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自动笺注)
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卷下
光嚴無際大師普觀
二五乘二初通釋名義二初總示此五等者人乘則
力小載近菩薩則力大載遠中間三位望前則力大
遠望後則力小載近。
二別釋文中五乘各有法喻法中各有所乘法所越
境所感果在文可了聲聞緣覺乘法雖殊其所越至
二皆無異合明一中三歸正破三邪三塗
歸向依憑佛法僧智度論云念佛醫王念法
良藥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藥禁忌故受三歸
五戒不殺盜婬妄飲酒曇無德宗隨彼根宜
未必具受或但受三歸無分優婆塞或受一戒名
少分二戒四名多分受名滿分薩婆多宗必須
具受小艇釋名云其形徑挺一二人所行也二中
十善有分三品中下對人及修羅故但舉上品以為
欲界六天之因四禪八定為色無色因船者釋名
循也循水而行耳合中結惑巳除苦依身在名有餘
涅槃化火焚身身智俱盡名無餘涅槃五中菩薩
受名或云佛乘約果標號以下化智以上求六
度法門謂布施等總超三界三乘之境即出分段變
生死菩提涅槃即指佛果以為彼岸對乎生死
岸為名菩提翻覺超過三乘故云無上涅槃云圓寂
揀異小乘故云大也舶者埤倉云大船也長二十丈
六七百人是也
二別判今經是人天乘攝者此約當機稟造受葢
論經云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
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父母現在
者福樂百年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此則正宗第六示其正法中五獲勝益之文)又云是時目連母於是
得脫一劫餓鬼之苦(此亦正宗分中第八目連慈母獲益之文)又云願使
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
世父母離餓鬼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此則流通分答請中二教發願
之文)此上所引三段經文中間即是當時所為初後乃
一切未來始終相盡於此矣在小乘藏中者智
目錄列此經在大乘藏中疏主亦即暗彈彼誤自
目錄列此經在小乘藏故問圭峰禪師康居法裔
何不承用五教判攝耶答此經所崇在乎孝行拔苦報
親享于福樂但覺業苦不明斷證約乘明攝理固當
然問闡揚聖教宜從增勝五乘之內攝屬人天足顯
此經最居其劣云何激勸當機稟行耶答古德有云
以淺為深虗其功故必須實然一經勝益雖但齊
人天孝行之功莫斯為最故如來誡諸道俗皆可
遵行其孰聞諸人天而不信受耶又復前明田種
巳顯勝今辨攝屬且免虗功若此釋經特由善巧
末學以為良軌耳歷觀諸師申明此段石壁
記稍符於本疏(孤山新鈔亦承用之)然而引文示義尤未詳
其餘不足觀之矣如廣演證義孝衡記曰法非大小
隨機以判隨所對機有兼有正判入五乘今依正義
不依於兼佛為目連而說此經兼化餘人聲聞乘
正是當機不被獨覺經會無故五乘聲聞乘攝大
小乘小乘所攝非菩薩乘經中不顯法空義故
下文佛說經時菩薩眾皆歡喜者聞盂蘭盆
益之相助讚小機故生歡喜也(上皆孝衡記文)愚詳彼說但
聞教不論受益若謂此經正被聲聞屬小乘者小
聲聞斷證安在又謂非菩薩乘經中不顯法空
者經中何處顯我空耶違經背疏固難聞芝園
廣有破立先敘彼破後敘彼立(彼師破立既有多段余亦逐節試為
評之)今初彼云圭峯判釋賢首宗所立小乘有二一
人天二者二乘此經猶非小乘攝屬小乘耳今
應問曰如此判經為從何義(孤山云[ㄠ*勺]所救人說)若謂目連
脫苦生天而云人天者且目連母亦止生天得兼
人又上所明人兩乘行果全別如何一混而云人
天既云攝教須定所畢竟此經為歸何攝評曰人
天之語本出經文良由所救之有重輕是則受益
優劣或且翻三塗生人道自在化生天華
光以其人天皆有漏故經疏所以合而示之上所引
文足為龜鏡何為背叛金口誠言斯妄破之一也彼
云又生天之語遍諸大乘如法云書寫是經命終
當生忉利天上受讀誦即往兜率天等又梵網云
講說菩薩戒福資亡者生人天上又云受持菩薩戒
常生人道天中等即應皆屬人天教耶評曰凡明
經論教限淺深當觀正宗所詮義理今何援據勸發
流通一端意而致詰耶竊詳所引法華梵網於中
更有得見諸佛千佛授手如是等文任情隱慝其可
得乎且書寫讀誦講說受持法華經梵網大戒本因
大感果亦深今目連之母業嬰苦趣本為慳心慳
一切時經多世事歷多人是故目連一力難拔
號投佛請陳救方佛教奉盆以供眾德藉眾威力
倒懸目連稟行母脫鬼報流及後世依之修崇
度見生七世父母三塗生人天中豈得與彼同
條而語斯妄破之二也彼云又彰孝道中引華嚴
槃對明釋教以孝為本既引圓頓終窮了義而彰孝
如何判教止在人天評曰疏主欲彰孝行大小
激發信心使之崇奉引小入大何不通誘級巧
便良在茲矣斯妄破之三也彼云又歸敬偈云累劫
報親恩積因正覺則顯孝行深通佛乘及乎判經
而云人天豈非前後自相違耶評曰且如來因圓萬
行果萬德仰求冥助以伸讚述豈為解於權乘遂
致隱于勝德耶斯妄破之四也彼文又排摭華數義
總結云是疏記宗途紊亂始末差訛歷代同迷
知體究且人天為教唯被極鈍之機令脫三塗
容受未免生死非佛本懷是故天台四教列人
南山二疏唯存聖道等評曰今經豈非且救父母
令出三塗生人天耶且賢首五教豈特立人天但約攝
屬歸小乘若不爾者得非以教收攝佛經有所未
盡乎次敘彼立云今詳此經三藏之中定屬經藏
教所收(如前巳辨)五乘之中定屬菩薩大乘所攝然凡論
判教一觀正宗所詮行相二考聽眾結益淺深三求
文義意趣優劣行是一經之主益乃被物之功文即
能詮之體用斯以判何往不通評曰此是彼文正
立意言定屬者顯不兼通也彼云初觀所詮行相
者且通論孝行則有多途若同儒宗純孝奉親止是
報人天行若如目連為親修道果成羅漢即是
小乘聲聞行也若同前華嚴涅槃十六觀經並是
菩薩大乘行次局今經唯專大行良以於自恣
設供報恩一運巳誠二兼他力無論存沒不揀自他
憫物傾財拔苦與樂既非小行須歸大乘故經云吾
今當說救濟令一切難皆離憂苦且一切之語
遍該生境豈止吾親離苦之言畢超二死非唯鬼趣
即梵網云一切眾生皆是父母我生無不從之
受生前所累劫報親積因成佛準斯明據大教
何疑評曰原彼所立似據諸經所明孝行皆是大乘
以此指同華嚴等也雖彈指善無佛因諸有
作常為一事然其在教優劣自殊若謂此經於自恣
設供報恩運巳兼他等為二利引經文令一切
難皆離憂苦為大乘者良恐未然何則此是如來
以救方疏自釋云千鈞之弩不獨鼷鼠發機三界
