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62-A¶ 第 539a 页
* No. 362-A
金光明经科注叙
夫玄义释题名。文句分章段。法华而下。惟今经例之。
斯实繇
天台智者大师总持亲證。故纵三轮而评古释今。约
教明观。其文灿然。其义跃然。如神龙滴水。雨泽大千。
殆非真谛。诸家可同日语者。 法师章安。笔其所说。
诏彼来学。至宋 四明尊者。毅然以中兴为已任。不
忍世之毁观销经也。乃作记而申通之。拾遗弃则文
义俱收。辟邪谬则事理咸正。有是哉。法性金之为可
尊可贵也。法性光之为即寂即照也。法性明之为大
悲益物利用无际也。十种三法。无量法门。靡不全体
即真。运心皆观。洵所谓翼祖明宗。扶偏救弊。而是经
奥旨。盖巳大备。无馀蕴矣。(汰)不敏。从 桐溪和尚。授
受此道。研绎有年。深知疏之与记。广博幽玄。倘如香
象截流。又何忧于望涯思退也。是以敬合诸祖成言。
仰疏经王妙义。解题而约略五章。释句而折衷众论。
初未敢妄加已见。淆溷祖说。惟后之览者。即略知广。
繇注通经。则 佛道 祖道。在在游翔。见知闻知。重
重会入。无非当体金光明。总一圆常真法性。兹科注
所繇集也夫。
宗天台教观沙门释(受汰)槃谭书
362-A¶ 第 539b 页 X20-0539.png
* 金光明经科注目次
* 自序
* 卷第一 经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寿量品第二
* 忏悔品第三
* 赞叹品第四
* 空品第五
* 卷第二 经卷第二
* 四天品第六
* 大辩天品第七
* 功德天品第八
* 坚牢地神品第九
* 卷第三 经卷第三
* 散脂鬼神品第十
* 正论品第十一
* 善集品第十二
* 鬼神品第十三
* 授记品第十四
* 除病品第十五
* 卷第四 经卷第四
* 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 舍身品第十七
* 赞佛品第十八
* (附)金光明经感应记
362-A¶ 第 539c 页 X20-0539.png
金光明经科注卷一
明 盐官安国寺比丘 (受汰) 集
「金光明经卷第一」
【此金光明。甚深无量。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
净。大师释题。例作五重玄义。金光明为名。法性为
体。三身常果为宗。灭恶生善为用。方等生酥为教
相。第一名者。有通有别。经之一字。除律论外。俱得
其名。所谓通也。金光明。不共他部。独在此经。乃云
别也。应知三字别题。是法非譬。何以知然。经叙如
来游于法性定中。而便唱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
盖直指所游法性。名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明
也。创首标名。弥为可用。故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
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此之
三种。举一即三。全三是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不
纵不横。绝思绝议。是秘密藏。佛所游处。甚深是光
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故。此
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玄义云。依
文立题。方为亲切。则此洵是法非譬明矣。经者。训
明 盐官安国寺比丘 (受汰) 集
「金光明经卷第一」
【此金光明。甚深无量。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
净。大师释题。例作五重玄义。金光明为名。法性为
体。三身常果为宗。灭恶生善为用。方等生酥为教
相。第一名者。有通有别。经之一字。除律论外。俱得
其名。所谓通也。金光明。不共他部。独在此经。乃云
别也。应知三字别题。是法非譬。何以知然。经叙如
来游于法性定中。而便唱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
盖直指所游法性。名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明
也。创首标名。弥为可用。故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
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此之
三种。举一即三。全三是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不
纵不横。绝思绝议。是秘密藏。佛所游处。甚深是光
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故。此
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玄义云。依
文立题。方为亲切。则此洵是法非譬明矣。经者。训
362-A¶ 第 540a 页 X20-0540.png
法训常。十界同遵。三世不易之谓。有翻无翻。各具
五义。广如法华玄。(云云)释名竟。法性为体者。体谓
主质。依义则以法身为体。依文则以法性为体。今
以佛所游入法性为体。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
众行而归趣之。言说问答而诠辩之。类众星之环
北辰。如万流之宗东海。盖以法是轨则。性乃不变。
不变故常一。此常一法性。诸佛轨则。故以法性为
此经之体。三身常果为宗者。宗即要义。法性常体。
非果不克。释迦是果人。寿量是果法。果人克果法。
冥乎法性。法性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三身亦
尔。果能显体。故以是为此经之宗。灭恶生善为用
者。用谓力用。忏悔是灭恶。赞叹是生善。空品是导
成。下去例然。将此胜用。庄严果智。智备体显。故即
以为此经之用。方等生酥为教相者。教者圣人被
下之言。相者分别同异。若五味明义。则第三生酥
摄。若四藏明义。则杂藏摄。若四教明义。则此经体
幻即显中空。全非三藏析法拙度。三乘同忏。复非
别圆不共之法。正是通教三乘。共禀不生灭法。利
根菩萨。知常达性。是通教中。带别明圆。故以方等
生酥为此经之教相。巳上玄义五重。皆是经中所
诠之旨。大师预取解释首题者。欲令受持读诵之
人。即于一题。了一经大旨故也。】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北凉。标其代。三藏者。谓经律论三。各舍义理。谶既
五义。广如法华玄。(云云)释名竟。法性为体者。体谓
主质。依义则以法身为体。依文则以法性为体。今
以佛所游入法性为体。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
众行而归趣之。言说问答而诠辩之。类众星之环
北辰。如万流之宗东海。盖以法是轨则。性乃不变。
不变故常一。此常一法性。诸佛轨则。故以法性为
此经之体。三身常果为宗者。宗即要义。法性常体。
非果不克。释迦是果人。寿量是果法。果人克果法。
冥乎法性。法性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三身亦
尔。果能显体。故以是为此经之宗。灭恶生善为用
者。用谓力用。忏悔是灭恶。赞叹是生善。空品是导
成。下去例然。将此胜用。庄严果智。智备体显。故即
以为此经之用。方等生酥为教相者。教者圣人被
下之言。相者分别同异。若五味明义。则第三生酥
摄。若四藏明义。则杂藏摄。若四教明义。则此经体
幻即显中空。全非三藏析法拙度。三乘同忏。复非
别圆不共之法。正是通教三乘。共禀不生灭法。利
根菩萨。知常达性。是通教中。带别明圆。故以方等
生酥为此经之教相。巳上玄义五重。皆是经中所
诠之旨。大师预取解释首题者。欲令受持读诵之
人。即于一题。了一经大旨故也。】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北凉。标其代。三藏者。谓经律论三。各舍义理。谶既
362-A¶ 第 540b 页 X20-0540.png
以此法而自师。还即以此师人。故云法师。盖就其
德以称之也。昙无谶者。梵语。此云法丰。是举其讳。
中印号为大神咒师。译者。易义。谓以东土之言。翻
彼西梵之语。明其事也。】
「金光明经序品第一」
【序义有三。一次绪。二叙述。三发起。居一部之初。冠
众说之首。次绪也。叙于方将。述于当益。叙述也。发
其信心。起乎圣说。发起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品
者。梵语跋渠。此翻为品。气类同者。聚在一段。以品
是类义故也。如四法同明发起等义。节为序品。乃
至同明赞佛之义。节为赞品。今虽释序。而品义贯
下。】
「如是。」
【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也。佛如法相而说。阿难如
闻相而传。故言如也。佛如法相而解。阿难如海量
而受。故言是也。外道阿怄称吉。文乖其理故非如。
理异其文故非是。此则文如其理故言如。理如其
文故言是。三藏二谛各异故非如。理浅故非是。摩
诃衍二谛相即故言如。理深故言是。三人同闻而
各解故非如。證入优劣故非是。唯菩萨所闻者为
如。菩萨所到者为是。离边明中之文则非如。出二
谛外有中道则非是。文字性离。即是于如。故言如。
一切法即佛法。名之为是。初破邪明正。即三藏经
如是。次破异明同。即通教经如是。次破浅明深。即
德以称之也。昙无谶者。梵语。此云法丰。是举其讳。
中印号为大神咒师。译者。易义。谓以东土之言。翻
彼西梵之语。明其事也。】
「金光明经序品第一」
【序义有三。一次绪。二叙述。三发起。居一部之初。冠
众说之首。次绪也。叙于方将。述于当益。叙述也。发
其信心。起乎圣说。发起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品
者。梵语跋渠。此翻为品。气类同者。聚在一段。以品
是类义故也。如四法同明发起等义。节为序品。乃
至同明赞佛之义。节为赞品。今虽释序。而品义贯
下。】
「如是。」
【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也。佛如法相而说。阿难如
闻相而传。故言如也。佛如法相而解。阿难如海量
而受。故言是也。外道阿怄称吉。文乖其理故非如。
理异其文故非是。此则文如其理故言如。理如其
文故言是。三藏二谛各异故非如。理浅故非是。摩
诃衍二谛相即故言如。理深故言是。三人同闻而
各解故非如。證入优劣故非是。唯菩萨所闻者为
如。菩萨所到者为是。离边明中之文则非如。出二
谛外有中道则非是。文字性离。即是于如。故言如。
一切法即佛法。名之为是。初破邪明正。即三藏经
如是。次破异明同。即通教经如是。次破浅明深。即
362-A¶ 第 540c 页 X20-0540.png
别教经如是。次破离明中。即圆教经如是。今经既
是方等通被。根性不同。作种种说。无咎。观心解者。
以圆三观。观于阴等修恶。全是性恶。体是三德。复
名三谛。称谛而照。观与境冥故为如。境即正观故
为是。下去观解。准此应知。】
「我闻。」
【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从佛而闻也。释论云。阿
难与听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故言我闻。约教应
有四种我闻。四种阿难(云云)。】
「一时。」
【一时。闻持和合。非异时也。又众生感法。佛慈赴教。
机应之时也。亦是谛智合一之时。】
「佛。」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悟生真常。
了惑虚妄。二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觉行圆
满。即名妙觉。谓能觉世间。出世间。常无常。数非数
等。朗然大悟。故名为佛。若约教释。依一切智。有丈
六佛。依道种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种智。有法
是方等通被。根性不同。作种种说。无咎。观心解者。
以圆三观。观于阴等修恶。全是性恶。体是三德。复
名三谛。称谛而照。观与境冥故为如。境即正观故
为是。下去观解。准此应知。】
「我闻。」
【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从佛而闻也。释论云。阿
难与听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故言我闻。约教应
有四种我闻。四种阿难(云云)。】
「一时。」
【一时。闻持和合。非异时也。又众生感法。佛慈赴教。
机应之时也。亦是谛智合一之时。】
「佛。」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悟生真常。
了惑虚妄。二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觉行圆
满。即名妙觉。谓能觉世间。出世间。常无常。数非数
等。朗然大悟。故名为佛。若约教释。依一切智。有丈
六佛。依道种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种智。有法
362-A¶ 第 541a 页 X20-0541.png
身佛。三佛不得一异。非一异而一异尔。】
「住王舍大城耆阇崛山。」
【住者。佛是能住。王舍等。是所住处。斑足王与千王。
共立舍城。都五山中。郁为大国。故云王舍城。耆阇
崛。此翻鹫头。或云灵鹫。此鸟有灵。知人死时故。又
多仙灵隐其中故。观解。此之城山。正托乎事相。入
心成观。所谓五阴为舍。心王居之。亦灵即神智。是
般若。鹫即万德。即解脱。山即不动。是法身。常为心
王所观。令一切心数。同入其中。为观所住处也。问。
何不列同闻众。答。说时有五。说处有四。耆山众。不
闻信相室说。信相室众。不闻梦中说。梦中众。不闻
梦觉巳说。众非一座。故阙之耳。】
「是时如来游。」
【是时者。谓如来知机。堪可得道时。若慧眼得道。智
与真冥时。若法眼得道。智与俗冥时。若佛眼得道。
智与中冥时。佛欲履历法性。观知众生。于何时得
道。故言是时也。如来者。十号之初。约悲智。则智照
理与诸佛等为如。慈悲与诸佛等名来。约说證。如
三谛法相解名如。如三谛法相说名来。故言如来
也。游者。游涉进入之义。即是以究竟智。游入法性。
夫所證法性。能證果智。义立能所。体非相到。何得
言游耶。良以慈悲导物。敩我而入。故言游也。若令
众生食甘露味。亦应言住。为众生宣说。亦应言出。
法华云。善入出住百千三昧。即此义耳。】
「住王舍大城耆阇崛山。」
【住者。佛是能住。王舍等。是所住处。斑足王与千王。
共立舍城。都五山中。郁为大国。故云王舍城。耆阇
崛。此翻鹫头。或云灵鹫。此鸟有灵。知人死时故。又
多仙灵隐其中故。观解。此之城山。正托乎事相。入
心成观。所谓五阴为舍。心王居之。亦灵即神智。是
般若。鹫即万德。即解脱。山即不动。是法身。常为心
王所观。令一切心数。同入其中。为观所住处也。问。
何不列同闻众。答。说时有五。说处有四。耆山众。不
闻信相室说。信相室众。不闻梦中说。梦中众。不闻
梦觉巳说。众非一座。故阙之耳。】
「是时如来游。」
【是时者。谓如来知机。堪可得道时。若慧眼得道。智
与真冥时。若法眼得道。智与俗冥时。若佛眼得道。
智与中冥时。佛欲履历法性。观知众生。于何时得
道。故言是时也。如来者。十号之初。约悲智。则智照
理与诸佛等为如。慈悲与诸佛等名来。约说證。如
三谛法相解名如。如三谛法相说名来。故言如来
也。游者。游涉进入之义。即是以究竟智。游入法性。
夫所證法性。能證果智。义立能所。体非相到。何得
言游耶。良以慈悲导物。敩我而入。故言游也。若令
众生食甘露味。亦应言住。为众生宣说。亦应言出。
法华云。善入出住百千三昧。即此义耳。】
362-A¶ 第 541b 页 X20-0541.png
「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
【体包法界曰无量。彻到三谛曰甚深。此先明其体
德。法性者。所游法也。乃显其德之体。诸佛所轨。不
迁不变之谓。三乘六道。以迷性具。无事用故。虽轨
而违。如来如实照了。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色一
香。无非中道。当体广博。全体幽邃。非二乘下地菩
萨之所逮及。故言无量甚深法性也。诸佛行处者。
上巳简显其体高广。今正显佛智亦尔。佛智无量
甚深。故行处亦无量甚深。行处无量甚深。故佛智
亦无量甚深。举行处函。显能游盖。乃云游于诸佛
行处。】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
【菩萨居未及之地。智之所行。未能深广。故特简之。
亦是举其高位。简法性甚深也。】
「是金光明。」
【叙名之句。据前释题。非从喻立。乃是直名深广法
性。以佛正游此之法性。便即唱云。是金光明。诸经
之王。不名法性。是之一字。为指何耶。】
「诸经之王。」
【经王者。若取文为经。即三种俗谛。若取理为经。即
