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73-A¶
373-A¶ 第 483a 页

* No. 373-A
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序
光严无际大师 普观 述

吾祖圭峰禅师之疏兰盆也邃古作者莫之与京讲
授流通为日固久石壁尊者创为之记孤山法师因
循其说广演證义芝园津师亦继有斯述自孤山新
钞之出而石壁旧记世不复行盖以文华为尚也窃
尝合诸舆本极思研精而和玉隋珠各矜其得矣良
以乘教之有否臧文义之有斥的要乎尽美者为难
能也前脩不云乎所冀后之病今亦犹今之视昔故
余不揣肤受牵拙以订之庶乎公议有所存耳因以
会古通今榜其名题惟知我者且不以敩颦狂斐之
为诮乎。
373-A¶ 第 483b 页 X21-0483.png
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卷上
光严无际大师 普观 述

释疏分二初题目二初标立疏题题中五字存去合
离相望料拣能所三重初并存中疏为能解馀皆是
所解二所解中经为能诠馀皆属所诠三所诠中盆
为能救盂兰是所救若据本经题上加佛说则说通
能所准可知之是中既揽所诠为经之别名故今亦
揽所解为疏之别目方知此疏非解他经六释之中
依主受称疏者疏也诀也谓疏诀文义使无壅滞并
序者谓以疏题兼目于序从其省故注以示之叙述
此经之宗要及制疏之因由也。

二纪旌述者充国标所依处即汉巴子国后以风物
充盛因以为名焉今果州是也沙门宗密举能依人
梵语沙门此云勤息谓于善勤行于恶止息乃释子
之通称也宗密即疏主名讳姓何氏唐建中元年生
于世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宣宗追谥定慧禅师
平居终南之圭峰人到于今以圭峰称之问疏主本
住圭峰焉标充国答一题充国二意兼明一是父母
373-A¶ 第 483c 页 X21-0483.png
之邦故二是制疏之处故初题不忘其本则孝道明
矣次彰在彼撰述则记事著焉述者显人作用作者
曰圣述者曰明以义净三藏等先亦有疏释既循其
旧迹故但言述也。

二本文二初序引二初略明宗要二初通示所宗文
有六句初二句明孝道竖深次二句示孝行横广后
二句中初句显二教同宗后句明通前结指明竖深
中言混沌者即阴阳天地未分之前淳元之气清浊
相和故名混沌亦曰混元道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也盖此方外教说人畜等皆
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
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有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等皆
禀于时命而巳其死生变化终归一气也白虎通云
天地之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
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
分精出耀布度物施生此其本始之至论矣今夫内
教所谈且就小乘以辨谓一切众生六识三毒造立
器界成住坏空四相循环各二十劫从于空劫初成
世界俱舍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
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刚藏云布三千
界雨如车轴大风遏偃不流深十六洛叉始作金刚
界次第金刚云霔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
天风鼓海水成须弥七金等浊滓为山地四洲及泥
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
373-A¶ 第 484a 页 X21-0484.png
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食粳米不消大小
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主求臣佐种种差别十九
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议曰空界大风即
彼混沌一气则知混沌是此成劫之初(上准疏主原人论释与夫
孤山所指稍异)此时孝道巳蕴其中非适今故言始于也孝
经授神契云元气混沌孝在其中是也问今释佛经
反依世教言混沌者其故何耶答行孝报亲正存诱
俗况归乡开设俾道俗同闻若指劫初则俗流难晓
且标混沌则四众通知洎下所明二教同异多引儒
籍意皆如此塞乎天地者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
为人镇也地者易也言生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
孝既始于混沌则与天地同起而充塞乎其间矣故
礼记祭义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
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然兹二句虽所出不同
而疏主用之共成一义是则上句明孝之本始故云
始于混沌下句显孝之成形故云塞乎天地则竖深
之义彰矣旧师但以一往分配初句是竖次句即横
今依新钞符会疏主用文之意盖有其绪矣然二皆
当理取舍由人是一非诸先民所诫尔示横广中通
人神者文虽偏举人神实亦通收六趣凡厥生灵皆
有父母故人与鬼神咸以孝道为要又可人行于孝
而亦感乎神理虽有二意前说为优贯贵贱者贵贱
二字包乎五位一天子二诸侯三卿大夫四士五庶
人贵唯天子贱则庶人中间三位互通贵贱孝经五
373-A¶ 第 484b 页 X21-0484.png
章各明其孝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原不殊故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死而后巳故无终始未有患力不及而容不行者故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须有终始也不目始终而曰终始
者盖慎终如始唯有终则成其始之善或不能成终则始虽得之亦必失之矣)摭华至此多
饶事迹今从诸古释故不烦援引然兹二句上句则
贯乎幽显故曰通人神下句则统于尊卑故曰贯贵
贱则横广之义备矣总上四句虽显竖深横广而一
期次第宽狭相生始混沌则先于天地故最宽塞天
地则但在巳形故次狭人神是二仪中物故又狭贵
贱则唯在于人故极狭又始混沌则一气未兆故极
狭塞天地则二仪巳分故次宽通人神则因心之孝
既彰故又宽贯贵贱则资敬之道兼著故最宽而宽
狭互明文意若是伟哉斯义本乎摭华且圭峰生于
有唐孤山出于皇宋时方殊远有若面会者固可羡
也显同宗中儒释皆宗之者儒宗五常以仁为首仁
又以孝为本故论语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
以然者儒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形质由父母而生
故孝经云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是也释宗三学以戒
为初戒又以孝为名故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
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所以然者释教所宗
人以灵识为本四大形质为灵识所依世世生生皆
是父母生养故戒本又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
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
我父母是也是则二教同宗于孝下彰孝道中疏文
373-A¶ 第 484c 页 X21-0484.png
自叙也明结指中其是指陈之词唯即遮拣之语善
父母曰孝凡为人子当行其中故云孝道所谓始齐
一气终塞二仪通幽显贯尊卑君子务之为本菩萨
结之为戒何莫由斯道焉。

