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31-A¶
331-A¶ 第 801a 页

* No. 331-A
楞伽楞严合辙序

楞伽以达磨重楞严以智者重并为缁门要典而其
流通浅深之故亦略相类当楞伽之机者大慧也自
觉圣智境界惟證乃知而译者艰晦其词使读者棘
口瞠目徐思之又如蚊咬铁牛了无入处故中下之
士不甚跃然当楞严之机者庆喜也其落想送难与
凡夫颇近又得文士为之润色读者如痒得搔各以
思惟分别通之至旁引经论之似者为注脚虽复近
之弥益戏论自来讲席于此二经不过守其师说期
无大谬而止至雪浪大师出始尽扫依门傍户之病
一以自心现量出之觉灵山一会重开生面然师舌
而不笔聊为人天留一影而巳自是而诸师撰述各
露锋颖数年来可谓人握灵蛇至交光之正脉几于
前无古人矣然于楞伽犹未遑也二经并有发明惟
憨山老人及今一雨法师耳师少参雪浪夙佩传心
之印浪不拘细节一时门人皆鲜衣𧿧𧿇师独萧然
一衲三十年无改以大辩才具杜都行浪既化去诸
衲子竞以瓣香归师师谦让未遑而辉山媚川之誉
愈不可掩近者结茅于铁山之麓巢栖茹薇静照益
彻因诠释二经成若干卷命曰合辙杀青既竟以示
不佞命序之余惟无上大觉岂有辙之可合哉顾守
331-A¶ 第 801b 页 X17-0801.png
辙非也不能合辙而遽欲舍辙尤非也夫性相二宗
非所以适涅槃城之两轮耶至于破相一宗如王良
造父然非能废两轮而别挟一长也或者欲以此而
遗彼亦过矣就二经言之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三科七大不粲然相乎乃若百八句之问山河大地
之问拈是见非见而皆曰是举因缘自然而皆曰非
使以宗门家风会之虽通身是口能下一语否然则
谓如来禅之外有祖师禅犹第二义也师生平持论
在于矫二宗之偏锋驱颟顸之狂慧观其所述盖详
哉其言之至于言之所不能诠引而不发跃如也师
盖曰吾聊以辙示焉世有绝尘而奔者吾将旦暮遇
之耳然则此书之行固浪师之后𦦨亦灵山之耳孙
也余家珠坞中去铁山仅一袈裟地三年来侍师于
水边林下每相与了无可共语之语是编成余窃快
焉因题数语于简末不自知其为门外人也。

天启辛酉重九日吴下菩萨阐提王志坚合十书
* No. 331-B
楞伽合辙自序

易曰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然则万物之在天地者
331-A¶ 第 801c 页 X17-0801.png
虽多而名相一言可以尽蔽今夫世之人以高明者
为天厚载者为地巍然突起者为山汪洋平演者为
江海川渎飞者为鸟跃者为鱼走者为兽林林揔揔
蔚蔚葱葱者为草木夫高明者是相而天即名也博
厚者是相而地即名也巍然突起者是相而山即名
也汪洋滉瀁者是相而江海川渎即名也飞跃是相
而鱼鸟即名也奔驰是相而兽即名也林林揔揔者
是相而草木即名也故知天地之大万物之多统而
论之皆属名相更无别法是以天不自知为高明地
不自知为广厚山不自知为突起水不自知为汪洋
鱼鸟不自知为飞跃兽不自知为奔驰草木不自知
为蓊郁然而必以高明者为天博厚者为地突起者
为山汪洋者为江海川渎飞者为鸟跃者为鱼驰者
为兽揔揔林林者为草木一定而不可移易者何居
皆是与天地并立而为万物之最灵者名之曰人是
人与天地万物安种种名立种种相谓之妄想建立
又谓之意言境其实天地万物未始有种种相亦未
始有种种名也名相既立于是乎卑高陈焉贵贱位
焉有无倾焉妍丑出焉彼此立焉是非兴焉于是乎
执此名非彼名此相非彼相而彼彼此此是是非非
森然柴立于心目之间矣其中有具正法眼者以法
眼观了知天地万物种种名相原从我人妄想建立
本非实有本自如如故虽孑然杂处于天地万物之
中而天地万物种种名相不能眩惑其耳目而能会
331-A¶ 第 802a 页 X17-0802.png
天地万物皆归于自巳不以彼为彼不以此为此不
以是为是不以非为非故天地如万物如而人我亦
如于是乎指芥子为须弥亦可殇子为寿亦可呼马
为牛亦可指天作地亦可以能真见天地同根万物
一体不见有丝毫异名异相为障为碍故能得意生
身随心自在旁礡于万物之内而物莫能拘者由此
道也是知名相皆生乎妄想而能了名相本非实有
者名正智如如此名相所以为凡圣之通衢也此经
所诠除五法外虽别开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然皆不
出五法所谓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也言八
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含藏
识也言三性者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也二
无我者谓人无我法无我也盖八识是名相是妄想
转八识成智即是正智是如如此即八识亦五法也
缘起自性即名相妄想自性即妄想成自性即正智
如如即三自性亦五法也于名相上执我执法执即
妄想我法即名相若以正智了此我法本空即證二
空无我之真如是则我与无我亦五法也故举五法
而天地万物乃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统摄
无遗矣故经云三种自性及八种识二种无我悉入
五法又云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及如来自觉圣
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知盈天地
之间者唯万物而天地万物不出名相异生之所迷
者迷此诸圣之所悟者悟此何以故以执名相为实
331-A¶ 第 802b 页 X17-0802.png
有而分彼此起是非由彼此是非皆属妄想以从妄
想故说为迷为异生若了名相本空妄想非有则为
正智为如如以从如如正智故说为悟为诸圣此则
不唯名无定名相无定相即凡圣亦无定位亦属名
相建立故一举名相而五法立五法立而一心显一
心显而一切佛法皆入其中矣初祖达磨云楞伽四
卷可以印心是则此经为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之心
印如来禅祖师禅之所自出故以佛语心为宗也第
此经四教并摄性相通收然性相二宗虽堂皇无异
而户牖各开从上诸师解此经者或依性以解相而
宗相者则执相以难性或依相以解性而宗性者则
执性以破相故主马鸣者宾护法宗护法者诋马鸣
所谓操戈入室祸越萧墙此皆不达唯心唯识之宗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凡值经之性相分途处双引
性相并释之皎如星月各有指归务令性相二宗如
车两轮并行不悖此余之深意也故命名合辙若由
此辙而登路由此路而登不可往之楞伽山顶则一
跶可到尚何艰险之有哉时。

天启辛酉岁夏五端阳后三日书于天界讲堂
二楞庵释通润谨识
331-A¶ 第 802c 页 X17-0802.png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合辙卷第一
明 二楞庵释 通润 述

