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455b 页
No. 372
盂兰盆经疏新记(并序)
钱唐沙门 元照 述

教是道门孝为行本既沉冥而忘返故恻隐以流
慈托彼亲缘兴斯至教。

且夫行者所以趣道经者所以诠行疏者所以通
经记者所以解疏。

此盖名教发起之大端讲学讨论之要术也。

叔世浮侈正教支离既阙师承率从狂简事唇吻
之铦利逞记问之繁多私节游辞横攻俗典。

岂念修身报德但知逐利活名辜负生成背违天
地。

斯由传授者鲜能开诱撰述者互有瑕疵。
卷一 第 455c 页 X21-0455.png

由是辄事操觚集成新记文从简要义取优长教
有宗途理归至当。

庶乎学者由记以达疏由疏以通经由经以起行
由行以造道。

然后敷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者不在斯文
乎。

「【疏】盂兰盆经疏(并序)。」

【【记】解释经题疏文自备今略以五门料简初分能
所二简通别三辨华梵四明立题五显异同初中
依本经题上加佛说共有七字疏为能解上六字
并所解经为能诠上五字即所诠盆为能救盂兰
为所救佛为能说下并所说二通别者且就经题
佛说是通下四字为别又经字是通上三字为别
又疏字是通上经题为别揽别简通则局今经今
疏矣三华梵者佛与盂兰全是梵语生善不翻说
及盆经并翻梵成华疏之一字全是华言四立题
者凡经首题不过人法喻三单复全具历为七别
此经则以人法喻具足为题佛说人也盂兰喻也
卷一 第 456a 页 X21-0456.png
即下疏云魂沉闇道命似倒悬故盆字是法经云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即盆供也上依疏解若据经
音义盆亦梵语同翻倒悬则人喻为题矣五同异
中按应法师经音义云梵语乌蓝婆拿此翻倒悬
今详乌蓝即盂兰也婆拿即今之盆也是则三字
并是梵言但音之讹转耳疏主且据经文安著盆
中之语故作华言解释音义则梵言得实疏家则
一往符经疑故两存随人去取(相传宋三藏云乌监婆拿盆佐那翻
倒悬救器未见典据不敢信用)疏即训疏谓疏决文义使无壅
并序者谓以疏题兼目序首述作从省故注以示
之。】

「【疏】充国沙门宗密述。」

【【记】充国即县邑别号今系果州九州地里记云充
国汉时巴子国后以人风充盛因以名焉后汉灵
帝分为南充西充二县因省下国字耳按晋书地
理志巴西郡有西充国县南充国县故知充国乃
古全名如谯国沛国鲁国之类疏主西充县人今
从古名但云充国耳若据佗文多标居处今以此
经宗于孝道故标父母之邦复由归乡致请因记
撰述之处也宗密即疏主之名生于唐朝大弘至
教平居终南之圭峰故人以圭峰称之宣宗追谥
定慧禅师诸馀化迹并载宋高僧传沙门与述如
常所解。】

「【疏】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
卷一 第 456b 页 X21-0456.png
之其唯孝道矣。」

【【记】初句叹竖深次四句叹横广下一句结示所叹
竖谓推其初始始则莫先于混沌横乃显其该遍
偏则无出于三才竖深横广叹孝尽矣言混沌者
儒宗谓天地万物本于混元之气元气生天地天
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推天命死生
变化终归一气然天地阴阳未分之前清浊相和
故名混沌此即儒宗之至论也其次道家谓虚无
大道生成养育道法自然生于元气故云道生一
(混元)一生二(天地)二生三(三才)三生万物万物归根复于
虚寂此为道教之极致也若论释教且就小乘谓
一切众生三毒三业造立器界成住坏空四相循
环各二十劫且从空劫初成世界者俱舍颂曰空
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
(道以空界为虚无儒以大风为混沌道家所谓道生一也)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
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先成梵王界乃至夜
摩天(儒谓清者升天)风波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
地四州及泥犁咸海外轮围(儒谓浊者为地道谓一生二也)方名
器界立时经一增减(经一增减劫世界方成)乃至二禅福尽
下生人间(道谓二生三儒谓盘古生于中)初食地饼林藤后餐粳
米不消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等
种种差别(道谓三生万物儒宗亦然)总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
增减名为成劫(住坏空各二十劫)圭峰云空界劫中道教
指为虚无之道大风即彼儒家混沌一气是知混
卷一 第 456c 页 X21-0456.png
沌即成劫之初此时孝道巳蕴其中故云始于也
(上并出圭峰原人论孤山云此方外教认空劫为混沌者非)问今释佛经反依
儒宗云混沌者答行孝报亲正存诱俗况归乡设
会道俗同闻若指劫初则俗流难晓故标混沌则
四众通知以至下明二教同异多引儒书意亦同
此孤山云此经宗旨是人天乘故得附近儒书而
言混沌今谓不然佛教人天巳明报应一途方便
诱接钝根岂与儒书而相附近纵是人天犹非比拟
况复此经非人天乎(如后广破)次明横广即约三才初
句天地下三句并就人中以论差别或可天地约
无情下并有情塞天地者即孝经云夫孝天之经
也(经常也谓三光照临四时运行万物资生古今皆然乃天之常德也)地之义也(义利
也山泽林野所出万物随风土所宜乃地之为利也)谓天之常德下临区宇
天之孝也地之所利养于生灵地之孝也则知孝
道充乎天地之间明矣通人神者人则可知神谓
鬼神总收四趣天修鬼狱虽分幽显皆有君亲则
验幽灵咸知孝敬若准下云慈乌鹦鹉尚解酬恩
是则孝道通于六趣矣(有云行孝感于鬼神者非)贯贵贱者且
就人论天子最贵庶人唯贱诸侯卿土望下则贵
望上为贱孝经五章各明孝行五用虽别孝行不
殊故后结云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
及者未之有也(死而后巳故无终始未有患力不及而容不行者)儒释皆宗
者即下彰孝道中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疏自委
释不复繁词讲者临文探引此说人神约趣贵贱
卷一 第 457a 页 X21-0457.png
据位儒释约教三结中唯即训独意谓馀行局在
一端独兹孝道该贯彼此举上诸义对历可知尔
雅云善父母为孝凡为人子当行其中故云孝道。】

