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494c 页

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卷下
光严无际大师 普观 述

二五乘二初通释名义二初总示此五等者人乘则
力小载近菩萨则力大载远中间三位望前则力大
载远望后则力小载近。

二别释文中五乘各有法喻法中各有所乘法所越
境所感果在文可了声闻缘觉乘法虽殊其所越至
二皆无异故合明之一中三归正破三邪济三涂苦
故归向依凭佛法僧也智度论云念佛如医王念法
如良药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药禁忌故受三归必
须五戒谓不杀盗淫妄饮酒准昙无德宗随彼根宜
未必具受或但受三归名无分优婆塞或受一戒名
少分二戒至四名多分具受名满分萨婆多宗必须
具受小艇者释名云其形径挺一二人所行也二中
十善有分三品中下对人及修罗故但举上品以为
欲界六天之因四禅八定为色无色因船者释名云
循也循水而行耳合中结惑巳除苦依身在名有馀
涅槃化火焚身身智俱尽名无馀涅槃五中菩萨从
卷二 第 495a 页 X21-0495.png
因受名或云佛乘约果标号悲以下化智以上求六
度法门谓布施等总超三界三乘之境即出分段变
易生死菩提涅槃即指佛果以为彼岸对乎生死此
岸为名菩提翻觉超过三乘故云无上涅槃云圆寂
拣异小乘故云大也舶者埤仓云大船也长二十丈
载六七百人是也。

二别判今经是人天乘摄者此约当机禀造受盖而
论经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
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
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此则正宗分第六示其正法中五获胜益之文)又云是时目连母即于是日
得脱一劫饿鬼之苦(此亦正宗分中第八目连慈母获益之文)又云愿使
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
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此则流通分答请中二教发愿
之文)此上所引三段经文中间即是当时所为初后乃
被一切未来始终益相尽于此矣在小乘藏中者智
升目录列此经在大乘藏中疏主亦即暗弹彼误自
古目录列此经在小乘藏故问圭峰禅师康居法裔
何不承用五教判摄耶答此经所崇在乎孝行拔苦报
亲享于福乐但觉业苦不明断證约乘明摄理固当
然问阐扬圣教宜从增胜五乘之内摄属人天足显
此经最居其劣云何激劝当机禀行耶答古德有云
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必须称实然一经胜益虽但齐
人天而孝行之功莫斯为最故如来诫诸道俗皆可
卷二 第 495b 页 X21-0495.png
遵行其孰闻诸人天而不信受耶又复前明田种固
巳显胜今辨摄属且免虚功若此释经特由善巧垂
诸末学以为良轨耳历观诸师申明此段虽石壁旧
记稍符于本疏(孤山新钞亦承用之)然而引文示义尤未详悉
其馀不足观之矣如广演證义孝衡记曰法非大小
随机以判随所对机有兼有正判入五乘今依正义
不依于兼佛为目连而说此经兼化馀人声闻乘性
正是当机不被独觉经会无故于五乘中声闻乘摄大
小乘中小乘所摄非菩萨乘经中不显法空义故然
下文云佛说经时大菩萨众皆欢喜者闻盂兰盆利
益之相助赞小机故生欢喜也(上皆孝衡记文)愚详彼说但
据闻教不论受益若谓此经正被声闻属小乘者小
乘声闻断證安在又谓非菩萨乘经中不显法空义
者经中何处显我空耶违经背疏固难闻命芝园律
师广有破立先叙彼破后叙彼立(彼师破立既有多段余亦逐节试为
评之)今初彼云圭峰判释依贤首宗所立小乘有二一
者人天二者二乘此经犹非小乘但摄属小乘耳今
应问曰如此判经为从何义(孤山云[ㄠ*勺]所救人说)若谓目连母
脱苦生天而云人天者且目连母亦止生天那得兼
人又上所明人天两乘行果全别如何一混而云人
天既云摄教须定所归毕竟此经为归何摄评曰人
天之语本出经文良由所救之有重轻是则受益不
无优劣或且翻三涂生于人道或自在化生入天华
光以其人天皆有漏故经疏所以合而示之上所引
卷二 第 495c 页 X21-0495.png
文足为龟镜何为背叛金口诚言斯妄破之一也彼
云又生天之语遍诸大乘如法华云书写是经命终
当生忉利天上受持读诵即往兜率天等又梵网云
讲说菩萨戒福资亡者生人天上又云受持菩萨戒
者常生人道天中等即应皆属人天教耶评曰凡明
经论教限浅深当观正宗所诠义理今何援据劝发
流通一端之意而致诘耶窃详所引法华梵网于中
更有得见诸佛千佛授手如是等文任情隐慝其可
得乎且书写读诵讲说受持妙法华经梵网大戒本因
既大感果亦深今目连之母业婴苦趣本为悭心悭
于一切时经多世事历多人是故目连一力难拔哀
号投佛请陈救方佛教奉盆以供众德藉众威力救
母倒悬目连禀行母脱鬼报流及后世依之修崇救
度见生七世父母出三涂苦生人天中岂得与彼同
条而语斯妄破之二也彼云又彰孝道中引华严涅
槃对明释教以孝为本既引圆顿终穷了义而彰孝
道如何判教止在人天评曰疏主欲彰孝行遍大小
乘激发信心使之崇奉引小入大何往不通诱级巧
便良在兹矣斯妄破之三也彼云又归敬偈云累劫
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则显孝行深通佛乘及乎判经
而云人天岂非前后自相违耶评曰且如来因圆万
行果證万德仰求冥助以伸赞述岂为解于权乘遂
致隐于胜德耶斯妄破之四也彼文又排摭华数义
总结斥云是知疏记宗途紊乱始末差讹历代同迷
卷二 第 496a 页 X21-0496.png
莫知体究且人天为教唯被极钝之机令脱三涂岂
容受道未免生死非佛本怀是故天台四教不列人
天南山二疏唯存圣道等评曰今经岂非且救父母
令出三涂生人天耶且贤首五教岂特立人天但约摄
属归小乘耳若不尔者得非以教收摄佛经有所未
尽乎次叙彼立云今详此经三藏之中定属经藏化
教所收(如前巳辨)五乘之中定属菩萨大乘所摄然凡论
判教一观正宗所诠行相二考听众结益浅深三求
文义意趣优劣行是一经之主益乃被物之功文即
能诠之体用斯以判何往不通评曰此是彼文正述
立意皆言定属者显不兼通也彼云初观所诠行相
者且通论孝行则有多途若同儒宗纯孝奉亲止是
世报人天行也若如目连为亲修道果成罗汉即是
小乘声闻行也若同前引华严涅槃十六观经并是
菩萨大乘之行次局今经唯专大行良以于自恣日
设供报恩一运巳诚二兼他力无论存没不拣自他
悯物倾财拔苦与乐既非小行须归大乘故经云吾
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且一切之语
遍该生境岂止吾亲离苦之言毕超二死非唯鬼趣
即梵网云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
受生即前所谓累劫报亲积因成佛准斯明据大教
何疑评曰原彼所立似据诸经所明孝行皆是大乘
以此指同华严等也虽弹指之善无非佛因诸有所
作常为一事然其在教优劣自殊若谓此经于自恣
卷二 第 496b 页 X21-0496.png
日设供报恩运巳兼他等为二利而引经文令一切
难皆离忧苦为大乘者良恐未然何则此是如来许
以救方疏自释云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
之尊岂偏令汝母离苦据佛本意莫非普利当机禀
受未必如斯是故目连自救其母经云是时目连母
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岂一切众生悉皆脱
苦耶目连虽复申请施及一切但是流通末叶以为
后轨固未可以类大乘菩萨历劫所修利他行也且
儒之君子尚有博施济众之说推爱及物之心岂二
乘圣果顿类小人乎若谓经云皆离忧苦毕超二死
非唯鬼趣者下经显益止言得出三涂离饿鬼苦生
人天中何有毕超二死之说文引梵网而为例者彼
云一切众生皆我父母此则近为现世远及七世是
则二义天隔若何取据耶斯谬立之一也彼云二考
听众结益者谓经家结示同闻之众开悟證入故云
结益非谓约彼所救之人即如经云时目连比丘及
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若是小行人天凡福岂得大菩
萨众闻皆欢喜既云欢喜即是开悟增发大心故下
引恩重经结益云帝释诸天发菩提心岂非明證彼
经又云若善男女能为父母受持此大乘摩诃般若
一句一偈一经耳目五逆重罪悉得消灭二经同类
而彼明标大乘决无疑矣评曰彼引今经孝子领悟
以为结示同闻證入云欢喜者科云孝子即正指目
连闻法受解故云领悟何得误认为大菩萨證入益
卷二 第 496c 页 X21-0496.png
相且菩萨见众生造业则悲修善则喜佛陈方法以
教目连依之修崇母即脱苦时会圣众孰不欣然若
谓增发大心而欢喜者岂得入證圣人自昔未闻孝
行方此欢喜发大心耶于理既非徒烦援引此谬立
之二也彼云三求文义意趣一者如上示行文二者
即前结益文三者同闻之众有大菩萨四者受供僧
中有十地权化安有小教而谈十地示权耶五者智
升目录判在大乘深符经旨评曰所指诸文上巳评
破受供僧中有十地者经文泛举或有十地权现比
丘在大众中盖显盆供福田之胜岂得约此为大乘
耶且智升目录亦一往编排未必一一考文责实安
足以之为衡鉴乎此谬立之三也余非好辨盖不得
巳义学存公请从正辙。

