崇礼又未尝
卷八 第 42b 页 WYG0204-0939b.png
不先知而后行也饶双峰陈定字惟不察此意故
以知行互有先后为说饶氏犹知其不可为训强
说为先行后知之序陈氏并不达双峰之旨但直
以知行先后交互为说行先于知天下宁有是哉
今以愚见质诸古训则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
则在致知此以存心为致知之本也孟子言存心
养性以事天此以存心为力行之事存心乃能力
行孟子盖亦以存心为力行之本但指其本以示
卷八 第 43a 页 WYG0204-0939c.png
人耳集注曰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观
所以二字则存心为力行之本者可见矣又按章
句于致广大言私意私意所蔽则有害于知不以
私意自蔽则能尽精微而知可致矣于极高明言
私欲私欲所累则有害于行不以私欲自累则能
道中庸而行之力矣于温故言已知于敦厚言已
能以知对能而言正与论语学而章或问之言有
契何尝不带行意但曰已知已能则是心所已得
卷八 第 43b 页 WYG0204-0939d.png
非求知求能之事则温之敦之但当属之存心为
知行之本耳故已知者温之则能日知所未知而
致知之功愈密矣已能者敦之则能日谨所未谨
而力行之功愈至矣观其释道中庸为处事崇礼
为谨节文二者亦皆带行意思又可见下截兼知
行未必不合经注意处至其以知行相对而言之
复者盖以上截存心言之则致广大极高明是以
得于赋与之本然者言温故敦厚是以得于前日
卷八 第 44a 页 WYG0204-0940a.png
学力之已然者言则言之固不容于不复愚于前
段既及之矣若通下截言之则上截章句故曰已
知即前日所尽之精微耳(前日所尽之精微今日不谓之已知不可也)
厚曰已能即前日所道之中庸耳(前日所道之中庸今日不谓之
已能不可也)不然求知求能当如何而但就已知已能
者言之耶知新便是故中犹有精微之当尽崇礼
便是厚中犹有中庸之当道非判然不相入也是
故自存心以致知者言之则必致广大而后能尽
卷八 第 44b 页 WYG0204-0940b.png
精微尽精微譬如读始读之书皆烂熟一般温故
则已熟者永不忘之意知新则就故之中又尽得
无限精微意思自存心以力行者言之则必极高
明而后道中庸道中庸譬如行始行之路无差错
相似敦厚则无差错者永无差错且不退转之谓
崇礼则就厚之中更无一时一事不道中庸之意
礼是节文节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非即中庸而
何如此则知行之始终始备而非复也管见区区
卷八 第 45a 页 WYG0204-0940c.png
姑记于此以俟有道而就正焉

  通曰读此者往往因陈氏谓存心是力行工夫遂疑高
明温故知新殊不知章句但曰存心致知未尝曰力行
致知朱子不曰尊德性所以力行而必曰存心何也大
学或问取程子十二节即致知之事末后五节所以涵
养本原之地即存心事也若谓存心便是力行下文有
曰非存心无以致知谓非力行无以致知可乎道体至
大心体亦至大尊之则能存此心之大所以能极乎此
卷八 第 45b 页 WYG0204-0940d.png
道之大恐未说到力行处窃谓存心不过存其心之本
然者致知是欲推极夫事理之当然者心体本自广大
不以私意自蔽即谓之致心体本自高明不以私欲自
累即谓之极已知者温之而涵泳之味深已厚者敦之
而持守之力固此皆存心之本然者也然心之广大自
具精微之理不学则于理便易有毫釐之差心之高明
自有中庸之则不学则于事易有过不及之谬故之中
有无限新意不学则不能知新虽温故而不能尽精微
卷八 第 46a 页 WYG0204-0941a.png
敦厚之外有多少节文不学则不能崇礼虽敦厚亦不
能以道中庸中庸是精微之极致究其极则一而已凡
此皆推极夫事理之当然者也盖道体极于至大而无
外非浅陋胸襟所能容所以不可不存夫心体之本然
者道体入于至小而无间非粗疏学问所能悉所以不
可不极夫事理之当然者要之存心不必于中分知与
行若致知工夫其中却自兼知行而言或曰书以中庸
名自第二章以后提起中庸者凡七皆孔子之言也中
卷八 第 46b 页 WYG0204-0941b.png
庸之道在知与行子思于此以道中庸偏为问学致知
之事何也愚谓首章所言未𤼵之中即所谓德性是也
戒慎恐惧即所谓恭敬奉持之意其因孔子言中庸皆
已𤼵之中也择而行之莫先于致知此以道中庸属问
学之事何疑尊德性以下皆有而字则重在下股谓存
心不可以不致知末于敦厚崇礼不曰而曰以下以字
则重在上股谓非存心无以致知也

