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204-074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管窥卷三

  元 史伯璿 撰

  论语

  雍也

  雍也南面章 饶氏谓伯子不衣冠而处则非可使南
面者夫子岂得遽以此许之恐不当以此为说集注初
依古注作两章后合为一章要之只作两章为是又谓
卷三 第 1b 页 WYG0204-0740b.png
使夫子果许仲弓伯子可使南面则两个可字不当以
一为适可一为仅可以此观之可也之可决非可使南
面之谓

  按仲弓以临其民之言若不承南面之意则无所因
然则谓可也决非可使南面之谓无乃不审仲弓所
言之意乎上言南面下言临民合为一章何疑之有
况可使可也词气之间自有轻重正不害其为不同


卷三 第 2a 页 WYG0204-0741a.png
  通谓居敬是诚意正心修身事行简是齐家治国平天
下事

  按朱子曰范氏谓敬以直内简以临民故尧舜修己
以敬而临下以简恐敬简不可太分说居字只训主
字若以为主于敬而行之简则可以为居则敬而行
则简则不可若分修己临下则恐分了仲弓不应于
下文又总说以临其民也今详通说正如范氏之意
恐与朱子所见不合不知如何

卷三 第 2b 页 WYG0204-0741b.png
  颜子不迁怒章 考證颜子未当事权有何可怒盖借
是以谏晓哀公也哀公为人躁妄故夫子举颜子不迁
怒贰过为哀公对病之药

  七情人所必有唯怒最为易𤼵而难制曾谓未当事
权者皆无可怒之事耶人之行莫大于改过成汤犹
以改过不吝见美夫子犹谓学易可无大过况其下
者乎然则以不迁怒贰过称颜子之好学无以易矣
考證以为未尽颜子好学之事非愚所敢知也考證
卷三 第 3a 页 WYG0204-0741c.png
又历举颜子博文约礼欲罢不能克己复礼请事斯
语私足以𤼵语之不惰为夫子不举彼而举此全为
药哀公之證窃恐亦未为得之盖此乃是言于颜子
既死之后夫子正欲举其克己效验之所极以告君
欲罢不能诸事皆是用工处未足以见其极致处故
不举耳初岂以箴君之故不当举却举当举却不举
哉至曰为哀公对病之药恐或有之亦自与此不相
妨也

卷三 第 3b 页 WYG0204-0741d.png
  未闻好学者也集注盖深惜之又以见真好学者之难
得也 考證今也则亡惜辞也未闻好学待辞也
待辞之说虽与集注微异似亦可备一说

  子华使齐章 通引冯氏谓圣人以子华之富故不继
之以思之贫故多与之子华不继富原思周急也
为宰既有常禄则非因思之贫而多与之也设使子
华为宰常禄又可减乎以此为周急之證似未切当
若以教之以与邻里乡党为周急之證则庶乎近之

卷三 第 4a 页 WYG0204-0742a.png
  子谓仲弓章集注犁杂文 通引冯氏谓犁服耕也通
谓冯说未为无理姑存之

  若以犁为杂文则父贱行恶之喻方不突兀若以犁
为服耕则可以为贱而不可以为行恶矣行若不恶
则仲弓可用无疑又何为有虽欲勿用之喻乎

  辑讲本文只言且角不见有周正之意角疑取茧栗握
尺之义骍喻其气质之纯粹角喻其德行之将成山川
诸侯所祭恐亦是可使南面意

卷三 第 4b 页 WYG0204-0742b.png
  言骍则见有不骍者言角便见角有不如此者角不
如此非不周不正而何周则两角完具如鼷鼠食郊
牛角则不周矣正则两角端正今之牛有两角不相
似者多矣可以为正乎言正则可以该茧栗握尺之
度矣况继之以中牺牲也中之一字则必合乎茧栗
握尺之度不假言矣分骍角以喻气质德行似乎附
会至曰山川诸侯所祭则骍角之牛特为诸侯之所
用者耳以为亦可使南面意亦所未喻

卷三 第 5a 页 WYG0204-0742c.png
  回不违仁章集注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
而不能久也 语录日至是一日一次至此月至是一
月一次至此 集成真氏曰详集注意谓一日全不违
仁一月全不违仁语录以为一日中一次不违仁一月
中一次不违仁二说不同当以集注为正

  按集注语录之说似无以异至字与违字不同违是
自内出外至是自外入内以张子内外宾主之意推
之违是暂出故不害其为主至是暂入故日月至焉
卷三 第 5b 页 WYG0204-0742d.png
虽疏数不同皆只可以为宾若经注皆改至为违则
其说可通愚自见真说即如此疑后来四书通板行
果亦如此分别违至之义通虽不为辩其说而𤼵然
二字之义既明观者可无惑矣

  语录三月只是言其久尔非谓三月后必违也 通引
冯氏谓三月之久而不违则信不违矣但守之也非化
之也

  朱子之说最活盖三月只是说久却非限定三月一
卷三 第 6a 页 WYG0204-0743a.png
度违亦非谓既久而不违冯氏以为信不违矣其说
死而不活非朱子意也详尹氏既以圣人为浑然无
间断而颜子未达一间即未达处便是间断间断非
违而何夫子称颜子亦曰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
未尝复行而已过与不善便是违处不违则何过何
不善之有过而不贰不善而不行非守不能未能无
过与不善可见未化程子守之也非化之也之论其
意盖亦如此冯氏用其辞而不知其意可乎更以雍
卷三 第 6b 页 WYG0204-0743b.png
也仁而不佞章集注参考可见

  季康子问仲由章可使从政 通引叶少蕴曰是外将
进之与共图国政齐氏曰季桓子遗言召孔子康子止
召冉求然则其先问由赐意固在求而假之以𤼵端尔
康子不过如孟武伯之问由求赤皆是欲知其人之
何如尔叶齐之说未必然也

  集注从政谓为大夫 丛说在国为政在家为事季氏
盖以国政与家臣谋之以冉有退朝谓有政观之可见
卷三 第 7a 页 WYG0204-0743c.png
季氏欲得家臣谋国事故历问之非谓即欲使为大夫


  彼章是冉有退季氏之私朝所谓政者实是国政而
谋于家耳此章泛问可使为政岂可以彼为例而意
其亦如此乎朱子以为大夫释之当矣况夫子于冉
有之言分别政事名分极严此章果如丛说所料夫
子宜亦少正名分以微示季氏可也今皆不然则似
未必如丛说所料者然则但如集注所释以全圣人
卷三 第 7b 页 WYG0204-0743d.png
不逆不亿之诚可也

  君子儒章 考證谓集注程谢二说恐子夏不至此云
云文公尝言子夏太细密谨严又云其促狭于子游叶
贺孙之问亦言其太紧小如此则君子小人只是以度
量规模言若樊须小人之类盖对大人君子言之特有
小大之分耳非言善否之殊也至为学者切己省察则
集注在所深省

  儒是学者之称樊迟以学稼圃而见斥为小人岂可
卷三 第 8a 页 WYG0204-0744a.png
援以为例考證不欲贬了子夏意固忠厚但异日夫
子答其问政之言亦以无见小利戒之考證恐子夏
不至此夫子岂诬子夏者哉然则程谢之说自无可
疑者

  子游为武城宰章集注愚谓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
贱之羞邪媚之惑八字与正大之情四字相反

  通说是已然苟邪是贴不由径意说贱媚是贴不至
偃室意说亦所当知也

卷三 第 8b 页 WYG0204-0744b.png
  不有祝鮀之佞章 辑释引齐氏曰世衰尚巧言虽有
令色如朝亦必佞而后免又引其师之言曰自上蔡疑
而字为不字故齐氏亦因而字为此说与集注少异姑
存之

  按谢氏之意正防世儒有如齐氏之见者设尔朱子
以为从伊川说云云则集注固自有斟酌矣齐说可


  质胜文章集注言学者当损有馀补不足 𤼵明愚谓
卷三 第 9a 页 WYG0204-0744c.png
先有质而后有文文所以文其质也文得其中方与质
称文不及则为野文太过则为史故文可损益质无损
益学者损史之有馀于文以补野之不足于文使文质
相称不为史之文过亦不为野之文不及则有彬彬之
美矣 辑释亦引之

  𤼵明文可损益质无损益之言似矣但以集注诚或
不足之言推之诚即质耳不足非益又何以得中乎
然则野之有馀于质在所当损者亦不可谓无矣窃
卷三 第 9b 页 WYG0204-0744d.png
意集注损有馀补不足是通说二句之旨主质胜文
言之则损有馀之质补不足之文以就中主文胜质
言之则损有馀之文补不足之质以就中如此则似
顺文解义若如𤼵明所言则损有馀一句专主文胜
质言补不足一句专主质胜文言先主下句而后主
上句似非顺文解义之体集注不应尔也不知如何
况经所谓质胜文文胜质是泛说有此二等人耳非
谓一人之身质既胜文文又胜质也集注损有馀补
卷三 第 10a 页 WYG0204-0745a.png
不足之云是通为二等人言之各当有所损益云尔
𤼵明乃谓损史之有馀于文以补野之不足于文以
之一字似共主一人言者岂有一人之身既失于野
又失于史者哉读者其详思之

  中人以上章 考證王元敬王刚仲谓以字似重盖中
人之质固多然能以之上则可以语上以之下则不可
以语上矣集注本为教者言此则并为学者言

  如集注说则当于上字下字加读如考證说则当于
卷三 第 10b 页 WYG0204-0745b.png
二人字著读况以之上以之下皆承中人言之则只
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以下不可以语上矣文意
方顺不应中间再有中人二字今既不然则但当以
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分资质之优劣以可以语上不
可以语上为施教之次第初不为学者言也若以为
为学者言又欲其以上而不欲其以下则学者自知
不明妄意躐等何所不至哉吁说经求奇之害可不
慎诸

卷三 第 11a 页 WYG0204-0745c.png
  樊迟问仁智章集注程子曰先难克己也 饶氏曰以
克己为先难固善然克己乃求仁之事非仁者事也
按辅氏谓克己最难求仁之功莫先焉然则克己固
求仁之事以克己为先非仁人之心乎盖克己是难
先难亦曰以克己为先耳观程子以所难为先之言
可见其意矣程子非以克己而训先难也