三辨定宗旨二初示义分章中初示义一经宗旨不
越于斯是则四义共成一宗芝园记谓宗是主义国
无二主安得有四者盖不善文意次今以下分章。

二依章释义二初释行相中初别释四初释孝顺注
文遮疑恐有疑云诸圣入道皆为报亲故云未必始
得便观故云即验二悲号下释设供旋字平呼寻也
三拔冥下释拔苦四不辜下释报恩后细详下总结
二配句数二初历句料拣中初标举次一孝下列示
四种四句初一四句泛论孝顺后三四句正显今经
如其次第对设供等初四句中第一句三牲之养文
出孝经纪孝行章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卷二 第 497a 页 X21-0497.png
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今以为孝
者以日用三牲非不尽养但骄乱争故不能修巳以
顺父母也第二句须忌即供为恶不谏故是顺也而
非爱其亲故非孝也孝经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
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第
三句有隐故孝无犯故顺檀弓云事亲有隐而无犯
(有隐谓不称扬其过无犯谓不犯颜而谏)左右就养无方(左右扶持之方犹常也子则然
无常人)服勤至死致丧三年(勤即劳辱之事致谓戚容称其服也凡此以恩为制)
事君有犯而无隐(既谏人有问其国政者可以语其得失)左右就养有
(不可侵官)服勤至死方丧三年(方丧谓资于事父凡此以义为制)事师
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心丧谓戚
容如文而无服也凡此以思义之间为制)三谏而随者礼云子之事亲也
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顺色即论语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包注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观志等
文亦论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第四句水葬世传昆子不孝多
违于父父令弃水意使葬土而子特顺之葬在昆明
地中反是不顺二对设供四句中第一句事出孝德
传董黯会稽人少孤养母承颜致乐虽贫而充邻有
恶人令母常忧虽富而悴因相问之邻人遂怒候黯
不在入击其母母告黯黯恨之至母终葬讫即杀邻
人将头就坟以献之曰娘知此昔在侍养今养终雠
讫自投官声罪会赦免之王祥母嗜鱼严凝冰冻祥
卷二 第 497b 页 X21-0497.png
即卧冰得鱼奉母第四句逆故非孝顺悭故非设供
三对拔苦四句中第一句董永家贫丧亲佣身葬之
如向巳引以其不能念诵追斋荐其去识故非拔苦
第四句小人不济他之苦厄四对报恩四句中第一
句并出孝经护发肤如前引不骄危即诸候章在上
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乃至然后能保
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候之孝也非法等即卿大
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乃至然后能守其宗
庙盖卿大夫之孝也第二句扶轮报餐事出类林灵
辄齐人游学而归食尽不能进赵盾从晋灵公猎见
桑下饿人倾壶啖之然始能语后为甲士盾三谏灵
公公怒欲杀之盾走出乘车车巳脱一轮公先令人
脱之辄扶盾车以臂承轴躯驾而行盾因问曰是何
人而能济予之难曰桑间之饿人也若左传史记并
不说扶轮。

二举功结叹中初欢功胜次实由下推所由境胜谓
佛欢喜曰等三田肥浓心彊即悲敬孝三心恳切田
既肥浓种又精新则收成倍获矣彻即通也神理谓
幽冥之处。

四正解经文二初标分。

二随释二初释题目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辨三译中初总标次别列一晋武
帝即西晋第四主刹法师具云昙摩罗刹此翻法护
二惠帝是武帝子即第五主法矩字误应作法炬时
卷二 第 497c 页 X21-0497.png
与法立三藏相继翻传于洛灌腊经有云亦是法护
所译非是同本疏主乃据古本藏录故约经义释其
名题云应以等此释灌字而等于腊三旧本别录即
古藏录(开元录云附东晋录是也)失其译主故但云一师具云报
恩奉盆经报亲设供是所行行准知兰盆从用而立
二解今题二初标指。

