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565c 页

金光明经科注卷三
明 盐官安国寺比丘 (受汰) 集

「金光明经卷第三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 译

金光明经散脂鬼神品第十」

【具存梵音。应言散脂修摩。此翻为密。密有四义。谓
卷三 第 566a 页 X20-0566.png
名密。行密。智密。理密。此顺四悉檀义。皆约三法。不
纵不横。非偏小凡下所知。是故为密。盖北方天王
大将。馀三方各有。东方名乐欲。南方名檀帝。西方
名善现。各有五百眷属。管领二十八部。孔雀经云。
一方有四部。六方则二十四部。四维各一部。合为
二十八部。又说者云。一方有五部。地水火风空。四
方有二十部。足四王所领八部。是为二十八部。巡
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管。闻经欢喜。发誓
护于说者。从能护人受名。故名散脂。又虽三天王
各有神将。散脂为首。故独标名耳。】

「尔时散脂鬼神大将(至)右膝著地白佛言。

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至)舍宅空处皆亦如是。

世尊何因缘故我名散脂(至)唯然世尊自当證知。」

【唯然。上声。礼对曰唯。野对曰阿。】

「世尊我知一切法(至)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

【智若浅深阶级次第。不名为密。即一智一切智。一
切智一智。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者。斯是妙空
妙假妙中。乃名智密。若得此意。五句一句。一句五
句。非一非五。而一而五。唯数唯密尔。】

「世尊我现见不可思议智光(至)不可思议智境。」

【若境可以智知。可以口说者。境则非密。不可智知。
不可识识。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说。斯是境非智
外。识即是境。境离名字。及彼言说。乃名绝思绝议
密境也。而约五数论密。例上可知。】
卷三 第 566b 页 X20-0566.png

「世尊我于诸法正解正观(至)正解于缘正能觉了。」

【若对邪明正。待边说中。此正非正。此中非中。皆非
是密。即邪而正。即边而中。邪正中边。趣举其一。收
法毕尽。无二无别者。乃名为密。我行正道。若境若
智。从此得名。唯然世尊。自当證知。又一往前五句
言知。知即意密。次五句言现见。见是眼。即身密。后
五句明正解。繇正解故。言正分别。分别即口密。所
以言不彰露者。是密义也。若约义别释。初番即三
观义。知一切法。一切缘法两句。是因缘所生法境。
何者。能生为因是初句。所生为缘是第二句。能所
合故。诸法得起。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此义也。了
一切法者。了达虚无也。中论云。我说即是空。是为
从假入空观也。知法分齐者。知空非空。用道种智。
分别假名凡圣之法。而有差别。中论云。亦名为假
名。是为从空入假观也。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者。
以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中论云。亦名
中道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含受一切法者。
即是中道正观。能双照二谛。故言含受。若三观一
异纵横并别者。则不名密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名为密耳。次番即三谛三解脱义。现见不可思议
智光者。光是实智。如日月光。常明不息。此实智照
不可思议真谛境。成圆净解脱。不可思议智炬智
智聚者。皆是权智。如人执炬。屈曲照物。乍兴乍
废。随顺机缘。或此或彼。行。因义。聚。果义。从因以向
卷三 第 566c 页 X20-0566.png
果。果兴而因废。皆是权智照不可思议俗谛。成方
便净解脱。不可思议智境者。是法如如智。此智与
法如如冥。故言不可思议智境。此智照不可思议
中道第一义谛。成性净解脱。若一异纵横并别者。
非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故名密也。后番即三身
义。正解正观。正解能显体。体显名正观。正观是报
身也。得正分别正解于缘者。分别机缘。不待时。不
过时。普应一切。即应身也。正能觉了者。无觉无不
觉名为觉。非了非不了名为了。究竟清净之觉了。
即法身也。若一异纵横者。不名为正。以非一非异。
不前不后。故名正耳。正即密也。统上虽作三观三
脱三身三节解之。而十五句。一一皆是金光明海。
一一互通。可以意知。若对题。则约正明法身即是
金义。约观明般若。即是光义。约不思议明解脱。即
是明义。三德是微密之藏。金光是微密之教。从密
教。生密解。安住密理。行于密行。以密利他。故我名
密。唯然世尊。自当證知。若对五佛性。初番我知一
切法者。正知一切法中。悉有安乐性。安乐性者。即
卷三 第 567a 页 X20-0567.png
正因佛性。一切缘法者。无量功德举手低头等善。
即缘因佛性。了一切法者。般若空慧。即了因佛性。
知法分齐者。即世间出世间因果不滥。境界因佛
性。如法安住如性者。即是果性。究竟安住如中也。
含受一切法者。还是果性。能双照含受也。后之二
番。准此以释。】

