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寿量品¶
释寿量品¶ 第 401c 页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卷第三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 释寿量品

观经疏中释寿量义与今文句辞意大同其间或有
语句小异至下临文具为点出于中为二初释品题
又为二初正释次总结初又为二初正释次重解初
文为二初约圆论三佛释次别约报身释初文为二
初正明圆论三佛又为二初约理本明三身寿量俱
亡佛本者理本也无身者亡三身也无寿者亡三寿
也无量者亡三量也三身寿量俱不可得如辅行云
三谛无形俱不可见也四明云但无有相随情之三
非无性具微妙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净秽法门
若一向无何异小乘所诠真理(云云)今谓性具身寿只
是假名相说若非假名相说安有性具身寿此文正
谈佛之理本三身三寿三量俱亡何得滥同性具身
寿立法之义释签云因果既泯理性自亡又云亡净
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由了染净空中
自亡又云一尚无一岂有九三金錍亦云虽一一遍
亦无所在义例又云对华说空空无名字以此细推
诸法皆尔斯等格言岂是小乘所诠真理何得谓之
真佛究竟净秽法门一尚无一岂有性具之三乎霅
川义章虽巳破之余患世迷故兹击节耳非敢人情
也。

随顺世间下次约随缘明三身寿量俱立文为三初
释寿量品¶ 第 402a 页 X20-0402.png
总明理本虽无随世则有假名诠辨故曰而论既云
随顺世间而论三身寿量是则随智随情随情智等
不可不辨何者约理本无随智等三约事则有三种
之相故止观云若为缘说不出三意即其證也故知
若非随世而说是则法身名字尚无岂有报应之可
得邪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不其然乎若乃不得而得
三身究然自是随世假立之耳不可滥同理本寂灭也
法身下次别释文为三初释法身寿量文为二初正
释文为三初释法身文中先释法字故云师轨法性
也法者则也师者轨也轨者法也涅槃所谓诸佛所
师所谓法也次释身字故云还以法性为身也以身
无别身全是法性故也身者聚义法身即是理法聚
也即下文云一切智为头第一义谛为髻等也此身
非色质等总而简之故云非色质非心智别而简之
故云非阴界入等以阴界入三科虽异不出色心故
也亦可谓之约五阴简故非色心五阴既尔界入亦
然兼而举之故云非阴界入也法身是理阴等是事
理事常分是故法身非色心等即诸文中不即义也
故不可以不离难之此正简于胜劣两应以由胜劣
两应不出色心故也色有形体是故云质心有觉知
所以云智问何故不简自受用报答中边对辨其实
须简今约事理智与体冥顺于下文报身之义是故
但简胜劣二应须知劣应唯在同居秽土分段生身
胜应通于同居净土分段生身及以界外法性尊特
释寿量品¶ 第 402b 页 X20-0402.png
良以尊特他受用报亦名胜应故也言强指者犹假
立之谓也既非阴等色心诸法只得强指法性为身
耳何者理本无身随世则有故云强指法性为身法
身既尔法寿法量例之可知妙玄既判仁王经中法
性五阴名为俗谛而四明以常住五阴释今法身是
则法身欲为阴入之所摄持灼然违戾大师之说。

法性寿下次释法身之寿法华文句云寿者受义真
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者简
非应身之寿也故法华文句释应身之寿云一期报
得百年不断故名为受辅行云一期曰寿连持曰命
寿暖识三未曾相离暖即是身寿即是息由有息风
连持此身方名一期报得不断应身之寿既是报得
命根连持不断而法身之寿非此岂非简于应身之
寿但须了知今文报得命根连持不断兼于胜劣两
应耳不迁者不为三相之所迁移也不变者不为四
心之所变动也三相四心名虽通小不迁不变理唯
在圆。

此寿下三释法身之量法华文句云量者诠量也诠
量法寿之量非长量也亦非短量者非劣应之短量
也故下文释应身量云应同长短为量也无延无促
者只是非长非短耳故法华文句云缘长同长缘促
同促也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故云法界同虚空量孤
山云法报体一双非两应斯言尽美但将应身定是
有量未为尽善耳。

此即下次结示此即非身者非
释寿量品¶ 第 402c 页 X20-0402.png
色心阴界入等胜劣二应也之身者指法性为之身
也之字但是语助而巳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例此可
解。

次释报身寿量文为三初修行所感以立报名文为
二初正立酬因曰报身亦聚义即智法聚也报身之
果既是酬因故得报身是修行所感也修行者修子
之行也所感者感果也果有二种一习果二报果感
习果者如妙玄云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智
德习果了因所感也感报果者亦如妙玄云大般涅
槃断德报果缘因所感也法华下次引證者引法华
證智德习果也引涅槃證断德报果也引法华者文
句具引经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
寿命无数劫记云初句證报体次句證报因次句證
报用次句證报力今文且引久修业所得以證报因
耳亦可将于久修證因所得證果引涅槃者大般涅
槃即是断德亦由因中修道得此断德故也既言修
行所感正是自受用报若他受用报亦名为应如下
应身六能之中常寿无量是也又止观云不生不生
名大涅槃修道得故仍释之曰果由因剋故言修道
得故断德巳圆无明不生智德巳圆般若不生次言
不生不生也。

如如下次明智契于境故有报身者智契于境果满
名报若不尔者一切众生无不圆满何须修行方始
感报故卢舍那翻为净满正约自报若乃翻为光明
释寿量品¶ 第 403a 页 X20-0403.png
遍照正约他报又复两翻俱通自他然他受用亦报
亦应应非无智故得胜应亦名报身也言如如智照
如如境者文句记云境智各双言之者只是能如如
于所如所如如于能如此用金光明意也故辅行引
金光明第一云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故境界清
净智亦清净处即是境境智俱净又云法如如智如
如即是境智相称故也境如如于智智如如于境是
故境智各言如如也今谓所如如于能如故云如如
智也即是境如如于智也能如如于所如故云照如
如境也即是智如如于境也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
相冥者正明能如如于所如智如如于境也智慧是
能如法性是所如法性是法身智慧是报身亦应更
云如如境发如如智文无者略耳法华文句云以如
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智冥境为受记云由冥
故发发方名报如两盖相应者法假喻彰故云如也
应者当也即是相当相称故也法华文句云境既无
边智亦如是函大盖大记云函譬境也盖譬智也由
相称故有含藏用所藏之物方住外资今谓外资即
是下文大用六能也冥者韵集云暗也今谓相冥犹
相合也所譬境智相称相合其义是一但是举其函
盖水乳两事为喻耳不可于中别生异论若谓不然
法华文句但举函盖如何消之。

法身下三例法身之境以释报身寿量菩提智慧既
与法性相应相称故得例于法身寿量以释报身寿
释寿量品¶ 第 403b 页 X20-0403.png
量也于中为三初释报身法身非身非不身者前法
身文中云非色非心等语犹通总至今文中方乃别
简言非身者非胜应之身也非不身者非劣应之身
也不亦非也此用孤山之说也四明云非身非应身
也非不身者非报身也今所不取是故须知法身既
乃双非胜劣智契法身亦非两应故云智既应冥亦
非身非不身也强名(去声)此智为报身者智与体冥既
非两应克论报身必须指召故以智慧而为报身故
知强名即是假立诠召之辞也。