二别显今教文有四句初句标举所应之机后句结
示能应之教中间二句通乎机教在机则是所应之
事在教则为能应之功孝子则指大目犍连通诸像
末报亲之者谓由尊者救母倒悬恳恻志诚请佛流
演故下疏云由爱其亲施及一切故为道俗弟子请
佛留此教门新钞但谓孝子之言即通语末代亦疏
主自指今复加旧释则二义双收二亲即目父母虽
目连发起偏救其母今显教胜能故通被一切故经
云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疏释谓
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汝母
离苦是也苦厄则指恶趣或亦可通一切苦恼故经
云现在父母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
离饿鬼苦等恩德目诸乳养阳气皓旴名曰昊天谓
盛夏阳光充塞六合五谷万物由此成熟而未始有
心辞于艰勤方之父母恩光亦尔生育子身回乾就
湿咽苦吐甘慈爱怜念而未始有心惮于劳苦诗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若夫依经营供拔冥涂苦实报
昊天之恩德也故经云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
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是也然
准经宗备乎四义孝顺设供拔苦报恩引对今文虽
373-A¶ 第 485a 页 X21-0485.png
缺设供理必具之独美此经尽于孝行故总结指云
其唯等。

二广叙缘起二初叙丧亲追慕文有四句初二句叙
幼失恃怙次一句明以时追思后一句恨不及侍养
舋亦罪也早年以谓童稚之岁夫孝子之事亲也敬
养服劳顺色无犯温清致乐不疾亡忧疏主自谓我
既拙于侍养遂致父母丧亡岂不引过归于巳乎雪
霜悲者祭义曰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怆之
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愓
之心如将见之今疏意显孝思无间动止切心如履
雪霜而易彼露字故云每履礼记檀弓云君子有终
身之忧先儒注曰念其亲也其斯之谓与风树恨者
孔子家语云孔子适齐中路闻器者之声其音甚哀
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
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而不哀孔子下
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
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
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吾无隐也丘吾子
曰吾少而好学周行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
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生平厚
交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
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
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诫矣自
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此但摭用彼文以喻事
373-A¶ 第 485b 页 X21-0485.png
与心违终身叹恨故言永怀。

二明念欲报酬二初搜经所以二初示依儒窃以二
字标能思之心谓私窃思其事也终身等四句举所
思之事终身卒世互其文尔坟垄者檀弓曰古也墓
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不识也于
是封之崇四尺曲体云适墓不登垄郑玄注曰垄冢
也墓茔域儒之孝子父母既丧负土为坟植柏成列
卢墓三年以尽孝诚矣蒸尝祭名也礼记祭统云凡
祭有四时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蒸今略举秋
冬亦犹孝经云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而包冬夏也然
据儒礼三年庐墓四时祭祀未必终身今举久况近
以彰无益尔虽展等者与夺存焉谓上二事与之但
可申于巳心夺之不足助于冥路摭华至此便置故
我不为之语愚今削之者以次文遂字乃是两事兼
行之词故也。

二明从释二初求法称怀文有六句初二句明求法
后四句显称怀初求法中遂者蹑前起后两事兼行
之词也既知庐墓祭祀等事不足以助灵识超升由
是搜索寻讨圣贤三藏典诰(准佛名圣馀皆名贤等觉圣人尚名普贤又三
藏中律唯佛制经论通于弟子等说故弟子中亦有圣贤大则十圣三贤小则七圣七贤)虔敬求
觅追修荐悼之方法也问圣贤教法无非利物何须
复假搜索虔求答诚如所问且夫医方万品宜选对
治盖以称当机心故须搜索也后称怀中初二句叹
功深此经虽在小乘藏中拔苦报亲最为其要假一
373-A¶ 第 485c 页 X21-0485.png
日之盆供济三涂之极苦微功能致巨益小善以破
大恶若斯之行非妙而何既应恳诚称怀在此后二
句示行相即撮下经文以明时事经云佛告目连十
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
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
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等准下疏释具饭
等文于五欲中唯缺于声则约四尘而为四事有说
房舍衣服饭食汤药以为四事详会不殊上皆旧义
谅巳极成嗟夫孤山惑于下疏反谓斯解有相滥失
三尊即目佛法僧宝世所仰重故名为尊。

二依经修说文有四句初二句明设供后二句示讲
经修崇在巳是自利行讲示未闻即利他行崇者尚
也载者尔雅释天云载岁也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
祀周曰年李巡云各自纪其事示不相袭也孙炎曰
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祭祀一讫年取年谷一
熟载取物终更始疏主自言从得此经年年僧自恣
日依之修设巳经多岁矣讲者说文云和解也诰谓
佛敕即此经也诰亦作告刘熙释名云上敕下曰告
告者觉也使觉悟知巳意也如尚书大诰等佛经既
是觉悟众生令知佛意故得称诰用示未闻者且儒
以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今示彼令闻依而
行用以报亲恩则推爱及物之道也菩萨大悲之行
也所以每至斯时修崇讲示欲使将来思齐有地。

二制疏因由二初因会致请文有六句初二句明归
373-A¶ 第 486a 页 X21-0486.png
乡启会即唐文宗大和二年徵入内殿咨询法要寻
请归山(欲还终南)后因众请入蜀立先祖师碑铭由是还
乡适当夏末故依日开设也开谓讲经设谓修供次
二句示二众相从道俗耆艾通包四部曲礼云五十
曰艾服官政谓知命之年堪为大夫专其政事六十
曰耆指使谓耳顺之年不堪执事但指事使人而巳
尔雅云耆艾耋老也故今通为长老之称悲喜遵行
者闻开讲故心生悲喜见设盆故意乐遵行是中悲
喜不出三双谓闻父母恩重故悲获酬报胜法故喜
悲昔不闻喜今得闻悲他未闻喜自获闻后二句明
致请述疏能请不一故云异口所请无异故曰同音
对古所述故名新疏如下所引三藏云等是也然立
今废古岂徒然哉或繁略未驯或宗教乖辙将使允
符正理适恊机心钦服尤深故有斯请。

二怀亲允情文有四句初二句示怀亲后二句明允
情松柏即坟墓所植之树盖指物以表父母言其孝
也(含文嘉曰天子之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
杨柳汉无定制通植松柏)乡闾即里巷所置之门乃举处以召耆
老示其敬也既怀父母而敬耆艾因是允情以制疏
也式敬允顺也来情即是耆艾恳诚发起挥敬也谓
以兹疏布行孝行要妙之道也。