  按通此说正为破双峰分知行而𤼵极为精详可谓
卷八 第 47a 页 WYG0204-0941c.png
度越诸编但以而字以字分配章句二句之义则未
必然耳章句此二句乃通释五句之旨何尝专为而
字以字分哉非存心无以致知即非尊德性无以道
问学之谓存心又不可不致知即尊德性又不可不
道问学之谓下四句皆当以此意推之尝有问中庸
温故知新与论语所言如何于朱子者朱子答以中
庸温故重主于尊德性而言所谓得其本而末自顺
也今如通之说则温故反为轻耶况存心是本子思
卷八 第 47b 页 WYG0204-0941d.png
岂应前四句皆重下股耶假如子思前四句重下股
末一句重上股则章句亦当先说存心不可不致知
后说非存心无以致知今章句二句先后如此而通
说如彼显见非经注旨又谓引孔子言中庸皆已𤼵
之中恐亦未必并谓此章中庸为已𤼵之中则可谓
孔子言中庸皆已𤼵则未可朱子释篇名中字之义
何尝不兼未𤼵之中言哉子思又何尝不取夫子所
言以名篇哉读者详之

卷八 第 48a 页 WYG0204-0942a.png
  𤼵明按章句分极高明以下为两类每每读之不能无
疑盖道中庸难属致知温故知新一事耳不当分为两
事敦厚崇礼亦是一事观以字可见尤不当分为两事
意欲云致广大所以尊德性也尽精微所以道问学也
极高明言道问学之事道中庸又言尊德性之事也温
故知新所以道问学也敦厚崇礼所以尊德性也尊德
性属力行道问学属致知知之与行交勉并进首言尊
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先行而后知也继言
卷八 第 48b 页 WYG0204-0942b.png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知新而敦厚崇礼先知而后行
也欲尽修德凝道之工夫知行二者不可举一而废一
故先后交互言之

  𤼵明正是蹈袭双峰之说而小变之以为已有者也
通者之言乃其对證之药惜乎其不之取也且先知
后行圣学不易之序𤼵明以为先行后知先知后行
先后交互言之吾未见圣贤论为学次序有如此紊
乱无定序者饶氏知此说之有所不通也故以为此
卷八 第 49a 页 WYG0204-0942c.png
皆是先行后知成德之序盖不得已之遁辞也𤼵明
祖其故智而不知其意出于此又并失其遁辞之旨
则将何以为先行后知之说乎饶氏之失愚也辩之
已详知后则知此矣惟𤼵明所谓温故知新而敦厚
崇礼者乃是删去二句中庸而字以字却自者而字
连在二句之交以就其先知后行之说经文一字不
可移易𤼵明务欲已说之可通乃妄加笔削于其间
则亦何所不至哉馀于后段究之

卷八 第 49b 页 WYG0204-0942d.png
  𤼵明又曰久蕴此意未敢自决后阅吕芸阁记解有言
曰温故知新将以进吾知也敦厚崇礼将以实吾行也
则已言之矣最后则饶氏说亦以章句为疑但饶氏纯
以致广大以下皆为道问学之事而温故知新敦厚崇
礼仍分为四事亦未安但其分知行则不差云 又引
饶氏曰温故知新博之以文也新厚崇礼约之以礼也
记解乃一时之言倪说乃庸人之见孰若章句之屡
经改定为不可易耶引彼證此未得为当况章句以
卷八 第 50a 页 WYG0204-0943a.png
温故敦厚为存心记解亦但以知新对崇礼分知行
而温故敦厚正不害其自为存心为知行之本也𤼵
明若知存心力行之异味则必不为此言矣惜其不
知取通之说也

  辑释(士𤼵)谨按此一节胡先生𤼵明章句而未说到力
行处固得朱子之意矣先师则自述所见而以知行交
互言之于此似得子思之本意也若以章句存心为力
行固不可然中庸本文五句未尝不可分知与行也何
卷八 第 50b 页 WYG0204-0943b.png
以言之上文洋洋优优二节其总结之语曰待其人而
后行子思既明提出行之一字矣遂结之曰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至此五句乃详言修德凝道之方夫德也
者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也必能行道而有得于心斯
可以凝聚此道于心但行而非知则为冥行知而不行
则为徒知以先后言知固在先以轻重言行又为重故
二者必交勉并进然后可以修此德而凝此道耳若果
未说到行处则虽知之未能行之是道与我犹二也何
卷八 第 51a 页 WYG0204-0943c.png
以为修德凝道之实哉以此章第一节以修德凝道之
效而言未有徒知未行而有此效者也先师尝自谓愿
为朱子忠臣而不为朱子佞臣即此亦可见矣