法寿下次释报身之寿前法寿文中但云非报得命
根连持等今文乃云非常非无常故知亦是总别之
异耳观经疏云法寿非寿非不寿者今文非常即彼
文非寿也今文非无常即彼文非不寿也非常者非
胜应之常也非无常者非劣应之无常也智冥法寿
亦非常非无常准斯可见四明云非寿者非应寿也
非不寿者非报寿也若尔今云非常非无常岂可亦
作先应次报而释邪四明又解下文六能常寿是报
无常寿是应前后矛盾学者知之强名常为寿者智
冥于境既非两应克论报身之寿正是于常故也观
经疏云强名非寿为寿者以前法身寿量之后既结
示云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故得例于
法身寿量之境以释报身寿量之智所以报身寿量
亦是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而言非寿者
非即无也是则下文谓之强名无量为量者即不量
释寿量品¶ 第 403c 页 X20-0403.png
之量也前文谓之强名此智为报身者即非身之身
也故知此句云强名非寿为寿与上句云智既应冥
亦非寿其语虽同其意永别何者以上句云智既应
冥亦非寿乃是所非之寿故也所非之寿既尔所非
无量亦然思之。

法量下三释报身之量前释身寿中皆先胜次劣今
释中乃先劣次胜故云非量非无量也文体从便先
后无在人不见之一向作于先应次报对当消释深
不便矣前法身量文中云非长量非短量今文云非
量者即前非短量也非无量者即前非长量也法量
既尔智冥亦然强名无量为量者智冥法量既非二
应克论故身正是无量故法华文句云境既无量智
亦如是故法报体一即境智无量而双非两应即非
身非不身等。

三释应身寿量文为二初正释应身寿量文为三初
释应身观经疏云应同万物为身也物身非一故云
万也应亦随之故云同耳次释应身之寿三释应身
之量法华文句云应身同缘长同长缘促同促云云
自彼于我何为文句记云应身同缘者明功能也次
缘长下明应用也三云云下明应即体也。

智与体冥下次明应用由法报而起文为二初总明
境智和合能起大用又为二初正明妙玄云藏通两
教但云齐业齐缘不得非长非短而长而短别圆地
住得非长非短而长而短今云智与体冥即非长非
释寿量品¶ 第 404a 页 X20-0404.png
短也能起大用即而长而短也而长故名为胜应而
短故名为劣应虽有胜有劣莫不皆是无方大用是
故释迦五时始终寿年八十乃是智与体冥能起大
用随同居土之机现劣应之短(文句记云实位补处辅应化佛示历五味
由是明之五时说法始终之相但是分段应化生身耳)弥陀随同居净土之机
现胜应之长虽有长有短只是分段生身佛佛不同
耳若乃界外法性尊特他报胜应常住之寿佛佛皆
同则无优降差别之异也是故十方三世诸佛但同
舍那一尊特耳的无三品四品之殊也是则三土胜
劣长短皆是智与体冥能起大用矣四明云依业识
者不但睹报亦能见应以知全体起二应用故现大
小无非尊特今谓不然何者法华文句云体即实相
无有分别(空中为体即法报相冥故非长非短)用则立法差降不同(妙假
为用故应同物身即而长而短)若许全体起二应用是则胜劣终自
炳然何得谓之随现大小无非尊特二用既皆全体
而起何得唯谈尊特胜应不许分段劣应生身若许
分段劣应生身名为大用何故不许法华教生乃是
生身若谓生身但在藏通法华短中分身侍者地涌
菩萨妙音东来问讯起居少病少恼岂可问讯藏通
生身若谓问讯尊特身者大论那云但问生身不问
法性尊特身邪妙玄那云生身示病法身无疾邪况
玄签云法身菩萨进道无定或从生身佛边闻法进
道岂是藏通生身之佛邪或从法身如大论云法性
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此约界外得作此说莫是则
释寿量品¶ 第 404b 页 X20-0404.png
溪不晓中道感应即劣是胜乎是知若不约于界外
说尊特身无有是处四明不知便将界内分段生身
以为尊特又谓尊特有病有恼遂将舍那藏尘相好
定是分段生灭之身此则灼然胜劣不分报应莫辨
矣。

如水银下次引證者此引菩提流支法界性论中文
也于中为二初喻水银和真金者喻智与体冥也能
涂诸色像者喻能起大用也功德下次合功德和法
身合上句也处处应现往合次句也。

能为身下次别示应用之相不同文为二初双明二
用不同前明法报体一故双非两应今明二用不同
故委示六能然前文中及观经疏明法报双非中身
寿次第与今全同量与无量与今则别何者以前文
中及观经疏明双非中先言非量次言无量次言有
量故也上文既云智与体冥能起大用故知今文身
非身等正是别圆地住巳上乃至妙觉分满之用化
复作化不可滥同藏通两教齐业齐缘终归灰断也
四明云此二应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机依事业二
识而见恐未可也何者以起信论及今文句前文释
佛正约四教大小机分真中二理事业二识所住所
见今文正约别圆地住乃至妙觉法报体一而有六
能之用故也且前藏通真理事识岂有全体之用化
复作化者哉应知上文法报双非胜应则兼界外尊
特及以同居净土生身劣应但在同居秽土八十七
释寿量品¶ 第 404c 页 X20-0404.png
百分段之躯今文与前意则稍别何者弥陀虽是胜
应之长但是分段实有斯限还属无常有量收之是
故今文专约界外法住尊特他受用报胜应之身常
寿无量以对界内同居净秽分段胜劣非身无常有
量而分六能之义也界外尊特身常无量如大论云
法性身佛光明无量色像无边尊特之身犹如虚空
为法性身菩萨说法听法之众非生死身何况佛耶
释签判云此约界外得作此说若同居净秽分段胜
劣非身无常有量如下文中有量有二义是也问四
明云身是生身非身是报引小般若佛说非身是名
大身今何不取答彼经非身自是空理今文非身乃
属应用体用不同所以不取问若准释签定判尊特
唯在界外者界外同居岂不现于尊特之相答界内
所现还是现于界外之相耳良以尊特光明色像无
量无边本非同居之相故也然于界内现界外相有
分全如华严藏尘相好分如方等般若法华于丈六
身三十二相随现一相二相三相等尊胜巍巍以表
所说实相法身故净名疏解现相序于是委明华严
方等般若法华四度现于尊胜巍巍是以法华文句
云从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乃至以佛舍利起塔名现
相序故知如来放光即是现于胜应又辅行云引出
宅巳示尊特身说难思法弹斥洮汰得授记莂然则
现变虽是尊特至于收摄还是生身是故法华定起
收光以至下文神力品中现神变巳还摄舌相等即
释寿量品¶ 第 405a 页 X20-0405.png
其意也非谓界内分段丈六生身不须现起便是尊
胜故须现之方名尊特故法华云现神变相放大光
明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云云)孤山谓身常无量是
山斤海渧胜应之长(即同弥陀有量之无量也)非身无常有量有
二义作释疑消之乃云身常无量是有量之无量其
实有量也斯盖孤山不晓今文六能之义是约界外
法性尊特与界内分段生身对分故也若依孤山专
约同居胜劣两应以消六能是则界外尊特胜应摄
属于何岂可界外尊特胜应不是大用六能收之而
云应身定是有量者殊乖界外尊特胜应身常无量
矣有此不便故不取孤山也况下文中自于有量开
为二义何得反作释于无量伏疑消之且弥陀既是
有量之无量何得不许是有量中收邪若不许者下
文那云实有期限孤山又谓弥陀胜应毫若须弥目
如大海正是地住所见之相斯又不可何者以上品
上生便得见佛色相具足是道种性在于地住巳前
故也。

有量有二义下次单明有量长短者法华文句约四
句中今此即是初后二句实有量而言无量如阿弥
陀实有量而言量如释迦八中唱灭也于中为二初
正明辅行中引诸观音疏云释迦弥陀俱有生法二
身于生身中随化缘故此寿有量彼寿无量今文正
论二佛生身胜劣长短即是诸观音疏生身有量无
量矣若乃二佛法身无量即是上文身常无量法性
释寿量品¶ 第 405b 页 X20-0405.png
尊特彼此无殊也今初一句即双标也既举有量有
二义则无常非身皆有二义也以同居净秽分段胜
劣不同故有长短之异若乃界外法性尊特身常无
量佛佛皆同定无优降差别之殊也次两句即双列
也。