二释相二初解别目中初释上二字三藏云者彼先
有疏释此经故以教对上倾自我口合机对上畅之
彼心次释下三字中初约华梵翻释盂兰梵语亦曰
乌蓝婆那此云倒悬喻困苦也孟子云当今之时万
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今用彼语以翻
此名盆是华言即瓦器也尔雅曰盆谓之缶说文曰
益也准孝衡记谓宋三藏云梵语盆佐那此云救器
次斯由下举诠旨显示载则也且兼也涂炭即喻鬼
趣苦迫如陷泥坠火无救之者尚书云有夏昏德民
坠涂炭彼谓夏桀为君不明民苦如此今借语势窘
急谓穷迫也。

二释通名中初正释梵语修多罗正翻为线义曰契
经西域风俗以线贯华而为佩带经纵纬横义理则
似纬似华言教则能持能贯此方六籍悉称为经经
者训法训常谓道轨百王德模千叶也次此符下会
论杂心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涌泉义味
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
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
卷二 第 498a 页 X21-0498.png

二解本文二初标分中初正分判次以三下示所承
弥天即东晋道安法师襄阳习凿齿初访安云四海
习凿齿对曰弥天释道安因是人以弥天为称弥天
始以三分分经后亲光菩萨佛地论至果有斯说故
曰冥符论云初总显巳闻及起教时别显教主及起
教处教所被机即是教起所因所缘故名教起因缘
分二正显圣教所说法门品类若别故名圣教所说
分三显彼时众闻佛圣教欢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
分。

二随释三初序分三初悬示二初历解二义中初总
标次一證下别释二初證信中丰约犹广略也阶犹
入也智度论中问曰何不直说般若而说住王舍城
答曰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今略引之时谓一时方即
处所人乃同闻论文尚略且举三种信闻及主准可
知之次发起中净名以长者所献五百宝盖如来合
之为一法华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于东方万八千
土斯皆以神变而为发起也。

二更辨异名通别前后如方易知。

二正解二初證信序二初牒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通示二初明置序元由所问四事
者一问依何修道二问以谁为师三问恶口车匿以
何摈治四问一切经初当安何语疏引答词注观身
等如别所解。

二对诸经辨示二初泛举他经。
卷二 第 498b 页 X21-0498.png

二明今缺异二初明缺。

二辨异二初辨前后异中初出意次皆是下会同。

二辨有无异中初示今无意趣皆證无我谓见慢巳
尽故智度论云凡夫三种我谓见慢名字学人二种
虽无见我思惑未尽犹有慢我无学一种见慢巳尽
但有名字次馀经下出馀有所以五蕴假者即是名
字随世假立拣非见慢故云不同情计等也。

二别释二初解释现文五初闻大小乘宗而有三说
一云根闻二云识闻三云根境识三和合成闻第三
尽理故疏用之智度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
心欲闻即闻也。

二信中初标示次夫信下释相后故肇下引證即净
名注释如是也。

三时二初正解中初总释一切经中但取说经始终
究竟故名一时师者法也佛为人天之模范故周礼
师氏郑玄云教人以道之称也资者取也弟子取法
于师故孝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今谓师说资听教义周圆故云尔也拣馀时者非说
馀经作馀事时次谓如下别示不明时分有二所以
初据说经不一释时无别体约彼色心分位以明故
有无量但云一者如涅槃云我于一时在迦尸国我
于一时在恒河岸我于一时在尸首林等次约方土
不定释且诸方之语有竖有横竖谓上下横谓四方
言延促者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昼夜等不定有
卷二 第 498c 页 X21-0498.png
二意一即指上延促故云不定二谓四洲昼夜不同
故云不定谓北洲夜半南洲日午东洲日没西洲日
出等如来说经被于上界诸方流通若说四时等即
诸方不遍故不别说如西竺以正月十六日为岁首
则延之在后此方以正月朔日为岁首则促之于前
又此分四时则延(春夏秋冬)彼分六时故促(正月十六日去渐热时三
月十六去盛热时五月十六去雨时七月十六去茂时九月十六去渐寒时十一月十六去盛寒时)又彼
俗中或分四时佛教但分三时(正月十六去热时五月十六去尔时九月
十六去寒时)又彼则日夜分为八时(昼四夜四于一一时各有四分如西域记)
此则子丑等分十二既随界土制时不定故今但言
一时而巳。

二释妨二初牒妨。

二答释二初注述他解有说等者前既正解但云一
时疏主又复先用他说出其经家不必指定时之所
以释彼妨难谓若指定其时则展转招难恐有难云
佛有报化故说有远近机有利钝故时有长短据长
为言则于短为妨约短为语则于长为妨既展转有
妨所以经家不用指定但云一时夫如是则报化远
近利钝长短美在其中矣芝园律师妄谓注中标示
他解但未尽理故云招难示今删去故云不用反斥
摭华失于文意而强作此展转难词然兹有说盖指
慈恩斯文乃出上生经疏彼宗教法京国盛行惜夫
芝园犹未尝见。

二正示今释十六国名出长阿含一央伽二摩摱三
卷二 第 499a 页 X21-0499.png
迦尸四拘萨罗五跋祇六末罗七支提八跋沙九尼
楼十槃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十四
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游化是国土住止
即伽蓝以处则定故易为标指春秋寒热即四时也
昼夜寅卯即十二时俱舍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
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六十
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
一昼夜等以时则不定故难为标指。

四主中初翻名次释义觉了等者了真可證了妄可
除又了真实虚妄故又了迷则即真而妄菩提即烦
恼故了悟则即妄而真烦恼即菩提故又了真非妄
外妄非真外等又了性是相之所依相是性之所起
又了迷则性隐相现了悟则性显相亡等觉有等者
以凡夫都不觉三乘不觉法空菩萨觉未究竟故并
为所拣本有佛性名为本觉而云合者四相尽故究
竟觉者始本合故或名大者对二乘故或名妙者对
三乘故无不觉故名为大觉寂而常照故名妙觉璎
珞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是也。

五处二初总示中初牒指次引示拣非他国故令远
人知拣非别寺故令近人知。

二别释二初国中初翻名次释义三引證闻物言本
国之美名称谓他国所称摭华记云名称大城但得
闻义而缺物义似非文意。

二园二初略示。
卷二 第 499b 页 X21-0499.png

二广释二初解名义二初解人名波斯匿此翻和悦
注中孤独者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天下之穷民而
无告者也。

二辨园树二初辨定先后约总别则先园而后树据
君臣则先树而后园今祇陀是君须达是臣所以君
树标先臣园居后尊卑之道区以别矣曲礼云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故云礼别。

二会通华梵佛教东流即汉明之世四十二章始渐
兹土鸿胪寺者国置司存九寺中一鸿之言大也胪
陈序也谓大陈序所须以典四夷之容寺嗣也释名
云治事者嗣读于其内也腾兰初至即止其中因是
僧居后皆名寺。

二出本缘中初句标牒次引示中初出买园缘中初
示须达虔请娉妇即问婚也尔雅云娉问也次佛令
下彰佛遣择处三长者下明布金买园共请断事是
彼方俗法太子君上岂容有戏言故令依先语也次
太子下出施树缘后二人下结显。

