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6a 页

解深经疏卷第八(经本第四)
西明寺沙门 圆测 撰

*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或可止观略故先说。依地起度广故后释。来意巳
说。今当释。】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6b 页 X21-0356.png
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
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
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义分所摄。」

【释曰。第三依文正释。于此品内。大分为二。初问答
正说分。后尔时观自在下。依教奉持分。前中有二。
初长行广释。后以颂略说。或可此品即分为三。初
长行广释。次以颂略说。后依教奉行。虽有两说。且
依前释。就前长行。复分为四。一广明诸地。二观自
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
学事下。广明十度。三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
此诸地中烦恼随眠下。别释依地起度所对治障。
四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
乘下。明佛如来说一乘意。所以如是说四段者。依
地起度。依度除障。故得一乘果。故说四段。就释地
中。复分为六。一约四种清净及十一分分别诸地。二
释地名义。三约二十二愚分别诸地。四八种殊胜
分别诸地。五约胜生分别诸地。六就三愿分别诸
地。就初段中。先请。后说。此即第一菩萨请问。文有
三节。初明问答者。次如佛下。举所问教。后如是下。
正发问辞。言观自在菩萨者。发问菩萨名也。谓此
菩萨。内具智悲。外观三业。不作功用。任运自在。观
自在。或约智及境立名。故华严云。观音菩萨。住大
悲门。法华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相续经云。观世音。深
密经云观世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阿难目祛陀罗尼经云遍见普安菩萨。毗摩诘经𨶳音菩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6c 页 X21-0356.png
决定总持经云名光世音如来。谤佛经云观世自在如来。观音三昧经云。观音菩萨先巳成佛。名正法明
如来。观音授记经云。观音菩萨。补弥陀佛处。号普光功德山王佛也)次言如佛所说
等者。举所问教。谓十地等经。具说十地及如来地。
如是诸地等者。正发问辞。问有二意。一问如是十
地四清净中几种所摄。二问十一分中几分所摄。】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
清净十一分摄。」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标宗略答。
后问答广释。此即初也。】

「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

【释曰。自下第二问答广释。于中有二。初释四种清
净能摄诸地。云何名为下。明十一分能摄诸地。前
中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
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
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

【释曰。自下第二正答。于中有二。先释。后结。此即释
也。谓诸清净。自有四种。如经所说。若依瑜伽第七
十九。名为四住。即当此经四种清净。言增上意乐
清净摄于初地者。梵音阿世耶。此云意乐。此意乐
体。诸教不同。若依梁论。无分别智为体。故第九云。
乐信即是无分别智。又十一云。无分别智即是清
净意行。若依瑜伽第四十七。胜解为性。故意乐品
云。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7a 页 X21-0357.png
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若依无性摄论第七。信
欲为体。故彼论云。意乐□信及欲为体。世亲第七亦
同无性。故彼论云。意乐自体。谓欲胜解。欲名希求。
信名胜解。大业论亦同。又梁论第九云。于正教中。
心决无疑。故名为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为
乐。然此意乐种数别者。如瑜伽论第四十八。有十
意乐。故彼论云。若诸菩萨。先极喜住由十种心意
乐。巳得意乐清净。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师长尊
重福田。不行虚诳意乐。二者。于同法菩萨忍辱柔
和易可共住意乐。三者。胜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众魔事业心自在转意业。四者。于一切行深见过
失意乐。五者。于大涅槃深见胜利意乐。六者。于诸
妙善菩提法常勤修习意乐。七者。即于彼修为顺
故乐处远离意乐。八者。于诸世间有染尊位利养
恭敬无所顾恋意乐。九者。远离下乘趣證大乘意
乐。十者。欲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意乐。如是十种
无倒意乐依止而转。是故说为意乐清净。若广分
别。有十五意乐。如瑜伽论第四十七。若依无性所
依论本。增上意乐。有八种相。一资粮故。谓解行地
善修福智二种资粮。二堪忍故。谓得上品谛察法
忍。(是增上忍或第一法)三所缘故。谓缘大乘深广圣教。四作
意故。谓觉一切法唯有分别。是谓作意。五对治故。
谓无分别智。六自体故。谓此意乐以信及欲为自
体故。七瑞相故。谓地前地上处于□中见诸佛者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7b 页 X21-0357.png
即是瑞相。八胜利故。谓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广分别有三行颂长行释。具说如彼。若依世亲所
依本。谓有下□。除对治故。言增上戒摄二地者。谓
第二地远离一切微细犯垢。住此地中。性戒具足。
极小恶业。当不现行。由斯戒净摄第二地。若广分
别。如瑜伽论第四十八。言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
者。谓如瑜伽四十八云。于此地中。能得世俗四种
静虑四无色定。及四无量五种神通。具足安住。既
多住巳。复还弃舍诸静虑等。还来欲界。为诸有情。
能作义利。具说如彼。乃至彼云。由内心净。能发光
明。是故说言增上心住。由此义故。增上心净摄第
三地。广如瑜伽第四十八。言增上慧清净从第四
地乃至佛地者。谓增上慧。摄后八地。从第四地。后
后地中。种种慧门。转胜妙故。第四地觉品相应增
上慧住。第五地诸谛相应增上慧住。第六缘起相
应增上慧住。第七有加行无相住。第八无加行无
相住。第九四无碍解住。第十最上成满菩萨住。第
十一如来住。广如瑜伽第四十八。问。如何得知第
四地上并是慧也。答。如前所列第七十九。四种住
中第四住。名增上慧住。故知巳上约慧辨地。】

「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释曰。第二摄结。谓四清净是实功德。地是假名。是
则以实摄假。】

「云何名为第十一种分能摄诸地。」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7c 页 X21-0357.png

【释曰。自下第二明十一分摄十一地。于中有二。先
问。后答。此即第一依教发问。虽十一分与十一地
分位无别。而义有异。故瑜伽云。由能摄持菩萨义
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庄严
论云。乐住名住。广说如彼。解云。分者□□义。谓十
一住。分段各别。义说为分。依十住婆沙譬喻品云。
初地分者。所有诸法。合成初地。名初地分。此即十
三住中。许初三住。为十一住。十一住者。如瑜伽论
四十七云。谓种性住。胜解行住。极欢喜住。增上戒
住。增上心住。觉品相应增上慧住。诸谛相应增上
慧住。缘起相应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
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无碍解住。最上成满菩萨
住。如来住。广释如彼。于此经中。除初二住。依十一
住。以分名说。故今此中。以分摄地。】

「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
忍故。」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依问正答。
后善男子下。释巳总结。就正答中。释十一分。即为
十一。此释初分摄极喜地。于中有二。初明地前未
入初地。后超过下。超彼地前得入初地。此即初也。
然释于二地。约十一分。自有两释。一依梁摄论第
十。于一一地。约断三障得胜功德。释十一地。而差
别者。初之一地断三种障得十功德。次有九地。各
断三障。得八功德。后之一地。断三种障。得七功德。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8a 页 X21-0358.png
以为因缘。明地圆满。如后对释。一云。于地地中。随
其所应所修诸行。以为因缘。如极喜地修十法行。
及胜解忍。以为因缘。所言分者。谓十一地分段各
别。名之为分。就释初地。文别有二。初明地前修后
行因。后明自分圆满。此即初也。谓诸菩萨者。举观
行人。谓具性习二种种姓补特伽罗。先于胜解地
者。行所依位。谓前所说资粮加行见修究竟五位
之内。依前二位。起深信解。名胜解行地。故摄大乘
第七卷云。谓得诸地深信解者。于地教法。决定印
可真实如是。依十法行等者。依位起行。谓依胜行
地。起十正行。十正行者。如瑜伽论七十四云。复次
于大乘中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何等为
十。谓于大乘相应菩萨藏摄契经等法。书持供养。
惠施于他。若他正说恭敬听闻。或自玩读或复领
受。受巳广音而为讽诵。或复为他广说开示。独处
空闲思量观察随入修相。问。如是十种法行。几是
能生广大福德道。答一切。问。几是加行道。答一。谓
第九。问。几净障道。答一。谓第十。此十正行。广说如
前第四卷记。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者。梁摄大乘第
十卷云。菩萨先在愿行地中。于十种法行随愿忍
得成。由愿忍成。过愿行地。入正定位。愿者十大愿。
忍者无分别智。真谛记云。于初地得无生愿忍十
大愿成就。准此梁论。胜行即是初地无分别智。今
解经意。谓四善根通名为忍。或可增上忍及世第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8b 页 X21-0358.png
一。名胜解忍(深密经云。信行地修行十种信心。相续经云。解行地菩萨有十法行。善修
习菩萨解脱忍)。】

「超过彼地證入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
此分圆满。」

【释曰。自下第二明自分满。谓极喜地。由前方便地
十法行等因缘力故。超过彼方便地。證入初地正
性离生。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解云。正性即是无漏
圣道。翻邪性故。名为正性。□断烦恼损害有情。犹
如宿食。名之为生。无漏圣道能离见惑。故言正性
离生。若广分别。如瑜伽品记中巳说。深密经云。过
彼信地。入于定聚。相续经云。超升离生。文虽有异。
义不乖违。依大般若。正性离生。有其两释。一云。有
所得为生。无所得智为正性离生。故大般若四百
六十八云。善现白佛言。世尊。證入菩萨正性离生。
菩萨以何为生。以何为离生。佛告善现。诸菩萨一
切有所得为生。以一切无所得为离生。具说如彼。
一云。随顺法爱说名为生。如宿食生能为过患。解
空之智能灭彼生。是故说名正性离生。故大般若
四百八十四云。菩萨无方便善巧修行六度。堕二
乘地。不入菩萨正性离生。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
法名生。善现答言。生谓菩萨随顺法爱。即此法爱。
说名为生。如宿食生能为过患。除遣此故。名为离
生。具说如彼。又大般若三十六四百八。大品第四。
亦同后释。广释彼经。如智度论第三十一。若依梁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8c 页 X21-0358.png
论。释此经者。断三种障。得十分功德因缘力故。初
地圆满。故第十云。诸地各能灭三障。各得胜功德。
初地能灭三障者。一法我分别无明。二恶道业无
明。此二无明感方便生死。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
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巳。得十分圆满。一入菩
萨正定位。二生在佛家。三种姓无可讥嫌。四巳转
一切世间行。决定不作杀生耶行故。五巳至出世
行。所得诸地必无漏故。六巳得菩萨法如。由得自
他平等故。七巳善立菩萨处。由證真实菩萨法故。
八巳至三世平等。由觉了一切法无我真如故。九
巳决定在如来姓中。当来必成佛故。十巳离坏卵
事。由佛道破无明㲉。于外般涅槃故。菩萨于初地。
由见法界遍满义。得此十分。由此分故。初地圆满。
解云。十一地各灭三障者。即是经中二十二无明。
十一粗重。如后广释。】

「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
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二辨第二分摄离垢地。于中有二。初
明前分后行未满。后为今下。明其自分对修圆满。
此即初也。初分时犹有微细误犯愚故。未能除灭
误犯之失。由此因缘。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圆满。谓如瑜伽住品说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9a 页 X21-0359.png
云。即由如是十种意乐成上品故。极圆满故。是诸
菩萨入證第二增上戒住。如是住中。性戒具足。极
小耶恶业道所摄诸恶犯戒。尚不现行。况中上品。
广说如彼。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
初地。未有胜能。未能了达菩萨戒中微细犯戒过
行故。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微细犯过无明。二
种种相业行无明。此二无明感方便生死。故名粗
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巳。入
第二地。得八种清净功德。一信乐清净。二心清净。
三慈悲清净。四波罗蜜清净。五见佛事佛清净。六
成熟众生清净。七生清净。八威德清净。于上上地
离如如来地。此八功德转上转胜。由此分故。二地
圆满。解云。八种清净。后当广释。】

