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203-08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疑节卷十一

  元 袁俊翁 撰

  论语孟子

  论语言仁孟子兼言仁义何欤

  孔门弟子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当时诸高弟尚知
以仁为问议论人物如子文文子管仲之事皆以仁不
仁为疑以至孟武伯问由求赤三子亦皆以仁言之然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203-0867b.png
则此时之人心天理尚明夫子止以仁言之可也至孟
子时功利日胜人欲日滋孟子诸弟子且不知以仁为
问议论人物者不曰齐桓晋文之事则曰管仲晏子之
功否则又以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宁复知有人心固
有之天理者甚而杨氏为我害于义墨氏兼爱害于仁
告子以仁义譬杯棬尤足以祸仁义孟子于此安得不
以仁义并言哉如人心人路之说如安宅正路之说此
犹不过发明仁义之理耳至于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之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203-0868a.png
说直欲拔本塞源以救当时之弊孟子之用心亦劳矣
论至此极信乎孟子初非求增于鲁论盖当时有不得
已而兼言之也

  有子所谓仁义与孔孟何不同

  有子之所谓仁义参诸孔孟之论似有不同而实无不
同也有子曰孝弟为仁之本孟子乃曰亲亲仁也敬长
义也是则有子以孝弟俱属乎仁孟子以孝属仁以弟
属义二说似不同矣徐而考之有子专以仁言此盖专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203-0868b.png
言之仁也仁者百行之本万善之宗专言之则足以包
百行万善孝弟二者何足多哉至若孟子则以仁与义
对言之此盖偏言之仁也偏言之则仁自仁义自义仁
主于孝而不得以包乎弟宜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
复也夫子乃曰义以为质信以成之是则有子似谓信
未足以尽义夫子则明谓义至信而后尽二说似不同
矣徐而究之有子之所谓信是指约信之信与人期约
而求其实夫子之所谓信是指诚信之信事之已见而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203-0868c.png
得其实约信之信信在事先故未足以尽夫义诚信之
信在事后故义必至信而后尽亦宜也论至此极则以
有子之言参诸孔孟之说初不失为互相发而不见其
为两相背也

  有子曰孝弟为仁之本孟子析以为仁义之实何


  伊川尝论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故言
仁者不可以概论也有子之所谓仁专以仁言是为专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203-0868d.png
言之仁也孝本属仁弟本属义今以仁专言之则包孝
弟俱在内可也至若孟子之所谓仁以义对言是为偏
言之仁也偏言之则一事仁固不得以兼义事亲从兄
有不容不析言矣他日论人之良知良能亦谓亲亲仁
也敬长义也正与此章同一旨也要之事亲即孝之谓
从兄即弟之谓有子以仁统言之者非略孟子以仁义
析言之者非详其理一而已矣且有子统而言仁之本
孟子析而言仁义之实一本字与二实字尤宜玩味本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203-0869a.png
者从理上说实者从事上说士君子识夫理之本而践
夫事之实未有不自孝弟始有子曰本立而道生孟子
曰生则恶可已也此二生字正足见其曰本曰实之效
夫子答子贡以孝弟为士之次孟子曰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何欤

  孝弟岂易言哉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其
为人也孝弟复能自孝弟而推之忠移于君顺移于长
达而为治国平天下之用斯乃尽夫孝弟之道者也倘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203-0869b.png
或徒孝弟于父兄而未能移忠顺于君长是岂足为士
君子之至行哉夫孝弟者百行之冠冕而夫子答子贡
之问乃以孝弟为士之次论者莫不疑焉徐而究之夫
子之所谓孝弟者特言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之人
也不过孝弟称于宗党之间而未尝见用于当世者耳
回视上文所谓行已有耻使不辱命者为有间指斯人
以为士之次不亦宜乎或又谓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
而已矣是则孟子之言孝弟又何若是其大哉是不然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203-0869c.png
孟子之言盖答曹交之问云尔详曹交之问浅陋粗率
必其进见之时礼貌衣冠言动之间多不循理故孟子
因其所问在尧舜遂语之以此论者未可信以为尧舜
之道止此而已也要之子贡本有欲为之志而其从政
之才自有馀故夫子不徒以区区之孝弟为已足曹交
方有受业之志而其事长之礼且未至故孟子姑以孝
弟之道为之勉是又圣贤教人之方各因其材而笃焉
学者不可不察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203-0869d.png
  孔孟言性同异