三种真谛。若取文理合为经。即三种中道。若说馀
谛。是经而非王。若说中道。是经复是王。但经王是
一。随缘设教。名字不同。华严云法身。方等为实相。
般若称佛母。法华为髻珠。涅槃名佛师。皆是法性
362-A¶ 第 541c 页 X20-0541.png
异名。通为诸经作体。今此经云。无量甚深法性。又
云不思议智境。又云安住一切法如性。于一切法。
含受一切法。则所诠外无能诠。能诠外无所诠。文
理既合。中道斯圆。于九种经中而得自在。故以法
性为金光明之王。正是经复是王也。】
「若有闻者则能思惟(至)西无量寿北微妙声。」
【微妙者。如来既叙金光明名。经王之体。此乃一经
所诠秘藏。其有闻者。必思此义。故因中性德。深而
难见名微。不纵不横名妙。果中修德。亦复如是。四
方四佛护持者。佛唱此言。意有所表。四方者。四门
也。四佛者。四门果上觉智也。释迦觉智。与四佛同。
诸佛果智。冥于法性。法性得显。名为法身。法身不
动。名之为持。法性常故。诸佛亦常。法常。佛常。寿命
亦常。常故无量。信相推迹惑本。四佛令其达本悟
迹。名之为护。又四方是四谛。四佛是四谛智。谛智
两冥。持理不失。护倒不起。故名护持也。若于集谛。
达即真常。名为阿閦。此翻不动也。次于苦谛。达即
真乐。真乐尊重。名为宝相。次于道谛。达毕竟净。常
云不思议智境。又云安住一切法如性。于一切法。
含受一切法。则所诠外无能诠。能诠外无所诠。文
理既合。中道斯圆。于九种经中而得自在。故以法
性为金光明之王。正是经复是王也。】
「若有闻者则能思惟(至)西无量寿北微妙声。」
【微妙者。如来既叙金光明名。经王之体。此乃一经
所诠秘藏。其有闻者。必思此义。故因中性德。深而
难见名微。不纵不横名妙。果中修德。亦复如是。四
方四佛护持者。佛唱此言。意有所表。四方者。四门
也。四佛者。四门果上觉智也。释迦觉智。与四佛同。
诸佛果智。冥于法性。法性得显。名为法身。法身不
动。名之为持。法性常故。诸佛亦常。法常。佛常。寿命
亦常。常故无量。信相推迹惑本。四佛令其达本悟
迹。名之为护。又四方是四谛。四佛是四谛智。谛智
两冥。持理不失。护倒不起。故名护持也。若于集谛。
达即真常。名为阿閦。此翻不动也。次于苦谛。达即
真乐。真乐尊重。名为宝相。次于道谛。达毕竟净。常
362-A¶ 第 542a 页 X20-0542.png
住慧命。名无量寿。次于灭谛。达二我空。所显真如。
是秘密藏。一音遍满。名微妙声。四方四佛。本是心
性。即性为观。观符于性。成四佛名。】
「我今当说忏悔等法(至)灭除诸苦与无量乐。」
【忏悔等法者。谓境法。法性也。行法。忏悔赞叹也。导
法。一切种智也。此等胜法。悉破三障。若相资为论。
行资智。智显理。理显故能尽众苦。苦尽故法身显。
智圆故报身显。功德无上故应身显。若圆论者。一
切诸法。无非法界。以法界智。导法界行。以法界行。
契法界境。因中三法。不纵不横而修。果上三身。亦
不纵不横而显。虽圆别之殊。俱能破之胜法也。】
「诸根不具寿命损减。」
【昔损他身分。今诸根残毁。昔断他命。今寿损减。经
云。杀生因缘。得二种果报。多病短命。即其事也。】
「贫穷困苦诸天舍离。」
【初是外无依报。次是内无福德。经云。有同生同名。
天龙辅佐之。功德天。发愿利益之。盗人无此事也。
又先富后贫者。必是龙弃天舍也。】
「亲厚斗讼王法所加。」
【亲厚者。谓父母兄弟妻子六亲也。经言。人护则人
瞋。法护则法坏。昔侵其人。今骨肉斗讼。昔毁他法。
今王法所加。即其事也。】
「各各忿诤。」
【此应有两句。或翻者脱落。或是略耳。内则各各忿
是秘密藏。一音遍满。名微妙声。四方四佛。本是心
性。即性为观。观符于性。成四佛名。】
「我今当说忏悔等法(至)灭除诸苦与无量乐。」
【忏悔等法者。谓境法。法性也。行法。忏悔赞叹也。导
法。一切种智也。此等胜法。悉破三障。若相资为论。
行资智。智显理。理显故能尽众苦。苦尽故法身显。
智圆故报身显。功德无上故应身显。若圆论者。一
切诸法。无非法界。以法界智。导法界行。以法界行。
契法界境。因中三法。不纵不横而修。果上三身。亦
不纵不横而显。虽圆别之殊。俱能破之胜法也。】
「诸根不具寿命损减。」
【昔损他身分。今诸根残毁。昔断他命。今寿损减。经
云。杀生因缘。得二种果报。多病短命。即其事也。】
「贫穷困苦诸天舍离。」
【初是外无依报。次是内无福德。经云。有同生同名。
天龙辅佐之。功德天。发愿利益之。盗人无此事也。
又先富后贫者。必是龙弃天舍也。】
「亲厚斗讼王法所加。」
【亲厚者。谓父母兄弟妻子六亲也。经言。人护则人
瞋。法护则法坏。昔侵其人。今骨肉斗讼。昔毁他法。
今王法所加。即其事也。】
「各各忿诤。」
【此应有两句。或翻者脱落。或是略耳。内则各各忿
362-A¶ 第 542b 页 X20-0542.png
诤。外则人人不信。昔不实欺他。今常被欺忿。昔语
无实。今人无信者。】
「财物耗散。」
【昔慢财费日。今多损耗。昔乖樽节。今堕聋騃。经言。
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即其事也。上直就
人道中。明犯五戒之报。若广约五乘。明其事理持
犯。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析法名理杀。体
法名理不杀。不与取名事盗。与取名事不盗。如佛
言曰。他物莫取。名法门不盗。菩提无与者。而取菩
提。是名法门盗。男女身会名事淫。不会名事不淫。
法门解者。若心染法。是名为淫。心不染法。名为不
淫。不见言见。见言不见。是事妄语。未得谓得。未證
谓證。名法门妄语。若谷若草。昏心眩乱者。名事酒。
法门解者。迷惑倒见。名之为酒。此等。人天伹事。二
乘加理。菩萨犹未究竟。所以根相不具。寿命减少。
唯圆教人持事不杀。又持理不杀。有因缘故。唯杀
唯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故能以微妙法身。垂形
九道。随其所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
化导之。是为究竟持不杀戒。不盗。不淫。不妄。不饮。
例此可知。】
「愁忧恐怖。」
【通论见思烦恼。皆有愁忧恐怖。别论愁忧属见烦
恼。恐怖属爱烦恼。问。烦恼与报云何。答。报多约色。
惑惟在心。问。烦恼与业云何。答。任运常有是烦恼。
无实。今人无信者。】
「财物耗散。」
【昔慢财费日。今多损耗。昔乖樽节。今堕聋騃。经言。
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即其事也。上直就
人道中。明犯五戒之报。若广约五乘。明其事理持
犯。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析法名理杀。体
法名理不杀。不与取名事盗。与取名事不盗。如佛
言曰。他物莫取。名法门不盗。菩提无与者。而取菩
提。是名法门盗。男女身会名事淫。不会名事不淫。
法门解者。若心染法。是名为淫。心不染法。名为不
淫。不见言见。见言不见。是事妄语。未得谓得。未證
谓證。名法门妄语。若谷若草。昏心眩乱者。名事酒。
法门解者。迷惑倒见。名之为酒。此等。人天伹事。二
乘加理。菩萨犹未究竟。所以根相不具。寿命减少。
唯圆教人持事不杀。又持理不杀。有因缘故。唯杀
唯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故能以微妙法身。垂形
九道。随其所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
化导之。是为究竟持不杀戒。不盗。不淫。不妄。不饮。
例此可知。】
「愁忧恐怖。」
【通论见思烦恼。皆有愁忧恐怖。别论愁忧属见烦
恼。恐怖属爱烦恼。问。烦恼与报云何。答。报多约色。
惑惟在心。问。烦恼与业云何。答。任运常有是烦恼。
362-A¶ 第 542c 页 X20-0542.png
卒起决定心。发动身口。必牵来报者是业。若尔。恶
星灾异。都不关心。云何是业障。此乃外相。表业将
起。是业责报之相。即得是业障也。】
「恶星灾异众邪蛊道变怪相续卧见恶梦昼则愁恼。」
【业将感报。故其相前现。恶星者。别有客星也。亦是
五星。二十八宿。违其度数。失其分野。若荧惑乱行。
麻彗暴出。是客星也。灾异者。风雨雪霜乖候等。众
邪者。人邪。鬼邪。法邪也。蛊道者。毒鬼也。又言三毒
是蛊。变怪者。诡怪也。谓禽兽丑恶形声等。恶梦者。
心灵潜密。业现其中。梦见不适意事是也。如上三
障。若能内观法性。达罪本空。均生佛于自心。起慈
悲于法界。将即障是德。又何虑乎不破。故于次文。
明其行法。】
「当净洗浴听是经典(至)专听诸佛甚深行处。」
【前业相外彰。报对不久。内无行法。何以禳之。约其
三业。作三德之行。以事表理也。洗浴臭体。拟作法
身。缄唇摄耳。拟听般若。至心清净。拟作解脱。前令
洗浴内身。后更劝净外服。内外相成尔。前但令听。
星灾异。都不关心。云何是业障。此乃外相。表业将
起。是业责报之相。即得是业障也。】
「恶星灾异众邪蛊道变怪相续卧见恶梦昼则愁恼。」
【业将感报。故其相前现。恶星者。别有客星也。亦是
五星。二十八宿。违其度数。失其分野。若荧惑乱行。
麻彗暴出。是客星也。灾异者。风雨雪霜乖候等。众
邪者。人邪。鬼邪。法邪也。蛊道者。毒鬼也。又言三毒
是蛊。变怪者。诡怪也。谓禽兽丑恶形声等。恶梦者。
心灵潜密。业现其中。梦见不适意事是也。如上三
障。若能内观法性。达罪本空。均生佛于自心。起慈
悲于法界。将即障是德。又何虑乎不破。故于次文。
明其行法。】
「当净洗浴听是经典(至)专听诸佛甚深行处。」
【前业相外彰。报对不久。内无行法。何以禳之。约其
三业。作三德之行。以事表理也。洗浴臭体。拟作法
身。缄唇摄耳。拟听般若。至心清净。拟作解脱。前令
洗浴内身。后更劝净外服。内外相成尔。前但令听。
362-A¶ 第 543a 页 X20-0543.png
后诫令专听。郑重缄口尔。前令至心。后示至心之
境。成其行法尔。洗浴法身。能禳报障。摄耳缄口。能
禳烦恼障。至心能禳业障(云云)。】
「是经威德能悉消除如是诸恶令其寂灭。」
【能悉消除者。明三障转也。令其寂灭者。三德成也。
三业既修金光明行。成则契于三德之理。修在名
字。观行。相似。至分真位。皆得名为转障成德。报转
成法身。烦恼转成般若。业转成解脱。前寄事相。将
浅表深。后明寂灭。将深结浅。经文绣密。见之者寡。】
「护世四王将诸官属(至)是上善根诸佛所赞。」
【此中正叙流通。护世四王下。是叙其品。可解。大辩
者。是叙其品。尼连。鬼母。是叙功德天品。同是女天
故。地神。是叙其品。大梵。三十三天。是叙散脂品。散
脂是将。梵释是主。叙主。即得臣将也。紧那罗等。是
其领。叙其领。得其管也。我今所说诸佛秘密者。是
叙正论善集两品。说世秘密。可以治国。出世秘密。
可以诣道。故知叙两品。若得闻经者。是叙鬼神品。
鬼神品中。纯明听法功德。为八部所护。(云云)著净
衣服下两行。叙授记品。三大士。十千天。净心殷重。
净若虚空。故获授记也。若得听闻下。叙除病流水
等品。闻名服药。悉得病除。则是善得人身。复能修
行。布施福业。是善得人道。鱼闻佛名。善得天身天
道。即此意也。正命。是叙舍身品。虎餐血肉。即得解
脱。岂非正命也。若闻忏悔下一行。叙赞佛品。佛有
境。成其行法尔。洗浴法身。能禳报障。摄耳缄口。能
禳烦恼障。至心能禳业障(云云)。】
「是经威德能悉消除如是诸恶令其寂灭。」
【能悉消除者。明三障转也。令其寂灭者。三德成也。
三业既修金光明行。成则契于三德之理。修在名
字。观行。相似。至分真位。皆得名为转障成德。报转
成法身。烦恼转成般若。业转成解脱。前寄事相。将
浅表深。后明寂灭。将深结浅。经文绣密。见之者寡。】
「护世四王将诸官属(至)是上善根诸佛所赞。」
【此中正叙流通。护世四王下。是叙其品。可解。大辩
者。是叙其品。尼连。鬼母。是叙功德天品。同是女天
故。地神。是叙其品。大梵。三十三天。是叙散脂品。散
脂是将。梵释是主。叙主。即得臣将也。紧那罗等。是
其领。叙其领。得其管也。我今所说诸佛秘密者。是
叙正论善集两品。说世秘密。可以治国。出世秘密。
可以诣道。故知叙两品。若得闻经者。是叙鬼神品。
鬼神品中。纯明听法功德。为八部所护。(云云)著净
衣服下两行。叙授记品。三大士。十千天。净心殷重。
净若虚空。故获授记也。若得听闻下。叙除病流水
等品。闻名服药。悉得病除。则是善得人身。复能修
行。布施福业。是善得人道。鱼闻佛名。善得天身天
道。即此意也。正命。是叙舍身品。虎餐血肉。即得解
脱。岂非正命也。若闻忏悔下一行。叙赞佛品。佛有
362-A¶ 第 543b 页 X20-0543.png
三世。诸菩萨多是先佛。即过去佛也。又是未来佛
也。为此菩萨所赞。即为佛所赞也。】
「金光明经寿量品第二」
【此之品题。若从信相所疑。应言寿有量。若从四佛
释疑。应言寿无量。而今不道寿有量。不道寿无量。
直言寿量者。意欲圆论三佛之寿量。故不偏题。盖
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
随顺世间而论三寿量。如云寿者。命也。报得命根。
连持不断。名之为寿。延促期数。名之为量。此应身
因缘寿量也。如云寿者。受也。境智和合。共相盛受。
无分别智。盛受无分别境。无分别境。盛受无分别
智。如函大而盖亦大。故寿是受义。量者。相应也。境
智相应。故言量。此报身之寿量也。如云寿者。久也。
常不变易。称之为久。量者。诠量也。常久之寿。非多
数。非少数。非相应尽知。非相应不尽知。非可说。非
不可说。无以名之。彊以诠量。说其长久。此法身之
寿量也。初番为二。一有量量。如释迦之寿。方八十
是也。二量无量。如弥陀之寿。实是有量。人天所不
能测。故言量无量也。此量无量。皆应佛所为也。第
二番亦二义。佛以如如智。称如如境。境无分别。智
亦无分别。若境称于智。智有分别。境亦有分别。此
知与不知。皆报佛所明也。第三番亦二义。一者深
寂不可说。二以慈悲方便。亦可得说。此可说不可
说。皆法佛之法也。释此寿量。虽作三身六义。初番
也。为此菩萨所赞。即为佛所赞也。】
「金光明经寿量品第二」
【此之品题。若从信相所疑。应言寿有量。若从四佛
释疑。应言寿无量。而今不道寿有量。不道寿无量。
直言寿量者。意欲圆论三佛之寿量。故不偏题。盖
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
随顺世间而论三寿量。如云寿者。命也。报得命根。
连持不断。名之为寿。延促期数。名之为量。此应身
因缘寿量也。如云寿者。受也。境智和合。共相盛受。
无分别智。盛受无分别境。无分别境。盛受无分别
智。如函大而盖亦大。故寿是受义。量者。相应也。境
智相应。故言量。此报身之寿量也。如云寿者。久也。
常不变易。称之为久。量者。诠量也。常久之寿。非多
数。非少数。非相应尽知。非相应不尽知。非可说。非
不可说。无以名之。彊以诠量。说其长久。此法身之
寿量也。初番为二。一有量量。如释迦之寿。方八十
是也。二量无量。如弥陀之寿。实是有量。人天所不
能测。故言量无量也。此量无量。皆应佛所为也。第
二番亦二义。佛以如如智。称如如境。境无分别。智
亦无分别。若境称于智。智有分别。境亦有分别。此
知与不知。皆报佛所明也。第三番亦二义。一者深
寂不可说。二以慈悲方便。亦可得说。此可说不可
说。皆法佛之法也。释此寿量。虽作三身六义。初番
362-A¶ 第 543c 页 X20-0543.png
祇是明义。以其明故。大小长短。延促数量。悉现明
中。第二祇是光义。智境函盖。体解相应。色大故般
若亦大。以法常故诸佛亦常。第三祇是金义。常乐
我净。说满法界。法性无所益。都无一言。法性无所
损。故下文云。如深法性。即于此典金光明中。而得
见我释迦牟尼。即其义也。但信相偏疑应身之有
量。四佛偏举应佛之无量。断其有量。迹疑既除。深
达报法。经家从其生圆解以立题。故言寿量品。意
取报身寿量。上冥下应。上冥法性。即非量非无量。
下应机缘。能量能无量。所谓举一蔽诸耳。问。既称
寿量。巳是正宗。序分何得复入耶。答。众经例尔。如
维摩无序品。序在正说中。大品正说。在序品中。涅
槃序分。入正品中。众经皆然。何独惑此。斯乃出集
经者节品之意。为四佛断疑。孤然而起。其文崭绝。
故引序分。安寿量中。品虽属正。义当序分。应从义
便。不得齐品分割也。】
「尔时王舍城中。
有菩萨摩诃萨。」
【菩萨者。菩名道。萨名心。自行此道。复能化人。故言
摩诃萨。依胜行。立胜位也。】
「名曰信相。」
【信相者。信家之相。在似道中。别判三十心。圆判铁
轮位。下文云。见有一人。似婆罗门。以枹击鼓。鼓是
法身。击是机动。似位机兴。知非真击。又真似之位。
中。第二祇是光义。智境函盖。体解相应。色大故般
若亦大。以法常故诸佛亦常。第三祇是金义。常乐
我净。说满法界。法性无所益。都无一言。法性无所
损。故下文云。如深法性。即于此典金光明中。而得
见我释迦牟尼。即其义也。但信相偏疑应身之有
量。四佛偏举应佛之无量。断其有量。迹疑既除。深
达报法。经家从其生圆解以立题。故言寿量品。意
取报身寿量。上冥下应。上冥法性。即非量非无量。
下应机缘。能量能无量。所谓举一蔽诸耳。问。既称
寿量。巳是正宗。序分何得复入耶。答。众经例尔。如
维摩无序品。序在正说中。大品正说。在序品中。涅
槃序分。入正品中。众经皆然。何独惑此。斯乃出集
经者节品之意。为四佛断疑。孤然而起。其文崭绝。
故引序分。安寿量中。品虽属正。义当序分。应从义
便。不得齐品分割也。】
「尔时王舍城中。
有菩萨摩诃萨。」
【菩萨者。菩名道。萨名心。自行此道。复能化人。故言
摩诃萨。依胜行。立胜位也。】
「名曰信相。」
【信相者。信家之相。在似道中。别判三十心。圆判铁
轮位。下文云。见有一人。似婆罗门。以枹击鼓。鼓是
法身。击是机动。似位机兴。知非真击。又真似之位。
362-A¶ 第 544a 页 X20-0544.png
地地相随。如普贤行满。位邻尊极。此似则高。信相
称似道者。未敢判其高下也。】
