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4c 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经
支那藕益沙门释智旭 疏义
*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五如来藏自性清净门二。初疑问。二答释。初
中二。初举佛语。二疑同外。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
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转。二皆作具。入。二皆作在)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
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
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疏曰。前明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修多
罗中。何故复有修多罗说。如来藏常住不变。亦是
一切诸佛所演说耶。故问之也。转入众生身者。不
变举体随缘。如水成冰也。常住不变者。随缘举体
不变。如冰之湿性如故也。阴界入所缠。贪恚痴所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5a 页 X17-0525.png
污。此有二意。若即所缠所污而性本清净。缠污无
性者。圆教意也。若离所缠所污而清净始露。缠污
须断者。别教意也。圆教如汤消冰。别教如镜去垢。
大方广如来藏经。具此二意。
△二疑同外。】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
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魏云。不依诸缘。自
然而有。周遍不灭。○唐云。自在无灭)世尊。彼说有我
(魏云。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
【疏曰。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则与外道不同。说
如来藏。恐同外道人我法我。故难之也。求那。此翻
为依。即所谓不依诸缘也。夫如来藏性举体随缘。
今云离于求那。则是别有一物矣。或执我人。或执
相续寿命。或执众缘。或执微尘。或执胜性。或执大
自在天。而皆计常。是能作者。具如唯识广破。初疑
问竟。
○二答释二。初直明不同。二释其说意。
△今
初。】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二释其说意三。初正明说意。二引譬释成。三结
成利益。
△今初。】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
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
来藏巳。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
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
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
性者。圆教意也。若离所缠所污而清净始露。缠污
须断者。别教意也。圆教如汤消冰。别教如镜去垢。
大方广如来藏经。具此二意。
△二疑同外。】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
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魏云。不依诸缘。自
然而有。周遍不灭。○唐云。自在无灭)世尊。彼说有我
(魏云。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
【疏曰。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则与外道不同。说
如来藏。恐同外道人我法我。故难之也。求那。此翻
为依。即所谓不依诸缘也。夫如来藏性举体随缘。
今云离于求那。则是别有一物矣。或执我人。或执
相续寿命。或执众缘。或执微尘。或执胜性。或执大
自在天。而皆计常。是能作者。具如唯识广破。初疑
问竟。
○二答释二。初直明不同。二释其说意。
△今
初。】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二释其说意三。初正明说意。二引譬释成。三结
成利益。
△今初。】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
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
来藏巳。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
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
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5b 页 X17-0525.png
【疏曰。如来藏第一义心。荡无一物。故说为空。非生
死涅槃等相。故说无相。无可攀求。故说无愿。非诸
变动虚幻境界。故说为如实际。诸法之本。故名法
性。诸法之体。诸法所依。故名法身。无生住灭。故说
涅槃。诸法体空。故说为离自性。非自非他非共非
离。前际无始。故说不生。后际无终。故说不灭。无可
喧杂。故说本来寂静。非由择灭之所尅證。故说自
性涅槃。凡此皆为对治我法二执而言之也。非断
无也。而愚夫闻巳。妄生恐怖。畏此无我句故。作断
灭见。故又为说如来藏门。而此如来藏门。乃是离
妄想无所有境界。不同外道所计之我。是故未来
现在菩萨。不应于此如来藏而作我见计著也。
△
二引譬释成。】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
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
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
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疏曰。泥聚无性。随诸方便作种种器。而种种器。无
非泥聚。法无我如来藏。离一切妄想相故。亦复无
性。随诸方便。说种种名。而种种名。皆法无我如来
之藏。岂同外道所说之我。或人。或相续。乃至或自
在等耶。
○三结成利益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
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5c 页 X17-0525.png
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
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
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疏曰。正为外道妄计人我法我。故说如来藏以开
悟而引导之。令离不实二种我见妄想。令入空无
相无愿三解脱门。令其即得无上菩提。若不如是
方便善说。则一向说有。一向说空。反同于外道矣。
是故应知佛所说如来藏。正是二无我之所显。而
佛所说二无我离妄想境界。乃名为如来藏耳。
△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人相续阴。缘与微
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唐云。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
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疏曰。此重破外道所计二我。皆惟妄想分别。不同
佛说如来藏也。人。即士夫。相续。即寿命。阴。即众生。
皆是人我执也。缘。谓四大虚空及时方等。微尘可
知。胜即冥初自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谓彼等为能
作者。体实遍常。皆是法我执也。此人我法我二执。
皆是妄想分别。不达自心现量如来藏也。第五如
来藏自性清净门竟。
○第六修行大方便门二。初
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劝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
为说修行无间。(魏云。如实修行法。○唐云。具修行法)
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
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疏曰。正为外道妄计人我法我。故说如来藏以开
悟而引导之。令离不实二种我见妄想。令入空无
相无愿三解脱门。令其即得无上菩提。若不如是
方便善说。则一向说有。一向说空。反同于外道矣。
是故应知佛所说如来藏。正是二无我之所显。而
佛所说二无我离妄想境界。乃名为如来藏耳。
△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人相续阴。缘与微
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唐云。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
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疏曰。此重破外道所计二我。皆惟妄想分别。不同
佛说如来藏也。人。即士夫。相续。即寿命。阴。即众生。
皆是人我执也。缘。谓四大虚空及时方等。微尘可
知。胜即冥初自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谓彼等为能
作者。体实遍常。皆是法我执也。此人我法我二执。
皆是妄想分别。不达自心现量如来藏也。第五如
来藏自性清净门竟。
○第六修行大方便门二。初
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劝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
为说修行无间。(魏云。如实修行法。○唐云。具修行法)
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6a 页 X17-0526.png
【疏曰。前最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然
此如来藏第一义心。具何方便如实修行。乃能无
间趣入。故问之也。
○二答三。初标。二释。三结。
△今
初。】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唐云。观察自心所现故)
观外性非性。(唐云。善知外法无性故)离生住灭见。得
自觉圣智善乐。(魏云。乐修内身證智故。○唐云。专求
自證圣智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
大方便。」
【○二释四。初释善分别自心现。(至)四释得自觉圣
智善乐。
△今初。】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
心分齐。(唐云。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摇。
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唐
云。名言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唐云。身资所住。
分别随入之所显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
现。」
【疏曰。此即唯心识观也。三界诸法。皆由自心分别
而有。非我亦非我所。法无自体。故无动摇。心灭法
灭。故无所从去。心生法生。故无所从来。但是无始
虚伪习气所熏。妄被三界色行名言之所系缚。而
若根身。若资财。若所住器界。不过皆妄想随入之
所显现。设非能缘之心。何有所缘之境哉。此且观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6b 页 X17-0526.png
于三界由分别现。指第六识以为唯心。尚未明言
藏识所变。正属通教体空观门。
△二释善观外性
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𦦨梦等一切性。
(唐云。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燄。如梦境。如毛轮)无始虚伪
妄想习因。(唐云。无始戏论。种种执著虚妄习为其因
故)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
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疏曰。三界诸法。既唯心现。则如阳𦦨梦境等。实非
外境明矣。岂有性哉。此亦体空观门也。
△三释善
离生住灭见。】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
自他俱性不生。(唐云。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
皆不生故)随入自心分齐故。(唐云。随自心量之所现
故)见外性非性。(唐云。见外物无有故)见识不生。及缘
不积聚。(唐云。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见妄想
缘生于三界。(唐云。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内外一切法
不可得。见离自性。(唐云。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
法。悉不可得。知无实体)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
性。(唐云。远离生见。證如幻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
忍巳。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
灭见。」
【疏曰。既观三界皆唯心现。心外无性。则一切法生。
同于梦幻。实本不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
藏识所变。正属通教体空观门。
△二释善观外性
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𦦨梦等一切性。
(唐云。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燄。如梦境。如毛轮)无始虚伪
妄想习因。(唐云。无始戏论。种种执著虚妄习为其因
故)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
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疏曰。三界诸法。既唯心现。则如阳𦦨梦境等。实非
外境明矣。岂有性哉。此亦体空观门也。
△三释善
离生住灭见。】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
自他俱性不生。(唐云。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
皆不生故)随入自心分齐故。(唐云。随自心量之所现
故)见外性非性。(唐云。见外物无有故)见识不生。及缘
不积聚。(唐云。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见妄想
缘生于三界。(唐云。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内外一切法
不可得。见离自性。(唐云。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
法。悉不可得。知无实体)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
性。(唐云。远离生见。證如幻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
忍巳。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
灭见。」
【疏曰。既观三界皆唯心现。心外无性。则一切法生。
同于梦幻。实本不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6c 页 X17-0526.png
因生也。又虽云心生法生。而心识亦本不生。以所
藉众缘亦无性故。无积聚故。是则三界唯是妄想
缘起。而内外法。何有自性之可得哉。所以生见悉
灭。證得无生法忍也。
○四释得自觉圣智善乐。又
二。初正释。二转释。
△今初。】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
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
得意生身。」
【疏曰。第八菩萨地者。指三乘共十地中。菩萨所證
第八支佛地也。正使断尽。兼侵习气。故名无生法
忍。不堕心意意识虚妄分别。故名为离。既离虚妄
分别。则于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亦无取著。便能
从空入假。得意生身也。
△二转释。】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
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
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
身无障碍生。(唐云。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
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
山河石壁所能为碍)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
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
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
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如是菩萨
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
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
藉众缘亦无性故。无积聚故。是则三界唯是妄想
缘起。而内外法。何有自性之可得哉。所以生见悉
灭。證得无生法忍也。
○四释得自觉圣智善乐。又
二。初正释。二转释。
△今初。】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
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
得意生身。」
【疏曰。第八菩萨地者。指三乘共十地中。菩萨所證
第八支佛地也。正使断尽。兼侵习气。故名无生法
忍。不堕心意意识虚妄分别。故名为离。既离虚妄
分别。则于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亦无取著。便能
从空入假。得意生身也。
△二转释。】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
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
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
身无障碍生。(唐云。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
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
山河石壁所能为碍)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
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
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
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如是菩萨
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
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7a 页 X17-0527.png
乐。」
【疏曰。意生身者。据后分别。共有三种。今指第三种
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盖通教菩萨。观空而不
住空。从空入假。得见相似中道不空之体。故能受
别圆接。或入别向。或入圆信。舍分段身。得意生身。
堪證中道圣智善乐也。二释竟。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
是学。」
【疏曰。体空巧观。大乘初门。能到圆住自觉圣智境
界。故名修行大方便也。第六门竟。
○第七诸法缘
因门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
法缘因之相。(二皆云因缘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
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唐云。
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疏曰。前巳具明心外无法。今但请问唯心之缘因
相也。达此唯心正因缘相。则知一切诸法。非有非
无。既非有无。则不堕渐生顿生之妄执矣。
○二答
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答缘因相。二破渐顿
生。初又二。初总明二缘。二别明六因。此中但以展
转由藉。名之为缘。力能办果。名之为因。不同唯识
因亲缘疏之义也。初又二。初总标二名。二别释二
义。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
【疏曰。意生身者。据后分别。共有三种。今指第三种
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盖通教菩萨。观空而不
住空。从空入假。得见相似中道不空之体。故能受
别圆接。或入别向。或入圆信。舍分段身。得意生身。
堪證中道圣智善乐也。二释竟。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
是学。」
【疏曰。体空巧观。大乘初门。能到圆住自觉圣智境
界。故名修行大方便也。第六门竟。
○第七诸法缘
因门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
法缘因之相。(二皆云因缘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
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唐云。
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疏曰。前巳具明心外无法。今但请问唯心之缘因
相也。达此唯心正因缘相。则知一切诸法。非有非
无。既非有无。则不堕渐生顿生之妄执矣。
○二答
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答缘因相。二破渐顿
生。初又二。初总明二缘。二别明六因。此中但以展
转由藉。名之为缘。力能办果。名之为因。不同唯识
因亲缘疏之义也。初又二。初总标二名。二别释二
义。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7b 页 X17-0527.png
【疏曰。前巳广明一切唯心。心外无法。今云外缘及
内缘者。非谓心外及心内也。秪就唯心所现一切
法中。约彼凡情所共见闻。名之为外。凡情所不觉
知。名之为内耳。
○二别释二义二。初释外缘。二释
内缘。
△今初。】
「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
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
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疏曰。泥团非瓶。而以柱轮绳水等缘。则有瓶生。若
约喻说。则泥团非瓶。而可作瓶。可譬如来藏心本
非十界。而能随染净缘。具造十界。是名为因。柱轮
绳水等缘。可譬烦恼智慧漏无漏业。是名为缘。虽
有瓶生。而瓶之四微。仍是泥之四微。可譬十界随
缘不变。当体唯是如来藏心。心外无法。不生不灭
也。若就法说。则心中无始本具瓶之名言习气种
子为因。心中所现泥团轮柱等相分现行。及作意
心所等见分现行为缘。故于现前一念心中。见有
瓶生。而此瓶者。不异梦中所见诸物。不异瞖目所
见空华。还是自识所变色香味触。心外无法。不生
不灭也。如自心所现之泥。由自心所现方便。似有
自心所现瓶生。而实无生。则自心所现之缕。以自
心方便而成叠。自心所现之草。以自心方便而成
席。自心所现之种。以自心方便而生芽。自心所现
之酪。以自心方便而成酥。诸如此类。一一不离现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7c 页 X17-0527.png
前心识。但以凡情所共见闻。名外缘也。
△二释内
缘。】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
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疏曰。十二缘生。其相微细。巳非凡外之所能知。缘
生无性。全妄即真。尤非二乘之所能悟。故名内缘。
依此内缘。方有外缘。外缘秪就相分之中一分不
执受者言耳。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者。所谓无明
与行。为能引二支。爱取及有。为能生三支也。从彼
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者。所谓识名色六入触
受。为所引五支。生及老死。为所生二支也。彼无差
别者。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惑业苦三。三皆
无性。当体即是如来藏心。心外无法也。而愚夫妄
想者。凡外则妄计从有种无种生。声闻则妄计因
果实法。唯求舍离也。初总明二缘竟。
○二别明六
因二。初标。二释。
△今初。】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
示因。待因。」
【疏曰。彼因有六种者。即指内外二缘之中。分别能
招果之因相。有此六种差别。皆非心外法也。
△二
释。】
「当有因者。作因巳。内外法生(魏云。作因巳。能生内外
法)。」
【疏曰。作无明业因。能生未来识等生老死果。譬如
△二释内
缘。】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
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疏曰。十二缘生。其相微细。巳非凡外之所能知。缘
生无性。全妄即真。尤非二乘之所能悟。故名内缘。
依此内缘。方有外缘。外缘秪就相分之中一分不
执受者言耳。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者。所谓无明
与行。为能引二支。爱取及有。为能生三支也。从彼
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者。所谓识名色六入触
受。为所引五支。生及老死。为所生二支也。彼无差
别者。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惑业苦三。三皆
无性。当体即是如来藏心。心外无法也。而愚夫妄
想者。凡外则妄计从有种无种生。声闻则妄计因
果实法。唯求舍离也。初总明二缘竟。
○二别明六
因二。初标。二释。
△今初。】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
示因。待因。」
【疏曰。彼因有六种者。即指内外二缘之中。分别能
招果之因相。有此六种差别。皆非心外法也。
△二
释。】
「当有因者。作因巳。内外法生(魏云。作因巳。能生内外
法)。」
【疏曰。作无明业因。能生未来识等生老死果。譬如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8a 页 X17-0528.png
植种于地。能生芽茎及谷麦也。此是现行熏种子
义。】
「相续因者。作攀缘巳。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疏曰。由第八识受熏持种。令法种子相续不灭。譬
如地为谷种所依。渐次生长也。此是种引种。及种
生现义。】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魏云。能生相续次第作事。
而不断绝。○唐云。作无间相。生相续果)。」
【疏曰。由诸境相。令能缘识相续生起。即所缘缘及
等无间缘也。】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魏云。能作增上因。如转
轮王。○唐云。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转轮王)。」
【疏曰。由增上缘。能作生住成得等事。譬如转轮王
力。能令世间成办诸事也。】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巳。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唐
云。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
【疏曰。此即心王心所之见分。各为自相分境之增
上缘也。】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魏云。相待因者。
于灭时不见虚妄生法。相续事断绝故。○唐云。观待因
者。谓灭时相续断无妄想生)。」
【疏曰。由前五因。能令自心虚妄法生。生则有灭。能
令自心妄想断绝。对生说灭。故名为待因也。初答
缘因相竟。
○二破渐俱生三。初总破。二别破。三结
义。】
「相续因者。作攀缘巳。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疏曰。由第八识受熏持种。令法种子相续不灭。譬
如地为谷种所依。渐次生长也。此是种引种。及种
生现义。】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魏云。能生相续次第作事。
而不断绝。○唐云。作无间相。生相续果)。」
【疏曰。由诸境相。令能缘识相续生起。即所缘缘及
等无间缘也。】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魏云。能作增上因。如转
轮王。○唐云。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转轮王)。」
【疏曰。由增上缘。能作生住成得等事。譬如转轮王
力。能令世间成办诸事也。】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巳。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唐
云。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
【疏曰。此即心王心所之见分。各为自相分境之增
上缘也。】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魏云。相待因者。
于灭时不见虚妄生法。相续事断绝故。○唐云。观待因
者。谓灭时相续断无妄想生)。」
【疏曰。由前五因。能令自心虚妄法生。生则有灭。能
令自心妄想断绝。对生说灭。故名为待因也。初答
缘因相竟。
○二破渐俱生三。初总破。二别破。三结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8b 页 X17-0528.png
破。
△今初。】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魏云。如是
诸法。凡夫自心虚妄分别。大慧。是诸法非次第生。非一
时生。○唐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
【疏曰。此明上文所言二缘六因。皆是妄心分别。其
实心外无法。法本无生。不可妄计或渐或俱也。
○
二别破二。初破俱生。二破渐次生。
△今初。】
「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
(魏云。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
身相故。○唐云。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
因相不可得故)。」
【疏曰。设使诸法非唯心现。而是心外因缘生者。若
因与果。一时俱生。则果与因。相难分别。以二相同
时顿现。不可表示谁因谁果故也。
△二破渐次生。】
「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唐云。求其体相。亦不可得)
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唐云。如未生子。云何
名父)。」
【疏曰。若心外因缘。渐次生心外果。因果不同时者。
譬如未生子时。不得名父。未生果时。云何名因。】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
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
著相故(魏云。愚痴凡夫。自心观察次第相续不相应故。
作如是言。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等。能生诸法。大慧。
如是次第诸法不生。○唐云。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
△今初。】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魏云。如是
诸法。凡夫自心虚妄分别。大慧。是诸法非次第生。非一
时生。○唐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
【疏曰。此明上文所言二缘六因。皆是妄心分别。其
实心外无法。法本无生。不可妄计或渐或俱也。
○
二别破二。初破俱生。二破渐次生。
△今初。】
「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
(魏云。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
身相故。○唐云。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
因相不可得故)。」
【疏曰。设使诸法非唯心现。而是心外因缘生者。若
因与果。一时俱生。则果与因。相难分别。以二相同
时顿现。不可表示谁因谁果故也。
△二破渐次生。】
「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唐云。求其体相。亦不可得)
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唐云。如未生子。云何
名父)。」
【疏曰。若心外因缘。渐次生心外果。因果不同时者。
譬如未生子时。不得名父。未生果时。云何名因。】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
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
著相故(魏云。愚痴凡夫。自心观察次第相续不相应故。