二疏文二初归敬请加观诸论疏首明归敬或具归
三宝(如智度摄论华严大疏金刚纂要等)或直说无归(如十二门论圆觉略疏等)
唯归佛宝(如地持论等)或但归法宝(如法界无差别论等)广略殊途
373-A¶ 第 486b 页 X21-0486.png
述作异辙体势多端不可一准今此偈中或唯归佛
宝则在文可知或具归三宝亦于义无爽所以然者
以法是佛言僧是佛子故举人以摄言明父以包子
旧师解释即以三偈如其次第分对三宝初偈归佛
义可知之次偈演经以为法宝后偈众圣即是僧宝
愚尝三复详考始末文相叙事相由固非一向专谈
三宝然今所说取舍从中但于初偈文虽归佛义亦
含具故不偏局矣凡论三宝而有住持别相同体三
种之殊广如别章避繁不引于中且约别相以明故
分三偈而为四意初明致敬二赞所归三请冥加四
发誓愿以将归至尊必先尽礼故初致敬修敬既毕
故赞德行则有次文既有利他之德必能冥加于我
故有第三请佛冥加意欲兼利故有第四初中稽首
即能敬仪谓以头至地智度论明礼法有三一口礼
(问讯也名下礼)二屈膝头不至地(长跪也名中礼)三头至地(即今稽首名上
礼)三种礼中此其上也谦敬之极不越于斯然于三
业但举身仪次赞所归必须口业请加发愿即属意
业亦三业备矣以表佛有天眼天耳他心故圆满三
业善故成就三轮因故。

二赞所归二初赞自行道圆二初举化境三界谓欲
色无色统及大千即释迦所化之境也既有所化之
境必该能化之人法华经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是
朽故宅属于一人故云主也举所摄能故科云化境
二叙德行二初双标因果上二字标因行下三字标
373-A¶ 第 486c 页 X21-0486.png
果德行虽万别举孝统收德虽无量约姓齐摄释迦
二字别在教主此翻能仁遗教论云示现化众生巧
便故复示家姓尊贵故大孝与尊通于诸佛具足应
加牟尼二字此云寂默论云一切诸佛功德故复示
自体清净故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
槃悲智兼运立此嘉称纂要归敬偏举牟尼各顺经
宗理亦无爽。

二双释因果上句示因行释上大孝义也下句彰果
德释上释迦尊也累劫谓时之久远即三无数劫也
报亲恩者有通有别通谓久修六度无非报恩别则
在处奉亲皆能尽孝至于成道先度慈亲始为摩耶
升天说法终为净饭躬自舁棺若此报恩其报广矣
如斯行孝其孝大矣积因则蹑于上句累劫报恩成
正觉谓显今果满以其累劫修行六度报亲等行悉
巳圆满故上生兜率下降阎浮不绍王位舍亲去国
乃至树下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果圆故云尔也
正以拣邪觉以照了智论云觉知世间出世间法故
二赞利他演法二初明兴慈演说上句示兴慈下句
明演说将欲也诗云方将万舞永长也锡赐也诗云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疏主借彼语势用之众类之言
通目群生在孝子则远恶迁善在二亲则离苦得乐
凡预群伦咸受其赐矣经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令
一切难皆离忧苦其斯之谓与且至圣立言非缘不
发应彼目连之请说此报亲之门前序所谓应孝子
373-A¶ 第 487a 页 X21-0487.png
之恳诚是也。

二显利他功能背恩人则通目世间不孝之者凡负
人恩咸须图报况乎父母生育劬劳在儒则立身扬
名顺色承志为释则修心奉戒说法利生若此之流
乃为孝子苟或不尔皆是背恩今夫世间一切众生
行孝者少背恩者多但由无始无明迷真执忘既根
本颠倒故枝末皆然大圣欲令反妄归真化存由渐
返此背恩之恶以成报德之善者岂不在于兹经乎
故下句云咸能酬罔极也罔极之语出于毛诗如向
巳引。

三请冥加上句述意下句求加我即疏主自指随世
假分宾主之称也赞谓佐成圣教言其志也述谓传
古非作示其谦也原夫上申归敬虽唯指能仁今请
冥加乃遍祈众圣匪唯诸佛亦总三乘影略互彰允
苻兼具且圣威加物有显有冥显则摩顶赞善冥则
潜被力能不敢过求显应故今但请冥加如法华中
诸菩萨曰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即其意也
四发誓愿上句举所愿人下句明所愿事谓菩萨用
心不务专巳故造斯疏利及自他存者离病恼忧逼
等苦得安隐欢悦等乐故经云愿使现在父母寿命
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没者二意一准经文离
三涂苦得人天乐故经云愿使七世父母离饿鬼苦
生人天中福乐无极二约疏主据佛本意令离分段
变易之苦得大菩提涅槃之乐离苦即大悲之用得
373-A¶ 第 487b 页 X21-0487.png
乐即大慈之功常乐乃四德之二亦秘意之所存焉
二开章正释二初开章中初标次列初则原其发端
二则定其所属三则示其崇尚四则释其行相四科
生起次第可知前三经前演义后一随文消释。

二正释四初教起所因二初列章。

二随释四初酬宿因中初牒章次正显二初酬自行
因悉达此云一切义成是净饭王之嫡嗣故名为太
子不绍王位即厌世荣也舍亲去国谓舍父王等踰
城入山也修行谓六年苦行得道即树下断结及乎
得道却还本国启悟父王又升忉利度脱其母即知
修道本为报恩亦如礼记公明仪问曾子曰夫子可
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君子之谓孝者先意承志
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如来报恩是谕
父母于道也虽浅深殊致而言义稍同次然菩下酬
化他因亦是蹑上语迹以通妨难谓有妨云既云本
为报父母恩父母得益则巳何须复说此经故为此
通菩萨即指悉达太子不务专巳谓以兼济为怀故
巳成道则报自亲之恩又演此经以教他人报亲恩
也。