之尊豈偏令汝母離苦據佛本意莫非普利當機
未必如斯是故目連自救其母經云是時目連母
於是日得一劫餓鬼之苦豈一切眾生悉皆
苦耶目連雖復申請施及一切但是流通末葉以為
後軌未可以類大乘菩薩歷劫修利他行也且
儒之君子尚博施濟眾之說推愛及物之心豈二
聖果頓類小人乎若謂經云皆離憂苦畢超二死
非唯鬼趣下經顯益止言得出三塗餓鬼苦生
人天何有畢超二死之說文引梵網而為例者彼
一切眾生皆我父母此則近為現世遠及七世
二義天隔若何取據耶斯謬立之一也彼云二考
聽眾結益者謂經家結示同聞之眾開悟證入故云
結益非謂約彼所救之人即如經云時目連比丘
菩薩皆大歡喜若是小行人天凡福豈得大菩
薩眾聞皆歡喜既云歡喜即是開悟增發大心故下
引恩重經結益云帝釋諸天菩提豈非明證
經又云若男女能為父母受持大乘摩訶般若
一句一偈一經耳目五逆重罪悉得消滅二經同類
而彼明標大乘決無疑矣評曰彼引今經孝子領悟
以為結示同聞證入云歡喜者科云孝子即正指目
連聞法受解故領悟何得誤認為大菩薩證入益
相且菩薩眾生造業則悲修善喜佛方法
目連依之修崇母即脫苦時會聖眾孰不欣然
謂增發大心歡喜豈得證聖自昔未聞孝
行方歡喜大心耶於理既非徒援引此謬立
之二也彼云三求文義意趣一者如上行文二者
即前結益文三者同聞之眾有菩薩四者受供僧
中有十地權化安有小教而談十地示權耶五者智
升目錄判大乘符經旨評曰所指諸文上巳
破受供僧中有十地經文泛舉或有十地權現
丘在大眾中蓋顯盆供福田之勝豈得約此為大乘
耶且智升目錄一往編排未必一一考文責實
足以之為衡鑑乎此謬立之三也余非好辨蓋不得
義學存公請從正轍。
三辨定宗旨二初示義分章中初示義一經宗旨
於斯是則四義共成一宗芝園記謂宗是主義國
無二安得有四者蓋不善文意次今以下分章。
二依章釋義二初釋行相中初別釋四初釋孝順
文遮疑恐有疑云諸聖入道為報親故未必
得便觀故云即驗二悲號下釋設供旋字平呼尋也
三拔冥下釋拔苦四不辜釋報恩後細詳下總結
二配句數二初歷句料揀中初標舉次一孝下列
四種四句初一四句泛論孝順後三四句正顯今經
如其次第設供初四中第一句三牲之養文
出孝經紀孝行事親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
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今以為
者以日用三牲非不盡養但驕亂爭故不能修巳以
順父母也第二句須忌即供為惡不諫故是順也
非愛其親故非孝孝經云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
不義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第
三句有隱故孝無犯故順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
(有隱謂不稱揚其過無犯謂不犯顏而諫)左右就養無方(左右扶持之方猶常也子則然
無常人)服勤至死致喪三年(勤即勞辱之事致謂戚容稱其服也凡此以恩為制)
事君有犯而無隱(既諫人有問國政可以語其得失)左右就養
方(不可侵官)服勤至死方喪三年(方喪謂資於事父凡此以義為制)事師
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心喪謂戚
容如文而無服凡此思義之間為制)三諫而隨者禮云子事親
三諫不聽號泣而隨之順色論語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包注謂承順父顏色為難觀志
公元前515年
文亦論語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
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第四句水葬世傳昆子不孝
違於父父令棄水意使葬土而子特順之葬在昆明
地中反是不順二對設供四句中第一句事出孝德
董黯會稽人少孤養母承顏致樂雖貧而充鄰有
惡人令母常憂雖富而顇因相問鄰人遂怒候
不在入擊其母母恨之至母終葬訖即殺鄰
人將頭就墳以獻之曰孃知此昔在侍養今養終讎
自投官聲罪會赦免王祥母嗜魚嚴凝冰凍
臥冰得魚奉母第四句逆故非孝順慳故非設供
三對拔苦四句中第一句董永家貧喪親傭身葬之
如向巳引以其不能念誦追齋薦其去識故非拔苦
四句小人不濟他之苦厄四對報恩四句中第
並出孝經髮膚前引不驕危即諸候章在上
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乃至然後能保
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候之孝也非法等即卿大
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乃至然後能守其宗
廟蓋卿大夫之孝也第二句扶輪報飡事出類林靈
齊人游學而歸食盡不能趙盾晉靈公獵見
桑下傾壺啖之然始能語後為甲士三諫
公公怒欲殺之出乘車車巳脫一輪公先令人
脫之輒扶車以臂承軸軀駕而行因問曰是何
人而能濟予之難曰桑間之餓人也若左傳史記
不說扶輪
二舉功結歎中初歡功勝次實由下推所由境勝謂
歡喜曰等三田肥濃心彊即悲敬孝三心懇切
肥濃種又精新收成倍獲矣徹即通也神理
幽冥之處。
四正解經文二初標分。
二隨釋二初釋題目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辨三譯中初總標次別列一晉武
帝即西晉四主剎法師具云曇摩羅剎此翻法護
二惠帝是武帝子即第五主法矩字誤應作法炬時
與法立三藏相繼翻傳于洛灌臘經有云亦是法護
所譯非是同本疏主乃據古本藏錄故約經義釋其
名題云應以等此釋灌字而等於臘三舊本別錄
古藏錄(開元錄云附東晉是也)失其譯主但云一師具云報
恩奉盆經報親設供是所行行準知蘭盆從用而立
二解今題二初標指
二釋相二初解別目中初釋上二字三藏云者彼先
有疏釋此經故以對上自我合機對上暢之
彼心次釋三字中初約華梵翻釋盂蘭梵語亦曰
烏藍婆那此云倒懸困苦孟子當今時萬
之國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今用彼語以翻
此名盆是華言瓦器爾雅曰盆謂之缶說文
益也準孝衡記謂宋三藏梵語盆佐那此云救器
次斯由下舉詮旨顯示載則也且兼也塗炭即喻鬼
趣苦迫如陷泥墜火無救之者尚書有夏昏德
塗炭彼謂夏桀為君不明民苦如此今借語勢
