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37c 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五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
我今当说。」

(第二卷末一乘相中。谓菩萨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当得如来自在法身。今意生身。
正是法身中所具。修行菩萨。地地升进。乃至如来地。次第得三种意生身。故今当说)。】

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
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38a 页 X18-0038.png
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
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三种意生身者。下文云。初
地至第五地。得三昧乐身。第八地。得觉法自性身。种类俱生身者。谓觉佛自證法乐。应在等妙之间得也。此三
种身。今经三译。例云竖得。不言横具。详玩初地以上。地地现十界身。方便度生。又各各互具十波罗蜜等法。岂
三种意生身。不分具耶。当知横具之义。理固有之。今经略而不言也。又第二经初。略明意生。且未显其通相。今
乃分别说有三种)。】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
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

(三昧乐正受者。梵语三昧。译云正定。又云正受。正定
者。明定体也。正受者。指定中所受之境也。今文既云三昧。又重言正受者。谓行者。三昧中乐于正受。亦或华梵
兼举耳。言意生者。谓随意即至。物不能留。名意生也)。】

种种自心寂静。定住心海。
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
正受意生身。」

(种种自心寂静等者。即三昧乐境也。种种。言诸尘也。自心寂静者。言诸尘由自
心现。不外流逸。故得寂静。安住心海。识浪不生也。以知自心现境。外物非性。于此得定。境不碍心。名三昧乐也)。】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
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馀三
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
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
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
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者。法。谓世出世间等法也。上自性字。即
法之自体性也。下性字。即实相义。谓觉了诸法自体之实。自体之实。无所有相。无相之相。为诸法实相也。八地
菩萨。證得诸法实相。乃能转变五阴之身。八识之心。成法自性实际身心也。得如幻三昧者。谓觉诸法如幻故。
念念与如幻相应。得證此定。更具无量定门。故云及馀也。无量相力等者。相。谓相好。力。谓神力。明。谓身光。言此
意生之身。相好光明。如天妙华。庄严其体。以显相好之胜也。如幻梦等者。谓所现之身。无窒碍之迹也。非造所
造等者。谓意生身。虽非能所八法所成。随意即生。如造所造相一切形体支分。具足庄严也。菩萨乘此身相。随
往无碍。遍入一切佛刹大众之中。演化不息。如是功德。悉由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38b 页 X18-0038.png
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
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种类者。上而诸
佛。下而群生。随类普现。名俱生也。无行作者。谓异类繁兴。众形普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如春到人间。万萌俱
发。春奚为哉。无行作者。此之谓也。集注云。谓觉了一切诸佛所證之法。缘自得乐相。而千种万类之身。于无功
用行。无作而作。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障碍也)。】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
了。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
【(谓佛不住大乘也。若有住大之心。则为非住矣。何大哉。故今偈意。乃遣住
大之心。方名为大耳)。】
「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
【(所言大者。事理皆非也。非言说。非文字。非谛理。非解脱。诸相虽非。不入断
灭。故云非无有境界也。会得诸非之意。大乘不远。即于非处。乘摩诃衍矣。摩诃衍。译云大乘)。】
「三摩
提自在。」
(三摩提。即长行三昧之通称也。自在。即乐义。此颂三昧乐意生身)。】
「种种意
生身。」
(此句。双颂觉法自性。及种类俱生二身也。略文摄二义。故云种种)。】
「自在华庄
严。」
(颂义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
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
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无择。魏唐二译作无间。○地藏菩萨
经云。五无间狱者。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谓地狱中人。受此五事。皆无间故。
集注云。世尊尝说造五无间业者。即入无间地狱。又云行五无间业者。不入无间地狱。故举此问之)。】

