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1a 页 WYG0203-080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疑节卷六
元 袁俊翁 撰
中庸
天命之谓性之下曰率性曰尽性曰尊德性不同
何欤
率者循理之谓人生而后各循其性之自然此通上下
而言也尽者极其至之谓巨细无一之不尽此指圣人
四书疑节卷六
元 袁俊翁 撰
中庸
天命之谓性之下曰率性曰尽性曰尊德性不同
何欤
率者循理之谓人生而后各循其性之自然此通上下
而言也尽者极其至之谓巨细无一之不尽此指圣人
卷六 第 1b 页 WYG0203-0807d.png
之事言之也尊者恭敬奉持之谓所以存养其心此指
贤人之事言之也尊德性直指君子言之尽性则曰惟
天下至诚为能之即此可见其有圣贤之间矣学者苟
能循其性而行之加以尊德性之功以造于尽性之极
则不惟己性之能尽而人物之性无不尽矣他日子思
传之孟子孟子曰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
本盖故者本然之善利者顺也顺其本然是即率性之
谓亦通上下而言也尽心知性以知天是即尽性之谓
贤人之事言之也尊德性直指君子言之尽性则曰惟
天下至诚为能之即此可见其有圣贤之间矣学者苟
能循其性而行之加以尊德性之功以造于尽性之极
则不惟己性之能尽而人物之性无不尽矣他日子思
传之孟子孟子曰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
本盖故者本然之善利者顺也顺其本然是即率性之
谓亦通上下而言也尽心知性以知天是即尽性之谓
卷六 第 2a 页 WYG0203-0808a.png
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是即尊德性之谓贤人
之事也中庸性学浅深之论证诸孟子而益明
前后二性教同异
首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三句
作一贯说来推原性教之所从出盖指性教二者之名
义云尔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两
句相对说推原性教二者之所由分盖指性教二者之
功用云尔故首章曰之谓性之谓教后章曰谓之性谓
之事也中庸性学浅深之论证诸孟子而益明
前后二性教同异
首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三句
作一贯说来推原性教之所从出盖指性教二者之名
义云尔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两
句相对说推原性教二者之所由分盖指性教二者之
功用云尔故首章曰之谓性之谓教后章曰谓之性谓
卷六 第 2b 页 WYG0203-0808b.png
之教学者但即之谓谓之二字观之大旨盖可见矣要
之凡言性出于天理之自然凡言教者出于人事之使
然此曰性曰教之所同也合此两章而论之天命之谓
性者天下之所同以自诚明谓之性言之则圣人之所
独修道之谓教者圣人之事以自明诚谓之教言之则为
贤者之事论至此极则二章之言性教彼此不免互有
浅深高下之殊然皆先性而后教于此尤见性者教之
本而教自性中出也后之学者欲明二者之名义而求
之凡言性出于天理之自然凡言教者出于人事之使
然此曰性曰教之所同也合此两章而论之天命之谓
性者天下之所同以自诚明谓之性言之则圣人之所
独修道之谓教者圣人之事以自明诚谓之教言之则为
贤者之事论至此极则二章之言性教彼此不免互有
浅深高下之殊然皆先性而后教于此尤见性者教之
本而教自性中出也后之学者欲明二者之名义而求
卷六 第 3a 页 WYG0203-0808c.png
二者之功用将何如一言以蔽之曰诚而已矣
篇首三语以性道教兼言之诚明明诚乃止言性
教而不及道何耶
中庸何为而作邪子思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篇首揭
性道教三语以示其纲领下文不复申言性教之何如
直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其于道之不
明不行尤拳拳焉味其辞旨盖谓性者道之所从出教
者道之所自行无非所以明斯道也及观诚明谓性明
篇首三语以性道教兼言之诚明明诚乃止言性
教而不及道何耶
中庸何为而作邪子思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篇首揭
性道教三语以示其纲领下文不复申言性教之何如
直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其于道之不
明不行尤拳拳焉味其辞旨盖谓性者道之所从出教
者道之所自行无非所以明斯道也及观诚明谓性明
卷六 第 3b 页 WYG0203-0808d.png
诚谓教之论乃止言性教而不及道何欤吁中庸明道
之书顾安有舍道而不言者哉此章之于道非不言也
不言乃所以深言之也何也先儒释此章者谓子思承
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按上章自章首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次举天下之达道五以至于获乎上
信乎朋友顺亲诚身皆曰有道然后结以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子思承上文而复举诚明明诚二语
虽不明以道言而道在其中矣故集注明谓德无不实
之书顾安有舍道而不言者哉此章之于道非不言也
不言乃所以深言之也何也先儒释此章者谓子思承
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按上章自章首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次举天下之达道五以至于获乎上
信乎朋友顺亲诚身皆曰有道然后结以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子思承上文而复举诚明明诚二语
虽不明以道言而道在其中矣故集注明谓德无不实
