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解深密经疏目次¶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1a 页


* 解深密经疏目次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胜义谛相品第二
* 卷第三

* 胜义谛相品之馀
* 心意识相品第三
* 卷第四

* 一切法相品第四
* 无自性相品第五
* 卷第五

* 无自性相品之馀
* 卷第六

* 分别瑜伽品第六
* 卷第七

* 分别瑜伽品之馀
* 卷第八

*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 卷第九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1b 页 X21-0171.png

* 地波罗蜜多品之馀
*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 卷第十(但逸此卷)

* 如来成所作事品之馀


解深密经疏目次(终)No. 369
解深密经疏卷第一
西明寺沙门 圆测 撰

* 解深密经序品第一

【将欲释经四门分别。一教兴题目。二辨经宗体。三
显所依为。四依文正释。

第一教兴及题目者。窃以。真性甚深。超众象而为
象。圆音秘密。布群言而不言。斯乃即言而言亡。非
象而象著。理虽寂而可谈。即言而言亡。言虽弘
而无说。故嘿不二于丈室。可谈。故辨三性于净宫。
是故慈氏菩萨。说真俗而并存。龙猛大士。谈空有
而双遣。然则存不违遣。唯识之义弥彰。遣不违存。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1c 页 X21-0171.png
无相之旨恒立。亦空亦有。顺成二谛之宗。非有非
空。契会中道之理。故知迷谬者说空而执有。悟解
者辨有而达空。佛法甚源岂不斯矣。但以接引多
方。入理非一。是故法王说三法轮。初为发起声闻
乘者。波罗柰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槃因果。此
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
十六会中。说诸般若。此即第二无相法轮。后为发
趣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
第三了义大乘。是即如来教兴之意也。

题云解深密经者。一部总名。序品第一者。品内别
目。解谓解释。深即甚深。密者秘密。此经宗明境行
及果三种无等。解释如是甚深之义。名解深密。经
者。梵音名素怛缆。此云经也。若依俗典。经者常也。
经古历今。教义恒定。目之为常。或翻为綖。四分律
云。綖贯华定不失落。大唐三藏。翻为契经。谓契合。
契当道理。合有情机。经亦二义。一者贯穿。二者摄
持。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有情。具斯二义。故名
契经。辨得名者。解经两字。是能诠教。深密之言。显
所诠理。从能所诠。以立经目。此即深密之解经也。
故六释中。是依主释。序品第一者。序谓由序。起正
说之由致。品谓品类。或品别义。显巳闻等。义类相
从。摄义各别。目之为品。于一部内。有其八品。此品
最初。故名第一。故言解深密经序品第一。

言宗体者。体即总明能诠教体。宗言别显诸教所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2a 页 X21-0172.png
诠。然诸圣教。大唐三藏。五门出体。一摄妄归真门。
谓诸圣教。名句文身。及以音声。用如为体。故维摩
等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诸法亦如也。
二摄
相归识门。略有二义。一三分明义。自体名识。见相
二分通名为相。故成唯识第一卷云。变谓识体转
似二分。见相俱依自体起故。又第二云。识所变相。
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若依此释。相谓相
状。见相皆是自体分识之相状故。二二分明义。见
分名识。相分为相。故成唯识云。或复内识转似外
境。若依此释。相分名相。相不离见。说名唯识。总说
意云。名句文身及以音声识之相故。名为识也。

三以假从实门。如瑜伽等。名等是假。声即是实。故
离声外无别名等。又解。此上三门。各开二门。初二
门者。一摄妄归真门。唯真非妄。二真妄差别门。是
妄非真。名等四法非真如故。次二门者。一摄相归
识门。唯识非相。二识相差别门。且依此土。名等四
法。唯相非识。名等皆是相分摄故。后二门者。一以
假从实门。唯实非假。二假实差别门。通假及实。名
等是假。声即实故。
第四三法定体门。三法即是
蕴处及界三科法门故。杂集论名三法品。萨婆多
宗评家正义。用声为体故。三科中。色蕴声处声界
所摄。依经部宗。假实二声以为教体。五蕴门中。色
蕴所摄。处界门中。声处法处声界法界。法数门中。
当广分别。今依大乘。声及名等四法为性。于五蕴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2b 页 X21-0172.png
中。色行二蕴。处界门中。声处法处声界法界。名等
三法。意识境故。
第五法数出体。四门分别。一法
数出体。二本影有无。三聚集显现历心差别。四辨
音一异。

言法数出体者。且辨邪教。数论外道。声谛为体。依
胜论宗。声德为性。顺世外道。四大为体。一切皆用
大为性故。声论诸师。用声为体。明论声常能为定
量。诠诸法故。今依内宗。诸说不同。萨婆多宗总有
七十五法。义如常释。然彼教体。杂心俱舍及毗婆
沙。皆有二说。一云如来法蕴色蕴为性。以是声故。
一云行蕴。名句字故。由斯义故。此地诸师解不同。
有其三说。一云音教以为正义。以声是善。名句文
身是无记故。故杂心云。经律阿毗昙。是名俗正法。
三十七道品。是说第一义。长行释云。俗正法者。言
说正法。一云名等以为正义。以能诠表所说义故。
故发智论云。十二部经。以何为性。答名身句身文
身次第住。乃至广说。一云通用音声名等为体。由
前所说二种义故。今依新翻俱舍第一。具申两释。
谓说音声。或说名等。而无别判。正理第三。叙两师
说。亦同俱舍。兼有问答。故彼论云。语教异名。教容
是语。名教别体。教何是名。彼作是释。要由有名乃
说为教。是故似教体即是名。所以者何。诠义如实。
故名佛教。名能诠义。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为
体。举名为首。以摄句文。显宗第三。同顺正理。三藏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2c 页 X21-0172.png
解云。西方诸师。传作此释。俱舍正理。皆有两说。各
有所归。所以者何。令物欢喜。音声为胜。若约诠法。
名等即胜。故知所对不同。各有准据。由斯两说。皆
是正义。今详诸论。随文相判。正理论意。名等为正。故
彼结云。是故佛教定名为体。准此俱舍亦同正理。
以彼不破义不违故。或可后师自结所立。非正理
师刊定胜劣。若依婆沙。评家正义。音声为正。故大
婆沙第一百二十六云。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为
是语业。为是名等。答。应作是说。语业为体。问。若尔
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
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答后文
为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教自体。谓次第行列
安布连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有说佛教名等为
体。问。若尔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何。答。
谓佛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谓佛
教。答依展转因。故作是说。如世子孙展转生法。谓
语起名。名能显义。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意所说
他所闻故。具说如彼。问。岂不正理依婆沙等如何
不依评家正义。答曰众贤理长为胜。故别生理。名
等为正。解云。彼宗声为体者。法数门中。唯用音声
一法为体。名等为体者。即用名等三法为体。若合
说者。合用四法为体。谓声名等。评家正义。用声一
法为体。依经部宗。以声为体。故顺正理第十四卷。
破经部云。汝不应说名句文身即声为体。无性摄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3a 页 X21-0173.png
论第一亦尔。彼云。诸契经句语为自性。且不应理。
然依彼宗。有三师说。一云。十二处中。声处为性。离
声无别名句字故。一云。法处相续假声以为自性。
唯是意识所缘性故。一云。通用假实二声为体。前
二义故。如何经部宗有此三说。三藏解云。以经为
量。释诸义者。皆名经部。故经部宗有此三说。彼宗
法数。诸说不同。一云离心无别心法。若依彼说。有
十九法。谓色中有十四。谓五根五境及四大种。心
唯是一。无心法故。不相应法唯有一数。谓诸无作。
无为有三。谓虚空。择灭。非择灭。如是有十九种法。
于中但用声处为体。相续假声无别体。故自馀诸。
说。一切法义中。当具分别。今依大乘。两说不。同一。
龙猛宗。无文正判。法数多少。准智度论明。诸法相
大分同于萨婆多宗。总有七百六十一法。何以得
知者。萨婆多宗。明七十五法。十住毗婆沙。立有七
百不相应法。故知除十四不相应。加七百不相应
法。故有七百六十一法。(更勘馀论)由斯即用十一色中
音声为体。故智度论三十三云。六通阿罗汉。佛说
法时。虽不在座。以天眼见佛。天耳闻法。若神通力
所不及处。不得见闻。准此佛教。用名为体。二弥勒
宗总有百法。如百法论。然出教体。诸教不同。有处
唯声。如维摩经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
得解。又无量义经云。能以一音。普应众声。又大界
经云。如来一语说法中。演说无量契经海。又此经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3b 页 X21-0173.png
第五云。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
三者本母。相续深密二经。皆云佛语有三。一脩多
罗语。二毗尼语。三摩德勒伽语。显扬等论。即说圣
教名为声量。有处但用名等为体。如仁王经云。此
经名句百千佛说。又此经第四云。一者于无量说
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痴。二
者辨才自在愚痴。解云。无量说法者。义无碍境。无
量法句文字者。法无碍境。后后慧辨者。辞无碍境。
辨才自在者。辨说无碍境。故知圣教名等为体。故
成唯识第二卷云。若名句文。不异声者。法辞无碍
境应无别。准知名等以为自性。有处合说声及名
等。如仁王经云。十二部经如名句文声。又维摩经
第三卷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如是乃
至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无垢称经
亦同维摩。又十地论第一卷云。说者以此二事说。
闻者以此二事闻。具如彼说。解云。言二事者。谓声
及名等。有处文义合说为体。如瑜伽论八十一云。
论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
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所以如是诸教
异者。三藏解云。据实皆用名等为体。而诸圣教。各
据一义。故不相违。所以者何。以假从实。用声为体。
离声无别名句等故。以体从用。名等为体。能诠诸
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假实相藉合说为体。随阙
一种。说不成故。生解究竟必由文义。是故诸说互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3c 页 X21-0173.png
不相违。

第二本影有无。有其二义。一本影有无。二说法差
别。本影有无者。如来圣教。四法为体。所谓音声名
句文身。如是四法。如来自说。名为本质。闻者识变
名之为影。如是本影有无差别。总约诸宗。有其四
句。一有本无影。诸说不同。且依诸部。有其三说。一
萨婆多宗。一切佛声唯是有漏。亦说名等定唯无
记。若广分别。如婆沙等。二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
部。鸡胤部等。皆作是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无有
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三
多闻部说。佛五种音是出世间。所谓苦空无常无
我涅槃寂静。引圣道故。所馀诸声。皆是世间。如是
等部。皆作是说。唯本非影。彼宗不明唯识义故。二
有影无本者。诸那伽犀那。此云龙军。即是旧翻三
身论主。彼说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无色声等
粗相功德。坚慧论师。及金刚军。皆同此释。坚慧论
师。即是旧翻宝性论主。五印度北也。三本影俱有
者。月藏菩萨。(亦名护月)及亲光等。皆作是说。一切如来。
具有三身色声等德。金光明云。如来能转三种法
轮。谓转照持。如是等教。诚證非一。或能闻者识变
似彼。故知俱有本质影像。四本影俱无者。清辨菩
萨。依胜义谛立一切法其性皆空。或可护法就胜
义谛。作如是说。如来圣教。本影俱无。胜义谛中。无
言等故。虽有如是四句差别。大唐三藏及护法宗。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4a 页 X21-0174.png
有其二义。一就实正教。唯本非影。本即如来正所
说故。二兼正俱说。通于本影。皆由如来说力起故。
问。若正教佛自说者。楞伽等说如何会释。四卷楞
伽第三卷云。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
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巳说当说。不说是
佛说。又大般若第五百六十七云。众生各各谓佛
独为说法。而佛本来无说无示。又五百七十一云。
诸佛菩萨。从始至终。不说一字。解云。不说有其三
义。一依真如离言说等种种相故。故言不说。是故
四卷楞伽第三卷云。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
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
法及本住法。又十卷楞伽第五卷云。一者依自身
内證法。二者依本住法。广说如彼。解云。经意。于一
真如。有其二义。一内自所證。二有佛无佛性相常
住。如是真如。离言说故。名为不说。故彼四卷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我某夜成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间
 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
 故我作是说
 彼佛及与我
 悉无有差别」


十卷第五。大同前颂。(第五句云内身證法性)又仁王经云。无
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
也。又天亲菩萨波若论云。若人言如来说法。则为
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法故。此义云何。偈曰。

「 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4b 页 X21-0174.png
 说法无自相」


论自释云。二差别者。所说法及义。解云。论意。化身
如来。离真如外无别自相。如佛离真如外无别自
相。所说教法及所说义。亦复如是。二约诸佛所说
无异。故言不说。故波若论云。如经言。须菩提。如来
无所说法故。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馀
佛不说故。三约堕文字法。故言不说。是故四卷楞
伽第四云。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
故。除不堕文字。若有人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
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
字。不答一字。乃至广说。又彼复云。大慧。若不说一
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
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十卷第六大同此说。故不
繁述。准上经文。虽不能说堕文字法。而能宣说不
堕文字三藏圣教。故维摩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
是意而为说法。又问。兼正俱说通本影者。如何会
释。无性菩萨摄大乘论。彼文但用闻者识上聚集
显现。以为自性。解云。护法不依彼论以为定量。故
不成难。又解。护法同无性说。彼无性意。许有三身
色声等德。亦能说法。故彼论云。受用变化。即是后
得智之差别。问。若尔如何闻者识上聚集显现。以
为教体。而不说言见者识上所现色身以为化身。
解云。影略互显。据实。身教皆有本影。故不相违。问。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4c 页 X21-0174.png
等是影略。如何不说见者识相以为二身。解云。不
必须通。不离难故。又解。教为生解。闻者识相。亲能
生解。身出佛体。由斯且说佛色心等。问。闻者识上
所变教体。为是有漏。为无漏耶。大唐三藏释云。西
方两释。一云无漏心变。定唯无漏。有漏心变。自有
二义。横尅而言。名为有漏。以有漏心所变境故。若
从法界所流义边。名为无漏。无性论宗。多依此释。
一云有漏心所变者。定是有漏。若无漏心所变相
者。定唯无漏。虽有两说。大唐三藏。护法菩萨。意存
后。说故成唯识论第十卷云。见相二分。有漏无漏。
定是同性。善等三性。不必同性。三性因缘。杂引生
故。问。有漏变正教。正教成有漏。无漏变邪教。邪教
应无漏。解云。许亦无失。无漏变故。问。教有邪正殊。
皆通漏无漏。或可。人有凡圣异。皆通圣非圣。解云。
许亦无失。以能变心通二种故。言说法差别者。自
有二种。一约三身者。二依诸知。约三身。问。依何身
而能说法。答。萨婆多宗。佛有二种。一者生身佛。谓
父母所生有漏身。二法身佛。谓五分法身。生身说
法。而非法身。入观位中不说法故。依经部宗。亦有
二身。皆能说法。彼宗无漏能发音声说圣教也。今
依大乘。具有三身。说与不说。有其四句。一。一说二
不说。谓受用身。为受法乐。能自说故。非法身者。无
言说故。亦非化身。非真说故。或可。化身非馀二身。
无言说故。无所为故。虽他受用对机说法。而实是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5a 页 X21-0175.png
化。二。二说一不说。谓佛法身。及受用身。内證圣行
境界故。受用法乐故。或可。受用变化。皆能说法。而
非法身。无言说故。三。三皆说法。如十卷楞伽第二
卷说。法身说法者。内證圣行境界故。报佛说法者。
说一切法自相同相故。化佛说法者。说六度等乃
至广说。四卷楞伽第一卷说。大同前说。四。三皆不
说。所以者何。真如法身无言说故。自受用身无所
为故。变化身等非真说故。然佛地论。且依说义。略
叙三说。故佛地论第一卷云。受用变化二佛土中。
今此净土。何土所摄。说此经佛。为是何身。有义。化
土化身说法。有说。受用土受用身说法。广说如彼。
如实义者。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
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
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具说如彼。准
如实义。于三身中。二身说法。而非法身。依土差别
者。依楞伽经。有十种说法。一语言说法。乃至第十
动身说法。故十卷经第四卷云。大慧。复言。世尊有
语言说。应有诸法。若无诸法。应无言说。佛告大慧。
亦有无法而有言说。如兔角等。大慧。兔角非有非
无。而有言说。故汝所难此义巳破。大慧。非一切佛
土言语说法。何以故。有佛国土。直亲不瞬口无言
说。名为说法。(四卷楞伽云瞻视显法)有佛国土。直示相名为
说法。(四卷楞伽或有作相)有佛国土。但动眉相名为说法。(四卷
楞伽或有扬眉)有佛国土。唯动眼相名为说。(四卷楞伽或有动精)有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5b 页 X21-0175.png
佛。土叹名为说法。(四卷亦同)有佛国土。欠名为说法。(四卷
亦同)有佛国土。咬名为说法。(四卷云或磬咳)有佛国土。念名
为说法。(四卷经云或念刹土)有佛国土。动身名为说法。(四卷云或
动摇)又维摩经第三卷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
菩萨。或佛化人。或菩提树。或以衣服卧具。或以饭
食。或以园林台观。或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或以
佛身。或以虚空。或梦喻等。或以音声语言文字。而
作佛事。或有佛土。寂漠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
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
为。无非佛事。若广分别。如无垢称第五卷说。所以
如是诸教异者。依大乘宗。汎论说法。略有四义。一
语言说。如佛地论。二身说法。而非法身。二生解说
法。亦通法身。如楞伽经。三依土差别。十种说法。如
楞伽经。四诸佛进止诸所施为。乃成无量。如维摩
等。各有所据。故不相违。或可。佛事显利益事。非唯
说法。问上诸说皆有名等为不定耶。解云不定。法
身说法及虚空等能生解故。名为说法。而无名等。
诸无为法。无分位故。若其无说无示等者。寂嘿心
上。假立名等。于理无失。有为心等。有分位故。

