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32-A¶ 第 1a 页
* No. 332-A
楞伽经参订疏序
楞伽参订疏者。西吴沙门释广莫氏之编也。标玄
订谬。将以翼经而正心学。其亦佩心印者之流欤。
夫心学之难明也久矣。吾儒。上自唐虞之君。即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虞圣
之传大禹以为治平之常法也。先儒解曰。夫发于
形气者人心也。发于义理者道心也。人心易私而
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
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天
下后世。治平之道必本乎此耳。今夫竺乾氏之论
心也。则曰真心妄心。其所谓寂照冥通。空有不二。
卓然而独存者真心也。乃若根尘虚构。情想幻出
者妄心也。必使空诸妄而融诸真。然后为得其正。
则与吾儒所传人心道心。名虽异而体实同也。大
率此心之邪正偏圆。而楞伽详示之矣。然不独指
其形气之私。而又兼规乎识见之谬。则与吾儒格
致之学。意颇相符。信乎其为责善之功有补世教。
故我
332-A¶ 第 1b 页 X18-0001.png
太祖高皇帝。以天地高博之仁。
敕天下寺观僧尼道俗。皆令传习而讲解此经。意使
人人得正其心辅扬
圣化。大矣哉
圣皇之心。渊乎远矣。第此经辞气艰涩。义埋幽玄。非
解卒莫能入。而解之者。亦未能尽达其源。吾闽三
山居士林君尚琼。远示此疏。并乞余序。余乃乘侍
万机之暇。退而闭阁。阅之数过。掩卷思。所以治之之
道。与余所以用之之心。殊似㳷乎无外之体备见
于此疏也。寻流讨源。删华摭实。而条贯参析。超胜
前解。余因详序编首而使传之。更以此经。并吾儒
先圣所遗之典。置之座右。庶可俾余日用之操。奚翅
半部论语。
皇明万历癸丑夏四月浴佛日
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闽中叶向高撰
* No. 332-B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叙
楞伽一经。我佛直语此心之妙。而决择名数。使不混
淆于魔外也。夫此心也者。真醇融粹。虚彻灵明。超群
敕天下寺观僧尼道俗。皆令传习而讲解此经。意使
人人得正其心辅扬
圣化。大矣哉
圣皇之心。渊乎远矣。第此经辞气艰涩。义埋幽玄。非
解卒莫能入。而解之者。亦未能尽达其源。吾闽三
山居士林君尚琼。远示此疏。并乞余序。余乃乘侍
万机之暇。退而闭阁。阅之数过。掩卷思。所以治之之
道。与余所以用之之心。殊似㳷乎无外之体备见
于此疏也。寻流讨源。删华摭实。而条贯参析。超胜
前解。余因详序编首而使传之。更以此经。并吾儒
先圣所遗之典。置之座右。庶可俾余日用之操。奚翅
半部论语。
皇明万历癸丑夏四月浴佛日
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闽中叶向高撰
* No. 332-B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叙
楞伽一经。我佛直语此心之妙。而决择名数。使不混
淆于魔外也。夫此心也者。真醇融粹。虚彻灵明。超群
332-A¶ 第 1c 页 X18-0001.png
数而非无。涉众名而非有。生佛一体。物我同根。岂四
句之可拟。群情之能测哉。由诸众生。迷乎自心。执夫
外性。遂起胜妙。微尘。有。无。一。异。神我等见。实皆妄计
也。世尊逐一斥破。显出自觉圣智。谓本然具足。不从
他得。此与达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义。因嘱二祖
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意在此欤。或谓达磨别传心
印。不立文字。故称直指。以教拟禅。殆非义矣。不知此
经。亦遣言说之指。明实义之月。非不立直指而何。即
如禅者。言即言非。门庭施设。曲拈情解。业巳枉矣。直
指之称安在哉。盖直指以明实。拈情以达权。曾不相
违耳。此经化仪。亦复如是。则禅教固异名而同体也。
先儒蒋之奇宋濂辈。以达磨之禅。为禅定。为六度之
一。此则非唯不会达磨之禅。亦复不知此经之义矣。
此经品名佛语心。心。即达磨直指之心也。达磨直指
之心。即世尊拈华示迦叶所云涅槃妙心也。寻源会
宗。有自来矣。第此经文义奇奥。读解良难。望崖而退
者有之。所幸古遗注释。学者因之得入。然犹不能深
诣而远寻宗旨。缘旧注未详故也。如经云。五法三自
性八识二无我。即八识一种。与杂华密严等经。唯识
瑜伽等论。相为符證。旧注往往略之。不亦惜乎。(广莫)
思欲阐明大道。不揣巳愚。乃寻经论。及诸古注。并魏
唐二译。参订成疏。于经之隐而难解者。会彼二译。附
于其下。俾可意会得之。注巳明者摭之。其晦者明之。
题名曰参订疏。盖不贵窜句游心。以乱人之聪明。务
句之可拟。群情之能测哉。由诸众生。迷乎自心。执夫
外性。遂起胜妙。微尘。有。无。一。异。神我等见。实皆妄计
也。世尊逐一斥破。显出自觉圣智。谓本然具足。不从
他得。此与达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义。因嘱二祖
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意在此欤。或谓达磨别传心
印。不立文字。故称直指。以教拟禅。殆非义矣。不知此
经。亦遣言说之指。明实义之月。非不立直指而何。即
如禅者。言即言非。门庭施设。曲拈情解。业巳枉矣。直
指之称安在哉。盖直指以明实。拈情以达权。曾不相
违耳。此经化仪。亦复如是。则禅教固异名而同体也。
先儒蒋之奇宋濂辈。以达磨之禅。为禅定。为六度之
一。此则非唯不会达磨之禅。亦复不知此经之义矣。
此经品名佛语心。心。即达磨直指之心也。达磨直指
之心。即世尊拈华示迦叶所云涅槃妙心也。寻源会
宗。有自来矣。第此经文义奇奥。读解良难。望崖而退
者有之。所幸古遗注释。学者因之得入。然犹不能深
诣而远寻宗旨。缘旧注未详故也。如经云。五法三自
性八识二无我。即八识一种。与杂华密严等经。唯识
瑜伽等论。相为符證。旧注往往略之。不亦惜乎。(广莫)
思欲阐明大道。不揣巳愚。乃寻经论。及诸古注。并魏
唐二译。参订成疏。于经之隐而难解者。会彼二译。附
于其下。俾可意会得之。注巳明者摭之。其晦者明之。
题名曰参订疏。盖不贵窜句游心。以乱人之聪明。务
332-A¶ 第 2a 页 X18-0002.png
令本文无滞则巳矣。疏成。寿梓以布诸方。志在就正
同业。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皇明万历三十年八月十五日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书于西湖秦亭山院
* No. 332-C
楞伽经参订疏序
夫正心之学有常。而邪见之情不一。何则。盖心非
有也。而妙性昭昭。不可以谓无。心非无也。而幽灵
默默。不可以谓有。有亦非有。无亦非无。双亦双非。
极尽有无之量。而吾心之体。未始疏其涓滴也。是
故古之人。四句横流。百非妄作。曷尝益于是心哉。
初祖有言。欲明是心。当以楞伽印之。印之为义。闲
邪之谓也。群邪既破。印何所施。榛莽巳辟。大道坦
夷。则无适而非真际也。然则。何心非法。何法非心。
心法两空。空空亦空。始可与言楞伽矣。楞伽。历刘
宋元魏李唐三译。而四卷者盖宋本也。以初祖付
授之言。其传独显然。是经也。辞涩而义详。情真而
理到。解而入者难乎其人。惜古师创有解者不存。
其名泯然而不睹其全书。次得受公集注。一往参
同业。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皇明万历三十年八月十五日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书于西湖秦亭山院
* No. 332-C
楞伽经参订疏序
夫正心之学有常。而邪见之情不一。何则。盖心非
有也。而妙性昭昭。不可以谓无。心非无也。而幽灵
默默。不可以谓有。有亦非有。无亦非无。双亦双非。
极尽有无之量。而吾心之体。未始疏其涓滴也。是
故古之人。四句横流。百非妄作。曷尝益于是心哉。
初祖有言。欲明是心。当以楞伽印之。印之为义。闲
邪之谓也。群邪既破。印何所施。榛莽巳辟。大道坦
夷。则无适而非真际也。然则。何心非法。何法非心。
心法两空。空空亦空。始可与言楞伽矣。楞伽。历刘
宋元魏李唐三译。而四卷者盖宋本也。以初祖付
授之言。其传独显然。是经也。辞涩而义详。情真而
理到。解而入者难乎其人。惜古师创有解者不存。
其名泯然而不睹其全书。次得受公集注。一往参
332-A¶ 第 2b 页 X18-0002.png
诣。厥旨甚微。第疲于引据而忽于源流。又次得泐
公解。大略与受公同。今时清公。出观楞伽经记。虽
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忽。而旁采臆说。厕乎圣经。
此岂巧于用短而拙于用长也欤。及余归自朝解。
解脱世网。晚年同仁安莫公。憩于西湖之滨。问尝
商确此经。闻其超超玄论。令人洞心骇耳。标精义。
申微旨。婉而有归。要皆诸名贤寻味所不到者。悉
发扬之。事核而理畅。词平而气和。灿然出数万言
以示余。余乃更为雠订而寿诸梓。其庶乎正心学
于将来。空情尘于本际。劫可尽也。而功不可尽也。
余知莫公舌根不坏以此。
时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夏四月佛诞日
赐进士出身承直郎奉
敕赞画蓟辽保定山东等处军务从征外国加四品
服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塘袁黄撰
* No. 332-D
楞伽参订疏叙
如来出世。达磨西来。拈华示众。面壁传灯。皆直指心
公解。大略与受公同。今时清公。出观楞伽经记。虽
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忽。而旁采臆说。厕乎圣经。
此岂巧于用短而拙于用长也欤。及余归自朝解。
解脱世网。晚年同仁安莫公。憩于西湖之滨。问尝
商确此经。闻其超超玄论。令人洞心骇耳。标精义。
申微旨。婉而有归。要皆诸名贤寻味所不到者。悉
发扬之。事核而理畅。词平而气和。灿然出数万言
以示余。余乃更为雠订而寿诸梓。其庶乎正心学
于将来。空情尘于本际。劫可尽也。而功不可尽也。
余知莫公舌根不坏以此。
时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夏四月佛诞日
赐进士出身承直郎奉
敕赞画蓟辽保定山东等处军务从征外国加四品
服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塘袁黄撰
* No. 332-D
楞伽参订疏叙
如来出世。达磨西来。拈华示众。面壁传灯。皆直指心
332-A¶ 第 2c 页 X18-0002.png
印。为佛宗祖。夫佛即心。心即佛也。佛与心。有二乎哉。
非圣智自觉。不足以言佛。非灵鉴虚涵。不足以语心。
心得佛。以显示第一义。佛因心。以化度人天。故佛佛
出世。唯语此心。心之外。无法可说。识此义者。可与谭
楞伽矣。昔闻西域䮚伽城。山临大海。傍绝门户。非神
通力。不可升𨓏。故名阿跋多罗。言无上也。佛以自觉
圣智境界。其究竟直离心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而
此经直指妙心。亦绝蹊径。盖心一而巳。出此心。为外
道。为恶见。为世间法。大约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
我。种种异论。是为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凡
若此者。当堕地狱。何望圣真。故大慧菩萨。通达大乘。
能以百八句大义。仰咨世尊。世尊随问随答。要以破
一切异见。如世界不实。破以幻梦犍闼婆城热𦦨水
月光。如有无识三缘。不能生法。破以龟生毛沙出油。
如言说诸妄想相。破以四种言说。如妄立是非。破以
是句非句。如无始妄想二缘六因。破以泥瓶缕氎草
席种芽酪酥及灯照色等。如七种性自性。破以七种
境界第一义心。如藏识转识不异。破以泥团微尘猛
风海水波浪。其反覆启露。逐一斥破。众义既破。自觉
全显。自觉即佛。佛即一心。心体本空。本然寂静。惟远
离诸相。是名不取。是名牟尼。则三世性空。复其本然
之静矣。佛岂从他得哉。此经大部。旧有十万偈。百万
句。三千六万言。总一百五十一品。今经止佛语心一
品。是百五十一之初品也。言简而理到。与达磨直指
非圣智自觉。不足以言佛。非灵鉴虚涵。不足以语心。
心得佛。以显示第一义。佛因心。以化度人天。故佛佛
出世。唯语此心。心之外。无法可说。识此义者。可与谭
楞伽矣。昔闻西域䮚伽城。山临大海。傍绝门户。非神
通力。不可升𨓏。故名阿跋多罗。言无上也。佛以自觉
圣智境界。其究竟直离心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而
此经直指妙心。亦绝蹊径。盖心一而巳。出此心。为外
道。为恶见。为世间法。大约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
我。种种异论。是为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凡
若此者。当堕地狱。何望圣真。故大慧菩萨。通达大乘。
能以百八句大义。仰咨世尊。世尊随问随答。要以破
一切异见。如世界不实。破以幻梦犍闼婆城热𦦨水
月光。如有无识三缘。不能生法。破以龟生毛沙出油。
如言说诸妄想相。破以四种言说。如妄立是非。破以
是句非句。如无始妄想二缘六因。破以泥瓶缕氎草
席种芽酪酥及灯照色等。如七种性自性。破以七种
境界第一义心。如藏识转识不异。破以泥团微尘猛
风海水波浪。其反覆启露。逐一斥破。众义既破。自觉
全显。自觉即佛。佛即一心。心体本空。本然寂静。惟远
离诸相。是名不取。是名牟尼。则三世性空。复其本然
之静矣。佛岂从他得哉。此经大部。旧有十万偈。百万
句。三千六万言。总一百五十一品。今经止佛语心一
品。是百五十一之初品也。言简而理到。与达磨直指
332-A¶ 第 3a 页 X18-0003.png
人心。见性成佛同义。故达磨曾语二祖曰。楞伽四卷。
可以印心。意有在矣。世传。达磨不立文字。故称直指。
不知楞伽。巳了佛心。达磨之不立文字。抑亦述而不
作欤。余本凡愚。乍脱世网。幸遇
仁安法师。飞锡秦亭。吟咏自适。忽以参订一疏示余。
朝夕玩诵之。见其旁引曲證。合异归同。真能默会世
尊之密语。洞彻此经之妙谛矣。六节时周。五明中启。
静夜伏思。窃为佛语四卷。可以四字括之。四字者何。
悟修随證是也。盖道非悟则不入。非修则不行。非随
则无渐。非證则不了。何以故。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
内心外境。造种种业。受种种苦。如梦未觉。如醉未醒。
若能言下大悟。认取二障。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
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能以圣慧眼入。分别谛
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体用互收。寂照冥摄。不与外
道断见性相共。而宗旨不堕矣。既悟何可不修。修行
者入禅三昧。须离群。须远俗。须少睡眠。以专精静业。
尤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二乘。务在策
进胜行。然修有四禅。有愚夫禅。有观察义禅。有攀缘
如禅。有如来清净禅。四禅中择取圣智三相。所谓无
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惟
此当勤修学。修行得此。方能舍跛驴心。超外道见矣。
然无上正觉。岂一蹴能至哉。则当继之以随。随者。佛
地不同。至无所有境。方为佛地。七地巳前。未离有作。
登第八地。始号不动。于是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
可以印心。意有在矣。世传。达磨不立文字。故称直指。
不知楞伽。巳了佛心。达磨之不立文字。抑亦述而不
作欤。余本凡愚。乍脱世网。幸遇
仁安法师。飞锡秦亭。吟咏自适。忽以参订一疏示余。
朝夕玩诵之。见其旁引曲證。合异归同。真能默会世
尊之密语。洞彻此经之妙谛矣。六节时周。五明中启。
静夜伏思。窃为佛语四卷。可以四字括之。四字者何。
悟修随證是也。盖道非悟则不入。非修则不行。非随
则无渐。非證则不了。何以故。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
内心外境。造种种业。受种种苦。如梦未觉。如醉未醒。
若能言下大悟。认取二障。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
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能以圣慧眼入。分别谛
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体用互收。寂照冥摄。不与外
道断见性相共。而宗旨不堕矣。既悟何可不修。修行
者入禅三昧。须离群。须远俗。须少睡眠。以专精静业。
尤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二乘。务在策
进胜行。然修有四禅。有愚夫禅。有观察义禅。有攀缘
如禅。有如来清净禅。四禅中择取圣智三相。所谓无
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惟
此当勤修学。修行得此。方能舍跛驴心。超外道见矣。
然无上正觉。岂一蹴能至哉。则当继之以随。随者。佛
地不同。至无所有境。方为佛地。七地巳前。未离有作。
登第八地。始号不动。于是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
332-A¶ 第 3b 页 X18-0003.png
三昧皆惟自心。得如幻定。即经所云随入无相处。随
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皆
有增进次第相续。入于第一真实之义。疾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则具足其自觉圣智。而證无生法。證
出世间上上法。始是如来大涅槃。以其随机赴感。名
为化佛。以酬其报因。名为报佛。以本觉显照。名为智
慧佛。以理体无二。名曰如如佛。当是时。自然殊胜庄
严。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即有同类眷属围
绕。就座灌顶。显示神力。面见诸佛如来。又乘二种无
量神力。分别诸法。利益众生。吾事毕矣。然而总之。只
了吾灵鉴虚涵之妙心而巳。宁有他法哉。故谓此经
为佛语心可。为佛语佛可。为无佛无心亦可。夫心岂
可语哉。佛而语心。皆化佛。非法佛也。读是经者。当自
得之。
万历三十七年岁次巳酉秋九月括苍李大生和南
撰
* 疏经凡例
* 按古凡释经。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此约全部而言也。今经大部未至。来秪一品。其中虽有序分。然无流通。由是不拘此三。但直疏而巳。
* 又古释经。科分杂糅。义例蔓延。意使学者寻源会
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皆
有增进次第相续。入于第一真实之义。疾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则具足其自觉圣智。而證无生法。證
出世间上上法。始是如来大涅槃。以其随机赴感。名
为化佛。以酬其报因。名为报佛。以本觉显照。名为智
慧佛。以理体无二。名曰如如佛。当是时。自然殊胜庄
严。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即有同类眷属围
绕。就座灌顶。显示神力。面见诸佛如来。又乘二种无
量神力。分别诸法。利益众生。吾事毕矣。然而总之。只
了吾灵鉴虚涵之妙心而巳。宁有他法哉。故谓此经
为佛语心可。为佛语佛可。为无佛无心亦可。夫心岂
可语哉。佛而语心。皆化佛。非法佛也。读是经者。当自
得之。
万历三十七年岁次巳酉秋九月括苍李大生和南
撰
* 疏经凡例
* 按古凡释经。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此约全部而言也。今经大部未至。来秪一品。其中虽有序分。然无流通。由是不拘此三。但直疏而巳。
* 又古释经。科分杂糅。义例蔓延。意使学者寻源会
332-A¶ 第 3c 页 X18-0003.png
* 此经三译。今疏者宋译也。三译中。有语异而义同者。则会彼二译。附本文下。使知同故。
* 凡参订诸注。有事理谬误者。不敢极诋。而略明之。无伤大体则隐之。唯期开人顶眼识正趣故。
* 注中凡引旧注。及诸经论成言。则先标其名。无某云者。是参订家语。
* 经中逢梵语处。遂翻华言。附于其下。使不滞于文。通义趣故。
* 经中所出外道。别有论义。若广引其详。则令学者泣岐。是故今疏。不贵语备。务在义周。使经义释然而巳。
* 疏式。经则大字一行直下。注则小字两行并区。馀诸义例。意会通之。
* 所引经论目录
* 魏译楞伽经
* 唐译楞伽经
* 华严经
* 密严经
* 解深密经
* 首楞严经
* 凡参订诸注。有事理谬误者。不敢极诋。而略明之。无伤大体则隐之。唯期开人顶眼识正趣故。
* 注中凡引旧注。及诸经论成言。则先标其名。无某云者。是参订家语。
* 经中逢梵语处。遂翻华言。附于其下。使不滞于文。通义趣故。
* 经中所出外道。别有论义。若广引其详。则令学者泣岐。是故今疏。不贵语备。务在义周。使经义释然而巳。
* 疏式。经则大字一行直下。注则小字两行并区。馀诸义例。意会通之。
* 所引经论目录
* 魏译楞伽经
* 唐译楞伽经
* 华严经
* 密严经
* 解深密经
* 首楞严经
332-A¶ 第 4a 页 X18-0004.png
* 胜鬘璎珞经
* 长阿含经
* 法华经
* 涅槃经
* 本行经
* 地藏经
* 梵网经
* 密迹力士经
* 维摩诘经
* 仁王般若经
* 大品般若经
* 普曜经
* 正法念经
* 瑞应经
* 金刚般若经
* 观佛三昧海经
* 思益经
* 杂阿含经
* 譬喻经
* 兴起行经
* 般泥洹经
* 第一义法胜经
* 楞伽集注
* 楞伽新说
* 楞伽古注
* 杨彦国楞伽纂注
* 泐公楞伽解
* 俱舍论
* 起信论
* 中论
* 瑜伽师地论
* 佛地论
* 成唯识论
* 摄大乘论
* 因明入正理论
* 摄大乘论
* 庄严论
* 僧祛论
* 华严论
* 大智度论
* 肇论
* 立世阿毗昙论
* 杂阿毗昙论
* 华严经疏钞
* 天台四教仪
* 法华玄义
* 四教仪集注
* 八识颂注
* 长阿含经
* 法华经
* 涅槃经
* 本行经
* 地藏经
* 梵网经
* 密迹力士经
* 维摩诘经
* 仁王般若经
* 大品般若经
* 普曜经
* 正法念经
* 瑞应经
* 金刚般若经
* 观佛三昧海经
* 思益经
* 杂阿含经
* 譬喻经
* 兴起行经
* 般泥洹经
* 第一义法胜经
* 楞伽集注
* 楞伽新说
* 楞伽古注
* 杨彦国楞伽纂注
* 泐公楞伽解
* 俱舍论
* 起信论
* 中论
* 瑜伽师地论
* 佛地论
* 成唯识论
* 摄大乘论
* 因明入正理论
* 摄大乘论
* 庄严论
* 僧祛论
* 华严论
* 大智度论
* 肇论
* 立世阿毗昙论
* 杂阿毗昙论
* 华严经疏钞
* 天台四教仪
* 法华玄义
* 四教仪集注
* 八识颂注
332-A¶ 第 4b 页 X18-0004.png
* 宗镜录
* 西域记
* 后汉郊祀记
* 开皇三宝录
* 周书异记
* 止观辅行传弘决
* 百法论注
* 金刚经疏
* 八识颂
* 唯识三十颂
* 大乘律
* 善见律
* 法界次第初门
* 十诵律
* 翻译名义集
* 大明法数
* 四分戒本
* 译经图纪
* 黄帝算经
* 诗经
* 中庸
* 尚书
* 释氏要览
* 太极图说
* 提婆论
所引经论目录终No. 33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一
【(楞伽。西域记云。僧伽罗国东南隅海中。有䮚迦山。昔佛于此说䮚迦经。而云楞伽。讹也。按下经云。楞伽国。
摩罗耶山。盖山名摩罗耶。山顶有城名楞伽耳。梵语楞伽。译云不可往。据华严论。楞伽山高五百由旬。下
* 西域记
* 后汉郊祀记
* 开皇三宝录
* 周书异记
* 止观辅行传弘决
* 百法论注
* 金刚经疏
* 八识颂
* 唯识三十颂
* 大乘律
* 善见律
* 法界次第初门
* 十诵律
* 翻译名义集
* 大明法数
* 四分戒本
* 译经图纪
* 黄帝算经
* 诗经
* 中庸
* 尚书
* 释氏要览
* 太极图说
* 提婆论
所引经论目录终No. 33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一
【(楞伽。西域记云。僧伽罗国东南隅海中。有䮚迦山。昔佛于此说䮚迦经。而云楞伽。讹也。按下经云。楞伽国。
摩罗耶山。盖山名摩罗耶。山顶有城名楞伽耳。梵语楞伽。译云不可往。据华严论。楞伽山高五百由旬。下
332-A¶ 第 4c 页 X18-0004.png
