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a 页 WYG0203-084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疑节卷九

  元 袁俊翁 撰

  孟子

  孔孟去齐迟速不同

  按鲁论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固尝善吾夫子之言矣然
徒知善其言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盖亦说而不绎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况齐景公之待孔子也初则谓若
卷九 第 1b 页 WYG0203-0845b.png
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既而又曰吾老矣不
能用也是以孔子之去盖不系待之轻重特以不用而
去耳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此孔子之去齐接淅而
行宜也至若孟子之于齐虽居宾师之位而未尝受禄
然其君臣问答层见叠出大哉言矣善哉言乎齐王亦
深切为孟子敬特未免溺于功利之习人欲之私不能
委国授之以政而使得以行其道耳他日孟子致为臣
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
卷九 第 2a 页 WYG0203-0846a.png
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即此数
语则知齐王拳拳于孟子者为何如回视景公不能用
也一语大有间矣此孟子之去齐三宿而出昼亦宜也
夫孟子三宿出昼之本心与尹士言之明矣至于他日
王谓时子之说其意非不勤而孟子卒不之就齐王不
能以礼下之而乃欲以利诱之孟子岂肯为之哉由是
而观孟子出昼之濡滞其设心岂为利禄计盖深有望
于得君以行道耳道之不行则浩然有志不可挽矣其
卷九 第 2b 页 WYG0203-0846b.png
视孔子去齐虽有迟速之不同而其去国之心则一也
要之孔子去齐之速者景公明有不能用也之言其行
义达道之望绝矣孟子去齐之迟者明有继此得见之
语不免尚有反予用予之望也孔子孟子同道昜地则
皆然

  孔子去鲁不税冕而行乃谓迟迟吾行何欤

  论圣人出处之大节不当泥其迹而当原其心自其迹
而论因祭而肉不至乃不税冕而行速莫速于此矣然
卷九 第 3a 页 WYG0203-0846c.png
自其心而论去鲁之志本萌于齐归女乐之时子路尝
劝之行而不行直待其燔肉不至而后行迟迟吾行之
说圣人岂欺我哉先儒尝谓孔子欲去之意久矣不欲
苟去故迟迟其行也燔肉不至则得以微罪行矣故不
税冕而行非速也斯言得之

  君子论圣人之行事有出于一时辨难之语有出于平
居议论之辞出于平居议论之辞者为得其实出于一
时辨难之语者或有所激要不可以同异观也

卷九 第 3b 页 WYG0203-0846d.png
  迟迟吾行之说孟氏之书凡两见一则专以去鲁而言
一则以去鲁去齐而配言皆非为时人问答而设盖出
于平居议论之辞素所深信而屡言之是为得其实也
至若行不税冕之说乃因淳于髡为孟子去齐之疑反
覆问难卒举此说以为之辨遂谓君子之所为众人固
不识也愚意孟子此语未必果得其实盖当时有所激
而言耳按史记叙孔子去鲁之本末谓桓子卒受齐
女乐又不致燔俎于大夫孔子遂行是则孔子之去鲁
卷九 第 4a 页 WYG0203-0847a.png
其行不为不迟迟矣且即圣人吾犹可止一语而观迟
迟气象尚可想见即此以證孟子迟迟吾行之说得其
实行不税冕之说有所激善考古者试详之