三聚集显现历心差别者。如摄大乘无性释云。贯
穿缝缀。故名为经。此中即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
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解云。八时有其二
释。一云八时即八转声。谓于七转。加呼召声。如言
系补卢沙。此八转声。后当分别。谓佛说法。于八转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5c 页 X21-0175.png
中。随用一声。故云随堕八时。一云依声明论。昼夜
各有四时。合有八时。如来说法。于八时中。随堕一
时。故云随堕八时。直非直说。有其三释。一云诠自
性故。名为直说。诠差别故。名非直说。一云。长行名
为直说。偈颂为非直说。一云。十二部中。契经为直
说。馀十一部为非直说。此中意说。随堕八时。闻者
识上。十二部经名字句等。聚集显现。以为教体。问。
何等名为闻者识心。如何说为聚集显现。解云。依
瑜伽论。且约六识分别五心。故彼第一卷云。复次
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卒尔。寻求。决
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
后乃至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自由分别力。
乃至此意不趣馀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
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亦尔。解云。五中。
初后通六。次三唯意。又前三是无记。后二通善恶。
又卒尔五识后。必有寻求心。寻求心后。或散不散。
散即复起卒尔五识。不散即起第三决定。乃至等
流。又意识卒尔。自有二种。一五识同时卒尔意识。
二独头意识卒尔堕心。故瑜伽论第三卷云。又意
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
名卒尔堕心。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
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若此即缘彼境生。
释家四说。一云意识任运。不依前三心次第。故名
散乱。汎尔漫缘不串习境时。有五遍行。无别境五。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6a 页 X21-0176.png
尔时意识。名卒尔堕心。唯能缘过去曾所缘境。若
说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心。或决定心。唯应
说缘前五识种类现在境。若此寻求决定二心。即
缘彼五识种类境生。馀三师说。如五心章。此中且
依前五种心。以明聚集。言聚集者。如契经说。诸行
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解云。此即契
经比量破执常者。诸行无常宗。有起尽法者是同
法喻。举灯光等。生必灭故者是因。由是道理。彼寂
涅槃。以为胜乐。且约初句。以辨聚集。于中具有四
声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义。于此义中。西方诸师。
且作三释。有云。说诸字时。卒尔耳识。同时意识。及
寻求心。唯有声相。所以者何。五俱意识。是现量故。
不缘名等。若寻求心。寻五识等所缘境故。不缘名
等。虽此三识所变声上皆有名等。如生等相。而不
缘故。不说聚集。决定心后有三种相。谓声名字。至
说行时。卒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唯得行声。
准前可知。决定心等。亦得九种。准前可知。说常字
时。卒尔心等得常声。决定心后。得十四种。谓四声
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义。由此极少。经十六心。乃
得具足。谓从四字。皆有四心。谓卒尔耳识同时意
识。寻求决定。若不散者。起染净心。如理应思。有义。
卒尔耳识。同时意识。不缘名等。义如前说。是现量
故。寻求巳去。即非现量。由斯亦得声名字等。四寻
求心。如其次第。得三六九及以十四。准前应知。若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6b 页 X21-0176.png
依此释。经十二心。方得具足。决定心等。所得多少。
如理应知。有义。耳识同时意识。亦缘名等。若不尔
者。寻求意识。寻何等名。由斯道理。说诸字时。卒尔
耳识。唯得诸声。同时意识。得声名等。于此义中。分
成两释。一云四卒尔心。各唯得三。所以者何。说常
声时。不缘诸等声及名字。五识同时卒尔堕心。皆
现量故。若许缘者。应有散心现量缘过去故。其寻
求心。方得圆满。寻求等心。所得多少。如第二说。一
云五识同时意识。容非现量。故得缘过去名等。若
依此释。即以心中具足聚集。问。若如前说。五俱意
识。定是现量。如何亦说缘名等耶。解云。现量亦然。
名等自相。而因明理门说不缘名。义相系故。或有
但由等流耳识所列发故。而显现者。未必要待卒
尔耳识之所列生方能聚集。上来且说未转依位
卒尔心等聚集显现。若转位。于一念中具足显现。
如理应思。广释五心。具如前章。

四辨音一异门。问。如来说法为一音不。答。诸说不
同。若依异部宗轮论。有二十部。分成两释。一大众
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皆作此说。诸如来语。
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真谛记云。如来言音。自有二种。一从
口出皆是法轮。二威德所显。不从口出。不关法轮。如问阿难从何处来等。如佛说法时前后悉见佛面。对
其说法。此亦佛威德所显云云)二一切有部。及经部等。皆作此说。
非如来语皆转法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乃至
广说。大毗婆沙第七十九。亦有两说。同部执论。彼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6c 页 X21-0176.png
云。问。佛以圣语。说四圣谛。能令所化皆得解不。设
尔何失。二俱有过。所以者何。若言能者。毗奈耶说。
如何会释。世尊有时。为四天王。先以圣语。说四圣
谛四天王中。二能领解。二不领解。世尊怜悯饶益
彼故。以南印度边国俗语。说四圣谛。二天王中。一
能领解。一不领解。世尊怜悯饶益彼故。复以一种
篾戾羊语。说四圣谛。时四天王。皆得领解。若不能
者。伽他所说。当云何通。如有颂言。

「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
 独为我说种种义」


一音者谓梵音。乃至广说。答有二说。一有作是说。
佛以圣语说四圣谛。皆能领解。而四天王。意乐有
异。为满彼意。故佛异说。乃至广说。复次世尊。欲显
于诸言音皆能善解。故作是说。谓有生疑。佛唯能作
圣语说法。一切言音。未必自在。为决彼疑。佛以种
种言音说法。复次有所化者。依佛不变形言。或依
变形言。乃至广说。是故。世尊。说三种语。二云。佛以
一音说四圣谛。不令一切皆能领解。世尊虽有自
在神力。而于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见诸色
眼闻声等。问。若尔前颂当云何通。答。不必须通。非
三藏故。诸赞佛颂。言多过实。如分别论者赞说世
尊。心常在定。乃至广说。复次。如来言音。遍诸声境。
随所欲言。皆能作之。谓佛若作支那国语。胜在支
那中华生者。具说如彼。复次。佛语轻利速疾回转。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7a 页 X21-0177.png
虽种种语。而谓一时。谓佛若作支那语巳。无间复
作砾迦国语。乃至复作博罗语。以速转故。皆谓一
时如旋火轮。非轮轮相。前颂依此。故亦无违。复次。
如来言音虽有多种。而同有益。故说一音。解云。婆
沙自有二说。一云。一音能令得解。此当部执大众
部等。言一音者。谓梵音也。而三遍说。有三种意。一
满彼意故。二断彼疑故。三随所化者。依不变形言
反变形言。一云。不得一音皆令得解。此当部执说
一切有部等计。而伽陀说能令解者。不必须通。非
三藏故。言过实故。如分别论者。云世尊心常在定
等。复以三义。会一音义。一随处第一。故名为一。二
速疾似一。故名为一。三利益同。故名为一。今依
大乘一音能说。故无量义经云。能以一音。普应众
声。又大不思议经云。如来说法一语中。演说无边
契经海。无垢称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有情随类各
得解。又佛地论第六卷云。成所作智。随诸众生意
乐差别。现化语业。说种种义。断诸疑惑。谓发一音。
表一切义。定诸有情随类获益。如契经言。佛一音
演说诸法。众生随类各得开解。或有怖畏。或有欢
喜。或生厌离。或复断疑。此是如来本愿所列不思
议力所发化语。一音能断一切众疑。如是等说。不
可具述。然一音者。是一梵音。故无量义经云。稽首
归依梵音声。又智度论八十六云。欲为众生法说
解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以梵音声。而为说法。问。此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7b 页 X21-0177.png
如来一音所说。为是本质。为影像耶。若本质者。无
性摄论。如何会释。若影像者。随能闻者。即成多种。
如何言一。解云。护法等宗。就实正教。唯本非影。兼
正俱说。通本及影。而言一者。同一梵音。难约声辨。
顺违同一声。或可。约色辨青黄。青黄应成一。解云。
许亦无失。如杂集说。迦末罗病。损坏眼根。见青为
黄。此亦如是。由佛神力。于一色等。各各异见。故佛
地论第六卷云。成所作智。若作化身。亦令众生一
质异见。利乐事成。问。神力得自在。同质得异见。或
可。神力得自在。异质得同见。解云。大乘四句皆成。
一同质异见。如一化身。众生各各所见不同。二异
质同见。如一化身。诸佛共变。据实众多而见为一。
故成唯识论第十卷云。他受用身。及变化身。随诸
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
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
为增上缘。定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
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
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
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
各事劬劳。实得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三同质
同见。四异质异见。诸宗共许。义显可知。问。约色辨
青黄青黄得成。可约心辨八识应成一。解云。色声
是粗法。同质得异见。心法细难知。不应说为一。又
一音等。即是如来三密之中身语密也。言身密者。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7c 页 X21-0177.png
如智度论第一卷云。佛初转法轮时。应持菩萨。从
他方来。欲量佛身。上过虚空无量佛土。至华上世
界。见佛身如故。说偈赞叹。又密迹经云。佛有三密。
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会
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或见佛
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
无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为身密。言语密者。有人
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虚
空中。有一会人。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忍辱精
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八万法聚。各各随
心所闻。是名语密。是时目连。心念欲知佛声近远。
即以神足力。往至西方光明幢世界。去此九十六
恒河沙世界。自闻佛声。如近无异。其佛身长四十
里。菩萨身长二十里。所食钵器。其高一里。其佛与
大众方食。大目犍连行钵际上。彼土大众。怪问世
尊。此人头虫。从何处来。被沙门服。行钵际上。乃至
彼佛告目连曰。汝过恒河沙劫。寻佛音声。终不可
得。目连还来佛前悔过。言意密者。如来成道至灭
度日。于其中间。如来无疑。亦不回转心无思行等。
广说如彼。及智度论第九。如上所说。皆是如来不
思议。若思议者心则狂乱。如大般若五百六十七。
显扬十七说。所诠宗者。略有四种。一存妄隐真宗。
如萨婆多等。虽说四谛。不立真如。二遣妄存真宗。
如经部师。遣诸妄法。存法性空。三真妄俱遣宗。如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8a 页 X21-0178.png
清辨等。双遣一切有为无为。四真妄俱存宗。如护
法等。存立二谛三性等义。如是等义。至文当说。或
可诸宗略有三种。一约时辨宗。二部别显宗。三随
病别宗。约时辨宗。有其三种。一四谛法轮。如四阿
笈摩。虽有诸部。四谛为宗。(梵音阿笈摩。此翻云传。故瑜伽论八十五云。佛
及南印度立五阿笈摩。弟子展转传来于今。故名笈摩。谓四阿笈摩外。别立百部阿笈摩经。四阿笈摩者。
一杂。二中。三长。四增壹。广如瑜伽八十五释)二无相大乘。如诸般若。遣
所执性。无相为宗。三了义大乘。如此经等。用三性
等。为所诠宗。三种法轮。至第二卷。当广分别。问。诸
般若宗明无相。此经了义。浅深何异。清辨解云。深
密等经。辨有所得浅而非深。诸部般若。显无所得
为最甚深。护法等说。二时所说。无相之理。理无浅
深。而说深密为了义者。约三性义。决判诸经。有道
理。显了说故。名为了义。非无相中有浅深故说了
义也。问。如何得知诸部般若为第二时。解云。此义
如第二卷经记中说。二部别显宗者。约时虽三。而
一一时皆有多部。随一一部。所诠各别。如法华等。
一乘为宗。无垢称等。不可思议解脱为宗。涅槃经
等。佛性为宗。华严经等。四十二贤圣观行为宗。此
经一部。三种无等。为所诠宗。一境无等。即是二谛
及三性等。二谛即是三乘通境。三性等理唯菩萨
境。二行无等。所谓止观及十度等。止观即是三乘
通行。行十度唯是菩萨行门。三果无等。即是智断
及三身果。智断即是菩提涅槃。此通三乘。三身唯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8b 页 X21-0178.png
是菩萨所得。如是等部。所诠各别。不可具述。三随
病别宗者。虽随部别各诠一义。而诸有情。迷蕴处
等八万四千法门。故诸部中。随其所说。蕴界处等。
为所诠宗。今此一部四种宗中。真妄俱存宗。约时
辨宗了义为宗。随部别宗。三种无等为所诠宗。随
病别宗。即用二谛及三性等。为所诠宗。

第三显所依为。自有二种。一显教所依。二显教所
为。言所依者。圣教虽多。总相不出二藏三藏十二
部经。十二部经。至第三卷。当广分别。二藏三藏。至
第五卷。自当解释。具如别章。故不繁述。然此一代
如来圣教。此国诸师。意趣不同。有说一教。所谓一
音。义如上说。或说二教。所谓渐顿。顿即华严。馀皆
是渐。渐中涅槃以为了义。馀皆不了。(诞法师等作如是说)
说三教。所谓通教别教圆教。(光统法师等作如是说。慧光法师是国统
故名光统也)或说四教。一三藏教。(小乘三藏)二者通教。谓波
若等。三者别教。谓涅槃等。四者圆教。谓华严等。或
说五时教及七阶教。(武都山隐士刘虬云。华严等教以为顿教。渐中五时。或开
七阶。言五时者。一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说五戒十善。即是人天教门。佛成道巳。十二年中。说三乘差别
教。如次应知。四谛缘起及六度行。未说空理。三佛成道巳。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未说一乘破
三皈一。四成道巳。三十年后。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一乘义。破三皈一。未说佛性。未明佛常。是不了教。五
佛将灭度。一日一夜说涅槃经。悉有佛性法身常住。是了义教。言七阶者。第二时中。开三乘教。远法师破
云。所说年月皆无正文也)。

今述西方诸师所立。有说一教。所谓一音。如罗什
等。或说二教。所谓半满。如昙无忏。或说三教。如大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8c 页 X21-0178.png
唐三藏。依深密等所说四谛无相了义。如上巳说。
而说一音及半满等。各据一义。互不相违。所说华
严及楞伽等。皆第三了义所摄。而言三时所说教
者。约义浅深广略义说。非约年岁日月前后说三
时也。或说四教。所谓四谛无相。或说法相。如楞伽
等。或说观行。如华严等。真谛三藏。作如是说。或说
五教。一者四谛。二者无相。三者观行。四者安乐。如
涅槃经。以说常乐涅槃果故。五者守护。如金光明
等。说诸神王护国事故。婆颇三藏。作如是说。今此
一部。二藏之中。菩萨藏摄。三藏教内。达摩藏收。十
二部中。论议经摄。三时教中。了义教收。四教之内。
法相观行。五教门中。观行门也。言所为者。自有二
种。一者总明诸教所为。二者别明此教所被。诸教
所为。具有五性。所谓三乘不定无性。故善戒经第
二卷云。众生调伏。有其四种。一者有声闻性。得声
闻道。二者有缘觉性。得缘觉道。三者有佛性。得佛
道。四者有人天性。得人天乐。地持第二。亦同善戒
经。彼云。人成就者。略说四种。有声闻性。以声闻乘
而成就之。有缘觉性。以缘觉乘而成就之。有佛种
性。以无上乘而成就之。无种性者。则以善趣而成
熟之。如是四人。诸佛菩萨。以此四事而成熟之。瑜
伽三十七。亦同地持。解云。不定不离三乘。乘乘之
内。菩萨性摄。故不别说。又准此文。三法轮外。理应
别有人天教门。就胜说故。且说三时法轮。或可摄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9a 页 X21-0179.png
在苦集教中。别明此教所被机者。于五种性。但为
菩萨及不定性说此契经。故下经云。阿陀邪识甚
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
别执为我。又解。此经通为四性。唯除无性。故下经
云。为欲发趣一切乘者故。说第三了义大乘。所以
者何。诸部波若。但为菩萨。说诸空义。此经宗明一
切诸法有无道理。故三乘者。皆得胜利。或可。此经
通为五性。通说人天一切乘故。五性义中。当更分
别。

第四依文正释。自有二种。一广略同异。二判文解
释。广略同异者。此经一部。自有二种。一者广本。有
十万颂。二者略本。千五百颂。然此略经。梵本唯一。
随译者异乃成四部。一者宋时元嘉年中。中印度
僧。(旧云天竺)求那跋陀罗。(宋云功德贤)在于润州江宁县东
安寺。翻出一本。名相续解脱。唯有一卷。或两卷成。
总十七纸。于一卷内。有二题目。初十纸半。名相续
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后有六纸半。名相续
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虽无品目。如其次
第。当解深密最后二品。二者后魏延昌二年。北印
度僧。菩提留支。(魏云道希)在于洛阳嵩高山少林寺。翻
出一本。名深密解脱经。有其五卷。品有十一。六十
七纸。(一序品。二圣者善问菩萨问品。三圣者昙无竭菩萨问品。四圣者善清净慧菩萨问品。五
慧命须菩提问品。六圣者广慧菩萨问品。七圣者功德林菩萨问品。八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问品。九圣
者弥勒菩萨问品。十圣者观世自在菩萨问品。十一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问品也)三者陈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9b 页 X21-0179.png
朝保定年中。西印度内。优禅那国。三藏法师。拘那
罗陀。(陈云亲依。或名真谛。此三藏入汉国历三朝。谓周梁陈)于西京故城内
四天王寺。更翻一本。名解节经。唯有一卷。有其四
品。纸九张半。当解深密初之二品。无序品名。开胜
义谛。以为四品。(一不可言无二品。二过觉观境品。三过一异品。四一味品也)
依真谛翻译目录云。陈时天嘉二年。于建造寺。译
解节经一卷义疏四卷。四者大唐贞观二十一年
三藏法师玄奘。在于西京弘福寺。更翻一本。名解
深密。总有五卷。开品为八。六十八纸。(一序品。二胜义谛相品。三
心意识相品。四一切法相品。五无自性相品。六分别瑜伽品。七地波罗蜜多品。八如来成所作事品)然
此四本。有同异者。略有二义。一题名有异。二文义
圆足。言名异者。四本不同。一相续解脱。二深密解
脱。三者解节。四解深密。解深密者。若依梵音。涅谟
折那[利-禾+冉]地。言涅谟折那。此翻名解。[利-禾+冉]地。翻为深密。
释其名义。如前巳前。言解节者。如真谛记。解即解
释。节谓坚结。坚是坚固。结缚。楯如木节及人骨节。
并有坚固拘结缠缚。此经所明甚深密义。难可通
达。难可解释。故非凡夫新行菩萨所能解了。故说
此义。名为坚结。此经能解。故名解节。解节之义。凡
有五种。一深密义。如法身等。难可通达。名为义节。
此经能释。故名解节。二者无明习气心惑。凡夫二
乘所不能破。故说此惑名为坚结。由缘真实。能灭
此惑。故说真实名为解节。三者智慧。缘此真实。亦
说此智名为解节。从境得名也。四者此经文句。名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79c 页 X21-0179.png
为解节。从所显得名。五者一切三乘教中。所有微
细难可了义。聚在此经。分明解释。故说此经名为
解节。若具分别。如真谛记。所言相续解脱深密解
脱。未见说处。准义释者。涅谟折[利-禾+冉]。含有二义。一者
解释义。如上巳说。二者解脱义。故二本经皆云解
脱。言[利-禾+冉]地者。含有三义。一者深密义。二者坚结义。
如上巳释。三者相续义。是故二经。一名相续解脱。
二名深密解脱。此上二释。准真谛而可了知。言相
续者。谓所知障。坚结相续。难可解脱。今一部释甚
深义。便能解脱烦恼相续。故名相续解脱经。即当
真谛记中第二烦恼解节义。言深密解脱者。由智
慧力。缘深密理。解脱烦恼。故言深密解脱。即当第
三智慧解节也。虽有此释。据实。即是译家谬也。言
文义圆足者。如解深密。具有八品。而差别者。解节
唯有最初二品。阙无后六。相续解脱。当后二品。阙
无前六。深密解脱。有十一品。于胜义谛。开为四品。
由斯与此文义圆足。然解深密。诸所说处。文义明
净。至文对释。故今释此大唐一本。】