  观辑释先谓胡氏通得朱子意其师得子思本意则
是以朱子意为非子思本意也末后引其师忠臣佞
臣之说则是谓其师为忠臣胡氏不得辞佞臣之名
矣其中间一段议论自中庸本文五句未尝不可分
知与行至未有徒知未行而能有此效之言不为不
卷八 第 51b 页 WYG0204-0943d.png
是但乃师知行之分恐亦未为得子思本意耳欲得
子思本意恐须如通所谓存心不必于中分知与行
若致知工夫却自兼行而言之说方为的当政恐朱
子所言大纲已得所失者不过下截四者欠说出一
行字耳然以析理对处事知义理对谨节文虽不说
破是先知后行而知行相对之意已隐然寓于其中
通之言无以加矣朱子所以不直说为行者政以问
学二字可以知言不可以行言耳若𤼵明就上截五
卷八 第 52a 页 WYG0204-0944a.png
者之中说作力行此则决然不可非惟不识力行亦
不识存心反自以为忠臣可乎辑释阿其所好政恐
未免为乃师之佞臣耳愚请申前管见以明之盖圣
学之要有存心有致知有力行存心是涵养本原工
夫所以为致知力行之本者也中庸开卷便以戒惧
慎独为言戒惧所以存天理慎独所以遏人欲存天
理固所以存心人欲不遏心可得而存乎二者皆所
以为知行之本者也故其下十章遂言择守中庸之
卷八 第 52b 页 WYG0204-0944b.png
事正致知力行之谓也然则分而言之则曰戒惧慎
独专言之则曰尊德性而已所以章句于下四者上
截既曰不以私意私欲自蔽自累又曰涵泳敦笃其
所已知已能皆所以遏人欲而存乎天理也何莫非
存心事乎存心乃所以为知行之本下截四者兼知
行意已于前段详之此不再述𤼵明辑释但知力行
之不可无而不知存心之尤不可无则知行且无其
本矣质以首章戒惧慎独之旨岂为得子思之本意
卷八 第 53a 页 WYG0204-0944c.png
乎辑释谓本文五句未尝不可分知与行也愚亦谓
下文五句未尝无存心意也今但说作力行而泯其
存心之旨可乎朱子欠说出一行字尚不免诸家纷
纷之疑今知有力行而不知有存心且不知行之不
可以先于知则是举末而遗本末知而先行其不可
也必矣

  丛说上节皆存心之属体认自可见但下截皆致知之
属却有两道字与崇礼皆是行意盖穷学问之功而欲
卷八 第 53b 页 WYG0204-0944d.png
道之极中庸之理而欲道之究威仪之则而欲崇之固
致知之事与尽精微皆一类也然知之明然后能行之
笃又不徒知也则谓尽精微知新皆所以为行之地则
与道之崇之又岂非一类耶故章句主于致知而言致
知则行在其中其义精矣

  此说大概得之然不及通之明白但直以道为行未
知果得章句道由也之旨否已于前辩饶说处及之
此不再述

卷八 第 54a 页 WYG0204-0945a.png
  辑讲谓中庸大抵以三达德为体道之要始焉以入德
之序言之则曰知仁勇终焉以成德之序言之则曰仁
知勇是以以诚之一字揭于中篇以为一书之枢要而
入德成德之界限于此焉分今以前章观之皆先知后
仁而笃之以勇入德之序然也以后章观之皆先仁后
知而勇以终之成德之序然也如博厚高明持载覆帱
是已此章意亦犹是致广大欲其仁如地之无不容载
也极高明欲其知如天之无不照临也故者温之厚者
卷八 第 54b 页 WYG0204-0945b.png
笃之又欲其勇如天地之悠久无疆也温故如天之循
环敦厚如地之持重此所谓大德者也尽精微者仁中
之知(地道广大而精密)道中庸者知中之仁(天道高明
而中庸)知新者勇中之知(天道久而常新)崇礼者勇中
之仁(地道质而主文)此所谓小德者也(讲义与前共篇)
此不过其误起于以存心为行遂至泛滥支离旁引
曲證以张皇文饰其本不可通之说耳本原既差淫
诐之辞皆在所不足辩也其以天道地道为说正是
卷八 第 55a 页 WYG0204-0945c.png
因吕氏天德地德之意而推广之吕说或问讥其失
之愈远双峰何为又述之耶先仁后知之失后段辩


  辑讲君子者成德之称学圣人之道而未至乎圣人者
也成德之事非君子莫能及尊德性而道问学至敦厚
以崇礼此皆先仁后知而勇以终之成德之序然也
此亦原于不知存心不可为行之误故强援君子成
德之称以合于先仁后知成德之序耳其实先仁后
卷八 第 55b 页 WYG0204-0945d.png
知即是自诚而明之事所谓性之之德诚者天之道
是也惟尧舜性之之德可以当之如汤武身之反之
颜子博文约礼便亦只可以为自明而诚先知后仁
诚之者人之道耳况君子之为成德亦不过大而未
化之事去圣神地位固自有间岂可便以此成德之
称为先仁后知之事乎且既曰问学分明是由教而
入者之事遽以为先仁后知实所未喻双峰亦自知
其有所不通也故又以学圣人之道而未至乎圣人
卷八 第 56a 页 WYG0204-0946a.png
为言学而未至者遽以自诚而明之事归之则不勉
不思从容中道不待学而已至其地者又将何以处
之乎

