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203-088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疑节卷十二

  元 袁俊翁 撰

  大学中庸

  二书三在三谓篇首纲领同异

  大学之书以学言中庸之书以理言观其名书之意可
见已是以大学首举三在之目在之云者皆指为学之
工夫中庸首举三谓之目谓之云者皆释天理之名义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203-0880d.png
此二书之立言有不同也合而言之明德者天命之性
也明明德者即率性之道也亲民者即脩道之教也曰
至善者即性道教之理也止至善者即中庸择善明善
之功也自大学而论明明德在已新民在人止于至善
一语结其末所以见上二者皆当止于善也自中庸而
言率性之道在已脩道之教在人天命谓性一语开其
端所以见下二者莫不出于性也然则大学三在之目
自二而一者也中庸三谓之目自一而二者也其为纲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203-0881a.png
领则一而已且二书大旨一主于诚在大学曰诚意在
中庸曰诚身此一诚字尤为二书之枢纽也

  中庸言性大学不言性而言心

  子思作中庸以性言而曾子之大学乃不言性而言心
此盖曾子时未至于子思之甚曾子尚可略言之也夫
自舜禹授受执中之要惟主乎心至商书始有恒性习
性之说商之时殆已不及舜禹矣迨夫曾子作大学仅
以心言犹有舜禹授受之遗意降而子思之时天理日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203-0881b.png
晦徒言心不足以遏人欲于横流故于中庸一书首末
言性为最详夫岂子思喜谈而乐道哉盖时之变为之
也何也在子思时正当战国之初天下言性之弊已萌
有不待告子公都子而后发此子思不得不极言性学
之本原以示夫人若曾子时尚无此弊言心足矣又何
以言性为哉要之中庸言性者非详大学言心而不言
性者非略曾子子思昜地则皆然

  止至善择善明善同异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203-0881c.png
  止于至善乃大学中一大纲领择善明善亦中庸中两
大节目夫善者天理纯粹之称其理一而已矣特所以
曰择曰明曰止则不一焉析之为二则择善明善者入
德之初止于至善者造道之极其条理自有始终然始
焉择善明善者此善终焉止于至善者亦此善正所谓
二而一者也析之为三则择善者学之初明善者学之
中止善者学之终其工夫自有浅深然始于择善中于
明善者此善终于止善者亦此善正所谓三而一者也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203-0881d.png
善之为善其见于人事者纵万不齐而其本于天理者
未始不合于一也况中庸所谓明善则以为诚身之道
所谓择善则以为诚身之事至于大学之止于至善盖
亦以诚意为先然则中庸之择善明善主于诚大学止
于至善亦主于诚君子要当以诚为贵

  慎独二字何不发于夫子而发于子思

  孔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曾思之于夫子盖同一
道也学庸之于论语同出孔氏一家之书载论语者庸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203-0882a.png
学不重述载庸学者论语不复出三书互见交相备也
且大学所谓慎独出传第六章章末以曾子曰断之是
盖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中庸所谓慎独出第一章
章首初不指为何人云是盖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然则慎独二字虽出于学庸之书而亦初非出于曾思
之所言盖本曾思之徒述先圣所传之意而记之安知
其非发于先圣平日授受之辞议者但当一以孔门传
授心法视之曾子之大学子思之中庸皆夫子所传之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203-0882b.png
微旨而不必强为之辨

  中庸戒惧慎独自为二事大学止言慎独而不及
戒惧何也

  大抵善观圣贤之书者惟当求其大体之同而不必较
其小节之异则辞虽异而旨实同也

  二书详略有异者是特其小节耳求其大体则二书固
未始不同也何也中庸以诚为一书纲领而大学亦以
诚为一书枢要是以慎独诚也戒惧亦诚也君子特患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203-0882c.png
其未诚耳苟致其慎而诚若于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
地既能加慎则于己所不睹不闻之地又安有不知所
戒慎恐惧哉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果能此道
矣戒惧虽不及言而戒惧在其中矣况中庸首章虽先
言戒惧而后言慎独然以二莫字观之则慎独之工夫
为最要故朱子章句曰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
焉或问亦曰既言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则是无处而不
慎矣又言慎独则是其所慎者尤在于独也至于篇末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203-0882d.png
引诗先慎独而后及戒惧者盖先从其要者言之耳即
此而论则大学专举慎独而不及戒惧者盖亦姑举其
要而言之也