「【疏】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天恩德其
唯盂兰盆之教也。」

【【记】应犹称也孝子者通语末代报亲之人恳诚言
其专至苦厄目于恶道恩德不出乳养文有四句
初句标举所应之机末句结示能应之教也中间
二句则通机教在机则是所应之事在教则为能
应之功准下经宗备有四义一孝顺二设供三捘
苦四报恩引对今文唯缺设供义必具之以见佗
经不具诸义故云唯也。】

「【疏】宗密罪舋早年丧亲每履雪霜之悲永怀风树
之恨。」

【【记】初二句叙幼岁丧亲次一句示以时追慕下一
句恨不及侍养舋亦训罪意谓失于侍养遂致丧
亡引过归巳是罪逆人也早年即童稚之时雪霜
悲者礼记祭义云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
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
有怵惕(上丑律下他历忧也)之心如将见之今略举秋时仍
易露字则通于秋冬也风树恨者鲁史云孔子出
行见虞丘子哭于路(楚国相)问其故对曰吾有三失
是以哭之少游学周流天下父母巳终阙于侍养
是吾一失素高其志不事庸君而臣节不遂是吾
卷一 第 457b 页 X21-0457.png
二失少择交游寡于亲友老无所托是吾三失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返者
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设以此辞遂立哭而死孔
子顾谓左右曰记之可以为诫于是弟子辞归养
亲者十有二焉(旧引家语与此颇差请以史文为正)今止用文中一
句以喻事与心违故长怀叹恨。】

「【疏】窃以终身坟垄卒世蒸尝虽展孝思不资神道。」

【【记】初二字标能思之心窃以谓私自虑之下四句
示所思之事上二句明依儒行终身卒世语变义
同古之人父母既丧负土为坟植柏成列庐墓三
年以尽孝诚坟垄者封土为坟平除曰墓垄即墓
之茔域蒸尝即祭名礼记祭有四时春曰礿(音药)
曰禘秋曰尝冬日蒸文中略举秋冬且标祭礼然
三年庐墓四时祭祀据论礼制未必终身今此举
久况近用显无功耳虽下二句彰无益上句是纵
谓上二事但可申于巳心下句是夺谓不足助于
冥路。】

「【疏】遂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得此法门实
为妙行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记】初二句叙寻经求法圣贤教不出三藏律唯佛
说经论通弟子诸仙诸天化人等说佛为极圣弟
子则通大小圣贤小则七贤四圣大则三贤十圣
仍列天仙义通凡矣索亦训求虔敬方法也下四
句明得法称怀上二句标叹功深下二句略示行
卷一 第 457c 页 X21-0457.png
相初中经明目连慈母堕鬼时长惑业既深神通
莫救而乃假一日盆供少顷修崇能使冥途应时
脱苦既彰灵验可谓神方理绝言思故称妙行次
示行相即撮下经略示时事四事即房舍衣服饮
食汤药三尊即目三宝并世所尊。】

「【疏】宗密依之修崇巳历多载兼讲其诰用示未闻。」

【【记】初二句明设供下二句示讲经修崇在巳是自
利行讲示未闻即利佗行诰谓佛敕即指此经。】

「【疏】今因归乡依日开设道俗耆艾悲喜遵行异口
同音请制新疏。」

【【记】初二句明归乡启会即唐文宗大和二年徵入
内殿咨问法要寻请归山(欲还终南)后因众请入蜀立
先代祖师碑铭由是还乡适值夏末故云依日等
开谓开讲设即设盆次二句示二众相从道俗之
言通收四部曲礼五十曰艾(发白如艾)六十曰耆(耆亦老也)
言悲喜者闻父母深恩而怀感怆故所以悲获酬
报胜法巳得遵行故所以喜后二句明制疏缘起
异口谓能请不一同音谓所请无异对古所述故
云新疏即下引三藏云等是也问古既有疏何必
重制答彼文巳亡莫知优劣然立今废古必不徒
然或恐宗途不同或是解释差谬或浮华而少实
或质野而不文将使适叶群机宣流百世故因众
请乃制斯文。】

「【疏】心在松柏岂慢乡闾式𠃔来情发挥要道。」
卷一 第 458a 页 X21-0458.png

【【记】上二句述怀下二句许请松柏即坟墓所植之
树盖指物以表父母也乡闾闾即乡里之门即指
处以名耆老也式敬𠃔顺也发谓为之发起挥谓
使其流布要道与上妙行辞异义同即指此经设
供报亲法门以为至要耳。】

「【疏】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
正觉。」

【【记】西土此方诸师撰述必先立偈归敬三宝所以
须者凡有六义一为荷恩故二求加护故三令生
信故四表敬仪故五显胜故六开众生佛法僧念
(出南山戒本疏)然三宝多种化相住持理体一体该涉
大小如别所明且约化相以释今偈初偈上二字
能敬仪谓将撰疏时先致敬故形表心敬头顶至
地故曰稽首稽下也又至也三界巳下即所敬境
初二句举名下二句叹德三界是所化之境欲色
无色统及大千佛为化主即经云今此三界皆是
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是也大孝是因行释迦
尊即果德行虽万别举孝统收德虽无量约姓齐
摄释迦别在教主大孝与尊通于诸佛具云释迦
牟尼此翻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即法身
也以能仁故不住涅槃即报应也叹德中上句释
上大孝下句释上释迦尊累劫且约三祗报恩须
分通别通则六度万行无非报恩别则在处奉亲
皆能尽孝至于成道先度慈亲始为摩耶升天说
卷一 第 458b 页 X21-0458.png
法终为净饭躬自舁棺累劫功成故称大孝积因
者蹑上报亲成正觉显今果满梵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正以简邪觉即昭
了觉有二义一者觉察对烦恼障四住如贼唯圣
觉知故二者觉悟对所知障无明如睡唯圣独悟
故馀广如后。】

「【疏】将永锡众类应请演斯经欲使背恩人咸能酬
罔极。」

【【记】初句怀机将谓将欲永长也锡即训赐众类即
目群生在孝子则远恶迁善在二亲则离苦得乐
凡在群伦莫不承赐即下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
者又云令一切难皆离忧苦是也次句设教至圣
立言非缘不发酬目连请故说是经下二句示教
意背恩人通目世间不孝之者且凡负人恩咸须
知报况乎父母生育恩深为儒者苟不能立身扬
名顺色承志出家者又不能奉戒修心说法开悟
皆为不孝尽是背恩此教所兴正摄斯类酬罔极
者诗云欲报是德昊天罔极言亲恩至大犹天之
无尽也。】