  窃意为学之序皆当先知而后行其所以有先仁
后知先行后知之序者则以圣人既生而知之则
不复从事于致知工夫一有当为之事但见其行
之而已行之而无不当乃见其知之无不明耳双
峰谓君子德虽已成当益加学问之工以充之谓
卷八 第 56b 页 WYG0204-0946b.png
之当加学问即先致其知之谓强说以为先行后
知可乎

  饶氏又谓章句云此章言人道也愚谓此章言君子德
虽已成而当益加学问之工以充之使小德大德各极
其至以起下五章之意非对下文为天道人道之分也
故自此以下四章皆不及诚至三十一章始以至诚为
言又与至圣为对亦非为诚而𤼵

  此章以问学为言分明是诚之者之事只可以为人
卷八 第 57a 页 WYG0204-0946c.png
道故章句以入德之方言之至矣若因君子是成德
之称而说为先仁后知之事则决然不可前辩已详
此不再述惟双峰以此为先仁后知之事故忌朱子
人道之说有妨于已遂谓此章非对上章为天道人
道之分又顾本章有问学二字未可遽以为诚者性
之之事故又曰君子德虽已诚而益加学问以充之
曾谓自诚而明者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乃犹有所
未充不能无待于学问之功者乎至谓自此以后皆
卷八 第 57b 页 WYG0204-0946d.png
不及诚为不分天道人道之證此尤不然天道只是
自然而然人道只是使然而然自然而然便是诚者
之事仲尼祖述章及下二章不谓之自然而然不可
也使然而然便是诚之者之事大哉圣人之道章及
下二章不谓之使然而然不可也要当论其理而已
何必以有诚字无诚字为泥乎善乎永嘉陈氏之言
曰只合逐章体认才不费力处便是天道着力处便
是人道此可以正双峰之误矣其详于三十二章之
卷八 第 58a 页 WYG0204-0947a.png
末言圣希天贤希圣处辩之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𤼵明愚谓引诗所以證无
道默容子思其亦有感于所逢之时而言欤

  按语录明哲是晓天下事理顺理而行自是灾害不
及其身今人以邪心读诗谓明哲是见几知微先占
便宜如杨雄说明哲煌煌旁烛无疆逊于不虞以保
天命便是占便宜说话所以被他这几句误然则明
哲保身亦只是常法若到那舍生取义处又不如此
卷八 第 58b 页 WYG0204-0947b.png
论详味此意正是为预破𤼵明识见而设𤼵明奈何
既引语录而又自为此说耶愚窃以为引诗是通證
上文居上不骄至默足以容数句故结之曰其此之
谓与今以为但證隐居默容误矣况烝民之诗为仲
山甫作山甫乃宣王中兴之佐岂但默容者耶

  第二十八章 辑释引陈氏曰愚者无德贱者无位当
听上之所为生今世而欲反古灾必及身叹时不可为
自用自专皆非明哲保身之道承上章末之意而引之
卷八 第 59a 页 WYG0204-0947c.png
按如此者之此字是通指愚自用贱自专今反古三
者言则灾及身是三者之通戒陈氏之言似欠明洁
兼之愚自用政是有位无德而欲作礼乐者亦以为
当听上之所为亦欠分晓但曰承上章末意而引却
可备一说

  第二十九章章句吕氏三重之说 饶氏谓以议礼制
度为重犹之可也考文何重之有徵指文献而言其重
一也尊指位而言其重二也善指德而言其重三也备
卷八 第 59b 页 WYG0204-0947d.png
是三者以王天下然后寡过夏商无徵孔子不尊时王
有徵而未善自君子之道本诸身以下言必如是而后
尽善

  窃意以此为三重似亦有理可备一说盖如吕说则
寡过在人虽可宛转说通终是费力如饶说则寡过
在王天下者文势意义颇似皆顺观经文但言其寡
过矣乎并无在人之意可见但双峰考文何重之言
失之过当非天子不考文岂可谓之轻耶

卷八 第 60a 页 WYG0204-0948a.png
  知天知人 丛说上文四句下文两句却只说鬼神圣
人二者盖鬼神乃天地气之灵者鬼神即该天地一句
而以知天结先圣后圣一揆即后圣该三王一句而以
知人结

  意者天地著鬼神幽幽者难知三王已然后王未然
未然者难知故二句但从难知者言之尔按此章先
生尝谓不谬不悖不是知意无疑无惑正是知意故
以此结之也二意皆不出丛说所言者但上文六句
卷八 第 60b 页 WYG0204-0948b.png
而皆只言四句抑有说乎盖本诸身而未徵诸庶民
无以验其德之可以通天下之志与否也徵诸庶民
而不考诸三王则霸者之民驩虞如也亦岂足为信
从之正哉故必考诸三王不谬然后身所本民所徵
皆合乎前圣之成法自然有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
之必然者矣此所以但以四句言也