急謂窮迫也。
二釋通名中初正釋梵修多羅正翻為線義曰契
西域風俗以線貫華而為佩帶經縱緯橫義理
似緯似華言教則能持能貫此方六籍稱為經經
訓法訓常謂道軌百王德模千葉也次此符下會
論雜心五義一曰出生出生義故二曰湧泉義味
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義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
故五曰結鬘貫穿諸法故。
二解本文二初標分中正分判次以三下示所承
彌天東晉道安法師襄陽習鑿齒初訪四海
習鑿齒對曰彌天釋道安因是人以彌天為稱彌天
始以三分分經後親光菩薩佛地論至果有斯說故
冥符論云初總顯巳聞及起教時別顯教主及起
教處教所被機即是教起所因所緣名教因緣
二正顯聖所說法門品類若別故名聖教所說
三顯彼時眾聞佛聖教歡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
分。
二隨釋三初序分三初懸示二初歷解二義中初總
標次一證下別釋二初證信中豐約廣略也階猶
入也智度論中問曰何不直說般若而說住王舍城
答曰說時方人生信故今略引之時謂一時方即
處所人乃同聞論文略且三種信聞及主準可
知之次發起中淨名以長者所獻五百寶蓋如來
之為一法華佛放眉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
土斯皆以神變而為發起也。
二更辨異名通前後如方易知。
二正解二初證信序二初牒章唱經
隨文釋義初通示二初明置序元由所問四事
一問依何修道二問以誰為師三問惡口車匿以
何擯治四問一切經初當安何語疏引答詞觀身
等如別所解。
二對諸經辨示二初泛舉他經。
二明今缺異二初明缺。
辨異二初辨前後異中初出意次皆是會同
二辨有無異中初示今無意趣皆證無我謂見慢巳
故智度論云凡夫三種我謂見慢名字學人二種
雖無見我思惑未盡猶有慢我無學一種見慢巳盡
但有名字餘經下出餘有所以五蘊假者即是
字隨世假立揀非見慢故云不同情計等也。
二別釋二初解釋現文五初聞大小乘宗而有三說
一云根聞二云識聞三云根境識三和合成聞第三
盡理故疏用之智度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
心欲聞即聞也。
二信中初標示次夫信下釋相後故肇下引證即淨
注釋如是也。
三時二初正解中初總釋一切經中但取說始終
究竟故名一時師者法也佛為人天之模範周禮
師氏鄭玄教人以道之稱也資者取也弟子取法
於師故孝子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善人之資
今謂師說聽教周圓云爾也揀餘時者非說
餘經作餘事謂如下別示不明時分二所
據說不一無別體約彼色心分位以明故
有無但云一者如涅槃云我於一時迦尸國
一時恒河岸我於一時尸首等次方土
不定釋且諸方之語有豎有橫豎上下橫謂四方
延促人間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晝夜等不定有
二意一即指上延促故云不定二謂四洲晝夜不同
故云不定北洲夜半南洲日午東洲日沒西洲
出等如來說經被於上界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即
諸方不徧故不別說西竺正月十六日歲首
則延之在後此方以正月朔日為歲首則促之於前
又此分四時則延(春夏秋冬)彼分六時故促(正月十六日去漸熱時
月十六去盛熱五月十六雨時七月十六去茂時九月十六去漸寒時十一月十六盛寒時)又彼
俗中或分四時佛教但分三時(正月十六去熱五月十六爾時九月
十六去寒時)又彼則日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於一一時各有四分西域記)
則子等分十二既隨界土制不定故今但言
一時而巳。
二釋妨二初牒妨。
二答釋二初注述他解有說等者前既正解但云
時疏主又復先用他說出其經家不必指定時之所
以釋彼妨難謂若指定其時展轉招難恐有難云
佛有報化故說有遠近有利鈍故時有長短據長
為言則於短為妨約短為語則於長為妨既展轉
所以經家不用指定但云一時如是則報化遠
近利長短美在其中芝園律師妄謂注中標
他解但未盡理故云招難示今刪去故云不用反斥
摭華失於文意強作展轉難詞然茲有說蓋指
慈恩斯文出上生經疏彼宗教法京盛行惜夫
芝園未甞見。
二正示今十六國出長阿含一央伽二摩摱三
迦尸拘薩羅五䟦祇六末羅七支提八䟦沙九尼
樓十槃闍羅十一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蘇羅十四
乾陀羅十五劒浮沙十六阿槃提遊化國土住止
伽藍以處則定故易為標指春秋寒熱四時
晝夜寅卯即十二時俱舍云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
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六十
剎那一臘縛三十臘縛一須臾三十須臾
一晝夜等以時則不定故難為標指
四主中初翻名次釋義覺了等者了真可證了妄可
除又了真實虗妄故又了迷則即真而妄菩提即煩
惱故了悟則即妄而真煩惱菩提故又了真非妄
外妄非真外等又了性是相之所依相是性之所起
又了迷則隱相了悟顯相亡等有等
凡夫不覺三乘不覺法空菩薩覺未究竟故並
為所揀本有佛性名為本覺云合四相盡故究
者始本合故或名大者二乘或名妙者對
三乘無不故名為大覺寂而常照故名妙覺
珞經云等覺照妙覺寂照是也
五處二初總示中初牒指次引示非他國故令遠
人知揀非別寺故令近人知。
二別釋二初國中初翻名次釋義三引證聞物言本
國之美名稱謂他國所稱摭華云名大城但得
聞義而缺物義似非文意
二園二初略示。
二廣釋二初解名義初解人名波斯匿此翻和悅
注中孤獨者孟子曰老而無妻曰鰥老無夫曰寡
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天下之窮民
無告者也。
二辨園樹二初辨定先後約總別則先園而後樹據
君臣則先樹而後園今祇陀是君須達是臣所以
樹標先臣園居後尊卑之道區以別矣曲禮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故云禮別。
二會華梵佛教東流即漢明之世四十二章始漸
茲土鴻臚寺者國置司九寺中一鴻之言大也