「如是我闻。」

【释曰。自下判文解释。然判此经。有其三释。一云此
经唯有二分。一教起因缘。即初序品。二圣教正说。
谓后七品。虽后经末依教奉行。品中奉行。非一部
也。一云一部总有三分。初一品名教起因缘分。次
有七品。名圣教正说分。后第五卷末。尔时曼殊室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0a 页 X21-0180.png
利下。依教奉行分。然此奉行。散在诸品。于理无违。
一云此经有其五分。一教起因缘。即是序分。二无
等境界分。谓次四品。三无等行分。谓次二品。四无
等果分。谓后一品。五依教奉行分。谓即经末欢喜
奉行。虽有三释。且依初说。无有一部通奉行故。又
解。三中第二为正。具足三分义不违故。此当旧说
序正流通。序谓由序。起正说之由致。正即正宗。所
诠之宗义。通谓流通通。后世之胜利。今言教起因
缘等者。以薄伽梵说经本主。名之为因。显巳闻等
非正说故。名之为缘。故说序分。名因缘分。正显所
诠法门品类。故说七品。名圣教所说分。时众闻教
欢喜信受。名奉行分。就因缘分。有其二义。一證信
分。二发起。然此二分有差别者。略有三义。一者名
别。所谓證信及发起序。亦名通序。及名别序。说我
闻等。令物生信。名为證信。诸经皆同。名为通序。以
放光等发起正宗。名为发起。随部各别。名为别序。
二者时别。如来发起。名经前序。阿难所请。名经后
序。说彼二序时分别故。三者人别。一如来序。于诸
经中。如来发起。二阿难序。由阿难请说此序故。今
此经文。及佛地等。唯有證信。而无发起。于證信中。
义说发起。理亦无违。就證信中。有其三义。一辨事
多少。二说序之意。三随事别释。辨事多少者。自有
三说。一者真谛般若记中。开为七事。一如是者。标
所闻法。一部文理。决定可信。二言我者。出能闻人。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0b 页 X21-0180.png
即是阿难。三言闻者。亲承音旨。四一时者。显所闻
法善合时机。五佛世尊。出能说师。六住处者。显说
有处。七大比丘。显非独闻。然此七事。总唯四意。初
如是者。明所闻法。次我闻者。辨能闻人。次二證所
闻法。后二證能闻人。广如真谛七事记释。二依龙
猛大智度论。于序分中。开为六义。一信。二闻。三时。
四主。五处。六众。世亲菩萨灯论中说。亦有六义。故
彼偈云。前三明弟子。后二證师说。一切修多罗。其
事皆如是。三依亲光佛地论中。摄多五种。一总显
巳闻。二说经时。三者说主。四显说处。五显听众。说
序意者。问。何因缘一切经首皆说如是我闻等事。
真谛三藏七事记云。断三疑故。彼云。又微细律明
其阿难。当登高座出法藏时。身即如佛。具诸相好。
若下高座。还复本形。众见此瑞。有三种疑。一疑。大
师释迦。以慈悲故。从涅槃起。更宣深法。二疑。诸馀
世尊。从他方来。三疑。阿难比丘。既是佛弟。堪代其
兄转身成佛。今欲遣三疑。故云如是我闻等七事。
明乃是我亲从佛闻。非关慈悲从涅槃起。亦非馀
佛他方来。又非我巳转身成佛自说经也。智度论
云。说时方人。欲令众生心生信故。又智度第二卷
云。佛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树间。北首而卧。
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爱未除。未离欲故。没忧悔。
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㝹楼豆。语阿难言。汝是守
护佛法藏者。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悔。诸有为法。皆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0c 页 X21-0180.png
是无常。汝何愁忧。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闷。
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云何修行。谁当作
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长阿含经第四卷云阐弩比丘云何共住)佛诸
经首。作何等语。阿难即以此语问佛。佛告阿难。行
四念处。戒经为师。车匿比丘如梵法治。长阿含经
第四。增一阿含第三十六。皆云梵法治者。即是不
共语也。广说如彼。诸佛经者首。皆称如是我闻等
语。依集法经及涅槃后分。大同智论。恐繁不述。大
悲经说。忧波离教阿难请问。所以经论。说不同者。
二人共教。各据一义。互不相违。

复依经文。随事别释。言如是我闻者。即七事中。所
闻能闻亲承音旨三种事也。于六义中。信闻二事。
五中第一。总显巳闻。虽有三说。且依佛地。如是我
闻。释有三义。一总释如是我闻。二别释如是我闻。
三者申其合说之意。言总释者。谓传佛教。曼殊室
利及阿难等。皆作此言。如是所说甚深等。我昔曾
闻。(金刚仙论云。三种阿难中。大乘阿难传大教也)言别释者。先辨如是。
后释我闻。言如是者。诸说不同。(此地诸师。略有八释。义如常说。言八
释者。一约信顺释。言如是者。信顺之辞也夫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
建言如是。注维摩中。肇法师释也。二约文义释。以文为如。以理为是。文巧诠为如。理以为非为是。智者禅
师维摩记中。有此释也。三约真俗释。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于真称之为是。相传释也。四约弟子释。阿
难所说。如于佛语。故名为如。为欲简去相似之如。故称是。五唯约佛释。阿难道佛所说之法。如过去佛所
说不异。故名为如。如诸佛说。是正非邪。故复言是。此上二释。远法师说。六约佛及弟子释。言如是者。感应
之瑞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者。以名教出于感应。故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1a 页 X21-0181.png
言如是。注法华经。有此释也。七光宅师云。言如是者。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如是一部经。我亲从佛闻。
即为我闻。八梁武帝云。言如是者。如斯之言。是佛所说。故言如是〔等〕说。不可具述也)西方诸
师。三说不同。一菩提留支金刚仙论云。若依世辨。
乃有多途。略而言之。凡有四种。一者发心如是。二
者教他。三者譬喻。四者决定。发心如是者。自念我
当如是发菩提心修善行。教他如是者。教前人言。
汝当如是发菩提心修善行等也。譬喻如是者。是
人威德炽盛。如日光明。智慧深广。犹如大海。面貌
端正。犹如满月。乃至广说。决定如是者。我如是见
闻等。是名决定如是。今言如是者。但取第四决定
如是。明须菩提我从佛闻所说理教。我之所说。不
多不少。不错不谬。决定如是。无所传之失。故曰如
是。(解云意趣大同亲光)长耳三藏释有三义。一者就佛。三世
诸佛所说无异。故名为如。以同说故。称之为是。二
者约法。诸法实相故名为如。如如而说。故称为是。
三者约僧。阿难所传不异佛说。故名为如。永离过
非。称之曰是。三真谛三藏释。如是者。决定义。有其
二种。一文。二理。文是能诠。理即所诠。广说如彼。总
释意云。阿难所传。文理决定。如佛所说。故曰如是。
诸论所说。亦有三种。一依智度论第一卷云。如是
义者。即是信也。佛法大海中。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其信顺者。是事如是。其不信者。此事不如是。广说
如彼。二依功德施波若论云。如是我闻者。显示此
是世尊现觉而演。非自所作。三依佛地论。有其四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1b 页 X21-0181.png
义。故第一云。如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谓当
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此即以昔喻今)二依教诲。谓告
时众。如是当听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
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
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
说。传法菩萨。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于此四
义。有三师释。一云四中唯依第四。一云此中唯依
后二。一云四中总依四义而说。具说如彼。别释我
闻者。传法菩萨及阿难等。五蕴身上。假立为我。耳
根发识。听闻所说。故言我闻。故佛地论云。我谓诸
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听受。废别就总。故说
我闻。问。佛法中无人无我。如何诸经皆说我闻。解
云。此义诸说不同。依龙猛宗。约四悉檀。以释我闻。
(梵音悉檀。诸说不同。一云不翻。含多义故。或说翻之。或翻宗成。或翻为墨。或翻为印。或翻为定。或翻或就
究竟。如是异翻。难可定准。南岳禅师云。如大涅槃。胡汉并称也。悉是隋音。檀是胡语。悉之言遍。檀翻名施。
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名悉檀也。智者师维摩记中。作如是说。若依四卷。楞伽经。有其四种故。第二卷注
经释云。悉檀者。谓或言宗。或言成。或言理也)四悉檀义。如智度论第一
卷说。一世界悉檀。如蕴成人。如是我闻。世界故有。
第一义故无。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
法。于一事中。或听不听。为断见故。说有续生。为常
见故。说无有人。三对治悉檀。如不净观于贪对治。
于瞋则无。四第一义悉檀。谓诸法实相。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即说偈言。

「 一切实一切非实
 及一切实亦非实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1c 页 X21-0181.png
 一切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法之实相」


(广释此偈。如中论第三)又彼论云。复次世界语言有三。一邪。
二慢。三者名字。依第三故。名之为我。即当瑜伽假
说我也。问。岂不中论实相问中非我非无我。如何
智度论中。说为无我。答不相违。世界悉檀。即说为
我。第一义中。说为无我。各各为人。或我无我。双遣
二执。亦得说言非我非非无我。故中论云。诸佛或
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非我非无我。若偏
对我。即说无我。以为实相。若双遣执。非我非无我。
以为实相。各据一义。故不相违。若依涅槃。即说真
我。以为实相。如理应知。依弥勒宗。四义故于诸蕴
中假说为我。故瑜伽论第六卷云。薄伽梵说。苾刍
当知。由四因故。假说有情。一为世间言说易故。二
欲随顺诸世间故。三为断除决定无我诸怖畏故。
四为宣说自他得失。令其决定信解心故。显扬第
九。对法十三。同瑜伽说。言闻者。诸说不同。萨婆多
宗。耳闻非识。法救论师。识闻非耳。如大毗婆沙第
十三等。依经部宗。识闻非耳。如成实第六。譬喻论
师。和合能闻。如婆沙十三。今依大乘。龙树菩萨。自
有两释。一者天眼见色。准知耳闻。二者和合能闻。
知智度论第一卷等。虽有两说。和合为正。正释闻
中。说和合故。依弥勒宗。自有三说。一云耳闻非识。
如集论杂集第一卷云。耳界何相。谓能闻声。又瑜
伽论第三卷云。数数于此声至能闻。故名为耳。一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2a 页 X21-0182.png
云识闻非耳。如瑜伽释论第一卷云。闻谓听闻。即
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又佛地论第一卷云。
闻谓耳根发识听受。或可二论耳闻非识。一云和
合能闻。如杂集论第二卷云。问。为眼见色。为识等
耶。答。非眼见色。示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
有和合。假立为见。耳等亦尔。广说如彼。所以如是
诸论异者。为显闻声最胜所依故。瑜伽等。说耳为
闻。就分别义故。佛地等。说识为闻。为显诸法无实
作用故。智度论及杂集论。和合为闻。各据一义。互
不相违。(问无实作用。不许耳闻。无实作用。智不应缘。此中应作问答)唯识道理。
以辨闻者。如佛地论第一卷说。有二师义。故彼论
云。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
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
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有义。闻者
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
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心。虽不
取得。然似彼分明显现。故名我闻。解云。佛地二师
所说。初即那伽犀那。不许佛果有色声等。第二师
义。许佛果中具色声等。大唐三藏。法护菩萨。皆用
后说。如前本影有无中说。问曰。阿难。如来成道日
生。经二十年。方为侍者。前所说经。皆非亲闻。如何
诸经皆说我闻。菩提留支金刚仙论云。昔如来灭
后。凡有三时结集法藏。初在王舍城因陀罗窟中。
五百比丘。结集法藏。舍利弗等诸阿罗汉比丘。各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2b 页 X21-0182.png
自称言。某甲经。如是我闻。佛在某处说。后时为恶
国王坏灭佛法。自此以后。复有七百比丘。重结集
法藏。皆云某甲经。我从某甲比丘边闻。不云我从
佛闻。此之再集。并是小乘之人。结集法藏。又复如
来在铁围山外。不至馀世界。二界中间。无量诸佛。
共集于彼。说佛话经讫。欲结集大乘法藏。复召集
徒众。罗汉。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众。有无量无边
恒河沙不可思议。皆集于彼。当于尔时。菩萨声闻。
皆云。如是我闻。如来在某处。说某甲经。真谛三藏
七事记云。亲闻曰如是我闻。传闻曰我闻如是。又
部执记云。亲闻曰我闻。传曰所闻。解云。如是等说。
违报恩经说也。若依报恩经。释有三义。一者传闻。
二者知佛世俗心。三者佛重为说。故第六云。佛二
十年中说法。阿难不闻。何得言我闻。答。诸天语阿
难。又云从诸比丘边闻。又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
知。又云阿难从佛请愿。佛二十年中说法。尽为我
说。佛善巧。于一法一句中。演无量法。能以无量法。
为一句义。佛粗示其端。阿难尽巳得知。速利强持
力故。又解。金刚华经说。阿难比丘。得法性觉自在
王三昧。以三昧力故。前所说经。皆能忆持。与亲闻
无异。如宿命通见过去事。无不明了。亦如迦旃延
得愿智力故。佛所说经。皆能忆持。阿难亦尔。问。阿
难既是声闻。如何能持大乘经典。答。如大乘集法
经中说。有三种阿难。一者阿难陀。持声闻法。二者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2c 页 X21-0182.png
阿难贤。持缘觉法。三者阿难海。持摩诃衍法。金刚
仙论亦同集法。真谛三藏金刚波若疏。引阇王忏
悔经说三种阿难。三种之中。第三阿难。持此经也。
故不相违。第三申其合说意者。如佛地论云。应知
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
从佛闻。非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
皆离增减异分过失。具说如彼。】

「一时。」

【释曰。五中第二教起时分。然此一时。(此地诸师。有说四种。一者
如来一代说法有五十年时。二者说一部时。三者众机熟时。四者说听共相会遇时。吉藏法师法华疏说)
西方诸师。三说不同。一菩提留支。言一时者。有其
多种。谓一念时。有日时。有百年时。有一切时。有春
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正是如来说此
经时。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月日故。不知何时。如大
华严净眼品等。如来成道日说。其十地品。第二七
日说。如十万偈般若。如来成道五年。经有成文。馀
七部般若。但云一时。皆不知何年说。乃至彼云。相
传说云。如来一代成道。乃至涅槃。恒说般若华严
大集。未曾断绝。(解云。准此西方三藏。亦不能定说诸经时也)二长耳三
藏云。时有两种。一半音时。对缘不遍。二圆音时。对
缘即普。从初得道。终讫双林。二音并行。半满俱说。
见小分者。为半音时。见满分者。为圆音时。又解时。
复有三。一分段流转时。二不思议变易时。三假名
施设时。前二即是二种生死时。假名时者。梵音劫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3a 页 X21-0183.png
波。自有三意。一迦罗时。二三摩耶时。三世流布时。
迦罗时者。此翻别相时。如来戒律。大戒时闻小戒
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不闻。国王得闻。馀人不闻。
三摩耶时。此翻破耶见时。谓五部阿含。九分达磨。
不简黑白。一切得闻。(言九分者。如真谛师部执论记第一卷云。如来正教。即是
经律阿毗昙。经即五阿含。谓长增一中杂百部也。律不过三部。一二〔二〕五十戒律。二杂诵律。三比丘尼律。
阿毗昙有九分。一分别说戒。二分别说世间。三分别说因缘。四分别说界。五分别说同随得。六分别说名
味句。七分别集定。八分别说集业。九分别说诸阴。一分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合五万四千偈也)上
二种时。大同智度论说。世流布者。如说一时佛在
恒河岸。一时在申怒林。今言一时。且依后二。三真
谛三藏七事记云。一时有十义。一佛出世。时二说
正法时。三听正法时。四持正法时。五思正法时六
修正法时。七下善种时。(谓菩提心)八成就善根时。(谓生中国。
修四念处)九解脱善根时。(谓听法。说法。持法。静心。修习。以此五缘得入解脱。故名解
脱善根时)
十平等舍心时。(若心多退。名为下心。听法不入。若心动踊。名为高心。听法
不入。若作弃舍正法心。此是无明不平等心。听亦不入。若能拔沉抑浮。调停得中念知舍平等。得入正法。
故云平等舍心时。具此十义。故云一时也。广说如彼)今依诸论。有其三说。一
功德施波若论云。一时者。说此经时。馀时复说无
量经故。二依龙猛宗。时有二种。一名迦罗时。通假
及实。内外通用。二三摩耶时。唯假非实。内宗一时
依此而说。故智度论第一卷云。问天竺说时。有其
二种。一名迦罗。二三摩耶。佛何不言迦罗时分。而
但说三摩耶时。(此即外人问龙树宗)答言迦罗俱亦有疑。(龙树
略答。设言迦罗。还有此难。故不应答)问曰。此中应说迦罗。以彼二字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3b 页 X21-0183.png
转易说故。而不应说三摩耶时。以彼三字重语难
故。(此外人难龙树。何不就轻而就重耶)答曰。今此除邪见故。说三摩
耶。不言迦罗。具说如彼。(龙树广释。若说迦罗。执时外道便作此言。时能生诸
法。世尊许时。是实有故)三依亲光。时有四种。一说听究竟总
名一时。故佛地论云。言一时者。谓说听时。此就刹
那相续无断听说究竟。总名一时。(此即总说一会说法说听究竟。
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听说时异。云何言一。(此即
反解。若不就其说听究竟名一时者。如初说字次名后句。乃至偈章品部等。说听时皆异。云何言一)二
者一刹那顷。能持能说能领能受。故言一时。故彼
论云。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顷。能
持能说一切法门。(解云。地上菩萨。得陀罗尼故。一刹那顷。能持说一切法门也)
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刹那顷。闻一字时。于馀一
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解云。地上菩萨。得陀罗尼。一时
能领。名一时也)三者共相会遇名为一时。故彼论云。或相
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
一时义(解云。感圣赴机。更相会遇。名一时也。或可为四。开听说时为二时故)。问。一及
时。其体是何。答。一是数。时即时分。诸说不同。萨婆
多宗及经部师。即用有为五蕴为性。处界门中。亦
用有为为性。(难萨婆多宗。约色辨同异。色外有同异。或可约色辨数量。亦应有别体)
依大乘。自有两释。一龙猛宗。数及时等。皆无有体。
非蕴处界三科所摄故。智度论第一卷云。数时等
法实无。阴入持所不摄。故彼论复云。谓有时方离
合一异长短名字。凡人心著。谓是实有。广说如彼。
依弥勒宗。数时即是有为法上分位假立。即二十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3c 页 X21-0183.png
四不相应中。数及时也。五蕴门中蕴所摄。处界门
中。法界法处意识境故。依佛地论。或是心上分位
影像。是不相应。此约唯识道理说。问。何故二宗有
无不同。答。龙猛宗。为破外道实数时等。故无体性。
依弥勒宗。为显大乘法相道理。故别立之。故不相
违。或可五百不相应摄。于理无违。十住毗婆沙。立
七百不相应。虽有此理。未见成文。问。不别显日初
出时乃至中夜。说此契经。如下处等别指胜处。而
此经中。但言一时。答。如佛地论。昼夜时分。诸方不
定。不可别说(解云。如南赡部洲日午时。西方日出。北方夜半。东方日没)。】

