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386a 页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卷第二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释序品之馀

次明今意文为二初正明又为二初约理内三种三
谛正释文为三初正释皆言若取者凡若取之言即
不定之辞明其意通耳三俗三真三中者此文总略
说者多端今试举之相传云慈云约三部消之(以真谛将
三德分割对当华严般若涅槃故今融之乃明三部皆有三谛故云三俗三真三中耳余昔尝遵此说为善今
则废之也)吴山记以通别圆三教为三种三谛真俗如常
三种中道者谓通含真中别但中圆不但中(霅川破云一家
五种三谛且无通教自立中名云云)孤山记以金光明三字为三种三
谛纯约圆融教理而说谓若取著能诠文字为经则
金光明但是世俗文字故云三种俗谛若取著所诠
理体为经则金光明离于言说故云三种真谛若不
偏著二边知文字即解脱则金光明是中道故云三
种中道(霅川破云傥女义译金光明最胜王经莫是六种三谛乎云云)四明记云三
俗三真即前三教三种中道即圆接通别及圆当教
(霅川破云初似七二后如五三云云)霅川章门云三种真俗即通别圆
三教三种中道即圆接通别及圆当教仍示摄法云
三种三谛摄五种三谛(今辄难之文句但明三俗三真三中三种三谛何须约三
种三谛摄五种三谛之义且三种三谛无通教真俗五种三谛欠别教中及别接通中进退既非故不可用)
卷二 第 386b 页 X20-0386.png
今谓净名玄云二谛有二种一者理外二者理内初
理外者若不约佛性明二谛者即理外二谛也若约
佛性明二谛者即理内二谛也理外有二一不即生
减二谛也二相即无生二谛也理内亦二一不即无
量二谛也二相即无作二谛也更就理内复有三种
一约中道合真明二谛二约真谛合俗明二谛三约
不思议明二谛初约中道合真明二谛者犹是通教
之二谛也非但通于二乘亦乃通于别圆何则以大
经云佛性即是第一义谛智者见空及与不空不空
是中道空即是真故知中道合真为第一义谛也次
约真谛合俗为二谛者即大经云我与弥勒共说谛
五百声闻谓说真谛此即别教之二谛也三约不思
议明二谛者前明理内二种二谛不二而二是不思
议圆教之二谛也次去取者若理外二谛非但世谛
非此经体真谛亦非也若理内二谛三种世谛亦非
经体三种真谛即是法性实相正体问只应取圆教
不思议真谛为体何得取理内通别真谛为体答若
法华正直舍方便可得但用圆教一真谛为体此经
犹带通别二种方便故理内三种真谛皆得为体但
有傍正不思议真谛为异耳(巳上彼文)理内二谛既分三
种开二为三岂不然乎彼明经既约理内三种二谛
简俗取真今明经王岂不得论三种三谛简示是非
况诸经王乃是叙体故知王体名异理同况复今经
与净名经俱属方等故知今文三俗三真三中例净
卷二 第 386c 页 X20-0386.png
名玄即是理内三种三谛耳故玄义判教云四教明
义则通教摄通教之中即得带别明圆也文理合者
真俗相即也合者即也例如缘了与性一合也然通
别二种谓之文理合者例如释签云以附论偈且与
即名其实未即也。

若说馀谛下次简示者馀谛即是三俗三真也是经
非王者例如三种世谛不得为体也中道是经是王
者例如三种真谛是法性实相之体也若例净名亦
应更云此经犹带通别二种方便故理内三种中道
皆得为王也傍正之义可不然哉四明以圆接通别
及圆当教消三种中道又谓大师就圆释体判教属
通义当圆教入通中道以为此经法性王体乃至云
名总三王教判四王等岂非谬说之甚乎。