  甚矣性之难为言也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
已不是性性岂可以言语形容哉自关洛诸儒分别有
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一理一气判然甚明然以此
孟荀杨韩言性之异则为得之以此论孔孟之言性则
不可也何也孟子所谓性善是为天地之性明矣孔子
所谓性相近未可便以为气质之性故朱子语录及于
论语或问亦尝以气质言之至集注乃谓此兼气质而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203-0870a.png
言也兼之一字旨矣哉窃原夫子立言之旨以性对习
而言习是气质上来性是天理中出性习二字盖自啇
书已举此对言之矣惟其以性习相对说故有相近相
远之论大意重在相远二字上相近盖亦言厥初此理
之本同耳要之夫子之谓性相近即孟子之所谓性善
特孟子专以善言者指性之本体盖从人生而静之初
言之夫子以相近言者盖从人生而静之后言之已与
物感而动之几相对而立矣是故孟子之言性为至微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203-0870b.png
而夫子之言性为较显未可遽以理气而别之也
论语言性言习何不言情孟子言情言才何不言


  论语所谓性兼气质而言固有善恶之不同然其初本
亦甚相近也自其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而相去始
益远矣故夫子乃举性近习远而言所以深为善恶分
辨正不必以情字言也乃若孟子所谓情与才者正为
公都子历举数者之说而为性善之辨孟子力主人性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203-0870c.png
之本善遂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若夫为不善非
才之罪也此所谓情性之动也盖指从性中流出来者
无不善也此所谓才人之能也盖指从本性发出来者
无不善也举此二者专主于善将以破公都子善不善
数者之惑正不当以习言也倘鲁论亦以情言之初未
害也孟子亦以习言之则善恶角立岂不适以滋公都
子之惑哉由是而论论语所言性者兼言气质之性而
并善恶言之故以性与习相对而言非不言情也不必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203-0870d.png
言也孟子所言性者专言天地之性而专以善言之故
以情与才相贯而言非不言习也不当言也虽然此特
论二书之本旨然也泛而言之习有善恶情与才亦有
善恶善恶之几识者不可不察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孟子乃曰
性善曰尽心知性曰圣人天道何夫子不言而
孟子详言之

  性与天道夫子非不言也特不载之鲁论耳昜有十翼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203-0871a.png
夫子之所作也中庸一书子思子述夫子之意并援夫
子之言而作也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即天道也乾
道变化各正性命非性而何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天道
也继之者善成之者性非性而何中庸曰天命之谓性
性固性也天命即天道也自诚明谓之性与夫诚者天
之道尤为言性与天道之明且著者以至昜传有成性
存存穷理尽性之论有立天之道形上谓道之论中庸
有率性尽性尊德性之语有维天之命上天之载之语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203-0871b.png
皆所以言性与天道也曾谓夫子果不言乎孟子之书
其曰性善曰尽心知性曰圣人之于天道何莫非有得
于夫子大昜中庸之遗旨论者谓夫子不言至孟子而
后言之详固不可也虽然鲁论不可得闻之论子贡岂
欺我哉徐考子贡立言之旨初非谓夫子不言也特谓
夫子所言性与天道之精微不可以易闻耳先儒尝谓
子贡至此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又谓子贡闻夫子之
至论而叹美之言也斯言为得之矣审如是则夫子之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203-0871c.png
言不言正不足深辨

  夫子不以仁圣自居而每以不厌不倦言之何邪

  仁圣之道为至大夫子虽不以仁圣自足而亦未始不
以仁圣自期甚哉夫子之善诱人也尝观鲁论载夫子
之言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
可谓云尔已矣孟子又引夫子之言曰圣则吾不能我
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合而论之不厌即子之所谓学不
厌也诲人不倦即所谓教不倦也学者以此学于己教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203-0871d.png
者以此教于人二章意正相合夫既以吾岂敢吾不能
言之是盖歉然不以仁圣自足矣然学于已也不厌教
于人也不倦又何拳拳以仁圣自期邪盖当时有专以
圣称夫子者有兼以仁圣称夫子者夫子谦冲退托岂
肯哆然当之而无愧哉其辞之固宜然苟辞之而已矣
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位
而人终莫能至矣夫子岂忍为之哉由是一则曰为之
不厌诲人不倦一则曰学不厌而教不倦皆所以不厌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203-0872a.png
于己而不倦于人也不厌于己者不自绝于为善不倦
于人者不绝人之为善是盖于人己之间皆未始不以
仁圣自期其诱人之心亦至矣况夫子所以诱人为善
之意初不待不厌不倦二语而后见也吾岂敢云者于
吾则岂敢于他人固有敢之者矣吾不能云者于吾则
不能于他人固有能之者矣反覆䌷绎吾之一辞未始
谓仁圣之道夫人所不能所不敢也圣人之心其处已
也谦而望人也厚闻者盍亦知所勉矣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203-0872b.png
  子曰不厌不倦何有于我又曰我学不厌而教不
倦何邪