「薄伽梵。」

【释曰。五中第三别显教主。依智度论。说佛法人。有
其五种。故第二卷云。说法有五。一佛自说。二弟子
说。三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今简馀四。标薄
伽梵。问。此经初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一切法无
二之义。如何但言薄伽梵说。答有三义。一以少从
多。二就胜说故。三佛加被故。(如华严经等)然诸经首。标
名不同。乃有四种。自有经初唯置佛名。如涅槃等。
自有经初唯婆伽婆。如大品等。自有经初双标两
号。如无上依。(佛婆伽婆般若经)或有经文二种俱无。如相
续解脱及多心经等。所以如是诸本异者。相续解
脱。即一部中最后二品。故不标名。多心般若。即大
般若。应是结集菩萨别录流行。故亦不标名。馀之
三句。西方诸师。自有三说。一真谛三藏七事记中。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4a 页 X21-0184.png
有其二意。一依真实论。佛具十义。故诸经初十种
号中。单置佛号。故七事记云。大师十号经中。何故
不别馀九。而独称佛。解有十义。一觉胜天鼓。二不
由他悟。三离二无知。(解脱障无知一切智障无知)四巳过睡眠。
五譬如莲华。六自性无染。七具足三义。(三义者。一假名佛。即
六神通。二寂灭佛。惑不生故。三真实佛。即是真如)八具于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
九具三宝性。十自知令知他。总有四纸。恐多不述。
真谛自云。此十种义。出真实论也。二者真谛自申
道理四句分别。一切经首双标两号。故七事中云。
佛婆伽婆。有其四句。一是佛非婆伽婆。即声闻二
乘。观四谛。證无馀涅槃。在其自位中。得名为佛。不
修功德行。非婆伽婆。二是婆伽婆非佛。即是菩萨
功德行满。名婆伽婆。既在因位。智慧未满。不得名
佛。三非佛非婆伽婆。是凡夫。其不修智慧。不名为
佛。不修功德。非婆伽婆。四亦佛亦婆伽婆。即是佛
世尊。智慧圆满。故名为佛。功德具足。婆伽婆。(广释婆伽
婆。有三四纸。恐繁不述)乃至彼云。若但言佛。恐滥二乘。若单
婆伽婆。滥于大菩萨及转轮王。故知合说。即是如
来。是故无上依经。及金刚波若。皆作此言佛婆伽
婆也。部执论记。亦同七事也。二菩提留支金刚仙
论。依西方正本。一切经首。皆云婆伽婆。此方诸经。
或佛。或婆伽婆。或复双举佛薄伽梵者。随译者意。
三亲光菩萨佛地论意。同金刚仙。故佛地云。佛具
十种功德名号。何故如来教传法者。一切经首。皆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4b 页 X21-0184.png
置如是薄伽梵名。谓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诸外道。
皆称本师名薄伽梵。又此一名。总摄诸德。馀名不
尔。是故经首皆置此名。大智度论意同佛地。故第
二云。问曰。婆伽婆正有此名。更有馀名。答。佛功德
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耳。其大者。以人多识故。又
婆伽婆。依涅槃经。释有二意。一者破恶。二具六德。
合有七义。故第十八云。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
烦恼。能破烦恼。名婆伽婆。(此即破恶。四魔之中。唯破烦恼魔也)又能
成就诸善法故。又能善解诸法义故。有大功德。无
能胜故。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又能种种大惠施故。
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此即六德。依智度论。有其四义。故第
二云。颇加名德。婆名为有。此名有德。又颇伽名分别。婆名巧用。总相别相巧分别法故。又颇伽名声。婆名
为有。是有名声。又颇伽名破。婆名能也。能破三毒。名颇伽婆。二乘虽断。而有习气。是故不名颇伽婆也。又
瑜伽论三十八云。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又八十云云怛然安坐妙菩提座。任运摧灭
一切魔军。大势力故薄伽梵)依佛地论。薄伽梵名。含有二义。一
具六德。二能破四魔。具六德者。薄伽梵声。依六义
转。一自在义。永不系为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热
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
庄饰故。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
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六尊贵
义。具一切德。常起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癈故。
如有颂言。

「 自在炽盛与端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如是六种义差别
 应知总名为薄伽」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4c 页 X21-0184.png

破四魔者。一烦恼魔。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烦
恼。名颂恼魔。有漏五蕴。名为蕴魔。有漏五蕴诸无
常相。名为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名为天魔。如
是四种。能损诸善。故名为魔。离四魔故。名薄伽梵。
破四魔义。后当分别。今详西方诸三藏意。昙无谶
等。依真实论。但置佛名。真谛三藏。依真实论及四
句义。双标两号。大唐三藏及菩提流支。各依一论。
置薄伽梵。虽有诸说。且依薄伽梵有论说。故地婆
诃罗三藏说云。西方诸本。皆云薄伽梵。而不相违。
大唐三藏诸本中。有婆伽婆等者。具七转声。故有
种种。依第八转。此亦未可。即是地婆诃罗三藏。神
都翻者。皆安薄伽梵。西京所翻。皆云佛也。】

「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

【释曰。五中第四说经处所。于中有二。初明如来住
处庄严。后释世尊总别功德。就住处中。有其二义。
初明住处同异。后正释经住处差别。言同异者。依
解节经。化身如来在秽土说。故彼经云。如是我闻
一时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若依深密
经。即受用身。在净土说。同解深密。解云。真谛翻解
节经。意欲礭明胜义谛相。故十八品内。但翻中间
四品。略而不翻馀十四品。为成此经具足三分故。
不二品内安通序文。一味品末。安后流通。故真谛
记第一卷云。经初不说通序文者。译家略故。解云。
不安品目。故说为略。非无序文名之为略。然真谛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5a 页 X21-0185.png
记。与经相违。经王舍城耆阇崛。真谛记第一云。毗
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尚菩萨。说解节经等。又智
度论第三卷云。王舍城在摩揭陀国。不云山在毗
耶离国。故如违经也。依佛地论。释佛地经。自有三
说。故第一云。佛住如是大宫殿中。说此契经。受用
变化二佛土中。今此净土。何土所摄。说此经佛。为
是何身。有义。此土变化土摄。说此经佛。是变化身。
声闻等众。住此土中。现对如来。闻说此经。欢喜信
受而奉行故。佛心所现。故出三界。净识为相。为说
胜法。化此地前诸有情类。令其欣乐修行彼因。故
暂化作清净佛土殊胜化身。神力加众。令暂得见。
若尔者。声闻等众。应俱不见。有义。此土受用土摄。
说此经佛。是受用身。此净土量无边际故。路乘门
等是实德故。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
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馀处说故。解深密说。三
地巳上乃得生故。(解云。此经无此文也。应是广本。或可译家错也。此文即是瑜伽
第七十九说)此经佛具后所说二十一种实功德故。说
馀经时。不列如是佛功德故。若暂化作如是净土
如是妙身。加众令见。应如馀经分明显说。然不说
故。是受用土及受用身。声闻等众。是佛化作。或诸
菩萨。现作此身。庄严佛土说法会故。若尔。此是地
上菩萨所应见闻。何故于此化佛土中。结集流布。
传法菩萨。为欲示现一切智者及所居处超过一
切世间法故。如是示现。欲令所化生欣乐故。为令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5b 页 X21-0185.png
发愿当生如是清净佛土。见如是佛。闻如是法。修
彼因故。为生广大胜解有有情及诸菩萨欢喜故。
欲令增上意乐胜解界坚牢故。结集流布。又是法
胜。于此宜闻。然处非胜。化身相粗。不可宣说。故受
用身。居受用土。为初地上诸菩萨说。令传法者结
集流通。若尔。何故。不但说彼所说法耶。若不说处。
及能说者。不知此法何处谁说。一切生疑。故须具
说。如实义者。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
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
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虽俱欢喜
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而传法者。为令众
生闻胜悕愿。勤修彼因。当生净土。證佛功德。故就
胜者所见结集。言薄伽梵住最胜等。乃至广说如
来功德。今释此经。同如实义。义亦无失。诸本同异。
巳如上释。今正释住处之义。依智度论第三。三义
释住。一住威仪。二住圣住。三住佛住。故名为住。故
彼论云。问曰。何不直说般若波罗蜜。而说住处耶。
答曰。说时方人。令人生信故。(时谓说经时。方谓说法处。人谓听众。声闻
菩萨等)云何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故名为住。复有
三住。一者天住。谓六欲天住法。二者梵住。谓色无
色天住法。三者圣住。谓佛独觉及阿罗汉住法。于
三住中。佛住圣住。复次施戒善心三事。名为天住。
四无量心。名为梵住。空无相无作三三昧。名为圣
住。于三住中。佛住圣住。复有四住。一天。二梵。三圣。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5c 页 X21-0185.png
四佛。三住如前。佛住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十
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
万四千法藏。度人法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
佛所住处。佛于中住。故名佛住。法华论云。显法胜
故。佛住胜处。胜思惟论。同法华论。宝积论云。问曰。
何故初明住处。答。佛住此处者。欲令敬重彼处故。
重福众生敬此处故。增长善根。是故先明住处。功
德施菩萨波若论中。同宝积论。真谛三藏。八义释
住。一境界住。(谓一切十六大国四事供养之处。是佛所游履。故云境界住)二依
止住。(是一切僧伽蓝。耆阇崛山迦兰陀竹林等。是所依止)三威仪住。(谓行住坐卧四
威仪)四未舍寿命住。(谓现在未般涅槃。住戒定等五分法身中也)五者梵
住。(谓四无量心。佛在大悲心中。故名梵住也)六者天住。(谓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第四禅最胜。佛住此中)七者圣住。(谓是解脱。解脱有四。一入无心定暂灭苦。二入空定
灭诸见。三入无愿定灭贪爱。四入无相定灭四谤。佛住无相定中心惑都尽也)
八佛住。(佛住
无生无灭无处所法中。而具足在此八处。故名佛住。三身而辨。前三住即是化身住。次三是应身。后二是
法身。前二身是能住。后法身是所住也。经中多举八住。前两境界化白衣。依止化出家人。即举总别二处)
就释此经住处之中。有十九句。显彼净土十八圆
满。十八圆满。即十八段。言十八者。如佛地论第一
卷云。论曰。此显如来住处圆满。谓佛净土。如是。净
土复由十八圆满事故。说名圆满。谓显色圆满。形
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
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
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
依持圆满。由十九句。如其次第。显示如是十八圆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6a 页 X21-0186.png
满。即此圆满所严宫殿。名佛净土佛住如是大宫
殿中。说此契经。然诸论中。世亲无性摄大乘释第
十。梁朝摄论第十五。佛地论等。(等耶大业论等)皆释经
中十八圆满。至文对释。初圆满中有二句。经初明
显色七宝庄严。后辨放光照无边界。此中句者。显
义满足之为句。非要数字方名句也。馀十八句。准
此应知。然初经句。亲光两释。故佛地论云。谓大宫
殿。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此释光曜属于七宝也)或大宫
殿七宝庄严故。最胜光曜(此释光曜属于宫殿)无性释论。亦
同佛地。世亲不释。易可知故。言七宝者。如称赞净
土经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
六阿湿摩揭拉婆。七牟婆洛揭拉婆。依智度论。亦
同彼经。故第十云。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马瑙赤
真珠。解云。金银二宝。此土有故。翻为此名。真谛释
云。弗师罗伽。此云黄色宝。即是金也。旃陀罗乾多。
此云白色宝。即是银也。吠琉璃者。是正梵音。毗琉
璃者。梵音讹也。或云琉璃者。略吠音也。或可。此土
无真琉璃。有似琉璃。故亦翻也。真谛梁论记云。琉
璃是青色宝。烧不可坏。唯有鬼神有神力者。能破
为器。或可。是其金翘鸟卵。颇胝迦者。此云黄绿色
宝。佛地论云。羯鸡怛诺迦宝。智度论云。过千岁冰。
化为颇梨珠。赤真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名赤
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真谛释云。即无价宝珠
也。阿湿摩揭拉婆者。旧云马瑙。真谛释云。是赤色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6b 页 X21-0186.png
宝。无性摄论云。是帝青大青等宝。解云。帝青是帝
释青色宝。大青是帝释胜青色宝。牟婆洛揭拉婆
者。旧云车𤦲。真谛释云。是绀色宝。又智度论云。宝
有三种。谓人宝。天宝。菩萨宝。人宝力少。唯有清净
光色。除毒。除鬼。除闇。亦除饥渴寒热等苦。天宝亦
大亦胜。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共语。轻而不重。菩萨
宝胜于天宝。能兼有人天宝事。又能令众生知死
此生彼因缘本末。又复能出种种法音。乃至广说。
又彼复云。问曰。是诸珍宝。从何处出。答曰。金出山
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龙珠出
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树生。贝生虫甲。银生烧石。
馀琉璃颇梨等。皆出山窟中。如意珠出自佛舍利。
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
冰化为颇梨珠。如是等诸宝。是人中常宝。所庄严
一切国土。是最殊胜。诸天所不能得。何以故。从大
功德所生故。大业论云。七宝皆是石所摄也。】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释曰。明第二句放光普照。亲光释云。他受用土。体
虽不遍。以光普照。自受用土。以体遍故。光亦普照。
世亲释云。谓前七宝于光普照。无性释论。具上二
释。】

「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释曰。此显第二形色圆满。言方所者。如绮井等。言
妙饰者。如华文等。亲光释云。谓大宫殿。妙饰间列。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6c 页 X21-0186.png
无量方所。(此释无量属于方所)或大宫殿无量妙饰方所问
列。(此释无量属于妙饰)言无量者。或数无量。或处无量。解云。
此中数无量者。重释前云无量妙饰。处无量者。重
释前云无量方所。世亲无性亦同亲光。上来巳释
显形二色。然此二色。有差别者。依俱舍等。二门分
别。一约二十色分别显形。二显形相对四句分别。
二十色辨显形者。如俱舍论初卷颂云。色二或二
十。长行释云。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青黄
赤白。馀显是此四色差别。(解云。馀者光影明闇烟云尘雾。皆是青等之差
别也。日光名光。馀光名明。有云。光者。黄色。所摄。有云赤色。有云黄赤。今解不尔。光明二种。皆通四色。影闇
是青。烟云尘雾。皆通四色。或可雾是青白所摄)形色有八。谓长短方圆高
下正不正。复说二十者。谓青赤白光影明闇云烟
尘雾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有馀师说。空一显色。
第二十一。释诸色相。具说如彼。言四句者。如彼论
说。或有色处。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或
有色处。有形无显。谓长等一分身表业性。或有色
处。有显有形。谓所馀色。然此四句。诸说不同。一真
谛三藏云。一显而非形。如须弥山四方空中青等
显色。二形而非显。谓身表色。三亦显亦形。如譬等
中青黄等色。四非显非形。如无表色。二形而非显
谓身表色。二大唐三藏。约生智义。以辨四句。如一
込白染青色时。而形不改。唯生显智。形智不生。如
是名为显而非形。若其截割而不染者。但有形智。
显智不生。如是名为形而非显。若其染截。形显智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7a 页 X21-0187.png
生。如正理说。遥见黑幡。作如是言。是乌非幡。幡非
乌等。如是名为亦显亦形。非显非形者。如空界色
等。然第四句。诸说不同。依毗婆沙。自有两说。一云
空界色。为第四句。一云非显非形者无也。若依正
理。声香味触。及无表色。为第四句。识身足论。五根
四尘。及无表色。为第四句。又俱舍云。有馀师说。唯
光明色。有显无形。现见世间青等色处。有长等故。
(此是萨婆多第二师说)问。萨婆多显形别体。如何说云亦显
亦形。解云。俱舍有此问答。故彼论云。如何一事。具
有显形。(经部师等问萨婆多宗)由于此中俱可知故。此中有
者。是有智藏。非有境义。萨婆多师答。于一处所。约
新生智故。名为形显。非于一体有二境义。大唐三
藏。依此而说。今依大乘。种数多少。诸论不同。若依
瑜伽。二十四色。故第一云。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
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
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
表色者。谓取舍屈申行住坐卧。如是等色。解云。虽
二十四色。四句分别。唯有三句。一显而非形。有十
三。二形而非显。有十种。三非显非形。谓表色。依显
扬论。亦二十四。故初卷云。若显色。若形色。若表色。
云何青黄赤白如是等显。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
及不正。烟云尘雾光影明闇。若空一显色。若影像
之色。解云。显扬言虽有异。意同瑜伽。故彼所说如
是等言。等取后说云烟等句。影像之色。即是表色。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7b 页 X21-0187.png
依杂集论。二十五色。更加回色。馀同瑜伽。而不分
别四句差别。同瑜伽论。于理无违。】