  知者乐水章仁者寿 丛说非必寿如尧舜然后谓之
寿盖受命于天其寿夭固一定而不可易人能知命而
卷三 第 11b 页 WYG0204-0745d.png
保其天之所以与我者全而归之是寿已得若立岩墙与
桎梏而死则是我夭之非正命也由是观之则虽颜子
亦寿也

  洪范福极分明以寿与凶短折对言则固不可以短
为寿也夫子之于颜子再言其不幸短命而丛说以
为亦寿可乎仁者寿与大德必得其位等皆是有此
理而已颜子不得其寿与夫子不得其位何异然则
亦强说夫子为得其位又可乎盍亦观于语录有曰
卷三 第 12a 页 WYG0204-0746a.png
仁自有寿之理不可以颜子插来看如罔之生也幸
而免固亦有死之理详此则颜子亦不幸而不寿耳
丛说所谓保其天之所以与我者全而归之如颜子
者谓之得正命谓之顺受其正可也何必强说以为
亦寿哉

  齐一变章 考證王氏曰齐之盛时已不如鲁鲁之衰
时尚胜于齐

  不如鲁下欠著之盛字胜于齐下欠著之衰字意不
卷三 第 12b 页 WYG0204-0746b.png
明白观于或问则曰自其本言之则虽太公盛时已
必一变而后可至周公伯禽之王道自其末言之则
齐俗益坏之后又必一变而后可以及鲁之衰也详
此则考證之为欠字可知窃意考證正是檃括或问
而反不如或问之明白者也后儒立言往往不能出
得或问语录之意而重述一番反不明白者皆此类
也何如但存朱子之说之为愈乎噫

  觚不觚章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 通引冯
卷三 第 13a 页 WYG0204-0746c.png
氏谓觚为酒器见于礼经为木简见于汉急就章则谓
为简属者秦汉以后之称非孔子所谓也 辑释亦引


  简属称觚其名虽见于汉史其制则不知起于何代
又安知夫子之时不已有之耶大抵经注之旨所重
在棱其为酒器为木简在所不必辩也常谓凡此等
处集注皆两存之而于先后上见其优劣者非唯疑
事毋质亦恐或有所遗故尔冯氏盖不足以知此也

卷三 第 13b 页 WYG0204-0746d.png
  君子博学于文章 考證颜子博约是知行并进此章
所重在行

  按此是本集注程子之说而言也但程子之说集注
置在圈外而集注所自为说则是知行并进之意考
之经文亦未见决然偏重行处岂集注本说是正意
与颜子博约只一般但行终是重集注又恐人徒知
不行故又以程说防其弊耶

  中庸之为德章 饶氏谓此章与中庸之文大同小异
卷三 第 14a 页 WYG0204-0747a.png
此以德言彼以道言此章民鲜是世教衰民不兴行而
然彼章民鲜能是气质有过不及而然此章久矣是近
世如此彼章久矣是自古而然 辑释亦引之

  德与道之分别似矣然以德行言则曰中庸则彼章
虽谓之德亦可也但集注章句所以训释民鲜民鲜
能者皆以为世教衰民不兴行所致而饶氏云然岂
非以彼下章知愚贤不肖皆是以生禀之异而言乎
然朱子释民鲜能则归之世教之衰释知愚贤不肖
卷三 第 14b 页 WYG0204-0747b.png
之过不及则归之生禀之异是二章所主不同矣而
于或问则又以为此亦承上章民鲜能久矣之意也
岂章句或问之说自相戾耶意者气质之异虽自古
而然道之不明不行则不自古而然然则同此气质
之异而道之不行不明则古不如是至末世乃如是
者岂非以古之世教盛后之世教衰而然欤章句于
民鲜能则归咎于世教衰于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
则以为由于生质之异其意若曰世教既衰则民不
卷三 第 15a 页 WYG0204-0747c.png
兴于行而无以变化其气质之异此道所以不行不
明也夫况若自古不明不行圣人又何必以我知之
矣为言乎详我知之矣四字隐然若有所感者若自
古而然则人所同知圣人之言必不隐然若有所感
者矣饶氏之说以是推之可也

  博施济众章 饶氏谓博施济众恐只是一事博施是
推恩于四海九州济众是四海九州无一人不被其泽
事不难于博施而难于济众故在博施之下 𤼵明采
卷三 第 15b 页 WYG0204-0747d.png
语录云博施于民而又能所济者众云云济众难于博
施有虽博施而众不皆被其泽者

  饶氏谓博施济众只是一事亦有理似可备一说但
谓不难于博施则恐未然如饶说则博施是本济众
是效众之所以未尽济者正以施之未极于博耳𤼵
明所引语录之言考之诸编语录并无此意得非即
是饶说而误作语录出耶今观集释不引饶说直以
𤼵明所引为𤼵明自说然则𤼵明盖亦以饶氏意为
卷三 第 16a 页 WYG0204-0748a.png
已意也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集注仁以理言通乎上下圣以地
言则造其极之名也 饶氏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是
仁圣自有等级则仁不可通乎上贤如仲弓犹未得为
仁则仁不可通乎下以此推之则仁圣皆是以德言皆
是地位言非以理言也

  以达德言之则三行主仁安行是圣人之仁利行是
贤人之仁勉行是学者之仁谓仁之理通乎上下何
卷三 第 16b 页 WYG0204-0748b.png
不可之有况博施济众正是仁之功用而尧舜犹病
谓仁不可通乎上可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圣人之
仁亦不过如此而已是以贤人学者所可驯致而与
能所谓仁以理言之旨盖如此若谓仁亦是以地位
言非以理言则圣与仁为二非唯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二句解拨不开而析圣仁地位而二之亦不成道
理矣集注固不容不如此说也

  何事于仁 考證何事程子说作何止朱子作何消何
卷三 第 17a 页 WYG0204-0748c.png
待岂但金氏按事字似重止字似轻当作必有事焉之
事谓其用工为仁也以博施济众为仁愈难愈远学者
如何下手又曰子贡说博施济众可谓仁乎夫子谓如
此则何以从事于仁此乃圣人事功之极虽尧舜亦犹
有所不足于以求仁有何涯涘云云

  按程朱之说字训虽不甚切而文意已顺如考證事
字之释虽有孟子可据然全句意义说得费力不知
孰为得夫子之意也但有程朱之说微有抑仁扬圣
卷三 第 17b 页 WYG0204-0748d.png
之意与仁理圣地之旨有些少碍姑表考證之说而
出之以俟明者之折衷焉

  述而

  首章集注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 考證老彭商大
夫此古注之说然杂书本云彭祖商贤大夫恐古注之
说或出于彼今按大戴礼虞戴德第七十篇曰公曰善
哉子之察教我也子曰丘于君惟无言言必尽于他人
则否公曰教他人则如何子曰否丘则不能昔商老彭
卷三 第 18a 页 WYG0204-0749a.png
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云云按仲傀即仲虺为
左相而云老彭及又云教大夫则老彭不止于大夫矣
此虽不可考然云大夫则恐古注误认为彭祖尔
按集注亦云见大戴礼而贤大夫之说则因古注而
不改者戴礼既不言老彭为何官固不容不因古注
而自为说也意者大夫亦有可通称者如诸侯上大
夫卿之类耳古注误认为彭祖之疑则今四书通證
诸编皆即以为彭祖又不知如何

卷三 第 18b 页 WYG0204-0749b.png
  子之燕居章集注燕居閒暇无事之时 通引齐氏谓
居设席于地两膝著地而以足加趺也故孔子尝谓曾
子曰居吾语女而下文言曾子避席

  如此释居字是以居为跪坐也引證虽明但不知圣
人閒暇无事之时终日跪坐否抑跪坐时申申夭夭
若立若行时亦申申夭夭否又经云士而怀居亦是
怀跪坐否其居使之然也亦是其跪坐使之然否经
史凡言居字又皆可以跪坐释之否惜乎齐氏之不
卷三 第 19a 页 WYG0204-0749c.png
及尽释也愚奚庸赘

  志道据德章集注先后轻重本末内外 𤼵明引胡氏曰道
德仁当先艺可以少后志据依当重游可以少轻
按语录论先后则艺为先三者为后论本末则三者为本
而艺为末固不可徇末而忘本习艺之功固在先游者从
容潜玩之意又当在后详此恐艺不可言后意者集注先
后之序言志据依游轻重之伦言道德仁艺况序言工夫
伦字言事理于义尤明未知然否不然则但以志道据德
卷三 第 19b 页 WYG0204-0749d.png
依仁为先为重游艺为后为轻不必细分可也今辑释兼
引语录及胡说合而观之得失自见

  子于是日哭章 𤼵明是日先歌或遇哭哀不能已也是日
先哭或遇歌则不当歌乐可以已也司马公之丧程子东坡
举此以辩亦所当察

  𤼵明之言似矣然又有不可泥者随时处中可也若是日
方歌而卒然有家门亲戚之大故哀固不可已而不哭也
程苏所辩乃是方预朝廷大礼而东坡遽欲就此未散相
卷三 第 20a 页 WYG0204-0750a.png
率赴吊则是有轻视朝廷吉礼之意于此为不敬于彼为
不专矣夫吊同僚之丧与亲戚大故哀情不无缓急之辩
以俟翌日亦未甚害而东坡克伐必行但知强辩而不酌
轻重岂理也哉𤼵明隐然有右苏之意故折其衷如此以
俟知者

  用行舍藏章集注谢氏曰若有欲心则不用而求行舍之而
不藏矣 饶氏谓用之不行是好遁底舍之不藏是好进底
自有两样人谢氏只说得好进一边 辑释亦取饶说
卷三 第 20b 页 WYG0204-0750b.png
人固有两样然世之好遁者不一二好进者常千百谢氏
又自有欲心上说来故只说好进者耳盖好进正是徇欲
好遁者以理言之虽亦是欲然自好进者而观则好遁反
似无欲者矣况子路以行军为问亦只是好进谢氏下文
正说归子路虽非有欲心者上去又安得不但就好进一
边说乎况下章设执鞭之言亦只为好进者之戒更以语
录常人用之则行乃所愿舍之则藏非所欲之言参之则
好进者多于好遁者益可见而谢氏专说好进者益为有
卷三 第 21a 页 WYG0204-0750c.png
切于世教矣通与冯氏亦皆兼好遁者言通又自谓玩集
注语录而为此说集注语录何尝有此意哉以愚观之皆
不过是祖述饶氏之意而又不肯明言其所自来耳饶氏
兼二等言不为无理但参之经则不如谢氏之切存之以
备一说可也