瞰大海。傍无门户。非得神通。不可升往。其所诠义。谓自觉圣智境界。离心意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故。梵
语阿。译云无。跋多罗。译云上。合言无上。谓究竟觉际。更无有上故。宝者。尊重义。随世所重而赞之之辞。然
世宝可坏。如来藏宝不可坏。故合云无上宝也。经者。能诠也。所诠胜。能诠亦胜。故通曰不可往无上宝经
也。诸有所表。详如华严论说。今时有作观楞伽经记者。言楞伽。宝名。楞字。去声呼之。以山纯此宝故。因此
宝名山。而云楞伽山也。此言谬甚。经首现言种种宝华以为庄严。魏译亦云种种宝性所成。又楞伽王偈
云。于此楞伽城。种种宝山上。既曰种种宝。则非纯此宝可知。记又谓此宝八楞。以喻八识。亦谬。楞伽是梵
语。译云不可往。他经凡称楞伽者。皆不可往义。岂以八楞八识牵纽。此何据哉。真齐东野人之语也。至于
他经或有。释迦毗楞伽宝之名。自有译义。不可以彼證此)。】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译经图纪云。梵语求那跋陀罗。译云功德贤。中印度人也。幼学五明四章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
杂心论。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替落𩭄。专精志业。博通三藏。宋元嘉中。译是经为四卷)。】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皇明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一切佛语心者。谓三世诸佛所说第一义心也。然此经原我释迦佛说。何言一切。谓一即一切故。盖一经
所明。详显此心之义。故云佛语心也。品者。类也。义类相从。故名为品。相传此经大部有十万偈。百万句。三
千六万言。总有一百五十一品。今传此方者。佛语心一品耳。按经初有如是我闻等句。则知今品为百五
十一之初品也。是故品下有第一字。卷虽分四。品止第一。有本。品下列二三四者。讹也。若权用第一之一。
之二等。乃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
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
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
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
【(华严经云转论圣王。以金瓶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授与转轮王位。此世尊取喻上地菩萨堪绍佛位。乃以智
语阿。译云无。跋多罗。译云上。合言无上。谓究竟觉际。更无有上故。宝者。尊重义。随世所重而赞之之辞。然
世宝可坏。如来藏宝不可坏。故合云无上宝也。经者。能诠也。所诠胜。能诠亦胜。故通曰不可往无上宝经
也。诸有所表。详如华严论说。今时有作观楞伽经记者。言楞伽。宝名。楞字。去声呼之。以山纯此宝故。因此
宝名山。而云楞伽山也。此言谬甚。经首现言种种宝华以为庄严。魏译亦云种种宝性所成。又楞伽王偈
云。于此楞伽城。种种宝山上。既曰种种宝。则非纯此宝可知。记又谓此宝八楞。以喻八识。亦谬。楞伽是梵
语。译云不可往。他经凡称楞伽者。皆不可往义。岂以八楞八识牵纽。此何据哉。真齐东野人之语也。至于
他经或有。释迦毗楞伽宝之名。自有译义。不可以彼證此)。】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译经图纪云。梵语求那跋陀罗。译云功德贤。中印度人也。幼学五明四章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
杂心论。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替落𩭄。专精志业。博通三藏。宋元嘉中。译是经为四卷)。】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皇明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一切佛语心者。谓三世诸佛所说第一义心也。然此经原我释迦佛说。何言一切。谓一即一切故。盖一经
所明。详显此心之义。故云佛语心也。品者。类也。义类相从。故名为品。相传此经大部有十万偈。百万句。三
千六万言。总有一百五十一品。今传此方者。佛语心一品耳。按经初有如是我闻等句。则知今品为百五
十一之初品也。是故品下有第一字。卷虽分四。品止第一。有本。品下列二三四者。讹也。若权用第一之一。
之二等。乃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
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
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
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
【(华严经云转论圣王。以金瓶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授与转轮王位。此世尊取喻上地菩萨堪绍佛位。乃以智
332-A¶ 第 5a 页 X18-0005.png
水而灌其顶。盖表心与佛智相应。如佛灌顶。以显位邻大觉也。今大慧等。位在上地。行非下贤。是故经家叙此
灌顶之说)。】
「
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
【
(此语倒置。天竺文体。盖如此也。若唯此方润色。
应云善解自心现境界义。文始顺)。】
「
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
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
(下经云。五法者。
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有三。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识有八。谓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赖
耶。二无我者。谓人无我。法无我。众义解见下文。巳上经家所叹菩萨之德也。然阙声闻叹德。所列听众。又阙缘
觉众。)。】
「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
【
(摩帝。又云末底。译云慧)。】
「
游一
切诸佛刹土。」
【
(言诸菩萨。从游诸佛刹土而来)。】
「
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
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
心。」
【(五阴合聚。成世间也。思益经云。说五阴是世。世间所依止。依止于五阴。不脱世间法。盖以佛智。观察
世间。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起分别。生灭园离。若有若无。俱不可得。故云智不得有无也。然诸众生。为贪
所使。妄执有无。起诸恶见。佛悯彼愚。承本愿力。兴大悲心。而救济故)。】
「一切法如幻。远
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
我。烦恼及尔𦦨。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世尊知法如幻。
远离心识。兴如幻悲。度如幻众。不堕有无故。上四偈。初偈依五阴赞。次偈依心识赞。第三偈依诸见赞末
偈依二无我赞。总谓世尊。离诸妄想。證法真性。自既得度。复能度他故也。梵语尔燄。译云所知。烦恼。事障
也。所知。理障也。言佛二障永离。心常清净。而无能所之相)。】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
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
悉俱离。」
【(一切。指上四偈中世间心识人法烦恼等也。谓一切法。本涅槃相。若执涅槃。则涅槃
亦成法数。故复遣云无涅槃也。无有涅槃佛。道能也。无有佛涅槃。遣所也。佛。能觉也。涅槃。所觉也。远离下。
结明涅槃佛佛涅槃二句。以有无不可得故。能所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
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魏译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彼
灌顶之说)。】
「
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
【
(此语倒置。天竺文体。盖如此也。若唯此方润色。
应云善解自心现境界义。文始顺)。】
「
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
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
(下经云。五法者。
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有三。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识有八。谓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赖
耶。二无我者。谓人无我。法无我。众义解见下文。巳上经家所叹菩萨之德也。然阙声闻叹德。所列听众。又阙缘
觉众。)。】
「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
【
(摩帝。又云末底。译云慧)。】
「
游一
切诸佛刹土。」
【
(言诸菩萨。从游诸佛刹土而来)。】
「
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
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
心。」
【(五阴合聚。成世间也。思益经云。说五阴是世。世间所依止。依止于五阴。不脱世间法。盖以佛智。观察
世间。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起分别。生灭园离。若有若无。俱不可得。故云智不得有无也。然诸众生。为贪
所使。妄执有无。起诸恶见。佛悯彼愚。承本愿力。兴大悲心。而救济故)。】
「一切法如幻。远
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
我。烦恼及尔𦦨。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世尊知法如幻。
远离心识。兴如幻悲。度如幻众。不堕有无故。上四偈。初偈依五阴赞。次偈依心识赞。第三偈依诸见赞末
偈依二无我赞。总谓世尊。离诸妄想。證法真性。自既得度。复能度他故也。梵语尔燄。译云所知。烦恼。事障
也。所知。理障也。言佛二障永离。心常清净。而无能所之相)。】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
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
悉俱离。」
【(一切。指上四偈中世间心识人法烦恼等也。谓一切法。本涅槃相。若执涅槃。则涅槃
亦成法数。故复遣云无涅槃也。无有涅槃佛。道能也。无有佛涅槃。遣所也。佛。能觉也。涅槃。所觉也。远离下。
结明涅槃佛佛涅槃二句。以有无不可得故。能所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
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魏译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彼
332-A¶ 第 5b 页 X18-0005.png
人今后世。离垢无染取。○梵语牟尼。译云寂默寂默即寂静义。牟尼寂静者。华梵兼举。佛之名也。观者。言
观佛也。按魏译。观从人说。谓所观之佛。由远离前偈所云有无能所而生。故云是则远离生。然彼能观之
人。亦当远离有无能所彼我之相。是名不取。既不取者。而今而后。三世性空。复其本然之静矣。巳上诸偈。
虽云赞佛。而全经大旨。悉蕴其中。何者。愚谓此经。直显一心。顿袪四句。世出世间一切法数。如空中华。本
无所有。唯一自觉圣智。灵鉴虚涵。为此心之妙用也。自觉即佛。佛即一心。此今经之极致。因知此偈。经义
昭然矣)。】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巳。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
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
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
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尔时大慧菩萨
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
(此经
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所破之要。今大慧问语。无出此法。众义既破。自觉全显。一经大意。诚在此耳。读
者毋厌其繁。可也)。】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今经增长。
即唐译起义。此经先言净。后言起。彼经先言起。后言净也)。】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
增长。」
【(见。唐译作净。起净先后。同上)。】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相字。
义属上句。问如来刹土中教化之相)。】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魏唐
二译。合此二句。作一句。云寂静及次第。盖无受。即寂静义。次第。即入住出之次第也)。】
「何故名
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
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巳上一十四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缘起何所
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
【(俱异二字。俱对不俱。异对一说。此问外道
所执四句。然不及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略也。实影带其中)。】
「云何为增长。」
【(唐译作云
何诸有起)。】
「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上句问无色四定下句问第九灭定
也。九次第定名。详如法界次第初门中说。可检)。】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观佛也。按魏译。观从人说。谓所观之佛。由远离前偈所云有无能所而生。故云是则远离生。然彼能观之
人。亦当远离有无能所彼我之相。是名不取。既不取者。而今而后。三世性空。复其本然之静矣。巳上诸偈。
虽云赞佛。而全经大旨。悉蕴其中。何者。愚谓此经。直显一心。顿袪四句。世出世间一切法数。如空中华。本
无所有。唯一自觉圣智。灵鉴虚涵。为此心之妙用也。自觉即佛。佛即一心。此今经之极致。因知此偈。经义
昭然矣)。】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巳。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
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
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
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尔时大慧菩萨
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
(此经
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所破之要。今大慧问语。无出此法。众义既破。自觉全显。一经大意。诚在此耳。读
者毋厌其繁。可也)。】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今经增长。
即唐译起义。此经先言净。后言起。彼经先言起。后言净也)。】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
增长。」
【(见。唐译作净。起净先后。同上)。】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相字。
义属上句。问如来刹土中教化之相)。】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魏唐
二译。合此二句。作一句。云寂静及次第。盖无受。即寂静义。次第。即入住出之次第也)。】
「何故名
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
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巳上一十四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缘起何所
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
【(俱异二字。俱对不俱。异对一说。此问外道
所执四句。然不及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略也。实影带其中)。】
「云何为增长。」
【(唐译作云
何诸有起)。】
「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上句问无色四定下句问第九灭定
也。九次第定名。详如法界次第初门中说。可检)。】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332-A¶ 第 5c 页 X18-0005.png
【(此问无想定也。是定经五百劫。最初半劫。其想始灭。最后半劫。其想复生)。】
「云何所作生。
进去及持身。」
【(所作生。魏译作因生果。进去及持身。魏译作何因身去住。○今文进字。即
去义。持字。即住义。身者。五阴身也。下文佛领偈中云。五阴身往来是也)。】
「云何现分别。」
【(唐译作云何见诸物)。】
「云何生诸地。」
【(生。唐译作入)。】
「破三有者谁。何处
身云何。」
【(下句问。意连上句。谓何为三有处。何为三有身)。】
「往生何所至。」
【(问既破三
有。往生何处)。】
「云何最胜子。」
【(唐译作云何诸佛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
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末句。唐译作愿佛为我说。○最
胜。称佛也。佛姓瞿昙。译云地最胜。是故称佛为最胜也。谓于人中。此族最胜。事见释氏要览。又杂阿毗昙
心论第一云。我等诸佛。悉离诸漏。故名最胜。巳上二十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名为
藏。」
【(问第八识)。】
「云何意及识。」
【(意是第七识。识是前六识。解见下文)。】
「云何生与
灭。云何见巳还。」
【(见巳还。魏译作断所见。唐译作退诸见。○还字。即断退义。言见性览
物。则流而不返。今不为物转。返流全一。外用不行。谓之见巳还)。】
「云何为种性。非种
及心量。」
【(唐译作云何性非性。云何唯是心。○按唐译。今种性是有性。非种是无性)。】
「云何
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无众
生之无。上通诸佛。谓无佛无众生。清净本然。指真谛也。世俗说者。指俗谛也)。】
「云何为断
见。及常见不生。」
【(不生二字。通上句断见。谓云何断常二见不生)。】
「云何佛外
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佛灭度后。大小
乘经。有二十部之异)。】
「云何空何因。」
【(上半句。问空之相。下半句。问空之因)。】
「云何刹
那坏。」
【(梵语刹那。毗昙论中。译为一瞬。俱舍论云。时之极少名刹那。刹那坏。魏译作念不住。盖此
约时言。彼约念言。坏即不住义)。】
「云何胎藏生。」
【(胎藏者。谓胎中藏诸肝腑故。问意实该胎
卵湿化四生。今单举胎生。影带其馀也)。】
「云何世不动。」
【(世以迁流为义。故问云何得不
动耶)。】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
【(梵语揵闼婆。译云寻香。帝释之乐神也。其
城大论云。日初出时。海中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但可眼见。而非实有。此即世人所谓
海市亦云蜃楼。今登莱海中常见者。是揵闼婆所居之城也)。】
「世间热时𦦨。及与
332-A¶ 第 6a 页 X18-0006.png
水月光。」
【(幻梦揵城热燄水月。皆喻世间不实。世间二字。通上下句。故唐译云。云何诸世间。如
幻亦如梦。揵城及阳燄等)。】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
乱。」
【(乱。指五浊而言)。】
「云何作有见。」
【(唐译作云何见诸有)。】
「云何不生灭。世
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唐译作云何知世法。云何
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
「离妄想者谁。」
【(魏译作云何无分别)。】
「云何虚
空譬。如实有几种。」
【(次句。魏唐二译作真如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何
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末句。魏译作真如无次第。○无所受。即真如也。魏译
直说真如。今经在行者边说。故云谁至)。】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𦦨净。诸
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末句。问众生性与戒品。当有几种)。】
「谁生诸
宝性。摩尼真珠等。」
【(梵语摩尼。译云离垢)。】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
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明处。魏译作五明处。○大智度论云。
五明者。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
艾。四曰因明。考定邪正。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伽陀有几种。」
【(梵语
伽陀。译云颂)。】
「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
【(成。魏译作法。唐译作道)。】
「云
何名为论。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
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
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第子有
几种。云何阿阇黎。」