「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
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三辨第三分摄发光地。于中有二。初
明二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修令圆满。此即初也。
谓彼菩萨虽巳圆满增上戒分。而未能得第三地
中胜定所摄等持等至及彼圆满闻持陀罗尼。言
等持者。梵音三摩地。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名之为
等。持心令住一境。故名等持。梵音三摩钵底。此云
等至。等义如前。至谓至极。谓彼寂静至极处故。名
为等至。如是二种皆有漏故。可破坏故。名为世间。
然此定名。依瑜伽释。有其三名。谓三摩呬多。三摩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9b 页 X21-0359.png
地。三摩钵底。故彼论云。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谓胜
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
引发故。名等引地。有义。此名唯摄一切有心诸定。
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无心。以前颂中言三摩
地俱故。三摩地者。是别境中心数法故。二无心定。
不能等引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尔何故等引地
说。此等引地。略有四种。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言
静虑者。谓四静虑。言解脱者。谓八解脱。言等持者。
谓空等持。无愿等持。无相等持。言等至者。谓五现
见等至。(五等至者。一观内身种种不净。二观白骨识于中行。三观白骨识于中行住今世后
世。四观白骨识于中行不住今世但住后世。五观白骨识于中行不住今世后世。广如婆沙第四十卷。瑜
伽十二也)八胜处等至。十遍处等至。四无色等至。无
想等至。灭尽等至。此无有失。二无心定是等引果。
故与其名。实非等引。有义。此名通有心位及无心
位所有定体。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诸功德故。亦引
等根大等故。及离沉掉戒无悔等平等方便所引
发故。名为等引。若无心定。虽不能引殊胜功德。而
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发故。亦名等引。
若尔何故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此无有失。颂中变
略。且言彼俱。其实等引非俱。亦是后说等引通无
心故。如实义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无心两
位俱摄。故名为通。后说无想灭尽定。亦是等引地
体故。唯在有漏。无漏胜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
名为局。以后说言唯静虑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59c 页 X21-0359.png
一境性。由此等引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
准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
对得作四句。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谓欲界等散心
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谓
定位中三摩地体及无想定灭尽定位所有诸法。
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谓诸静虑及诸无色有心定
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谓除上位所有
诸法。又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名有宽狭。三
摩地名。目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
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
等。名三摩地。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
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
应诸定。名为等至。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无心
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摄一切定位功德。由是总
故。偏目地名。然今此中。略辨二名。以彼二名能摄
定散有无心故。言陀罗尼者。此云总持。念慧为体。
然此陀罗尼。略有四种。如瑜伽论第四十五。故彼
论云。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
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咒陀罗
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云何菩萨法陀罗尼。
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是力持。闻未曾
闻。言未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
错综。次第结集无量经典。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
名菩萨法陀罗尼。云何菩萨义陀罗尼。谓如前说。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0a 页 X21-0360.png
此差别者。则于彼法无量义趣。心未温习。未善通
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义陀罗尼。云何
菩萨咒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
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
悉皆神验。无所唐捐。能除非一种种灾患。是名菩
萨咒陀罗尼。云何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谓诸
菩萨成就自然坚固因行。具足妙慧。独处空闲。寂
无言说。曾无有物。见路而行。知量而食。不杂秽食。
一类而食。常极静虑。于夜分中少眠多寤。于佛所
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广说如彼。具如
别章。此中意说。等持等至是修慧因。陀罗尼者是
闻思慧因。然彼菩萨。未得等持及等至等发三慧
因。由是因缘。于此增上心分。于未圆满也。】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圆满。谓第三地證得等
持等至及陀罗尼因缘力故。此分圆满。梁论释云。
菩萨于二地未有胜能。未得四定四空三摩跋提。
及闻持陀罗尼具足念力。所以未得者。由三障故。
一欲爱无明。二具足闻持陀罗尼无明。此二无明
所感方便生死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因
修正勤。灭三障巳。入第三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
四定等。乃至通达法界胜义。由此分故三地圆满。】

「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0b 页 X21-0360.png
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四辨第四分摄𦦨慧地。于中有二。初
明三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勤修圆满。此即初也。
谓彼菩萨。由二缘故。未得第四觉分圆满。一者随
所获得诸道品中未能多住。二者定爱法爱犹未
能舍。由此二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其自地修令圆满。谓第四地證得道
品。而后能舍定法二爱因缘力故。此分圆满。梁朝
论云。菩萨于三地。未有胜能。未能随自所得助道
品法中如意久住。未能舍离定爱法爱心清净住。
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三摩跋提爱无明。二法
爱无明。此二无明所感方便生死为粗重报。为灭
此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巳。入第四地。得
八种转胜清净。及于助道法中如意久住等。乃至
通达法界无摄义。由此分故。四地圆满。】

「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
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
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五辨第五分摄极难胜地。于中有二。
初明四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修令圆满。此即初
也。谓第四地巳得道品。而三缘故。未得第五地。一
者。虽得三十七品。而未能得诸谛道理如实观察。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0c 页 X21-0360.png
所言诸谛。如十地经四种圣谛及二谛等。具说如
彼。二未得弃舍一向背生死一向取涅槃二种作
意。如成唯识。未得生死涅槃无差别道故。三未能
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问。第四地巳得道品。如何
未修菩提分法。解云。菩提分法。有其二种。一三十
七品。如前巳说。二者方便所摄三种道品。如十地
经第五地云。一者无厌足助道。善集功德行助道
故。二不炰息精进助道。常求智慧行助道故。三无
疲惓助道。集大慈悲行助道故。故前后说。互不相
违。由此三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圆满。谓五地菩萨。由上
所说三缘力故。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四地。
未有胜能。修四谛观。于生死涅槃。未能舍离一向
背取心。未能得修四种方便所摄菩提道品。所以
未能者。由三障故。一生死涅槃一向背取思惟无
明。二方便所摄修习道品无明。此二无明所感因
缘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
勤。灭三障巳。入第五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得舍
离背取心等。乃至通达法界相续不异义。由此分
故。五地圆满。】

「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
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于未圆满。」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1a 页 X21-0361.png

【释曰。自下第六辨第六分摄现前地。于中有二。初
明五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修令圆满。此即初也。
谓第五地虽得谛观。有二因缘。未得第六地。一未
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缘生道理。二由于彼苦
集染中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二缘。
于第六分。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圆满。谓六地菩萨證得
缘生观故。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五地。未有
胜能。于诸行法生起相续如理證故。由多修行厌
恶有为法相故。未能长时如意住无相思惟故。所
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證诸行法生起相续无明。
二相想数起无明。此二无明感因缘生死。名粗重
报。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由修正勤。灭三障巳。入
第六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不證诸行生起相续
等。乃至通达法界无染净义。由此分故。六地圆满。】

「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
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七明第七分摄远行地。于中有二。初
明六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修令圆满。此即初也。
谓第六地得缘起观。而未能得第七地中纯无相
观。于无相观时无缺减。故言无缺。非有相间。故名
无间。故成唯识第九卷云。前五地中。有相观多。无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1b 页 X21-0361.png
相观少。第六地中。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中。
纯无相观。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此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圆满。谓七地菩萨而能
證得无缺无间无相作意。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
摄论云。菩萨于六地未有胜能。未能离有为法微
细诸相行起。未能长时如意住无间无流无相思
惟中。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微细相行起无明。
二一向无相思惟方便无明。此二无明所感因缘
生死。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由修正勤。灭
三障巳。入第七地。得八种胜清净。及离有为法微
细行起诸法。乃至通达法界种种法无差别义。由
此分故。七地圆满。】

「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
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八明第八分摄不动地。于中有二。初
明前分后行未满。后明自分勤修圆满。此即初也。
谓七地菩萨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
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第八分。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法勤修圆满。谓八地菩萨。而能
于彼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复能得于相自在。由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1c 页 X21-0361.png
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七地。未有胜
能。未能离功用心得住无相修中。未能于自利利
他相中心得自在。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于无
相观作功用无明。二于相行自在无明。此二无明
所感有有生死。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因
修正勤。灭三障巳。入第八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
离功用心。得住无相修中等。乃至通达法界无增
减义。由此分故。八地圆满。】

「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
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九明第九分摄善慧地。于中有二。初
明前分后行未满。后明自分勤修圆满。此即初也。
异名者法无碍境。众相者义无碍境。训词差别者
词无碍。境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者。乐说
无碍境。故瑜伽论四十三云。一依法异门智。所谓
菩萨法无碍慧。二依法相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
三依法释词智。所谓菩萨释词无碍慧。四依法品
类句差别智。所谓菩萨辨才无碍慧。谓八地菩萨
未得九地四无碍解。故名未能。由是因缘。于第九
分。于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分勤修圆满。谓第九地得四无
碍。故名證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2a 页 X21-0362.png
于八地。未有胜能。未得于正说中具足相别异名
言品类等自在。未得善巧说陀罗尼。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一无量正说说法无量名句味难答巧
言自在陀罗尼无明。二依四无碍辨决疑生解无
明。此二无明所感有有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
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巳。入第九地。得八
种转胜清净及于正说法中得具足相自在等。乃
至通达法界智自在依止义。由此分故。九地圆满。
解云。若依梁论。二种无明障四无碍。谓初无明障
三无碍。第二无明障四无碍者。此引瑜伽及此经
文。真谛自安。梵本摄论都无此文。又所引文第三
无明唯障辨才。故知依四无碍辨才者。译家谬也。】

「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證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
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十明第十分摄法云地。于中有二。初
明前分后行未满。后明自分勤修圆满。此即初也。
谓第九地因未满故。未能现證圆满法身。真谛释
云。谓第九地因未圆满。未能證得圆满三身。由是
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彼诸菩萨。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圆满。谓第十地因圆满
故。而能證得圆满法身。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
论云。菩萨于九地。未有胜能。未能得正说圆满法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2b 页 X21-0362.png
身。未得无著无碍圆满六通慧。所以未能者。由三
障故。一六神通慧无明。二入微细秘密佛法无明。
此二无明所感有有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障
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巳。入第十地。得八种
转胜清净。及能得正说圆满法身等。乃至通达法
界业自在依止义。由此分故。十地圆满。真谛释云。
十地圆满所得三身名圆满法身。正说法身。从法
身出六通慧。慧即是化身。由得业自在化身成就
也。】

「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
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别明第十一分摄于佛地。于中有二。初
明前分后行未满。后明自分勤修圆满。此即初也。
谓第十地未得遍知一切境界法空无著妙智妙
见人空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
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證得。由是因缘。
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分勤修圆满。谓此佛地證得遍
知一切智见。由是因缘。佛地圆满。佛地圆满故。十
一种分皆得圆满。梁摄论云。菩萨十地。未有胜能。
未得清净圆满法身。未能于一切应知境得无著
无碍见及智。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于一切应
智境微细著无明。二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碍无明。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2c 页 X21-0362.png
此二无明所感无有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障
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巳。入第十一如来地。
得七种最胜清净离生清净。及得清净圆满法身
无著无碍见智等。由此分故。佛地圆满。一云。就十
一分摄十一地。有三例。初一分中。文有二节。初明
前位修行未成。后超过彼地下明自地巳满。次彼
诸菩萨下九分。例有三段。初结前位满。次而未能
下明后位未满。后为令下明修令圆满。后彼诸菩
萨下明第十一分。文别有四。一结前位满。次而未
下明后位未满。次为令下修令圆满。后此分满下
重结巳满。虽有两说前。说为正。】

「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释曰。第二总结应知。】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
至何缘说名佛地。」