  诚意诚身同否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凡圣经贤传之所谓诚同此道也
大学以意言中庸以身言特其工夫不免有浅深之间
耳何则意者心之所发也自其心之所发既主于诚由
是而正心由是而脩身然后可及于齐家则诚意之工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203-0883a.png
夫其用力尚浅也至于诚身云者直指其身之所履而
言由是而顺乎亲即所以齐其家是则诚身之工夫其
用力较深也然其用力浅深虽有浅深之间而其成效
则二者实相为之后先世固未有意不诚而能诚其身
者亦未有身既诚而不诚其意者要之诚身本自诚意
入诚意者始条理也诚身者终条理也诚身乃学者之
极功诚意乃学者之先务且大学诚意自致知始中庸
诚身自明善始明善盖出于致知致知即所以明善其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203-0883b.png
本一而已矣究二书所以言诚者慎独乃其大要此又
学者不可不察

  中庸达道五而大学止言孝弟慈及老老长长恤
孤皆不过父子兄弟之道何欤

  中庸泛言为人之道故所举者详而尽大学专言治人
之道故所举者简而要中庸之详尽者勿辨可也姑举
大学之简要者究言之大抵人有此生均有此道然未
有如爱亲敬兄二者乃夫人之所良知良能化民之道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203-0883c.png
莫先于此孝弟者幼之所以敬长慈者长之所以恤幼
孝弟与慈相因而生老老长长即孝弟也恤孤即所以
为慈也治国齐家同此一道自孝慈而推之事君事长
使众之方皆自此而出自老老长长恤孤而充之兴孝
兴弟不倍之效皆自此而著正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
长而天下平也究至此极则天下之达道五所以并行
而不悖未有不自孝弟慈以为之本也曾谓大学所谓
孝弟慈及夫老老长长恤孤者果止于父子兄弟之道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203-0883d.png
欤况大学所谓止仁止敬止信与止孝止慈并言之则
君臣朋友之道盖与父子之道无不有所止也所引诗
宜其家人与宜兄宜弟并言之则夫妇之道盖与兄弟
之道无不有所宜也特大学所言者散见于一书之中
不若中庸之会于一耳

  大学孟子

  大学八条目孟子止言其半何欤

  大学八条目正心以上五者皆所以脩其身齐家以下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203-0884a.png
三者皆自吾身举而措之耳八者之中身为之本故大
学有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也孟
子正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徒徇其末而失其本
故历举其本而以身言之正大学所谓脩身为本是已
中庸有曰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
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正与孟子此章互相发人特患
不知以脩身为本耳倘知以脩身为本则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皆其已分内事何待枚数而条举哉中庸孟子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203-0884b.png
皆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夫苟明善而诚
身则前四者之工夫皆在其中矣

  大学八条目正心以上皆脩身之本也齐家以下乃脩
身之效也修己治人之条理具见于是盖即大学之道
而贯为学之始终言也至于孟子所论盖因人有恒言
皆曰天下国家徒求治人之效而不能究夫修身之本
故孟子从而晓之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
本在身使能返而求诸修身之道则正心诚意致知格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203-0884c.png
物之工夫自可不言而喻矣圣贤君子著书立言各有
攸当大学之举其全者非详孟子之举其半者非略其
揆一也孟子历究天下国家之本在身者正与大学所
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者互相发
耳初何详略之异哉况孟子初未始明援大学之条目
身之一字足以包上四者较之大学仅举其半初未害
也至于韩公作原道明引大学之辞而独略于致知在
格物一语君子不免有遗议焉后之论者宁为孟子之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203-0884d.png
举其半毋若韩公之遗其二

  大学脩身自正心始孟子乃必待存心养性而后
可以脩身何求详欤

  孟子此章正与大学脩身以上数节工夫辞虽异而旨
实同夫知性者格物之谓尽心者致知之谓故孟子曰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存心养性盖即正心诚意之学非
诚非正则果能致其存养之力乎惟其尽心知性而有
物格知至之功存心养性而有心正意诚之效由是而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203-0885a.png
脩身俟命不难已大学止言学者工夫之次第故其言
较略孟子推原理之所自出而有知天事天立命之说
故其言较详大学言心不言性学者疑之孟子于心之
外复加之以知性性者心所具之理也由是而推正心
诚意之学其所致知果何知其所格物果何物皆灼然
可得而识已二章大旨不失其为互相发而迭相补也
或谓大学八条目兼成己成物之事孟子此章止及成
己而不及成物何耶岂知孟子论天下国家之本一章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203-0885b.png
自流溯源正所以推明大学修身为本之旨其于修齐
治平之学具于此矣学者合孟子此两章而观之则知
孟子之学其源信有得于曾子矣

