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1a 页 WYG0204-08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管窥卷六
元 史伯璿 撰
中庸
章句序其曰天命之性则道心之谓也 𤼵明上文云
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可见天命之谓性率性谓道即是
道心之谓其曰喜怒哀乐亦人心之谓 辑释亦引之
而去其末后二句
四书管窥卷六
元 史伯璿 撰
中庸
章句序其曰天命之性则道心之谓也 𤼵明上文云
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可见天命之谓性率性谓道即是
道心之谓其曰喜怒哀乐亦人心之谓 辑释亦引之
而去其末后二句
卷六 第 1b 页 WYG0204-0850b.png
专以喜怒哀乐为人心窃恐未然愚意喜怒哀乐原
于性命之正者道心也𤼵于形气之私者人心也若
只以喜怒哀乐为人心则道心又于何处见得饶氏
有曰喜怒哀乐之𤼵患其过不患其不及盖正指此
为人心而言也𤼵明之说殆亦有所本矣饶说于后
辩之
中庸一书章句以首章为一节次十章说中庸次九章
说费隐又次十二章说天道人道末章明首章之意
于性命之正者道心也𤼵于形气之私者人心也若
只以喜怒哀乐为人心则道心又于何处见得饶氏
有曰喜怒哀乐之𤼵患其过不患其不及盖正指此
为人心而言也𤼵明之说殆亦有所本矣饶说于后
辩之
中庸一书章句以首章为一节次十章说中庸次九章
说费隐又次十二章说天道人道末章明首章之意
卷六 第 2a 页 WYG0204-0851a.png
饶氏辑讲变其节次分为六大节首章说中和自君子
中庸以下十章说中庸费隐以下八章说费隐哀公问
政以下八章说诚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说小德大
德末章复释首章之意 辑释因通与𤼵明备引其六
节之分于各节之下通则剿为己意
按章句凡三十三章饶氏析哀公问政章自天下之
达道五以下又为一章凡三十四章其间多有与章
句背处今标出辩其得失如左
中庸以下十章说中庸费隐以下八章说费隐哀公问
政以下八章说诚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说小德大
德末章复释首章之意 辑释因通与𤼵明备引其六
节之分于各节之下通则剿为己意
按章句凡三十三章饶氏析哀公问政章自天下之
达道五以下又为一章凡三十四章其间多有与章
句背处今标出辩其得失如左
卷六 第 2b 页 WYG0204-0851b.png
一以哀公问政以下至纯亦不已作八章是一节曰此
是第四节说诚
案此处章句只七章以哀公问政章终十二章之意
自诚明以下至至诚经纶章皆说天道人道饶氏则
分哀公问政章为二章属下节故曰八章其得失已
于孟子离娄上篇居下位不获于上章辩之此不再
述(今亦于二十章以后屡辩之)
二谓程子曰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且
是第四节说诚
案此处章句只七章以哀公问政章终十二章之意
自诚明以下至至诚经纶章皆说天道人道饶氏则
分哀公问政章为二章属下节故曰八章其得失已
于孟子离娄上篇居下位不获于上章辩之此不再
述(今亦于二十章以后屡辩之)
二谓程子曰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且
卷六 第 3a 页 WYG0204-0851c.png
是大纲说要之中间却是两次开阖自中和而费隐是
放开说自费隐而诚是收敛说自诚而至道至德又是
放开自至道至德而无声无臭又是敛之以至于极
始言一理指天命之性言也中散万事指中庸费隐
天道人道之类而言也末复合为一理指无声无臭
之天言也诚是天道诚之者是人道恐亦不过只是
以圣人学者之事对言程子以为中散为万事事便
与始之所言末之所合专指理言者不同以为诚是
放开说自费隐而诚是收敛说自诚而至道至德又是
放开自至道至德而无声无臭又是敛之以至于极
始言一理指天命之性言也中散万事指中庸费隐
天道人道之类而言也末复合为一理指无声无臭
之天言也诚是天道诚之者是人道恐亦不过只是
以圣人学者之事对言程子以为中散为万事事便
与始之所言末之所合专指理言者不同以为诚是
卷六 第 3b 页 WYG0204-0851d.png
一次阖抑子思程子之意乎
三谓次章以下十章是专说道与教道以中庸为至而
气质有过不及其教在择守矫三者
至此始言气与教在矫与章句异当于各章辩之
四以费隐以下八章为一节以哀公问政章属下节
此与朱子以哀公问政章为终十二章之意者不同
如朱子说则论费隐者九章有起有结如双峰说则
似乎欠结果费隐之义者未知如何
三谓次章以下十章是专说道与教道以中庸为至而
气质有过不及其教在择守矫三者
至此始言气与教在矫与章句异当于各章辩之
四以费隐以下八章为一节以哀公问政章属下节
此与朱子以哀公问政章为终十二章之意者不同
如朱子说则论费隐者九章有起有结如双峰说则
似乎欠结果费隐之义者未知如何
卷六 第 4a 页 WYG0204-0852a.png
五以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为一节是说至道至德
与朱子不同
朱子以自诚明以下十二章皆论天道人道己为至
当双峰只因欲分前五章为属仁智勇至此议论己
尽故只得分为一节别起议论观其于三十二章变
天道人道之分为贤希圣圣希天之事则可见章句
之本无可议矣当于彼章辩之但自此以后天道人
道之分以三章相间与前一章间一章者次序微异
与朱子不同
朱子以自诚明以下十二章皆论天道人道己为至
当双峰只因欲分前五章为属仁智勇至此议论己
尽故只得分为一节别起议论观其于三十二章变
天道人道之分为贤希圣圣希天之事则可见章句
之本无可议矣当于彼章辩之但自此以后天道人
道之分以三章相间与前一章间一章者次序微异
卷六 第 4b 页 WYG0204-0852b.png
则虽均之为论天道人道不妨自有段落双峰此分
视前后分节不同处犹为彼善于此未知然否当于
第二十六章章末详之
六言此一节说至道至德其教在道问学此是反身而
诚以后事
此与朱子以尊德性道问学为存心致知之说不同
其误是于以存心为力行之见而反身而诚以后事
之说又与朱子入德之方者亦不同其误起于以此
视前后分节不同处犹为彼善于此未知然否当于
第二十六章章末详之
六言此一节说至道至德其教在道问学此是反身而
诚以后事
此与朱子以尊德性道问学为存心致知之说不同
其误是于以存心为力行之见而反身而诚以后事
之说又与朱子入德之方者亦不同其误起于以此
卷六 第 5a 页 WYG0204-0852c.png
篇自诚者天之道以后皆以先仁后知为序之见皆
当于彼章辩之
七谓中庸是传道之书如首章一则曰君子二则曰君
子盖戒惧慎独亦成德之事非初学所易到
按大学言慎独亦一则曰君子三则曰君子岂亦非
初学所易到耶双峰于论语洒扫应对章论程子只
在谨独之言亦以为洒扫应对者未能慎独误正如
此已于彼章辩之且如此处所说则初学之士不睹
当于彼章辩之
七谓中庸是传道之书如首章一则曰君子二则曰君
子盖戒惧慎独亦成德之事非初学所易到
按大学言慎独亦一则曰君子三则曰君子岂亦非
初学所易到耶双峰于论语洒扫应对章论程子只
在谨独之言亦以为洒扫应对者未能慎独误正如
此已于彼章辩之且如此处所说则初学之士不睹
卷六 第 5b 页 WYG0204-0852d.png
不闻之时亦不能戒惧己所独知之处又不能谨慎
政恐不戒不慎习与性成自幼至长终无以为进德
之基矣又何由造于成德之域哉少成若天性古人
之教禁于未𤼵之谓豫殆不如此况卒章自下学为
己谨独之事推之以驯致乎不显笃恭之妙不知为
己谨独而后德可成乎抑将德之已成而后能慎独
戒惧乎学者岂宜无见于此
饶氏辑讲改章句为释义
政恐不戒不慎习与性成自幼至长终无以为进德
之基矣又何由造于成德之域哉少成若天性古人
之教禁于未𤼵之谓豫殆不如此况卒章自下学为
己谨独之事推之以驯致乎不显笃恭之妙不知为
己谨独而后德可成乎抑将德之已成而后能慎独
戒惧乎学者岂宜无见于此
饶氏辑讲改章句为释义
卷六 第 6a 页 WYG0204-0853a.png
案释义与章句全背今标出其所以改之义辩之凡
云其意盖曰者以下皆是饶氏自言其与章句同异
处如此也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章句(云云)健顺五常之德 释义
去之其意盖曰章句虽云人物同得其理以为健顺五
常之德而下又却有气禀或异之语以救之今以本章
方言性而未及气质欲除下文气质之语则此语不容
独留
云其意盖曰者以下皆是饶氏自言其与章句同异
处如此也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章句(云云)健顺五常之德 释义
去之其意盖曰章句虽云人物同得其理以为健顺五
常之德而下又却有气禀或异之语以救之今以本章
方言性而未及气质欲除下文气质之语则此语不容
独留
卷六 第 6b 页 WYG0204-0853b.png
双峰力谓首章未论气质似矣但若不因气质有异
则只率性而已又何事于教乎教岂非为不能自尽
其性者设耶同具此性而有能有不能焉者谓不由
于气质之异不可也况既曰性则必具健顺五常方
可谓之物物各具一太极然而人物有不同者非性
之有异气质之不能不异尔若曰本章方言性未及
气质则是性之在人在物者自有不同故唯人则各
具一太极物则不能然耶非愚所能及也
则只率性而已又何事于教乎教岂非为不能自尽
其性者设耶同具此性而有能有不能焉者谓不由
于气质之异不可也况既曰性则必具健顺五常方
可谓之物物各具一太极然而人物有不同者非性
之有异气质之不能不异尔若曰本章方言性未及
气质则是性之在人在物者自有不同故唯人则各
具一太极物则不能然耶非愚所能及也
卷六 第 7a 页 WYG0204-0853c.png
道章句日用事物之间 释义除去事物二字
按双峰又自谓二字除亦可不除亦可如此则不除
不失为明备除之不免于遗阙孰若不除之愈也
脩道章句脩品节之也圣人因人物所当行者而品节
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释义改云脩裁制之也圣
人因人所当行者而裁制之以为品节使人由之以入
道则谓之教其意盖曰其人有一段子本来浑全须是
裁之以为衣而后人可服圣人因人所当行者而裁制
按双峰又自谓二字除亦可不除亦可如此则不除
不失为明备除之不免于遗阙孰若不除之愈也
脩道章句脩品节之也圣人因人物所当行者而品节
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释义改云脩裁制之也圣
人因人所当行者而裁制之以为品节使人由之以入
道则谓之教其意盖曰其人有一段子本来浑全须是
裁之以为衣而后人可服圣人因人所当行者而裁制
卷六 第 7b 页 WYG0204-0853d.png
之以为品节则人由之以入道是犹人不识路写个路
程与他使他依这路程行去 辑释亦引释义之说大
扺辑释所引则通与𤼵明皆引之矣
此因不说气质有碍故不得不除去物字而如此改
耳改品节为裁制则是道之当行者全出于人为岂
率性之谓哉况既曰各有当行之路是就散殊处说
了而又曰本来浑全须是裁制则又是就浑沦上说
矣混沦上可以言性不可以言道岂若只说品节之
程与他使他依这路程行去 辑释亦引释义之说大
扺辑释所引则通与𤼵明皆引之矣
此因不说气质有碍故不得不除去物字而如此改
耳改品节为裁制则是道之当行者全出于人为岂
率性之谓哉况既曰各有当行之路是就散殊处说
了而又曰本来浑全须是裁制则又是就浑沦上说
矣混沦上可以言性不可以言道岂若只说品节之
卷六 第 8a 页 WYG0204-0854a.png
为顺乎曰品节之以为法则是道已本来当如此行
圣人但因而品节之以为天下后世法曰法则于教
字有照应曰裁制之以为品节则是道本来不如此
皆因圣人品而节之方始可行非出于人为而何品
节字亦与教字不甚相著章句曰品节之以为法释
义曰裁制之以为品节以二句相比并优劣自见况
既未说气质则道本自有而人自由之如目视耳听
手持足行之顺可也何故有不识而待教者耶路程
圣人但因而品节之以为天下后世法曰法则于教
字有照应曰裁制之以为品节则是道本来不如此
皆因圣人品而节之方始可行非出于人为而何品
节字亦与教字不甚相著章句曰品节之以为法释
义曰裁制之以为品节以二句相比并优劣自见况
既未说气质则道本自有而人自由之如目视耳听
手持足行之顺可也何故有不识而待教者耶路程
卷六 第 8b 页 WYG0204-0854b.png
之喻恐未切当
脩道之谓教章句亦兼人物言 释义除去物字其意
盖谓以下文观之则教之为人而设可知
性原于天道本于性教因乎道此三句总包括造化
圣人分上所成就所施为者而言下文方说由教而
入者之事却只就人说岂可因由教而入者之只是
人遂并指圣人之教亦专为人而不及物乎设便教
果不及于物则兽蹄鸟迹交于中国圣人亦任其自
脩道之谓教章句亦兼人物言 释义除去物字其意
盖谓以下文观之则教之为人而设可知
性原于天道本于性教因乎道此三句总包括造化
圣人分上所成就所施为者而言下文方说由教而
入者之事却只就人说岂可因由教而入者之只是
人遂并指圣人之教亦专为人而不及物乎设便教
果不及于物则兽蹄鸟迹交于中国圣人亦任其自
卷六 第 9a 页 WYG0204-0854c.png
然不必驱放之矣周公之驱虎豹犀象与古圣人之
穿牛鼻骆马首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
以火田之类皆圣人出分而为之耶况至诚尽性又
必兼人物之性子思既自言于后章章句教必兼物
宜矣尚何疑乎
教章句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释义改为五典三物
小学大学之法其意盖谓刑政属政而非教礼乐二字
属教而包括不尽
穿牛鼻骆马首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
以火田之类皆圣人出分而为之耶况至诚尽性又
必兼人物之性子思既自言于后章章句教必兼物
宜矣尚何疑乎
教章句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释义改为五典三物
小学大学之法其意盖谓刑政属政而非教礼乐二字
属教而包括不尽
卷六 第 9b 页 WYG0204-0854d.png
此只因看得教字偏了看得礼乐字狭了故如此见
尔看得教字偏了故以政为非教上文脩道之教不
兼物说其病根在此看得礼乐字狭了故以为该教
不尽而举五典三物小学大学以该之尔其实政教
二字分言之则政是政教是教而不可偏主专言教
则政亦教耳不然中庸但言脩道之教而不及政岂
子思之言犹有所未备耶二十章荅问政之言又在
脩道之外耶(孟子论王政即言庠序之教又是专言政则教亦政者圣贤之言何尝如双峰
尔看得教字偏了故以政为非教上文脩道之教不
兼物说其病根在此看得礼乐字狭了故以为该教
不尽而举五典三物小学大学以该之尔其实政教
二字分言之则政是政教是教而不可偏主专言教
则政亦教耳不然中庸但言脩道之教而不及政岂
子思之言犹有所未备耶二十章荅问政之言又在
脩道之外耶(孟子论王政即言庠序之教又是专言政则教亦政者圣贤之言何尝如双峰
卷六 第 10a 页 WYG0204-0855a.png
之固哉)况礼乐二字若以六艺之礼乐言之所该固有
所未尽若专言礼乐二字则五典三物何莫非礼乐
中所该耶周因殷殷因夏之礼三纲五常文质三统