  以永终誉蚤有誉 𤼵明谓永终誉要其终而言蚤有
誉由其始而言蚤誉犹易永誉为难又引饶氏曰蚤犹
卷八 第 61a 页 WYG0204-0948c.png
遽也

  窃意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当看未有二字正是谓
必有本诸身以下六事方有永终之誉却不是未能
有此六者而先有誉也故曰未有蚤即先之意对不
字而言故饶氏以为犹遽也𤼵明以蚤有誉为始为
易不知子思之意正是以为无蚤有誉之理奈何反
以为易为始乎

  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
卷八 第 61b 页 WYG0204-0948d.png
上章句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 或问子之所谓兼
内外该本末而言者何也曰是不可以一事言也姑以
夫子已行之迹言之则由其书之有得夏时赞周易也
由其行之有不时不食也迅雷风烈必变也以至于仕
止久速皆当其可也而其所以律天时之意可见矣由
其书之有序禹贡述职方也由其行之有居鲁而缝掖
居宋而章甫也以至于用舍行藏之所遇而安也而其
袭水土之意可见矣若因是而推之则古先王之所以
卷八 第 62a 页 WYG0204-0949a.png
迎日推策颁朔授时而其大至于禅授放伐各以其时
者皆律天时之事也其所以体国经野安上全下而其
广至于昆虫草木各遂其性者皆袭水土之事也使夫
子而得邦家也则亦何歉于是哉

  或疑经文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四者章句既曰皆兼
内外该本末而或问但言上律下袭二者不及祖述
宪章之意抑有说乎盖目虽有四事不过二尧舜之
道文武之法何尝悬空无所寄寓哉不过即于上律
卷八 第 62b 页 WYG0204-0949b.png
下袭之中见之尧舜文武所以施之天下国家者何
者不是上律下袭之事夫子远宗近守亦不过在于
上律下袭而已观或问既言夫子上律下袭之实于
前又述古先圣王所以上律下袭之义于后则夫子
所以远宗近守者岂在上律下袭之外哉或又疑或
问所言夫子上律下袭之实不知当以何者为本为
内何者为末为外耶曰事理本不相离精粗物无二
致若本自本末自末内自内外自外则理为虚器事
卷八 第 63a 页 WYG0204-0949c.png
为粗迹精粗皆不相干矣而可乎姑以得夏时赞周
易一端言之则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与爻画象数皆
其粗者所谓末与外也至于正之所以当建寅爻画
象数之所以生生不穷则有至理存焉即其精者所
谓本与内也推此一端馀可见矣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饶氏谓小德为体川流其用也
大德为体敦化其用也又曰勉斋以大德为体小德为
用是要人识得大总脑不当与之较文义

卷八 第 63b 页 WYG0204-0949d.png
  按勉斋双峰二说相须方尽经注之意盖勉斋只说
大德小德而如此分体用双峰并说川流敦化则又
如此分体用勉斋是相对说双峰是交互说不可以
执一求熟玩经注之旨可见试以性与天道言之则
性便是小德便是天道之分便是用天道便是大德
便是性之本便是体此勉斋意也又就天道之𤼵育
人性之感通处言之则天道固是大德是性之体其
𤼵育万物于穆不已处便是敦化便是用之所在人
卷八 第 64a 页 WYG0204-0950a.png
性固是小德是天道之用然对情而言则其寂然不
动万理全具处却又是情之体其感而遂通喜怒哀
乐各有条理处乃川流之义又是其用之所在此则
双峰之说也其实子思朱子之意则包得二义读者
详焉可也其详已于二十六章及之此不再述

  丛说中庸分三大节前三节皆以孔子结之第一节自
性命之源言之次以大舜颜渊子路三达德为入进之
门其后则曰吾弗为之吾弗能已是以孔子折衷之也
卷八 第 64b 页 WYG0204-0950b.png
第二节言费隐其下历叙大舜文武周公而次以孔子
论政继群圣之后也第三节言诚反覆于天道人道得
时措之宜垂万世之法非孔子不可也后二章至圣至
诚亦就此章而言其极尔

  此说深有助于章句显见饶氏以哀公问政章为不
全是孔子之言且当属下节无𤼵明所传一致之意
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自为一节不可分天道人
道者其说不然读者详之

卷八 第 65a 页 WYG0204-0950c.png
  自二十七章至三十二章章末章句人道天道之分饶
氏皆不以为然而又自曰前三章贤希圣之事后三章
圣希天之事

  此已于二十七章略辩之但以贤希圣圣希天为分
别却又出不得章句之意贤希圣便是未能真实无
妄而欲其真实无妄所谓诚之者人之道是已圣希
天便是真实无妄之事诚者天之道是已人道与贤
希圣者毕竟皆是使然而然之事天道与圣希天者
卷八 第 65b 页 WYG0204-0950d.png
毕竟同为自然而然之事但天道人道是中庸本文
圣希天贤希圣是他书之语以他书解中庸孰若只
以中庸解中庸之为明而易见又且贯串之为愈乎
饶氏只因以六章自为一节故忌朱子天道人道之
分与前诸章连接易至牵动其说故引通书此语变
易之耳是犹讳其名而呼其字之意也殊不思六章
虽自为一意自不妨与上六章皆为𤼵明天道人道
之意尔此意已详于前更不再述