【凡经题目立名不一有以人彰名有以法彰名有
以人法彰名有以法喻彰名以人彰名者如净名
月上女等法彰名者如圆觉涅槃等人法彰名者
如胜天王般若等法喻彰名者如金刚般若等此
经则以处彰名也楞伽城名此翻不可往在南海
摩罗那山顶阿跋多罗此云无上以此山此城皆
是无上众宝所成故魏译云住大海畔摩罗那山
顶上楞伽城中彼山种种宝性所成诸宝间错光
明赫奕如百千日照耀金山内外明彻日月光辉
不能复现皆是古昔诸仙圣贤思如实法得道之
处世尊于海龙王宫说法从大海出举目观见摩
罗那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
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證法非诸外道邪见乃
至二乘所修境界我今亦为摩婆那王开示此法
时摩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音声见海波浪
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发欢喜
心请佛说法然则此经是摩婆罗夜叉王为发起
故即其所居之处彰名也有者云楞伽宝名文殊
331-A¶ 第 803a 页 X17-0803.png
般泥洹经云文殊身如紫金山其冠毗楞伽宝之
所严饰有五百种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诸天龙
宫世间众生所希见事皆于中现又首楞严三昧
经释提桓因云我于须弥山善法堂上著释迦毗
楞伽摩尼璎珞以是光明一切天众身皆不现释
迦毗楞伽此云能胜宗镜亦云此城是众宝所成
以表宝积三昧则楞伽亦是宝名但未必是八楞
耳若准二译皆名入楞伽经则古翻不可往其义
尤切以无门可入故无路可通故夜叉所据故诸
佛所住故菩萨所游故先德云十方无壁落四面
亦无门又云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世间种种
事业凡涉思门语路皆可拟议若大性自性第一
义者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言语
造不可以寂默通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才涉唇吻
便落窠臼必须离心意识参绝圣凡路学始有少
分相应故达磨大师云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门
为法门而庞居士亦云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
惟有达道人乘空自来去所谓无门可入无路可
通也故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山摩罗那山之顶
楞伽城中说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无路
可上其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无门可入得神
通者堪能升往又此城久为夜叉所据而一旦请
佛转法轮者正显众生自性楞伽城中日用时时
有夜叉出现亦时时有佛转轮时时菩萨游履但
331-A¶ 第 803b 页 X17-0803.png
为妄想所缠无明所噬静沉死水动落今时故将
诸佛觉场翻成夜叉宫殿若使一念回光则夜叉
宫殿全是诸佛道场菩萨实地毫无间隔所以云
昨夜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
线所谓凡圣同居龙蛇混杂故知夜义所据诸佛
所住菩萨所游皆在一处也问此山高耸险绝即
二乘神通尚不能到何故夜叉得据此山答此表
圆顿法门唯圆顿根方能得入若使根性猛利虽
极恶如夜叉不动无明顿入法界全身坐在宝山
故广额屠儿放下屠刀曰我是千佛一数若根性
迟钝悠悠缓缓即使移山动石坐卧虚空秪是止
宿草庵处于门外故知欲通此路入此门住此山
者秪论根性利钝信力浅深不简善恶也。】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宋国名国主姓刘名义隆武帝第三子后受禅即
文帝也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贤从印土航海
而来帝以贤教理精通华梵俱洽诏居扬都瓦官
寺翻译众典首出斯经文成四卷按此经大部有
十万偈百万句三千六万言一百五十品今所传
者唯一品耳。】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一切佛者总言三世十方诸佛也今依五教略明
一心初小乘教实有外境假立一心由心造业所
感异故二大乘始教以异熟赖耶为一心遮无外
331-A¶ 第 803c 页 X17-0803.png
境故下经云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无始虚伪因
三有等三终教以如来藏具诸功德为一心下经
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等四
顿教以泯绝无寄为一心下文云三乘与一乘非
乘我所说等五圆教总该万有事事无碍为一心
下经云十地则为初初则为第八第九则为七七
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无所有何次是则此经四
教并谈三根普被即知此心不独此经之宗即一
大藏经悉入此宗不特一佛所修所證所说所授
者唯此一宗即佛佛相授祖祖相传者亦唯此宗
故此经以第一义心为宗妄想无自性为趣下经
云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
性第一义心又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二语虽别其旨则同以由第一义心故妄想无性
以妄想无性即是第一义心也问下经云一切法
不生不应立是宗何故以一心为宗答古佛皆垂
方便门禅宗亦开一线道切不可执方便而迷大
旨亦不可废方便而绝后陈然机前无实设有一
解一语皆是落后之事属第二头大智度论云以
佛眼观一切十方国土中一切物尚不见无何况
有法毕竟空法能破颠倒令菩萨成佛是事尚不
可得何况凡夫颠倒有法今约迷悟二途故总立
一心为宗华严经云譬如工𦘕师不能知自心而
由心故𦘕诸法性如是心如工𦘕师能𦘕诸世间
331-A¶ 第 804a 页 X17-0804.png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
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故知万法同会斯宗
犹如百华共成一蜜若谛了之一切在我升沉去
住任意随缘示圣现凡出生入死语默卷舒常顺
一真之道治生产业不违实相之门步步常在其
中念念不离法界若不信之人对面千里所以云
千山势到岳边止万事消归体处平故立一心为
宗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
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种种异佛刹
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
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
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
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佛住楞伽山顶者表第一义心是最胜极尊无上
无比法攀揽不及唯如来方得住持也种种宝华
为庄严者谓此第一义心具足无量功德智慧为
庄严也圣众皆从异佛刹来者谓此处久为夜叉
所据故诸佛不住圣众不来今由夜叉归心请佛
说法故圣众皆从异佛刹来咸集其处也是诸下
出菩萨之德谓菩萨具足无量三昧自在力能以
神通游戏净佛国土故能往也反显凡外小乘皆
不可往标大慧为上首者彰其名也一切诸佛等
者显其实也言灌顶者位居十地巳受如来智职
331-A¶ 第 804b 页 X17-0804.png
故自心现境界是诸佛授受之心法谓一心如镜
万法如影心之现境犹镜之现影故先德云若能
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下经亦云譬如明
镜现诸色像现识现处亦复如是然则自心现境
界非大智慧人不能担荷此法亦不能搆副此语
以外道虽有聪明而无智慧故不解二乘虽有智
慧而局守一隅其慧甚小故不解所以大慧为法
会之首称其善解唯善解故能随心现心随色现
色千应万变而不穷大经云或现童男童女身天
人及与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皆令
现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
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此大乘菩萨所以称人
龙也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者谓
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八识者谓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藏识也二无我者即
人无我法无我也究竟通达者皆能造其极也自
心现境界是三界唯心之旨正显其达性于五法
等究竟通达是万法唯识之宗又显其达相若达
性而不达相则儱侗真如达相而不达性则颟顸
佛性必性相俱彻事理双融方见大慧之实有实
如此名曰大慧不亦宜乎。】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
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
偈赞曰。」
331-A¶ 第 804c 页 X17-0804.png

【摩帝此云慧与大慧俱游者同声相应也袒肩膝
地身业合掌恭敬意业偈赞口业此皆天竺觐佛
之仪式也。】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炎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唯圣知圣唯贤知贤大慧洞见如来心髓故呈偈
赞佛标显非有非无之宗不唯揭示全经大旨抑
且微露自巳家风初一偈颂如来以正智达世间
法本无生灭也大经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
以阴界入处皆入三世迁流故总名世间虽在世
间而实无生灭故曰世间离生灭由别教菩萨虽
知蕴入界处皆依生灭识变不知即是不生灭性
如来以正智观察本非有无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故以空华喻之圆觉云如众空华灭于空时不可
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应立量云世间
是有法非有非无宗因云离生灭故同喻如空华
空华离生灭空华非有无则知世间离生灭世间
非有无以离生故非有离灭故非无故以空华为
喻成立离生离灭非有非无之宗为一经之旨也
331-A¶ 第 805a 页 X17-0805.png
由菩萨不达生灭即是不生灭故兴大悲以示之
第二偈颂如来以正智达依他无性也举一切法
则双该相见以万法虽多不出相见故由愚法声
闻未亡法执不达万法皆空缘生无性而妄计为
实不知依他起性本非实有亦非实无皆由心识
不净故认为实有计为实无如来以正智观察知
一切法远离心识犹如幻化故曰一切法如幻远
离于心识以幻人心识本来自无由幻师咒力幻
作男女悉无自性既知为幻岂可计之为有认之
为无故经云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
真人也由二乘不达诸法如幻妄认为实故兴大
悲以示之应立量云一切法是有法非有非无宗
因云远离心识故同喻如幻以计有计无皆是心
识故第三偈颂如来以正智达遍计无性也三界
诸法悉由众生循业发现故果生因灭果灭因生
本非断常不知执断执常皆是凡夫外道虚妄遍
计如来以正智观察等之如梦以梦时非无不可
谓断醒时非有不可谓常既离断常则非有非无
由凡外迷于梦境妄计断常故以此法醒之而兴
起大悲也应立量云世间是有法非有非无宗因
云远离断常故同喻如梦知人下一偈颂如来以
正智断我法二执也人以主宰言法以轨持言烦
恼障事尔𦦨障理唯识论云由我法执二障具生
若證二空彼障随断故正智现前知人无我则烦
331-A¶ 第 805b 页 X17-0805.png
恼清净知法无我则尔炎无相如是则孰为我孰
为法孰为烦恼尔炎了无一法当情则知一切凡
夫外道及二乘三贤位中菩萨所计我法二执烦
恼所知二障皆是处妄岂实有哉由彼不解故兴
大悲以示之第五一偈半颂如来以正智空能觉
所觉也谓此正智现前不但空业识空相见空遍
计而巳即如来所證涅槃悉皆荡尽以生死涅槃
是对待法若空生死而不空涅槃即此涅槃便是
生死所以融大师云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
如梦幻故曰一切无涅槃无有佛涅槃者以因法
显人故离法无人亦无涅槃佛者以因人显法故
离人无法是则外不见有能證涅槃之佛内不见
有佛所證之涅槃智论云三世诸佛皆以实相为
师故知若有能證即为有人若有所證即为有法
以唯一真法界心外无法不可以法界更證法界
故曰远离觉所觉是则不但执有生死无生死是
虚妄即执有涅槃无涅槃亦属虚妄大经云有诤
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故
曰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此显忘能所处即如
如佛也末后一颂结归佛身言佛之所以为佛不
过以自觉圣智观察一切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
上法悉如幻梦空华但有生处即除名远离生著
处即遣名为不取故世世常得清净若能作如是
观即与如来把手共行等无差别故净名云观身
331-A¶ 第 805c 页 X17-0805.png
实相观佛亦然。】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巳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
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
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
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先赞佛次通名次请问礼也我当为汝说自觉之
境界者言汝既以巳之所證问我我亦当以巳之
所證告汝也虽然世尊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
阿难不知既是自觉境界何处下口须是自巳觌
面亲见始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说顶礼佛足合掌恭
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
云何惑增长。」

【一百八问大慧虽是遍张十界之网实欲高建一
心之宗其中关捩全在云何何故及谁字上挑剔
令人惕然有深省处略与庄生所云吹万不同而
使其自巳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之谁字相似
又与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
张是孰纲维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之孰字相似
但彼主混茫一气此主寂灭一心故二教迥别意
谓如来所證寂灭一心本来平等云何现前乃有
三界九地四圣六凡种种不同五法三自性八识
二无我各各差别此等诸法皆是谁之所使何故
而有云何而生如此发问正欲令人悟得傀儡棚
331-A¶ 第 806a 页 X17-0806.png
中有个抽牵线索者在更无第二人也最初一偈
是总问六凡四圣意谓寂灭一心本无净染而忽
生净染复令净染二念渐渐增长此由何物之所
使耶此下百八句即同华严文殊问觉首言心性
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之意。】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脱。」

【次问寂灭一心本无异相云何而有种种诸相四
八端严如来相也涂灰熏鼻外道相也且外道以
不受为宗佛子以解脱为果外道之缚是谁缚佛
子之脱是谁脱外道所修为妄想禅三乘所修为
寂灭定此皆由谁之力而有差别也。】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唐云云何诸有起谓起三有也)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云何为想
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魏云云何因生果)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此问缘起生处及缘起差别相也昔有僧问玄挺
禅师云如何是真性中缘起师曰大德正兴一念
是此则直指缘起生处也缘起既从寂灭心生云
何复有种种差别如外道有计能作所作有无一
异俱不俱等者如欲界六天渐修渐进至色界而
331-A¶ 第 806b 页 X17-0806.png
得四禅者又从色界渐增至无色界而得四空定
者有修灭尽定而超出三界者有修无想定生无
想天前半劫灭后半劫生者既以无想为因又感
无想异熟为果不知中间四百九十九劫中是谁
迁流是谁执持是谁见诸物也又三界分为九地
始从五趣杂居以至非非想处此即三界内之缘
起也又有破三有而出三界者不知此三有由谁
而破既破三有不知此身复生何处又有大乘菩
萨名最胜子从三昧心现大神通游戏自在者此
即三界外之缘起既缘起皆从清净心中流出云
何而有种种差别此又何故而使之耶当时大慧
幸是问著黄面老子若遇德山临济不知翻转面
皮多少时也。】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巳还
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此问妄想差别相也含藏曰藏思量曰意了别名
识无而忽有曰生有而忽无曰灭意谓寂灭一心
本无有八亦无生灭云何转而为八识化而为生
灭既从生灭识而起诸见云何转诸见而反无生
性一而巳云何分而为五而心量各异相一而巳
云何建而为四而相相各别既立四相云何复说
无我无众生既无我无众生云何说有俗谛若有
331-A¶ 第 806c 页 X17-0806.png
俗谛是则堕于常见若无我人未免落乎断灭若
曰心无二心相无二相则佛与外道心相恒同何
故当来各分部类如佛弟子有十八部外道有九
十六种是也。】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世间热时𦦨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