  大抵圣人立言垂训有自逊之辞者有自信之辞者无
非所以诱学者之向道也夫以学于己也不厌诲于人
也不倦本非圣人之极至而夫子尝以何有于我言之
此盖圣人为自逊之辞以诱学者之向道明矣至于答
子贡之问又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与夫何有于我之
论诚若相反然尝考之子贡本以圣称夫子夫子乃谓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203-0872c.png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下句固为自信上句
亦为自逊窃原圣人之心既不以圣自居若复歉然退
托过为自谦则岂不适以沮人向道之志邪于是不得
不举学不厌教不倦以自信庶可借此以诱进之耳论
至此极则他日之自逊也非诈今日之自信也非矜无
非所以诱学者之向道也夫子又尝谓若圣与仁则吾
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此章自
信而且自逊正与答子贡之问同一揆合此两章而论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203-0872d.png
益足以知圣人立言之旨而识夫圣人之心

  论语曰仁者不忧君子不忧孟子谓君子有终身
之忧何邪

  论语所谓不忧者在外之忧也孟子所谓有忧者在我
之忧也何以言之论语曰仁者不忧正谓其理足以胜
私故不忧君子不忧不惧正谓其内省不疚夫何忧何
惧是皆指在外之忧言之耳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
正谓夫舜人我亦人而我不得以如舜必求如舜而已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203-0873a.png
矣是盖指在我之忧言之也在外之忧可得以不忧在
我之忧不得以不忧此论孟立言之不同者实宜且知
夫子尝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忧道云者在我之忧即孟
子所谓有忧是已忧贫云者在外之忧即夫子所谓不
忧是已论者即此一语而观则论孟二书忧不忧之疑
可释然已虽然乐者忧之反也夫子自道则曰乐以忘
忧论颜子之贤则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又
忧自外至乐由中出知道君子要当全其在内之药以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203-0873b.png
释在外之忧可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又曰君子不谓命
何欤

  鲁论论君子不可不知命者戒夫人不可不通乎命将以
遏其人欲之流也孟子论君子所以不谓命者勉夫人
不可徒诿乎命将以挽其为天理之归也何也此二命
字本皆命分之命然其所以为命分之命有二有从禀
气清浊不齐上论者人之知愚贤否昏明之类是也有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203-0873c.png
从受气厚薄不齐上论者人之贫富贵贱寿夭之类是
也自富贵贫贱寿夭言之人力不可得而转移其间偶
有不满其欲者不得不通乎命而强求此君子之不可
不知命也自知愚贤否昏明言之学力所可得而变化
其间稍有未尽其理者不可徒诿乎命而自弃此君子
之所以不谓命也

  鲁论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又言君子不谓命二
书诚若相反然君子之不谓命此正可见其为知命之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203-0873d.png
君子也何也命者受于天而赋于人也鲁论所以知之
者正欲使夫人于天理人欲之间审其是非可否之判
于其所当为邪不得不致吾力于其所不当为邪不
得以容吾力夫是之谓知命今孟子所指不谓命者以
仁义礼知天道而言此当尽其在我而不可徒诿于命
焉人皆谓之命而君子乃不谓命正足见其知命之深
者也况孟子所谓君子不谓命者岂绝口而不谈哉他
若声色臭味安佚之属则断断以为有命是又当听之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203-0874a.png
在天而不得不安于命矣一章之中一曰有命一曰不
谓命理欲之辨昭然甚明自非深于知命者能之乎