卷八 第 66a 页 WYG0204-0951a.png
  第三十二章章下章句亦天道也 辑释引番易李氏
曰饶氏谓天道人道只到至诚无息章住可谓朱子忠
臣矣但饶氏谓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皆是说小德
大德窃意小德大德见于仲尼祖述章朱子谓小德者
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若以愚自用章为小德三
重章言大德则未见其为全体之分万殊之本也妄意
大哉圣人之道以下皆以至道至德言之盖中庸前但
言君子之道至此始言圣人之道前但言达道达德至
卷八 第 66b 页 WYG0204-0951b.png
此始言至道至德至德至圣之德也至道至诚之道也
大抵修至德乃能凝至道尊德性而道问学修德凝道
之大端也以下八者非至于成德之极不止也居上不
骄至默容修德凝道之效也此一章乃下五章之纲领
二十八章言愚贱者之不能修德凝道而所谓有德无
位不敢作礼乐与夫吾从周则皆指仲尼言也二十九
章言圣人能修至德凝至道也三十章举仲尼以为修
至德凝至道之标的盖必至德如夫子而后能凝至道
卷八 第 67a 页 WYG0204-0951c.png
与天地同其大也三十一章言至圣之德以配天结三
十二章言至诚之道以达天德结之修德凝道至此无
以加矣以至圣为至德至诚为至道至圣之德至诚之
道朱子既显著之章句矣愚非敢为是臆说也况始则
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终则曰苟不固聪明圣知达
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脉络贯通尤为可考

  饶氏天道人道只到无息章住之说愚已于前辩之
此不再述但李氏自谓此六章皆说至道至德者似
卷八 第 67b 页 WYG0204-0951d.png
矣而又谓前但言达德达道然则自十二章至二十
章九章何以不说为言达道达德而以为言费隐耶
恐此十二章亦只当从朱子天道人道之分未可以
忠臣称饶氏也愚于二十六章章下言之已详请申
前意以明之盖此十二章亦是自三达德说入费隐
上去皆所以明天道人道之难易浅深耳二十七章
章首正是自达德说入费隐之交接处其于此言至
德凝至道之意正如费隐章言与知与能有所不知
卷八 第 68a 页 WYG0204-0952a.png
不能之意一般彼章曰知曰能便是上节知仁勇之
事此曰至德便是已前仁知勇之德仁知勇之德便
是前所谓至诚尽性至诚前知至诚无息之仁知勇
耳观至诚尽性章章句释天下至诚之义曰谓圣人
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则至德为即指此而言之
意可见前十九章主于立本故以达德(知仁勇)而行
达道此十二章主于致用故以至德(仁知勇)而凝至
道达道至道则皆指费隐而言但有浅深耳故必有
卷八 第 68b 页 WYG0204-0952b.png
仁知勇之至德则能凝洋洋优优之至道而欲有此
至德于已者则又当以尊德性道问学之功自尽也
故凡已有此至德者天道也已前之尽性前知无息
已后之仲尼至圣至诚(三章)皆是已方修此至德者
人道也已前之致曲有诚成已成物已后之存心致
知不倍不骄(三意)皆是已岂可谓此六章无人道天
道之分别乎

  丛说前章言表此章言里章句则曰前章言至圣之德
卷八 第 69a 页 WYG0204-0952c.png
德主积于内者言之也此章言至诚之道道主行于外
者言之也盖聪明睿知之资仁义礼知之德虽见于外
实溥博渊泉积之于中者之所𤼵也知化育立大本虽
主于中而经纶大经其仁其天其渊者亦自外而见之
也前言德推其本而言之后言道致其用而言之盖亦
互相𤼵也

  此于语录表里之言章句道德之说颇有折衷

  第三十三章不愧屋漏 丛说人居屋漏之中自视其
卷八 第 69b 页 WYG0204-0952d.png
身尚不分明以譬君子不但于人所不知已所独知之
地而慎之于已所不知之地亦所当慎

  𤼵得已所不知之意分晓愚窃以为首章以隐微并
言隐是幽暗之中微是细微之事唯幽暗之中有细
微之事故有所谓独此处说不愧屋漏则屋漏但是
幽暗之中未有所谓细微之事故但为已所不知之
地能不愧于此即戒惧不睹不闻之谓也

  中间四节引诗之旨章句(云云)饶氏谓奏假无言之诗
卷八 第 70a 页 WYG0204-0953a.png
以慎独之效言也不显惟德之诗以戒惧之效言也
通谓此两引诗(奏假无言不显惟德)承上文不动而敬
不言而信两极言其效也惟其不言亦信所以无言而
人自信之有不待赏罚而化者惟其不动亦敬故笃恭
不显其敬而天下自平笃恭而天下平即首章致中和
而天地位万物育也特首章是致其中而后致其和笃
恭者已致其和而益致其中也为已之功愈密则德愈
深而效愈远者如此 辑释亦引通说