「巳曾供养过去无量亿那由他百千诸佛。」
【供养有二义。一财。二法。佛说百千法门。随而修学。
名法供养。观解。一念觉了心名佛。无量功德心。资
此觉心。令转明净。名供养佛。如膏资火。如食益身。
如禅发慧。皆供养义。】
「种诸善根。」
【种善根者。法性名地。观法性智名种子。常以观观
名下种。久习不退名种久。五善根生名增长。此繇
值佛。故得殖种。二义相成。皆菩萨之德也。】
「是信相菩萨作是思惟(至)寿命短促方八十年。」
【繇有远近。远繇三月唱入涅槃。近繇叙述若有闻
者。则能思惟无上之义。又云繇乎本誓。击动生疑。
何因何缘者。通论三种皆名因。而此文既略。缘了
相资。共能显正。正当于因。缘了当缘。正因常恒。寿
命无量。缘能显理。境常智亦常。此因此缘。皆非八
十之因缘。今方八十。是何因何缘。是故生疑也。此
正未达全应是法是报。三身并常。是圆四德。遂疑
应迹。定是短促。方八十者。世寿三品。下方四十。中
方八十。上方百二十。】
「复更念言如佛所说(至)饥饿众生况馀饮食。」
【如佛所说者。教诠止行二善。感寿则长。此金口诚
言。佛昔行因甚多。而今果寿极少。理教相违。不能
称似道者。未敢判其高下也。】
「巳曾供养过去无量亿那由他百千诸佛。」
【供养有二义。一财。二法。佛说百千法门。随而修学。
名法供养。观解。一念觉了心名佛。无量功德心。资
此觉心。令转明净。名供养佛。如膏资火。如食益身。
如禅发慧。皆供养义。】
「种诸善根。」
【种善根者。法性名地。观法性智名种子。常以观观
名下种。久习不退名种久。五善根生名增长。此繇
值佛。故得殖种。二义相成。皆菩萨之德也。】
「是信相菩萨作是思惟(至)寿命短促方八十年。」
【繇有远近。远繇三月唱入涅槃。近繇叙述若有闻
者。则能思惟无上之义。又云繇乎本誓。击动生疑。
何因何缘者。通论三种皆名因。而此文既略。缘了
相资。共能显正。正当于因。缘了当缘。正因常恒。寿
命无量。缘能显理。境常智亦常。此因此缘。皆非八
十之因缘。今方八十。是何因何缘。是故生疑也。此
正未达全应是法是报。三身并常。是圆四德。遂疑
应迹。定是短促。方八十者。世寿三品。下方四十。中
方八十。上方百二十。】
「复更念言如佛所说(至)饥饿众生况馀饮食。」
【如佛所说者。教诠止行二善。感寿则长。此金口诚
言。佛昔行因甚多。而今果寿极少。理教相违。不能
362-A¶ 第 544b 页 X20-0544.png
不惑。若无此理。教为虚设。若其必然。长寿安在。有
二因缘者。即是止行二善。十善中一一皆具。不杀
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不盗是止善。施食是行善。今
经互举一边。共明止行。然止行之义甚长。如人天
以五戒十善为命。三乘人以智慧为命。若遮夺此
事。即是断人天命。破坏三藏法。即杀二乘人命。毁
訾事檀等。即断六度菩萨命。非拨体空。即断通教
菩萨命。毁訾渐次。是断别教菩萨命。诽谤圆融。是
断圆教菩萨命。亦断佛命。唯例无遮障。乃名不杀。
百味甘浆等。依报食也。身肉骨髓等。正报食也。此
皆事中施食尔。经言法食。法食者。世间法味。出世
法味。出世上上法味。菩萨能为一切众生。作大施
主。授以五戒十善。即人天食。说三界猛火。多所烧
害。赞叹三乘。无系解脱。即授三藏食。毁訾小乘。败
种焦芽。称赞菩萨所行之道。即授通别食。设饥国
人大王之膳。烦恼为薪。智慧为火。成涅槃食。令诸
弟子。皆悉甘嗜。即授圆教食。惟尽行此法。乃名施
食。如是一一法。皆具止行二善。一一善。皆具因缘。
此诸因缘。感长寿果。而我世尊。行圆果满。云何今
日方八十年。已身骨髓肉血者。即指法性实相为
已身也。释论云。持戒为皮。禅定为血。智慧为骨。微
妙善心为髓。为他说戒。戒能遮罪修福。是施已皮。
说诸禅定。神通变化。是施已血。说无著妙慧。亡泯
清净。其所说法。皆到智地。是施已骨。檀忍等应是
二因缘者。即是止行二善。十善中一一皆具。不杀
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不盗是止善。施食是行善。今
经互举一边。共明止行。然止行之义甚长。如人天
以五戒十善为命。三乘人以智慧为命。若遮夺此
事。即是断人天命。破坏三藏法。即杀二乘人命。毁
訾事檀等。即断六度菩萨命。非拨体空。即断通教
菩萨命。毁訾渐次。是断别教菩萨命。诽谤圆融。是
断圆教菩萨命。亦断佛命。唯例无遮障。乃名不杀。
百味甘浆等。依报食也。身肉骨髓等。正报食也。此
皆事中施食尔。经言法食。法食者。世间法味。出世
法味。出世上上法味。菩萨能为一切众生。作大施
主。授以五戒十善。即人天食。说三界猛火。多所烧
害。赞叹三乘。无系解脱。即授三藏食。毁訾小乘。败
种焦芽。称赞菩萨所行之道。即授通别食。设饥国
人大王之膳。烦恼为薪。智慧为火。成涅槃食。令诸
弟子。皆悉甘嗜。即授圆教食。惟尽行此法。乃名施
食。如是一一法。皆具止行二善。一一善。皆具因缘。
此诸因缘。感长寿果。而我世尊。行圆果满。云何今
日方八十年。已身骨髓肉血者。即指法性实相为
已身也。释论云。持戒为皮。禅定为血。智慧为骨。微
妙善心为髓。为他说戒。戒能遮罪修福。是施已皮。
说诸禅定。神通变化。是施已血。说无著妙慧。亡泯
清净。其所说法。皆到智地。是施已骨。檀忍等应是
362-A¶ 第 544c 页 X20-0544.png
肉也。说甚深法性。诸佛行处。不一不异。绝思绝议。
微妙中道者。是施已髓。将此充足饥饿众生。况馀
饮食。馀饮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
谛之髓尔。如来往昔。随他意语施权。随自意语施
实。皆是长寿因缘。云何今日方八十也。】
「大士如是至心念佛思是义时。」
【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之谓。观心既然。观佛
亦尔。故言念佛。正念不杀施食。与法性虚空等。如
此之寿。不应短促。是为结前。繇作此观。机动瑞兴。
故言开后。文句中亦科为现相之繇。】
「其室自然广博严事(至)诸根不具即得具足。」
【别相有十者。一其室广博。二其地宝严。三妙香氛
氲。四高座涌出。五佛坐华座。六放大光明。七雨诸
天华。八作天伎乐。九皆受天乐。十根缺者具。此之
十相。约相表德。作横竖消文。一竖表十地义便。二
横表初地义便。其室广博。竖论表初欢喜。此地初
开。过于凡圣。故以广博表之。横论表初地智也。以
五阴为室。严事即假智。广博即空智。自然即中智。
微妙中道者。是施已髓。将此充足饥饿众生。况馀
饮食。馀饮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
谛之髓尔。如来往昔。随他意语施权。随自意语施
实。皆是长寿因缘。云何今日方八十也。】
「大士如是至心念佛思是义时。」
【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之谓。观心既然。观佛
亦尔。故言念佛。正念不杀施食。与法性虚空等。如
此之寿。不应短促。是为结前。繇作此观。机动瑞兴。
故言开后。文句中亦科为现相之繇。】
「其室自然广博严事(至)诸根不具即得具足。」
【别相有十者。一其室广博。二其地宝严。三妙香氛
氲。四高座涌出。五佛坐华座。六放大光明。七雨诸
天华。八作天伎乐。九皆受天乐。十根缺者具。此之
十相。约相表德。作横竖消文。一竖表十地义便。二
横表初地义便。其室广博。竖论表初欢喜。此地初
开。过于凡圣。故以广博表之。横论表初地智也。以
五阴为室。严事即假智。广博即空智。自然即中智。
362-A¶ 第 545a 页 X20-0545.png
三智一心中具足故欢喜。天绀琉璃等者。竖论表
离垢地。此地对戒。戒是诸行基坛。诸行庄严于戒。
故以间错表之。横论表初地所照境。天绀琉璃。莹
净明彻。表真谛境。杂厕间错。种种庄严。表俗谛境。
犹如如来所居净土。至圣所居。极尊之地。表中道
第一义谛境。香气。竖论表明地。其地对忍。唯辱而
忍增。如烟多则香盛。故以香表之。横论表初地慈
悲功德。称性与拔。竖高横广。故言过诸天香。遍满
一切阴入界中。无不溥覆。四高座。竖论表𦦨地。其
地对精进。精进督出众行。故以高座表之。横论表
初地四德。是秘密藏。佛住其中。如高座可坐也。佛
坐其上。竖论表难胜地。其地对禅。禅有神通转变
大力。故以佛表之。横论有四如来。表初地觉四法
智。智与法冥。如佛坐座也。光明。竖论表现前地。其
地对般若。般若洞照。故以光明表之。横论表初地
自行化他。此土他土。无不毕照也。天华。竖论表远
行地。其地对方便。方便善巧。触处严净。故以天华
表之。横论表初地四辩。华雨于空。如辩诠于理也。
作乐。竖论表不动地。其地对力。力能利安一切。如
伎悦物。故以作伎表之。横论表初地四摄。四摄摄
物。如乐乐他也。受乐。竖论表善慧地。其地对愿。愿
满则心喜。故以受乐表之。横论表初地法喜。法喜
澄神。如受天乐。根具。竖论表法云地。其地对智。因
中众行。智慧为首。智导诸行。随阶而圆。故以根具
离垢地。此地对戒。戒是诸行基坛。诸行庄严于戒。
故以间错表之。横论表初地所照境。天绀琉璃。莹
净明彻。表真谛境。杂厕间错。种种庄严。表俗谛境。
犹如如来所居净土。至圣所居。极尊之地。表中道
第一义谛境。香气。竖论表明地。其地对忍。唯辱而
忍增。如烟多则香盛。故以香表之。横论表初地慈
悲功德。称性与拔。竖高横广。故言过诸天香。遍满
一切阴入界中。无不溥覆。四高座。竖论表𦦨地。其
地对精进。精进督出众行。故以高座表之。横论表
初地四德。是秘密藏。佛住其中。如高座可坐也。佛
坐其上。竖论表难胜地。其地对禅。禅有神通转变
大力。故以佛表之。横论有四如来。表初地觉四法
智。智与法冥。如佛坐座也。光明。竖论表现前地。其
地对般若。般若洞照。故以光明表之。横论表初地
自行化他。此土他土。无不毕照也。天华。竖论表远
行地。其地对方便。方便善巧。触处严净。故以天华
表之。横论表初地四辩。华雨于空。如辩诠于理也。
作乐。竖论表不动地。其地对力。力能利安一切。如
伎悦物。故以作伎表之。横论表初地四摄。四摄摄
物。如乐乐他也。受乐。竖论表善慧地。其地对愿。愿
满则心喜。故以受乐表之。横论表初地法喜。法喜
澄神。如受天乐。根具。竖论表法云地。其地对智。因
中众行。智慧为首。智导诸行。随阶而圆。故以根具
362-A¶ 第 545b 页 X20-0545.png
表之。横论表初地诸根互用。耳见眼闻。一根具足
诸根用也。初地既尔。地地皆然。将横入竖无竖不
横。复次十相。前五表自行因果。后五表化他能所。
即与法华十妙意同。】
「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具出现。」
【前文广意略。此文略意广。一切者。该十法界也。世
间者。包三世间也。未曾有者。因中所无也。悉具现
者。因圆理显也。举要者。实相是要。实相既圆。三千
世间。俱空假中。何法不满。故知正表十地因成一
果。究竟具足。】
「尔时信相菩萨见是诸佛(至)恭敬合掌向诸世尊。」
【既因心疑。睹瑞见佛。必知闻法。故欢喜。】
「至心念佛作是思惟(至)寿命如是万八十年。」
【夫疑情不可久处。是故腾疑。念如来相好光明。神
力说法。一切功德。依寿而住。其寿既促。众法奚为。
故皆不疑。伹念寿短。以此覆心。故默腾求决也。而
不发言者。四佛适现。威尊敬重。故尔默然。疑既覆
心。不得不念。】
「尔时四佛以正遍知(至)思量如来寿命短促。」
【疑盖覆心。闻法不解。故先止之。若信相实疑。宜须
折止。若是起教。因其训人。汝今不应下。正止疑。有
三不应。一八十之寿。是法界全体。起应物大用。故
不应以定短致疑。二释尊所證法性海深。不应以
长短心虑测度。三以信能入。以智能度。汝信智未
诸根用也。初地既尔。地地皆然。将横入竖无竖不
横。复次十相。前五表自行因果。后五表化他能所。
即与法华十妙意同。】
「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具出现。」
【前文广意略。此文略意广。一切者。该十法界也。世
间者。包三世间也。未曾有者。因中所无也。悉具现
者。因圆理显也。举要者。实相是要。实相既圆。三千
世间。俱空假中。何法不满。故知正表十地因成一
果。究竟具足。】
「尔时信相菩萨见是诸佛(至)恭敬合掌向诸世尊。」
【既因心疑。睹瑞见佛。必知闻法。故欢喜。】
「至心念佛作是思惟(至)寿命如是万八十年。」
【夫疑情不可久处。是故腾疑。念如来相好光明。神
力说法。一切功德。依寿而住。其寿既促。众法奚为。
故皆不疑。伹念寿短。以此覆心。故默腾求决也。而
不发言者。四佛适现。威尊敬重。故尔默然。疑既覆
心。不得不念。】
「尔时四佛以正遍知(至)思量如来寿命短促。」
【疑盖覆心。闻法不解。故先止之。若信相实疑。宜须
折止。若是起教。因其训人。汝今不应下。正止疑。有
三不应。一八十之寿。是法界全体。起应物大用。故
不应以定短致疑。二释尊所證法性海深。不应以
长短心虑测度。三以信能入。以智能度。汝信智未
362-A¶ 第 545c 页 X20-0545.png
具。岂度量所思。此三不应是约三身而成止意。】
「何以故善男子(至)知其齐限唯除如来。」
【此正释三不应之意。举八众不能量者。释法性不
应也。义摄菩萨。若凡若圣。悉不能思算也。惟除如
来者。释智度不应也。若如如来。是则能知。既未如
如来。那忽能知。以如来有无量常智。能知无量常
法。智性既冥。大用可解。是释三不应也。】
「时四如来将欲宣畅(至)信相菩萨摩诃萨室。」
【馀经或先集众。后现瑞。此经先现瑞。后集众。前后
互出尔。信相一人。利益者少。有缘若集。所益处多。
是故集众。众有四种。一发起。信相树神等。二当机。
闻即得道者。三影响。从十方远来者是。四结缘。当
座虽未得道。作后世因缘。如流水为鱼说法。今日
得悟。即其事也。齐此判属序分者。文云。将欲宣畅。
大众云集。岂非序之明證邪。序分竟。】
「尔时四佛于大众中(至)所得寿量而作颂曰。
一切诸水可知几滴(至)无有能计释尊寿命。」
【此中正是常宗断疑。且作三意消文。一对四谛。二
「何以故善男子(至)知其齐限唯除如来。」
【此正释三不应之意。举八众不能量者。释法性不
应也。义摄菩萨。若凡若圣。悉不能思算也。惟除如
来者。释智度不应也。若如如来。是则能知。既未如
如来。那忽能知。以如来有无量常智。能知无量常
法。智性既冥。大用可解。是释三不应也。】
「时四如来将欲宣畅(至)信相菩萨摩诃萨室。」
【馀经或先集众。后现瑞。此经先现瑞。后集众。前后
互出尔。信相一人。利益者少。有缘若集。所益处多。
是故集众。众有四种。一发起。信相树神等。二当机。
闻即得道者。三影响。从十方远来者是。四结缘。当
座虽未得道。作后世因缘。如流水为鱼说法。今日
得悟。即其事也。齐此判属序分者。文云。将欲宣畅。
大众云集。岂非序之明證邪。序分竟。】
「尔时四佛于大众中(至)所得寿量而作颂曰。
一切诸水可知几滴(至)无有能计释尊寿命。」
【此中正是常宗断疑。且作三意消文。一对四谛。二
362-A¶ 第 546a 页 X20-0546.png
对四念处。三对四德。若论果寿。宜对四德。果不孤
起。故念处明因。因果有本。故对四谛。一切诸水。对
集谛。水体润生。如集能资长。没溺凡圣。亘界内外
也。诸须弥山。对苦谛。山体结搆。盘峙水上。如苦报
积聚。为集作果。系缚界内外色心也。大地微尘。对
道谛。地能容载水陆两途。如通别道。到此彼岸。虚
空分界。对灭谛。空体尽净。如灭谛灭无二十五有。
及灭化城涅槃也。四谛理。即法身。四谛智。即报身。
从体起用。即应身。信相伹见应短。不见应长。四佛
举四喻。喻其应长。应迹尚难思算。况复报法。对四
念处者。一切诸水。对受念处。受能含纳。如海多容。
须弥山。对身念处。色相与质碍相类。大地对想行
念处。想取行行。如地容载。空界对心念处。心但有
名。如空无相。若观四念处。是长寿因。若四念处得
道。是长寿果。处即法性。是法身。念即观智。智冥于
法。是报身。法报非常非无常。而能起用。为常为无
常。信相但见无常。不能见常。四佛举喻。明其用常。
用既叵穷。体诚难量。对四德者。水润生荣对常德。
山能高出对我德。碎地为尘对净德。空无苦受对
乐德。四德是果上所剋。果与理冥。冥于非常非无
常等。能起常无常等用。信相但见无常无乐。不见
常乐。四佛举喻。显四德之用。非思算所知。体本报
法。杳然虑外。统上举应迹以彰报法。要使信相闻
说。非但疑除惑断。增信生解。言巧意深。为若此也。】
起。故念处明因。因果有本。故对四谛。一切诸水。对
集谛。水体润生。如集能资长。没溺凡圣。亘界内外
也。诸须弥山。对苦谛。山体结搆。盘峙水上。如苦报
积聚。为集作果。系缚界内外色心也。大地微尘。对
道谛。地能容载水陆两途。如通别道。到此彼岸。虚
空分界。对灭谛。空体尽净。如灭谛灭无二十五有。
及灭化城涅槃也。四谛理。即法身。四谛智。即报身。
从体起用。即应身。信相伹见应短。不见应长。四佛
举四喻。喻其应长。应迹尚难思算。况复报法。对四
念处者。一切诸水。对受念处。受能含纳。如海多容。
须弥山。对身念处。色相与质碍相类。大地对想行
念处。想取行行。如地容载。空界对心念处。心但有
名。如空无相。若观四念处。是长寿因。若四念处得
道。是长寿果。处即法性。是法身。念即观智。智冥于
法。是报身。法报非常非无常。而能起用。为常为无
常。信相但见无常。不能见常。四佛举喻。明其用常。
用既叵穷。体诚难量。对四德者。水润生荣对常德。
山能高出对我德。碎地为尘对净德。空无苦受对
乐德。四德是果上所剋。果与理冥。冥于非常非无
常等。能起常无常等用。信相但见无常无乐。不见
常乐。四佛举喻。显四德之用。非思算所知。体本报
法。杳然虑外。统上举应迹以彰报法。要使信相闻
说。非但疑除惑断。增信生解。言巧意深。为若此也。】
362-A¶ 第 546b 页 X20-0546.png
「不可计劫亿百千万佛寿如是无量无边。」
【四佛引四譬者。乃是举量以况无量。量物尚非思
算所知。无量之法。宁可图度。亿百千万。此举数法
以明无数。】