陳序也謂大陳序所須以典四夷之容寺嗣也釋名
治事者嗣讀於其內也騰初至即止其中因是
僧居後皆名寺。
二出本緣中初句標牒次引示中初出買園緣中初
須達虔請娉婦即問婚也爾雅云娉問也次佛令
下彰佛遣擇處三長者下明布金買園共請斷事
方俗法太子君上豈容有戲言故令依先語也次
太子下出施樹緣後二人下結顯。
二點示闕義二初示文略中初正示次引例常經
又名三啟賢首有疏一卷釋之。
明義準成就中師資合會說聽究竟總名
一時則知有時其必有眾故指後文以驗前略。
二發起序二初示意分章。
二依章釋義六初知道巳證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釋初句若論姓氏應無大字恐濫
同姓故加標揀按姓氏異姓所以繫統百世使
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故世本云言姓即
在上言氏即在下尼拘律陀義翻楊柳以其樹大
小有似此方楊柳故以翻之。
二釋次句中初句通標次句別釋二初釋始得中
目連本因次道雖下明諸聖各異斷證同故云道
無異發心別故云願各殊次釋六通神境亦名如意
通者一能轉變自身身世所有隨心自在即神
境也於深禪中發智證得故云智二能飛行速到
山障無礎即如意也天眼天耳者謂定中發得色界
四大清淨造色住眼耳根中即能聞見六道眾生
一切世間形色音聲故若近若遠對於音聲內障
對於形色宿命者謂於定中發智能自他過去
一世二世百千萬世乃至八萬大劫宿命(即本生也)及所
行之事故(即本事也)他心者謂定中發智能六道眾生
種種緣念事故即定散等定散攝三界無漏
世出漏盡者謂於定中發無漏真智斷盡三界
結故即身中漏盡也漏有三種一欲漏謂欲界一切
煩惱無明有漏謂上二界一切煩惱無明
無明漏謂三界無明通名漏者成論失道名漏
毗曇云漏落生死故六皆聖人修道證得即是無漏
前五亦通業生得即是有漏
二知恩欲酬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略示通標虗位者如但言報恩
未審何者是恩以何為報欲顯度脫是報之實事
乳哺是恩之實事嚼哺說文云口中嚼食曰哺淮南
子云含哺而與注中舉事類可知
二廣釋二初通標。
二別解三初父母遠近二初總示遠近此亦一往
遠近若以七世展轉相望乃至多世一一皆有遠
近之義。
二別明遠世二初明七世中初儒教尚形不言靈識
父祖巳上而為七世偏尊父者以其形質是父
體故置宗廟并立姓氏從父不從母也故禮法
所制父母喪服而有斬衰齊衰之異次釋教尚識不
貴形軀識住則生識去則死四大色體其猶館舍
暫爾寄託其中既尚靈識故以七生寄託之處以
七世偏重母者靈識始來託胎而處生後乳哺
我身身命獲全靈識得住皆由於所以西域
從母而立姓者。
二明多世然未歸三寶亦有劬勞令偏取者其恩重
故準梵網經一切眾生皆我父母雖應普度此由報
不無優劣是則受益亦有前後
二恩有輕重前生巳去轉轉相遠七世多世展轉
望重輕可知。
三報有分全二初略分侍養一生通儒釋度多生
佛教
委釋二初分全中初明分報二初引經左為上故
父在左右為下故母在右摭華云西土之禮以東向
為尊則左北右南北方是陰故母居左南方是陽故
居右遂謂左父右母是傳寫之訛然偏行大地
東向耶此蓋經特舉勞苦以彰難報未必擔也
故知舉事如向巳引次明全報下經雖云現世
七世今言欲度必具多生故云全也。
二彰恩重二初舉況二初明不報逆事若夫不報
巳是罪人加之逆惡何可云喻
二舉餘恩況父母華嚴經云多橫死是順現報
能盡壽夭[子*昜]而死故名為橫相海經說阿鼻因即
生報
二引成二初引儒詩注第十三者示其卷次令知所
幽王謚法動靜亂常幽棲不達曰幽不得
終養者以其二親病亡之時在於役所不及見也詩
六章四章四句(前二章二章)二章八句(中間二章)第一
四句(如疏引)長大貌莪即草名似其蒿也匪非
也伊是也莪巳視之反謂之蒿喻在憂思心不
精別其物哀哀等者恨不得終養父母報其生長
之苦也第二章四句(疏中不引)者莪匪莪伊蔚(蔚音尉爾
雅云蒿[藪-婁+((即-ㄗ)-日+口)]注云青蒿謂有子者蔚牡[藪-婁+((即-ㄗ)-日+口)]注云即無子者[藪-婁+((即-ㄗ)-日+口)]去刃反)哀哀父母生我
瘁(瘁病也)第三章八句(疏引後四句故云乃至)上四句云瓶之罄矣
維罍之恥(瓶小而盡罍大而盈故為罍恥幽王不使貧富均也)鮮民之生不
如死之久矣(鮮寡也生不如死恨之深也)無父何怙等即下四句
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以為不可斯須無也
怙賴恃負也出則思之而憂旋入門不見如入無所
至銜含也恤憂也靡無也第四章八句(如疏備引)父生
我者本其氣也鞠養拊拍也畜謂藏畜長謂長大
音謂覆音顧謂旋觀復反覆也腹懷抱也我欲報父
母是德昊天乎我心無極第五四句南山烈烈(民人
苦伇南山烈烈然言其高峻而難至也)飄風發發(發發貌言寒且疾)民莫不
(穀養也言他皆得養其親耳)我獨何害(害音曷我獨何故觀止寒苦之害)第六章
四句南山律律(同上烈烈)飄風弗弗(同上發發)民莫不糓我獨
不卒(卒終也我獨不得終養父母)以摭華中誤其章次今具引之
固無惑矣。
二引釋典二初引三藏疏係猶繫也。
二引恩重經二初正引經文二初引前段二初引文
中初敘恩深和和弄聲謂學語也疏主撮略大要
引委具如彼故於还段注曰云云說文云云者雲也
言之在口如雲潤物文下尚有如雲之義次計論下
歎難報後至於下并後經文皆彰愛重兩乳流出
者如宋書朱循之守滑壹為虜所圍累日粮盡外援
不至陷沒初母聞循之被圍常悲憂一旦乳汁
出母號慟家人以我年老非復有乳今如此兒必
沒矣後問至循之果此日城陷蓋天性感事實
然也注反如等者即曾參在外慈母齧指念之
心痛然彼是母感於子例今子感於母故曰反如又
宗鏡錄五十四云周暢躬耕在田母欲其歸遂齧指
心痛念曰母必喚我及歸果然
二述意中初問次答經文蓋存淳至之語疏主為遮
淺朴之譏故置斯問答發明厥意且金口所宣那
有淺朴但不同世俗綺飾文詞寄語凡流慎勿輕侮
來報不淺良可懼之答中二意偏誡小人通被
子以君子中亦有貧者但君子固窮小人斯濫
論語云子賢哉一簞一瓢飲在陋巷人不
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顏淵亞聖尚有於
又復小人豈無富貴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
不義苟富貴小人而何故知富貴貧賤在乎
命也君子小人在乎行也若爾何妨碓磨等耶偏敘
等者正出經意以其富貴者腹育多藉他人故且
貧賤以顯劬勞之事耳。
二引後段接于上文曳腹隨行俗謂蒲蔔鳴和即以
相接也既與下明悖逆帝釋下示會眾
評論傷歎二初評論二初評度現事疏主現見世