「【疏】我今所赞述愿众圣冥加自佗存没亲离苦常
安乐。」

【【记】初句叙撰疏赞谓助彼圣教言其志也述谓循
于旧迹示其谦也次句乞加护上申归敬则唯在
释尊此求加护则遍祈众圣岂唯诸佛亦总三乘
卷一 第 458c 页 X21-0458.png
言冥加者圣力加物有显有冥显谓现睹好相摩
顶放光冥谓潜被功能功成事遂不敢辄祈显应
故请冥加孤山问曰此经既属小教何得云诸佛
耶答云小乘诸部宗计不同萨婆多则不说十方
(戒本稽首释师子故)昙无德则许有诸佛(戒序稽首礼诸佛故)今云
众圣无违小宗今详此答凡有三非一者偈中但
云众圣岂局诸佛二者昙无德部稽首诸佛由此
宗中义通大乘故首标诸佛还依大教那云小宗
许谈诸佛三者此经大体全非小乘不究经文但
循旧判强生和会引误来蒙有智深思幸无自累
下二句立弘誓上句所誓人下句所誓事自佗存
没是大心拔苦与乐即大行近则出三途苦获人
天乐远则脱二死苦得涅槃乐自古科此三偈以
为四段初明致敬二赞所归三请冥加四发誓愿
又云诸论俱归三宝今但归于佛者以法是佛言
僧是佛子举人以摄言明父以包子有人云此之
三偈即对三宝初偈归佛自可知之次偈演经即
归法也后偈众圣岂非僧也今详古释所敬虽偏
而分节文相颇有伦贯然此三偈虽有三宝之义
而始末叙事文理相由然非一向专谈三宝故今
科释去取从中三宝具含文义宛顺但知稽首两
字文局在前义须该后最后二句文局于后义必
承前。】

「【疏】将解此经先开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
卷一 第 459a 页 X21-0459.png
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

【【记】标分为四初叙教起究其发端次辨藏乘显其
所属三定宗旨指其归趣四解经文释其名相前
三示总义后一释别文又初后是能诠中二属所
诠或可初缘次义三行四文次第相由判释尽矣。】

「【疏】初中复分为四一酬宿因故二酬今请故三彰
孝道故四示胜由故。」

【【记】初科通于诸教下三别在今经初是填愿二即
赴感三明行深四显法要。】

「【疏】初酬宿因者悉达太子不绍王位舍亲去国者
本为修行得道报父母恩然菩萨用心不务专巳
故开盂兰法会以福自佗二亲此经所兴本意如
此。」

【【记】初正明此下结示初中又二初叙宿因然下明
酬报悉达此云一切义成即净饭王之嫡嗣故名
太子不绍王位厌世荣也舍亲去国踰城入山也
及乎得道即还本国启悟父王又升忉利度脱亡
母即知修道本为报亲。】

「【疏】二酬今请者大目犍连因心之孝欲度父母报
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观见亡母堕饿
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方陈盆供救母倒悬由
爱其亲施及一切故为道俗弟子请佛留此教门
酬目连所问即是说经之由致也。」

【【记】初正明酬目连下二结示初中即是撮略一经
卷一 第 459b 页 X21-0459.png
始终文相如后自释不劳预解就文为三初是序
分自救下即正宗由爱下即流通天性本有非佗
使然故曰因心方大也施字音异训移谓移及于
他也。】

「【疏】三彰孝道者复有其二一通明孝为二教之宗
本二别明二教行之同异。

【疏】初通明中。」

【【记】通明者对下同异别开科目故。】

「【疏】且明儒教以孝为本者谓始自天子至于士人
家国相传皆立宗庙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
源不殊。」

【【记】初标谓下释此准孝经尊卑五位总收天下并
须行孝则儒教以孝为本明矣文中两段初别举
宗庙以明立庙存祀为尊祖考国家之大事故先
举此以彰本义家国相传者国对天子诸侯家对
卿士庶人无庙但收四人按礼记祭法天子立七
庙一考(父也)二王考(祖也)三皇考(曾祖)四显考(高祖)五祖考
(始祖也上五皆月祭下二祧四时祭)远庙为祧有二祧(祧即庙之别名即文武庙
也文武远祖有功特留故谓之祧)诸侯五庙一考二王考三皇考
(皆月祭之)四显考五祖考(四时祭之)卿大夫三庙一考二王
考三皇考(皆四时祭显考祖考无庙)士立二庙一考二王考(四时
祭皇考无庙)庶人无庙然此且局周家宗祖故有文武
二祧若据商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宗庙
自古通规且举大纲以遣文相寄言后学须究本
卷一 第 459c 页 X21-0459.png
宗无劳广引俗书妄生穿凿虽下次通约行相以
显上句明事别下句示心同孝经云爱敬尽于事
亲德教加于百姓天子孝也行无危溢长守富贵
能保社稷和其人民诸侯孝也服饰言行皆遵礼
制能守宗庙卿大夫孝也爱敬君父忠顺不失能
保禄位守其祭祀士之孝也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庶人孝也此所谓五孝别也百行者趣举大数源
即是本。】

「【疏】故开宗明义章中标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为
体教法由是而生何有君子而不务本既为天经
地义须令企及俯从虽论礼坏乐崩终呵衣锦食
稻。」

【【记】初至而生正示本义何有下明在人必行虽论
下明事不可废初中开宗明义章即孝经首章也
至德要道即目孝行此引仲尼首告曾子之言故
云标也经曰先王(五帝三王)有至德(孝德尊于百行)要道(孝道总于
五常)以顺天下(上行)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下化)道德下二
句亦见此章上句明行本由所依故(体即本也)下句明
教本以从生故经曰夫孝德之本也(疏加道字因上文故)
之所由生也(先王因孝立言垂训)次段初二句出论语彼云
君子务本(孝悌)本立而道生(五常百行由成)孝悌也者其为
仁之本欤仁是五常之首孝为仁行之本是知非
孝则仁义道德无所依矣既下一句出孝经三才
章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如上巳释)民之行也
卷一 第 460a 页 X21-0460.png
(德之本故)言孝既是天常地利人生天地间固当法而
行之须下一句出礼记彼云曾子谓子思曰(子思伯鱼
子孔子孙)伋(伋子思名)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
七日子思曰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贤者能过当须
下就)不至者跂而及之(常人不至当须跂上使及之跂望也今作企义同)故
君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此明先王
立法通贤不肖则知孝道不择于人后段中二句
并出论语彼云宰我(孔子弟子)三年之丧期巳久矣
(期谓周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
(谓周年巳久而况三年将恐礼坏乐崩故也)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
汝安乎(食音嗣衣去呼)曰定(宰我答也)子曰汝安则为之夫君
子之居丧食旨不甘(旨美也)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
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再言者责之深)虽论谓宰我申问
终呵即孔子重责。】