「以是因缘故说二缘(至)无量无边亦无齐限。」
【若作因缘者。因亲缘疏。命是正报。不杀为因。食是
依报。施之为缘。以此因缘。得寿命长。若作二缘者。
不杀是止善。施食是行善。如是二缘。资助法性菩
提之因。乃会妙常。此正以长释短。断其无常之疑。
无常疑断。常住寿明。】
「是故汝今不应于佛无量寿命而生疑惑。
尔时信相菩萨摩诃萨(至)深心信解欢喜踊跃。」
【此疑去信生也。闻寿命无量者。解迹用能常能无
常。能常其寿无量。能无常。其寿八十。则前疑自去
矣。深心信解者。即于应用。而悟报法本体。非量非
无量也。踊跃者。登位也。欢喜者。信生也。别在初地。
圆在初住。若作普贤似位释者。邻真接极。而生欢
喜也。】
「说是如来寿量品时(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据新经三周意。即是第三当机上根初悟也。】
「时四如来忽然不现。」
【佛本为信相等一类机缘。不现而现。缘巳利益。则
不还而还。息化归本。故言忽然不现。】
「金光明经忏悔品第三」
362-A¶ 第 546c 页 X20-0546.png
【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今释
为四意。一释名。二示处。三明法。四显位。第一释名
者。忏者。鉴也。披陈三业。不敢隐讳。令他委鉴。身被
鉴而颜恧。口被鉴而唇蹙。心被鉴而意伏。故忏名
鉴也。悔者。废也。内怀鄙耻。悔造众非。悔身则三废。
悔口则四废。悔心则十废。故悔名废也。又忏者。首
也。悔者。伏也。不逆为伏。顺从为首。又忏名白法。悔
名黑法。白法须尚。黑法须舍。又忏名修来。悔名改
往。又忏名披陈众失。悔名断相续心。又忏者名惭。
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故名忏悔。第二示
处者。处是忏之所依。谓一实相。无别实相。即罪相
是。文云。我今为是作归依处。正甚深无量金光明
法性也。法性祇是谛理。谛理祇是妙境。诸佛所师。
寂灭真如秘密之藏。十方众圣。安住其中。如普贤
观。是名大忏悔。约中道为处也。名庄严忏悔。约俗
谛为处也。名无罪相忏悔。约空为处也。若三种差
别。此是历别论处。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称圆妙。
得此处者。标心进行。罪无不灭。德无不显。故须识
忏悔处也。第三明法者。乃有三种。一作法忏。谓身
口所作。一依法度。二取相忏。谓定心运想。相起为
期。三无生忏。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
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法虽三种。行在一
时。无生是正。二为助缘。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證理
弥速。今文具有。著净洁衣。专听是经。又七日七夜。
362-A¶ 第 547a 页 X20-0547.png
朝暮净心等。即作法也。于其坐处。得见弥勒文殊
普贤。即取相也。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本无有生。亦
无和合。即无生也。一往初破报障。次破业障。三破
烦恼障。故明忏悔法也。第四显位者。其位甚长。其
义极广。凡夫鄙浊。三障日深。二乘舍离。但除界内。
菩萨分破。即至等觉。犹未究竟。故知位位横论。各
有三障烦恼头数。结业流类。苦报等差。皆须忏悔。
故复显位也。如上四义。正欲行人一一了知。如法
进修。灭除诸恶。故专以忏悔当品。显经力用耳。】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其夜梦见金鼓其状姝大。」
【梦者是入如梦三昧也。示能观智。法性即金鼓。金
鼓体圆空鸣。即是三德。姝者。胜义。深义。大者。广义。
无量义。如上文游于无量甚深法性。委论应言圆
姝大。空姝大。呜姝大。一一甚深无量。此即梦中所
睹法身。观一而见三佛也。】
「其明普照喻如日光。」
【光是智慧。智与法性体冥。克成大果。体圆空鸣姝
大。光圆空鸣亦姝大。此即梦中所睹报身佛。一佛
而三也。】
「复于光中得见十方(至)眷属围绕而为说法。」
【光从鼓出。遍照十方。用从体起。应周法界。与机缘
同事也。座是所安之理。法也。智称此理。故佛坐其
上。报也。大众围绕。所应之机。应也。此即梦中所睹
应佛。即一而论三也。三佛既具三义。乃显法法具
普贤。即取相也。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本无有生。亦
无和合。即无生也。一往初破报障。次破业障。三破
烦恼障。故明忏悔法也。第四显位者。其位甚长。其
义极广。凡夫鄙浊。三障日深。二乘舍离。但除界内。
菩萨分破。即至等觉。犹未究竟。故知位位横论。各
有三障烦恼头数。结业流类。苦报等差。皆须忏悔。
故复显位也。如上四义。正欲行人一一了知。如法
进修。灭除诸恶。故专以忏悔当品。显经力用耳。】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其夜梦见金鼓其状姝大。」
【梦者是入如梦三昧也。示能观智。法性即金鼓。金
鼓体圆空鸣。即是三德。姝者。胜义。深义。大者。广义。
无量义。如上文游于无量甚深法性。委论应言圆
姝大。空姝大。呜姝大。一一甚深无量。此即梦中所
睹法身。观一而见三佛也。】
「其明普照喻如日光。」
【光是智慧。智与法性体冥。克成大果。体圆空鸣姝
大。光圆空鸣亦姝大。此即梦中所睹报身佛。一佛
而三也。】
「复于光中得见十方(至)眷属围绕而为说法。」
【光从鼓出。遍照十方。用从体起。应周法界。与机缘
同事也。座是所安之理。法也。智称此理。故佛坐其
上。报也。大众围绕。所应之机。应也。此即梦中所睹
应佛。即一而论三也。三佛既具三义。乃显法法具
362-A¶ 第 547b 页 X20-0547.png
三。略则十种。广则一切。莫不可尊可重。寂而常照。
能多利益。是故此经。名金光明。思之思之。】
「见有一似婆罗门以枹击鼓。
出大音声。
其声演说忏悔偈颂。」
【鼓是法身。击是机智。婆罗门是净行。似是邻真。邻
真之人。以似解净智。和合法身。甘露相应。能以妙
音。遍三千界。灭苦生乐。斯乃法界大用。起教利益
众生。故有忏法耳。】
「时信相菩萨从梦寤巳(至)过夜至旦出王舍城。」
【梦者。横论入观为夜梦。出观如过夜至旦。竖论三
十心惑障未遣如梦。登地断惑。如过夜至旦。出王
舍城者。表出因位。往耆阇山者。表向果地。山是佛
居。信相在城。故出此往彼。表从因趣果。】
「尔时亦有无量无边(至)往耆阇崛山至于佛所。
至佛所巳顶礼佛足(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顶礼是身敬。瞻仰是意敬。说梦是口敬。礼毕右绕
表恋慕。】
「以其梦中所见金鼓及忏悔偈向如来说。
昨夜所梦至心忆持梦见金鼓妙色晃耀。
其光大盛明踰于日遍照十方恒沙世界。
又因此光得见诸佛(至)无量大众围绕说法。」
【即长行中三身意。入观所观之境也。】
「见婆罗门击是金鼓其鼓音中说如是偈。」
能多利益。是故此经。名金光明。思之思之。】
「见有一似婆罗门以枹击鼓。
出大音声。
其声演说忏悔偈颂。」
【鼓是法身。击是机智。婆罗门是净行。似是邻真。邻
真之人。以似解净智。和合法身。甘露相应。能以妙
音。遍三千界。灭苦生乐。斯乃法界大用。起教利益
众生。故有忏法耳。】
「时信相菩萨从梦寤巳(至)过夜至旦出王舍城。」
【梦者。横论入观为夜梦。出观如过夜至旦。竖论三
十心惑障未遣如梦。登地断惑。如过夜至旦。出王
舍城者。表出因位。往耆阇山者。表向果地。山是佛
居。信相在城。故出此往彼。表从因趣果。】
「尔时亦有无量无边(至)往耆阇崛山至于佛所。
至佛所巳顶礼佛足(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顶礼是身敬。瞻仰是意敬。说梦是口敬。礼毕右绕
表恋慕。】
「以其梦中所见金鼓及忏悔偈向如来说。
昨夜所梦至心忆持梦见金鼓妙色晃耀。
其光大盛明踰于日遍照十方恒沙世界。
又因此光得见诸佛(至)无量大众围绕说法。」
【即长行中三身意。入观所观之境也。】
「见婆罗门击是金鼓其鼓音中说如是偈。」
362-A¶ 第 547c 页 X20-0547.png
【上文所表三身。虽是佛法。既与心法。及众生法。无
差别故。故为信相心性之境。今于梦中。自睹其观
智之机。扣击法身。起应机用。说忏悔偈。斯乃信相
同于如来。起经力用。】
「是大金鼓所出妙音(至)能除众生诸恼所逼。」
【前二行灭果。诸有者。三有也。后一行灭因。诸恼。三
惑也。】
「断众怖畏令得无惧(至)定及助道犹如大海。」
【前二行。出世间果。断众怖者。离五怖。谓恶道怖。恶
名怖。死怖。不活怖。大众威德怖。得无所畏者。有四。
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
尽苦道无畏。后一行。出世间因。定是正道。助道即
事度等对治行也。】
「是鼓所出如是妙音(至)贪瞋痴等悉令寂灭。」
【前一行半。自行备。后二行半。化他备。】
「若有众生处在地狱(至)亦闻无上微妙之言。」
【以戒缓故。处于地狱。以乘急故。闻金鼓声。】
「是金鼓中所出妙音(至)皆悉能令成就具足。」
362-A¶ 第 548a 页 X20-0548.png
【先少得。后多得(云云)。】
「若有众生堕大地狱(至)所出之音悉能灭除。」
【释此六义。皆从三涂。渐至人天。二乘。菩萨等。一一
皆有破恶生善之力。】
「一切诸苦无依无归无有救护我为是等作归依处。」
【夫法身具三德。即是一体三宝。法性是法宝。寂而
常照是佛宝。遍一切处是僧宝。自凡夫二乘虽不
知。亦不出法性。总之一切菩萨。何尝不以此为归
依。若得有所依。则本立道生。三智三行三身三脱。
一切道法。任运而显。我为等者。众生性德。全是果
佛真如我也。】
「是诸世尊今当證知(至)现在世雄两足之尊。」
【内本虽立。外无佛加。不得成就。若蒙拥护。断恶生
善。办在斯须。如萌芽得雨。扶疏丰郁。是故请佛也。】
「我本所作恶不善业今者忏悔。」
【总忏者。总忏三障也。本者。烦恼是二障本也。恶者。
报障也。不善者。业障也。三障障三身三佛三宝。三
障若转。诸三法门悉明。故总忏也。】
「诸十力前不识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众恶。」
【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三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
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
漏尽力。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
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
萨亦分得此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乃直名
362-A¶ 第 548b 页 X20-0548.png
佛为十力也。此之十力。法佛本具。报佛證之。应佛
用之。众生色心依正因果。举体即是三佛十力。但
独头无明。痴倒殊甚。不能触处。了达法身。公于佛
前。造作众罪。如牛羊不识天子。如鸟雀不识檠像。
于前造过。愚痴不识法身。亦复如是。父母恩者。方
便是父。智度是母。此二法门。能生法身。而不了独
头相应。全是二智。是不知报佛也。不解善法者。善
法是助道之行。能资智显理。而不解者。是不识应
佛。三佛既皆不知。岂非无明过患。此别忏烦恼障
也。】
「自恃种姓及诸财宝盛年放逸作诸恶行。」
【略言三种。一以姓傲他。二以财忽物。三以壮年陵
彼。虽报有此三。不应自恣。堪以助道。若纵恣者。为
修道障。此约事释报障也。约法门解。出家人以慧
为姓。繇慧得道。故如姓贵。定为财。定能资慧。故如
财宝。戒为年。戒能制犯。故如盛年。染此三法。自尊
卑他。皆名于报起障。障故须忏。】
「心念不善口作恶业随心所作不见其过。」
【亦是教他作恶也。从身口意。是自作恶也。】
「凡夫愚行无知闇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
五欲因缘心生忿恚不知厌足故作众恶。」
【忿。怒也。求五欲。则忿他不与。有五欲。则忿他见侵。】
「亲近非圣因生悭嫉贫穷因缘奸谄作恶。」
【外道自以为圣。故佛弟子指为非圣。吝财曰悭。妒
用之。众生色心依正因果。举体即是三佛十力。但
独头无明。痴倒殊甚。不能触处。了达法身。公于佛
前。造作众罪。如牛羊不识天子。如鸟雀不识檠像。
于前造过。愚痴不识法身。亦复如是。父母恩者。方
便是父。智度是母。此二法门。能生法身。而不了独
头相应。全是二智。是不知报佛也。不解善法者。善
法是助道之行。能资智显理。而不解者。是不识应
佛。三佛既皆不知。岂非无明过患。此别忏烦恼障
也。】
「自恃种姓及诸财宝盛年放逸作诸恶行。」
【略言三种。一以姓傲他。二以财忽物。三以壮年陵
彼。虽报有此三。不应自恣。堪以助道。若纵恣者。为
修道障。此约事释报障也。约法门解。出家人以慧
为姓。繇慧得道。故如姓贵。定为财。定能资慧。故如
财宝。戒为年。戒能制犯。故如盛年。染此三法。自尊
卑他。皆名于报起障。障故须忏。】
「心念不善口作恶业随心所作不见其过。」
【亦是教他作恶也。从身口意。是自作恶也。】
「凡夫愚行无知闇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
五欲因缘心生忿恚不知厌足故作众恶。」
【忿。怒也。求五欲。则忿他不与。有五欲。则忿他见侵。】
「亲近非圣因生悭嫉贫穷因缘奸谄作恶。」
【外道自以为圣。故佛弟子指为非圣。吝财曰悭。妒
362-A¶ 第 548c 页 X20-0548.png
贤曰嫉。私诈曰奸。曲媚曰谄。繇贫穷故。而作诈媚。】
「系属于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诸恶。
贪欲恚痴扰动其心渴爱所逼造作众恶。
依因衣食及以女色(至)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或不恭敬佛法圣众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或不恭敬缘觉菩萨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言无佛世敬田者。以辟支佛。出无佛世故。菩萨历
劫形服不拘。故无佛世。随机化物。】
「以无智故诽谤正法。
不知恭敬父母尊长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愚惑所覆骄慢放逸(至)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慢。对他心举。骄。繇染自法。造业因缘甚多。不可具
「系属于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诸恶。
贪欲恚痴扰动其心渴爱所逼造作众恶。
依因衣食及以女色(至)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或不恭敬佛法圣众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或不恭敬缘觉菩萨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言无佛世敬田者。以辟支佛。出无佛世故。菩萨历
劫形服不拘。故无佛世。随机化物。】
「以无智故诽谤正法。
不知恭敬父母尊长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愚惑所覆骄慢放逸(至)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慢。对他心举。骄。繇染自法。造业因缘甚多。不可具
362-A¶ 第 549a 页 X20-0549.png
列。故总而忏之。若欲细释。从人道为始。二乘通别
菩萨等行。一一作之。例应可解。通惑所造。名有漏
业。别惑所造。名无漏业。大悲不思议等。种种之业。
故等觉来。皆须忏也。五十校计经云。上至等觉。皆
须忏悔。即其义也。】
「我今供养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诸佛。」
【我今等者。此乃即法以明财供。良繇了达所奉之
供。体是法界。出生无尽。一一周遍。故一切刹一切
佛前。皆有六尘妙供养事。不独广遍。亦乃常存。尽
未来时。施作佛事。不然。何能以有限之财。遍供无
量无边大千诸佛。】
「我当拔济十方一切无量众生所有诸苦。
我当安止不可思议阿僧祇众令住十地。
巳得安止住十地者悉令具足如来正觉。
为一众生亿劫修行使无量众令度苦海。」
【夫众生等。性欲亦等。善巧度一。众多亦然。不计劬
劳。积功累德。功成大觉。即智德满。尽一切苦。即断
德满。】
「我当为是诸众生等(至)所谓金光灭除诸恶。
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至)如是众罪悉皆灭尽。」
【千劫者。假多以显忏力大耳。涉时既多。造罪复重。
若了逆罪。即金光明。全所具理。为能观观。繇此显
出法性金等。转障成德。何罪不灭。此乃名为正为
说忏。】
菩萨等行。一一作之。例应可解。通惑所造。名有漏
业。别惑所造。名无漏业。大悲不思议等。种种之业。