与凡制度文为皆是然则只礼之一字固已无不该
矣况又兼之以乐何该不尽之有四书通辩此极详
读者考焉可也(每节所辩皆以饶说居前他编居后者盖以他编多有祖饶说而言者故
也)
率性之谓道章句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
所未尽若专言礼乐二字则五典三物何莫非礼乐
中所该耶周因殷殷因夏之礼三纲五常文质三统
与凡制度文为皆是然则只礼之一字固已无不该
矣况又兼之以乐何该不尽之有四书通辩此极详
读者考焉可也(每节所辩皆以饶说居前他编居后者盖以他编多有祖饶说而言者故
也)
率性之谓道章句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
卷六 第 10b 页 WYG0204-0855b.png
𤼵明此路字恐当改作理字 辑释亦引其说
此曰当行之路后道不可离处曰当行之理曰路曰
理一字之变恐有深意未可以浅近之见轻改易也
当于道不可离处辩饶氏说并及之但文势亦自不
可改易盖上文释命字首曰命犹令也则卒以犹命
令也应之故此处释道字首曰道犹路也则卒以当
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应之改之则不相应矣况当
行已合理意岂有非理而可以为当行者哉然则正
此曰当行之路后道不可离处曰当行之理曰路曰
理一字之变恐有深意未可以浅近之见轻改易也
当于道不可离处辩饶氏说并及之但文势亦自不
可改易盖上文释命字首曰命犹令也则卒以犹命
令也应之故此处释道字首曰道犹路也则卒以当
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应之改之则不相应矣况当
行已合理意岂有非理而可以为当行者哉然则正
卷六 第 11a 页 WYG0204-0855c.png
不当改也
教章句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𤼵明愚谓礼乐正是
中和之教辑释亦引此说
章首性道教三字兼人物说至戒惧慎独致中和处
方专为学者设今以礼乐为中和之教则搀出下文
之意而教不可以兼物矣盖礼乐虽可以包中和而
中和却该教字不尽故也
𤼵明采饶氏说中庸要处不专在首章又采三山陈氏
教章句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𤼵明愚谓礼乐正是
中和之教辑释亦引此说
章首性道教三字兼人物说至戒惧慎独致中和处
方专为学者设今以礼乐为中和之教则搀出下文
之意而教不可以兼物矣盖礼乐虽可以包中和而
中和却该教字不尽故也
𤼵明采饶氏说中庸要处不专在首章又采三山陈氏
卷六 第 11b 页 WYG0204-0855d.png
说此章盖中庸之纲领此三句又一章之纲领也
案陈说是已饶说正与相反盖为病章句一篇之体
要之言而𤼵乃变乱章句之萌也𤼵明兼采而不折
其衷何耶
章句结性道教之义二本不同 𤼵明力主祝氏所传
本以为朱子晚年所改定视旧本浅深疏密大有间矣
诸编多存旧本 唯辑释从𤼵明主祝本
案𤼵明所放当矣但言其浅深疏密有间而不言其
案陈说是已饶说正与相反盖为病章句一篇之体
要之言而𤼵乃变乱章句之萌也𤼵明兼采而不折
其衷何耶
章句结性道教之义二本不同 𤼵明力主祝氏所传
本以为朱子晚年所改定视旧本浅深疏密大有间矣
诸编多存旧本 唯辑释从𤼵明主祝本
案𤼵明所放当矣但言其浅深疏密有间而不言其
卷六 第 12a 页 WYG0204-0856a.png
所以有间者为何如愚请明其引而不𤼵之意以俟
知者盖旧本人之所以为人以下三句每句自为一
义而未见贯通之妙直至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其义方始贯耳下文自学者知之以后不过只是称
赞子思勉励学者之言而不复再有所𤼵明于经旨
矣祝本自人知己之有性以下六句句句义理贯通
已含旧本所谓无一不本于天之意况下文所引董
子道之大原出于天之言又有包括无馀之妙殆非
知者盖旧本人之所以为人以下三句每句自为一
义而未见贯通之妙直至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其义方始贯耳下文自学者知之以后不过只是称
赞子思勉励学者之言而不复再有所𤼵明于经旨
矣祝本自人知己之有性以下六句句句义理贯通
已含旧本所谓无一不本于天之意况下文所引董
子道之大原出于天之言又有包括无馀之妙殆非
卷六 第 12b 页 WYG0204-0856b.png
旧本所可及也合而较之浅深疏密之间岂难知哉
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率性章句率循也 通谓章句本古注率循也论语足
蹜蹜如有循循谓足不离地此训循谓道不离性离性
即非道也
道不离性之言似切而实疏盖足不离地则足为一
物地为一物不离则以二物相依而不使离耳本非
一物之谓也若道之与性则非道是一物性是一物
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率性章句率循也 通谓章句本古注率循也论语足
蹜蹜如有循循谓足不离地此训循谓道不离性离性
即非道也
道不离性之言似切而实疏盖足不离地则足为一
物地为一物不离则以二物相依而不使离耳本非
一物之谓也若道之与性则非道是一物性是一物
卷六 第 13a 页 WYG0204-0856c.png
二物相依而不离也持性之流行即为道率之为循
特曰顺其自然流行之势而非人为之使然耳以足
不离地为喻似非所以言性道反若率字出于人为
适足以滋人之惑愚故谓其言似切而实疏也
天命之谓性章句旧本结句曰人之所以为人 通谓
性道教章句兼人物而言末则不曰性之所以为性乃
曰人之所以为人殊有深意盖天具于人人即天也如
之何可自弃其天而失其所以为人哉 又引王氏曰
特曰顺其自然流行之势而非人为之使然耳以足
不离地为喻似非所以言性道反若率字出于人为
适足以滋人之惑愚故谓其言似切而实疏也
天命之谓性章句旧本结句曰人之所以为人 通谓
性道教章句兼人物而言末则不曰性之所以为性乃
曰人之所以为人殊有深意盖天具于人人即天也如
之何可自弃其天而失其所以为人哉 又引王氏曰
卷六 第 13b 页 WYG0204-0856d.png
章句以人字换性字极有力
章句以人换性而不言其故是固引而不𤼵通与王
氏又但言其殊有意极有力而不言其所以换之故
岂亦引而不𤼵耶窃意章句上文所以训释性道教
之文义者详尽无馀蕴矣至此欲说归学者身上来
故以人字易性字此人字正与下文学者字相照性
虽人物所同具道虽人物所共由教虽圣人通为人
物而设然能自致于学以求尽其性者唯人耳若不
章句以人换性而不言其故是固引而不𤼵通与王
氏又但言其殊有意极有力而不言其所以换之故
岂亦引而不𤼵耶窃意章句上文所以训释性道教
之文义者详尽无馀蕴矣至此欲说归学者身上来
故以人字易性字此人字正与下文学者字相照性
虽人物所同具道虽人物所共由教虽圣人通为人
物而设然能自致于学以求尽其性者唯人耳若不
卷六 第 14a 页 WYG0204-0857a.png
以人易性则性既为人物之同同具而下文乃曰无
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此所谓我将指人而言耶将
指物而言耶抑通指人物而言耶又曰学者知之所
谓学者即上文所谓我所谓人耳若不以人易性则
似乎学者亦兼人物而言矣愚故曰欲说归学者身
上来故以人易性也然此特旧本耳今观定本人知
己之有性以下六句特以人字冠于其首尤可见章
句自此以下专为人设之意矣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此所谓我将指人而言耶将
指物而言耶抑通指人物而言耶又曰学者知之所
谓学者即上文所谓我所谓人耳若不以人易性则
似乎学者亦兼人物而言矣愚故曰欲说归学者身
上来故以人易性也然此特旧本耳今观定本人知
己之有性以下六句特以人字冠于其首尤可见章
句自此以下专为人设之意矣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卷六 第 14b 页 WYG0204-0857b.png
又人也所以为人不如人知己之有性造语莹洁而
易晓尤可见旧本定本浅深疏密之间矣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章句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
释义改云道者率性之谓其意盖曰一则欲人见与
上文道字无二义一则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只说得用
而于道体该不得今只说率性之谓则体用皆在其中
愚意率性之谓却只说得用而该不得体性固是体
既曰率性则只是道之用盖性既理也方其未𤼵唯
易晓尤可见旧本定本浅深疏密之间矣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章句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
释义改云道者率性之谓其意盖曰一则欲人见与
上文道字无二义一则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只说得用
而于道体该不得今只说率性之谓则体用皆在其中
愚意率性之谓却只说得用而该不得体性固是体
既曰率性则只是道之用盖性既理也方其未𤼵唯
卷六 第 15a 页 WYG0204-0857c.png
有此理浑然在中而已未可以率言也至于己𤼵然
后循其性之自然莫不各有当行之路乃可以率言
尔谓率性可以兼体用不知经文率性之谓道亦可
以兼体用言否必有能辨之者愚奚容赘但朱子于
上节曰当行之路此曰当行之理改路为理恐正是
周意深处盖道之本体方其浑然在中之时但有此
理而已未可以路言也路则已𤼵而各有所适可以
言用而不可以言体理则根于性而散于事无间乎
后循其性之自然莫不各有当行之路乃可以率言
尔谓率性可以兼体用不知经文率性之谓道亦可
以兼体用言否必有能辨之者愚奚容赘但朱子于
上节曰当行之路此曰当行之理改路为理恐正是
周意深处盖道之本体方其浑然在中之时但有此
理而已未可以路言也路则已𤼵而各有所适可以
言用而不可以言体理则根于性而散于事无间乎
卷六 第 15b 页 WYG0204-0857d.png
已𤼵未𤼵可以兼该乎体用矣或曰既疑当行则只
可以用言者愚谓当行固是用当行之理则不偏于
用也理即性之所具当行之理独非此性之理乎亦
犹言爱之理爱固是情是用其理非性非体乎即此
推之则当行固是用当行之理非其用之本体而何
哉𤼵明欲改前节章句路字为理字岂亦未知朱子
之微意耶
章句无物不有无时不然 释义改为随其动静莫不
可以用言者愚谓当行固是用当行之理则不偏于
用也理即性之所具当行之理独非此性之理乎亦
犹言爱之理爱固是情是用其理非性非体乎即此
推之则当行固是用当行之理非其用之本体而何
哉𤼵明欲改前节章句路字为理字岂亦未知朱子
之微意耶
章句无物不有无时不然 释义改为随其动静莫不
卷六 第 16a 页 WYG0204-0858a.png
有道(只是无时不然句意) 其意盖谓不可须臾离只是无时不
然底意思则费隐鸢飞鱼跃方是无物不有意思章句
此一句是搀先说了
此条通者之辩已详但章句之所谓物是该君臣父
子耳目四肢与凡飞潜动植之类而言考于或问可
见双峰则但以飞潜动植为物而不思人伦身心之
无非物而又至为切要也愚窃以为唯其无物不有
所以无时不然若但说无时不然则道却是个悬空
然底意思则费隐鸢飞鱼跃方是无物不有意思章句
此一句是搀先说了
此条通者之辩已详但章句之所谓物是该君臣父
子耳目四肢与凡飞潜动植之类而言考于或问可
见双峰则但以飞潜动植为物而不思人伦身心之
无非物而又至为切要也愚窃以为唯其无物不有
所以无时不然若但说无时不然则道却是个悬空
卷六 第 16b 页 WYG0204-0858b.png
常如此无著落物事须臾二字不在如此泥而后可
通也
饶氏谓不睹不闻与独睹独闻皆是指里面底说若以
为睹闻于外则与自家何干涉
此盖只指意之萌为睹言之𤼵为闻(此二句亦双峰自说)故如
此说耳窃意此须兼内外说方备且如非礼勿视勿
听亦何尝不是睹闻于外者盖或只是自动于中或
因接于外而中乃动皆睹闻也其泛然过乎耳目而
通也
饶氏谓不睹不闻与独睹独闻皆是指里面底说若以
为睹闻于外则与自家何干涉
此盖只指意之萌为睹言之𤼵为闻(此二句亦双峰自说)故如
此说耳窃意此须兼内外说方备且如非礼勿视勿
听亦何尝不是睹闻于外者盖或只是自动于中或
因接于外而中乃动皆睹闻也其泛然过乎耳目而
卷六 第 17a 页 WYG0204-0858c.png
中不为动者固与己不相干若按于耳目而后中乃
动者又岂可谓其在外与己不相干乎以此观之睹
闻专指内说又孰若兼内外之为备乎或疑睹闻说
里于独字尤切若外面则人所同睹同闻可以言独
为此说者是求之太深知大庭广众之有独而不知
暗室屋漏之乃所以为独也若暗室屋漏之中耳目
有所应接亦以为人皆睹闻可乎况虽在众中虽同
过乎耳目而我心独为之动亦不外其为接于外而
动者又岂可谓其在外与己不相干乎以此观之睹
闻专指内说又孰若兼内外之为备乎或疑睹闻说
里于独字尤切若外面则人所同睹同闻可以言独
为此说者是求之太深知大庭广众之有独而不知
暗室屋漏之乃所以为独也若暗室屋漏之中耳目
有所应接亦以为人皆睹闻可乎况虽在众中虽同
过乎耳目而我心独为之动亦不外其为接于外而
卷六 第 17b 页 WYG0204-0858d.png
独睹独闻也或又疑睹闻与视听不同今以非礼勿
视听为證恐未为切当愚谓泛然过乎耳目与己不
相干如前所辩者固不必论视之以目听之以耳者
亦不可但谓之睹闻其有接乎耳目而方起欲视欲
听之心者耶此欲之之心便是睹闻之干于己又未
可便属之视听者奈何遽以此欲视听之心即为己
视听之事而反以为不可但谓之睹闻乎如勿视勿
听亦是耳目方接而禁止使不视听之耳若已视听
视听为證恐未为切当愚谓泛然过乎耳目与己不
相干如前所辩者固不必论视之以目听之以耳者
亦不可但谓之睹闻其有接乎耳目而方起欲视欲
听之心者耶此欲之之心便是睹闻之干于己又未
可便属之视听者奈何遽以此欲视听之心即为己
视听之事而反以为不可但谓之睹闻乎如勿视勿
听亦是耳目方接而禁止使不视听之耳若已视听
卷六 第 18a 页 WYG0204-0859a.png
而后禁止又何及哉
饶氏谓恐惧较之戒慎尤重意虽己萌犹未见于事尚
可著救言一出口则驷不及舌矣故尤当加畏
睹闻须就耳目上说而皆根于意方备今但以睹属
之意而闻与意不相干则偏矣经言戒慎不睹恐惧
不闻初不见轻重之异双峰一以配之意与言便就
中分其轻重要之若就耳目上说上说又何尝有轻
重更以四勿之旨参之则重莫重于目之所接而谓
饶氏谓恐惧较之戒慎尤重意虽己萌犹未见于事尚
可著救言一出口则驷不及舌矣故尤当加畏
睹闻须就耳目上说而皆根于意方备今但以睹属
之意而闻与意不相干则偏矣经言戒慎不睹恐惧
不闻初不见轻重之异双峰一以配之意与言便就
中分其轻重要之若就耳目上说上说又何尝有轻
重更以四勿之旨参之则重莫重于目之所接而谓
卷六 第 18b 页 WYG0204-0859b.png
睹轻于闻可乎此皆以专以睹闻为在内者之所致
耳
章句曰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
释义改为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当事物既往