次如七百下即双释也七百阿僧祗者释签引首楞
严经下卷坚首菩萨白世尊言佛寿几何何时入灭
佛告坚首东方去此三万二千佛土国名庄严佛号
照明庄严自在王如彼佛寿我寿亦尔坚首又问彼
佛寿命几何佛告坚首汝自往问彼当答之坚首于
是往彼而问彼佛答云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
者我寿七百阿僧祗劫释迦亦尔坚首还此向佛说
竟阿难乃云如我解佛所说彼佛即是释迦异名佛
告阿难汝承佛力乃知是事乃至上方有土名一灯
明等并是释迦分身(虽云分身不同法华集分身佛)此指释迦亦于
别国出现于世寿有七百阿僧祗劫若出娑婆但齐
八十耳又此娑婆一期始终虽是八十若论机见
复不可定如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座中无央数众或
见佛入涅槃或见住世一劫等然七百僧祗望于八
十虽则是长凡夫心智亦可算数故是有量之量也
山斤海滴(都历切水满也字应作渧都计切)实有齐限凡夫所不知
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此是有量之无量者此
明弥陀释迦皆有生身胜应之长也山斤海滴实有
齐限者实有量也凡夫所不知者而言无量也量物
释寿量品¶ 第 405c 页 X20-0405.png
尚非思算所知如来之寿安可图度是故谓之无有
能算释尊寿命故以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而为
类同显于今经如来之寿如山斤等无有能算亦是
实有量而言无量耳则不可引法华文句第二句云
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报身之义而为
妨也良以法报体本乃是所况所达耳而生身应长
如山斤海滴不可数知乃是能况化用故也欲详斯
旨下更料简(云云)若尔劣应之短何独释迦弥陀亦有
故大论云释迦更有清净国土如安养界弥陀亦有
不严净国如娑婆界涅槃亦云西方去此三十六恒
沙有国名无胜所有庄严如安养界我于彼土出现
于世应知弥陀不独寿量人天莫数身相光明菩萨
声闻皆非人天之所知也故小本云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
声闻弟子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故十六观经第九佛身观云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
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
青白分明乃至下文杂想观云如先所说无量寿佛
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故知弥陀身相光明
寿命等事皆非凡夫心力所及十六观经及以小本
既皆不是凡夫所及验知皆是有量之无量矣。

问安养既是净土何故乃有生身答文句记云女人
恶道无量寿国二种俱无故知但是化生之身耳言
释寿量品¶ 第 406a 页 X20-0406.png
胜应者望此释迦丈六卑劣故彼弥陀六十万亿乃
名胜应观经疏云无量寿佛是所观胜境即其意也
问法华文句云实有量而言无量弥陀是也孤山云
观无量寿佛经实是有期限之有量而题云无量故
云实有量而言无量也四明破云刊正记中错引彼
疏彼疏云实有量而言无量者自指大小二本弥陀
耳以大小二本通被三乘故有生身有量之无量也
若十六观经六十万亿八万相好唯被圆人正是尊
特无量之无量矣霅川破云刊正所引其义非错三
家异同备在方册知何去就永祛疑滞答四明之记
深为未使何者释迦弥陀十方诸佛分段生身则有
胜劣长短优降名号不同身量殊异若乃界外法性
尊特但同是一耳则无差降也故下文云若见四佛
佛身不同即是应佛弟子众多故若见四佛同尊特
身一身一智即是常身弟子众一故观经正说同居
净土弥陀身高六十万亿八万相好此与东方阿閦
如来三十二相灼然不同何得谓之是尊特身观经
疏云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又云阿弥陀无量寿
彼此方言由是而知方言虽异只是同居净土胜应
生身之佛耳是故天竺名阿弥陀此方乃称无量寿
也故此但约实有量之无量而劝耳不约实无量而
译也何者以实无量是法性尊特乃约卢舍那翻为
光明遍照故也弥陀翻名既尔释迦翻名准知故不
可以释迦弥陀生身胜劣滥同舍那法性尊特良由
释寿量品¶ 第 406b 页 X20-0406.png
此也四明不晓便将释迦丈六劣应下六观经弥陀
胜应八万相好名为尊特大小二本阿弥陀佛谓之
生身灼然报应混沌不分根本之讹发自于此致使
所谈诸文寿量悉皆颠辞而四方学者遭其所惑仅
六十载莫能牵复诚可悲哉文句记云近代翻译法
报不分三二莫辨宜熟思之况今文句及观经疏法
华文句皆谓弥陀是生身有量之无量何曾独简十
六观经而专指于大小二本若谓专指大小二本且
小本云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此
与观经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相
去几何而辄判彼为生身以此为尊特若谓观经身
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与大论中法性尊特身
量无边其义同者且小本云光明寿命无量无边非
是算数之所能知何故不同大论尊特常寿无量邪
观经既云身高六十万亿由旬复云如先所说身量
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故知但是六十万亿由旬
之身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名为身量无边耳实有量
也若不尔者山斤海渧尚可知数六十万亿由旬数
量岂可不知邪弥陀身量六十万亿但是生身有量
之无量文义照然如何自迷辄斥他人据何等义名
为生身惜哉斯言驷不及矣。

问四明云观经第九观于佛身第十即观观世音身
而观世音补弥陀处乃是别圆补处彰佛无量不同
藏通补处显佛有量又云观音补法身处愈彰尊特
释寿量品¶ 第 406c 页 X20-0406.png
无量之无量矣未审此说是邪非邪答此说非也释
签中解无边身菩萨云身实有边名为无边如阿弥
陀寿实有量而名无量若寿无量如何得有观音补
处由是而知观经观音但补弥陀分段生身有量之
无量处耳何得谓之别圆补处彰佛无量释签既云
若寿无量如何得有观音补处验知尊特常寿无量
定无补处劫国之异于何不见辄谓观音补法身处
愈彰尊持无量之无量邪又法华文句云实无量而
言无量乃是遮那中道法身何得却将他报尊特常
寿无量滥作法身无量之无量而说邪。

问他报尊特于四句中是何句收答是第二句实无
量而言量收谓报身实是无量而品题言寿量故云
如此品及金光明也故此下文及法华文句解寿量
题有通有别通具三身别在报身即其意也孤山云
光明是人天莫数之无量而单题寿量故云实无量
而言量也以第二句对第一句实有量而言无量但
约应身及覆成于二句耳今谓不然何者光明若是
人天莫数之无量而单题寿量名为实无量而言量
者光明纵尔此品如何呜呼若以法华亦是人天莫
数之无量而单题寿量名为实无量而言量者何异
古人前过恒沙后倍上数神通延寿是无常邪况复
所立光明是人天莫数之无量而单题寿量殊乖文
句通别之义通具三身别在报身乃是实无量而言
量耳何得谓之但约应身反覆成于二句邪霅川云
释寿量品¶ 第 407a 页 X20-0407.png
今据生身八万相好判为有量其实大机所解其寿
无量今谓弥陀八万相好生身有量其实然矣大机
所解其寿无量犹自未免生身滥同尊特之过何者
弥陀生身八万相好既是大用岂非大机所解邪岂
可生身唯被小机邪圆顿岂可无生身邪(云云)