作如是言。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等。能生诸法。大慧。
如是次第诸法不生。○唐云。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8c 页 X17-0528.png
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
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
【疏曰。此明四缘渐生诸法。但是妄想计著之相。而
生本不生也。因者。亲因缘也。攀缘者。所缘缘也。次
第者。等无间缘也。增上缘。如常可知。问曰。瑜伽唯
识。盛明四缘生一切法。今云皆是妄想计著。何耶。
答曰。迷一真心。举体而为五位百法。于百法中。假
说色心种子。名为因缘。假说相分。为所缘缘。假说
见分前念现行。为等无间缘。假说色心诸法。互相
为增上缘。其实五位百法。并皆无性。故唯识论云。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
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又云。如前所说
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
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
别。相所相无故。夫心意识。尚无别相。况四缘而有
实体相耶。故知瑜伽唯识。与此经同是一切佛语
心也。二别破竟。
△三结破。】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魏云。自心中现身及资
生故。○唐云。但有心现身资等故)自相共相外性非
性。(唐云。外自共相皆无性故)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
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魏云。但虚妄识生。自心见故。
○唐云。唯除识起自分别见)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
当离渐次俱见(魏云。汝当应离不正见因缘生事次
第一时生法。○唐云。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
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
【疏曰。此明四缘渐生诸法。但是妄想计著之相。而
生本不生也。因者。亲因缘也。攀缘者。所缘缘也。次
第者。等无间缘也。增上缘。如常可知。问曰。瑜伽唯
识。盛明四缘生一切法。今云皆是妄想计著。何耶。
答曰。迷一真心。举体而为五位百法。于百法中。假
说色心种子。名为因缘。假说相分。为所缘缘。假说
见分前念现行。为等无间缘。假说色心诸法。互相
为增上缘。其实五位百法。并皆无性。故唯识论云。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
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又云。如前所说
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
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
别。相所相无故。夫心意识。尚无别相。况四缘而有
实体相耶。故知瑜伽唯识。与此经同是一切佛语
心也。二别破竟。
△三结破。】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魏云。自心中现身及资
生故。○唐云。但有心现身资等故)自相共相外性非
性。(唐云。外自共相皆无性故)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
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魏云。但虚妄识生。自心见故。
○唐云。唯除识起自分别见)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
当离渐次俱见(魏云。汝当应离不正见因缘生事次
第一时生法。○唐云。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9a 页 X17-0529.png
顿生见)。」
【疏曰。根身器界。皆自心现。譬如梦境。本非有生。如
何妄想分别或渐或俱生耶。瑜伽唯识。且依众生
自心所现。方便分别自相共相。及十因四缘五果
或俱不俱。以破心外我法二执。然后遣相證性。结
成胜义。今经直显胜义。不惟外性非性。当知自心
所现。皆如幻梦。不可谓其实有渐次及俱生也。初
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都无生。亦无
因缘灭。(魏云。因缘无不生。不生故不灭)于彼生灭中。
而起因缘想。(唐云。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非遮灭
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唐云。非
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情之所著)有无
缘起法。(唐云。缘中法有无)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
从是三有现。(唐作生有现)真实无生缘。(唐云。本来无
有生)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唐作有无)犹如虚空
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唐云。离能取所取。一切
迷惑见)非巳生当生。(唐云。无能生所生)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唐云。但随世俗故。而说有
生灭)。」
【疏曰。心外无法。故因缘生法。即是无生。以无生故。
亦无灭也。当知因缘亦唯是心。生灭亦唯是心。众
生于唯心生灭之中而计因缘。或于唯心因缘之
中而计生灭。不知因缘生灭悉皆无性。故佛破之。
【疏曰。根身器界。皆自心现。譬如梦境。本非有生。如
何妄想分别或渐或俱生耶。瑜伽唯识。且依众生
自心所现。方便分别自相共相。及十因四缘五果
或俱不俱。以破心外我法二执。然后遣相證性。结
成胜义。今经直显胜义。不惟外性非性。当知自心
所现。皆如幻梦。不可谓其实有渐次及俱生也。初
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都无生。亦无
因缘灭。(魏云。因缘无不生。不生故不灭)于彼生灭中。
而起因缘想。(唐云。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非遮灭
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唐云。非
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情之所著)有无
缘起法。(唐云。缘中法有无)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
从是三有现。(唐作生有现)真实无生缘。(唐云。本来无
有生)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唐作有无)犹如虚空
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唐云。离能取所取。一切
迷惑见)非巳生当生。(唐云。无能生所生)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唐云。但随世俗故。而说有
生灭)。」
【疏曰。心外无法。故因缘生法。即是无生。以无生故。
亦无灭也。当知因缘亦唯是心。生灭亦唯是心。众
生于唯心生灭之中而计因缘。或于唯心因缘之
中而计生灭。不知因缘生灭悉皆无性。故佛破之。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9b 页 X17-0529.png
然遮拨唯心之生灭因缘。唯为断除凡愚之执著
妄情耳。譬如瞖目。妄见空华。不可谓实有。不可谓
定无。今非遮其华相生灭。唯为断其妄生执著也。
若知能取所取巳生当生能生所生。一一唯心。一
一无性。则随世俗说有生灭。亦何碍哉。第七诸法
缘因门竟。
△第八言说妄想门三。初请问。二许宣。
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
说妄想相心经。(魏云。名分别言语相心法门。○唐云。
言说分别相心法门)世尊。我及馀菩萨摩诃萨。若善
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
切众生。」
【疏曰。前明一切皆是言说。而言说妄想。必有其相。
又能说所说二义。必须通达。方可自觉觉他。故问
之也。
△二许说。】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
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三。初正明四种相。二明所现境界。三辨
第一义。
△今初。】
「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唐作分别)相。谓相言说。
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魏云。妄执言说。○唐云。计
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魏云。无始言说)相言说
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魏云。执著色等诸相而生。
妄情耳。譬如瞖目。妄见空华。不可谓实有。不可谓
定无。今非遮其华相生灭。唯为断其妄生执著也。
若知能取所取巳生当生能生所生。一一唯心。一
一无性。则随世俗说有生灭。亦何碍哉。第七诸法
缘因门竟。
△第八言说妄想门三。初请问。二许宣。
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
说妄想相心经。(魏云。名分别言语相心法门。○唐云。
言说分别相心法门)世尊。我及馀菩萨摩诃萨。若善
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
切众生。」
【疏曰。前明一切皆是言说。而言说妄想。必有其相。
又能说所说二义。必须通达。方可自觉觉他。故问
之也。
△二许说。】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
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三。初正明四种相。二明所现境界。三辨
第一义。
△今初。】
「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唐作分别)相。谓相言说。
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魏云。妄执言说。○唐云。计
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魏云。无始言说)相言说
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魏云。执著色等诸相而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29c 页 X17-0529.png
○唐云。执著自分别色相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
随忆念生。从觉巳境界无性生。(唐云。谓梦先所经境
界。觉巳忆念。依不实境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
所作业。随忆念生。(魏云。念本所闻所作业生。○唐云。
忆念怨雠先所作业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
计著过自种习气生。(魏云。从无始来执著戏论烦恼
种子熏习而生。○唐云。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是名
四种言说妄想相。」
【疏曰。言说妄想虽多。以四种收之。无不尽也。
○二
明所现境界二。初辨言说生。二辨异不异。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
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
生妄想言说生。(魏云。唯愿为我重说四种虚妄执著
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唐云。愿
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何处何因。云何而起)佛告
大慧。头胸喉鼻舌唇龂齿和合。出音声。」
【疏曰。何故即何因。故二译止有三句也。头胸喉等。
是答其何处出。和合出。是答其云何出。不答何因
者。因唯妄想想。易知故也。
△二辨异不异。】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
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魏
云。因彼虚妄法相。生言语故。○唐云。分别为因。起言语
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
语不显义。而有显示。(魏云。说彼言语。能了前境)是故
随忆念生。从觉巳境界无性生。(唐云。谓梦先所经境
界。觉巳忆念。依不实境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
所作业。随忆念生。(魏云。念本所闻所作业生。○唐云。
忆念怨雠先所作业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
计著过自种习气生。(魏云。从无始来执著戏论烦恼
种子熏习而生。○唐云。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是名
四种言说妄想相。」
【疏曰。言说妄想虽多。以四种收之。无不尽也。
○二
明所现境界二。初辨言说生。二辨异不异。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
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
生妄想言说生。(魏云。唯愿为我重说四种虚妄执著
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唐云。愿
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何处何因。云何而起)佛告
大慧。头胸喉鼻舌唇龂齿和合。出音声。」
【疏曰。何故即何因。故二译止有三句也。头胸喉等。
是答其何处出。和合出。是答其云何出。不答何因
者。因唯妄想想。易知故也。
△二辨异不异。】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
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魏
云。因彼虚妄法相。生言语故。○唐云。分别为因。起言语
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
语不显义。而有显示。(魏云。说彼言语。能了前境)是故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0a 页 X17-0530.png
非异非不异。」
【疏曰。言说既因妄想。故须辨异不异也。若云异者。
妄想不应为言说因。今既为言说因。故非异也。若
不异者。言说不应显示境义。今既能有显示。故非
不异也。二明所现境界竟。
○三辨第一义二。初问。
二答。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
是第一义。」
【疏曰。因上文云语有显示。故问言说即第一义耶。
抑所说者乃是第一义耶。
○二答。又二。初长文。二
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
【疏曰。言说但是名句文身。故非即第一义。所说唯
于诸法共相而转。不能亲得法之自相。如说第一
义谛。则于意识之上。变现第一义之影像以为所
说。亦非即是第一义也。譬如说火。火字固无热性。
心中知所诠者。是能烧性。而亦未尝即热也。】
「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
说是第一义。(唐云。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
即是言)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唐云。是圣智内自
證境)非言说妄想觉境界。(唐云。非言语分别智境)是
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
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
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唐云。第一义者。
【疏曰。言说既因妄想。故须辨异不异也。若云异者。
妄想不应为言说因。今既为言说因。故非异也。若
不异者。言说不应显示境义。今既能有显示。故非
不异也。二明所现境界竟。
○三辨第一义二。初问。
二答。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
是第一义。」
【疏曰。因上文云语有显示。故问言说即第一义耶。
抑所说者乃是第一义耶。
○二答。又二。初长文。二
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
【疏曰。言说但是名句文身。故非即第一义。所说唯
于诸法共相而转。不能亲得法之自相。如说第一
义谛。则于意识之上。变现第一义之影像以为所
说。亦非即是第一义也。譬如说火。火字固无热性。
心中知所诠者。是能烧性。而亦未尝即热也。】
「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
说是第一义。(唐云。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
即是言)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唐云。是圣智内自
證境)非言说妄想觉境界。(唐云。非言语分别智境)是
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
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
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唐云。第一义者。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0b 页 X17-0530.png
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复次大慧。随入自心
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唐云。第一义者。但唯自心。
种种外性。悉皆无有)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
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疏曰。言说所入。不惟非言说。亦复非所说。如亲触
火时。不惟非火字。亦非意中所缘之火相也。是故
言说所说。总不出于妄想。以由妄想而起言说。复
由言说起所说相。生灭动摇。有自他相。何能显示
第一义耶。唯是随顺證入自心现量。则心外无法。
言说即非言说。所说即非所说。如瞖尽时。无华可
灭。故名离耳。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唐作诸法)无
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魏云。空
及与不空。凡夫不能知。○唐云。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
转)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唐云。一切法无性。离言
语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又有偈云。如王及长
者。为令诸子喜。先示相似物。后示真实者。我今亦复然。
先说相似法。○魏亦有)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唐
云。后乃为其演。自證实际法。○魏云。为诸佛子喜。后说
明实际)。」
【疏曰。甚深空空义者。既空生死。亦空涅槃。二边俱
空。即是中道不空正体。所以凡外二乘。皆名为愚。
不能了达此实际也。非真佛子。何能因言證入。不
滞言说及所说哉。第八言说妄想门竟。
○第九离
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唐云。第一义者。但唯自心。
种种外性。悉皆无有)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
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疏曰。言说所入。不惟非言说。亦复非所说。如亲触
火时。不惟非火字。亦非意中所缘之火相也。是故
言说所说。总不出于妄想。以由妄想而起言说。复
由言说起所说相。生灭动摇。有自他相。何能显示
第一义耶。唯是随顺證入自心现量。则心外无法。
言说即非言说。所说即非所说。如瞖尽时。无华可
灭。故名离耳。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唐作诸法)无
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魏云。空
及与不空。凡夫不能知。○唐云。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
转)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唐云。一切法无性。离言
语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又有偈云。如王及长
者。为令诸子喜。先示相似物。后示真实者。我今亦复然。
先说相似法。○魏亦有)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唐
云。后乃为其演。自證实际法。○魏云。为诸佛子喜。后说
明实际)。」
【疏曰。甚深空空义者。既空生死。亦空涅槃。二边俱
空。即是中道不空正体。所以凡外二乘。皆名为愚。
不能了达此实际也。非真佛子。何能因言證入。不
滞言说及所说哉。第八言说妄想门竟。
○第九离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0c 页 X17-0530.png
四句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
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
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
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
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唐
云。以无功用本愿力故。如如意宝。普现一切无边境界)
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唐云。一切诸法。皆是
自心所见差别)我及馀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
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
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疏曰。言四句者。谓不达自心现量。心外无法。妄想
分别诸法各有自相共相。或言定一。或言定异。或
言亦一亦异。名之为俱。或言非一非异。名为不俱。
此是一种四句。又或言有。或言无。或言亦有亦无。
或言非有非无。复是一种四句。又或言常。或言无
常。或言亦常亦无常。或言非常非无常。复是一种
四句也。若离此种种四句。则一切外道所不行。惟
是自觉圣智所行。以了达心外无法。实无自相共
相可得。故得入于第一真实之义。从欢喜地。至如
来地。自觉巳圆。能以本愿觉他无尽。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
多所饶益。哀悯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
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
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
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
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唐
云。以无功用本愿力故。如如意宝。普现一切无边境界)
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唐云。一切诸法。皆是
自心所见差别)我及馀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
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
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疏曰。言四句者。谓不达自心现量。心外无法。妄想
分别诸法各有自相共相。或言定一。或言定异。或
言亦一亦异。名之为俱。或言非一非异。名为不俱。
此是一种四句。又或言有。或言无。或言亦有亦无。
或言非有非无。复是一种四句。又或言常。或言无
常。或言亦常亦无常。或言非常非无常。复是一种
四句也。若离此种种四句。则一切外道所不行。惟
是自觉圣智所行。以了达心外无法。实无自相共
相可得。故得入于第一真实之义。从欢喜地。至如
来地。自觉巳圆。能以本愿觉他无尽。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
多所饶益。哀悯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1a 页 X17-0531.png
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破外计。二申正法。初中二。初长文。
二偈颂。初又三。初总明邪计所起。二别说十二譬
喻。三结劝应离。
△今初。】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
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著妄想
(魏云。愚痴凡夫。不能觉知唯自心见。执著外诸种种法
相以为实有。是故虚妄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
无常无常。因自心熏习。依虚妄分别心故。○唐云。凡夫
无智。不知心量。妄习为因。执著外物。分别一异俱不俱
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自性)。」
【疏曰。此总明凡外邪计。由于不达唯心也。
○二别
说十二譬喻。又分为二。初有七譬。譬凡外妄计。二
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计。
△今初。】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𦦨。(魏作热阳燄。唐作热
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
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
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
妄见摄受。」
【疏曰。初群鹿逐𦦨譬。譬三毒取境而起邪计也。】
「如乾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
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唐云。非城。非非城。无智之人。无
始时来执著城种妄习熏故。而作城想)如是外道无
始虚伪习气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
【○三正说二。初破外计。二申正法。初中二。初长文。
二偈颂。初又三。初总明邪计所起。二别说十二譬
喻。三结劝应离。
△今初。】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
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著妄想
(魏云。愚痴凡夫。不能觉知唯自心见。执著外诸种种法
相以为实有。是故虚妄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
无常无常。因自心熏习。依虚妄分别心故。○唐云。凡夫
无智。不知心量。妄习为因。执著外物。分别一异俱不俱
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自性)。」
【疏曰。此总明凡外邪计。由于不达唯心也。
○二别
说十二譬喻。又分为二。初有七譬。譬凡外妄计。二
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计。
△今初。】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𦦨。(魏作热阳燄。唐作热
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
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
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
妄见摄受。」
【疏曰。初群鹿逐𦦨譬。譬三毒取境而起邪计也。】
「如乾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
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唐云。非城。非非城。无智之人。无
始时来执著城种妄习熏故。而作城想)如是外道无
始虚伪习气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1b 页 X17-0531.png
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疏曰。二计著乾城譬。譬妄习取不实境也。海气所
现。不可登临。故非有城。令起城想。故非无城。】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
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巳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
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
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
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见。」
【疏曰。三追忆梦境譬。譬不达依正皆唯心也。】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
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
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馀(唐作于)离有无无生之论。
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
远离去。(唐云。欲求胜法。当速远离)作如是说。彼堕自
他俱见有无妄想巳。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
狱。」
【疏曰。四画像有无譬。譬断常邪见也。正法念处经
具明心为画师。画作六道种种五阴。是六道皆如
画像。本无实法。而彼反计为有高下。起四句执。至
于出世圣人。不复画作六道五阴。乃离有无无生
之论。而彼不能见故。反说为无。夫说六道实有。如
计画像高下。堕建立常见也。说出世无生为无。如
不见画。并说画师纸笔胶色皆无。堕诽谤断见也。】
【疏曰。二计著乾城譬。譬妄习取不实境也。海气所
现。不可登临。故非有城。令起城想。故非无城。】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
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巳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
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
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
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见。」
【疏曰。三追忆梦境譬。譬不达依正皆唯心也。】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
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
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馀(唐作于)离有无无生之论。
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
远离去。(唐云。欲求胜法。当速远离)作如是说。彼堕自
他俱见有无妄想巳。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
狱。」
【疏曰。四画像有无譬。譬断常邪见也。正法念处经
具明心为画师。画作六道种种五阴。是六道皆如
画像。本无实法。而彼反计为有高下。起四句执。至
于出世圣人。不复画作六道五阴。乃离有无无生
之论。而彼不能见故。反说为无。夫说六道实有。如
计画像高下。堕建立常见也。说出世无生为无。如
不见画。并说画师纸笔胶色皆无。堕诽谤断见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1c 页 X17-0531.png
「譬如瞖目。见有垂发。(二作毛轮)谓众人言。汝等观此。
(魏云。为他说言。如是如是青黄赤白。汝何不观)而是垂
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
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
法。自陷陷他。」
【疏曰。五瞖见垂发譬。譬邪执不达性空也。馀人不
见。故非性。瞖者妄见。故非无性。三界依正。亦复如
是。圣眼了知本空。凡愚计为实有也。】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
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
切性生。」
【疏曰。六火轮非轮譬。譬相似相续法中。凡外妄计
为常为一。不知诸法念念灭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二皆作玻瓈珠)愚小无智。作摩
尼想。计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
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