卷六 第 4a 页 WYG0203-0809a.png
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
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者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
也自此以下皆子思反覆推明上章之意每章章旨不
以天道言则以人道言以诚言者居其半盖诚之一字
为中庸全篇之枢纽书中举天道人道之下申以诚明
明诚之语篇首性道教之妙用至是发之无馀蕴矣
中庸中和二中字同否
中一字有二义有性理本然之中有事理当然之中理
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者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
也自此以下皆子思反覆推明上章之意每章章旨不
以天道言则以人道言以诚言者居其半盖诚之一字
为中庸全篇之枢纽书中举天道人道之下申以诚明
明诚之语篇首性道教之妙用至是发之无馀蕴矣
中庸中和二中字同否
中一字有二义有性理本然之中有事理当然之中理
卷六 第 4b 页 WYG0203-0809b.png
一而已方其未发浑然一中不偏不倚所谓喜怒哀乐
未发之谓中中者天下之大本是也及其既发随时取
中无过不及所谓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是也
中和之所谓中者性理本然之中中庸之所谓中者事
理当然之中性理本然之中是体事理当然之中是用
合体用而观之二中字岂二理哉当时子思子作中庸
终篇极言中庸之道而章首必先举中和二字言之正
所以明其体立而后用行也中和大本之中盖自天命
未发之谓中中者天下之大本是也及其既发随时取
中无过不及所谓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是也
中和之所谓中者性理本然之中中庸之所谓中者事
理当然之中性理本然之中是体事理当然之中是用
合体用而观之二中字岂二理哉当时子思子作中庸
终篇极言中庸之道而章首必先举中和二字言之正
所以明其体立而后用行也中和大本之中盖自天命
卷六 第 5a 页 WYG0203-0809c.png
谓性一语中发来中庸时中之中盖自率性脩道二语
中提出中庸时中之中实自中和大本之中为之体中
和大本之中发而为中庸时中之中是乃由体而达用
其理一而已矣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一言以蔽之曰中
可也
中庸二字何以析言而偏举之
中庸云者正指此中之道常久而不易初非中之外他
有所谓庸也子思子因之以名书者要不过阐明此中
中提出中庸时中之中实自中和大本之中为之体中
和大本之中发而为中庸时中之中是乃由体而达用
其理一而已矣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一言以蔽之曰中
可也
中庸二字何以析言而偏举之
中庸云者正指此中之道常久而不易初非中之外他
有所谓庸也子思子因之以名书者要不过阐明此中
卷六 第 5b 页 WYG0203-0809d.png
之道而已矣故中庸之中大旨只在时中上若推其本
则自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为时中之中未发之中
是体时中之中是用体用均此中耳时中之中惟其无
时而不中此中庸之所以为中庸也或者徒见中庸二
字可相合而不可相离遂谓中和时中言中而不及庸
庸德庸言言庸而不及中何欤岂知程子以不偏释中
不易释庸其下复以正道定理对言诚若中自中而庸
自庸二者似不可以偏举然先儒尝论程子正道定理
则自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为时中之中未发之中
是体时中之中是用体用均此中耳时中之中惟其无
时而不中此中庸之所以为中庸也或者徒见中庸二
字可相合而不可相离遂谓中和时中言中而不及庸
庸德庸言言庸而不及中何欤岂知程子以不偏释中
不易释庸其下复以正道定理对言诚若中自中而庸
自庸二者似不可以偏举然先儒尝论程子正道定理
卷六 第 6a 页 WYG0203-0810a.png
之说𦂳要在正字与定字上中字只是一个恰好道理
为间不得是亘古亘今不可变昜底故更着个庸字此
数语可谓明且尽矣朱子语录有谓有中而后有庸者
有谓中必有庸庸必有中者又有谓未有中而不庸亦
未有庸而不中者是皆一贯之论而犹未明也侯氏谓
中可常也可常则中矣辅氏谓惟中故平常中即平常
也此二说者盖互中庸二字正言之矣徐氏谓中而后
常不中则不能常范氏谓中庸者无过不及而可常矣
为间不得是亘古亘今不可变昜底故更着个庸字此
数语可谓明且尽矣朱子语录有谓有中而后有庸者
有谓中必有庸庸必有中者又有谓未有中而不庸亦
未有庸而不中者是皆一贯之论而犹未明也侯氏谓
中可常也可常则中矣辅氏谓惟中故平常中即平常
也此二说者盖互中庸二字正言之矣徐氏谓中而后
常不中则不能常范氏谓中庸者无过不及而可常矣
卷六 第 6b 页 WYG0203-0810b.png
过与不及则不可常此二说者盖又兼不中则不庸反
言之矣以至朱子集注乃谓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
及而平常之理然则曰中曰庸虽二义而实一理中即
庸也庸即中也言庸则中寓其内言中则庸在其间偏
举而言之何伤哉况时中一语正以发明君子之中庸
曾谓其言中而不及庸乎以性情言则曰中和以德行
言则曰中庸中庸中和本一理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达道者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非庸乎至于庸德庸言虽
言之矣以至朱子集注乃谓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
及而平常之理然则曰中曰庸虽二义而实一理中即
庸也庸即中也言庸则中寓其内言中则庸在其间偏
举而言之何伤哉况时中一语正以发明君子之中庸
曾谓其言中而不及庸乎以性情言则曰中和以德行