思虑未萌目无所睹耳无所闻暂焉之顷亦不敢忘其
意盖谓事物既往是指前面底说事物未往是指后面
底说不睹不闻正在此二者之间看上文道不可须臾
离则此不睹不闻在事物既往之后看下文喜怒哀乐
耳
章句曰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
释义改为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当事物既往
思虑未萌目无所睹耳无所闻暂焉之顷亦不敢忘其
意盖谓事物既往是指前面底说事物未往是指后面
底说不睹不闻正在此二者之间看上文道不可须臾
离则此不睹不闻在事物既往之后看下文喜怒哀乐
卷六 第 19a 页 WYG0204-0859c.png
未𤼵则此不暏不闻在思虑未萌之前𦂳要又在暂焉
之顷四字于此见须臾之意又章句忽字不若忘字
道不可须臾离只是常不可离须臾正是常之反不
可须臾离则无时可离之意见矣经文正意不可须
臾离虽就道体上说以见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之意
然触类而长则动静皆不可须臾离者亦自可见静
时固不可须臾离故君子必当戒惧动时亦不可须
臾离故君子尤当慎独观章句所以释二节之旨者
之顷四字于此见须臾之意又章句忽字不若忘字
道不可须臾离只是常不可离须臾正是常之反不
可须臾离则无时可离之意见矣经文正意不可须
臾离虽就道体上说以见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之意
然触类而长则动静皆不可须臾离者亦自可见静
时固不可须臾离故君子必当戒惧动时亦不可须
臾离故君子尤当慎独观章句所以释二节之旨者
卷六 第 19b 页 WYG0204-0859d.png
可见双峰强说不睹不闻为须臾故以不睹不闻为
前事既往之后后事未至之前仍以暂焉之顷牵合
上文须臾之旨但上文道不可须臾离只是言其无
时可离而已何以因此见不睹不闻在事物既往之
后下文喜怒哀乐未𤼵既隔慎独一节又如何因此
见不睹不闻在思虑未萌之前双峰谓著此二句方
说得上下文意贯串愚谓其上句不可贯串上文固
不待论若欲以下句贯串下文未𤼵之意则除非删
前事既往之后后事未至之前仍以暂焉之顷牵合
上文须臾之旨但上文道不可须臾离只是言其无
时可离而已何以因此见不睹不闻在事物既往之
后下文喜怒哀乐未𤼵既隔慎独一节又如何因此
见不睹不闻在思虑未萌之前双峰谓著此二句方
说得上下文意贯串愚谓其上句不可贯串上文固
不待论若欲以下句贯串下文未𤼵之意则除非删
卷六 第 20a 页 WYG0204-0860a.png
了经文慎独一节方可说合又圣贤论道有但言其
体而用无不该者有但言其用而体无不存者有以
体用对待言之而各极其旨趣者必各随其所指释
之意乃可得如此二节正是以体用对待言之者体
则但言其本然者如此初不计其时之多少久近何
如也唯双峰先立静时少动时多一见主之遂谓静
时只有暂焉之顷殊不思此一节方就道之本体上
论则道之本体㫮性之德而具于心可以言常而不
体而用无不该者有但言其用而体无不存者有以
体用对待言之而各极其旨趣者必各随其所指释
之意乃可得如此二节正是以体用对待言之者体
则但言其本然者如此初不计其时之多少久近何
如也唯双峰先立静时少动时多一见主之遂谓静
时只有暂焉之顷殊不思此一节方就道之本体上
论则道之本体㫮性之德而具于心可以言常而不
卷六 第 20b 页 WYG0204-0860b.png
以言暂岂可意其静时之少遂以暂焉为训乎静纵
可以暂言体亦可以暂言耶况天下之大古今之久
人类之多中间岂无无事而静得久者岂可例以暂
焉之静律之哉圣贤立教毕竟以为人心有动不能
无静静即道之本体体上工夫自合如此周匝则下
工夫者暂静亦得久静亦得皆只如此戒惧可也又
何拘乎其曰忽字不如忘字者窃意忽字正与戒惧
意相反忘字纵好亦与戒惧不甚相应谓忽不若忘
可以暂言体亦可以暂言耶况天下之大古今之久
人类之多中间岂无无事而静得久者岂可例以暂
焉之静律之哉圣贤立教毕竟以为人心有动不能
无静静即道之本体体上工夫自合如此周匝则下
工夫者暂静亦得久静亦得皆只如此戒惧可也又
何拘乎其曰忽字不如忘字者窃意忽字正与戒惧
意相反忘字纵好亦与戒惧不甚相应谓忽不若忘
卷六 第 21a 页 WYG0204-0860c.png
岂双峰自忘戒惧之不可忽耶要之以忘易忽亦起
于暂焉一说而已
戒慎恐惧 丛说故凡所主之思虑及接物时皆在戒
惧限界里如此看然后与不可须臾离一句意脉相接
续
此盖惑于双峰谓章句以戒惧为动静故如此说愚
但辩饶说此不赘及
通谓不睹不闻四字正是释须臾二字 辑释亦引之
于暂焉一说而已
戒慎恐惧 丛说故凡所主之思虑及接物时皆在戒
惧限界里如此看然后与不可须臾离一句意脉相接
续
此盖惑于双峰谓章句以戒惧为动静故如此说愚
但辩饶说此不赘及
通谓不睹不闻四字正是释须臾二字 辑释亦引之
卷六 第 21b 页 WYG0204-0860d.png
此分明剿饶说为己有愚已辩饶则不必辩此矣
道也者章句道者(云云)所以不可须臾离也 𤼵明章
句曰日用事物当行之理言道之用皆心之德而具于
心言道之体无物不有言大横说无时不然言久直说
窃谓日用事物当行之理释道字之义已尽盖兼体
用而言此意已详于前皆性之德而具于心又专言
道之体如此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又专言道之用如
此所以再言一体一用如此者正要说入不可须臾
道也者章句道者(云云)所以不可须臾离也 𤼵明章
句曰日用事物当行之理言道之用皆心之德而具于
心言道之体无物不有言大横说无时不然言久直说
窃谓日用事物当行之理释道字之义已尽盖兼体
用而言此意已详于前皆性之德而具于心又专言
道之体如此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又专言道之用如
此所以再言一体一用如此者正要说入不可须臾
卷六 第 22a 页 WYG0204-0861a.png
离上去耳𤼵明体用之分不可晓
莫见乎隐(云云)慎其独也 释义改章句曰隐暗之地
虽人所不睹微密之事虽人所不闻然其几既动则必
将呈露于外而不可掩昭晰于中而不可欺是道固不
可须史离而其形见显明尤莫有甚于此者其意盖谓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程子皆主理言吕游杨皆主心言
章句迹虽未形几则已动程子意也人虽不知己独知
之吕游杨说也虽兼二说仍把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作
莫见乎隐(云云)慎其独也 释义改章句曰隐暗之地
虽人所不睹微密之事虽人所不闻然其几既动则必
将呈露于外而不可掩昭晰于中而不可欺是道固不
可须史离而其形见显明尤莫有甚于此者其意盖谓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程子皆主理言吕游杨皆主心言
章句迹虽未形几则已动程子意也人虽不知己独知
之吕游杨说也虽兼二说仍把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作
卷六 第 22b 页 WYG0204-0861b.png
一衮说要之莫见乎隐主理言莫显乎微主心言见不
可作著见乃形见之见此理虽隐将必形见于外一念
方萌便是昭晰于于中
按章句以二句作一衮说最精盖迹未形几已动人
不知己独知隐暗之处细微之事皆如此若隐暗之
处专主理言而心无预焉则何以己独知之细微之
事专主心言而理无所预则何尝己独知之而终不
呈露于外耶以此见得章句作一衮说之最精也且
可作著见乃形见之见此理虽隐将必形见于外一念
方萌便是昭晰于于中
按章句以二句作一衮说最精盖迹未形几已动人
不知己独知隐暗之处细微之事皆如此若隐暗之
处专主理言而心无预焉则何以己独知之细微之
事专主心言而理无所预则何尝己独知之而终不
呈露于外耶以此见得章句作一衮说之最精也且
卷六 第 23a 页 WYG0204-0861c.png
释义亦不过皆即章句或问之意而檃括变置之耳
初无甚异而自说以为与章句异非愚所能晓也况
双峰前既以意萌为睹言出为闻此又以有此理主
睹萌一念主闻亦无定说形之与著亦不多争但以
致曲章形著明之序推之则形浅而著深今既以显
为明则见不但形见而为著见又可知矣读者详之
窃详章句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语意似但指幽暗
中之细微事为独者下文但言天下之事此事字
初无甚异而自说以为与章句异非愚所能晓也况
双峰前既以意萌为睹言出为闻此又以有此理主
睹萌一念主闻亦无定说形之与著亦不多争但以
致曲章形著明之序推之则形浅而著深今既以显
为明则见不但形见而为著见又可知矣读者详之
窃详章句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语意似但指幽暗
中之细微事为独者下文但言天下之事此事字
卷六 第 23b 页 WYG0204-0861d.png
正与细微之事事字相应可见独字所指不在事
外盖幽暗之中若无细微之事亦无所谓独细微
之事若不在幽暗之中亦不可谓独必幽暗之中
有细微之事细微之事在幽暗之中方可以言独
耳观于卒章以不愧屋漏为戒惧之事可见盖屋
漏正是幽隐之中特未有所谓细微之事故不可
谓独而能不愧于此则但为戒惧不睹不闻之事
而已如潜虽伏矣之诗所谓潜伏却正是言细微
外盖幽暗之中若无细微之事亦无所谓独细微
之事若不在幽暗之中亦不可谓独必幽暗之中
有细微之事细微之事在幽暗之中方可以言独
耳观于卒章以不愧屋漏为戒惧之事可见盖屋
漏正是幽隐之中特未有所谓细微之事故不可
谓独而能不愧于此则但为戒惧不睹不闻之事
而已如潜虽伏矣之诗所谓潜伏却正是言细微
卷六 第 24a 页 WYG0204-0862a.png
之事潜伏于幽隐之中此正所谓独也此虽不明
言其为隐微而隐微之意固己寓于潜伏之中矣
故以此为慎独之事也以此观之首章似是以幽
隐之中有细微之事为独卒章似是以细微之事
在幽隐之中为独者潜伏便是在之意但言在不
见其为隐微故言潜伏耳管见如此未知合朱子
意否亦未敢自以为是姑俟知道而就正云
饶氏谓章句以慎独专为谨于方萌之时则某动察之
言其为隐微而隐微之意固己寓于潜伏之中矣
故以此为慎独之事也以此观之首章似是以幽
隐之中有细微之事为独卒章似是以细微之事
在幽隐之中为独者潜伏便是在之意但言在不
见其为隐微故言潜伏耳管见如此未知合朱子
意否亦未敢自以为是姑俟知道而就正云
饶氏谓章句以慎独专为谨于方萌之时则某动察之
卷六 第 24b 页 WYG0204-0862b.png
工有所不周鲁则以为谨独工夫阔独不但是念虑初
萌时虽应事接物显显处亦自有个独(案双峰亦自谓其几既动一念
方萌其实与章句之意无异而又病章句有所不周何耶)
隐暗之处细微之事章句以为几已动已独知者所
以言其莫见莫显也以为迹未形人不知者以其犹
隐独微也必慎其独章句以为遏人欲于将萌者人
人心易危一念不谨则私欲乘之而起也虽若皆就
方动处说然方动则于隐微为宜若其动既久则迹
萌时虽应事接物显显处亦自有个独(案双峰亦自谓其几既动一念
方萌其实与章句之意无异而又病章句有所不周何耶)
隐暗之处细微之事章句以为几已动已独知者所
以言其莫见莫显也以为迹未形人不知者以其犹
隐独微也必慎其独章句以为遏人欲于将萌者人
人心易危一念不谨则私欲乘之而起也虽若皆就
方动处说然方动则于隐微为宜若其动既久则迹
卷六 第 25a 页 WYG0204-0862c.png
必形而人皆见何隐微之有又何可以独言哉盖意
动于中而迹形于外(意是事之微迹是事之著)已自内知而人自
外知以中对外而言则中为几(意)而外为迹(事)以意
(几)对事(迹)而言则意常先而事常后是以人应事之
时念虑无时不萌而其萌必在所为之先所以自始
至终迹形皆在几动之后己知皆在人知之先也且
如作此一字必须先起意而后下笔意亦不是一时
起笔亦不是一时下必旋起意旋下笔而后字乃可
动于中而迹形于外(意是事之微迹是事之著)已自内知而人自
外知以中对外而言则中为几(意)而外为迹(事)以意
(几)对事(迹)而言则意常先而事常后是以人应事之
时念虑无时不萌而其萌必在所为之先所以自始
至终迹形皆在几动之后己知皆在人知之先也且
如作此一字必须先起意而后下笔意亦不是一时
起笔亦不是一时下必旋起意旋下笔而后字乃可
卷六 第 25b 页 WYG0204-0862d.png
成然意方起笔未下之时便是隐微所在意方起故
几己动而已独知之笔未下故迹未形而人皆未知
之于此时而谨之则笔正而字正矣其间自一点一
画以至于成字自一字二字以至于成行成幅以至
于连篇累牍莫非旋旋起意旋旋下笔之所为固非
但凡初焉一时起意至下笔之后意皆不复起也以
此推之则虽只以几动为独又何害其为贯事之始
终无时不有方动之几无时不在所当谨乎朱子说
几己动而已独知之笔未下故迹未形而人皆未知
之于此时而谨之则笔正而字正矣其间自一点一
画以至于成字自一字二字以至于成行成幅以至
于连篇累牍莫非旋旋起意旋旋下笔之所为固非
但凡初焉一时起意至下笔之后意皆不复起也以
此推之则虽只以几动为独又何害其为贯事之始
终无时不有方动之几无时不在所当谨乎朱子说
卷六 第 26a 页 WYG0204-0863a.png
谨独工夫又何尝减于双峰之阔虽应事接物显显
处亦何害其为自有个独谓章句于慎独工夫有所
不周殆未必然也况章句所谓遏人欲于将萌者不
过以为念虑已动则人欲于此时而将萌不可不先
有以遏之耳初非即以欲萌为几动也盖几自是当
动欲自是不当萌唯双峰误认章句欲萌即为几动
之意故病其工夫之不周耳殊不思几固无时不动
然不可便以此为欲萌也但若欲遏人欲苟不于其
处亦何害其为自有个独谓章句于慎独工夫有所
不周殆未必然也况章句所谓遏人欲于将萌者不
过以为念虑已动则人欲于此时而将萌不可不先
有以遏之耳初非即以欲萌为几动也盖几自是当
动欲自是不当萌唯双峰误认章句欲萌即为几动
之意故病其工夫之不周耳殊不思几固无时不动
然不可便以此为欲萌也但若欲遏人欲苟不于其
卷六 第 26b 页 WYG0204-0863b.png
将萌之时用工待其既萌而遏又何及哉或者犹疑
人之意是作事之始便起今以为念虑无时不萌则
是一事之中有万动也其意盖谓唯动之初是几已
动已独知既动则迹形而人皆知矣何尝不承始焉
所动之意乎愚谓此误认立志为起意也盖人之应
事志虽一时立定意则随时旋起几动之几指意而
非指志也可不辩哉
饶氏谓上节章句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
人之意是作事之始便起今以为念虑无时不萌则
是一事之中有万动也其意盖谓唯动之初是几已
动已独知既动则迹形而人皆知矣何尝不承始焉
所动之意乎愚谓此误认立志为起意也盖人之应
事志虽一时立定意则随时旋起几动之几指意而
非指志也可不辩哉
饶氏谓上节章句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
卷六 第 27a 页 WYG0204-0863c.png
不敢忽观常字亦字则戒惧不睹不闻为该动静此节
章句云君子既当戒惧而于此犹加谨焉观既当尤加
之意则谨独为动之初然窃以上下文意求之所谓不
睹不闻者即下文喜怒哀乐之时之时而独则已𤼵之
时也戒惧不睹不闻是静时工夫谨独是动时工夫
窃尝反覆章句之意乃知双峰分动与静之说却是
朱子本旨谓上节该动静此节为动之初是章句意
者却是错看了章句常字亦字与既常尤加之意之