(魏云。说非有法依因缘生。○唐云。说非有为生)缘有者
言灭(魏云。复有说言。实有法灭。○唐云。坏于缘有)。」
【疏曰。七水泡似珠譬。譬外道取不实法。起生灭执
也。世间戒定慧法。不能出离生死。如水泡无摩尼
用。智者不取。故非摩尼。愚小计著。故非非摩尼。当
其有本非有。而彼妄说有生。逮取之而不可得。又
复妄言有灭。岂知水性无生灭哉。初有七譬。譬凡
外妄计竟。
○二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计。又二。初正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2a 页 X17-0532.png
显俗谛是随情说。二以五譬譬其非实。初又二。初
斥世间因明不应摄取。二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
△今初。】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巳。(魏云。彼诸外
道建立三种量五分论)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
作有性妄想计著。(唐云。立三种量巳。于圣智内證离
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
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
于彼作性非性想。(唐云。诸修行者。转心想识。离能所
取。住如来境。自證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若复修
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想生者。彼即取长养。及
取我人(唐云。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疏曰。三种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五分论者。宗
因喻合结也。宗因喻。亦名三支比量。合结不过成
之而巳。然三量五分。本是佛说。而魏译直云外道
建立。宋唐二译。虽不直云外道。观其文意。亦是有
性妄想计著之由。当知法无邪正。邪正在人。佛本
以三量五分破有无执。若依之更执有无。则佛法
亦成外道也。离二自性事者。远离遍计及依他执。
即圆成实之体性也。此圆成实。性离有无。非能所
取。若执有无。便成能所。则有法相及我相矣。
△二
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
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
斥世间因明不应摄取。二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
△今初。】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巳。(魏云。彼诸外
道建立三种量五分论)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
作有性妄想计著。(唐云。立三种量巳。于圣智内證离
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
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
于彼作性非性想。(唐云。诸修行者。转心想识。离能所
取。住如来境。自證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若复修
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想生者。彼即取长养。及
取我人(唐云。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疏曰。三种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五分论者。宗
因喻合结也。宗因喻。亦名三支比量。合结不过成
之而巳。然三量五分。本是佛说。而魏译直云外道
建立。宋唐二译。虽不直云外道。观其文意。亦是有
性妄想计著之由。当知法无邪正。邪正在人。佛本
以三量五分破有无执。若依之更执有无。则佛法
亦成外道也。离二自性事者。远离遍计及依他执。
即圆成实之体性也。此圆成实。性离有无。非能所
取。若执有无。便成能所。则有法相及我相矣。
△二
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
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2b 页 X17-0532.png
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唐云。
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化佛说法。但
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證圣智三昧乐境)。」
【疏曰。诸阿含经。亦说诸法自相共相。以破愚夫虚
妄我执。盖彼既不能达唯心境界。故亦不能即于
化身而见法身也。初正显俗谛是随情说竟。
△二
以五譬譬其非实。】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
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
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疏曰。自心如水。诸法如影。水外无影。故非影。水中
显现。故非非影。捞不可得。故非树形。宛然是树。故
非非树形。当知自心现量。本非有无。不应计著也。】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唐云。譬如
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
而见像非像。(魏云。有缘得见。无缘不见故)妄想愚夫而
作像想。(魏云。自心分别。见像有无)如是外道恶见。自
心像现。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见。」
【疏曰。自心如镜。诸法如像。对缘显现而非有。离缘
不现而非无。外道不达。妄作有无计著也。】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魏云。譬如诸响。
因入山河水风空屋和合而闻。彼所闻响。非有非无。何
以故。因声闻声故。○唐云。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
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化佛说法。但
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證圣智三昧乐境)。」
【疏曰。诸阿含经。亦说诸法自相共相。以破愚夫虚
妄我执。盖彼既不能达唯心境界。故亦不能即于
化身而见法身也。初正显俗谛是随情说竟。
△二
以五譬譬其非实。】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
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
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疏曰。自心如水。诸法如影。水外无影。故非影。水中
显现。故非非影。捞不可得。故非树形。宛然是树。故
非非树形。当知自心现量。本非有无。不应计著也。】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唐云。譬如
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
而见像非像。(魏云。有缘得见。无缘不见故)妄想愚夫而
作像想。(魏云。自心分别。见像有无)如是外道恶见。自
心像现。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见。」
【疏曰。自心如镜。诸法如像。对缘显现而非有。离缘
不现而非无。外道不达。妄作有无计著也。】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魏云。譬如诸响。
因入山河水风空屋和合而闻。彼所闻响。非有非无。何
以故。因声闻声故。○唐云。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2c 页 X17-0532.png
声和合而起。彼非有非无。以闻声非声故)如是外道
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见。」
【疏曰。诸法如响。缘生无实。非有非无。不应计著。计
著则成外道也。】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𦦨川流。洪浪云涌。(唐云。日光
照触。燄水波动)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唐云。彼非
有非无。以倒想非想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
熏。妄想计著。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缘自住事门。(唐云。无始戏论恶习所熏。于圣
智自證法性门中。见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性)亦
复如彼热𦦨波浪。」
【疏曰。光𦦨本非波浪。无贪倒者。知其非性。有贪倒
者。则非非性。愚夫于法性中。妄见生住灭等。亦犹
是也。】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
成。动摇云为。(魏云。譬如有人。依咒术力。起于死尸机
关木人无众生体。依毗舍阇力。依巧师力。作去来事。○
唐云。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以毗舍阇机关力故。动摇运
转。云为不绝)凡愚妄想。计著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
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
计著。不实建立。」
【疏曰。死尸木人。皆无执受。名为非众生数。毗舍阇。
此云啖精气鬼。又云颠鬼。机关以运木人。则木人
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见。」
【疏曰。诸法如响。缘生无实。非有非无。不应计著。计
著则成外道也。】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𦦨川流。洪浪云涌。(唐云。日光
照触。燄水波动)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唐云。彼非
有非无。以倒想非想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
熏。妄想计著。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缘自住事门。(唐云。无始戏论恶习所熏。于圣
智自證法性门中。见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性)亦
复如彼热𦦨波浪。」
【疏曰。光𦦨本非波浪。无贪倒者。知其非性。有贪倒
者。则非非性。愚夫于法性中。妄见生住灭等。亦犹
是也。】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
成。动摇云为。(魏云。譬如有人。依咒术力。起于死尸机
关木人无众生体。依毗舍阇力。依巧师力。作去来事。○
唐云。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以毗舍阇机关力故。动摇运
转。云为不绝)凡愚妄想。计著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
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
计著。不实建立。」
【疏曰。死尸木人。皆无执受。名为非众生数。毗舍阇。
此云啖精气鬼。又云颠鬼。机关以运木人。则木人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3a 页 X17-0533.png
动摇云为。颠鬼以合死尸。则死尸动摇云为。识情
执著四大六根。则四大六根妄有动摇云为。当知
本与木人死尸无异。不应妄计有众生也。二别说
十二譬喻竟。
△三结劝应离。】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
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幻梦水树影。垂发
热时𦦨。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唐云。诸识蕴有五。
犹如水树形。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三有如阳燄。幻
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譬如渴鹿想。(唐
作热时燄)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
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唐
云。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
性。(唐云。无始生死中。执著所缠覆)如逆楔出楔。舍离贪
摄受。(唐云。退舍令出离。如因榍出榍)如幻咒机发。浮
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于彼无有作。犹
如𦦨虚空。(唐云。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燄)如是知诸
法。则为无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
想。阴行如垂发。(唐云。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
施设名。求相不可得)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
热时𦦨。无而现众生。(唐云。实无而见有)常无常一异。
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
执著四大六根。则四大六根妄有动摇云为。当知
本与木人死尸无异。不应妄计有众生也。二别说
十二譬喻竟。
△三结劝应离。】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
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幻梦水树影。垂发
热时𦦨。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唐云。诸识蕴有五。
犹如水树形。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三有如阳燄。幻
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譬如渴鹿想。(唐
作热时燄)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
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唐
云。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
性。(唐云。无始生死中。执著所缠覆)如逆楔出楔。舍离贪
摄受。(唐云。退舍令出离。如因榍出榍)如幻咒机发。浮
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于彼无有作。犹
如𦦨虚空。(唐云。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燄)如是知诸
法。则为无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
想。阴行如垂发。(唐云。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
施设名。求相不可得)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
热时𦦨。无而现众生。(唐云。实无而见有)常无常一异。
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3b 页 X17-0533.png
如画热时𦦨。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唐云。心识亦
如是。普现众色相。如梦空中燄。亦如石女儿)。」
【疏曰。初四句。唐作八句。先颂远离观也。次十句。颂
愚夫计著如渴鹿也。次如逆楔等十句。重颂对治
观也。次言教第十二句。重颂愚夫计著之非也。后
明镜等八句。结显诸法有即非有也。初破外计竟。
△二申正法。】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
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
【疏曰。唯心所现诸法。故非一。诸法并是唯心。故非
异。唯心诸法不相违故。故非亦一亦异。诸法唯心
非戏论故。故非非一非异。又诸法唯心。故非有。唯
心诸法。故非无。不相违。故非亦有亦无。非戏论。故
非非有非无。又念念灭。故非常。念念生。故非无常
不相违。故非亦常亦无常。非戏论。故非非常非无
常。不执心外有法。故离建立。不拨唯心诸法。故离
诽谤也。】
「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唐云。
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性。非自
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唐云。
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疏曰。真谛。谓苦集灭道四圣谛也。缘起。诸十二因
缘也。道灭者。四谛所归重也。解脱者。十二因缘还
灭门也。四谛则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不同。而
如是。普现众色相。如梦空中燄。亦如石女儿)。」
【疏曰。初四句。唐作八句。先颂远离观也。次十句。颂
愚夫计著如渴鹿也。次如逆楔等十句。重颂对治
观也。次言教第十二句。重颂愚夫计著之非也。后
明镜等八句。结显诸法有即非有也。初破外计竟。
△二申正法。】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
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
【疏曰。唯心所现诸法。故非一。诸法并是唯心。故非
异。唯心诸法不相违故。故非亦一亦异。诸法唯心
非戏论故。故非非一非异。又诸法唯心。故非有。唯
心诸法。故非无。不相违。故非亦有亦无。非戏论。故
非非有非无。又念念灭。故非常。念念生。故非无常
不相违。故非亦常亦无常。非戏论。故非非常非无
常。不执心外有法。故离建立。不拨唯心诸法。故离
诽谤也。】
「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唐云。
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性。非自
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唐云。
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疏曰。真谛。谓苦集灭道四圣谛也。缘起。诸十二因
缘也。道灭者。四谛所归重也。解脱者。十二因缘还
灭门也。四谛则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不同。而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3c 页 X17-0533.png
意显出世道灭。因缘亦有思议不思议生灭不生
灭之不同。而意显还灭解脱。然世出世间因果。皆
不离心。流转还灭。亦不离心。故非外道胜性等妄
计也。无因。即唐译自然。自性相续。即唐译宿作。阿
含破外道宿作因论。谓现见有人。作善即得善报。
为恶即得恶报。何得一向但委于宿作耶。馀如他
处广破。】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𦦨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
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唐云。诸佛说
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
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疏曰。若不知百八句皆无所有。则无以净二障。若
不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亦无以净二障。今由了
达百八句皆无相故。则有即非有。善分别诸乘及
诸地故。则无即非无。是谓佛正法也。第九离四句
门竟。
○第十明四种禅门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
二。初总标。二别释。
△今初。】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
义禅。攀缘如禅。(魏云。念真如禅。○唐云。攀缘真如禅)
如来禅。」
【疏曰。上云善分别诸乘乃诸地相。故遂明四种禅
也。初即世间禅。及藏教事禅。二即通教。及别三贤
所修禅。三即别地所行禅。四即圆住以上所行禅
也。
△二别释。】
灭之不同。而意显还灭解脱。然世出世间因果。皆
不离心。流转还灭。亦不离心。故非外道胜性等妄
计也。无因。即唐译自然。自性相续。即唐译宿作。阿
含破外道宿作因论。谓现见有人。作善即得善报。
为恶即得恶报。何得一向但委于宿作耶。馀如他
处广破。】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𦦨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
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唐云。诸佛说
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
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疏曰。若不知百八句皆无所有。则无以净二障。若
不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亦无以净二障。今由了
达百八句皆无相故。则有即非有。善分别诸乘及
诸地故。则无即非无。是谓佛正法也。第九离四句
门竟。
○第十明四种禅门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
二。初总标。二别释。
△今初。】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
义禅。攀缘如禅。(魏云。念真如禅。○唐云。攀缘真如禅)
如来禅。」
【疏曰。上云善分别诸乘乃诸地相。故遂明四种禅
也。初即世间禅。及藏教事禅。二即通教。及别三贤
所修禅。三即别地所行禅。四即圆住以上所行禅
也。
△二别释。】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4a 页 X17-0534.png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唐无外
道二字)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
(唐云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
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唐
云。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魏云。
次第上上。乃至非想灭尽定解脱)是名愚夫所行禅。」
【疏曰。观人无我及骨锁常无等。本是愚法二乘所
修。故唐译无外道字。然设修至灭定解脱。则是观
练二法满足。名为声闻缘觉。若误取无想。及非想
證。则便成外道矣。故宋魏二译。皆有外道二字也。】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
性巳。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唐云。谓知自共
相人无我巳。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
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疏曰。知人无我。及离外道自他俱作。所谓诸法不
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正是
通教。及别十住体空观门。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
顺观察。即别十行十向。修于相似假观及中观也。】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
想。(唐云。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
不起)是名攀缘如禅。」
【疏曰。唯识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
得故。非实住唯识。即今妄想二无我妄想之谓也。
又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4b 页 X17-0534.png
二取相故。即今如实处不生妄想之谓也。此别教
通达位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二种乐住。
(魏云。入内身圣智相三空三种乐行故)成办众生不
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疏曰。魏云三空者。即圆融三解脱门也。生死涅槃
二边中道不可得故。名空解脱门。此空离一切相。
名无相解脱门。此无相者。即是实相。无有作者。无
可愿求。名无作解脱门。亦名无愿解脱门。入此不
思议三脱门巳。亲證三德秘藏之乐。自利利他。法
皆具足。此圆教发心住巳上境界也。别教證道同
圆。应亦得此。而教道别故。姑未许之。又如来禅。须
办六即。则六根五品。亦得此名也。问曰。如古人云
且喜师兄会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则祖师禅
应更胜于如来禅耶。答曰。乘言者丧。滞句者迷。汝
欲以古人一时应机之谈作实法会。何异刻舟求
剑。恐香岩大笑汝在。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凡夫所行禅。观察
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譬如日月形。钵头
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唐云。修行者在定。
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尽)如是种种相。
外道道通禅。(唐云。堕于外道法)亦复堕声闻。及缘觉
境界。」
【疏曰。此先颂总标。及颂愚夫禅之相也。钵头摩。此
通达位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二种乐住。
(魏云。入内身圣智相三空三种乐行故)成办众生不
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疏曰。魏云三空者。即圆融三解脱门也。生死涅槃
二边中道不可得故。名空解脱门。此空离一切相。
名无相解脱门。此无相者。即是实相。无有作者。无
可愿求。名无作解脱门。亦名无愿解脱门。入此不
思议三脱门巳。亲證三德秘藏之乐。自利利他。法
皆具足。此圆教发心住巳上境界也。别教證道同
圆。应亦得此。而教道别故。姑未许之。又如来禅。须
办六即。则六根五品。亦得此名也。问曰。如古人云
且喜师兄会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则祖师禅
应更胜于如来禅耶。答曰。乘言者丧。滞句者迷。汝
欲以古人一时应机之谈作实法会。何异刻舟求
剑。恐香岩大笑汝在。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凡夫所行禅。观察
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譬如日月形。钵头
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唐云。修行者在定。
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尽)如是种种相。
外道道通禅。(唐云。堕于外道法)亦复堕声闻。及缘觉
境界。」
【疏曰。此先颂总标。及颂愚夫禅之相也。钵头摩。此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4c 页 X17-0534.png
翻红莲华。谓若于禅定中。见有神我如日月形。或
如红莲在深险处。则堕外道。若于禅定中。见苦断
集。归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不受后有。则堕二乘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唐云。舍离此一切。住于无
所缘)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
如相(唐云。是则能随入。如如真实相。十方诸国土。所有
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
【疏曰。此颂后三种禅相也。舍离彼一切。即观察义
禅。则是无所有。即攀缘如禅。随顺入如相。即如来
禅。以此摩诃衍三种禅相。对斥二乘及诸外道。所
以名为方等部也。第十明四种禅门竟。
○第十一
般涅槃门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
何等法。谓为涅槃。」
【疏曰。前云如来禅者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夫三
德秘藏常乐我净。即是如来大般涅槃。而此涅槃。
毕竟是何等法耶。故问之也。
○二答。为三。初正明
大涅槃义。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三明如来神力
建立菩萨。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唐作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意
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
境界。(唐云。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复
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
(唐云。自證圣智所行境界。远离断常及以有无)云何非
如红莲在深险处。则堕外道。若于禅定中。见苦断
集。归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不受后有。则堕二乘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唐云。舍离此一切。住于无
所缘)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
如相(唐云。是则能随入。如如真实相。十方诸国土。所有
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
【疏曰。此颂后三种禅相也。舍离彼一切。即观察义
禅。则是无所有。即攀缘如禅。随顺入如相。即如来
禅。以此摩诃衍三种禅相。对斥二乘及诸外道。所
以名为方等部也。第十明四种禅门竟。
○第十一
般涅槃门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
何等法。谓为涅槃。」
【疏曰。前云如来禅者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夫三
德秘藏常乐我净。即是如来大般涅槃。而此涅槃。
毕竟是何等法耶。故问之也。
○二答。为三。初正明
大涅槃义。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三明如来神力
建立菩萨。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唐作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意
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
境界。(唐云。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复
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
(唐云。自證圣智所行境界。远离断常及以有无)云何非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5a 页 X17-0535.png
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
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
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
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复次大慧。涅槃
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疏曰。一切识自性习气者。即有支习气也。藏意意
识见习者。即名言习气我执习气也。转变者。由无
漏智熏。令彼妄习无寄也。自性空事境界者。诸法
无性。当体即是真空实相也。此诸法性空境界。唯
是圣智自觉所行。故非断常及有无也。非断非常。
经文自释可知。言非有非无者。死。坏。则无。受生相
续。堕有为相。则有。今离坏离死。故非有无也。非舍
者。诸法性空。无可舍故。非得者。真如无物。无可取
故。非断非常。如前可知。非一义者。不与多对故。非
种种义者。不堕诸数故。又即一切法。故非一。离一
切相。故非种种。又是即非即。故非一。离即离非。故
非种种也。
○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二。初示二乘
涅槃。二示外道计著。
△今初。】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
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疏曰。觉阴界入自相差别。无我我所共相苦空无
常不净。不习近六尘境界。则断思惑。不颠倒见。则
断见惑。三界妄想不生。出分段苦轮。便作安隐度
脱之想。休息化城。所以不达如来所證大涅槃也。
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
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
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复次大慧。涅槃
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疏曰。一切识自性习气者。即有支习气也。藏意意
识见习者。即名言习气我执习气也。转变者。由无
漏智熏。令彼妄习无寄也。自性空事境界者。诸法