「【疏】甚哉孝之大也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记】三句并孝经初句出三才章曾子闻上五孝故
惊而叹之今用彼语总结前文下二句出圣治章
经曰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德不加大可知矣)。】

「【疏】次释教以孝为本者然一切诸佛皆有真化二
身释迦化身说随机权教舍那真身说究竟实教
教者经律也经诠理智律诠德行。」

【【记】初句标然下释初二句通举释迦下别示真身
即报化身即应若约三身即真中兼法若论四身
即化中分应或处说生法二身生即是应法中含
卷一 第 460b 页 X21-0460.png
报若离若合随宜不定古今用与各据宗途无以
巳宗校佗同异随机权教总收鹿苑鹤林一代时
经究竟实教唯局华严一部然此且据贤首一家
所判耳(孤山更收圆觉胜鬘此乃化身所说还属随机)舍那者具云卢舍
那此翻满净满谓果圆净即障尽教者下总释教
义权教经律各有大小经则可知二部五部是小
乘律善戒璎珞即大乘律实教纯一大乘经是华
严律即梵网理智即定慧德行即戒业真化二身
权实两教并推孝道则知释教宗孝明矣。】

「【疏】故我卢舍那佛最初成正觉时便说华严大经
菩萨大戒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初标云尔时释
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初结菩萨
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
(亦同孔圣云至德要道)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记】真身实教则梵网为最先化身权教则涅槃为
终极故引初后摄尽中间初料为二初悬叙说华
严者总举大部也菩萨戒者别举最初也故下引
示为四初标化主问舍那真身而云释迦者答一
以化身从舍那传来故二谓释迦即是舍那故戒
经偈云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是也二标处所
谓坐菩提树树下得道因名道树(亦名觉树)三明得道
谓成正觉四出所结法谓菩萨波罗提木叉此云
别别解脱就第四中复有四初标所结名即是木
叉二能成胜因即孝顺父母等三位六别父母生
卷一 第 460c 页 X21-0460.png
育恩师僧法乳恩三宝度脱恩此谓重恩下云六
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则于一切通须孝顺三明能
得胜果谓至道法(注中会通儒释语同行别)四结名字(上并依天台疏
分节)孝名戒者以菩萨戒无非顺物皆孝行故名制
止者于众生上断诸恶故。】

「【疏】涅槃云奇哉父母生育我等受大苦恼满足十
月恼抱我身既生之后推乾就湿除去不净大小
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当须报恩随
顺供养。」

【【记】初叙恩以是下劝报初中上三句通标苦恼满
下别列苦相阿难问经说识托母胎凡经三十八
个七日每七一日各有一风吹令变易(名为一转)计三
十八个七日总二百六十六日成九个月(五大四小故少四日)
又准五王经自此巳前与母同气尔后四日将欲
趣产与母别气则九月四日涉于十月今云满足
且论月满然人受胎长短不定如罗云六年生死
苦比丘六十年(即胁尊者)老聃八十年亦有五七月者
故知十月多分为言。】

「【疏】上通明二教以孝为本竟。

【疏】次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者于中初明其异后
显其同。」

【【记】大论二教在事皆异论心并同故初明异不妨
自同及后明同还须见异显儒释之优劣彰事用
之浅深欲使儒流归心释典故也。】
卷一 第 461a 页 X21-0461.png

「【疏】初谓生前侍养异后谓没后追思异。

【疏】侍养异者儒宗则慎护发肤扬名后代故乐春
不出曾子开衾释教则祝发坏衣法资现世故优
陀通信净藏回邪是谓为善不同同归于孝。」

【【记】初总标二别释又为二先儒后释巳后诸条分
文皆尔是谓下后结示儒宗初二句出孝经经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
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乐春者礼记
云乐正子春(为乐长名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
有忧色弟子问其故答曰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
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唯人为大父母全而
生之子则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
身可谓全矣君子顷(音跬半步也)步之间而不敢忘孝
也是以有忧色曾子开衾论语云曾子有疾召门弟
子曰启予足启予手(开衾使视其体衾即被也)诗云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言今将死免伤
于体)释教中祝发祝即训断谓断绝也坏衣青黑木
兰三如法色如物故坏不同世俗五方正间故也
法资现世谓说法开悟令归三宝优陀者普耀经
云佛告优陀(即佛弟子)我初出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
还度父母今巳得佛必当还国汝以神足变现迦
维罗卫令信吾身巳成大道优陀奉教化现多瑞
父乃信佛道果巳成(所谓通信也)王问如来几时还国
优陀即答七日后来王喜严路合国欣仰时佛领
卷一 第 461b 页 X21-0461.png
四众八部归国入宫受王供养说法化导王得道
(初果)一切亲族皆受戒法(此说如来报亲优陀但是传信)净藏回
邪即法华经妙庄严王夫人名净德有二子一名
净藏二名净眼其父信受外道婆罗门法二子现
种种神变父王心净信解(所谓回邪也)共诣宿王华智
佛所发菩提心彼佛即授王记当得作佛号娑罗
树王于是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出家修道等(二子
回邪尚未出家则法资在先祝发当后)结中上句示异下句显同尚
书云为善不同同归乎治为恶不同同归乎乱今
借而用之。】

「【疏】没后异者有其三。

【疏】一居丧异儒则棺椁宅兆安墓留形释则念诵
追斋荐其去识。」

【【记】棺椁者周尸曰棺周棺曰椁宅兆即墓穴安墓
谓置于墓中留形谓不使速朽念诵即通佛名经
咒追斋谓追慕修斋去识即神灵所住之处。】

「【疏】二斋忌异儒则内斋外定想其声容释则设供
讲经资其业报。」

【【记】内斋等者儒中凡欲行祭祀先修斋戒礼记祭
义云致斋于内(三日庙中故曰内斋致谓精至)致斋于外(七日庙外静定
其心故曰外定)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语笑思其志意思
其所乐思其所嗜(所谓想声容也)设供讲经与上念诵追
斋皆一往趣举随力修崇不必楷定业报即所生
处。】
卷一 第 461c 页 X21-0461.png