【释曰。自下第二释地名义。先问。后答。此即总问诸
地名义。】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
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释十一地。即为十一。此
释极喜地。释有二义。一得自他利。二得无漏心。故
十地论第一卷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初證圣处。
故名欢喜。解云。圣处即无漏智。释此地名。诸教极
多。不可具述。以要言之。或以一义释极喜名。如仁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3a 页 X21-0363.png
王经。善觉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理。摄大乘
云。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德故。无性
世亲摄大乘释亦同摄论。显扬第三由正證得无
上现观。住增上喜。故名欢喜。十住婆沙第一卷云。
始得善法味。心多欢喜故。或以二义以释极喜。如
即此经十地论等。或以三义。如金光明第一卷云。
得出世心。未得始得。大事大用如意所愿。故名欢
喜。(大事者自利。大用者利他)成唯识论第九卷云。初获圣性。具
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若广分别多信敬等
九种念佛等十种离世间境等十种欢喜。如十地
论。】

「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

【释曰。第二辨离垢地。相续深密亦同此经。仁王经
云。名为离远。故彼偈云。离远开士忉利王。现形六
道千国土。金光明云。一切微细之误破戒过失皆
清净故。名离垢地。十地经云。远离悭嫉破戒垢心。
名离垢地。十地论云。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
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摄大乘云。由极远离犯
戒垢故。世亲释云。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戒
性戒成故。诸犯戒垢巳远离故。无性意同世亲。显
扬论云。超二乘地。證净尸罗。对治一切犯戒垢。十
住论云。行十善道离诸垢故。成唯识云。具净尸罗
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3b 页 X21-0363.png
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释曰。第三明发光地。谓第三地由得定故。发修慧
光。由得闻持陀罗尼故。发闻思慧光。是故第三名
发光地。或可假地能与发光为所依止。名发光地。
相续经云明地。深密经云光明地。而不说云发光
地者。译家别故。仁王经云名为明慧。故彼偈云。明
慧空照炎天王。应形万国导群生。金光明云。无量
智慧光明三昧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
为作本故。说名明地。十地经云。无贪瞋等三种善
根转增明净。故名明地。华严十住及善戒经大同
十地。摄大乘云。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
法光明所依止故。名发光地。世亲释云。由此地中
与三摩地三摩钵底。尝不相离。无退转故。于大乘
法能作光明。名发光地。若广分别。如无性释。显扬
论云。證得极净三摩地蕴大智光明之所依止。名
发光地。成唯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
妙慧光故。名发光地。大智度论第四十九。名有光
地。】

「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𦦨。是故第四
名𦦨慧地。」

【释曰。第四辨𦦨慧地。谓诸菩提分法智𦦨。烧烦恼
薪。故名𦦨慧。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亦名
𦦨慧。故彼偈云。𦦨慧妙光火精进。兜率天王游信
国。金光明云。能烧烦恼以智慧火增长光明修行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3c 页 X21-0363.png
道品依处故。名为炎地。十地经云。日夜常放智光
明炎故。如摩尼光非馀光灭。故名𦦨地。十住华严
大同十地。十地论云。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
为𦦨地。(言不忘者俱生烦恼任运相续欲起即智故言不忘也)庄严论云。以
菩提分慧为𦦨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
菩萨能起智慧𦦨。烧二障薪。名𦦨慧地。摄大乘云。
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名𦦨慧地。世亲释
云。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
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名焰慧地。无
性意同。成唯识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
慧𦦨增故。名焰慧地。智度论云增曜地。解云。庄严
论等。烧二障薪名𦦨地。世亲释云。能烧一切根本
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者。永断所智。伏断烦恼
名为灰烬。不尔便违摄大乘说留惑至惑尽等。】

「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
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

【释曰。第五明难胜地。谓难修中得自在故。名为难
胜。相续同此。深密经云。菩提分法方便修行难胜
得胜。名难胜地。仁王经名胜慧地。故彼偈云。

「 胜慧三谛自远明
 化乐天王百亿国」


金光明云。是修行方便胜智自在难得故。见思烦
恼不能伏故。名难胜地。十地经。彼地善根。以方便
智思量力故。转胜明净。下地善根二乘善根世间
善根所不能及。名难胜地。十住华严及善戒经意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4a 页 X21-0364.png
同十地。论云。得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
难胜地。瑜伽论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诸圣谛
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庄严论云。于五地
中。有二种离。一勤化众生无恼难。二生不从化心
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名难胜地。
摄大乘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
合令相应故。名难胜地。无性世亲意同摄论。显扬
论云。證得极净缘谛所知诸法微妙慧蕴成极难。
不住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十住论云。第五地
中功德力盛。一切诸魔不能坏故。名难胜地。成唯
识论意同摄论。】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
是故第六名现前地。」

【释曰。第六辨现前地。谓此地中。现前观察诸行流
转。又相无相多修作意。令无相观方得现前。具此
二义。名现前地。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名
为法现。故彼偈云。法现开士自在王。照千亿土教
一切。金光明经。意同此经。十地经云。得无障碍智
门现前。名般若光明现前。华严十住善戒经。意同
十地经。庄严论云。不住生死涅槃。观慧现前。名现
前地。摄大乘云。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
罗蜜多恒现在前。世亲释云。谓此地中。住缘起智。
由此智力。无分别住。最缘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现
在。悟一切法无染无净。于第七地。当成有行。于第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4b 页 X21-0364.png
八地中。当成无行。无性释论意同世亲。十住论云。
障魔事巳诸菩萨道法皆现在前。成唯识论同摄
大乘。智度论亦名现前地。】

「能远證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
是故第七名远行地。」

【释曰。第七解远行地。谓此地中。无缺无间證入无
相。不同六地暂时现前。又复邻近第八净地。具斯
二义。名远行地。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名
远达地。故彼偈云。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
众生。金光明云。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
修行故。是地清净无障无碍。名远行地。十地经云。
得甚深远离无身口意业转求胜行。复能利益众
生故。法忍转净。名远行地。华严十住及善戒经意
同十地。十地论云。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
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庄严论云菩萨于
七地中。近一乘道。名为远行。问。谁是远去。答。功用
方便究竟此远能去。由此远去故。名远行地。摄大
乘云。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世亲释云。谓此地中。于
功用行得至究竟。虽一切相不能动漂。而于无相
犹名有行。无性意同。十住论云。去三界远。近法王
位。故名深远地。成唯识云。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
过世间二乘道去。名远行地。】

「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
是故第八名不动地。」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4c 页 X21-0364.png

【释曰。第八明不动地。谓此地中。功用烦恼皆不能
动。名不动地。梁摄大乘。释此经文。有其三义。故彼
论云。相惑功能不能动故。谓此地中。有二种境。一
真境名无相。菩萨住此境。一切相及功用所不能
动。二俗境名一切相。菩萨住此境。一切烦恼不能
动故。名不动地。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名
为等观。故彼偈云。

「 等观菩萨二禅王
 入百亿土化一切」


金光明云。无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
令动。名不动地。若广分别。如十地经及华严等。十
地论云。报行纯熟无相无间。名为不勤。庄严论云。
于八地中。有相想及无相有功用想。二想俱不能
动。由无此动故名不动地。摄大乘云。由一切相有
功用行不能动地。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所有诸相
及一切行相皆不能动。无分别智任运流行。无性
释云。谓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动彼心故。第
七地中。虽一切相所不能动。不现行故。然不自在
任运而转。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运而转。不作加
行。无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别。(梁摄论大乘二复次释。初同此
经。后同新经)十住论云。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
其愿故。名不动地。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
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是故第九
名善慧地。」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5a 页 X21-0365.png

【释曰。第九明善慧地。罪者过也碍也患也。谓此地
中。于一切处种种说法而得自在。获得无碍广大
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
仁王经。名为慧光。故彼偈云。慧光开士三禅王。能
于千亿一时现。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累故。增
长智慧自在无碍。十地经云。如实知众生三聚
相。随顺如是智。名善慧地。华严等经意同十地。十
地论云。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庄严论云。于
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于一刹那。三千世界
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义问。此菩萨能以一音普
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说言名善慧地。摄大乘云。
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无碍解
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无性释云。谓得
最胜四无碍解无碍智。于诸智中最为殊胜。智即
是慧。故名善慧。四无碍者。法义词辨。由法无碍。自
在了知一切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由
辞无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词。由辨无碍。遍于十方
随其所宜自在辨说。于此地中。最初證得先未曾
得无碍解智。故名善慧。十住论云。其慧转明调柔
增上。名善慧地。成唯识云。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
遍十方善说法故。智度论云。善相地智。】

「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
是故第十名法云地。」

【释曰。第十解法云地。谓我法执所熏种子无堪任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5b 页 X21-0365.png
故。名为粗重。遍障二空无我理故。是故经云。广如
虚空。其第十地下种法界。法身圆满。喻如大云。證
法界时。由圆满法身及修生法身覆隐如空广大
粗重故。名法云地。相续经云。如虚空等过恶。以如
大云法身周遍覆故。深密经云。众生烦恼过患之
身。如虚云等。如来成法身犹如大云。覆众生界。说
法示现。依仁王经。名为灌顶。故彼偈云。灌顶菩萨
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金光明云。法身如虚空。
智慧如大云。能令遍覆一切故。(真谛说云。如虚空者。譬三如如也。虚
空有三义。一容受。譬自性法身不碍生死。二无边。譬显了法身虽复显了而未究竟。如空有清净处有尘
雾处。如道内法身通惑解中道也。三清净无尘雾。譬圣果法身智慧。如大云者。譬如如智有三。一道前性
得。二道内修德。三道后至得。又言遍者。性得如如智遍如如理。满者。修得如如智满如如理。覆者。至得如
如智覆如如理。境智相覆也。云即是雨。雨有三义。一能障尘。道前自性智清净无染义。二能洗垢。道内灭
惑除恶义。三能萌牙。道后能出如牙巳生。又空如法身。云如应身)十地经云。如大
龙王智大法雨。馀地处所不能容受。唯除大海。如
是佛子。一切如来秘密云雨。凡夫二乘九地菩萨
皆不能受。唯法云地菩萨能受。故名法云地。复
次此地菩萨起大慈云。震大法雷。无畏电光。智慧
疾风。善根密云。种种色身。为杂色云。说正法雨。破
诸魔怨。于一念间。遍䨱世界。澍大法雨。灭除众生
烦恼尘炎。八相成道。度诸众生。故名法云地。具说
如彼。庄严论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
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
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5c 页 X21-0365.png
相。于一一好。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
切可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故。名法云地。摄大乘
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
地门。譬如大云能䨱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
圆满故。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所有总缘一切法智。
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此智所
藏。如云含水。又如大云能䨱虚空。如是总缘一切
法智。普能覆灭诸广大障。又于法身能圆满者。如
大云起周遍虚空。如是此智。于诸菩萨所依法身。
悉能周遍。此中圆满意说周遍。无性释云。由得总
缘一切法智。总缘一切契经等法不离真如。此一
切法共相境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
如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功能故。
又如大云覆隐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覆隐如
空广大无边惑智二障。言覆隐者摄义断义。又如
大云澍清冷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出
生无量殊胜功能。充满所證所依法身。(梁摄大乘文虽有异
意无异也)成唯识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
充满法身故。名法云地。解云。此有三义。一大法智
云含众德水譬如大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犹如
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智能藏彼。如
云含水。二蔽如云粗重譬如大云。由如大云覆隐
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覆隐如虚空广大无边
戒智二障。言覆隐者隔义断义。三充满法身故譬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6a 页 X21-0366.png
如大云。由如大云澍清冷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
一切法智。出生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證所依法
身。】