  集注谢氏曰云云子路虽非有欲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
𤼵明此二句可略

  窃意欲心重而固必轻孔颜用舍无预于已行藏安于所
卷三 第 21b 页 WYG0204-0750d.png
遇正所谓无固必者子路以行军谁与为问正是不
用而求行者非固必而何然则二句固不可略也

  子在齐闻韶章 饶氏谓程子改三月为音字朱先生又
因史记添学之二字要之皆未见的实且据本文恐是圣
人乍闻此乐见得妙绝古今心诚好之故三月不知肉味
程子以一日闻乐三月忘味似乎固滞故改三月为
音朱子据史记添学之二字则不烦改字而自不为
固滞矣史记是先汉近古文字朱子信而引之而双
卷三 第 22a 页 WYG0204-0751a.png
峰以为未见的实何耶程子恐似固滞而双峰独不
以为固滞又何耶程朱与双峰所见孰浅孰深孰为
可信孰为不可信必有能辩之者愚奚庸赘

  夫子为卫君章 通引吴氏曰辄之事子路以为是而
冉有子贡疑其为非者也又引冯氏曰云云然则世子
亡而立孙礼也此冉有子贡之徒不能无疑也

  吴冯所论二子之疑意正相反然以集注證之则冯说为近

  集注扣马而谏 𤼵明笺辑释通證皆引史记武王载主伐
卷三 第 22b 页 WYG0204-0751b.png
纣夷齐扣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云云
此汉儒无见附会不经之言以诬圣人笺与通證不能辞而
辟之反援其事为證陋矣扣马而谏饿死首阳事则有之
载主伐纣夷齐谏辞皆附会耳岂可不分别而兼存之耶

  集注与程子皆以逊国谏伐二事并言 丛说子贡以争
国让国相反以求圣人之心则集注亦但以夷齐逃国之
事明其无怨足矣而中间突入扣马一事何耶盖子贡
之问止曰夷齐何人及怨乎而未尝言逃国之事夫子
卷三 第 23a 页 WYG0204-0751c.png
答之亦止曰贤人与何怨亦未尝专指逃国而言也圣
人盖以夷齐平生心事而答之而平生大事无大于逃
国饿死二事者然则微谏伐饿死之事则何以必知其
逃国之无怨乎安知夫子不并以此事断之为无怨乎
故集注不得不入此段而惟以逃国事论此章之旨也
 此段最𤼵得集注意出诸编多见不到此故表而出之
饭疏饮水章 丛说言不改其乐而著颜子于上是箪
瓢陋巷不改颜子之乐也言乐在其中而连食水曲肱
卷三 第 23b 页 WYG0204-0751d.png
之下是孔子之乐在食水曲肱之中也云云

  曰箪瓢陋巷不改颜乐孔乐在食水曲肱之中造语不莹反
若箪瓢陋巷不能改颜子之乐无异于疏食饮水之言者其
实回也不改其乐是回不以至困而改其乐守之之事内不
以外而动也疏水曲肱乐在其中是至困而乐亦自若化之
之事外不足以动乎内也丛说之言观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学易章 丛说无大过兼有于易道无过之义考證按史记
作我于易则彬彬矣似谓赞易无差失集注存此当兼思之
卷三 第 24a 页 WYG0204-0752a.png
按语录答周谟之问已不取此说不必兼存以眩观
者可也况我于易则彬彬矣之言集注正引以为證
朱子正作已无过说了而考證乃如此说详我于易
三字当以我为主则彬彬属我而不属易明矣除非
则下彬上更有易字则考證之说乃可通耳

  𤼵明按伊川南轩加与五十字皆从旧夫子赞易年七
十耳与五十学不相妨也中年学易所以晚年能赞易
也辑释亦引此说

卷三 第 24b 页 WYG0204-0752b.png
  按集注据刘氏所见为證史记又明有年数奈何皆
不足信乎窃意学易即赞易耳不过谦言学之而已
若但以习诵讲说为学易亦恐不待五十而后然也
然则朱子固自有斟酌矣

  集注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 集
成真氏谓阳长则阴消自十一月复一阳生一阴消至
四月乾纯阳六阴尽消阴长则阳消自垢至坤亦然
阴阳消长恐不特指此十二卦言当以先天圆图循
卷三 第 25a 页 WYG0204-0752c.png
环观之须见六十四卦皆有消长之义始得

  集注他论 考證旧来经书无印本太学博士兼立诸
家之本学者所在传写自五代长兴以来国子监始有
板本然与开元本已微有不同开元本已与古本不同
自来民间传写本犹有存者故刘忠定尚得见他论今
书皆以监本为定更不参考然此五十字其来久矣
微子篇荷蓧文人章集注所谓福州有国初时写本
亦此类也

卷三 第 25b 页 WYG0204-0752d.png
  𤼵愤忘食章集注全体至极纯亦不已 丛说言圣人之
学全体而又至于极以一事言未得则愤既得则乐是至
极而乐也以万事言愤而乐乐而又愤愤而又乐必至全
体也云云 考證圣人无所不致其极𤼵愤忘食则无理之
不可得乐以忘忧则无入而不自得故曰全体至极云云
按丛说考證是本通释第九篇出事公卿章之说而言
也唯饶氏说全体至极与此不同似于愤乐忘食忘忧
之义切当不可移易说纯亦不已之义则皆无甚来去
卷三 第 26a 页 WYG0204-0753a.png
读者考焉可也黄氏之说饶氏之意皆于第九篇述之

  怪力乱神章集注鬼神造化之迹 辑讲问学者鬼神
既是造化之迹则非微妙难知胡为圣人不语学者未
能对饶氏曰伊川说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
是以鬼神为显者而神为鬼神之微者故谓鬼神为造
化之迹其说与中庸不见不闻者少异集注引此为说
而复继之曰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未能深惟其意
详双峰之意似欲以神为妙用之神岂以经文专言
卷三 第 26b 页 WYG0204-0753b.png
神而不兼鬼欤恐不必如此泥妙用之神固不言鬼神之
神亦岂易言姑以浅近言之后世释老巫觋所以诳诱愚
俗而举世莫能辩诘者何者不依鬼神诪张为幻耶使夫
子而轻与理有未穷之人言之亦安得不滋其惑哉若谓
造化之迹为非微妙难知则恐不可如此言之容易易大
传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是穷
理之事谓鬼神之理不微妙不可也祭义宰我曰吾闻鬼
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宰我圣门高弟且不知其所谓谓鬼
卷三 第 27a 页 WYG0204-0753c.png
神之理不难知亦不可也观明道与上蔡答问之旨与这
是天地间妙用须是将来做题目入思议始得讲说不济
事之言则双峰谓未喻集注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之言
尤非后学所敢知也若谓造化之迹与中庸不见不闻者
少异恐亦不必如此说当于中庸辩之此不赘及

  圣人吾不得见章集注张敬夫曰圣人君子以学言善
人有恒者以质言 饶氏谓中间如何不说君子吾不
得而见得见善人者斯可矣盖圣人善人是说天质君
卷三 第 27b 页 WYG0204-0753d.png
子有恒是说学力夫子言生质之美者不可必得而学
力所至者可勉也又谓此圣人是生知安行底非大而
化之之谓大而化之是反之之圣非性之之圣也 辑
释亦引饶说而为之修改以求合于集注然终不可合
按双峰说圣人有恒与集注异说君子善人与集注同但
其意隐然以君子为反之之圣是就圣人中分出性之反
之二等却以圣人君子当之则此所谓君子与集注才德
出众之说又自有高下之分也窃意此章本只是叹世道
卷三 第 28a 页 WYG0204-0754a.png
之意自圣人至有恒者皆恐不得见之非谓圣人善人不
可见而君子有恒者可见也中间所以不说君子吾不得
而见得见善人者可矣者正以善人不及君子人所共晓
善人尤不可见则君子之不得见者不假言矣今曰圣人
是天生厎故不可见似矣但以忠信如丘好学不如之意
观之则知美质易得至道难闻而已未闻徒叹天生厎之
难得也曰有恒者是把捉得定厎故可得见则下文无而
为有三者乃是难乎有恒之故有恒者又可得而见乎然
卷三 第 28b 页 WYG0204-0754b.png
则谓圣人为天生有恒为学力殆未必如此至于分性之
反之之圣为二亦有可疑若果如此则夫子何不曰性之
之圣吾不得而见得见反之之圣斯可矣耶今不言反之
之圣而但言君子则天下后世皆将以圣人为不可学而
至孰知君子之即为反之之圣而不为圣人之次乎然则
此章所谓圣人亦当兼性之反之之圣而言不必以为非
大而化之之圣可也丛说既与集注不合则删之可也辩
之可也辑释为之修饰而同用之过矣终于不合又何益哉

卷三 第 29a 页 WYG0204-0754c.png
  𤼵明既引饶说又自以为自有恒而入学而充之以至于
极有至于圣人之理云云

  饶氏刻画求奇𤼵明引其说而不辩其同异既失之矣
又自以为有恒可至于圣则圣人又可学而至信如集
注圣人以学言之说也然则饶氏此圣是天生厎是
生知安行厎非大而化之之谓等说又何必引耶

  盖有不知而作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集注识记也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
卷三 第 29b 页 WYG0204-0754d.png
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语录闻是闻前言往行从之是择其尤善者而从之见是

  泛泛见得虽未必都从他然也须著记他首尾得失 辑讲
谓有格物之知有闻见之知格物穷理故为知之至闻见一
事只应得一事然闻见多则所知亦多故为知之次又谓多
闻是闻人之言亦难凭信故就里面择其善多见是自家一
一亲自厎善恶皆当记以为法为戒