【此问名相差别也世界有成住坏空根身有生住
异灭今举空坏而收成住举生而摄住异灭既曰
器界有刹那坏云何又说四禅巳上三灾不及世
界不动既曰不动则是真常云何如来又说如幻
梦乾城阳𦦨水光既曰根身是胎藏生云何如来
复说从七觉支生从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生既曰
国土是一云何所见杂乱不同或见秽土有变者
或见净土不毁者或见如虚空华者或见正觉世
间者此皆何因所致也。】

「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魏云真如无次第)
等二无我云何尔𦦨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此问如如正智之差别也既曰名相妄想各各不
同云何复说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犹如虚空毕竟
平等不知离名字妄想者毕竟是谁既离名相妄
想證正智如如所證真如复有几种到彼岸心复
331-A¶ 第 807a 页 X17-0807.png
有几种复有何因超十地而證法界此超證者毕
竟是何等机若名相不空执我执法用几种智微
细观察方得二种无我众生根性复有几种用几
种戒相而调伏之。】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唐云道理有几种解释有几种)。」

【此问有情无情种种语言经论从何建立也如世
界初成种种金宝及众生初起种种性乃至十类
众生种种语言皆从何出也明处伎术即五明也
大论云五明者一声明谓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
工巧明谓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谓禁咒
闲邪药石针艾四因明谓考定正邪研覈真伪五
内明谓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艺后二内教
伽陀云讽诵即孤起颂成者谓圆成实性论者所
以释此性者也大慧岂不知宝性从坚觉而生语
言由七处而发内外经论从语言而起意有在也
先德云鹁鸠树上啼意在麻里畬唯忘言象者得
之。】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
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
331-A¶ 第 807b 页 X17-0807.png

【此广问十界差别名相也饮食爱欲是众生根本
故先及之阿含经云劫初众生皆食地肥及田美
稻饥则食饱则止复有私多取者因而争竞始立
田主以统治之是谓刹利名之为王此特护财小
王耳若转轮王具有七宝飞行自在化导众生其
轮有金银铜铁之异其王有四三二一天下之别
此人王之最尊者也乃至诸国土中粟散小王各
各不同皆以何法守护国土诸天则下自四天上
极非非想地则上自四洲下至地狱也日月星宿
即三种天子解脱是无学修行是有学如小乘以
二果三果为修行證四果为解脱大乘以入地为
修行證妙觉为解脱弟子几种如智慧神通多闻
说法等阿阇黎云轨范师几种佛如法佛报佛应
化佛几种生谓本生意生及化生也魔即天魔鬼
魔之类异学即九十六种外道法自性与心即佛
与外道所说心性如佛有三自性有七种性自性
第一义心如凡小外道以有无为自性以肉团为
心六识为心冥谛为心乃至施设种种心量各各
不同此皆云何而致。】

「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至财富
331-A¶ 第 807c 页 X17-0807.png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此广问根性差别名相也空风云变幻不测者念
聪明知仁识义者草树全无知觉者象马鹿是蠢
然不知礼义者而人中复有不知仁义竟捕取而
食者有卑贱而丑陋者不知何因而致也六节者
西域以两月为一节即六节师计时外道也阐提
此云信不具极恶之人也不男有五有生而不具
男根者有阉割者有妒人行淫而自无者有男女
互变者有半阴半阳者即生剧妒变半也不女者
螺筋鼓角脉也修行退者谓退为魔外为诸趣修
行进者谓进为住行为向地禅师是以向上事接
人者财富谓货财富足之人不知何因而致也释
种者本行经云大茆草王得成王仙被猎师所射
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而开一出童男一出童
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即灌顶甘蔗王女名善贤
为第一妃瞿昙释种即其裔也长苦仙即苦行仙
人其所教授即忍辱法门也一切时谓三世一切
刹谓十方名谓名号色谓形色如来不许食肉制
断肉者何故夜叉之好食肉者不知又何故也此
段空中风云与林中草树为一对念聪明与象马
鹿一对男女与不男不女为一对财富与卑陋为
331-A¶ 第 808a 页 X17-0808.png
一对修行进与修行退为一对如来与阐提为一
对食肉与不食肉为一对。】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此广问世界差别名相也如娑婆世界在华藏界
第十三重住其中形状有如日轮形半月形莲华
形师子形箜篌形腰鼓形众华形世界有侧者覆
者如帝网珠交相涉入者或悉珍宝所成者或不
假日月光明而正报依报自有光明者此等世界
有无量差别此皆何因之所致也。】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几时正法几时住。」

【此广问如如差别名相也随机赴感曰化佛詶其
宿因曰报佛体性无二曰如如本觉显照曰智慧
如如即法身也舍那报身不于欲界得菩提必于
色究竟天者以是三果圣人所住是净居故善逝
者谓巳出世而又能入世故曰善般涅槃此云灭
度言佛既灭度谁当持此正法眼藏天师即如来
别号久如犹几时也正法住世实有定期由此减
劫至彼增劫人寿四万岁时佛法乃灭唯迦叶持
佛袈裟待弥勒下生授之然后入灭。】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331-A¶ 第 808b 页 X17-0808.png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解说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此广问正智差别相也悉檀此云遍施谓以四法
遍施众生一世界悉檀令人得欢喜益二对治悉
檀令人得灭恶益三为人悉檀令人得生善益四
第一义悉檀令人得悟理益见即所被之机谓见
如是人即与说如是法今所见有几种也毗尼此
云律比丘分即比丘四分律谓大小二乘既总是
毗尼云何又分小乘为四分律也既大小二乘同
名出世云何初地菩萨才断分别执即能现百佛
界身而二乘巳断俱生百无所受者秪能现十八
神变云何五地菩萨通达世谛涉俗利生而二乘
人不能涉俗云何七地名出世间方得念念正受
而二乘巳得百无受愿为说其所以既曰僧伽即
名和合云何复有坏僧滥厕其间若狮虫者既如
来称大医王其所说法皆能治人之病名医方论
然不能尽医众生之病此又何因所致也世尊说
法既有种种差别云何又言贤劫三佛悉皆是我
拘留孙此云所应断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迦叶
此云饮光也既今佛古佛是一则佛佛道同何不
331-A¶ 第 808c 页 X17-0808.png
演说一相一味之法而分邪分正说断常我无我
法何不演真实义而复分别种种妄想心量此皆
正智之差别故详问之。】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此问器界差别名相之馀也男女林亦云尸陀林
其果如男女之状熟则颜色艳美未几即堕地状
如死尸臭秽不堪佛令弟子多依此林修不净观
诃梨具云诃梨怛鸡此翻天上持来阿摩勒实如
胡桃鸡罗巳下皆山名谓仙闼婆何故不住人间
天上而住此等山也巳上一百八句皆从寂灭一
心流出种种差别之相菩萨了之名差别智先德
云涅槃心易晓差别理难明故大慧一一详问而
为学菩萨道之程式也。】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五地菩萨始学世间法唯如来尽物之性故能尽
知世间法名世间解即十号之一也谓汝所问百
八句义一一皆是大乘菩萨度生法门亦是诸佛
所證性自性第一义心故赞其善问而允答也。】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唐译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生
与空刹那是有为法不生与涅槃是无为法举此
二种则世出世法无不毕具然究其极至不唯生
331-A¶ 第 809a 页 X17-0809.png
灭刹那空相诸有为法无有自性即涅槃不生灭
性诸无为法亦无自性若生死有自性永不能入
涅槃若涅槃有自性永不能入生死唯无自性故
可生死可涅槃大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
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
性所谓无性无何等性所谓无相性无尽性无生
性无灭性无我性无非我性无众生性无非众生
性无菩提性无法界性无虚空性亦复无有成正
觉性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
度众生故知无性是一切诸佛谈心要诀以一切
法缘生无性故不得凡夫法不得圣人法无性缘
生故若真若俗不相混滥此寂灭一心所以具有
种种差别而种种差别实与寂灭一心无预也是
则一答俱销无俟馀说但为浅识钝根更添忉怛
耳。】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
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洲诸刹土地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
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
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我自性想所想
(能想是心所想是境)及与现二见(即从能想所想而起断常二见)乘及诸种性
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𦦨得向
(得即四果向即四向)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
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郁林迷惑通(即林树蔓草聪明等)心量
331-A¶ 第 809b 页 X17-0809.png
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
诸明处。」

【此皆总领大慧所问之语参差不齐不必硬配。】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尘虮羊毛[𪍿]麦尘钵他几[𪍿]麦阿罗[𪍿]麦几
独笼那祛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为有几阿㝹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问何须问馀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𦦨几阿㝹风阿㝹复几
根根几阿㝹毛孔眉毛几。」