「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释曰。此显第三分量圆满。亲光菩萨。先以三义释
其难测。后约二土分别难测。言三义者。一云其量
周圆无际难测。一云其量无际周圆难测。第三一
义。约十方等以释难测。故佛地云。谓大宫殿其量
周圆无际难测。或大宫殿其量无际周圆离测。又
东方等分齐无故。长短等相难可测故。后约二土
释难测者。有三师释。故佛地云。有义。如来受用身
土。随所化生所宜而现。或大或小。其量无定。显现
广大。亦有边际。然就地前菩萨智等。说言无际其
量难测。有义。如来受用身土。三无数劫所修无边
善根所感。周遍法界。地上菩萨。及诸如来。亦不能
测其量边际。以无边故。如无始时。如实义者。受用
身土。略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所
修无边善根所感。周遍法界。为自受用大法乐故。
从初得佛。尽未来际。相续无变。如诸功德。诸大菩
萨亦不能见。但可得闻。如是净土以无量故。诸佛
虽见。亦不能测其量边际。二他受用。谓诸如来为
令地上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
或胜或劣。或大或小。改转不定。如变化土。如是净
土以有边故。地上菩萨。及诸如来。皆测其量。但就
地前。言不能测。由是二种差别故。言周圆无际其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7c 页 X21-0187.png
量难测。无性即同佛地。三中初二复次。世亲不释。
义可知故。】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释曰。此明第四方所圆满。亲光释云。谓大宫殿处
所方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非如三界自地诸爱
执为巳有。所缘相应二缚随增。是彼异熟及增上
果。如是净土。非三界受所执爱故。离二缚故。非彼
异熟增上果故。如涅槃等。超过三界异熟果地。约
十八界。问答分别具不具等。广如佛地及净土章
(勘净土章及三身章。约十八界问答分别有不)。】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

【释云。此明第五因圆满也。亲光释云。谓大宫殿。用
出世间无分别智后所得智善根为因。而得生起。
非是无因。非大自在天等为因。云何净土超过三
界。而用出世无分别智后所得世间净法。为异熟
因。不说与彼为异熟因。然为馀因彼得生起。如苦
法智忍品世第一法为因。此用本来无分别智后
得无漏善根种子。三无数劫。修令增广。为此净土
变现生因。无分别智。名出世间。后得过前说名为
胜。用胜出世无漏善根为此生因。或诸声闻独觉
圣道。名出世间。如来善根。过彼名胜。此佛净土。如
来识中无漏善根为因而生。有义。但是增上缘生。
以外法故。有义。亦是因缘而生。亲能生故。若不尔
者。应无因缘。外法相望。非因缘故。一切外法。皆用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8a 页 X21-0188.png
内法熏习为因。若尔。外法既是共有。云何有情各
别种子。共为因缘。合生一果。勿以小心测测量大
法。外物岂是极微合成。实有体性。多因共感。但是
有情异识各变。同处相似。不相障碍。如众灯明。如
多所梦。因类是同。果相相似。处所无别。假名为共。
实各有异。诸佛净土。亦复如是。各别识变。皆遍法
界。同处相似。说名为共。】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释曰。此显第六果圆满也。亲光释云。谓大宫殿最
极自在。佛无漏心。以为体相。唯有识故。非离识外
别有宝等。即佛净心。如是变现。似众宝等。此即如
来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净土
种子因缘力故。于一切时。遍一切处。不待作意。任
运变现众宝庄严受用佛土。与自受用身。作所作
依止处。利他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为地上菩
萨。随宜变现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为他受用
身。作所作止处。谓随初地菩萨所宜。现小现劣。如
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大最胜。于地地中。初中后等。
亦复如是。世亲无性。更无别释。】

「如来所都。」

【释曰。此明第七主圆满也。亲光释云。谓大宫殿。诸
佛世尊为主非馀。以殊胜故。唯属世尊。或唯世尊
住持摄受。非馀不能。自受用土虽遍法界。一一自
变各自为主。不相障碍。他受用土虽诸佛变。然一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8b 页 X21-0188.png
合相。亦一相身摄。受用为主。不相障碍。世亲无性。
无别异释。】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释曰。此辨第八辅翼圆满。亲光释云。谓大宫殿。常
有无量大菩萨僧。共所云集。诸来朝者。名为辅翼。
既有无数大菩萨僧。常来辅翼。故无怨敌能为违
害。诸声闻等。无如是事。谓初地上诸菩萨众。虽不
能集诸佛自利受用净土。而能集会诸佛利他受
用净土。诸佛慈悲。于自识上。随菩萨宜。现粗妙土。
菩萨随自善根愿力。于自识上。似佛所生净土相
现。虽是自心各别变现。而同一处现相相似。谓为
一土。共集其中。如是地上菩萨净土。为是有漏。为
是无漏。如是等义。具如章说。世亲无性。更无异释。】

「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摩呼
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

【释曰。此即第九眷属圆满。依智度论第五卷说。天
有三种。一假号天。谓轮王等。(等即等取诸小王也)二者生
天。谓从四天王天。乃至有顶天。三者净天。谓佛法
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智度论第七大同此说。又
第二十二。天有四种。一者名天。如今国王名为天
子。二者生天。从四天王。乃至非非想天。三者净天。
谓人中生诸圣人是。四者生净天。三界天中生诸
圣人是。解云。三种四种天中。名生二天名为天也。
故法华云。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本业经云。无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8c 页 X21-0188.png
色诸天来入会故。亦名天众。依舍利弗问经。护天
诸神名为天也。龙有四种。一者天龙。持天宫殿令
不堕落。二者人龙。兴云致雨。三者地龙。持地及海。
四者王龙。守王宝藏。言药叉者。旧云夜叉。真谛翻
为轻捷鬼也。大唐三藏。翻为暴恶。亦名勇健。亦名
可畏。其类有三。一者在地。二者在空。三者在天。为
天给使。健达缚者。旧云乾闼婆。此翻名寻香行。西
方人呼发乐戏儿。名健达缚。不事生业。寻食香气
作乐乞求。名寻香行。今此神鬼。常能作乐。食诸香
气。名健达缚。智度论第十云。是天妓神。常随诸天。
其心柔软。福少诸天。居十宝山间。阿素洛者。旧云
阿脩罗。此云非天。行多谄诈。无天实行。名曰非天。
如人恶行名曰非人。故瑜伽论第四卷云。又诸非
天。当知天趣所摄。然由意志多怀诈幻。谄诳多故。
不如诸天为净法器。由此因缘。有时。经中说为别
趣。实是天类。由不受行诸天法故。说为非天。或云
疑神。故智度论第三十云。阿脩罗神。是天受乐。小
减诸天。威德变化随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脩罗
非脩罗。或云身大。智度论云。修罗秦言大也。大海
中立。不没于𣍿。向下观忉利天。又云不端正。唯女
舍脂端正。父兄眷属皆丑。又云男丑女端正故。云
不端正。又云无酒。采四天下华。于海酿酒不成。故
言无酒。依瑜伽智度。修罗天摄。毗昙论说。修罗鬼摄。
依正法念经。有鬼有畜。依伽他经。有天鬼畜三种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9a 页 X21-0189.png
所摄。然阿修罗。有五地别。如地经说。一在地上众
相山中势力最下。二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二万
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罗睺。三罗睺下。过二万
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勇健。于勇健下。复过二
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华鬘。于华鬘下。复过
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毗摩质多。毗摩之母。
本从天生。故名天。劫初成时。有诸天女。来海中洗
浴。水触其身。遂失精气。流在水中。成一肉卵。径八
千岁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九头。头有千眼。有九
百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霹礰。二十
四手。九百九十九脚。此女后时在海浮戏。水精入
身。生一肉卵。径八千岁。生毗摩质多。有九头。头有
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手。脚唯有八。其形四
倍大于须弥。纯食淤泥及与祸根。多与天诤。如正
法念经说。揭路荼者。旧云迦楼罗。名为金翅鸟。今
云妙翅鸟。鸟翅种种宝色庄严。不唯金故。华严经
云。法身金翅鸟。四如意为足。慈悲明净眼。住一切
智树。菩萨金翅鸟。生死大海中。持撮天龙。安置涅
槃岸。此是不退三昧金翅之法门。准此应知净土
八部皆是化也。海龙王经。翻为大身凤凰。(勘)又经
云。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止容一足。
颈下有如意珠。故名如意。又云。是其鸟神。于中有
其金翅之鸟。纯食诸龙有四生别。其化生者。食四
生龙。其胎生者。食三生龙。除其化生。其卵生者。食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9b 页 X21-0189.png
二生龙。除化除胎。其湿生者。唯食其湿。此四天下。
有一化生迦楼罗王。名曰正音。寿八千岁。日别新
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绕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
食之。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复能食。饥火所烧。耸
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而复上来。往返七回。
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命终。以食诸龙身
肉。毒气遂发猛火。其难陀龙王。及跋难陀。恐烧宝
山。遂降大雨。渧如车轮。以灭其火。身肉消散。唯有
心在。大如人䏶。纯清琉璃。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
释得之。为髻中珠。紧捺洛者。此云歌神。能唱歌咏。
乾闼婆同事诸天。天须之时。更互来去。又云疑神。
体是畜生。形状似人。面貌端正。顶有一角。人见生
疑。不知为人为鬼畜耶。故名疑神。此是天之乐神。
莫呼洛伽者。莫呼此云大。洛名为腹。伽名为行。此
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厝神。受人
酒害。悉入蟒腹。又龙蛇难辨。以滥于龙。故偏指也。
世亲摄论云。前巳举龙。今复举莫呼洛伽。为摄大
蟒。人非人等者。有八部鬼神。悉非人作人形。来听
法故。曰人非人。故舍利弗问经云。非八部鬼神。皆
曰人非人也。又云。人者总摄一切人。非人者总摄
一切人非人。又云。人非人者。疑云为是人为非人
也。依舍利弗问经。说八部因。彼云。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常闻正法。佛
言。以二种业。一以恶业。生于恶道。二以善业。多受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89c 页 X21-0189.png
快乐。此八部皆曰人非人者。先身以车舆等。供养
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诳嫉。故受此身。如
普光净胜天神等。龙者先世修建德本。广行布施。
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此身。如摩尼光龙王等。
夜叉神者。先世好大布施。或先损害。然后饶益。随
功胜负。故受此身。乾闼婆者。先生亦少有瞋恚。常
好布施。以青莲华自严。作众妓乐。今为此神。常为
诸天。奏诸妓乐。因名乐神。阿脩罗者。志强不随善
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之人。作诸邪福。依傍邪师。
甚好布施。又乐观他斗讼。故受此身。迦楼罗神者。
先世修大舍施。常有高心。以陵于物。故受此身。紧
那罗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师。
故受此身。摩睺罗神者。亦布施护法。性好瞋恚。故
受此身。又佛地论云。云何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
处。而有天等。以为眷属。天等皆是三界摄故。净识
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故不相违。或为成熟所
化有情。示现如是变化种类。如为调伏劫比拿王。
现化无量转轮王众眷属围绕。或诸菩萨。化作无
量天龙等身。住净土中。以供养佛。或自化身。为天
龙等。翼从如来。故无有过。梁摄论云。(第十五)于净土
中。实无如此天龙等众。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
杂类。】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释曰。此明第十住持圆满。亲光释云。谓于此中。大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0a 页 X21-0190.png
乘法味喜乐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义。(此上亲光释义)
说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云何有食。有无漏法。
不应名食。食能长养三有众生。此断有故。应不名
食。(此外人问。有其三意。一问超过三界云何有食。二无漏法不应名食三断三有故应不名食)
是任持因。故亦名食。(论主略答。虽是无漏而任持故亦名为食)如汝宗
中。生色界等。入无漏定。亦应名食。此反经部。汝宗
生色界等。入无漏定。虽是无漏。亦应名食。非过去
食应名为食。过去无故。(此破萨婆多用过去食为食此抑破小乘合许无漏
食。此亦应尔。是任持因故说为食。此即论主立自宗义)如有漏法。虽鄣无漏。
然持有漏。得名为食。无漏亦尔。虽断有漏。然持无
漏。云何非食。(论主成立食义)此净土中。诸佛菩萨后得无
漏。能说能受大乘法味。生大欢乐。又正体智真如
味生大喜乐。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
为食。(此中大乘正义)世亲无性。更无别释。又法华云。其
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即彼
偈云。法喜禅悦食。更无馀食想。】

「现作众生一切义利。」

【释曰。此第十一事业圆满。亲光释云。谓于此中。自
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
一切义利。现益名义。当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名
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如是
等别。虽在寂定。由先所修加行愿行。任运能作一
切有情一切义利。世亲无性。更无异释。】

「蠲除一切烦恼缠垢。」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0b 页 X21-0190.png

【释曰。此第十二摄益圆满。依佛地论。烦恼缠垢二
种差别。三复次释。故彼论云。即诸烦恼。名为缠垢。
(解云。烦恼缠垢差别异名。如瑜伽第八卷云。烦恼差别者。谓缠垢等数起现行。故名为缠。自性染污。故名
为垢)又烦恼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欲界四谛各有十。色无色
界四谛除瞋各九。合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道有六使。谓贪瞋慢无明身见边见。色无色界修道各五。除
瞋。合有一百二十八。如显扬第一说)
缠者。即是无惭愧等。(等者。于八缠中。等取
惛沉掉举恶作嫉妒悭吝。如瑜伽第八杂集第七)
垢者。即是谄诳憍等。(等者
于六垢中。等取害恨恼三)又所知障。或诸随眠。名为烦恼。即彼
现起说名缠垢。本惑名缠。随惑名垢。如是远离烦
恼缠垢。名为摄益。然此经文。三本不同。摄大乘论
所列经文。虽有灾横。而无缠垢。故彼论云蠲除一
切烦恼灾横。今依此经。虽有缠垢。而无灾横。佛地
经文。具说烦恼灾横缠垢。故彼经云。灭诸烦恼灾
横缠垢。释灾横义。如佛地论及摄大乘。】

「远离众魔。」

【释曰。显第十三无畏圆满。言众魔者。如前所说。烦
恼蕴死及与天魔。如亲光说。如是四种。皆能损害
诸善法故。说名为魔。然离四魔。有差别者。依萨婆
多及大乘化相。菩提树下。成佛道时。无间解脱。破
烦恼魔。入无馀依涅槃界时。能破蕴魔。留三月命。
能破死魔。入慈定时。能破天魔。若依大乘理实说
者。如佛地论。初地以上。离粗四魔。于佛果中。究竟
永离。随义分别。十信巳上。于诸地中渐次远离。如
理应思。】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0c 页 X21-0190.png

「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释曰。辨第十四住处圆满。亲光释云。谓于此中。佛
所住处。胜过一切菩萨及馀庄严住处。唯是如来
妙饰庄严。为所住处。由胜一切庄严住处。是故说
名住处圆满。世亲无性。更无异释。】

「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释曰。显第十五路圆满也。亲光释云。谓于此中。大
念大慧。及以大行。为所行路。所游履故名为游路。
是道异名。闻所成慧。名为大念。闻巳记恃无倒义
故。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修所
成慧。名为大行。由修习力趣真理故。大者。念等缘
大乘法而生起故。是彼果故。彼所摄故。履三妙慧。
净土往还。故名游路。此说菩萨因三妙慧。得入净
土。故名游路。(八地巳上常入定位。即用何慧。名为闻慧。准此大乘。设入定位。义说闻慧。
于理无失)若诸如来。大念即是无分别智。由念安住真
如理故。大慧即是后所得智。分别诸法真俗相。故
此二皆有造作净土增上业用。故俱名行。由此二
智通生净土。故名游路。或大念行是自利行。内摄
记故。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别故。如其次第。通
生如来二种净土。故名游路。(具如佛地论说)无性世亲。更
无异释。】

「大止妙观以为所乘。」

【释曰。是第十六乘圆满也。亲光释云。止谓三摩地。
观谓般罗若。大义如前。此二等运。故名所乘。乘此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1a 页 X21-0191.png
止观。随其所应行前道是应住。住中止观。别名所
乘。(总别不显思)世亲释云。乘止及观而游趣故。无性
释云。以乘止观。游三慧路。往所趣国。胜诸声闻独
觉菩萨所乘止观。故名为大。】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释曰。是第十七门圆满也。亲光释云。谓大宫殿。三
解脱门为所入处。解脱即是出离涅槃。即大空等。
名解脱门。依从是门而入净土。遍计所执生法无
我。说名为空。缘此三摩地。名空解脱门。相谓十相。
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
死。即此涅槃。无此等相。故名无相。缘此三摩地。名
无相解脱门。愿谓愿求观三界苦。无所愿求。故名
无愿。缘此三摩地。名无愿解脱门。由此空等三解
脱门。得入净土。故名为门。大如前说。此净土中。亦
应有事路乘门等。为令有情欣乐实德。故就行说
(如论说须释此中应辨三解脱门章)。】

「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

【释曰。明第十八依持圆满。佛地论云。谓如地等依
风轮等。或如世间宫殿依地。如是净土。无量功德
众所庄严大宝红莲华王众所建立。下以三义。释
大及王。一者。谓红莲华大宝所成。如是大宝无量
功德众善所起。于众宝中。胜故名大。(释大)此宝红莲。
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故名华王。(释王)二者。或此宝华。
望诸菩萨善根所起红莲华众。胜故名大。(释大)佛是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1b 页 X21-0191.png
法王。是佛最胜善根所起。故名华王。(释王)三者。又此
宝华。极难得故。名为大宝。(释大)华中最胜。故名华王。
(释王)此华非一。或华叶多。故名为众。世亲释云。次有
一句显依持圆满。如大地等依风轮住。此佛净土。
何所依持。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红莲华之所建
立。无性释云。此红莲华。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是故
说名大宝华王。或即如来说名大王故。此红莲华。
是佛依处。从王为名。所建立者。谓佛净土。依此华
王。长时相续。无有间绝。此句显示依持圆满。】