  孟子尝曰久于齐非我志也又曰予三宿而出昼
于予心犹以为速何欤

  孟子去齐之后尝答公孙丑曰久于齐非我志也及高
子以尹士之言告孟子孟子乃又谓予三宿而出昼于
予心犹以为速前后自言其心志得毋久速之异乎吁
卷九 第 4b 页 WYG0203-0847b.png
无以异也盖为其所答之间有不同耳公孙丑以仕不
受禄为问孟子乃以非也告之其下自言不受之故遂
谓久于齐非我志也窃原孟子之志正欲行其道也使
吾道之得行则受其禄而无愧今齐王非不知吾言之
为善而卒不见之于施行竟未能使吾志之得遂此所
以宁辞之而不受也至于尹士之语人者乃以干泽疑
孟子而为三宿出昼是何濡滞之辨高子以告孟子乃
历历告以千里而见王是子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
卷九 第 5a 页 WYG0203-0847c.png
欲哉予不得已也其所以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
速者深有望于齐王改而反之是心也即厥初欲行其
道之本心也合而论之其答公孙丑曰久于齐非我志
者盖自其未去之前言之惜齐王之不足与有为也答
高子曰三宿出昼予心犹以为速者盖自其将去之际
言之觊齐王之尚可与有为也其所谓我志其所谓予
心则皆不过欲行其道而已耳岂干禄求位云乎哉况
自今观之三宿出昼犹以为速则孟子之于齐踌躇久
卷九 第 5b 页 WYG0203-0847d.png
之者固可信矣至于出昼而不追浩然有归志则其久
于齐非我志者所言岂欺我哉

  屡言不见诸侯之义而乃见梁惠齐宣何欤

  观圣贤出处之大节固因其平日之议论以致疑亦因
其议论之详而有以自白于天下后世也或谓孟子之
书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公孙丑曰不见诸侯何
义然孟子见梁惠齐宣皆不远千里何欤吁不特二子
之问为然也万章亦尝敢问不见诸侯何义是盖师
卷九 第 6a 页 WYG0203-0848a.png
弟子讲明之间屡相质问一而再再而三者也合而论
之孟子答三子之问不曰古者不为臣不见则曰庶人
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否则又曰如枉道而从彼
何也信斯言也诸侯诚若不得见也徐而考之其大旨
要各有在答陈代曰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是则不招而
往不可也招之而后往则可矣答万章曰未闻欲见贤
而召之也然则召之而见不可也就之而后见则可矣
答公孙丑则以踰垣闭门者为已甚迫斯可以见矣是
卷九 第 6b 页 WYG0203-0848b.png
则时君求见之切则亦可得而见矣诸侯岂卒不可见
乎大抵不见诸侯者非真不可见也特不先往见之耳
君子之至是邦则必其君先就见也然后往见之若异
国之君不得越境而来则必以礼貌先焉然后往答其
礼故孟子之于齐梁二者各居一于此按史记梁惠王
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然则孟子
之见梁王也正所谓必以礼貌先焉然后往答其礼者
也至若孟子之于齐初见固未可考然齐王尝有如就
卷九 第 7a 页 WYG0203-0848c.png
见之辞又有王就见孟子之实以至轲书所载一则曰
齐宣王问二则曰齐宣王问是盖欲有谋焉则就之即
此而证则孟子之见齐王其初必自彼先就见之然后
往见之也抑尝参诸孟氏之书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
受之而不报他日乃之任而见季子愚谓梁君任守位
虽不同而孟子之所以见之者要皆必以礼貌先焉然
后往答其礼者矣孟子之之滕也滕文公初为世子过
宋而见之及其即位两使然友问之愚谓齐大滕小国
卷九 第 7b 页 WYG0203-0848d.png
虽有异而孟子之所以见之者要皆彼先就见然后往
见之者矣特轲书于滕任之交际载之颇详于齐梁交
际之初则偶未之载耳要之梁王之见招之而后往也
齐王之见就之而后往也就之招之而后往是亦迫斯
可见之意也

  公孙丑问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
见然不远千里而见梁王何耶

  尝考孟子之答公孙丑首举古者不为臣不见一语以
卷九 第 8a 页 WYG0203-0849a.png
示不见诸侯之义者固已然下文申以段干木泄柳之
事则谓迫斯可以见矣次谓阳货欲是孔子之事岂得
不见引之以明可见之莭也是则孟子之所谓不是诸
侯者岂终不可见耶有迫斯可是者有岂得不见者要
亦相时度宜可也孟子之见梁王安知非迫斯可是欤
又安知非岂得不见欤按史记魏王三十五年卑礼厚
币以招贤者而孟子至梁盖以礼貌先焉而后孟子往
答其礼耳此正与孟子所谓阳货先岂得不见同一揆
卷九 第 8b 页 WYG0203-0849b.png
也然则孟子之出处与平日之议论初不相悖果何疑