二点示阙义二初示文略中初正示次引例无常经
又名三启贤首有疏一卷释之。

二明义具准成就中谓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总名
一时则知有时其必有众故指后文以验前略。

二发起序二初示意分章。

二依章释义六初知道巳證二初标章唱经。
卷二 第 499c 页 X21-0499.png

二随文释义二初释初句若论姓氏应无大字恐滥
同姓故加标拣按姓氏义异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
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云言姓即
在上言氏即在下尼拘律陀义翻杨柳以其树大子
小有似此方杨柳故以翻之。

二释次句中初句通标次句别释二初释始得中初
示目连本因次道虽下明诸圣各异断證同故云道
无异发心别故云愿各殊次释六通神境亦名如意
通者一能转变自身他身世间所有随心自在即神
境也于深禅中发智證得故云智證二能飞行速到
山障无础即如意也天眼天耳者谓定中发得色界
四大清净造色住眼耳根中即能闻见六道众生及
一切世间形色音声故若近若远对于音声障内障
外对于形色宿命者谓于定中发智能知自他过去
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即本生也)及所
行之事故(即本事也)他心者谓定中发智能知六道众生
心种种缘念事故即定散等定散摄三界漏无漏总
世出世漏尽者谓于定中发无漏真智断尽三界漏
结故即身中漏尽也漏有三种一欲漏谓欲界一切
烦恼除无明二有漏谓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
无明漏谓三界无明通名漏者成论云失道故名漏
毗昙云漏落生死故六皆圣人修道證得即是无漏
前五亦通业报生得即是有漏。

二知恩欲酬二初标章唱经。
卷二 第 500a 页 X21-0500.png

二随文释义二初略示通标虚位者如但言报恩而
未审定何者是恩以何为报欲显度脱是报之实事
乳哺是恩之实事嚼哺说文云口中嚼食曰哺淮南
子云含哺而与注中举事类显可知。

二广释二初通标。

二别解三初父母远近二初总示远近此亦一往粗
分远近若以七世展转相望乃至多世一一皆有远
近之义。

二别明远世二初明七世中初儒教尚形不言灵识
故父祖巳上而为七世偏尊父者以其形质是父遗
体故置宗庙并立姓氏皆从父而不从母也故礼法
所制父母丧服而有斩衰齐衰之异次释教尚识不
贵形躯识住则生识去则死四大色体其犹馆舍灵
识暂尔寄托其中既尚灵识故以七生寄托之处以
为七世偏重母者灵识始来托胎而处生后乳哺资
养我身身命获全灵识得住皆由于母所以西域多
有从母而立姓者。

二明多世然未归三宝亦有劬劳令偏取者其恩重
故准梵网经一切众生皆我父母虽应普度此由报
恩不无优劣是则受益亦有前后。

二恩有轻重前生巳去转转相远七世多世展转相
望重轻可知。

三报有分全二初略分侍养一生通儒释度脱多生
唯佛教。
卷二 第 500b 页 X21-0500.png

二委释二初分全中初明分报二初引经左为上故
父在左右为下故母在右摭华云西土之礼以东向
为尊则左北右南北方是阴故母居左南方是阳故
父居右遂谓左父右母是传写之讹然偏行大地岂
专东向耶此盖经家特举劳苦以彰难报未必担也
次故知下举事如向巳引次明全报下经虽云现世
七世今言欲度必具多生故云全也。

二彰恩重二初举况二初明不报况逆事若夫不报
巳是罪人加之逆恶何可云喻。

二举馀恩况父母华严经云多遭横死是顺现报不
能尽寿夭[子*昜]而死故名为横相海经说是阿鼻因即
顺生报。

二引成二初引儒诗注第十三者示其卷次令知所
出幽王谥法曰动静乱常曰幽栖遏不达曰幽不得
终养者以其二亲病亡之时在于役所不及见也诗
有六章四章章四句(前二章后二章)二章章八句(中间二章)第一
章四句(如疏引)蓼蓼长大貌莪即草名似其蒿也匪非
也伊是也莪巳蓼蓼视之反谓之蒿喻在忧思心不
精别其物哀哀等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巳
之苦也第二章四句(疏中不引)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蔚音尉尔
雅云蒿[薮-娄+((即-ㄗ)-日+口)]注云青蒿谓有子者蔚牡[薮-娄+((即-ㄗ)-日+口)]注云即无子者[薮-娄+((即-ㄗ)-日+口)]去刃反)哀哀父母生我劳
(瘁病也)第三章八句(疏引后四句故云乃至)上四句云瓶之罄矣
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故为罍耻剌幽王不使贫富均也)鲜民之生不
如死之久矣(鲜寡也生不如死恨之深也)无父何怙等即下四句
卷二 第 500c 页 X21-0500.png
谓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
怙赖恃负也出则思之而忧旋入门不见如入无所
至衔含也恤忧也靡无也第四章八句(如疏备引)父生
我者本其气也鞠养也拊拍也畜谓藏畜长谓长大
音谓覆音顾谓旋观复反覆也腹怀抱也我欲报父
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第五章四句南山烈烈(民人
苦役观南山烈烈然言其高峻而难至也)飘风发发(发发疾貌言寒且疾)民莫不谷
(谷养也言他皆得养其亲耳)我独何害(害音曷我独何故观止寒苦之害)第六章
四句南山律律(同上烈烈)飘风弗弗(同上发发)民莫不谷我独
不卒(卒终也我独不得终养父母)以摭华中误其章次今具引之
固无惑矣。

二引释典二初引三藏疏系犹系也。

二引恩重经二初正引经文二初引前段二初引文
中初叙恩深和和弄声谓学语也疏主撮略大要而
引委具如彼故于还段注曰云云说文云云者云也
言之在口如云润物文下尚有如云之义次计论下
叹难报后至于下并后段经文皆彰爱重两乳流出
者如宋书朱循之守滑壹为虏所围累日粮尽外援
不至遂陷没初母闻循之被围常悲忧一旦乳汁惊
出母号恸告家人以我年老非复有乳今如此儿必
没矣后问至循之果此日城陷斯盖天性感召事实
然也注反如等者即曾参在外慈母齧指念之参即
心痛然彼是母感于子例今子感于母故曰反如又
宗镜录五十四云周畅躬耕在田母欲其归遂齧指
卷二 第 501a 页 X21-0501.png
畅心痛念曰母必唤我及归果然。

二述意中初问次答经文盖存淳至之语疏主为遮
浅朴之讥故置斯问答而发明厥意且金口所宣那
有浅朴但不同世俗绮饰文词寄语凡流慎勿轻侮
来报不浅良可惧之答中二意偏诫小人次通被君
子以君子中亦有贫者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亚圣尚有于
贫又复小人岂无富贵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不义而苟富贵非小人而何故知富贵贫贱在乎
命也君子小人在乎行也若尔何妨碓磨等耶偏叙
等者正出经意以其富贵者腹育多藉他人故且据
贫贱以显劬劳之事耳。