佛告
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
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
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此经三译。列五逆者。
如文。若〔唯〕大乘律。谓一杀父母。二破和合僧。三出佛身血。四杀阿罗汉。五破羯磨僧。四分律又开为七。一出佛
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黎。六破羯磨僧。七杀阿罗汉。盖约开合。有五七之异耳。此五为业。共
狱为报。谓造此五业。感报地狱故。然而生我者父母。诗云父母之恩。昊天罔极。为子者。当竭力孝养。以报其恩。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38c 页 X18-0038.png
奚啻万一。况行杀戮而不为逆乎。堕无间狱者当然耳。阿罗汉为世福田。众生依是植福。生人天上。或因之而
出三界。恩及我者。过于父母。况行杀戮而不为逆乎。堕无间狱者当然耳。僧以三聚胜戒。和合作法。人天中尊。
我等当归之。为作恃怙。然依而行之。犹不可及。况逆之而加破坏。是背正道。堕无间狱者当然耳。佛是九界众
生之慈父也。拔我之沉沦。开我之净妙。若昏衢之宝燄。苦海之慈航。经云手足供给。两肩荷负。历恒沙劫。犹不
能报。况以恶心出其血乎。悖之甚矣。堕无间狱者当然耳。出佛身血。通善恶二途。如祇域行针出血。佛疾得愈。
此善心出血非逆。故以恶心二字简之。以五逆。是恶业实事。要当堕于地狱者也。下文所说。是酬大慧。不入地
狱五无间业。盖以顺行无间。例彼逆行无间也)。】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
生。贪喜俱。如缘母立。」

(一切生死。由爱所起。爱不断故。展转受生。贪喜俱者。谓由爱故。
贪喜相依。三世相续。如子缘母。得以成立)。】

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
本。名害父母。」

(无明。是生生之元。有阳刚之义。故喻为父。痴爱。乃资生之始。有阴柔之义。故喻
为母。人。谓六入。处。谓十二处。聚落。喻无明所依止也。应摄十八界。今文不言。略也。行者能断无明与爱。名害父
母)。】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集注云。鼠之齧人。疮虽巳愈。其毒遇雷即发。罗汉诸使亦尔。虽隐而不现。遇缘即发。能断彼微细习使。名害罗
汉)。】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
为破僧。」

(集注云。异相。即色受想行识也。僧以和合为义。今称阴为僧者。以妄和合故。断彼阴集。名破和
合僧)。】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
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集注云。谓不觉五阴自共相。是自心所现不实。计有七识身。今以此身为佛者。盖七识为妄觉境界。故依之起
染。染即名血。以空无相愿。三无漏智。断彼七识妄觉染污。名为恶心出佛身血也)。】

若男子女
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魏译云。大慧。是名内
身五种无间。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无间。得名无间者。名證如实法故。○无间等。即魏译如实法义。谓事理无
间。一切平等故)。】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馀菩萨
摩诃萨闻是义巳。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
谓先所说无间。」

(有外无间者。即前文所说杀父母等五逆也。上所修断无明痴爱等者。为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39a 页 X18-0039.png
内。今外由内显。以明内者当行。外者当断。故下文云。若行此者。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若行此者。
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若行此者。牒上外无间也。谓若行外五无
间。则于三脱。及内所行。乃至无间平等之法。一一不得。此警众生。勿行外业也)。】

除此巳。馀化
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
神力。为馀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
化。现无间等。」

(除此者。除外五逆实业也。馀化下谓三乘圣人。以神力化现无间事业。为令馀
众生作无间罪者。悔过除疑故。又为劝发造五逆者。改恶崇善故。除疑者。如维摩所谓罪性本空。不在内外中
间三处。善解二比丘之疑者是也。劝发者。如世尊劝发阇王。忏悔弑父母罪。得法眼净者是也。三乘圣人。皆有
神力。现无间等事。但有广狭之殊耳)。】

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

【(魏译云。若犯五种无间罪者。毕竟不得證人道分。唐译云。若有实造无间业者。终无现身而得解脱。○谓无有
一向实作五无间事。而得内无间等法者。故云不得也。今文语拙难解。按魏唐二译可了)。】

除觉自
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
解脱馀趣相续妄想。」

(承上文意。谓彼实造五逆者。必不得无间等法。唯除觉悟自心。
离我我所。又或遇善知识忏悔。于此二者。乃可解脱馀趣相续报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
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
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
择狱。」
(集注云。前文为显行内五无间。證真实法故。因兼说外五无间。所以此偈。唯颂内五无间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

【(佛之知觉。唐译作诸佛体性。○前则背佛知觉。故成无明。而不知无明实性。即佛知觉。今大慧欲显此义。辄于
无明痴爱之后。问佛知觉。似有由矣)。】

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
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
之知觉。」

