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505a 页

No. 1792 [cf. No. 685]
佛说盂兰盆经疏上

充国沙门宗密述

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
宗之。其唯孝道矣。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
苦厄。酬昊天恩德。其唯盂兰盆之教焉。宗
密罪衅早年丧亲。每履雪霜之悲。永怀风树
之恨。窃以终身坟垄。卒世蒸尝。虽展孝思不
资神道。遂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得
此法门。实是妙行。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
三尊。宗密依之修崇。已历多载。兼讲其诰。用
是未闻今因归乡。依日开设道俗耆艾。悲喜
遵行。异口同音。请制新疏。心在松柏。岂慢乡
闾。式允来情。发挥要道。

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
成正觉。将永锡众类。应请演斯经。欲使背恩
人。咸能酬罔极。我今所赞述。愿众圣冥加。自
他存殁亲。离苦常安乐。

将解此经。先开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
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初中复四。一
酬宿因故。二酬今请故。三彰孝道故。四示胜
田故 初教起所因四(四) 初酬宿因者。悉达
太子。不绍王位。舍亲去国。本为修行得道报
父母恩。然菩萨用心。不务专己。故开盂兰
法会。以福自他二亲。此经所兴。本意如此。
二酬今请者。谓大目犍连因心之孝。欲度父
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观
卷一 第 505b 页 T39-0505.png
见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佛示盆供。救母倒悬。繇爱其亲。施及一切故。
为道俗弟子。请佛留此法门。酬目连所请。
即是说经之繇致也。三彰孝道者。复有其
二。一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二别明二教行
孝之同异。初通明中。且明儒教。以孝为本
者。谓始自天子。至于士人。家国相传。皆立
宗庙。虽五孝之用。则别而不行之。源不殊
故。开宗明义。章中标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
为体。教法繇是而生。何有君子。而不务本。既
为天经地义。须令企及俯从。虽论礼坏乐崩
终诃衣锦食稻。甚哉孝之大也。圣人之德。
又何以加于孝乎。次释教以孝为本者。然一
切佛。皆有真化二身。释迦化身说。随机权教。
舍那真身说。究竟实教。教者。经律也。经诠理
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我卢
舍那佛。最初成正觉时。便说华严大经。菩萨
大戒。又经标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
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
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涅槃亦云。奇哉父母。
生育我等。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
生之后。推乾就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
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应当报恩。随顺
供养。上通明二教以孝为本竟。次别明二教
行孝之同异者。于中初明其异。后显其同。初
谓生前侍养异。后谓殁后追思异。侍养异者。
儒宗则慎护发肤。扬名后代。故乐春不出。曾
子开衾。释教则祝发坏衣。法资现世。故优陀
卷一 第 505c 页 T39-0505.png
通信。净藏回邪。是谓为善不同。同归乎孝。
殁后异者。复有三异。一居丧异。儒则棺椁
宅兆安墓留形。释则念诵追斋荐其去识。二
斋忌异。儒则内斋。外定想其声容。释则设供
讲经资其业报。三终身异。儒则四时杀命。春
夏秋冬。释则三节放生施戒盆会。良繇真宗。
未至周孔。且使系心今知礼有所归。不应
犹执权教。且福之大者。莫大于施。生是释梵
之本因。类天地之大德。今杀彼祭此。岂近
仁心。是若可忍。孰不可忍。虽云祈福。实是立
雠。自徇虚名。殃于神道。问父母生于馀趣。则
可改祭为斋。如堕鬼中。宁无飨祀。答黍稷非
馨。蘋蘩可荐。应知礿祭。胜于杀牛。况鬼神
等差。岂皆受飨。上明异竟。次显其同者。复
有其二。初明存殁同。后明罪福同今初约纪
孝行章中五句之文以辨其同。即摄于生前
殁后也。一居则致其敬者。儒则别于犬马。
释则举身七多。二养则致其乐者。儒则怡声
下气温清定省等故。有扇床温席之流。释则