故等觉来。皆须忏也。五十校计经云。上至等觉。皆
须忏悔。即其义也。】
「我今供养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诸佛。」
【我今等者。此乃即法以明财供。良繇了达所奉之
供。体是法界。出生无尽。一一周遍。故一切刹一切
佛前。皆有六尘妙供养事。不独广遍。亦乃常存。尽
未来时。施作佛事。不然。何能以有限之财。遍供无
量无边大千诸佛。】
「我当拔济十方一切无量众生所有诸苦。
我当安止不可思议阿僧祇众令住十地。
巳得安止住十地者悉令具足如来正觉。
为一众生亿劫修行使无量众令度苦海。」
【夫众生等。性欲亦等。善巧度一。众多亦然。不计劬
劳。积功累德。功成大觉。即智德满。尽一切苦。即断
德满。】
「我当为是诸众生等(至)所谓金光灭除诸恶。
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至)如是众罪悉皆灭尽。」
【千劫者。假多以显忏力大耳。涉时既多。造罪复重。
若了逆罪。即金光明。全所具理。为能观观。繇此显
出法性金等。转障成德。何罪不灭。此乃名为正为
说忏。】
362-A¶ 第 549b 页 X20-0549.png
「我今巳说忏悔之法(至)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我当安止。
住于十地十种珍宝以为脚足。」
【珍宝者。十地因可贵。脚足者。十地是果家之基本。
故言脚足。又十度是十地之脚足。于馀功德。非为
不修。随力随分。正以檀为初地之足。檀足若满。得
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满。得入十地。故十度为十地
脚足也。】
「成佛无上功德光明(至)十力世尊我当成就。」
【初句总明果满。馀是别明果满。功德光明者。果上
二种庄严也。令众生度海者。果上转法轮也。法藏
须论八万四千。皆秘密故。名为甚深。功德乃是六
度万行所成就者。略言万德。广则无量。一切种智。
即中道智。中必双照。令三圆极。禅谓达禅。达根本
等。皆法界故。定谓楞严。本性健相。二是大乘事理
二定。于一切法皆明静故。汎举百千。根谓五根。力
谓五力。此五能生善法。名之为根。能排五障。名之
为力。觉谓七觉分。有能到极果觉知之分。道谓八
正道。能离偏邪。通至涅槃。此等修虽在因。證皆果
德。陀罗尼。翻遮持。遮一切恶。持一切善。此乃自行
始终之相。】
「诸佛世尊有大慈悲当證微诚哀受我悔。
若我百劫所作众恶(至)在在处处暂无欢乐。」
【百劫者。受报之时也。所作众恶。即想行阴苦。贫穷
362-A¶ 第 549c 页 X20-0549.png
困乏。即色阴苦。愁热惊惧。心常怯劣。即识阴苦。暂
无欢乐。即受阴苦。五阴即报。报有所作。作即是
障。】
「十方现在大悲世尊(至)令我恐惧悉得消除。
我之所有烦恼业垢。」
【业垢者。业名动作。烦恼心动。成于垢染。亦可烦恼
从夙业生。故名业垢。】
「唯愿现在诸佛世尊以大悲水洗除令净。」
【同体之悲。方称为大。此悲为水。洗无不净。】
「过去诸恶今悉忏悔(至)巳作之业不敢覆藏。」
【问。过现须忏。未来未有。云何言忏。答。今举现事例
之。如在家人。画度生方。起无量恶念。事虽未有。次
无欢乐。即受阴苦。五阴即报。报有所作。作即是
障。】
「十方现在大悲世尊(至)令我恐惧悉得消除。
我之所有烦恼业垢。」
【业垢者。业名动作。烦恼心动。成于垢染。亦可烦恼
从夙业生。故名业垢。】
「唯愿现在诸佛世尊以大悲水洗除令净。」
【同体之悲。方称为大。此悲为水。洗无不净。】
「过去诸恶今悉忏悔(至)巳作之业不敢覆藏。」
【问。过现须忏。未来未有。云何言忏。答。今举现事例
之。如在家人。画度生方。起无量恶念。事虽未有。次
362-A¶ 第 550a 页 X20-0550.png
第必更。忽然发心。舍家修道。前所念事。并与缘差。
未来之业。亦应如此。虽非现有。时到必然。今若忏
悔。索然清净。】
「身业三种口业有四(至)十种恶业一切忏悔。」
【横开现世三业为十恶。可解。】
「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至)今于佛前诚心忏悔。」
【远离者。恶断也。修行者。善生也。不得止就三涂人
天而解。应须因位。至于极果。节节论于十恶十善。
十住者。初心因位也。逮十力者。究竟果满也。】
「若此国土及馀世界(至)愿于来世證无上道。」
【众生顽故。爱著于有。不能升出。今忏此罪。故云回
向。此土他方。凡所作善。皆施众生。共向佛果。如声
入角。则能远闻。方便力大。与虚空等。】
「若在诸有六趣险难(至)三有险难及三毒难。」
【初四句。是报障难。诸有者。二十五有。报得之身。造
作众恶。岂非报障。生死险难。有二解。若取其因。即
是业障。若取其果。即是报障。种种淫欲。即烦恼障。
心轻躁者。复是报障。轻躁是觉观。觉观是寻伺阴
心。故属报法。近恶友者。恶友能污染人三业。此属
业障。如移厩屠边。孟邻哭货。朱赤墨黑。即其义也。
三毒。是烦恼障。】
「遇无难难值好时难(至)如是诸难今悉忏悔。」
【此有二义。一若不修善。障难不兴。若欲修善。障难
即起。善非是障。恶来遮善。名善为难。二者诸善是
未来之业。亦应如此。虽非现有。时到必然。今若忏
悔。索然清净。】
「身业三种口业有四(至)十种恶业一切忏悔。」
【横开现世三业为十恶。可解。】
「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至)今于佛前诚心忏悔。」
【远离者。恶断也。修行者。善生也。不得止就三涂人
天而解。应须因位。至于极果。节节论于十恶十善。
十住者。初心因位也。逮十力者。究竟果满也。】
「若此国土及馀世界(至)愿于来世證无上道。」
【众生顽故。爱著于有。不能升出。今忏此罪。故云回
向。此土他方。凡所作善。皆施众生。共向佛果。如声
入角。则能远闻。方便力大。与虚空等。】
「若在诸有六趣险难(至)三有险难及三毒难。」
【初四句。是报障难。诸有者。二十五有。报得之身。造
作众恶。岂非报障。生死险难。有二解。若取其因。即
是业障。若取其果。即是报障。种种淫欲。即烦恼障。
心轻躁者。复是报障。轻躁是觉观。觉观是寻伺阴
心。故属报法。近恶友者。恶友能污染人三业。此属
业障。如移厩屠边。孟邻哭货。朱赤墨黑。即其义也。
三毒。是烦恼障。】
「遇无难难值好时难(至)如是诸难今悉忏悔。」
【此有二义。一若不修善。障难不兴。若欲修善。障难
即起。善非是障。恶来遮善。名善为难。二者诸善是
362-A¶ 第 550b 页 X20-0550.png
难。善能障道。岂非难耶。今就后义解。遇无难难者。
自谓无恶。不肯修善。如二乘入空。生灭度想。生安
隐想。不复进求菩提。即其义也。值好时难者。如劫
初时。在郁单越时。一向受乐。都不修道。岂非值好
时难。修功德难者。多作有为。求可意果。如一比丘。
专行福德。不修禁戒。堕白象中。七宝络身。金盂盛
粪。又妙庄严王本事等。岂非修功德难。值佛亦难
者。如旃遮婆罗门女。善星调达等。皆是值佛而难。
例此应云闻法起谤。值僧起破。皆是难也。】
「诸佛世尊我所依止是故我今敬礼佛海。」
【标诸佛者。横则十方。竖则三世。事即报应。理即法
身。言略而意广。标章之巧妙也。我所依止者。依止
法性。一体三佛也。佛海者。四眼入佛眼。十智入如
实智。皆失本名字。但名佛眼佛智。如物投石蜜。如
流会海。无不甘咸者。法性三佛。摄一切法。故名佛
海也。】
「金色晃耀犹如须弥是故我今顶礼最胜。」
【略叹者。诸相好中略叹金色。释论以即时铁比即
时金。即时金比海金。海金比龙金。龙金比阎浮洲
金。阎浮洲金比四天王金。如是传传比第六天金。
第六天金比佛身金色。第六天金如铁。然金色身。
是众相所依处。唯见金色。故知是总叹众相好也。
犹如须弥者。须弥为四宝所成。况佛身具四德。故
知总况也。】
自谓无恶。不肯修善。如二乘入空。生灭度想。生安
隐想。不复进求菩提。即其义也。值好时难者。如劫
初时。在郁单越时。一向受乐。都不修道。岂非值好
时难。修功德难者。多作有为。求可意果。如一比丘。
专行福德。不修禁戒。堕白象中。七宝络身。金盂盛
粪。又妙庄严王本事等。岂非修功德难。值佛亦难
者。如旃遮婆罗门女。善星调达等。皆是值佛而难。
例此应云闻法起谤。值僧起破。皆是难也。】
「诸佛世尊我所依止是故我今敬礼佛海。」
【标诸佛者。横则十方。竖则三世。事即报应。理即法
身。言略而意广。标章之巧妙也。我所依止者。依止
法性。一体三佛也。佛海者。四眼入佛眼。十智入如
实智。皆失本名字。但名佛眼佛智。如物投石蜜。如
流会海。无不甘咸者。法性三佛。摄一切法。故名佛
海也。】
「金色晃耀犹如须弥是故我今顶礼最胜。」
【略叹者。诸相好中略叹金色。释论以即时铁比即
时金。即时金比海金。海金比龙金。龙金比阎浮洲
金。阎浮洲金比四天王金。如是传传比第六天金。
第六天金比佛身金色。第六天金如铁。然金色身。
是众相所依处。唯见金色。故知是总叹众相好也。
犹如须弥者。须弥为四宝所成。况佛身具四德。故
知总况也。】
362-A¶ 第 550c 页 X20-0550.png
「其色无上如天真金(至)佛日大悲灭一切闇。」
【此广叹佛色无上。无上者。我德也。】
「善净无垢离诸尘翳(至)庄严其身视之无厌。」
【此广叹佛色无垢。无垢者。净德也。】
「功德巍巍明网显耀(至)如是种种庄严佛日。」
【此广叹佛色安住。安住者。常德也。颇黎。此云水玉。】
「三有之中生死大海(至)是故我今稽首敬礼。」
【此广叹佛色能除苦毒。即乐德也。潦。行水。】
「如大海水其量难知(至)虚空边际亦不可得。」
【此四句喻。即况四德。海无增减故常。地体无垢是
净。山形高出如我。虚空无碍故乐。以佛功德海。思
所不能知。言所不能尽。故一一难知。】
「诸佛亦尔功德无量。
一切有心无能知者(至)不能得知佛功德边。」
【一切有心不能得知。即是绝思。思既巳绝。口何所
宣。即绝言也。】
「大地诸山尚可知量(至)诸佛功德无能知者。」
【问。寄言绝言。皆离思说。同耶。异耶。答。四德秘密。本
362-A¶ 第 551a 页 X20-0551.png
离心缘。今之称叹。为令众生。入秘藏故。故寄言绝
言。皆彰离念。寄言用四。喻于四德。喻既莫数。显德
忘缘。绝言中四。不可为喻。亦显四德。忘于缘虑。故
知二文。皆绝思说。】
「相好庄严名称赞叹如是功德令众皆得。」
【相者。结一切相。好者。结一切好。庄严者。一一相一
一好中。皆具众德。以为庄严也。】
「我以善业诸因缘故来世不久成于佛道。」
【大觉圆明。故属意业。】
「讲宣妙法利益众生度脱一切无量诸苦。
摧伏诸魔及其眷属转于无上清净法轮。」
【阴。死。天子。多约于身。烦恼属意。今从多分。】
「住寿无量不思议劫充足众生甘露法味。」
【非无缘慈。住寿不尔。】
「我当具足六波罗蜜犹如过佛之所成就。」
【六度成就。此约真因破于六蔽。从断正论。是智德
故。故名有为。】
「断诸烦恼除一切苦悉灭贪欲及恚痴等。」
【此约真位。垂形九道。调伏众生。任运不与惑苦相
应。是断德故。故名无为。】
「我当忆念宿命之事(至)闻说微妙无上之法。
我因善业常值诸佛远离诸恶修诸善业。
一切世界所有众生无量苦恼我当悉灭。
若有众生诸根毁坏不具足者悉令具足。
言。皆彰离念。寄言用四。喻于四德。喻既莫数。显德
忘缘。绝言中四。不可为喻。亦显四德。忘于缘虑。故
知二文。皆绝思说。】
「相好庄严名称赞叹如是功德令众皆得。」
【相者。结一切相。好者。结一切好。庄严者。一一相一
一好中。皆具众德。以为庄严也。】
「我以善业诸因缘故来世不久成于佛道。」
【大觉圆明。故属意业。】
「讲宣妙法利益众生度脱一切无量诸苦。
摧伏诸魔及其眷属转于无上清净法轮。」
【阴。死。天子。多约于身。烦恼属意。今从多分。】
「住寿无量不思议劫充足众生甘露法味。」
【非无缘慈。住寿不尔。】
「我当具足六波罗蜜犹如过佛之所成就。」
【六度成就。此约真因破于六蔽。从断正论。是智德
故。故名有为。】
「断诸烦恼除一切苦悉灭贪欲及恚痴等。」
【此约真位。垂形九道。调伏众生。任运不与惑苦相
应。是断德故。故名无为。】
「我当忆念宿命之事(至)闻说微妙无上之法。
我因善业常值诸佛远离诸恶修诸善业。
一切世界所有众生无量苦恼我当悉灭。
若有众生诸根毁坏不具足者悉令具足。
362-A¶ 第 551b 页 X20-0551.png
十方世界所有病苦(至)还得势力平复如本。
若犯王法临当刑戮(至)愿使一切悉得解脱。
若有众生饥渴所恼(至)众生受者欢喜快乐。」
【上文大悲拔苦。根不具者令具。今大慈与乐。视听
聪明。畅悦快乐。诸根语同。与拔小异。然须论十番。
所谓果报。修因。声闻。支佛。四教菩萨。方便。实报。今
树王拔此十种人苦。珠王合与十种人乐。】
「愿诸众生常得供养(至)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愿诸众生常得远离(至)觐睹诸佛无上之王。」
【人缘不同。或值佛难不除。或难除不值佛。今愿其
亦除亦值。】
「愿诸众生常生尊贵。
多饶财宝安隐丰乐(至)演说正法众所乐闻。」
【人因不同。或多财而卑贱。或尊贵而贫穷。因不具
足。今令其亦贵亦富。女有五碍。愿其五碍苦。】
「若我现在及过去世(至)愿悉灭尽令无有馀。
若诸众生三有系缚(至)除诸苦恼早成菩提。
若此阎浮及馀他方(至)我今深心随其欢喜。
我今以此随喜功德(至)得净无垢吉祥果报。
若有敬礼赞叹十力(至)便得超越六十劫罪。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至)辅相大臣之所恭敬。
非于一佛五佛十佛(至)然后乃得闻是忏悔。」
「金光明经赞叹品第四」
【述德为赞。褒扬为叹。释论云。美其功德名为赞。赞
362-A¶ 第 551c 页 X20-0551.png
之不足。又称扬之。名为叹也。凡有四意。一从能赞
人得名。前品明信相思疑佛寿。四尊尽降其室。一
心信解。夜梦金鼓出声。且向耆山说梦。今品佛述
其昔为龙尊。面赞法王。愿我当来。夜梦昼说。说斯
人本事。令众欢喜。故言赞叹品。此世界释。二从生
善得名。夫善不孤运。生必托缘。缘中胜者。无过于
佛。龙尊赞佛。能生妙善。从生善得名。故言赞叹品。
此为人释。三从灭恶得名。罪之尤者。无过毁佛。若
翻灭斯罪。应须赞叹。赞叹治于毁訾。从能治得名。
故言赞叹品。此对治释。四从所赞人得名。即是去
来现在。三世诸佛。诸佛极尊。甚深无量。称扬显说。
故名赞叹品。此第一义释。虽则从四悉檀立名。正
是生善之用。】
「尔时佛告地神坚牢(至)赞叹去来现在诸佛。」
【对告地神者。主此大地。菩萨行行。皆寄其上。寿命
长久。见去来今事。證义事强。如瑞应云。积功累德
谁为證。佛时指地是知我。今说往昔金龙尊事。所
以对告地神也。又对善女天者。男天阳表权。女天
人得名。前品明信相思疑佛寿。四尊尽降其室。一
心信解。夜梦金鼓出声。且向耆山说梦。今品佛述
其昔为龙尊。面赞法王。愿我当来。夜梦昼说。说斯
人本事。令众欢喜。故言赞叹品。此世界释。二从生
善得名。夫善不孤运。生必托缘。缘中胜者。无过于
佛。龙尊赞佛。能生妙善。从生善得名。故言赞叹品。
此为人释。三从灭恶得名。罪之尤者。无过毁佛。若
翻灭斯罪。应须赞叹。赞叹治于毁訾。从能治得名。
故言赞叹品。此对治释。四从所赞人得名。即是去
来现在。三世诸佛。诸佛极尊。甚深无量。称扬显说。
故名赞叹品。此第一义释。虽则从四悉檀立名。正
是生善之用。】
「尔时佛告地神坚牢(至)赞叹去来现在诸佛。」
【对告地神者。主此大地。菩萨行行。皆寄其上。寿命
长久。见去来今事。證义事强。如瑞应云。积功累德
谁为證。佛时指地是知我。今说往昔金龙尊事。所
以对告地神也。又对善女天者。男天阳表权。女天
362-A¶ 第 552a 页 X20-0552.png
阴表实。实智能生众善。善生宜对善女。證往故宜
对坚牢。(云云)今论生善之用。故对告善女。金龙尊
者。此王往昔修金光明法门。依法性理。故言金。能
以智慧。赞三世佛。辩如云雨。故言龙。能为众生。作
大利益。为物所仰。故言尊。从行得名。故言金龙尊
也。】
「我今尊重敬礼赞叹(至)诸佛清净微妙寂灭。」
【总赞者。竖总三世。横总十方。三世十方。心意识境。
是总事。寂灭是涅槃义。既称微妙。是大灭度。则彰
三德。非纵非横。名秘密藏。是总理。总理是总法身。
总事是总报应二身。总赞三身。亦是总赞三德三
宝等。种种三法门。如是诸佛。总皆清净。清净者。即
是总赞之辞也。非但清净。亦常乐我。(云云)此剋果
明德也。】
「色中上色金光照耀(至)右旋润泽如净琉璃。」
【夫相好本庄严佛身。佛身多种。父母生身。尊特身。
法性身。身既不同。相好亦异。如林微尼园。举手攀
树。化右胁生。天地大动。阿夷甚惊。披氎而相。相相
炳明。决定成佛。悲不能声。此是生身佛相也。如释
论说巍巍堂堂。譬如须弥。映临大海。所有大相小
相。亦巍巍堂堂。不同常身常光常相。此即尊特佛
身相也。法性身佛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
见。唯应度者亦令得见。此即无身之身。无相之相。
一切智为头。第一义髻。八万四千法门发。大悲眼。
对坚牢。(云云)今论生善之用。故对告善女。金龙尊
者。此王往昔修金光明法门。依法性理。故言金。能
以智慧。赞三世佛。辩如云雨。故言龙。能为众生。作
大利益。为物所仰。故言尊。从行得名。故言金龙尊
也。】
「我今尊重敬礼赞叹(至)诸佛清净微妙寂灭。」
【总赞者。竖总三世。横总十方。三世十方。心意识境。
是总事。寂灭是涅槃义。既称微妙。是大灭度。则彰
三德。非纵非横。名秘密藏。是总理。总理是总法身。
总事是总报应二身。总赞三身。亦是总赞三德三
宝等。种种三法门。如是诸佛。总皆清净。清净者。即
是总赞之辞也。非但清净。亦常乐我。(云云)此剋果
明德也。】
「色中上色金光照耀(至)右旋润泽如净琉璃。」
【夫相好本庄严佛身。佛身多种。父母生身。尊特身。
法性身。身既不同。相好亦异。如林微尼园。举手攀