卷八 第 70b 页 WYG0204-0953b.png
  按章句于此四节皆以承上文言之则似饶氏前节
效验承前节工夫后节效验承后节工夫之说疑于
两两隔越不见章章各自相承之意而通说似乎可
取但章句于相在尔室节云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
矣则是潜伏孔昭之诗为己之功犹未如此之密也
于不显笃恭节云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则似奏
假无言之诗德犹未如此之深效犹未如此之远也
其意若曰有前二节工夫则有后二节效验工夫已
卷八 第 71a 页 WYG0204-0953c.png
(慎独)而加密(戒惧)故效验已远(奏假靡争)而愈远
(笃恭天下平)惟通以为己之功加密则德愈深而效
愈远二句为以此章对首章而𤼵故以此二节效验
皆承不动不言之意而分殊不思奏假靡争与笃恭
天下平之效分明一浅一深不动不言同为戒惧之
事若如此分则不言之效浅不动之效深恐无此理
况经文先不动后不言通乃倒置其序以为此二节
相承之次可乎天下固无能慎独而不能戒惧有靡
卷八 第 71b 页 WYG0204-0953d.png
争之效而不能致天下平之理但此章自下学为已
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
则说工夫自当自疏而密说效验自当自浅而深虽
有渐次正不害其为有则俱有也然则双峰之说似
乎得章句之旨通者分二节效验承不言不动之意
固支离而不可晓若以此章对首章为工夫疏密效
验远近之说如所谓首章致是中而后致和笃恭是
已致和而益致中之云则是天下真有两等戒惧慎
卷八 第 72a 页 WYG0204-0954a.png
独工夫首章末章互有先后果是二时仿工夫先后
如此不同耶殊不思戒惧只是一样戒惧慎独只是
一样慎独特君子无时不戒惧亦无时不慎独谓先
戒惧而后慎独则戒惧之前又未尝不慎独慎独之
后亦未尝不戒惧也盖动即慎独静即戒惧动静无
端故立言之序互有先后无所不可耳何尝如通之
见哉

  上天之载章句上天之事 𤼵明云训载为事未为的
卷八 第 72b 页 WYG0204-0954b.png
当新定邵氏曰载犹地载神气之载言上天所载之道
无声无臭也亦有味然不如训载为始为的当上天之
始即无极而太极之初也何肇之可闻何臭之可见哉
载之训事事犹道也不过言天道之妙无声臭之可
听闻耳事岂有所作为之谓哉惟定字以文害辞以
辞害志故有未的当之疑耳如邵说则天本是道道
是天之所载也不曰天专言之则道乎如𤼵明之云
则天道始然而终不然也不几于道在太极之先之
卷八 第 73a 页 WYG0204-0954c.png
误乎识者岂宜无见于此愚奚容赘

  管窥中庸终



  中庸一篇大槩(续添)

  按章句自首章至二十章次序已无可议自二
十章至三十二章次序则饶氏以来诸儒其说多
有变乱章句之序者虽大纲不可改章句之
旧若其间节目似亦有可以补章句之所未备
卷八 第 73b 页 WYG0204-0954d.png
者今存之以备参考其犹有未备者则僭附愚
见以足之云其详已具各章此特其大略尔有
道者其幸正之

  首章

  章句曰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
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右一章是第一大节

  第二章

卷八 第 74a 页 WYG0204-0955a.png
  章句曰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
而意实相承也

  第三章(至第)十一章

  章句曰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
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
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颜渊仁也
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馀见
二十章

卷八 第 74b 页 WYG0204-0955b.png
  右已前十章是第二大节大槩𤼵明知仁勇此
后九章是一节皆是𤼵明费隐盖知仁勇是德
费隐是道德是人所能知能行者道是人所当
知当行者必有能知能行之德然后可以施于
当知当行之道故既论知仁勇即以费隐继之
此二大节相承之次也

  第十二章

  章句曰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其
卷八 第 75a 页 WYG0204-0955c.png
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至)第二十章(十三十四十五章皆言费之小十七十八十九章皆言费之大
惟十六章在中间则兼费隐包大小而言)

  章句曰此(二十章)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
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耳盖包费
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
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

  右已上九章是第三大节皆是𤼵明费隐直至
卷八 第 75b 页 WYG0204-0955d.png
二十章始以三达德行五达道者为言却正是
二大节相承之次或疑君子之道费而隐之道
不是此五达道之道盖道虽无物不有然君子
所当知当行至切至要者惟在于五达道而已
观于十二章之末既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者结之而下章遂以君子之道四为言谓费隐
之道非即五达道之道可乎章末言天道人道
盖为下章说诚明明诚之张本也盖自此以前
卷八 第 76a 页 WYG0204-0956a.png
皆是说用工之事(用工以立其本)用工则先知后行以
学者之事为主中间虽有说圣人事处不过亦
以为学者用工之法自此以后多是说成功之
(成功而致其用)成功则先行后知以圣人之事为主
盖欲示学者以成功之准的也中间有说学者
事处则依旧先知后行乃是授学者以至此准
的之阶梯也至于人道之极则亦与天道无间
观于言人道者五章章末之言可见矣其详于
卷八 第 76b 页 WYG0204-0956b.png
后节言之饶氏分哀公问政章为二章以属下
节者非是其失已于前辩之此不再述