「世尊以是义故名散脂大将。

世尊我散脂大将令说法者庄严言辞辩不断绝。

众味精气从毛孔入充益身力。

心进勇锐成就不可思议(至)身受诸乐心得欢喜。

以是之故能为众生广说是经。

若有众生于百千佛所(至)是妙经典令不断绝。

无量众生闻是经巳(至)三恶趣分永灭无馀。」

【问。既得智聚。又摄福聚。斯乃真似二种庄严。合居
方便及实报土。经那但云无量千劫人天受乐。答。
须知十益。皆悉不离二十五有。此中乃是人天方
便。人天实报。故仁王般若云。出三界外。更有众生
界者。此是外道大有经说。须知四土。若横若竖。祇
在三界一处而论。学者宜审。】

「南无宝华功德海(至)智慧功德成就大辩天。」

【南无此云归命。佛说一切众经。初皆归敬。而译人
略之。诸论初亦先归敬。此文是说竟归依三宝。佛
法可知。功德大辩。即菩萨理和僧也。】

「金光明经正论品第十一」
卷三 第 567b 页 X20-0567.png

【正论者。正名为圣。圣有二种。一世圣。谓轮王也。易
曰。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管子曰。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
此皆言世间圣人。二出世圣。谓三乘果人。断惑證
理名圣也。论名覈实。亦有二种。一覈事实。则世间
正论。可以治国。二覈理实。则出世正论。可以诣道。
此品是先王旧法。先王传力尊相。力尊相传信相。
信相又传其子。其子又传后世。世世正圣。世世善
实。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论
品。王行此法。法律相应。阴阳以之调。日月以之顺。
百谷以之丰。万民以之乐。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
美。即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亦是为人悉檀立名。
名正论品。王用此法。外敌不敢谋。内奸不敢惊。妖
星不敢现。恶虹不敢行。暴风不敢动。疾雨不敢零。
是则祸乱不作。灾害不生。亦是对治悉檀立名。名
正论品。此之世善。本金光明。从金光明。出此正论。
善用此正论。天宫天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
增长。天心为之倍乐。天之法味。为之倍加深远。即
是先王之至德要道。亦是第一义悉檀立名。名正
论品也。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经。感通
冥圣。天王佐助。善政兴隆。】

「尔时佛告地神坚牢(至)为信相太子说是偈言。」

【受灌顶位者。华严三十九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
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
卷三 第 567c 页 X20-0567.png
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建大法幢。然香散华奏诸
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
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之数。即能具
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我今当说诸王正论为利众生断诸疑惑。

一切人王诸天天王应当欢喜合掌谛听。

诸王和合集金刚山。

护世四镇起问梵王(至)云何是人得名为天。

云何人王复名天子。

生在人中处王宫殿。

正法治世而名为天。

护世四王问是事巳时梵尊师即说偈言。

汝今虽以此义问我(至)敷扬宣畅第一胜论。

因集业故生于人中王领国土故称人王。」

【故称人王者。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
王。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也。】

「处在胎中诸天守护(至)能令众生多生天上。」

【答天举三义者。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以护
卷三 第 568a 页 X20-0568.png
胎故。称为天子。答第二问也。以分德故。有其天德。
故称为天。答第一问也。神力所加。修善遮恶。后必
生天。因中说果。故称为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
名为天问也。答半名为天三义竟。】

「半名人王亦名执乐(至)现受果报诸天所护。」

【答有三义。故称半为王。一名执乐者。乐繇于王。王
执此乐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老者击
壤。小骑竹马。谁不归德。故执乐者名王。二者遮恶。
为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流。草不折伤。民无疾
疠者。谁不归德。故遮恶名王。三父母者。诲示祸福。
导语善恶。制礼作乐。而民知禁。谁不归德。故父母
名之为王。能为民下作父母。故诸天护之。名为天
子。以遮恶不起诸天分德。名之为天。以执乐故。因
中说果。复名为天。非但半名人王义成。半名为天
三义亦显。】

「若有恶事纵而不问(至)坏国土者不应纵舍。」

【三十三天。各为瞋恨。是天不护。不护故非天子。是
诸天王。各相谓言。是天不分德。不分德故。不得名
天。舍远善法。增长恶法。则无天因。宁得因中说果
叹人为天也。生大愁苦者。无执乐义。疾疫流遍。无
遮恶义。纵恶不顾善。无父母义。是以不得名天。不
得名王。】