应佛皆为下次结示参差者不齐之貌也此正结于
有量二义之长短耳故上文明应身寿量应同长短
及下文云信相偏疑应身有量四佛偏举应佛无量
乃至云纵令知量知无量只是化用等皆是此义即
法华文句中初后二句实有量而言无量实有量而
言量属下三能非身无常有量所收若上三能身常
无量乃是尊特舍那报佛即第二句实无量也故法
华文句三身翻名云毗卢法身舍那报身释迦应身
即今文句三身之义故知今文应同长短但约释迦
分段生身不可滥作法性尊特是知孤山约伏疑释
有量二义谓应身是定有量者深为不便以上三能
乃是尊特实无量故问若以今文应同长短但是同
居分段生身何故六能皆是应用答报通二义有自
有他此以自报智冥法身起二应用他报尊特亦名
胜应是故乃属上三能耳不可滥于释迦应化生身
长短故知若迷报通二义应用进否而欲消今三身
六能任运乖失问尊特胜应是第二句实无量者何
故文句别在报智上冥下应岂非自报答尊特胜应
应非无智报智上冥下应虽尔克论法华报身长寿
释寿量品¶ 第 407b 页 X20-0407.png
正是他报而文句中别约报智上冥法身乃是明于
长寿之由文句记云长寿之由具唯法报法华论意
亦复如是人不见之定作自报灼然违戾记文之说
又文句释常在灵山是实报土以依验正岂非他报
纵据常在是自受用斯乃正当长寿之由故知但是
他受用耳。

然此下三融通文为二初正融通次引文證即一而
三者不横也即三而一者不纵也不三而三故不一
不一而一故不异故不别不一故不并良以若有一
异并别则乖圆顿微妙法体故也言法体者如辅行
云二者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又义例云法与报
应一体无差寂光诸土无二无别体同故虽则相即
用殊故终自炳然故得实意体同用殊良由于此以
由体即实相无有分别故举一即三用则立法差降
不同故胜劣宛尔四明不晓体用混和后之学者望
声传习自谓道真误无量人诚堪悯矣乃会玄文者
乃解今经玄妙玄通之文也引下文證其意可解。

但信相下次结示偏疑应身之有量者生身应短有
量之量如七百僧祇及八十等是也应佛之无量者
生身应长有量之无量如山斤之喻弥陀之例也。

取意下次别约报身上冥下应释。

又一时下次重解文为二初标列次解释文为三初
玄义文为二初正释文为三初释应佛寿量延促期
数者一期之数或延长或促短也次释报佛寿量境
释寿量品¶ 第 407c 页 X20-0407.png
智和合等者即前所谓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等也
三释法佛寿量非多非少者即前所谓非长非短也
非相应尽知者非有量也非相应不尽知者非无量
也以有量则可尽知无量不可尽知故也。

初番下次简示文为三初简示应佛次简示报佛智
称于境境既寂灭无有分别是故智亦无有分别境
称于智明而有分别是故境亦而有分别故有分别
名之为知无所分别名为不知三简示法佛前明法
身双遮故云非可说非不可说今明法身而遮而照
故云深寂不可说方便亦可说也。

次引證文为二初引今文證文为三初證应身此中
引于诸天世人八部之众无能思算山斤海渧不可
数知證量无量全同下文四偈合譬知量无量只是
化用故知四佛止疑之文但约有量之无量耳何则
以由八众不能思算如来寿量知其齐限唯除如来
全与四偈山斤海渧无有能知释尊寿命文意是同
若不尔者正疑之文岂可异于下文四偈合譬之说
而下文释止疑之文约三不应及以八众皆不能量
是释法性不应义者将非佛意多含故有兹释乎(云云)

次虚空分界下證报身三寿不可计下證法身此中
所引寿不可计及上文引虚空分界以證法报亦且
一往泛引流类其实四譬皆是生身之应长耳若不
尔者何故引于山斤海渧證量无量邪次引新本證
者彼经云时婆罗门姓憍陈如欲得如来舍利如芥
释寿量品¶ 第 408a 页 X20-0408.png
子许恭敬供养命终欲得六天富贵安乐果报时栗
车毗王子承佛神力语婆罗门言若欲愿求无量功
德及六天报此金光明诗经之王难思难解福报无
穷二乘不测(云云)不可说等下注云云者意令更引
新本文證慈可说故王子说偈答婆罗门云设河駚
流中可生拘物华世尊身舍利毕竟不可得(云云)

三还源文为三初总明还只是复宗不异源即是还
复归于宗源宗源只是道题三字金光明耳若钝根
人以譬拟法谓金光明况于三身若利根人即法作
譬乃谓三身作金光明今从揽别为总故云还源复
宗耳以金光明是别中之总十八品是总中之别故
以寿量品之别还金光明之总也例准忏悔乃至赞
佛无不咸然细思说之(云云)

次初番下别释文为三初还明义次还光义色大故
般若亦大者即境大故智亦大也三还金义。

夫解
一下三结示也。

既是两时下第二总结也注云云
者初释犹通以观经疏解无量寿亦同于此故次重
释正在今品所以引證还源意在于此故也。

次释品文为二初释初半品怀疑等序分次释后半
品及下三品正宗分初文为五。

初释第三怀疑序文为二初叙意分文分别如上者
如上文云斯乃出经者意谓四佛断疑孤然而起其
文崭绝故引序分安寿量中今从义便不得齐品分
割也。
释寿量品¶ 第 408b 页 X20-0408.png

次随文释义文为二初出人文为四初释出处即指
处如文三字也。

菩萨者下次释明位具存应云摩
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大也菩提道也质帝心也萨
埵成众生也新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翻为觉有情
也。

信相者下次释出名文为二初约教义释能住
人名又为二初约相似之似释言相似者内凡似于
分證如鍮比金若瓜比瓠犹光暖涉海初平也于
中又二初正释铁轮位者璎珞经以铁铜银金琉璃
摩尼等六轮以譬信住行向地等觉六位也次引證
又为二初引文枹(音浮)鼓槌也鼓是下次释意次约真
似之似释言真似者分證之真似于究竟也于中又
二初正释未敢判其高下者以上圣之位本迹高下
不可以凡情局判故也准净名疏应作四句谓本下
迹高本迹俱下初住唯得此之两句本高迹下本迹
俱高妙觉唯得此之两句二住巳上等觉巳还皆具
四句何者二住现为初住是本高迹下二住现为三
住是本下迹高二住现为二住若望初住是本迹俱
高若望三住是本迹俱下乃至等觉准说可知今信
相位不知属何故云未敢判其高下次释难中文有
两番初番为二初难此亦下次释又为二初正释者
先约权行为众故云为疑者作发起人尔次约实行
下不知上故云佛地未了疑无所嫌次法华下引證
者序品如来现变地涌品菩萨出弥勒补处并皆怀
疑大集中有生疑菩萨等者彼经舍利弗问生疑菩
释寿量品¶ 第 408c 页 X20-0408.png
萨言谁为汝作此生疑名生疑菩萨答言菩提心为
我作生疑名所以然者若不发菩提心于佛法中终
不生疑其有发于菩提心者是人则于一切佛法而
生疑惑为欲了知一切佛法故譬如国王最大太子
应绍王位每常咨问治国之法菩萨亦然发菩提心
应绍无上法王尊位亦常咨问一切佛法是故亦于
一切佛法常生疑惑以此因缘由菩提心立生疑名
我从昔来值佛菩萨及善知识未曾不问诸佛妙法
是故我真名生疑也次番又为二初难次答中言通
疑者即通惑中见惑之疑便也言别疑者即别见中
之疑使也霅川问根本无明与别见思为一为异若
一何故妙玄云界内外尘沙障如来藏通别见障第
一义空根本无明障第一义理若异何故辅行云界
外见思障中道邪答别见思即根本无明障空障中
体不二也今谓不然何者止观云若迷实理则有界
外相应独头无明辅行云界外见思诸使合者(既云诸使
合者何得无疑故今谓之十地有别疑也)名为相应直尔障理名为独头
言相应者如云自此巳前皆名邪见又等觉巳来修
离见禅此即界外同体见也方便实报二土五尘为
界外思如此见思必有无明故云相应无明也故知
辅行云界外见思障中道者约相应无明而说也妙
玄云根本无明障第一义理者约独头无明而言也
若乃不论相应无明唯以根本无明与通别见思相
对而分者则通别见思但障第一义空也次约观心
释寿量品¶ 第 409a 页 X20-0409.png
释所住之处准前观解王舍可知。