章句云君子既当戒惧而于此犹加谨焉观既当尤加
之意则谨独为动之初然窃以上下文意求之所谓不
睹不闻者即下文喜怒哀乐之时之时而独则已𤼵之
时也戒惧不睹不闻是静时工夫谨独是动时工夫
窃尝反覆章句之意乃知双峰分动与静之说却是
朱子本旨谓上节该动静此节为动之初是章句意
者却是错看了章句常字亦字与既常尤加之意之
卷六 第 27b 页 WYG0204-0863d.png
意而致误耳愚又因此历考或问语录之说见朱子
于戒惧一节只说个理未尝一言及事直至慎独处
方说著事盖前节是就体上用工未说到应事处故
但言理以该之耳论道之本体则无物不有无时不
然圣贤于此固不能必其何时有事之可应何时无
事之可应但常存此戒慎恐惧之心而已虽其时未
有可应之事目无所睹耳无所闻亦自不敢有一毫
一息之忽则为有以存夫天理之本然者矣章句曰
于戒惧一节只说个理未尝一言及事直至慎独处
方说著事盖前节是就体上用工未说到应事处故
但言理以该之耳论道之本体则无物不有无时不
然圣贤于此固不能必其何时有事之可应何时无
事之可应但常存此戒慎恐惧之心而已虽其时未
有可应之事目无所睹耳无所闻亦自不敢有一毫
一息之忽则为有以存夫天理之本然者矣章句曰
卷六 第 28a 页 WYG0204-0864a.png
常曰亦之意只如此看则不必以为该动静而后可
以为常也只就体上说又岂可意其不能无动而不
得谓之常哉后节是用处工夫用则已动而各当乎
一事既有当应之事便与常时不同又当加一分谨
慎不可谓体上已常戒惧动时只如此应将去便了
才如此见便是不能慎独无以遏人欲于将萌矣盖
无事时既常戒惧则有事时自合加谨非谓动之初
加谨动之极不加谨也双峰疑章句只加谨于动之
以为常也只就体上说又岂可意其不能无动而不
得谓之常哉后节是用处工夫用则已动而各当乎
一事既有当应之事便与常时不同又当加一分谨
慎不可谓体上已常戒惧动时只如此应将去便了
才如此见便是不能慎独无以遏人欲于将萌矣盖
无事时既常戒惧则有事时自合加谨非谓动之初
加谨动之极不加谨也双峰疑章句只加谨于动之
卷六 第 28b 页 WYG0204-0864b.png
初则动察工夫有所不周其误盖本于此前段辩之
辩之知彼则知此矣然则章句既常尤加四字之意
又岂但可施于动之初而不足以贯动之始终乎以
此观之则应事方是动体上工夫未说到应事处未
可以动言也又何必以该动静为存天理乎朱子之
意其不出此也必矣盍亦以二节章句言之推之乎
上节曰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下节曰幽暗之中细微
之事便见体则兼该乎众理用则各当乎一事戒惧
辩之知彼则知此矣然则章句既常尤加四字之意
又岂但可施于动之初而不足以贯动之始终乎以
此观之则应事方是动体上工夫未说到应事处未
可以动言也又何必以该动静为存天理乎朱子之
意其不出此也必矣盍亦以二节章句言之推之乎
上节曰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下节曰幽暗之中细微
之事便见体则兼该乎众理用则各当乎一事戒惧
卷六 第 29a 页 WYG0204-0864c.png
所以存天理只是言其静而无一息之不存耳若以
为兼动言之则道既无物不有亦将杂然而应之耶
若果如此岂主一无适之谓哉慎独所以遏人欲所
谓隐微却只是一事欲应其事而无失又岂可但于
动之初加谨乎盖静则兼存众理以立其体动则随
事致察以达其用二节章句之言以此推之其意自
见双峰奈何以章句之意为己意而以该动静动之
初之说诬朱子误后学哉
为兼动言之则道既无物不有亦将杂然而应之耶
若果如此岂主一无适之谓哉慎独所以遏人欲所
谓隐微却只是一事欲应其事而无失又岂可但于
动之初加谨乎盖静则兼存众理以立其体动则随
事致察以达其用二节章句之言以此推之其意自
见双峰奈何以章句之意为己意而以该动静动之
初之说诬朱子误后学哉
卷六 第 29b 页 WYG0204-0864d.png
饶氏合喜怒哀乐未𤼵与致中和二节为一节其意盖
谓自喜怒哀乐之未𤼵谓之中至万物育焉盖因上文
静存动察之功而推其体立用行之效也今以上四句
自为一节以为道不可离之意疑非本旨
此章前后五节皆是以本然之道理与当然之工夫
相间而言而二者之间又各以一体一用对待言之
极为详整第一节是总言以起之性是体道是用天
理之本然者也教即脩道以复其性之谓人事之当
谓自喜怒哀乐之未𤼵谓之中至万物育焉盖因上文
静存动察之功而推其体立用行之效也今以上四句
自为一节以为道不可离之意疑非本旨
此章前后五节皆是以本然之道理与当然之工夫
相间而言而二者之间又各以一体一用对待言之
极为详整第一节是总言以起之性是体道是用天
理之本然者也教即脩道以复其性之谓人事之当
卷六 第 30a 页 WYG0204-0865a.png
然者也第二节第三节是由教而入以存天理遏人
欲之事此是就体用上做工夫处第四节是以性情
之德对言此又是申言本然之道理处以见道之体
用自然而然故见道之本不可离者如此双峰以为
疑非本旨何耶第五节是就性情之德上做工夫处
又推其效验而极言之此又是申言当然工夫与学
问之极工也若合而一之则但详于本然道理与效
验之极致而并无一言申说做工夫处又岂为得其
欲之事此是就体用上做工夫处第四节是以性情
之德对言此又是申言本然之道理处以见道之体
用自然而然故见道之本不可离者如此双峰以为
疑非本旨何耶第五节是就性情之德上做工夫处
又推其效验而极言之此又是申言当然工夫与学
问之极工也若合而一之则但详于本然道理与效
验之极致而并无一言申说做工夫处又岂为得其
卷六 第 30b 页 WYG0204-0865b.png
本旨也哉双峰只因欲与其首章未说气质与致是
坐致之致意不相反故如此立异耳殆未必然
饶氏谓鲁尝谓众人有性而无中人以为怪众心之心
纷纷扰扰无须刻宁息何由有中
人心合有动静亦犹人心必有此性一般若以众人
之心纷纷扰扰为无中则众人汨于气习而性凿者
亦岂可遂谓无其性也耶况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人
类之多其间岂无不纷扰而有宁息者耶何可据一
坐致之致意不相反故如此立异耳殆未必然
饶氏谓鲁尝谓众人有性而无中人以为怪众心之心
纷纷扰扰无须刻宁息何由有中
人心合有动静亦犹人心必有此性一般若以众人
之心纷纷扰扰为无中则众人汨于气习而性凿者
亦岂可遂谓无其性也耶况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人
类之多其间岂无不纷扰而有宁息者耶何可据一
卷六 第 31a 页 WYG0204-0865c.png
己之见而尽诬天下为无人哉众人有性而无中子
思所不敢言程朱所未尝道而双峰昌然言之亦安
得怪人之以为怪也哉要之此亦起于以不睹不闻
为暂焉之须所见尔
饶氏谓中节之节有限止之义喜怒哀乐之未𤼵其过
不患其不及故以节言之 辑释亦引此说
此恐亦言之太快谓之中节便如中的一般过者固
不可中不及者尤未易中喜怒哀乐出于人欲者固
思所不敢言程朱所未尝道而双峰昌然言之亦安
得怪人之以为怪也哉要之此亦起于以不睹不闻
为暂焉之须所见尔
饶氏谓中节之节有限止之义喜怒哀乐之未𤼵其过
不患其不及故以节言之 辑释亦引此说
此恐亦言之太快谓之中节便如中的一般过者固
不可中不及者尤未易中喜怒哀乐出于人欲者固
卷六 第 31b 页 WYG0204-0865d.png
易至于过而难得不及出于天理者虽亦有过而反
易至于不及何则且如有一善人在此能喜之者能有
几人能十分喜者又有几人见恶而怒闻道而乐何
莫不难至于过易至于不及耶又如三年之丧圣人
为之中制以节其哀戚之心使贤者俯就而不敢过
不肖者企及而不敢不及也然而世之俯就者不一
二企而及者常千百亦有并不能企及者焉乌在其
为喜怒哀乐不患其不及耶
易至于不及何则且如有一善人在此能喜之者能有
几人能十分喜者又有几人见恶而怒闻道而乐何
莫不难至于过易至于不及耶又如三年之丧圣人
为之中制以节其哀戚之心使贤者俯就而不敢过
不肖者企及而不敢不及也然而世之俯就者不一
二企而及者常千百亦有并不能企及者焉乌在其
为喜怒哀乐不患其不及耶
卷六 第 32a 页 WYG0204-0866a.png
饶氏谓情无乖戾谓之和今章句曰应物之处无少差
谬则是事之无过不及而得中之谓似亦非所以言和
和是情之𤼵致和则自情而达之所应之事矣不然
又何以见推而极之之实乎盖情不徒𤼵必有所应
之事章句此二句是释致和之义观自字以至于字
之意可见致字之意只因双峰说致字之义不同故
如此见尔馀于后二段究之
章句以致中和之致为推而极之 释义改为如可坐
谬则是事之无过不及而得中之谓似亦非所以言和
和是情之𤼵致和则自情而达之所应之事矣不然
又何以见推而极之之实乎盖情不徒𤼵必有所应
之事章句此二句是释致和之义观自字以至于字
之意可见致字之意只因双峰说致字之义不同故
如此见尔馀于后二段究之
章句以致中和之致为推而极之 释义改为如可坐
卷六 第 32b 页 WYG0204-0866b.png
而致之致谓功深力到而自有以使之然也其意盖谓
这个著力不得人但当于不睹不闻处戒惧于独处加
谨到得工夫纯熟则自然中自然和
此已略于前段辩其合二节为一节处及之详此二
节前是说本然之理如何更不说工夫而但极言其
效验耶且坐致之致是我无所为但坐而致彼之来
此处自自学者做到圣人地位不知亦可以自无所
为但坐而致彼圣人之位之自来否若曰中和是人
这个著力不得人但当于不睹不闻处戒惧于独处加
谨到得工夫纯熟则自然中自然和
此已略于前段辩其合二节为一节处及之详此二
节前是说本然之理如何更不说工夫而但极言其
效验耶且坐致之致是我无所为但坐而致彼之来
此处自自学者做到圣人地位不知亦可以自无所
为但坐而致彼圣人之位之自来否若曰中和是人
卷六 第 33a 页 WYG0204-0866c.png
心本然纯粹之德则生来便自如此又何待于戒惧
慎独纯熟而后然耶又岂必坐致而后至耶若曰戒
惧慎独是工夫致是著力不得坐而致之之处如此
则须今日做戒惧慎独工夫明日则只坐而致之著
力不得耶将一边做工夫一边著力耶若做工夫时
便是坐致时则著力不得又当属之何时况既无不
做工夫时又安有时节可得而坐致耶皆所未喻且
中庸不独此处言致字如致曲致广大之致皆是推
慎独纯熟而后然耶又岂必坐致而后至耶若曰戒
惧慎独是工夫致是著力不得坐而致之之处如此
则须今日做戒惧慎独工夫明日则只坐而致之著
力不得耶将一边做工夫一边著力耶若做工夫时
便是坐致时则著力不得又当属之何时况既无不
做工夫时又安有时节可得而坐致耶皆所未喻且
中庸不独此处言致字如致曲致广大之致皆是推
卷六 第 33b 页 WYG0204-0866d.png
极之义何独致中和之致不得为推极耶非愚所敢
知也
致中和 章句致推而极之也(云云)自戒惧而约之以
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
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
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纂疏赵氏曰约是
收敛近里之意精是别得不杂之意此二字尤朱子吃
𦂳示人处 𤼵明收敛近里贵乎约审察几微近乎精
知也
致中和 章句致推而极之也(云云)自戒惧而约之以
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
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
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纂疏赵氏曰约是
收敛近里之意精是别得不杂之意此二字尤朱子吃
𦂳示人处 𤼵明收敛近里贵乎约审察几微近乎精
卷六 第 34a 页 WYG0204-0867a.png
二字下得犹不苟
纂疏𤼵明所以称赞约精二字之首如此未知其于
此段章句之旨果无疑否但近见学者初述双峰该
动静之说以为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至
静之中即不睹不闻之处其意盖曰自兼动静而收
敛之以至于不睹不闻至静之中也夫中是未𤼵静
时之事和是巳𤼵动时之事必于静时做静上工夫
则该动静不可以致中动时做动上工夫则动之初
纂疏𤼵明所以称赞约精二字之首如此未知其于
此段章句之旨果无疑否但近见学者初述双峰该
动静之说以为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至
静之中即不睹不闻之处其意盖曰自兼动静而收
敛之以至于不睹不闻至静之中也夫中是未𤼵静
时之事和是巳𤼵动时之事必于静时做静上工夫
则该动静不可以致中动时做动上工夫则动之初
卷六 第 34b 页 WYG0204-0867b.png
不足以致和此理明甚朱子岂有不晓双峰理有未
明而不尽乎人言之意故乃创为此说(该动静动之初)以该
朱子误后学乱道甚矣尚可述之以释章句之旨乎
窃详此段章句之旨戒惧二字不止是举戒慎恐惧
四字意言是举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二全句对慎独言之之耳两自字两以至于字是推
而极之之意所谓致也大凡静是自外静至内必耳
目无所睹闻于外矣然后此心亦寂然不动于内内
明而不尽乎人言之意故乃创为此说(该动静动之初)以该
朱子误后学乱道甚矣尚可述之以释章句之旨乎
窃详此段章句之旨戒惧二字不止是举戒慎恐惧
四字意言是举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二全句对慎独言之之耳两自字两以至于字是推
而极之之意所谓致也大凡静是自外静至内必耳
目无所睹闻于外矣然后此心亦寂然不动于内内
卷六 第 35a 页 WYG0204-0867c.png
即所谓至静之中也动是自内动出外必一念萌动
于内矣然后与事物应接于外外即所谓应接于也
约是自外收敛入内之谓精是自内审察出外之谓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盖曰自不睹不闻
于外而戒惧之又收敛入内至于此心寂然不动之
中无所不用其戒惧则致中之工至矣自谨独而精
之以至于应物之处盖曰自一念萌动于内而慎之
又审察出外至于所应接之事物无所不用其慎则
于内矣然后与事物应接于外外即所谓应接于也
约是自外收敛入内之谓精是自内审察出外之谓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盖曰自不睹不闻
于外而戒惧之又收敛入内至于此心寂然不动之
中无所不用其戒惧则致中之工至矣自谨独而精
之以至于应物之处盖曰自一念萌动于内而慎之
又审察出外至于所应接之事物无所不用其慎则
卷六 第 35b 页 WYG0204-0867d.png
致和之工至矣无少偏倚无少差谬是一时极其中
和之意是自外至内自内至外无不全尽之谓先儒
以为横致一致是也其守不失无适不然是无时不
极其中之意是从今至后从此至他未尝间断之谓
先儒以为直致一致是也语录有曰戒惧是由外言
之以尽乎内谨独是由内言之以尽乎外愚盖即此
以推章句之旨耳非尽出于臆见也不知识者以为
然否
和之意是自外至内自内至外无不全尽之谓先儒
以为横致一致是也其守不失无适不然是无时不
极其中之意是从今至后从此至他未尝间断之谓
先儒以为直致一致是也语录有曰戒惧是由外言
之以尽乎内谨独是由内言之以尽乎外愚盖即此
以推章句之旨耳非尽出于臆见也不知识者以为
然否
卷六 第 36a 页 WYG0204-0868a.png