于九种下三释疑者或有疑云三俗三真若但是经
而非王者何须明之故兹释云夫王者以统王为义
三种中道之王于三种真俗之经自在文中仍约能
所合说故云九种耳问上下之文皆约四教今文何
故不说三藏答理外之言既兼藏通何独三藏然通
教是大乘初门通于别圆中道合真仍属理内若三
藏教既是拙度故法华前显露未论中道统王三藏
小乘是故不说耳若一音异解则以四教分别故释
如是等不遗三藏也。

但经王下次明随缘设教不同然向所明三种三谛
既是约教今明一代岂非约部教部若明王体自显
卷二 第 387a 页 X20-0387.png
故与真谛分割不同于中为三初正明但经王是一
者约教虽分三种中道傍正之殊克论理体则无差
别故但是一理虽是一随缘立号又复不同故华严
等所称各异般若能生三世诸佛故云佛母法华解
髻与珠譬开权显实涅槃谓之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皆是法性异名者此取显实是同所以法华与今无
别故释签云共位菩萨中有利根者能见不空即指
不空为今经体若约部说犹带方便是故不可滥同
法华故净名玄云若法华正直舍方便可得但用圆
教一真谛为体此经犹带通别二种方便理内三种
真谛皆得为体净名既尔今岂不然故上文云三种
中道是经是王即此意也若妙玄中复取五种真谛
及五种中道为法华体者此就开显妙境之中复以
权实相对简之耳故与净名玄云法华正直舍方便
但用圆教一真谛废权之义不同也。

次举譬中云诸姓等者三皇五帝之姓也应运者应
天五行相生之运也迭者更也兴者起也太昊伏义
氏风姓木德王始有甲历五运象日月之明谓之太
昊授龙图之瑞以龙纪官也炎帝神农氏姜姓火德
王以火纪官黄帝有熊氏公孙姓子青阳立是为少
异少昊金天氏名挚字青阳金德王有凤凰之瑞以
鸟纪官颛顼高阳氏水德王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
氏名放勋姓伊祁火德王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
土德王随时霸立者譬随缘立名不同也统王是一
卷二 第 387b 页 X20-0387.png
者譬通为诸经作体明经王是一也。

法性亦尔下三合法者王体名字有兴有废皆随机
缘之所宜乐是故此经法性为王亦如大品法华佛
母宝所之兴而馀名废息也然此但合随时霸立名
字不同而统王是一则可知矣。

次若作下总结既约三种三谛复明一代统摄是故
上不违佛经王之旨下不增长众生我慢以华严等
诸大乘经明法身等与今法性名异体同皆是王体
则非偏说不令无智之于诸经起慢故也。

微妙下第三释叙宗文为二初释微妙又为二初叙
他解次明今意因中性德深者彻三谛之源也若非
佛眼莫能视之故云难见也不纵不横者即一而三
三非别体故不横也即三而一非前非后故不纵也
因果皆然。

次释四方四佛护持文为二初约教义释又为二初
正释言护持者亦护念也故下文云十方诸佛常念
是经此一句下次简示傍正。

次约观心释文为三初约四谛释眼智明觉者苦法
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比忍为明苦比智为觉馀三
谛亦尔是故当知观此四谛皆悉生于眼智明觉不
局于小故四教观并观四谛生眼智等又观下次约
四德释此止观调道品中云法性之心本非是常凡
夫横计是名常倒法性实非无常二乘横计无常今
观心即空一切即空空中非常何得谓心念念相续
卷二 第 387c 页 X20-0387.png
是名凡夫常倒破枯念处成观心即假一切皆假心
若无常何能分别无量心相是名二乘无常倒破荣
念处成又观于心非空非假双非空假双非常与无
常非枯非荣中道理显乃至观法无我等准而思之
东方乃至北方者以大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
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
净不净(今文乃云北方无我等)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而皆悉
一枯一荣荣喻常等枯喻无常等如来于中北首而
卧表非枯荣(云云)为破我字下少一个等字观东方集
谛下三释四佛之名此中所释四佛之名并约观心
附理而说是故不可单约事明如阿弥陀翻无量寿
是约分段生身应长有量之无量以翻之耳何则以
尊特报身乃约舍那翻之故也故卢舍那翻光明遍
照即是尊特光明色像无量无边矣今此乃约即事
而理故观西方道谛清净法性寿命与虚空等名无
量寿亦如荆溪解于释迦具三十二相好等类同华
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故今约于法性双非二边不
动故名阿閦良以阿閦翻为不动故也永寂为我者
为四德中之我德也秘密藏名微妙声者以三德微
妙故名秘密藏耳注云云者令如此说也观佛三昧
经云北方有国名为莲华严佛号微妙声南方有国
名欢喜佛号宝相东西二佛如常所明(云云)