  朱子尝谓不见诸侯者不先往见也见梁惠王者答其
礼也又谓此是梁惠王招之而至孟子出处必不错了
大抵不见诸侯者非真不可见也特不先往见之耳凡
其所居之国而不仕焉则必其君先就见也然后往见
之若异国之君不得越境而来则必以礼貌先焉然后
往答其礼耳按史记孟子至梁一语而论则孟子本不
卷九 第 9a 页 WYG0203-0849c.png
在梁实因其礼聘之勤乃自外而至梁也异国之君不
得越境而来而能先之以礼貌则安得不往见哉向者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
邹之任见季子亦所以往答其礼也尝举孟子至梁而
见梁王證诸之任而见季子同一意也诸侯岂终不可
见哉

  季任储子皆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乃有见不
见之殊屋庐子尝以为问乃曰为其不成享也
卷九 第 9b 页 WYG0203-0849d.png
夫苟以仪不及物为不享则币交亦不当受矣
安得受之于前而不见之于后何欤

  孟子尝论交际之道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孔子
受之矣又谓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然则圣人君
子于人交际之初特揆之于礼何如耳岂逆计其诚心
之至不至哉方二子之以币交也一则在其近境一则
在其国中致币以交礼之常耳初不自来而以币交未
为非礼孟子谓其既致币而后来见又果安得而不受
卷九 第 10a 页 WYG0203-0850a.png
耶及孟子既受之后固当来见而卒不来其诚意之不
至可知矣特季子之不来为可谅而储子之不来为可
责此其见季子而不见储子也至于二子币交之初均
受之而不辞是乃圣贤君子待人厚处岂逆计其诚心
之有不至与我以诚心待人而人不以诚心待我于我
何咎焉愚因孟子他日之不见储子反而求诸前日受
储子之币于此深见圣贤君子待人之厚也向使储子
之初交孟子即料其诚心之不至则必毅然不之受矣
卷九 第 10b 页 WYG0203-0850b.png
而孟子岂肯若是其待人之薄哉甚矣储子有负于
孟子受币之本心也

  论君子之去就徒以礼貌之隆就之而不去可乎

  孟子尝论君子之去就初言致敬有礼将行其言则就
之言既不行则不待礼貌之衰则去之此固君子出处
之正也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而能致敬有礼则就之必
待其礼貌衰而后去之夫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
也今徒以礼貌之隆则就之而不去可乎哉吁圣贤行
卷九 第 11a 页 WYG0203-0850c.png
道济世汲汲之本心盖未始不以行道之为务也特时
君一见之顷岂能一语即合而其道之得行耶何幸其
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彼固有慕道之心姑就之而不去
或可徐俟其天之定幡然而改从则尚有望于吾道之
得行也及其礼貌之既衰则其慕道之心怠矣君子亦
于此而觖望矣恶得而不去由是而论君子所以因礼
貌而姑就之者实有望其道之得行岂徒尚区区之礼
貌以为之去就耶孟子去齐尝曰王庶几改之予日望
卷九 第 11b 页 WYG0203-0850d.png
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諌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
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即此数语可以
观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矣抑尝论之孟子谓君
子所就三正前所谓行可之仕际可之仕公养之仕孔
子且然况他人乎夫其所以就际可公养之仕皆尚有
望于行可初非徒以际可公养之为足也圣贤救时行
道汲汲之本心于此良可感已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又曰中天下而
卷九 第 12a 页 WYG0203-0851a.png
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何欤