无性。当体即是真空实相也。此诸法性空境界。唯
是圣智自觉所行。故非断常及有无也。非断非常。
经文自释可知。言非有非无者。死。坏。则无。受生相
续。堕有为相。则有。今离坏离死。故非有无也。非舍
者。诸法性空。无可舍故。非得者。真如无物。无可取
故。非断非常。如前可知。非一义者。不与多对故。非
种种义者。不堕诸数故。又即一切法。故非一。离一
切相。故非种种。又是即非即。故非一。离即离非。故
非种种也。
○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二。初示二乘
涅槃。二示外道计著。
△今初。】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
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疏曰。觉阴界入自相差别。无我我所共相苦空无
常不净。不习近六尘境界。则断思惑。不颠倒见。则
断见惑。三界妄想不生。出分段苦轮。便作安隐度
脱之想。休息化城。所以不达如来所證大涅槃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5b 页 X17-0535.png
△二示外道计著。】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
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
虚伪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
分齐生。」
【疏曰。此即名相二种计著。皆遍计所执性。妄计实
我实法。不惟违背大涅槃。亦不能證二乘涅槃也。
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竟。
○三明如来神力建立
菩萨二。初正明神力。二问答释意。初中三。初总标
二力。二别释二力。三结叹二力。
△今初。】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唐云。诸佛有二种
加持)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
力建立。谓三昧正受。(唐云。谓令入三昧)为现一切身
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疏曰。一者令初地菩萨入三昧巳。身语加持。为二
神力。二者令菩萨满十地巳。手灌其顶。为二神力。
故总名二种神力也。
○二别释二力。又二。初约初
地。二约十地。
△今初。】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
大乘照明(二作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巳。十方世界一
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
萨摩诃萨。及馀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唐云。
及馀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萨者是)大慧。是名初菩萨
地。」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5c 页 X17-0535.png
【疏曰。此二神力。具如华严十地品初广明。
△二约
十地。】
「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
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
法云地。(唐云。此菩萨蒙佛持力。入三昧巳。于百千劫。集
诸善根。渐入诸地。善能通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住大
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
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
光明。(唐云。身如黄金薝卜华色。如盛满月。放大光明)诸
最胜手从十方来。(唐云。十方诸佛舒莲华手)就大莲
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
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疏曰。此二神力。亦如华严第十地中广明。薝卜。此
翻黄华。馀可知。二别释二力竟。
△三结叹二力。】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
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复次
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
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
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
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
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
者。聋盲瘖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
量神力。利安众生。」
【疏曰。菩萨必藉如来神力加持。方能入定现通说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6a 页 X17-0536.png
法。以佛彻證自心说量。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得大
自在。故能以同体法性之力。加持菩萨。乃至加持
山石及宫殿等。令演法音。加持聋盲诸苦众生。令
得解脱。皆是大般涅槃之力用也。初正明神力竟。
△二问答释意。】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
觉。(于)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
加其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
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
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
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
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尔时世尊。欲重宣
此义而说偈言。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唐云。世尊
清净愿。有大加持力)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唐云。
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
【疏曰。意显神力加持。令离二乘涅槃外道计著。令
證大涅槃圣智自觉境界故也。第十一般涅槃门
竟。
○第十二缘起门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
是说因缘。不自说道。(魏云。如世尊说十二因缘。从因
生果。不说自心妄想分别见力而生。○唐云。佛说缘起
是由作起。非自体起)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
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唐云。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
自在。故能以同体法性之力。加持菩萨。乃至加持
山石及宫殿等。令演法音。加持聋盲诸苦众生。令
得解脱。皆是大般涅槃之力用也。初正明神力竟。
△二问答释意。】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
觉。(于)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
加其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
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
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
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
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尔时世尊。欲重宣
此义而说偈言。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唐云。世尊
清净愿。有大加持力)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唐云。
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
【疏曰。意显神力加持。令离二乘涅槃外道计著。令
證大涅槃圣智自觉境界故也。第十一般涅槃门
竟。
○第十二缘起门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
是说因缘。不自说道。(魏云。如世尊说十二因缘。从因
生果。不说自心妄想分别见力而生。○唐云。佛说缘起
是由作起。非自体起)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
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唐云。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6b 页 X17-0536.png
我。微尘。生于诸法)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
间悉檀。(唐云。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无间悉
檀。(唐云。非义有别)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魏云外
道亦说从于有无而生诸法。○唐云。外道亦说以作者
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巳灭。(魏云。世尊说
言。诸法本无。依因缘生。生巳还灭)如世尊所说。无明
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唐云。此
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
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
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
事有因。(唐云。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因
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唐云。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
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疏曰。此难世尊平日所说十二因缘。亦犯种种过
也。谓无明等能生诸法。何异胜性等能生诸法。此
但言说不同。而义无不同也。又说无明缘行。而无
明更无所因。何异外道从无生有。又说十二因缘
此有故彼有。何异外道从有生有。此皆与外道同
也。又外道说胜性等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则因
果不乱。世尊说待因名果。待果名因。则因果杂乱。
外道说因不从缘生。则尚可穷诘。世尊说因更复
待因。则展转无穷。此皆不如外道说胜也。
○二答
释二。初正释因缘无过。二转破言说无性。
△今初。】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
间悉檀。(唐云。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无间悉
檀。(唐云。非义有别)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魏云外
道亦说从于有无而生诸法。○唐云。外道亦说以作者
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巳灭。(魏云。世尊说
言。诸法本无。依因缘生。生巳还灭)如世尊所说。无明
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唐云。此
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
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
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
事有因。(唐云。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因
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唐云。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
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疏曰。此难世尊平日所说十二因缘。亦犯种种过
也。谓无明等能生诸法。何异胜性等能生诸法。此
但言说不同。而义无不同也。又说无明缘行。而无
明更无所因。何异外道从无生有。又说十二因缘
此有故彼有。何异外道从有生有。此皆与外道同
也。又外道说胜性等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则因
果不乱。世尊说待因名果。待果名因。则因果杂乱。
外道说因不从缘生。则尚可穷诘。世尊说因更复
待因。则展转无穷。此皆不如外道说胜也。
○二答
释二。初正释因缘无过。二转破言说无性。
△今初。】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6c 页 X17-0536.png
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唐云。我了诸法唯心所
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
【疏曰。宋译是西土文体。以后成前。唐译是此方文
体。以前生后也。由觉自心现量。则知能摄所摄无
性。故云此有故彼有。此是唯心因果。非无因也。此
是假立因果。不杂乱也。既非无因。亦非心外有因。
既不杂乱。亦不展转无穷。既知无性。则本无生。亦
非俱生及渐生矣。】
「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
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唐云。若不了诸法唯心所
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著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
非我所说)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疏曰。此明不达唯心。乃有诸过。达唯心者。秪约一
心而论因缘。既非邪因。亦非无因也。初正释因缘
无过竟。
○二转破言说无性二。初疑问。二答释。
△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魏云。
有言说应有诸法。○唐云。有言说故。必有诸法)世尊。若
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唐云。若
无诸法。言依何起)。」
【疏曰。佛明诸法唯心所现。心外无法。故疑若无诸
法。不应起诸言说也。
△二答释。】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
说。大慧。非性。非非性。(唐云。彼非有。非非有)但言说耳。
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
【疏曰。宋译是西土文体。以后成前。唐译是此方文
体。以前生后也。由觉自心现量。则知能摄所摄无
性。故云此有故彼有。此是唯心因果。非无因也。此
是假立因果。不杂乱也。既非无因。亦非心外有因。
既不杂乱。亦不展转无穷。既知无性。则本无生。亦
非俱生及渐生矣。】
「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
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唐云。若不了诸法唯心所
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著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
非我所说)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疏曰。此明不达唯心。乃有诸过。达唯心者。秪约一
心而论因缘。既非邪因。亦非无因也。初正释因缘
无过竟。
○二转破言说无性二。初疑问。二答释。
△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魏云。
有言说应有诸法。○唐云。有言说故。必有诸法)世尊。若
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唐云。若
无诸法。言依何起)。」
【疏曰。佛明诸法唯心所现。心外无法。故疑若无诸
法。不应起诸言说也。
△二答释。】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
说。大慧。非性。非非性。(唐云。彼非有。非非有)但言说耳。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7a 页 X17-0537.png
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魏云。汝
言以有言说。应有诸法者。此义巳破)大慧。非一切刹
土(皆)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唐云。假安立耳)或有刹
土。瞻视显法。或有作相。(唐云。或现异相)或有扬眉。或
有动睛。或笑或欠。(唐云。嚬呻)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
摇。大慧。如瞻视(魏云。无瞬。唐云。不瞬。)及香积(魏云。众香。
唐云。妙香)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
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
性。(唐云。非由言说而有诸法)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
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尔时世尊。欲重宣
此义而说偈言。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太子。(二皆作石
女儿)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因缘和合法。凡愚起
妄想。(唐云。妄计法如是。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
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疏曰。先明无性而有言说。次明无言而能显法及
能办事。后颂计著言说及计著有诸法者。不如实
知自心现量常受轮回也。言非性非非性者。兔本
无角。故非性。有此言说。故非非性。馀并可知。第十
二缘起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上
言以有言说。应有诸法者。此义巳破)大慧。非一切刹
土(皆)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唐云。假安立耳)或有刹
土。瞻视显法。或有作相。(唐云。或现异相)或有扬眉。或
有动睛。或笑或欠。(唐云。嚬呻)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
摇。大慧。如瞻视(魏云。无瞬。唐云。不瞬。)及香积(魏云。众香。
唐云。妙香)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
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
性。(唐云。非由言说而有诸法)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
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尔时世尊。欲重宣
此义而说偈言。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太子。(二皆作石
女儿)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因缘和合法。凡愚起
妄想。(唐云。妄计法如是。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
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疏曰。先明无性而有言说。次明无言而能显法及
能办事。后颂计著言说及计著有诸法者。不如实
知自心现量常受轮回也。言非性非非性者。兔本
无角。故非性。有此言说。故非非性。馀并可知。第十
二缘起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上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7b 页 X17-0537.png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下
【○第十三常声如幻门二。初正明惑乱即常。二委
明惑乱如幻。初中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
说(魏云。世尊说常法。依何等法。作如是说。○唐云。世尊
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疏曰。前明涅槃离断离常。又明缘起非摄所摄。则
世出世法。皆离四句矣。何故世尊复有时说常住
真心。常乐我净。及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
住等法。毕竟依何事而作是说耶。
○二答二。初正
明依惑乱说。二申明成凡圣性。
△今初。】
「佛告大慧。为惑乱。(魏云。依迷惑法。我说为常。○唐云。
依妄法说)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魏云。圣人
亦见世间迷惑法。非颠倒心。○唐云。以诸妄法。圣人示现。
然不颠倒)大慧。如春时𦦨。(二作阳燄)火轮。垂发。乾闼
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唐云。世无智者。生颠倒解)
非明智也。然非不现。(魏云。有智慧者。不生分别。非不
见彼迷惑之事)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
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唐云。妄法现时。无量
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大慧。云何离性非
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唐云。云何离有无。
一切愚夫种种解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
乱性。(唐云。如恒河水。有见不见。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于
【○第十三常声如幻门二。初正明惑乱即常。二委
明惑乱如幻。初中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
说(魏云。世尊说常法。依何等法。作如是说。○唐云。世尊
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疏曰。前明涅槃离断离常。又明缘起非摄所摄。则
世出世法。皆离四句矣。何故世尊复有时说常住
真心。常乐我净。及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
住等法。毕竟依何事而作是说耶。
○二答二。初正
明依惑乱说。二申明成凡圣性。
△今初。】
「佛告大慧。为惑乱。(魏云。依迷惑法。我说为常。○唐云。
依妄法说)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魏云。圣人
亦见世间迷惑法。非颠倒心。○唐云。以诸妄法。圣人示现。
然不颠倒)大慧。如春时𦦨。(二作阳燄)火轮。垂发。乾闼
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唐云。世无智者。生颠倒解)
非明智也。然非不现。(魏云。有智慧者。不生分别。非不
见彼迷惑之事)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
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唐云。妄法现时。无量
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大慧。云何离性非
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唐云。云何离有无。
一切愚夫种种解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
乱性。(唐云。如恒河水。有见不见。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于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7c 页 X17-0537.png
馀现故。非无性。(唐云。馀所见故。不可言无)如是惑乱。
诸圣离颠倒(唐云。圣于妄法。离颠倒见)。」
【疏曰。世间惑乱所见妄法。本离有无。故云常也。且
如恒河。本非有无。而饿鬼不见。妄计无水。世人见
之。妄计有水。然饿鬼谓无。既非定无。世人谓有。亦
岂实有哉。圣人离于有无颠倒见巳。假使示同饿
鬼。而不执定无。假使示同世人。而不执实有。不执
定无。故能使饿鬼甘露充满。不执实有。故能使世
人入水不溺。是谓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思之。】
「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唐云。妄法是常。
相不异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唐云。非诸妄法有差
别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唐云。以分别故而有别异。
是故妄法其体是常)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
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唐云。云何
而得妄法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
觉)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
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疏曰。法离有无。是故即常。且如恒河。不以世人之
有。坏饿鬼之无。不以饿鬼之无。坏世人之有。则知
恒河本非有无差别之相。但以饿鬼妄想执无。与
世人异。世人妄想执有。与饿鬼异。故云妄想相坏
耳。而除却世人饿鬼二种妄想。则恒河本非有无。
既非有无。岂非常乎。既于恒河不起有无二颠倒
觉。觉知唯是自心现量。心外无河。非不并觉世人
诸圣离颠倒(唐云。圣于妄法。离颠倒见)。」
【疏曰。世间惑乱所见妄法。本离有无。故云常也。且
如恒河。本非有无。而饿鬼不见。妄计无水。世人见
之。妄计有水。然饿鬼谓无。既非定无。世人谓有。亦
岂实有哉。圣人离于有无颠倒见巳。假使示同饿
鬼。而不执定无。假使示同世人。而不执实有。不执
定无。故能使饿鬼甘露充满。不执实有。故能使世
人入水不溺。是谓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思之。】
「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唐云。妄法是常。
相不异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唐云。非诸妄法有差
别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唐云。以分别故而有别异。
是故妄法其体是常)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
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唐云。云何
而得妄法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
觉)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
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疏曰。法离有无。是故即常。且如恒河。不以世人之
有。坏饿鬼之无。不以饿鬼之无。坏世人之有。则知
恒河本非有无差别之相。但以饿鬼妄想执无。与
世人异。世人妄想执有。与饿鬼异。故云妄想相坏
耳。而除却世人饿鬼二种妄想。则恒河本非有无。
既非有无。岂非常乎。既于恒河不起有无二颠倒
觉。觉知唯是自心现量。心外无河。非不并觉世人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8a 页 X17-0538.png
饿鬼之颠倒觉。而自实无颠倒觉也。(上句顺宋译。
是约照俗。下句顺唐译是约證真)设于恒河有少
分四句妄想未尽。即非圣智事相。但是愚夫戏论
妄说耳。若少分妄想不生。则恒河便是自心现量。
岂非真实。但举恒河一喻。例一切法。无不皆尔。初
正明依惑乱说竟。
○二申明成凡圣性二。初正示
圣凡分别。二结成性即真如。
△今初。】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唐云。若分别妄
法是倒非倒。彼则成就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
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
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著。起声闻
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唐云。云何愚夫分
别妄法。生声闻乘种性。所谓计著自相共相)大慧。即
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
亲计著。起缘觉乘种性。(唐云。何谓复有愚夫分别妄
法。成缘觉乘种性。谓即执著自共相时。离于愦闹)云何
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
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
性。(唐云。何于智人分别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种性。所谓
了达一切。唯是自心分别所见。无有外法)又种种事
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唐云。有诸愚夫。分别妄法
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
【疏曰。此经所称惑乱。即唐译所谓妄法。指三界依
正色心因果诸法。犹如瞖目所见空华。故名惑乱
是约照俗。下句顺唐译是约證真)设于恒河有少
分四句妄想未尽。即非圣智事相。但是愚夫戏论
妄说耳。若少分妄想不生。则恒河便是自心现量。
岂非真实。但举恒河一喻。例一切法。无不皆尔。初
正明依惑乱说竟。
○二申明成凡圣性二。初正示
圣凡分别。二结成性即真如。
△今初。】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唐云。若分别妄
法是倒非倒。彼则成就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
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
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著。起声闻
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唐云。云何愚夫分
别妄法。生声闻乘种性。所谓计著自相共相)大慧。即
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
亲计著。起缘觉乘种性。(唐云。何谓复有愚夫分别妄
法。成缘觉乘种性。谓即执著自共相时。离于愦闹)云何
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
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
性。(唐云。何于智人分别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种性。所谓
了达一切。唯是自心分别所见。无有外法)又种种事
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唐云。有诸愚夫。分别妄法
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
【疏曰。此经所称惑乱。即唐译所谓妄法。指三界依
正色心因果诸法。犹如瞖目所见空华。故名惑乱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8b 页 X17-0538.png
也。众生无始以来在惑乱中。舍此惑乱妄法。更无
所观之境。但能观之智。有倒有不倒耳。此经所称
妄想。即唐译所谓分别。尅指观智而言。若邪想邪
分别。则成凡愚。若正想正分别。则成圣种。而皆以
惑乱妄法为所观境。是知惑乱妄法。体非十界。能
生十界。虽生十界。即非十界。所以前云惑乱常惑
乱真实也。计著自共相者。但破我执。不破法执。故
虽非邪。名之为圣。而根钝故。仍名为愚。不亲计著
者。唐云离于愦闹。此则知自共相如幻如梦。当体
无生。本无愦闹。无可计著。而犹未知自心现量。亦
名为愚。觉自心现量者。知一切法皆唯心现。有即
非有。是正分别。即妄想而非妄想。故名为智也。种
种事性者。法本无性。而迷惑分别。计有实性。著我
著法。不出生死。恒于六道往来不息。故唐译亦称
乘也。
△二结成性即真如。】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唐云。彼妄法中种种
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
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唐云。
即彼妄法。诸圣智者心意意识诸恶习气自性法转依