饶氏谓致中和而能使天地位万物育者是有此理也
譬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使其如汤文之有七十
里者里则其朝诸侯有天下也必矣颜子居陋巷何缘
使天下归之然同门之人心悦诚服万世之下皆崇仰
之非天下归仁而何 辑释亦引此说
中和位育或问明以事言而谓彼以理言者言之不
备有以启后学之疑不若直以事言而理在其中之
为尽耳故陈氏亦曰此乃有位者之事功非泛就君
譬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使其如汤文之有七十
里者里则其朝诸侯有天下也必矣颜子居陋巷何缘
使天下归之然同门之人心悦诚服万世之下皆崇仰
之非天下归仁而何 辑释亦引此说
中和位育或问明以事言而谓彼以理言者言之不
备有以启后学之疑不若直以事言而理在其中之
为尽耳故陈氏亦曰此乃有位者之事功非泛就君
卷六 第 36b 页 WYG0204-0868b.png
子说详此则饶氏是有此理之言正或问之所谓未
备者读者考焉可也又按归仁之归集注云犹与也
天下之人皆与其仁只是天下皆以仁称之今双峰
以为归往之归误矣(先改)
章句取杨氏之说以首章为一篇之体要故于下十章
云释首章之义于费隐章云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
饶氏皆不用其说其意盖谓首章言中和下十章自
言中庸首章言戒惧慎独下十章自言择守矫皆非释
备者读者考焉可也又按归仁之归集注云犹与也
天下之人皆与其仁只是天下皆以仁称之今双峰
以为归往之归误矣(先改)
章句取杨氏之说以首章为一篇之体要故于下十章
云释首章之义于费隐章云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
饶氏皆不用其说其意盖谓首章言中和下十章自
言中庸首章言戒惧慎独下十章自言择守矫皆非释
卷六 第 37a 页 WYG0204-0868c.png
首章之义首章言道不可须臾离对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而言既不专重在道不可离一句况费隐章自承上
十章中庸等语而𤼵亦非专申首章之意
首章言中和后十章自言中庸首章言戒慎独后十
十章自言择守矫以此为后十章非释首章之證窃
恐未当此只因以首章未说气质故如此见尔其详
于第二章章下辩变和言庸处及之姑举一端于此
以见其槩夫戒惧慎独是存养省察之事择中庸守
微而言既不专重在道不可离一句况费隐章自承上
十章中庸等语而𤼵亦非专申首章之意
首章言中和后十章自言中庸首章言戒慎独后十
十章自言择守矫以此为后十章非释首章之證窃
恐未当此只因以首章未说气质故如此见尔其详
于第二章章下辩变和言庸处及之姑举一端于此
以见其槩夫戒惧慎独是存养省察之事择中庸守
卷六 第 37b 页 WYG0204-0868d.png
中庸即致知力行之工非存心无以致知非省察无
以力行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谓首章
言戒惧后十章自言择中庸非择首章之意者未察
程子之旨者也大学第六章为诚身之本工夫全在
慎独后十章言慎独后十章自言守中庸非释首章
之意者不详大学之言者也则其说之非自明矣至
谓首章重不专在道不可离一句以其对隐微二句
而言者尤为未当双峰亦尝自言性道教三字道字
以力行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谓首章
言戒惧后十章自言择中庸非择首章之意者未察
程子之旨者也大学第六章为诚身之本工夫全在
慎独后十章言慎独后十章自言守中庸非释首章
之意者不详大学之言者也则其说之非自明矣至
谓首章重不专在道不可离一句以其对隐微二句
而言者尤为未当双峰亦尝自言性道教三字道字
卷六 第 38a 页 WYG0204-0869a.png
重所以下文便说道也者则非不知道之为重者特
以说须臾二字为不睹不闻所以看得不可离之意
狭了故如此见尔其实道不可离之道虽便是上文
率性之道然上文对性而言则道只是用此处专提
道之一字起说则道字自兼体用了故以上文言之
则天命之性即此道之体率性之道即此道之用以
下文言之则大本之中即此道之体达道之和即此
道之用也就此二节言之则戒惧所以存养此道之
以说须臾二字为不睹不闻所以看得不可离之意
狭了故如此见尔其实道不可离之道虽便是上文
率性之道然上文对性而言则道只是用此处专提
道之一字起说则道字自兼体用了故以上文言之
则天命之性即此道之体率性之道即此道之用以
下文言之则大本之中即此道之体达道之和即此
道之用也就此二节言之则戒惧所以存养此道之
卷六 第 38b 页 WYG0204-0869b.png
体慎独所以省察此道之用也唯道之体用无不该
贯如此此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天下初无二道后
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何尝不便是首章不可离之道
费者用之广隐者体之微此所谓体又何尝不便是
首章天命之性大本之中与夫戒惧致中所存之体
此所谓用又何尝不便是首章率性之道达道之和
与夫慎独致和所推之用乎至于近自夫妇居室之
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无往而非斯道
贯如此此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天下初无二道后
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何尝不便是首章不可离之道
费者用之广隐者体之微此所谓体又何尝不便是
首章天命之性大本之中与夫戒惧致中所存之体
此所谓用又何尝不便是首章率性之道达道之和
与夫慎独致和所推之用乎至于近自夫妇居室之
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无往而非斯道
卷六 第 39a 页 WYG0204-0869c.png
之用而其所以然者亦无往而非斯道之体然则道
之不离者于此尤为易见朱子之言岂不深切著明
明双峰只因谓首章未说气质而后章有愚不肖圣
人之不同难以迁就故如此离析之耳至曰道不可
离自对莫见莫显而言不专重在道不可离一句则
此二节虽相对而言然道不可离一句又是大总脑
处唯其道不可须臾离故静时不可无存养之工动
时尤不可无省察之工也朱子皆以不可须臾之其
之不离者于此尤为易见朱子之言岂不深切著明
明双峰只因谓首章未说气质而后章有愚不肖圣
人之不同难以迁就故如此离析之耳至曰道不可
离自对莫见莫显而言不专重在道不可离一句则
此二节虽相对而言然道不可离一句又是大总脑
处唯其道不可须臾离故静时不可无存养之工动
时尤不可无省察之工也朱子皆以不可须臾之其
卷六 第 39b 页 WYG0204-0869d.png
旨深矣此二节文理正如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
不见其人处相似皆是以四句分作两截则两截自
相对总说则以起首一句为总脑者知彼则知此矣
然则谓道不可离对莫见莫显二句言重不在此一
句者不详文势者也谓费隐章不申明道不可离意
者不察道无二道者也姑俟知者为折衷焉
饶氏改章句释中和之义曰喜与怒对哀与乐对四者
各偏于一其未𤼵也则性体浑然四无偏倚故谓之中
不见其人处相似皆是以四句分作两截则两截自
相对总说则以起首一句为总脑者知彼则知此矣
然则谓道不可离对莫见莫显二句言重不在此一
句者不详文势者也谓费隐章不申明道不可离意
者不察道无二道者也姑俟知者为折衷焉
饶氏改章句释中和之义曰喜与怒对哀与乐对四者
各偏于一其未𤼵也则性体浑然四无偏倚故谓之中
卷六 第 40a 页 WYG0204-0870a.png
𤼵皆中节情之得其正者也一无乖戾故谓之和其意
盖谓四件如东西南北相似方其未𤼵只在中间故谓
之中及其既𤼵必件件中节方可谓之和下个四字见
得于四者无所系著下个一字又见得皆字分晓
此虽与章句无大背驰然不若章句之浑融而无不
包也何则人之性则只有仁义礼智四者人之情却
不止于此四者子思亦举其概以示人尔自喜怒哀
乐之外若爱若恶若畏若惧若怨若惊若忧患若好
盖谓四件如东西南北相似方其未𤼵只在中间故谓
之中及其既𤼵必件件中节方可谓之和下个四字见
得于四者无所系著下个一字又见得皆字分晓
此虽与章句无大背驰然不若章句之浑融而无不
包也何则人之性则只有仁义礼智四者人之情却
不止于此四者子思亦举其概以示人尔自喜怒哀
乐之外若爱若恶若畏若惧若怨若惊若忧患若好
卷六 第 40b 页 WYG0204-0870b.png
乐皆人之情也若曰但于喜怒哀乐四无偏倚必拘
馀者或有偏倚奈何但于喜怒哀乐一无乖戾而于
馀者或有乖戾奈何经文章句但举其槩言之则馀
皆可通双峰必限之于于喜怒哀乐四无偏倚必拘
之以于喜怒哀乐四者之中一无乖戾虽若亲切不
可移易而不知以类而推则不可通其馀矣不知识
者以为然否
饶氏谓章句吾心正而天地之心亦正吾气顺而天地
馀者或有偏倚奈何但于喜怒哀乐一无乖戾而于
馀者或有乖戾奈何经文章句但举其槩言之则馀
皆可通双峰必限之于于喜怒哀乐四无偏倚必拘
之以于喜怒哀乐四者之中一无乖戾虽若亲切不
可移易而不知以类而推则不可通其馀矣不知识
者以为然否
饶氏谓章句吾心正而天地之心亦正吾气顺而天地
卷六 第 41a 页 WYG0204-0870c.png
之气亦顺是以中属心和属气然中性也和情也性情
皆统于心恐不可以中为心而和不可以为心且曰天
地之心待人而正亦似未安盖中和皆属心位育皆属
气
朱子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上说来则曰心曰气而
一体无不举矣朱子不以心正气顺为中和特曰能
致中则在我之心正能致和则在我之气顺心正则
天君安泰即一身之天地位也气顺则百体悦豫即
皆统于心恐不可以中为心而和不可以为心且曰天
地之心待人而正亦似未安盖中和皆属心位育皆属
气
朱子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上说来则曰心曰气而
一体无不举矣朱子不以心正气顺为中和特曰能
致中则在我之心正能致和则在我之气顺心正则
天君安泰即一身之天地位也气顺则百体悦豫即
卷六 第 41b 页 WYG0204-0870d.png
一身之万物育也在我者如此则在外者亦如此感
应之理自然而然可见一体之实况不曰万物气顺
而曰天地气顺可见不以气顺为和而和则气顺之
意气顺便是万物育了曰天地气顺则和是天地分
上事气顺是万物分上事矣推此则不以心正为中
而中则心正之意可见况以一体之意观之则人便
是天地之心吾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天地之心
吾之心耳岂谓吾心之外天地别有可正之心哉若
应之理自然而然可见一体之实况不曰万物气顺
而曰天地气顺可见不以气顺为和而和则气顺之
意气顺便是万物育了曰天地气顺则和是天地分
上事气顺是万物分上事矣推此则不以心正为中
而中则心正之意可见况以一体之意观之则人便
是天地之心吾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天地之心
吾之心耳岂谓吾心之外天地别有可正之心哉若
卷六 第 42a 页 WYG0204-0871a.png
曰天地之心待人而正是二心也二心非一体之意
一体则不当有二心矣双峰此疑不得朱子之意也
但其曰中和皆属心位育皆属气虽非章句本旨亦
可备一说姑存之以俟知者
辑讲问章句云极其中而天地位极其和而万物育似
太分裂饶氏曰是如此
疑其分裂朱子于或问中辩之已详愚奚赘赘但双
峰释义亦以天地万物分而属于中和今又费辞自
一体则不当有二心矣双峰此疑不得朱子之意也
但其曰中和皆属心位育皆属气虽非章句本旨亦
可备一说姑存之以俟知者
辑讲问章句云极其中而天地位极其和而万物育似
太分裂饶氏曰是如此
疑其分裂朱子于或问中辩之已详愚奚赘赘但双
峰释义亦以天地万物分而属于中和今又费辞自
卷六 第 42b 页 WYG0204-0871b.png
辩而独疑章句之分裂何哉抑又因此可见朱子不
以戒惧为该动静慎独为动之初之意何则观朱子
于此且曰特据其效而推本其所以然则各有所从
来而不可紊耳况于戒惧慎独一体一用又为致中
致和用工之要中为未𤼵方静之时岂有兼动静乃
可以致中之理和为己𤼵动时之事又岂有只慎于
动之初而可以致和之理效验不可不推本其所从
来而不可紊工夫独可不分别其所从始而使之紊
以戒惧为该动静慎独为动之初之意何则观朱子
于此且曰特据其效而推本其所以然则各有所从
来而不可紊耳况于戒惧慎独一体一用又为致中
致和用工之要中为未𤼵方静之时岂有兼动静乃
可以致中之理和为己𤼵动时之事又岂有只慎于
动之初而可以致和之理效验不可不推本其所从
来而不可紊工夫独可不分别其所从始而使之紊
卷六 第 43a 页 WYG0204-0871c.png
乎以此见得朱子只以一动一静对说戒惧慎独决
无该动静与动之初之意读者详之
章句修道之教亦在其中 辑释从𤼵明引陈氏曰致
中即天命之性致和即率性之道及天地位万物育则
修道之教亦在其中
窃谓中和主性道而言曰致则教在其中位育其极
功耳陈氏以致中致和属之性道故只得以位育属
教殊不思性道何尝有致字意来读者详之
无该动静与动之初之意读者详之
章句修道之教亦在其中 辑释从𤼵明引陈氏曰致
中即天命之性致和即率性之道及天地位万物育则
修道之教亦在其中
窃谓中和主性道而言曰致则教在其中位育其极
功耳陈氏以致中致和属之性道故只得以位育属
教殊不思性道何尝有致字意来读者详之
卷六 第 43b 页 WYG0204-0871d.png
中和位育或问此万化之本原一心之妙用圣神之能
事学问之极功 𤼵明圣神能事究极之惟大圣人能
与于此学问极功降圣人一等而论之由教而入者果
能尽致中和工夫夫则其学问之极功亦可庶几乎此
亦可以为贤人矣
孟子论圣神必本于善性鲁谓学问极功之外他有
所谓圣神之能事圣人能事犹非学问极功所可当
乎𤼵明盖祖述饶氏生知安行之圣与大而化之之
事学问之极功 𤼵明圣神能事究极之惟大圣人能
与于此学问极功降圣人一等而论之由教而入者果
能尽致中和工夫夫则其学问之极功亦可庶几乎此
亦可以为贤人矣
孟子论圣神必本于善性鲁谓学问极功之外他有
所谓圣神之能事圣人能事犹非学问极功所可当
乎𤼵明盖祖述饶氏生知安行之圣与大而化之之
卷六 第 44a 页 WYG0204-0872a.png
圣不同之言以为说而不思子思朱子之意不如此
也此一节承戒惧慎独而推极之章句曰此学问之
极功圣神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
其中矣章句所言即或问之意曾谓学问极功与圣
神能事有二致乎
第二章君子中庸章句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而平常之理也 饶氏去其不偏不倚四字其意盖谓
以下文择守中庸等语观之恐不是说未𤼵底子思首
也此一节承戒惧慎独而推极之章句曰此学问之
极功圣神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
其中矣章句所言即或问之意曾谓学问极功与圣
神能事有二致乎