节量信毁分减衣钵等故。有割肉充饥之类。
三病则致其忧者。儒中如文帝先尝汤药。武
王不脱冠带。释中如太子以肉为药。高僧以
身而担。四丧则致其哀者。儒有武丁不言。子
皋泣血。释有目连大叫调御舁棺。五祭则致
其严者。儒有荐笋之流。释有饷饭之类。但
以至教未来难弘报应。故先且立于祭法。令
敬事于神灵。神灵则父母之识性。足显祖考
之常存。既形灭而神不灭。岂厚形而薄神乎。
馀如前辨。上来存殁同竟。次辨罪福同。罪同
卷一 第 506a 页 T39-0506.png
者。儒则条越五刑。犯当五摘而恩赦不该。释
则名标七逆。戒黜七遮而阿鼻定入。福同者。
儒则旌于门闾上天之报。释则莹于戒德净
土之因。上来总彰孝道竟。第四示胜田者。
喻如世间人。欲得仓廪中五谷丰盈岁岁不
乏者。必须取谷麦种子。以牛犁耕于田地而
种之。不种则竭尽也。法中亦尔。以悲心敬心
孝心为种子。以衣食财帛身命为牛犁。以贫
病三宝父母为田地。有佛弟子。欲得藏识中
百福庄严生生无尽者。须运悲敬孝心。将衣
食财帛身命。给济敬养于贫病三宝父母。名
为种福。不种即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谓
种福之田名为福田。如种谷之田名谷田
也。然种子有精新乾焦。田有肥浓确瘦。如悲
敬孝心有恳切闲缦。贫有浅深。病有轻重。佛
有真化。化有住世入灭。法有大小。教有权
实。僧有持毁。父母有现生七世。一一配肥
瘦之田。昭然可见。今盂兰供会具三种肥田。
故云胜也。谓佛欢喜日。供养自恣净戒大德。
敬田胜也。报父母恩。恩田胜也。父母在厄难
中。悲田胜也。为欲示此胜田故。说此经也。
二藏乘所摄。第二藏乘所摄者。藏谓三藏。
乘谓五乘。三藏者。一修多罗。此云契经。契
者契理契机。经者。佛地论云。贯摄为义。谓贯
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生故。此教于三学中
诠于定学。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
业。伏谓制伏过非。此教诠于戒学。三阿毗达
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向对观。
其能对者。即是妙慧。此教诠于慧学。然经
卷一 第 506b 页 T39-0506.png
是化教。开诱化导也。律是制教。制约行业也。
论则推徵。解释经律之意也。今此盂兰盆据
其名题。即化教摄。属于经藏。据其义意亦
制教摄。属于律藏。五乘者。乘以运载为名。五
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此五力有大小。载有
远近。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
涂生于人道。其犹小艇才过溪涧。二天乘。谓
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
达于上界。犹如小船越小江河三声闻乘。
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
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馀无馀涅槃。成
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五菩
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
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
乘舶过海也。今此经者。谓是人天乘所摄。
在小乘藏中。三辨定宗旨。三辨定宗旨者。此
经以孝顺设供。拔苦报恩为宗。今以二门分
别。一释行相。二配句数。初者为目连。本为
孝诚欲酬恩德。力所未及故先出家。是以始
得六通。便观三界见其亡母生饿鬼中。虽饷
香饭旋成猛火。悲号投佛。佛教设于盆供。
拔冥途身脱一劫苦。不辜生育大报劬劳。
细详经旨备斯四义。二配句数者。有四四句。
一孝顺两字。自有四句。一孝而非顺。如三牲
之养等。二顺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
供。欲行非为之事而不谏等。三亦孝亦顺。谓
有隐无犯。三谏而随顺色。观志三年无改。四
非孝非顺。如水中葬父之类。二以孝顺设
供。相对复为四句。一孝顺非设供。如董黯王
卷一 第 506c 页 T39-0506.png
祥等。二设供非孝顺。为己求福而修斋等。三
俱是。即盂兰盆会。四俱非。谓逆而悭也。三以
孝顺对拔苦。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拔苦。谓董
永等。二拔苦非孝顺。谓救他人之苦。三俱
是。即兰盆会。四俱非。谓逆小之人也。四
以孝顺对报恩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报恩。护
发肤不骄危非法不言等。二报恩非孝顺。扶
轮报一餐修行报施主等。三俱是。盂兰盆会
也。四俱非。谓辜恩逆人。今修此一门。即圆四
行所得功德何可校量。实繇境胜心彊彻
于神理故也。
佛说盂兰盆经疏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