間母皆慈愛子多悖逆其有母不慈愛子孝順
則百數之中或見一人言其尠也。
二研論所因良由等者流無端故云無始迷暗
覺故曰無明迷背真理執著妄情即指無明以為
本從惑起業行不孝等故云枝末一一皆然
傷歎謂由悖逆心招罪禍若斯之類固難可度。
攀慕偏尋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別釋中初釋道眼二初正示天眼
徹示無罣礙故名天眼通次由證下轉釋亦即通妨
有問既是天眼何故中云道眼故此通云
由證道等或可揀非業生得故云證得次釋世間
後總示文皆可見
四得見所在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初通示經宗施勞用功鬼道
三塗中一鬼畏也自多怖畏令人畏塗道也按四
解脫地獄火塗道(日夜燒然)餓鬼名刀塗道(折草為刀更相
殺害)畜生名血塗道(殺戮屠剝)。
二別釋文義二初略示果相此中具有三果二業
相難明今當委示初釋三果二初釋名異類而熟故
名異熟以因通善惡(善惡有記造成因種)果唯無記故(至果成熟報法
非記因果性別故云異類)有云異處而熟故名異熟者若於人中
造業餘趣受生則可爾如人中造業還於人中受生
豈是異處而熟耶有云異時而熟故云異熟如今
造業來生受者此又與等流相濫是故雖有三說
義為正與因同類故曰等流更甚於因故言增上二
辨體異熟有二一真異熟即第八最初結生展轉
相續捨壽時亦最在後為總報主故名真異熟(此即
大乘下通大小)二異熟生之異熟謂從真異熟中種子生現
即今無記得色心故名異熟生之異熟此但前六
一分三性中異熟無記善不善及三無記(無記有四
一異無記威儀無記三工無記四變無記後三也)然今所說是異熟果
理應具兼真生之二舊師指為真異熟者蓋約推本
為言等流增上並依生之異熟而分異上三
種果並通六不唯在鬼二明二業三初釋名中初
釋名業者謂有勝力牽引生故滿業者謂無
勝力引生諸趣但於總報之上別別莊嚴圓滿故此
引滿業亦名總別因唯有二果則有三增上無因
二業餘勢所成次示通局謂引業有力亦兼為滿
滿業無力但能為滿不能為引若約助引其義則通
二辨體凡善不善業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約境善
則於劣不殺為上謂蚊蚋等於不殺為下父母
等餘者為中不善反此二約心若善不善但猛利心
作為上泛爾心作為下餘者為中三約時若不善
三時無悔為上二時無悔中一無悔為下
善不善皆取上品為引業中下滿業三示相謂
天等有差別者大約而論善中三歸五戒引生人道
八戒十善四禪四定引生六天及上二界強勝多疑
者引生修羅不善瞋心十惡業引生地獄食心
引生餓鬼癡心生畜生引業所感名總報滿業
感名別報由此交絡有其四句一總善別不善(人受貧窮
疾病等)二別善總不善(畜有肥好莊嚴等)三總別俱善(人受富貴等)
四總別俱不善(畜類有育跛等)俱舍頌曰一業引一生多業
圓滿是也目連母生餓鬼不見飲食皮骨
立即當第四句慳食業者正出目連母之本因因
慳食未必令他唯皮與骨連持而住今受此報乃為
增上問此二種業何識所造答通大小乘並第六
通造二業強勝故前五迴轉心亦造滿業不能
業以微故第七但與前六為染汙第八但能
含藏成業種並不能造(七八二識小乘不說)如上所明三果
二業一一分對在文可知並皆採錄舊師所說義學
詳審無厭文繁
廣明鬼類二初正明二初示居處壽限此下即指
南洲魔羅具云琰魔羅社此云雙王一切經音義
云鬼官總司也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
女事故曰雙王或云苦樂並受故言雙也注中一
顯示他說不同正理所論限量在文可知散趣餘方
山林樹廟等日歲數三十日以為一月積十
二月一年就此方作如是說餘方數量固難一
準。
二約種類以陳二初九類二初通明九類二初總明
唯三中初標示次列釋釋中但示從果立名本因如
下九中說鬼趣飲食寧無麤穢難得故自
淨妙或得所施加法食故即變麤穢成淨妙也。
二別開有九文三節先出報相次業因引文
證或唯有二而缺引證或後申誡並隨可知
叉白反說文云編豎木也貪嫉者釋名云貪探也探
入他分也楚詞注曰害賢曰嫉害色曰妬抄掠謂強
奪取通俗文云遮取也據此申誡勸即梵網涅
中語以針咽鬼因破齋戒意勉吾曹令自防慎
音穴說文云下流也夜义云輕羅剎此云可畏
毗舍闍此云啖精氣形豎而行異於畜趣皆旁行
罪福不精者謂罪與福而有間雜舊記云如世齋日
殺生入寺飲醼是也惑樂相雜者惑謂疑惑樂謂欣
樂(樂字去呼)以其心雖樂作福生疑惑謂無來果是
罪福約身所為惑樂約內心所起三業為因
能感果當知若以欣樂心純作福業則自生人天若
疑惑心純造罪因則自為無財我由相雜不精
受此報付法藏下引證相雜不精之報傳曰僧伽
舍遊大海邊見一宮殿七寶莊嚴食時巳至即往乞
是時舍主出迎請入就坐耶舍見其家內二鬼倮
黑肌瘦鎖其身首各著一牀耶舍怪問舍主答曰斯
過去一是吾息一是兒婦我常布施而彼夫妻
常恚惱我因立誓如此罪業必受惡報受苦
我當看汝由是因緣得受斯苦(彼鎖二鬼自屬無財其舍主者勢力鬼)
又復前行至一住處堂閣嚴飾滿中眾僧經行禪思
食時將至鳴稚集食食將訖時餚膳忽然變成膿血
以鉢相擲頭破血流而作是言何為惜食今受斯苦
耶舍前問答曰我等迦葉佛時同一處比丘
咸皆瞋恚藏惜飲食不分以此緣故今受斯苦
此皆罪福不精之證驗也以福故宮殿七寶堂閣
飾以罪故受鬼趣身膺斯劇苦。
二別指所救今目連之母雖口無火炬但臨食變火
亦此之類也。
二三種二初通明三種外障即因中障他飲食內障
即因中節量人無障即因中呪擔人食。
二別指所救如文。
二結勸二初結由心智論云心天堂心能地獄
九類三種由自心果由因致故如影由形現響
由聲發自作自受孰能代之。
二因事勸誡二初舉善緣勸修勵勉勵供養三寶
孝養父母救濟貧病即善緣也不修善緣則成空
過有田不種飢窮匪遙七分一出往生普廣
白佛若有父母兄弟親族命終三塗八難受諸
苦惱得為修福否佛言七分之中唯獲一也何故
去世不信道德故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宅園林
以施三寶此福最多可拔地獄之殃往生淨土然有
修崇尚獲少分況無孝子冥路茫茫孤魂獨逝
三塗受苦當此之際悔生存不修子孫不孝
何可追及也。
二約現事垂誡二初正舉現事五濁惡世眾生
懷仁孝者固其少耳唯憂妻子現在須不足豈
父母亡歿業嬰苦趣設爾追修但以厭塞他人
責事不獲巳而為之者蓋亦多矣。
二引證釋成二初引經況證中初引經次生下結
況有二初以存況歿二以巳況子。
二舉古例今成前二況即孝德傳元啟年十歲其祖
老父母令啟輿送深山苦諫不從既而送往
收輿而返父曰此何用耶啟曰後當送父父遂感之