「当正治罪是故诸天(至)善能摄护安乐众生。」

【当正治罪。即父母义。诸天护持。即天子义。以灭恶
卷三 第 568b 页 X20-0568.png
法。即魁脍义。魁脍名典军。遮制恶鬼。鬼畏典军。不
敢乱行也。修习善法。即执乐义。应各为说。即示因
果义。诸天即分德义。还以六义消文。皆可寻。问。金
光明是正论本。其意云何。天者。法性金也。法性作
依止。故言天护。分德者。即光也。报身与法性冥。即
是分德也。神力所加者。即明也。又父母者。即金也。
法性为父母故。遮恶。即光也。执乐。即明也。以此为
本。能正论尔。如半名人王。半名为天。为世间正论。
半名出世间正论。本末相关。即此意也。】

「金光明经善集品第十二」

【此转轮王。集众善法。如海导师。善海无涯。六度则
摄。六度又广。二度略摄。谓檀与智。提如意珠。舍四
大地。满中珍宝。以用布施。即集檀行也。合掌而立。
请宝冥尊者。宣扬显说是金光明。即集智行也。檀
智既然。馀法亦尔。从行得名。故称善集品也。此六
度不同。是世界集善。修于五度。是为人集善。修于
智度。是对治集善。皆波罗密。是第一义集善。从此
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

「尔时如来复为地神说往昔因缘而作偈言。

我昔曾为转轮圣王(至)求正法故常舍身命。

又过去世不可议劫(至)明如日中悉能遍照。」

【治政之势者。谓化之势分。极于海际。】

「是转轮王梦是事巳(至)是金光明诸经之王。

时宝冥尊即受王请(至)敷扬宣说是妙经典。」
卷三 第 568c 页 X20-0568.png

【厕。杂也。填。塞也。缯。帛之总名也。曼陀罗。此云适意。
曼殊沙。此云柔软。旧小大白。小大赤。不鼓。鼓。击也。】

「是时大王为闻法故(至)以用布施供养三宝。」

【熙怡。悦乐也。瑰。美石。次玉。琦。玉名。珥珰。释名云。穿
耳施珠曰珰。珥。苍颉云。珠在耳也。】

「尔时为王说法比丘(至)今则我身释迦文是。

我于尔时舍此大地(至)正法之身我今巳得。」

【就此品指归三法。善集波罗密。是金。集般若。是光。
集五度。是明。此就善集。约智行及果。对于三法。在
一窟中。金也。面如满月。光也。读诵是经。明也。此就
宝冥。约依正对于三法。在窟中。是金。许为王说。是
光。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宝。是明。此就二人。约
宝冥依正。与王雨宝。对于三法。然依正自他人物。
如此分对者。以祇一法性。则物物皆金光明海。心
心是三德秘藏。即而不离。方得名为经王耳。】

「金光明经鬼神品第十三」

【鬼字训归。又云畏也。报多怖畏。又云威也。能令他
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
卷三 第 569a 页 X20-0569.png
能隐显变化。若依俗释。郑玄云。圣人之精气谓之
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
有鬼神。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龙鬼神。天地灵祇。咸
皆发誓。溥遍弘宣。以劝流通。】

「佛告功德天若有善男子(至)三世诸佛甚深行处。」

【佛从慈悲中起。受供养者。盖应佛也。佛从如中起
觉智。智与如合者。报佛也。一切法。悉是诸佛行处
者。法佛也。作如此解者。三佛历别。若修事之供养。
供养亦别。谓四事供养。资持应佛。万行功德。资成
报佛。称理之智。显发法佛。资成显发。皆供养义。】

「是人应当必定至心(至)至心听是微妙经典。」

【听经是法之供养。诸供养中。最为第一。第一供养
者。供养一切佛。佛说文字。是应佛。能诠是报佛。所
诠是法佛。能供养文字。即供养三佛。亦是供养三
世佛。诸佛从此生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供养一切诸佛(至)功德福聚悉巳得之。」

【若入是经者。一言于经。即有三种。谓教行理。能了
此三。是妙三法。名入是经。若不然者。安得入经即
入法性。所入法性。无量甚深。三义具足。名金光明
称此安住。名之为如。即见释迦三身妙体。须论观
行相似分真。入经见佛。】