言则曰中庸中庸中和本一理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达道者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非庸乎至于庸德庸言虽
卷六 第 7a 页 WYG0203-0810c.png
不及中下文有谓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此
正所以俯就企及以求合乎无过不及之地非中乎要
之中之外无庸庸之外无中唯中故庸中庸本一理也
择中庸依中庸同欤异欤
中庸一书大抵以知行言也与知与能行对称三知及
三行并论道之不行以行言道之不明以知言大抵不
出乎知行二者而已所谓择乎中庸者是就知上说依
乎中庸者是就行上说以地位言则依者造道已深而
正所以俯就企及以求合乎无过不及之地非中乎要
之中之外无庸庸之外无中唯中故庸中庸本一理也
择中庸依中庸同欤异欤
中庸一书大抵以知行言也与知与能行对称三知及
三行并论道之不行以行言道之不明以知言大抵不
出乎知行二者而已所谓择乎中庸者是就知上说依
乎中庸者是就行上说以地位言则依者造道已深而
卷六 第 7b 页 WYG0203-0810d.png
择者造道伊始以工夫言则择者用力尤难而依者不待于
用力是故择中庸者诚之者之道贤人事也依中庸者
诚者之道圣人事也诚之者择善固执所以为中庸之
择诚者从容中道即所以为中庸之依夫子于择乎中
庸则申之以回之为人依乎中庸则申之以唯圣者能
之即此可见其为圣为贤之别矣然圣贤岂二道哉始
于择而终于依同此一中庸之道也
位育化育同异
用力是故择中庸者诚之者之道贤人事也依中庸者
诚者之道圣人事也诚之者择善固执所以为中庸之
择诚者从容中道即所以为中庸之依夫子于择乎中
庸则申之以回之为人依乎中庸则申之以唯圣者能
之即此可见其为圣为贤之别矣然圣贤岂二道哉始
于择而终于依同此一中庸之道也
位育化育同异
卷六 第 8a 页 WYG0203-0811a.png
前言位育者天地与万物而为二后言化育者天地合
万物而为一何则前言位育者以天地对万物言之盖
天地位而后万物育也后言化育者止言天地而不及
万物盖万物皆囿于化育之中矣要之天地万物本吾
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
顺天地之心正则天地得其位天地之气顺则万物遂
其育皆自天理中体用中来也首章以致中和并言之
中者大本和者达道元以体用相对而言故下文亦以
万物而为一何则前言位育者以天地对万物言之盖
天地位而后万物育也后言化育者止言天地而不及
万物盖万物皆囿于化育之中矣要之天地万物本吾
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
顺天地之心正则天地得其位天地之气顺则万物遂
其育皆自天理中体用中来也首章以致中和并言之
中者大本和者达道元以体用相对而言故下文亦以
卷六 第 8b 页 WYG0203-0811b.png
天地位万物育对言之也后两章章首皆以至诚言之
二十九章是从里面说将出尽其性是说体人物之性
是说用三十一章是从下面说上云经纶大经是说用
大本是说体两章皆以体用相贯说故论天理之效验
亦以天地之化育包言之也论至此极则天地之位系
乎吾道之体万物之育系乎吾道之用道之体立则天
地位道之用行则万物育体用兼尽则天地化育之功
全矣
二十九章是从里面说将出尽其性是说体人物之性
是说用三十一章是从下面说上云经纶大经是说用
大本是说体两章皆以体用相贯说故论天理之效验
亦以天地之化育包言之也论至此极则天地之位系
乎吾道之体万物之育系乎吾道之用道之体立则天
地位道之用行则万物育体用兼尽则天地化育之功
全矣
卷六 第 9a 页 WYG0203-0811c.png
赞化育知化育优劣
二章章首皆以唯天下至诚举其端一言尽其性尽人
物之性则终以赞化育一言经大经立大本而终以知
化育盖尽性非出于经大经立大本之外而经大经立
大本乃所以尽性其理一而已矣赞化育以事言知化
育以心言盖本无所轻重然于赞化育之下曰与天地
参是则天地自天地圣人自圣人圣人配天地而为二
知化育之下曰其渊其天是则天地其圣人圣人其天
二章章首皆以唯天下至诚举其端一言尽其性尽人
物之性则终以赞化育一言经大经立大本而终以知
化育盖尽性非出于经大经立大本之外而经大经立
大本乃所以尽性其理一而已矣赞化育以事言知化
育以心言盖本无所轻重然于赞化育之下曰与天地
参是则天地自天地圣人自圣人圣人配天地而为二
知化育之下曰其渊其天是则天地其圣人圣人其天
卷六 第 9b 页 WYG0203-0811d.png
地天地合圣人而为一故朱子章句于三十二章至诚
之下谓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即
此而论则曰知之功深而曰赞之功浅昭然而甚明也
二大本同异
天下之理一本而已初岂有二本哉要之前后所谓大
本者一也大本者何此理之全体是也首章专言大本
者指此理自然之本体也末章多一立字乃指此理本
体之所以然也其理则一而已矣前言大本者主于中
之下谓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即
此而论则曰知之功深而曰赞之功浅昭然而甚明也
二大本同异
天下之理一本而已初岂有二本哉要之前后所谓大
本者一也大本者何此理之全体是也首章专言大本
者指此理自然之本体也末章多一立字乃指此理本
体之所以然也其理则一而已矣前言大本者主于中
卷六 第 10a 页 WYG0203-0812a.png
中即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正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后言大本者主于诚诚即至诚无息之诚正所谓诚者
天之道也无过不及之谓中真实无妄之谓诚惟诚故
中惟中故诚此二字乃中庸一书首末之纲要夫岂有
二理耶前言大本者指自然之全体由体而达用即下
文所谓达道是也后言大本者指全体之所以然体立
而用行即上文所谓大经是也论至于此是则前后所
言大本者一也特其所以言者有不一以下文多一立
后言大本者主于诚诚即至诚无息之诚正所谓诚者
天之道也无过不及之谓中真实无妄之谓诚惟诚故
中惟中故诚此二字乃中庸一书首末之纲要夫岂有
二理耶前言大本者指自然之全体由体而达用即下
文所谓达道是也后言大本者指全体之所以然体立