二引后段接于上文曳腹随行俗谓蒲卜鸣和即以
口相接也既与下明悖逆帝释下示会众。

二评论伤叹二初评论二初评度现事疏主现见世
间母皆慈爱子多悖逆其有母不慈爱子能孝顺者
则百数之中或见一人言其鲜也。

二研论所因良由等者流浪无端故云无始迷暗不
觉故曰无明迷背真理执著妄情即指无明以为根
本从惑起业行不孝等故云枝末一一皆然。

二伤叹谓由悖逆心招罪祸若斯之类固难可度。

三攀慕偏寻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别释中初释道眼二初正示天眼
卷二 第 501b 页 X21-0501.png
彻示无挂碍故名天眼通次由證下转释亦即通妨
谓有问云既是天眼何故经中云道眼耶故此通云
由證道等或可拣非业报生得故云證得次释世间
后总示文皆可见。

四得见所在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通示经宗施劳犹用功也鬼道是
三涂中一鬼畏也自多怖畏复令人畏涂道也按四
解脱经地狱名火涂道(日夜烧然)饿鬼名刀涂道(折草为刀更相
杀害)畜生名血涂道(杀戮屠剥)。

二别释文义二初略示果相此中具有三果二业行
相难明今当委示初释三果二初释名异类而熟故
名异熟以因通善恶(善恶有记造成因种)果唯无记故(至果成熟报法
非记因果性别故云异类)有云异处而熟故名异熟者若于人中
造业馀趣受生则可尔如人中造业还于人中受生
岂是异处而熟耶有云异时而熟故云异熟如今生
造业来生受者此又与等流相滥是故虽有三说初
义为正与因同类故曰等流更甚于因故言增上二
辨体异熟有二一真异熟即第八识最初结生展转
相续至舍寿时亦最在后为总报主故名真异熟(此即
大乘下通大小)二异熟生之异熟谓从真异熟中种子生现
即今无记报得色心故名异熟生之异熟此但前六
一分即三性中异熟无记除善不善及三无记(无记有四
一异熟无记二威仪无记三工巧无记四变化无记谓后三也)然今所说是异熟果
理应具兼真生之二旧师指为真异熟者盖约推本
卷二 第 501c 页 X21-0501.png
而为言耳等流增上并依生之异熟而分异也上三
种果并通六趣不唯在鬼二明二业三初释名中初
正释名引业者谓有胜力牵引趣生故满业者谓无
胜力引生诸趣但于总报之上别别庄严圆满故此
引满业亦名总别因唯有二果则有三增上无因即
上二业馀势所成次示通局谓引业有力亦兼为满
满业无力但能为满不能为引若约助引其义则通
二辨体凡善不善业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约境善
则于劣不杀为上谓蚊蚋等于胜不杀为下谓父母
等馀者为中不善反此二约心若善不善但猛利心
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馀者为中三约时若善不善
但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一时无悔为下此
善不善皆取上品为引业中下皆满业三示相谓人
天等有差别者大约而论善中三归五戒引生人道
八戒十善四禅四定引生六天及上二界强胜多疑
者引生修罗不善中瞋心造十恶业引生地狱食心
引生饿鬼痴心引生畜生引业所感名总报满业所
感名别报由此交络有其四句一总善别不善(人受贫穷
疾病等)二别善总不善(畜有肥好庄严等)三总别俱善(人受富贵等)
四总别俱不善(畜类有育跛等)俱舍颂曰一业引一生多业
能圆满是也今目连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
立即当第四句悭食业者正出目连母之本因因中
悭食未必令他唯皮与骨连持而住今受此报乃为
增上问此二种业何识所造答通大小乘并第六识
卷二 第 502a 页 X21-0502.png
通造二业以强胜故前五回转心亦造满业不能造
引业以力微故第七但与前六为染污依第八但能
含藏巳成业种并不能造(七八二识小乘不说)如上所明三果
二业一一分对在文可知并皆采录旧师所说义学
详审无厌文繁。

二广明鬼类二初正明二初示居处寿限此下即指
南洲琰魔罗具云琰魔罗社此云双王一切经音义
云鬼官总司也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
女事故曰双王或云苦乐并受故言双也注中一云
显示他说不同正理所论限量在文可知散趣馀方
即山林树庙等日月岁数积三十日以为一月积十
二月为一年且就此方作如是说馀方数量固难一
准。

二约种类以陈二初九类二初通明九类二初总明
唯三中初标示次列释释中但示从果立名本因如
下九类中说然鬼趣饮食宁无粗秽以难得故自谓
净妙或得所施加法食故即变粗秽成净妙也。

二别开有九文多三节先出报相次示业因后引文
證或唯有二而缺引證或后申诫劝并随文可知栅
叉白反说文云编竖木也贪嫉者释名云贪探也探
入他分也楚词注曰害贤曰嫉害色曰妒抄掠谓强
夺取物通俗文云遮取也据此下申诫劝即梵网涅
槃中语以针咽鬼因破斋戒意勉吾曹令自防慎决
音穴说文云下流也夜义此云轻捷罗刹此云可畏
卷二 第 502b 页 X21-0502.png
毗舍阇此云啖精气形竖而行异于畜趣皆旁行故
罪福不精者谓罪与福而有间杂旧记云如世斋日
杀生入寺饮宴是也惑乐相杂者惑谓疑惑乐谓欣
(乐字去呼)以其心虽乐作福而生疑惑谓无来果是
则罪福约身口所为惑乐约内心所起三业为因方
能感果当知若以欣乐心纯作福业则自生人天若
以疑惑心纯造罪因则自为无财我由相杂不精故
受此报付法藏下引證相杂不精之报传曰僧伽耶
舍游大海边见一宫殿七宝庄严食时巳至即往乞
食是时舍主出迎请入就坐耶舍见其家内二鬼裸
黑肌瘦锁其身首各著一床耶舍怪问舍主答曰斯
鬼过去一是吾息一是吾儿妇我常布施而彼夫妻
常恚恼我因立誓曰如此罪业必受恶报若受苦时
我当看汝由是因缘得受斯苦(彼锁二鬼自属无财其舍主者是势力鬼)
又复前行至一住处堂阁严饰满中众僧经行禅思
食时将至鸣稚集食食将讫时肴膳忽然变成脓血
以钵相掷头破血流而作是言何为惜食今受斯苦
耶舍前问答曰我等迦叶佛时同止一处客比丘来
咸皆瞋恚藏惜饮食而不分供以此缘故今受斯苦
此皆罪福不精之證验也以福故宫殿七宝堂阁严
饰以罪故受鬼趣身膺斯剧苦。