方復收養然啟本欲感動其父而非不孝今疏且取
子孫倣上之義以明之耳跡異謂古今事別心同
相承不孝
慟哭往救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釋悲哀中初委釋拊心曰擗跳
身曰踊孝經擗踊哭泣號咷大呼也詩云式號式
父母在難子不能救謂之偷安次標下示文略
後故三下引證成義淨三藏舊疏科為摧慟往救故
可證成碎身等義慟哀之過也論語云子哭之慟。
二釋往餉母既等者謂氣命縣微度永夜之漏厄拘
鬼趣有終朝之餉饋也。
惡習現前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述意傷歎中初述意境即鉢飯心
謂慳習此則第八相分由於見分故故唯識唯識
境界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起信
云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即無一切境界今見
飯成火是境隨心變也如斯苦果假藉過去慳業而
成餓因即慳習飽緣即鉢飯鬼是炬口舉其果也由
所致故至果上慳習現前雖餉香飡旋成猛火
堅冰約喻而顯酌釜湯不能大水堅冰運神
不能重罪之感報次即知下結後大哉下傷
業果成熟聖力莫加理越凡情故非思及。
二按文消釋可解。
總結
二正宗分二初總分。
二別釋二初目連悲陳苦厄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中初明告上之意上二句引況下二
正明即資急告師也禮云人生在三之如一故先
君父為況次弟子下述陳告之詞中初敘巳功能
南山云學居師後故稱弟解從師故稱子故今對
自稱弟子勤觀四諦敘其因也巳證三明言其果
過去宿命現在漏盡未來天眼明即六通
三餘三但有通義不稱反覆迴轉神境通次
豈料下次明母業重不能加故哀號投佛。
如來廣示因緣二初分章二隨釋八初彰母罪深
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三初引緣通釋中以未知所出但云
有經(世有目連經與此經不同又無譯者恐是偽本)定光佛時即往古世也
孤山云定合作錠即灯屬也古來翻譯回文不同
云然灯或云錠光語異義同故字從金芝園云有足
曰錠無足曰鐙錠字音灯或音定者乃錫之屬又錠
與鐙自是食器亦非燈也準孝衡記引上生疏云定
光佛即然燈也此餘所未詳不敢去取
二約義別釋二初按文示義罪根二字備乎三業
孝衡記引唯識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
名語審決二思意相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
不善可怖可厭名之為罪躭著巳得財名譽
惠施祕恡名慳於諸未得有及有具希欲名貪由
慳貪引生諸惡有出義故名為根交固難解
山作膠謂前後相續現相有如膠漆牢固
謂從慳下轉釋上文深結之義業多生慳慳相續
身口所造皆是罪業非唯局彼作青提時一度妄語
業因也。
二結三道中初正明準唯識論貪屬根本慳是隨
惑今以此一能生業苦故名苦根煩惱道由慳貪
身口所作不行惠施侵奪他財則屬業道由惑業
故引招鬼報名苦果則屬苦道此三文中皆云苦
者由目連母身拘鬼趣以果望因苦義強故次若準
下會異謂梵網中波羅夷彼制慳戒屬業非者以
傷慈故貪無是過故屬惑收則與唯識所說有異。
三問料揀二初約人鬼揀中初問次答答中初正
答謂人中造業鬼趣受報鬼趣業盡還生人中既受
人報又造鬼業故云人鬼相間等次若唯下覆疏相
相資義人善果不常為人無分煩惱
不能造業不常為鬼且惡報之言不唯在鬼亦通
畜生地獄也今疏文略故云或亦為畜以三趣
惡故云於理無妨但慳習等者如墮畜生中為大豕
則護糟糠驢馬則固芻草等。
二約過現揀中初問次答答中初正答謂目連今生
之母即是遠世青提故云復為其母但今生子母
字皆異故非謂彼等雖然不救彼其即是
次餘論下斥非恐是古疏別有異解不應理故斥為
未達
二明德薄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一切者即所慳物非唯食也。
三斥邪無力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引古通釋天神靈地神曰祇縱
豎也魔居六天故云縱攝外道居處多在人間故曰
橫羅六合四方上下八部四天王下各有二部
鬼神
二按文別釋二初釋外道道士釋士美稱亦呼道士
晉宋之前以是呼如習鑿齒謝安書云比見釋
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張永道慧法安
道士可謂義少也。
釋四天王毗沙門即北方天王取東提頭
賴吒南方毗留勒叉西方毗留博叉。
四顯正有能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引古通釋法相對在文可知
二歷句別揀前後經文四句初二兩句是前第
三一句是當望前為後居然必然也。
五許以救方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許事者即下示正法中盆供事也三
十斤曰鈞鼷鼠說文云小鼠也機弩牙也法合可解
六示其正法二初標章。
二隨釋二初教孝獻供法二初分章示膏腴
地也廂合作箱車也詩云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鄭氏箋云求千倉以處之萬車以載之如指諸掌
掌中之物指以示之言其易見也。
二依章正解初定勝時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三初釋十方眾僧中初通釋二初翻釋
名義僧伽正翻云眾復云和合乃約義用非對翻也
二人同心文出周易繫辭明同人卦彼云君子之道
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謂人心同則裁斷
決如刃之利金堅剛能斷之喻利之甚)同心之言其臭如(心同言合如
之馨謂其可愛臭即之氣也)此約四人和合成眾二人雖和亦非
眾也故業疏云三人下辨未盡四人巳上作法
成濟次儒說下對揀儒釋論語君子和而不同
人同而不知今和而同堪為福因也後今云下別示
通該一化故法無限局眾是此方之語僧乃西域
音譯貴夫聯緜成句如云懺悔可以夏中壞行
義多招譏復重故律云自今巳去聽三月安居春冬
過少故不徧制而言前三月者以律明安居有三謂
中後四月十六為前五月十六為後中間二十九