「是薄伽梵最清净觉。」

【释曰。上来巳释住处庄严。自下第二释总别德。如
何此中先处后德。亲光释云。为显世尊依净佛土
具如是德说此经故。就释德中。复分为二。初释总
德。二释别德。说此二德。有何义耶。依佛地论。有其
二义。一显诸佛异馀大师。故说世尊功德殊胜。二
为其馀生净信故。显示如来功德圆满。无性论云。
显薄伽梵异诸声闻独觉菩萨觉最胜故。薄伽梵
者。显有德人。最清净觉者。正明胜德。依佛地论。释
有三义。一于一切有为无为所应觉境正开觉故。
二于一切所应觉境净妙圆满正开觉故。三于一
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正开觉。解云。三释有差别
者。一约法数以释净觉。有为无为摄法尽故。二约
二慧以释净觉。净妙圆满摄慧尽故。(净妙者缘俗智。圆满者缘
真智)三就真俗以释净觉以依二谛摄境尽故。下经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1c 页 X21-0191.png
云尽诸有性。如五数蕴等。如所有性。七真如等。此
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如第三卷经记中说。】

「不二现行。」

【释曰。自下第二释诸别德。然释此德有其二义。一
明种数多少。新旧同异。二依诸论正释经文。文同
异者。真谛三藏梁摄大乘论本。唯有二十句。阙经
一句穷未来际。无著但二十德名。释论初云。由二
十道理成就如来智慧最清净故。乃至后云。第一
句为本。馀二十一句为能成就。(解云。旧本有二种失。一脱经一句穷
未来际。二或释云释云二十道理便违后说二十一句。由斯诸师谬释非一。真谛记云。别德唯有二十句。
通取结句合成二十一句。别德常[冗-几+言]二师亦同真谛。嵩法师云。论中有二十句。而言一者。乘此一字或可
脱失一种功德。道默法师。总别合说。成二十一。如是等谬。不可具述)今依唐本。摄大
乘等具释经中二十一德。故今唐本经论为正。二
依诸论正释经者。释此别德。诸论不同。一摄大乘
论。先举经中二十一德。后依道理立功德名。而不
解释。故本论云。谓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于有
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无功用佛事
不休息住功德。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
功德。修一切障对治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
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记功德。
于一切世界现示受用变化身功德。断疑功德。令
人种种行功德。当来法生妙智功德。如其胜解示
现功德。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
波罗蜜多成满功德。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2a 页 X21-0192.png
德。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穷生死际常现利
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无尽功德等。二者世亲略
释经论二十一德。(帐一纸半)三者无性广释经论二十
一德。(三纸半)后明功德生起次第。(一纸半)四者亲光
佛地论中。有二复次。初自立名。释经诸句。(两纸半)
依无著所立德名。以释经句。(有其四纸)今依诸论。正
释经文。就释文中自有两说。一世亲等一一别释。
为二十一。二者亲光合释后二。分为二十。虽有两
说。且依前说。此释第一不二现行。(依无性论。总分为二。初有四种。
明自利德。后十七种。显利他德。自利德中复分为四。一明智德。二显断德。三辨恩德四释化用平等。配文
可知)世亲释云。即是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非如
声闻独觉智亦有障亦无障故。(解云。且如天眼三千界。内无障。外即
有障。馀皆准此)依无性论。有二复次。初同世亲。后复次云。
或二处现行。此中无有。(二处自有两说。一云前约得通者说。今二处约未得
通于内外处。皆有障行。佛无此故。不二现行。或可二处如佛地论。生死涅槃。以为二处也)亲光释
云。显示世尊一向无障殊胜功德。谓诸异生住著
生死。二乘圣者住著涅槃。如是二障。世尊无故。佛
地后释。文同世亲。如是诸释。总有三说。一有障无
障为二现行。二内外二处无智为二现行。三乐著
生死涅槃为二现行。】

「趣无相法。」

【释曰。显第二德。世亲释云。谓清净真如。名无相法。
趣谓趣入。即是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
入功德。谓此真如。非是有相。诸法无性。以为相故。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2b 页 X21-0192.png
亦非无相。自相有故。于此无相真如最胜清净能
入故。解云。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最胜。二者清净。證
智能入最胜清净二种境义。亦令他入。是故说最
胜能入清净能入。无性两释。初同世亲。后复次云。
无住涅槃名为无相。不住生死涅槃相故。亲光释
云。显示世尊调化方便殊胜功德。谓无相法。即是
涅槃。佛善知了三乘有情随彼堪能调化方便。如
实为说。令彼趣證无相法故。亲光后释。亦同世亲。
如是诸论。总有三释。一者真如名为无相。远离有
无二种相故。二无住涅槃。名为无相。不住生死涅
槃相故。三者三乘涅槃。名为无相。以无色等十种
相故。】

「住于佛住。」

【释曰。显第三德。世亲释云。谓住佛所住。无所住处。
即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谓此住中。常作
佛事。无有休息。解云。无所住处者。谓无住涅槃。无
功用者。谓不由功用作利有情事。故摄大乘第十
卷云。佛无住为住者。生死涅槃无住为住。此即安
住无住涅槃。诸事无功用者。不由功用作一切事。
犹如世间末尼天乐。无性释云。随所应恒正安住
圣天梵住。故名佛住。非如声闻要作功用。非如外
道有住非胜。天住即是四种静虑。梵住即是悲等
无量。圣住即是空无相等。又无性云。于空大悲善
安住故。名为佛住。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观所调化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2c 页 X21-0192.png
殊胜功德。谓住大悲。昼夜六时观世间故。亲光后
释。同无性前释。如是诸论。总有四释。一住无住涅
槃。二住圣天梵住。三住空大悲。四住大悲。】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释曰。明第四德。世亲释云。即是于法身中所依意
乐作业无差别功德。更无别释。(梁摄论云。所依即法身。意乐即应身。
作业即化身。如是三身。一切十方三世如来。平等无异。皆巳至得)无性释云。所依
无差别者。一切皆依清净智故。意乐无差别者。一
切皆有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胜意乐故。作业无差
别者。一切皆作受用变化利他事故。非如声闻等
唯有所依故。亲光释云。显示世尊得一切佛相似
事业殊功德。谓證诸佛相似事业平等性故。解云。
诸佛能现受用变化利有情事。平等相似。亲光后
释。亦同无性。如是诸论。总有三释。一者。诸佛三身
无别。二者。诸佛净智大悲受用变化二身无别。三
者。诸佛示现受用变化相似事业无别。】

「到无障处。」

【释曰。显第五德。世亲释云。即是修一切障对治功
德。谓一切时。常脩觉慧。对治一切障故。无性释云。
谓巳串习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对治圣道。一切种
智定自在性。(此释功德)巳到永离一切习气所依趣处。
(此释到无障处。所依趣处即是涅槃)亲光释云。显示世尊永断所治
殊胜功德。谓巳證得解脱一切烦恼所知二障故。及
以永断一切障。亲光后释。同无性论总释。意云。如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3a 页 X21-0193.png
上诸论。脩二障智。断一切障。能到涅槃无障之处。】

「不可转法。」

【释曰。辨第六德。世亲论云。即是降伏外道功德。更
无别释。(非诸外道所能退转)无性释云。谓教證二法。皆不为
他所能动转。无有馀法胜过此故。(教證二法非外道转)又无
性云。谓诸魔等。不能退转。亲光释云。显示世尊降
伏外道殊胜功德。谓佛正法。一切外道不能退转。
降伏彼巳。显正道故。亲光后释。同无性前解。如是
诸论。总有二释。一者外道不能退转。二者魔等不
能退转。】

「所行无碍。」

【释曰。显第七德。世亲释云。即是生在世间不为世
法所碍功德。谓虽在世间行于世间所行之处。不
为利等世间八法所染污故。(言八法者。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广如无
性前释。亦同世亲)又无性云。于诸所化有情利益安乐事
中。无有高下能为拘碍。名所行无碍。亲光释云。显
示世尊降伏魔怨殊胜功德。谓所行者。即色等境
此所行境。扰乱心故。障碍善故。说名魔怨。诸佛世
尊。心善安定。极悦意境亦不能乱。所有功德。极善
成满。一切恶境不能为碍。以能摧伏一切境界。一
切所行不能拘碍。是故说名所行无碍。亲光后释。
同世亲说。如上诸论。总有三释。一者八风。二者高
下。三者魔境。皆不能碍。】

「其所安立不可思议。」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3b 页 X21-0193.png

【释曰。明第八德。世亲释云。即是安立正法功德。由
契经等正法无量不可思议。非凡夫所能知。如来
安立不可思议。非诸愚夫所能解故。(解云。教法对佛名所安立。
愚所解非名不可思议。梁摄论云。十二部教此法竟乃至婴儿等亦能通达)无性释云。
谓契经等。十二分教。名所安立。安立彼彼自相共
相故。如是安立。非诸愚夫觉所行故。出世间故。不
可思议。(解云。十二分教。对佛。名所安立。即此教法安立自相共相故。名为安立)亲光
两释。初同世亲。第二复次。大同无性。】

「游于三世平等法性。」

【释曰。辨第九德。世亲论云。即是授记功德。无性释
云。谓于三世平等法性能遍游涉。以于三世平等
性中。能随解了。过去未来曾当转事。皆如现在。而
授记故。解云。无性自有两释。此则初释。谓能了知
三世诸法平等真如故。證知过未。犹如现在。或即
三世。名为法性。證无差别。故名平等。无性后释。三
世诸佛利有情事皆相似故。亲光释云。显示世尊
记别三世殊胜功德。谓记三世皆无碍故。后复次
云。谓于三世流转句义。皆如现在。分别无倒。故名
平等。如是诸论。总有二释。一云三世即所记境。二
云三世谓三世佛。】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释曰。明第十德。世亲释云。即是于一切世界示现
受用变化身功德。无性意同。亲光释云。显示世尊
现从睹史天宫来下殊胜功德。谓现化身。普于一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3c 页 X21-0193.png
切世界洲渚。同时流下。入母胎故。亲光后释。意同
世亲。如是诸论。总有两释。一约二身。二谓化相。】

「于一切法智无疑滞。」

【释曰。显第十一德。世亲释云。即是断疑功德。无性
释云。于一切境。善决定故。非于诸法自不决他疑
非离决定能断疑故。亲光释云。显示世尊断一切
疑殊胜功德。谓于诸法。以得能除一切疑惑决定
智故。佛地后释。亦同无性。如是诸释。皆同断疑。】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释曰。第十二德。世亲释云。即是令入种种行功德。
无性亦同。亲光释云。显示世尊于一切乘所化有
情能随所应示现自身殊胜功德。谓遍了知一切
有情性行差别。如其所应。现自身故。亲光后释。意
同世亲。如上诸释。皆同入行。】

「于诸法智无有疑惑。」

【释曰。第十三德。世亲释云。即是当来法生妙智功
德。谓知当来如是法生如来妙智。无性释云。谓圣
声闻言此全无少分善根而弃舍者。佛薄伽梵。如
彼后时善法当生。现證知彼馀生微少善根种子
所随逐故。解云。如经中说。(勘是何经)佛于一时。在祇洹
林。有一乞人。至此丘所。请求入道。诸声闻等。以宿
住智。观八万劫来。未有一念趣向善根。故皆不度。
佛后责问不度所由。诸比丘等。具报所为。于后世
尊为说法要。得證初果。诸比丘等。请问所由。佛为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4a 页 X21-0194.png
说云。此人先世定光佛时。作取柴人。至城门首。见
诸人等扫饰治道以待世尊。此取柴人。问诸人云。
治道何为。诸人答言。定光如来。今日入城。故修道
路。此取柴人。闻佛名巳。身毛皆竖。悲泣雨泪。不能
自胜。欲待世尊。衣食所累。遂往入山。路逢一虎。
搂。而食之。未入口时。忘本佛名。但云城门首人。遂
为虎食。此人唯有此一念念佛。善根。从定光佛是
第二僧祇时起此念佛。后经第三僧祇及九十馀
劫。此一念善根方熟。故佛依此善种。为其说法。得
證初果。如此细种。二乘不知。佛能达也。亲光释云。
显示世尊妙善了达一切法智能随所应怛正教
诲殊胜功德。谓于诸法怀疑惑者。无有堪能随应
教诲。唯佛世尊。證见诸法。智善决定。能随所应。无
倒教诲。无休废故。亲光后释。意同无性。如上诸论。
总有两释。一于当来。二通诸法。】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

【释曰。第十四德。世亲论云。即是如其胜解示现功
德。无性释云。谓随有情种种胜解。现金色等。虽现
此身。而无分别。如末尼珠及箫笛等。(虽无分别而能现身。名不
可分别。或可所现之身。由无分别起故。馀人不可分别)无性复云。即于所化
有情邪正及俱行中。所应现相。不可分别。(于有情中现邪
正等行不可分别。是邪正等行名不可分别也)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能正
摄受无染自身殊胜功德。谓诸佛身。非是虚妄分
别所起。无烦恼业生杂染故。如来身非是杂染分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4b 页 X21-0194.png
别起故。不可分别。(凡所现身不由虚妄分别起故名不可分别。或可所现身非虚
分别起故。馀人不可分别也)亲光后释。大同无性。故彼论云。谓
佛世尊。虽无分别。如末尼珠。由诸如来增上力故。
亦由自身胜解力故。见如来身如金色。然诸如来。
无有分别。无异分别。具说如彼。(无有分别者。无自性分别。无者无自
性异分别者无差别分别)又亲光云。或同彼类。不可分别。(解。云此同无性
现邪等行。不可知故。不可分别。或可现六道身。不可分别。与其六道。有差别相。名不可分别)依
梁论云。示现化身数量相貌时节处所。并不可分
别。如上诸说。总有四释。一云。凡所现身。不由分别
任运起故。名不可分别。一云。于有情中。现邪等行
不可知故。名不可分别。】

「一切菩萨正所求智。」

【释曰。第十五德。世亲云。即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
加行功德。谓无量菩萨所依。能作调伏诸有情事。
此非诸佛巳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诸佛。巳
作如是胜调伏事。(总释意云。佛调伏智。即是无量菩萨所依。由菩萨加行渐次證
得。非佛所求。以佛巳證最胜调伏故。馀释差别。如后所引)无性释云。谓由无量
菩萨所依。为欲调伏诸有情故。发起加行。佛增上
力。闻法为先。获得妙智。异类菩萨。摄受付属。展转
相续。无间而转。由此證得一切菩萨等所求智。(此于
释中。先释功德。后释经句。无量菩萨所依者。释上无量所依。无量所依即佛智也。有说。即是菩萨无分别
智。为欲调伏诸有情执取心故。发起加行智求佛智也。或可求菩萨智。虽有二释。求佛智为胜。下释经句。
佛增上力。有菩萨闻法为先。获得初地无分别妙智。或可获得佛一切妙智。譬如一灯传燃千灯。地前异
类菩萨。及不定性声闻独觉。佛自摄受。佛涅槃时付属馀佛。及大菩萨。一切善人。展转令闻思修智。由此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4c 页 X21-0194.png
證得。一切菩萨等。皆所求佛果智也。世亲波若论。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善付属者。依根未熟菩萨说)
无性复云。列摄任持不定种性声闻菩萨。故赞大
乘。为显此事故。次说言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解云。为列
不定声闻等。令进趣故。任持不定菩萨。令不退故。说大乘智。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
无三。除佛方便说)亲光释云。显示世尊成就佛种不断方
便殊胜功德。谓诸菩萨。为令佛种无断绝故。勤修
加行。非声闻等。是故佛智。唯诸菩萨正所应求。(准此
佛智以为所求。非菩萨智为所求也)亲光后释。亦同无性。如上诸说。
总有两释。一者利他德。二者佛种不断。即自利德。】

「得佛无二住胜彼岸。」

【释曰。第十六德。世亲释云。即是平等法身波罗蜜
多成满功德。谓无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即于如是
无二法身。得善清净波罗蜜多。(解云。准梁论。用圆满法身及四德波
罗蜜。为功德体。故梁论云。如来法身名住四德。究竟名波罗蜜。具说如彼)无性释云。谓
无二故名为平等。依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果位成
满故。(解云。诸佛法身无二。故名平等)无性复云。果位六度无增减
故。名为平等。具说如彼。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自性
身分殊胜功德。谓佛法身无差别相名二。佛无二
住。即是法身真如为体。无差别相。于一切二相分
别皆不现行。缘胜定常住其中。故名为住。即无二
住。名胜彼岸。佛巳穷到。说名为得。(解云。判此亲光三说不同。一云
举能住定。显所住境平等法身。一云虽举所住。意取住定。一云通取所住能住以立德名)又亲光
云。谓于佛地无二法身一切施等波罗蜜多。平等
圆满。(解云。法身一故名为无二。六度皆满。故名平等)如上诸论。总有两释。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5a 页 X21-0195.png
一云法身一故名为无二。一云于法身中无种种
二故。名为无二。】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第十七德。世亲释云。谓于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
竟。此中胜解。名为解脱。即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
佛土功德。(解云。世亲论意。依无性释而可了知。言不相间杂者。如来胜解所现佛土。不相
间杂。言如来解脱者。即是如来现土胜解。于所现中。无不了知。故名妙智究竟)无性释云。
谓观众生胜解差别。现金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
杂。世尊胜解现在前时。随众所乐。悉皆显现。无不
了知。无性复云。闻一切佛得平等言。即谓一切应
同一性。为遮此疑。故次说言。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亲光释云。显示世尊受用身分殊胜功德。(立功德名)
受用身。不相间杂。一切如来受用身体。各各别故。
(释自受用身不相间杂)如来妙智。能令一切众生解脱。故名
如来解脱妙智。佛于此智。巳得究竟。如是即说如
来妙智不相间杂。(此释妙智不相间杂)于净佛土。现受用身。
亦不相杂。(此释他受用身不相间杂)大集会中。现种种身。与诸
菩萨受用法乐。亦不相杂。(释受用法乐不相间杂)如来于此
智所现身。亦到究竟。(重释究竟)亲光后解。同无性初释
(上来五释文显可知)。】