二酬今请中初牒章次正显亦先自后他此即撮略
向下三节经文以成疏语初即序分中文自救下即
正宗中文由爱下即流通中文下疏自释不烦预解
因心之孝者心感则孝心衰则止(此是先儒任奉疏语)今目连
尊者丧虽除而哀不息日虽远而思愈深不以丧期
373-A¶ 第 487c 页 X21-0487.png
服制而为限故曰因心之孝也弛及一切旧记云施
如字去呼新钞音异而引左传颖考叔纯孝者也爱
其母施及庄公然彼则下移于上故可音异此是上
被于下故宜如字。

三彰孝道三初列章。

二随释二初通明孝为二教宗本二初别释二初儒
教二初明尊卑以同遵二初标示中初牒章次释相
准夫孝经尊卑五位统收天下并须行孝文二初别
举宗庙以明家国相传者约境宽狭以分家国国对
天子诸候家对卿大夫士庶人无庙且约四人宗尊
也庙貌也谓尊其祖考安其形貌而严祭之礼记祭
法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分九州地建者侯国)置都立邑(置公卿都
立大夫士之邑此谓王几及诸侯国中)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
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亲四始祖一文武二祧合为七也)一坛一
墠(此在七外也封土曰坛除地曰墠近亲封土远亲除地示将去然)曰考庙(文庙曰考考成
也谓父有成德之美)曰王考庙(祖庙也王君也言祖有君成之德也祖尊于父故加君名)曰
皇考庙(曾祖也皇大也君也曾祖转尊故加大君之称)曰显考庙(高祖也显明高祖居
四庙最上也)曰祖考庙(祖始也此庙为王者之始故曰祖考)皆月祭之远庙
为祧有二祧(二祧文武庙也文武并在应迁之例故云远也特为功德而留故谓之祧祧之
言超也言其超然上去也)享尝乃止(享尝四时祭祀也文武特留故不月祭)去祧为
(谓高祖之父也昭行寄藏武祧穆行寄藏文祧四时不祭有时祈祷则出就坛受祭)去坛为
(谓高祖之祖也不得在坛若有祈祷则出就墠受祭)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
乃止去墠为鬼(若又有从坛迁来墠者则此前在墠者迁入石函为鬼虽有祈祷亦不及
也唯禘祫乃出尔)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
373-A¶ 第 488a 页 X21-0488.png
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
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
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
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
适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皇考无
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
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适士上士也官师中士庶士下士府史之属)然此且局周家宗祖故有文
武二祧商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宗庙以为
通规耳此其大槩以遣文相讲者于斯无烦曲示次
虽五下通约行相而显全用考经序文谓虽尊卑之
道不同而孝行之原无异百行举其大数皆以孝为
本也。

二引成中初示为本之义二初总举开宗明义即孝
经初章开发孝道之宗本彰明孝行之义旨故以为
名焉至德要道即目孝行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
顺天下民用和穆上下无怨斯由孝德尊于百行(谓至
德也)孝道总于五常(谓要道也)故仲尼标之以告曾子是则
儒教以孝为本之义彰矣次道德下别示上句示行
本下句明教本亦初章中文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
之所由生也疏中复加道者因上文故体即本也次
何有下明在人必行初文出于论语初篇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五常之
首复以孝为其本也天经地义文见孝经三才章夫
373-A¶ 第 488b 页 X21-0488.png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
则之经者常也义者利也天有日月星辰照临于下
为天之常道地生百谷草木以供人用是地之宜利
言孝既为天常地利人生天地之间固当法而行之
也企及俯从文出檀弓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
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制礼过之
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故君子执亲之丧水
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起(孔子之孙伯鱼之子名伋字子思)
踵曰企常人不至当须企上使及之也就首曰俯贤
者能过当须下就使从之也先王制礼贵乎得中若
太近则抑于贤者太远则遗于不肖则知孝道不择
于人后虽论下彰事不可废礼坏等文出论语阳货
宰我问三年之丧暮巳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
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
火暮可巳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
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
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
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
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疏中虽
论即宰予致问终呵即孔子重责上皆疏主引彼儒
经以成孝为宗本之义也。

二较圣德以结叹文并出于孝经疏主借为自语结
束前文而总叹之耳初句即三才章曾子闻乎五孝
发此叹美之语次文即圣治章曾子曰敢问圣人之
373-A¶ 第 488c 页 X21-0488.png
德无以加于孝乎今全用彼结答之词圣德不加大
可知矣。

二释教二初辨身说有别中初牒章次释相三初通
举二身以佛佛道齐故皆有真化或三或四开合随
宜次释迦下别示二教释迦所说名随机者始自鹿
园终至鹤树肇启五乘卒圆三点纵横委细务叶人
心不能直契法界故舍那所说名究竟者如下所指
华严大经又亦可收圆觉胜鬘之类非三五等时之
所摄者以不徇机情直如法界事理而说故旧记新
钞皆作是释芝园辄谓圆觉第是化身所说还属随
机者盖未闲经旨圭峰疏释圆觉说主引涅槃云能
破烦恼名婆伽婆即当断德以显法身净土说经法
报不分非应化矣岂非真身说圆觉耶舍那具云卢
舍那亦云毗卢遮那此但梵音广略左右之异晋译
华严名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身智二光充法界故
亦云满净二障粗细无不尽故初约显德次约离障
又满即果圆净即障尽义虽两别法归一同然兹所
说权实二教盖是就义一往而分以随机中自有权
实如法华中临门三车是权露地牛车为实是知权
实乃有多途今亦颇符唐初印公所立屈曲平道之
二及隋延等所立渐顿曲渐即释迦所说平顿即舍
那所宣后教者下总释教义此中经律即能诠教是
上真化二身所说理智德行即所诠义理智令其悟
解德行令其乘持权教经律通乎大所诠有所不同
373-A¶ 第 489a 页 X21-0489.png
耳。