而用行即上文所谓大经是也论至于此是则前后所
言大本者一也特其所以言者有不一以下文多一立
卷六 第 10b 页 WYG0203-0812b.png
字故尔虽然前后立言一则曰天下之大本二则曰天
下之大本及论达道大经亦曰天下之达道天下之大
经天下云者谓人有此生均有此理自天子至于庶人
天下之所同也
二达道同异
和者天下之达道盖自人之常情言之也五者天下之
达道盖自人之大伦言之也夫自人之常情观之孰无
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之和者乎此其为天下之达道也
下之大本及论达道大经亦曰天下之达道天下之大
经天下云者谓人有此生均有此理自天子至于庶人
天下之所同也
二达道同异
和者天下之达道盖自人之常情言之也五者天下之
达道盖自人之大伦言之也夫自人之常情观之孰无
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之和者乎此其为天下之达道也
卷六 第 11a 页 WYG0203-0812c.png
又自人之大伦观之孰无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
交者乎此其为天下之达道也前所谓达道者以大本
对言之大本主于内达道主于外后所谓达道者以达
德对言之达德主于内达道主于外道之云者皆指行
诸外而言日用常行之谓道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也
其所谓达者正言天下古今之所共由自天子至于庶
人无贵贱一也
和者之达道在礼运即所谓七情五者之达道在礼运
交者乎此其为天下之达道也前所谓达道者以大本
对言之大本主于内达道主于外后所谓达道者以达
德对言之达德主于内达道主于外道之云者皆指行
诸外而言日用常行之谓道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也
其所谓达者正言天下古今之所共由自天子至于庶
人无贵贱一也
和者之达道在礼运即所谓七情五者之达道在礼运
卷六 第 11b 页 WYG0203-0812d.png
即所谓十义治七情修十义又不可无圣人之教不然
中庸何以曰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
首章曰大本达道三十二章曰大经大本而不曰
达道何也
首章所谓大本达道者中也和也三十二章曰大经大
本而不曰达道者大经即达道也何也先儒尝以经纶
为致和立本为致中如是则立大本者即中之所谓大
本经纶大经者即和之所谓达道矣且中庸又曰天下
中庸何以曰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
首章曰大本达道三十二章曰大经大本而不曰
达道何也
首章所谓大本达道者中也和也三十二章曰大经大
本而不曰达道者大经即达道也何也先儒尝以经纶
为致和立本为致中如是则立大本者即中之所谓大
本经纶大经者即和之所谓达道矣且中庸又曰天下
卷六 第 12a 页 WYG0203-0813a.png
之达道五先儒又谓大经者五品之人伦是又即所谓
五者之达道矣要之二大本皆言道之体也前达道指
言道之用后大经亦指言道之用也特前所谓大本达
道者先体后用而顺言之后所谓大经大本者先用后
体而溯言之前以中和而分言是盖析体用而辨天理
之名义后以至诚而统言是盖贯体用而论天理之功
用本皆异辞而同旨者也
天下之达道五夫子乃止谓君子之道四何与
五者之达道矣要之二大本皆言道之体也前达道指
言道之用后大经亦指言道之用也特前所谓大本达
道者先体后用而顺言之后所谓大经大本者先用后
体而溯言之前以中和而分言是盖析体用而辨天理
之名义后以至诚而统言是盖贯体用而论天理之功
用本皆异辞而同旨者也
天下之达道五夫子乃止谓君子之道四何与
卷六 第 12b 页 WYG0203-0813b.png
达道云者通上下而言无古今无贵贱无知愚贤不肖
本夫人之所同故历举五者而谓之天下之达道也至
如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其大旨盖谓事父事君事
兄与朋友先施之道吾所以求诸他人者反诸己皆有
所未能此乃圣人以责人之道责己而为是自反之辞
耳其于夫妇之道正无所施其自反焉故于此独不及
也要之天下之达道五乃泛求诸人之论故五伦并举
而无遗君子之道四乃自反诸己之论故五伦有一之
本夫人之所同故历举五者而谓之天下之达道也至
如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其大旨盖谓事父事君事
兄与朋友先施之道吾所以求诸他人者反诸己皆有
所未能此乃圣人以责人之道责己而为是自反之辞
耳其于夫妇之道正无所施其自反焉故于此独不及
也要之天下之达道五乃泛求诸人之论故五伦并举
而无遗君子之道四乃自反诸己之论故五伦有一之
卷六 第 13a 页 WYG0203-0813c.png
或略道之为道则一而已矣
况上章论君子之道则首明其造端乎夫妇下章论君
子之道则又引妻子妻孥之诗是则夫子论君子之道
者夫妇未始不列其间特于此自反之辞不之及耳易
吾夫子之所系诗吾夫子之所删礼吾夫子之所定易
重咸恒诗始二南礼重大婚至此益足證夫妇之道为
最重
至诚至圣同异
况上章论君子之道则首明其造端乎夫妇下章论君
子之道则又引妻子妻孥之诗是则夫子论君子之道
者夫妇未始不列其间特于此自反之辞不之及耳易
吾夫子之所系诗吾夫子之所删礼吾夫子之所定易
重咸恒诗始二南礼重大婚至此益足證夫妇之道为
最重
至诚至圣同异
卷六 第 13b 页 WYG0203-0813d.png
周子尝曰诚者圣人之本又曰圣诚而已矣知乎此则
圣即诚也诚即圣也中庸言至圣者一而言至诚者三
惟三十二章举天下至诚而言大经大本者与三十一
章举天下至圣而言聪明睿知者二章相承先儒尝谓
至圣以德言至诚以道言析之明矣今观上章论至圣
也章末结之以故曰配天盖诚者天之道至圣之配天
亦唯其诚而已于此见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也下
章论至诚也章末明谓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
圣即诚也诚即圣也中庸言至圣者一而言至诚者三
惟三十二章举天下至诚而言大经大本者与三十一