【凡三界有形之物必有数量今大慧自谓通达大
乘深穷万法故以一百八句咨请然犹坐在法界
量里未能一一穷其数量所谓得其大而遗其细
故世尊补出令其更当穷微讨细勿自生满足也
且以等觉菩萨智慧校如来智慧如以爪上之土
较大地之土此菩萨所以称大慧未是无量慧若
如来则證无量慧矣故法华云诸佛智慧甚深无
量唯无量而能尽其量也初四句总举器界根身
大小长短一一皆是积聚几多微尘所成须弥居
大海中入水八万四千由旬出水亦尔诸山即七
金之髅海即香水甘水咸水海之类日宫纵广五
331-A¶ 第 809c 页 X17-0809.png
十一由旬纯以天金及天玻璃所成月宫纵广四
十九由旬纯以天银及天青琉璃所成上中下众
生即十二类生也一刹即一佛刹以大千为限一
一刹广举微尘刹土言一一刹土皆积聚几何微
尘所成也五尺为一弓二尺为一肘二尺五为一
步合二步为一弓合二弓为一丈合二十丈为一
息合八十息为一拘楼舍是一里半由延二十里
一由延四十里此即世界之里数也七微尘成一
窗隙尘七窗隙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
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
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
麦[𪍿]大麦也钵他一升也阿罗一斗也独笼一斛
也那祛梨十斛也勒叉十万也举利一亿也频婆
罗一兆也谓积几微尘而成[𪍿]麦积几[𪍿]麦而成
此一升一斗一斛乃至一兆也阿㝹尘也舍利沙
婆芥子也赖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铢也迦梨
沙那两也婆罗斤也谓积几尘而成一铢一两一
斤也弥楼即须弥山几波罗弥楼者谓积几婆罗
而成须弥也此等数量皆是汝所不知固所当问
而不问反问汝所巳知之馀事何哉声闻巳下正
显四圣身量虽大小不同身量各异皆是积微所
成而汝不能穷其数者何也风火即四大之二谓
四大六根乃至毛孔眉毛等皆积几尘而有也盖
大慧于广大处巳知其要于精微处未能究尽故
331-A¶ 第 810a 页 X17-0810.png
勉其当问而当究也先德云一微空故众微空众
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
微故善财入普贤一毛孔中见世界重重无尽大
经云有一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中一切
尘亦然有一智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广
饶益众生故知欲穷大千经卷当从穷微尘始知
微尘下落则知广大寂灭一心矣此世尊所以谆
谆也。】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云何现巳灭云何净诸觉
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
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
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广施设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
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觉阿迦尼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为如如平等智慧佛
331-A¶ 第 810b 页 X17-0810.png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馀众多佛子所应问。」

【此总牒问辞竟而美其当问也此者即指大慧所
问者馀众多即如来所补出者言汝所问一心差
别之相皆是称理之谈殊非漫然要知不独汝所
问者应问应究即我所说其馀众多之事亦应问
应究也。】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

【言汝所问者虽圣凡有异净秽不同然一一差别
之相皆与无差无别者相应所谓即此相离此相
即此物非他物故触目所见者无非一相一味之
法何有差别诸见哉只此二语则知寂灭一心遍
一切处所以四生九类皆于自性身中显现以自
真心为一切万有之性故随为色空周遍法界循
业发现果报不同处异生则业果浮沉生死相续
在诸圣则法身圆满妙用无穷隐显虽殊一性不
动然则诸法本来寂灭不可言宣今于无言说处
假立言说次第建立种种诸句汝当善听而得之
言外也。】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
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

【言汝上来所问一百八句若诸佛所见触目菩提
更无异法所谓合江河淮济为一水镕盘瓶钗钏
331-A¶ 第 810c 页 X17-0810.png
为一金也华严疏云性非事外曾何乖于种种种
种性空曾何乖于一性是以缘起之法总有四义
一缘生故有二缘生故空三无性故有四无性故
空无性缘生故空则非断见无见之空是名真空
缘生无性故有则非常见有见之有是名幻有故
得常种种常一性今言不生即生者所谓无生而
生业果俨然也常即无常者所谓不生不灭是无
常义也相即无相者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来也无而忽有曰生生法暂停曰住住别前后曰
异时之最促曰刹那今则观生也若石女之怀胎
观住也若阳𦦨之翻波观异也同浮云之万变观
灭也类狂华之谢空观刹那也实未曾动著一丝
毫所以如来八相成道乃至入灭未曾离刹那际
三昧故总云非也。】

「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
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

【因缘无性论云阿难调达并为世尊之弟罗睺善
星同是如来之胤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兴逆
害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收以此而推
谅可知矣若云各有自性不可贸迁者此殊不然
至如鹰化为鸠本心顿尽橘变成枳前味永消昔
贫今富定性之理难夺先贵后贱赋命之言何在
吕望屠牛之士终享大师伊尹负鼎之人卒登相
位戴渊四邻所患后著高名周处三害之端晚称
331-A¶ 第 811a 页 X17-0811.png
令德阇王无间之罪翻然改图育王莫大之愆忽
能遵善若依自性之理岂容得有斯义故知有情
无情皆无自性尽随心变但逐缘生故曰自性句
离自性句由无性故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故曰空句不空句法性如是即起断常中边等见
皆是以尺量空持蠡测海言断者即七断灭论常
即四遍常论边即小乘假实二边大乘空有二边
中即假施设中道真实中道不假不实中道不有
不无中道也须知非离边有中亦非即边是中若
离边求中则边见未泯若即边是中则中解犹存
故总云非也。】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
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
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
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

【烦恼及爱染因缘也善巧方便净因缘也若染净
实有自性则狂者终狂圣者自圣以无自性故随
染缘而成染随净缘而成净而实非染净也圆成
实性虽是众生现成具足而以种种譬喻演说开
导然无一喻可能喻者故强立能说此法者为之
师能听此法者为弟子法建三乘性开五种其中
实无说者听者三乘五性之别故总云非也。】

「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
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
331-A¶ 第 811b 页 X17-0811.png
乐句。」

【即诸佛菩萨乘大愿力而以身口意三轮现通说
法鉴机标相曰此我相此人相此众生相此寿者
相而复标曰此有相此无相此是亦有亦无相此
是非有非无相等而实四句百非悉皆离绝即其
所缘自觉圣智境界现得真实受用法乐亦是此
心常分何曾有一毫受用乐相乎故总云非也。】

「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水句非水句弓
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
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句术
明处句非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

【即我所说大而刹土细而微尘大种大种即实句
也乃至地水风云等虽是积聚微尘大种所成究
而言之悉无自性皆是众生循业发现故迦叶云
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从众生不可思议业因缘
出非真实有至于汝之所问五明伎术总不出乎
名言之内都无实义所以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与
我灵觉何干涉故总云非也(两数句一是算数之数一是数量之数)。】

「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
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
涅槃句尔𦦨句非尔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句。」

【不独名言不实即汝所问自性及与心种种施设
量皆是随情逐妄立种种名然心之与性本非二
物迷则结性而为心悟则转心而为性正如水之
331-A¶ 第 811c 页 X17-0811.png
成冰冰还成水岂有二哉心性既尔则五阴众生
亦复如是故知离五阴无众生离众生无五阴然
五阴众生尚属所迷固是虚妄即以智慧观察照
破五阴净除尔燄超生死而證涅槃亦是虚妄所
谓生死涅槃同于昨梦故总云非也至于不达自
心而心游道外者为外道此亦指其迷心逐物而
言外亦非真在道外也。】

「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𦦨句非
𦦨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
句。」

【即汝所见国土侧覆横斜或净或秽杂乱不一悉
如幻梦即幻梦等岂真实有幻梦等耶亦是随业
所现故亦非也。】

「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
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
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
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

【即汝所问诸天有几种虽三界诸天优劣不等总
是浮虚妄想凝结妄想若除天于何有然饮食淫
欲虽曰寿命根元而诸天四食不同六天淫欲亦
异谁谓食色有性哉至于所问起诸见者虽见刺
难拔见坑难出而一见自性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亦非实有又汝所问几波罗几戒虽波罗有十戒
有七聚三聚等然皆随机设化而非实有彼岸可
331-A¶ 第 812a 页 X17-0812.png
到戒性可持亦由对此岸可离而云彼岸可到毁
禁可止而云诸戒可持故亦非也至乎日月星宿
虽各有天子主持皆是八万四千精耀乱想之所
凝结岂真实有然而二乘所修四谛所證四果与
夫无想定中想灭复起之类虽邪正了然总非实
證故曰非也治句者唐曰医方亦是医师对病施
设既对病设方则病去药亡岂可执哉相句凡三
出初曰相者是名相之相是通指十界圣凡之相
也次曰相者是标相之相谓建立有无我人等相
也此云相者即形相之相是通指诸趣之形相也
前为能治此即所治前之能治既非故所治亦非
也。】

「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
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

【支句唐云支分即七觉支八菩提分也谓此三十
七品助道法皆是二乘巧修发悟之处故曰巧明
处禅即是所修之定现即是悟虽始迷后悟但是
路途之乐未是到家消息故曰非也。】

「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
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
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
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
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
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
331-A¶ 第 812b 页 X17-0812.png
节句郁树藤句非郁树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
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
字句非字句。」

【护谓守护族谓种族谓三界之内有同类之族有
閒散之仙有主治之王有护国之法有摄受之教
有贵重之宝有授记之人有不信之夫有男不男
女不女之异有嗜好之味有所作之事有分段之
身有计度之念有妄起之动有对尘之根有有为
之具有无为之法有不爽之因果有不谬之时节
有色究竟为圣人居有郁树藤为禽兽窟有种种
杂乱身有种种差别语有守毗尼而作净行有住
静处而建立文字然总是妄想所摄无性所收悉
如幻化故云非也。】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
修学。」

【总计上文有一百零四句唐译以有品句分作有
句无句而少一数句以起灭分作起句灭句而少
一无为句至自證圣智现法乐句唐分为二此合
为一又少一决定句若添此一句总有百八句之
数是百八句皆云非者以寂灭心中不但一切有
为染污法不可得即一切无为白净法亦不可著
故法界观云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不可
受以离念境界唯證相应故此即先佛所说诸佛
心第一自觉之境界所以般若文殊分云若知无
331-A¶ 第 812c 页 X17-0812.png
性即知无法若知无法即无境界若无境界即无
所依若无所依即无所住如是开示如是信入名
真实句名金刚句故修学大乘者应当修学此句
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
生住灭。」