四释叹德文为
三初分文示意作高位解释者即前所谓真似之位
此似则高也亦应无愧色者谓信相是真似之高信
相岂可惭而不受故云亦应无愧色也令如此辨故
注云云耳供养下次解释文为二初释外供养佛又
为二初约教义释法供养者此文稍略具如净名法
供养品然今文中且以财法相对而辨若无尽意解
颈璎珞供养观音名法施者当知乃是达则即法以
由财中具一切法故财供养即法供养也次约观心
释膏者脂也次释内种善根止观亦云法性法界名
为大地念处观慧名为种子(云云)五善根生者信进念
定慧也三植种下结示相成。

从是信相下明疑文为二初分文次解释又为二初
释疑之由文为三初正示疑由言远由者诸经多云
却后三月当入涅槃言近由者如前文云信相闻深
法疑法既是常人寿那短是故怀疑也本誓击动者
以金龙尊赞叹佛巳复作如是无量誓愿乃至云此
果报当来之世值释迦佛今既于释迦生疑故知本
誓击动耳次释何因何缘通论三种皆名因者谓正
因了因缘因也此文既略者但云因缘也缘了相资
共能显正等者缘了既乃互相资助共显正因是故
正因名之为因缘了合之但名为缘三释方八十年
方者正也。

从复更下次释正生疑文为五。
释寿量品¶ 第 409b 页 X20-0409.png

初释如佛所说不或者或当为惑。

次释有二因缘
文为二初对前辨异前合止行同是缘了者谓前乃
合止行同为缘因同为了因也故万行之缘智慧之
了若毁呰皆名止善方便劝修皆名行善今就止行
自作因缘者于向缘了各具止行一一皆自作其因
缘也不杀是止施食是行此二皆悉各有因缘是故
经云有二因缘乃有不杀止善因缘及以施食行善
因缘也十善下次正释文为二初约因果一途释途
者道也且约一道而巳未能深细故也又一途者犹
一期也亦一往也于中为正初明十善皆具止行不
杀家之止善者不杀即止善放生即是不杀家之行
善也不盗家之行善者施食是行善不盗即止善也
今就下次明止行各有因缘文为三初标示夫命下
次解释文为二初释不杀因缘居然者居谓居处然
即语助宥(千救切)者宽也夫食下次释施食因缘食是
依报者谓饮食是人之所依感报故得之则命有立
也殒(于敏切)者殁也不杀下三结例孤山引旧解云然
此止行有三差别一自二他三自他共一自行者如
云不杀是止放生是行二化他者如云若不遮夺是
止方便劝修是行三自他共即自不作十恶名止劝
他修十善名行初自行中不杀不盗止行二善文句
巳说不邪淫等止行二善者不邪淫是止善礼敬是
行善不妄语是止善行实语是行善不两舌是止善
行和合是行善不恶口是止善行软语是行善不绮
释寿量品¶ 第 409c 页 X20-0409.png
语是止善行有义语是行善不贪嗔痴等是止善行
不净观及慈忍正智之心等是行善也若论因缘者
不起淫心是止善之因离于欲境是止善之缘起礼
敬心是行善之因近贤善是行善之缘馀准思之故
不具记。

此等因缘下三释止疑所以。

此约下次历法究竟
释文为二初结前生后言因果者二善为因得佛为
果于义未允者以向所明止行二善各有因缘于缘
了中但是缘因少分而巳故万行缘因智慧了因止
行二善各有因缘竟自未显是故谓之于义未允允
者当也未允即未当也亦如前释五戒之义大有所
(云云)人天下次正释文为二初释不杀止行文为三
初正释文为二初总示次若遮下别释又为二初约
偏小巳还释文为六初明人天二善次若破下明三
藏二乘二善二若毁下明三藏菩萨二善四若修下
明通教二乘二善五诽拨下明通教菩萨二善四明
云体空字下应云六度方异二乘今谓文中既云通
教菩萨自异二乘故不须加六度两字六若毁下明
别教菩萨二善次若诽下约圆顿释文为二初正释
不杀次圆人下兼明亦杀准前可知不复载释次如
上下指广文为二初正明故大经下次引證三而我
下释生疑所以次释施食因缘文为二初约事法释
施食又为二初约事食释次经言下约法食释经言
即是今经流水品云未来之世当施法食于中为三
释寿量品¶ 第 410a 页 X20-0410.png
初总示文为二初正示世间法味者五戒十善也出
世法味者三乘解脱也出世上上法味者别圆菩萨
所行之道也回邪者别教教道尚名为邪况其馀者
入正者五戒十善是世间之正三乘解脱是出世之
正别圆乃是出世间上上之正也故邪正之言义合
多种也次养卉者百草总名也鞠者养也缯(似登似凌二切)
者帛也绵者精曰绵粗曰絮大论云如国王子在高
危处立不可救护欲自投地王乃使人敷厚缯褥令
堕地不死授以下次别释设饥国人大王之膳文出
法华烦恼为薪等文出涅槃故彼经云舌为酢味无
常咸味无我苦味乐为甜味我为辛味常为谈味烦
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彼破三修故
但三味胜劣相对故成六味故略不说净及不净嗜
(食利切)者欲也此诸下三释生疑所以
次约观心释不杀准前文中此亦应云观一念心断
诸烦恼名之为杀言逆理顺唯圆有之。

三释巳身骨髓血闻文为二初简作非王子饲(亦作饲祥
更切喂也)虎具如下文舍身品说尸毗贸(莫候切交易也)鸽者梵
语具云尸毗迦此翻为与大论云释迦菩萨本作国
王名曰尸毗视诸众生犹如一子时天帝释与天巧
师毗首羯磨欲往试之天帝化为鹰毗首变作鸽鹰
逐鸽至王之腋下鹰语王言还我鸽来王曰汝何所
食鹰言我食血肉王即称鸽鸽身转重王肉渐轻王
乃以手攀称尽对于鸽诸天叹云为此小鸽如是救
释寿量品¶ 第 410b 页 X20-0410.png
之真菩萨也于是身肉平复如本非拾巳身者以父
母遗体乃是虚妄他物故也次巳身者下正释法性
实相为巳身者此非虚妄他物故得名为巳身也众
生无始迷法性故不觉巳身但认化物故有生死相
续无穷非特非犯者忘于持犯之相也非谓不持名
为非持檀忍等应是肉者以释论中但云皮血骨髓
是故大师义加檀忍等为肉也。

四将此下释充是饱满饥饿众生。

王馀饮食下释况馀饮食文为三初正释次法华下
引證文句云佛慧是深非馀六方便是馀非深别教
次第是馀亦是深然初正释但以人天二乘为馀者
以别教是馀亦是深故且置之耳示教利喜者大论
云示者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者教人舍恶行
善利者为说法利引导令出喜者随其所行叹之令
喜故以此四庄严说法三如来下释生疑所以随他
即随情也随自即随智也然随他等三种意语四教
三接并皆有之广如止观乃妙玄等又复藏通虽有
三种束而言之但名随情说他意语入通去束之但
名随自他意圆教但名随自意语既通四教乃三接
等四门四悉种种不同是故皆云无量无边此则通
释况馀饮食及巳身等生疑所以也。

次释第四现瑞序文为二初释结前开后言大士者
大则简小士者事也运心广大能建佛事也亦云上
士及开士等(云云)此一句谓句逗义通长短今此乃以
释寿量品¶ 第 410c 页 X20-0410.png
一十二字为一句也至者到也故云彻到心源等也
观心既然观佛亦尔故言念佛者故知念即观念也
又以念持慧故以观佛释念佛也法性虚空只是心
源实际耳。