  圣贤所谓君子之乐者有二有内乐有外乐内乐者乐
以理外乐者乐以位内乐之乐以理则穷而在下者皆
得以有之外乐之乐以位则非达而在上者不得以有
之也

  上章所谓君子之三乐指内乐而言穷而在下者之事也
下章所谓君子乐之者指外乐而言达而在上者之事
也推其前言穷而在下者之事故王天下之乐所不与
卷九 第 12b 页 WYG0203-0851b.png
焉后言达而在上者之事则王天下之乐乃其分内事
矣当时纂集孟子之书者以是两章以次相承正所以
交相补而足其意也穷而在下之君子三乐之在内者
固皆得而有之王天下之乐初非外之而不以为乐特无
其位而不得以有之耳达而在上之君子虽曰有其位
而得以有夫王天下之乐然前所谓三乐者亦不可以
外此理也是故上章所谓王天下不与存焉者初非谓
王天下之不足乐也特以穷而在下不得以有其乐也
卷九 第 13a 页 WYG0203-0851c.png
一章首末凡两言之正谓君子之乐当务内而不务外
也下章既曰君子乐之又曰所性不存焉斯言也正谓
君子之达而在上虽得以有外乐之盛而尤不可不以
内乐为务也合而论之其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
与存焉于此见君子之内乐者可视外乐之为轻其曰
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于此见君子之外乐者当视内
乐之为重外乐不可以求其必得内乐则必求其得不
得则不止也虽然前三乐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
卷九 第 13b 页 WYG0203-0851d.png
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先儒尝谓三乐之中不愧不
怍其本欤愚敢谓君子乐之之乐尤当以是为本凡在
上在下之君子其于不愧不怍之乐可不勉夫

  前章初非以王天下不与存焉为不足而实以其有三
乐为有馀后章初非以君子乐之者为有馀而实以
所性不存焉为未足下文有谓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
焉虽穷居不损焉此正总结前后两章之意大行不加
君子乐之之乐者以之穷居不损君子三乐之乐者以
卷九 第 14a 页 WYG0203-0852a.png
之乐其所乐皆性其所性可也当时孟子之书以此两
章相属不无意云虽然君子乐之之乐者系于天命非
可以人力致者固已君子三乐之中一系于天一系于
人亦岂可得而容吾力乎惟不愧不怍之为乐此乃尽
其在我有不得不致吾力者后之君子未问其穷耶达
耶其于不愧不怍之乐要不可不知勉

  告滕文以贡助彻之法尝引龙子善不善之论及
答毕战则又请野助国赋赋即贡也何相戾欤

卷九 第 14b 页 WYG0203-0852b.png
  推明贡助之法莫详于孟子劝行贡助之法莫善于孟
子曾谓孟子之立论前后有相戾哉窃考三代之制贡
自贡助自助彻则兼用贡助之法孟子所引龙子之言
注者谓古贤人未详其世代愚意龙子善不善之论必
在于春秋战国之世周末彻法之流弊助善而贡不善
耳决非直指夏贡殷助之得失然也向使夏贡果若是
其不善则何足以致有夏之盛治哉至于答毕战之问
野及国中贡助异用盖周之所谓彻法者正如此即孟
卷九 第 15a 页 WYG0203-0852c.png
子此语而推之当时非惟助法之不行贡法亦不止什
一矣孟子于此二语之间外野内国既别其远近九一
什一复别其重轻贡助兼行又安有善不善之间耶合
此两节而论其告文公者论前代已行之法则举其弊
以警夫君其答毕战者论今日当行之法则酌其宜以
勉夫君大意盖无非所以为民也先儒尝论孟子于经
界之事虽当礼法废坏之后而能因略以致详推旧以
为新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真可谓
卷九 第 15b 页 WYG0203-0852d.png
命世亚圣之大才者旨哉斯言