【(梵语阿阇黎。译云轨范师)。】
「佛复有几种。」
【(下文偈云。
化佛。报生佛。如如佛。智慧佛等。盖下问名义。此问种类)。】
「复有几种生。」
【(问佛过去本所
生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
几种。」
【(自性。问意在三自性。心。问意在想心能所。故领偈中云。自性想所想)。】
「云何施设
量。」
【(魏译作施假名。唐译作唯假设)。】
「唯愿最胜说。」
【(巳上七十二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空风云。」
【(魏译作何因有风云)。】
「云何念聪明。」
【(念聪明。魏译作黠慧。○念。
即作意。言作意聪明。非无作般若。故云念聪明也)。】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
【(幻梦揵城热燄水月。皆喻世间不实。世间二字。通上下句。故唐译云。云何诸世间。如
幻亦如梦。揵城及阳燄等)。】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
乱。」
【(乱。指五浊而言)。】
「云何作有见。」
【(唐译作云何见诸有)。】
「云何不生灭。世
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唐译作云何知世法。云何
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
「离妄想者谁。」
【(魏译作云何无分别)。】
「云何虚
空譬。如实有几种。」
【(次句。魏唐二译作真如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何
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末句。魏译作真如无次第。○无所受。即真如也。魏译
直说真如。今经在行者边说。故云谁至)。】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𦦨净。诸
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末句。问众生性与戒品。当有几种)。】
「谁生诸
宝性。摩尼真珠等。」
【(梵语摩尼。译云离垢)。】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
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明处。魏译作五明处。○大智度论云。
五明者。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
艾。四曰因明。考定邪正。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伽陀有几种。」
【(梵语
伽陀。译云颂)。】
「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
【(成。魏译作法。唐译作道)。】
「云
何名为论。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
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
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第子有
几种。云何阿阇黎。」
【(梵语阿阇黎。译云轨范师)。】
「佛复有几种。」
【(下文偈云。
化佛。报生佛。如如佛。智慧佛等。盖下问名义。此问种类)。】
「复有几种生。」
【(问佛过去本所
生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
几种。」
【(自性。问意在三自性。心。问意在想心能所。故领偈中云。自性想所想)。】
「云何施设
量。」
【(魏译作施假名。唐译作唯假设)。】
「唯愿最胜说。」
【(巳上七十二句。末句以愿说结之)。】
「云何空风云。」
【(魏译作何因有风云)。】
「云何念聪明。」
【(念聪明。魏译作黠慧。○念。
即作意。言作意聪明。非无作般若。故云念聪明也)。】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
332-A¶ 第 6b 页 X18-0006.png
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
卑陋。」
【(上句问卑陋之相。下句问𢍉陋之因)。】
「云何六节摄。」
【(六节。魏唐二译作六时。○
按西域记。时有两说。一云一年三时。谓春夏秋也。一云一年六时。谓春时热时雨时秋时雪时寒时。今六
节即六时也)。】
「云何一阐提。」
【(梵语一阐提。译云信不具)。】
「男女及不男。斯
皆云何生。」
【(不男有五种。谓生。犍。妒。变。半)。】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
生。」
【(生。魏唐二译作进)。】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禅。唐译作瑜伽。○梵
语具云禅那。译云静虑。又云思惟修。瑜伽。译云相应)。】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
类。」
【(相以色言。像以状言。类以族言)。】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上句问财
富之相。下句问财富之因)。】
「云何为释种。」
【(梵语具云释迦。译云能仁。佛之姓也。种。犹裔也。
因缘解见下文)。】
「何因有释种。」
【(问立姓之因也。本行经云。甘蔗王。名善生。其第一妃。名善
贤。生一子。名长寿。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别成。时善贤妃。欲立长寿。白王摈
遣四子出国。至雪山北。住直树林中。其第四子别成为王。以德化人。即为强国。父王追悔。遣使往召。辞过
不还。父王叹曰。我子释迦。释迦之姓本此)。】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本行
经云。大茅草王。得成仙巳。寿命极长。老不能行。时诸弟子。出外乞食。恐有虎狼之患。遂以草笼盛之。悬于
树上。猎人遥见。疑谓是鸟。乃射之。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开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大臣闻之。迎归王
宫。养育长成。男名善生。女名善贤。男立为王。女立为后。后世相承。名甘蔗种。巳上二十三句。末句。以愿说
结之)。】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
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
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云何日月形。须
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
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
光。如是等无量。」
【(梵语须弥。译云妙高。山名也。居四洲之中。大海之上。梵语因陀罗。译
云主。又云帝。忉利天主之称也。天帝有网。百宝所成。光光涉入。不相障碍。佛刹如之。自日月形至此。问佛
刹形相差别。详如华严经说)。】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
卑陋。」
【(上句问卑陋之相。下句问𢍉陋之因)。】
「云何六节摄。」
【(六节。魏唐二译作六时。○
按西域记。时有两说。一云一年三时。谓春夏秋也。一云一年六时。谓春时热时雨时秋时雪时寒时。今六
节即六时也)。】
「云何一阐提。」
【(梵语一阐提。译云信不具)。】
「男女及不男。斯
皆云何生。」
【(不男有五种。谓生。犍。妒。变。半)。】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
生。」
【(生。魏唐二译作进)。】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禅。唐译作瑜伽。○梵
语具云禅那。译云静虑。又云思惟修。瑜伽。译云相应)。】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
类。」
【(相以色言。像以状言。类以族言)。】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上句问财
富之相。下句问财富之因)。】
「云何为释种。」
【(梵语具云释迦。译云能仁。佛之姓也。种。犹裔也。
因缘解见下文)。】
「何因有释种。」
【(问立姓之因也。本行经云。甘蔗王。名善生。其第一妃。名善
贤。生一子。名长寿。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别成。时善贤妃。欲立长寿。白王摈
遣四子出国。至雪山北。住直树林中。其第四子别成为王。以德化人。即为强国。父王追悔。遣使往召。辞过
不还。父王叹曰。我子释迦。释迦之姓本此)。】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本行
经云。大茅草王。得成仙巳。寿命极长。老不能行。时诸弟子。出外乞食。恐有虎狼之患。遂以草笼盛之。悬于
树上。猎人遥见。疑谓是鸟。乃射之。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开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大臣闻之。迎归王
宫。养育长成。男名善生。女名善贤。男立为王。女立为后。后世相承。名甘蔗种。巳上二十三句。末句。以愿说
结之)。】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
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
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云何日月形。须
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
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
光。如是等无量。」
【(梵语须弥。译云妙高。山名也。居四洲之中。大海之上。梵语因陀罗。译
云主。又云帝。忉利天主之称也。天帝有网。百宝所成。光光涉入。不相障碍。佛刹如之。自日月形至此。问佛
刹形相差别。详如华严经说)。】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
332-A¶ 第 6c 页 X18-0006.png
如佛。云何智慧佛。」
【(前问佛名几种。此问佛名何义)。】
「云何于欲界。不
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成菩提。」
【(成唯识论云。诸异生求佛
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因生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色究竟。即净居天之顶也)。】
「善逝
般涅槃。」
【(善逝。佛十号之一也。涅槃经第十七云。善者名高。逝名不高。不高者。如来心也。高者。
不名如来。是故如来名善逝。如老子所云上善若水之意。又华严钞第六云。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谓不向
馀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号。梵语般涅槃。具云摩诃般涅槃那。译云大灭度。灭者。寂灭
也。言得寂灭乐。度生死苦故)。】
「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
【(天师。魏唐二译
作世尊。○天师。即天人师也。久如。犹言久近。问住世久近也)。】
「正法几时住。悉檀
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悉檀及见。解见下文)。】
「毗尼比丘分。云何
何因缘。」
【(云何何因缘。二问辞也。承上句谓云何毗尼分。何因比丘分。梵语毗尼。译云律。又云
灭。灭诸恶故。比丘。译云乞士。僧之美名也)。】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
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百变易。唐译作转所依。百无受。魏译作百寂静。唐译
作得无相。○最胜子。是菩萨乘。并缘觉声闻。指三乘人也。百变易百无受。是三乘證之法。百变易。言诸
三昧意生之身。百无受。言诸三昧所得之境。境即真如。真如无所受故)。】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间。」
【(上句问世间神通。下句问出世神通)。】
「云何为七地。唯愿
为演说。」
【(七地巳前。未离有作。登第八地。始号不动。盖问有作地相耳。巳上四十四句。末句以
愿说结之)。】
「僧伽有几种。」
【(梵语僧伽。译云和合众)。】
「云何为坏僧。」
【(问破僧事)。】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承上句问医论因缘)。】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梵语具云迦叶波。译
云饮光。拘留孙。译云所应断。拘那含。具云拘那含牟尼。译云金寂。此三是过去佛也。是我者。释迦自称。下
经云。以四等故如来唱言。我是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大慧欲明四等。故发此问。四等者。谓字等。语
等。法等。身等。解见下文)。】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
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何不下。魏译作
何故不但说。唯有于一心。○魏译言一心。即今真实义。而复下二句。魏译略之)。】
「何因男女
【(前问佛名几种。此问佛名何义)。】
「云何于欲界。不
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成菩提。」
【(成唯识论云。诸异生求佛
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因生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色究竟。即净居天之顶也)。】
「善逝
般涅槃。」
【(善逝。佛十号之一也。涅槃经第十七云。善者名高。逝名不高。不高者。如来心也。高者。
不名如来。是故如来名善逝。如老子所云上善若水之意。又华严钞第六云。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谓不向
馀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号。梵语般涅槃。具云摩诃般涅槃那。译云大灭度。灭者。寂灭
也。言得寂灭乐。度生死苦故)。】
「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
【(天师。魏唐二译
作世尊。○天师。即天人师也。久如。犹言久近。问住世久近也)。】
「正法几时住。悉檀
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悉檀及见。解见下文)。】
「毗尼比丘分。云何
何因缘。」
【(云何何因缘。二问辞也。承上句谓云何毗尼分。何因比丘分。梵语毗尼。译云律。又云
灭。灭诸恶故。比丘。译云乞士。僧之美名也)。】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
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百变易。唐译作转所依。百无受。魏译作百寂静。唐译
作得无相。○最胜子。是菩萨乘。并缘觉声闻。指三乘人也。百变易百无受。是三乘證之法。百变易。言诸
三昧意生之身。百无受。言诸三昧所得之境。境即真如。真如无所受故)。】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间。」
【(上句问世间神通。下句问出世神通)。】
「云何为七地。唯愿
为演说。」
【(七地巳前。未离有作。登第八地。始号不动。盖问有作地相耳。巳上四十四句。末句以
愿说结之)。】
「僧伽有几种。」
【(梵语僧伽。译云和合众)。】
「云何为坏僧。」
【(问破僧事)。】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承上句问医论因缘)。】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梵语具云迦叶波。译
云饮光。拘留孙。译云所应断。拘那含。具云拘那含牟尼。译云金寂。此三是过去佛也。是我者。释迦自称。下
经云。以四等故如来唱言。我是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大慧欲明四等。故发此问。四等者。谓字等。语
等。法等。身等。解见下文)。】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
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何不下。魏译作
何故不但说。唯有于一心。○魏译言一心。即今真实义。而复下二句。魏译略之)。】
「何因男女
332-A¶ 第 7a 页 X18-0007.png
林。」
【(男女林。立世阿毗昙论第一云。阎浮提林外有二林。一名诃梨勒。二名阿摩勒。此二林南。复有七林。
中有人林。是人林中。果形如人。若男十六岁。女十五岁。又长阿含第十八云。金刚山不远。有大海水。海水
北岸有丛林。名曰男女。纵广五十由旬。集注谓男女众多如林。必其未考毗昙及阿含语。故失引据。今改
正)。】
「何梨阿摩勒。」
【(梵语诃梨勒。译云天王持来。阿摩勒。译语未详。翻译名义集云。树叶
如枣。华小而白。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
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鸡罗。即须弥。天竺诸国。梵语不同。或音声相近。传写
之讹也。四宝所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自海入空。高十六万八千由旬。昼
夜因之而有。铁围。亦山名。环绕世界。日月光明照烛不及。故名铁围。金刚诸山。即七金山也。七重环绕须
弥之外。金刚所成。此七山中。或仙人。或乾闼婆。或诸贤圣所居。具载华严经中。巳上二十句。末句失结愿
说。此下佛领所问。语虽错综。而不遗漏。至问不及者。佛更补之)。】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
一。」
【(此四句。是经家序语。赞上大慧所问百八句义。是入大乘诸度之门。亦是诸佛第一义心也。盖经以
佛语心名品。而大慧所问。一经之大意巳具。故云诸佛心第一也。又前问义。出自五法等数。而此法数。是
一经所破。自觉圣智。是一经所显。学者于破显处。幸毋忽焉)。】
「善哉善哉问。大慧
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此四句。是佛诫听许答之辞。下
文先领。次答。巳上八句。总为结前生后之意。此下正领)。】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
刹那。趣至无自性。」
【(生及不生。涅槃及空。领问可知。刹那二字。义属下句。趣至。唐译
作流转。无自性。即坏义。此领云何刹那坏之问。盖谓刹那流转不常故坏也。集注及古注意。皆以趣至无
自性一句。作答辞。谓大慧所问生及不生涅槃虚空刹那之法。皆想所见。初无自性也。此解误矣。何者。答
偈别在后文。此但总领其问。岂此领中。孤置一语。为答文耶。愚故通会问语。以刹那趣至无自性句。为领
文。非答语也)。】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
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如是句。兼指前后事也。领辞虽错综。一一可寻。下文
或隐晦者。略标明之。其明显者。不复繁指)。】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
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
【(男女林。立世阿毗昙论第一云。阎浮提林外有二林。一名诃梨勒。二名阿摩勒。此二林南。复有七林。
中有人林。是人林中。果形如人。若男十六岁。女十五岁。又长阿含第十八云。金刚山不远。有大海水。海水
北岸有丛林。名曰男女。纵广五十由旬。集注谓男女众多如林。必其未考毗昙及阿含语。故失引据。今改
正)。】
「何梨阿摩勒。」
【(梵语诃梨勒。译云天王持来。阿摩勒。译语未详。翻译名义集云。树叶
如枣。华小而白。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
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鸡罗。即须弥。天竺诸国。梵语不同。或音声相近。传写
之讹也。四宝所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自海入空。高十六万八千由旬。昼
夜因之而有。铁围。亦山名。环绕世界。日月光明照烛不及。故名铁围。金刚诸山。即七金山也。七重环绕须
弥之外。金刚所成。此七山中。或仙人。或乾闼婆。或诸贤圣所居。具载华严经中。巳上二十句。末句失结愿
说。此下佛领所问。语虽错综。而不遗漏。至问不及者。佛更补之)。】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
一。」
【(此四句。是经家序语。赞上大慧所问百八句义。是入大乘诸度之门。亦是诸佛第一义心也。盖经以
佛语心名品。而大慧所问。一经之大意巳具。故云诸佛心第一也。又前问义。出自五法等数。而此法数。是
一经所破。自觉圣智。是一经所显。学者于破显处。幸毋忽焉)。】
「善哉善哉问。大慧
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此四句。是佛诫听许答之辞。下
文先领。次答。巳上八句。总为结前生后之意。此下正领)。】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
刹那。趣至无自性。」
【(生及不生。涅槃及空。领问可知。刹那二字。义属下句。趣至。唐译
作流转。无自性。即坏义。此领云何刹那坏之问。盖谓刹那流转不常故坏也。集注及古注意。皆以趣至无
自性一句。作答辞。谓大慧所问生及不生涅槃虚空刹那之法。皆想所见。初无自性也。此解误矣。何者。答
偈别在后文。此但总领其问。岂此领中。孤置一语。为答文耶。愚故通会问语。以刹那趣至无自性句。为领
文。非答语也)。】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
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如是句。兼指前后事也。领辞虽错综。一一可寻。下文
或隐晦者。略标明之。其明显者。不复繁指)。】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
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
332-A¶ 第 7b 页 X18-0007.png
【(修罗。梵语具云阿修罗。译云非天。其性多嗔。无天行故。三摩提。即三昧通名。是梵语也。译云正心行处。又
云正定)。】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
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
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现二见。魏译作所见能见