从其室下次正释现瑞文为二初释瑞相之意又为
二初正释瑞者密报相者表发法华文句及净名疏
释现瑞序其意咸尔人情分别以密报为瑞奇异为
相相何所报常果玄赜说之至难人情悠悠不能尊
重先以异相骇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渴仰故以异
释相以报释瑞又复应知瑞又是相故云瑞相瑞是
能表即报也若不表报瑞相从施状似初耀时众何
殊精魅外道故一家释瑞必有表报表报之瑞非下
地所测是故云密耳是知若得现瑞表报之旨终不
滥将分段生身涅同界外法性尊特以净名疏中释
现瑞序乃明四处现于胜应尊特故也故法华别序
三双六瑞如来放光即其义也(云云)

次料简中文有两番初番为二初问次答次番亦二
初问次答为二初总示次若瑞下别释又为二初释
别在信相又为二初正释次举譬张家降瑞喻别在
信相所感也宁得王家受福喻非他人所招也次虽
然下释通由众缘又为二初正释既云无容独善岂
非通由众缘次法华下引證可解。

次就文下释瑞相之文自分四段初分文次别相为
十下明所表问此经下三料简文有两番初番为二
释寿量品¶ 第 411a 页 X20-0411.png
初问次答次番又为二初问徵者召也證也非者形
兆也朕(直引切)兆也后相者总相表因成一果也前相
者表十地因成也岂令十信顿发极果安可等觉退
为十地次答中言经家者集经之家即阿难也从容
(上七恭切)剋者定也断(丁贯切)既云前后皆沾则真似两因
分极二果无所妨也别相有十下第四别释文为二
初释别相所表又为二初标列氛氲(上符分切下于云切)者玉
篇云祥气也次此之下解释文为三初约各表一地
释文为二初云所表之意斐亹(字体俗正作亹)者文彩之貌
谓以文彩仿似拟识求其大纲耳不可责其委细也
次其室下正明所表文为十段随文消释并可知之
注云云者一者表十地止可斐亹拟议不可责其备
悉二者且从次第竖说以次文中自明一一地中皆
具诸地功德三者十地对于十度且从教道有此诸
意故注云云耳言十度者令则但六开则成十何者
禅有愿力开出愿度有神通力开出力度根本定者
守本禅度般若度中有道种智开方便度有一切种
智开出智度一切智者守本般若度故华严等诸经
论中皆以十度对于十地并是教道之所摄耳复次
下次约表于一一地中具诸功德释既一一地具诸
功德故知前以十度次第对于十地正从教道今此
方是圆具之义于中为二初总标次且约下别释文
为二初别约初地释又为二初正释文为十初表初
地智次天绀下表初地境三有妙下表初地慈悲四
释寿量品¶ 第 411b 页 X20-0411.png
其室下表初地四德五有四下表初地四智六放大
下表初地自他此之即三千他土即十方七雨诸下
表初地四辨八作天下表初地四摄如乐乐他者上
一乐字五角切下一乐字卢各切九受天下表初地
法善十根缺下表初地诸根互用次初地功德下示
所表之意佛辨所不能宣者證道同圆地即是住故
华严云初住菩萨所有功德三世诸佛叹不能尽若
具足说凡夫闻之心乱发狂妙玄释云即是三世诸
佛不知圆教初住智耳又圆初住尚自如此乃至初
地佛辨宁宣梗(应作挭)(应作槩)者大略也
次初地既然下例馀九地复次十相下三约表于一
一地中自行化他释文为二初别约初地释又为二
初总标次其室下别释又为二初释表于自行次释
表于化他次初地下例馀九地。

次释总相所表因圆理显者三德之理究竟明著也
以三世间别对三德者孤山云法身是境故对国土
众生既是十六知见翻妄知见即成真智故对般若
五阴结缚即缚成脱故对解脱今谓文中且从别说
以三对三其实然矣若通说者是故应云三千世间
即空假中三千即中则实相满三千即空则般若满
三千即假则解脱满实相既圆何法不满者中道实
相既乃究竟岂有二边诸法不满譬如镜既圆明无
垢则万象森罗无不影现矣以喻观法大旨可知具
如圆通寓言等记(云云)
释寿量品¶ 第 411c 页 X20-0411.png

第三释第五疑念序文为二初分文次欢喜下解释
文为二初释见相欢喜次从至心下释默念陈疑。

第四释第六止疑序文为二初分文示意从汝今下
次解释文为二初释正止疑三不应者即三身也故
大用不应即应身也法性不应即法身也智度不应
即报身也是故汝今不应思量如来三身寿命短促
以法身之境报身之智境智冥合能起大用缘长同
长缘促同促云云自彼于我何为故引释论无量之
法而欲量之当知是人则为自覆沈溺者也何以故
下次释释止疑准前可见言八众者一诸天二世人
三魔众四梵众五沙门六婆罗门七人八非人法华
但云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文句记
云梵即色主亦三界主魔为欲主沙门此云勤息勤
息恶故婆罗门此云净行外道中出家云净行种也
古人滥以此释四众若摄众足何以更云天人等邪
故所列不同并是趣举耳欲色举主四姓举胜六道
标善并且从胜皆取入佛法易者言之耳而今经云
诸天者除魔梵二主之外即三界诸天也世人者四
大洲人也即法华云及天人也人非人者诸文之中
以人非人结于八部人即世人非人即是鬼神故也
法身菩萨法性净土故不在言者以法身菩萨法性
净土并约界外今此八众但约界内故法身菩萨居
法性净土更不在言也生身菩萨者界内分段肉身
也住巳前名为生身登地登住名生身得忍谓生身
释寿量品¶ 第 412a 页 X20-0412.png
中能破无明得无生忍登于地住故也若生身得忍
巳舍此生身居实报土方名法身耳菩萨既然如来
亦尔故佛及弟子皆有生法二身诸文盛说安可蔽
之若得此意终不谬将界内分段生身滥同界外法
性尊特若谓不然如何消今法性身土及生身菩萨
邪莫是大师不晓中道感应妄分法身与生身不同
乎又莫是藏通生身菩萨邪(云云)若出家为四众摄者
且指比丘等四此四皆有发起等四复何乖爽然出
家众但应云二今言四者诸势兼带清信士女耳若
云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乃成出家五众也菩萨戒
疏于此五上更加出家及出家尼并清信士女以成
九众(云云)若以出家及出家尼并比丘比丘尼则畏出
家四众也(云云)若法性身施权者从界外法性之实身
权同界内之生身也现同人法即其意也(云云)智性既
冥大用可解是故经中更不烦文所以但释法性智
度更兼大用巳在其间即是释于三不应也。

第五释第七集众序文为四初标。

次对馀经辨前
后如法华等并先集众后方现瑞(云云)

时者下三正
释文为二初释时可见众者下次释众文为五。


明集众之意欲色界诸天者此语存略应云欲色界
天龙鬼八部诸菩萨等信相一人利益少等者正示
集众之意也经中但言欲色界天不云无色界天者
戒急乘缓故又既是无色故不来听法设使来者亦
不可见故不列耳(云云)龙是畜生道正报似蛇依报七
释寿量品¶ 第 412b 页 X20-0412.png
宝宫殿与诸天相似亦能变形为端正人戒缓乘急
所以来耳乾闼婆此云香阴不啖酒肉唯香资阴又
云是天主幢倒乐神居十宝山戒缓故堕神中行施
故果报似天阿修罗此云无酒釆华于海酿酒不成
故以名之迦楼罗此云金翅鸟畜生道摄紧那罗此
云疑神头有一角是诸天丝竹之神摩睺罗伽此云
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
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故堕
鬼神中多嗔故虫入其身而唼食之昔少施谦敬故
得人供养耳。