故。即说此妄名为真如)是故说如离心。(唐云。是故真
如离于心识)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唐
云。我今明了显示此句。离分别者。悉离一切诸分别故)。」
【疏曰。惑乱妄法。全妄即真。随缘不变。离一切相。故
非事物。不变随缘。即一切法。故非无事物。譬如醉
所观之境。但能观之智。有倒有不倒耳。此经所称
妄想。即唐译所谓分别。尅指观智而言。若邪想邪
分别。则成凡愚。若正想正分别。则成圣种。而皆以
惑乱妄法为所观境。是知惑乱妄法。体非十界。能
生十界。虽生十界。即非十界。所以前云惑乱常惑
乱真实也。计著自共相者。但破我执。不破法执。故
虽非邪。名之为圣。而根钝故。仍名为愚。不亲计著
者。唐云离于愦闹。此则知自共相如幻如梦。当体
无生。本无愦闹。无可计著。而犹未知自心现量。亦
名为愚。觉自心现量者。知一切法皆唯心现。有即
非有。是正分别。即妄想而非妄想。故名为智也。种
种事性者。法本无性。而迷惑分别。计有实性。著我
著法。不出生死。恒于六道往来不息。故唐译亦称
乘也。
△二结成性即真如。】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唐云。彼妄法中种种
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
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唐云。
即彼妄法。诸圣智者心意意识诸恶习气自性法转依
故。即说此妄名为真如)是故说如离心。(唐云。是故真
如离于心识)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唐
云。我今明了显示此句。离分别者。悉离一切诸分别故)。」
【疏曰。惑乱妄法。全妄即真。随缘不变。离一切相。故
非事物。不变随缘。即一切法。故非无事物。譬如醉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8c 页 X17-0538.png
人所见转屋即是不转之屋。捏目所见二月即是
但一月真。瞖目所见空华即是睛明空体。唯佛乘
人。唯心直进。观察妄想无性。心外无法。意识不与
我法二执相应。转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则意亦
不与我法二执相应。转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由
此无漏妙智熏于第八藏心。使无漏种日复炽盛。
则有漏种新者不生。旧者消灭。至纯净位。转为大
圆镜智相应心品。是谓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
转变性。譬如吐酒得醒。见屋不转。停捏不劳。见一
真月。瞖病既去。华处本空。方知惑乱妄法。本元真
如。此真如体。实非凡夫二乘心意意识未转依时
所能亲證。必离一切妄想分别。乃契会耳。初正明
惑乱即常竟。
○二委明惑乱如幻四。初正明如幻。
二会释无生。三兼明名句形身。四兼明四种记论。
△今初有三番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唐云。所说妄法。为
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唐云。无执著相故)
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著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
说因缘生法(唐云。若执著相体是有者。应不可转。则
诸缘起。应如外道说作者生)。」
【疏曰。此初番问答。明妄法非有无也。譬如幻师。以
幻术力幻作兔焉等物。愚小无知。计著有实。而原
无所计著之实兔马相。若幻法果有体相。如彼愚
小所计著者。则便不可转灭。何异外道所说能生
但一月真。瞖目所见空华即是睛明空体。唯佛乘
人。唯心直进。观察妄想无性。心外无法。意识不与
我法二执相应。转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则意亦
不与我法二执相应。转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由
此无漏妙智熏于第八藏心。使无漏种日复炽盛。
则有漏种新者不生。旧者消灭。至纯净位。转为大
圆镜智相应心品。是谓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
转变性。譬如吐酒得醒。见屋不转。停捏不劳。见一
真月。瞖病既去。华处本空。方知惑乱妄法。本元真
如。此真如体。实非凡夫二乘心意意识未转依时
所能亲證。必离一切妄想分别。乃契会耳。初正明
惑乱即常竟。
○二委明惑乱如幻四。初正明如幻。
二会释无生。三兼明名句形身。四兼明四种记论。
△今初有三番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唐云。所说妄法。为
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唐云。无执著相故)
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著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
说因缘生法(唐云。若执著相体是有者。应不可转。则
诸缘起。应如外道说作者生)。」
【疏曰。此初番问答。明妄法非有无也。譬如幻师。以
幻术力幻作兔焉等物。愚小无知。计著有实。而原
无所计著之实兔马相。若幻法果有体相。如彼愚
小所计著者。则便不可转灭。何异外道所说能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9a 页 X17-0539.png
所生皆实有耶。】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馀惑作因。
(唐云。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则当与馀妄作因)佛告
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唐云。非诸幻事为妄惑因。
以幻不生诸过恶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唐云
以诸幻事无分别故)大慧。幻者。从他明处(唐作明咒)
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唐云。
此妄惑法)是愚夫心惑计著。非圣贤也。尔时世尊。欲
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不见惑乱。(唐云妄法)中间亦
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唐云。以妄即真故。中
间亦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
净犹如瞖。(唐云。若离于妄法。而有相生者。此还即是
妄。如瞖未清净)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
如幻(唐云。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
【疏曰。此第二番问答。明愚夫不知妄法如幻而起
计著。所以生过。若达如幻。则不起过也。问意由迷
惑故而起妄法。譬如由幻术故而起幻事。既妄法
能生馀妄。则幻事亦应能生馀幻。此反以法例喻
而为难也。佛直答以幻不起过。无妄想故。圣贤于
诸妄法。了知皆从妄想过习气生。譬如幻事。从幻
术生。当体不实。绝不计著。所以亦不起过。若谓妄
法是有。不同幻事。便是愚夫心惑计著。非是圣贤。
此正以喻例法而为释也。偈中前四句。意明真外
无妄。故无妄法可见。后四句。意明妄外无真。故非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馀惑作因。
(唐云。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则当与馀妄作因)佛告
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唐云。非诸幻事为妄惑因。
以幻不生诸过恶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唐云
以诸幻事无分别故)大慧。幻者。从他明处(唐作明咒)
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唐云。
此妄惑法)是愚夫心惑计著。非圣贤也。尔时世尊。欲
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不见惑乱。(唐云妄法)中间亦
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唐云。以妄即真故。中
间亦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
净犹如瞖。(唐云。若离于妄法。而有相生者。此还即是
妄。如瞖未清净)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
如幻(唐云。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
【疏曰。此第二番问答。明愚夫不知妄法如幻而起
计著。所以生过。若达如幻。则不起过也。问意由迷
惑故而起妄法。譬如由幻术故而起幻事。既妄法
能生馀妄。则幻事亦应能生馀幻。此反以法例喻
而为难也。佛直答以幻不起过。无妄想故。圣贤于
诸妄法。了知皆从妄想过习气生。譬如幻事。从幻
术生。当体不实。绝不计著。所以亦不起过。若谓妄
法是有。不同幻事。便是愚夫心惑计著。非是圣贤。
此正以喻例法而为释也。偈中前四句。意明真外
无妄。故无妄法可见。后四句。意明妄外无真。故非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9b 页 X17-0539.png
有真相生也。复次下。申明圣贤见一切法最与幻
事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耳。】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著言一切法如幻。
(唐云。为依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耶)为异
相计著。(唐云。为异依此执著。颠倒相耶)若种种幻相
计著言一切性如幻者。(唐云。若依执著。种种幻相。言
一切法犹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唐云。非一切
法悉皆如幻)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唐云。何以
故。见种种色相不无因故)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
如幻。(唐云。都无有因。令种种色相显现如幻)世尊。是
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唐云。是故世尊。不
可说言依于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者)。」
【疏曰。此第三番问。蹑前答文而起难也。前云一切
诸法。非幻无有相似。但是愚夫心惑计著。故说如
幻以开晓之。然愚夫计著诸法。与计著幻事。其计
著之情虽同。而只今世间种种色相。与幻现种种
色相。其色相之因有异。谓兔马等幻事。则因幻师
咒术乍现。而世间种种色相。自有因缘所生。非以
幻术为因。又幻事现时。纵令愚夫计著。不久必能
显现其为非实。而世间种种色相。一任愚夫计著。
何由显现令其如幻耶。是故不可说言依于计著
言如幻也。】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唐云。
不依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
事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耳。】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著言一切法如幻。
(唐云。为依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耶)为异
相计著。(唐云。为异依此执著。颠倒相耶)若种种幻相
计著言一切性如幻者。(唐云。若依执著。种种幻相。言
一切法犹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唐云。非一切
法悉皆如幻)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唐云。何以
故。见种种色相不无因故)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
如幻。(唐云。都无有因。令种种色相显现如幻)世尊。是
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唐云。是故世尊。不
可说言依于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者)。」
【疏曰。此第三番问。蹑前答文而起难也。前云一切
诸法。非幻无有相似。但是愚夫心惑计著。故说如
幻以开晓之。然愚夫计著诸法。与计著幻事。其计
著之情虽同。而只今世间种种色相。与幻现种种
色相。其色相之因有异。谓兔马等幻事。则因幻师
咒术乍现。而世间种种色相。自有因缘所生。非以
幻术为因。又幻事现时。纵令愚夫计著。不久必能
显现其为非实。而世间种种色相。一任愚夫计著。
何由显现令其如幻耶。是故不可说言依于计著
言如幻也。】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唐云。
不依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39c 页 X17-0539.png
切法速灭如电。(唐云。以一切法不实速灭如电)是则
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巳即灭。非愚夫现。
(魏云。凡夫不见。○唐云。世间凡愚悉皆现见)如是一
切性。自妄想自共相(唐云。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共
相现。亦复如是)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著。(唐云。以不
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著种种色相)尔时世尊。欲
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
速如电。是故说如幻(唐云。非幻无相似。亦非有诸法。
不实速如电。如幻应当知)。」
【疏曰。此第三番答正明诸法的皆如幻。不依计著
而言如幻也。夫电光一现即灭。凡愚共知。一切诸
法亦皆一现即灭。凡愚不知。以不知一切诸法自
相共相。唯依妄想分别乍现故也。妄想念念生巳
即灭。则所现诸法自相共相。亦皆念念生巳即灭。
由妄想随灭随生。长时相续。故妄见诸法相似相
续。计以为实。谓不同幻耳。若能观察诸法无性。则
不计著自心所现色相以为实有矣。初正明如幻
竟。
○二会释无生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唐
云。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又言如幻)将无世
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疏曰。此恐凡愚执无生为不生。执如幻为有生。未
免相违。故问之也。
△二答释。】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唐云。无
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巳即灭。非愚夫现。
(魏云。凡夫不见。○唐云。世间凡愚悉皆现见)如是一
切性。自妄想自共相(唐云。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共
相现。亦复如是)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著。(唐云。以不
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著种种色相)尔时世尊。欲
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
速如电。是故说如幻(唐云。非幻无相似。亦非有诸法。
不实速如电。如幻应当知)。」
【疏曰。此第三番答正明诸法的皆如幻。不依计著
而言如幻也。夫电光一现即灭。凡愚共知。一切诸
法亦皆一现即灭。凡愚不知。以不知一切诸法自
相共相。唯依妄想分别乍现故也。妄想念念生巳
即灭。则所现诸法自相共相。亦皆念念生巳即灭。
由妄想随灭随生。长时相续。故妄见诸法相似相
续。计以为实。谓不同幻耳。若能观察诸法无性。则
不计著自心所现色相以为实有矣。初正明如幻
竟。
○二会释无生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唐
云。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又言如幻)将无世
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疏曰。此恐凡愚执无生为不生。执如幻为有生。未
免相违。故问之也。
△二答释。】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唐云。无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0a 页 X17-0540.png
有相违)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唐云。何以
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有非有
外性非性。无生现。(唐云。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
性。本不生故)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
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唐云。为离外道因生义故。我
说诸法皆悉不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
自妄想种种计著缘。(唐云。外道群聚。共兴恶见。言从
有无生一切法。非自执著分别为缘)大慧。我非有无
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唐云。我说诸法非有无
生。故名无生)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
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
受生死。(唐云。说诸法者。为令弟子。知依诸业摄受生
死。遮其无有断灭见故)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
自性相故。(唐云。说诸法相犹如幻者。令离诸法自性
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唐云。为诸
凡愚堕恶见欲。不知诸法唯心所现)坏因所作生缘
自性相计著。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唐云。为令远离
执著因缘生起之相。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不令愚夫
恶见希望。计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
(唐云。彼诸愚夫执著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诸
法如实住处)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
量。(唐云。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尔
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生作非性(唐云。无
作故无生)有性(唐作法)摄生死。观察(唐作了达)如幻
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有非有
外性非性。无生现。(唐云。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
性。本不生故)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
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唐云。为离外道因生义故。我
说诸法皆悉不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
自妄想种种计著缘。(唐云。外道群聚。共兴恶见。言从
有无生一切法。非自执著分别为缘)大慧。我非有无
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唐云。我说诸法非有无
生。故名无生)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
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
受生死。(唐云。说诸法者。为令弟子。知依诸业摄受生
死。遮其无有断灭见故)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
自性相故。(唐云。说诸法相犹如幻者。令离诸法自性
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唐云。为诸
凡愚堕恶见欲。不知诸法唯心所现)坏因所作生缘
自性相计著。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唐云。为令远离
执著因缘生起之相。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不令愚夫
恶见希望。计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
(唐云。彼诸愚夫执著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诸
法如实住处)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
量。(唐云。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尔
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生作非性(唐云。无
作故无生)有性(唐作法)摄生死。观察(唐作了达)如幻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0b 页 X17-0540.png
等。于相不妄想(唐作分别)。」
【疏曰。此明所说无生及诸法如幻。皆为对治物机。
不相违也。为破外道邪因无因所生。故说无生。为
破断见无见。故说唯心所现因果诸法。为破妄计
诸法有自性相。故说如幻如梦。若能了达自心现
量。则知生即无生。业及生死。亦不失坏。而皆无性
如幻梦矣。但依唐译思之。文义可了。二会释无生
竟。
△三兼明名句形身。】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魏作字。唐作文)身相。善观名
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唐云。诸菩萨善
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
觉巳。觉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唐云。
谓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
身。自性决定究竟。(唐云。诸能显义决定究竟)是名句
身。形(字。文)身者。谓显示名句。(唐云。谓由于此能成名
句)是名形身。」
【疏曰。凡愚不达自心现量。妄计心外实有名句文
身。故勖菩萨当善观其相也。名诠自性。故云依事
立名。如依能见之事。即立眼名。依所见之事。即立
色名。依能闻之事。即立耳名。依所闻之事。即立声
名等。句诠差别。故云显义决定究竟。如说眼无常
乃至意无常。色无我。乃至识无我等。形即文字。为
名句依。故云显示名句也。】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唐先有云。句身者。谓句事究
【疏曰。此明所说无生及诸法如幻。皆为对治物机。
不相违也。为破外道邪因无因所生。故说无生。为
破断见无见。故说唯心所现因果诸法。为破妄计
诸法有自性相。故说如幻如梦。若能了达自心现
量。则知生即无生。业及生死。亦不失坏。而皆无性
如幻梦矣。但依唐译思之。文义可了。二会释无生
竟。
△三兼明名句形身。】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魏作字。唐作文)身相。善观名
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唐云。诸菩萨善
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
觉巳。觉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唐云。
谓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
身。自性决定究竟。(唐云。诸能显义决定究竟)是名句
身。形(字。文)身者。谓显示名句。(唐云。谓由于此能成名
句)是名形身。」
【疏曰。凡愚不达自心现量。妄计心外实有名句文
身。故勖菩萨当善观其相也。名诠自性。故云依事
立名。如依能见之事。即立眼名。依所见之事。即立
色名。依能闻之事。即立耳名。依所闻之事。即立声
名等。句诠差别。故云显义决定究竟。如说眼无常
乃至意无常。色无我。乃至识无我等。形即文字。为
名句依。故云显示名句也。】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唐先有云。句身者。谓句事究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0c 页 X17-0540.png
竟。名身者。谓诸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阿字。乃
接此句。○魏释亦有三句)又句身者。谓径迹。(唐云。如
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唐云。如衢巷中人畜
等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
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唐云。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
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
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疏曰。句事究竟。谓必诠事至于究竟。方成一句也。
字名差别。谓如阿至呵等。但可诠差别事。即名为
名也。长短高下。谓文字当体。有此对待假相也。径
迹者。如有径路。则有人畜所行足迹。譬有名字。则
有依名所显句义也。无色四阴者。受想行识。但有
名字。更无体相可表示也。名之自相由文显者。由
此受想行识等文字。方得显现四阴等名也。同前
共有三番解释。并是唯心所现。依于音声而有差
别。谓之不相应行。与彼音声不即不离。非别有性。
(且约此土声为教体。云与音声不即不离。若他土中。
以色香等为教体者。亦皆不即离也)故云。于彼身
相分齐。应当修学。不可妄计心外有法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
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疏曰。圣智了达唯心。则色等六尘性境。尚非心外
别有。况依色等假立名句文身。岂别有耶。凡愚计
著。不达名句文身性空。譬如象溺深泥。何能出哉。
接此句。○魏释亦有三句)又句身者。谓径迹。(唐云。如
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唐云。如衢巷中人畜
等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
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唐云。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
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
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疏曰。句事究竟。谓必诠事至于究竟。方成一句也。
字名差别。谓如阿至呵等。但可诠差别事。即名为
名也。长短高下。谓文字当体。有此对待假相也。径
迹者。如有径路。则有人畜所行足迹。譬有名字。则
有依名所显句义也。无色四阴者。受想行识。但有
名字。更无体相可表示也。名之自相由文显者。由
此受想行识等文字。方得显现四阴等名也。同前
共有三番解释。并是唯心所现。依于音声而有差
别。谓之不相应行。与彼音声不即不离。非别有性。
(且约此土声为教体。云与音声不即不离。若他土中。
以色香等为教体者。亦皆不即离也)故云。于彼身
相分齐。应当修学。不可妄计心外有法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
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疏曰。圣智了达唯心。则色等六尘性境。尚非心外
别有。况依色等假立名句文身。岂别有耶。凡愚计
著。不达名句文身性空。譬如象溺深泥。何能出哉。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1a 页 X17-0541.png
此甚警人不可计著也。三兼明名句形身竟。
△四
兼明四种种记论。】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
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魏云。未来世中
无智慧者。以邪见心。不知如实法故。因世间论。自言智
者。有智者问如实之法。离邪见相一异俱不俱。而彼愚
人作如是言。是问非是。非正念问。○唐云。未来世中。有
诸邪智恶思觉者。离如实法。以见一异俱不俱相问诸
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疏曰。此段文意。须将三译参合。方有著落。大凡有
智慧人。若见邪智妄问一异俱不俱相。即应答云。
此非正问。而彼邪智恶觉之人。若见智者问以离
一异俱不俱相。佛所通达第一义谛。彼亦妄答以
为非正问也。】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魏云。为一为异)如是涅槃
诸行。(魏云。如是涅槃有为诸行。为一为异)相所相。(魏
云。相中所有能见所见为一为异)求那所求那。(唐云。
依所依)造所造。(魏云。作者所作。为一为异)见所见。(魏
云。能见可见。为一为异)尘及微尘。(唐云。地与微尘。○
魏云。四大中色香味触。为一为异。泥团微尘。为一为异)
修与修者。(唐云。智与智者。○魏云。知者所知。为一为
异)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唐云。如是等不计事次
第而问)。」
【疏曰。此广述无智者之邪问也。】
△四
兼明四种种记论。】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
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魏云。未来世中
无智慧者。以邪见心。不知如实法故。因世间论。自言智
者。有智者问如实之法。离邪见相一异俱不俱。而彼愚
人作如是言。是问非是。非正念问。○唐云。未来世中。有
诸邪智恶思觉者。离如实法。以见一异俱不俱相问诸
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疏曰。此段文意。须将三译参合。方有著落。大凡有
智慧人。若见邪智妄问一异俱不俱相。即应答云。
此非正问。而彼邪智恶觉之人。若见智者问以离
一异俱不俱相。佛所通达第一义谛。彼亦妄答以
为非正问也。】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魏云。为一为异)如是涅槃
诸行。(魏云。如是涅槃有为诸行。为一为异)相所相。(魏
云。相中所有能见所见为一为异)求那所求那。(唐云。
依所依)造所造。(魏云。作者所作。为一为异)见所见。(魏
云。能见可见。为一为异)尘及微尘。(唐云。地与微尘。○
魏云。四大中色香味触。为一为异。泥团微尘。为一为异)
修与修者。(唐云。智与智者。○魏云。知者所知。为一为
异)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唐云。如是等不计事次
第而问)。」
【疏曰。此广述无智者之邪问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1b 页 X17-0541.png
「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唐云。世尊
说此当止记答。愚夫无智。非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
记说。(唐云。佛欲令其离惊怖处。不为记说)又止外道
见论故。而不为说。(唐云。不记说者。欲令外道永得出
离作者见故)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
等无记论。(唐云。诸外道众。计有作者。作如是说。命即
是身。命异身异。如是等说。名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
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魏云。外道迷于因果
义故。是故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大慧。我所说者。
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魏云。我佛法中。离能
见可见虚妄之相。无分别心。是故我法中无有置答。○
唐云。我教中说离能所取。不起分别。云何可止)大慧。
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魏云。诸外
道等。执著可取能取。不知但是自心见法。为彼人故。我
说言有四种问法。无记置答。非我法中。○唐云。若有执
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现。彼应可止)。」
【疏曰。此明外道邪问无有实义。是无记论。应置不
答。故须以不答止之。若佛法中正问。理应广答。不
可妄以为无记而止之也。然外道所问无记邪论。
不出四句。所谓一异及俱不俱。设使彼有闻慧。便
可为其广说四句皆非。显出自心现量第一义境。
由彼闻慧不具。若闻离四句法。必当恐怖失措。如
大佛顶经中。于无是见者无非见者二语。佛皆以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1c 页 X17-0541.png
如是印之。大众非无学者。便皆茫然不知是义终
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况外道乎。又外道妄计作
者为因。所作为果。不知因果皆唯心现。故作一异
俱不俱等诸无记论。应须置而不答。非佛法中正
问。而可用置答也。奈何无智愚人。见佛法中诃外
道之非正问。遂诃智人以为非正问哉。呜呼。上古
宗匠之用棒喝。如彼智者。今时宗匠仿而用之。亦
类彼无智者矣。】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
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魏云。为待时故。说如是法。○