树。化右胁生。天地大动。阿夷甚惊。披氎而相。相相
炳明。决定成佛。悲不能声。此是生身佛相也。如释
论说巍巍堂堂。譬如须弥。映临大海。所有大相小
相。亦巍巍堂堂。不同常身常光常相。此即尊特佛
身相也。法性身佛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
见。唯应度者亦令得见。此即无身之身。无相之相。
一切智为头。第一义髻。八万四千法门发。大悲眼。
362-A¶ 第 552b 页 X20-0552.png
中道白毫。无漏鼻。十八空舌。四十不共齿。四弘誓
肩。三三昧腰。如来藏腹。权实智手。定慧足。如是等
相。庄严法性身也。然相体不同。相用亦异。如足下
安平相。一切魔邪。无能倾动者。一切有无。无能动
者。一切边无能动者。如顶肉髻相。法不礼人。亦不
礼圣。亦不礼分中。初后既尔。中三十相。论用可知。
相用不同。相业亦异。如释论修百福德。成于一相。
三千二百福德。成三十二相。此即生身种相义也。
若以空慧导诸相业。一一业悉与空相应。诸相应
中。空相应最为第一。此是尊特佛种相义也。若以
实相慧导成诸业。一一业无非实相法界。此是法
性身佛种相义。如此三身三相。若业若用。不得纵
横并别。若一异者。则不清净。非微妙寂灭。以不纵
横并别。故是绝言。言叹所不及也。今经正叹尊特
身相。上兼法性。下摄生身。处中而明。实繇龙尊智
巧。如法相解。如法相赞。故大相小相。相间而赞尔。
三十二为大。八十种好为小。一一相好。皆是法界
全体显现。据其总赞。诸佛清净。微妙寂灭。以总显
别。一一相好。皆秘密藏。今初句。是赞第十四金光
微妙。故云上色。次一句。赞第十五身光。三一行。赞
二十八梵音深远。四一行。赞小相中第七十九发
色青珠。五一行。赞二十二四十齿具足。六一行。赞
二十九眼。七一行。赞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发际。
八一行。赞三十一眉间白毫相。此八中。一是小相。
肩。三三昧腰。如来藏腹。权实智手。定慧足。如是等
相。庄严法性身也。然相体不同。相用亦异。如足下
安平相。一切魔邪。无能倾动者。一切有无。无能动
者。一切边无能动者。如顶肉髻相。法不礼人。亦不
礼圣。亦不礼分中。初后既尔。中三十相。论用可知。
相用不同。相业亦异。如释论修百福德。成于一相。
三千二百福德。成三十二相。此即生身种相义也。
若以空慧导诸相业。一一业悉与空相应。诸相应
中。空相应最为第一。此是尊特佛种相义也。若以
实相慧导成诸业。一一业无非实相法界。此是法
性身佛种相义。如此三身三相。若业若用。不得纵
横并别。若一异者。则不清净。非微妙寂灭。以不纵
横并别。故是绝言。言叹所不及也。今经正叹尊特
身相。上兼法性。下摄生身。处中而明。实繇龙尊智
巧。如法相解。如法相赞。故大相小相。相间而赞尔。
三十二为大。八十种好为小。一一相好。皆是法界
全体显现。据其总赞。诸佛清净。微妙寂灭。以总显
别。一一相好。皆秘密藏。今初句。是赞第十四金光
微妙。故云上色。次一句。赞第十五身光。三一行。赞
二十八梵音深远。四一行。赞小相中第七十九发
色青珠。五一行。赞二十二四十齿具足。六一行。赞
二十九眼。七一行。赞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发际。
八一行。赞三十一眉间白毫相。此八中。一是小相。
362-A¶ 第 552c 页 X20-0552.png
七是大相。】
「眉细脩扬形如月初(至)微妙柔软当于面门。」
【初一行。赞第三眉如月初。次一行。赞第二鼻高好。
孔不现。修扬者。脩长也。扬举也。即是眉高而长也。
面门。口也。】
「如来胜相次第最上。」
【既云次第最上。即遍赞三十二也。】
「得味真正无与等者(至)聚集功德庄严佛身。」
【初二句。赞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一一
下。赞十三毛向上青色。柔软右旋。三脩臂下四句。
赞第九立手摩膝相。四圆光一寻下四句。赞第十
五身光面各一丈。此言一寻。是约佛说也。手既摩
膝。即当面各一丈也。此既常光。验知诸相。皆是常
相。云赞尊特者。以不须身大相多。但是业识。依中
理见。即名尊特。除此四大相外。或叹放光。拔苦与
乐。行业之因。功德之果。悉如文可知。】
「臂𦟛纤圆如象王鼻。」
【即第十四指长纤圆也。𦟛丑凶反。均也。直也。又音
容。】
「手足柔软敬爱无厌。」
【即第四手足柔软。胜馀身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具如法界次第。龙尊智巧。虽略而周。】
「去来诸佛数如微尘(至)百千功德赞咏歌叹。」
【诸佛法身平等。一心一慧。应化亦然。特举一佛一
「眉细脩扬形如月初(至)微妙柔软当于面门。」
【初一行。赞第三眉如月初。次一行。赞第二鼻高好。
孔不现。修扬者。脩长也。扬举也。即是眉高而长也。
面门。口也。】
「如来胜相次第最上。」
【既云次第最上。即遍赞三十二也。】
「得味真正无与等者(至)聚集功德庄严佛身。」
【初二句。赞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一一
下。赞十三毛向上青色。柔软右旋。三脩臂下四句。
赞第九立手摩膝相。四圆光一寻下四句。赞第十
五身光面各一丈。此言一寻。是约佛说也。手既摩
膝。即当面各一丈也。此既常光。验知诸相。皆是常
相。云赞尊特者。以不须身大相多。但是业识。依中
理见。即名尊特。除此四大相外。或叹放光。拔苦与
乐。行业之因。功德之果。悉如文可知。】
「臂𦟛纤圆如象王鼻。」
【即第十四指长纤圆也。𦟛丑凶反。均也。直也。又音
容。】
「手足柔软敬爱无厌。」
【即第四手足柔软。胜馀身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具如法界次第。龙尊智巧。虽略而周。】
「去来诸佛数如微尘(至)百千功德赞咏歌叹。」
【诸佛法身平等。一心一慧。应化亦然。特举一佛一
362-A¶ 第 553a 页 X20-0553.png
相。以为赞端。遍类诸佛。亦复如是。文殊问般若云。
念一佛功德。与十方诸佛等。即其义也。身口清净
有二解。一云所赞者三业清净。我今悉礼。二云能
赞者清净。以好华香是身净。奉献是意净。歌咏是
口净。(云云)。】
「设以百舌于千劫中(至)况欲叹美诸佛功德。
大地及天以为大海(至)无有能知佛一功德。」
【而有三番者。或应拟三身绝言也。一人百头。头有
百口。口有百舌。住寿千劫。赞生身佛相好功德。不
能得尽。一人千头。头有千口。口有千舌。住寿万劫。
赞尊特身佛相好功德。不能得尽。大地及天。毛滴
其水。一切有心。不能知法性身相好功德。是故绝
言绝心叹。】
「我今以礼赞叹诸佛(至)与诸众生證无上道。」
【一回事向理。即实际。二回自向他。即众生际。三回
因向果。即菩提际。今阙实际。菩提兼之。谓无上道。
本性无上故也。】
「如是人王赞叹佛巳(至)夜则梦见昼如实说。
我当具足修行六度(至)令我世界无与等者。」
【不修六度。不拔众生。土无繇净。当知四修。及拔四
相。令于当世。见我三身。】
「奉贡金鼓赞佛因缘(至)常生我家同共受记。」
【以鼓必具圆空鸣义。今赞如来一体三身。名为金
鼓赞佛因缘。以此因缘。趣向果地。名为奉贡。不论
念一佛功德。与十方诸佛等。即其义也。身口清净
有二解。一云所赞者三业清净。我今悉礼。二云能
赞者清净。以好华香是身净。奉献是意净。歌咏是
口净。(云云)。】
「设以百舌于千劫中(至)况欲叹美诸佛功德。
大地及天以为大海(至)无有能知佛一功德。」
【而有三番者。或应拟三身绝言也。一人百头。头有
百口。口有百舌。住寿千劫。赞生身佛相好功德。不
能得尽。一人千头。头有千口。口有千舌。住寿万劫。
赞尊特身佛相好功德。不能得尽。大地及天。毛滴
其水。一切有心。不能知法性身相好功德。是故绝
言绝心叹。】
「我今以礼赞叹诸佛(至)与诸众生證无上道。」
【一回事向理。即实际。二回自向他。即众生际。三回
因向果。即菩提际。今阙实际。菩提兼之。谓无上道。
本性无上故也。】
「如是人王赞叹佛巳(至)夜则梦见昼如实说。
我当具足修行六度(至)令我世界无与等者。」
【不修六度。不拔众生。土无繇净。当知四修。及拔四
相。令于当世。见我三身。】
「奉贡金鼓赞佛因缘(至)常生我家同共受记。」
【以鼓必具圆空鸣义。今赞如来一体三身。名为金
鼓赞佛因缘。以此因缘。趣向果地。名为奉贡。不论
362-A¶ 第 553b 页 X20-0553.png
事相金鼓形也。】
「若有众生无救护者(至)施与众生诸善安乐。
我未来世行菩提道(至)功德净土如佛世尊。」
【此之二愿。皆明灭恶生善二益。在文可见。】
「信相当知尔时国王(至)今汝二子银相等是。」
【结会古今。如文。】
「金光明经空品第五」
【夫空者。破相为义。应有四种。谓灭色入空。即色是
空。灭边入空。即边是空。此经通三乘忏悔。应须四
种空。而今品但标空者。专是即边而空也。何故尔。
经云无量馀经。巳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知
唯圆空耳。又空者。空有。空无。空有者。空二十五之
块有。空二乘之灰无。两边清净。名之为空。直作此
说。惑者迷名滥理。不能超悟。今作六句分别。空破
非有非无。非有非无破空。空修非有非无。非有非
无修空。空即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即空。空破非有
非无者。所谓凡邪。非有非无见。二乘偏住。非有非
无證。别教教道。执非有非无门。悉为空品空所破
也。凡邪之见多种。一单四见。谓有。无。亦有亦无。非
有非无。二复四见。谓有有。有无。无有。无无。亦有亦
无有。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三具
足四见。谓于一句中具有四句。四四十六句。故名
具足也。虽单复具足。皆苦集浩然。虽计为非有非
无。实是妄见。故为空品空所破也。二乘偏住。非有
「若有众生无救护者(至)施与众生诸善安乐。
我未来世行菩提道(至)功德净土如佛世尊。」
【此之二愿。皆明灭恶生善二益。在文可见。】
「信相当知尔时国王(至)今汝二子银相等是。」
【结会古今。如文。】
「金光明经空品第五」
【夫空者。破相为义。应有四种。谓灭色入空。即色是
空。灭边入空。即边是空。此经通三乘忏悔。应须四
种空。而今品但标空者。专是即边而空也。何故尔。
经云无量馀经。巳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知
唯圆空耳。又空者。空有。空无。空有者。空二十五之
块有。空二乘之灰无。两边清净。名之为空。直作此
说。惑者迷名滥理。不能超悟。今作六句分别。空破
非有非无。非有非无破空。空修非有非无。非有非
无修空。空即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即空。空破非有
非无者。所谓凡邪。非有非无见。二乘偏住。非有非
无證。别教教道。执非有非无门。悉为空品空所破
也。凡邪之见多种。一单四见。谓有。无。亦有亦无。非
有非无。二复四见。谓有有。有无。无有。无无。亦有亦
无有。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三具
足四见。谓于一句中具有四句。四四十六句。故名
具足也。虽单复具足。皆苦集浩然。虽计为非有非
无。实是妄见。故为空品空所破也。二乘偏住。非有
362-A¶ 第 553c 页 X20-0553.png
非无證者。断常见故言非有。断断见故言非无。有
无二见灭无馀。三界见思永巳尽。生灭度想。生安
隐想。梵行巳立。所作巳办。不受后有。保此而巳。不
复进求三菩提。但二乘发真。断常见。断断见。其门
不同。或从有门入。如阿毗昙。或从无门入。如成实
论。或从亦有亦无门入。如昆勒。或从非有非无门
入。如那陀迦旃延经。离断离常。名圣中道。四门俱
断断常。名同中道。实是保偏取證。故为空品空所
破也。别教教道。执非有非无门者。佛为钝根菩萨。
方便权巧。作四门说中道。如彼筏喻。不得意者。四
门成诤。故涅槃云。真善妙有。大般涅槃空。佛性亦
色非色。非色非非色。若各执一门。则于如来有诤
讼心。不见中道。执此教门。犹为空品空所破也。非
有非无破空者。还是凡邪之空见。二乘之空證。教
道之空门。堕在二边。故为中道非有非无所破也。
相修者。见空。證空。教道空。应修中道非有非无也。
非有非无见。非有非无證。非有非无教门。应修中
道空也。相即者。破二边空。即是中道非有非无。中
道非有非无。即是破二边空。无二无别。般若是一
法。佛说种种名。空即非有非无。而不以非有非无
为名者。为略说故。故言空品也。得此三双六句。庶
不至迷名失义耳。若原来意。忏品破恶。赞品生善。
倘其不了此空。忏非无生。破恶不尽。赞非称性。生
善不深。善不深故。岂成智德。恶不尽故。岂成断德。
无二见灭无馀。三界见思永巳尽。生灭度想。生安
隐想。梵行巳立。所作巳办。不受后有。保此而巳。不
复进求三菩提。但二乘发真。断常见。断断见。其门
不同。或从有门入。如阿毗昙。或从无门入。如成实
论。或从亦有亦无门入。如昆勒。或从非有非无门
入。如那陀迦旃延经。离断离常。名圣中道。四门俱
断断常。名同中道。实是保偏取證。故为空品空所
破也。别教教道。执非有非无门者。佛为钝根菩萨。
方便权巧。作四门说中道。如彼筏喻。不得意者。四
门成诤。故涅槃云。真善妙有。大般涅槃空。佛性亦
色非色。非色非非色。若各执一门。则于如来有诤
讼心。不见中道。执此教门。犹为空品空所破也。非
有非无破空者。还是凡邪之空见。二乘之空證。教
道之空门。堕在二边。故为中道非有非无所破也。
相修者。见空。證空。教道空。应修中道非有非无也。
非有非无见。非有非无證。非有非无教门。应修中
道空也。相即者。破二边空。即是中道非有非无。中
道非有非无。即是破二边空。无二无别。般若是一
法。佛说种种名。空即非有非无。而不以非有非无
为名者。为略说故。故言空品也。得此三双六句。庶
不至迷名失义耳。若原来意。忏品破恶。赞品生善。
倘其不了此空。忏非无生。破恶不尽。赞非称性。生
善不深。善不深故。岂成智德。恶不尽故。岂成断德。
362-A¶ 第 554a 页 X20-0554.png
钝根之者。于前未悟。故于今品。圆谭空慧。导前忏
叹。令成二用。亦是导成用宗体等。前常果显体。灭
恶生善。非不明空。利者巳解。为钝根故。起大悲心。
更明五阴生法。本性空寂。导成上义。故有此品之
来耳。】
「无量馀经巳广说空(至)如我所解知众生意。」
【无量馀经者。指广而明略。亦是标略以显广。若指
般若。则此经非方等摄。若不指般若。诸经不广明
空义。此复云何。答。经有前后分。前分有次。后分不
定。结集者以后分明义。气类若同。向前集之。所谓
摄后归前。不乖次第也。此经属方等后分。指般若
为广说。于义无妨。略而解说者。佛有略广二门。或
名义俱广。如十八空等。或名义俱略。如一独空。或
名广义略。如法性实相等众多名。共名一义。或名
略义广。如生法二空之名。而义太广。迄从凡夫。至
于极佛。皆名众生。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从凡夫
五阴。极至佛地。亦称色解脱。受想行识解脱。论云。
法无上者。涅槃是。今言略说生法二空。下文云。五
阴舍宅。观悉空寂。善女当观。何处有人。及以众生。
即其义也。众生根钝者。根缘不同。约闻持。则广说
得悟。名利。略说得悟。名钝。约义持。则一闻得悟。是
略是利。再闻得悟。是广是钝。今正就闻持边。不能
于广闻得悟。故言根钝不能广知也。无量空义者。
二乘真谛。不具色心。是有量空义。菩萨中道。具足
叹。令成二用。亦是导成用宗体等。前常果显体。灭
恶生善。非不明空。利者巳解。为钝根故。起大悲心。
更明五阴生法。本性空寂。导成上义。故有此品之
来耳。】
「无量馀经巳广说空(至)如我所解知众生意。」
【无量馀经者。指广而明略。亦是标略以显广。若指
般若。则此经非方等摄。若不指般若。诸经不广明
空义。此复云何。答。经有前后分。前分有次。后分不
定。结集者以后分明义。气类若同。向前集之。所谓
摄后归前。不乖次第也。此经属方等后分。指般若
为广说。于义无妨。略而解说者。佛有略广二门。或
名义俱广。如十八空等。或名义俱略。如一独空。或
名广义略。如法性实相等众多名。共名一义。或名
略义广。如生法二空之名。而义太广。迄从凡夫。至
于极佛。皆名众生。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从凡夫
五阴。极至佛地。亦称色解脱。受想行识解脱。论云。
法无上者。涅槃是。今言略说生法二空。下文云。五
阴舍宅。观悉空寂。善女当观。何处有人。及以众生。
即其义也。众生根钝者。根缘不同。约闻持。则广说
得悟。名利。略说得悟。名钝。约义持。则一闻得悟。是
略是利。再闻得悟。是广是钝。今正就闻持边。不能
于广闻得悟。故言根钝不能广知也。无量空义者。
二乘真谛。不具色心。是有量空义。菩萨中道。具足
362-A¶ 第 554b 页 X20-0554.png
妙色妙心。出生不竭。融摄无遗。是无量空义。此经
名法性实相。即是无量空义也。异妙方便者。即是
悉檀方便。巧作上来辨果明因。灭恶生善。种种分
别等是也。起大悲心。一类众生。著有病重。故大悲
亦重我今演说者。演名为广。与略相违。上论生法
二空。是名略。今论生法二义。故言演耳。知众生意
者。知此一机。乐略。宜略。对略。悟略。故言知意也。叙
欲说空意竟。】
「是为虚伪犹如空聚。」
【揽阴成身。计有我人众生寿命。身见得生。若体其
生名虚伪。则求身叵得。身见不起。馀知见亦寂。故
约假身为生空之境。又检此身。原繇一念妄想。托
父母遗体。假名之始也。此赤白二渧。色阴也。觉苦
乐受阴也。想此苦乐。想阴也。具三性。行阴也。识于
中住。识阴也。又精血是地大。湿是水大。煖是火大。