(二无我。见前注。二障。即烦恼所知也。烦恼。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名烦恼
障。所知。亦名智障。谓以所知之执。障蔽中理。名所知障。二死。即分段变易。见前注。二烦恼者。瑜伽师地论五十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39b 页 X18-0039.png
五云。一本烦恼。烦恼自性。有六种。一贪。二瞋。三无明。四慢。五见。六疑。此六。能出生一切烦恼。故名为本。二随烦
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而言随
者。谓一切违顺境上。如是等类。随逐不舍。名随烦恼。详如彼论。今文谓觉此诸法。不为所蔽。名佛之知觉)。】


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谓二乘能得此离障法者。即名为佛。然不唯二乘是佛。即如六道众生。能得此法。亦名为佛。如龙女深达罪福。
顿觉佛乘。于须臾顷。便成正觉。此所谓道不远人。但以觉不觉为远近耳)。】

尔时世尊。欲重
宣此义。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
觉。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
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
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
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曼陀王。魏唐二译作顶生王。善眼仙人。魏译作毗那娑仙
人唐译作月光妙眼。○集注云。因上佛说觉二无我等法。名之为佛。大慧以谓过去诸佛。由觉此法故。名之为
佛。今世尊觉此法。亦名为佛。觉道虽一。过现不同。云何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又本生经说。如来过去曾种种
受生。如作转轮王。及作释提善眼。大象鹦鹉等百千生。故举相违之义以问。事见本生等经)。】

佛告大
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
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

(宗镜云。云何等义。所谓同一名字。同一梵
声。同一乘门。同一真体。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觉。同一道故)。】

以四种等故。如来应
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称我
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
字等。」

(唐译云。谓我名佛。一切如来。亦名为佛。佛名无别。是谓字等)。】

云何语等。谓我
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39c 页 X18-0039.png
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
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新说云。密迹力士经说。佛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于。呼。是
八转声。各具八德。所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八即成六十四
种。非唯释迦佛。一切诸佛皆如是。集注云。频伽。译云妙声鸟。正法念经云。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
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故诸经称佛音声。必引为喻)。】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
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
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

(古注云。答上种
种受生。佛谓除为教化异趣众生。方便示现种种之身。若不如是。则无差别)。】

云何法等。谓
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新说云。菩提是觉。分是因义。此三十七。为
诸乘觉因。亦名道品。故净名云。道品是道场。是法身因。然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颠倒道。谓四念处。二断
诸懈怠道。谓四正勤。三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四现观方便道。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谓五力。六现观目体道。
谓七觉分。七现观后起道。谓八正道。义如别说。此七类次第者。谓闻法巳。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
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七觉分别。八正正行。总以喻显。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
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花。结八正果。一切诸佛所證无异。是名法等)。】

略说佛法
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
中唱如是言。」

(结前四等。以明唱说之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
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
说。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
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巳
说当说。不说是佛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
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某夜得正觉入涅槃者。言世尊示生始终二事。
以该其中也。某者。汎言之辞。世尊示生成道入灭之迹。详如瑞应普曜等经。周书异记。并开皇三宝等录。所载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0a 页 X18-0040.png
年月日异。不敢孰是究者请自检之。夫我佛示生八十年。于其中间种种说法。乃谓不说一字者何也盖般若
离言说相。离文字相若有所说即为谤佛所谓无法可说是名佛说此大慧历闻一乘非说非字。故以不说之
说为问也)。】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
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
说。」

(集注云。不从他悟。曰自得。了无所从。曰本住)。】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
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
说妄想。离字二趣。」

(缘者。以心契之也。自得法者。谓默得于心。不堪说示。如禅者云。如人
饮水冷煖自知。名自得法也。以心契理。理与智冥。观与谓合无缘之缘。始可谓缘也。若彼下。谓自得法。不从人
得。人亦不可授之与我。是故诸佛可得。我亦可得。在佛无增于我无减故也。缘自得究竟境界。离言说相。说所
说相。俱不可入。故云离二趣也)。】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
性。法界常住。」

(谓古下魏译云。本行路平坦。譬如金银珍珠等宝。在于彼处。大慧。是名法性本
住处。○古先圣道。即魏译所云本行路义谓古圣所行之道本然常住。即法界实理。无增无减不迁不易。如金
银之性在矿不减出矿不增。从古迄今。其道常住。无所变迁。名本住法也)。】

若如来出世。若
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

(谓法界常住之道。如来出世不出世。此道
不易所谓如金银之性。本来常住。出矿不出矿。其性不迁也如趣彼城道者。谓道路本然。非因行与不行。有所
损益)。】

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
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
乐耶。答言不也。」