第二章君子中庸章句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而平常之理也 饶氏去其不偏不倚四字其意盖谓
以下文择守中庸等语观之恐不是说未𤼵底子思首
卷六 第 44b 页 WYG0204-0872b.png
章中和特推其所由来耳
按朱子尝曰中庸之中本是说无过不及之中大旨
在时中上若推其本则自喜怒哀乐未𤼵之中而为
时中之中未𤼵之中是体时中之中是用中字兼中
和而详详味此言则朱子兼不偏不倚释中字之意
可见殊不思择守中庸固皆就用上说然若不从体
上说来则天下岂有无体之用哉至谓中和特推其
所自来耳然则性情果皆无预于事理耶岂子思虚
按朱子尝曰中庸之中本是说无过不及之中大旨
在时中上若推其本则自喜怒哀乐未𤼵之中而为
时中之中未𤼵之中是体时中之中是用中字兼中
和而详详味此言则朱子兼不偏不倚释中字之意
可见殊不思择守中庸固皆就用上说然若不从体
上说来则天下岂有无体之用哉至谓中和特推其
所自来耳然则性情果皆无预于事理耶岂子思虚
卷六 第 45a 页 WYG0204-0872c.png
设天命之性大本之中与夫戒惧致中之工夫于前
至于行事之际则皆不原于道体无赖于存养之功
即又岂但空论性情之德存省之功于始至于择守
中庸之时亦皆无所资于彼但就事理上择而守之
耶况后章论费隐论尊德性道问学皆合体用言之
岂亦子思之误耶耶双峰于一贯忠恕章则尤朱子
欠说曾子有一上工夫于洒扫应对章则病子夏泥
事而不说理无以贯通之于此却又谓未𤼵底无预
至于行事之际则皆不原于道体无赖于存养之功
即又岂但空论性情之德存省之功于始至于择守
中庸之时亦皆无所资于彼但就事理上择而守之
耶况后章论费隐论尊德性道问学皆合体用言之
岂亦子思之误耶耶双峰于一贯忠恕章则尤朱子
欠说曾子有一上工夫于洒扫应对章则病子夏泥
事而不说理无以贯通之于此却又谓未𤼵底无预
卷六 第 45b 页 WYG0204-0872d.png
于择守意正相反皆是但知求朱子之疵而不自觉
其彼此之皆病也多见其不知量耳姑述其槩于此
其详于此章之末变论和言庸处及十二章论前面
许多说话都是说费处辩之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辑讲问章句云君子知
其在我故能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窃意时
中之中指已𤼵者言戒惧不睹不闻只于未𤼵上说得
饶氏曰章句戒慎恐惧是兼动静说然施于此章毕竟
其彼此之皆病也多见其不知量耳姑述其槩于此
其详于此章之末变论和言庸处及十二章论前面
许多说话都是说费处辩之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辑讲问章句云君子知
其在我故能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窃意时
中之中指已𤼵者言戒惧不睹不闻只于未𤼵上说得
饶氏曰章句戒慎恐惧是兼动静说然施于此章毕竟
卷六 第 46a 页 WYG0204-0873a.png
多了不睹闻闻四字且无时不中亦非文意不若只言
随处中要之章句自君子知其在我以下与本文意不
同
章句前释中庸之中无不偏不倚说故此处亦从戒
惧不睹不闻处说起双峰前既去其不偏不倚四字
则于此亦不之从是矣又何必以戒惧无动静为朱
子以自明耶无时不中之言不若随时处中似矣但
朱子释上文君子时中正意己曰又能随时以处中
随处中要之章句自君子知其在我以下与本文意不
同
章句前释中庸之中无不偏不倚说故此处亦从戒
惧不睹不闻处说起双峰前既去其不偏不倚四字
则于此亦不之从是矣又何必以戒惧无动静为朱
子以自明耶无时不中之言不若随时处中似矣但
朱子释上文君子时中正意己曰又能随时以处中
卷六 第 46b 页 WYG0204-0873b.png
也饶氏既不述其上文正意又略其中无定体随时
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三句但自君子知其在我以下
说起而谓自是一说可谓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理有
未明而不尽乎人言之意矣𤼵明亦谓君子知其在
我以下为又推其本而以知为重(云云)盖亦本饶说
而云辑释亦引其无时不中亦非文意不若只言随
时处中之言盖亦因不通看章句全文而唯就此三
句求其意之过也读者详之
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三句但自君子知其在我以下
说起而谓自是一说可谓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理有
未明而不尽乎人言之意矣𤼵明亦谓君子知其在
我以下为又推其本而以知为重(云云)盖亦本饶说
而云辑释亦引其无时不中亦非文意不若只言随
时处中之言盖亦因不通看章句全文而唯就此三
句求其意之过也读者详之
卷六 第 47a 页 WYG0204-0873c.png
饶氏随时处中又曰故能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
不中 丛说谓章句上既曰随时处中是就应事处言
其下却曰戒慎恐惧而无时不中则是以存心言也时
中正是慎独致和之事而章句之言如此其偶然有脱
略欤下面肆欲妄行却正就𤼵处言
此是剿双峰之意而小变之以求章句之疵者也愚
己辩饶则不必辩此矣但章句前释中庸之义既曰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矣章末又曰中庸
不中 丛说谓章句上既曰随时处中是就应事处言
其下却曰戒慎恐惧而无时不中则是以存心言也时
中正是慎独致和之事而章句之言如此其偶然有脱
略欤下面肆欲妄行却正就𤼵处言
此是剿双峰之意而小变之以求章句之疵者也愚
己辩饶则不必辩此矣但章句前释中庸之义既曰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矣章末又曰中庸
卷六 第 47b 页 WYG0204-0873d.png
之中兼中和之义矣中间不如此言则是戒惧皆无
用之虚言而应事皆不以之为本矣无时不中自应
上文中无定体随时而在言之正是应事之时其所
以必先言戒惧者以见非存心无以为应事之本也
奈何以此为存心而非应事乎要之丛说只因误认
章句无时不中之中为在中之中故如此见尔读者
详焉可也
章句曰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情性言之则曰中和以
用之虚言而应事皆不以之为本矣无时不中自应
上文中无定体随时而在言之正是应事之时其所
以必先言戒惧者以见非存心无以为应事之本也
奈何以此为存心而非应事乎要之丛说只因误认
章句无时不中之中为在中之中故如此见尔读者
详焉可也
章句曰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情性言之则曰中和以
卷六 第 48a 页 WYG0204-0874a.png
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辑讲中和以性情言人心本然纯粹之德也中庸以
事理言天下当然之则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也也二者
虽同此中理而所指各异故致中和者则欲其戒惧慎
独以涵养乎性情践中庸者则欲其择善固执以求合
乎事理二者内外交养之道也 辑释亦引此说
中和与中庸存省与择守双峰谓其所指各异愚已
尝辩之矣今请因其性情与事理所指各异之说而
辑讲中和以性情言人心本然纯粹之德也中庸以
事理言天下当然之则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也也二者
虽同此中理而所指各异故致中和者则欲其戒惧慎
独以涵养乎性情践中庸者则欲其择善固执以求合
乎事理二者内外交养之道也 辑释亦引此说
中和与中庸存省与择守双峰谓其所指各异愚已
尝辩之矣今请因其性情与事理所指各异之说而
卷六 第 48b 页 WYG0204-0874b.png
申言之庶乎可见如朱子之说则内外有交养之益
如双峰之言则判内外离心迹不得为文养矣盖以
性对理而言则性具于心而理散于事若有内外之
分也然性即理也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有此理而此
性足以该之故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
性之所以无内外也性无内外故未𤼵之前诚有存
养之工则天理之本然者无所亏丧所以达之于用
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也以情对事而言则情𤼵于
如双峰之言则判内外离心迹不得为文养矣盖以
性对理而言则性具于心而理散于事若有内外之
分也然性即理也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有此理而此
性足以该之故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
性之所以无内外也性无内外故未𤼵之前诚有存
养之工则天理之本然者无所亏丧所以达之于用
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也以情对事而言则情𤼵于
卷六 第 49a 页 WYG0204-0874c.png
心而事至乎外若有内外之分也然情未尝无所感
而徒𤼵必因有当应之事而后喜怒哀乐之情随所
感而应之事非死灰其心者所可应必因喜怒哀乐
之情𤼵皆中节而后事始各得其宜故已𤼵之后诚
有省察之工则情无不中其节而事亦无不当于理
者矣由是观之择中庸而无存养之工则察理必不
能精而无以为力行之本守中庸而无省察之工则
人欲必不可遏而所知为徒知矣谓存省与择守所
而徒𤼵必因有当应之事而后喜怒哀乐之情随所
感而应之事非死灰其心者所可应必因喜怒哀乐
之情𤼵皆中节而后事始各得其宜故已𤼵之后诚
有省察之工则情无不中其节而事亦无不当于理
者矣由是观之择中庸而无存养之工则察理必不
能精而无以为力行之本守中庸而无省察之工则
人欲必不可遏而所知为徒知矣谓存省与择守所
卷六 第 49b 页 WYG0204-0874d.png
指不同可乎朱子以中庸之中兼中和之义则存省
皆所以为择守之本择守皆有以致存省之实此内
外所以有交养之益也双峰既谓性情与事理所指
各异又折存省与择守之二而二之则存省时未暇
择守择守时妨于存省正如前论坐致与戒惧慎独
时有相妨者相似此则不唯内自内外自外而且至
于内外之交相为病矣尚安得其相养乎抑愚又尝
反覆双峰之说而知其所以致此差失之故有二谓
皆所以为择守之本择守皆有以致存省之实此内
外所以有交养之益也双峰既谓性情与事理所指
各异又折存省与择守之二而二之则存省时未暇
择守择守时妨于存省正如前论坐致与戒惧慎独
时有相妨者相似此则不唯内自内外自外而且至
于内外之交相为病矣尚安得其相养乎抑愚又尝
反覆双峰之说而知其所以致此差失之故有二谓
卷六 第 50a 页 WYG0204-0875a.png
首章未及气质下章乃言气质者其一也说中和以
为四无偏倚一无乖戾者其二也未及气质之说愚
已辩之详矣四无偏倚一无乖戾之说愚亦尝辩其
略矣今请耳申二者未尽之蕴以明之盖子思之意
所重在乎未𤼵已𤼵中节不中节而不在于喜怒哀
乐之四者双峰则限之以但以喜怒哀乐四无偏倚
拘之以但于喜怒哀乐一无乖戾是所重不在于未
𤼵已𤼵中节不中节而但在于喜怒哀乐之四者也
为四无偏倚一无乖戾者其二也未及气质之说愚
已辩之详矣四无偏倚一无乖戾之说愚亦尝辩其
略矣今请耳申二者未尽之蕴以明之盖子思之意
所重在乎未𤼵已𤼵中节不中节而不在于喜怒哀
乐之四者双峰则限之以但以喜怒哀乐四无偏倚
拘之以但于喜怒哀乐一无乖戾是所重不在于未
𤼵已𤼵中节不中节而但在于喜怒哀乐之四者也
卷六 第 50b 页 WYG0204-0875b.png
殊不思人之情岂止于此四者子思特举此四者以
为之凡例耳唯饶氏只以四者𤼵皆中节为和故谓
性之所具情之所𤼵皆无预于择守之工遂以性情
与事理判而为二而如此差失也且人性之目有仁
义理智四者之别姑以智仁两端言之智之𤼵为是
非之心仁之𤼵为恻隐之心是非恻隐之心非情乎
非此心之用乎二者之心不能察识扩充以尽其量
又可得为中节之和乎于此可见情之𤼵于性者不
为之凡例耳唯饶氏只以四者𤼵皆中节为和故谓
性之所具情之所𤼵皆无预于择守之工遂以性情
与事理判而为二而如此差失也且人性之目有仁
义理智四者之别姑以智仁两端言之智之𤼵为是
非之心仁之𤼵为恻隐之心是非恻隐之心非情乎
非此心之用乎二者之心不能察识扩充以尽其量
又可得为中节之和乎于此可见情之𤼵于性者不
卷六 第 51a 页 WYG0204-0875c.png
止于喜怒哀乐之四者矣及其达之事理之间则智
主于知所以择中庸者实本于是仁主于行所以守
中庸者实本于是谓性与事理所指各异可乎谓存
养之工与择守之事所指各异又可乎况择中庸者
在于穷理以致其知苟不横充其是非之心以分别
乎事物之理则善恶邪正莫得而辨则理必不明虽
欲择乎中庸不可得而择也守中庸者在于固执而
力行苟不能扩充其恻隐之心以全其本心之德则
主于知所以择中庸者实本于是仁主于行所以守
中庸者实本于是谓性与事理所指各异可乎谓存
养之工与择守之事所指各异又可乎况择中庸者
在于穷理以致其知苟不横充其是非之心以分别
乎事物之理则善恶邪正莫得而辨则理必不明虽
欲择乎中庸不可得而择也守中庸者在于固执而
力行苟不能扩充其恻隐之心以全其本心之德则
卷六 第 51b 页 WYG0204-0875d.png
心不能以无私事不能以当理虽欲守乎中庸不可
得而守也谓情与事理所指各异可乎谓省察之工
与择守之事所指各异又可乎大抵析而言之则存
养所以为致知之本致知即择中庸之事省察所以
为力行之助力行即守中庸之工(此意已于首章章下辩杨氏说处详
之此不再述)合而言之则未发之性皆所以为择守之本
故不可无存养之工已发之情皆所以为择守之用
故不可无省察之力(此意即上文所辩者)朱子谓下章皆释首
得而守也谓情与事理所指各异可乎谓省察之工
与择守之事所指各异又可乎大抵析而言之则存
养所以为致知之本致知即择中庸之事省察所以
为力行之助力行即守中庸之工(此意已于首章章下辩杨氏说处详
之此不再述)合而言之则未发之性皆所以为择守之本
故不可无存养之工已发之情皆所以为择守之用
故不可无省察之力(此意即上文所辩者)朱子谓下章皆释首
卷六 第 52a 页 WYG0204-0876a.png
章之意殆谓是夫双峰限于四者之情而不知子思
所重在于未发已发中节不中节而不在于喜怒哀
乐之四者其差失安得不如是哉若夫圣人设教政
为气质不齐者设若曰首章未说气质则性道人人
之所同具但只循其性之自然则日用事物各有当
行之路矣又何以修道立教为哉戒慎所以存天理
若未说气质则性即理也本然全具不待存之而自
不立可也又何待戒惧而后存耶慎独所以遏人欲
所重在于未发已发中节不中节而不在于喜怒哀
乐之四者其差失安得不如是哉若夫圣人设教政
为气质不齐者设若曰首章未说气质则性道人人
之所同具但只循其性之自然则日用事物各有当
行之路矣又何以修道立教为哉戒慎所以存天理
若未说气质则性即理也本然全具不待存之而自
不立可也又何待戒惧而后存耶慎独所以遏人欲
卷六 第 52b 页 WYG0204-0876b.png