气命是风大。四大围空。是空种。心依此住。是识种。
此实法之始也。观此身与名。依妄伪法。岂可为真。
故言虚伪。空聚者。身名积聚。如水上泡。围空而起。
泡名亦起。起即有灭。泡名亦灭。无明业力。托父母
体。即阴泡起。阴泡起。即身名起。阴泡灭。即身名灭。
故言空聚也。】
「六入村落结贼所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
【六入。六根也。能生于识。名之为根。尘之所趣。名之
为入。亦为识之所入。故名六入也。识依根住。故名
名法性实相。即是无量空义也。异妙方便者。即是
悉檀方便。巧作上来辨果明因。灭恶生善。种种分
别等是也。起大悲心。一类众生。著有病重。故大悲
亦重我今演说者。演名为广。与略相违。上论生法
二空。是名略。今论生法二义。故言演耳。知众生意
者。知此一机。乐略。宜略。对略。悟略。故言知意也。叙
欲说空意竟。】
「是为虚伪犹如空聚。」
【揽阴成身。计有我人众生寿命。身见得生。若体其
生名虚伪。则求身叵得。身见不起。馀知见亦寂。故
约假身为生空之境。又检此身。原繇一念妄想。托
父母遗体。假名之始也。此赤白二渧。色阴也。觉苦
乐受阴也。想此苦乐。想阴也。具三性。行阴也。识于
中住。识阴也。又精血是地大。湿是水大。煖是火大。
气命是风大。四大围空。是空种。心依此住。是识种。
此实法之始也。观此身与名。依妄伪法。岂可为真。
故言虚伪。空聚者。身名积聚。如水上泡。围空而起。
泡名亦起。起即有灭。泡名亦灭。无明业力。托父母
体。即阴泡起。阴泡起。即身名起。阴泡灭。即身名灭。
故言空聚也。】
「六入村落结贼所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
【六入。六根也。能生于识。名之为根。尘之所趣。名之
为入。亦为识之所入。故名六入也。识依根住。故名
362-A¶ 第 554c 页 X20-0554.png
为村。尘从此入。起诸结缚。能害慧命。故言结贼所
止。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缘。各有所伺。不得
相滥。故言各不相知。】
「眼根受色耳分别声(至)诸尘境界不行他缘。」
【十二入者。开色为五根五尘。并法入少分。开心为
意入。及法入少分。少分者。法入摄二种法。一者心
法。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也。二者非心法。即过
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为法也。尘
入于根。根入于尘。互相涉入。通名为入。根生识强。
别名为根。尘污义强。别名为尘。当一根尘。互相涉
入。故言各各自缘。他根不入此尘。此尘不入他根。
故言不行他缘也。】
「心如幻化驰骋六情六贼所害愚不知避。」
【假令眼耳不对于尘。心亦追缘过去。预念未来。故
言驰骋。犹奔走也。正一室坐驰天下。以愚痴故。不
知根尘空险。故为贼害。如大经云。譬如有王。以四
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瞋恚。我当
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
止。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缘。各有所伺。不得
相滥。故言各不相知。】
「眼根受色耳分别声(至)诸尘境界不行他缘。」
【十二入者。开色为五根五尘。并法入少分。开心为
意入。及法入少分。少分者。法入摄二种法。一者心
法。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也。二者非心法。即过
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为法也。尘
入于根。根入于尘。互相涉入。通名为入。根生识强。
别名为根。尘污义强。别名为尘。当一根尘。互相涉
入。故言各各自缘。他根不入此尘。此尘不入他根。
故言不行他缘也。】
「心如幻化驰骋六情六贼所害愚不知避。」
【假令眼耳不对于尘。心亦追缘过去。预念未来。故
言驰骋。犹奔走也。正一室坐驰天下。以愚痴故。不
知根尘空险。故为贼害。如大经云。譬如有王。以四
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瞋恚。我当
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
362-A¶ 第 555a 页 X20-0555.png
旃陀罗。拔刀随后。一人藏刀。诈为亲害。其人不信。
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不见人物。即便坐
地。闻空中声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
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草木为筏。截流
而去。既达彼岸。安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槃经观
身如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即贪
爱。空聚即六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筏即道
品。到于常乐涅槃彼岸。】
「心常依止六根境界(至)随行色声香味触法。」
【识常在根。故言六根。识常在尘。故言境界。若谓识
不在根尘。那忽即对即觉。以即觉故。故常在根尘。】
「心处六情如鸟投网(至)随逐诸尘无有暂舍。」
【识之于根。乍出乍入。如鸟在网。出入间关。啄一舍
一。周而复始。无暂休息。识在根网。亦复如是。或在
于耳。或在于眼。去还无定。虽复无定。而得论常在
(云云)。】
「身空虚伪不可长养。」
【长养。即十六中长养见也。妄计我能养育于他。又
是计我为父母养育。此见既空。馀见亦空。即是结
上生空境也。】
「无有诤讼亦无正主。」
【若计有四大。则有相违。如四蛇相陵。四国相拒。可
有诤讼。今观四大空。不能得空便。故言无有诤讼。
亦无正主者。遗教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此明托
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不见人物。即便坐
地。闻空中声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
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草木为筏。截流
而去。既达彼岸。安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槃经观
身如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即贪
爱。空聚即六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筏即道
品。到于常乐涅槃彼岸。】
「心常依止六根境界(至)随行色声香味触法。」
【识常在根。故言六根。识常在尘。故言境界。若谓识
不在根尘。那忽即对即觉。以即觉故。故常在根尘。】
「心处六情如鸟投网(至)随逐诸尘无有暂舍。」
【识之于根。乍出乍入。如鸟在网。出入间关。啄一舍
一。周而复始。无暂休息。识在根网。亦复如是。或在
于耳。或在于眼。去还无定。虽复无定。而得论常在
(云云)。】
「身空虚伪不可长养。」
【长养。即十六中长养见也。妄计我能养育于他。又
是计我为父母养育。此见既空。馀见亦空。即是结
上生空境也。】
「无有诤讼亦无正主。」
【若计有四大。则有相违。如四蛇相陵。四国相拒。可
有诤讼。今观四大空。不能得空便。故言无有诤讼。
亦无正主者。遗教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此明托
362-A¶ 第 555b 页 X20-0555.png
胎之始。心在诸根之初。名之为主。其实不能控制
诸根。根大相违。心为受恼。身病时心亦随病。宁得
是主耶。或时更互论主。如地具四微则钝。为水所
制。水但三微。为火所制。火但二微。为风所制。风有
一微。为心所制。心无有微。故得为主。复为四大所
恼。主义不成。故言无正主。】
「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
【从诸因缘者。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此之因果
皆因缘生。今之所辨。虽涉苦果。其意乃明集之因
缘。繇不了生法二空。无明内惑为因。从此触处染
著。染爱于外为缘。无明润爱。集业得起。故言从诸
因缘。和合而有。以业起故。则有一念托胎。招于苦
果。此一念托胎。繇无明爱。能生既妄。所生亦妄。讨
其本末。能所都虚。既皆不觉。岂是真实。故云无有
坚实也。】
「妄想故起业力机关假伪空聚地水火风合集成立。」
【繇妄想不了。一念托胎。五阴得起。业力机关。正法
喻并显。世间机关本偶。必假人动转。方能动作去
来。而此阴果形质。须繇业因感集。始能于中领取
造作。是知善恶业。是机关主。色阴。是机关具。受想
行阴。正动作去来。识阴是看人。以自娱乐耳。假伪
空聚者。亦是识阴依六入而住。故言空聚。四大所
造。故言成立也。】
「随时增减共相残害(至)火风二蛇性轻土升。」
诸根。根大相违。心为受恼。身病时心亦随病。宁得
是主耶。或时更互论主。如地具四微则钝。为水所
制。水但三微。为火所制。火但二微。为风所制。风有
一微。为心所制。心无有微。故得为主。复为四大所
恼。主义不成。故言无正主。】
「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
【从诸因缘者。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此之因果
皆因缘生。今之所辨。虽涉苦果。其意乃明集之因
缘。繇不了生法二空。无明内惑为因。从此触处染
著。染爱于外为缘。无明润爱。集业得起。故言从诸
因缘。和合而有。以业起故。则有一念托胎。招于苦
果。此一念托胎。繇无明爱。能生既妄。所生亦妄。讨
其本末。能所都虚。既皆不觉。岂是真实。故云无有
坚实也。】
「妄想故起业力机关假伪空聚地水火风合集成立。」
【繇妄想不了。一念托胎。五阴得起。业力机关。正法
喻并显。世间机关本偶。必假人动转。方能动作去
来。而此阴果形质。须繇业因感集。始能于中领取
造作。是知善恶业。是机关主。色阴。是机关具。受想
行阴。正动作去来。识阴是看人。以自娱乐耳。假伪
空聚者。亦是识阴依六入而住。故言空聚。四大所
造。故言成立也。】
「随时增减共相残害(至)火风二蛇性轻土升。」
362-A¶ 第 555c 页 X20-0555.png
【竖论增减者。如涅槃十时别异。从歌罗逻时名增。
壮时名盛。老时名减。横论增减者。火增水减。水增
火减。风地亦尔。又念念生灭。生是增。灭是减。又新
诸根生故增。故诸根灭故减。又下文云。随其时节。
共相残害。春风。夏火。秋地。冬水。增减。(云云)譬如四
蛇。初在箧时名生。四蛇力敌名壮。互相强弱名病。
蛇斗困。暂息不动。谓为调适。息巳复斗。蛇羸如老。
蛇绝为死。如是增减。此是果身。如此繇乎集业四
分。等如地。瞋如火。欲如水。痴如风。此四分互相违。
瑞应云。贪欲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例云等分
致生。集业相噬。致四大增损。(云云)同处一箧者。此
明箧同性异。经举四蛇以喻四大。意彰四分有毒
害义。一分具足二万一千。四分有八万四千烦恼。
无量劫来。法身慧命。丧坏繇此。与蛇有螫毒。为害
义同。大经以假身为箧。身持四大。如箧贮蛇。箧坏
则蛇去。身灭则大亡。又用业力为箧。业持四大。业
谢则大散。如鸟在笼。处处求出。心鸟亦然。外驰六
尘。未尝一念系在身箧。其性各异者。二上升是阳。
二下沉是阴。何故相违。犹其性别。性别那能和合
成身。诸方亦二者。四大对四方。风东。火南。地西。水
北。又对四时。风春。火夏。地秋。水冬。东与南属阳而
上升。西与北属阴而下沈。故言二上二下。诸方亦
二。若相对论者。东上西沉。南升北降。若论四维者。
东方带两维。一维阳上。一维阴下。馀三方亦如是。
362-A¶ 第 556a 页 X20-0556.png
或言一根中具四大。二上二下。(云云)悉灭无馀者。
谓言风火向上。地水向下。比至上推不得于风火。
下检不见于地水。故言悉灭无馀也。苦果升沉硕
异。繇于集业。善恶天乖(云云)。】
「心识二性躁动不停(至)随所作业而堕诸有。」
【释论云。心意识。一法异名。对数名为心。能生名为
意。分别名为识。又言有异。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
了别为识。故云心识。二性者。心意识三。俱有善恶
性异。此指随缘染习之性。非真理不变之性也。躁
动者。二义。一如心前起时。亦与数俱。意识后起。亦
与数俱。故言躁动。一如四大坏时。善恶业争牵。不
知从谁。有此世虽行善。先世恶业熟。既与时合。即
受恶报。此名熟牵。有人虽行恶。临终之时。善心猛
盛。即随善上升。此名强牵。如此熟牵强牵。弥显躁
动。下例释可知。】
「水火风种散灭坏时(至)捐弃冢间如朽败木。」
【此明业谢弃苦器也。气命尽是风去。故言散。煖尽
是火去。故言灭。水尽则身烂。故言大小不净。盈流
于外。地散灭是骨肉离解。故言如朽败木。大小不
净者。身为大。四支为小。足支为大。手支为小。手为
大。指为小。如是转转作大小。皆悉臭秽。不净盈流。
此名助道。若正观降伏烦恼。烦恼不伏。当修不净。
助破欲心。此不净观亦具生法二空。大经云。谛观
白骨。一一支节。何者是我。八色流光。亦复无我。我
谓言风火向上。地水向下。比至上推不得于风火。
下检不见于地水。故言悉灭无馀也。苦果升沉硕
异。繇于集业。善恶天乖(云云)。】
「心识二性躁动不停(至)随所作业而堕诸有。」
【释论云。心意识。一法异名。对数名为心。能生名为
意。分别名为识。又言有异。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
了别为识。故云心识。二性者。心意识三。俱有善恶
性异。此指随缘染习之性。非真理不变之性也。躁
动者。二义。一如心前起时。亦与数俱。意识后起。亦
与数俱。故言躁动。一如四大坏时。善恶业争牵。不
知从谁。有此世虽行善。先世恶业熟。既与时合。即
受恶报。此名熟牵。有人虽行恶。临终之时。善心猛
盛。即随善上升。此名强牵。如此熟牵强牵。弥显躁
动。下例释可知。】
「水火风种散灭坏时(至)捐弃冢间如朽败木。」
【此明业谢弃苦器也。气命尽是风去。故言散。煖尽
是火去。故言灭。水尽则身烂。故言大小不净。盈流
于外。地散灭是骨肉离解。故言如朽败木。大小不
净者。身为大。四支为小。足支为大。手支为小。手为
大。指为小。如是转转作大小。皆悉臭秽。不净盈流。
此名助道。若正观降伏烦恼。烦恼不伏。当修不净。
助破欲心。此不净观亦具生法二空。大经云。谛观
白骨。一一支节。何者是我。八色流光。亦复无我。我
362-A¶ 第 556b 页 X20-0556.png
不可得。即是生空。鍊骨人八色。不见四大。无有于
实。即是法空。此就助道明于生法。终成正道尔。】
「善女当观。」
【善女者。菩提树神也。诸佛说法。必有对扬。寄一以
酬众。故告其人也。又时众机缘。宜在善女。若闻对
告。宿善发生。又男天表方便。女天表智度。欲说智
度。破于愚著。故告女天也。又佛在道树得道。欲说
此道。故对告树神也。此是表四悉檀。对告非无因
缘也。当观者。劝一以例诸。一切菩萨。必须修于智
度。无不繇此者。故言当观也。】
「诸法如是。」
【诸法者。指上四谛十二因缘。若假若实。二空之境。
名目虽略。摄法则遍。故言诸法也。如是者。正明总
观也。约义有三。谓如事。如理。如非事非理。如事者。
如助道假想。不净流溢也。如理者。如生法二空无
法也。如非事非理者。如法性法身也。以三法不一
异。故言如是。三法亦一异。故言诸法。】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何处有人者。点出理观也。何处者。若色处有人。则
不须四阴。若色处无人。四处亦无人。五处都无人。
故言何处有人。又果处既人。无无明行因处亦无
人。因果合亦无人。离因离果。亦无人。故言何处有
人也。人既无。众生十六知见等皆无。故言及以众
生也。本性空寂者。点出非事非理观也。本性无事。
实。即是法空。此就助道明于生法。终成正道尔。】
「善女当观。」
【善女者。菩提树神也。诸佛说法。必有对扬。寄一以
酬众。故告其人也。又时众机缘。宜在善女。若闻对
告。宿善发生。又男天表方便。女天表智度。欲说智
度。破于愚著。故告女天也。又佛在道树得道。欲说
此道。故对告树神也。此是表四悉檀。对告非无因
缘也。当观者。劝一以例诸。一切菩萨。必须修于智
度。无不繇此者。故言当观也。】
「诸法如是。」
【诸法者。指上四谛十二因缘。若假若实。二空之境。
名目虽略。摄法则遍。故言诸法也。如是者。正明总
观也。约义有三。谓如事。如理。如非事非理。如事者。
如助道假想。不净流溢也。如理者。如生法二空无
法也。如非事非理者。如法性法身也。以三法不一
异。故言如是。三法亦一异。故言诸法。】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何处有人者。点出理观也。何处者。若色处有人。则