(于意下。魏译云。彼人始作是道。始作种种庄严耶。○士夫行旷野中。喻诸
众生。行于生死旷野之中也。以生死喻旷野者。谓生死茫茫。无涯际故。如旷野中行。多生怖故。见向古城平坦
正道。喻悟法界常住之理也。即随入城。喻进趣涅槃也。受如意乐。喻證得称性之乐也。然彼法界道之与乐。本
然有之。非行者始作故)。】

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
住。亦复如是。」

(合如上注)。】

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
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巳说当
说。」

(结前不说说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0b 页 X18-0040.png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
说。」
(此重颂不说说意)。】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
我。悉无有差别。」
【(初句下。住字。即本住也。法之一字。通自得本住二义。后二句。谓诸佛
及释尊所得之法。悉平等故)。】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
相。令我及馀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世间心量。多堕二见。大慧故请有无二相。令自及他。离是二病。得證阿耨
菩提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
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
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堕性是有。堕非
性是无。二见俱不离欲。而作离欲相见)。】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
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

(此出有计也。谓彼计云。有世间因缘
和合而生诸法。非不有。言非无也。又牒上句云。诸法从有生。非从无生也)。】

大慧。彼如是说
者。是说世间无因。」

(佛判有计。堕无因生也。谓从本巳来。求有性不可得。则本无因矣。以
本无因故。末亦无因。故堕无因也)。】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
性巳。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

(此出无计也。谓彼受贪等性巳。
觅贪等不可得。计为非性)。】

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
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谓彼因无见者。以不
取贪等有性。则贪等性。相寂静。以寂静故。便拟佛及二乘。亦不取贪等性。故计彼为无。此所谓增上慢者之言
耳。今文为有为无者。外道私谓。佛及二乘。不取贪等有无。所不取者。亦属于无。是知依无外道。具增上慢。为害
非细。由是下文。斥为坏者)。】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

(此中。指上有无二见者。佛问此
二。何者为坏。坏者。言如焦种破瓶。无复用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
恚痴性。后不复取。」

(唐译云。大慧白言。谓有贪嗔痴性。后取于无。名为坏者)。】

佛告
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0c 页 X18-0040.png
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

(此佛顺大慧答意。以明外道依
无之过也。谓据外道拨无之见者。非但计贪等非性为坏。而拟佛及二乘。同彼所计。则亦是坏者。此极言堕无
之过重也。然佛以一言。而兼明二意。一斥外计之误。一辨佛及二乘坏者。异乎拨无。是故下文。微释坏义。以明
佛及二乘。非是坏者)。】

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
异故。」

(此徵明佛及二乘坏之所以也。谓贪等性。内外。不可得。故名之为坏。以烦恼非异不异故。非性似无。
由是彼拟同巳之无也。坏名虽同。而坏之所以。有以异也)。】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
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
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

(缚与缚因。魏译作能
缚所缚因。○此明贪等无性。以辩佛及二乘。非同外计堕于无见。而为坏者。大慧下。正辩非坏。佛声下。出非坏
所以。谓佛及二乘。不计贪等有无。观法如幻。自性解脱。缚与缚因。俱非性故。是以不同外计之无也。缚。谓缚事。
即阴界入自共相等。缚因。谓贪恚痴也。以一切缚事。因贪等起故。今佛及二乘。了彼性空。得解脱故。不名坏者)。】

「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

(魏译云。若有能缚。必有所缚。若有所
缚。必有能缚。○缚者。是所缚。即所缚之事也。缚因。是能缚。即贪恚痴也。以所缚。因贪等起故)。】

大慧。
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

(此结佛及二乘所有坏义。是名为正。影显外道所有
坏义。是断灭性。故下文云。我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大慧。因是故。
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魏译云。我依此义。馀经中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言诸法是空无也。○因是故者。牒承前文。以依无。外道堕
增上慢。故不取也。宁取人见者。人见著有。犹可化故。增上慢空见。必不可化。为过实深。此警正修行者。莫依无
见也。成唯识云。拨无二谛。是恶见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
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

(唐译云。若起此见。名为坏者。堕自共见乐欲之
中。○希望。即乐欲义。谓增上慢空见之人。堕自共见乐欲之中。盖依自共相有无分别。乐欲空性。故称坏者。下
文智识相中。谓二乘人。亦堕自共见希望。须知二乘与外道。空见虽同。而邪正有异。盖二乘观性空而得道。故
正。外道因拨无而成解。故邪)。】