  九一什一之说何以不同

  古者井田之制每井画为九区私者八而公者一其为
九一之说明矣至于什一之说乃参殷周二代之制以
取中于夏制云尔夏贡法计亩均收固以十分之一为
常数惟助法乃是九一而殷制不可考周彻法公田百
亩中除二十亩为八家田庐所谓五亩之宅二亩半在
田是也然则公田除二十亩之外一夫止耕公田十亩
卷九 第 16a 页 WYG0203-0853a.png
是为十一分中取一耳合而言之什一者夏贡法也九
一者殷助法也周彻法则为什一分之一是以耕者九
一见于文王治岐之时犹殷制也及通三代之赋法则
贡法什一者居其中助法九分之一为少增彻法十一
分之一为少减本亦无大相远故曰其实皆什一也其
实云者盖有可上可下之义存其间皆不过举大约以
就盈数言之未可指为确然之的论也

  周制原谓乡遂用贡法都鄙用助法其后孟子告毕战
卷九 第 16b 页 WYG0203-0853b.png
亦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然则九一什一
之制本亦并行而不悖可也

  孟子论周室之班爵禄何以与二礼不同

  孟子所谓五等六等之制及天子之卿受地以下参诸
王制其小目不无小异而其大纲未始不同至若论天
子制地以下王制以田言而里数正相合论耕者所获
以下王制以农田言而人数正相合三论君卿以下之
禄与王制文互异而数实同是则孟子之于王制初亦
卷九 第 17a 页 WYG0203-0853c.png
无大相远及考周礼大司徒记公侯伯子男之封疆夏
官职方氏论公侯伯子男之邦国自五百里以下降杀
以百非特孟子不相合于王制亦不相合论者盍亦求
其所折衷要之王制明出于汉博士诸生所作兼论三
代之制不专为周制言也孟子所答明指周制故其间
大同而小异盖三代因革之有不同也至如周礼本周
公之遗书而今之周礼非周公之全书苏颖滨谓诸儒
以意损益者众张横渠谓其间必有末世添入者理或
卷九 第 17b 页 WYG0203-0853d.png
然也如尚书周官云周官有三公三孤之称而今之周
礼乃不载周官司空掌邦土而周礼司空掌邦事周官
曰六服五服而周礼言九畿九服则周礼于周官之书
且不合况欲援此参孟子之同异乎苏张之说为得之
矣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此周书武成说也列国一同自
是以衰此左传子产说也孟子所论者周制愚敢质诸
周书左传庶乎其可信矣

  答今之诸侯取民犹禦者何其恕论鲁五百里在
卷九 第 18a 页 WYG0203-0854a.png
所损益者何其严

  诸侯征敛之无艺兼并之踰制本皆先王之罪人也律
以王制皆所当罪然征敛之无艺其罪小兼并之踰制
其罪大论者要不可以无别万章曰今之诸侯取之于
民也犹禦也孟子答曰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
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及与慎子论齐鲁初封
皆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
在所损乎在所益乎论者莫不疑其前说之何恕而后
卷九 第 18b 页 WYG0203-0854b.png
说之何严乎吁前所谓取民犹禦者征敛之无艺也其
罪较小后所谓鲁五百里者兼井之踰制也其罪较大兼
并之踰制者当损而不损则何取其为王制征敛之无
艺者遽然而加诛则将有不可胜诛者矣由是而论则
后所谓有王者作而在所损者非过严前所谓有王者
作而不即诛者非过恕因其罪大小而别缓急轻重之
宜此其所以为王道也且万章所问未免责之苛故孟
子晓之以从恕慎子所答未免言之峻故孟子不得不
卷九 第 19a 页 WYG0203-0854c.png
以严喻之是以圣贤君子之善立言也文中子尝谓春
秋之于王道是轻重之权衡曲直之绳墨愚敢谓孟子
开口便说王道似此两节盖亦权衡绳墨之所寄欤吁
此孟子所以为六经之春秋也