不须四阴。若色处无人。四处亦无人。五处都无人。
故言何处有人。又果处既人。无无明行因处亦无
人。因果合亦无人。离因离果。亦无人。故言何处有
人也。人既无。众生十六知见等皆无。故言及以众
生也。本性空寂者。点出非事非理观也。本性无事。
362-A¶ 第 556c 页 X20-0556.png
亦复无空。空本空事。既巳无事。空何所空。无事故
事寂。无空故空寂。本性如此。非今始然。故言本性
空寂也。无明故有者。点出事观也。若其空而复空。
那得此事。既有事。即有空。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
此之三种。悉繇无明故有。若知无明本性空寂。尚
无无明。那得事理非事非理。毕竟清净。故称空慧
也。但我见深重。为觉道大障。若揽他遗体而计我
者。此我疏钝。若执法尘而计我者。此我密利。略则
十使。广则二十种身见。谓即阴计五。离阴计五。我
中有五阴。阴中有五我。是为二十。若破此见。而其
内心。犹计有我。复当反观即智是我。离智有我。我
中有智。智中有我。亦须破二十身见。然破时。通上
三句。皆通用之。若即事而理。何处有人。即阴。离阴。
阴中无人。人中无阴。二十种见破。故言何处有人。
能观之智。智即是人。离智有人。人中有智。智中有
人。此计亦破。故言何处有人。若作非事非理。本性
空寂观者。本性空寂。本无即阴。离阴阴人。人阴既
无。如此计破。故言何处有人。能观之智。本性亦寂。
故言何处有人。若作助道不净观时。若观恶心取
境。即是污秽五阴。若善心惭愧。即是方便隐没五
阴。是见皆依色。色即不净。以不净故。无人无我。故
言何处有人。能观观智。亦复如是。故言何处有人。】
「如是诸大一一不实。」
【如是诸大者。标四大法也。一一不实者。正明空观
事寂。无空故空寂。本性如此。非今始然。故言本性
空寂也。无明故有者。点出事观也。若其空而复空。
那得此事。既有事。即有空。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
此之三种。悉繇无明故有。若知无明本性空寂。尚
无无明。那得事理非事非理。毕竟清净。故称空慧
也。但我见深重。为觉道大障。若揽他遗体而计我
者。此我疏钝。若执法尘而计我者。此我密利。略则
十使。广则二十种身见。谓即阴计五。离阴计五。我
中有五阴。阴中有五我。是为二十。若破此见。而其
内心。犹计有我。复当反观即智是我。离智有我。我
中有智。智中有我。亦须破二十身见。然破时。通上
三句。皆通用之。若即事而理。何处有人。即阴。离阴。
阴中无人。人中无阴。二十种见破。故言何处有人。
能观之智。智即是人。离智有人。人中有智。智中有
人。此计亦破。故言何处有人。若作非事非理。本性
空寂观者。本性空寂。本无即阴。离阴阴人。人阴既
无。如此计破。故言何处有人。能观之智。本性亦寂。
故言何处有人。若作助道不净观时。若观恶心取
境。即是污秽五阴。若善心惭愧。即是方便隐没五
阴。是见皆依色。色即不净。以不净故。无人无我。故
言何处有人。能观观智。亦复如是。故言何处有人。】
「如是诸大一一不实。」
【如是诸大者。标四大法也。一一不实者。正明空观
362-A¶ 第 557a 页 X20-0557.png
也。若四大各守其性者。地守坚性。不应动。不应煖。
水守湿性。不应冰。不应波。火守热性。不应贞。不应
𦦨。风守动性。不应持。不应触壁而止。一大既有三
性。非都坚。非都湿。非都热。非都动。失本性故。则是
不实。不实故空。请观音云。地无坚性。水性不住。火
从缘生。风性无碍。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即其义也。】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以是因缘我说诸大从本不实。」
【本自不生者。即法本性。不生不灭。非空非假观也。
体其元不生。中无和合。末亦不空。元无四大。四大
何得而生。元既不生。中那和合。四大既不和合。宁
得五阴和合。大阴既不和合。那得法空。本自不生
不灭。非是观智令其不生不灭。即事而理。此之谓
也。以是因缘者。观与理冥。达即空即假即中。】
「和合而有。」
【和合而有。即法而假也。既本体不实。那得大阴。此
繇无明业因。托今遗体之果。故有四大五阴。即是
迷惑因果而有。此法有故。体有非有。亦非有非非
有。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三观明文在经。宁不信耶。】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是故我说名曰无明。」
【此即与释论谁老死义同。故知是生空境。】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恼。」
水守湿性。不应冰。不应波。火守热性。不应贞。不应
𦦨。风守动性。不应持。不应触壁而止。一大既有三
性。非都坚。非都湿。非都热。非都动。失本性故。则是
不实。不实故空。请观音云。地无坚性。水性不住。火
从缘生。风性无碍。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即其义也。】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以是因缘我说诸大从本不实。」
【本自不生者。即法本性。不生不灭。非空非假观也。
体其元不生。中无和合。末亦不空。元无四大。四大
何得而生。元既不生。中那和合。四大既不和合。宁
得五阴和合。大阴既不和合。那得法空。本自不生
不灭。非是观智令其不生不灭。即事而理。此之谓
也。以是因缘者。观与理冥。达即空即假即中。】
「和合而有。」
【和合而有。即法而假也。既本体不实。那得大阴。此
繇无明业因。托今遗体之果。故有四大五阴。即是
迷惑因果而有。此法有故。体有非有。亦非有非非
有。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三观明文在经。宁不信耶。】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是故我说名曰无明。」
【此即与释论谁老死义同。故知是生空境。】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恼。」
362-A¶ 第 557b 页 X20-0557.png
【此即与释论是老死义同。故知是法空境。例应有
三。谓行即空假中。乃至老死即空假中。特是文略。
得意可知。然十二因缘。经论不同。或三世。或果报。
或一念。今经不论此等。但以假名无明为生空境
行识色心等为法空境。如捉火烬。闇中舞之。圆轮
相续。团团不断。火者实法也。轮者假名也。众生长
夜。著于假名。舞烬不息。迷于阴入。薪火不息。十二
因缘。何繇可尽。若知轮依于火。止手则无轮。火赖
于薪。除薪则无火。轮火双无。生法二空也。】
「众苦行业不可思议生死无际轮转不息。」
【众苦行业指上生法。当体妙故。不可思议。若生若
法。皆非空有。如是体达。名为中观。此观不见生死
轮转。有际有息。即法界故无际。皆常住故不息。】
「本无有生亦无和合。」
【上句是生空。下句是法空也。】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前不善思惟。致今名色。今不善思惟。复有未来老
死。(云云)斯乃举病必对于药。假观彰矣。更为钝根。
说空观相。若假名自生。不须实法。若繇法生。非假
名生。若假实合生。应有二假。若离假实。则无是处
今之假名。但有名字。名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
自有。以不可得故。是名观假名空。观实法空者。若
名色自生。不应待业。若业能生。罗汉有业。何故不
生。若业果共生。各有名共。各无宁共。若无因缘生。
362-A¶ 第 557c 页 X20-0557.png
则无是处。既不得生。亦不得不生。亦不得亦生亦
不生。亦不得非生非不生。亦不得灭。亦不得不灭。
亦不得亦灭亦不灭。亦不得非灭非不灭。无灭无
生。名为无生。无生故假名坏。假坏故则六十二见
坏。见坏故实亦坏。既不然火。是则无烟。日中舞烬。
是亦无轮。是略示空观相。假观。中观。具如止观破
法。行者应知。】
「我断一切诸见缠等(至)證无上道微妙功德。」
【一切诸见者。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等。故言一切。此
是生空观成也。以智慧刀者譬智慧利用。上譬断
见。下譬断烦恼。缠者。别名十缠。即瞋。覆。睡眠。戏。掉。
无惭。无愧。悭。嫉烦恼网者。通明十使。网有罗罩之
失。舍有覆闇之过。达阴空寂。闇障不能盖。裂网破
坏。网罥不能碍。此是法空观成也。二乘所断。是通
见缠。菩萨所断。是别见缠。而言佛断见缠者。若通
若别。究竟尽在于佛也。證无上道者。生法二空。正
道满也。微妙功德者。生法二空。助道满也。】
「开甘露门示甘露器(至)令诸众生食甘露味。」
【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
光。譬诸佛断德。住大涅槃。真常乐我净用。知是断
德满也。然此义意。复欲通对华严诸位。开对十住。
示对十行。入对十向。处对十地。食味对妙觉。佛地
果圆。断德巳满。慈悲力大。能为众生。开于十住。示
十行。入十向。处十地。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断德化
不生。亦不得非生非不生。亦不得灭。亦不得不灭。
亦不得亦灭亦不灭。亦不得非灭非不灭。无灭无
生。名为无生。无生故假名坏。假坏故则六十二见
坏。见坏故实亦坏。既不然火。是则无烟。日中舞烬。
是亦无轮。是略示空观相。假观。中观。具如止观破
法。行者应知。】
「我断一切诸见缠等(至)證无上道微妙功德。」
【一切诸见者。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等。故言一切。此
是生空观成也。以智慧刀者譬智慧利用。上譬断
见。下譬断烦恼。缠者。别名十缠。即瞋。覆。睡眠。戏。掉。
无惭。无愧。悭。嫉烦恼网者。通明十使。网有罗罩之
失。舍有覆闇之过。达阴空寂。闇障不能盖。裂网破
坏。网罥不能碍。此是法空观成也。二乘所断。是通
见缠。菩萨所断。是别见缠。而言佛断见缠者。若通
若别。究竟尽在于佛也。證无上道者。生法二空。正
道满也。微妙功德者。生法二空。助道满也。】
「开甘露门示甘露器(至)令诸众生食甘露味。」
【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
光。譬诸佛断德。住大涅槃。真常乐我净用。知是断
德满也。然此义意。复欲通对华严诸位。开对十住。
示对十行。入对十向。处对十地。食味对妙觉。佛地
果圆。断德巳满。慈悲力大。能为众生。开于十住。示
十行。入十向。处十地。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断德化
362-A¶ 第 558a 页 X20-0558.png
他。二义俱成也。又对般若四智。开对道慧。示对道
种慧。入对一切智。处对一切种智。食味对佛住大
涅槃。以大悲令众生。得此四智。于果地断德。义亦
无妨。又对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良繇佛德圆
满。能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众生佛知见也。
于断德义亦显。又涅槃云。常乐我净。于果断最便。
如前释(云云)。】
「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然大法炬雨胜法雨。」
【举四譬者闻法之益。实自无量。略举四譬。别有所
拟。吹螺是改号。譬佛说小乘法。改凡夫苦忍之凡
性。入圣人之正性。说大乘法。改凡圣之偏性。入中
道之圆性。通七地。别初地。圆初住。皆是改号之位。
从偏以入中也。击大法鼓者。击鼓诫进。肃众前驱。
此譬佛说法。督进深行。小乘位在修道。通在八地。
别在十行。圆在初住。此诸位。以闻法力。咸进真修
道也。然大法炬者。炬能自照。亦能照他。譬佛说法。
令自他双益。如千年闇室。一灯能了。又如一灯然
百千灯。闻法之力。自他俱益。亦复如是。通八地。别
十向。圆亦在初住。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益之位
也。雨胜法雨者。雨能成熟。农夫加功。扶疏益寡。时
泽一降。华果敷荣。喻如众行虽复勤修。发趣事弱。
闻佛说法。增道损生。任运成熟。自然流入萨婆若
海。此并在双流位中。义如上说。皆言大者。说大法
也。通途解释。明大非小位尔。】
种慧。入对一切智。处对一切种智。食味对佛住大
涅槃。以大悲令众生。得此四智。于果地断德。义亦
无妨。又对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良繇佛德圆
满。能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众生佛知见也。
于断德义亦显。又涅槃云。常乐我净。于果断最便。
如前释(云云)。】
「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然大法炬雨胜法雨。」
【举四譬者闻法之益。实自无量。略举四譬。别有所
拟。吹螺是改号。譬佛说小乘法。改凡夫苦忍之凡
性。入圣人之正性。说大乘法。改凡圣之偏性。入中
道之圆性。通七地。别初地。圆初住。皆是改号之位。
从偏以入中也。击大法鼓者。击鼓诫进。肃众前驱。
此譬佛说法。督进深行。小乘位在修道。通在八地。
别在十行。圆在初住。此诸位。以闻法力。咸进真修
道也。然大法炬者。炬能自照。亦能照他。譬佛说法。
令自他双益。如千年闇室。一灯能了。又如一灯然
百千灯。闻法之力。自他俱益。亦复如是。通八地。别
十向。圆亦在初住。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益之位
也。雨胜法雨者。雨能成熟。农夫加功。扶疏益寡。时
泽一降。华果敷荣。喻如众行虽复勤修。发趣事弱。
闻佛说法。增道损生。任运成熟。自然流入萨婆若
海。此并在双流位中。义如上说。皆言大者。说大法
也。通途解释。明大非小位尔。】
362-A¶ 第 558b 页 X20-0558.png
「我今摧伏一切怨结竖立第一微妙法幢。」
【怨结者。四住是二乘怨结。五住是菩萨怨结。魔为
烦恼主。伐树去根。化物须降主。若不降魔。化道不
畅。降魔之法。须用神通。譬如胜怨。乃可为勇。非法
王不坏。法王胜者。是时化道得立尔。竖法幢者法
幢三昧也。高出众行。为众行之望。如兵望麾也。三
德不纵不横。故言微妙。】
「度诸众生于生死海永断三恶无量苦恼。」
【此是初弘誓。永断三恶。即三恶道也。须约十番论
度论断。】
「烦恼炽然烧诸众生无有救护无所依止。」
【此是第二弘誓。须明五住。烧十界生。】
「我以甘露清凉美味充足是辈令离焦热。」
【此是第三弘誓。当分而论。四种甘露。跨节而谭唯
一圆常。】
「于无量劫遵修诸行(至)金银琉璃种种异物。」
【此是第四弘誓。无量劫者。积功高也。遵修诸行者。
摄法广也。此中指檀为四谛。檀对于悭。悭贪自蔽
是集。集业招果是苦。檀能破悭是道。悭灭是灭。不
独行檀具于四谛。五度皆然。五不依谛。则不动不
出。何度之有。复须知今依无作谛。又论云。若菩萨
行檀度。能生六度。是时名檀度满。云何布施生檀
度。有下中上。若以饮食粗物软心布施名下。能以
衣服宝物布施名中。若以头目血肉国财妻子布
362-A¶ 第 558c 页 X20-0558.png
施名上。云何施生尸度。菩萨思惟。众生不知布施。
后世贫穷。故行恶。若行布施。后世有福。无所乏短。
则能持戒。云何生忍度。菩萨施时。受者恶骂。若大
求索。若不时索。或不应索而索。是时菩萨思惟。我
今布施。欲求佛道。亦无有人。使我布施。我自为故。
云何生瞋。如是思惟巳。而行忍辱。云何生进度。菩
萨布施时。常行精进。欲行二施。勤求财法。以求足
之。云何生禅度。菩萨施时。能除悭贪。而行一心。渐
除五盖。是名禅度。又心依布施。入于初禅。乃至灭
定。云何生智度。菩萨施时。知有果报。而不疑惑。能
破邪见无明。又分别净不净施。得报不同。是名生
智。故云檀义摄六也。馀之五度。亦互相摄。非今文
意。故且论檀。六之首故。摄生便故。舍身命财。与后
际等。俱不坏常住。名波罗蜜。竖高横广。故言遵修
诸行也仍须了知既谭果后行檀利物。行人岂不
即闻而修耶。】
「金光明经卷第一」
金光明经科注卷第一
后世贫穷。故行恶。若行布施。后世有福。无所乏短。
则能持戒。云何生忍度。菩萨施时。受者恶骂。若大
求索。若不时索。或不应索而索。是时菩萨思惟。我
今布施。欲求佛道。亦无有人。使我布施。我自为故。
云何生瞋。如是思惟巳。而行忍辱。云何生进度。菩
萨布施时。常行精进。欲行二施。勤求财法。以求足
之。云何生禅度。菩萨施时。能除悭贪。而行一心。渐
除五盖。是名禅度。又心依布施。入于初禅。乃至灭
定。云何生智度。菩萨施时。知有果报。而不疑惑。能
破邪见无明。又分别净不净施。得报不同。是名生
智。故云檀义摄六也。馀之五度。亦互相摄。非今文
意。故且论檀。六之首故。摄生便故。舍身命财。与后
际等。俱不坏常住。名波罗蜜。竖高横广。故言遵修
诸行也仍须了知既谭果后行檀利物。行人岂不
即闻而修耶。】
「金光明经卷第一」
金光明经科注卷第一
362-A¶ 第 559a 页 X20-055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