若方说性而未及气质则性命纯乎义理之正何故
有私欲当遏私欲若不从形气上发则无所自来矣
若曰人性上自有私欲当遏则是不知人性之无不
善也知性无不善而犹以人欲为遏则是防之过也
唯以气质为说则自然旨意贯穿无许多窒碍矣更
以发皆中节之意推之尤见其说之不通夫饶氏既
曰中和言之心本然纯粹之德矣则子思言喜怒哀
乐未发谓之中何不但曰既发谓之和而必更以而
有私欲当遏私欲若不从形气上发则无所自来矣
若曰人性上自有私欲当遏则是不知人性之无不
善也知性无不善而犹以人欲为遏则是防之过也
唯以气质为说则自然旨意贯穿无许多窒碍矣更
以发皆中节之意推之尤见其说之不通夫饶氏既
曰中和言之心本然纯粹之德矣则子思言喜怒哀
乐未发谓之中何不但曰既发谓之和而必更以而
卷六 第 53a 页 WYG0204-0876c.png
皆中节四字为言耶曰皆中节则见其亦有不能中
节者矣中节谓之和不中节则乖戾而不和者不假
言矣既以中和为人心本然纯粹之德则宜有中节
而无不中节者矣今乃有不能皆中节者焉谓不由
乎气质之不齐则吾不信也假如其说则除非删去
经文而皆中节四字乃可通耳饶氏性如此说故于
第十一章之末详辩首章与后章所指各异之意其
间有曰性者浑然太极之全体无所偏驳故其未发
节者矣中节谓之和不中节则乖戾而不和者不假
言矣既以中和为人心本然纯粹之德则宜有中节
而无不中节者矣今乃有不能皆中节者焉谓不由
乎气质之不齐则吾不信也假如其说则除非删去
经文而皆中节四字乃可通耳饶氏性如此说故于
第十一章之末详辩首章与后章所指各异之意其
间有曰性者浑然太极之全体无所偏驳故其未发
卷六 第 53b 页 WYG0204-0876d.png
也则为中已发也则为和果删经文而皆中节四字
为说盖欲成就其未说气质之说则不得不然也但
不知情之发还亦有不中节也否又不知中节不节
节皆可以为和乎子思之意政恐未必如此也双峰
又谓首章是圣贤不犯手底工夫但降圣人一等便
有气质之累只恁地平做不得所以下文又有择守
强矫之说信斯言也则唯尧舜性之之事方无气质
之累乃可从事于首章工夫此外自汤武反之之事
为说盖欲成就其未说气质之说则不得不然也但
不知情之发还亦有不中节也否又不知中节不节
节皆可以为和乎子思之意政恐未必如此也双峰
又谓首章是圣贤不犯手底工夫但降圣人一等便
有气质之累只恁地平做不得所以下文又有择守
强矫之说信斯言也则唯尧舜性之之事方无气质
之累乃可从事于首章工夫此外自汤武反之之事
卷六 第 54a 页 WYG0204-0877a.png
便不免有气质之累则于首章工夫亦无预焉是则
首章工夫子思专为生和安行者设学者由教而入
者全不可企而及耶然则存养省察之工降圣人一
等皆无预耶不知有是理否双峰识见如此安得不
与章句枘凿姑述其同异于此以俟明者为折衷云
辑释士毅按惟君子能因性情之自然而致中和是以
能全德行之当然而践中庸究其用工惟在乎主敬而
已戒慎恐惧敬也择善固执非主敬者能之乎若小人
首章工夫子思专为生和安行者设学者由教而入
者全不可企而及耶然则存养省察之工降圣人一
等皆无预耶不知有是理否双峰识见如此安得不
与章句枘凿姑述其同异于此以俟明者为折衷云
辑释士毅按惟君子能因性情之自然而致中和是以
能全德行之当然而践中庸究其用工惟在乎主敬而
已戒慎恐惧敬也择善固执非主敬者能之乎若小人
卷六 第 54b 页 WYG0204-0877b.png
则全无主敬之功宜其无忌惮而反中庸也饶氏以中
和中庸二者分析而论故今又以二者融贯而论之云
倪氏此等折衷含□龙罩之说也盖以其于朱子饶
氏之说互有疑信故不敢决断取舍之耳饶氏病根
全在首章未说气质后章方说气质及性情事理所
指各异存省择守用工不同几句上倪氏并无一言
断置其是非则其于朱饶之孰是孰非未能了然于
心之间间明矣吁陈定宇胡云峰犹不免尔倪氏又
和中庸二者分析而论故今又以二者融贯而论之云
倪氏此等折衷含□龙罩之说也盖以其于朱子饶
氏之说互有疑信故不敢决断取舍之耳饶氏病根
全在首章未说气质后章方说气质及性情事理所
指各异存省择守用工不同几句上倪氏并无一言
断置其是非则其于朱饶之孰是孰非未能了然于
心之间间明矣吁陈定宇胡云峰犹不免尔倪氏又
卷六 第 55a 页 WYG0204-0877c.png
何责焉
第三章饶氏谓中庸其至矣乎是说道民鲜能是以气
质言非以世教言谓民能此中庸之道从古少矣论语
是说德子思是隐括来说道故去了之为德字添一能
字
此已于论语雍也篇之为德也章辨之此不再述
中庸其至矣乎章句过中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惟中庸
之德为至发明此处释中字只以无过不及之中言庸
第三章饶氏谓中庸其至矣乎是说道民鲜能是以气
质言非以世教言谓民能此中庸之道从古少矣论语
是说德子思是隐括来说道故去了之为德字添一能
字
此已于论语雍也篇之为德也章辨之此不再述
中庸其至矣乎章句过中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惟中庸
之德为至发明此处释中字只以无过不及之中言庸
卷六 第 55b 页 WYG0204-0877d.png
字以训在前不再出论语集注亦只言无过不及二处
俱不言不偏不倚
此是暗主饶说而引證以显章句之不然也饶说辩
之已详知彼则知此矣庸训在前不再出是己愚亦
曰中字之训在前本亦不再出但以欲显至字之义
故不得不如此说耳非再释中而不及庸也论语本
不言未发之中故但以无过不及释之不可引彼以
證此也
俱不言不偏不倚
此是暗主饶说而引證以显章句之不然也饶说辩
之已详知彼则知此矣庸训在前不再出是己愚亦
曰中字之训在前本亦不再出但以欲显至字之义
故不得不如此说耳非再释中而不及庸也论语本
不言未发之中故但以无过不及释之不可引彼以
證此也
卷六 第 56a 页 WYG0204-0878a.png
第四章鲜能知味也 丛说道不行知之过与不及道
不明行之过与不及是固然矣然下乃结之曰人莫不
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又是总于知盖二者皆欠真知耳
若真知理之极致则贤者固无过知者亦必笃于行不
徒知之而已也 发明(云云)然为学之序知必在先比
结语所以取譬于饮食知味盖以知味喻知道能真知
之则必求以行而后道之中庶几其能明之且能行之
辑释引晏氏曰(云云)鲜能知味以喻不能知道道既
不明行之过与不及是固然矣然下乃结之曰人莫不
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又是总于知盖二者皆欠真知耳
若真知理之极致则贤者固无过知者亦必笃于行不
徒知之而已也 发明(云云)然为学之序知必在先比
结语所以取譬于饮食知味盖以知味喻知道能真知
之则必求以行而后道之中庶几其能明之且能行之
辑释引晏氏曰(云云)鲜能知味以喻不能知道道既
卷六 第 56b 页 WYG0204-0878b.png
不明安能行乎末专言知味以见明道为先惟不明故
不行也
诸说皆不为无理不知果得子思意否窃以章句推
之恐未必如此也章句曰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
有过不及之弊曰道不可离者人莫不饮食之喻也
曰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者鲜能知味之喻
也何尝专主知言哉盖此章自起首至不肖者不及
也皆是正说此二句乃是譬喻说以结上文之意者
不行也
诸说皆不为无理不知果得子思意否窃以章句推
之恐未必如此也章句曰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
有过不及之弊曰道不可离者人莫不饮食之喻也
曰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者鲜能知味之喻
也何尝专主知言哉盖此章自起首至不肖者不及
也皆是正说此二句乃是譬喻说以结上文之意者
卷六 第 57a 页 WYG0204-0878c.png
奈何以譬喻之说为正说乎若曰知味是真知之意
鲜能知味是不能真知之意则上文饮食亦真指饮
食言耶饮食既为譬喻之辞则知味之知又岂真为
知道之知乎不过亦譬喻之辞耳初不可以此知字
为对行而言之知字也如此则人莫不饮食也是譬
喻道不可离之意鲜能知味是人自不察是以有过
不及之譬喻经中人字亦是但指饮食之人耳与章
句人自不察之人不同章句人字却是指知愚贤不
鲜能知味是不能真知之意则上文饮食亦真指饮
食言耶饮食既为譬喻之辞则知味之知又岂真为
知道之知乎不过亦譬喻之辞耳初不可以此知字
为对行而言之知字也如此则人莫不饮食也是譬
喻道不可离之意鲜能知味是人自不察是以有过
不及之譬喻经中人字亦是但指饮食之人耳与章
句人自不察之人不同章句人字却是指知愚贤不
卷六 第 57b 页 WYG0204-0878d.png
肖者而言察字亦非贴经文知字言者不过是言知
愚者不察在己所知之过不及贤不肖者不察在己
所行之过不及而已鲜能知味大槩是譬喻知愚贤
不肖所知所行无有不过不及者之意知字不必泥
也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路明又引朱伸曰知者以为不必行则失于仁贤者以
为不必知则失于知饮食不知味则失于勇愚不肖又
不及于知仁勇所以民鲜能久矣 发明又自于章下
愚者不察在己所知之过不及贤不肖者不察在己
所行之过不及而已鲜能知味大槩是譬喻知愚贤
不肖所知所行无有不过不及者之意知字不必泥
也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路明又引朱伸曰知者以为不必行则失于仁贤者以
为不必知则失于知饮食不知味则失于勇愚不肖又
不及于知仁勇所以民鲜能久矣 发明又自于章下
卷六 第 58a 页 WYG0204-0879a.png
曰此章言知仁勇之失 辑释独引通(云云)后面欲说
知仁勇此章为此三者发端知者以道为不足行不仁
贤者以道为不足知不知愚不肖安于不及不能勉而
进不勇也
三说互相祖述亦皆因上并言不明不行下但以不
知味承之故强说从勇上去其实不知味如何是失
于勇发明前既以为知必在先而此又如此说可见
所主不定彼此皆未为得之也按此数章何尝有勇
知仁勇此章为此三者发端知者以道为不足行不仁
贤者以道为不足知不知愚不肖安于不及不能勉而
进不勇也
三说互相祖述亦皆因上并言不明不行下但以不
知味承之故强说从勇上去其实不知味如何是失
于勇发明前既以为知必在先而此又如此说可见
所主不定彼此皆未为得之也按此数章何尝有勇
卷六 第 58b 页 WYG0204-0879b.png
意勇意直至白刃可蹈处方发以引起下章子路问
强之意正不当于此搀说勇也
第五章 丛说引金氏曰自第二章以来小人反中庸
民鲜中庸贤知过中庸愚不肖不反中庸故至此总叹
曰道其不行矣夫故自六章以后开示择皆中庸之方
在知仁勇之三达德
此虽章句所不言亦自有理可备一说
第九章饶氏谓此是引起下意说勇处章句义精仁熟
强之意正不当于此搀说勇也
第五章 丛说引金氏曰自第二章以来小人反中庸
民鲜中庸贤知过中庸愚不肖不反中庸故至此总叹
曰道其不行矣夫故自六章以后开示择皆中庸之方
在知仁勇之三达德
此虽章句所不言亦自有理可备一说
第九章饶氏谓此是引起下意说勇处章句义精仁熟
卷六 第 59a 页 WYG0204-0879c.png
似欠勇字之意此
通者辩此已详然但辩得义精仁熟不赖勇之意而
于似欠勇意之疑似犹未尽释盖章句此意只为中
庸不可能设此章引起下章说勇意自在白刃可蹈
一句上章句三者亦知仁勇之事此一勇字已足引
起下章说勇之意矣读者详之
第十章南方之强 发明引三山陈氏曰南方之性既
曰宽柔何强之有盖守其气质而不变是亦强也 辑
通者辩此已详然但辩得义精仁熟不赖勇之意而
于似欠勇意之疑似犹未尽释盖章句此意只为中
庸不可能设此章引起下章说勇意自在白刃可蹈
一句上章句三者亦知仁勇之事此一勇字已足引
起下章说勇之意矣读者详之
第十章南方之强 发明引三山陈氏曰南方之性既
曰宽柔何强之有盖守其气质而不变是亦强也 辑
卷六 第 59b 页 WYG0204-0879d.png
释亦引之
以含忍之力胜人章句所以明强之义者至矣守其
气质不变似非经注之旨且不但可施于南方也
衽金革章句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通引倪
氏曰衽衣衽也金铁也革皮也联铁为铠甲被之于身
如衣衿然故曰衽 辑释亦引之
以衽为席即请衽何趾之意况兵戈甲胄二者不可
相无以衽为衿固可通然金革皆以为甲不应身衣
以含忍之力胜人章句所以明强之义者至矣守其
气质不变似非经注之旨且不但可施于南方也
衽金革章句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通引倪
氏曰衽衣衽也金铁也革皮也联铁为铠甲被之于身
如衣衿然故曰衽 辑释亦引之
以衽为席即请衽何趾之意况兵戈甲胄二者不可
相无以衽为衿固可通然金革皆以为甲不应身衣
卷六 第 60a 页 WYG0204-0880a.png
甲胄而手无可执之具也章句衽席之说又与古人
枕戈之意相类何疑之有倪说可删
强哉矫章句矫强貌诗矫矫虎臣是也 饶氏谓此矫
字当训作矫揉之义言强哉其为矫揉也若以矫为强
貌则为曰矫哉强又曰矫揉是用工处不应圣人只说
强不说用工处 发明备载饶氏此说而又自曰愚按
矫揉之说出于吕与叔或问以为未然今饶氏又拈起
言之 辑释亦引此之说
枕戈之意相类何疑之有倪说可删
强哉矫章句矫强貌诗矫矫虎臣是也 饶氏谓此矫
字当训作矫揉之义言强哉其为矫揉也若以矫为强
貌则为曰矫哉强又曰矫揉是用工处不应圣人只说
强不说用工处 发明备载饶氏此说而又自曰愚按
矫揉之说出于吕与叔或问以为未然今饶氏又拈起
言之 辑释亦引此之说
卷六 第 60b 页 WYG0204-0880b.png
按此四句是应抑而强欤而言双峰谓圣人不应只
说强何也且如章句说则以强为主而矫为赞其强
之辞如饶说则以矫为主而强为赞其矫之辞二意
虽若皆通然子路则问强非问矫也双峰但知反章
句为高而不知求之经文以审其是不足道矣发明
若以饶说为非则不当存存而不辩正愚所谓口虽
非之心未尝不是之者也于此见发明信朱子不如
信饶氏之真情矣或问所辩不可不考
说强何也且如章句说则以强为主而矫为赞其强
之辞如饶说则以矫为主而强为赞其矫之辞二意
虽若皆通然子路则问强非问矫也双峰但知反章
句为高而不知求之经文以审其是不足道矣发明
若以饶说为非则不当存存而不辩正愚所谓口虽
非之心未尝不是之者也于此见发明信朱子不如
信饶氏之真情矣或问所辩不可不考
卷六 第 61a 页 WYG0204-0880c.png
第十一章半涂而废章句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
废明引饶氏曰冉求自谓说夫子之道而力不足正夫
子所谓画也
按论语集计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画者能进而不
欲冉求以画为力不足误矣故夫子辩其非是夫子
非以力不足为尽也今章句以力不足释半涂而废
之义正是倒用夫子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二句为训
宜若与画意不同而双峰乃如此言者盖自遵道而
废明引饶氏曰冉求自谓说夫子之道而力不足正夫
子所谓画也
按论语集计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画者能进而不