「随所至处若百由旬(至)一切恶事消灭无馀。」

【百由旬满中盛火从中过者。为法亡躯也。蛊道者。
卷三 第 569b 页 X20-0569.png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虔伽陀。汉言善品。主蛊毒
也。】

「于说法处莲华座上(至)而为诸佛之所赞叹。

威德相貌无量无边(至)入阵得胜心常欢喜。

大梵天王三十三天(至)爱乐亲近是经典者。」

【阎摩罗王。或阎摩罗社。此云双王。阎摩双也。罗社。
王也。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
曰双王。又苦乐并受。亦名为双。那罗延。此云钩锁
力士。摩醯首罗。馀经翻为大自在。灌顶经翻为威
灵帝。摩尼跋陀。翻威伏行。富那跋陀。翻集至成。金
毗罗。翻威如王。宾头卢伽。翻立不动。车钵罗婆。翻
忍得脱。昙摩跋罗。翻学帝王。摩竭婆罗。翻除曲心。
绣利密多。翻有功勋。勒那翅奢。翻调和平。剑摩舍
帝。翻伏众根。奢罗密帝。翻独处快。醯摩跋陀。翻舍
主。萨多琦梨。翻大力天。难陀翻喜。跋难陀翻贤喜。
兄弟二龙。风雨应时。能令人喜。贤谓性。又贤善故。
波利罗睺。翻勇猛进。毗摩质多。翻高远。睒摩利子。
翻英雄德。波诃梨子。翻威武猛。祛罗骞驮。翻吼如
雷。鸠罗檀提。翻战无敌。】

「于诸众生增命色力(至)如上所说无量功德。」

【优钵罗华下四句。四色莲华。优钵罗是青。波头摩
是赤。拘物头是黄。分陀利是白。】

「金光明经授记品第十四」

【授者。与也。记者。记成道事也。亦名授莂。亦名受决。
卷三 第 569c 页 X20-0569.png
授劫国数量名为莂。审实不虚名为决。从佛所与
名为授。从其所得名为受。此中授三大士。一万诸
天。当来成佛事。从佛所与。故言授记。首楞严三昧
经。佛告坚意。记有四种。一者未发心记。或有流转
六道。生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
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乃至供养佛化
众生。皆经若干。当得菩提。二适发心与记。是人久
劫种诸善根。好乐大法。有慈悲心。发心即住不退
地故。故发心与记。三密记。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
度。功德满足。天龙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萨几时当
得菩提。劫国弟子众数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
举众皆知。此菩萨独不知。四无生忍记。于大众中。
显露与记也。今是适发心记。及无生记也。此流通
中第四意。举昔金龙尊王。赞佛发愿。十千枯鱼。闻
法熏修。行经之因。今得记莂。将来作佛。以成圆极
之果。證验今日。若亲弘经。若为外护。不久得记。成
佛不虚。以劝流通也。】

「尔时如来将欲为是(至)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卷三 第 570a 页 X20-0570.png

尔时佛告信相菩萨(至)天人师佛世尊。」

【世界转名净幢。应论四句。一名转土不转。转名净
幢是也。二土转名不转。如往古释迦取土名娑婆。
今释迦亦名娑婆。三名土俱转。如观音补弥陀处。
四名土俱不转。如今银光补金幢光照佛处。世界
名字。如本不异。】

「是十千天子闻三大士(至)清净无碍犹如虚空。

尔时如来知是十千天子(至)出现于世凡一万佛。」

【既云于是世界。而无别名。即是还名娑婆。此乃土
转名不转一句。当如向所释。】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至)为我解说断我疑网。」

【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菩提极果。积行方
尅。忉利暂下。无久听之劳。不闻往昔有难思之行。
行浅记深。是故疑惑。如馀菩萨者。六度菩萨。引锥
指地。无非舍身命处。戒忍禅智。满三僧祇。若通教
菩萨。从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从空入假。动逾尘
劫。若别教菩萨。直行一行。动经无量阿僧祇劫。况
复遍行众行。量不可数。尚不获记。少时闻经。而得
斯决。时众咸疑。故树神发问也。】

「尔时佛告树神(至)闻此三大菩萨受于记莂。」

【现行者。舍天宫乐。故来听经。闻三大士获菩提记。
我昔本誓。与其法食。三事和合。故与其记也。此意
證成鬼神品。初以妙供养。供养三世诸佛。及欲得
知诸佛行处。决定至心听此经典。虽有其旨。未见
卷三 第 570b 页 X20-0570.png
其人。今十千天子。即其人也。闻记当果。果必有因。
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心无垢累。起般若
身。犹如虚空。起于法身。一心中听。三德圆成。复有
无量功德。说不可尽。此不得记。记与谁乎。證经功
德。意在于此。以随相修。指今现行。行随实相而修
也。有妙善根。指于远缘。远缘实相而种善根也。】