二)。】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
一佛。」
【(荒乱。即国土乱。一佛。即拘那含等是我)。】
「智尔𦦨得向。」
【(智尔燄可知。得向。领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得。果义。即四果也。向。因义。即四向也)。】
「众生有无有。象马
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
【(譬因。即宗因喻三支之二也。悉
檀。悉是华言。檀是梵语。悉。遍也。檀。具云檀那。译云施。谓佛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法。遍施众生也)。】
「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
【(丛林。言稠林也。喻诸邪见。诸经中。多以稠林喻
邪见故。盖谓邪见如林之稠也。唐译作众林。迷惑通者。领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二句。通。即见义)。】
「心
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
【(领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下四句。不现有。不相至。
即不真实)。】
「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此下佛补
大慧问不及者)。】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
各几微尘。」
【(畜生为下。人类为中。诸天为上。末句。言诸身量。几尘所成)。】
「一一刹几
尘。弓弓数有几。」
【(四肘。为一弓。言一弓尘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半由
延由延。」
【(毗昙论云。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八拘楼舍。为一由延。名义集云。一肘。人
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今四肘有七尺二寸。为一弓也。如是增上可知。梵语拘楼舍。又云拘卢舍。译云五
百弓。又云一牛吼地。言牛鸣声所极闻也。半由延二十里。一由延四十里。故魏译云。肘步至十里。二十及
四十。梵语由延。又云由旬。译云限量)。】
「兔毫窗尘虮。羊毛[𪍿]麦尘。」
【(杂阿毗昙
心论云。七极微为一阿耨。七阿耨为一铜上尘。七铜上尘为一水上尘。七水上尘为一兔毫上尘。七兔毫
上尘为一羊毛上尘。七羊毛上尘为一牛毛上尘。七牛毛上尘为一窗游尘。七窗游尘为一虮。七虮为一
虱。七虱为一[𪍿]麦。七[𪍿]麦为一指。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
「钵他几
[𪍿]麦。阿罗[𪍿]麦几。独笼那祛梨。勒叉及举利。乃至
332-A¶ 第 7c 页 X18-0007.png
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钵他。唐译作一升。阿罗作一斗。独笼作一斛。那祛梨作十
斛。勒叉作十万。举利作一亿。频婆罗作一兆。谓几[𪍿]尘成一升。乃至几尘成一兆。故云是各有几数)。】
「为
有几阿㝹。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
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
弥楼。」
【(阿㝹。唐译作尘。舍梨沙婆。作芥子。赖提作草子。摩沙作豆。陀那作铢。迦梨沙那作两。婆罗
作斤。弥楼。名义集云。有人谓弥楼。译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
须弥楼。是须弥山旧译。俱舍论亦以须弥。作弥楼。是则梵音有异。若据法华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
是则山体有异。未知孰是。详载于此。俟来者校焉。今文谓如是次第增上。乃至几斤成弥楼山。末句。字义
缺略。会意可知)。】
「是等所应问。何须问馀事。声闻辟支佛。佛
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𦦨几阿㝹。
风阿㝹复几。根根几阿㝹。毛孔眉毛几。」
【(应问三乘。身各几尘。
火燄及风。六根诸毛窍等。为几尘所成。何故不问此耶。上自诸山须弥地至此。有三十八句。佛因大慧问
不及此。佛自补之。夫此数量。唯佛能知。非下地可测。故大慧不能发问也。如华严阿僧祗品。诸菩萨不能
说。佛自说之。然世有算经。列二十三数。始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从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兆。
京。垓。梓。坏。沟。涧。正。载。即此世数。尚谓天地不能容载。况佛所知量乎)。】
「护财自在王。转
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
【(末句。领长颂及短句)。】
「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
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
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
【(此领无句)。】
「云何有因作。」
【(此领有句)。】
「有因无因作。」
【(此领俱句)。】
「及非有无因。」
【(此领不俱句)。】
「云何现巳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
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
【(钵他。唐译作一升。阿罗作一斗。独笼作一斛。那祛梨作十
斛。勒叉作十万。举利作一亿。频婆罗作一兆。谓几[𪍿]尘成一升。乃至几尘成一兆。故云是各有几数)。】
「为
有几阿㝹。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
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
弥楼。」
【(阿㝹。唐译作尘。舍梨沙婆。作芥子。赖提作草子。摩沙作豆。陀那作铢。迦梨沙那作两。婆罗
作斤。弥楼。名义集云。有人谓弥楼。译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
须弥楼。是须弥山旧译。俱舍论亦以须弥。作弥楼。是则梵音有异。若据法华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
是则山体有异。未知孰是。详载于此。俟来者校焉。今文谓如是次第增上。乃至几斤成弥楼山。末句。字义
缺略。会意可知)。】
「是等所应问。何须问馀事。声闻辟支佛。佛
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𦦨几阿㝹。
风阿㝹复几。根根几阿㝹。毛孔眉毛几。」
【(应问三乘。身各几尘。
火燄及风。六根诸毛窍等。为几尘所成。何故不问此耶。上自诸山须弥地至此。有三十八句。佛因大慧问
不及此。佛自补之。夫此数量。唯佛能知。非下地可测。故大慧不能发问也。如华严阿僧祗品。诸菩萨不能
说。佛自说之。然世有算经。列二十三数。始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从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兆。
京。垓。梓。坏。沟。涧。正。载。即此世数。尚谓天地不能容载。况佛所知量乎)。】
「护财自在王。转
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
【(末句。领长颂及短句)。】
「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
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
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
【(此领无句)。】
「云何有因作。」
【(此领有句)。】
「有因无因作。」
【(此领俱句)。】
「及非有无因。」
【(此领不俱句)。】
「云何现巳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
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
332-A¶ 第 8a 页 X18-0008.png
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
说。惟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
胎藏。及种种异身。」
【(异身。唐译作馀身分。言身四支也)。】
「云何断常见。
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
论。」
【(末句。领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
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末句。盖领三问。谓念聪明
魔几种。施设量也)。】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最胜子。佛称大慧也)。】
「云
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
成。」
【(梵语阿迦腻吒。译云质碍究竟。色界顶天之名也)。】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
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
智慧佛。」
【(宗镜第十六云。随机赴感。名之为化。酬其往因。名之为报。本觉显照。名为智慧。理体
无二。故曰如如)。】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
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馀众多。
佛子所应问。」
【(末二句。结领大慧所问巳竟。下八句。分二偈。生起答文也)。】
「一一相
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一一相。即
大慧问中之相也。言说。即相之称谓也。诸相本与实智相应。远离有无等见之过。则名言亦离矣。以此离
言说道。遍施众生。故曰悉檀离言说)。】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
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次第建立句者。言后之答句。次第建立也。末二句。谓当如
诸佛所说。以酬前问。下文正答)。】
「不生句生句。」
【(唐译作生句非生句。○今文倒置。应云生
句不生句。凡答语每句中。皆上半句。拈其问相。下半句。随破之。依心真如门。破一切相。故皆曰非。下文凡
字属破义者。唐译皆作非。今经或变他字。亦是破义。如无。如离。如不等字是也。又不生与生。是所诠义相。
句字。是能诠句身。下皆仿此)。】
「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
非住异句。」
【(住异。是生住异灭四相之二。问中不出。答文补之)。】
「刹那句非刹
说。惟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
胎藏。及种种异身。」
【(异身。唐译作馀身分。言身四支也)。】
「云何断常见。
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
论。」
【(末句。领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
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末句。盖领三问。谓念聪明
魔几种。施设量也)。】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最胜子。佛称大慧也)。】
「云
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
成。」
【(梵语阿迦腻吒。译云质碍究竟。色界顶天之名也)。】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
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
智慧佛。」
【(宗镜第十六云。随机赴感。名之为化。酬其往因。名之为报。本觉显照。名为智慧。理体
无二。故曰如如)。】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
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馀众多。
佛子所应问。」
【(末二句。结领大慧所问巳竟。下八句。分二偈。生起答文也)。】
「一一相
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一一相。即
大慧问中之相也。言说。即相之称谓也。诸相本与实智相应。远离有无等见之过。则名言亦离矣。以此离
言说道。遍施众生。故曰悉檀离言说)。】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
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次第建立句者。言后之答句。次第建立也。末二句。谓当如
诸佛所说。以酬前问。下文正答)。】
「不生句生句。」
【(唐译作生句非生句。○今文倒置。应云生
句不生句。凡答语每句中。皆上半句。拈其问相。下半句。随破之。依心真如门。破一切相。故皆曰非。下文凡
字属破义者。唐译皆作非。今经或变他字。亦是破义。如无。如离。如不等字是也。又不生与生。是所诠义相。
句字。是能诠句身。下皆仿此)。】
「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
非住异句。」
【(住异。是生住异灭四相之二。问中不出。答文补之)。】
「刹那句非刹
332-A¶ 第 8b 页 X18-0008.png
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
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
【(边中句。前问不出。今补而答之。凡问出答不出。
答出问不出者。皆含于心量句中)。】
「常句非常句。」
【(常。魏译作变。唐译作恒。○常句重出
者。古注云。凡有三常。一计四大性常。二计业习气相续得果不断故常。三如来藏体真常故常。据古注因
有三常。故经文重出。愚谓举一常。即三常备矣。若据三常。当三出之。列而为二。将安分属。今姑依魏译作
变义解。乃变迁流注相续不断。系三常中之相续常也。则前常句。属馀二常矣)。】
「缘句非缘
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
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
【(唐译巧上。加一善字)。】
「净句非净
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
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
有句无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
句非相句。」
【(末句。唐译作标相句非标相句。○相句重出者。前属法相。今属标义。标。即教也。
所谓如标指月者是也)。】
「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
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缘自下一句。唐译分作二句。云缘自圣智
句非缘自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
阿㝹句。」
【(阿㝹。唐译作尘)。】
「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
实句。」
【(实。魏唐二译作四大。言四大实法也)。】
「数句非数句。」
【(唐译作算数句非算数句)。】
「数句非数句。」
【(此数。魏唐二译作神通。○此名数之数也。神通是名数故。又南藏本。此句
下注云。此数霜缕切)。】
「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
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
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
句。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唐译作体性)。】
「阴句非阴句。众生
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
【(慧句。魏译作智句。唐译作觉句)。】
「涅槃句
非涅槃句。尔𦦨句非尔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
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
【(边中句。前问不出。今补而答之。凡问出答不出。
答出问不出者。皆含于心量句中)。】
「常句非常句。」
【(常。魏译作变。唐译作恒。○常句重出
者。古注云。凡有三常。一计四大性常。二计业习气相续得果不断故常。三如来藏体真常故常。据古注因
有三常。故经文重出。愚谓举一常。即三常备矣。若据三常。当三出之。列而为二。将安分属。今姑依魏译作
变义解。乃变迁流注相续不断。系三常中之相续常也。则前常句。属馀二常矣)。】
「缘句非缘
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
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
【(唐译巧上。加一善字)。】
「净句非净
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
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
有句无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
句非相句。」
【(末句。唐译作标相句非标相句。○相句重出者。前属法相。今属标义。标。即教也。
所谓如标指月者是也)。】
「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
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缘自下一句。唐译分作二句。云缘自圣智
句非缘自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
阿㝹句。」
【(阿㝹。唐译作尘)。】
「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
实句。」
【(实。魏唐二译作四大。言四大实法也)。】
「数句非数句。」
【(唐译作算数句非算数句)。】
「数句非数句。」
【(此数。魏唐二译作神通。○此名数之数也。神通是名数故。又南藏本。此句
下注云。此数霜缕切)。】
「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
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
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
句。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唐译作体性)。】
「阴句非阴句。众生
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
【(慧句。魏译作智句。唐译作觉句)。】
「涅槃句
非涅槃句。尔𦦨句非尔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
332-A¶ 第 8c 页 X18-0008.png
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𦦨句非
𦦨句。」
【(阳燄)。】
「像句非像句。」
【(镜像)。】
「轮句非轮句。」
【(旋火)。】
「犍闼婆句
非犍闼婆句。」
【(按大慧问中。以五喻明世间非实。则今此句。疑是揵城喻也。然三译皆缺
城字。又与下文天句同列。则此当属八部。盖必双显喻部耳)。】
「天句非天句。饮食
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
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
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
【(四谛也)。】
「果句非果句。」
【(四果也)。】
「灭
起句非灭起句。」
【(灭起。唐译分作二句)。】
「治句非治句。」
【(治。唐译作医)。】
「相
句非相句。」
【(集注云。所答凡有三相句。前则名相之相。次则标相之相。今则占相之相也。世
尊既以医道冠于上文。是必以卜术缀于下句矣)。】
「支句非支句。」
【(唐译作支分句)。】
「巧
明处句非巧明处句。」
【(此句三出。唐译无今句)。】
「禅句非禅句。迷
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
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
【(摄受。魏译作捕取)。】
「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
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
【(觉。唐译作计度)。】
「动句非动
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
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
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
【(杂。魏唐二译作种种)。】
「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
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
【(处。魏唐二译作住持)。】
「字句非字句。」
【(巳上
如来约心真如门总答百八句义。故皆言非也。如楞严经云。本妙圆心。非心非色。乃至非常乐我净。又如
起信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乃至非一异俱相。其非义与今经同。夫法相无量。而定言百八
句者。以应众生百八烦恼。应知烦恼亦无量。此但举其大数耳。又言百八句者。盖取义足为句。非为言句
𦦨句。」
【(阳燄)。】
「像句非像句。」
【(镜像)。】
「轮句非轮句。」
【(旋火)。】
「犍闼婆句
非犍闼婆句。」
【(按大慧问中。以五喻明世间非实。则今此句。疑是揵城喻也。然三译皆缺
城字。又与下文天句同列。则此当属八部。盖必双显喻部耳)。】
「天句非天句。饮食
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
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