次明众有四种信相是发起者且从
怀疑默念而说若闻四佛说释迦寿无量无边深心
信解欢喜入位亦是当机得道者也当机得道堪为
影响(云云)他宗但云出家在家各二为四此则名局而
义不周今家乃约一众自开为四故比丘等皆有发
起等是则发起等四众何伤比丘等四众邪人不见
之妄生斥是故须知发起等四遍于出家及在家等
菩萨二乘天龙八部细思可见发机令起故云发起
又剖之令开故名为发因击扬者启之而动故名为
起由有发起当机可成当者当(去声)也然化主之形声
必资伴以影响方令发起击动事遂如响之应声影
之随形耳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
则为未来修德三因之先萌也无前三益故云结缘
即此众会前三之馀故此一缘兼具二义谓助现当
也故知古人及慈恩等但云比丘等四则名局义不
释寿量品¶ 第 412c 页 X20-0412.png
周矣而慈恩斥云法华既言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
等何须发起等四者今谓不然比丘等四诸经皆说
谁不知之但比丘等四天龙等八理须各具发起等
四唯天台所明而慈恩等不解耳。

三此经下辨人
众文略新本中有无量等者经云是时大会有婆罗
门姓憍陈四无量百千婆罗门众前后围绕(云云)言相
承者非经论所谈但自古相传耳。

四总瑞下约方
等部摄此辨集众不记二乘是故判属方等部耳非
谓此文正判教相若正判教具如玄义(云云)言明常者
即寿量常果也言辨性者即所游法性也。

五此中
下约四句判如别记者指法华文句及净名疏也注
云云者令引彼文也夫诸道弁沈由戒有持毁见佛
不见佛由乘有缓急然指戒有鹿细故感报有优劣
持乘有小大故见佛有权实若略判戒乘须开为四
句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急乘缓四戒乘俱
缓通论一切善法观慧皆名戒乘别论三归五戒十
善八齐及以出家律仪乃定共防禁身口遮恶通报
得人天果名之为戒闻经生解观智推寻能破烦恼
运出三界名之为乘以戒急故得人天身以乘急故
闻法得道得前三道名之为权得后一道名之为实
若成缓者受三途身以乘急故闻法得道亦有权实
若戒急者虽得人天之身以乘缓故不能见佛闻法
若戒乘俱缓则长论恶趣无解脱期也故生处有善
恶由戒之缓得道不得道由乘之有无然圣人之心
释寿量品¶ 第 413a 页 X20-0413.png
正欲戒乘俱急不得巳而接之乃论戒缓乘急又不
得巳而引之乃明戒急乘缓唯戒乘俱缓则无如之
何也故揣心自责于经序岂不怀惭于正宗。

四齐
此下结判序分。

次释后半品及下三品明正宗分其文为二初总示
凡三说下次别释文为二初叙意分文自为三初叙
古师分判文为二初总标次一云下别示文为三初
叙第一说此师所说与今家同故无形斥次叙第二
说文为二初正叙次此乃下今家破空品中云本性
空寂但是因中所用之性今经之体乃是序品如来
所游甚深法性此师却云空品明体故知乃是以因
中性为果上体义既不便故不用之问若不许他以
因中性而为体者玄义那云三章是因答中道理体
非因非果依于中道以辨因果若辨经体须附经文
剋取所證故法华云唯佛与佛究尽实相今经中云
是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若乃约行生起次第
则在于因是故谓之三章在因所以然者虽谈经玄
义果上法性而不妨于约行次第因中寻名得于经
体是则约行因中之体只是果上所證之体因果虽
殊妙理何别不别而别依经辨体须取果上所證法
性他不见之直指空品以为经体故今斥之三叙第
三说又为二初正叙寿量是果段者寿量品也三身
是因段者即三身分别品也二文各有序者谓因果
两文各有序也果段序者意将相思惟默念腾疑及
释寿量品¶ 第 413b 页 X20-0413.png
以白佛名之为序尔时四佛及以诸佛告信相去名
之为正(信相白佛及诸佛告云具如新本)虚空藏问为因段序者此
明三身分别品初虚空藏菩萨白世尊言菩萨云何
于诸如来如法修行即是因段之序也意将佛答虚
空藏云一切如来有三种身而是因段之正耳次直
是下今家破云直是发问于序义弱者破其所明因
果两序直是发问而巳于序义微弱也何则若以发
问为序者诸经之中节发问序则大烦故不可以发
问为序也又三身分别品乃是成前寿量果上之义
非是因中之说故不取三藏也次初家下明今所用
三新旧下正示分文又为二初总判新旧宗用之义
今经一番即新经三番中第一番新旧通举故云新
旧两文凡三处明宗也王子明蚊蚋脚等如前巳引
之次今之下别分今品明家之文止有一番者即四
佛拂疑上根得悟也。

次随文释义文为二初释今半品明宗次释下三品
明用初文为四。

初释四佛说偈文为二初经家叙次释四佛喻说文
为二初叙意分文又为二初料简文为二初问次答
文为二初明宜闻不定次例所见亦然孤山云尊特
者他受用报也弟子众一者悉圆机故弟子众多者
兼偏小故四明云此经属通而通教佛丈六尊特今
此室内有三乘众三中菩萨利根之者能见不空是
故见佛随大随小皆无边际故云四佛同尊特身弟
释寿量品¶ 第 413c 页 X20-0413.png
子亦然故云众一若钝菩萨及二乘人既但见空故
见分齐应化不同弟子亦然故云众多又云藏通三
乘故弟子多别圆纯菩萨故弟子一霅川云分真大
士观一体三身故弟子一也一身者法身也一智慧
者报身也尊特者应身也而此三身四佛无异故云
同也若见四佛佛身不同者如东方阿閦三十二相
西方无量寿八万四千相乃至光明身量各各可殊
俱是界内应化之相故云不同也今谓四佛同尊特
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众一者佛及弟子并
约界外法性之身无有差别故皆是一也故大论明
佛尊特身光明色像无量无边普贤菩萨身量无边
如此岂非佛及弟子身智常寿皆是一邪良以十方
三世一切诸佛但一舍那报身尊特故也报身既尔
法身准知是故但一毗卢遮那耳四明云华严藏尘
上品尊特相好也弥陀六十万亿中品尊特相好也
法华释迦及龙尊所赞丈六三十二下品尊特相好
也若尔今文那云四佛同一尊特邪傥更加于净华
宿王智佛六百八十万由旬之身莫是四品尊特之
相乎若据四明之意何啻三品四品等以谓现大小
及猿猴鹿马等身彼彼无非尊特故也斯则灼然谬
将同一尊特滥作若干差别而解矣既同尊特故云
一身尊特乃是舍那报佛故云智慧尊特报身即六
能中身常无量故云常身听法之众非生死人是故
名为弟子众一若见四佛佛身不同即是应化弟子
释寿量品¶ 第 414a 页 X20-0414.png
众多者佛及弟子并约界内分段之身种种差异是
故谓之化身不同弟子众多如同居秽土释迦身长
丈六菩萨二乘身亦卑小长短不同若同居净土如
弥陀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若化往之
身丈六八尺随机不定观音势至身长八十万亿那
由他由旬又净华宿王智佛身高六百八十万由旬
妙音身长四万二千由旬又如须弥灯王佛身长八
万四千由旬等如此皆是界内分段佛身不同即是
应化弟子众多矣是知界内所居国土既有净秽千
差万品而能依身亦复种种长短优劣若乃界外既
是同一法性之身则无大小差降之异约此而分生
身尊特如指诸掌又复应知此且约于界外对分生
身尊特之相故说师弟众一众多然法身菩萨非不
见于生身之佛(如〔他六〕大士或从释迦生身佛边闻法进道)生身菩萨非
不见于现尊胜身如法华别序放光现相何隔生身
菩萨观视见佛既尔闻法例然是则分段生身之佛
非独为于界内生身菩萨说法亦为界外法身菩萨
说法人不见之乃谓生身但在藏通谬之甚矣分八
偈下次分文中言初云次云者或恐此是大师叙古
今家取之故云两途俱可用也又恐此是章安之辞
谓大师分文自有二意故谓初云次云也而此两途
不应去取俱可用也。