我今下四释叙用文为二初分文次随释文为四初
释能破之胜法文为二初正释分文为三初总释境
卷二 第 388a 页 X20-0388.png
法法性者即下文云忏悔处也故下文明忏悔处云
即是无量甚深法性法性只是谛理谛理只是妙境
(云云)行法导法只是忏叹及空品耳故玄义明用中云
空品双导忏不得空恶不除灭赞不得空善不清净
文云一切种智而为根本即其义也若相资下次约
教分别文为二初约别教资者助也显者明也行即
行法智即导法理即境法理显尽苦即是经云能坏
诸苦尽不善业智圆即是一切种智而为根本功德
无上即是经云所生功德为无有上言相资者即相
须也故妙玄云夫行名进趣非智不前智虽导行非
境不正智目行足到清凉池而解是行本行能成智
故行满而智圆智能显理理穷则智息如此论行相
须非妙释签云相须之行正在别教藏通二教亦有
此义而理浅近置而不论(云云)次约圆者亦如妙玄云
此之妙与前境智一而论三三而论一故境智行各
具于三释签云今明圆人境智行三一具三方名妙
行此之三三不假相须复以境智行三用对三德不
纵不横(云云)虽圆别下三总结者此经通于三乘忏悔
亦应兼于藏通二教故释签云藏通二教亦有此义
也。

次举新显旧中云旧文语略者谶本唯有四佛说常
果上根得益之文耳新本具有三周婆罗门说法身
无舍利等者彼新本中寿量品后云是时大会有婆
罗门姓憍陈如欲求如来舍利供养时此会中复有
卷二 第 388b 页 X20-0388.png
栗车毗国王子承佛神力即说偈言设便驶流中可
生拘物华世尊身舍利毕竟不可得设便龟毛等可
以为衣裳佛身非虚妄终无有舍利假令蚊蚋脚可
以作城楼如来寂静身无有舍利事兔角为梯橙从
地得升天邪思惟舍利功德无是处鼠登兔角梯食
月除修罗依舍利尽惑解脱无是处时憍陈如闻此
义巳即便说偈答王子言汝真佛子大吉祥人一切
正觉真法为身法界清净是名如来如是之义我巳
闻知为请如来广演分别真实之义故求舍利开方
便门是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闻说如来甚深寿量
义巳皆发无上菩提之心(云云)三身分别品如来分别
三身义巳菩萨诸天白世尊言有四利益一切国王
无诸怨敌二者大臣和悦无诤三者人民安乐富逸
四者三时之中四大调适是诸人天增加守护慈悲
平等心无伤害(云云)今叙中云忏悔等法即是叙下三
周法者序中既云忏悔等法故知即是叙下正说三
周之法而旧文正说既但明四佛说常果不言婆罗
门说法身无舍利等故知乃是语略也。

次释所破之恶罪言叙述空品者还附前科叙述下
文十七品说故从诸根不具巳下乃是叙述空品也
于中为四初分文次馀经下与馀经对辨因时可救
者烦恼与业名之为因可以忏悔救止转除也果无
如何者报果障隔难转故也故成论云诸业因时可
防果时无可如何是故诸佛常于因时教化说法不
卷二 第 388c 页 X20-0388.png
同阎王于果报时方乃诃责问三障何者重答有人
云报障最重以不可化故有人云以随人故一切皆
重问何者可转答皆可令灭若可转者不名为障(云云)
此经三障皆可转者如下委说。