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
【(四谛也)。】
「果句非果句。」
【(四果也)。】
「灭
起句非灭起句。」
【(灭起。唐译分作二句)。】
「治句非治句。」
【(治。唐译作医)。】
「相
句非相句。」
【(集注云。所答凡有三相句。前则名相之相。次则标相之相。今则占相之相也。世
尊既以医道冠于上文。是必以卜术缀于下句矣)。】
「支句非支句。」
【(唐译作支分句)。】
「巧
明处句非巧明处句。」
【(此句三出。唐译无今句)。】
「禅句非禅句。迷
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
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
【(摄受。魏译作捕取)。】
「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
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
【(觉。唐译作计度)。】
「动句非动
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
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
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
【(杂。魏唐二译作种种)。】
「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
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
【(处。魏唐二译作住持)。】
「字句非字句。」
【(巳上
如来约心真如门总答百八句义。故皆言非也。如楞严经云。本妙圆心。非心非色。乃至非常乐我净。又如
起信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乃至非一异俱相。其非义与今经同。夫法相无量。而定言百八
句者。以应众生百八烦恼。应知烦恼亦无量。此但举其大数耳。又言百八句者。盖取义足为句。非为言句
332-A¶ 第 9a 页 X18-0009.png
之句也)。】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
修学。」
【
(先佛说者。谓佛佛出世。说此心法。此心之外。无法可说。故令深信修学也。详夫前后文义。乃知前文
百八句义。是总问总答。此下。大慧复从百八句中。抽绎为问。世尊随问即答。是为别问别答。然皆不出百八句
义。而问答之意。要皆破一切异见。显自觉圣智第一义心。是故标云佛语心品)。】
「
尔时大慧菩
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
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
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
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
(古注云。流注者。唯目第八识。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
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
灭者。谓馀七识。心境粗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云为粗。依彼现识自种诸缘合生。说为
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观经记曰。此通指八识。皆有粗细二种相
也。解者谓。流注生住灭。单属第八赖耶。相生住灭。则属前七。今谛观经意。诸识之言。盖谓八个识中。皆有粗细
相也。良以八识。皆有思量了别之用。随见随即分别。而此行相粗显。故云相生住灭。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
应缘之业用。三相隐彻。一类相续。故云流注虽有八识分位。其实总皆一类微细流注种子现行。交相熏发。甚
深微细不可思议。故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故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愚按古注。独以流注属第八。相
属前七。则于经中诸识各有之言相违矣。记者虽顺经文。然曰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一类相续。则流注亦
属第八矣以愚意论之。诸识实各有二种。但前七就相中论流注。望后第八为粗。亦属相耳。唯第八流注。乃为
甚细。故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瀑流。此实为流注耳)。】
「
大慧。诸识有三种
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转者。谓迁变。随境迁变故。下文云。诸识坏相俱转。名转相也。业
者。谓资发。熏变相资。因缘助发。有增上力用。下偈云。业相犹波浪。波浪鼓跃。即资发义。故以资发。名业相也。真
者。谓八种识体。湛然清净。如波涛虽动。湿性本然。又如泥团虽妄。微尘自性。一一元真。故下偈云。不坏相有八。
又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名真相也。成唯识论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又宗镜第五云。此三
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中初业相故。八识皆动。尽名业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
修学。」
【
(先佛说者。谓佛佛出世。说此心法。此心之外。无法可说。故令深信修学也。详夫前后文义。乃知前文
百八句义。是总问总答。此下。大慧复从百八句中。抽绎为问。世尊随问即答。是为别问别答。然皆不出百八句
义。而问答之意。要皆破一切异见。显自觉圣智第一义心。是故标云佛语心品)。】
「
尔时大慧菩
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
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
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
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
(古注云。流注者。唯目第八识。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
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
灭者。谓馀七识。心境粗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云为粗。依彼现识自种诸缘合生。说为
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观经记曰。此通指八识。皆有粗细二种相
也。解者谓。流注生住灭。单属第八赖耶。相生住灭。则属前七。今谛观经意。诸识之言。盖谓八个识中。皆有粗细
相也。良以八识。皆有思量了别之用。随见随即分别。而此行相粗显。故云相生住灭。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
应缘之业用。三相隐彻。一类相续。故云流注虽有八识分位。其实总皆一类微细流注种子现行。交相熏发。甚
深微细不可思议。故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故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愚按古注。独以流注属第八。相
属前七。则于经中诸识各有之言相违矣。记者虽顺经文。然曰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一类相续。则流注亦
属第八矣以愚意论之。诸识实各有二种。但前七就相中论流注。望后第八为粗。亦属相耳。唯第八流注。乃为
甚细。故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瀑流。此实为流注耳)。】
「
大慧。诸识有三种
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转者。谓迁变。随境迁变故。下文云。诸识坏相俱转。名转相也。业
者。谓资发。熏变相资。因缘助发。有增上力用。下偈云。业相犹波浪。波浪鼓跃。即资发义。故以资发。名业相也。真
者。谓八种识体。湛然清净。如波涛虽动。湿性本然。又如泥团虽妄。微尘自性。一一元真。故下偈云。不坏相有八。
又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名真相也。成唯识论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又宗镜第五云。此三
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中初业相故。八识皆动。尽名业
332-A¶ 第 9b 页 X18-0009.png
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又第五十七云。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真如之性。不可增减。名之为
真)。】
「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
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
(魏唐二译云。略说有二种。谓现识。及分别事识。○真识者。约了
别云识。约无垢云真。故下文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又密严经云。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故名真也。现识者。
现谓显现。根境及自种子。是识所现故。下偈云。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此可證矣。
分别事识者。分别。察取义。事者。根尘苦乐受等也。下文云。取种种尘。名分别事识。宗镜第五十七云。真谓第八。
馀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名分别事。广说八者。谓眼等六识。第七末那。第八赖耶)。】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
(明镜持像。
喻也。现识处现。法也。喻中持字。谓执持也。法中处字。指八识所依处也。下现字。是所现。所现如像。即分别事识
也。上现字。有二义。一显现。二现前。现前者。如镜持像。悉现前故。显现者。唯识显现。无外境故。因知喻义有缺。法
义无穷。此盖分喻现前义耳。镜无显现义故)。】
「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
坏不坏。相展转因。」
【
(唐译云。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无异。相互为因。○坏不坏者。如前二
种生住灭相。刹那生灭名坏。自性无垢。毕竟清〔清〕净。名不坏也。又如六识。得尘即灭。是坏。熏入第八识为种。是
不坏。展转因者。成唯识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即展转之因也。此释前文流注
及相生义也。盖坏者属相。不坏属流注。约粗细边。论坏不坏耳)。】
「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
思议变。是现识因。」
【
(贤首云。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即
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名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
不思议变。然此不思议。正明前文非思量所知。及释流注住义也)。】
「
大慧。取种种尘。及
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尘。六尘。取。贪著。取尘是现行。无始妄想。是种子。
以此种现熏习。为分别事识因。此释相住义也)。】
「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
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大慧。是名相灭。」
【
(不实诸虚妄者。即上
分别事识之因也。前文不言根。今云根识者。指六依根识也。以拣后二识。不依根故。此释相灭义也。覆字。杨彦
国纂云。覆者。返复之义。谓回光返照。还于真识也)。】
「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
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
(所因。唐译作依因。○
真)。】
「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
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
(魏唐二译云。略说有二种。谓现识。及分别事识。○真识者。约了
别云识。约无垢云真。故下文云。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又密严经云。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故名真也。现识者。
现谓显现。根境及自种子。是识所现故。下偈云。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此可證矣。
分别事识者。分别。察取义。事者。根尘苦乐受等也。下文云。取种种尘。名分别事识。宗镜第五十七云。真谓第八。
馀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名分别事。广说八者。谓眼等六识。第七末那。第八赖耶)。】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
(明镜持像。
喻也。现识处现。法也。喻中持字。谓执持也。法中处字。指八识所依处也。下现字。是所现。所现如像。即分别事识
也。上现字。有二义。一显现。二现前。现前者。如镜持像。悉现前故。显现者。唯识显现。无外境故。因知喻义有缺。法
义无穷。此盖分喻现前义耳。镜无显现义故)。】
「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
坏不坏。相展转因。」
【
(唐译云。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无异。相互为因。○坏不坏者。如前二
种生住灭相。刹那生灭名坏。自性无垢。毕竟清〔清〕净。名不坏也。又如六识。得尘即灭。是坏。熏入第八识为种。是
不坏。展转因者。成唯识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即展转之因也。此释前文流注
及相生义也。盖坏者属相。不坏属流注。约粗细边。论坏不坏耳)。】
「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
思议变。是现识因。」
【
(贤首云。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即
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名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
不思议变。然此不思议。正明前文非思量所知。及释流注住义也)。】
「
大慧。取种种尘。及
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尘。六尘。取。贪著。取尘是现行。无始妄想。是种子。
以此种现熏习。为分别事识因。此释相住义也)。】
「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
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大慧。是名相灭。」
【
(不实诸虚妄者。即上
分别事识之因也。前文不言根。今云根识者。指六依根识也。以拣后二识。不依根故。此释相灭义也。覆字。杨彦
国纂云。覆者。返复之义。谓回光返照。还于真识也)。】
「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
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
(所因。唐译作依因。○
332-A¶ 第 9c 页 X18-0009.png
上明相灭巳竟。此明流注灭也。相续。即流注义。相续所因下。谓相续因灭。则相续缘灭也。所从下。承上因缘意。
从。即因也。谓相续因缘灭。则相续之名灭也)。】
「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
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
(此徵
明上文因缘。为相续所依。而兼出因缘之相也。依者下。显相续所因之相也。依者之依。即前文因字。非所依之
依也盖所依之依。兼因缘义故。缘者下。显相续所缘之相也。无始妄想熏。即不思议熏也。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即不思议变也。此熏及变。为相续所依故。盖缘字。约所缘缘说。谓自心所见内色。为识之境。非取外色。故云自
心见等识境也。等字。该闻嗅尝触思也。内色。是唯识妄想生。故末云妄想。观所缘缘论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
缘缘。此可知矣。巳上释前二种生住灭竟)。】
「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
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
(此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也。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
识。言泥团。由微尘而成。如转识。由藏识而转。金庄严具。配释如上。故云亦复如是)。】
「
大慧。若泥
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
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
(言泥团与微尘异者。如水与火。性不相循。方称为异。
故云非彼所成。今泥团实因微尘所成。则非异矣。故云而实彼成。又言泥团与微尘不异者。应无二相。不可分
别。今二相可别。则非不异矣。不可言异。不可言不异。故云非异非不异也。上辨喻竟。下正法合)。】
「
如是大
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
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
(此法合也转识合泥团藏识合微尘。
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下。辨转识与藏识真相。非异非不异也。而自真相实不灭者。自。指第八识自相。谓第八
自相。湛然清净。实不灭也。亦犹泥团虽灭。而微尘自相。实不灭故。第八赖耶。称为藏者。藏。含藏也。谓具能藏所
藏执藏义故。盖持种义边。名能藏。受熏义边。名所藏。第七执以为我。名执藏)。】
「
是故大慧。非
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
【
(此结
上文。重辨第八真相不灭也。但业相灭者。业相。即前七识。及第八见相二分。亦即前文无始虚伪习气耳)。】
「
大
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
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
者。无始流注应断。」
【
(摄受境界。言诸转识也。摄受。执取义。识流注。言第八细相也。外道见
从。即因也。谓相续因缘灭。则相续之名灭也)。】
「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
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
(此徵
明上文因缘。为相续所依。而兼出因缘之相也。依者下。显相续所因之相也。依者之依。即前文因字。非所依之
依也盖所依之依。兼因缘义故。缘者下。显相续所缘之相也。无始妄想熏。即不思议熏也。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即不思议变也。此熏及变。为相续所依故。盖缘字。约所缘缘说。谓自心所见内色。为识之境。非取外色。故云自
心见等识境也。等字。该闻嗅尝触思也。内色。是唯识妄想生。故末云妄想。观所缘缘论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
缘缘。此可知矣。巳上释前二种生住灭竟)。】
「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
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
(此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也。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
识。言泥团。由微尘而成。如转识。由藏识而转。金庄严具。配释如上。故云亦复如是)。】
「
大慧。若泥
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
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
(言泥团与微尘异者。如水与火。性不相循。方称为异。
故云非彼所成。今泥团实因微尘所成。则非异矣。故云而实彼成。又言泥团与微尘不异者。应无二相。不可分
别。今二相可别。则非不异矣。不可言异。不可言不异。故云非异非不异也。上辨喻竟。下正法合)。】
「
如是大
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
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
(此法合也转识合泥团藏识合微尘。
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下。辨转识与藏识真相。非异非不异也。而自真相实不灭者。自。指第八识自相。谓第八
自相。湛然清净。实不灭也。亦犹泥团虽灭。而微尘自相。实不灭故。第八赖耶。称为藏者。藏。含藏也。谓具能藏所
藏执藏义故。盖持种义边。名能藏。受熏义边。名所藏。第七执以为我。名执藏)。】
「
是故大慧。非
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
【
(此结
上文。重辨第八真相不灭也。但业相灭者。业相。即前七识。及第八见相二分。亦即前文无始虚伪习气耳)。】
「
大
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
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
者。无始流注应断。」
【
(摄受境界。言诸转识也。摄受。执取义。识流注。言第八细相也。外道见
332-A¶ 第 10a 页 X18-0010.png