「證无中边佛地平等。」

【释曰。第十八德。世亲释云。即是三种佛身方处无
分限功德。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受用变
化。亦不可说尔所世界。(文显可知)梁论释云。如来三种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5b 页 X21-0195.png
身中。法身约处所不可度量。应化两身互尔。不可
言但此世界有彼世界无。无有一法出法身外。无
有众生界出应化两身外。无性两释。初次中复有
四种。意同世亲。故彼论云。如世界无中无边。佛地
亦尔。功德方处无有分限。或复世界方处无边。诸
佛三身。即于其中称世界量。平等遍满。以法身等。
即住如是诸世界中。非馀处故。或法身等。于佛地
中。平等遍满。无中无边。无有分限。此法身等。遍一
切处。为诸众生。现化饶益。然非自性无中无边。(解云
无中无边。有其四种。一约喻法释无中边。二或复世界下。约所依能依释无中边。三或法身等下。唯约佛
地释无中边。无有分限。四此法身等下。明为众生故现身无分限。然非自性无中边身也)无性复
云。非一非异。其相云何。为答此问。故次说言。證无
中边佛地平等。不相间杂。故云非一。乘前得佛无
二。故云非异。如是非一异相。云何应(解云。于此德中。先问后答。
乘前知为答此问故。次说言證无中边佛地平等。虽复非一。各各遍周。若是无二。亦是遍满。故无中边)
亲光云。显示世尊證真如相殊胜功德。谓真如相
无有中边。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远离方
处中边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性。證此
佛地平等性故。遍知一切有为无为等。于中不染。
(解云。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者。如于有为执为定有。是常边。执为定无。是断边。非有非无是中道。
中道之义待边故立。边性自离。中何所中。故佛證平等。中边俱离。有为既尔。无为亦然。若随俗说方土处
所。有中有边。如中国为中馀国名边。佛證平等。无方土故。远离方土中边相也。或可有为无为为二边。非
有为非无为为中。边既非有。中何所中。方所中边。准此应释)亲光后释。同世亲
说。】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5c 页 X21-0195.png

「极于法界。」

【释曰。第十九德。世亲释云。谓极清净法界。是名极
于法界。即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功德。(准无性释可知)无性释云。谓此法界最清净故。能起
等流契经等法。极此法界。于当来世一切有情。如
其所应。常能现作利益安乐。(解云。最清净法界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
出后智。由后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经等十二部。由此法界常住故。常于当来世。能现利益)
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證得果相殊胜功德。谓得穷
极清净法界。如是法界脩道果。亲光后释。同于无
性。】

「尽虚空性。」

【释曰。第二十德。世亲释云。即是无尽功德。谓佛智
无尽。如虚空故。无性释云。如彼虚空。无边无际。无
尽无减。无生无灭。无有变易。于一切时。现前容受
一切质碍。法界亦尔。常现前作一切有情利乐为
相。尽一切界遍作众生诸饶益事。无有休息。广说
如彼。】

「穷未来际。」

【释曰。第二十一德。世亲释云。即是究竟功德。等言
等此佛智究竟穷未来际无有间断。是故名为最
清净觉。无性释云。等者等取究竟功德。谓此功德。
穷未来际。常无间断。穷于未来无际之际。显佛功
德永无穷尽。所化有情永无尽故。若依亲光。后二
合释。故佛地云。次后二种殊胜功德。显示世尊功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6a 页 X21-0196.png
德无尽。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者。显示世尊自利利
他二德无尽。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如来
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常无断尽。如未来际。无
有尽期。利他功德。亦复如是。穷未来际。常作一切
有情利益安乐事故。亲光后释云。显示世尊无尽
究竟殊胜功德。谓如虚空。常无穷尽。诸佛法界所
起功德。亦复如是。无穷尽故。如未来际无有尽期。
利乐一切有情加行。无休息故。(解云。亲光两释有差别者。前释立功
德名。皆是无尽。后复次释同世亲等。兼有问答。具说如彼)上来所释如来功德。
具申诸论。诸讲说者。随情广略。若用一者。取世亲
释。或亲光初说。若用二者。合取两家。】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

【释曰。自下第五教机。(六中第六众成就)于中有二。初明声
闻。后明菩萨。谓即声闻菩萨二众。然此二众。四门
分别。后方释文。言四门者。一辨有无。二释前后。三
明权实。四显馀众有无。辨有无者。有其四句。自有
经文。唯小非大。如金刚波若及阿含等。二唯大非
小。如华严经及理趣等。三大小俱列。如法华维摩
等。四大小俱无。如金光明及胜鬘等。问。若有四句。
如何会释大智度论。彼云。声闻藏中。唯列声闻。菩
萨藏中。具列声闻及菩萨众。此有二说。一云据实
如智度论。而四句结集经者意乐异故。一云据实
具有四句。而智度论为显二藏胜劣异故。具说二
句。旧来相传。实有无故。或广略故。(真谛三藏金光明记云。此经三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6b 页 X21-0196.png
义不立同闻。一耆阇之众。唯闻正说后分。不闻正说前分所明因果。王舍之众。闻前分因果。不闻后分缘
用等事。时众有闻不闻。所以不立同闻。二义者。说四德之果是四佛明三身之因是释迦。非止听时众不
同。亦是法主有异。故不安同闻。三义者。闻忏悔是信相独自梦感。不得与多同闻。为此三义。不安同闻)
辨前后者。此即不定。自有经文。先大后小。如五浊
经。自有经文。先小后大。即此经等。问。若尔。如何佛
地。及智度论。皆说声闻为先。解云。如智度论第四
卷说。佛法二种。一者秘密。二者显示。显示门中。先
闻声闻。以其烦恼灭无馀故。秘密门中。先说菩萨。
得无生忍断烦恼故。解云。是故两经各据一义。互
不相违。然说声闻以为先者。依佛地论。有其八故。
第二云。一为于大乘生疑惑者。除彼疑故。疑大乘
教非是佛说。亲对佛闻。信是佛说。二为列不定种
性。令生定信故。不定性者。欲取小果。故遣近佛令
取大果。三为巳清净诸大声闻。舍于自身尊贵慢
故。乃至广说。(谓近世尊亲授化故。自舍高慢究竟门也)四又诸声闻常
随佛故。菩萨化物。不常随佛。声闻常随。故先列之。
五形同佛故。(剃发染衣形同佛故。菩萨不定。是故后说)六内眷属故。(出家
近佛名内眷属也)七又令菩萨生恭敬故。乃至广说。(亲侍佛故。
菩萨恭敬。如侍王者馀人敬也)八者由是赞叹声闻功德。亦令其
馀于声闻众生净信故。转释菩萨敬声闻意。菩萨
尚敬。况复馀众。依智度论。有二复次。彼云。问曰。若
从上数。应先菩萨。若从下数。先优婆夷。何以先说
声闻四众。后说菩萨。答曰。菩萨智慧虽多。应次佛
说。以惑未尽。所以后说。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惑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6c 页 X21-0196.png
巳尽。是故先说。复次菩萨。以方便力。现入五道。受
其五欲。引导众生。若在阿罗汉上。诸天世人当生
疑怪。是故后说。广说如彼。言权实者。此经一部。如
前所说。如实义者。二处所说。一者净土。二者秽土。
今释此经。若净土中。菩萨为实。二乘是权。故瑜伽
论七十九云。问。何等有情不生净土。答。异生二乘
地前菩萨。故知二乘是化非实。若秽土中。二乘为
实。菩萨是权。受变易不可见故。七地以来容受分
段。故有实身。义亦无失。故智度论云。七地巳来。未
舍虫身肉身。言馀众有无者。若依秽土。有实龙等。
故佛地论第二卷云。于此会中亦有馀众。结集法
者。略说二众。以其胜故。如经后言。世间天人阿素
洛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若
在净土。有化龙等。故佛地论云。化亦无过。为欲庄
严说法会故。或佛化作。或菩萨化作。世亲无性大
乘论亦同此释。就释文中。文别有二。初明声闻。后
显菩萨。就声闻众。文别有三。初标数辨类。次一切
下广释诸德。后巳善下显巳奉行。此即第一标数
辨类。谓二众中简异菩萨。故言声闻。文有五节。一
辨与俱。二解无量。三释其大。四明声闻。五显众也。
言与俱者。约佛对众。以身兼彼。目之为与。又与是
共。故大品云共摩诃僧。智度论云一处一时一心
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此经与者。即彼
共。也言无量者。亲光释云。其数甚多。难可算计。故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7a 页 X21-0197.png
名无量。所言大者。依智度论。释有三义。一大。二多。
三胜。众中上故。诸障断故。王等敬故。名为大也。数
甚多故。名之为多。胜九十六外道论故。名为胜也。
依佛地论。释有四义。一者利根波罗蜜多种性声
闻。二者无学果故。三如实义不定种性回心向大。
故名为大。四者众多故名为大。如今大众。(真谛释云。大有
三义。一者数大。如言大军。以数多故名为大也。二者量大。如言大山。不以。数多名之为大。但以形量高广
故名大也。三者胜大。如言大王。非关数多及以形量高广。但由德胜。故名为大。声闻亦尔。数非一故即是
数大。回求佛果修菩提高极无上。即是胜大。广大无底不可测量。即是量大)言声闻者。
成实论云。闻法得悟。故曰声闻。亲光释云。闻佛言
音。而入圣道。故曰声闻。又瑜伽论八十二云。从他
听闻正法言音。又能令他闻正法声。故曰声闻。十
地经云。从他闻声而通达故。闻声意解。成声闻乘。
释彼经意。如十地论第四。(广释声闻。如大集经十七。大般若第五百一十
十住婆沙第一第十一。成实第五。瑜伽释论)所言众者。梵音僧伽。此云
和合众。谓理事二和。故名众也。广如智度论第三
卷说。】

「一切调顺。」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诸德。有十三德。此即第一心
善调顺德。依佛地论。有其三释。故第二云。一切调
顺者。有义。有学离见所断一百一十二种分别粗
重烦恼。不𢤱悷故。犹如良马。名为调顺。有义。无学
离见修断一百二十八种烦恼。不刚强故。犹如真
金。名为调顺。如实义者。皆是回向菩提种性。一切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7b 页 X21-0197.png
堪能发趣大果。随佛意转。如聪慧众。故名调顺。依
智度论第三卷中。有三复次。释心调顺。一约三种
顺违以释调顺。一恭敬骂詈。心等无异。二珍宝瓦
石。视之无异。三持刀斫身栴檀涂身。亦等无异。二
约利钝根本烦恼巳断。以释调顺。三约应贪不贪
应瞋不瞋应痴不痴守护六情。以释调顺。】

「皆是佛子。」

【释曰。第二绍隆佛种德。然此佛子。自有三义。一唯
约声闻以释佛子。如即此经佛地经等。亲光释云。
由佛教力。彼圣道生。故名佛子。如说皆从世尊口
生正法生故。有义。皆是趣大声闻。能绍佛种。令不
断绝。故名佛子。二唯约菩萨。以释佛子。如梁摄论
第八卷云。佛子有五义。一愿乐无上乘为种子。二
以般若为母。三以定为胎。四以大悲为乳母。五以
诸佛为父。真谛释云。成众生身。必具五事。一父。二
种子。三母。四胎处。五乳母。父是出子之根本。故先
明父。父之遗体以为身种子。故第二明种子。虽有
种子。若无母怀伍。不得成身。故第三明母。母虽怀
之。若无胎里。亦不成身。胎是安身之处。故第四明
胎处。出生以后。若无乳母饮养。即不成身。故第五
明乳母。佛子亦尔。有五缘胜。一者父胜。诸佛世尊
为其父故。二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三生母
胜。以其波若为生母故。四胎藏胜。以福智住持为
胎藏故。五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三通约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7c 页 X21-0197.png
菩萨声闻。以释佛子。如智度论七十二云。佛子有
五。皆从口生法生。谓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及入正
位菩萨。辟支佛。虽佛法中种因缘。无佛时自能得
道。不得言从佛口生。因缘远故(瑜伽第八十四。佛性论第二。庄严论
第一。摄论第六。十住婆沙第十三。智度论第四十一。皆释佛子。恐繁不述)。】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释曰。第三心慧解脱德。如契经说。巳离贪得。故心
解脱。离无明故。慧得解脱。是故诸师释经不同。分
别论者。作如是说。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
说不清净。据实本性。心得解脱慧善解脱。若依萨
婆多宗。心善解脱者。心离贪时。与心相应胜解。解
脱贪故。即说胜解。名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者。慧离
无明时。与慧相应胜解。解脱无明故。即说胜解。名
为慧善解脱。非谓无为涅槃解脱。若广分别。如大
毗婆沙第二十七二十八及七十二说。今依大乘。
如佛地论。离三界贪。心得解脱。如契经说。巳离贪
故。心得解脱。如契经说。离于无明。惠得解脱。解云。
佛地论意。由心惠故。證得离贪无明所得无为。为
解脱体。于理无违。论不简故。若依智度论第三卷
云。复次诸结使属爱属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
恼覆慧。如是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无
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又涅槃经二十
五云。贪瞋痴心永断灭故。心善解脱。于一切法。知
无障碍。慧善解脱。若依智论第三。改善名好。然好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8a 页 X21-0198.png
解脱。自有三义。一简异外道离欲人。一处一道。心
得解脱。非于一切。故不名好。二简内道中学人。虽
得解脱。有残结使故。非好解脱。三简无学中退法
阿罗汉。得时解脱。非好解脱。是故唯约利根阿罗
汉。说好解脱。】

「戒善清净。」

【释曰。第四戒善清净德。亲光菩萨。释有三义。一约
六支释戒善净。二约无漏释戒善净。三约大乘释
戒善净。故佛地论云。如契经说。具足六支。名戒善
净。一住净尸罗。(所受学处三业无犯)二善自防守别解律仪。
(谓能守护七最律仪)三轨则具足。(谓于威仪行住坐卧。或于所作。谓著衣服便利等。或
于善品加行。诵经坐禅等。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也)四者所
行皆悉具足。(谓五处非非比丘所行。所谓唱家淫女家酟酒王旃陀罗。如是五家。及诸
如来所制之处。除此所馀依时行者。如是名为所行具足)五于微细罪。见大怖
畏。(随小学处。乃至若有命难因缘。终不故犯。乃至广说。故维摩云。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六受
学学处。(唯自誓受我当尽学一切学处。乃至广说。若广分别。如瑜伽论第二十二显扬第七
也)二约无漏释戒善者。或复皆得无漏戒故。名善
清净。三如实义。住无学位。回向大乘。自分戒净。修
菩萨戒。故名善净。】

「趣求法乐。」

【释曰。第五求法乐德。亲光三释。一求正法时。求大
菩提乐。不求馀乐。二或求法时。为令他乐。无求过
意。离恶威仪。三如实义。此大声闻。专求法乐。不求
名闻利养恭敬。】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8b 页 X21-0198.png

「多闻闻持其闻积集。」

【释曰。第六闻持积集德。如是三慧。唯约闻慧。初中
后位胜。差别说三种。如亲光说。无量经典。初中后
分。皆能听受。故名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
失。故名闻持。数习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
积集。】

「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

【释曰。第七三业随智德。亲光释云。世间愚夫。恶思
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出世圣者。超过彼法。与
彼相违。是故说名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
三业清净。随智慧行。又瑜伽论第七十云。恶思所
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凡所现行。身语意业。皆不
清净。又瑜伽论二十五云。云何成就聪慧者相。谓
由作业相。表知愚夫。由作业相。表知聪慧。其事云
何。谓诸愚夫。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诸聪
慧者。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是名成就聪
慧者相。】

「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决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
慧宝成就。」

【释曰。第八诸慧差别德。释此诸慧。诸说不同。一云
此经总明八慧。名字如经。后云慧宝成就者。摄上
八慧。以为慧宝。非别立慧。故瑜伽论。但言慧宝。不
言宝慧。一云九慧。故大品经及智度论。皆名宝慧。
故知别慧。一云。此经据宝十慧。谓加甚深妙慧。故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8c 页 X21-0198.png
佛地云。有本。复说甚深妙慧。谓他不能究其底故。
今且依九。以辨诸慧。故亲光云。于佛所说法毗奈
耶。速入其义。故名捷慧。即于此中。多入其义。故名
速慧。能多行者。说名速慧故。入微细义。故名利慧。
得能出离生死妙慧。故名出慧。此慧能为涅槃了
因。是故说名胜决择慧。胜决择故名胜决择。即是
涅槃。此慧能为彼了因故。依彼立名。(巳上释出慧)问答
决择无穷尽故。名为大慧。深广圆满善通达故。名
为广慧。于耎根等诸声闻众。此慧胜故。名无等慧。
此慧能招最上义故。名为慧宝。是诸声闻。具此慧
宝。是故说名慧宝成就。(解云最上义即是涅槃)若依瑜伽。与
彼少异。八十三云。速疾了知故名捷慧。无滞碍故
名为速慧。能善了知尽其所有如所有故。名为利
慧。于出离法世间离欲善了知故。名为出慧。世间
诸离欲法能了知故。名胜决择慧。谓即此慧长时
串习。故名大慧。谓即此慧无量无边所行境故。名
为广慧。其馀诸慧无与等故。名无等慧。于诸根中。
慧最胜故。如末尼珠显发轮王毗琉璃宝。令光净
故。与彼相应。故慧宝皆得成就。依大品经及大般
若。有十一慧。如智度论第八十三。次第广释。恐繁
不述。】