  大学曰正心而孟子曰勿正心何也

  心一也而其所以正之者不一也大学所谓正心者无
所偏私之谓孟子所谓正者有所预期之谓一善一否
昭然甚明故朱子于孟子集注既举预期二字以为之
释又举战不胜以为之證且明谓大学之所谓正心者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203-0885c.png
语意自不同也要之大学之所谓正心者不可无孟子
之所谓正心者不可有故大学以正心为先务孟子以
正心为深戒语意各有在耳

  中庸孟子

  天命谓性与命性性命之说同异

  范太史尝曰中庸所言者性命之本故先言天命孟子
所言者性命之学故先言人事愚尝即是而推之中庸
天命谓性一语指言理之所自来性之所从出固所以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203-0885d.png
推原性命之本也孟子以声色臭味安佚五者则曰有
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于仁义礼知天道五者则曰有性
焉君子不谓命也是皆自性命之学而剖析之斯言岂
不信哉是故中庸直从天命上说来而未涉于人为是
命也命令之命盖所以推明性命之本也至于孟子之
所论皆就人事上说将以剖析夫性命之学是命也乃
命分之命耳命令之命以性命相贯说命与性实同一
原勿辨可也命分之命以命性相互说命与性实为二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203-0886a.png
致论者可无辨哉大抵孟子切切为性命辨者特人以
前五者为性虽有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后五者为命一
有不至则不复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处言之以伸此
而抑彼也凡言性者夫人之所同夫人而可至焉一有
不至则必勉焉以致之而不可不竭吾力凡言命者人
所不可强同人不可以必得也偶有不得则必安焉以
听之而不可以容吾力不可不竭吾力者不可不勉吾
性分之所固有不可以容吾力者不可不安吾命分之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203-0886b.png
所素有于命分则安之于性命则勉之无非所以全吾
厥初所受于天之理耳向者中庸天命谓性一语从天
命上推明性命之本固为古今言性者之至论然非孟
子命性性命之说从人事上剖析性命之学以示性学
之指南则天下几何不穷人欲而灭天理哉吁此孟子
言性之功为至大也

  率性尽性知性养性同异

  性一也曰率曰尽曰知曰养则不一焉率者循是理而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203-0886c.png
无所违尽者全是理而无所阙知者穷夫理而无所蔽
养者顺夫理而无所害自中庸而论尽性为上率性次
之尽性者诚者之道也率性者诚之者之道也自孟子
而论知性为上养性次之知性者诚者之道也养性者
思诚者之道也合而言之尽性知性诚明者之事率性
养性明诚者之事后之学者由率性而尽性由养性而
知性皆所以自明诚而诚明及其成功一也

  尽心尽性同否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203-0886d.png
  孟子之学得之子思初岂有异论哉夫性者人所受于
天之理而心乃所以具此理者也故先儒尝曰自禀受
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又曰性者心所有
之理心者理所会之地盖以心与性之理一而已孟子
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正谓夫人之能尽其心者由
能知其性故尔然则孟子虽以尽心言其实正是尽其
性耳尽之云者皆不过知之明而处之无不当也孟子
尽心知性云者正与中庸至诚尽性之论互相表里发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203-0887a.png
中庸之所未尽曾谓孟子求详于中庸而立为异论乎
吁言之诚是矣然中庸一书始末惟以性言而未始一
语及心孟子乃往往以心性对言何哉盖子思时天理
尚明言性足矣又何必兼言心哉至孟子时天理日晦
徒言性不足以遏人欲于横流故孟子直以心兼性言
之庶乎人皆反求之于其身知吾之有此心则知吾之
有此性心既尽则性亦尽矣是故中庸所谓尽其性者
此其字犹曰对人物而言孟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203-0887b.png
也此二其字皆指其人而言其心其性云者正言人各
有其心有其性我固有之而勿自外求也然则曰心曰
性之理人皆不可不求所以自尽是又穷理尽性者不
可以不讲

  心性之理则一而其所以尽之者有不一焉何则圣贤
君子性学之论有以其知言者有以其能言者中庸尝
谓愚不肖之可知可能圣人之有所不知不能正以知
能言也今观孟子所谓尽其心者以所知言也中庸所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203-0887c.png
谓尽性者以所能言也何以言之孟子明谓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两语之中三以知字言之
则其所以知言者明矣中庸明谓惟天下至诚为能尽
其性以至于能尽人物之性四语之中六以能字言之
则其所以能言者又明矣知者知此理也能者即所以
行此理也昔朱子尝合是两莭而辨之矣曰尽心是就
知上说尽性是就行上说又曰尽心就所知上说尽性
就事物上说此即前所谓一知一能者矣能即所以行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203-0887d.png
之也谓予不信敢请质之朱晦翁