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
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1a 页 X18-0041.png
坏者。」

(此出依无坏者之非也。集注云。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法无常。刹那之间。展转变坏。及阴界入相续流
注变灭。悉归于无。谓巳离文字相妄想分别。亦堕无所有空见。是名坏者)。】

尔时世尊。欲重
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
灭。」
【(前二句。重颂有无及自心境界。后二句。重颂佛之正义也。古注云。净除有无及妄心境界。平等心。自
然寂灭)。】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
圣境界。」
【(古注云。知贪爱境界性。虚妄无可取。即是体性寂灭。非是无他所有。始寂灭也。观诸
有事。悉平等无二。即是贤圣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巳而复灭。因缘
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无种有生者。谓从无生有也。所计胜性等。是无种故。生巳
复灭者。谓作断灭论也。计有无因缘者。不住如来教法中故)。】
「非外道非佛。非我
亦非馀。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而
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
【(古注云。言生法。非外道作。
又非佛作。非神我作。亦非馀者微尘四大等作。但从妄想生故也。既从因缘集会始得起者。即无自体。即
明无此生法也。生法本无。何须更无之。新说云。四大五蕴中。各无主。谁集会之。仍说因缘有生。有既不有。
宁得复说破有为无。明外道邪见故。说有生法。以妄想故。计为有无)。】
「若知无所生。亦
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此颂如来正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
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
相。通是相巳。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
及众魔外道。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
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
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三乘皆有二种通者。俱有自行化他
故。宗通自行。说通化他。辅行云。通举二乘菩萨。所證及说。成共三乘理教之相。宗镜云。内證自心第一义理。住
自觉地。入圣智门。以此相应。名宗通相。此是行时。非是解时。因解成行。行成解绝。则言说道断。心行处灭。又曰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1b 页 X18-0041.png
宗通为菩萨。说通为童蒙)。】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
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
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
宗通相。」

(缘自得者。如前注说。胜进相者。谓地地增胜进趣之相。此自得胜进境界。远离言说文字
二想。趣上上无漏界中。到自觉地。自相境界。一切虚妄觉想。悉皆远离。然此自觉相者。敌体亲證。不可说示。若
以奏泊拟议。则愈趣愈远。因称自觉。以觉自光明。映蔽一切。则能降伏魔冤。破彼幽暗。是名宗通之相)。】


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
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
相。大慧。汝及馀菩萨。应当修学。」

(说通之义可知大慧下。勉诸菩萨应学二
通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
(缘自。颂宗通。教法。颂说通)。】
「善见善分
别。不随诸觉想。」
(此谓善别二通。不随妄想觉观)。】
「非有真实性。如愚
夫妄想。」
(魏译云。实无外诸法。如凡夫分别)。】
「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
脱。」
【(此承非有真实性意。以破计无之想也。谓诸法非实。云何起诸妄想。计非性为解脱耶。法既非实。有
无皆妄矣)。】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
无所知。」
(前二句。破计有之想。后二句。总结有无之计。皆颠倒无知耳)。】
「一是为真
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焦。」
【(魏译云。涅槃离
于识。唯此一法实。观。世间虚妄。如幻梦芭蕉。○一字应上二见。谓有无二见既非。则一真谛为是矣。真谛
无罪垢。即为涅槃。除涅槃而观世者。无非妄想。如幻梦芭蕉耳。今文无罪。即魏译离识义。以识为罪者。谓
众生识心。是杂染业种。诸罪业。依而生故)。】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
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人。魏译云。作者。○前从不随诸觉想至此。有十六句。
总明觉想之意。盖长行中略明。今偈中详出)。】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

(古注云。问妄想相)。】

不实妄想。云何而生。」

(问妄想云何生)。】

说何等法。名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1c 页 X18-0041.png
不实妄想。」

(问妄想体)。】

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

(问妄想起处)。】

佛告
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
安乐。哀悯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
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种
种义。种种不实妄想。」

(古注云。种种色声香味触。人天诸法义。是妄想相。答上问妄想
相)。】

计著妄想生。」

(古注云。言妄计著人天等诸法义故。答上问妄想云何生)。】

大慧。摄
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

(古注云。不知我我所。是自心现量。妄生计著。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四句。是妄想体。答上问妄想体)。】