「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差无碍。于一切种
所知境界。现等正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释曰。第十一别解佛地。谓一刹那金刚三摩地。为
无间道。双断微细二障种子。断烦恼障故名为无
差。断所知障故说名无碍。第二刹那为解说道。于
一切种所知境界。现等正觉。即是四智相应心品。
名为等觉。言佛地者。佛具五义。地有三义。故佛地
论第一卷云。言佛地者。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
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于一切众相。能自开觉。
一切有情。如睡梦悟。如莲华开。故名为佛地。谓所
依所行所摄。即当所说清净法界。大圆境智。平等
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事等。是
佛所依所行所摄。故名佛地。解云。言五义者。一具
真俗智。二离二种障。三达真俗境。四具自他觉。五
离无明故慧得解脱。如睡梦悟。断贪欲故心得解
脱。如莲华开。具此五义。故名为佛。今此经中。具有
四义。一离二障。如经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智
障。二具二智。谓生空法空智。如经无差无碍。三达
真俗境。如经于一切种所知境界。四具自他觉。如
经现等正觉。地三义者。一所依。二所行。三所摄。如
上巳说。又佛地经云。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谓清净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6b 页 X21-0366.png
法界及彼四智。广说如彼。故今经云故第十一名
为佛地。(相续经云。微细烦恼尔炎障断。得无阂无障尔炎一切种觉。故第十一名为佛地。深
密经云。离一切无明微细习气。离一切境界智障习气。无障无碍。于一切法中而得自在。故十一名为佛
也)若广分别。如十地论第一卷及梁摄论第十及
瑜伽七十九等。】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
重。为所对治。」

【释曰。自下第三。二十二愚分别诸地。于中有二。先
问。后答。此即总问。于十一地有几愚痴及诸粗重
为所对治。然此诸愚十一粗重。诸教不同。谓相续
深密瑜伽决择第七十八。皆与此经同本异译。金
光明经最净地品。列诸愚名。而不解释。梁摄大乘
天亲论第十卷中。二十二愚感十一粗重报。初八
愚痴能感四中方便生死。次六能感因缘生死。次
六能感有有生死。后二能感无有生死。即彼所感
变易果报为粗重报。今详梁论有三种失。一梵本
摄大乘释无分别。二所列解深密经不辨四种生
死。三以所知障不感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如成唯
识第九卷中广释经意。故今依彼释此经文。其间
同异。依文正释。】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
愚痴。十一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三。初总标。次别释。后
善男子下显说愚意。此即总标。十一地有二十二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6c 页 X21-0366.png
愚及十一粗重为所治障。】

「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迦罗及法愚痴。
二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释。于十一地。各有二愚及
一粗重。为十一段。此即初地二愚粗重。能此二愚。
依成唯识。自有两释。一云。愚及愚品。总说为愚。谓
初地二愚。一执著我法。即是此中异生性障。二恶
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应知愚品总说为
愚。后准此释。一云。此中唯说愚痴。故彼复云。或彼
唯说利钝障品俱起二愚。解云。五利俱愚名为执
著我法愚。五钝俱者名为恶趣杂染愚。问。若尔利
钝二惑俱愚。何愚所摄。解云。随强而说。或可同时
义说二愚。问。护法宗。异生性障用何为体。解云。护
法自有两释。一据实通论。于二障中。分别起者。二
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
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二真见道现在前
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闇定不俱生。如称两
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
成失。无间道时。巳无惑种。何用复起解脱道为。断
惑證灭。期心别故。为舍彼品粗重性故。无间道时。
虽无惑种。而未舍彼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
及證此品择灭无为。一云。据实通摄二障。经论意
趣。唯所知障。障十地故。唯诸菩萨之所断故。言粗
重者。诸教不同。相续经云十一所治过。深密经云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7a 页 X21-0367.png
十一对。金光明云依二粗重心。如是诸教。言虽有
异。义不相违。依种子说惑无堪任。俱不违故。梁摄
大乘。粗重报者真谛自安。非正梵本。成唯识论。自
有两释。故彼复云。及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
无堪任性。如入二定。说断苦根。所断苦根虽非现
种。而名粗重。此亦应然。后粗重言。例此应释。】

「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
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二辨离垢地障。依成唯识。自有两说。一云。
微细误犯愚。即是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
所起误犯三业。一云。或唯起业不了业愚。解云。前
义愚及愚品俱说为愚。后复次意。如其次第。一能
发业愚。二不了业愚。此上二愚。即十障中耶行障
也。释粗重言。如上巳说。】

「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
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三发光地障。成唯识云。一欲贪愚。即是此
中能障胜定及修慧者。彼昔多与欲贪俱故。名欲
贪愚。(解云。据实是所知障。而言贪欲者。与贪欲同体故)今得胜定。及修
所成。复既永断。欲贪随伏。此无始来依彼转故。二
圆满陀罗尼愚。即是此中能障总持闻思慧者。合
说二愚为闇钝障。】

「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
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7b 页 X21-0367.png

【释曰。第四焰慧地障。成唯识云。一等至爱愚。即是
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
知障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不现行。唯识复云。
此即十障中第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
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故。不作意
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解云。三义释微细义虑知)彼障四
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彼昔多与第六识
中任运而生执我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名。今四
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彼便永灭。此我见等亦
永不行。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四地修得
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宁知此
与第六识俱。第七识俱执我见等。与无漏道性相
违故。八地巳去。方不行。七地巳来。犹得现起。与馀
烦恼为依持故。此粗彼细。伏有前后。故此但与第
六相应。身见等言。亦摄无始所知障摄定爱法爱。
彼定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方能永断。菩提分
法特违彼故。】

「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
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五难胜地障。成唯识云。如其次第能厌生
死乐涅槃者也。即十障中第五于下乘涅槃障。谓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
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
永断(解云。五地依四谛观以为方便。入彼四谛染净因果无差别道。是故能断皆趣二愚)。】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7c 页 X21-0367.png

「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
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六现前地障。成唯识云。一现观察行流转
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诸行流转。染分摄故。二相
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相观多
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解云。初愚执苦集流转门。后愚执灭道净相门)
十障中第六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
时便能永灭。】

「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
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七远行地障。成唯识云。一细相现行愚。即
是此中执有生者。犹有流转细生相故。(解云。执有缘生生灭
流转。据实通灭。且举初言)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是此中执有
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解云。执有缘生还灭相也)纯于无
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即十障中第七
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
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

「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
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八不动地障。成唯识云。一于无相作功用
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
相一分故。八地巳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
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8a 页 X21-0368.png
智果不违彼故。(解云。生空智果者。谓生空智所引后得智及灭定)即十
障中第八于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
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
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中纯
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
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
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
自在。】

「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
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辨才自在愚痴。及
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九善慧地障。成唯识云。一于无量所说法
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
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
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
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
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后后慧辨陀罗尼
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
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辨才自在愚。辨
才自在者。谓辨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
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即十障中第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
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巳利。彼障九地四
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8b 页 X21-0368.png

「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
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十法云地障。成唯识云。一大神通愚。即是
此中障所起事业者。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
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即十障中第十于诸
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
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
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

「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
著愚痴。二者极微细碍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十一如来地障。成唯识云。一于一切所知
境界极微细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细碍
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
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證
大涅槃大菩提故。即十障中。于第十障别开一障。
故成唯识复作此言。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馀
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
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广
引诸教。具如别章。】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
诸地。」

【释曰。自下第三说愚等意。于中有二。初明说愚等
意。后赞菩提离诸系缚。此即初也。谓欲安立十一
地故。说诸愚痴十一粗重。】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8c 页 X21-0368.png

「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释曰。第二赞无上觉离诸系缚。于中有二。初佛自说。
后菩萨赞。此即佛说。谓妙觉位。远离诸愚及彼粗重。】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

【释曰。自下第二菩萨赞叹。于中有二初总。后别。此
即初总赞。有其二义。一成就大利。即是利他功德。
二成就大果。即是自利功德。或可得菩提故名大
利。證涅槃故名为大果。或可断所知障名为大利。
断烦恼障名为大果。】

「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
稠林。现前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曰。第二别赞。有其三义。一破诸愚痴。二越诸粗
重。三现證菩提。能令菩萨具此三利。愚能罗覆网
𢛡有情。故喻罗网。粗重众多譬似稠林。又解。就释
二十二愚中。文别有四。一问。二答。三善男子下结。
四观自在下菩萨赞叹菩提功德。】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
所安立。」

【释曰。自下第四八种殊胜安立诸地。于中有二。先
请。后说。此即第一菩萨请问。如是十一地各有几
种之所安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八种。」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三。初标数略答。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9a 页 X21-0369.png
次依数列名。后善男子下。约地分别胜劣多少。此
即第一标数总答。于十一地有八种胜。】

「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
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就有
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清净。」

【释曰。第二依数列名。相续深密摄大乘第十瑜伽
七十五。名字大同。言增上意乐者。如前清净意乐
中说。(相续悕望。深密直心。梁论信乐。瑜伽意乐者。译家异故)心清净者。通
说八定为心清净。故诸圣教通说诸定。名为心学。
显扬第三说四静虑为心净者。如瑜伽论二十八
说。最初能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故偏说为增上
心学。悲清净者。四无量中悲无量也。问。悲与大悲
有何差别。答。萨婆多宗。依俱舍论。八因差别。故第
二十七云。此与悲异。由八种因。一由自性无碍无
瞋。自性异故。二由行相。三苦一苦行相异故。三由
所缘。三界一界所缘异故。四由依地。第四静虑通
馀异故。五由依身。唯佛通馀。身有异故。六由證得。
离有顶欲。證得异故。七由救济。事成希望救济异
故。八由哀悯。平等不平等哀悯异故。正理七十五
亦同俱舍。杂心第七五义辨异。婆沙第八十。三十
五复次。以释差别。广说如彼。经部师宗。如成实论。
七义以辨。故彼第二十云。问曰。悲与大悲有何差
别。答曰。悲名但心怜悯。能成办事故大悲。所以者
何。菩萨见众生苦。为尽此苦。勤修精进。又于无量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9b 页 X21-0369.png
劫修习所成。故名大悲。又以智眼见众生苦。决定
发心要当除灭。故名大悲。又多所利益。故名大悲。
亦无障碍。故名大悲。所以者何。悲心或念他恶。故
生障碍。大悲于种种深恶通无碍。又悲心或有厚
薄不等。一切平等故名大悲。又自舍巳利。但求他
利。故名大悲。悲不如是。是名差别。今依大乘。如庄
严论。六义辨悲大悲差别。故第九卷云。复有六种
差别。偈曰。