【大慧先以百八句仰咨世尊总以非字遣之以直
显如如之体而三界唯心之旨朗如星月矣大慧
岂不知寂灭一心大总相法门体中纤毫不立乎
乃复遽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者何故良以真如
之体不变不坏迥超生灭而真如相用全在生灭
识中显示唯佛一人圆證真如不生灭性次自等
觉至凡夫地若望圣贤阶级悬如霄壤若约异熟
不空生灭尚在即等觉菩萨类皆坐在无明窟中
若不请如来详说则儱侗真如无智妄称一切智
说故大慧虽领世尊之语而亟请生灭识者正欲
显真如相用差别也故马鸣以一心分真如生灭
为二门故曰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
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故世尊先
标诸识之用次出诸识之相三显诸识之体然后
立真唯识比量以显万法唯识之宗使凡圣邪正
丝毫不滥直令观察流注枯渴识情始得證入真
如平等法性故详问之。】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
331-A¶ 第 813a 页 X17-0813.png
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
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言流注者谓第八现识三相微隐是细中之细故
名流注此流注识全是真如不生灭性因无明不
觉忽与生灭和合转而为识名流注生长劫相续
名流注住始从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得少分
灭直至金刚道后一念相应慧顿断生相无明名
流注灭言相者谓前七种识三相粗显以是细中
之粗粗中之细又粗中之粗故名曰相然此粗相
但就流注住中分为三相七识初生名相生即与
前境和合相续不断名相住从信相应地断执取
相是灭粗中粗相从初地断相续至七地断智相
是灭粗中细相自八地断现相九地断转相是灭
细中粗相名相灭也以流注即相中流注相即流
注中相故诸识皆有二种生住灭也然粗细虽殊
至于交相熏变皆莫知其所以然故非思量所知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未曾离念故若得无念则知
心相生住异灭矣。】

「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相者谓前七名分别事识亦名转识而相名转
相论云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转相
有二若就无明所动转成能见者在本识中若为
境界所动转成能见者在事识中也言业相者谓
第八名业识而相名业相论云一者依无明力不
331-A¶ 第 813b 页 X17-0813.png
觉心动故不生灭者名真识而相名真相问既标
诸识有二种生住灭而复标三相者何故是显转
相业相有二种生住灭而真如之相未尝有生住
灭也古释云此三种相通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
识皆起皆有生灭故心动是业八识皆动故八之
真性俱名真相故盖业相巳统六粗而转相亦通
三细故下文云四因缘故眼识转又云种种诸识
浪腾跃而转生皆转相也心名采集业又云业相
犹波浪皆业相也又云常清净无相是真相也以
真如寂灭心不变随缘不染而染故有业转二相
以真如寂灭心随缘不变染而不染故有真相也。】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
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
现亦复如是。」

【论云现识者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
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
一切法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分别事识者论中名
意识亦名分离识以随事攀缘分别六尘故此中
真识即如来藏寂灭一心而此现识即赖耶识也
然此现识无别自体即是如来藏心以不觉故与
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者能含染净目为
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即是如来藏
故曰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即如来藏故偈云佛
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331-A¶ 第 813c 页 X17-0813.png
此中三识若约马鸣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
异名阿梨耶识则是以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和合
为宗若约护法唯以现识与分别事识和合为宗
虽各出手眼义归一途古德云若言众生心性同
诸佛心性别教也圆教心性是一寂光无彼无此
极十方三世佛及众生边际成一大圆镜但是一
镜无有同异佛及众生一镜上像耳问今此镜是
约法相宗立约法性宗立答若约法相因缘对待
门即本识为镜此中所立是也若约法性即如来
藏寂灭一心为镜如起信云复次觉相者与虚空
等犹如净镜是也问何以此中但言现识及分别
事识不言末那答有现识必有末那依彼转缘彼
故有意识必有末那意识以末那为根故应知末
那细分通现识粗分通意识故举现识事识而末
那在其中矣。】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前巳标诸识以生灭为宗此复出其因也坏即转
相业相而不坏者即真相也由此二相展转因故
能成立生灭之宗也此展转因若据马鸣即是依
真相而转业相即第八识依业相而转转相即第
七识依转相而转现相即前五识复转现相而成
智相相续执取计名等相即分别事识故起信云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
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
331-A¶ 第 814a 页 X17-0814.png
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等若据护法即是第八
含藏种子能发前七现行现种交熏互为因果故
论云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性亦常
为果性瑜伽论云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
自性为因是因缘义自性言显种子自类前为后
因他性言显种与现行互为因义摄大乘论云藏
识染法互为因缘犹如束芦俱时而有此性相二
宗展转因之不同也故大经云眼耳鼻舌身心意
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以眼等八识为
能所熏展转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而无
能转者是以举体性空方成流转即此八识名无
体性无实我法而为其主若使有性则不可熏变
安能流转故举此展转因者正欲破外道小乘实
我实法也。】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
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此别明八识展转相生因也熏有二义一熏习谓
熏心体成染净等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
资等变亦有二义一变现二转变若依护法独取
熏习转变一义谓以前七为能熏第八为所熏第
八为能变前七为所变谓前七相见现行熏第八
第八转变相见二分种子前五能熏第八相分种
第六能熏第八相见二分种第七能熏第八见分
种于是第八复变起前七现行以能熏所熏能变
331-A¶ 第 814b 页 X17-0814.png
所变如是如是而不觉知故曰不思议熏不思议
变故唯识颂云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
力故彼彼分别生此则前七为现识因也然识有
多名以能含藏诸种子故曰藏识为前七业所招
感故名业识以能变起诸现行故名现识现字与
变字照应言分别事识所以能取种种尘者悉由
第八含藏前七种子念念受熏故眼能见色乃至
意能取法如外无六尘现行熏内无无明种子熏
则眼等六识不能分别六尘矣由内外交熏无间
故第七能缘带质境第六能缘三类境前五能缘
性境是则第八为前七之因也若约马鸣以依真
如法故有于无明为诸染因此即业相以有无明
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此即
转相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
起念妄现境界此即现相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
也言不思议熏变者谓真如本不可熏而为无明
熏名不思议熏真如之体本自不变而今随无明
缘成一切法名不思议变此现识展转相因生也
取种种尘者谓现在取六尘境也无始妄想熏者
即无始见爱熏习也故起信论云无明熏习义有
二种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故即经所云
不思议熏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
识故即经所云无始妄想熏此即分别事识展转
相因生也。】
331-A¶ 第 814c 页 X17-0814.png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
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
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
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
想。」

【此别释展转相灭因也若约护法覆是盖覆义正
指等觉无间道一分极微细所知愚以能盖覆真
识故至解脱道用金刚慧一念顿断则我法二执
虚妄习气一时顿灭则一切依根之识应念都尽
如前五识依五根六以七为根七以八为根八又
以七为根故一分极微细所知愚空而一切依根
之识皆空所谓皮既不存毛将安附所谓流注灭
而相灭也言相续者即流注变文耳所因者即因
缘依所从者即俱有依及等无间缘依所缘者即
所缘缘也是其所依者言此三者是心心所之所
依也故唯识云诸心心所皆有所依所依有三一
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离自因缘必不生故
二俱有依谓内六处离俱有依必不转故三等无
间缘依离开导依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
名有所依然此三者皆属无始无明熏起若所缘
缘者即自心所现眼等五识所取五尘境相也言
此相续识原非实有内以无明种子为亲因缘又
以俱有依为增上缘又以开导依为等无间缘外
以五尘为所缘缘于是内外交熏念念相续无有
331-A¶ 第 815a 页 X17-0815.png
间断必使内因外缘双销并尽而后相续识灭所
谓相灭而流注灭也若约马鸣以有真如法故能
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能令妄心厌生死苦
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自信巳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
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
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所谓相灭而流注亦灭
也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
因缘俱灭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所谓流
注灭而相亦灭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
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
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大慧转识藏
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
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
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
异外道断见论议。」