转识摄受境界相灭。因计第八流注自种亦灭。故佛辨云。若识流注灭者。则无始及今。流注应断。今相续故。外
计不成)。】
「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
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
若时。若微尘。」
【
(眼识色明集会。魏译作识依眼色空明和合。○首楞严经云。眼识生者。因空。因
明。因心。因眼。盖以四因集会。眼识得生。色明。即彼空明也。今文但云眼。不言心。盖眼之一字。义属心故。心即作
意也。识之一字。是所生。此出佛之正因生义也。外道计识流注生因。谓不藉外缘。更有异因。异因者。邪因也。彼
因下。出异因之名谓以胜妙士夫。乃至极微。为生识之因。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
说无生。今外道所计之因。是从他生耳胜妙亦云胜性。谓生梵天之天主也。士夫。亦云丈夫。即神我别名。自在。
谓大自在天也。此等实不能生。是彼妄想横计。非真实义)。】
「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
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
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
(观经记曰此七种。都是妄计离识别有自性者。
约识论义解。集性自性者。集谓集聚。此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论云。大等诸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诸法。多
事合成。如军林等。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
胜性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质碍之色。此指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
诸质碍法。为生起之因也。大种性自性者。此指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即前云微尘能生粗色是也。因
性自性。缘性自性者。此二。即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
也。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计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
成。故云成性自性也。愚按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则知此七。是外道所计。今文缺外道二字。读者致疑。世尊
但举其名。不出其义。下以七种第一义破之。故结云第一义心。不与外道论恶见共也。魏译云。我有七种第一
义。我者世尊自称也。今下文亦缺我字。当按魏译读之可了)。】
「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
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
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
(七种俱称第一义者。言一一俱从三世如
来第一义心建立故。一一俱称本性故。心境界者。心。即真识心也。境谓相状。界谓分齐。言七义各有相状分齐
故。如宗镜云。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檀持种之名。作总报之
计不成)。】
「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
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
若时。若微尘。」
【
(眼识色明集会。魏译作识依眼色空明和合。○首楞严经云。眼识生者。因空。因
明。因心。因眼。盖以四因集会。眼识得生。色明。即彼空明也。今文但云眼。不言心。盖眼之一字。义属心故。心即作
意也。识之一字。是所生。此出佛之正因生义也。外道计识流注生因。谓不藉外缘。更有异因。异因者。邪因也。彼
因下。出异因之名谓以胜妙士夫。乃至极微。为生识之因。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
说无生。今外道所计之因。是从他生耳胜妙亦云胜性。谓生梵天之天主也。士夫。亦云丈夫。即神我别名。自在。
谓大自在天也。此等实不能生。是彼妄想横计。非真实义)。】
「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
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
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
(观经记曰此七种。都是妄计离识别有自性者。
约识论义解。集性自性者。集谓集聚。此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论云。大等诸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诸法。多
事合成。如军林等。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
胜性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质碍之色。此指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
诸质碍法。为生起之因也。大种性自性者。此指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即前云微尘能生粗色是也。因
性自性。缘性自性者。此二。即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
也。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计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
成。故云成性自性也。愚按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则知此七。是外道所计。今文缺外道二字。读者致疑。世尊
但举其名。不出其义。下以七种第一义破之。故结云第一义心。不与外道论恶见共也。魏译云。我有七种第一
义。我者世尊自称也。今下文亦缺我字。当按魏译读之可了)。】
「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
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
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
(七种俱称第一义者。言一一俱从三世如
来第一义心建立故。一一俱称本性故。心境界者。心。即真识心也。境谓相状。界谓分齐。言七义各有相状分齐
故。如宗镜云。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檀持种之名。作总报之
332-A¶ 第 10b 页 X18-0010.png
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果位而唯称无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是为心
境界也。慧境界者。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肇师云。造心分别谓之慧。分别。则从因立名也。大论云。道慧。道种慧。
是因中总别。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果上总别。故知慧自因中说也。止观辅行传弘决云。言总别者。直语道慧一
切智故。故名为总。各加种故。故名为别。若通途说。智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今则约义稍别。故分为二。如
前文云。善解自心现境界。究竟通达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义。又云。离说所说。观所观。随入无所有分别义。是为
慧境界也。智境界者。肇师云。决定审理谓之智。决定。乃从果立号也。下经云。圣智有三相。谓无所有相。诸佛自
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相。下经自解。兹未具释也。然此三相。包摄世出世智。罄无不尽。是为智境界也。见境界
者。见是见解。下则该乎三乘。上则通乎佛地。世出世见。悉含摄故。是为见境界也。超二见境界者。超一切有无。
能所。邪正。偏圆等二见。是为超二见境界也。超子地境界者。子地。是诸菩萨所證之地。超者。上极等觉。过下下
地。乃名为超。虽言于超。意通下地。以地地有超义故。谓超过本地。趋升上地也。如来自到境界者。不与三乘人
共。独證自觉圣智境界最上灌顶位菩萨。犹不能及。咒下地乎。是为如来自到境界也。然此七种。以理。解。行。證。
四科收之。于义相应。所谓心者。心即真如。真如属理。慧。智。见。超。四种属解。超子地。属行。义虽兼證。有上可超。犹
属行故。然而行中。非全无證。證有分满。行虽分證。未离行故。如来自到。属證。究竟处故。巳上七种第一义。是佛
正教。非如外道七自性也。以此七正。破前七邪耳)。】
「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
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
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
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
(此结
如来七第一义。不与外道七自性恶见论共也。应供等正觉。是如来十号总称。世间法者。谓四禅。四无色。灭受
想等也。出世间法者。谓三乘十地诸波罗蜜等也。出世上上法者。谓如来大涅槃常乐我净等也。圣慧眼入者。
谓以无分别之正慧。分别谛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名圣慧眼入也。自共相建立者。如来自到为自相。馀义与
三乘共故。如所建立不与外道共者。谓如上所建七种第一义心。体用互收。寂照冥摄。无出一心。是故不与外
道计有计无。著外性相恶见所共也)。】
「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
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
(谓诸外道。于自心现
境。生诸妄想。及有无之见。而不觉不识自心所现。以不觉故。自心分齐不通)。】
「
大慧。愚痴凡
境界也。慧境界者。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肇师云。造心分别谓之慧。分别。则从因立名也。大论云。道慧。道种慧。
是因中总别。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果上总别。故知慧自因中说也。止观辅行传弘决云。言总别者。直语道慧一
切智故。故名为总。各加种故。故名为别。若通途说。智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今则约义稍别。故分为二。如
前文云。善解自心现境界。究竟通达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义。又云。离说所说。观所观。随入无所有分别义。是为
慧境界也。智境界者。肇师云。决定审理谓之智。决定。乃从果立号也。下经云。圣智有三相。谓无所有相。诸佛自
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相。下经自解。兹未具释也。然此三相。包摄世出世智。罄无不尽。是为智境界也。见境界
者。见是见解。下则该乎三乘。上则通乎佛地。世出世见。悉含摄故。是为见境界也。超二见境界者。超一切有无。
能所。邪正。偏圆等二见。是为超二见境界也。超子地境界者。子地。是诸菩萨所證之地。超者。上极等觉。过下下
地。乃名为超。虽言于超。意通下地。以地地有超义故。谓超过本地。趋升上地也。如来自到境界者。不与三乘人
共。独證自觉圣智境界最上灌顶位菩萨。犹不能及。咒下地乎。是为如来自到境界也。然此七种。以理。解。行。證。
四科收之。于义相应。所谓心者。心即真如。真如属理。慧。智。见。超。四种属解。超子地。属行。义虽兼證。有上可超。犹
属行故。然而行中。非全无證。證有分满。行虽分證。未离行故。如来自到。属證。究竟处故。巳上七种第一义。是佛
正教。非如外道七自性也。以此七正。破前七邪耳)。】
「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
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
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
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
(此结
如来七第一义。不与外道七自性恶见论共也。应供等正觉。是如来十号总称。世间法者。谓四禅。四无色。灭受
想等也。出世间法者。谓三乘十地诸波罗蜜等也。出世上上法者。谓如来大涅槃常乐我净等也。圣慧眼入者。
谓以无分别之正慧。分别谛理。能所既寂。境观双融。名圣慧眼入也。自共相建立者。如来自到为自相。馀义与
三乘共故。如所建立不与外道共者。谓如上所建七种第一义心。体用互收。寂照冥摄。无出一心。是故不与外
道计有计无。著外性相恶见所共也)。】
「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
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
(谓诸外道。于自心现
境。生诸妄想。及有无之见。而不觉不识自心所现。以不觉故。自心分齐不通)。】
「
大慧。愚痴凡
332-A¶ 第 10c 页 X18-0010.png
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
(性无性者。谓有性无性也。诸外道愚
痴。于自性第一义中。作有无二见论。故唐译云。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
复次大慧。
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今当说。」
【
(唐译云。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三有妄想。
为有生之因。无知爱业缘。为有生之缘。妄想。内心也。缘者外境也。无知即无明也。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于内
心外境。起诸贪爱。以贪爱故。造种种业。受种种苦。今谓若诸众生。于三有中。妄想心灭。则无知爱业之缘亦灭。
盖内心灭故。外境随灭也。然诸众生。不知外境。由自心现。故执为实。因起种种异见分别。世尊随他所见。方便
说法。当是其时。故云随见今当说)。】
「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
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巳灭。」
【(魏译云。大慧。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本无始生。依因果现。复作是说。实有物住。依诸缘故。有阴界入生住灭
故。以生者灭故。唐译云。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缘
生住。有巳即灭。○此出众计也。无种有种因果现者。谓彼外道。欲令无种之因。显现有种之果。盖计无因而生
万物也。及事时住者。事。事物也。谓实有事物。依时而住。如春华秋实等是也。缘阴界入生住者。谓一切法。缘阴
界入。而生。而住。而灭也。或言生巳灭者。计谓诸法生巳还灭。作无常论也。魏唐二译。义意明显可了)。】
「
大慧。
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
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
非分故。」
【
(此佛判上文外道所计属断见也。若相续下。列法相名。破坏下。正判其见。所以下。徵明属断所
以。现前不可得者。现前是末。不可得是无因义。谓末无因也。及见始。非分者。始乃是本。非分。亦无因义。谓本无
因也。言相续等法。见其本末无因。故作断灭论也。详如楞严第十中说)。】
「
大慧。譬如破瓶
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
(此譬明断见之非器也。谓上文作本末无
因论者。如破瓶焦种。无复可用。盖深责其非也)。】
「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巳灭
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
(次第。唐译作相
续。○此佛辨诸法。非断灭也。若阴界入性。巳今当灭者。此但自心妄想见。计其本末无因。而作断灭。既是断灭。
应无次第生相。然从无始来。次第相生。于今不断。是故诸法。不入断灭)。】
「
大慧。若复说无
【
(性无性者。谓有性无性也。诸外道愚
痴。于自性第一义中。作有无二见论。故唐译云。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
复次大慧。
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今当说。」
【
(唐译云。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三有妄想。
为有生之因。无知爱业缘。为有生之缘。妄想。内心也。缘者外境也。无知即无明也。三有众生。以无明故。依于内
心外境。起诸贪爱。以贪爱故。造种种业。受种种苦。今谓若诸众生。于三有中。妄想心灭。则无知爱业之缘亦灭。
盖内心灭故。外境随灭也。然诸众生。不知外境。由自心现。故执为实。因起种种异见分别。世尊随他所见。方便
说法。当是其时。故云随见今当说)。】
「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
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巳灭。」
【(魏译云。大慧。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本无始生。依因果现。复作是说。实有物住。依诸缘故。有阴界入生住灭
故。以生者灭故。唐译云。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缘
生住。有巳即灭。○此出众计也。无种有种因果现者。谓彼外道。欲令无种之因。显现有种之果。盖计无因而生
万物也。及事时住者。事。事物也。谓实有事物。依时而住。如春华秋实等是也。缘阴界入生住者。谓一切法。缘阴
界入。而生。而住。而灭也。或言生巳灭者。计谓诸法生巳还灭。作无常论也。魏唐二译。义意明显可了)。】
「
大慧。
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
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
非分故。」
【
(此佛判上文外道所计属断见也。若相续下。列法相名。破坏下。正判其见。所以下。徵明属断所
以。现前不可得者。现前是末。不可得是无因义。谓末无因也。及见始。非分者。始乃是本。非分。亦无因义。谓本无
因也。言相续等法。见其本末无因。故作断灭论也。详如楞严第十中说)。】
「
大慧。譬如破瓶
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
(此譬明断见之非器也。谓上文作本末无
因论者。如破瓶焦种。无复可用。盖深责其非也)。】
「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巳灭
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
(次第。唐译作相
续。○此佛辨诸法。非断灭也。若阴界入性。巳今当灭者。此但自心妄想见。计其本末无因。而作断灭。既是断灭。
应无次第生相。然从无始来。次第相生。于今不断。是故诸法。不入断灭)。】
「
大慧。若复说无
332-A¶ 第 11a 页 X18-0011.png
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
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
无义。」
【
(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也。始从冥初。生觉心五尘。乃至大等诸法。乃以
神我为其主耳。今文无种。指冥初也。有种。指大等诸法也。识。即神我。彼计此三。生一切法。盖以无能生有矣。故
今破云。若有无识三缘。能生法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何者。无而能有故也。然而龟必无毛。沙必无油。彼计三
缘合生者妄矣。所宗自坏。义堕空无也)。】
「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
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
本巳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此牒明上文三缘作事无实之原也。谓其所作方便因果三世诸法。若有若无等相。原其本起。悉由觉想邪教。
及自心恶见习气所转。递相承袭。故作是说)。】
「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
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
(此结前文邪见沙门婆罗门辈。无智
妄称智说。下文复显正见论者)。】
「
大慧。若复诸馀沙门婆罗门。见离自
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
【
(见离自性者。谓
正见观察诸法。本离自性。如浮云火轮等虚妄不实。无生者。言诸法无生。如浮云等。生即无生也)。】
「
内外
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
(内心外境。由妄想现。无始虚伪习气。不离自心)。】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
之藏识。」
【
(因是自种。缘是假借。此妄因缘灭尽。则离能说所说。能观所观。及离藏识所建受用资身法等。
离之一字。直贯下句)。】
「
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
(摄受。执取义。上
摄受。是所取尘。下摄受者。是能取根。以妄想因缘灭故。能取所取根尘识境。俱不相应)。】
「
无所有
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
(承明前文妄想。因缘灭尽。證得无所
有境也。无所有。谓自性清净。一法叵得。远离相及流注生住灭境。于清净自心。起无分别智。随入一切分别。故
杨彦国云所谓真心任遍知也)。】
「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
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
(无开发方便。唐译作无功用行。○开发。即功用
义。方便。属行也。彼菩萨。指前正见沙门婆罗门也。不久当得者。谓近于佛觉。得果用故)。】
「
大慧。彼
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
无义。」
【