章举天下至圣而言聪明睿知者二章相承先儒尝谓
至圣以德言至诚以道言析之明矣今观上章论至圣
也章末结之以故曰配天盖诚者天之道至圣之配天
亦唯其诚而已于此见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也下
章论至诚也章末明谓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
卷六 第 14a 页 WYG0203-0814a.png
孰能知之于此见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也合而證诸
周子之说圣诚而已矣此至圣之德也无不主于诚诚
者圣人之本此至诚之道所以成乎圣圣以德言诚以
道言其理一而已矣虽然至圣以如天如渊言至诚以
其天其渊言似不能无浅深之间及究其极至圣之德
言其用至诚之道言其体以用言则人与天合故以配
天言之以体言则人与天一故直以天德言之溥博即
浩浩也渊泉即渊渊也二者未可以差殊观
周子之说圣诚而已矣此至圣之德也无不主于诚诚
者圣人之本此至诚之道所以成乎圣圣以德言诚以
道言其理一而已矣虽然至圣以如天如渊言至诚以
其天其渊言似不能无浅深之间及究其极至圣之德
言其用至诚之道言其体以用言则人与天合故以配
天言之以体言则人与天一故直以天德言之溥博即
浩浩也渊泉即渊渊也二者未可以差殊观
卷六 第 14b 页 WYG0203-0814b.png
至诚两章同异
中庸言天下至诚者有二一则以尽性言之一则以经
大经立大本言之夫所谓性即所谓大经大本也所谓
尽即所以曰经曰立也特前章三言尽性者是从里面
说将出自微而之显后章言大经大本者是从下面说
上去由博而反约故此二章于天地之化育一以赞言
而曰可与天地参一则以知言而曰夫焉有所倚盖亦
各就上文言之耳何则赞以事言尚有形迹之可拟故
中庸言天下至诚者有二一则以尽性言之一则以经
大经立大本言之夫所谓性即所谓大经大本也所谓
尽即所以曰经曰立也特前章三言尽性者是从里面
说将出自微而之显后章言大经大本者是从下面说
上去由博而反约故此二章于天地之化育一以赞言
而曰可与天地参一则以知言而曰夫焉有所倚盖亦
各就上文言之耳何则赞以事言尚有形迹之可拟故
卷六 第 15a 页 WYG0203-0814c.png
曰可与天地参此指至诚之用言也知以心言初无方
体之可名故曰夫焉有所倚此指至诚之体言也合而
论之赞非不足知非有馀可与参者非劣焉有倚者非
优体立而用行其理一而已矣
如渊如天其渊其天同异
上章举天下至圣言其溥博渊泉则曰如天如渊下章
举天下至诚言其渊渊浩浩则曰其渊其天且于如天
渊之下章末复以故曰配天言之则可见其人与天合
体之可名故曰夫焉有所倚此指至诚之体言也合而
论之赞非不足知非有馀可与参者非劣焉有倚者非
优体立而用行其理一而已矣
如渊如天其渊其天同异
上章举天下至圣言其溥博渊泉则曰如天如渊下章
举天下至诚言其渊渊浩浩则曰其渊其天且于如天
渊之下章末复以故曰配天言之则可见其人与天合
卷六 第 15b 页 WYG0203-0814d.png
其天渊之下章末直以达天德者言之则可见其人与
天一然则其不特如之而已至诚之于至圣其亦有所
优劣乎吁至圣以德言至诚以道言初岂有二理哉盖
溥博渊泉即渊渊浩浩者之用渊渊浩浩即溥博渊泉
者之体以体言则曰其以用言则曰如初不可以是而
为优劣之辨也
高明配天峻极于天溥博如天浩浩其天字章旨
同异
天一然则其不特如之而已至诚之于至圣其亦有所
优劣乎吁至圣以德言至诚以道言初岂有二理哉盖
溥博渊泉即渊渊浩浩者之用渊渊浩浩即溥博渊泉
者之体以体言则曰其以用言则曰如初不可以是而
为优劣之辨也
高明配天峻极于天溥博如天浩浩其天字章旨
同异
卷六 第 16a 页 WYG0203-0815a.png
高明配天峻极于天者皆是指天之高以比道之高盖
以道之体言也溥博如天浩浩其天者皆是指天之大
以比道之大盖以道之用言也道之体若是其高道之
用若是其大非天不足以名状形容之也合而论之则
于体用之中又各有浅深焉配天云者天自天而圣人
自圣人不过配之耳极于天者天其圣人矣圣人其天
矣非特配之而已也如天云者天自天而圣人自圣人
圣人不过如之耳其天云者天其圣人矣圣人其天矣
以道之体言也溥博如天浩浩其天者皆是指天之大
以比道之大盖以道之用言也道之体若是其高道之
用若是其大非天不足以名状形容之也合而论之则
于体用之中又各有浅深焉配天云者天自天而圣人
自圣人不过配之耳极于天者天其圣人矣圣人其天
矣非特配之而已也如天云者天自天而圣人自圣人
圣人不过如之耳其天云者天其圣人矣圣人其天矣
卷六 第 16b 页 WYG0203-0815b.png
非特如之而已也以道之体而论者自高明配天以至
峻极于天则其高者益以高以道之用而论自溥博如
天以至浩浩其天则其大者益以大论道之妙复何以
加于此哉虽然此犹未也曰高明曰峻极曰溥博浩浩
是皆有方体之可求篇末引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于此正可见天之所以为天也道之所以为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
上章曰聪明睿知下章又曰聪明圣知何耶
峻极于天则其高者益以高以道之用而论自溥博如
天以至浩浩其天则其大者益以大论道之妙复何以
加于此哉虽然此犹未也曰高明曰峻极曰溥博浩浩
是皆有方体之可求篇末引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于此正可见天之所以为天也道之所以为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
上章曰聪明睿知下章又曰聪明圣知何耶
卷六 第 17a 页 WYG0203-0815c.png
前章曰聪明睿知后章曰聪明圣知按洪范曰睿作圣
睿圣本同一致也徐而考之睿者思通之谓也圣者无
思而无不通也无不通生于通微是则圣者睿之极功
也先儒于上章释聪明睿知为生知之质其下四者为
仁义礼知之德斯言固得之矣然合下章而论则睿知
犹有涉于作圣之功不若圣知之得于自然也是以中
庸本文上章谓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
也下章谓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之然则
睿圣本同一致也徐而考之睿者思通之谓也圣者无