二引始终證成然诸教法明孝至多今但引始终而
中间必具且以华严梵网涅槃相对互显凡有五意
一者舍那真佛既说释迦化佛亦说二者称性教中
既说随机教中亦说三者经中既说律中亦说四者
初成正觉既说临般涅槃亦说五者初既立之为制
后亦勖之令行是则释教以孝为本之义明矣此文
分二初引始成显真身所说中初束义悬明卢舍那
佛即指华严说教之主初成正觉如彼经云如是我
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
觉乃至十世界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七处九会称
性极谈以是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故名大经菩萨大
戒即梵网经初成便结不因小乘因事而制故名大
戒戒虽等者重轻二篇总包万行以其一一戒中云
无慈悲心无孝顺心则知万行皆宗乎孝也次故初
下引文表示华严大经但标名示义菩萨大戒而具
引其文者以律诠德行正明孝义故经二初举成佛
时处问科云初引始成显真身所说经标释迦牟尼
岂非化身佛耶答有二意一谓释迦化身既从舍那
真身传来推本为语还是舍那所说故二谓释迦牟
尼即是舍那故经云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是也
尔时等者是此化身从报佛所受旨回还至此之时
创坐得佛故云初坐于此树下得菩提故名菩提树
此树在摩伽陀国下有金刚宝座贤劫千佛皆于此
373-A¶ 第 489b 页 X21-0489.png
座成等正觉超过三乘故云无上次初结下示所结
戒相二初辨相初结等者以是本戒故最初结之拣
非小乘声闻戒也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别别解脱
谓三业十支各各防非别别解脱故以为名孝者谓
于上位起淳至心念恩崇敬乐慕供养顺者舍离巳
见顺尊教命于谁孝顺略出三境一父母二师僧三
三宝以有生育训导救护恩故然于父母有乎过现
既一切众生悉曾为父母念恩图报方为孝顺至道
之法者至极之道莫先此法又以此道至佛果故(此上
科释备遵本疏旧疏新钞亦循用之)注云亦同孔圣等者以彼经中至
德要道即是孝行今云孝顺至道之法虽浅深殊致
亦言意稍符疏主既举孝经类同则知但用本疏初
义引儒归释良在兹矣后孝名下会名谓行兹孝行
则顺教无违名为持戒故云孝名为戒戒则制御三
业止灭诸恶故云亦名制止。

二引临灭显化身所谈中经二初叙生育满足十月
者准阿难问经佛为难陀广说胎相识托母胎凡经
三十八个七日每于一七各有一风吹令变易计二
百六十六日成九个月以半小故所以少四又五王
经说自此巳前与母同气尔后四日将欲趣产与母
别气世教及经皆云十月今唯九者经涉十故今言
满足且论月满然人之受胎亦长短不定如罗云六
年老子八十岁亦有不满五七月者故知十月多分
为言后以是下劝报养并如文可知。
373-A¶ 第 489c 页 X21-0489.png

二总结。

二别明二教行孝同异二初列章。

二随释二初明异三初标列。

二牒释二初生前异二初约儒释对辨中先儒后释
巳下诸条分文皆尔儒中初二句出孝经初章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
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乐春不出文见祭义乐
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
曰夫子之足廖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子春曰
善如尔之所问善如尔之所问吾闻诸曾子曾子闻
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唯人为大父母全而
生之子则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
可谓全矣故君子跬步之间而不敢忘孝也是以有
忧色曾子开衾者论语泰伯云曾子有疾召门弟子
曰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启开也衾被也使视其体言今将死而生免毁
伤矜诫诸子知而行之也)释中祝发谓断发也于上上尊胜处最
先折伏坏衣谓对治为好心故以青黑木兰三种染
坏坏世好色故名坏色不同世俗五方正间法资现
世者说法启悟令归三宝谕父母于道之谓也优陀
等者普曜经优陀耶品佛告优陀我初出家与父母
誓若得佛道还度父母今巳得佛必当还国汝以神
足变现迦维罗卫令信吾身巳成大道优陀奉教化
现多端父乃信佛道果巳成(疏用此意故云通信)王问如来几
373-A¶ 第 490a 页 X21-0490.png
时还国优陀即答七日后来王喜严路合国欣仰时
佛领四众八部归国入宫受王供养说法化导王得
道證一切亲族皆受戒法获大利益(此说如来报亲优陀但是传信)
法华经云过去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时有王名妙庄
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
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缘父信受
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是二子念其父故现种种神变
令其父王心净信解乃至与父母眷属共诣佛所发
菩提心彼佛即授王记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于是
以国付弟而与夫人二子出家修道王出家巳于八
万四千岁精进修行得一切功德三昧升空白佛此
我二子巳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
于佛法中等(二子回邪尚未出家则法资居先而祝发在后)斯皆敌对儒宗
显其异相彼则慎护发肤此则毁形坏服彼则扬虚
名于后世此则资实利于生前问佛教毁形坏服何
以顿违儒典慎护发肤之说耶若我教以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贪欲之重莫若自身故知身是起贪之本
众苦之原是以外则剪发染衣内则破贪入道故与
域中之教高下天别矣抑又孝经慎护发肤之语乃
是偏诫为眚召害之徒其有专据不可毁伤之说而
排斥吾教者斯盖昧其深致耳是知出家者以持戒
修福之力资益父母使罪灭福生或能几谏俾断恶
修善或示深法令达妄本真念念修行自积善利推
功归本即孝子之心也。
373-A¶ 第 490b 页 X21-0490.png

二明教异理均为善不同即儒释教异同归于孝即
彼此理均尚书蔡仲篇云为善不因同归乎治为恶
不同同归乎乱疏主借彼文势用之。

二没后异二初标。

二释三初居丧异儒中棺椁宅兆即孝经丧亲章云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因尸曰棺周棺
曰椁棺之言完谓完密于尸也椁之言廓谓开廓其土使不侵于棺也宅兆即墓穴)安墓谓置
之墓中留形谓使不速朽释中念诵即通佛名神咒
三藏微言在心曰念发言曰诵言由于心故云念诵
追斋谓追慕修斋韩康伯云洗心曰斋防患曰戒释
以不过中食为斋亦取克巳洁心之义也今回此善
追荐二亲荐助也识通八识随所受生故名为去西
域记云出家僧众制无号哭父母亡丧念诵酬恩追
远慎终实资冥福。

二斋忌异儒中凡欲祭祀必先斋戒故祭统云君子
之斋也至其精明之德也故散斋七日以定之致斋
三日以斋之言斋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神
明也又祭义曰致斋于内散斋于外(三日庙中故曰内斋致谓精至
七日庙外静定其心故曰外定)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语笑思其志
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谓想
其声容也)释中设供如今经讲经如梵网父母死亡之日
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
资其业报即助所生处。