二别指所救今目连之母虽口无火炬但临食变火
亦此之类也。

二三种二初通明三种外障即因中障他饮食内障
卷二 第 502c 页 X21-0502.png
即因中节量人食无障即因中咒担人食。

二别指所救如文。

二结劝二初结示由心智论云心能天堂心能地狱
故九类三种悉由自心果由因致故如影由形现响
由声发自作自受孰能代之。

二因事劝诫二初举善缘劝修励谓勉励供养三宝
孝养父母救济贫病等即善缘也不修善缘则成空
过有田不种饥穷匪遥七分获一出往生经普广菩
萨白佛若有父母兄弟亲族命终堕三涂八难受诸
苦恼得为修福否佛言七分之中唯获一也何故尔
缘去世不信道德故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宅园林
以施三宝此福最多可拔地狱之殃往生净土然有
子修崇尚获少分况无孝子则冥路茫茫孤魂独逝
三涂受苦当此之际悔生存之不修恨子孙之不孝
何可追及也。

二约现事垂诫二初正举现事谓五浊恶世众生迷
妄怀仁孝者固其少耳唯忧妻子现在所须不足岂
念父母亡殁业婴苦趣设尔追修但以厌塞他人课
责事不获巳而为之者盖亦多矣。

二引證释成二初引经况證中初引经次生存下结
况有二初以存况殁二以巳况子。

二举古例今成前二况即孝德传元启年十岁其祖
年老父母令启舆送深山启苦谏不从既而送往乃
收舆而返父曰此何用耶启曰后当送父父遂感之
卷二 第 503a 页 X21-0503.png
方复收养然启本欲感动其父而非不孝今疏且取
子孙仿上之义以明之耳迹异谓古今事别心同谓
相承不孝。

五恸哭往救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释悲哀中初委释相拊心曰擗跳
身曰踊孝经云擗踊哭泣号咷大呼也诗云式号式
呼父母在难子不能救谓之偷安次经标下示文略
后故三下引證成义净三藏旧疏科为摧恸往救故
可證成碎身等义恸哀之过也论语云子哭之恸。

二释往饷母既等者谓气命县微度永夜之漏厄拘
鬼趣有终朝之饥饷馈也。

六恶习现前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述意伤叹中初述意境即钵饭心
谓悭习此则第八相分由于见分故故唯识云唯识
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起信
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即无一切境界今见
饭成火是境随心变也如斯苦果假藉过去悭业而
成饿因即悭习饱缘即钵饭鬼是炬口举其果也由
悭所致故至果上悭习现前虽饷香餐旋成猛火水
作坚冰约喻而显酌釜汤不能消大水之坚冰运神
通不能转重罪之感报次即知下结示后大哉下伤
叹业果成熟圣力莫加理越凡情故非思及。

二按文消释可解。

三总结。
卷二 第 503b 页 X21-0503.png

二正宗分二初总分。

二别释二初目连悲陈苦厄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中初明告上之意上二句引况下二句
正明即资急告师也礼云人生在三事之如一故先
以君父为况次弟子下述陈告之词中初叙巳功能
南山云学居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故今对
师自称弟子勤观四谛叙其因也巳證三明言其果
也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即六通中
三馀三但有通义故不称明反覆回转是神境通次
岂料下次明母业重力不能加故哀号投佛。

二如来广示因缘二初分章二随释八初彰母罪深
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三初引缘通释中以未知所出故但云
有经(世有目连经与此经不同又无译者恐是伪本)定光佛时即往古世也
孤山云定合作锭即灯属也古来翻译回文不同或
云然灯或云锭光语异义同故字从金芝园云有足
曰锭无足曰镫锭字音灯或音定者乃锡之属又锭
与镫自是食器亦非灯也准孝衡记引上生疏云定
光佛即然灯也此馀所未详故不敢去取。

二约义别释二初按文示义罪根二字备乎三业准
孝衡记引唯识云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
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取
不善思可怖可厌名之为罪耽著巳得财及名誉不
能惠施秘吝名悭于诸未得有及有具希欲名贪由
卷二 第 503c 页 X21-0503.png
此悭贪引生诸恶有出生义故名为根交固难解孤
山作胶谓前后相续种现相资有如胶漆之牢固也
谓从悭下转释上文深结之义业通多生悭悭相续
身口所造皆是罪业非唯局彼作青提时一度妄语
为业因也。

二结成三道中初正明准唯识论贪属根本悭是随
惑今以此一能生业苦故名苦根即烦恼道由悭贪
故身口所作不行惠施侵夺他财则属业道由惑业
故引招鬼报名为苦果则属苦道此三文中皆云苦
者由目连母身拘鬼趣以果望因苦义强故次若准
下会异谓梵网中十波罗夷彼制悭戒属业非者以
伤慈故贪无是过故属惑收则与唯识所说有异。

三问答料拣二初约人鬼拣中初问次答答中初正
答谓人中造业鬼趣受报鬼趣业尽还生人中既受
人报又造鬼业故云人鬼相间等次若唯下覆疏相
间相资之义人是善果故不常为人鬼无分别烦恼
不能造业故不常为鬼且恶报之言不唯在鬼亦通
畜生及地狱也今疏文略故云或亦为畜以三趣俱
恶故云于理无妨但悭习等者如堕畜生中为大豕
则护糟糠作驴马则固刍草等。

二约过现拣中初问次答答中初正答谓目连今生
之母即是远世青提故云复为其母但今生子母名
字皆异故云非谓救彼等虽然不救彼其实即是彼
次馀论下斥非恐是古疏别有异解不应理故斥为
卷二 第 504a 页 X21-0504.png
未达。

二明子德薄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悭一切者即所悭物非唯食也。

三斥邪无力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引古通释天神曰灵地神曰祇纵
竖也魔居六天故云纵摄外道居处多在人间故曰
横罗六合谓四方上下八部即四天王下各有二部
鬼神。

二按文别释二初释外道道士释士美称亦呼道士
晋宋之前多以是呼如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比见释
道安故是远胜非常之道士也张永谓道慧法安曰
二道士可谓义少也。

二释四天王神毗沙门即北方天王等取东方提头
赖吒南方毗留勒叉西方毗留博叉。

四显正有能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引古通释喻法相对在文可知。

二历句别拣前后经文者四句中初二两句是前第
三一句是当科望前为后居然犹必然也。

五许以救方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所许事者即下示正法中盆供事也三
十斤曰钧鼷鼠说文云小鼠也机弩牙也法合可解
六示其正法二初标章。

二随释二初教孝子献供法二初分章示意膏腴肥
地也厢合作箱车也诗云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卷二 第 504b 页 X21-0504.png
郑氏笺云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如指诸掌者
掌中之物指以示之言其易见也。