  书经夫子之所定孟子乃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何欤

  君子立言或有所为而发者未可遽以为通论之辞也
孟子尝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此盖正为血流标杵一语
卷九 第 19b 页 WYG0203-0854d.png
而发岂诚以今之书为不可尽信耶读孟子者通上下
章而论之则可见其立言之本意矣上章谓春秋无义
战而讥敌国之不相征下章谓善陈善战为大罪而谓
征者之焉用战此章乃特举血流标杵而为仁人无敌
之疑盖当战国之际干戈日盛糜烂其民而莫之恤意
者血流标杵之言时人未必不援以藉口孟子乃托言
书之不可尽信以辟之其为救世忧世之心亦可悯矣
向使孟子诚以为书不可尽信也则其著世垂训又何
卷九 第 20a 页 WYG0203-0855a.png
援此以为證甚而言至再三者有之邪吁于此益足见
书之不可不信也

  孟子引诗指古人之行事皆与本文不合

  孟子论诗以引古人之行事者凡三其曰忧心悄悄愠
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先儒
释者曰前二语本言卫之仁人孟子以为孔子之事可
以当之后二语本言太王时事孟子以为文王之事
以当之是乃借诗人之语以断古人之事言之可也至
卷九 第 20b 页 WYG0203-0855b.png
于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前后两引此语一则曰周公方
且膺之一则曰是周公所膺也此皆确然以为周公实
事非前两引者比也按今此诗为周公之颂当时孟子
亦明以鲁颂言矣而乃指为周公之事凡两言之而无
异辞何邪孟子长于诗者也诗尚未经秦火而得见其
全诗且去鲁僖之世若此其未远者鲁国之境若此其
甚而所言若是者要必的然有所见昭然有所徵岂有
以僖公之事而为周公之事哉按今鲁颂世传以为僖
卷九 第 21a 页 WYG0203-0855c.png
公之诗竟无所考独閟宫一诗诗中明言周公之孙庄
公之子是为僖公无疑矣然所言诗中之事参之春秋
皆无所证此盖出于诗人颂祷之辞先儒论之熟矣是
以閟宫之诗指以为周公之事者盖有由矣此诗乃颂
僖公也能复周公之宇也颂之以复周公之宇必望之
以行周公之事诗序借曰未足以为信诗中盖明以复
周公之宇言矣故诗中所言大抵皆指周公之行事以
责望于僖公也是以膺戎狄惩荆舒在僖公则未然之
卷九 第 21b 页 WYG0203-0855d.png
事在周公则已然之事孟子援此诗而直以为周公所
膺者信不诬矣若曰举僖公之事而借以为周公之事
愚知孟子之必不然也

  孟子何不言昜

  孟子虽不明以昜言而所言多吻合乎昜之理是故孟
子之于昜非不言也特不明言之也孟子七篇仁义为
本何必利何必曰利之说诚若不取乎利而不知其深
有取于大昜利者义之和之微旨先儒屡言之矣他如
卷九 第 22a 页 WYG0203-0856a.png
孟子往往以仁义对言者盖有得于曰仁与义之人而
有合乎阴阳刚柔之两端仁人心一语专言仁以包四
者即乾坤四德而统言乎乾元坤元也性善之说本于
继善成性之说夜气之论原于向晦宴息之说浩然之
气所以至大至刚以直者又祖于坤六二方大之说旨
意合同若此者众曾谓孟子果不言昜乎况孟子虽未
始自言昜然先儒不曰知易者莫若孟子则曰孟子可
谓善用昜否则又曰孟子精通于昜其践履处皆是昜
卷九 第 22b 页 WYG0203-0856b.png
为是说者夫岂无所见哉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及答北宫锜毕战何以皆
言其略

  论理者贵乎明故不容于不详论事者贵乎实故不得
以不略当略而反详则事不实当详而反略则理不明
或详或略各唯其当而已孟子博学详说之论正言博
学于文而详说其理论理之辞贵乎明故不得不穷至
理而详说之也乃若答北宫锜班爵之问则曰尝闻其
卷九 第 23a 页 WYG0203-0856c.png
略答毕战井地之问曰此其大略盖此二节皆以事言
论事之辞贵乎实故不得不据其事而略陈之也






卷九 第 23b 页 WYG0203-0856d.png





















  四书疑节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