思而无不通也无不通生于通微是则圣者睿之极功
也先儒于上章释聪明睿知为生知之质其下四者为
仁义礼知之德斯言固得之矣然合下章而论则睿知
犹有涉于作圣之功不若圣知之得于自然也是以中
庸本文上章谓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
也下章谓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之然则
卷六 第 17b 页 WYG0203-0815d.png
睿知以能言者指圣人之能事圣知以固言者指天德
之所固有只此二字求之其浅深自可知也
道之不明不行谓愚不肖之不及费隐章又谓愚
不肖可以与知能行何耶
中庸以知行言道者多矣三知三行自是三种人物书
中有以不行对不明言者明即所以知之也有以不知
对不能言者能即所以行之也识乎此斯可与语道矣
第四章以不明不行言者推明斯道之弊以警夫人第
之所固有只此二字求之其浅深自可知也
道之不明不行谓愚不肖之不及费隐章又谓愚
不肖可以与知能行何耶
中庸以知行言道者多矣三知三行自是三种人物书
中有以不行对不明言者明即所以知之也有以不知
对不能言者能即所以行之也识乎此斯可与语道矣
第四章以不明不行言者推明斯道之弊以警夫人第
卷六 第 18a 页 WYG0203-0816a.png
十二章以与知能行言者推原斯道之本以诱夫人无
非所以为斯道计耳
前言愚不肖之不及知行者指言其质之偏所以警夫
人之揉化其质以救斯道之弊后言愚不肖之与知能
行者指言其理之同所以诱夫人之扩充其理以反斯
道之本均之使人求合于中庸之道而已合而观之因
不行不明之论正当矫其质之偏而救夫弊因与知能
行之论正当会其理之同而反乎本审如是则虽愚必
非所以为斯道计耳
前言愚不肖之不及知行者指言其质之偏所以警夫
人之揉化其质以救斯道之弊后言愚不肖之与知能
行者指言其理之同所以诱夫人之扩充其理以反斯
道之本均之使人求合于中庸之道而已合而观之因
不行不明之论正当矫其质之偏而救夫弊因与知能
行之论正当会其理之同而反乎本审如是则虽愚必
卷六 第 18b 页 WYG0203-0816b.png
明虽柔必强又何有愚不肖之间哉生知安行固不可
及自困知勉行以造夫学知利行之域不难矣
前言不明不行者举斯道之全体言也后言与知能行
者举道中之一事言也自斯道之全体而论则愚者不
及知又不知所以行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
愚不肖知行之甚难也自道中之一事而论则夫妇之
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此愚不肖知
行之甚易也世之学者正当因夫一事之易知易行以
及自困知勉行以造夫学知利行之域不难矣
前言不明不行者举斯道之全体言也后言与知能行
者举道中之一事言也自斯道之全体而论则愚者不
及知又不知所以行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
愚不肖知行之甚难也自道中之一事而论则夫妇之
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此愚不肖知
行之甚易也世之学者正当因夫一事之易知易行以
卷六 第 19a 页 WYG0203-0816c.png
求夫全体之难知难行择善固执百倍其功是则虽愚
必明虽柔必强自可以尽夫中庸之道矣虽然岂特愚
不肖为然哉知者知之过贤者行之过盖与愚不肖知
行之不及者均不免于不行不明之弊至于夫妇愚不
肖之可以知行者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
焉要之贤知之不明不行圣人之不知不能皆举斯道
之全体言耳斯道之全体大用非特愚不肖视之以为
难虽贤知圣人亦不可以易心视也善知道者勉之
必明虽柔必强自可以尽夫中庸之道矣虽然岂特愚
不肖为然哉知者知之过贤者行之过盖与愚不肖知
行之不及者均不免于不行不明之弊至于夫妇愚不
肖之可以知行者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
焉要之贤知之不明不行圣人之不知不能皆举斯道
之全体言耳斯道之全体大用非特愚不肖视之以为
难虽贤知圣人亦不可以易心视也善知道者勉之
卷六 第 19b 页 WYG0203-0816d.png
哀公问政章曰亲亲尊贤先后同异
前一节从天理发用上说来后一节从治道设施上说
出曰亲亲曰尊贤其事则异其辞则同
前所谓亲亲者主事亲而言尊贤者主知人而言故下
文明谓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以亲亲属诸仁以尊贤属诸义是盖自天理发用上说
来者明矣后所谓尊贤者主于亲师友亲亲者主于睦
宗室故下文明谓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前一节从天理发用上说来后一节从治道设施上说
出曰亲亲曰尊贤其事则异其辞则同
前所谓亲亲者主事亲而言尊贤者主知人而言故下
文明谓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以亲亲属诸仁以尊贤属诸义是盖自天理发用上说
来者明矣后所谓尊贤者主于亲师友亲亲者主于睦
宗室故下文明谓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卷六 第 20a 页 WYG0203-0817a.png
以尊贤继脩身之下以亲亲列敬大臣之先是盖从治
道设施上说出者审矣先儒尝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
义故又当知人然则前一节先亲亲而后尊贤者固宜
先儒又论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友而后修身之
道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于家故亲亲次之然
则后一节先尊贤而后亲亲者亦宜
前后两节所谓亲亲尊贤者虽不同其大要皆主于修
道设施上说出者审矣先儒尝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
义故又当知人然则前一节先亲亲而后尊贤者固宜