「 非等亦非常
 非深亦非顺
 非道非不得
 翻六非如是」


释曰。翻非大悲六种差别即是大悲。六种差别。一
者平等。二者常恒。三者深极。四者随顺。五者净道
六者不得。平等者。于乐受等众生所有诸受皆知
是苦故。常恒者。乃至无馀涅槃亦无尽故。深极者。
入地诸菩萨得自他平等故。随顺者。于一切众生
苦如理拔济故。净道者。所对治烦恼得断除故。不
得者。得无生忍时。诸法不可得故。大智度论第二
十七。亦以六义辨二差别。不同庄严。广如彼说。瑜
伽四十四。显扬第四。俱以四缘辨如来悲得成大
悲。而不说彼二种差别。庄严亦以四因缘得成大
悲。与瑜伽等文意不同。广如彼说。然此大悲。依萨
婆多俱舍论等。唯如来有。若依大乘。智度论第二
十七。亦同俱舍。依菩提资粮论第二大智度论第
二十庄严第九。菩萨亦有大悲。依智度二十七云。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69c 页 X21-0369.png
复次诸佛心中慈悲名为大。馀人心中名为小。问
曰。若尔者。何以言菩萨行大慈大悲。答曰。菩萨大
慈者。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
慈大悲真实最大。到彼岸清净者。六度十度等如
下当说。见佛供养承事清净者。即当十地论中所
说三种无馀。一见佛无馀。二供养无馀。三恭敬无
馀。故十地论第三卷云。菩萨大愿无馀有三。一见
一切佛无馀。二一切供养无馀。三一切恭敬无馀。
见佛无馀者。见应身报身法身佛。供养有三。一利
养供养。谓衣服卧具等。二恭敬供养。谓香华幡盖
等。三者行供养。谓修行信戒行等。恭敬亦有三种。
一者给侍恭敬。二者迎送恭敬。三者修行恭敬。或
可见佛供养承事清净者。即十种供养也。故瑜伽
论四十四云。菩萨供养如来。略有十种。一设利罗
供养。(善戒经云。供养巳身地持云身)二制多供养。(善戒经云塔地持云支提)
三现前供养。(善戒至云现见。地持同瑜伽)四不现前供养。(善戒
云不见。地持同瑜伽)五自作供养。(善戒地持皆同瑜伽)六教他供养。
(善戒地持亦同瑜伽)七财敬供养。(善戒云利益地持云财物)八广大供养。
(善戒云最胜地持云胜)九无染供养。(善戒云清净地持云不污)十正行供
养。(善戒云受持。地持云至处道)若诸菩萨亲现供养如来色身。
是名设利罗供养。若诸菩萨于为如来所造一切。
若窣堵波若龛若一若故制多新制多所设诸供
养。是名制多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身或制多所。
亲面对前现嘱现见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若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0a 页 X21-0370.png
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现前施设供养具时。
发起增上意乐俱心净信俱心。作是思惟。若一如
来法性。即是三世一切如来法性。若一如来制多
法性。即是十方一切如来制多法性。是故我今供
现如来。即是供养其馀三世一切如来。供现制多。
即是供养其馀十方一切制多。当知是名菩萨俱
供现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若诸菩萨于不
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作如来想。普为三世一
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制多。施设供养。当知是名
菩萨唯供不现前佛及制多。此中菩萨唯供现前
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养不现前
佛及以制多。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俱供养现不
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若
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唯自手作。
不使奴婢等作。不依懈堕诸放逸处。而设供养。是
名菩萨自作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
欲设供养。非唯自作。亦劝父母妻子奴婢乃至外
道等众。令于如来若制多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
当知是名菩萨自他咸共供养。若诸菩萨。现有少
分可供养物。兴悲悯心。故思施与贫苦少福无力
有情。令于如来若制多所持用供养。愿彼当来恒
受安乐。彼得此物。供养如来及以制多。菩萨于斯
自无所供。当知是名菩萨唯教他设供养。此中菩
萨若唯自供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0b 页 X21-0370.png
教他。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养。应
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若诸菩萨于如来所
若制多所。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歌颂称赞五轮皈
命。趋绕右旋而为供养。或复奉施无尽财而为供
养。是名菩萨财敬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
多所。长时施设即上所陈财敬供养。若现在前不
现在前。若自造作教他造作。即以如是所种善根。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广大供养。若诸菩
萨。于如来所若制多。自手供养。无染污心。而为供
养。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财敬故诈设
种种虚事供养。是名菩萨无染供养。又诸菩萨。若
无财物可设供养。然于所有。或瞻部洲四大洲乃
至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上中上品供养如来
一切供具。菩萨于彼以净信俱胜解俱心。周遍思
惟。一切随喜。如是菩萨少用功力而兴无边广大
供养。摄受菩萨广大资粮。(以上是财供养以下明法供养)若诸菩
萨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乃至下如搆牛乳顷。普于
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
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
于佛法僧修习随念。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于一切
法发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起无
分别无相心住。何况于此若过若增。如是守护菩
萨所受尸罗律仪。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菩提分法
精勤修学。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正勤修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0c 页 X21-0370.png
学。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如是供养为最
第一。过前所说。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由
此十相。应知是名供养如来。若法若僧。随其所应
当知亦尔。具说如彼。若广分别。如善戒经第六。地
持第七。庄严第九。智度第三十。婆沙二十九及第
三十。成就有情清净者。即四摄事。故显扬第三云。
成就行者。谓四摄事。总摄说为成就有情行。若巳
入圣教所化有情界。以财法二种摄受义故。此中
财摄者。谓助摄受方便令成就故。法摄者。谓正摄
受转及随转方便令成就故。如是四摄事。依五种
摄行说为摄事。五摄行者。一令附巳摄。二令受善
摄。三令起善正勤摄。四令善成就摄。五令善解脱
摄。瑜伽三十七云。当知成就略有六种。一者成就
自性。(谓善法种子及数习现行以为自性)二者所成就补特伽罗。略
有四种。(谓三乘种性及无种姓人也)三者成就差别。略有六
种。(一者谓根。二善根。三智慧。四下品。五中品。六上品)四成就方便有二十
七种。(一界增长乃至俱成就等)五能成就者有六种。(一解行地谓地
前。二净意乐地谓初地也。三正行地从二地至七地四决定地谓八地。五决定行地谓九地也。六究竟地
谓十地及佛地也)六巳成就人相。谓三乘人。各有三品九
品差别相。广说如彼。生清净者。谓诸菩萨为利有
情受种种生。名生清净。故瑜伽论三十八云。诸菩
萨生略有五种。摄一切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何
等为五。一者除灾生。(地持云息苦生。善戒经云离苦有)二者随类
生。(地持亦同。善戒经云随心行有)三者大势生。(地持云胜生善戒云胜有)四者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1a 页 X21-0371.png
增上生。(地持亦同。善戒云自在有)五者最后生。(地持亦同善戒云后有)
灾生者。谓诸菩萨以大愿力或自在力。于饥馑时。
作大鱼等。以肉给施饥饿众生。于疾疫时。作大医
王。息一切有情疾疫。于斗诤时。作大地主。息除斗
诤。名除灾生。维摩经中意亦同此。随类生者。谓诸
菩萨以大愿力或自在力。随生六趣种种类中。随
彼恶行。化令行善。名随类生。大势生者。谓诸菩萨
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诸异熟
果。一切世间最为殊胜。名大势生。增上生者。谓诸
菩萨始从初地。作转轮王。王瞻部洲。得大自在。乃
至十地。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
彼菩萨即由此业增上所感。名增上生。最后生者。
谓诸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巳极圆满。或生刹
利婆罗门家。现等正觉。广作一切佛所作事。名最
后生。三世菩萨曾当现生。一切皆此五生所摄。除
此无有若过若增。唯除凡地菩萨受生。何以故。此
中意取有智菩萨诸所受生为五生故。如是诸生。
大菩提果之所依处。令诸菩萨疾證无上正等菩
提。名生清净。具说如彼。善戒经第九。地持第十。大
同瑜伽。又解。菩萨受生具四因缘。名生清净。四种
因缘。如下文说。问。地上菩萨巳离三恶。如何得有
除灾生等。答。依变化故作如说。故大般若第三百
九十四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一切白净
圣无漏法。而生恶趣受傍生身。佛言善现。于意云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1b 页 X21-0371.png
何。如来化作傍生身时。是实傍生受彼苦不。善现
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来化作傍生身时。非
实傍生。不受彼苦。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亦复
如是。虽成就一切白净无漏法。而为成就诸有情
故。方便受傍生身。由受彼身。如应成就诸有情类。
又云。菩萨现受种种傍生等身。虽受彼身。而实非
彼。亦不为彼过所染污。乃至广说。解云。既云菩萨
亦复如是。又云而实非彼。故知变化而非实身。问
既是化身同彼如来。何故佛果除生清净。答。虽于
三恶与佛无异。于人天中。菩萨亦有实受生故。于
佛果位。除生清净。谓五生中。初二同佛。后三即与
如来有异。威德者即威力也。此如瑜伽第三十七
威力品说。彼云。云何诸佛菩萨威力。略有三种。一
者圣威力。谓佛菩萨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随其所
欲一切事成。心调柔故。善修心故。是名圣威力。二
者法威力。谓诸胜法。有广大果。有大胜利。是名法
威力。此中法者。即是六种波罗蜜多。所谓布施乃
至波若。如是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三者俱生
威力。谓佛菩萨先集广大福德资粮。證得俱生甚
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又佛菩萨如是威力品类
差别。复有五种。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
俱生威力。四者共诸声闻独觉威力。五者不共声
闻独觉威力。神通威力者。具如彼说。法威力者。谓
布施威力乃至波若威力。俱生威力者。谓性能忆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1c 页 X21-0371.png
念诸本生事。为欲利益诸有情故。不由思择。于极
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大苦。悉能堪忍等。共不共威
力者。略由三相。应知不共。一者微细故。二者品类
故。三者界故。诸佛菩萨。于无量数诸有情类及无
量数威力方便如所应作诸利益事。皆如实知。无
不能作。是名微细。一切品类神通威力法威力俱
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类。以一切世界一切有
情界为威力境。是名为界。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
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
何以故。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诸有情。
是故最极唯以一界为神通境。除上所说。所馀诸
佛菩萨威力。当知粗相与二乘等共。如是诸佛菩
萨威力。声闻独觉尚不能及。何况所馀一切天人
异生外道。善戒经神通品。地持论威力品。大同瑜
伽。具上威力故。名威德清净也。】

「善男子。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
净。后后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
德清净。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于佛地。除生清净。」

【释曰。自下第三约地分别胜劣多少。于中有二。初
依八殊胜辨其胜劣。后又初地下通约馀德辨其
胜劣。此即初也。谓从初地乃至第十。于一一地。皆
具八种展转增胜。若至佛地。唯有七种。除生清净。
解云。佛地除生清净者。约除灾等五种生说。瑜伽
等说五种受生。唯说十地。不通地前及佛地故。又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2a 页 X21-0372.png
解。谓十地中摄报果。十王报体。通分段变易。皆用
地前有漏诸波罗蜜为总别报因。用地上有漏波
罗蜜为别报因。无漏波罗蜜为增上缘。并从净因
生。体是胜妙果。故名生清净。故下文言。极净善根
所集起故。佛俱无故。名除生清净。】

「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诸地平等皆有。当知自地
功德殊胜。」

【释曰。自下第二通约馀德辨其胜劣。于中有二。初
明胜劣。后明有上无上差别。此即第一明胜劣。谓
初地中所有功德。地地皆有。且如十种波罗蜜多
地地皆有。而初地中施度殊胜。馀九非胜。第二地
中戒度殊胜。馀九非胜。馀诸地中。准此应知。】

「一切菩萨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当知无上。」

【释曰。第二有上无上分别诸地。十地功德更有胜
上。故名有上。佛地功德无有胜故名无上也。依善
戒经第三卷说。无上菩提具七无上故名无上。一
者身无上。三十二相庄严身故。二者受持无上。自
利利他与他乐故。三者具足无上。谓寿命具足。见
具足。戒具足。行具足故。四者智慧无上。谓四无碍。
五者不可思议无上。所谓具足六波罗蜜故。六者
解脱无上。如来能坏二种障故。七者行无上。所谓
圣行天行梵行。如来以是无上身故名大丈夫。受
持无上故名为大悲。具足无上故名到彼岸。智慧
无上故名一切智。不可思议无上故名阿罗呵。解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2b 页 X21-0372.png
脱无上故名大涅槃。行无上故名三藐三佛陀。具
此七故。佛陀功德名无上也。】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生于诸
有情最为殊胜。」

【释曰。第五约殊胜生分别诸地于中有二。先问。后
答。此即菩萨乘前发问。谓前所说生殊胜者。依何
义故名为殊胜。】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标数略答
后别释四因缘。此即初也。】

「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择力所取故。
三者悲悯济度诸众生故。四者自能无染除他染故。」

【释曰。第二别释四缘。一者求大菩提极净善根所
集起故。此即瑜伽所说势力受生也。二故意思择
者。即是愿力受生。故庄严十三卷云。愿力受生者。
入大地菩萨。此上二种即是近缘。三悲悯故者。此
入生死。四自能无染除他染故。谓地上菩萨能除
烦恼所知障故。能除他染。若自有染。不能除他。故
维摩云。自疾不能救。那能救诸疾。人又云。若自有
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
是处。(十地论同有此释)问。此说殊胜依何生说。答。如上所
说除灾生等五种生说。于理无失。依庄严论。菩萨
受生。总有四种。故十三卷云。次说菩萨四种受生。
偈曰。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2c 页 X21-0372.png