唐云。我别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魏同。○唐云。以
根未熟。且止说故)。」
【疏曰。此因前所明止论。而明佛之说法总有四种。
不可执一也。言四种者。后偈自出其相。今止记论。
但是四种之一。不过为根未熟者耳。】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
法不生。(唐云。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
故)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
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唐云。何故一切法无自性。
以證智观。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持
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
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唐云。何故一切法无来去。
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大慧。何故一切诸
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
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况外道乎。又外道妄计作
者为因。所作为果。不知因果皆唯心现。故作一异
俱不俱等诸无记论。应须置而不答。非佛法中正
问。而可用置答也。奈何无智愚人。见佛法中诃外
道之非正问。遂诃智人以为非正问哉。呜呼。上古
宗匠之用棒喝。如彼智者。今时宗匠仿而用之。亦
类彼无智者矣。】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
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魏云。为待时故。说如是法。○
唐云。我别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魏同。○唐云。以
根未熟。且止说故)。」
【疏曰。此因前所明止论。而明佛之说法总有四种。
不可执一也。言四种者。后偈自出其相。今止记论。
但是四种之一。不过为根未熟者耳。】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
法不生。(唐云。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
故)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
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唐云。何故一切法无自性。
以證智观。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持
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
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唐云。何故一切法无来去。
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大慧。何故一切诸
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2a 页 X17-0542.png
不灭。(唐云。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大慧。何故
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唐
云。谓诸相起无常性故)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
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唐云。谓诸相起即是
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疏曰。此明为根熟者分别答也。文并可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记论有四种。一向
(魏云。直答)反诘问。(魏云。质答)分别及止论。(二作置答)
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祛毗舍师。(唐云。数论与
胜论。言有非有生)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唐云。如
是等诸说。一切皆无记)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唐
云。以智〔视〕察时。体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
性。」
【疏曰。随问直答。名为一向。反诘质之。令其自悟。名
为质答。详细解释。名分别答。置而不答。名为止论。
若为根熟。用前三种。若为外道。具用四种。外道亦
有应直答反问及分别答者故也。有及非有生者。
即邪因无因二论也。僧祛者。即数论师。立二十五
法。妄谓二十三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之所受用。
又计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胜论师。立六句义。
计能有所有定异。然彼等诸说。但有虚言。都无实
义。故一切悉无记也。若夫自觉圣智。了达自心现
量境界。毫无诸法自性可得。此则唯證相应。非言
语之所及。故强说为离自性耳。第十三常声如幻
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唐
云。谓诸相起无常性故)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
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唐云。谓诸相起即是
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疏曰。此明为根熟者分别答也。文并可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记论有四种。一向
(魏云。直答)反诘问。(魏云。质答)分别及止论。(二作置答)
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祛毗舍师。(唐云。数论与
胜论。言有非有生)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唐云。如
是等诸说。一切皆无记)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唐
云。以智〔视〕察时。体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
性。」
【疏曰。随问直答。名为一向。反诘质之。令其自悟。名
为质答。详细解释。名分别答。置而不答。名为止论。
若为根熟。用前三种。若为外道。具用四种。外道亦
有应直答反问及分别答者故也。有及非有生者。
即邪因无因二论也。僧祛者。即数论师。立二十五
法。妄谓二十三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之所受用。
又计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胜论师。立六句义。
计能有所有定异。然彼等诸说。但有虚言。都无实
义。故一切悉无记也。若夫自觉圣智。了达自心现
量境界。毫无诸法自性可得。此则唯證相应。非言
语之所及。故强说为离自性耳。第十三常声如幻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2b 页 X17-0542.png
门竟。
○第十四四果差别相门三。初请问。二许宣。
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
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二译皆云行差别相)若
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
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巳。如是如是为众生说
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唐云。令其證得二无我法。
净除二障)度诸地相。究竟通达。(魏云。次第进取地地
胜相。○唐云。诸地相渐次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
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
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疏曰。四果修行差别之相。皆是如来化他妙权。能
引众生从权入实。故菩萨必须善解之也。
△二许
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
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三正说二。初正明行相。二结属唯心。初中四。初
明须陀洹。(至)四明阿罗汉。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
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唐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唐云此生)而
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唐云。此三种人。断三
种结)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
进。得阿罗汉。」
○第十四四果差别相门三。初请问。二许宣。
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
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二译皆云行差别相)若
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
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巳。如是如是为众生说
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唐云。令其證得二无我法。
净除二障)度诸地相。究竟通达。(魏云。次第进取地地
胜相。○唐云。诸地相渐次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
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
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疏曰。四果修行差别之相。皆是如来化他妙权。能
引众生从权入实。故菩萨必须善解之也。
△二许
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
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三正说二。初正明行相。二结属唯心。初中四。初
明须陀洹。(至)四明阿罗汉。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
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唐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唐云此生)而
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唐云。此三种人。断三
种结)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
进。得阿罗汉。」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2c 页 X17-0542.png
【疏曰。下须陀洹。断见惑三结巳。不复精进。故欲界
九品思惑。总润七生。谓上上任运贪瞋痴慢。能润
二生。上中上下品惑。各润一生。中上品惑。能润一
生。中中中下品惑。共润一生。下三品惑。共润一生。
至七生巳。惑润巳尽。旧业种枯。永不于三有中受
生也。中须陀洹断三结巳。不喜受生。更起加行。若
断上上品惑。则损二生。馀五生在。若断上中。必断
上下。则损四生。馀三生在。若更断中上品惑。馀二
生在。名为家家。若更断中中中下品惑。则转名斯
陀含果。若更断下三品惑。则转名阿那含果也。上
须陀洹。断三结巳。深厌三界。起大加行。即于此生。
断尽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故得入涅槃也。言三结
者。初果所断见惑。共有十使。谓贪。瞋。痴。慢。疑。身。边。
戒。见。邪。今以身见而摄边见。以戒取而摄见取。以
疑惑而摄邪见。以三结总摄贪瞋痴慢。谓见惑中
之贪等。必由三结方起故也。】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二云分别)如缘起
妄想。自性妄想。(唐云。如依缘起有妄计性。)譬如依缘
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
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
(唐云。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
愚痴而横计著)如热时𦦨。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
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唐
云。此分别身见。无智慧故。久远相应相。见人无我。即时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3a 页 X17-0543.png
舍离)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
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
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唐云。俱生身
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
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观巳。明
见有无。即时舍离)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明身见
相。」
【疏曰。此明二种身见不同。断身见之观亦不同也。
俱生身见。即是思惑。遍在六七二识。细故难断。必
俟见道之后。重虑缘真。修无漏观。乃能断之。妄想
分别身见。即是见惑。局在第六意识。粗故易断。创
见人无我时。即便舍离也。分别身见者。依于色心
五阴而起分别。妄计即离大小等二十句也。夫现
在色心五阴。本是因缘生法。非有非无。非亦有无。
乃缘起自性。非我我所。而妄想计著谓我我所。如
阳𦦨非水。渴鹿谓水。此则须陀洹一见人无我时。
便能断除之矣。至于俱生身见。不由妄想分别始
有。任运执著色心假聚以为是我。故于见道之后。
仍普观察自他之身。不过五阴所成。而受想行识
毫无色相。但有名字。至于色身。不过是地水火风
四大所成。四大又复展转相因。无有实性。且析四
大。犹似可成色等微尘。而色等微尘。决定不可集
为四大。须陀洹人如是普观察巳。知此五阴决定
非我。故俱生身见断。而三界贪不生。便成阿罗汉
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
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唐云。俱生身
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
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观巳。明
见有无。即时舍离)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明身见
相。」
【疏曰。此明二种身见不同。断身见之观亦不同也。
俱生身见。即是思惑。遍在六七二识。细故难断。必
俟见道之后。重虑缘真。修无漏观。乃能断之。妄想
分别身见。即是见惑。局在第六意识。粗故易断。创
见人无我时。即便舍离也。分别身见者。依于色心
五阴而起分别。妄计即离大小等二十句也。夫现
在色心五阴。本是因缘生法。非有非无。非亦有无。
乃缘起自性。非我我所。而妄想计著谓我我所。如
阳𦦨非水。渴鹿谓水。此则须陀洹一见人无我时。
便能断除之矣。至于俱生身见。不由妄想分别始
有。任运执著色心假聚以为是我。故于见道之后。
仍普观察自他之身。不过五阴所成。而受想行识
毫无色相。但有名字。至于色身。不过是地水火风
四大所成。四大又复展转相因。无有实性。且析四
大。犹似可成色等微尘。而色等微尘。决定不可集
为四大。须陀洹人如是普观察巳。知此五阴决定
非我。故俱生身见断。而三界贪不生。便成阿罗汉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3b 页 X17-0543.png
也。】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唐云。于所證法善见
相故)及先二种身见(之中)妄想(分别身见巳先)断故。
疑法不生。(唐云。于诸法中。疑不得生)不于馀处起大
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疏曰。不了谛理而起犹豫。名之为疑。唯是分别。无
有俱生。须陀洹人。于所證得四谛法中。巳善见其
真实相故。分别身见。巳永断故。世出世间因果法
中。决不生疑。于佛法僧。得不坏信。故更不于外道
天魔等处。起大师见。疑其为净为不净也。】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
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
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唐云。凡愚于诸有中。贪
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于彼。须陀洹人。不取是相)除
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唐
云。唯求所證最胜无漏无分别法。修行戒品)是名须
陀洹取戒相断。」
【疏曰。贪著后有而持诸戒。皆名戒取。如难陀为生
天故。精持比丘律行。佛敕阿难不与共语共坐。以
其志趣邪僻故也。岂惟牛狗等戒。方名戒取耶。】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唐云。舍三结故。离贪瞋痴)
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
身见。及诸结不断。(魏云。若须陀洹生如是心。此是三
结我离三结者。是名见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唐云。于所證法善见
相故)及先二种身见(之中)妄想(分别身见巳先)断故。
疑法不生。(唐云。于诸法中。疑不得生)不于馀处起大
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疏曰。不了谛理而起犹豫。名之为疑。唯是分别。无
有俱生。须陀洹人。于所證得四谛法中。巳善见其
真实相故。分别身见。巳永断故。世出世间因果法
中。决不生疑。于佛法僧。得不坏信。故更不于外道
天魔等处。起大师见。疑其为净为不净也。】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
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
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唐云。凡愚于诸有中。贪
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于彼。须陀洹人。不取是相)除
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唐
云。唯求所證最胜无漏无分别法。修行戒品)是名须
陀洹取戒相断。」
【疏曰。贪著后有而持诸戒。皆名戒取。如难陀为生
天故。精持比丘律行。佛敕阿难不与共语共坐。以
其志趣邪僻故也。岂惟牛狗等戒。方名戒取耶。】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唐云。舍三结故。离贪瞋痴)
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
身见。及诸结不断。(魏云。若须陀洹生如是心。此是三
结我离三结者。是名见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3c 页 X17-0543.png
三结)。」
【疏曰。断三结贪瞋痴不生者。利使既断。从利使所
起之钝使亦断也。三结本是虚妄之法。如幼小者
于暗室中怖称有鬼。鬼非有也。若云此是三结。我
离三结。则无结而妄计有结。无我而妄计有我。譬
如幼小云此是暗室中鬼。我不怖鬼。岂能真不怖
哉。故堕身见。及诸结不断二过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唐
云。贪有多种。舍何等贪)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
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
生。(魏云。远离与诸女人和合。不为现在乐。种未来苦因。
○唐云。舍于女色缠绵贪欲。见此现乐生。来苦故)所
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唐云。又得三昧殊胜乐故。是故舍彼。非涅槃贪。○魏云。
须陀洹远离如是等贪。非离涅槃贪)。」
【疏曰。初果未尽欲界思惑。但巳明信世间因果。又
得无漏三昧正受。故于女人欲爱。能舍能远离也。
而贪求涅槃之心。正未可舍。初明须陀洹竟。
△二
明斯陀含。】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魏云。谓一往见色
相现前生心)妄想生相见相不生。(魏云。非虚妄分别
想见)善见禅趣相故。(魏云。以善见禅修行相故)顿来
此世。(魏云。一往来世间)尽苦际。得涅槃。(魏云。便断苦
尽。入于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唐云。谓不了色相。起色
【疏曰。断三结贪瞋痴不生者。利使既断。从利使所
起之钝使亦断也。三结本是虚妄之法。如幼小者
于暗室中怖称有鬼。鬼非有也。若云此是三结。我
离三结。则无结而妄计有结。无我而妄计有我。譬
如幼小云此是暗室中鬼。我不怖鬼。岂能真不怖
哉。故堕身见。及诸结不断二过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唐
云。贪有多种。舍何等贪)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
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
生。(魏云。远离与诸女人和合。不为现在乐。种未来苦因。
○唐云。舍于女色缠绵贪欲。见此现乐生。来苦故)所
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唐云。又得三昧殊胜乐故。是故舍彼。非涅槃贪。○魏云。
须陀洹远离如是等贪。非离涅槃贪)。」
【疏曰。初果未尽欲界思惑。但巳明信世间因果。又
得无漏三昧正受。故于女人欲爱。能舍能远离也。
而贪求涅槃之心。正未可舍。初明须陀洹竟。
△二
明斯陀含。】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魏云。谓一往见色
相现前生心)妄想生相见相不生。(魏云。非虚妄分别
想见)善见禅趣相故。(魏云。以善见禅修行相故)顿来
此世。(魏云。一往来世间)尽苦际。得涅槃。(魏云。便断苦
尽。入于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唐云。谓不了色相。起色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4a 页 X17-0544.png
分别。一往来巳。善修禅行。尽苦边际而般涅槃。是名斯
陀含)。」
【疏曰。二果犹有欲界下三品惑。故一往见色相现
前。未免生心。而非分别所起见惑也。又以善修禅
行故。一往来世间。便尽馀惑而入涅槃。须依魏译
释之。方与教相不相违背。
△三明阿那含。】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
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唐云。谓于过未现在色相起
有无见分别过恶随眠不起)及结断故。(唐云。永舍诸
结。更不还来)名阿那含。」
【疏曰。妄想不生。牒前断分别惑。断结。正明断欲残
思。进断上二界思惑也。
△四明阿罗汉。】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唐云。悉巳成
就)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唐云。烦恼诸苦分别永尽)名
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
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魏云。决定寂灭。
唐云。一向趣寂)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
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馀。馀者行
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
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疏曰。诸禅等成就。即梵行巳立。所作巳办也。烦恼
苦尽。即我生巳尽。不受后有也。此唯约定性声闻
言之。非佛菩萨所化现也。初正明行相竟。
△二结
属唯心。】
陀含)。」
【疏曰。二果犹有欲界下三品惑。故一往见色相现
前。未免生心。而非分别所起见惑也。又以善修禅
行故。一往来世间。便尽馀惑而入涅槃。须依魏译
释之。方与教相不相违背。
△三明阿那含。】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
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唐云。谓于过未现在色相起
有无见分别过恶随眠不起)及结断故。(唐云。永舍诸
结。更不还来)名阿那含。」
【疏曰。妄想不生。牒前断分别惑。断结。正明断欲残
思。进断上二界思惑也。
△四明阿罗汉。】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唐云。悉巳成
就)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唐云。烦恼诸苦分别永尽)名
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
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魏云。决定寂灭。
唐云。一向趣寂)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
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馀。馀者行
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
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疏曰。诸禅等成就。即梵行巳立。所作巳办也。烦恼
苦尽。即我生巳尽。不受后有也。此唯约定性声闻
言之。非佛菩萨所化现也。初正明行相竟。
△二结
属唯心。】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4b 页 X17-0544.png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唐云。于虚妄处。说种种法)
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唐云。所谓證果。禅
者及禅。皆性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
果。(唐云。自心所见得果相故)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
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唐云。应离自心所见诸
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
量故。(唐云。想受灭三昧。超自心所见境者不然。不离心
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禅四无量。无
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唐云。唯心不可
得)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
乱。(唐云。悉依心妄有)禅者禅及缘。(唐作所缘)断知(唐
作断惑)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唐云。了知
即解脱)。」
【疏曰。世间十二门禅。出世灭尽三昧及与四果。皆
是唯心。心外无法。菩萨了之。故能无所取著。随顺
群机。或施或废皆得自在也。第十四四果差别相
门竟。
○第十五二种觉门三。初正辨二觉。二明善
觉四大。三明善觉五阴。初中三。初总标。二别释。三
结益。
△今初。】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二皆作智)谓观察觉。及妄想相
摄受计著建立觉(魏云。虚妄分别取相住智。○唐云。
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
【○二别释二。初释观察。二释计著建立。
△今初。】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4c 页 X17-0544.png
得。(魏云。观察一切诸法体相。离于四句。无法可得。○唐
云。谓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
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
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
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唐云。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
说言一切法离。如是观法汝应修学)。」
【疏曰。一切诸法。皆唯心现。本离四句。如是观察。便
是妙观察智真实方便。故劝修学也。诸法离四句
相。具如第九门中巳明。
△二释计著建立。】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
计著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魏云。所谓执著
坚热湿动。虚妄分别四大相故。○唐云。谓于坚湿煖动
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宗因相譬喻计著。不
实建立而建立。(魏云。执著建立因譬喻相故。建立非
实法以为实。○唐云。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妄想
相摄受计著建立觉。」
【疏曰。下文广明四种妄想成内外四大。则心外何
尝实有四大。而诸凡愚。妄以宗因喻成立四大为
实有性。谓地实有坚性。水实有湿性等。岂非妄想
计著于不实法而建立耶。二别释竟。
△三结益。】
「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
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
(唐云。菩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于
解行地善巧观察。入于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
云。谓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
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
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
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唐云。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
说言一切法离。如是观法汝应修学)。」
【疏曰。一切诸法。皆唯心现。本离四句。如是观察。便
是妙观察智真实方便。故劝修学也。诸法离四句
相。具如第九门中巳明。
△二释计著建立。】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
计著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魏云。所谓执著
坚热湿动。虚妄分别四大相故。○唐云。谓于坚湿煖动
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宗因相譬喻计著。不
实建立而建立。(魏云。执著建立因譬喻相故。建立非
实法以为实。○唐云。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妄想
相摄受计著建立觉。」
【疏曰。下文广明四种妄想成内外四大。则心外何
尝实有四大。而诸凡愚。妄以宗因喻成立四大为
实有性。谓地实有坚性。水实有湿性等。岂非妄想
计著于不实法而建立耶。二别释竟。
△三结益。】
「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
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
(唐云。菩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于
解行地善巧观察。入于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5a 页 X17-0545.png
(唐云。以胜三昧力)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
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
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
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唐
云。十无尽愿。成就众生。种种应现。无有休息。而恒安住
自觉境界三昧圣乐)。」
【疏曰。知计著建立之非。则知所舍。知观察离四句
之是。则知所修。故能从解行地入欢喜地。乃至成
佛。尽未来时。成熟众生。恒住自觉圣智乐也。初正
辨二觉竟。
△二明善觉四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魏云。应善知