妄想
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集注
云。上心字。是八识心王。下心数字。是心法之名数。此数有五十一种。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本烦恼六。随烦
恼二十。不定四。心数。或云心所。此五十一种。是心所有法。皆属能缘。计著色等相应起时。造善恶业。古注云。答
上问妄想起处)。】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
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
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
想。我我所计著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
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
譬因相。」

(若如下。唐译云。大慧白言。若如是者。外种种义。性离有无。起诸见相。世尊第一义谛。亦复如是。
离诸根量宗因譬喻。○此大慧牒前答语。用张巳难也。若种下。正牒答语。若如下。以离见拟同于佛。谓若如是
种种义。堕有无相。因令离诸性非性相见。既以离相见者。世尊第一义。亦离根量譬因等相。则世谛与第一义。
同以离相见。云何世谛言妄。第一义不言妄耶。是故下文。出难如是)。】

世尊。何故一处妄
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
妄想生。」

(新说云。明世尊何故偏于世谛离有无处。言起妄想。第一义离有无处。不言起妄想耶)。】

「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古注云。言世谛与第一义
谛。既同离有无。何故一处生妄想。一处不生妄想。将无佛说是邪因论)。】

佛告大慧。非妄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2a 页 X18-0042.png
想一生一不生。」

(古注云。佛言。我非计世谛处。生妄想。第一义谛处。不生妄想)。】

所以
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
妄想不生。」

(此徵明非一生一不生义也。谓觉自心现量故。有无妄想不生。及外现性非性相妄
想。亦不生也)。】

大慧。我说馀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
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

(文中馀字。是承上意。谓除第一义。馀诸愚夫。由
自心妄想故。有诸事业现前。此诸事业。由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故)。】

云何愚夫得离我
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
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
事见妄想。」

(此亦承上意。谓诸愚夫。既堕性相计著。何能得离我我所。及作所作因缘过。又何能
觉自心现量身心转变。又何能究竟明解菩萨诸地及如来自觉境界。又何能得离五法三自性一切事见妄
想)。】

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
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以是下。结前意也。谓诸愚夫。不觉自心现
量。以是因缘。佛说妄想从不实义计著生。知如下。正明前文能知如实第一义者。始得解脱自心妄想)。】


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
通。」
(谓以因缘生诸世间。凡外妄想。计著四句。故不知如来所通第一如实之义)。】
「世间非
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
及与缘。云何愚妄想。」
【(此出如来所通之义。谓世间义。非有非无。非非有无。诸因
及缘。当体如如。云何愚夫妄想计著。以四句分别)。】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
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
【(承上偈意。以明无我。第二句非有无。应作
非非有无。盖遣初句二非也。后二句。谓能离四句。观于世间。则身心转变。得證法无我境界)。】
「一切
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
【(所作
非自有者。以不能自有。要假能作。方有所作。所谓缘生之有也。古注云。从缘生者。无自体故。则知一切法
无生)。】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2b 页 X18-0042.png
可得。」
【(谓缘生之事。自不能生。所作必假能作。能所相依。离则不成。故云有二事过也。能所无实。
其过何有。非有性可得。故云无二事过也)。】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
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攀。唐译作能。○谓有为之法。缘生既离。證得无心。无
心之境未空。亦是心量。古德云。莫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此之谓欤)。】
「量者自性
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性者。量之性也。
缘者。能缘所缘也。缘之与性。二俱远离。故究竟妙净也。若妙见未空。世尊说此亦是心量)。】
「施设
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
【(前二
句。破世谛之我。谓我相假设。无实事故。后二句。破五阴之法。亦假施设。无实亦然。例如我故。故云亦复然
也)。】
「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
修者。」
【(魏译云。有四种平等。相因生无我。如是四平等。是修行者法。唐译云。有四种平等。相因及
所生。无我为第四。修行者观察。○按魏唐二译。知此偈。以警行者依四平等。而超诸心量也。魏唐四等。谓
性相平等。因果平等。生所生平等。我无我平等。今经四等。谓性相平等。因果平等。我无我平等。能修所修
平等。令修行者。当观此四。得平等而超心量也)。】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
【(谓世俗心量。由妄想习气转变故。有种种心生。
不了自心。见外境界。名世俗心量)。】
「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
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外现不实。故非有。妄心计著。见彼种种。由是建立身财。为
依正之具也。身。根身。财。器界。如是建立。世尊说名世俗心量)。】
「离一切诸见。及离
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
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
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此破出世名数。以明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前四句。谓纵离一切能所想见。乃至无得无生。若离念未空。亦是心量。次四句。谓
观诸性非性。及双亦双非。皆悉远离。心虽解脱。若离念未空。亦是心量。次四句。谓出世间一切名数未忘。
亦是心量。宗镜云。量者。是能缘心。但有对俗说真。因虚立实。斥差别。论平等。遣异相。建如如。尽是对待得
名。破执说教)。】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2c 页 X18-0042.png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
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
义。」