「 业力及愿力
 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种力
 菩萨而受生」


释曰。四种受生者。一业力生。二愿力生。三定力生。
四通力生。业力生者。谓信行地菩萨业力自在。随
所欲处而受生故。愿力生者。谓入大地菩萨愿力
自在。为成熟他。受畜生等生故。定力生者。谓得定
菩萨定力自在。舍于上界下受生故。通力生者。谓
菩萨得神通力自在。能于兜率天等示现诸相而
受生故。今依此经。除初业力。依馀生说。】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行广
大愿妙胜愿(相续经云。何故发妙愿胜愿名力愿。深密经云。一切妙愿胜愿殊胜力愿也)。」

【释曰。自下第六约三大愿分别十地。于中有二。先
问。后说。此即总问发三愿缘。然此三愿。诸说不同。
一云。缘诸众生名为大愿。所缘广故。上求菩提名
为妙愿。愿妙觉故。即说此一名为胜愿。过二乘愿
及地前故。一云。三愿约四缘说。初之二缘显广大
愿。第三一缘显其妙愿。第四一缘显其胜愿。一云。
三愿同体。随义说三。所缘广故名为广愿。胜二乘
故名妙名胜。】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三。初标数略答。
次别释四缘。后总结四缘。此即略答。四因缘故能
发三愿。而不别释三愿别相。】

「谓诸菩萨能善了知涅槃乐住堪能速證。」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3a 页 X21-0373.png

【释曰。自下第二别释四缘。此即第一堪證涅槃。此
即是其由无分别智不住于生死。】

「而复弃舍速證乐住。」

【释曰。此即第二而舍速證乐。即是常起大悲故。不
入于涅槃。】

「无缘无待发大愿心。」

【释曰。辨第三缘不缘报恩。不待报恩而起大悲。故
深密经云不为报恩而发大心。相续经云无所用
无所为也。】

「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处多种种长时大苦。」

【释曰。显第四缘。即五生中除灾生。或可随类生也。】

「是故我说彼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释曰。第三总结可知。】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
应学事。」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诸度。于中有十八问。即为十
八段。一所学种数多少门。二分别三学相摄门。三
分别福智资粮门。四五相修学六度门。五诸度数
无增减门。六分别诸度次第门。七六度品类差别
门。八波罗蜜多得名门。九诸度清净种数门。十分
别五相五业门。十一最广大等五相门。十二六度
因果无尽门。十三爱度不得度果门。十四诸度威
德种数门。十五诸度因果义利门。十六众生自业
过失门。十七般若取法无性门。十八三种波罗蜜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3b 页 X21-0373.png
多门。此即第一所学种数多少门。先问。后答。此即
问也。】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处略有六种。」

【释曰。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标数略答。后依
数列名。此即第一标数略答。谓所学事总有六种。】

「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到彼岸。」

【释曰。第二依数列名。(深密经云。檀波罗蜜。尸罗。羼提。毗梨耶。禅。般若。波罗蜜者。
彼岸梵音。此标唐言)此释六度总别名义。六到彼岸。是其总
名。施戒等者。即是别目。然到彼岸。诸教不同。依瑜
伽论。第四十九。以三种义释到彼岸。一时。二自性
清净。三得妙果。故彼论云。如是十法。最极长时。乃
至能圆證自性最极清净殊胜。能得最极菩提妙
果。是故说名波罗蜜多。善戒第九。地持论第十。大
同瑜伽。依梁摄论。以三无等释到彼岸。故第九云。
一时无等。谓三大劫。二加行无等。谓四修等。三果
无等。即是三身所显菩提。彼岸皆具此三义故。通
称波罗蜜。具说如彼。(新摄大乘释皆无此言)依新摄论。即说
六度最胜义故名到彼岸。故摄大乘第七卷云。论
曰。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于诸世尊
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
称波罗蜜多。世亲释云。超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
彼岸。是故通名波罗蜜多。无性第七大同世亲。依
智度论第十二卷。有五复次释到彼岸。一云。于施
等退。回向小乘。如舍利弗等。名为此岸。直进不退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3c 页 X21-0373.png
成办佛道。名到彼岸。二云。悭等六弊名为此岸。施
等六度名到彼岸。三云。有无二见名为此岸。破有
无见智名到彼岸。四云。为结使缚所行施等名为
此岸。非结使缚所行施等名到彼岸。五云。生死大
海名为此岸。涅槃大城名到彼岸。具说如彼。依杂
集论第十一卷。以三最胜显波罗蜜。彼云。一自体
最胜。并积习。二方便最胜。三果最胜。积习者谓长
时也。具此三义。名到彼岸。又彼复云。最胜所作故。
最胜所至故。名波罗蜜多。一切佛菩萨所为所到
故。复次到所知彼岸故。名波罗蜜多。安住佛性故。
复次济度自他最极灾横故。名波罗蜜多。能令自
他越度生死大苦海故。释别名者。如庄严论第七
卷云。能除贫穷故名施。能令清凉故名戒。由具戒
者于境界中热恼息故。能破瞋恚故名忍。忍破瞋
恚能令尽故。能建善故名进。建立善法由此力故。
能持心故名定。摄持内意故。能解真法故名慧。晓
了第一义故。依摄大乘第七卷云。又能破裂悭吝
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
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又能灭尽忿怒雠。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
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
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
耶恶慧。及能真实品引知法。故名为慧。世亲释云。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4a 页 X21-0374.png
以于因时破悭惠施。果时能裂一切贫穷。及于果
时。引大财位广福资粮。故名为施。又于因时息诸
恶戒。果时能灭恶趣。及于未来能取善趣。于现在
能得等持。故名为戒。如是一切波罗蜜多训释言
词。如应当说。及能善住自他安稳者。谓于自身不
为忿怒过失所恼。不生他苦。故得安稳。无性释云。
谓于因时能破悭吝。亦能引广福德资粮。及于果
时能裂贫穷。得大财位。故名为施。馀释别名。其文
易了。解云。世亲论意。资粮属果。无性论资粮属因。
馀者皆同。梁论第九意同新论。掌珍第二及胜鬘
经释名少异。恐繁不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
是增上戒学所摄。几是增上心学所摄。几是增上慧
学所摄。」

【释曰。自下第二分别三学相摄门。于中有二。先问。
后答。此即请问。】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
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
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释曰。第二如来正说。谓随用说。戒摄前三。以戒资
粮是戒自性戒眷属故。定即心学。般若是慧。诸教
皆同。如名可知。精近遍三。策三学故。相续深蜜亦
同此经。问。善戒经云。戒摄戒度。心摄定度。慧摄慧
度。如何此经与彼有异。解云。相摄有其多义故。今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4b 页 X21-0374.png
先辨三学。后明相摄同异。言三学者。如世亲摄论
第一卷云。增上戒者。谓十地中依戒而学。故名增
上戒。即诸菩萨所有律仪。于诸不善。无复作心。增
上心者。谓在内心。或即依心而学。故名增上心。即
诸三摩地。增上慧者。谓趣證慧。故名增上慧。或依
慧而学。故名增上慧。即是无分别智。言增上者。是
最胜义。故瑜伽论第八云。唯于佛独有此三。不共
外道。如是名为最胜义故。名为增上。具说如彼。广
释三学。如无性摄论梁论第一显扬第七瑜伽二
十八法集经第六杂阿含第四十。广辨三学差别。如
成唯识第九摄大乘第七第八。后明相摄。诸教不
同。依善戒经。戒唯摄戒。定唯摄心。慧唯摄慧。不配
馀度。故第九云。六度有三戒。一随戒戒。二随心戒。
三随智戒。尸度名为随戒戒。禅度名为随心戒。智
度名为随智戒。(此即自性相摄)若依此经相续深密。前三
摄戒。是资粮。是戒自性戒眷属故。静虑摄心。般若
摄慧。精进遍三。策三学故。(此即随用相摄)依庄严论。意同
此经。故第七云。偈曰。为摄三学故。说度有六种。初
三二初一。后二二一三。(解云。初三者。谓初三度。二者谓初三度即是二。一聚
二眷属。尸罗为聚。檀及羼提为眷属。初一者谓初三及二。即三学中是初一戒学。后二者。即是后二禅度
般若度。重二者。谓后二度。如其次第即是心慧二学。一者。谓精进一度。三者谓此一度遍三学也)若
依瑜伽第四十九。前四摄戒。第五摄心。第六摄慧。
故彼论云。由前四度资粮自性眷属守护。当知圆
满增上戒学。由静虑度。当知圆满增上心学。由般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4c 页 X21-0374.png
若度。当知圆满增上慧学。具说如彼。地持论第十
亦同瑜伽。(此即随显相摄)依摄论等。六度一一更互相摄。
以此准知。三学一一皆摄六度。故摄论云。如是六
属相决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度戒有处
所以施声说。如是乃至戒有处所以慧声说。谓于
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
相助成。如是意趣。广说如彼。(此即助伴相摄)然此诸教摄
义不同。故成唯识约四种义。以辨相摄。一自性摄。
二助伴摄。三随用摄。四随显摄。故第九云。若自性
摄。戒唯摄戒。定摄静虑。慧摄后五。(约十度门以辨相摄)若辨
助伴。皆具相摄。若随用摄。戒摄前三。资粮自体眷
属性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约十度行说)精进三摄。遍
策三故。若随显摄。戒摄前四。前三如前。及守护故。
定摄静虑。慧摄后五。解云。唯此诸圣教中。若据一
义。故不相违。】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
是福德资粮所摄。几是智慧资粮所摄。」

【释曰。自下第三分别福智资粮门。先问。后答。此即
请问。】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
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
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

【释曰。此即如来正说。谓六度中。初三是福。后一是
智。馀二即通二种资粮。释此经意。如瑜伽论第三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5a 页 X21-0375.png
十六。彼云。云何为福。谓施戒忍三。云何为智。谓第
六般若。精进静虑通于二分。若依精进。修施戒忍
及四无量。名为福分。若依精进。习闻思修所成三
慧及蕴等善巧。名为智分。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
种无量。名为福分。若依静虑。修蕴界等种种善巧。
名为智分。地持论第一。善戒经第二。世亲摄论第
六。梁论第八。大同瑜伽。然此福智二种资粮。略释
名义。后辨相摄。言名义者。能生福果。与福为因。名
福资粮。能生智果。与智为因。名智资粮。言资粮者。
若依梁论。成就义故。名为资粮。故第八云。此福及
智。有二种功用。一能助道。二能成道体。由此二故。
道得成就。故说此二为通资粮。若依无性摄论。运
集义故名为资粮。故第六云。言资粮者。经无量劫
所运集故。若依菩提资粮论。有其五义。一者满义。
二者持义。三长养义。四者因义。五具足义。故第一
云。言资粮者。是其满义。由此能满菩提法故。又以
持为义。由此能持菩提法故。又以长养为义。由此
长养菩提法故。又以因为义。由此能生菩提法故。
又以众分具足为义。由此具足菩提法故。名为资
粮。具说如彼。言相摄者。诸教不同。略有八例。一者。
前三是福。后三是智。如无性摄论第六卷云。福资
粮者。谓施戒忍三种加行。智资粮者。精进静虑及
闻慧等。智度论第十五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
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福德门。知一切法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5b 页 X21-0375.png
实相般若是智慧门。般若要因禅定。禅定必须大
精进力。二者。初二及第四是福。后二及第三是智。
如优婆塞戒经第二卷二庄严品云。施戒精进名
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三者。前二是福。后一
是智。三通二种。如庄严论第十卷云。问。二聚摄六
度云何。偈曰。