「【疏】三终身异儒则四时杀命春夏秋冬释则三节
放生(一岁终二夏满三忌辰随力所及皆须为父母放生命一七乃至七七之数初七诸七卒哭祥
日然今但满三年)施戒盆会(此经云云)。」

【【记】且举四时须兼月祭三节节即时也注中初示
三节随力下次教须行一七至七七且约至少更
多为善初七下明馀时卒哭即百日祥日即周年
三年据今至于终身而世中不行故云然今等施
即布施戒谓受戒。】

「【疏】良由真宗未至周孔且使系心(爱礼存羊之类)今知理
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

【【记】杀命祭先违仁垂教欲令儒士咸禀佛言不唯
亡过者脱苦生天抑使生存者怀仁受福初科真
宗即佛教佛出周时教行西竺故云未至至于后
汉始流此方若论祭法出于往古且取文典垂世
故推周公孔子然而周孔皆是大权先制礼法使
人从善然后佛化易可弘通四时祭祀非本圣意
故云且使系心注引论语證成权意彼云子贡欲
去告明之饩羊(告朔谓月祭生牲曰饩鲁自文公不亲视朔子贡欲使孔子撤之)
子曰赐也(召子贡名)尔爱其羊(悯其徒死)我爱其礼(于事虽非且欲
不废告朔之礼此见权暂系心之意也)上二句出立祭本意下二句
劝舍儒从释理有归者放生施戒等必能拔苦故
权教者儒释相望则儒教为权释典皆实就释教
中自分权实如别所明。】

「【疏】且福之大者莫大于施生是梵释之本因是天
卷一 第 462a 页 X21-0462.png
地之大德今杀彼祭此岂近仁心是若可忍孰不
可忍虽云祈福(月令云九月中气日在氐命有司合秩刍以养牺牲乃至以祠宗庙之灵
为人祈福)实是立雠自徇虚名殃于神道(故途中有歌哭二类)。」

【【记】初四句叙放生之德上二句标放生者谓不杀
物命是与其生下二句释言福无如梵释论德岂
过天地此二备举三才复兼两教梵王修四等则
慈心为首(四等即慈悲喜舍亦名四弘四无量心)帝释修十善则不
杀居初(十善不杀不盗等)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以生物为德)
又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天资地成品物全生生
生无极德莫大焉今下次显行杀之过又二初斥
其违行儒宗以推爱及物为仁今既杀害他命祭
我祖考深乖仁行行既不仁则非君子矣是若等
者谓若此不仁之事尚忍为之则更有何事是不
可忍耶虽下责其妄执初句标所执祈福之言出
礼记月令祈求也注中每月有二气寒露为九月
节霜降为九月中(二气之中谓之中气)日在氐谓太阳躔氐
宿命有司谓掌祭之官合秩刍合聚也秩刍即草
牺牲纯色牛羊豕乃至者略中间三句彼云以供
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次句彰非净名云
是杀生是杀生报佛说因果报应丝毫不差故云
实也雠谓怨对下二句正责徇循也虚名即祈福
之言神道即祖上幽灵注引事證出譬喻经彼云
饿鬼五百歌舞而行好人五百啼泣而过或有问
佛佛言饿鬼家子孙为其作福当得解脱故歌好
卷一 第 462b 页 X21-0462.png
人家子孙唯行杀害将受大苦故哭。】

「【疏】问若父母生于馀趣则可改祭为斋如堕鬼中
宁无飨祀答黍稷非馨蘋蘩可荐应知礿祭胜于
杀牛况鬼神等差岂皆受飨。」

【【记】问中以生鬼趣容受飨祀若令改祭则非考诚
答中有二初明行祭在诚宜用蔬素替之不必杀
命初句出尚书武王命君陈曰(君陈臣名)我闻至治馨
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鬼神享德而不享物)次句
出左传文云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苔草)蘋蘩蕴
藻之菜(蘋即大萍蘩即是蒿蕴音温节中生菜藻即水藻)筐筥锜釜之器
(方筐圆筥无足釜有足锜筥音举锜音蚁)潢污行潦之水(潢音黄污音乌停水也潦音老
行迹水也)可荐于鬼神(祭祀)可羞于王公(羞谓进献)应下二句
出周易文曰东降杀牛(殷纣厚祭)不如西邻之礿祭实
受其福(西伯文王薄祭祭祀尚德故厚不如薄)况下二明鬼趣不同
不必皆飨且用蔬素亦可表心矣下明三品九类
唯多财鬼有食可啖又中含云人死祭祝者若生
入处饿鬼中者得食馀趣不得由各有活命故(入处
鬼者鬼中别类之名)。】

「【疏】上明异竟。

【疏】次显其同者复有二初明存没同后明罪福同。

【疏】今初约纪孝行章中五句之文以辨其同即摄
于生前没后也。」

【【记】纪孝行章即孝经第十章五句中前三摄生前
后二属没后。】
卷一 第 462c 页 X21-0462.png

「【疏】一云居则致其敬者儒则别于犬马释则举身
七多。」

【【记】居谓平居之时儒中别犬马者论语云子游问
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衣食直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养通馀类)不敬何以别乎(养亲不敬则与养馀类无以简别)释中
即佛初成道还本国时净饭王严驾出迎见佛作
礼佛即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一多罗高七仞一仞七尺合数可见)
礼讫下地发言起居等佛为世间慈父犹故敬亲
不正受礼意使将来以此为法。】

「【疏】二养则致其乐者儒则怡声下气温清定省等
也故有扇床温席之流释则节量信毁分减衣钵
等也故有割肉充饥之类(须阇太子)。」

【【记】儒中曲礼云父母有过下气怡声以谏之又云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温帝扇床清音倩凉也)昏定而
晨省(定衾枕省安居)故下举事东观汉记云黄香孝廉无
婢仆躬执勤劳竭力侍养暑则扇床枕寒则以身
温席释中节谓节约量即观量信毁谓信与不信
僧祇律云父母不信三宝即少供信即恣与减衣
钵者若三衣一钵理无与俗或恐字误合云衣食
然今世俗谓僧长物以为衣钵或恐疏主随俗为
言此谓贫乏故须分减必自富足不须强与施物
难消反成罪累割肉充饥大报恩经云须阇太子
父母被贼所篡逃逝外国失路绝粮乃割巳肉供
须父母令达前路。】
卷一 第 463a 页 X21-0463.png