次旧云随文释义文为四初释四偈立譬文为二初
叙旧云又为二初正叙次是义下今家破问上文既
释寿量品¶ 第 414b 页 X20-0414.png
云四佛偏举应佛无量下文又云四佛举譬喻其应
长量与无量只是化用不关体本此则何异旧云四
偈止譬寿长更无别意那忽斥之而约四谛四念四
德三意消文答旧师不知谛理因果但云四偈止譬
寿长更无别意故须斥之今既明于谛理因果而言
四偈譬其应长岂可与旧同日而语问此下既约谛
理因果消四偈文上文止疑岂可得约三不应是则
八众不知齐限岂非释于法性不应答此下虽约谛
理内果以消四偈而节节点四佛举譬喻其应长但
是化用不关体本故与上文八众不知是释法性不
应之义殊不相当安可一槩问此经长寿与法华中
长寿何别答过未不同生报有异法华乃是过去长
寿报身无量今经则来来长寿生身无量问今经若
是生身应长之无量者而此无量其实有量岂非无
常下文何故斥旧执于数法无常答常无常义进否
不同旧人执于数法无常但作有量之量而解既乖
今经四偈举量以况无量是故斥之而此无量望于
应短无常虽则是长是常若望法性尊特身常无量
但是有量之所收耳故知诸文常无常义不可雷同
(云云)

且作下次明今意文为三初标列次四谛下明所以
三上以下解释文为三初释对四谛又为三初总明
又为三初与上对辨次旧读下斥非显是文为二初
斥非大论明佛正遍知云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
释寿量品¶ 第 414c 页 X20-0414.png
知灭如灭相知道如道相旧师读此乃谓知苦如苦
相等相是其事故今斥之相若是事斯则佛但齐事
而知于理不显何异众魔今明下次显是文为二初
约事理空中合为理俗假名为事又一解下次约三
谛真俗是诸法中道是实相以妙经云唯佛究尽诸
法实相不出事理中边故也故今解于佛知四谛乃
约事理中边明之故事理中边俱是离合耳此则三
谛具在一文者具在知苦如苦相一句之文也令将
馀三准苦谛说事理中边故注云云也明识下三结
示所以既约事理中边释四谛之文则是明识四谛
是修长寿之境故约四谛以对四偈才显今经常宗
断疑一经之要不其然乎次一切下别释者然经四
偈山海地空皆言可知此约如来能知之耳若约凡
夫则不能测故上文云山斤海渧实有齐限凡夫所
不知也实有齐限而可知者以况佛寿实有量也凡
夫所不知者以况佛寿而言无量也经文影略且举
如来能知一边其实兼于凡夫不知若不尔者如何
举量以况无量如何消于经疏之文耶四偈皆言释
尊寿命无有数等此约凡夫所不测耳故上文云不
见天人魔梵等众有能思算如来寿量知其齐限若
约佛智岂可不知故上文云唯除如来经偈影略且
从凡夫不测而说故云释尊寿命无有能数等也若
不尔者如何消于天人等众不能思算唯除如来如
何例于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
释寿量品¶ 第 415a 页 X20-0415.png
量耶既以今经例于弥陀故知今经长寿亦是化用
实有量之无量耳释此四初对集谛有河洄复没众
生者如前所谓即此三界洄澓因苦岂过有流也浣
当为汗(音干)浩汗大水貌亘者遍也通也界内者同居
土也凡夫于中没溺界外者方便实报也三乘于中
没溺若三乘人断通惑尽则于界外方便没溺若菩
萨人分断无明则于界外实报没溺是则大经有河
洄澓应须该于分段变易方乃显于唯佛究尽长寿
之境集谛既尔馀三例然次对苦谛中引小般若以
身为须弥者且从喻说故金刚般若云譬如有人身
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
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盘正作磐回也峙
峻峙也(直里切)三对道谛引法华者既云智地是道谛
如通别道到此彼岸者所破之惑既有通别能治之
道岂可不然水如别道陆如通道通道但到此岸别
道方到彼岸良以道谛不出六度波罗蜜者翻到彼
岸通道但离分段此岸越见思中流到偏真彼岸别
道乃离变易此岸越无明中流到中道彼岸是故通
道到偏真之彼岸但在变易之此岸耳故法界次第
云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
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无极修此六法能度二种事理
诸法之旷远故云度无极也四对灭谛言五医者烟
云尘雾阿修罗手翳谓障光今对空体尽净故云不
能染也三光者日月星也化城者喻也涅槃者法也
释寿量品¶ 第 415b 页 X20-0415.png
化者神力所为无而欻有也城者防非禦歒也内合
二乘涅槃者权智所为也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
为化防思禦见名为涅槃在昔谓实未知是化来至
法华方知非实乃名化耳四谛理下三结叹又为二
初结成三身次信相下叹断疑之巧垠(语巾切)者岸也
(五佳切)者水际也又鱼羁切水畔也次释对四念处
文为三初总明念处之观本在苦谛者以由观于身
受心法但是五阴苦谛之果故也次一切下别释三
若观下结示所以文为三初正结示次若观四枯下
明念处功能谓念处有破倒显德之功能也准妙玄
中引仁王经法性五阴以明俗谛性之五阴既是俗
谛阴之法性岂非法身后之贤德宜熟思之三信相
下明断疑之巧。

三释对四德文为二初正释次四德成就下结示所
以文为二初正结示次信相下明断疑之巧杳(〔鸟〕皎切)
冥也深也注云云者略有二意一者今家释断疑偈
巧妙若斯二者斥他都迷此旨以他但云四譬只喻
长寿故也。

次释一偈合譬文为二初标示次斥旧又为二初总
举二失次旧云下别破僻执又为二初破僻取文又
为二初叙次今释下今家斥今文既云纵令知数知
无数知量知无量只是化用不关体本故知山斤海
滴实有齐限凡夫所不知无有能算释尊寿命举量
以况无量但是生身应长之化用属实有量之无量
释寿量品¶ 第 415c 页 X20-0415.png
耳岂可以所悟法报本体实无量而释化用应长实
有量乎(云云)次破偏执义化身备有常无常者彼经云
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于常及以无常化身处恒
转法轮相续不断是故说常非是本故一切诸用不
具足现故说无常应(平呼)身者相续不断一切诸佛不
共之法是故说常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显现故故
说无常法身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注云云者令破
旧师失化身岂得法报。

三以是下释二偈断疑经云大士即如来也最胜王
云是故大觉尊。

四是故下释一偈结成。

次尔时下释信相欢喜。

从说是下三释当机得道
净名疏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翻无上正遍知
道但发心有三一名字二相似三分證今之发心乃
是相似言相似者通别圆位皆约内凡问何故但似
发心答声闻乾慧菩萨伏忍并未有发义若声闻性
地菩萨柔顺忍方有发义故多约此明发心位又法
华文句释分别功德品八世界发心是六根清净劝
入十信位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
轮海即此义也。

第四释四佛还本文为二初约因
缘释次约观心解注云云者合辨四教观心境知俱
寂不现若前二教俱寂不现理犹太虚若后二教俱
寂不现体如明镜又此观解正在于圆应更辨前三
教观心以显圆观俱寂不现(云云)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卷第三
释寿量品¶ 第 416a 页 X20-04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