(大慧因前屡闻言说之过。实义之功。盖语非义而不显。义非语而不彰。语义相依。悟迷不远。今大慧于功
过虽知。常情未解。故举佛先所说语义。以求其实耳)。】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
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
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
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

(第二
经中。大慧当问言说妄想心经。世尊详明言说所起之相。今复问者。盖前以言说。对妄想。论一异。故示言说之
相。今以语义对显。重明其相。用彰语义之实。故无重繁之过也)。】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
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

(言说如指。所显义如月。离指方能见月。若
以指体为月明性者。指与月无所了故。由是当离妄想言说。乃名为义)。】

大慧。菩萨摩诃
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
城。习气身转变巳。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
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菩萨能以所闻之义。思惟观察。触处洞然。自始及终。条理
不忒。是为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也。由是妄习身心渐得转变。得转变巳。依于自觉。观察诸地胜进义相。趣发无
滞。是名菩萨善义之相)。】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
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
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若语下。辨异不异相也。文中但
辨非异。其非不异相略也。如灯下举喻。灯喻言说。色喻于义。古注云。因灯见色。而色非灯也。因灯见色。不得言
异。而色非灯故。不得言一。以譬因语入义。不得言异。而义非语故。不得言一。故云离异不异)。】

复次大
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
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
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
也。」

(承前语义。以明计著之堕也。不生不灭。乃至心自性等。皆言说也。言之所显。是义。若缘言说及义而计著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3a 页 X18-0043.png
者。则堕建立诽谤二过矣。异建立异妄想者。谓诸外道。建立非一。而妄想亦非一。差别多种。故云异也。如幻下。
引喻说。譬如幻出种种事。则有种种妄想现。而诸凡愚于种种幻事。作种种异想。然非圣贤有此诸见)。】


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既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梨
中。」
(新说云。言诸愚夫。随言取义。建立诸法。以计有法。不免恶道。诽谤亦尔)。】
「阴中无有
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首楞严云。外道
有观行阴动元。于无尽流中。生于计度。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遍含国土。云我有色。或
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如是循环。有十六相。此皆计彼阴中有我。而
建立诸相也。能知阴中无我。阴非是我等。则不堕外道妄立我中。然于无我。亦复非真。行者知此。即见真
谛)。】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
见谛。」
(集注云。如凡愚妄想。见一切法。悉皆有性。即实有性。于一切法。应亦见实谛。此明非有性也)。】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
有。」
【(法性既无。安有净秽。即彼无性之见。亦自不实。然诸法性。必非断无。故云亦非无所有。此明非无性
也)。】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

(古注云。如来因上菩萨当善语义相。知语者是识。知
义者是智。故次明智识相也)。】

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
能通达智识之相。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先明善
智识之益)。】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智。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
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
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
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大慧。彼生
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
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3b 页 X18-0043.png
非长养相是智。」

(彼生下。以世出世间对简。谓世间智。不离生灭。生灭则是识非智也。然则
外道凡夫被简矣。复次下。又以智之所趣对简。堕相无相及种种相因者是识。非智。谓一切相。唯识现故。超此
因者。乃名为智。此简外道二乘非智也。又复次下。长养相者。长养。即生生不绝之义。外道所计生因是也。此是
邪解之识。非正观之智)。】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
不生不灭。」

(智体本一。而知处有三种异者。盖约能知人边。知有广狭邪正之异。邪则虽智犹识
耳。今知生灭者。外道智也。知自共相者。二乘智也。知不生不灭者。如来智也)。】

复次无碍相
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

(此以碍无碍对简。明智识之相也)。】

复次三
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根尘识三
名事。和合生起。名方便相。由此三事生者。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灵明。非起灭相者。是智)。】