「【疏】三病则致其忧者儒中如文帝先尝汤药武王
不脱冠带释中如太子以肉为药高僧以身而担。」

【【记】儒中汉书云文帝母疾病踰年文帝目不睫不
解衣冠汤药不尝不进礼记云文王有疾武王不
脱衣冠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
旬有二日乃间(间谓病差)释中大报恩经云忍辱太子父
母病重医者云须不瞋人肉为药太子自念生来
不瞋因名忍辱可充此药又念国中设有不瞋者
如何取彼救我亲乎遂自割肉充药厥疾乃瘳(音抽)
唐僧传云高斋道纪往必荷担不耻微行经书塔
像为一头老母扫帚为一头齐佛境内有塔斯扫
每语人曰经不云乎扫僧地如阎浮不如佛地一
掌者由智田胜也亲供母者福与登地菩萨齐也
至于便利女人经理不许人兼或有助者纪曰母
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并吾身也有身必有
苦何得以苦劳人所以身为苦先幸勿相助。】

「【疏】四丧则致其哀者儒有武丁不言子皋泣血释
有目连大呼调御舁棺(于儒礼虽不同而亦哀有馀也)。」

【【记】儒中武丁殷高宗名论语子张问曰高宗谅阴
三年不言何谓也(信任百官阴默三年)子曰何必高宗古之
人皆然子皋即高柴礼记云高子皋执亲之丧也
泣血三年(泣无声如血下)未尝见齿(少言笑故)释中目连缘如
后释调御即佛通号对举曰舁增一阿含经云净
饭王崩白氎棺殓佛与难陀在前阿难罗云在后
卷一 第 463b 页 X21-0463.png
难陀白佛父王养我愿听担棺阿难罗云亦尔佛
念当来凶暴不报父母故躬自担棺大千六反震
动释梵诸天皆来赴丧代佛担之佛执香炉前引
就山注中以此门明同而引事全别故特点之上
句示事异下句明哀同而哀又过之故云有馀后
注亦然准前三句例须通会儒释事别敬乐忧同。】

「【疏】五祭则致其严者儒有荐笋释有饷饭之类也
(严虽有异祭意大同)。」

【【记】严谓精严儒中孝德传云西晋孟宗为郎中母
丧委官而归母性嗜笋宗每当时供奉母亡后冬
至欲以笋祭乃入竹园哀告天地乃得以荐之饷
饭即目连事如下引饷犹献也。】

「【疏】以至教未来难弘报应故先且立于祭法令敬
事于神灵。」

【【记】至教即佛法报应即三世因果言且立者示权
义也。】

「【疏】神灵则父母之识性是显祖考之常存既形灭
而神不灭岂厚形而薄神乎馀如前辨。」

【【记】上二句会异前引月令云四方之神宗庙之灵
儒谓神灵即佛教识性灵识不灭所谓常存下二
句反责儒教尚形生事死葬及祭等礼皆为重形
言厚形者谓但行祭祀言薄神者谓不严去识若
禀佛教则厚神而薄形矣形同朽木不足可贵神
是心灵特须济拔下句指前即明异中。】
卷一 第 463c 页 X21-0463.png

「【疏】上来存没同竟。

【疏】次辨罪福同。

【疏】罪同者儒则条越五刑犯当五擿而恩赦不该
释则名标七逆戒黜七遮而阿鼻定入。」

【【记】儒中五刑者墨(墨额)(鱼器反截鼻)(音费截脚)(男去势女幽闭)
大辟(音辟死也)此古五刑笞杖徒流死为今五刑古今
虽殊而五逆罪不在其内故云条越孝经云五刑
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言在五刑之外)五擿以五车
系五体纵横裂之三十国春秋云池汤用妻言将
母于山中杀之秦王闻令以五车杀之恩赦不该
者纵有大赦必先除五逆例不该赦赦即放也释
中小乘五逆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
合僧大乘更加杀和尚阇黎名为七逆(梵网中杀圣人即杀
阿罗汉也)戒黜者谓七逆之人戒法简退并是戒障故
名七遮梵网云若有七遮者师不应与受戒无者
得受观佛相好经说犯逆为阿鼻因阿鼻此翻无
间涅槃云间无暂乐故云无间又一人独堕此狱
身遍狱中间无空处(其狱四方交过通彻八万由旬身与狱等不相彰碍)。】

「【疏】福同者儒则旌于门闾上天之报释则莹于戒
德净土之因(如观经说当修三福一孝养父母等乃至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土正
因)。」

【【记】儒中国家凡于州县有行孝者即赐旌表榜其
门闾斯亦劝奖之意上天报者以释校儒尽诚行
孝必得生天上句现福下句来报(旧谓舜行孝尧以二女妻之等
卷一 第 464a 页 X21-0464.png
为上天报者非对下释教于义颇疏)释中莹戒德者孝名为戒行孝
则戒德清白注中文略应从父母字下接云奉事
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
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馀如注引。】

「【疏】上来总彰孝道竟。

【疏】次当第四示胜田者。

【疏】喻如世间人欲得仓廪中五谷丰盈岁岁不乏
者必须取谷麦种子以牛犁耕于田地而种之不
种则竭尽也。」

【【记】举喻可解五谷谓麻黍稷麦豆也。】

「【疏】法中亦尔以悲心敬心孝心为种子以衣食财
帛身命为牛犁以贫病三宝父母为田地。」

【【记】悲心对贫病悲田敬心对下三宝敬田孝心对
下父母恩田衣食为外财身命为内财。】

「【疏】有佛弟子欲得藏识中百福庄严生生无尽者
须运悲敬孝心将衣食财帛身命敬养供给于贫
病三宝父母名为种福也不种即贫穷无福慧入
生死险道谓种福之田如种谷之田名为福田也。」

【【记】佛弟子合上世人藏识合仓廪等须运下合上
取种子等不下合上竭尽谓下示名上云三田皆
可种福通号福田福田之名法喻合举。】

「【疏】然种子有精新乾焦田有肥浓确瘦如悲敬孝
心有恳切闲慢贫有浅深病有轻重佛有真化化
卷一 第 464b 页 X21-0464.png
有住世入灭法有小大教有权实僧有持毁父母
有所生七世一一配肥瘦之田昭然可见。」