  朱子以闻为闻前言往行故以为见泛于闻双峰以闻为
卷三 第 30a 页 WYG0204-0755a.png
闻时人之言故以为闻不如见要之见须是目所亲睹闻
既非目所亲睹又何必拘于闻时人之言乎虽古昔言行
非目所亲睹凡得之师友方册所传者皆闻耳然则固当
以朱子为正分格物之知与闻见之知而言亦因以闻为
非闻前言往行故如此说其实大学之道何尝遗闻存见
而可以格物乎其详已于子张干禄章辩之矣其闻不言
记见独言记之说盖以前言往行已具于方册不在我为
识之见则主时人之言行未有人记不可不识之也双峰
卷三 第 30b 页 WYG0204-0755b.png
之说殆不其然至谓夫子不以格物之知自居恐亦未必
如此夫子自言十五志学学何尝不是格物致知等事且
谓夫子不居格物之知则何以率人大学之道不几为无
用之虚器乎大抵圣人于成功之事则不居于用工之事
则不让如若圣与仁章于圣仁之事既不居却又以为不
厌诲不倦自处之类是也此章亦是如此盖所谓知者不
但指格物致知之工夫而言乃是指物格知至之成功而
言所谓多闻择善多见而识者却便是格物致知之工夫
卷三 第 31a 页 WYG0204-0755c.png
非闻见自闻见格物自格物果有不同之知也

  丛说世盖有不知其理而妄作其事者我则无是也多闻则
非不知择善而从则非妄作此二句正反上二句而言然又自
谦以为于理未能尽知所以下文曰我于今人言行多博其见
则善恶皆备于此以备参考虽未足为知之明是亦知之次
按考證亦有分四句在上二句在下之意然引而不𤼵以
为细玩集注自见且援班固沟洫志赞所引为證丛说正
是本此而𤼵挥之耳愚窃以为班固之言不足深信若曰
卷三 第 31b 页 WYG0204-0755d.png
细玩集注则集注似无此意奈何况语录有曰知以心言
得于闻见者次之何尝专以多见而识为知之次哉然则
丛说正不当立异以眩学者

  互乡童子章唯何甚集注唯字上下疑又有阙文大抵亦不
为己甚之意 通引冯氏谓孟子不为己甚之意盖出于此
孟子自论圣人平日大槩所为其意恐不专主于此集注
亦但言唯何甚三字不过是不为己甚之意而已固不谓
孟子之意必木于此也要之此章却是不为己甚之一事
卷三 第 32a 页 WYG0204-0756a.png
不为己甚乃是唯何甚之通例冯说未必如此

  考證或云当是互乡难与言之童子盖与其洁等四其字是
指童子非指互乡也若互乡人皆难与言则夫子当曰与其
进也不与其退也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今存此说以备参考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如或说须于言字下添之字方说得
透今既不然则或说之不然可知大槩只是互乡人既皆
难与言而童子又蒙昧未通又难与言中之尤甚者故门
人疑之耳若只是童子自难与言则圣人有教无类正当
卷三 第 32b 页 WYG0204-0756b.png
有以药之不知门人何惑之有说经正不在于求奇也

  仁远乎哉章 语录至者昔者亡之今或在此非自外至耳
通谓日月至焉之至自外而至也斯仁至矣之至非自外

  至也故集注曰即此而在

  通说已当但日月至焉是心至乎仁斯仁至矣是仁至乎心
心有出入而仁无内外故彼为自外而至此为即此而化

  陈司败章谓之吴孟子 通引吴氏谓谓者何人谓之
春秋书孟子卒疑谓之孟子者鲁臣讳之谓之吴孟子
卷三 第 33a 页 WYG0204-0756c.png
者当时讥诵之语也叶少蕴曰其曰吴孟子则鲁人固
不以同姓为讳矣 辑释亦引吴说

  按通引此二说意自相反要之昭公习于礼文岂不
知娶同姓之非礼但既迫于事势犯礼而娶之故只
得讳之而谓之吴孟子以自文耳谓之犹言称之也
故谓之吴则纪其实谓之孟子则隐其姓固皆昭公
自为而自讳之观司败上言君下言谓之则谓之为
昭公自谓可知初岂鲁之臣子与国人敢创为如是
卷三 第 33b 页 WYG0204-0756d.png
之名以讥诵之隐讳之乎春秋所书却是讳恶之义
但孟子之称乃是因有此名而称之亦非春秋之自
创也其所以不书吴者盖夫人鲁之夫人若以吴字
加其上则于文义有不顺矣

  文莫吾犹人章集注谢氏曰躬行君子斯可以入圣故
不居

  以下章为圣仁事不厌意观之则躬行君子宜非夫
子之所当让盖躬行君子而有得则造其域矣故不
卷三 第 34a 页 WYG0204-0757a.png
居三字正说未之有得之意

  若圣与仁章 通引冯氏谓此章孟子盖尝述之孟子
言夫子不居其圣故以智易圣尔

  孟子所引分明是夫子与子贡答问之辞此章分明
是与公西华答问不妨自为非一日之言况此章有
圣仁二字在上而下文以抑为之三字承之所谓之
字正是指圣仁而言孟子所引则但言我学不厌教
不倦而已不过如前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意耳
卷三 第 34b 页 WYG0204-0757b.png
然则此章自是以圣仁之事为不厌诲不倦非以为
不厌诲不倦为圣仁也孟子所引却直以学不厌教
不倦为智仁之事而非谓以智仁之事学不厌教不
倦也二书旨意固已不同如此又况彼章下文自有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之言则圣自是圣智自是智又
何尝以智易圣乎且以学不厌为智教不倦为仁又
是子贡述夫子所言而释之者今直以为夫子自言
而孟子述之皆所未喻假如所言则孟子既曰引夫
卷三 第 35a 页 WYG0204-0757c.png
子之言又何为遽自改易其字以就己意乎

  考證集注于博施济众章既辩圣乃仁之极而此章又云为
是为圣仁之事亦以此圣仁诲人则又似圣与仁为对按此
圣言其意仁言其及物夫子虽不敢自圣而所言为之不厌
即作圣之事诲人不倦即及物之仁为不厌即学不厌之意
学不厌教不倦前章与子贡凡两出似不必异说
窃意夫子以与之一字介乎圣仁之间似不可以仁
为不是与圣对言者前章博施济众正是仁之功用
卷三 第 35b 页 WYG0204-0757d.png
而夫子乃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则仁外无圣圣即
仁之极致可知两章文势既异自不相妨也集注所
以不于此处但作学不厌教不倦释者正以为之不
厌此之字宜有所指舍上文圣仁则无以当之故尔
如考證之说则之字只是虚字未知如何但曰为之
不厌即作圣之事谓之作圣则未便是圣自与夫子
圣吾岂敢之言不相妨犹之可也曰诲人不倦即及
人之仁谓之即仁则仁宜不外是矣然则夫子又何
卷三 第 36a 页 WYG0204-0758a.png
以并言仁吾岂敢也哉姑存其说以俟明者之折衷


  𤼵明引饶氏曰前以学不厌诲不倦为何有于我此却
以二者自任盖前泛说此是人以圣仁归己既逊了第
一第二等且承当第三等事也

  按前章语录亦以为因人称圣人有此圣人以谦承
之然则二章固皆承人之谦辞特以人所以称圣人
者不同故所逊亦不同耳

卷三 第 36b 页 WYG0204-0758b.png
  子疾病章诔 考證古本论语元作讄说文引论语亦
作讄櫑亦作□祷也累其事以求祷也其作诔者则是
哀死而述行以谥之之辞同音而义不同必开元长兴
写书之误集注偶未之考尔 集成𤼵明引胡氏曰哀
死忧其不救也述其行恐其行有未至也通冯氏曰士
有诔累生时德行以赐之命则诔周官六辞六曰诔是
也祷疾亦诔其功德故谓之诔云

  按考證明有左验其说似不可废集注失考恐或有
卷三 第 37a 页 WYG0204-0758c.png
之但经文尔之一字则是对死者而追言之耳非对
所祷之神祗言也如此则古本今本又未知孰是而
孰误也集注之不从古本岂亦以此是对死者而言
之辞亦犹孟子钧是人也章此天之此旧本作比而
集注但以此字义优而从今本释之者耶然彼章集
注明以此字比字较其义之所当从而此则不然又
不知如何唯饶氏以为诔如今祭文之类似得经注
之旨胡氏冯氏既不知考證所据又不达集注之旨
卷三 第 37b 页 WYG0204-0758d.png
皆以为集注即以诔为祷辞盖两失之不可不辩