「 初二为福聚
 第六即是智
 馀三二聚因
 五亦成智聚


释曰。施戒为福体。波若为智体。忍进定三通为二
聚因。由俱作故。五亦成智聚。由智回向故。具说如
彼。四者。前三是福。后一是智。馀通二种。如即此经
相续深密地持论第一善戒经第二无性世亲摄
论第六梁摄论第八瑜伽三十六。五者。前五是福。
后一是智。如伽耶经云。助道者五波罗蜜。断道者
般若波罗蜜。又智度论云。五波罗蜜殖诸功德。般
若波罗蜜能除著心。六者前。五是福。后一通福智。
如涅槃经第二十七狮子吼品云。福庄严者。谓从
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慧庄严者。谓从
一地乃至十地。解云。地者即是慧也。故无性摄论
第七卷云。法无我智分位名地。七者。前是福。六皆
是智。如前所引大庄严论云。五亦成智聚者。后由
般若能回向故。一切诸波罗蜜皆成智聚。解云。前
五度非但是福。亦通智聚。由智回向故。八者。施戒
及定为福。般若为智。略不配释忍进二度。如大菩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5c 页 X21-0375.png
萨藏经般若品云。云何名为二种资粮善巧。谓福
及智。云何为福。谓施戒修。云何为智。谓修行般若
摄取于智。具说如彼。或可六度皆通福智。一一度
中互相助成。各具六故。解云。诸经及论。随机不同。
种种异说。各不相违。】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此六种所学事中。菩
萨云何应当修学。」

【释曰。自下第四五相修学六度门。先问。后答。此即
请问五相修法。】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种相应当修学。」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答。于中有二。初标章举数。
后次第别释。此即初也(深密经云有五种观法)。】

「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
猛利信解。」

【释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释五相。即为五段。此释第
一猛利信解相。如摄大乘即七卷云。谓于诸度相
应圣教。虽极甚深。而能信解。解云诸度相应教甚
深者。如杂集论第十一云。十二分圣教中。方广分
名菩萨波罗蜜多藏。如经中说。大乘者即是菩萨
波罗蜜多藏。又第十二云。复次何缘说方广分为
广大甚深耶。由一切种智性广大甚深故。谓此所
得一切种智性果最广大甚深故。因受果名。是故
别说方广分为广大甚深。】

「二者次于十种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慧精进修行。」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6a 页 X21-0376.png

【释曰。第二行十法行。十种法行。如前所引瑜伽决
择七十四说。显扬第二。今释经文。两说不同。一云。
十种法行即是三慧。故以三慧精进修行十种法
行。故相续经作如是说。于彼行十法行闻思修慧。
又深密云。有十法行如实修行闻等慧故。一云。三
慧正显其观。十种法行即是助伴。故辨中边论第
三卷云。颂曰。菩萨以三慧。恒思惟大乘。如所施设
法。名作意正行。乃至彼云。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
曰。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何等为十。颂曰。谓书
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论
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
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
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解云。后说为胜。
所以者何。彼论复云。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

「三者随护菩提之心。」

【释曰。第三护菩提心。谓发菩提心令不退转。名护
菩提心。广释发菩提心。如发菩提心经第一广赞
菩提心。如华严经五十九。】

「四者亲近真善知识。」

【释曰。此释第四近善知识。如瑜伽论第四十四。彼
云。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一者住戒。于诸
菩萨律仪戒中。妙善安住无缺无穿。二者多闻。觉
慧成就。三者具證。得修所成随一胜善。逮奢摩他
毗钵舍那。四者哀悯。内具慈悲。能舍自巳现法乐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6b 页 X21-0376.png
住。精勤无怠饶益于他。五者无畏。为他宣说正法
教时。非由恐怖忘失念辨。六者堪忍。于他轻讥调
弄鄙言违拒等事。非爱言路种种恶行。皆悉能忍。
七者无倦。其力充强能多思择。处在四众说正法
时。言无謇涩。心不疲厌。八者善词。语具圆满。不坏
法性。言词辨了。广赞善知识。如法句经及华严经
五十八。又瑜伽云。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
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待。恒常发起爱敬净
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
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
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于善友。若正依止
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
发作奉教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具说
如彼。】

「五者无间勤修善法。」

【释曰。此辨第五无间勤修。如摄大乘说。恒常无间
修习六度方得圆满。此即长无间慇重无馀。四种
修中无间修也。依成唯识。更加发心以为五修。辨
此经意。说五根者。欲修六度。要具五相。一于度教
发胜信解。若不依正教。成耶行故。二巳信圣教。起
十供养。发三种慧。是行体故。三随护善根。令不退
故。四近善知识。藉胜缘故。五无间修。令速满故。若
依摄大乘论。说修有五。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
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又杂集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6c 页 X21-0376.png
论第十二卷。修略有五。谓依止住持修。依止作意
修。依止意乐修。依止方便修。依止自在修。广说如
彼。恐繁不述。】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
学事。但有六数。」

【释曰。自下第五诸度数无增减门。有十种度。分之
为二。初明六度数无增减。后明四度数无增减。前
中有二。先请。后说。此即请问唯六所由。】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因缘故。」

【释曰。自下世尊正说。于中有四。一者标数。二者别
叙。三者属当。四者别释。此即第一标数略答。由二
缘故。数无增减(相续经云二事。深密二义者。因缘事义。名异意同)。】

「一者饶益有情故。二者对治诸烦恼故。」

【释曰。第二别叙二缘。如经可知。】

「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后三对治一切烦恼。」

【释曰。第三举前三后三。属当二缘。谓六度中施戒
忍三。饶益有情。精进等三。对治烦恼。】

「前三益饶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
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
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

【释曰。自下第四次第别释。前三饶益。后三对治。此
释前三饶益后三对治此释前三饶益有情。深密
等云。前三种度。如次三益。资世摄受益。不加摄受
益。无报怨心益。成唯识云。又前三种饶益有情。施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7a 页 X21-0377.png
彼资财。不损恼彼。堪忍彼恼。而饶益故。广如杂集
等。】

「后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
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
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
由般若故。永害随眠。」

【释曰。此明后三对治烦恼。谓彼精进非如静虑永
伏一切现行烦恼。非如般若永害一切种子随眠。
而由精进能修诸善。由此诸惑不倾动。善品加行
即是精进。能与定慧方便故。说名加行。由静虑故
永伏现惑。由般若故永害种子。故说后三对治烦
恼。成唯识云。精进等三对治烦恼。虽未伏灭。而能
精勒修对治彼诸善加行。永伏永灭诸烦恼故。广
如杂集等。然此六度唯六所由。乃至有五种。有处
一义以释六数。如优婆塞戒经第一卷云。为除外
道六方耶说。故说六度。佛言东方如施。初始出故。
南方如戒。以似右故。西方如忍。忍恶于后故。北方
如精进。名号胜故。下方如禅。观察恶道故。上方如
慧。无上无生故。又智度论四十六云。何故如来正
说六度。不多不少。答。佛为法王。随众生机。或时略
说。一二三等。或时广说。如贤劫经八万四千诸波
罗蜜。复次六道众生皆受身心苦恼。菩萨生大悲
心。为灭六道众生苦故。生六波罗蜜。不多不少。又
瑜伽论四十九云。为摄三学故唯说六。初四摄戒。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7b 页 X21-0377.png
次一摄心。后一摄慧。由此建立波罗蜜多唯有六
种。无增无减。或以二义释无增减。如即此经相续
深密梁论第十。或以三义释无增减。如摄大乘
第七卷云。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
治所治障故。證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就诸有
情故。广说如彼。世亲无性摄大乘释亦同本论。又
杂集论第十一云。数有二种。一计算数。二决定数。
计算数者。谓六波罗蜜。决定数者。谓波罗蜜唯有
六不增不减。何以故。诸菩萨道。略有二种。一增上
生道。即前三度。二决定胜道。即后三度。具说如彼。
(此是初缘)复次罗蜜多是无住涅槃方便故。其数唯
六缘。所以者何。前三度故不住涅槃。后三度故不
住生死。具说如彼。(第二缘)复次摄益有情故。对治烦
恼故。说唯六数。即同此经二意说六。(第三缘)或以四
义释无增减。如成唯识第九卷说。然依彼论。有其
三义。一总明十度数无增无减。有其二义。一除十
障故。二證十如故。二别明六度数无增减。有其四
义。一依三因。为除六种相违障故。渐次修行诸佛
法故。渐次成就诸有情故。具如摄论。二约二道。谓
增上生道决定胜道。同杂集论初复次释。三利生
除障。即同此经。四不住道。明无增减。谓前三故不
住涅槃。以后三故不住生死。具说如彼。解云。摄大
乘论唯说前三。谓渐除障。渐行佛法。渐熟有情。杂
集唯说后三种意二种道等。成唯识论。通摄二论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7c 页 X21-0377.png
所说六种。故成四缘。或可唯识开为六缘。开摄论
中三因别故。此经二缘。如杂集论及成唯识。寻即
可知。三别明四度数无增减。至文当释。依庄严论
第七卷中有六行偈。各各皆说立六所由。一者为
摄自利三事故。二者为摄二利六事故。三者为摄
他利六事故。四者为摄大乘四因故。五者为摄大
乘道故。六者为摄大乘三学故。寻文可知。故不繁
释。】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所馀波
罗蜜多但有四数。」

【释曰。自下第二辨后四度数无增减。所言四者。即
十度中后四种度。所谓方便愿力及智。于中先请。
后说。此即请问唯四所由。】

「佛告观自在菩萨。善男子。与前六种波罗蜜多为助
伴故。」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总答说四
无增减意。后别释四度无增减义。此即总答唯四
所由。能与六种为助伴故。唯有四种而无增减。故
成唯识云。后唯四者。为助前六令满足不增减故。
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
若令满足故。】

「谓诸菩萨于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
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

【释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释四度。即分为四。此即第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8a 页 X21-0378.png
一释方便度助前三度。先释。后结。后之三度。准此
应知。此即正释方便助三。谓诸菩萨于前三度所
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
然诸摄事通说种种方便摄受。相续深密皆云摄
事。不言四故。或可诸摄即四摄事。故梁摄论云。于
前三度所摄众生。由四摄事。安立善处。】

「是故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

【释曰。第二结文可知。】

「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修无间无有堪能
羸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于菩
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
间慧。」

【释曰。自下第二愿助精进。于中有二。先释。后结。此
即释也。于中有二。初明起愿所由。后明愿助精进。
此即第一起愿所由。文有三节。即为三缘。一者菩
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无间修诸善品法。无有
堪能。(深密经云于现身中)二者羸劣意乐故。欲界散位胜解
故。由此二缘。于内位定无有堪能。梁摄论云。或为
愿生下界。或由心羸劣。于恒修习及心内位。无有
功能。三者于大乘教。不能听闻。不能缘虑。不能善
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由上三缘
故起愿度。】

「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为未来世烦恼轻微
心生正愿。」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8b 页 X21-0378.png

【释曰。自下第二正明愿助精进。于中有二。初明起
愿。后释助愿精进。此明起愿。谓彼菩萨摄受少分
布施等福。便作是愿。由斯福力。于未来世烦恼微
薄。梁摄论云薄少善根。】

「如是名愿波罗蜜多。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

【释曰。正明愿助精进。如文可知。】

「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释曰。第二总结应知。】

「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
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胜解。」

【释曰。第三力助静虑。先释。后结。此即释也。于中有
二。初释力度。后释力助静虑。此释力度。谓诸菩萨
由三因缘。得胜意乐及得胜解。三因缘者。一亲近
善友。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由此三缘。转劣意
乐。得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胜解。即用二法名之
为力。然三缘中。如理作意。相续经内正思惟。梁论
亦尔。深密经云。如理思惟者。名异义同。或可此中
唐本为正。内正思惟摄在力中。问。此所说意乐胜
解有何异耶。解云。相续经云。转劣悕望。得力悕望。
殊胜上界能内一心。准彼经意。转劣悕望者。于下
界劣欲乐。得力悕望者。得欲界胜欲乐。上界能内
一心者。即是静虑也。深密经云。转彼薄心增长善
力。于彼真如法界之中得增上力。是菩萨力波罗
蜜得内心定。是故我说力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8c 页 X21-0378.png
为伴。解云谬结。译家错也。今此经云转劣意乐得
胜意乐者。舍劣欲乐得胜欲乐。言亦得者。非唯欲
界。亦得上界。如是意乐以为力度。梁论说云。能除
羸弱心地。于微妙境得强胜心地者。亦是译家谬
也。问。此力度是后得智。如何欲及胜解为自性耶。
解云。自性以慧为体。今依助伴出体。故说欲等。】