【【记】初举喻确瘦谓瘠薄之地如下配法初配种子
恳切如精新闲慢如乾焦贫下二配田地有三初
配悲田浅轻如瘦深重如肥佛下配敬田佛则真
住为浓化灭为瘦法则权小为瘦实大为肥僧则
毁戒为瘦持奉为肥父母下配恩田所生为肥七
世为瘦。】

「【疏】今盂兰供会具三种肥田故云胜也谓佛欢喜
日供养自恣净戒大德敬田胜也报父母恩恩田
胜也父母在厄难中悲田胜也为欲示此胜田故
说此经。」

【【记】初总标谓下别示敬田中佛欢喜是佛宝自恣
是法宝净戒大德是僧宝恩田是今正宗悲田本
济贫病今举厄难以意取之即下经云当为七世
现世父母厄难中者是也为下结显。】

「【疏】第二藏乘所摄者藏谓三藏乘谓五乘。」

【【记】藏能含蕴乘能运载故以比焉三藏约教五乘
约行。】

「【疏】三藏者。

【疏】一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契理契机经者佛地
论云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众生
故此教于三学中诠于定学。」

【【记】初翻名亦名修妒路契者下次释义初释契义
卷一 第 464c 页 X21-0464.png
契理者皆如实故契机者能随宜故契即合也次
释经义论中贯穿义者持于名理也摄持众生者
被于物机也此下结判诠即显也。】

「【疏】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
过非此教诠于戒学。」

【【记】翻名释义并据一端亦云毗那耶毗尼等古翻
为灭正翻为律调练对治是作持行制伏离过即
止持行。】

「【疏】三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
向对观其能对者即无漏慧此教诠于慧学。」

【【记】初翻名亦云阿毗昙法谓下释义涅槃是所向
果四谛即所观理二皆属境对向配涅槃对观配
四谛二并属智无漏慧者初果巳去断惑智也。】

「【疏】然经是化教开诱化导也律是制教制约行业
也论则推徵解释。」

【【记】开诱化导者但开信解任物违从制约行业者
必使修持不容违背论中推徵解释该上化制经
律各局论则两通。】
卷一 第 465a 页 X21-0465.png

「【疏】今此盂兰盆据其名题即化教所摄属于经藏
据其义意亦制教摄属于律藏(制比丘等年年自恣日行此法故)。」

【【记】据名题者题云经故据义意者如注显故今详
后判诚所未安且约藏摄经要知所属若依两判
未审此经定属何藏一不可也又题标经义义必
应题若谓据题属经据义属律是则题与义别两
不相应二不可也又经中但云行慈孝者皆应先
为父母作盂兰盆又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
念中常忆父母为作盂兰盆等此乃通途劝导正
是化义何尝定制比丘等年年行耶三不可也又
南山云化教通于道俗行教唯局内众(即制教也)准下
具列国王太子百官万民通明道俗非专内众四
不可也又下疏云制令必为不为即是违制且律
明违制必须结犯今不行兰盆为结何罪五不可
也此由不达化制遂致乖疏义学存公无宜执旧。】

「【疏】五乘者乘以运载为名五谓人天声闻缘觉菩
萨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

【【记】初示名五下列位人乘力小载近菩萨力大载
远中间三位望前则大远望后则少近菩萨乘者
从此因名云佛乘则从果号。】

「【疏】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
人道其犹小艇过溪涧。」

【【记】初标二释释中先法后喻法中有所乘法所越
境所感报下三例此分之三归则从师作法归投
卷一 第 465b 页 X21-0465.png
三宝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才
犹略也。】

「【疏】二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
于四洲达于上界如次船越小江河。」

【【记】十善分三品下品修罗中品生人上品生欲界
天四禅别举色界异上界故八定总色无色俱不
动业故四洲欲界下地是所越境上界通指三天
即所感报若第论所越则十善越四洲四禅越欲
有四空越色有。】

「【疏】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
法门皆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馀无馀涅槃成
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记】声闻缘觉乘法虽殊所越所到二皆无异故合
明之结惑巳尽若依身在名有馀涅槃化火焚身
身智俱亡名无馀涅槃。】

「【疏】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
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
舶过海。」

【【记】下化故悲上求故智施戒进忍禅智为六修此
六法能至彼岸故云六度越三界出分段也越三
乘出变易也菩提涅槃即佛果菩提翻觉拣二乘
自觉菩萨未满故云无上涅槃翻寂灭拣前小乘
故云大也舶大船也。】

「【疏】今此经者是人天乘所摄在小乘藏中。」
卷一 第 465c 页 X21-0465.png

【【记】圭峰判释依贤首宗彼立小乘有二一者人天
二即二乘此经犹非小乘但摄属小乘耳今应问
曰如此判经为从何义(孤山云约所救人说)若谓目连母脱
苦生天而云人天者且目连母亦止生天那得兼
人又生天之语遍诸大乘如法华云书写是经命
终当生忉利天上受持读诵即往兜率天等又梵
网云讲说菩萨戒福资亡者生人天上又云受持
菩萨戒者常生人道天中等即应皆属人天教耶
又上所明人天两乘行果全别如何一混而云人
天既云摄教须定所归毕竟此经为归何摄又彰
孝道中引华严涅槃对明释教以孝为本既引圆
顿终穷了义而彰孝道如何判教止在人天又归
敬偈云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则显孝行深通
佛乘及乎判经而云人天岂非前后自相违耶又
孤山记中释归敬偈则明同体三宝乃云真如性
中有觉了轨持和合义故又释离苦安乐乃云得
无上菩提大涅槃常乐我净四德之乐又释主成
就即云了迷即真而妄菩提即烦恼故了悟即妄
而真烦恼即菩提故又释异熟果即明八识真异
熟等既用大乘名义释上诸文则不当判为人天
小教既约人天小教判此一经则不当用大乘名
义释上诸文又释十地大人权现乃云即同法华
内秘菩萨外现声闻仍自问云今经与法华何别
既以此经判属人天那将法华挍其同别是知疏
卷一 第 466a 页 X21-0466.png
记宗途紊乱始末差讹历代同迷莫知体究且夫
人天为教唯被极钝之机令脱三途容可受道未
免生死非佛本怀是故天台四教不列人天南山
二疏唯存圣道乃曰为道制戒本非世福天主人
王咸兴有教佛还说有则与凡同等请寻祖训深
究佛心岂唯洞晓一经抑乃通明大化矣今详此
经三藏之中定属经藏化教所收五乘之中定属
菩萨大乘所摄然凡论判教一观正宗所诠行相
二考听众结益浅深三求文义意趣优劣行是一
经之主益乃被物之功文即能诠之体用斯以判
无往不通初明行者且通论孝行则有多途若同
儒宗纯孝奉亲止是世报人天行也若如目连为
亲修道果成罗汉即是小乘声闻行也若同前引
华严涅槃十六观经并是菩萨大乘之行次局就
今经唯专大行良以于自恣日设供报恩一运巳
诚二兼他力无论存没不简自他悯物倾财拔苦
与乐既非小行须归大乘故经云吾今当说救济
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且一切之语遍该生境
岂止吾亲离苦之言毕超二死非唯鬼趣即梵网
云一切众生皆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即
前所谓累劫报恩积因成佛准斯明据大教何疑
二明结益谓经家结示同闻之众开悟證入故云
结益非谓约彼所救之人即如经云目连比丘及
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若是小行人天凡福岂得大
卷一 第 466b 页 X21-0466.png
菩萨众闻皆欢喜既云欢喜即是开悟增发大心
故下引恩重经结益云帝释诸天发菩提心岂非
明證彼经又云若善男女能为父母受持此大乘
摩诃般若一句一偈一经耳目五逆重罪悉得消
灭二经同类而彼明标大乘决无疑矣三明文义
一者如上示行文二者即前结益文三同闻之众
有大菩萨四受供僧中有十地权化安有小教而
谈十地示权耶五智升法师大藏目录判在大乘
深符经旨而孤山记中辄斥为谬秉笔垂训率易
若此且录中所判一代时经如何此经独指为谬
(古录有判小乘者巳为升师所破)世多执诤不免繁辞幸依法而
勿依人岂闻义而不能从所虑淹沉至教抑塞来
蒙诚不遑安固非好辩宗师不党试为裁之。】