「亦以过去本昔发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誓愿因缘者。流水品云。未来之世。当施法食也。此
文对下二品而为广略。略是此中少文。除病流水
两品是广答。】

「金光明经除病品第十五」

【此正广答远缘。繇医王救疾。故言除病品。然须了
知不独除于果报病苦。义令该收恶业烦恼十种
之病。故下文云。治诸众生所有病苦。悉令除差。】

「佛告道场菩提树神(至)般涅槃后正法灭巳。

于像法中有王(至)方便巧知四大增损。

善女天尔时持水长者家中(至)书数算计无不通达。

是时国内天降疫病(至)为诸苦恼之所逼切。

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至)为是众生生大悲心。

作是思惟如是无量(至)时长者子思惟是巳。」

【衰迈者。衰。损也。捐也。迈。归往也。谓壮力巳往也。八
十曰耄。谓惛忘。亦乱也。颤。四支动也。掉。振也。几杖
者。坐则凭。行则执杖。】

「即至父所头面著地(至)而问于父即说偈言。
卷三 第 570c 页 X20-0570.png

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

云何当知饮食时节若食食巳身火不灭。」

【身火不灭者。食饱热病暂息。食消热复更生。故言
身火不灭也。】

「云何当知治风及热水过肺病及以等分。」

【水过肺病者。水多则损肺。即是痰病也。】

「何时动风何时动热阿时动水以害众生。

时父长者即以偈颂解说医方而答其子。

三月是夏三月是秋(至)代谢增损令身得病。」

【时节有二。一俗法四时。谓春夏秋冬。冬为岁末。春
为岁始。而初言夏者。或作趣作此言。或可答问正
是于夏。三三而说者。一时三月。谓孟仲季。四时即
十二月也。若依佛说法。一岁三时。谓冬春夏。夏为
岁末。冬为岁始。何故尔。为破保常。秋时万物结实。
人计为常为乐。为破此著。故去秋时。为开后安居。
立迦提月。安居本名坐夏。八月半内巳还。若是秋
时。便是坐秋。为此义故。故废秋时尔。佛法三时。亦
是三三说也。若二二说。足满六时者。依俗法四时。
卷三 第 571a 页 X20-0571.png
时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阴
阳二月。一时唯有阴阳二月。合成六时。正月二月
是木王时。四月五月是火王时。七月八月是金王
时。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时。腊月三月是阳土寄王。
六月九月是阴土寄王。欲论本月。亦二二说。若论
土寄王。亦二二说。故言足满六时也。若依佛法解
二二说者。佛法有三时。时有四月。各有初分后分。
从腊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时。从二
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二月是春后分。从四
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时初分。从六
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后分。从八月十六至
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时初分。从十月十六至腊
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后分。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
时也。又云正月三月是阳月。二月四月是阴月。五
月七月是阳月。六月八月是阴月。九月十一月是
阳月。十月腊月是阴月。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
此还依俗法。以奇偶之数。分阴阳也。三三本摄。依
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摄后两月。悉属春分。四
月为夏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夏分。七月为秋本月。
摄后两月。悉属秋分。十月为冬本月。摄后两月。悉
属冬分。三三本摄也。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时。木
于中王。土寄三月。摄属春时。四月五月正是夏时。
火于中王。土寄六月。摄属夏时。七月八月正是秋
时。金于中王。土寄九月。摄属秋时。十月十一月正
卷三 第 571b 页 X20-0571.png
是冬时。水于中王。土寄腊月。摄属冬时。土寄四季。
正时为本。各三月。并摄于土。故言三三本摄。主摄
于客。客是土也。依佛法言三三本摄者。本时各三
月。既废秋时。以秋之三月各配入三时。时则四月。
论本则三。论摄则一。故言三三本摄也。问。四时各
有三月。此是四三本摄。云何三三本摄。答。三为一
数。以三而数。故言三三为本尔。随是时节消息者。
时如上说。或四或三或二或摄等。种种不同。随时
以意消息。斟酌去取。若依佛法无秋时。而言秋时
发病。此云何释。从八月半巳还。随俗名秋。而夏时
摄。八月下半巳去。随俗名秋。冬时摄。随时消息者。
二法之间而斟酌也。代谢增损者。春动肝病。肝属
木。木春王。则可治。春动脾病。脾属土。木尅土。此难
治。夏动心病。心属火。火夏王。此可治。夏动肺病。肺
属金。火尅金。此难治。夏末冬初。于秋分中动肺病。
肺属金。金秋王。此可治。若动肝病。金尅于木。此难
治。冬动肾病。肾属水。水冬王。此可治。若动心病。水
尅于火。此则难治。论四大增损。大略如此。】