  子曰予欲无言而孟子乃好辨何邪

  予欲无言乃夫子自道之辞孟子好辩乃外人相称之
语是以夫子之欲无言者本其心之所欲而亦有不得
以遂其欲者不过借此以警多言之子贡子贡果有不
言何述之疑遂两举天何言哉以警之夫子本心之所
欲庶乎少白于当世矣至若孟子之好辩者外人称之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203-0874b.png
以为好孟子岂诚好之哉尝两举予岂好辩予不得已
之论以为公都子言之息邪讵诐直以欲承三圣为心
孟子救时忧道之意良可悯已尝观子曰吾无隐乎尔
一章正可见夫子欲无言之大旨再观孟子论今与杨
墨辨一章尤可见孟子岂好辨之本心要之孟子好辩
之说外人语也论者但合予欲无言予岂好辨两语观
之则皆孔孟自道之辞可见圣贤不得已之心一也

  不惑不动心气象同异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203-0874c.png
  先儒释孟子者曰四十强仕道明德立之时孔子四十
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即此而论二语气象似无轻重
然尝思之孔子将圣得于天纵孟子乃命世亚圣之大
才圣贤分量盖自不侔是以不惑者知之明不动心者
是持守之固耳孟子四十不动心正夫子三十而立时
气象鲁论集注尝谓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
矣于事物之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事守矣即
此而证可以见知之明守之固其等级盖自有间要之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203-0874d.png
孔子自诚而明孟子自明而诚此孔子所以为将圣孟
子所以为亚圣也

  二书言君子谅亮同异

  夫子尝谓君子贞而不谅孟子又谓君子不亮恶乎执
先儒谓亮与谅同然则亮之与谅一也何孔孟之论君
子若是其不同与吁谅之为言信也均矣特夫子以贞
谅对言之者贞正而固有义者存是为信之大者也谅
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信之小者耳故夫子特以贞而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203-0875a.png
不谅称君子者固宜至于孟子之论君子乃以亮而专
言之亮即信之谓矣无复有小大之辨故直言君子不
亮恶乎执者亦宜合而论之以贞谅对言则谅为信之
小节是所谓匹夫匹妇之谅君子之所不可有以亮字
专言之则谅为信之全体是所谓益者三友之谅君子
之所不可无然则君子之于信有其所当有而无其所
当无者将何如亦惟曰信近于义则言可复正当虑之
于始而稽其所蔽可也不然夫子何以曰君子义以为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203-0875b.png
质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孟言王道不同

  圣贤论王道之不同盖其所与言之人有不同耳何则
王道一而已矣自其精者而言则为礼乐之化自其粗
者而言则为食货之政二者盖亦相因而成言其精者
非深言其粗者非浅盖所与言之人不同故尔孔子言
王道止言夏时殷辂周冕韶舞之属是皆礼乐之化也
孟子言王道止言衣帛食肉经界井田之属是皆食货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203-0875c.png
之政也一精一粗迥相辽邈论者莫不疑焉俭而究之
夫子之所与言者弟子颜渊也孟子之所与言者齐梁
滕之时君也其答弟子之问者正将讲明治道垂法来
世不得不以先王治世之常经告之其答时君之问者
正将推原时弊思济斯民不得不以当代救时之急务
告之圣贤立言各有攸当向使夫子之告弟子亦徒以
食货之政言则几于陋孟子之告时王亦遽以礼乐之
化言则近于迂孔子孟子昜地则皆然论者安可疑圣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203-0875d.png
贤之言有不同邪虽然食货之政者王道之本礼乐之
化者王道之文二者并行而不相悖可也世之为治者
慎勿举其一而遗其一

  夫子举尧舜传心之要曰执中孟子乃以执中为
近之何邪

  中道至难言也执之者岂易言哉中无定体因时制宜
中本为道之经而实有权存焉权以中行中因权立知
中则知权不知权则是不知中也夫子论二帝授受执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203-0876a.png
中之语虽未见其所谓权及参中庸夫子论舜之大知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其两端云者正所以权轻重
而取中中庸所谓君子而时中是已彼若子莫之执中
者以杨子之为我墨子之兼爱皆不能无过不及之偏
故度于二者之间而执其中较之杨墨彼善于此而尚
未能尽圣人之中道为其执中而无权故尔是以近之
二字似所以优之而犹所以劣之也执中无权孟子言
之明矣反而求之二帝之执中正为其执两端以用之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203-0876b.png
而有其权也夫子尝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其子莫执中
之谓与若夫二帝之执中则可与立而可与权者矣谈
中道者不可不察