一往下三明三障之由由破五戒故也言一往者以
佛意多含今且约于一义也然五戒是在家戒法受
之名为清信士女若出家者亦须先受五戒方得受
于十戒及具足戒以由佛法如海渐入渐深有于次
第故也既云烦恼为根本故知由烦恼障方有业障
也。

今直就下四释所破三障文为三初释所破报障文
为二初约教义释又为二初略释又为二初总标次
诸根外缺下别释文为五初约犯杀戒释初两句又
为二初正释诸根外缺者此约五根而说也寿命内
夭者一期曰寿连持曰命以初受胎具于三事一𤌢
二命三识𤌢即是身以由𤌢故精血不坏寿名风息
初托胎时有一毫气由有息故连持此身识即是心
故寿命内夭即息风断也夭者折也次引经證者华
严经十地品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
人中得二种果报(下去引文例略四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盗二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二报
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二报一者
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恶口乃至邪见六种
之罪一一皆有二种果报如经具说至下应知。


卷二 第 389a 页 X20-0389.png
约犯盗戒释第二两句文为二初正释次引经證又
为二初正引同生同名者华严经人法界品初云如
人生巳则有二天恒相随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
常见人人不见天天龙辅佐之者盖言二天既乃相
随龙亦辅佐耳功德天发愿利益之者此非同生同
名天也具如今经功德天品(云云)又先富下次以先后
验弃字古文今作弃字。

三约犯淫戒释第三两句
文为二初正释次引经證又为二初正引大论云人
守人嗔法守破法(大论亦名大智度经)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
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
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次昔侵下释成可见。

四约犯妄戒释第四一句。

五约犯酒戒释第五一
句文为二初正释此亦义加内亏礼度一句释之耗
(呼到切)正作秏灭也费(方味切)亦秏也樽(兹损切)节者礼记
云君子恭敬樽节注云樽犹趋也騃(五骇切)痴也次引
经證文出华严十地经论由饮酒故嫌恨弥增故得
證之。

次问下广释文为二初问意者释此大乘金光明经
何得却以小乘五戒对论其义。

次答为二初总示开谓出十善等合谓合为三业等
既云开合五戒大有所关故知前文乃是略释从此
巳去则是广释也。

次提谓下引经别释提谓经者南山律钞简之为伪
若准开皇三宝录云昙静于元魏北台撰提谓波利
卷二 第 389b 页 X20-0389.png
经二卷其文云东方大山汉言岱岳阴阳交代故云
代岳此有二失一者魏世出经应云魏言乃云汉言
不辨时代一妄也二者太山是此方之言而以代岳
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也其例甚多不可具
述旧录别载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静加足
五行五方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为定
(云云)然天台所引亦不分于真伪但随有相应则便用
之耳亦如清净法行经妙胜定经旧录谓之伪妄大
周刊定附入正经又净度三昧经大周录中编之入
藏又九十六道经初教经像法决疑经乳光经等旧
录或谓疑伪今家亦引用之文义既正或失译人如
涅槃后分经本在伪目至大唐刊定始入正经又占
察经大周刊定方入正经岂以时人未决便推为伪
大师亲證法华三昧位在初依不应错引于中为二
初约世出世释次约事理释初又为二初约世间释
文为四初对三才者提谓经中长者问佛何故但五
不说四六佛答五者乃是天地之根太一之初神气
之始以治天地制御阴阳成就万物众生之灵天持
之和阴阳地持之万物生人持之五藏安天地之神
万物之祖是以但五(云云)言五星者东方木精岁星南
方火精荧惑星中央上精镇星西方金精太白星北
方水精辰星言五岳者尔雅云泰山为东岳华山为
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又云江
南衡注云衡山南岳也言五藏者肝心肺脾肾也孤
卷二 第 389c 页 X20-0389.png
山云以星岳藏俱配五行但以五行对于五戒则三
义自显不杀对木木主生长杀则不生不淫对火火
主照明邪淫私隐不饮对土土则镇静醉则倾摇不
盗对金金为刑杀盗则遭刑不妄对水方圆任器以
彰不妄妄则反是违天者背五星也触地者乖五岳
也伐身者犯五藏也木主东方东方主肝金主西方
西方主肺水主北方北方主肾土主中央中央主脾
火主南方南方主心。