  中庸曰诚之者人之道孟子曰思诚者人之道其
旨同否

  尝考朱子释中庸曰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
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释孟子曰思诚者欲此理
之在我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合而论之释思诚
者曰欲其无伪欲字固所以释思字也释诚之者亦曰
欲其无妄是乃诚之即所以思诚也明矣且下文尝谓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203-0888a.png
诚者不思不勉诚之者择善固执是则诚者不思而诚
之者固有思矣苟无所思则何所择哉及其举诚之之
目五思居其中学问辨  皆以思为之主然则诚之
虽不曰思而思在其中矣要之中庸以诚之言者止就
天理上说其旨颇微孟子以思诚言者直从人心上说
其旨尤切究其道则一而已矣孟子既引中庸成说而
于此特昜一字从人心上说正欲使学者知所用力耳
初岂求异于师说哉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203-0888b.png
  二书所谓知仁仁知不同

  尝闻程子曰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当观上下文
势之意又曰凡看文字先须要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
意愚于此深得观书异同之要矣按中庸孟子二书之
言知仁仁知诚若事相类而辞相反者然自其文势观
之孟子上文谓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中庸上文谓诚
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味其辞旨盖皆先已
而后人学不厌知也是体教不倦仁也是用成已仁也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203-0888c.png
是体成物知也是用二书实相表里互明知仁仁知之
体用耳试即其文义求之孟子上文承圣则吾不能而
言盖出圣人之谦词中庸承诚者物之终始而言盖指
天理之极功故子贡之谓知仁者各指学与教言是乃
修已治人之始条理也子思之谓仁知者已与物皆以
成言是乃修已治人之终条理也然则二书之言知仁
一原其始一要其终终始条理又各有体用者存此二
书互相发而非可以相反疑也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203-0888d.png
  达道先君臣人伦先父子何欤

  中庸所谓达道盖因答哀公问政而言既谓之政则必
自天下名分之大者始故以君臣为之先孟子所谓人
伦盖因举司徒设教而言既谓之教则姑自人心恩爱
之切者始故以父子为之先也何也教所以导夫人也
姑自人心恩爱之切者始为之良知良能固有之天易
为感发则由是而敷教夫奚难父子之伦既叙推而达
之五者之伦无不叙政者所以临夫民也必自天下名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203-0889a.png
分之大者为之始至尊至严一定之分不可踰越则由
是而立政夫奚难君臣之道既明推而致之五者之道
无不行矣

  周易序卦乃又先之以男女夫妇而后次之以君臣父
子何欤盖自天地万物言之原人道之所从始故与庸
孟二书以政教言者有不同也

  孟子称舜为大孝孔子称武王周公为达孝大与
达同否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203-0889b.png
  孟子称舜尽事亲之道则谓之大孝中庸载孔子称武
王周公则谓之达孝夫孝行一也曰大曰达抑有别邪
又考孟子所谓大孝者天下之人皆化之而为孝也中
庸所谓达孝者天下之人皆称之以为孝也尝考孟子
称舜之大孝者曰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由是而
天下化天下之为父子者定集注谓为法于天下可传
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为大孝即此
而论则知大孝云者天下之人皆化之以为孝也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203-0889c.png
中庸称武王周公之达孝者曰夫孝善继人之志善述
人之事者也章句谓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
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即此而论则知达
孝云者天下之人皆称之以为孝也稽其本文参之集
注章句大孝达孝之旨昭然甚明究而言之人皆称之
以为孝者盖能尽其在我之道而已人皆化之而为孝
者盖有推以及人之功焉然此亦不过因其曰大曰达
之称推详其微意若是于其孝行则亦初无优劣也虽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203-0889d.png
然举此以释孔孟之异称旨则然矣至于中庸之书孔
子亦尝以大孝称舜矣称舜则曰舜其大孝也与称武
王周公则曰其达孝矣乎句意正自相类子思子作中
庸引孔子之言载诸书正取此两章相先后一曰大孝
一曰达孝何欤吁愚未暇究其辞旨之何如即上下章
而论其称舜武之事迹曰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
庙飨之子孙保之以此为孝盖舜武之所同特有德为
圣人一语未合岂不以舜之德性之也武王之德反之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203-0890a.png
欤至此则舜之大孝殆有优于武王之达孝矣故中庸
称舜大孝之下两以大德称之前章又尝以大知称之
一则曰大二则曰大大之为义大矣哉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203-0890b.png




















  四书疑节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