  第二十一章诚明明诚

  章句曰子思承上章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
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至诚尽性

  章句曰言天道也

  饶氏曰以诚者之仁言 愚谓此以诚者之仁
卷八 第 77a 页 WYG0204-0956c.png
𤼵明天道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

  章句曰言人道也

  饶氏曰以诚之者之仁言 愚谓此以诚之者
之仁𤼵明人道

  第二十四章至诚前知

  章句曰言天道也

  饶氏曰以诚者之知言 愚谓此以诚者之知
卷八 第 77b 页 WYG0204-0956d.png
𤼵明天道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

  章句曰言人道也

  饶氏曰以诚之者之知言 愚谓此以诚之者
之知𤼵明人道

  第二十六章至诚无息

  章句曰言天道也

  饶氏曰以诚者之勇言 愚谓此以诚者之勇
卷八 第 78a 页 WYG0204-0957a.png
𤼵明天道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

  章句曰言人道也

  愚谓此章兼费之大小而言而隐在费之中是
以此𤼵明人道

  第二十八章愚而好自用

  章句曰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也

  愚谓此章专言费之小者(饶氏有此意)而隐在
卷八 第 78b 页 WYG0204-0957b.png
费之中亦是以此𤼵明人道

  第二十九章三重

  章句曰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也

  愚谓此章专言费之大者(饶氏有此意)而隐在
费之中亦是以此𤼵明人道

  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宪章

  章句曰言天道也

  愚谓此章兼费隐大小而言盖小德大德隐也
卷八 第 79a 页 WYG0204-0957c.png
川流敦化则费矣小德川流是费隐之小者大
德敦化是费隐之大者是以此𤼵明天道又此
章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是说天地分上言包人
物于其中故交互分费隐详见二十七章后二
章同

  第三十一章至圣聪明睿知

  章句曰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道也

  饶氏曰此章言小德即是费 愚谓言费则隐
卷八 第 79b 页 WYG0204-0957d.png
在费之中矣亦是以此𤼵明天道又此章小德
川流是专就圣人分上言故但为费

  第三十二章至诚经纶大经

  章句曰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此章言
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

  饶氏曰此章言大德即是隐 愚谓虽言隐而
未始离乎费也经纶大经不可不谓之费至于
立大本知化育则费之未尝不本于隐可知盖
卷八 第 80a 页 WYG0204-0958a.png
言费则不假言隐而隐在其中上章是以言隐
则不可有离乎费此章是也离乎费而言隐则
将沦于空寂而非所以为隐矣实此章亦是以
此𤼵明天道又此章大德敦化亦是专就圣人
分上言故但为隐

  右以上十二章是第四大节皆反覆𤼵明天道
人道之旨却包前第二(达德)第三(费隐)二大节
之意于其中亦是自三达德说入费隐上去其
卷八 第 80b 页 WYG0204-0958b.png
详已言于前此不再述 抑尝通三节之意推
之则前后皆是自达德说入费隐上去但前二
节十九章主于用工而言所谓知(大舜)(颜渊)
(子路)是达德所谓费隐是达道其相承之次
是以达德而行达道学者事也此一节十二章
主于成功而言所谓仁(尽性)(前知)(无息)
至德所谓费隐是至道其相承之次是以至德
而凝至道圣人事也合而言之则达德众人之
卷八 第 81a 页 WYG0204-0958c.png
所同具至德圣人之所独全达道举其通行者
言至道要其极致者言具此达德则皆能行此
达道矣行达道而有得焉而后有以全此至德
而凝此至道矣谁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乎若
又以至圣至诚两章贯全篇之旨言之则至圣
之德即达德至德之德但诸章论达德至德处
皆分知仁勇而各言之则知行犹二也此则会
众德于一章而总言之故中庸论德必至于此
卷八 第 81b 页 WYG0204-0958d.png
章而后为圣之至也至诚之道即达道至道之
道但达道犹有待乎人之行至道犹有待乎人
之凝则体用犹二也此则道之已行已凝于人
者故中庸论道必至于此章而后为诚之至也
德为圣之至则知行两尽而德外无道矣道为
诚之至则体用兼全而道外无德矣德外无道
道外无德此其所以相为表里也欤此中庸一
书首尾相应之大略也其详皆已于前篇论之
卷八 第 82a 页 WYG0204-0959a.png
更不再述 饶氏以来诸儒皆分大哉圣人之
道已下六章自为一节而谓此六章皆不言天
道人道与章句异其失皆己于前言之亦不再


  第三十三章

  章句四子思曰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
为已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
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
卷八 第 82b 页 WYG0204-0959b.png
之要而约言之其反覆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
者其可不尽心乎

  右卒章是第五大节









  四书管窥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