三终身异二初约儒释对辨儒中且举四时应兼月
373-A¶ 第 490c 页 X21-0490.png
祭释中三节节即时也注中初示三节次随力下教
须行一七至七七且约至少更多为善后初七下明
馀时卒哭谓百日祥日谓周年三年若论孝行理合
终身随世所宜故此言也弛谓布施于二田中戒即
受戒或讲戒经及设盆会。

二劝改祭为斋三初述意劝舍中上二句出立祭本
意下二句劝舍儒从释此明姬周之世佛教未流此
方周公孔子悉是大权先制礼法使人从善春秋祭
祀不忘祖考然后佛化易可弘通且夷狄之邦既礼
义不行是故佛教亦不至彼则知大圣诱级善巧图
难于易陟遐自迩也故清净法行经说如来先遣二
圣往化支那又商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与孔
子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与对曰
三王善用智勇圣亦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与对
曰五帝善用仁信圣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与
对曰三皇善任因时圣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
则孰为大圣人乎夫子动容而言曰丘闻西方之人
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若三王等必是大圣孔子岂容隐
而不言便有匿圣之𠍴以是较之唯吾佛为大圣人
也今夫真化渐被此方故劝改祭为斋舍儒从释耳
注引论语證成权意彼八佾云子贡欲去告朔之饩
羊(告朔谓月祭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有祭谓之朝享生牲曰饩鲁自文公不亲视朔子贡欲使孔子撤去
其羊)子曰赐也(召子贡名)尔爱其羊(悯其徒死)我爱其礼(羊存犹以识其
373-A¶ 第 491a 页 X21-0491.png
礼羊亡礼遂废)此明仲尼重祭存羊以见权暂系心之意自
东汉之初佛法肇至逮疏主之世真宗大扬既知三
世报应神明不灭如斯正理良有归趣放生施戒等
必能拔苦固宜崇奉以资去识是故不应犹执周孔
权施杀祭之礼教也。

二立理返破且据好生恶杀为本返破杀彼祭此之
事文中初四句叙好生之德上二句标谓不杀物命
即是施生为福之大莫过于是此即先儒释易乾卦
元德之义夫子云元者善之长也所谓乾者能生万
物善即是福福始于元故名为大故易云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下二句释言福无如梵释论德岂过天地
斯则通举三才兼该二教梵王修四等以慈心为首
帝释修十善以不杀居初并是施生为本因也天地
以生物为德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此据洁静精
微之教至命之书以立理也今杀彼下八句示行杀
之过上四句斥其违行谓若犹执杀祭之礼非但乖
违释教抑亦反背儒宗且儒以推爱及物为仁若杀
彼三牲祭此祖考是则推爱及物之心于斯远矣然
此杀祭乖仁之恶若可容忍而为之者其于背义失
礼之事悉可容忍又何故急于礼义乎故曰是若可
忍孰不可忍斯亦借用论语八佾中文彼说违礼此
责不仁不以文害意也且杀祭思亲乃儒宗大要何
以辄言其返背耶今据儒之深旨得作此破何者但
为人根尚劣未堪真化是以周孔且使系心其亦未
373-A¶ 第 491b 页 X21-0491.png
尝不欲纯以不杀为教也故礼云国君春畋不围泽
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论语曰子钓而不网弋不
射宿齐宣王不杀衅钟之牛孟子美之以为王道之
本推此以论皆仁慈为其极致也彼但用杀止杀而
略言其趣岂如佛教大畅仁慈之妙哉方外域中区
以别矣然于佛教尚有浅深且不见不闻不疑以为
三种净肉小乘开食大乘则遮至于楞伽涅槃始制
食肉故知域中方外小乘大乘虽俱本于仁慈而不
无其深浅若晓斯旨优劣易明虽云下四句责其妄
执初句举执祈福之言出礼记月令注引其文九月
中气者每月有二气寒露为九月节霜降为九月中
二气之中谓之中气日在氐者太阳躔氐宿也有司
即掌祭之官合聚也秩刍即禾草牺牲谓纯色牛羊
豕乃至即超间之词具云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
四方之神馀并如文次句显过在儒虽云祈福于释
实乃立雠以所杀物命必为仇对故净名云是杀生
是杀生报因果报应纤毫不差固非虚矣且立雠之
语通诸存亡非但自身立雠而亦祸及祖考后二句
正责杀祭祈福全无实利匪唯无利亦即招殃徇谓
求也注引事證出譬喻经彼说饿鬼五百歌舞而行
好人五百啼泣而行或以问佛佛言饿鬼家子孙为
其作福当得解脱故歌好人家子孙唯行杀害将受
大苦故哭。

三问答释妨问中飨祀者飨乡也乡之然后能飨焉
373-A¶ 第 491c 页 X21-0491.png
(中心乡之祭即见飨)祭无巳曰祀年常祭祀致祭无巳也答中
二意一谓行祭在诚不须杀命初句出尚书武王命
君陈曰(君陈臣名)我闻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
德惟馨(谓享德不享物)次句出左传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
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
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应知下文出周易既济卦云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殷纣外东都文王为西伯
祭祀尚德故厚不如薄也)二谓鬼趣不同未必皆飨下明三品九
类差别其中以有内外障等纵有厚祭不能受飨既
于鬼趣无益是则祭祀徒施如目连母类可知矣。

三总结。

二显同二初标列前虽明异未尝不同以立事则异
宗孝则同今虽显同未尝不异以宗孝是同立事宛
异又复应知域中方外浅深教异事亲宗孝彼此理
同当须以斯结括文旨。

二随释二初明存殁同三初示意纪孝行章即孝经
第十五句之文如次牒释前二摄生前后二摄殁后
经曰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故今以之对辨二教。

二牒释五初居则致其敬儒中别于犬马文出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古有二解一曰犬以守禦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
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释中举身七多即佛初成道还本国
时父王净饭严驾出迎见佛作礼佛即踊身虚空高
七多罗树(一多罗高七仞)礼讫下地发言起居斯则如来垂
373-A¶ 第 492a 页 X21-0492.png
为后轨今释氏之子既末能踊身高七多罗树但侧
身而巳然受其礼者僧俗之仪尽矣不正受者父子
之礼备焉。