复次得
相是识。不得相是智。」

(得相者。谓心境不忘。是识。能两忘者是智也。巳上详辨智识之
相。令诸菩萨。依智。勿依识故)。】

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
月。」

(自得圣智。在凡不出。在圣不入。上而诸佛。下而群品。无增无减。不去不来。名不动智也。如水中月者。水喻
心。月喻智。水清月现。月无所来。水浊月亡。月无所去。是名圣智境界。无出无入)。】

尔时世尊。欲
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
【(采集。执受义。识能执受善恶种子故也。详如第
一注中说。智体亡我。灵鉴岂私。如镜照物。妍丑不争。何采集之有。故名智也)。】
「观察一切
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
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觉想。即觉
照也。由觉而生名智。不为境所缚故。肇师云。造心分别谓之慧。决定审理谓之智。是则慧在于因。智在于
果矣。今文云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而生为慧。是则智在于因。慧在于果矣。宗镜又云。般若者。智慧也。
智则知也。慧则见也。是则知见自属于因。智慧唯称于果。盖智慧因果。不可定一而论。此二必互通因果
耳。古注云。为烦恼境界所缚者。为妄想心。觉烦恼境界从妄想生者。为智。无所有。八地也。胜。佛地也)。】
「心
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

【(此颂不生不灭自得之智也。谓远离心意识生灭思惟之想。而得不生灭无思想法者。是菩萨之智。非声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3c 页 X18-0043.png
闻有也)。】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
悉远离。」
【(集注云。仁王经中说有五忍。谓伏。信。顺。无生。寂灭。各有下中上品。地前但得伏忍三
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觉及佛得寂灭忍。故云寂静胜进忍。是如来清净智也。明佛忍净智。从胜
义谛生。妄想心识所行境界。皆悉远离)。】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
【(古注
云。如来随机说法。故有三种智。言此三种智。正欲开悟众生。令得真实离言说法)。】
「于彼想
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
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集生
云。于彼妄想起思惟。摄受诸生灭性者。此世间智也。二乘智。能离诸所有。不与诸生灭相应。然计著自共
相性。谓从声闻生者。此出世间智也。越彼凡愚二乘世〔闻〕出世间种种心量。得如来清净智者。此乃出世
间上上智也。盖总颂上二种三智)。】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
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
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
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第四成转变。魏译作相应
转变。第六性作物。第九事作生。○古注云。人天六道。形状不同。名形处转变。五阴相。生住异灭。一念不住。名相
转变。因灭果起。名因转变。因所成法坏。名成转变。于一法上。始见为是。后见为非。名见转变。万物体性转变。名
性转变。十二因缘生灭不住。名缘分明转变。缘所作果坏名所作分明转变。有为法灭。名事转变。诸外道因此。
九种转变。起有无见。生转变论)。】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
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
变。亦复如是。」

(三界六道。横竖等殊。故云形处异见。如金造器。有瓶盘钗钏之异。金性本然。非随器
变也。一切变者。指馀八变也。皆如金性。故云亦复如是。外道依此转变。作种种论)。】

或有外道。作
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魏译云。大
慧。复有馀外道。分别诸法依因转变。大慧。而彼诸法。亦非如是。非不如是。以依分别故。○别有外道。不知前九
是妄。而于此中详究其因。佛故斥为非如非异。总一妄想见耳。按魏译可了)。】

如是一切性转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第 44a 页 X18-0044.png
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
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

(新说云。外道妄计一切性转变者。非
一非异。譬如乳酪酒果等熟也。因乳得酪。不得言异。气味不同。不得言一。彼实无有无法可转变也。言有无法
是自心妄现。外性无实故)。】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
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唐译云。皆是愚迷凡夫。从自心
分别习气而起。实无一法若生若灭。如因幻梦所见诸色。如石女儿说有生死。○此结明九变。从妄想生也。言
妄想修习生者。谓此九变。皆邪谬熏习所生。实无一法若生若灭。应观诸法如幻梦色等)。】

尔时世
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
智。」
(新说云。外道言形处时节四大。作种。诸根转变。二乘之人。计有中阴。渐续生阴。悉是妄想)。】
「最
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犍闼婆城。」

【(最胜。佛自称也。谓佛于缘起法中。无所分别。非如彼诸外道。于缘起法。生诸妄想。然知世间缘起。如犍闼
婆城。非性非非性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