  泰伯

  首章集注太王之时商道寖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
子昌有圣德太王因有剪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太王遂
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 辑
讲某尝有疑史记虽云祖甲时商道始衰帝乙时商道
益衰然书称祖甲迪哲帝乙畏相与汤文并称不知商
道何以至此反衰使太王于此而遽萌剪商之志则于
卷三 第 38a 页 WYG0204-0759a.png
以服事殷之意为如何泰伯不从固善然遂逃之以成
其父之私志求以自洁而委恶于弟侄又安得谓之以
天下逊乎意者太王末年见商道寖衰人心之归周者
日盛季历又有贤德而子昌孙𤼵又皆仁圣于是始有
传位季历以及昌𤼵之意泰伯知之故不告而逃以成
父志皆所以上顺天命于几微而下为他日开拯民水
火之地也云云此说与集注所引左氏之说小异
按双峰此说自某尝有疑至安得谓之以天下逊一
卷三 第 38b 页 WYG0204-0759b.png
段皆是破集注之言自意者太王末年至开拯民水
火之地一段乃是双峰已意然却又与集注之意无
甚异处不知所谓与集注所引小异者其旨安在详
其语脉不过改集注太王之时为太王末年添入孙
𤼵仁圣一脚却隐了泰伯不从之意而已然集注但
曰太王之时亦自与末年之说无背但言子昌而不
及孙𤼵亦自不为有所遗况武王寿九十三计中间
王季文王武王在位之外其在太王时年有幼弱政
卷三 第 39a 页 WYG0204-0759c.png
不必言太王见孙𤼵圣仁而欲传位可也然双峰已
说前既以太王见商寖衰人心归周者𤼵其端后又
以顺天命开拯民者究其说则太王剪商之志又终
不可得而回护而中间所谓泰伯知之不告而逃以
成父志者又只是不从剪商之志然虽自谓与集注
所引小异实则不见所谓异也况如集注之说则太
王所以有剪商之志者亦是至公至仁之心而非苟
贪天下之私泰伯则自以为君臣之意凛然不可犯
卷三 第 39b 页 WYG0204-0759d.png
而去二者固并行而不相悖若如双峰破集注之说
则太王剪商之志为私志泰伯成父私志为未善传
位弟侄为委恶皆不当如此及其所以自为太王泰
伯计者又不免皆使之如此其说自有所不通矣学
者但以语录或问之意参之则可见太王泰伯之志
并行不悖而双峰所疑朱子皆已言之矣然则双峰
引书以證祖甲帝乙之世商道宜未衰者如何曰太
王末年见商浸衰双峰亦自言之矣太王末年非祖
卷三 第 40a 页 WYG0204-0760a.png
甲帝乙之世而何且三宗祖甲蔡传虽以为武丁之
子然古注及诸家多以为太甲苏氏谓以享国久近
为序者似得之观孟子但言由汤至于武丁而不及
祖甲但言纣之去武丁未久而亦不及祖甲可见岂
有祖甲预三宗之一为周公所称孟子正欲言纣时
祖宗德泽未衰不应自汤言之则遗祖甲于后自纣
言之乃越祖甲而数武丁也帝乙与汤文并称乃是
武王周公对商人言故有所褒而无所贬亦圣人忠
卷三 第 40b 页 WYG0204-0760b.png
厚之意尔不然三十王中如阳甲武乙岂皆有道之
君耶而周公则曰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
观罔不二字则中间岂皆无失道之君哉其为圣人
忠厚之意明矣然则史记始衰益衰之言未为全不
可信双峰力据书而疑史记毋乃于圣人忠厚之意
史记传信之言两失之欤

  语录问诗云太王实始剪商恐是推本得天下之由如
此朱子曰若推本说不应下实始剪商剪商自是周人
卷三 第 41a 页 WYG0204-0760c.png
说若无此事他岂肯自诬其祖左传分明说泰伯不从
不知是不从甚事 书蔡氏传太王肇基王迹传曰诗
云居岐之阳实始剪商太王虽未有剪商之志然太王
始得民心王业之成实基于此 考證丛说皆祖蔡氏
意以释剪商之旨

  按蔡说正是语录推本之问而朱子以为不然者其
意不为不厚若但始其说于诗书固似可通参以论
语以天下让之言则恐不无可疑何则若泰伯自无
卷三 第 41b 页 WYG0204-0760d.png
可得天下之理则不过以国让耳今夫子曰三以天
下让以之一字便见泰伯以己所可有者让于弟侄
不但让国而已也所以集注必以夫以泰伯之德当
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之言
而𤼵明之推此则诗所谓实始剪商书所谓肇基王
迹不可但如诸儒推本之说矣双峰非不欲直如此
说其所以虽破集注而不能大异于集注者亦以有
见于此而不敢尔诸儒则不复顾此而敢于双峰所
卷三 第 42a 页 WYG0204-0761a.png
不敢者矣愚以其更相唱和易以滋人之惑故因语
录所辩而详言之以俟明者之折衷焉

  辑讲又谓三逊者谓其一逊王季再逊文王三逊武王
也 考證亦援此说 𤼵明后汉和帝纪三让者太王
疾采药不返一也不奔丧二也文身三也

  按集注但以三逊为固逊虽程子有不立一也逃之
二也文身三也之目亦不之取而又述其意于或问
曰古人辞让以三为节一为礼让再为固让三为终
卷三 第 42b 页 WYG0204-0761b.png
让故古注至是但言三让而不解其目也今必求其
事以实之则亦无所据矣朱子去取之意如此而双
峰又为此说以实之然较之程说意义殆又不及迹
其所以搀入孙𤼵仁圣一脚于前者殆为此说之张
本也考證丛说皆是述其故智而考證则又有不同
当别辩之𤼵明所引不过范晔以意度之耳要亦出
于古注之后亦何足信哉欲解其目则人人异论谁
知乌之雌雄集注或问以此为防而诸儒犹不免此
卷三 第 43a 页 WYG0204-0761c.png


  考證按礼书三让之目或问亦尝引之则集注固逊字
当改为终逊盖逊王季文王武王而终有天下也饶氏
及罗氏路史注亦皆如此说三让

  按三让为终让或问诚引之矣但不知集注又何故
不曰终让而曰固逊岂朱子偶未之思耶抑别有意
耶不可知已但如集注说则以为逊王季文王武王
之说非朱子意矣今考證乃以终逊盖逊王季文王
卷三 第 43b 页 WYG0204-0761d.png
武王言之盖之一字殆欲推己说以附于集注者其
如或问之不欲实其目何馀则已于辩饶说处详之
此不再述

  昔者吾友章集注马氏以为颜渊 考證颜曾在圣门
不同时但此章所言非颜子不能而知颜子者亦无如
曾子

  窃意唯其不同时所以曰昔者

  士不可不弘毅章 𤼵明引陈氏曰云云伯夷是毅底
卷三 第 44a 页 WYG0204-0762a.png
然却不念旧恶是毅而能弘也

  按语录弘只是宽广却被人只把做度量宽容看了
便不得弘是事事著得著一个不得便不是弘人多
做容字说了则里面无用工夫处详此则陈氏不念
旧恶之證得毋近于语录宽容之意乎饶氏以宽裕
温柔足以有容为弘之义疑亦有此病当更详之

  民可使由章集注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
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辑讲问由之知之两之字共指
卷三 第 44b 页 WYG0204-0762b.png
一事而言今集注云由是由其所当然知是知其所以
然似乎是两事饶氏曰两之字皆指此理而言不须分
析可也又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
以暴而民从之以其无知故也若知得仁为是暴为非
则帅之以暴而不从矣以此观之民不特不晓其所以
然于所当然者亦未易使之晓 辑释引饶氏答辞于


  详集注于当然之上以是理二字加之于所以然之
卷三 第 45a 页 WYG0204-0762c.png
上以其之一字𤼵之此其字即指是理而言耳理岂
有二乎哉其所以然者即其所以当然之故是已朱
子何尝析而二之乎问者疑其为二事盖不达当然
所以然之不出一事也双峰不知明此以释其疑亦
以不须分析而疵集注殊不思若但曰可使由是理
不可使之知是理依旧只与经文无异何取于训传
乎况父使之慈子使之孝慈孝岂非为父为子者所
当然之理乎使之由乎是则民亦可由乎是矣但其
卷三 第 45b 页 WYG0204-0762d.png
所以当慈当孝之故原于父子之天性者则不可使
之知耳又何可不如此分别乃欲浑而言之为是理
乎其曰若知得仁是暴非则帅之以暴不从者此则
知在未使以前之说也集注何尝谓民能知是非于
未使之前哉其曰民不特不晓所以然于所当然亦
未易使之晓此又析所以然所当然而二之之见也
集注但曰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耳何尝谓民
能晓其所当然者哉至于析当然所以然而二之此
卷三 第 46a 页 WYG0204-0763a.png
则饶氏师弟子所见之误而反归咎于集注不亦异
乎辑释去其问辞而唯引答辞于编使若有所𤼵明
于集注然者而实则不然误人甚矣

  周公才美章集注程子曰骄气盈吝气歉愚谓骄吝虽
有盈歉之殊然其势常相因盖骄者吝之枝叶吝者骄
之本根故尝验之天下之人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
者也 语录吝之所有乃骄之所恃故骄而不吝无以
保其骄吝而不骄无以用其吝集成永嘉陈氏曰朱子
卷三 第 46b 页 WYG0204-0763b.png
是主骄说故以吝为本根骄为枝叶若主吝说则骄亦
吝之本根吝亦骄之枝叶如此看方著得下两句未有
骄而不吝吝而不骄但吝是敛藏在内骄是发见在外
立辞只可以吝为本根骄为枝叶到下两句方见相为
用 丛说集注势常相因及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
是二者互根骄者吝之枝叶吝者骄之本根是骄起于


  窃详程子以气盈气歉为骄吝之分似乎骄自骄吝
卷三 第 47a 页 WYG0204-0763c.png
自吝不相关者故朱子言其势常相因以足程子之
意下文枝叶本根二句正是明其所以相因之势如
此自故尝验之天下之人以下又是验其势常相因
之实处初非有二意也以文势详之虽字然字是相
反以足程子之意处盖字故字是相应以明相因之
势处熟读初不难见而陈氏丛说皆以为有二意焉
非愚所能及也夫未有骄而不吝谓骄而不吝无以
保其骄枝叶未尝不出于本根之意也未有吝而不
卷三 第 47b 页 WYG0204-0763d.png
骄谓吝而不验无以用其吝本根未尝不𤼵为枝叶
之意也主骄主吝不过如此而已况骄是矜夸以衒
于外亦自不可反而为吝之本根吝是鄙啬以守于
中亦自不可出而为骄之枝叶陈氏自敛藏在内以
下与丛说骄起于吝之说皆无以易但陈氏主吝之
说与相为用之语及丛说所谓互根者则皆因看得
集注势常相因及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之旨未
莹故有此误耳

卷三 第 48a 页 WYG0204-0764a.png
  大哉尧为君章唯尧则之 考證集注作准则之则尹
氏则之以治天下则又作法则之则其实自尧言之则
法乎天自人观尧则与天齐准

  按陈氏尝谓尹说当与前合作一意看准则之以治
天下亦是德里面事而考證乃如此说不知如何但
孟子集注亦只训则为法岂彼处偶不及思而笔误
耶然不可决矣

  乱臣十人章 考證注疏治乱曰乱此甚不通之说今
卷三 第 48b 页 WYG0204-0764b.png
按古文尚书德惟治否德□二字正与集注合后人□
字加乚与治相似故遂误以乱为治