「有善医师随顺四时(至)随病饮食及以汤药。」

【犯触有六。一多坐。二多眠。此二多致痰。宜多行徛
散之。三多行。四多徛。五多语。生风病。宜多眠治之。
六多淫。生一切病。即等分病也。若火少痰多。若火
多即热壮。若风多吹火成热病。若风多吹痰成冷
病。三事若等。无病。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
卷三 第 571c 页 X20-0571.png
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时食。四逆时食。未饥强
与食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
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苦菜和蜜。令不结
男。猪膏煎白鹭肉。令人癞。若患热而饮酒食小麦
生牛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痰而饮甜肥咸
酸。令人𠲿鼻多汁。又㿃痢也。六大者。是六腑。大肠。
小肠。胆。胃。三焦。两膀胱也。】

「多风病者夏则发动(至)其肺病者春则增剧。」

【四月五月是风生时。六月七月是风起时。八月九
月是风灭时。六月七月是热生时。八月九月是热
起时。十月至正月是热灭时。八月九月等分生时。
十月十一月是等分起时。十二月正月是等分灭
时。十月至正月是痰生时。二月三月是痰起时。四
月至七月是痰灭时。痰是水病。肺也。夏日动风者。
夏日毛孔开通。外风得入。内风动也。热病秋动者。
毛孔闭塞。热伏于内。不得行。故成病。等分冬动者。
春时动水。肺病不差。至夏复动风。风病不差。至秋
复动热。热病不差。至冬俱动一切病故也。二月三
月是痰起损肺。肺病动也。】

「有风病者夏则应服(至)肺病春服肥腻辛热。」

【风病夏服肥腻咸酸热食者。夏月毛孔开通。具以
肥腻润塞之。令风不得入。咸酸性热能消水。令体
坚实。治于风虚。热食流汗。引风令出。又治虚冷。风
不得进。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热也。等分冬服甜醋
卷三 第 572a 页 X20-0572.png
等除风也。肺病服肥腻塞毛孔。令水不得入。热能
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

「饱食后则发肺病(至)如是四大随三时发。」

【饱食发肺病。食既多则肠胃盈满。故发肺病。食消
发热者。如食沃润。则热病伏。食消无润。热病起也
消巳虚疏。风气入体。故发风也。但举病发者。以病
显药。当用妙药治也。】

「风病羸损补以酥腻(至)筹量随病饮食汤药。」

【风疏补酥腻咸除风。甜除热。肺带风水。宜吐也。】

「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至)平复如本气力充实。

善女天复有无量(至)所有病苦悉得除差。」

【此品事医。意含法药。除病不一。非可卒陈。今约观
心。略申其意。三毒等分。是内病。数息。不净。慈心。因
缘。是法药。宜闻法药得悟者。信行人病差也。作观
研心得悟者。法行人病差也。眼是春时。舌是夏时。
鼻是秋时。耳是冬时。身是四季。摄属诸时。妙好五
欲增贪病。粗恶五欲损贪病。妙好五欲损瞋病。粗
恶五欲增瞋病。平平五欲增痴病。违顺五欲损痴
病。总三种五欲增觉观病。偏动三种五欲损觉观
病。是为增损之相也。犯触者。违情犯瞋。顺情犯贪。
不违不顺犯痴。总三犯觉观。慢时即发瞋。求须时
即发贪。僻解时即发痴。放逸时即发觉观。慈心治
瞋。不净治贪。因缘治痴。数息治觉观。前说五欲三
受。俱从外境。为四分照发之缘。复举慢等内心恶
卷三 第 572b 页 X20-0572.png
习。为四分观发之因。皆所观境。即是病相。慈心等
四观。正明能观四种法药。所谓对病施药。服药则
病除耳。仍须了知语似三藏停心之法。意则不然。
何者。以四分名。通界内外。数息等四。四教行人。无
不修證。今约此论。弥显除病结缘之意。】

「金光明经卷第三」

金光明经科注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