「具足三明。」

【释曰。第九具足三明德。如契经说。有三种明。一宿
住随念智證通明。二者死生智證通明。三者漏尽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9a 页 X21-0199.png
智證通明。然此三明。萨婆多宗。俱舍论意。四门分
别。第一出体。用慧为性。如其次第。六通之中。第五
宿住。第二天眼。第六漏尽。三通为性。第二立三之
意。如次对治前后中际三种愚故。第三真假分别。
漏尽智明。通假及真。通无漏故。馀二假说。唯有漏
故。(有漏无漏智皆名漏尽。俱在漏尽身中生故。真名无漏。假名有漏。胜劣相形。故说真假)
四学无学分别。唯在无学。学有闇故。又大婆沙一
百二卷云。问。六通中。何故但说三种为明。答。神境
智證通。如工巧处转。天耳智證通。唯能取声。他心
智證通。唯取自相。无胜用故。不立为明。后之三通。
皆有胜用。故立为明。胜用者。谓皆能随顺厌舍生
死。皆能引发殊胜功德。皆能趣向殊胜涅槃。问。云
何后三皆有胜用。答。第四宿住随念智證通。见前
际事。深生厌离。第五生死智證通。见后际事。深生
厌离。第六漏尽智證通。既厌离巳。欣乐涅槃。广说
如彼。今依大乘。亲光释云。无学利根所得三通。除
染不染三际愚故。说有三明。有义。明者以慧为性。
慧能除闇。故说为明。有说。无痴善根为性。翻无明
故。云大乘皆通无漏。于理无违。许后得智是无漏
故。又瑜伽论六十九云。六通中。前三通是通非明。
后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对治三世愚故。依智度论
第二卷云。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问曰。神通与
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
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9b 页 X21-0199.png
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知尽结使。不知更
生不生。是漏尽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
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广释三明。如法集
经第三。杂阿含四十三。中阿含五十一。毗昙第六。
俱舍二十七。顺正理七十六。婆沙八十一及一百
二。】

「逮得一切现法乐住。」

【释曰。第十现法乐住德。然此乐住。依萨婆多宗。大
婆沙论八十一云。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是乐住
耶。答。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故名乐住。一乐受乐。二
轻安乐前三静虑。皆具二乐。第四静虑无受乐。而
轻安乐。势用广大。胜前二乐。近分无色。虽有轻安。
而不广大。故不名乐。复次根本静虑现在前时。长
养大种。遍身中生令充悦。故名乐住。近分定等现
在前时。长养大种。唯心边生。非极充悦。故非乐住。
广如彼论有九复次。及顺正理七十九。俱舍二十
八。毗昙第八。成实二十。显扬十九。亲光释云。證得
不退胜静虑故。又瑜伽论第十一云。复次是诸静
虑名差别者。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
审虑故。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所以者何。
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又得定者。
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由此定
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巳。作如是言。我巳
领受如是乐住。于无色定。无如是受。是故不说彼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199c 页 X21-0199.png
为乐住。广说如彼。】

「大净福田。」

【释曰。第十一胜净福田德。成实论第二卷福田品
云。问曰。以何等故。此诸贤圣名为福田。答曰。断贪
慧等诸烦恼尽。故名福田。如说。稊稗不去。害善谷
苗。是故施无欲人。获报利大。故名福田。广说如彼。
亲光释云。永离烦恼。如世良田。速能生长广大果
故。】

「威仪寂静无不圆满。」

【释曰。第十二威仪寂静德。亲光释云。正知住故。瑜
伽七十一云。威仪寂静者。谓诸根寂静。无有躁扰。
亦不高举。支节不动。而有所说。是名威仪寂静。威
仪无缺。故名圆满。】

「大忍柔和成就无减。」

【释曰。第十三忍辱柔和德。亲光释云。于苦堪耐。易
共住故。瑜伽九十二云。言忍辱者。谓于他怨。终无
返报。言柔和者。谓心无愤。不恼他故。广如瑜伽二
十五释。】

「巳善奉行如来圣教。」

【释曰。第十三显巳奉行。亲光释云。诸有所作巳圆
满故。是诸声闻。位登无学。皆出生死。故善奉行如
来圣教。】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

【释曰。自下第二释菩萨众。于中有三。初标数辨类。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0a 页 X21-0200.png
次皆住大乘下。赞诸功德。后其名下。就胜列名。此
即第一标数辨类。谓二众中。巳释声闻。故今别释
菩萨众类。又有三节。一释无量。二菩萨等。三辨来
处。言无量者显数无量。无分限故。所言菩萨摩诃
萨者。若具梵音。应作是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为
存略故。但言菩萨。菩提名觉。萨埵此土翻为有情。
或精进义。由斯亲光佛地论中。释有三义。故第二
云。所言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菩萨。求菩提故。此通
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又缘菩提萨
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
利有情故。又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
提。故名菩萨。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
复说摩诃萨言。无性菩萨。依后二义。故摄大乘论
第一卷云。言菩萨者。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
萨。从境得名。如不净观等。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
志有能。故名菩萨。又亲光云。此中菩萨。有三大事。
名摩诃萨。一者数大。谓无量等。二者德大。住大乘
第。三者业大。息灾横等。依十地论。亦有三义。故第
一云。有三大故。名摩诃萨。一者愿大。二者行大。三
者利益众生大。(若广分别菩萨摩诃萨义。如大般若第三十七第七十一第四百一
十一第四百八十六七及第五百三十八五百五十六。大品经第六。智度论第四五第三十四五也)从
种种佛土而来集会者。此即第三显其来处。为听
法故。从十方来。问。岂不慈氏住在此方。如何但言
从他方来。答。如佛地论。为欲对治懈怠憍慢不来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0b 页 X21-0200.png
集会求闻法故。且说他方。具说如彼(若广分别菩萨他方来意。
如解节经疏第一宝积论第一智度论第十也)。】

「皆住大乘。」

【释曰。自下第二赞诸功德。然判此经。亲光菩萨四
复次释。一约十大。释十句经。二依十地。释十句经。
三约十度释十句经。四约十愿释十句经。此即初
也。十句经文。即为十段。此即第一释精进大。亲光
释云。由精进力。安住大乘。拔济有有。令离生死。及
自发趣无上菩提(解云。大乘者。即用化生。及求菩提。为大乘也。有云。法性真如以
为大乘。今解金刚般若中广大心等。以为住大乘)。】

「游大乘法。」

【释曰。第二赞其因大。亲光释云。即十地中。以闻思
修等。渐次而游。(解云。十地等者。等取等取妙觉。此即大乘。亦是所游之处。闻思修等
者世间三慧。等言等取无漏修慧。此明三慧。于十地境。次第而起。能生佛地。故名因大。又解。大乘皆法性
真如。十地菩萨。以三慧及相应法。渐次了知真如之境。能生佛果。故名因大也)。】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释曰。第三释所缘大。亲光释云。即于一切有情。得
自他平等。以大慈等平等方便故(解云。此德慈等为体。一切有情
为所缘境。名所缘大。前德以智体故。真如为境。此以慈等无体性故。有情为境。此即波若论中。同体大悲
故名平等方便也)。】

「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

【释曰。第四明时大也。亲光释云。即于一切时。犹如
一念。平等而转。劫名分别。以于一切劫与非劫分
别断故。以不分别劫与非劫。故能长时修行无厌。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0c 页 X21-0200.png
释云。梵音名劫臈波。此翻为分别。有为之法。时劫
所摄。分分差别。无为之法。非时劫摄。无有
时劫分分差别。名不分别。此二是所缘境。种种分
别者。是能分别心。缘前分别不分别境。故云种种
分别。此中意说。若有分别。此是时劫。此非时劫。见
时劫长。修行有厌。诸菩萨等。以于一切劫与非劫
分别。何故。以不分别劫与非劫。故能长时修行无
厌。乃至三无数劫。一切长时。犹如一念。平等而转。
如人不睡分别日夜。即谓夜长。若睡眠时。不分别
夜。故虽经长夜。不觉夜长。经无数劫。亦复如是。是
故无性摄大乘释第六卷云。经无量劫。乃成佛果。
时既长久。云何言疾。此义不然。时劫长远唯分别
故。如有颂言。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虽时无
量。摄在一刹那。又佛精进极炽然故。虽经多时。而
谓少时。如有颂言。愚修虽少时。怠心疑巳久。佛于
无量劫。勇猛谓须臾。此亦如是。故作此言。于一切
时。犹如一念。】

「摧伏一切众魔怨歒。」

【释曰。第五显无染大。亲光释云。谓诸摧魔怨。以舍
一切所摄受故。能魔怨。(解云。以舍摄受五妙欲境故能摧伏烦恼魔怨。或可
由斯为本具离四魔)又亲光云。如说。菩萨若于一切所摄受
事。如不坚实。心不贪求。即能摧伏一切魔怨。(解云亲光
引经證成。如般舟经云。诸法不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于念。摧魔之义。理极于此)依
涅槃经。立八种魔。谓有为四倒上。更加无为四倒。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1a 页 X21-0201.png
通名为魔。小乘宗中。不成过失。或大乘中。烦恼魔
摄。故诸教中。略而不说。广释四魔。如前十八圆满
中说。】

「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

【释曰。第六辨作意大。亲光释云。远离二乘分别作
意。世亲无性摄论第六亦同亲光。梁摄论第七卷
云。舍离声闻独觉思惟故。二乘思惟。谓数观苦无
常等生死过去。及数观涅槃寂静功德。此观但爱
自身。舍利益众生事。】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释曰。第七住持大。亲光释云。即用大乘法味喜乐
为食。梁摄论云。大乘十二部经名为大法。真如解
脱等为味。经此法味生诸喜乐。长养菩萨五分法
身。此句正明住持圆净。又法华云。法喜禅悦食。更
无馀食想。】

「超五怖畏。」

【释曰。第八清净大。亲光释云。谓超五怖畏。即三业
清净。出诸怖畏。无犯戒等。诸恶趣等怖畏因故。五
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诵畏。三死畏。四恶趣畏。五
怯众畏。如是五畏。證得清净意乐地时。皆巳远离
(广释五怖畏。如佛地论第二。善戒经第八。十住婆沙第二。佛性论第三。十地论第〔□〕婆沙七十五。顺正理
四十九等也)。】

「一向趣入不退转地。」

【释曰。第九證得大。亲光释云。一向趣入不退转地。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1b 页 X21-0201.png
即得一切智记别时。一向不退。前七地中。犹有加
行功用运转。未得不退无功用道。其馀诸地。行无
加行功用运转。一向趣入不退转地。(今护法宗。三智门中。加行
智一向有漏。八地巳上一切不行。又八地巳上。一切烦恼皆不现行。名不退地。后当分别)又庄
严论第十卷。云不退菩萨品类有三。一未成不退。
谓信行地。二巳成不退。谓初地至七地。三极成不
退。谓八地巳上。般舟三昧经。菩提资粮论。佛地第
六。皆说八地巳上。名不退地。恐繁不述。】

「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地而现在前。」

【释曰。此即第十释其业大。亲光释云。谓诸菩萨。能
息一切有情内外苦恼逼迫。地位现前。此地中有
大悲大慈。由此二种能息一切内病等苦。外贪等
恼之所逼迫。此二多作有情利乐。故得此者。名为
业大。佛地论云。灾横即道惑所发业及所得果。梁
朝论云。三界苦谛。名一切灾横。上来以约九德及
业释经十句讫。第二复次。约十地行故。配经十句。
故亲光云。复次皆住大乘者。谓住初地。證得遍满
真法界时。初得真实大乘法故。名住大乘。游大乘
法者。谓第二地。修行菩萨三聚戒故。大乘行法。即
三聚戒。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者。谓第三地得诸胜
定发四无量。平等利乐诸有情故。离诸分别等者。
谓第四地。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离诸分别及不分
别种种分别。诸分别者。即见所断分别我见。初地
巳离。不分别者。即修所断俱生我见。此地中。离即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1c 页 X21-0201.png
此二种相应诸法。名种种分别。行解异故。虽前后
离。尽处总说。如第四定说离苦根。如第三果离下
分结。有义。此地。第七识中俱生烦恼。一切远离。有
义。此地。第六识中。俱生我见。一切远离。非第七识。
以七地来。犹有微细烦恼现行。若无第七。应无染
依。应不似五。第七细惑。若巳远离。五六七地。六识
粗惑应不现行。即违瑜伽解深密说。又如二乘金
刚喻定。第七识或俱。六识中最细烦恼一时俱断。
云何此中先离第七微细烦恼。后离六识粗烦恼
耶。是故四地得无我智。灭意识中俱生我见。未离
第七微细烦恼及六识中馀修断惑。此说伏难。非
是永灭。其第十地金刚心时。方顿灭修断种故。摧
伏一切众魔怨歒者。谓第五地。观四圣谛。皆平等
性。摧伏执取生死涅槃差别魔怨。远离一切声闻
独觉所有作意者。谓第六地。观十二支染净缘起。
皆平等性。远离二乘厌患杂染欣乐清净系念分
别。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者。谓第七地。證无相理。于
空智有胜行。受大法乐。超五怖畏因。名超五怖。五
怖畏果。初地巳离。一向趣入不退转位者。谓第九
地。决定趣入第十菩萨众行圆满不退转位。息诸
众生等者。谓第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云。雨大法
雨。息除一切众生苦恼所逼迫事。第三十度。第四
十愿。配经十句。如应配释。十度十愿。如第四卷经
记中释。】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2a 页 X21-0202.png

「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
摩诃萨。法诵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
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王菩萨摩诃
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
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释曰。第三就胜列名。略辨三义。一释名字。二说十
所由。三问答分别一生补处。言释名者。自有二义。
一通。二别。言通名者。如瑜伽论四十六云。一切菩
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
萨埵。乃至十六。名为法师。显扬第八亦同瑜伽。庄
严十二卷。名虽少异。意况大同。又庄严云。此十六
名。皆依义立一切菩萨。总有此名。若人闻有此名
应知即是菩萨。解云。今言菩萨摩诃萨者。即通名
中。初二号也。释义如前。(十六名者。一名菩提萨埵。二名摩诃萨埵。三名成就
觉慧。四名最上照明。五名最胜真子。亦名最胜之子。六名最胜住持。亦名最胜所依。七名普能降伏。亦名
最胜所使。八名最胜萌芽。九名勇健。亦名猛健。十名最胜圣。亦名上轨范师。十一名商主。十二名具大名
称。十三名怜悯。亦名成就慈悲。十四名大福。十五名自在。亦名富自在。十六名法师)言别名者。
如后广释。等者。等取其馀无量诸菩萨也。而为上
首者。谓十菩萨。于此众中最第一故。名为上首。故
佛地云。妙生菩萨。于此众中最第一故。名为上首。
说十意者。有其三。义第一菩萨。初解释甚深义故。次
三菩萨。各问胜义一种相故。后六菩萨。各问一品
差别义故。故唯列十。又解。为存略故。但说十也。如
佛地论第二卷云。此经略故。唯列一名。所馀众会。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2b 页 X21-0202.png
但举其数。结集法者意在略故。又智度论第七卷
云。问曰。菩萨甚多。何以独说二十二种菩萨名字。
答曰。菩萨无量。说不可尽。若都说者。文字难载。复
次。菩萨不过二种。所谓在家。出家。此方。他方。在家
谓[台-台+犮]陀罗等。出家谓妙德等。此方谓慈氏等。他方
谓观音等。若说此二。当知一切都巳摄尽。问。解节
经云。弥勒观音文殊师利。皆是一生补处菩萨。一
生补处。与最后身。有何差别。答。萨婆多宗。如弥勒
等。睹史多天身。名为一生。生人中成佛身者。名最
后身。故俱舍论第十一云。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
萨。及最后身。必无中夭。顺正理论第三十一亦同
俱舍。(问。理应睹史经无量生。如何但说名一生耶。若言菩萨得自在故唯一生者。如何会释大
婆沙等。此义难更须思)今依大乘。诸教不同。自有圣教。唯说
天身名为一生。如大般若第七卷云。一生所系睹
史天菩萨。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最后。如佛地论
第五卷云。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自有圣
教。唯说天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如菩提资粮论
第一卷云。一生所系菩萨。入兜率陀。最后生菩萨。
住兜率陀。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一生。如解节
经等。观音文殊名一生补处。自有圣教。唯说人身
名最后生。如瑜伽四十八云。最后生者。诸菩萨于
此生中。能现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说如
彼。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如智
度论第四十云。一生补处者。或以相知。如阿私陀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2c 页 X21-0202.png
仙人。观其身相。知今世成佛。见食乳糜。知今日成
佛。末后身菩萨。以方便力。受恶业报。现有魔恼等。
自有圣教。说天名一生。说人名后有。如瑜伽论第
四十云。显扬第八。彼云。一生所系者。此生无间当
證无上正等菩提。最后有者。谓即住此生。能證无
上正等菩提。大同萨婆多。然说天等名一生者。古
来相传。自有三释。一云。即说天身名为一生。人生
即是后身摄故。一云。说人身名为一生。更受人生
方成佛故。一云。人天合说名为一生。如说七生预
流果等。合说二生为一生故。问。若说天身名一生
者。智度论说如何会释。故智度论三十八云。三生
菩萨。唯生兜率。解云。据实三生。谓人生天生最后
生。而说天身名三生者。三中一数。故说三生。人身
巳受故。后身成佛故。是故不说人生后生名三生
也。问。慈氏菩萨。可言补处。如何馀者称补处耶。答。
如智度论第七释云。除弥勒外。馀菩萨众。虽非此
方赞补佛处。于十方国。皆补佛处。故称补处。问。慈
氏菩萨。理应多生。如何说言天一生耶。答。据实多
生。同是天故。名为一生。问。若尔。便违智度论说。故
第四云。下天寿短。佛未出时。命巳终故。上天寿长。
佛灭度后。命始终故。兜率天不长不短。佛出世时。
正相会故。补处菩萨。常生其中。大婆沙论百七八
亦同智论。(思)问。一生者。依何身说。为约实行。为化
相耶。答。三身中。法身。无有补处之义。无初后故。若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3a 页 X21-0203.png
受用身。自有二种。一自受用。虽无入般涅槃处之
义。而有赞补初成佛义。故瑜伽论四十六云。究竟
菩萨。自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二者住最后身。准
此实行。于理无违。所以者何。据实为论。顿悟菩萨。
第十地中。变易生死。虽无分别。前后异熟别尽别
生。由二障种。而有变易前后异熟别尽别生。由斯
亦有巳入等觉未入等觉差别义故。分为二种。此
中意说。变易生死。由二障种子力故。数数生灭。故
成唯识云。前异熟既尽。复生馀异熟。不同二乘无
烦恼障故。不许前异熟尽复异熟生。但言延命令
受变易。具说如彼。二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皆有一
生补处之义。如弥陀佛说有父母入涅槃义。由斯
观音赞补佛处。名为一生补处菩萨。然彼弥陀自
有二种。一为地上菩萨所现。是他受用。二为地前
异生二乘。变化身摄。问。若尔。渐悟应唯一生。无别
尽别生故。解云。如观世音菩萨。说为一生。于理无
违。即最后身为一生故。】

解深密经疏卷第一
解深密经疏目次¶ 第 203b 页 X21-02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