  按辅氏曰荀子治乱谓之乱犹治污谓之污乱训治
尚矣窃意荀子近古不应亦误况诸书皆不作治而
作乱岂得为皆误耶污字之例当矣集注不过存此
备一说耳前说为胜固自有通例矣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集注际谓交会之间言周室人才
之多惟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 语
卷三 第 49a 页 WYG0204-0764c.png
录问集注云惟唐虞之际乃盛于此恐将舜有臣五人
一句闭了曰宁可将上一句存在这里若从元注说则
是乱臣十人却多于前于今为盛却是舜五人不得如
后来盛 辑讲于字疑只是至字之义言向之盛于唐
虞之际者至此为尤盛也集注虽说得于字之义通然
觉下二句血脉不相贯兼之以五人比十人而谓之尤
盛亦费分说 𤼵明五人反盛于十人即晋三卿为主
可谓众矣之意不拘拘以人数多寡论也又曰舜即位
卷三 第 49b 页 WYG0204-0764d.png
之初九官多尧旧臣可见唐虞交会间人才之盛 丛
说唐虞之际人才极多不止五人二典中可见所以可
说盛于周

  按饶氏欲训于为至之意其如经典皆无此例何集
注于字之义既通夏商莫及之意亦于下二句不为
无血脉矣五人盛于十人之疑𤼵明三卿为主之證
意虽高而亦未尽事情唯舜初九官多尧臣与丛说
之言似为切当盖此章自是以三节人才比较上言
卷三 第 50a 页 WYG0204-0765a.png
舜五臣中言周十乱末言唐虞之际人才之盛则唐
虞之际固不止指舜五臣言也唐之末世舜亦是人
才一人之数八元八凯举于舜摄位之初四岳九官
十二牧咨于舜即位之始人才之盛为何如哉五人
不可及己若曰元凯伯夷夔龙以下功绩不甚彰著
不可谓其盛于十乱则周召太公固为极盛荣公以
下功绩亦不甚著又何以知元凯夔龙皆不及之耶
要之世代既久功绩或著或否皆不足以定人品高
卷三 第 50b 页 WYG0204-0765b.png
下但圣人所举所任类皆足以名世尚何疑乎

  以服事殷 考證又力主周至德兼文武而言之说
此说或问取之而集注不用然则朱子固自有斟酌


  禹吾无閒章黻冕集注黻蔽膝也云云皆祭服 考證
先言黻后言冕黻恐言黼黻之服又致美黻冕恐是五
服五章以命有德之谓黻冕朝服非独祭服也诗赤黻
会同可见先鬼神次尊贤次民事亦立言之序

卷三 第 51a 页 WYG0204-0765c.png
  按集注杨氏说有所致饰者宗庙朝廷之礼则考證
非独祭服之疑亦不为无所据矣黻冕尊贤之说虽
未必朱子意姑存之以备一说

  子罕

  首章集注命之理微 通谓人多谓命不谓性故罕言


  通似以罕言命与不谓命之说相似者其实此命字
是兼理气说夫子罕言是虑人之未易晓孟子此命
卷三 第 51b 页 WYG0204-0765d.png
字指气说君子不谓是防人之自弃二者不为全异
亦不为尽同通引彼證此意有未备不可不察

  集注命之理微 𤼵明集注言命之理微则此命字以
理言不必以气言 辑释亦引此说

  按程子曰命之理微言命之理而不言命之以理言
者便可见此理字虚与对气而言之理不同命之理
微犹曰命之为道理隐微而难见耳所以语录有云
命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理精微而难言气数又
卷三 第 52a 页 WYG0204-0766a.png
不可尽委之天而至于废人事故罕言详此则此命
字为兼理气而言无疑𤼵明正为折衷集注语录而
言但恐未必然耳又如孟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集
注自理言之谓之天若亦以为对气言者则尧舜而
有不肖之子岂理之当然耶亦不过以自然而然非
人所能为故谓之理尔此二理字虽亦不同要之皆
非对气而言者读者详焉可也

  达巷党人章集注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
卷三 第 52b 页 WYG0204-0766b.png
将执御矣尹氏曰达巷党人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故
孔子曰欲使我何所执而得为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语录李时可问吾执御矣不若以为夫子设辞为顺

  答曰党人之称夫子如此不知夫子当以尝执贱事告
之而辞其无所成名之大乎当故为自屈之词而显其
所称之失耶二者气象大小必有能辩之者

  观气象大小之言似以前说为大后说为小者然集
注再言吾将执御将之一字又若但为设辞而主后
卷三 第 53a 页 WYG0204-0766c.png
说然者不知如何岂语录乃集注未定之说耶

  太宰问于子贡章君子多乎哉 通冯氏谓所能之事
未仕之时也君子则既仕之称治人者也治人则不可
耕且为矣

  如冯说则君子是以位言者岂非因夫子贱与不试
之言而意之欤窃意此所谓君子是因太宰以夫子
为圣故承之以谦辞耳其实君子多乎哉便如说圣
人多乎哉一般不言圣人而言君子抑亦谦之意欤
卷三 第 53b 页 WYG0204-0766d.png
抑亦以君子为圣人之通称欤是固不敢质言其意
之所在但以君子为以位而言则恐未必然耳

  吾有知乎哉章 通谓朱子释两端谓始终本末上下
精粗及释中庸两端曰大小厚薄盖此是夫子教人之
言彼是大舜取人之言舜取人言执其两端而用其一
此则夫子言竭其两端未尝遗其一也

  尝有同志谓始终本末上下精粗与大小厚薄之义
只一般愚应之曰然则朱子何不只以释论语者释
卷三 第 54a 页 WYG0204-0767a.png
中庸或只以释中庸者释论语何为一处自为一说
如此不同耶其人无以对窃意中庸两端朱子本以
众论不同之极致释之大小厚薄又是推其类例以
示人如众论在此有极大者有极小者有稍大者有
稍小者小大各各不同今于不同之中执其极大者
为一端又执其极小者为一端极大极小所谓不同
之极致也执此两端则凡稍大稍小而未至于极致
者无不在其中矣厚薄之义亦然是中庸两端之中
卷三 第 54b 页 WYG0204-0767b.png
必有所该也论语两端则在乎本末始终上下精粗
四者而已盖此四者不过皆就一事而指其对待者
言之如本与末对则本为一端而末为一端且以大
学物有本末之义明之则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大学
之道不过在乎明德新民之两端而已两端既竭则
大学之道尽在是矣始终上下精粗之义莫不皆然
是论语两端之外无复馀蕴也譬之有木于此一干
十枝而枝干之大小各各不同论语则但以干为本
卷三 第 55a 页 WYG0204-0767c.png
枝为末相对而分两端两端既竭则一根之木尽在
是矣中庸则以其枝干之至大者与其至小者为不
同之极致相较而为两端执此两端则其馀枝干大
小之未至于极者莫不该于其中此二书两端同异
之辩也愚因通者但举二书之训释而不论其同异
故以臆说附于此云

  颜渊喟然叹章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集注侯氏曰博我
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 集成蔡觉
卷三 第 55b 页 WYG0204-0767d.png
轩谓谓之博文亦可见颜子次于生知而与学者用力
于穷理格物者有间矣谓之约礼亦可见颜子近于安
行而与学者用力于堤防检柅者又有间矣此所以唯
颜子得闻而他人不与也

  窃尝遍考集注语录诸说皆无以博文约礼为颜子
独闻而他人不与者则蔡说固可疑矣又按觉轩于
亦可弗畔章引师传之旨曰此博约程子以为只是
浅近非颜子所学于夫子之谓以此观之博约只是
卷三 第 56a 页 WYG0204-0768a.png
一个博约其所得浅深却在人如梓匠轮舆同是一
样斧斤拙者则只能斲削而已工者便自巧妙此言
可谓至矣蔡氏于彼引之而于此又如此说岂以颜
子亚圣不敢以学者视之故忘其前日所引之言而
又为此说耶要之二处所言自相抵牾但当以彼章
所引师说为正

  如有所立卓尔集注卓立貌吴氏曰所谓卓尔亦在乎
日用行事之间非所谓窈冥昏默者 语录云云及夫
卷三 第 56b 页 WYG0204-0768b.png
既竭吾才如此精专方见得夫子动容周旋无不中礼
处皆是天理之流行卓然如此分晓又曰卓尔是圣人
之大本立于此而酬酢万变处 通谓朱子以卓尔为
大本之中盖仰钻瞻忽颜子欲执其所谓中而未能及
经夫子博约之诲而圣人大本之中如见于心目之间
中庸曰立大本此立字即中庸立字博文即惟精约礼
即惟一舜教禹以精一而后禹能执中夫子教颜子以
博约而后颜子始见中特禹行道所谓中者是已𤼵之
卷三 第 57a 页 WYG0204-0768c.png
中颜子明道有立卓尔即是大本之中

  大本之中是未𤼵之中不知集注所谓日用行事语
录所谓动容周旋亦可谓之未𤼵否且朱子但曰卓
尔是圣人之大本不过谓卓尔是圣人酢酬万变之
本而已初不拘其为已𤼵未𤼵之同异也通者乃以
之中二字续于大本之下然后足成大本之中四字
则但可为未𤼵不可为已𤼵矣今观通上文既以卓
尔为大本之中下文即以为颜子欲执其所谓中而
卷三 第 57b 页 WYG0204-0768d.png
未能又以为圣人大本之中如见于心目之间则大
本之中是喜怒哀乐未𤼵之前寂然不动之时初无
端倪兆联不知如何可执有何可见而通者如此说
耶观朱子中庸或问深以吕氏求之于喜怒哀乐未
𤼵之时与由空而后见夫中之说为非则知未𤼵之
中在己犹不可求见而执况谓颜子欲执圣人大本
之中能见圣人大本之中乎至谓所立卓尔之立即
中庸立大本之立亦似是而非盖所谓大本者既已
卷三 第 58a 页 WYG0204-0769a.png
不类则立之一字正不必强其同也若夫禹行道颜
明道故其所谓中有已𤼵大本之不同者其以禹之
中为已𤼵是固然矣颜子明道何为只明大本之中
而已𤼵之中不之明耶凡此皆愚所未喻当阙之以
俟知者