先儒又论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友而后修身之
道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于家故亲亲次之然
则后一节先尊贤而后亲亲者亦宜
前后两节所谓亲亲尊贤者虽不同其大要皆主于修
卷六 第 20b 页 WYG0203-0817b.png
身不然大学何以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思脩身知所以脩身两节皆以脩身为本其所以
思之知之者将何如
中庸第二十章首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脩
道以仁脩身一语固为此章之纲领然下有谓思脩身
又有谓知所以修身两节不知其所以思之知之者将
何如吁前一节所谓思者即大学所谓致其知也后一
身为本
思脩身知所以脩身两节皆以脩身为本其所以
思之知之者将何如
中庸第二十章首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脩
道以仁脩身一语固为此章之纲领然下有谓思脩身
又有谓知所以修身两节不知其所以思之知之者将
何如吁前一节所谓思者即大学所谓致其知也后一
卷六 第 21a 页 WYG0203-0817c.png
节所谓知者即大学所谓知之至也何也前一节是论
修身之本后一节是论修身之效故曰思修身不可以
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盖天乃理之所从出能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得其
理矣所思必极之于天此乃溯而言之以求其本也又
曰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
治天下国家矣盖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
矣所知必至于治天下国家此乃顺而言之以推其效
修身之本后一节是论修身之效故曰思修身不可以
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盖天乃理之所从出能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得其
理矣所思必极之于天此乃溯而言之以求其本也又
曰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
治天下国家矣盖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
矣所知必至于治天下国家此乃顺而言之以推其效
卷六 第 21b 页 WYG0203-0817d.png
也然则溯求其本者所以致其知顺推其效者所以知
之至斯言为尽之矣不宁惟是下文举凡为天下国家
有九经修身最居其首益足證修身为此章之纲领矣
其曰脩身则道立首言修身之效者知所以治人治天
下国家之事皆在其中矣其末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脩身也此言脩身之本者知天知人事亲之理皆
具其中矣末又归之于诚身诚身云者合内外贯始终
本末尽在于是学者不可不察
之至斯言为尽之矣不宁惟是下文举凡为天下国家
有九经修身最居其首益足證修身为此章之纲领矣
其曰脩身则道立首言修身之效者知所以治人治天
下国家之事皆在其中矣其末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脩身也此言脩身之本者知天知人事亲之理皆
具其中矣末又归之于诚身诚身云者合内外贯始终
本末尽在于是学者不可不察
卷六 第 22a 页 WYG0203-0818a.png
九经第三节言九经之事自修身之外言劝者六
不言劝者二且于群臣变文言士于庶民变文
言百姓何欤
中庸九经先列其目次举其效所言无不同也至第三
节历言九经之事自修身之外言劝者六不言劝者二
其故何耶徐而考之尊贤即所以修身也亲亲即所以
齐家也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
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
不言劝者二且于群臣变文言士于庶民变文
言百姓何欤
中庸九经先列其目次举其效所言无不同也至第三
节历言九经之事自修身之外言劝者六不言劝者二
其故何耶徐而考之尊贤即所以修身也亲亲即所以
齐家也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
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
卷六 第 22b 页 WYG0203-0818b.png
柔远人怀诸侯次之自尊贤而修身亲亲而齐家及夫
朝廷之大臣群臣国中之庶民百工皆于我为近者也
天下之远人诸侯则其势分为甚远焉近者乃可劝厉
以相勉远者必待观感而向化理势所不可得而强同
也向使待远近无所别皆是以劝之则柔者或流于巽
儒怀者或流于姑息岂足以动远人之感慕哉当时立
言其于家国朝廷之近者曰尊曰亲曰敬曰体曰子曰
来皆易之以曰劝以示亲密之意至于天下四方之远
朝廷之大臣群臣国中之庶民百工皆于我为近者也
天下之远人诸侯则其势分为甚远焉近者乃可劝厉
以相勉远者必待观感而向化理势所不可得而强同
也向使待远近无所别皆是以劝之则柔者或流于巽
儒怀者或流于姑息岂足以动远人之感慕哉当时立
言其于家国朝廷之近者曰尊曰亲曰敬曰体曰子曰
来皆易之以曰劝以示亲密之意至于天下四方之远
卷六 第 23a 页 WYG0203-0818c.png
者乃曰柔曰怀而无异辞不过待之以宽洪而已古之
圣人笃近而举远于斯可见矣乃若于群臣变文言士
于庶民变文言百姓似有不同然今日朝廷之群臣即
往日乡遂之士今日之待群臣如此则为士者皆可以
知所劝矣泛言之则曰庶民在畿甸则曰百姓尧典以
百姓对万邦孟子以百姓对四海是则自百姓而视庶
民为颇近近而百姓有所劝则远而庶民可知矣况曰
士曰百姓者初不待此而后见上文言九经之效已言