二依章正解五初定胜时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三初释十方众僧中初通释二初翻释
名义僧伽正翻云众复云和合乃约义用非对翻也
二人同心文出周易系辞明同人卦彼云君子之道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谓人心同则裁断成
决如刃之利金性坚刚而能断之喻利之甚)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心同言合如兰
之馨谓其可爱臭即兰之气也)此约四人和合成众二人虽和亦非
众也故业疏云三人巳下辨法未尽四人巳上作法
成济次儒说下对拣儒释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知今和而同堪为福因也后今云下别示
通该一化故法无限局众是此方之语僧乃西域之
音译者贵夫联绵成句如云忏悔可以由夏中坏行
义多招讥复重故律云自今巳去听三月安居春冬
过少故不遍制而言前三月者以律明安居有三谓
前中后四月十六为前五月十六为后中间二十九
日为中前安居七月十五夏满后安居八月十五日
夏满中安居随日不定今云七月十五即当前安居
也自恣三日出四分律增三中文准南山事钞定须
十六自恣非谓前二不通恐谓解制向前出界成破
夏故安居自恣广如律部此略明之须者应捡。

三释僧自恣时二初详翻译疏家一往言译之失细
详其致亦有理在何者上文众僧通标一化今僧自
卷二 第 504c 页 X21-0504.png
恣局在一集亦无所违矣。

二解经文中初约义正释二初略示内彰无私隐外
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云自恣摩得勒伽论云
何故令自恣使诸比丘不孤独故各各忆罪发露悔
过故以苦言调伏得清净故自意喜悦无罪故次谓
一下广释三初叙佛教意二正法下明被三时谓佛
灭后法有三时正法像法各一千岁末法万年后五
百岁文出金刚大集经中明五种五百岁第一五百
解脱坚固第二五百禅定坚固第三五百持戒坚固
第四五百多闻坚固第五五百斗诤坚固今指第五
为后五百即末法之初也三然将下示自恣法中初
明制意三界苦恼深广无涯喻之如海故云苦海护
浮囊喻出涅槃经彼以精持篇聚期出生死不为见
爱之缘毁犯净戒如乘浮囊度海不为罗刹所乞彼
经五段初全乞喻犯四重二乞半喻犯十三三乞三
分之一喻犯偷兰四乞手许喻犯舍堕单提五乞微
尘许喻犯吉罗(经缺提舍义同吉罗)菩萨皆不与喻谨护遮性
也次故偏下显行相偏袒众中示有罪也自大德者
求他證也见闻疑者举过根也过罪犯三变其文耳
三如此下彰功益像末之世行自恣者岂唯戒品清
净亦则发禅證果不敢诬于后世故云或有之矣后
故三下引古證成夏竟入腊故云受岁。

二发胜意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示科意。
卷二 第 505a 页 X21-0505.png

二释经文中初正释二初释七世异儒宗谓孝至高
祖为上代祖宗次释厄难通存没没通过现存局现
在次七世下重示准上所说归佛巳来则通远世经
且举七后故三下引證天地父母也惮方言云恶也
三设胜供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约义正释中初释供物三物通指
四尘中初正释挺烛孤山作锭(音定又音殿)韵集云有足
曰锭无足曰镫即灯属耳应法师经音破挺字之讹
次亦可下别指西域有以香油涂身故亦属身摄则
是兼触尘疏释香者鼻所嗅也正属香尘油以照燎
等用是眼所见者正属色尘孤山不观此中亦字故
于前序遂致乖疏上来等者示缺声尘今时有以歌
呗等供则五尘备矣二别释尽世享于克诚文出尚
书太甲曰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谓不常受享唯能诚信者则享其祀
也)馨于明德如前所引三指斥著盆中疏家指彼译
人讹错文初牒示如何下斥非应云下改正愚详经
意著盆中语既连上文尽世甘美盖是重示具饭百
味等著盆中谓虽通众物正在盆供恐其轻略特举
嘱之如上疏指尽世甘美亦属味尘何错之有今疏
为遮疑彼床等非是著盆中物从其易晓故复加改
正耳后供养下示供行以上饭食等为能供十方众
僧为所供则供养二字正属行也。

二准经斥非中初示经意以受用物即饭食等次不
心下斥滥行按唐书高宗则天本纪中说当时官中
卷二 第 505b 页 X21-0505.png
尽好为盆供以至用金宝华朵䌽帛为栏架等极于
奢侈时杨烟等作诗赋以讥刺之(杨烟乃高宗时王杨卢骆四才子中
一也)烟作盂兰盆赋云铜铁铅锡璆琳琅玕映以甘泉
之玉树冠以承露之金盘迄至玄宗德宗等皆为此
会王臣士庶无不崇之当时疏主贵其如法杜彼议
谤岁岁可以不辍行之故云不必彫镂等也后故三
下引文證意云三藏但令以受用物四事八珍虔诚
供养彫镂金玉等将奚为。

四赞胜由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约义总释二初点示初后当此之
日即其时也其德汪洋即威仪也左传云有威而可
畏有仪而可象汪洋水深广貌楚词曰临渊兮汪洋
二辨释中间二初约五种各对中初标次谓处下释
注各有其文者谓山间禅定具清净戒也声闻缘觉
是实行小乘故云为实为小十地菩萨乃权现比丘
故云为权为大。

二约人法相对三学是法三乘约人三人虽殊同遵
三学虽曰同遵大小自异十地大人即欢喜等。

二按文别释二初释皆同一心中初总释次谓受下
别示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名惭愧心殷勤郑重性离
憍慢名殷重心此自行也悯覆众生拔苦与乐名慈
悲心念答施主与诸福利名报恩心愿拔施主父母
等苦名救济心此利他也疏明受供则通凡夫经举
三乘且从胜说。
卷二 第 505c 页 X21-0505.png

二释钵和罗饭中初释义准经音义据自誓经云钵
和兰亦即梵音轻重小异翻自恣食颇符今意次经
题下会题后此一下示意。

五获胜益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总分。

二别释二初释蒙悲离苦四初释此等自恣僧五对
所说即三乘等。

二释现世父母中初正释次非谓下遮滥后三藏下
斥非准孝衡记引三藏解问云何现在言出三涂答
验因知果故此不应理故云异释。

三释六亲眷属准唐玄宗注孝经云六亲父母夫妇
兄弟与今疏同注中或云未详何典应劭注汉书以
奉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六皆言亲者苍颉篇云亲
爱也释名云亲[打-丁+亲]也言相隐[打-丁+亲]也眷顾也属续也谓
恩相连续姻戚者尔雅云婿之父母曰姻白虎通云
妇人因夫而成曰姻广雅云戚近也诗云戚戚兄弟
传曰相亲也表即母族里即父族。

四释出苦解脱文有二释前义为正后义是兼故云
亦可据文在前约义兼后。

二释蒙慈得乐妙华光明即指上界庄严之相非唯
此二故云略指。

二教众僧受供仪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总分。

二别释二初释前半咒愿经文影略以显其所愿事
卷二 第 506a 页 X21-0506.png
在流通中又此三业咒愿属慧受食是戒则三学备
矣行禅定意即心不邪思如前所谓皆同一心受钵
和罗饭是也准孝衡说佛敕众僧受供仪式应净三
业然后受食咒愿语业受食身业能起身语必先意
业其禅定意属所愿事不须杂于众僧三业此非疏
意学者宜知细详经文甚不应理。