  有美玉于斯章 辑讲待贾有两说一读贾为价一读
贾为商贾之贾范氏前面云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是
以贾作价字读后面又云伊尹太公无成汤文王则终
卷三 第 58b 页 WYG0204-0769b.png
焉而已又似以贾作商贾之贾读矣看来孔子无可无
不可与伊尹不同时君苟能致敬尽礼无不为之用者
恐不待汤文而后出

  范说亦但以唯汤文为能致敬尽礼是以伊吕为之
出耳若便以汤文为商贾而为伊吕之所待则伊吕
不待汤文礼至而自为汤文出矣不待礼至而自为
之出不几于枉道衒玉乎哉今成汤有三聘之勤文
王有渭滨之载伊吕唯待汤文乎抑亦待汤文之礼
卷三 第 59a 页 WYG0204-0769c.png
至乎既曰待汤文礼至则范氏不枉道从人衒玉求
售之言不为虚设而上文士之待礼犹玉之待价之
言不为无照应矣范说上下文势相应如此而双峰
不察真所谓理有未明而不尽乎人言之意者也至
谓孔子与伊吕不同一节范氏引此特以𤼵明圣贤
不枉道衒玉之意尔伊吕固无枉道衒玉之理夫子
虽无可无不可谓其枉道衒玉可乎不可乎此正与
孟子答公孙丑有同之问相类其夫子与伊吕不同
卷三 第 59b 页 WYG0204-0769d.png
处却不在此若时君苟能致敬尽礼夫子固无不为
用之理然而辙环天下卒老于行终无致敬尽礼之
时君又岂不以世无汤文之君而从欤又岂不以唯
汤文之君为能致敬尽礼欤范氏之说吾无间然者


  子欲居九夷章集注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饶
氏谓此有些不同那个是叹道之不行欲乘桴浮海或
夷狄之君有能行其道者欲居九夷是见中国无君臣
卷三 第 60a 页 WYG0204-0770a.png
上下使人厌之故欲居夷以避之尔

  双峰此说岂非欲分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二句为此二章之旨耶但乘桴章犹有道不行三字
可据如此说可也此章自是门人记孔子欲居夷之
意下文或人答问又但以其陋而已不知厌中国无
上下之分意思双峰于何处见得意者二章意只一
般彼曰道不行此则欲去中国而居夷便见诸夏之
亡意思不然声名文物之邦圣人何为欲去之耶彼
卷三 第 60b 页 WYG0204-0770b.png
曰浮于海此欲居九夷便见夷狄有君意思不然被
发左衽之俗圣人何意欲居之耶以此见集注引彼
證此之为的当也

  吾自卫反鲁章 𤼵明引陈氏曰不及风者列国多不
正之声庙朝所不奏二南亦用之房中耳故正乐只言
雅颂

  按金氏考證引王氏说力以桑间溱洧等诗为夫子
所删汉儒附会以足数者窃因陈氏此说推之恐王
卷三 第 61a 页 WYG0204-0770c.png
说未可为不易之论也何则诗有六义风居其一谓
之曰风则上之所以化下者不能皆正而无邪故下
之所以从上者亦不能皆出于正而不流于邪矣六
义之所以不能无风者正以见当时风化之得失为
天下后世之劝戒如太史陈诗以观民风者又岂容
独存其善而尽隐其恶耶但此等淫乱之诗则未必
被之弦歌耳推此以例雅颂雅则亦有正变但雅之
变者皆讽谕之辞为有异耳雅亦有变岂非以政有
卷三 第 61b 页 WYG0204-0770d.png
废兴使之然欤雅之变者皆讽谕风之变者多淫邪
则以士大夫所作与涂歌里咏之人有不同故耳颂
则告于神明有正而无变固其理也合而言之则风
雅颂体制各有不同未尝紊乱如此若曰多汉儒之
所附会则雅何为无淫邪之辞颂何为无错杂之变
读者考焉可也诗自夫子删后毛郑以下至朱传之
作无虑数十百家皆未尝敢有明言其出于附会者
而王氏昌然言之闻者谁不错愕然则且当为疑辞
卷三 第 62a 页 WYG0204-0771a.png
而未可为决辞也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出则事公卿章集注说见第七篇然此则其事愈卑而
意愈切矣 通释指𤼵愤忘食之注而言耳全体至极
则无纤悉之或遗纯亦不已则无须臾之或失故其言
如此 纂疏辅氏谓与述而篇第二章之旨同

  按全体至极纯亦不已二句就女奚不曰处说以双
峰之意推之则全体是本愤乐二字言谓愤则全体
皆愤而不参以乐乐则全体皆乐而不杂以愤也至
卷三 第 62b 页 WYG0204-0771b.png
极二字本忘食忘忧而言谓𤼵愤而至于忘食此愤
之至极也乐而至于忘忧此乐之至极也纯亦不已
四字本不知老之将至一句而言谓非但一愤一乐
而已愤而又乐乐矣复愤愤乐两端循环无穷而不
知年数之不足也若如通释之说则不甚如此亲切
未知如何述而第二章却有何有于我哉一句岂集
注所谓见于第七篇之说正指此句之说而言耶彼
曰默而识学不厌诲不倦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致而
卷三 第 63a 页 WYG0204-0771c.png
夫子犹不敢当以此章四事较之彼章三事则其事
之愈卑可见事之愈卑如此而夫子亦不敢当则其
意之愈切又可知矣辅说意殆如此姑并存之以俟
知者

  何有于我哉 考證载语录三说一以为此数事我皆
无有一谓此数事外我复何有一说于我何有然皆未
安熹今缺之金氏按味二则字及不敢字当从第二说
人必有言夫子道德之全者而夫子不敢当曰云云如
卷三 第 63b 页 WYG0204-0771d.png
此而已外此何能有于我哉

  按此章集注曰说见第七篇盖以第七篇亦有何有
于我哉一句也彼章集注曰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
于我也详此正是主第一说意是至谦之辞然语录
以为三说皆未安而集注主此一说者则语录未定
集注已定可知如金氏说则是自任非自谦矣虽宛
转说作自谦之意终是费力圣人谦辞若此类者何
限奚独于此而致疑乎况中庸君子之道四明以所
卷三 第 64a 页 WYG0204-0772a.png
求乎臣与子弟者以事君与父兄为未能则此所谓
事父兄公卿为何能有于我者正不足怪下文二句
亦不害其为愈谦固不可因下二句之为太谦并与
上二句皆说为自任之辞也

  逝者如斯夫章 辑讲集注似以逝者为道体之往某
看来者字指人而言斯字指川而言言人之勇往于道
者其如此川水乎下云不舍昼夜所以明上句取譬之
义言人之往水之往皆不舍昼夜也程子是发明圣人
卷三 第 64b 页 WYG0204-0772b.png
言表之意非解此章文义也

  按集注谓自此至终篇皆勉人进学不已之意则双
峰言此章逝字与下章往字同意之说似亦有理者
指人斯指川存之以备一说可也但如饶说则如字
只是如似之义看来集注不以此如字为如似之义
者当更详之且程子谓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意
则是以独识此意自任也恐不可谓其言为非解此
章文意者不敢臆决姑志所疑以俟知者

卷三 第 65a 页 WYG0204-0772c.png
  集注道体之本然程子曰此道体也云云皆与道为体
考證道体之本然此体是无形之体而物乃道之用

  此道体也是有形之体而物乃为道之质与道为体犹
云与道做质也

  按通释以此道体也之体与前道体之本然体字作
一般说皆以为道之体段往来不穷如此唯以与道
为体之体作体质之体说而金氏乃以后二体字作
一样说未知如何又按语录虽不分三体字之同异
卷三 第 65b 页 WYG0204-0772d.png
但每独提起与道为体四字以为这体字说得粗只
是形体之体又云道体只是道之骨子但言道体不
明指为说那一句似兼集注程子二道体言者岂通
释之分别有得于朱子之绪论耶

  子谓颜渊章 丛说援何文定曰未见其止惜其不造
于圣人之极也

  按横渠以为止是止于中语录不取其说而于或问
深取胡氏之说以吾止吾往训进止之义与前后诸
卷三 第 66a 页 WYG0204-0773a.png
章相类无以加矣丛说又何必引异说以乱之乎

  苗而不秀章集注盖学而不至于有成有如此者是以
君子贵自勉也 通引吴氏曰若冉有则病于画颜子
则厄于年 通谓上章是于颜子已死而追惜之此章
是言学者幸不至如颜子之早死然学而不至于成者
往往有如此

  按通释云不秀不实或疑其如颜子早夭之类圣人
立言所以戒人之自画其中道而废者不必言也观
卷三 第 66b 页 WYG0204-0773b.png
此则吴氏以冉有为證可也以颜子为證可乎通者
又牵上章而强合于此类似附会要之正不必如此


  法语巽言集注杨氏曰法言若孟子论王政之类是也
巽言若其论好货好色之类是也语之而未达拒之而
未受犹之可也(𤼵明谓全不从不说者此等无可望)其或喻焉则尚庶几
其能改绎矣从且说矣而不改绎焉则是终不改绎也
(𤼵明此等深可责辑释亦引之)虽圣人其如之何哉

卷三 第 67a 页 WYG0204-0773c.png
  愚按𤼵明似以其或喻焉以下六句皆是解经文说
不绎从不改之意者窃恐未然盖语之而未达拒之
而不受是反言不从不说之意(语之字是体法言巽言字说语之而未达拒之而
不受是体不从不说意说)犹之可也以其今虽全未从说犹可望
其有时而从说则能改绎也其或喻焉则尚庶几其
能改绎矣正是应犹之可也之意而言其若一旦有
从说之时则犹可望其能改绎也(喻字即体从说字说)自从且
说矣之下方是说说不绎从不改之意不知同志以
卷三 第 67b 页 WYG0204-0773d.png
为然否

  可与共学章集注程子曰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
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也朱子谓云云权与
经亦当有辩 语录权虽异乎经而实亦经也且如冬
月合著绵向火此是经忽然一日暖则亦须使扇当风
此便是权伊川谓权只是经意亦如此但说经字太重
若偏了汉儒反经合道之说却说得经权两字分晓他
说权遂谓反经一向于变诈则非矣又曰程子说汉儒
卷三 第 68a 页 WYG0204-0774a.png
之误固是如此要之反经合道一句细思之亦通才说
权便是变了那个经虽谓之反可也然须是反那经却
不悖于道虽与经不同而其道则一