欲冉求以画为力不足误矣故夫子辩其非是夫子
非以力不足为尽也今章句以力不足释半涂而废
之义正是倒用夫子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二句为训
宜若与画意不同而双峰乃如此言者盖自遵道而
卷六 第 61b 页 WYG0204-0880d.png
行半涂而废者观之虽是力之不足似未可遂指为
画自夫子吾弗能己之意观之则力不足又只是画
圣人亦人尔圣人于此不能己而学者乃以力不足
中道而废非画而何
章句于此二节皆以知行强释之于第三节则云知之
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也饶氏以索隐为知之过而
非知行怪为行之过而非仁半涂而废强之不足而非
勇而依乎中庸为知能择仁能守遁世不见知为勇能
画自夫子吾弗能己之意观之则力不足又只是画
圣人亦人尔圣人于此不能己而学者乃以力不足
中道而废非画而何
章句于此二节皆以知行强释之于第三节则云知之
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也饶氏以索隐为知之过而
非知行怪为行之过而非仁半涂而废强之不足而非
勇而依乎中庸为知能择仁能守遁世不见知为勇能
卷六 第 62a 页 WYG0204-0881a.png
不变
双峰岂不以第一节索隐与行性可见知与行意而
不见勇意故但以为知行之过而不言强殊不思只
就隐性二字上看使可见强意若是不强于当知当
行事尚不能尽力又何暇于隐惟处着力耶今乃能
索隐而行怪非不当强而强何以及此况强只就知
行上见知行之外何处悬空用得强双峰亦自以为
知行之过过非不当强而强之意乎双峰于第二节
双峰岂不以第一节索隐与行性可见知与行意而
不见勇意故但以为知行之过而不言强殊不思只
就隐性二字上看使可见强意若是不强于当知当
行事尚不能尽力又何暇于隐惟处着力耶今乃能
索隐而行怪非不当强而强何以及此况强只就知
行上见知行之外何处悬空用得强双峰亦自以为
知行之过过非不当强而强之意乎双峰于第二节
卷六 第 62b 页 WYG0204-0881b.png
自谓会得章句之意却又病其不得经文之意故如
此改耳然章句之意实未易会经文之意实唯章句
为得之耳何则夫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如章句说既
曰能择乎善知足以及则似乎知之已到了但曰力
之不足行有不逮则似乎只是行上欠强者不应勇
只强于行而知无预焉此双峰所以疑也殊不思知
行二者未尝不相因强特成就结果此知行而已曰
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又曰此其知虽是以及之
此改耳然章句之意实未易会经文之意实唯章句
为得之耳何则夫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如章句说既
曰能择乎善知足以及则似乎知之已到了但曰力
之不足行有不逮则似乎只是行上欠强者不应勇
只强于行而知无预焉此双峰所以疑也殊不思知
行二者未尝不相因强特成就结果此知行而已曰
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又曰此其知虽是以及之
卷六 第 63a 页 WYG0204-0881c.png
经文此句只说行能遵道知意盖于遵字上见此行
因知而有始也曰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又曰行有
不逮经文此句连上句意亦当带知意说而章句却
全归重于行者是又因其行之不至而所知亦为徒
知不假言矣则知又因行而无终也经文但言行而
知意自寓章句则以知行互文见意以发经文引而
不发之旨也岂非知行未尝不相因之谓乎然知行
所以有始无终如此者亦以其力不足而不能强耳
因知而有始也曰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又曰行有
不逮经文此句连上句意亦当带知意说而章句却
全归重于行者是又因其行之不至而所知亦为徒
知不假言矣则知又因行而无终也经文但言行而
知意自寓章句则以知行互文见意以发经文引而
不发之旨也岂非知行未尝不相因之谓乎然知行
所以有始无终如此者亦以其力不足而不能强耳
卷六 第 63b 页 WYG0204-0881d.png
故曰当强而不强者也若是能强则行之自无不力
而所知亦不为徒知矣又岂非强特成就结果此知
行而已之谓乎双峰于第三节以依乎中庸为能择
能守己见知仁之意则遁世不悔一语无着落处故
只得以为勇能不变殊不思章句曰不为索隐行怪
则依乎中庸而已此句隐然与上节遵道而行则能
能择乎善矣之意相类皆是因其能行见其能知处
知行之始事固可为知仁矣殆文言所谓知至知终
而所知亦不为徒知矣又岂非强特成就结果此知
行而已之谓乎双峰于第三节以依乎中庸为能择
能守己见知仁之意则遁世不悔一语无着落处故
只得以为勇能不变殊不思章句曰不为索隐行怪
则依乎中庸而已此句隐然与上节遵道而行则能
能择乎善矣之意相类皆是因其能行见其能知处
知行之始事固可为知仁矣殆文言所谓知至知终
卷六 第 64a 页 WYG0204-0882a.png
之意乎不能半涂而废是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此
句分明与上节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之意相反
亦是因其行可见其知处此知行之终事所以为知
之尽仁之至也殆文言所谓至之终之之意乎知有
不尽仁有不至如上节半涂而废者则不能无赖乎
勇知尽矣仁至矣尚何赖于勇乎故曰不赖勇而裕
如章句此言盖因上节吾弗能已矣之意而发上节
章句曰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
句分明与上节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之意相反
亦是因其行可见其知处此知行之终事所以为知
之尽仁之至也殆文言所谓至之终之之意乎知有
不尽仁有不至如上节半涂而废者则不能无赖乎
勇知尽矣仁至矣尚何赖于勇乎故曰不赖勇而裕
如章句此言盖因上节吾弗能已矣之意而发上节
章句曰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
卷六 第 64b 页 WYG0204-0882b.png
有所不能已耳此已含不赖勇而裕如之意矣故于
此发之耳双峰盖不知也愚尝含而言之则首节是
知行之过处过盖由于不当强而强也次节是知行
之有始无终处无终盖由其当强而不强也末节是
知行之有始有终处有终则强不足道矣故曰不赖
勇而裕如也达此则经注之旨可识矣或疑章句知
尽仁至之上有中庸之成德一句正是应经文依乎
中庸之意言之则知尽仁至亦是指依乎中庸而言
此发之耳双峰盖不知也愚尝含而言之则首节是
知行之过处过盖由于不当强而强也次节是知行
之有始无终处无终盖由其当强而不强也末节是
知行之有始有终处有终则强不足道矣故曰不赖
勇而裕如也达此则经注之旨可识矣或疑章句知
尽仁至之上有中庸之成德一句正是应经文依乎
中庸之意言之则知尽仁至亦是指依乎中庸而言
卷六 第 65a 页 WYG0204-0882c.png
耳曰章句中庸二字虽应依乎中庸而言成德二字
则己指遁世不悔之意言矣依乎中庸固不可不谓
之知仁若虽依乎中庸至于遁世不见知而犹不免
于悔则亦与半涂而废者何异谓之成德可乎谓之
知尽仁至又可乎以此见成德与知尽仁至皆指遁
世不悔而言无疑矣成又疑上二节章句不当强而
强当强而不强皆只就本节知行上见勇意则此节
不赖勇裕如亦只以为承知尽仁至意说下不必以
则己指遁世不悔之意言矣依乎中庸固不可不谓
之知仁若虽依乎中庸至于遁世不见知而犹不免
于悔则亦与半涂而废者何异谓之成德可乎谓之
知尽仁至又可乎以此见成德与知尽仁至皆指遁
世不悔而言无疑矣成又疑上二节章句不当强而
强当强而不强皆只就本节知行上见勇意则此节
不赖勇裕如亦只以为承知尽仁至意说下不必以
卷六 第 65b 页 WYG0204-0882d.png
为因上节吾不能已之意而发岂不免于侵过界分
不如此之缠绊乎曰上二节两结句己豫及此节二
句界分此节二句却正是因上二节豫及界分而收
拾之但其辞微涴不直致耳章句若不于此节明言
之则常人之见又孰知不为索隐行怪之即是依乎
中庸不能半涂而废之即是遁世不悔哉然则不赖
勇而裕如章句亦是取上节之馀意以还补此节之
正意耳何缠绊之有况亦有自反之身之以造圣域
不如此之缠绊乎曰上二节两结句己豫及此节二
句界分此节二句却正是因上二节豫及界分而收
拾之但其辞微涴不直致耳章句若不于此节明言
之则常人之见又孰知不为索隐行怪之即是依乎
中庸不能半涂而废之即是遁世不悔哉然则不赖
勇而裕如章句亦是取上节之馀意以还补此节之
正意耳何缠绊之有况亦有自反之身之以造圣域
卷六 第 66a 页 WYG0204-0883a.png
者则其知尽仁至却正是因勉焉不敢废乃能如此
谓其亦不赖勇而裕如不可也唯夫子遁世不悔乃
是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己初非勉焉不敢废者故
其知尽仁至可以为不赖勇而裕如耳双峰以为勇
能不变不唯与圣人从容自然之意不赖亦与夫子
吾弗能己之言相悖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发明不为索隐行怪而惟依乎中庸知之尽也遵道而
行仁之至也弗能半涂而废遁世不见知不悔不待勇
谓其亦不赖勇而裕如不可也唯夫子遁世不悔乃
是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己初非勉焉不敢废者故
其知尽仁至可以为不赖勇而裕如耳双峰以为勇
能不变不唯与圣人从容自然之意不赖亦与夫子
吾弗能己之言相悖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发明不为索隐行怪而惟依乎中庸知之尽也遵道而
行仁之至也弗能半涂而废遁世不见知不悔不待勇
卷六 第 66b 页 WYG0204-0883b.png
而自裕如也
按遵道而行一句即是依乎中庸之意皆知行之始
事但有浅深之不同耳只当搭在半涂而废一传上
发明乃分章句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
能半涂而废是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二句配知之
尽与不赖勇而裕如之意却牵上节遵道而行一句
能仁之至意然则依乎中庸反浅于遵道而行耶三
句皆不胜缠绊而此句尤甚殊不思此章三节章句
按遵道而行一句即是依乎中庸之意皆知行之始
事但有浅深之不同耳只当搭在半涂而废一传上
发明乃分章句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
能半涂而废是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二句配知之
尽与不赖勇而裕如之意却牵上节遵道而行一句
能仁之至意然则依乎中庸反浅于遵道而行耶三
句皆不胜缠绊而此句尤甚殊不思此章三节章句
卷六 第 67a 页 WYG0204-0883c.png
皆以此字言之如此节此字亦是此节自有此意又
何必牵上节一句以说此节之意耶
辑释于此章之末引饶氏说又详言首章与后章所指
各异处大抵只反覆说首章未说气质后十章方说气
质之意今撮其意之尤恃而又易见者辩其一二其馀
前所己辩者更不再述其间有曰存养省察一毫矫拂
之意不加而体立用行自然各臻其妙所谓必有事而
勿正活泼泼者也也(云云)
何必牵上节一句以说此节之意耶
辑释于此章之末引饶氏说又详言首章与后章所指
各异处大抵只反覆说首章未说气质后十章方说气
质之意今撮其意之尤恃而又易见者辩其一二其馀
前所己辩者更不再述其间有曰存养省察一毫矫拂
之意不加而体立用行自然各臻其妙所谓必有事而
勿正活泼泼者也也(云云)
卷六 第 67b 页 WYG0204-0883d.png
存养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谓之无矫拂犹之可也省
察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谓之皆自然则似有不可者
矣况体立用行正以其有存省之工乃臻于是便是
使然而然如何皆以为自然得以此见得不说气质
终费回护而罅漏终不可掩竟何益哉且必有事焉
而勿正活泼泼地者程子借此以明学者洞见道体
之妙耳盖洞见道体则自然知道之不可离矣若存
省之工则是因道之不可离故存天理遏人欲使不
察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谓之皆自然则似有不可者
矣况体立用行正以其有存省之工乃臻于是便是
使然而然如何皆以为自然得以此见得不说气质
终费回护而罅漏终不可掩竟何益哉且必有事焉
而勿正活泼泼地者程子借此以明学者洞见道体
之妙耳盖洞见道体则自然知道之不可离矣若存
省之工则是因道之不可离故存天理遏人欲使不
卷六 第 68a 页 WYG0204-0884a.png
至于离道耳固非但欲为此以见道也虽存省不至则
体认不真体认不真则存省不力固非判然二事
然戒惧慎独则主存省而言程子此论则主体认而
言亦不可不究其所主之异乃混而言之也引彼證
此似隔一膜然双峰却谓朱子或问之说少失程子
之意而其所自为说则曰子思是要人识此道程子
是要人体此道又引观川流而说谨独之意为證则
是正如孟子本文之意当以集义为事而不可预期
体认不真体认不真则存省不力固非判然二事
然戒惧慎独则主存省而言程子此论则主体认而
言亦不可不究其所主之异乃混而言之也引彼證
此似隔一膜然双峰却谓朱子或问之说少失程子
之意而其所自为说则曰子思是要人识此道程子
是要人体此道又引观川流而说谨独之意为證则
是正如孟子本文之意当以集义为事而不可预期
卷六 第 68b 页 WYG0204-0884b.png
其效不必如朱子所谓借也如此则集义是工夫生
气是功效若以赖期其效为不自然则可若付之自
然而不以集义为事是则忘其所有事矣而可乎若
又以集义为自然下工夫为正助而不自然则学者
两无所㨿天下岂有集义而不下工夫者哉亦终归
于忘其所有事而已政恐以此为自然而可以生气
可以致中和天下无此理也
又有曰(云云)唯性无不善无不中也故但加戒惧慎独
气是功效若以赖期其效为不自然则可若付之自
然而不以集义为事是则忘其所有事矣而可乎若
又以集义为自然下工夫为正助而不自然则学者
两无所㨿天下岂有集义而不下工夫者哉亦终归
于忘其所有事而已政恐以此为自然而可以生气
可以致中和天下无此理也
又有曰(云云)唯性无不善无不中也故但加戒惧慎独
卷六 第 69a 页 WYG0204-0884c.png
之功则可以致中和(云云)
此已于彼处辩之矣
性者浑然太极之全体无所偏驳故其未发则为中已
发则为和(云云)
此亦已于第二章章下辩之矣
此已于彼处辩之矣
性者浑然太极之全体无所偏驳故其未发则为中已
发则为和(云云)
此亦已于第二章章下辩之矣
卷六 第 69b 页 WYG0204-0884d.png
四书管窥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