次对五常者提谓经云所持
五戒令成当来五体顺世五常五德之法杀乖于仁
盗乖于义淫乖于礼酒乖于智妄乖于信又悯伤不
杀谓之仁清察不盗谓之义防害不淫谓之礼持心
禁酒谓之智非法不言谓之信此五不可造次而亏
不可须臾而废君子奉之以立身也。

三对五经者
孤山云尚书断(去声)自唐虞以下尊禅让鄙杀伐故对
不杀也夫子以周室微弱号令不行乃约鲁史而修
春秋以代赏伐便乱臣贼子惧故对不盗也礼有五
礼焉周礼大宗伯职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事谓
祀之祭之享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哀谓救患〔分〕灾)以宾礼亲邦国
(亲谓使之相亲附)以军礼同邦国(同谓威其不恊及僭差者)以嘉礼亲万
(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而为之制)邪淫是不以礼交所以用嘉礼
以戒邪淫也诗者善则颂恶则刺非妄言也易者穷
理尽性之书洁静精微之教饮酒昏乱岂能穷理洁
静乎又止观云礼明撙节此防饮酒乐和心防淫诗
讽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测阴阳防妄语辅行
卷二 第 390a 页 X20-0390.png
云此与提谓对义少别故知凡对当之义并从一往
耳。

四对十善文为三初正对十善杀盗淫是身三
等者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三善不妄语摄口四善(一不
妄语二不两舌三不恶口四不绮语)不饮酒摄意三善(一不贪欲二不嗔恚三不邪见)
恶既乖理善则顺真故云十善也俗不能下次明制
戒所以五戒正被在家士女故云俗也释论问云何
故优婆塞于口律仪中无三律仪答四种口业中妄
语最重又妄语心生故作馀者又但说妄语巳摄三
事然十善是轮王旧法名为性戒若论五戒前四是
性后一是遮性是旧戒不待佛制性是善恶故名性
也遮是客戒是佛制止故名遮也故俱舍云遮中唯
离酒为护馀律仪故今谓之若能禁酒是防意地三
毒长养出世智慧也若论制巳性上皆加一个制罪
问若不饮酒是佛制者何得对于五常中智五经中
易答礼云酒者因祭礼用非谓常饮是故得对五常
中智五经中易非祭而饮尚违世礼况佛制邪又所
对者防于乱耳故仲尼云唯酒无量不及乱也乱则
乖智故对之耳三是为下总结性罪性善者性戒不
问受与不受犯即是罪持即是善若受遮戒持则生
福犯则获罪不受无福犯亦无罪是故性戒以为遮
戒之根本也。

又五戒下次约出世间释文为二初约二乘法释孤
山云不杀则色质完具不盗则苦受不生不淫则邪
想不起不妄则迁流淳实不饮则了别分明还束五
卷二 第 390b 页 X20-0390.png
阴为四念处所言开者开谓开通从四念处复生正
勤乃至觉道三十七品复开通空无相无作三解脱
门从此三门开通至于涅槃之城色能发戒等者戒
是色法故色能发戒禅是正受故受受禅定慧是观
想故想慧悟虚孤山云虚字下剩通字进趣无怠方
至圣果故行发解脱自知巳證故识即知见言故云
者捡文未见五戒既对五阴故转五阴为五分法身
即是五戒能成之也又五戒下次约大乘法释言长
生不死之符印者妙玄又云长生符者三乘法也长
乐印者泥洹之道也故知彼此用与无在然妙玄中
判提谓云长生之符住于戒中见诸佛母是不定教
乳中杀人释签云提谓犹属显露未假秘密故至鹿
苑方分显秘束五戒为三业者前三是身后二是口
意即以三业三无失三不护等以佛三业无有过失
不须防护现通说法鉴照无遗又非下地之所能测
故此亦名真性观照资成三轨乃至三德横竖等具
如玄义此不烦叙(云云)