  孔子论伯夷曰贤人孟子又曰圣人何欤

  孔子天纵之将圣也自孔子之将圣视之伯夷不过一
贤人耳孟子亚圣之大才也自孟子之亚圣视之伯夷
可谓之圣人矣以孟子称伯夷之圣者非过誉以孔子
称伯夷之贤者非失实盖各因已之所到地位随其所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203-0876c.png
见而言也况孟子答公孙丑之问虽与伊孔并称其皆
古圣人也及他日合夷惠伊孔而言则于伯夷不过取
清之一节造于圣耳岂可与孔子圣之时者同日语哉
至于孔子答子贡之问虽止称其古之贤人也及答子
贡之再问则直许以求仁而得仁仁以理言圣以地言
皆盛德之至也合而言之孔子虽止称其贤而直以仁
许之孟子虽直称其圣而止以清许之是则孔孟评品
人物之论要亦无大相远者也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203-0876d.png
  孔孟于管仲伯夷去取不同

  孔子之论人多从宽孟子之论人多尚严岂故为是宽
严之相反哉盖古人已行之事论其在已成之效则可
以从宽论其为法于他人则不得不尚严也尝观夫子
贤伯夷之节而孟子言其隘夫子称管仲之功而孟子
以为曾西所不为圣贤之论一宽一严诚若相矛盾也
然尝思之鲁论所称伯夷之节管仲之功皆就二子本
身上言之究其成就伯夷终身之隐节可以正万世君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203-0877a.png
臣之义管仲终身之相业足以明一时夷夏之分夫子
固不得不深与之至于孟子之于伯夷亦尝称其为圣
之清而廉顽立懦足以为百世之师及论其隘则曰君
子不由也孟子之意盖深虑夫天下后世学夷之清者
未得其清而先得其隘故必以是警夫人也桓公之于
管仲不劳而霸孟子固尝称之且谓五霸桓公为盛矣
及答公孙丑之问则又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而子为
我愿之乎斯言也盖又深病当时惟知霸功之为务而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203-0877b.png
不复知有王道故深辟之警时人不可慕管仲而止耳
要之孟子平日称伯夷之清管仲之伯盖与夫子未尝
不合特于伯夷之隘君子不由管仲之功曾西不为盖
皆指其为法于他人者言也然则论在已之成效者可
以从宽不特夫子为然虽孟子亦然矣至于论其为法
于他人则不得不严孟子初非求备于前人盖所以有
望于今人者不浅也圣贤立言各有攸当论者未可徒
差殊观也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203-0877c.png
  孔子称桓文正谲孟子乃曰无道桓文何欤

  孟子所谓无道其事者岂真谓其绝口而不谈哉盖谓
圣门无有举其事而称道之耳且如夫子所谓桓文正
谲之辨盖就二君而优劣之彼善于此而已矣初岂圣
人喜谈而乐道哉况此二语不过发其心术之微未尝
指其行事之实孟子谓无道其事者岂不信邪当时齐
宣以齐桓晋文之事为问正欲各求其事功孟子乃直
谓仲尼之徒无道其事者正所以拔其本而塞其源孟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203-0877d.png
子救时忧世之心亦劳矣合此两章而论之孟子谓无
道其事者言无有美其行事而称道之也夫子有正谲
之辨者未始明指其行事且初非奖予称道之辞二书
本旨盖本无相戾也厥后荀董二子亦谓仲尼之门五
尺之童羞称五伯反而證诸孟子所谓无道其事者岂
欺我哉

  夫子称子产为惠人孟子乃谓惠而不知为政何邪

  圣贤论人之法有概论其终身之大节者有专论其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203-0878a.png
一事之小节者故不同耳郑之子产夫子称其为惠人
且尝称其养民也惠此槩论其终身之大节也孟子谓
其惠而不知为政盖指乘舆济人于溱洧专论其一事
之小节也尝考子产之为政国人尝有谁其嗣之之诵
又有民将安归之叹其得民心可谓至矣其相郑也能
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之类盖皆整然而有
条然则为政之大纲已举梁桥特事之小者耳此愚谓
孔子之许其惠者概论其终身之大节孟子之不许其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203-0878b.png
惠者专论其一事之小节岂不信欤况夫子称其为惠
人者亦止称其惠之可取耳于惠之外盖犹有所未至
也孟子论其为惠而不知政者盖亦未始不称其惠特
讥其不知为政耳语孟两章之旨正不失为互相发而
初不见其交相反特孔子之言多优柔孟子之言多峭
直此其论人之顷旨虽同而辞则异也