  反经合道之言程子非之朱子既以为非之是矣而
又每于反经合道之言若有取之之意何也盖经是
万世常行之道既是经则不可反反经则悖于道矣
如何又能合道故以反经为权则必流于变诈此程
子所以不得不非之也然事有常变故处事不可无
卷三 第 68b 页 WYG0204-0774b.png
经权经是处常之道权是处变之道处常处变用各
不同此权与经所以当有辩也而程子以为权只是
经则是以处变之道即为处常之道矣不几于无辩
乎此朱子所以又不能无疑于其言也窃意事之常
则经可行事之变则反乎经而经不可行矣经不可
行则济之以权然则非权之反经也事之变者反乎
经尔汉儒不以事变之反经而以行权为反经是不
以病为病而以论證命方为病也不亦误乎饮食所
卷三 第 69a 页 WYG0204-0774c.png
以养生药石所以伐病用各不同养生之譬则经伐
病之譬则权也程子以为权只是经是以伐病与养
生为无别也学者不几于不知所辩乎若以伐病亦
所以为养生计则程子之言固是若以伐病与养生
用各不同而观则程子之言诚有所未备者朱子安
得不补其所未备乎

  集注于子在川上章谓自此至终篇皆勉人进学不已
之辞 通于三军可夺帅章谓自逝川以下至此十章
卷三 第 69b 页 WYG0204-0774d.png
勉人为学然学先立志有志则进必如川流之不已无
志则止必如为山之不成 辅氏于末章谓自子在川
上章已后皆勉人进学之意此章虽不明言其所谓是
亦勉人进学之意而已

  按集注之言如此而通乃于三军夺帅章如此说故
于末章不引辅说盖不尽以集注为然而又不敢明
言之也详集注意但谓诸章皆勉人进学而已未尝
必其辞之同文之类而意之相承也通者则自逝川
卷三 第 70a 页 WYG0204-0775a.png
章以后至于夺帅章章章皆说从逝舍进止上去以
见辞同文类而意相承之例自此以后逝舍等字无
复可援遂皆不及勉学之意然熟玩此后五章之旨
又何莫非勉学之言哉

  乡党

  首章便便言集注详问极言 𤼵明在庙详问在朝极
言 辑释亦引之

  详问极言通释便便之义则在庙在朝皆当如此可
卷三 第 70b 页 WYG0204-0775b.png
知𤼵明分而言之岂非本入太庙每事问之意而为
此说乎然彼特始仕而入则然耳若每入每问则非
诚心矣圣人固无在庙则但问无言在朝则但言无
问之理经注之旨似不如此

  使摈章左右手 集成辅氏谓如宾自南而北则居东
者在宾之右而宾在其左故用左手以揖宾居西者在
宾之左而宾在其右故用右手以揖宾如此然后两相
向也

卷三 第 71a 页 WYG0204-0775c.png
  摈所以传言或传主言以达宾或传宾言以达主故
或左或右其手以揖其所与同为摈者使之传言出
入以次致之宾主而已其制具于礼经注疏者甚详
集注及语录集疏纪闻言之已备辅氏专主揖宾之说
未知所据姑志之以俟知者

  入公门章立不中门集注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闑之
间君出入处也 或问疏门中有闑两旁有枨中门谓
枨闑之中然则门之左右扉各有中所谓阖门左扉立
卷三 第 71b 页 WYG0204-0775d.png
于其中是也 集成胡氏云中门右扉之中也 辑讲
饶氏谓东西两扉各有中君出入则皆由左出则以东
扉为左入则以西扉为左士大夫则皆由右出以闑西
为右入以闑东为右 辑释兼引或问及饶说

  按语录或问皆有阖左扉之说而胡氏又直以为右
扉之中今双峰以为二扉出入互为左右则是二扉
皆开无阖左之说也然朱子据疏而言不应有误岂
疏之说必如双峰之言而后备耶疑不敢质姑阙之
卷三 第 72a 页 WYG0204-0776a.png
以俟知者(公宫之门左右自有定如左祖右社之类决不因人出入而互为左右之异也)

  执圭章集注晁氏曰孔子定公九年仕鲁至十三年适
齐其间绝无朝聘往来之事疑使摈执圭两条但孔子
尝言其礼当如此尔 辑讲饶氏谓无朝聘往来岂史
册记载亦有不尽者耶又谓史记孔子以定十四年去
鲁适卫晁氏十三年适齐之说不知何据 通冯氏谓
据左氏史迁所载恐不无轶事是书出于门人之亲记
乌得而疑之

卷三 第 72b 页 WYG0204-0776b.png
  饶氏据史记疑晁氏十三年适齐之说与朱子序说
有合可备一说冯氏记载轶事之疑亦双峰之绪论
恐或有之但春秋鲁史孔子所修果有其事固不当
轶亦不当削恐不当疑史册而意门人亲记之必有
也更详之

  君子不以绀緅饰章当暑袗絺绤集注葛之精者曰絺
粗者曰绤 通冯氏谓絺文从希言其细也绤文从浴
省言出浴所被乃其粗也舜之作服絺居其一盖桑土
卷三 第 73a 页 WYG0204-0776c.png
未尽蚕此其贡于岛夷之卉服故以为贵至周而文矣
故当暑但可为亵服

  冯氏此等辩别皆无益于经注之旨通者采之于编
滥矣况又未必是乎以絺为作服之一此说先儒既
所不取则但当以郑氏为正何必索隐求奇以眩学
者考之书絺绣之絺郑氏读为□紩也(紩音秩终也)紩以
为绣也□诸几反针缕所缝之义引为絺绤之證似
欠详审周礼司服(春官上)五冕中有希冕希郑氏读为
卷三 第 73b 页 WYG0204-0776d.png
絺或作□字之误也岂冯氏以此故而致误欤然其
字之音义皆与书絺绣之絺无异又却正是周制今
曰至周但为亵服则其说又自相牴牾殊不可晓又
盐絺正是青州所贡今曰贡于岛夷亦欠详审卉服
葛特其一耳若所论絺绤偏傍之义似亦难信然非
大义所关又何足辩

  无所不佩 考證云集注觿砺之属古之君子必佩玉
恐不止觿砺若觿砺则止于用器非文饰也

卷三 第 74a 页 WYG0204-0777a.png
  按集注上文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二句矣岂考證
偶失于检点耶何其言之不可晓也

  吉月集注月朔也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 通引季氏
云周官云正月之吉又云月吉读邦法皆因吉礼以别
凶军宾嘉故谓吉月也又引吴氏云吉月正月也凡事
先吉而后凶故谓正月为吉月辑释亦引二说

  吉月集注以为月朔则虽致仕一年犹十二朝若以
为正月则岁止一朝而已毋乃太简乎

卷三 第 74b 页 WYG0204-0777b.png
  衣服之制一节下集注取苏氏曰此孔子遗书杂记曲
礼非特孔子事也 𤼵明前注君子谓孔子此又谓非
特孔子事愚谓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君子即孔子
吉月之朝右袂之短岂亦杂记曲礼乎 辑释亦引之
或问已疑及此矣其所以又取苏氏说者正是疑不
敢质之意况曰杂记曲礼杂之一字何尝以为皆曲
礼事乎曰非特孔子事非特二字又何尝以为皆不
是孔子事乎𤼵明不必致疑可也

卷三 第 75a 页 WYG0204-0777c.png
  齐必变食章 通引冯氏谓上半章衣服也下半章饮
食也故记者系之衣服饮食之间以从其类云 通谓
前一节兼用不字必字此一节纯用必字后一节纯用
不字必如是则合乎理不如是则不徇乎欲

  按通释引或曰齐必有明衣布并所脱寝衣一简当
属上章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当属下章则上章言衣
服下章言饮食似有伦理当存之窃意如或说则衣
服饮食虽得各从其类然谨齐正意则判而不续要
卷三 第 75b 页 WYG0204-0777d.png
不若自为一章之善今观冯说正是祖述或说而少
变之然自为一章既可以全谨齐之正意而首尾又
不害其为以类相从似于或说为优但后半章有居
必迁坐一句则又不纯乎饮食矣要之正意只是谨
齐自为一章虽不必言前后以类相从亦可也通者
必字不字之推似矣至谓后章纯用不字而后章之
末不免有两必字其意与冯说此下半章言饮食而
不纯乎饮食者正相类恐皆未得为切当也

卷三 第 76a 页 WYG0204-0778a.png
  末章山梁雌雉 辑讲饶氏谓山梁是山之高处雌雉
阴类而居山梁犹小人而在高位得行其志时实使之
然也夫子因见而有所感故𤼵此叹子路不达而供之
夫子以其非己意故不食而起上言色举翔集以喻君
子之去就此语小人之得时故门人以类记云

  集注以饮啄得时释时哉之义则时之义系于雉双
峰以小人得志时使之然言之则时为时世之时与
雉不相关矣夫见雉于山梁而以时世哉时世哉之
卷三 第 76b 页 WYG0204-0778b.png
言承之圣人之言未有如此突兀而新巧者恐不若
从集注之为顺也况小人固不当在高位雉之飞啄
于山梁亦何分于雌雉哉至以共为供具之供固若
可通然子路圣门高弟不应如此之不达也朱子备
三说而又阙其疑良以此夫

  𤼵明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即谓夫子见此雌雉如此曰
此山桥之雌雉其见几而举翔审而集时哉时哉盖谓
时当飞而飞时当下而下皆得其时也子路不悟以为
卷三 第 77a 页 WYG0204-0778c.png
时物而取雉供之夫子不食三嗅而起苟移山梁雌雉
四字冠于此章之首则辞顺而意尤明云后二说可略
辑释亦引之

  𤼵明此说自起首至皆得其时也可备一说自子路
不悟以下恐未为的当盖若略后二说则共但为供
具之义虽可强通然子路不悟毋乃甚乎前段之辩
已详无可言者但𤼵明所说又不同于饶氏疑不能
阙啄啄争鸣乌之雌雄谁能知之呜呼欷矣
卷三 第 77b 页 WYG0204-0778d.png















  四书管窥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