【上以真识现识及分则事识和合为宗以坏不坏
相展转因此以泥团微尘金庄严具非异不异为
同喻成立马鸣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之宗亦能成
立现识与事识和合真比量之宗也以微尘与金
喻藏识真相以泥团与庄严具喻转识也若泥团
与微尘异则泥团应非微尘所成今泥团实是微
尘所成则知非异若泥团与微尘不异则泥团坏
331-A¶ 第 815b 页 X17-0815.png
而微尘亦坏应无分别若转识与藏识真相异则
藏识不应以转识真相为因今藏识既以转识真
相随缘而成藏识则知不异若转识与藏识真相
不异则转识灭时而藏识真相亦应灭然藏识真
相实不灭则知非不异故复示之曰前言相灭则
相续灭者非是藏识真相可灭以藏识真相即是
真如尚无有生欲何为灭但是藏识一分无始无
明业相为可灭耳非自真相灭也言自真相者本
觉之心不藉妄缘性自神解名自真相此约不一
义说随无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与本不异亦
名自真相此约不异义说是则前标三相深为有
用若自真相果可灭则藏识亦可灭矣反显藏识
由真妄和合而成妄虽灭而真体不无也故论云
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若藏识真相实可
灭者是与断灭外道议论无异则谁为能證谁为
所證哉故密严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
金与指镮非异非不异唯识论偈云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明知天亲
亦用如来藏为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立不变不
许随缘耳今约马鸣申量云真识藏识及分别事
识是有法和合为宗因云坏不坏相展转故同喻
如金庄严具复约护法申量云藏识与分别事识
是有法和合为宗因云坏不坏相展转故同喻如
泥团微尘此二量皆是高建法幢支也若异此唯
331-A¶ 第 815c 页 X17-0815.png
心唯识量皆堕外道议论矣。】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
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
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
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此出外道断灭论也彼谓摄取境界之分别事识
灭则第八无始流注之识亦灭不知八识自体即
是真识名真常流注自无始至今随缘而生随缘
而灭不知本未尝生未尝灭也若谓此流注者可
灭则无始时流注应断胡为至今流注而不巳乎
是则真常流注亘古亘今不断不灭为诸法生因
明矣而外道昧此反谓流注生因非如眼识因色
光明集会展转生别有异因为作者生言异因者
犹异端也所谓异因者何有执六句胜妙义中大
有和合为作者因如胜论所计有执二十五谛中
冥初三德为作者因神我为知见受用者如数论
所计此中士夫即神我也有执大自在天体实遍
常为作者因能生诸法如涂灰所计有执时有作
用为作者因能生万物如时敬外道所计有执极
微实常为作者因能成色心等法如路伽所计以
此等皆不根于坏不坏相展转因皆所谓异因也
如弥勒所修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
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
性流出无量如来然则外道所计总不外此识心
331-A¶ 第 816a 页 X17-0816.png
流出彼不以此为因而反以识心所流出者为因
岂真因哉若果识流注者可灭谁为出生士夫自
在等而以为作者耶且彼所言作者是生灭法反
计为常而藏识真常流注者反为断灭是以常为
无常无常为常均为断灭论议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
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此因外道计断灭论是以法性为无性也故以七
种性自性表之以见诸法各有自性况性一切性
者而自无性乎集自性者即眼识色明集会而生
之集一切圣贤皆由此集而有差别如声闻见苦
而断集缘觉悟集散而观离菩萨知集本无和合
诸佛以集为第一义心外道于集上起有无见正
如天人之见饭色饿鬼之见恒河饭饭不同水水
各异皆随自心现量故见诸集差殊而集性自性
未尝异也虽一切法仗因托缘集会而生而所生
万物性性不同相相各异如瞽瞍性顽而帝舜性
孝帝尧性慈而丹朱性傲是所禀之性各有自性
也周公之状如断椔皋陶之状如削瓜传说之状
如植鳍仲尼之状如蒙俱是所赋之形各有自性
也地性坚水性湿火性燥风性动是大种性各有
自性也松本直棘本曲鹄本白乌本黑是因性各
有自性也阳燧见日而出火方诸见月而津水琥
珀见草而粘慈石见铁而吸是缘性各有自性也
331-A¶ 第 816b 页 X17-0816.png
矿因销而成金璞因斲而成玉木因削而成器是
成性各有自性也故后文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
性岂断灭之谓乎问前云趣至无自性此云有自
性岂非前后自语相违耶答以真如不守自性而
能随缘成一切自性故在因而因在缘而缘在天
而天在人而人外道昧此以无自性法作断灭论
故复以有自性表之如首楞严云一切世间草叶
缕结诘其根源咸有体性况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亦是此意故宗镜云有自性是表诠无自性是遮
诠以外道执有自性故以无自性遮之以外道执
无自性故以有自性表之。】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
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他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上既说七种性自性皆是真如不守自性所成名
依他起性若能了此即是第一义谛故示七种自
性而复示七种第一义心也言心境界者谓触目
全是清净宝觉更无别法下文云无心之心量量
者自性处是也慧境界者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
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是也智境界者采集
业说心不采集为智是也见境界者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声是佛声所谓佛知佛见是也超二见境
界者离有无一异俱不俱是也超子地境界者菩
萨等观众生如一子地今亦超之下文云我说此
诸乘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是也
331-A¶ 第 816c 页 X17-0816.png
如来自到境界者即自觉圣智不由于他通达佛
法是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
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
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
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
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
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此上七种境界是三世诸佛于七种性自性边通
达第一义心即以第一义心应凡夫成就世间法
应三乘成就出世间法应最上乘成就出世间上
上法大涅槃经云十二因缘法下智观故得声闻
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
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由得第一义心开圣慧
眼故能入真入俗建立施为凡所建立皆是第一
义心自觉境界不堕二见故不与外道恶见共自
相即真谛境共相即俗谛境然所谓恶见共者岂
别有共处哉即于如来七种自證境界以自妄想
作此妄见耳由彼愚迷而不觉知是自心所现如
镜像水月本非有无而妄立有无分齐自生障隔
不能通达自性第一义心自谓流注亦灭诸性无
性反计作者是常此皆愚痴凡夫恶见所噬于自
性第一义心作此二见不知性自性第一义心乃
藏识真相诸佛非此无由成就世间出世间出世
331-A¶ 第 817a 页 X17-0817.png
间上上法其可断灭论乎。】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
幻境随见今当说。」

【此言外道不觉自心所现于如幻境认以为实计
常计断依此而修转沉三界所谓以苦舍苦安可
得哉果能断三有苦因灭三界苦果则能随见自
心所现种种如幻境界决不复堕断常二见此正
修行出苦之要故我为汝说也此错简当在若复
诸馀沙门之前。】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现及事时住
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巳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
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
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
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燋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
界入性巳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
第生。」

【此广破有无二见也外道有内外二种内即沙门
外即婆罗门也言外道不以诸识展转为生因而
妄计异物为生因生因既异住灭亦然故详破之
唯识量中一切诸法从现识现而数论计因中有
果一切诸法从有因生胜论计因中无果一切诸
法从无因生故曰有种无种因果现故中论破云
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
缘时敬外道妄计一切事业依时而住时为作者
331-A¶ 第 817b 页 X17-0817.png
为常住因中论破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
尚不可得何况当有时唯识量以阴界入法皆依
识生依识住依识灭所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而附
佛法外道计阴界入从次第缘生缘住或说缘生
即灭此与相及流注展转生住灭异矣故中论破
云若谓诸法于三世中次第生起若现在诸法与
未来作次第缘未来诸法未生与谁作次第缘若
未来巳有即是生何用次第缘现在诸法无有住
时若不住何能为次第缘若有住则非有为法以
有为法常有灭相故若灭巳则不能与作次第缘
若言灭法犹在则是常若常则无罪福等此则唯
识量中相及流注可作展转因而彼所计皆成断
灭矣故总斥之曰彼之所为相续者既巳断灭则
凡所作之事生灭之法若三界诸有与夫外道所
计涅槃乃至二乘出苦之道出世之业所證之果
所修之谛皆悉破坏成断灭论故下文云彼一一
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有所以者
何由彼不见藏识为诸法始非其分故由其无分
故妄生穿凿非因计因非果计果即此现前巳成
灰断而欲未来得道得果无有是处应出量云外
道小乘一切因果是有法破坏断灭宗因云有种
无种现故时住故缘阴界入生住故生巳灭故同
喻如破瓶焦芽破瓶不作瓶事喻果不成果焦芽
不作芽事喻因不成因既巳断定复详示之曰若
331-A¶ 第 817c 页 X17-0817.png
阴界入属过去者过去巳灭属现在者现在今灭
属未来者未来当灭此则三世无因皆悉断灭乃
复计为从次第缘能生果者如邀空华而结空果
特汝自心作此妄想见耳以汝所计之因是断灭
无因焉有无因而能生果者哉故曰无因故彼无
次第生问三世次第因缘生一切法是如来所许
何故阴界入从缘生缘住缘灭者亦皆破之答中
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能说
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故知三世次第因缘是如来
假借以入不生不灭因缘耳此经专以坏不坏相
展转因成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之宗故即小乘
三世次第因缘亦皆呼为附佛法外道此正弹偏
斥小之时故作峻厉之语以激之令其取證不生
不灭大事因缘耳此义甚深知者亦希。】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
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识有如是过
所作事业悉空无义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
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
从本巳来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
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
切智说。」

【前计微尘自在等是他生计士夫是自生计有种
无种等是无因生此计共生也外道见圣教说三
缘和合而生诸法故亦计之如数论计五唯生五
331-A¶ 第 818a 页 X17-0818.png
大五大生十一根是也然圣教以根尘和合为生
识之缘今以有种无种为生识缘不知有种无种
皆非识缘既无生因何从而生识果哉若使无因
而能生果是则龟应生毛沙应生油有是理乎今
既无因决无得果则汝所立三缘和合之宗是自
破矣由违背我大乘决定真唯识量眼识色明集
会而生之宗故也有种无种生识之说有如此过
不但自坏其宗即其所作事业亦托之空言而巳
岂有实义乎哉故总斥之曰彼等外道说有三缘
和合之宗亦复自谓有所作之事业有所传之教
法有因果之自相有三世之种子一一皆从有种
无种识三缘和合而生此其计非一日说非一人
从本巳来世世相承能成事业祖祖孙孙递相授
受不知悉由自妄想地之所流转自巳恶见之所
熏习作如是说彼虽愚痴无智慧眼亦由邪师恶
见所噬邪教所迷直至于今醉心不觉其实无智
而妄称一切智说应申量破云有种无种为有法
和合生识为宗因云悉空无义故喻如龟生毛沙
出油巳上广破邪因邪果此下详示正因正果。】

「大慧若复诸馀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
闼婆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
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唐云作是观巳
离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
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
331-A¶ 第 818b 页 X17-0818.png
心起随入分别(唐云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所现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
思惟恒住不舍)。」

【诸馀沙门婆罗门是除前二种外道别指二种正
修行者谓前二种外道不了一切法唯心所现妄
立种种异因终无实果若我正因弟子修习唯心
观者观一切法本无自性如浮云火轮如寻香城
观一切无生如幻如阳𦦨如水中月如梦内身外
尘皆从自心变现悉由藏识含藏无始无知业爱
三种虚伪因缘所变不离自心作是观巳离分别
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盖说是名而所说即义也
若离妄想因缘则分别我执伏若名义空则分别
法执伏此当三资粮位时也二执既伏唯心直进
观察所受用之器界及能受用之根身皆从藏识
建立观即观智所观即根身器界及识也既知根
身器界是藏识现本无实体不生取著而能取之心
所取之境两不相应故外无所取而所取空内无
能取而能取亦空故离生灭虽曰我法俱伏心境
两空犹有自心起随入分别之智在然而未至无
分别也此当四加行作四寻思观时也唯识论云
先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观无所取立为煖位依
明增定发上寻思观观无所取名为顶位依印顺
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
顺乐忍立为忍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
空立世第一然犹未能真住唯识以现前犹有少
331-A¶ 第 818c 页 X17-0818.png
物故故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
故非真住唯识此中自心起随入分别者所谓少
物也。】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
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
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
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
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
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
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
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
来身。」

【若断分别我法二执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七识
为平等性智方得生死涅槃平等今言不久当得
者以有少物在也若无少物便得真住唯识矣故
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既离二取證平等性观涅槃即生死
故不住涅槃而起大悲善巧方便不待开发以无
师智自然智繁兴大用度一切如幻众生虽汲汲
度生不见有勤劳之相所谓观空而万行腾沸也
观生死即涅槃故不住生死而能远离内外境界
毫无染著所谓涉有而一道清净也彼虽远难非
若小乘畏而避之由其照破法执直见自心故自
心外无片事可得由是而创登初地證遍行真如
331-A¶ 第 819a 页 X17-0819.png
名随分觉故曰次第随入无相处从是而渐断渐
證以至八地俱生我执巳尽得證无生法忍入寂
灭定而为定相所醉不肯度生故设三桥七劝以
开导之复从定中以如幻观观察三界如幻得如
幻三昧故不起灭定而能超越无生即登善慧现
大法云兴大法雨度脱如幻众生得住般若波罗
蜜既登此地复从法云而入等觉以金刚智顿断
生相无明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
所作智顿入妙庄严域證妙觉身自然而有不思
议业用至此则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
一悲仰神通自在方便具足故无刹不现无类不
入此等胜用始由修习唯心识观故得渐断渐證
至最后而得如来身也。】