四大及四尘相。○唐云。当善了知大种造色)云何菩
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唐云。应如
是观)彼真谛者。四大不生。(唐云。彼诸大种。真实不生)
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巳。觉名相妄想分
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
界。(唐云。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无有外物)观
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
分段住。无生自相成。(唐云。如是观时。大种所造。悉皆
性离。超过四句。无我我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大慧。
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唐云。虚妄
分别津润大种)生(唐作成。四并同)内外水界。堪能妄
想大种。(唐云。炎盛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
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唐云。色分段大种)生
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
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
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唐
云。十无尽愿。成就众生。种种应现。无有休息。而恒安住
自觉境界三昧圣乐)。」
【疏曰。知计著建立之非。则知所舍。知观察离四句
之是。则知所修。故能从解行地入欢喜地。乃至成
佛。尽未来时。成熟众生。恒住自觉圣智乐也。初正
辨二觉竟。
△二明善觉四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魏云。应善知
四大及四尘相。○唐云。当善了知大种造色)云何菩
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唐云。应如
是观)彼真谛者。四大不生。(唐云。彼诸大种。真实不生)
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巳。觉名相妄想分
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
界。(唐云。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无有外物)观
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
分段住。无生自相成。(唐云。如是观时。大种所造。悉皆
性离。超过四句。无我我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大慧。
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唐云。虚妄
分别津润大种)生(唐作成。四并同)内外水界。堪能妄
想大种。(唐云。炎盛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
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唐云。色分段大种)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5b 页 X17-0545.png
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魏云。妄想分别内外共。虚空
生内外相。○唐云。离于虚空)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
大造色生(魏云。以执著虚妄内外邪见。五阴聚落四
大及四尘生故。○唐云。由执著邪谛。五阴聚集。大种造
色生)。」
【疏曰。此正明心外实无四大。四大皆唯心也。四大
之名。四大之相。皆依妄想分别。似有显现。是故三
界依正。无非自心所现分齐。譬如瞖目所见空华
真实不生。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一。不可谓
异。不可谓常。不可谓无常。不可谓亦有亦无亦一
亦异亦常亦无常。不可谓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
常无常。不可谓我。不可谓我所。当处出生。无有来
处。随处灭尽。无有去处。性无迁动。生即无生也。然
四大既如空华无体。何有坚湿煖动之相历然不
同。当知坚湿煖动。秪是妄想分别所成。离妄想外。
无别种也。是故津润妄想。即水大种。由此故生内
外水界。堪能妄想。即火大种。由此故生内外火界。
飘动妄想。即风大种。由此故生内外风界。分段妄
想。即地大种。由此故生内外地界。既此四大。唯以
妄想为种。则与虚空。同是无性之法。本非有异。而
妄想分别。谓离色有空。离空有色。遂谓色及虚空
俱是心外有法。由是计著邪谛。妄谓五阴集聚。乃
从四大造色所生。不知四大造色。皆由妄想生也。】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馀趣相续。(唐云。识者。
生内外相。○唐云。离于虚空)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
大造色生(魏云。以执著虚妄内外邪见。五阴聚落四
大及四尘生故。○唐云。由执著邪谛。五阴聚集。大种造
色生)。」
【疏曰。此正明心外实无四大。四大皆唯心也。四大
之名。四大之相。皆依妄想分别。似有显现。是故三
界依正。无非自心所现分齐。譬如瞖目所见空华
真实不生。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一。不可谓
异。不可谓常。不可谓无常。不可谓亦有亦无亦一
亦异亦常亦无常。不可谓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
常无常。不可谓我。不可谓我所。当处出生。无有来
处。随处灭尽。无有去处。性无迁动。生即无生也。然
四大既如空华无体。何有坚湿煖动之相历然不
同。当知坚湿煖动。秪是妄想分别所成。离妄想外。
无别种也。是故津润妄想。即水大种。由此故生内
外水界。堪能妄想。即火大种。由此故生内外火界。
飘动妄想。即风大种。由此故生内外风界。分段妄
想。即地大种。由此故生内外地界。既此四大。唯以
妄想为种。则与虚空。同是无性之法。本非有异。而
妄想分别。谓离色有空。离空有色。遂谓色及虚空
俱是心外有法。由是计著邪谛。妄谓五阴集聚。乃
从四大造色所生。不知四大造色。皆由妄想生也。】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馀趣相续。(唐云。识者。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5c 页 X17-0545.png
以执著种种言说境界为因起故。于馀趣中相续受生)。」
【疏曰。五阴之中。识为其主。故云万法唯识。而此识
者。五识则乐现在五尘境界。意识则遍乐三世假
实境界。第七则乐虚妄我执。第八则受前七识熏。
执持彼种。令不失坏。故于馀趣恒相续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唐
云。地等造色。有大种因。非四大种为大种因)所以者
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
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唐云。何以故。谓若有
法有形相者。则是所作。非无形者)是故四大造色相。
外道妄想。非我(唐云。此大种造色相。外道分别。非是
我说)。」
【疏曰。此明地水火风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微。皆以
妄想为其因缘。非彼外道所计之四大因缘也。盖
凡属有形。皆是所作。必非能作。今外道所计大种
之性形相处。推其所作方便。一一无性。则心外大
种实不生矣。当知四大四微。凡有性形相处。皆是
自心所作方便和合而生。非无形者。如何妄计为
能作耶。然统论外道妄计。共有二种。一者计四大
为能生。四微为所生。二者计四微为能造。四大为
所造。此皆不达心外无法。所以宗因譬喻皆不成
就。今正教中。四大秪是四妄想成。四微秪是四识
相分。若约依于本质。变起相分。则四大外无四微。
若约依于现行。熏成种子。则四微外无四大。故虽
【疏曰。五阴之中。识为其主。故云万法唯识。而此识
者。五识则乐现在五尘境界。意识则遍乐三世假
实境界。第七则乐虚妄我执。第八则受前七识熏。
执持彼种。令不失坏。故于馀趣恒相续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唐
云。地等造色。有大种因。非四大种为大种因)所以者
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
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唐云。何以故。谓若有
法有形相者。则是所作。非无形者)是故四大造色相。
外道妄想。非我(唐云。此大种造色相。外道分别。非是
我说)。」
【疏曰。此明地水火风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微。皆以
妄想为其因缘。非彼外道所计之四大因缘也。盖
凡属有形。皆是所作。必非能作。今外道所计大种
之性形相处。推其所作方便。一一无性。则心外大
种实不生矣。当知四大四微。凡有性形相处。皆是
自心所作方便和合而生。非无形者。如何妄计为
能作耶。然统论外道妄计。共有二种。一者计四大
为能生。四微为所生。二者计四微为能造。四大为
所造。此皆不达心外无法。所以宗因譬喻皆不成
就。今正教中。四大秪是四妄想成。四微秪是四识
相分。若约依于本质。变起相分。则四大外无四微。
若约依于现行。熏成种子。则四微外无四大。故虽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6a 页 X17-0546.png
假说互为能所。实则无能无所也。二明善觉四大
竟。
△三明善觉五阴。】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二皆作体相)云何诸阴
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
(魏云。四阴无色相)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
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魏云。无色
相法。同如虚空。云何得成四种数相。○唐云。非色诸蕴。
犹如虚空。无有四数)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
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
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大慧。圣者如幻
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
异故。(唐云。诸圣但说如幻所作。唯假施设。离异不异。
如梦如像。无别所有)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魏云。
如圣人智修行分别。见五阴虚妄。○唐云。不了圣智所
行境故。见有诸蕴分别现前)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
除灭。(唐云。如是分别。汝应舍离)灭巳说寂静法。断一
切佛刹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
不动地。(二皆云入远行地)入不动地巳。无量三昧自
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
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
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疏曰。色受想行识。名为五阴。研其体相。非异不异。
故非定五。亦非定一也。且色阴则指四大四微。故
犹似有各各异相。至于受想行识四阴。既无色相。
竟。
△三明善觉五阴。】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二皆作体相)云何诸阴
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
(魏云。四阴无色相)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
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魏云。无色
相法。同如虚空。云何得成四种数相。○唐云。非色诸蕴。
犹如虚空。无有四数)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
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
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大慧。圣者如幻
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
异故。(唐云。诸圣但说如幻所作。唯假施设。离异不异。
如梦如像。无别所有)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魏云。
如圣人智修行分别。见五阴虚妄。○唐云。不了圣智所
行境故。见有诸蕴分别现前)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
除灭。(唐云。如是分别。汝应舍离)灭巳说寂静法。断一
切佛刹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
不动地。(二皆云入远行地)入不动地巳。无量三昧自
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
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
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疏曰。色受想行识。名为五阴。研其体相。非异不异。
故非定五。亦非定一也。且色阴则指四大四微。故
犹似有各各异相。至于受想行识四阴。既无色相。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6b 页 X17-0546.png
同如虚空。如何可执有四数耶。譬如虚空。既非有
四。亦非定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过数相。离于数。
真故相无别。是故离性。俗故相有别。故离非性。本
非一异有无常无常及俱不俱四句之所能诠。而
云五阴之数相者。乃是愚夫言说而巳。圣者了达
五阴如幻。亦如梦中身。及镜中影。不可谓异。不可
谓不异。但是假施设有。由于妄想分别之所显现。
岂应执著有体相哉。除灭诸阴体相之分别巳。则
知诸法本来寂静。破外道见。净法无我。从通教七
地八地。接入别圆。得意生身。入如幻三昧。化度众
生。犹如大地。所谓从空入假从假入中也。此中远
行不动。皆是借别明通。以别教初地證道同圆。分
證中道法身应化之本。不复名为意生身故。第十
五二种觉门竟。
○第十六涅槃妄想门二。初辨外
道涅槃。二辨妄想通相。初中二。初正明外道妄计。
二申明佛说涅槃。
△今初。】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
非性涅槃。(魏云。自体相涅槃。○唐云。诸法自性无性
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魏云。种种相有无涅槃)自
相自性非性觉涅槃。(魏云。自觉体有无涅槃。○唐云。
觉自相性无性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
(魏云。诸阴自相同相断相续体涅槃。○唐云。断诸蕴自
共相流注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疏曰。涅槃者。不生不灭之理。乃由生灭情尽。二空
四。亦非定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过数相。离于数。
真故相无别。是故离性。俗故相有别。故离非性。本
非一异有无常无常及俱不俱四句之所能诠。而
云五阴之数相者。乃是愚夫言说而巳。圣者了达
五阴如幻。亦如梦中身。及镜中影。不可谓异。不可
谓不异。但是假施设有。由于妄想分别之所显现。
岂应执著有体相哉。除灭诸阴体相之分别巳。则
知诸法本来寂静。破外道见。净法无我。从通教七
地八地。接入别圆。得意生身。入如幻三昧。化度众
生。犹如大地。所谓从空入假从假入中也。此中远
行不动。皆是借别明通。以别教初地證道同圆。分
證中道法身应化之本。不复名为意生身故。第十
五二种觉门竟。
○第十六涅槃妄想门二。初辨外
道涅槃。二辨妄想通相。初中二。初正明外道妄计。
二申明佛说涅槃。
△今初。】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
非性涅槃。(魏云。自体相涅槃。○唐云。诸法自性无性
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魏云。种种相有无涅槃)自
相自性非性觉涅槃。(魏云。自觉体有无涅槃。○唐云。
觉自相性无性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
(魏云。诸阴自相同相断相续体涅槃。○唐云。断诸蕴自
共相流注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疏曰。涅槃者。不生不灭之理。乃由生灭情尽。二空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6c 页 X17-0546.png
所显真如本来寂灭。故强名为涅槃。而外道不达。
乃有四种妄计也。初云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二
十三法。皆以冥谛而为体性。诸法灭巳。还归冥谛。
名为涅槃也。二云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者。魏云种
种相有无。有即是性。谓五现涅槃。无即非性。谓七
处断灭为涅槃也。三云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
魏云自觉体有无。有亦是性。谓神我究竟不灭。无
亦非性。谓形灭则神亦灭也。四云诸阴自共相相
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则断受想行识四阴
相续流注。无色四空天。则断色阴相续流注也。
○
二申明佛说涅槃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魏云。见虚妄境界分别识
灭。○唐云。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
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
云何离意识。非七识。(魏云。何故但言意识转灭。不言
七识转灭)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魏
云。以依彼念观有故。转识灭。七识亦灭。○唐云。以彼为
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
气。长养藏识。(唐云。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
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唐云。由
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不坏身相。(魏云。彼二种
识无差别相。○唐云。无别体相)藏识因攀缘。(唐云。藏
识为因。为所缘故)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
因。(唐云。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譬
乃有四种妄计也。初云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二
十三法。皆以冥谛而为体性。诸法灭巳。还归冥谛。
名为涅槃也。二云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者。魏云种
种相有无。有即是性。谓五现涅槃。无即非性。谓七
处断灭为涅槃也。三云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
魏云自觉体有无。有亦是性。谓神我究竟不灭。无
亦非性。谓形灭则神亦灭也。四云诸阴自共相相
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则断受想行识四阴
相续流注。无色四空天。则断色阴相续流注也。
○
二申明佛说涅槃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魏云。见虚妄境界分别识
灭。○唐云。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
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
云何离意识。非七识。(魏云。何故但言意识转灭。不言
七识转灭)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魏
云。以依彼念观有故。转识灭。七识亦灭。○唐云。以彼为
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
气。长养藏识。(唐云。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
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唐云。由
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不坏身相。(魏云。彼二种
识无差别相。○唐云。无别体相)藏识因攀缘。(唐云。藏
识为因。为所缘故)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
因。(唐云。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譬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7a 页 X17-0547.png
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唐云。而
有起灭)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疏曰。此明欲證涅槃。须灭第六识相应之妄想也。
盖识虽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第六识转。以彼因
及所缘故。馀七识生。若彼因及所缘不生。则馀七
亦不生也。(宋唐各皆影略。参观魏译可晓)先明现
行熏种子义。故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牵引前
五识现行。生诸习气。长养藏识。意显若无前六识
为能熏。则藏识便无由长养也。由有藏识故。第七
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此言我所。但是语
势。或我之我。名为我所。以第七识但有我执。无我所
执故也。具如唯识中辨)而此七识。与第八识俗。故
相有别。故宋云不坏身相。真故相无别。故魏云无
差别相。唐云无别体相。亦互相影略也。由俗谛不
坏身相言之。故第七识。以藏识为因。即以藏识为
所攀缘。唯识所谓依彼转缘彼也。次明种子生现
行义。故云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谓一切境界。
皆是第八自心所现。由第六识妄执著故。前七转
识心心所聚乃生起也。次结明种子现行互为因
义。故云展转相因。后以海浪而为譬喻。结成妄想
识灭。馀七亦灭。八识皆灭。即大涅槃。然所谓灭者。
秪是灭彼相应妄想之若现若种而巳。妄想种现
既灭。则八种识转为四智相应心品。故初卷云。非
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也。今欲妄想识灭。唯有修
有起灭)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疏曰。此明欲證涅槃。须灭第六识相应之妄想也。
盖识虽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第六识转。以彼因
及所缘故。馀七识生。若彼因及所缘不生。则馀七
亦不生也。(宋唐各皆影略。参观魏译可晓)先明现
行熏种子义。故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牵引前
五识现行。生诸习气。长养藏识。意显若无前六识
为能熏。则藏识便无由长养也。由有藏识故。第七
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此言我所。但是语
势。或我之我。名为我所。以第七识但有我执。无我所
执故也。具如唯识中辨)而此七识。与第八识俗。故
相有别。故宋云不坏身相。真故相无别。故魏云无
差别相。唐云无别体相。亦互相影略也。由俗谛不
坏身相言之。故第七识。以藏识为因。即以藏识为
所攀缘。唯识所谓依彼转缘彼也。次明种子生现
行义。故云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谓一切境界。
皆是第八自心所现。由第六识妄执著故。前七转
识心心所聚乃生起也。次结明种子现行互为因
义。故云展转相因。后以海浪而为譬喻。结成妄想
识灭。馀七亦灭。八识皆灭。即大涅槃。然所谓灭者。
秪是灭彼相应妄想之若现若种而巳。妄想种现
既灭。则八种识转为四智相应心品。故初卷云。非
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也。今欲妄想识灭。唯有修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7b 页 X17-0547.png
行二无我观。了知妄想无性。唯心直进。一经宗要。
举不外此。思之修之。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
及与相。(魏云。我不取涅槃。亦不舍作相。○唐云。我不
以自性。及以于作相)妄想尔𦦨识。此灭我涅槃。(魏云。
转灭虚妄心。故言得涅槃。○唐云。分别境识灭。如是说
涅槃)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唐云。意识为心因。心
为意识界)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唐云。因及所缘
故。诸识依止生)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
灭。种种识不生。」
【疏曰。外道所计四种涅槃。不出诸法自性。或是所
作。或是法相。不知心外无自性。心外无所作及与
相也。故佛总不约此而论涅槃。但约分别境识灭
时。如瀑流尽。波浪不起。證唯识性。乃名为涅槃耳。
彼因等二句。颂现熏种义。与因等二句。颂种生现
义。馀并可知。初辨外道涅槃竟。
○二辩妄想通相
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三。初显益标名。二依名释
相。三诫莫计著。
△今初。】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魏云。虚妄分
别法体差别之相。○唐云。妄计自性差别相)若妄想
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馀菩萨摩诃萨。离妄想。
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唐云。超
诸妄想。證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缘起
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唐云。于依他起种种
举不外此。思之修之。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
及与相。(魏云。我不取涅槃。亦不舍作相。○唐云。我不
以自性。及以于作相)妄想尔𦦨识。此灭我涅槃。(魏云。
转灭虚妄心。故言得涅槃。○唐云。分别境识灭。如是说
涅槃)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唐云。意识为心因。心
为意识界)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唐云。因及所缘
故。诸识依止生)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
灭。种种识不生。」
【疏曰。外道所计四种涅槃。不出诸法自性。或是所
作。或是法相。不知心外无自性。心外无所作及与
相也。故佛总不约此而论涅槃。但约分别境识灭
时。如瀑流尽。波浪不起。證唯识性。乃名为涅槃耳。
彼因等二句。颂现熏种义。与因等二句。颂种生现
义。馀并可知。初辨外道涅槃竟。
○二辩妄想通相
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三。初显益标名。二依名释
相。三诫莫计著。
△今初。】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魏云。虚妄分
别法体差别之相。○唐云。妄计自性差别相)若妄想
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馀菩萨摩诃萨。离妄想。
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唐云。超
诸妄想。證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缘起
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唐云。于依他起种种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7c 页 X17-0547.png
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计相)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
通相。谓言说妄想。(二并作分别)所说事妄想。(魏云。可
知分别)相妄想。利妄想。(魏云。义分别。○唐云。财分别)
自性妄想。(魏云。自体分别)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魏
云。建立分别。○唐云。理分别)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
妄想。(魏云。和合分别。○唐云。相属分别)缚不缚妄想。
(唐云。缚解分别)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疏曰。遍计分别。故名妄想。虚妄当体。故名自性。十
二不同。故名分别。即差别也。同是妄想。故名通相。
善知此巳。则能离诸妄想。到自觉圣智境界。有此
诸益。故须说也。
△二依名释相。】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
著。(唐云。谓执著种种美妙音词)是名言说妄想。大慧。
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
而生言说妄想。(唐云。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所说境。
依此起说)是名所说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
(于)彼所说事(中)如鹿渴想。种种计著而计著。谓坚湿
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
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
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唐云。谓以恶见
如是分别。此自性决定非馀)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
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唐云。谓于
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妄想。大
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
通相。谓言说妄想。(二并作分别)所说事妄想。(魏云。可
知分别)相妄想。利妄想。(魏云。义分别。○唐云。财分别)
自性妄想。(魏云。自体分别)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魏
云。建立分别。○唐云。理分别)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
妄想。(魏云。和合分别。○唐云。相属分别)缚不缚妄想。
(唐云。缚解分别)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疏曰。遍计分别。故名妄想。虚妄当体。故名自性。十
二不同。故名分别。即差别也。同是妄想。故名通相。
善知此巳。则能离诸妄想。到自觉圣智境界。有此
诸益。故须说也。
△二依名释相。】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
著。(唐云。谓执著种种美妙音词)是名言说妄想。大慧。
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
而生言说妄想。(唐云。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所说境。
依此起说)是名所说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
(于)彼所说事(中)如鹿渴想。种种计著而计著。谓坚湿
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
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
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唐云。谓以恶见
如是分别。此自性决定非馀)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
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唐云。谓于
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妄想。大
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8a 页 X17-0548.png
计著妄想。(唐云。谓诸外道。恶见执著有无一异俱不
俱等)是名见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
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
生计著。(唐云。谓计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
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
缘生无因身。(唐云。谓计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
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续