(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也。始从冥初。生觉心五尘。乃至大等诸法。乃以
神我为其主耳。今文无种。指冥初也。有种。指大等诸法也。识。即神我。彼计此三。生一切法。盖以无能生有矣。故
今破云。若有无识三缘。能生法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何者。无而能有故也。然而龟必无毛。沙必无油。彼计三
缘合生者妄矣。所宗自坏。义堕空无也)。】
「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
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
本巳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此牒明上文三缘作事无实之原也。谓其所作方便因果三世诸法。若有若无等相。原其本起。悉由觉想邪教。
及自心恶见习气所转。递相承袭。故作是说)。】
「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
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
(此结前文邪见沙门婆罗门辈。无智
妄称智说。下文复显正见论者)。】
「
大慧。若复诸馀沙门婆罗门。见离自
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
【
(见离自性者。谓
正见观察诸法。本离自性。如浮云火轮等虚妄不实。无生者。言诸法无生。如浮云等。生即无生也)。】
「
内外
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
(内心外境。由妄想现。无始虚伪习气。不离自心)。】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
之藏识。」
【
(因是自种。缘是假借。此妄因缘灭尽。则离能说所说。能观所观。及离藏识所建受用资身法等。
离之一字。直贯下句)。】
「
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
(摄受。执取义。上
摄受。是所取尘。下摄受者。是能取根。以妄想因缘灭故。能取所取根尘识境。俱不相应)。】
「
无所有
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
(承明前文妄想。因缘灭尽。證得无所
有境也。无所有。谓自性清净。一法叵得。远离相及流注生住灭境。于清净自心。起无分别智。随入一切分别。故
杨彦国云所谓真心任遍知也)。】
「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
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
(无开发方便。唐译作无功用行。○开发。即功用
义。方便。属行也。彼菩萨。指前正见沙门婆罗门也。不久当得者。谓近于佛觉。得果用故)。】
「
大慧。彼
332-A¶ 第 11b 页 X18-0011.png
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
外无所见。」
【
(不勤因缘。唐译作从缘无起。心外无所见。作离心无得。○不勤。即无起义。谓彼菩萨。
既得无功用行。知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于诸因缘。无起灭念。由是远离内外境界。离心无法。故云心外无所
见)。】
「
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
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
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
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
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
(唐译云。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
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證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大悲方
便。以为严饰。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今文与唐译。句句相对。其义明显。等入佛
刹外道入处者。谓以离心意识故。一切平等。魔佛无二。如净名云入魔境界。即佛境界。故云等入。馀如新说。新
说云。言渐升诸地者。谓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證无生法者。谓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
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
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
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果也)。】
「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
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
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
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
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
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
修学。」
【
(此文结劝正见沙门婆罗门。所应断。所应修。当如是学。文义可知)。】
「
尔时大慧菩
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
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
外无所见。」
【
(不勤因缘。唐译作从缘无起。心外无所见。作离心无得。○不勤。即无起义。谓彼菩萨。
既得无功用行。知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于诸因缘。无起灭念。由是远离内外境界。离心无法。故云心外无所
见)。】
「
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
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
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
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
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
(唐译云。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
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證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大悲方
便。以为严饰。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今文与唐译。句句相对。其义明显。等入佛
刹外道入处者。谓以离心意识故。一切平等。魔佛无二。如净名云入魔境界。即佛境界。故云等入。馀如新说。新
说云。言渐升诸地者。谓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證无生法者。谓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
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
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
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果也)。】
「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
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
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
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
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
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
修学。」
【
(此文结劝正见沙门婆罗门。所应断。所应修。当如是学。文义可知)。】
「
尔时大慧菩
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
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
332-A¶ 第 11c 页 X18-0011.png
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
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魏译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心意意识五法自体相等法门。
诸佛菩萨修行之处。远离自心邪见境界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语譬喻体相故。一切诸佛所说法心。为楞伽城
摩罗耶山大海中诸菩萨。说观察阿黎耶识大海波境界。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今文字句阙简。读者当以
魏译合看可入也。言心意意识者。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意识是第六识。义兼前五。第八言心可知。第七言
意者。成唯识云。第七名意。何异第六言第七。识即意故。彼第六。识异意故。如眼识等。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
第七。但立意名。又欲显第七与彼第六。为近所依故。巳上自别中问答。至前应当修学。结文巳竟。今尔时下。大
慧重请前义。盖心意识相。前虽明释。而大慧未达其详。〔出〕是翻前重请。以希委示源流因缘起灭。或顿生。或渐
生。乃至究竟微细本识边际。使修行者。下中上修。得超心意识相。入真实际。是为重请之要也。读者详之)。】
「
尔
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
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
自性。欲见种种色相。」
【
(唐译云。所谓〔小〕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
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此明眼识。托四缘生也。一谓不觉自心现量摄受故。二谓无始
见妄所生故。三谓识自性染著故。四谓根性乐见。以色为食故。因此四缘。眼识得转。一识如是。馀识皆然。故下
结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也)。】
「
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
识浪生。」
【
(此结上文四因缘名。以示生识之由也。水喻藏识。奔逸诸根曰流。即识之行相也。处者。藏识所
依处也。成唯识云。执受及处。处。谓处所即器世间也。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此执
受及处。俱是所依。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
故。由是藏识转识浪生也)。】
「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
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
风。吹大海水。」
【
(唐译云。如眼识。馀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
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如眼识者。举一识例馀识也。一切根尘毛孔俱生者。谓眼识遍一切
处也。随次境界生者。承上眼识而言。谓眼识既遍。则馀识境界。次第随遍也。故云亦复如是。明镜现像。喻俱生
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魏译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心意意识五法自体相等法门。
诸佛菩萨修行之处。远离自心邪见境界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语譬喻体相故。一切诸佛所说法心。为楞伽城
摩罗耶山大海中诸菩萨。说观察阿黎耶识大海波境界。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今文字句阙简。读者当以
魏译合看可入也。言心意意识者。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意识是第六识。义兼前五。第八言心可知。第七言
意者。成唯识云。第七名意。何异第六言第七。识即意故。彼第六。识异意故。如眼识等。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
第七。但立意名。又欲显第七与彼第六。为近所依故。巳上自别中问答。至前应当修学。结文巳竟。今尔时下。大
慧重请前义。盖心意识相。前虽明释。而大慧未达其详。〔出〕是翻前重请。以希委示源流因缘起灭。或顿生。或渐
生。乃至究竟微细本识边际。使修行者。下中上修。得超心意识相。入真实际。是为重请之要也。读者详之)。】
「
尔
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
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
自性。欲见种种色相。」
【
(唐译云。所谓〔小〕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
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此明眼识。托四缘生也。一谓不觉自心现量摄受故。二谓无始
见妄所生故。三谓识自性染著故。四谓根性乐见。以色为食故。因此四缘。眼识得转。一识如是。馀识皆然。故下
结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也)。】
「
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
识浪生。」
【
(此结上文四因缘名。以示生识之由也。水喻藏识。奔逸诸根曰流。即识之行相也。处者。藏识所
依处也。成唯识云。执受及处。处。谓处所即器世间也。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此执
受及处。俱是所依。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
故。由是藏识转识浪生也)。】
「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
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
风。吹大海水。」
【
(唐译云。如眼识。馀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
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如眼识者。举一识例馀识也。一切根尘毛孔俱生者。谓眼识遍一切
处也。随次境界生者。承上眼识而言。谓眼识既遍。则馀识境界。次第随遍也。故云亦复如是。明镜现像。喻俱生
332-A¶ 第 12a 页 X18-0012.png
也。猛风吹水。喻渐生也。诸识俱时而现。无前后次第。故如明镜现像。次第展生。前后不踰。如后浪不踰前浪。故
如猛风吹水。须知顿非渐外。渐在顿中。虽诸识俱生。非无展转因故)。】
「
外境界风。飘荡心
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
(此承上文以明识因境转。起诸识浪
也。外境风者。境。所缘也。境能发识。故喻如风。唯识云。八识所缘。不出九种。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
本依。及亲生种子也。又云。八识藉缘。有多有少。彼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
耳识除明缘。鼻舌身三。除空明二缘。后三者。指第六。七。八。三识也。五三四者。言第六五缘生。第七三缘生。第八
四缘生。盖缘多而断。缘少而恒也。今文前云四缘者。即彼九种。但彼此立名有异耳。论又云。九缘如风。今文亦
云外境界风。彼此义合。因所作相异不异者。谓此八识。相因所起。相虽差别。体非有异。故云异不异也。合业生
相深入计著等者。谓诸众生。依和合业识。从妄入妄。无始迄今。往而不返。故云深入计著。盖由不能了知色等
五尘。自性虚妄。故五识身。因之而转)。】
「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
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
(魏译云。不离彼五识因。了别识相。名为意识。彼因常转故。○言
俱因者。指明了意识之生因也。以明了意识。同缘实五尘故。同时俱起。故名俱因也。差别分段相知者。即明了
意识之体。于五识身中。能知五尘差别分段相故。成唯识以此。名五俱意识也。当知知字。与相知知字不同。相
知知字。是意识中了别之性。当知知字。是世尊告大慧语。谓于此当知也)。】
「
彼身转。彼不作
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
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
(魏译云。大慧。五识及心识。不作
是念。我递共为因。自心见虚妄分别取诸境界。而彼各各不异。相俱现分别境界。如是彼识微细生灭。○彼身
转者。承上文五识及意识身转也。彼不作是念等者。谓彼六识在迷。不了展转生因。不悟自心妄想计著转。我
之一字。借言六识自称也。以不觉故。深心计著实我实法。而随彼转。从不作念下。显诸识不觉之意。而彼下。言
彼六识以不觉故。各各取自分境。刹那生灭。俱时而转。故云坏相俱转也。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者。谓前六识自
相。分段不同。分别取自分境故。然诸众生。不了识体本妄。转即不转。执相分别。故云谓彼转也。此节。约在迷众
生。不悟妄识流转。下文。约修行者。觉而未悉。故不知微细习气。而谓识灭也)。】
「
如修行者。入
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
如猛风吹水。须知顿非渐外。渐在顿中。虽诸识俱生。非无展转因故)。】
「
外境界风。飘荡心
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
(此承上文以明识因境转。起诸识浪
也。外境风者。境。所缘也。境能发识。故喻如风。唯识云。八识所缘。不出九种。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
本依。及亲生种子也。又云。八识藉缘。有多有少。彼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
耳识除明缘。鼻舌身三。除空明二缘。后三者。指第六。七。八。三识也。五三四者。言第六五缘生。第七三缘生。第八
四缘生。盖缘多而断。缘少而恒也。今文前云四缘者。即彼九种。但彼此立名有异耳。论又云。九缘如风。今文亦
云外境界风。彼此义合。因所作相异不异者。谓此八识。相因所起。相虽差别。体非有异。故云异不异也。合业生
相深入计著等者。谓诸众生。依和合业识。从妄入妄。无始迄今。往而不返。故云深入计著。盖由不能了知色等
五尘。自性虚妄。故五识身。因之而转)。】
「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
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
(魏译云。不离彼五识因。了别识相。名为意识。彼因常转故。○言
俱因者。指明了意识之生因也。以明了意识。同缘实五尘故。同时俱起。故名俱因也。差别分段相知者。即明了
意识之体。于五识身中。能知五尘差别分段相故。成唯识以此。名五俱意识也。当知知字。与相知知字不同。相
知知字。是意识中了别之性。当知知字。是世尊告大慧语。谓于此当知也)。】
「
彼身转。彼不作
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
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
(魏译云。大慧。五识及心识。不作
是念。我递共为因。自心见虚妄分别取诸境界。而彼各各不异。相俱现分别境界。如是彼识微细生灭。○彼身
转者。承上文五识及意识身转也。彼不作是念等者。谓彼六识在迷。不了展转生因。不悟自心妄想计著转。我
之一字。借言六识自称也。以不觉故。深心计著实我实法。而随彼转。从不作念下。显诸识不觉之意。而彼下。言
彼六识以不觉故。各各取自分境。刹那生灭。俱时而转。故云坏相俱转也。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者。谓前六识自
相。分段不同。分别取自分境故。然诸众生。不了识体本妄。转即不转。执相分别。故云谓彼转也。此节。约在迷众
生。不悟妄识流转。下文。约修行者。觉而未悉。故不知微细习气。而谓识灭也)。】
「
如修行者。入
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
332-A¶ 第 12b 页 X18-0012.png
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
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
(谓修行者。于三昧中。微习流转不觉。而谓
识灭。然后入禅。识实不灭而入禅也。以习气种子不灭故。然以摄受境界。识不具存。故云灭耳)。】
「
大慧。如
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
【
(如八识颂
云。不动地前才舍藏。故云。除住地菩萨。又云金刚道后异〔孰〕空。故云除诸如来)。】
「
诸声闻缘觉
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馀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
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
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
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