二养则致其乐儒中怡声下气文出礼记父母有过
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之曲礼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
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温席扇床定衾枕省安居)故有下引事东观
汉记云黄香字文彊孝廉无婢仆躬执勤劳竭力侍
养暑则扇床枕寒则以身温席释中节量信毁如僧
祇律父母不信三宝即少供信则恣与若三衣一钵
理无与俗或恐字误宜云衣食然今世俗谓僧长物
以为衣钵又恐疏主随俗为言此谓贫乏故须分减
苟自富足不必彊与故有下引事须阇太子即大报
恩经太子父母被贼所篡逃逝他国失路绝粮乃割
巳肉供须父母令达前路疏主举此以厚况薄身肉
尚供馀可知矣。

三病则致其忧儒中文帝出汉书母薄氏疾病踰年
帝目不睫不解衣冠汤药不尝不进礼云君有疾饮
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文帝有焉武王
出礼记文王世子篇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
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
(间犹瘳也)释中太子亦大报恩经忍辱太子父母疾重医
者须不瞋人肉为药太子自念生来不瞋因名忍辱
可充此药又念国中设有不瞋者如何取彼救我亲
乎遂自割肉充乐厥疾乃瘳高僧传丽朗法师三论
373-A¶ 第 492b 页 X21-0492.png
宗匠母老而疾以母及经论文疏各置一头不欲背
之横檐而行随所到处传化供侍时人号之为横行
朗此师肉身尚在西维(旧记引此新钞乃引高齐道纪事亦不殊)

四丧则致其哀儒中武丁即殷高宗名论语子张问
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
古之人皆然(尚书说命云王宅忧亮阴三祀谓高宗居忧信任百官阴默三年)子皋
即礼记高柴字子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泣无声如血下)
未尝见齿(言笑之微)释中目连如此经见母所食化成火
炭于是大叫悲号涕泣问前引西域记出家僧众制
无号哭何故目连悲号大叫答此由尊者孝心深重
不省自身忘犯号哭仲尼云丧与其易也宁戚斯可
为例故双林唱灭四众悉皆推胸大叫南山曰若高
节拔群由来清卓者故不局世情必任情喜怒随俗
沉浮者至父母二师终亡而护夏不来虽来不展哀
苦者亦道俗同耻调御即佛十号中一对举曰舁增
一阿含云净饭王崩白氎棺殓佛与难陀在前阿难
罗云在后难陀白佛父王养我愿听檐棺阿难罗云
亦尔佛念当来凶暴不报父母深恩故躬自檐棺大
千六反振动释梵诸天皆悉趋赴代佛舁之佛执香
炉前引就山注中二句上句明事异下句显哀同以
此科明同而引事全异故特示之且哭鬼舁棺而儒
礼不载释氏有此则哀伤之情盖巳极矣虽二方礼
异亦儒教所许以丧主于哀故礼记云丧与其哀不
足而礼有馀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是也。
373-A¶ 第 492c 页 X21-0492.png

五祭则致其严二初约儒释对辨儒中荐笋即孝德
传西晋孟宗为郎中母丧委官而归母性嗜笋宗每
当时供奉母亡后冬至欲以笋祭乃入竹园哀告天
地乃得以荐之释中饷饭如此经目连注中谓荐笋
是生前所好饷饭乃殁后所急生前殁后所须虽异
祭先之意彼此元同。

二劝改祭为齐二初出致祭本意至教谓佛法至极
之谈报应即三世因果之事以人根未熟故真化难
弘且用周孔权施礼则以为佛教之前驱耳。

二会所立责违中初二句会通所立周孔既令敬事
神灵亦是密谈三世报应但教尚浅局未及显论或
者有谓人死神灭无有三世者是乃自诬性灵而蔑
弃祖祢也且夫周孔制典何尝不言鬼神易曰游魂
为变是以知鬼神之情状既情且状其无形乎诗云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升灵上旻岂曰灭乎礼云夏尊
命事鬼敬神大禹所祗宁虚诞乎书称周公请代武
王云能事鬼神姬且祷亲可虚罔乎则知儒典神灵
之说稍符佛教识性之谈故曰神灵则父母之识性
灵识不灭所谓常存也次二句反责其违初句牒上
常存之义后句正责厚形薄神厚形谓但行祭祀薄
神谓不严去识既其神识巳生馀趣必假福善资其
获益何得专祭此生之形而不荐助巳往之识乎问
向曰神灵则父母之识性今祭神灵何以言其厚形
耶答以彼但敬生前之灵所以祭祀于神而不知识
373-A¶ 第 493a 页 X21-0493.png
性巳迁他蕴故以厚形为责馀如前辨者即终身异
中。

三总结。

二辨罪福同中初标次释释中初罪同儒中即孝经
五刑章云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尚书舜典
舜语皋陶曰汝作士五刑有服注五刑者墨(刻其额而涅以
墨也其非事出入不以道义而讼者则加之)劓(截其鼻也革舆服改制度者则加之)(刖其
足也泽关梁踰城郭者则加之)宫(男子则害其势女人则幽闭之也男女不以礼义交通者则加之)
大辟(今之死刑也寇贼劫掠夺攘矫处者则加之)此古五刑也周穆王享
国百年虑耄乱荒度遂召吕侯入为天子司寇令训
夏赎刑增轻削重乃有墨刑千劓刑千剕刑五百官
刑三百大辟刑二百共成三千条唯五逆罪不在其
内为罪之极故言条越五擿者以五车系五体纵横
裂之三十国春秋池阳用妻言将母于山中杀之秦
王闻之令以五车杀之恩赦不该者纵有大赦大辟
巳下悉免唯不该于逆罪赦尔雅曰舍也(郭璞注谓放置)
礼曰国君过市则刑人赦释中七逆谓出佛身血杀
父母和尚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但
(除和尚阿阇黎)大乘乃七戒黜七遮者菩萨戒本云若有
七遮者师不应与受戒无者得受以七逆障戒故须
黜退也阿鼻定入者观佛相好经说犯逆为阿鼻因
阿鼻此云无间无间有二一苦无间(涅槃云间无暂乐)二身
无间(一人独堕此狱身遍狱中间无空处其狱四方交过通彻八万由旬身与狱等不相障碍)
福同儒中旌于门闾谓国家凡于州县有行孝义者
373-A¶ 第 493b 页 X21-0493.png
即赐旌表榜其门闾劝奖之意其在兹焉上天报者
如孝德传郭巨家贫养老母有一子三岁母常减食
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给共汝埋之子可再有
母岂再得遂掘坈二尺馀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
孝子郭巨官不得夺人不得取又董永丧亲无以为
葬以身质钱一万谓其主曰若无钱还当以为奴葬
讫将之中路逢女求为永妇乃为织绢还钱主毕其
女即去曰吾本天女见君至孝天使为君偿债而巳
其事实多避繁不引芝园以谓上天之报以释较儒
尽诚行孝必得生天则上句为现福下句是来报亦
于理无违释中孝名为戒既有孝行则戒德清白故
云莹于戒德注中引经云乃至者彼文具云一者孝
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
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
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