二释后半二初据义总释从他受者律制比丘从净
人受以免恶触不尔结罪故云法律如此。

二按文别示中初辨梵名次此中下示通意即释塔
寺中佛前也如来在世众僧受供先安佛前如来灭
后安塔寺中佛前供养芝园记曰先安佛前是据俗
舍塔寺佛前是约伽蓝斯亦有理。

七孝子领悟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从于佛所闻法受解故云净业净业既
成审后所修决定获益故云必知离苦净业为因离
苦是果声响不差以喻因果如声答响决定相应欣
然喜庆不复悲泣故云喜而止啼如处世下引类以
显处世刑狱喻随鬼趣嘱大力人即喻三宝财贿既
行必知免罪盆供既设必知脱苦故其心喜也。

八慈母获益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释通经意二初点示缺略中初叙
缺次应于下义补芝园记曰或恐说经正当夏满即
时营设故曰是时等又前示正法文有五科委示供
法故此但云是时是日义含设供则非缺矣又准孝
卷二 第 506b 页 X21-0506.png
衡云是时等即结集序致七月十五日乃是目连设
供之时母于是日脱饿鬼苦次云目连复白佛言申
请之语显是一会蹑前而起故云复白疏家不必更
加文也然亦有理故录于此今疏意取文意俱显故
特补之学者宜悉。

二引古證成审知献供方乃除殃也。

二指略年劫器界一增减为一劫目连亡母合堕一
劫鬼趣岁月与人不同时分长短未见所出故云待
捡。

三流通分二初标章准孝衡记以此申请等文节入
正宗分内至下答请四劝受持巳下之文方是流通
彼曰如何世尊于付嘱遗法流通分中普为大众显
示盆会利益之相逗令修学奉亲行孝佛心平等必
不于正宗分中开示目连流通分中遗言示众若谓
此经前后两会说者如何后会抑为流通进退详之
定是正宗故目连云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
盂兰盆救度父母为可尔否(为众请法救度父母非是请问受持遗法)
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乃至广说设供救
亲利益之相(非是付属受持遗法)正义释者此经一会正宗分
二初别示目连救母方便后普示大众资亲要门初
段如前后段分二初目连启请后世尊为说说中分
二初赞印后答请答请分三与疏不异后流通分复
分为二初世尊付嘱二众喜奉行厚彼之意但以付
嘱受持遗法为流通分今疏盖约正为目连救亲拔
卷二 第 506c 页 X21-0506.png
苦以为正宗施及一切传芳万古以为流通故自目
连复白巳下属流通分。

二随释三初申请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点示经文设盆巳后方复申请非
是当时一席之事然于诸经多有此例毕钵罗窟乃
是阿难结集之所在王舍城灵鹫山中。

二申明请意中初正示次如颖下引况注云云者左
传云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申即国名)庄公及生共
叔段(共音恭)庄公寤生(寤寐中生)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
欲立之(立为太子)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姜氏
与叔段谋篡庄公公闻师兵伐之叔段出奔共(共国名因
号共叔段)遂寘姜氏于城颖(寘置也城颖即郑地)而誓之曰不及黄
泉无相见也(地中之泉故曰黄泉)既而悔之考叔为颖国封人
(与封疆者)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繄语助也)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
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若今之延道)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
之中其乐也融融(赋诗也融融和乐貌)姜氏出而赋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泄泄舒散貌音曳)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
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纯笃也施音异)然考叔止及于
一人尊者广被于群有虽非伦匹且欲通文也。

二赞请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总释经文潜通谓机投于佛密应
卷二 第 507a 页 X21-0507.png
谓感赴于机不谋而成者也。

二别示佛意推穷佛意本为益生引对经宗宛然符
契。

三答请二初总示。

二别释五初教起行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释所教所为二初按文通释贵则
国王太子贱则万民庶人诸位不同故云品隔僧则
局在二众俗则通收贵贱二类有别故曰道殊通论
六道不出四生是故胎卵定有父母慈乌孝鸟也以
能反哺于母故谯子法训云鸟者犹有反哺况人而
无孝心者乎鹦鹉事出杂宝藏经佛过去世于雪山
中曾为鹦鹉父母俱盲常采华果稻穗以奉养之其
盲父母即净饭及摩耶也具如彼说然慈乌是现事
鹦鹉乃昔缘今之鹦鹉则非其类具悬谈者彰孝道
罪福同也经前演义故曰悬谈行孝利而为是不孝
害而且非设供报亲是为正道经云三公者周官立
太师太传太保是也。

二据意别判必为是作持不为即止犯故云违制。

二释佛欢喜日佛无悲喜者正习俱除毁誉不动力
割香涂不瞋不爱据自行也示现欢喜者虽无悲喜
随顺物机不坏世谛示悲示喜约化他也九旬加行
日满即前三月安居人也三千界者一化境也。

二教发愿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经文愿使二字是能愿现在七世等是
卷二 第 507b 页 X21-0507.png
所愿疏中初释能愿所修必假行门即蹑前段所获
必由心愿乃是当科次二句覆释愿字次存者下释
所愿后行愿下总结成人有目足所往必至事有行
愿所求必遂故云无所不利。

三教常作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中初释所教人由禀师教故云是佛弟
子拣非外道邪见人也以知恩重故名修孝顺者拣
非悖逆恶行人也若是之人即设盆供既非佛子及
不行孝尚劣禽畜岂近人伦故任不设也今为佛子
又有孝心不能随力施为诚恐未遵佛制如向文云
慈乌鹦鹉尚解思恩深宜自励以行之也次念念下
释所教法谓父母长养慈爱既无终始孝子起行发
愿故应尽世以行报于长养以愿报于慈爱此二相
资不可缺一后三藏下引古證成以年年之供报念
念之恩亦犹儒礼以三年之丧报三年之爱。

四劝受持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领纳在心故名为受勖即劝勉。

五喜而奉命二初标章唱经。

二随文释义二初释四辈弟子以未敢去取故两存
焉准孝衡记云疏初解出药师经取为正义。

二释欢喜奉行中初叙恩深凡厥生灵厥其也经标
四辈局据时机疏曰生灵通包一切恃怙即父母前
引诗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是也恩均天地者均齐
等也天悬象地载形父受气母化成法言曰父母子
卷二 第 507c 页 X21-0507.png
之天地与无天何生无地何形次此虽下释众喜此
之一字指上时机未闻佛说盆供法故不得其门神
方即妙法也如前序云得此法门实为妙行兼睹灵
验即目连现事母脱苦趣也心有所之者之往也得
其法门则知孝心有所归往承命谓受教也。

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