圣人笃近而举远于斯可见矣乃若于群臣变文言士
于庶民变文言百姓似有不同然今日朝廷之群臣即
往日乡遂之士今日之待群臣如此则为士者皆可以
知所劝矣泛言之则曰庶民在畿甸则曰百姓尧典以
百姓对万邦孟子以百姓对四海是则自百姓而视庶
民为颇近近而百姓有所劝则远而庶民可知矣况曰
士曰百姓者初不待此而后见上文言九经之效已言
卷六 第 23b 页 WYG0203-0818d.png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矣至此乃变群
臣而曰士变庶民而曰百姓无以异也且此九者之中
于百姓独曰劝又不待劝百姓而后以劝言也世之为
天下国家者其于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者可不勉哉
三德九经皆曰所以行之者一何欤
中庸一书以诚字为一篇之枢纽圣贤君子之道孰有
外于此诚者哉是以初言三德曰所以行之者一也及
言九经又曰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诚是已夫以三
臣而曰士变庶民而曰百姓无以异也且此九者之中
于百姓独曰劝又不待劝百姓而后以劝言也世之为
天下国家者其于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者可不勉哉
三德九经皆曰所以行之者一何欤
中庸一书以诚字为一篇之枢纽圣贤君子之道孰有
外于此诚者哉是以初言三德曰所以行之者一也及
言九经又曰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诚是已夫以三
卷六 第 24a 页 WYG0203-0819a.png
德者德之蕴于内者也九经者事之见于外者也三德
乃九经之根本九经乃三德之枝叶三德九经实相为
之表里初岂三德自三德九经自九经哉惟其三德九
经同此理也故二者皆曰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章句
皆以诚字释之程子论三德之诚则曰所以诚者止是
诚实此三者之外更别无诚此三德之实也朱子论九
经之诚则曰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
之实也合而论之皆不过一真实无妄之谓耳三德行
乃九经之根本九经乃三德之枝叶三德九经实相为
之表里初岂三德自三德九经自九经哉惟其三德九
经同此理也故二者皆曰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章句
皆以诚字释之程子论三德之诚则曰所以诚者止是
诚实此三者之外更别无诚此三德之实也朱子论九
经之诚则曰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
之实也合而论之皆不过一真实无妄之谓耳三德行
卷六 第 24b 页 WYG0203-0819b.png
之者一所以实其德九经行之者一所以实其事德蕴
于内事见于外皆主于诚而已矣虽然有诸内者形诸
外必也三德之蕴于内主于诚而后九经之见于外无
非诚使内之三德有未诚则何望其外之九经一于诚
哉是以圣人立言之序先三德而后九经良有以夫知
道者不可不察
中庸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举大
舜颜渊子路之事以明之至第二十章反覆言之而无
于内事见于外皆主于诚而已矣虽然有诸内者形诸
外必也三德之蕴于内主于诚而后九经之见于外无
非诚使内之三德有未诚则何望其外之九经一于诚
哉是以圣人立言之序先三德而后九经良有以夫知
道者不可不察
中庸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举大
舜颜渊子路之事以明之至第二十章反覆言之而无
卷六 第 25a 页 WYG0203-0819c.png
馀蕴曰三德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曰九经所以行之者
一也论者遂谓三德与九经异矣而皆曰所以行之者
一何欤徐而考之前一个行之者一其指三德言者明
矣后一个所以行之者一虽明指九经而言然究其本
旨则亦正指三德而言九经乃三德之见于行事者耳
何以言之上文三德之下历举三知三行以言之矣于
此初无问辞乃特举子曰二字举三近之目遂谓知斯
三者则知所以脩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一也论者遂谓三德与九经异矣而皆曰所以行之者
一何欤徐而考之前一个行之者一其指三德言者明
矣后一个所以行之者一虽明指九经而言然究其本
旨则亦正指三德而言九经乃三德之见于行事者耳
何以言之上文三德之下历举三知三行以言之矣于
此初无问辞乃特举子曰二字举三近之目遂谓知斯
三者则知所以脩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卷六 第 25b 页 WYG0203-0819d.png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由是申之以凡为天
下国家有九经而历历言之然后结以行之者一之辞
按上文所谓知斯三者指三近而言其下九经之事皆
自此三近而推行之耳是则九经之行之者一是即三
德之行之者一一者非他诚而已矣虽然前所谓行之
者一指此三德之见于行事之五者而言也后所谓行
之者一指此三德见于经之九者而言也行道之五者
足于已也为经之九者及于人也足于已者此诚及于
下国家有九经而历历言之然后结以行之者一之辞
按上文所谓知斯三者指三近而言其下九经之事皆
自此三近而推行之耳是则九经之行之者一是即三
德之行之者一一者非他诚而已矣虽然前所谓行之
者一指此三德之见于行事之五者而言也后所谓行
之者一指此三德见于经之九者而言也行道之五者
足于已也为经之九者及于人也足于已者此诚及于
卷六 第 26a 页 WYG0203-0820a.png
人者亦此诚正所谓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诚物
也
也
卷六 第 26b 页 WYG0203-0820b.png
四书疑节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