三总结。

四示胜田三初标牒。

二释相二初通释田义二初举喻贮谷曰仓[隹*者]米曰
廪五谷者左传云黍稷稻梁秫。

二合法中初别配以悲心对贫病悲田敬心对三宝
敬田孝心对父母恩田衣食即外财身命是内财别
对须尔义必互通如于贫病岂但有悲而无敬耶儒
礼尚云母不敬净名云施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
来等故必有敬心梵网云一切众生无非父母故必
373-A¶ 第 493c 页 X21-0493.png
有孝心承顺三宝亦是孝心佛灭法灭岂无悲心父
母不敬岂别犬马病厄堕苦理应悲悯通义虽尔不
无傍正舍傍从正乃约别论故以三心各对一田次
有佛下通合可了藏识等者因中第八一切种子皆
在其中故云藏识果即大圆镜智一切胜妙色身土
无漏功德尽在其中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
身土智影贫穷无福慧等二句暗用法华经文上明
三田皆可种福法喻齐举故通名福田也。

二别拣胜劣二初对拣二初举喻礭或作确硗确瘠
薄之地也。

二合法中初合种子次贫有下合田地初合悲田佛
有下合敬田父母下合恩田各有肥瘦在文易晓是
知田虽确瘦若以精新种子种之亦随分收成田纵
肥浓苟以乾焦种子种之即都无所获然若具论胜
劣应须以种对田而为四句谓种新由肥种新田瘦
种焦田肥种焦田瘦前二句胜后二句劣及展转胜
劣故知田虽胜劣要在用心心或恳切劣亦成胜心
设闲慢胜翻为劣涅槃经云若行施时不得择是田
非田破戒持戒此则抑高下之心行普广之惠在恳
切而不在闲慢也。

二显胜中初标次谓佛下释初敬田中具乎三宝自
恣是法馀二如文佛是化身住世僧是持戒大德次
恩田中所报父母是为现世及七世等后悲田中举
厄难者以意取之以其本为济于贫病父母既在饥
373-A¶ 第 494a 页 X21-0494.png
虚厄难其亦贫病之深重也又复加之三心恳切是
则田种二俱胜也。

三结示可解。

二藏乘所摄二初标示。

二随释二初三藏二初通释名义三初举诠旨各明
经律论三而名藏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故如其次
第文各有三初翻名次释义后结显初修多罗亦名
修妒路等契理则合于二谛契机则符彼三根所应
知义即理所化众生即机故契经二字各含机理诠
定学者此据克性若约兼正亦诠馀二二毗奈耶亦
名毗尼此云律等调练生善是作持行制伏灭恶是
止持行三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昙等涅槃是所向果
四谛即所观理二皆属境对向涅槃对观四谛二并
属智谓知苦断集修道灭惑而趣向涅槃也婆沙云
因灭会真灭非真谛是也无漏慧者见道巳去断惑
智也。

二约化制收束开诱化导谓劝令信解制约行业谓
必使修持推微解释该于化制经律各局论则两通
然化制差别释有四义具如贤首菩萨戒疏遗教宣
演亦尝引用避繁不叙须者捡之。

二别判今经据名题者题曰经故据义意者如注可
知此中二意初约克性后约兼正故云亦也芝园记
曰详其后判诚所未安且约藏摄经要知所属若依
两判未审此经定属何藏一不可也又题标经义义
373-A¶ 第 494b 页 X21-0494.png
必应题若谓据题属经据义属律是则题与义别两
不相应二不可也又经中但云行慈孝者皆应先为
父母作盂兰盆又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
常忆父母为作盂兰盆等此乃通途劝导正是化义
何尝定制此丘等年年行耶三不可也又南山云化
教通于道俗行教唯局内众准下具列国王太子百
官万民通明道俗非专内众四不可也又下疏云制
令必为不为即是违制且律明违制必须结犯今不
行盂兰盆为结何罪此由不达化制遂致乖疏义学
存公无宜执旧(上皆彼文排斥今疏)今试辨之彼之初义则局
判此经定属经藏唯诠定学今依杂集论云复次开
示三学名素怛览(即经藏也)准此岂非约兼正乎若坚执
克性以排兼正如斯经论云何会通此谬斥之一也
二谓题义不相应者且梵网大戒初成顿结制约行
业何名经耶此谬斥之二也三谓通途劝导正是化
义何尝定制比丘等者经不云乎是佛弟子修孝顺
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为作盂兰
盆等岂佛弟子非比丘耶此谬斥之三也四引南山
化教通于道俗行教唯局内众者详其内众语亦宽
通岂局剃染方名内乎梵网行教何以通被国王王
子百官等耶此谬斥之四也五谓违制必结犯者且
报亲设供佛敕令行反不见从则为罪逆且违僧制
准律尚结况拒佛敕岂不然乎此谬斥之五也呜呼
秉笔立言率从狂简不思绠短反谓泉枯妄斥先贤
373-A¶ 第 494c 页 X21-0494.png
自贻深咎寄语来学窃勿循之。

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