「是故欲得如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
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
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
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
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
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此结劝当学也当远离阴界入等是牒前妄想因
缘所作现行及无始虚伪生灭法皆所当离也又
言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为三有之因应当唯心
直进而观察也唯心真进是用心之法言唯是一
心直进观察无始流注为三有因如猫捕鼠首尾
331-A¶ 第 819b 页 X17-0819.png
一直更不当瞻前顾后也又当思惟八地之无相
佛地之无生若得成就无相无生二种境界便得
到诸佛自觉之趣则无师智自然智一时皆證得
心自在不待开发自能兴起无功用行如摩尼之
现众色随诸众生种种心色而以化身开诸度门
随其心量而度脱之一一皆令从地至地渐次增
进入于如来妙庄严域而后巳其效如此故复叮
󳮭告诫之曰我此唯心识观以为法施自利利他
最为胜善超出一切法门应当修学勿自怠也故
宗镜云若迷无始即法性而为无明若了即今即
无明而为法性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
染无明之于法性遍应众缘名之为净譬如清波
浊水湿性不殊清水既由缘而浊浊水亦由缘而
清是以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起不离刹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
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
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
摩罗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
境界法身。」

【此详问藏识海中生识浪之所以也心意意识五
法自性相领前章旨以七种性自性是依他起性
是名相如来了之名七种性自性第一义心是正
智如如外道迷之成遍计执是妄想故曰五法自
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者领前唯心识观是诸
331-A¶ 第 819c 页 X17-0819.png
佛所行境界及法身菩萨所行境界也自心见等
所缘境界不和合者领前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也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者领前真相识也一切
佛语心者总领前所说者皆是一切诸佛所谈三
界唯心之诀也意谓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法皆
是诸佛菩萨所到境界其要在通达根身器界皆
是自心所现若了唯心则根境不偶触目遇缘无
非显示如来所说圆成真实之相此即三世诸佛
递相授受寂灭一心之妙门也然则识藏莹湛澄
渟本来不动明矣不知此藏识海何故忽生种种
识浪又此藏识何故如来叹称唯是法身菩萨所
證境界其馀外道小乘皆有智慧何故不知唯愿
如来为诸菩萨说其所以。】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
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色
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
藏识转识浪生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
生随处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诸色像大慧
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动心海识浪不断。」

【此答藏识有四缘而转生识浪也因上问云藏识
海中本来寂静何故忽生种种识浪故答云由四
缘集会鼓动藏海藏海虽寂而能随四种缘生眼
识波浪故于藏识水流处遂有转识浪生也此四
缘者若据马鸣不觉即无明计著即妄心识性即
331-A¶ 第 820a 页 X17-0820.png
真如色相即境界也故论云云何熏习起染法不
断所谓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
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即第七识也
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
妄现境界即前五识也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
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
苦即意识也有此四缘俱时鼓动识海于真常流
注湛不摇处遂有眼识浪生眼识既尔则馀根之
识亦复如是馀根之识既尔则根身器界乃至最
细如微尘毛孔亦复俱时顿现在前若四缘渐次
鼓动识海则识浪亦渐次生其顿生者如眼识初
见色时是圆成现量之境不起分别无处不遍无
法不现故论云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
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
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法任运而起常在前故渐
生者至第二念流入意识而起分别则眼等诸识
随根各了自境先后亦异喻如猛风吹海波浪渐
生若据护法自心现摄受不觉者即根缘境缘以
能摄受是根所摄受是境此根境二法原从藏识
所变内色而有现量比量之别此当四缘之增上
缘所缘缘也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习气即种
子无种不生现行故此当四缘之亲因缘也识性
自性当九缘之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也欲见种
种色相当九缘之作意缘也具此四缘故于真常
331-A¶ 第 820b 页 X17-0820.png
流注湛不摇处而生转识波浪眼识既假四缘生
起馀识亦然推而广之则大而根身器界小而微
尘毛孔莫不皆是藉缘而生但缘有俱不俱故识
有顿生渐生之异七八二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
一切时有故一念动时根境历然如镜现像第六
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具前
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
不起时多故唯识颂云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
随作意等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
正如海中波涛随风鼓动而现多少外境界风飘
动心海亦复如是解深密经云如大海水有一浪
生缘现前唯一浪转乃至有多浪生缘现前有多
浪转是也。】

「因所作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
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
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此明现识与分别事识非一异展转相因起浪不
断也若约马鸣因指真如所作相即八种识异不
异是生灭与不生灭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由真
如随缘故异不变故非异合业生相者谓真如与
无明业相和合而生能见能现乃至意识种种相
也而能见即意根能现即前五识也由第七识内
执第八为我深入计著而前五识不能了知色等
331-A¶ 第 820c 页 X17-0820.png
五尘自性全是藏识所变于是眼得之而为色耳
得之而名声鼻得之而名香舌得之而名味身得
之而名触故五识身转不知全是自心取自心此
即前五因意根而生也然五识身虽各了自分境
不起分别不落名言乃复牵引同时意识于五尘
上分染分净生爱生憎计名著相此又五识为意
识因也因真如随缘而成第八黎耶识因黎耶一
转而成能见为转识即第七识因转识而生现识
即前五识因前五识为因而复引生意识此则性
宗八识异不异展转相因也若据护法因即第八
自證分所作相即前七识是见分异不异者谓八
种识皆可名心皆可名意皆可名识故非定异而
彼行相所依所缘相应各各差别非定不异由彼
非一非异故前七转识合彼业识而各生相分愚
夫不了色等自性皆从自證变起犹如幻事而六
七二识深生计著以第七唯内门转故执第八见
分为实我实法为非量第六向内外门转故执第
八见相二分以为实我实法为现比非三量而前
五识虽外门转缘境之时得境自性不带名言无
筹度心为现量境然彼意识不能自转必藉一分
同时无分别意识之力然后能转俱者即同时意
识也言前五识藉同时意识而能各了五尘分段
差别之境意识藉前五识而能总了五尘差别之
境故深密经云若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一意识共
331-A¶ 第 821a 页 X17-0821.png
彼眼识同时取境若五种识五种生缘一时现前
无分别意识即共五识一时取境此虽说前五种
识与同时意识展转为因亦实与七八二识展转
为因盖五识缘境有五种心一率尔心谓闻法创
初遇境便起二寻求心于境未达方有寻求三决
定心审知法体而有决定四染净心法诠欣厌而
起染净五等流心念念缘境前后齐转决择论说
五识缘境必有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此眼俱意
名率尔初心初卒堕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
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心故
既寻求巳识知前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既决定
巳识界差别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于
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先引生眼识
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识亦
尔此则相宗八识展转因也然性宗立义八识皆
能了境而第八了境为细中之细七与前五了境
为细中之粗意识了境为粗中之细粗中之粗若
我法二执则五八唯法执七唯我执六识执我执
法若无相无见无分别无二执者真如也故云五
八唯法七唯人六识二执太分明若相宗八五皆
缘性境七识唯缘带质境六识能缘独影带质性
境若二执则六七二识皆有无我法二执者前五
及藏识也(故四五八无法亦无人六七二执甚均平)。】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
331-A¶ 第 821b 页 X17-0821.png
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
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
种子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此通言八识展转相生而不觉知以明不思议熏
变非思量所知也言彼八种识虽展转相因而意
识实不知因五识而转五识亦不知因七识而转
七识亦不知因八识而转以彼诸识本无自性各
不相知故皆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也但于藏识
及藏识所现境界处自其妄想深入计著藏识为
自内我者名七识转故曰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自
其不了藏识所现境界而于色等五尘各能了别
自分境者名五识转故曰而彼各各坏相俱转自
其总能分别五尘分段差别相者为同时意识转
故曰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其实不可知也
喻如修灭定者虽以定力制伏前七现行而陀那
识中微细习气流注尚不能知自谓流注识灭而
得灭定不知流注识实未曾灭也以微细习气不
灭故流注识亦不灭但是前七现行巳伏不流转
境界故称灭耳然则伏前七者尚不能知况诸识
现行未伏而跳梁者可知哉若据护法彼身总指
五识身言五识身虽各能了别五尘差别之境彼
实不知有同时意识与我展转相因由第六不了
色等五尘是藏识所现而于五尘境界妄起寻求
331-A¶ 第 821c 页 X17-0821.png
决定染净等流心妄生计著流转不停而彼五识
各向自分境界与彼同时意识俱转然则前五分
别分段差别境界皆意识之力也而五识不知谓
彼自能流转殊不知有与之俱转者在也盖五识
取境必有所依以五根为俱有依以第六为分别
依以第七为染净依以第八为根本依无此四依
必不能转故复引入灭定者作證言六识粗浅与
前五识俱时而转尚不能知较七八二识极微细
者与之俱转又恶能知哉如修灭定者彼于厌心
种上定力伏惑使诸转识不行而习气流转者尚
不能知岂况凡夫外道昏昏扰扰者可能知哉则
知藏识微细甚深非思量所知矣思量即七识以
彼思量为性相思量第八为自内我故不知皆是
虚妄计著实非思量可知必思量尽而后藏识显
露可得而知也。】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
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
不能测量决了馀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
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
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
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
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
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
最胜知识。」
331-A¶ 第 822a 页 X17-0822.png