「如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

【释曰。第二力助静虑。谓如上说名为力度。由此力
故。于内心住静虑度中有胜堪能。】

「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释曰。第二结文可知。】

「若诸菩萨于菩萨藏巳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

【释曰。第四智助般若。先释。后结。释中有二。初释智
度。后明智助般若。此即初也。谓于菩萨藏教能闻
是闻慧。缘即思慧。善修习者即是修慧。由此能发
静虑。或可闻思能发静虑。静虑即是修慧所摄。若
广分别。如梁论说。彼云。菩萨缘菩萨藏文句。所生
闻思慧修慧及缘五明智。此智能生如理简择真
俗境智。此智或在无分别智前。或在无分别智后。
是菩萨智波罗蜜。由此智能生定。及引出世般若。
故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助伴。】

「如是名智波罗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

【释曰。第二正明智助般若。如经可知。】

「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9a 页 X21-0379.png

【释曰。第二结文可知。相续深密大同此经。广如梁
摄论第十卷说。广释四度。如善戒经第九地持第
十瑜伽四十九。】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
罗蜜多。如是次第。」

【释曰。自下第六分别诸度次第门。先问。后答。此即
请问六度前后次第所由。略而不辨后四次第。或
次前文巳辨其义。故不说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

【释曰。自下如来正说。于中有三。初标章略说。次依
宗释。第三总结。此即如来标章略答我依引发。故
说六度。如是次第。谓能为后后依止义故。】

「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
为护禁戒便能忍辱。修忍辱巳能发精进。发精进巳
能办静虑。具静虑巳便能获得出世间慧。」

【释曰。此即第二正释六度前后次第。此当庄严引
发次第。故庄严论第七卷云。前后者。谓依前后得
起。何以故。由不顾资财故。受持戒行。持戒行巳能
起忍辱。起忍辱巳能起精进。起精进巳能起禅定。
起禅定巳能解真法。又摄大乘第七卷云。论曰。何
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
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无性释云。随顺生后
波罗蜜多故者。谓于财位不著巳能守尸罗。具尸
罗巳便能忍受。能忍受巳堪耐乖违。故发精进。发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9b 页 X21-0379.png
精进巳心便得定。心得定巳能如实知。故此六种
如是次第。世亲释云。如是六度。依生前后说此次
第。】

「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释曰。第三总结应知。然六次第诸教不同。或以一
义以释次第。即此经相续深密新摄大乘及二释
论。皆以引发以明前后。或以二义。如梁摄论。一引
发次第。同此经等。二持净次第。论云。前前波罗蜜
由后后波罗蜜所清净故。或以三义。如善戒经第
九卷地持论第十瑜伽四十九。一对治故。二生起
故。三得果故。具如瑜伽。又以三义。如杂集第十一。
一者引发。二者持净。三者粗细。引发持净如前应
知。言粗细者。于诸行中。施行最粗。故先建立。于忍
等行。戒为最粗。故次建立。乃至于慧静虑为粗。一
切行中慧为最细。故最后立。又庄严论亦以三义。
一者前后。即同引发。二者下上。前者为下。后者为
上。三者粗细。即同杂集。故彼偈云。前后及下上。粗
细次第起。如是说六度。不乱有三因。或以四义。如
成唯识第九卷。一引发。二持净。三粗细。四易难。或
可易难释上粗细故。成唯识第九卷云。十次第者。
谓由前前引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
后后细。易难修习。次第如是。】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
有几种品类差别。」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79c 页 X21-0379.png

【释曰。自下第七六度品类差别门。先问。后答。此问
六度品类差别。】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有三种。」

【释曰。自下第二世尊正说。于中有二。初总标六三
合有十八。后次第别开六种各三。此即初也。然此
品类诸教不同。解深密经相续深密摄大乘论瑜
伽七十八。约前六度。各开三类。而不解。瑜伽菩萨
地无性世亲摄大乘释梁朝释论及杂集论。开六
各三。而亦解释。依成唯识。具约十度。前六各三。后
四各二。而不解释。四各二者。方便有二。一回向方
便善巧。二拔济方便善巧愿有二种。一求菩提愿。
二利乐他愿。力有二种。一思择力。二修习力。智有
二种。一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故今依经且释
前六。其间同异。对文辨释。】

「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

【释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释。释六种三。即分为六。此
即第一布施三品。瑜伽三十九。以九种相释施三
类。彼云。财施者。谓以上妙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
伏悭垢而行惠施。调伏畜积而行惠施。广说如彼。
无畏施者。谓济拔师子虎狼鬼魅等畏。济拔王贼
等畏。济拔水火等畏。法施者。无倒说法。称理说法。
勤修学处。如是一切总说九相。此三种名。诸处无
异。世亲释曰。法财无畏。如次益他善根身心。以是
因缘。故说三种。无性释论。有二复次。初顺瑜伽。后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80a 页 X21-0380.png
同世亲。故不重述。杂集十二十八任持显六三品。
财无畏法如次身心善根任持。同世亲说益身心
等。依梁释论。有二复次。彼云。法施利益他心。财施
利益他身。无畏施通益身心。复次由财施有向恶
者引令皈善。由无畏施摄彼令成眷属。由法施生
彼善根及成熟解脱。由具此义。故说施有三品。】

「戒三种者。一者转舍不善戒。二者转生善戒。三者转
生饶益有情戒。」

【释曰。第二明戒三品。名虽稍异意同摄论。成唯识
等戒中三品。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故
瑜伽论四十云。在家出家二分净戒略有三种。一
律仪戒。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戒。二摄善法
戒。谓诸菩萨受别解脱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
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三饶益有
情戒。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广说如彼。世
亲释云。初是依特为欲建立其馀二戒。由此修集
一切佛法證入菩提。复能建立益有情戒。无性释
云。律仪戒者。谓于不善能远离法防护受持。由能
防护诸恶不善身语等业。故名律仪。此即是戒。此
能建立后二尸罗。解云。彼论等言。等取意思中戒。
释后二戒。意同世亲。梁朝释论大同世亲。又彼复
云。此三品戒。即四无畏因。何以故。初戒是断德。第
二戒是智德。第三戒是恩德。四无畏不出此三德
故言即四无畏因也。杂集释云。律仪摄善饶益有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80b 页 X21-0380.png
情。如其次第。善菩提悲三种任持。】

「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
法忍。」

【释曰。第三明忍三品。依菩萨地忍品说云。忍有三
种。一耐怨害忍。谓诸菩萨从他怨害所生诸苦现
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业。
今受此苦。广说如彼。二安受苦忍。菩萨思择我今
为求能引安稳最胜善品。尚应思择忍受百千拘
胝大苦。况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
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三法思胜解忍。谓
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善安胜解。广说如彼。
世亲释云。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安受苦
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察谛法忍。堪能审谛观察
诸法。具说如彼。无性释云。耐怨害忍。是诸有情成
熟转因。安受苦忍。是成佛因。寒热饥渴种种苦事
皆能忍受无退转故。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
处。堪忍甚深广大法故。梁朝摄论大同世亲。杂集
三忍名同此经。如其次第。不舍有情。舍下劣心。无
生法忍。三种任持。】

「精进三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
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

【释曰。第四辨精进三。(相续经云。弘誓精进善方便精进利众生精进。深密经云。
发起精进修行善法精进利众生精进)瑜伽菩萨地精进品云。精进
有三。一擐甲精进。谓诸菩萨加行。其心勇悍。先擐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80c 页 X21-0380.png
誓甲。若我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处
那落迦。经尔所时。證无上觉。假使过此百千俱胝
倍数时劫。證无上觉。我之勇悍。亦无退屈。是名菩
萨擐甲精进。广说如彼。二摄善法精进。谓诸菩萨
所有精进。能为诸度加行成办。广说如彼。三饶益
有情精进。如戒品中饶益尸罗中说。摄大乘论释
经五句总摄为三。所谓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怯
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世亲释云。三精进中其体
差别。即经中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彼
经五句。即是此中三精进体之所解释。由被甲故
最初有势。由加行故能有精勤。由无怯弱无退转
无喜足故。如其次第。有勇坚猛不舍善轭。乃至广
说。无性第七梁论第九意同世亲。恐繁不述。杂集
论云。被甲方便饶益。如次善根方便善根圆證善
根无尽三种任持。】

「静虑三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
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
益有情静虑。」

【释曰。第五明静虑三。然初品中。有其四句。其相难
知。故今依诸经论释此四句。一无分别寂静者。离
一切虚妄分别及以粗重。故名无分别寂静。故相
续经云离妄想寂静。又瑜伽云。远离一切分别。能
生身心轻安。二极寂静者。瑜伽论云。远诸爱味。泯
一切相也。三无罪故者。无性论云。离慢见爱。得清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81a 页 X21-0381.png
净故。瑜伽论云。远离憍举。又瑜伽云。无罪者。远离
六[病-丙+(?/ㄆ)]随烦恼也。四对治烦恼众苦乐住。者由此定
能治烦恼苦。神通自在。得现法乐。梁朝论云。此定
离诸染污故。现世得安乐住。世亲论云。由此能安现
法乐住。后之二品。如文可知。依瑜伽论静虑品云。
复有三种。一现法乐住静虑。谓诸菩萨所有静虑。
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离诸爱
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住静虑。二者能
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谓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
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十力种姓所
摄等持。一切声闻及独觉等不知其名。何况能入。
乃至广说。三者饶益有情静虑。谓诸菩萨依止静
虑。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能为
除苦。能如理说。于诸有情善随心转。为物现通。方
便引摄。具说如彼。世亲论云。安住静虑者。由此能
安现法乐。引发静虑者。由此能引六种神通。成所
作事静虑者。谓依此故成立所作利有情事。无性
论云。安住静虑为得现法乐住。离慢见爱得清净
故。引发静虑。为能引发六神通等殊胜功德。成所
作事静虑。为欲饶益诸有情类。以能止息饥俭疾
癈诸怖畏等苦恼事故。杂集论云。现法乐住。引发
神通。饶益有情。如次应知三种任。一无厌惓。二诸
所思议成满。三御众业。梁朝摄论大同世亲论。恐
繁不述。依庄严论。有觉等三。】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81b 页 X21-0381.png

「慧三种者。一者缘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
饶益有情慧。」

【释曰。第六明慧三品。瑜伽慧品。有二种三。初三慧
者。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慧。二于五明及三聚中
决定慧。三于一切有情义利慧。解云。初一缘真。次
一缘俗自利。后一缘俗利他。(五明者。即内明等明论也。三聚者。即是能
引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后三慧者。一能知
甚深法无我智。二能知有情调伏方便智。三了知
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解云。初一法空智。次一
人空智。后一双證二空智。成唯识论。生空法空俱
空为三。摄大乘论加行正智后得为三。无性释云。
无分别加行慧。谓真观前胜方便智。无分别慧。谓
真观智。无分别后得慧。谓现观边诸世俗智。能起
种种说法等事。杂集论云。缘世俗胜义缘有情慧。
如其次第。證入大地。引发佛法。建立佛事。三种任
持。六度各各三品差别。广如梁摄论第九显扬第
三。恐繁不述。如何诸教有此异者。义品非一。各据
一义。故不相违。略辨六度体性别者。如成唯识第
九卷云。十度性者。施以无贪及彼所造三业为性。
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瞋精进审
慧及所起三业为性。精进以勤及所起三业为性。
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后五皆以择法为性。说是根
本后得智故。具说如彼。广如别章。】
解深密经疏卷第八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 381c 页 X21-038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