日為中前安居七月十五夏滿安居八月十五日
夏滿中安居隨日不定今云七月十五當前安居
自恣三日四分律增三中文準南山事鈔定須
十六自恣非謂前二不通恐謂解制向前出界成破
故安自恣如律部此略明之須者應撿。
三釋僧自恣時二初詳翻譯疏家一往言譯之失細
詳其致亦有理在何者上文眾僧通標一化今僧自
恣局在一集亦無所違矣。
二解經文中初約義正釋二初略示內彰無私隱外
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云自恣摩得勒伽論云
何故自恣使諸比丘不孤獨故各各憶罪發露
故以苦言調伏清淨故自喜悅無罪故次謂
一下廣釋三初敘佛教二正法下明被三時謂佛
後法三時正法像法各一千歲末萬年後五
百歲出金剛大集經中明五種五百歲第一五百
解脫堅固第二五百禪定堅固第三五百持戒堅固
第四五百多聞堅固第五五百鬬諍堅固今指第五
為後五百即末法之初也三然將下示自恣法中
明制三界苦惱深廣無涯之如海故云苦海
浮囊喻出涅槃經彼以精持篇聚期出生不為
愛之緣毀犯淨戒如乘浮囊度海不為羅剎所乞彼
五段初全乞喻犯四重二乞半喻犯十三三乞三
分之一喻犯偷四乞手許喻犯捨墮單提五乞微
塵許喻犯吉羅(經缺提舍義同吉羅)菩薩不與謹護遮性
也次故偏下顯行相偏眾中有罪自大德者
求他證也見聞疑者舉過根也過罪三變其文耳
如此下彰功益像末之世行自恣豈唯戒品
淨亦則發禪證果不敢誣於後世故云或有之矣後
故三下引古證成竟入臘故云受歲
二發勝意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示科意。
二釋經文中初正釋二初釋七世儒宗謂孝至高
祖為上代祖宗次釋厄難存沒通過現存局現
在次七世下重示準上所說歸佛巳來則通遠世經
且舉七後故三下引證天地父母也憚方言云惡也
三設勝供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約義正釋中初釋供三物通指
四塵中初正釋挺燭孤山作錠(音定又音殿)韻集云有足
曰錠無足曰鐙即灯屬耳應法師經音破挺字之訛
次亦可下別指西域有以香油身故亦屬身攝則
是兼觸塵疏釋香者鼻所嗅也正屬香塵油以照燎
用是所見正屬色塵孤山不觀此中亦字故
於前序遂致乖疎上來等者示缺聲塵今時有以
唄等供則五塵備矣二別盡世享于克誠文出尚
太甲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謂不常受享唯能誠信者則享其祀
也)馨於明德前所三指斥著盆中疏家指彼譯
訛錯文初牒示如何下斥非應云下改正愚詳經
意著盆中語既連上文盡世甘美蓋是重示具飯百
味等著盆中謂雖通眾物正在盆供恐其輕略特舉
之如上疏指盡甘美亦屬味塵何錯之有今疏
為遮疑彼牀等非是盆中物從其易曉故復加改
正耳供養下示供行以上飯食等為能供十方
僧為所供則供養二字正屬行也。
二準經斥非中初示經意受用物即飯食等次
心下濫行唐書高宗則天本紀中說當時官中
盡好為盆供以至用金寶華朵綵帛為欄架等極
奢侈時楊烟等作詩賦譏刺之(楊烟乃高宗時王楊盧駱四才子
一也)烟作盂蘭盆賦云銅鐵鈆錫璆琳琅玕映以甘泉
玉樹冠以承露金盤迄至玄宗德宗等皆為此
王臣士庶無不崇之當時主貴其如法杜彼議
謗歲歲可以不輟行之故云不必彫鏤等也後故三
引文證意云三藏但令以受用四事八珍䖍誠
供養鏤金玉等將奚為
四讚勝由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約義總釋二初點示初後當此
日即其時也其德汪洋威儀左傳云有威而可
畏有儀而可象汪洋水深廣貌楚詞臨淵汪洋
辨釋中間二初約五種各對中初標次謂處下釋
注各有其文者謂山間禪定具清淨戒聲聞緣覺
實行小乘云為實為小十地菩薩權現比丘
云為權為大。
二約人法相三學是法三乘約人三人雖殊同遵
三學雖曰同遵大小自異十地大人歡喜等。
二按文別釋二初釋皆同一心中初總釋次謂受下
別示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慚愧殷勤鄭重性離
憍慢殷重心此自行也愍覆眾生拔苦與樂名
悲心答施主與諸福利報恩心願施主父母
等苦名救濟心此利他疏明受供則通凡夫經舉
三乘且從勝說。
二釋鉢和飯中釋義準經音義自誓云鉢
和蘭亦即梵音輕重小異自恣食頗符今意次經
題下會題後此一下示意
獲勝益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總分。
二別釋二初釋蒙悲離苦四初釋此等自恣僧五對
所說三乘等。
二釋現世父母中初正釋次非謂下遮濫後三藏下
斥非準孝衡記引三藏解問云何現在言出三塗
驗因知果故此不應理故云異釋。
三釋六親眷屬唐玄宗孝經六親父母夫婦
兄弟與今疏同注中或云未詳何典應劭漢書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六皆言親者蒼頡篇云親
愛也釋名云親[打-丁+親]也言相隱[打-丁+親]也眷顧屬續也謂
恩相連續姻戚爾雅云壻之父母曰姻白虎通云
婦人因夫而成曰姻廣雅云戚近也詩云戚戚兄弟
傳曰相親也表即母族裏即父族
釋出解脫文有二釋前義為正後義是兼故云
亦可據文在前約義兼後。
二釋蒙慈得樂妙華光明即指上界莊嚴之相非唯
此二故云略指。
二教眾僧受供儀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總分。
二別釋二初釋前半呪願經文影略以顯其所願事
流通中又此三業呪願慧受食是戒則三學
行禪定意即心不邪思前所謂皆同一
和羅是也準孝衡說佛勅眾僧儀式應淨三
然後呪願語業食身業能起身必先
業其禪定意屬所願不須雜於眾僧三業此非疏
學者宜知細詳經文不應理。
二釋後半二初據義總釋從他受者律制比丘從淨
人受以免惡觸不爾結罪故云法律如此
二按文別示中初辨梵名次此中下示通意即釋塔
寺中佛前也如來在世眾僧受供先安佛前如來
後安塔寺中佛前供養芝園記曰先安佛前是據俗
塔寺佛前是約伽藍斯亦有理。
孝子領悟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從於佛所聞法受解故淨業淨業
成審後所修決定獲益故云必知離苦淨業為因
苦是果聲響不差以喻因果如聲答響決定相應
喜慶不復悲泣故云喜而止啼如處世引類
顯處刑獄喻隨鬼趣大力人即喻三寶財賄
行必知免罪盆供既設必知脫苦故其心喜也。
八慈獲益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釋通經意二初點示缺略中初敘