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唐云。谓此与彼递相系属。
如针与线)是名相续妄想。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
缚不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唐云。谓执
因能缚而有所缚。如人以绳方便力故。缚巳复解)是
名缚不缚妄想。」
【疏曰。此释十二种妄想差别之相。皆由不了唯心。
故起种种遍计分别也。一言说妄想者。计著能诠
有实性也。二所说事妄想者。计著所诠有实性也。
三相妄想者。计著四大等有坚等实性也。四利妄
想者。计著金银等有实性也。五自性妄想者。计著
诸法各有自性。不达无性也。六因妄想者。计著邪
因缘无因缘能生一切法也。七见妄想者。计著种
种四句也。八成妄想者。计著我我所。虚妄建立邪
谛理也。九生妄想者。计著诸法从邪因缘无因缘
生也。十不生妄想者。计著诸法皆本来有。不从因
种生起。但从缘显也。十一相续妄想者。妄计诸法
互相系属。譬如金针引缕线也。十二缚不缚妄想
俱等)是名见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
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
生计著。(唐云。谓计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
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
缘生无因身。(唐云。谓计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
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续
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唐云。谓此与彼递相系属。
如针与线)是名相续妄想。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
缚不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唐云。谓执
因能缚而有所缚。如人以绳方便力故。缚巳复解)是
名缚不缚妄想。」
【疏曰。此释十二种妄想差别之相。皆由不了唯心。
故起种种遍计分别也。一言说妄想者。计著能诠
有实性也。二所说事妄想者。计著所诠有实性也。
三相妄想者。计著四大等有坚等实性也。四利妄
想者。计著金银等有实性也。五自性妄想者。计著
诸法各有自性。不达无性也。六因妄想者。计著邪
因缘无因缘能生一切法也。七见妄想者。计著种
种四句也。八成妄想者。计著我我所。虚妄建立邪
谛理也。九生妄想者。计著诸法从邪因缘无因缘
生也。十不生妄想者。计著诸法皆本来有。不从因
种生起。但从缘显也。十一相续妄想者。妄计诸法
互相系属。譬如金针引缕线也。十二缚不缚妄想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8b 页 X17-0548.png
者。妄计诸法皆有能缚所缚。能解所解。譬如世人
以绳缚物。名之为缚。还复解之。名之为解也。岂知
缘生如幻。实无此等差别自性哉。
△三诫莫计著。】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唐云。
此是妄计性差别相。一切凡愚。于中执著若有若无)。」
【疏曰。执著有此十二差别相者。固是凡愚。执著无
此十二差别相者。亦是凡愚。以不达唯心诸法。本
离有无故也。】
「大慧。计著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著自性。如幻
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唐云。于缘起
中。执著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
见异于幻)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应)幻
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应)无差别。而见差别。
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馀菩萨摩诃萨。如
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唐云。于幻有
无。不应生著)。」
【疏曰。一切诸法。无性缘生。同于幻事。智者了其不
实。凡愚执以为真。既知非异非不异。即便非有非
无。故或计定异。或计定一。或计定有。或计定无。皆
为妄想。而一切菩萨不应生著也。初长文竟。
△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缚于境界。觉想
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唐云。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唐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
以绳缚物。名之为缚。还复解之。名之为解也。岂知
缘生如幻。实无此等差别自性哉。
△三诫莫计著。】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唐云。
此是妄计性差别相。一切凡愚。于中执著若有若无)。」
【疏曰。执著有此十二差别相者。固是凡愚。执著无
此十二差别相者。亦是凡愚。以不达唯心诸法。本
离有无故也。】
「大慧。计著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著自性。如幻
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唐云。于缘起
中。执著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
见异于幻)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应)幻
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应)无差别。而见差别。
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馀菩萨摩诃萨。如
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唐云。于幻有
无。不应生著)。」
【疏曰。一切诸法。无性缘生。同于幻事。智者了其不
实。凡愚执以为真。既知非异非不异。即便非有非
无。故或计定异。或计定一。或计定有。或计定无。皆
为妄想。而一切菩萨不应生著也。初长文竟。
△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缚于境界。觉想
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唐云。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唐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8c 页 X17-0548.png
摄受。缘起非妄想。(唐云。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种
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唐云。如幻不成就)彼相有种
种。妄想则不成。(唐云。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彼相
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唐云。
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唐云。缘起中分别)世谛第
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疏曰。此颂正明秪一缘起法上。计著则为遍计执
性。如于绳计蛇。了达则为圆成实性。如悟绳即麻
也。初二句。颂缘起上所起遍计。次二句。颂缘起处
所證圆成。次四句。明遍计情有理无也。种种支分
生二句。明生即无生也。彼相有种种二句。明如幻
诸相。不同遍计所执我法也。彼相即是过四句。明
我法二执之过。但从心缚而生。不了缘起。故起妄
计也。此诸妄想性四句。明迷缘起而有妄计。缘起
之外。别无妄计自性也。世谛等四句。结明于缘起
处而起妄计。即名世谛。于缘起处不起妄计。即第
一义。更无第三谛可得也。问。既云第三无因生。何
故诸经论中。又说空假中三谛耶。答。三即是二。二
即是一。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所以不可思议。故大
经云。所言二谛。其实是一。方便说二。如醉未吐。见
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
于转。是以一切缘起色心依正。并皆无性。但就俗
人妄想分别。名为世谛。若出世圣人智慧了达。即
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唐云。如幻不成就)彼相有种
种。妄想则不成。(唐云。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彼相
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唐云。
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唐云。缘起中分别)世谛第
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疏曰。此颂正明秪一缘起法上。计著则为遍计执
性。如于绳计蛇。了达则为圆成实性。如悟绳即麻
也。初二句。颂缘起上所起遍计。次二句。颂缘起处
所證圆成。次四句。明遍计情有理无也。种种支分
生二句。明生即无生也。彼相有种种二句。明如幻
诸相。不同遍计所执我法也。彼相即是过四句。明
我法二执之过。但从心缚而生。不了缘起。故起妄
计也。此诸妄想性四句。明迷缘起而有妄计。缘起
之外。别无妄计自性也。世谛等四句。结明于缘起
处而起妄计。即名世谛。于缘起处不起妄计。即第
一义。更无第三谛可得也。问。既云第三无因生。何
故诸经论中。又说空假中三谛耶。答。三即是二。二
即是一。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所以不可思议。故大
经云。所言二谛。其实是一。方便说二。如醉未吐。见
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
于转。是以一切缘起色心依正。并皆无性。但就俗
人妄想分别。名为世谛。若出世圣人智慧了达。即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9a 页 X17-0549.png
是第一义谛。此乃一而言二。二即是一也。又对世
谛。故说第一义谛。而此缘生无性法体。不惟不可
唤作世谛。亦复不可唤作第一义谛。譬如对彼醉
入所见转日。说日不转。而日月轮。不惟不可唤作
是转。亦复不可唤作不转。非转而醉见其转。名为
俗谛。非不转而醒见其不转。名为真谛。醉虽见转。
实未尝转。醒见不转。非定不转。以其非转非不转
故。名为中谛。此乃二而言三。三即是二也。又不变
随缘。故有转不转。皆名为俗。随缘不变。故转即非
转。不转即非不转。乃名为真。此乃三而言二。二即
是三也。思之。】
「譬如修行事。(唐云。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
种种。妄想相如是。譬如种种瞖。妄想众色现。(唐云。妄
想见众色)瞖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唐云。不了缘起
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迷缘起而为妄想也。】
「譬如鍊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瞖。妄想净亦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断妄想。即缘起处證圆成实也。】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魏云。无有妄想法。因缘法亦无。取有及谤无。分别观者
见。○唐云。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
分别境)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
无性生(唐云。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无法而有法。有
法从无生)。」
谛。故说第一义谛。而此缘生无性法体。不惟不可
唤作世谛。亦复不可唤作第一义谛。譬如对彼醉
入所见转日。说日不转。而日月轮。不惟不可唤作
是转。亦复不可唤作不转。非转而醉见其转。名为
俗谛。非不转而醒见其不转。名为真谛。醉虽见转。
实未尝转。醒见不转。非定不转。以其非转非不转
故。名为中谛。此乃二而言三。三即是二也。又不变
随缘。故有转不转。皆名为俗。随缘不变。故转即非
转。不转即非不转。乃名为真。此乃三而言二。二即
是三也。思之。】
「譬如修行事。(唐云。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
种种。妄想相如是。譬如种种瞖。妄想众色现。(唐云。妄
想见众色)瞖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唐云。不了缘起
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迷缘起而为妄想也。】
「譬如鍊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瞖。妄想净亦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断妄想。即缘起处證圆成实也。】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魏云。无有妄想法。因缘法亦无。取有及谤无。分别观者
见。○唐云。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
分别境)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
无性生(唐云。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无法而有法。有
法从无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9b 页 X17-0549.png
【疏曰。前一偈。明依缘起。方有妄想。故妄想虽无性。
而缘起是幻有。若计妄想有性。则是建立。若计缘
起全无。则是诽谤。计有计无。皆妄想所坏也。后一
偈。明由妄想。方成缘起。故缘起非实有。而妄想非
定无。若计妄想定无。如何能成缘起之有。若计缘
起实有。如何乃从无性之妄想生耶。故知妄想本
空。亦离四句。缘起如幻。亦离四句矣。】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疏曰。此明能遍计者。则是妄想。所遍计者。则是缘
起。故五法中之相名妄想三法。皆缘起性。皆是遍
计所缘境也。】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疏曰。此明若知妄想所缘即缘起性。如知蛇即是
绳。鬼即是杌。则蛇鬼究竟皆不成就。便能度诸妄
想。二空智净。證得真如第一义矣。】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𦦨。(魏云。内身證
境界。○唐云。自證真如境)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
自性有三种。(魏云。及三种亦尔。○唐云。三自性亦尔)
修行分别此。(唐云。修行者观此)不越于如如。」
【疏曰。此明依迷情说。故有十二妄想。六种缘起。(即
前所云因有六种)若證自觉知境界。则十二妄想。
六种缘起。性皆空寂。无有差别。故五法三性。总不
出真如也。】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49c 页 X17-0549.png
(唐云。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
有)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巳无有性。云何妄想
觉。(唐云。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此下魏更有云。若
真实有法。远离于有无。若离于有无。云何有二法。○唐
更有云。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以离有无。云何有
二性)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唐云。妄计有二性。二
性是安立)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唐云。分别见种
种。清净圣所行)。」
【疏曰。此重明秪就缘起相上而起妄想。则妄想便
从缘起而生。亦秪就缘起法上而善观察。则缘起
尚无。妄想何有。缘妄俱无。即圆成实。圆成实境。本
非有性。何容起妄觉耶。依彼二译。各有四句。申明
圆成实性既非有性。亦非无性。言非有者。破众生
之计有。非断无也。言若有者。破邪计之断无。非有
物也。既离有无。安有二性。是故安立二性皆妄计
耳。由妄计故。妄见种种。若知性本清净。无种种者。
乃是圣智所行境也。】
「妄如如画色。缘起计妄想。(魏云。见妄想种种。因缘中
分别。○唐云。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妄想者。
则依外道论。(唐云。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谕)妄想说
所想。因见和合生。(唐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
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唐云。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
法)。」
【疏曰。此结明妄想缘起。并皆无性。非定一也。谓世
有)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巳无有性。云何妄想
觉。(唐云。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此下魏更有云。若
真实有法。远离于有无。若离于有无。云何有二法。○唐
更有云。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以离有无。云何有
二性)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唐云。妄计有二性。二
性是安立)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唐云。分别见种
种。清净圣所行)。」
【疏曰。此重明秪就缘起相上而起妄想。则妄想便
从缘起而生。亦秪就缘起法上而善观察。则缘起
尚无。妄想何有。缘妄俱无。即圆成实。圆成实境。本
非有性。何容起妄觉耶。依彼二译。各有四句。申明
圆成实性既非有性。亦非无性。言非有者。破众生
之计有。非断无也。言若有者。破邪计之断无。非有
物也。既离有无。安有二性。是故安立二性皆妄计
耳。由妄计故。妄见种种。若知性本清净。无种种者。
乃是圣智所行境也。】
「妄如如画色。缘起计妄想。(魏云。见妄想种种。因缘中
分别。○唐云。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妄想者。
则依外道论。(唐云。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谕)妄想说
所想。因见和合生。(唐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
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唐云。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
法)。」
【疏曰。此结明妄想缘起。并皆无性。非定一也。谓世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50a 页 X17-0550.png
人妄计种种诸相。但如画色。缘起非实。而彼于中
妄生分别。若谓异妄分别。别有种种相可得者。是
计心外有境。堕外论也。不过因诸妄见和合。故以
妄想还说其所妄想而巳。能妄想者。秪是我法二
执相应之第六识。所妄想者。秪是色心等缘起诸
法。若离能所二计。则妄想既空。缘起亦寂。即为圆
成实性。譬如瞖尽华亡。即是晴明空矣。第十六涅
槃妄想门竟。
○第十七自觉圣智一乘门三。初请
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
智相及一乘。(唐云。自證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若自
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馀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
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唐云。我及诸菩萨得此善巧。
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
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说自觉圣智。二说一乘。
△今初。】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唐云。依诸
圣教。无有分别)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唐
云。观察自觉)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
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疏曰。此正唯心直进圆顿妙修也。妄想者。所观境
也。无性者。境之谛也。空故无性。假故无性。中故无
妄生分别。若谓异妄分别。别有种种相可得者。是
计心外有境。堕外论也。不过因诸妄见和合。故以
妄想还说其所妄想而巳。能妄想者。秪是我法二
执相应之第六识。所妄想者。秪是色心等缘起诸
法。若离能所二计。则妄想既空。缘起亦寂。即为圆
成实性。譬如瞖尽华亡。即是晴明空矣。第十六涅
槃妄想门竟。
○第十七自觉圣智一乘门三。初请
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
智相及一乘。(唐云。自證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若自
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馀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
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唐云。我及诸菩萨得此善巧。
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
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说自觉圣智。二说一乘。
△今初。】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唐云。依诸
圣教。无有分别)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唐
云。观察自觉)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
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疏曰。此正唯心直进圆顿妙修也。妄想者。所观境
也。无性者。境之谛也。空故无性。假故无性。中故无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50b 页 X17-0550.png
性。三一一三。不可思议。故无性也。独一静处者。约
事即是阿兰若处。约理即是绝待妙谛也。自觉观
察者。以自觉为所观察也。不由于他者。自外无他
也。离见妄想者。既无他。则无自。无自无他。则无可
分别也。此是圆初住位。创證自觉圣智之体。从此
上上升进。乃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圆明。入
于如来地也。
○二说一乘二。初正释。二释疑。
△今初。】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
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
乘觉。(唐云。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
实而住)大慧。一乘觉者。非馀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
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疏曰。诸法实相。本来平等。由有能取所取妄想分
别。遂有六凡四圣差降不同。而此十界。仍即实相。
所谓无差而差。差即无差者也。但唯如来。乃能究
尽。二乘尚不能知。况外道及梵天乎。
○二释疑二。
初问。二答。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明隐实施权。
二明从权入实。
△今初。】
「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唐云。声闻缘觉无自般
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
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巳力。是故
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二云智障)业习气不断
事即是阿兰若处。约理即是绝待妙谛也。自觉观
察者。以自觉为所观察也。不由于他者。自外无他
也。离见妄想者。既无他。则无自。无自无他。则无可
分别也。此是圆初住位。创證自觉圣智之体。从此
上上升进。乃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圆明。入
于如来地也。
○二说一乘二。初正释。二释疑。
△今初。】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
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
乘觉。(唐云。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
实而住)大慧。一乘觉者。非馀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
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疏曰。诸法实相。本来平等。由有能取所取妄想分
别。遂有六凡四圣差降不同。而此十界。仍即实相。
所谓无差而差。差即无差者也。但唯如来。乃能究
尽。二乘尚不能知。况外道及梵天乎。
○二释疑二。
初问。二答。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明隐实施权。
二明从权入实。
△今初。】
「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唐云。声闻缘觉无自般
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
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巳力。是故
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二云智障)业习气不断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50c 页 X17-0550.png
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
死。(魏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唐云。未名不思议变
易死)故说三乘。」
【疏曰。二乘之人。必赖如来说法谓伏。不能以自力
而入涅槃。又烦恼断。智障不断。正使断。业习不断。
所以隐一乘之实而不说也。彼既不觉一切法无
我。若非方便说三。则何由离分段生死。入变易生
死。所以施善诱之权而说三也。问。独觉何藉如来
调伏。答。若非四生百劫之前。于如来所。发辟支心。
禀因缘教。何由瓜熟蒂落。睹华飞钏动而悟无生
耶。问。如来亦于三祇百劫承事诸佛。方證菩提。岂
单自力。答。一乘觉者。离摄所摄妄想。了知心佛众
生。三无差别。故虽微尘劫中事微尘佛。而无自他
遍计分别。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同二乘不
达藏识。妄计心外有佛者耶。
△二明从权入实。】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
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唐
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
于无漏界而得觉悟)觉巳。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
满足众具。(唐云。修诸功德。普使满足)当得如来不思
议自在法身。」
【疏曰。由法我执。起人我执。譬如迷杌。方执为鬼。故
以法执为一切过习也。除其法执。觉法无我。不复
味著偏真三昧。譬如酒消。故从偏真无漏界觉。复
死。(魏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唐云。未名不思议变
易死)故说三乘。」
【疏曰。二乘之人。必赖如来说法谓伏。不能以自力
而入涅槃。又烦恼断。智障不断。正使断。业习不断。
所以隐一乘之实而不说也。彼既不觉一切法无
我。若非方便说三。则何由离分段生死。入变易生
死。所以施善诱之权而说三也。问。独觉何藉如来
调伏。答。若非四生百劫之前。于如来所。发辟支心。
禀因缘教。何由瓜熟蒂落。睹华飞钏动而悟无生
耶。问。如来亦于三祇百劫承事诸佛。方證菩提。岂
单自力。答。一乘觉者。离摄所摄妄想。了知心佛众
生。三无差别。故虽微尘劫中事微尘佛。而无自他
遍计分别。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同二乘不
达藏识。妄计心外有佛者耶。
△二明从权入实。】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
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唐
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
于无漏界而得觉悟)觉巳。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
满足众具。(唐云。修诸功德。普使满足)当得如来不思
议自在法身。」
【疏曰。由法我执。起人我执。譬如迷杌。方执为鬼。故
以法执为一切过习也。除其法执。觉法无我。不复
味著偏真三昧。譬如酒消。故从偏真无漏界觉。复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51a 页 X17-0551.png
入中道上上无漏界中。称性修行。普使满足。乃證
究竟法身也。无漏界。即方便有馀土。上上无漏界。
即分證常寂光土。亦名实报庄严土。满足众具。谓
四十二位所有功德智慧二种庄严。自在法身。谓
平等真如本源佛性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
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唐云。诸乘我所说)。」
【疏曰。此颂为实所施权也。天乘者。十善法也。梵乘
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也。声闻乘者。生灭四
谛法也。缘觉乘者。生灭无生十二因缘法也。诸佛
乘者。事六度。理六度。乃至次第三观等诸法也。】
「乃至有心转。(唐作起)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
及乘者。无有乘建立。(魏云。差别)我说为一乘。」
【疏曰。此颂破权归实也。分别永尽。知一切法即心
自性。如如之理。不在智外。故无乘。如如之智。不在
理外。故无乘者。十界百界千如。皆是实相。故无有
差别建立。此乃绝待无外之一乘也。】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唐云。为摄愚夫故。说诸乘
差别)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
远离(唐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
智解脱)。」
【疏曰。此颂方便说三之意也。若不分别说三。何以
摄引愚夫。故先明权教三解脱门。令离烦恼。又明
法无我平等不思议解脱门。令净所知也。】
究竟法身也。无漏界。即方便有馀土。上上无漏界。
即分證常寂光土。亦名实报庄严土。满足众具。谓
四十二位所有功德智慧二种庄严。自在法身。谓
平等真如本源佛性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
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唐云。诸乘我所说)。」
【疏曰。此颂为实所施权也。天乘者。十善法也。梵乘
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也。声闻乘者。生灭四
谛法也。缘觉乘者。生灭无生十二因缘法也。诸佛
乘者。事六度。理六度。乃至次第三观等诸法也。】
「乃至有心转。(唐作起)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
及乘者。无有乘建立。(魏云。差别)我说为一乘。」
【疏曰。此颂破权归实也。分别永尽。知一切法即心
自性。如如之理。不在智外。故无乘。如如之智。不在
理外。故无乘者。十界百界千如。皆是实相。故无有
差别建立。此乃绝待无外之一乘也。】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唐云。为摄愚夫故。说诸乘
差别)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
远离(唐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
智解脱)。」
【疏曰。此颂方便说三之意也。若不分别说三。何以
摄引愚夫。故先明权教三解脱门。令离烦恼。又明
法无我平等不思议解脱门。令净所知也。】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 551b 页 X17-0551.png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动。
彼起烦恼灭。馀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唐云。三昧酒
〔初〕醉)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唐云。彼非究竟趣)亦
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
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唐云。声闻亦如
是。觉后当成佛)。」
【疏曰。此正颂从权入实也。第十七自觉圣智一乘
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