【此阐明藏识流注是法身菩萨所知境界非二乘
跛驴心慧及外道聪明所能测量以二乘外道所
得智慧聪明不离湛不摇处尚不能测其边际岂
能决了而亲见其境界哉唯除住地菩萨真断我
法二执亲證法身者方能知耳其馀三资粮位及
四加行菩萨虽未断惑亦能永伏分别我法二执
而以智慧善巧方便观察名义自性差别此于一
僧祗中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善根成熟远离分别
我法二执得證如来平等法身初获无分别智者
亦得知耳既知巳即以无分别智宴坐山林观察
微细流注若上品修则顿超十地若中品修则顿
超八地若下品修则从地至地渐断渐證直至十
地得见自心微细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以智
慧水一时灌顶授灌顶职得心自在得法自在乃
至得如来十力十通十大三昧诸善知识菩萨无
量劫中同行愿者一时围绕而为眷属是修行人
以金刚慧即时顿断生相无明我法二执微细种
子及劣无漏善种一时顿净即得超越心意意识
所现之境是相分虚妄之想是见分生死有海即
三界之果业爱无知是三界之因此则五住究尽
二死永亡直入如来妙严果海此等虽是自因之
力亦由无量劫中诸善知识外缘熏习之力故成
道时诸善知识一时围绕而为眷属故起信论云
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众生虽有正
331-A¶ 第 822b 页 X17-0822.png
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
缘欲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
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
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
力又为诸佛菩萨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心信有
涅槃修习善根以修习善根故善根成熟则值诸
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趋向涅槃道是故诸修
行者应当亲近最善知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
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
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珂乳
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
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
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
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
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
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
境说五。」

【自譬如巨浪海至非异非不异是总颂外境界风
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异不异合业生相也
青赤三句喻发识之境藏识如日月诸识如光明
藏识与诸识和合非异不异亦如日月与光明和
合亦非异不异也自海水起波浪至异亦不可得
释不异也言巨海澄渟本无波浪由猛风吹海故
331-A¶ 第 822c 页 X17-0822.png
从海水而起波浪遂谓波浪从海水起不知海水
实未尝起波浪也喻藏识海本无转识波浪由境
风飘动识海故从识海而起转识波浪遂谓识浪
从藏海起不知藏海实未尝起识浪也此明转识
波浪与藏海和合而起故曰心俱和合生故下文
云如来藏者与无明七识俱是也变即不思议变
之变言海水本不变所以变者皆由种种波浪簸
扬故见海水沸腾谓之变耳不知海水虽与波浪
和合实未尝变也喻识海本不变所以变者皆由
转识种种波浪鼓扬故见识海沸腾谓之变不知
识海虽与识浪和合俱生实未尝变也此明藏识
由识浪和合而转生故曰心俱和合生也又复释
之曰前之海水起波浪者谓彼藏识处由不觉而
起能见能现种种诸识和合流转者若海水之起
波浪也前之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者谓彼意
识现行攀缘六尘境界熏成藏海种子故令藏海
不变而变正如波浪之变遂谓海水亦变而海水
实未尝变也是则海水之于波浪和合而生毫无
有异离海无波离波无海故不坏之相虽有八种
即无相亦无无相况实有差别乎哉正如海水之
于波浪本无差别则知诸识本无有异明矣华严
偈云譬如大海水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
法如是然前云此二坏不坏相此中独言不坏相
有八者何盖可坏者心相而不坏者心体前言此
331-A¶ 第 823a 页 X17-0823.png
二坏不坏相展转因者双举八种识皆有坏不坏
相也此言不坏相有八者独显八种无相之体不
坏故曰无相亦无相也然体虽无异而名有可异
者以诸识行相缘境各别故就其用处各别而立
名亦有差别耳自其集诸种子起诸现行者名之
为心自其恒审思量坚守藏识为我者名意此意
言广采集有以藏识如库藏意如库吏坚守毫无
渗漏有入无出有益无损故曰广也自其总能了
别诸识所识之境者名意识自其各能了别五尘
自分之境者名眼等五识故曰因所作相非异不
异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大慧不解非异非不异之旨故发此问意谓境为
能发识为所发既能发之境不同则所发之识亦
异云何乃以波浪喻之且海中波浪本无差别而
心名采集业等是有差别今以无差别者喻有差
别得无犯法喻不齐之过乎。】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
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
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与彼
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意谓大海本无波浪由境风一吹波浪便起则能
发所发二俱无体全体是海则知藏海本无一物
331-A¶ 第 823b 页 X17-0823.png
故以波浪喻之岂止无差别而巳然而复说心名
采集业者此是对机说法开悟凡夫由彼凡夫业
识茫茫为彼所使六趣三途无处不往不知业相
无体虽是自心采集当体元空而实无有一毫采
集之相故以波浪喻之令其了知业相空处即是
安身立命之地也且根身器界虽是凡夫建立以
为真实受用之物谓之性境亦是现识所变如镜
现像尚非实有况彼藏识所起业相皆是妄习所
现以为实有耶故我说彼藏识海中现诸业相喻
如海水之现波浪耳安有法喻不齐之过哉。】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意谓大海澄清本无波浪因境界风鼓跃而起犹
可意度而知若夫藏识所起业相亦因境风飘荡
而有何故非思量所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
犹波浪依彼譬喻通。」

【言此藏识甚深微细唯诸如来及住地菩萨得无
分别智者方能知觉凡夫为无明封裹无智慧眼
安得知此故假目前易解之物比类以通之耳故
曰藏识如海转相如有风之波业相如无风之浪
有风者因鼓跃而可解无风者极流注而难知。】

「尔时大慧复说偈曰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
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巳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331-A¶ 第 823c 页 X17-0823.png

【前巳问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
分别说心量意谓如来照世如日丽天高低普映
一切平等即使愚夫无慧亦应为彼说真实法今
巳分部八识诸法何故不为说寂灭一心当下便
是得无犯不平等过耶。】

「尔断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
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
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
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𦘕师及以𦘕弟子布彩
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
众生故绮错绘众像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
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
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
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
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
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悯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彼愚夫业识茫茫毫
无实心骤而与之说真实法则返致疑不信拂衣
而去故不得巳为其分部诸法复以海浪镜像及
梦以显不实令生信解故自其心之现境觉缘皆
具无有前后一时俱现名俱时顿生喻如镜之现
像心之现梦设使众缘有缺境界不具则从业识
次第转生种种识浪谓之渐生喻如海之波浪于
是因指业识海中业相次第转生意识为波浪者
331-A¶ 第 824a 页 X17-0824.png
以此识总能识前五所识之境故又指业相次第
转生末那意为波浪者以此意思量第八为自内
我故又指业相次第转生前五为波浪者以此五
识对现五尘各能了别自分境故岂真有一定次
第哉皆是对机说法耳正如画师及画弟子布彩
图像此像非彩中有非笔上出非纸上生然而有
众像者是画师与弟子随人所好而绘之耳众像
喻八种识彩色笔素喻境界无明真如三种谓此
八识求之于境风不可得索之于无明不可得觅
之于真如不可得然说三种缘生八种识者亦是
如来悦众生而作是说也故知凡有言说皆是别
为中下之机施设若夫真实之法离言说相离名
字相其可置之口吻流之齿角哉故以言说法应
初机人以真实法示真修士何以故以真实法拟
议不得捉摸不得必须真究实参到自悟处则能
所忘影像绝心缘离言语断然后为得也自非上
上根人白醭流唇青草生舌单刀直入者无由诣
此此真实法所以特为佛子说也若夫愚者智眼
不开慧心不朗固当广为分别此集起者名心此
思量者名意此了别六尘自分境者名识而又喻
之如镜中像如海中波如梦中事及彼所现种种
境界悉皆如幻虽现而非真实如是开种种识说
种种喻无非随事施设以应其机耳故占察善恶
经立二种观门为钝根立唯心识观为利根立真
331-A¶ 第 824b 页 X17-0824.png
如观也若所说不应机骤而示以真实法彼则反
以我为妄说故不得巳而别施权说正如良医处
方随病授药若用之当则溲渤亦能愈疾不当则
参术亦可杀人故如来说法亦必随众生心应所
知量然则此真实法深固幽远即外道二乘聪明
智慧尚非其分以是自觉圣智所知境界其可对
愚夫妄说哉。】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摄受及摄受
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
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
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此为真实修行者未悟之先示以用心之法也若
欲真实自悟能取所取妄想境界悉从自心现者
应离群聚习俗睡眠三种恶缘以群聚故则易喧
嚣而难静宁以习俗故则世情浓而道情少以睡
眠故则心志昏而精神怠若离群聚则独坐独行
翛然自适离习俗则生处渐生生处渐熟离睡眠
则昼三夜三乾乾不息故遗教经云无以睡眠因
缘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此三种缘真学道之大障
故当先离修行方便即二卷中四种大方便也常
自觉悟者谓二六时中常常省觉勿昧自心也离
外道二乘经论者道不欲杂杂则扰动心神故用
功时当一字不留眼角一言不著胸中况习之耶
既离三种恶缘又离三种经论唯欲真实通达妄
331-A¶ 第 824c 页 X17-0824.png
想境界皆是自心变现顿开佛慧为期耳故通心
论云夫缚从心缚解从心解解缚从心不关馀处
出苦之术唯是观心观心得悟一切俱了是故智
者先当观心寒山子云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卤
径挺铁石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用行行之转辛
苦不用求佛果识取心王主若果办铁石心安有
不通达者乎。】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巳于上圣智三
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
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究竟之相修行得
此巳能舍跛驴心慧智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
彼上三相修生。」

【此明既悟之后更加鞭策也意谓既通达自心建
立智慧相巳更当勤学增长智慧不得坐定故云
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直须向百尺
竿头更进一步修学一切法门学二乘则不遗其
小学佛愿始得尽其大学圣智方得造其极具此
三相方能负重致远荷担大事便能舍离跛驴心
慧得入菩萨第八地盖七地巳前观三界生死不
定心名跛驴慧以不能行故今见自心建立智慧
复以此三相策进方能舍离至第八地无功用行
得与自性凑泊者由于彼上圣智三相修行而生。】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彼修习生大
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
331-A¶ 第 825a 页 X17-0825.png
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
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
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
当勤修学。」

【无所有相智者即二乘外道所修处生问何故前
云当离此云当学前约入观之初固当用志不分
毫芒不著此约观成之后固当教网齐开纤悉不
漏所以在彼时称为恶见在此时名为圣智故下
云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自愿处相者学诸佛
自利利他二愿处修生如华严净行品触事兴愿
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
切众如我等无异是也自觉圣智究竟相者虽学
大小诸乘法相而不取法相以能句句消归自巳
故得如幻三昧身亲到诸佛进趣之地亲行诸佛
进趣之行处修生即此而观能融一切恶见经论
世谛语言不存法相能到自觉圣智境界者成就
三相之力也故结劝当学不然终是路途之乐耳。】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合辙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