缺次應於下義芝園記曰或恐說經正當夏滿
時營設故曰是時等又前示正法文有五科委示供
故此但云是時是日義含設供則非缺矣又準孝
云是時等即結集序致七月十五日乃是目連
供之時母於是日脫餓鬼次云目連白佛言申
請之語顯是一會躡前而起故云復白疏家不必
加文也然亦有理故錄于此今疏意取文意顯故
補之學者宜悉。
引古證成審知獻供方乃除殃也。
二指年劫器界一增減為一劫目連亡母合墮一
鬼趣歲月與人不同時分長短未見所出故云待
撿。
三流通分二初標章準孝衡記以此申請文節
正宗分內至下答請四勸受持巳下之文方是流通
彼曰如何世尊付囑遺法流通分中普為大眾
示盆會利益之相逗令修奉親行孝佛心平等
不於正宗分中開示目連流通分中遺言示眾若謂
此經前後兩會說者如何後會抑為流通進退詳之
是正宗故目連云若未來一切佛弟子應奉
盂蘭盆救度父母為可爾否(為眾請法救度父母非是請問受持遺法)佛
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乃至廣說設供
利益之相(非是付屬受持遺法)正義釋者此經一會正宗
二初別示目連救母方便後普示大眾資親要門初
段如前後段分二初目連啟請後世尊為說說中分
二初讚印後答請答請分三與疏不異流通分復
分為初世付囑二眾喜奉行厚彼之意但以付
受持遺法流通分今疏蓋約正目連救親拔
以為正宗施及一切傳芳萬古以為流通故自
連復白巳下屬流通分。
二隨釋三初申請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點示經文設盆巳後方申請
是當一席之事然於諸經多有此例畢鉢羅窟乃
阿難結集所在王舍城靈鷲山中。
二申明請意中初正示次如頴下引況注云云者左
傳云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申即國名)生莊公及生共
叔段(共音恭)莊公寤生(寤寐中生)驚氏遂惡之愛共叔
公元前743年
欲立之(立為太子)亟請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
與叔段謀篡莊公公聞師兵伐之叔段出奔共(共國名因
號共叔段)遂寘姜氏于城頴(寘置也城頴即鄭地)而誓之曰不及
無相見也(地中之泉故曰黃泉)既而悔之考叔為頴國封人
(與封疆者)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
小人有母皆甞小人之食矣未甞君之羮請以遺之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繄語助也)考叔敢問何謂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
相見其誰曰不然(隧若今之延道)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
之中其樂也融融(賦詩融融和樂貌)姜氏出而賦大隧之外
其樂也洩洩(洩洩舒散貌音曳)遂為母子如初君子頴考
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純篤也施音異)然考叔止及於
一人尊者廣被群有雖非倫匹且欲通文也。
二讚請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總釋經文潛通謂機投於佛密應
謂感赴於機不謀而成者也。
二別示佛意推窮佛意本為益生引對經宗宛然
契。
三答請二初總示。
二別釋五初教起行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釋所教所為二初按文通釋貴則
王太子賤則萬民庶人諸位不同故云品隔僧則
局在二眾俗則通收貴賤二類有別故曰道殊通論
道不出四生是故胎卵定有父母慈烏孝鳥也以
反哺於母故譙子法云鳥者猶有反哺況人而
孝心者乎鸚鵡事出雜寶藏經過去世雪山
中曾為鸚鵡父母俱盲常採華菓稻穗奉養之其
父母即淨飯及摩耶也具如彼說然慈烏現事
鸚鵡乃昔緣今之鸚鵡則非其類具懸談者彰孝道
罪福同也經前演義故曰懸談行孝利而為是不孝
而且設供報親是為正道經云三公者周官立
師太太保是也
二據意別判必為是作持不為即止犯故云違制
二釋佛歡喜日佛無悲喜者正習俱除毀譽不動力
香塗不瞋不愛據自行示現歡喜者雖無悲喜
隨順物機不壞世諦示悲示喜約化他也九旬加行
公元前515年
日滿即前三月安居人也三千界一化境也。
二教發願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經文願使二字是能願現在七世等是
所願疏中初釋能願所修必假行門即躡前段所獲
由心乃是當科次二句覆釋願字次存者下釋
所願後行願下總結成人有目足所往必至有行
願所求必遂故云無所不利
三教常作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中初釋所教人由稟師教云是佛弟
子揀非外道邪見人也以知恩重故名修孝順者揀
悖逆惡行人也若是之人即設盆供既非佛子
不行孝尚劣禽畜近人倫故任不設也今為佛子
有孝不能隨力施為誠恐未遵佛制如向文云
慈烏鸚鵡尚解思恩深宜自勵以行之也次念念
釋所教法父母長養慈愛無終孝子起行
故應盡世以行報於長養以願報於慈愛二相
不可一後三藏引古證成以年年供報
念之恩亦猶儒禮以三年之喪三年之愛。
四勸受持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領納在心故名為受勗即勸勉
五喜而奉命二初標章唱經
隨文釋義二初釋四輩弟子未敢去取兩存
焉準孝衡記云疏初解出藥師經取為正義
釋歡喜奉行中初敘恩深凡厥生靈厥其也
四輩局據時機疏曰生靈通包一切恃怙父母
引詩云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是也恩均天地均齊
等也天懸象地載形父受氣化成法言父母
天地無天何生無地何形次此雖下釋眾喜此
一字上時機未聞佛說盆供法故不得門神
方即妙法也如前序云得此法門實為妙行兼覩靈
即目現事母脫苦趣也心有所之之往也得
法門則知孝心所歸承命受教也。
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卷下(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