  夫子以思为无益孟子乃极称周公之思何欤

  甚矣人心不可以不思特不可徒思而已也夫人心之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203-0878c.png
所以思者有二有穷理之思有应事之思穷理之思主
于学思而不学则徒思而已矣应事之思主于行思而
不行则徒思而已矣夫子尝谓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也孟子乃谓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夫
以周孔皆圣人也而所思何如是之不同邪要之夫子
所谓思不如学者非谓人心可无事乎思正谓夫人心
不可徒思而已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日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203-0878d.png
夫子固尝以思学互言之正以见二者可相有而不可
相无思者求诸心学者习其事要当两轮并进可也至
若孟子论周公之所以思者亦岂徒事乎思哉思者求
所以施诸事也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正所
谓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正欲
举其所思以见于行耳夫子有其德无其位所思者惟
以穷其理穷理之思务在于学周公得其时行其道
所思者将以应乎事应事之思务在于行愚意周公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203-0879a.png
待旦之心是即夫子不如学也之意皆非可徒思而已
也曾谓周公孔子之心思其有异乎

  可以为师患为人师何以不同

  夫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盖勉夫人之为师
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又戒夫人之为师也
孔孟同一道何立言之不同邪时不同耳春秋之时正
学未泯学者视师道为过高尝有慊然不足之意夫子
非勉而进之则不可战国之世异端并起学者视师道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203-0879b.png
为甚忽每有侈然自满之心孟子不戒而抑之可乎是
以夫子所谓可为者盖勉夫可为而不为者也孟子所
谓好为者盖戒夫不当为而为者也可为而不为之忧
斯道之不传不当为而为之忧斯道之不明立言虽异
而其忧道之心则一耳先儒尝论学记曰记问之学不
足以为人师正与鲁论互相发信斯言矣然学记所谓
不足为者不过所学浅而已至于孟子所谓好为人师
殆恐所学之非正其弊可胜言哉是以不足为而为之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203-0879c.png
犹未害也不当为而为之此为患之大者孟子患之一
语尤为学者之深戒

  畏大人藐大人同异

  孔子所谓畏大人就人心操守上说孟子所谓说大人
则藐之者就人事应接上说惟夫孔子就人心操存上
说故畏之为言勉人不可失于无惮孟子就人事应接
上说故藐之为言警人不可过于有所惮后之学者守
其在我则当以孔子所谓畏者为法已与人接则当以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203-0879d.png
孟子所谓藐者为心或畏或藐二者各有所施也虽然
进脩之道不可过于畏者成覸有曰彼丈夫也我丈夫
也吾何畏彼哉善为学者又当以此为勉

  狎大人藐大人同异

  圣经贤传之论大人者有二有以德言者有以位言者
鲁论所谓大人以德言可也以位言亦可也孟子所谓
大人专以位言明矣或谓夫子以狎大人为小人之事
而孟子乃曰说大人则藐之何欤吁二大人之同耶否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203-0880a.png
耶姑勿辨止以狎与藐而辨之则知君子小人之所异
矣何则狎者玩之之谓有心于陵之也藐之轻之之谓
特无心于惧之而已是岂可以概论哉彼小人者以天
命为不足畏以王法为不足惧以人言为不足恤志悍
气骄陵蔑公上其狎玩也如此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
贤者为之乎此诚小人无忌惮者之所为也至于藐之
云者不过乐其道而忘人之势彼富吾仁彼爵吾义吾
何慊乎哉当进言之顷勿视其巍巍然则庶乎志意舒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203-0880b.png
展而言语得尽初岂诚若小人之狎哉曰狎曰藐旨自
不同正不必合二书而为之疑也抑尝论之藐之为义
于小人之狎固不侔然于君子之畏得无异乎吁君子
之畏大人者平日守身之常法说大人则藐之者一时
进言之达权不说则不藐也





  四书疑节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