「【疏】三辩定宗旨者此经以孝顺设供拔苦报恩为
宗今以二门分别一释行相二配句数。」

【【记】总分有四孝顺是心设供是事拔苦是功报恩
是用今详经宗宗是主义国无二主安得有四今
立报恩为宗馀三任运自摄经文首标欲报父母
乳哺之恩斯一證也又疏引三译第三立题为报
恩经斯二證也且依疏释学者宜知。】

「【疏】初者谓目连本为孝诚欲酬恩德力所未及故
先出家是以始得六通便观三界见其亡母生饿
鬼中(诸得道人未必皆为父母即验目连为欲报恩故出家也)虽饷香餐旋成
猛火悲号投佛奉教设盆拔冥涂身脱一劫苦不
卷一 第 466c 页 X21-0466.png
辜生育大报劬劳细详经宗备斯四义。」

【【记】初叙孝顺注文遮疑恐疑诸圣入道皆因亲故
始得便观故云即验虽下叙设供旋字平呼寻也
拔下叙拔苦不下叙报恩末后二句总结。】

「【疏】二配句数者有四四句。

【疏】一孝顺两字自有四句一孝而非顺如三牲之
养等二顺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供欲行
非为之事而不谏等三亦孝亦顺谓有隐无犯三
谏而随顺色观志三年无改四非孝非顺如水中
葬父之类。」

【【记】第一句孝经云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丑即众也)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
(兵谓兵斗)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彼谓不孝今云孝者以其非不尽养但不能修巳故云非顺)第二句供忌食恶
不谏是顺而非爱亲故非孝孝经云父有争子则
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
得为孝乎第三句中礼记云事亲有隐而无犯(当隐
过几谏不犯颜)事君有犯而无隐(当犯颜直谏言其得失)事师无犯
无隐(虽不犯颜容言得失事亲是恩事君是义师则恩义之间)三谏随者礼云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顺色者
论语云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注云承顺颜色乃为
难也观志者礼记曾子曰君子之谓孝者先意承
志谕父母孝道(此谓子观父志颇合文意与下论语言同意别或可字误合云承志)
三年无改者论语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卷一 第 467a 页 X21-0467.png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四中世传昆子(有作浑子)
水葬父在昆明池中由子不孝多违于父父令弃
水意使土葬而子特顺之反是不顺。】

「【疏】二以孝顺与设供相对复为四句一孝顺非设
供如董黯王祥等二设供非孝顺为巳求福而修
齐等三俱是即盂兰盆会四俱非谓逆而悭也。」

【【记】初句孝德传云董黯会稽人(碑作句章人)少孤养母
承颜致乐虽贫而充邻有恶人令母常忧虽富而
悴因相问之邻人怒候黯不在遂击其母母告黯
黯恨至母终葬讫(谓卢墓三年服除巳)遂杀邻人将头以献
之曰娘知始在侍养今养终雠讫自投官声罪会
赦免之王祥母嗜鱼严凝冰冻祥即卧冰得鱼奉
母第三中二俱句指兰盆者欲简经宗故也下二
亦尔例前孝顺双亦一句收盂兰盆四中逆故非
孝悭不设供。】

「【疏】三以孝顺对拔苦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拔苦谓
董永等二拔苦非孝顺谓救佗人之苦厄三俱是
即盂兰会也四俱非谓逆小之人也。」

【【记】初句董永家贫母丧遂佣身葬母感天女为妻
织绢以赎之四中逆即非孝小人不济佗苦。】

「【疏】四以孝顺对报恩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报恩护
发肤不骄危非法不言等二报恩非孝顺扶轮报
一食修行报施主等三俱是盂兰盆会也四俱非
谓辜恩逆人。」
卷一 第 467b 页 X21-0467.png

【【记】初句引事并出孝经馀如前引卿大夫章云是
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然后能守其宗庙次句扶
轮报餐者左传云晋侯(灵公)饮赵盾酒伏甲(甲兵)将攻
(公无道盾数谏欲杀之)初盾田(田猎)于首山见灵辄饿问之
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官三年矣(官学
也)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既而为公介
(辄为灵公甲士)倒戟以禦(盾走伏兵至辄乃击之史记作反击伏土)公徒而免
(公谋不成盾免此难)问曰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
名居(名与所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辄亦去国)按左传史记
并无扶轮之说唯类林有之彼云盾走出乘车车
巳脱一轮公先令人脱之辄扶盾上车以臂承轴
躯驾而行。】

「【疏】今修此一门即圆四行所得功德何可挍量实
由境胜心弘彻于神理故也。」

【【记】初显功胜实下推所由境胜即三田心强即三
心彻通也神理谓幽冥之处。】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上
卷一 第 467c 页 X21-046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