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巳
超度。」
【
(此文总结大慧重请之义。以明藏识渊深。除住地菩萨及诸如来。馀莫能测也。馀地下。谓初地至十
地。各依自相智慧。善巧方便。分别决断此识。若句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之时。则离自心妄想虚伪。宴坐熏
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当此之时。无量刹土诸佛。以智慧水而灌其顶。得自在力通。诸善知识等。为其眷属。此
修行者。悉巳超度心意识境。及生死业爱等因也)。】
「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
亲近最胜知识。」
【
(此重结劝。令亲圣者)。】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
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
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
转生。」
【(前四句是喻。后四句以法合也。藏识如海。转识如浪。境界如风。藏海常住者。谓识之自性。
即如来藏。不生不灭。故云常住。由境风所动。自性不守。和合而转生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
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唐译云。青赤等
诸色。盐贝乳石蜜。华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洪波浪。心俱和合生。○青赤
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
(谓修行者。于三昧中。微习流转不觉。而谓
识灭。然后入禅。识实不灭而入禅也。以习气种子不灭故。然以摄受境界。识不具存。故云灭耳)。】
「
大慧。如
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
【
(如八识颂
云。不动地前才舍藏。故云。除住地菩萨。又云金刚道后异〔孰〕空。故云除诸如来)。】
「
诸声闻缘觉
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馀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
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
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
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
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巳
超度。」
【
(此文总结大慧重请之义。以明藏识渊深。除住地菩萨及诸如来。馀莫能测也。馀地下。谓初地至十
地。各依自相智慧。善巧方便。分别决断此识。若句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之时。则离自心妄想虚伪。宴坐熏
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当此之时。无量刹土诸佛。以智慧水而灌其顶。得自在力通。诸善知识等。为其眷属。此
修行者。悉巳超度心意识境。及生死业爱等因也)。】
「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
亲近最胜知识。」
【
(此重结劝。令亲圣者)。】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
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
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
转生。」
【(前四句是喻。后四句以法合也。藏识如海。转识如浪。境界如风。藏海常住者。谓识之自性。
即如来藏。不生不灭。故云常住。由境风所动。自性不守。和合而转生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
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唐译云。青赤等
诸色。盐贝乳石蜜。华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洪波浪。心俱和合生。○青赤
332-A¶ 第 12c 页 X18-0012.png
至光明。示六尘之境也。色等可知。珂。珂佩。取声也。乳及石蜜。取味也。淡即静味。楞严云。显此舌根不动之
时淡性常在。不动。即静义。华果取香也。众尘现前。著之名触。依而分别名法。即此六尘。是境界风也。非异
不异者。通乎法喻。喻中。谓波浪与海若异者。离海无波。波因海有。故非异也。波浪灭时。海水不灭。故非不
异。法中六尘。明异不异同此。故置此句于识境之中)。】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
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重合前喻。以明心境和合之详也)。】
「谓
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处。藏识所依处也。义见前注。此所依处。诸识亦
依转故。意识思惟者。谓第六意识。于八识中。行相最胜。具三种思。云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馀识所无。
故于诸识。彼独胜也。今文以意识思惟胜故。由是表而出之。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者。不坏。即真实常
住也。八识自性皆常住故。八相即常。故不坏也。常故无相。无相之相。亦复无相。故云无相亦无相)。】
「譬
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
五。」
【(后四句。唐译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境现说五。○心名采集者。采。摄取义。集。遍
持义。心是第八识。此心能摄取遍持无始种现习气故。宗镜第五十云。积集名心者。谓第八识中。持诸三
界五趣种子。故第八得名含藏积集。即第八自證分。能持旧种。故名积。又能集新熏。故名集。今文采义。应
采新熏也。集义。应集旧种也。意名广采集者。意与心同名。而重言广者。盖第七识。恒与四惑俱故。是有覆
无记性。约有覆边。遍计我相。乃名为广。成唯识云。第八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唯与舍受想
应。故无广名。诸识识所识者。上识字。是能缘。下所识。是所缘。前六识了别外境。故云识所识也。现等境说
五者。现等境。即现量五尘也。现。谓显现。量。谓度量。境。谓性境。取境亲明。度量刊定。显了分别。得境自性。名
现量境也。前五识。唯通现量。明了意识。与彼同缘实法。故云现等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
说。」
【(此大慧蹑前偈意而问也。谓青赤等尘。能发诸识。如浪相续。然则心意识等。为实有耶。为实无耶。故
下答云。青赤波浪。彼悉无有)。】
时淡性常在。不动。即静义。华果取香也。众尘现前。著之名触。依而分别名法。即此六尘。是境界风也。非异
不异者。通乎法喻。喻中。谓波浪与海若异者。离海无波。波因海有。故非异也。波浪灭时。海水不灭。故非不
异。法中六尘。明异不异同此。故置此句于识境之中)。】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
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重合前喻。以明心境和合之详也)。】
「谓
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处。藏识所依处也。义见前注。此所依处。诸识亦
依转故。意识思惟者。谓第六意识。于八识中。行相最胜。具三种思。云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馀识所无。
故于诸识。彼独胜也。今文以意识思惟胜故。由是表而出之。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者。不坏。即真实常
住也。八识自性皆常住故。八相即常。故不坏也。常故无相。无相之相。亦复无相。故云无相亦无相)。】
「譬
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
五。」
【(后四句。唐译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境现说五。○心名采集者。采。摄取义。集。遍
持义。心是第八识。此心能摄取遍持无始种现习气故。宗镜第五十云。积集名心者。谓第八识中。持诸三
界五趣种子。故第八得名含藏积集。即第八自證分。能持旧种。故名积。又能集新熏。故名集。今文采义。应
采新熏也。集义。应集旧种也。意名广采集者。意与心同名。而重言广者。盖第七识。恒与四惑俱故。是有覆
无记性。约有覆边。遍计我相。乃名为广。成唯识云。第八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唯与舍受想
应。故无广名。诸识识所识者。上识字。是能缘。下所识。是所缘。前六识了别外境。故云识所识也。现等境说
五者。现等境。即现量五尘也。现。谓显现。量。谓度量。境。谓性境。取境亲明。度量刊定。显了分别。得境自性。名
现量境也。前五识。唯通现量。明了意识。与彼同缘实法。故云现等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
说。」
【(此大慧蹑前偈意而问也。谓青赤等尘。能发诸识。如浪相续。然则心意识等。为实有耶。为实无耶。故
下答云。青赤波浪。彼悉无有)。】
332-A¶ 第 13a 页 X18-0013.png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
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
浪同。」
【(前四句可知。彼业下。彼业。指采集业。即业相也。所摄。指六尘境。谓自心本空。所摄亦离也。末二
句。承上句意。谓所摄既无。识浪亦同。唯识与境。皆无性也)。】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
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受用建立身者。由八识转变。成执受
身。是众生现识所具。故云建立。为识所依。故云受用。诸业。指前七识。现识所转。如水之波浪耳)。】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
知。」
【(大慧问意。谓海波鼓跃。览而可别。此譬上易明也。藏与业识。何不觉知。此法上难解也。以难易故。宗
因有过否)。】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
通。」
【(佛答意云。藏识渊深。凡夫昏浅。深之莫测。量之无涯。故喻之于海。佛令依譬比类而通之。是故三支
无失)。】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
实。巳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大慧举日喻。而难世尊不说实法也。言
日光照世。贤愚并蒙其益。如来以般若光。照诸世间。亦应平等。众生虽愚。说法自当真实。何故巳说诸法。
分部繁兴。真实之义。秘而不谈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
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以诸众生。心识虚妄。不堪说实。譬如下。以
喻明其虚妄之心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
332-A¶ 第 13b 页 X18-0013.png
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境界不具者。言八识
无体。藉缘而兴。虽展转因生。而其体原妄。故云不具也。识所识。同前解。意谓然者。言第七识。依彼得转而
复缘彼。执我名言。任运起故。五则显现可知。无定次第者。通显诸识。坏相俱转。无所限量。不可以次第定
也)。】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
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
绘众像。」
【(集注云。此偈言画色本无形。随形即画像。以况如来本无法。随机即说法。岂得止说
一种法也)。】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
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
者广分别。」
【(佛谓以言说故。施行相别。以真实故。文字性离。分别说者。以应初机。久修行者。
为示实实。真实之法。但可自悟。自悟之处。能所觉离。实为佛子。权因愚者)。】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
应。于彼为非说。」
【(种种说法。悉皆如幻。虽现诸幻。原无真实。随事施设。别有多门。所说
若非所应。则为非说矣)。】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
生。随心应量说。」
【(法喻可解)。】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
悯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此四句。结显藏识海喻。非小机可解也。妄想。指外道。
声闻非分者。以不信有此识故。后二句。总结海喻之说是佛自觉境界也。哀悯者。佛自称也。佛具慈悲。哀
悯一切故。前三十八句。叠释大慧日喻之难。此四句。重显识海之深耳)。】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
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
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
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
(群聚。多愦闹故。习俗。妨静业故。睡眠。助懒
惰故。修此道者。当离此三也。离恶见经论者。防闲心见故。离二乘相者。策进胜行故。馀文可解)。】
「
复次大
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巳。于上圣智三相。当
勤修学。」
【
(前文令离俗习。巧示真修。是人圣智之初心也。名为助道。今文于上下。正示圣智名体。令修此
【(境界不具者。言八识
无体。藉缘而兴。虽展转因生。而其体原妄。故云不具也。识所识。同前解。意谓然者。言第七识。依彼得转而
复缘彼。执我名言。任运起故。五则显现可知。无定次第者。通显诸识。坏相俱转。无所限量。不可以次第定
也)。】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
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
绘众像。」
【(集注云。此偈言画色本无形。随形即画像。以况如来本无法。随机即说法。岂得止说
一种法也)。】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
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
者广分别。」
【(佛谓以言说故。施行相别。以真实故。文字性离。分别说者。以应初机。久修行者。
为示实实。真实之法。但可自悟。自悟之处。能所觉离。实为佛子。权因愚者)。】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
应。于彼为非说。」
【(种种说法。悉皆如幻。虽现诸幻。原无真实。随事施设。别有多门。所说
若非所应。则为非说矣)。】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
生。随心应量说。」
【(法喻可解)。】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
悯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此四句。结显藏识海喻。非小机可解也。妄想。指外道。
声闻非分者。以不信有此识故。后二句。总结海喻之说是佛自觉境界也。哀悯者。佛自称也。佛具慈悲。哀
悯一切故。前三十八句。叠释大慧日喻之难。此四句。重显识海之深耳)。】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
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
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
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
(群聚。多愦闹故。习俗。妨静业故。睡眠。助懒
惰故。修此道者。当离此三也。离恶见经论者。防闲心见故。离二乘相者。策进胜行故。馀文可解)。】
「
复次大
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巳。于上圣智三相。当
勤修学。」
【
(前文令离俗习。巧示真修。是人圣智之初心也。名为助道。今文于上下。正示圣智名体。令修此
332-A¶ 第 13c 页 X18-0013.png
相。方名正行)。】
「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
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
巳。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
上三相修生。」
【
(自愿处处字。魏唐二译作住持字。盖谓诸佛住持本愿之中也。○此圣智三相。
即空假中三观之智也。何者。无所有。是空。佛自愿处。是假。自觉圣智。属第一义。是中。三相皆标圣者。圣。犹正也。
正。即圆义。此属圆融三观智耳。然此三相圆修。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而恒三。三而恒一。非一非三。能三能一。
此为第一义心之智行也。得此圆观。熊超权小之上。故云能舍跛驴心智慧相。跛驴。喻二乘及外道也。二乘耽
涅槃乐。无胜行故。如彼跛驴。艰于行也。外道喻跛驴。有坑陷之险。若圆得此智。无功用行。悉具足故。故云得第
八地也)。】
「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
习生。」
【
(此相二乘及外道修生者。谓二乘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故。与空相应。證得此智。外道依无修习。或
得智相。亦不出此。佛并收之。然校之二乘。邪正迢然。犹天壤矣。盖智相虽同。见解异故。二乘又与菩萨同修空
智。圆别迥隔。故佛总以跛驴。喻二乘及诸外道。不能圆修后二相故也)。】
「
大慧。自愿处相
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
(谓修此智者。当住持诸佛本愿之中也。佛之本愿。以
慈悲为体。权实二智为用。随机赴感。方便度生。是为诸佛本愿之体也。佛佛同体。故以先佛标名耳)。】
「
大慧。
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
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
(一切法相无所著者。谓非有非无。非非有无。非一非
异。非非一异。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一切法相。俱无所著。以无著故。證得如幻三昧。起无功用行。
进趣佛地。成就慧身也)。】
「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
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
(此结前义。以明所證)。】
「
是故大慧。
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此重结劝。诫令勤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一
「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
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
巳。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
上三相修生。」
【
(自愿处处字。魏唐二译作住持字。盖谓诸佛住持本愿之中也。○此圣智三相。
即空假中三观之智也。何者。无所有。是空。佛自愿处。是假。自觉圣智。属第一义。是中。三相皆标圣者。圣。犹正也。
正。即圆义。此属圆融三观智耳。然此三相圆修。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而恒三。三而恒一。非一非三。能三能一。
此为第一义心之智行也。得此圆观。熊超权小之上。故云能舍跛驴心智慧相。跛驴。喻二乘及外道也。二乘耽
涅槃乐。无胜行故。如彼跛驴。艰于行也。外道喻跛驴。有坑陷之险。若圆得此智。无功用行。悉具足故。故云得第
八地也)。】
「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
习生。」
【
(此相二乘及外道修生者。谓二乘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故。与空相应。證得此智。外道依无修习。或
得智相。亦不出此。佛并收之。然校之二乘。邪正迢然。犹天壤矣。盖智相虽同。见解异故。二乘又与菩萨同修空
智。圆别迥隔。故佛总以跛驴。喻二乘及诸外道。不能圆修后二相故也)。】
「
大慧。自愿处相
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
(谓修此智者。当住持诸佛本愿之中也。佛之本愿。以
慈悲为体。权实二智为用。随机赴感。方便度生。是为诸佛本愿之体也。佛佛同体。故以先佛标名耳)。】
「
大慧。
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
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
(一切法相无所著者。谓非有非无。非非有无。非一非
异。非非一异。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一切法相。俱无所著。以无著故。證得如幻三昧。起无功用行。
进趣佛地。成就慧身也)。】
「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
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
(此结前义。以明所證)。】
「
是故大慧。
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此重结劝。诫令勤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一
332-A¶ 第 14a 页 X18-00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