复次害命下次约事理释者前虽约于世出世释然
而未分事理之相故作此释方见幽深于中为五初
明不杀戒文为三初总示事杀不杀其意可解具如
菩萨戒疏中明(云云)理杀者诸文多以三藏为析通教
为体若止观中即以大乘通别圆三皆为体今文所
明理不杀者须以圆教名为体法也若作意下次别
释文为二初正释又为二初约偏小等明理杀事不
卷二 第 390c 页 X20-0390.png
杀文为二初明人天持事不杀文为二初明人中言
百二十年者世寿有三上者百二十中者八十下者
四十今约上寿言之故云百二十耳若任运下次明
天中言性成者如尚书太甲篇云习与性成注云习
行不义将成其性今借彼语不用其意今文意者习
持不杀巳成其性是故为任运性成此即简于人道
作意防护也报在六天极长等者南山律钞引目连
问罪报经云四天王寿五百岁于人间数九百千岁
(毗昙云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昼夜即以此三十日为一〔周〕十二月为一岁如是日月岁数四天王天寿
五百岁于人间九百万岁乃至第六天准而增之)乃至他化自在天寿十六
千岁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今从第六
天说故云极长等也若准毗昙云第六天寿一万六
千岁于人间九百二十一亿六百万岁然经论岁数
与今文增减不同更请算之(云云)

次明二乘菩萨用理杀文为二初明二乘无常无我
虽是三藏等慧之言亦可兼通故知二乘即藏通也
报在变易寿七百阿僧祇者此且用于他人之说非
今正意故净名疏明理八难中第五长寿天难云二
乘名为净天若入无馀归第一义天岂可化之有人
言入无馀是大灭定经七百阿僧祇劫有缘佛放光
照方出始为说法若今家之意乃据大论云二乘出
三界巳受法性身则不言其寿有七百阿僧祇也四
明云七百僧祇者必取尔许劫数之后方入实报者
非也次明菩萨即别教菩萨也三藏菩萨伏惑同凡
卷二 第 391a 页 X20-0391.png
通教菩萨钝同二乘故不别示下去例此思之可知
于中为二初正明常无常等慧者等取非常非无常
等慧也莲华藏海即实报土受法性身即法身大弟
子众一也既云分得五眼常寿必约證道同圆说之
比佛下次结成破戒此以分證比于究竟故名诸根
不具寿命损灭耳是则唯佛究竟持戒自馀皆名破
戒之者况前藏通及以人天诸根诸寿邪。

若圆教下次约圆人具明事理杀不杀文为二初明
事理不杀持事不杀准向思之又持理不杀者即以
不坏不断体达即是无所毁伤为持不杀也此文出
自维摩经中诃善吉章孤山云不得广引彼说以释
斯文是何言欤净名疏云二乘观有作苦谛检析推
求假名实法方见若理名为坏身菩萨观无作苦谛
体身实相如见镜像不须分析是不坏于身而随一
相通犹偏真不名一相圆即法身无异见相故名一
相故下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见于一相则不同
凡夫不坏于身则不同二乘是故观于无作之苦见
一实谛清净法身二乘除八邪入八正起三明入八
解此是断痴爱起明脱即有作道谛菩萨修无作道
谛只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八邪之性即八解脱若
断而起则非无作以佛慧观非明非暗双游明暗不
相妨碍显出菩提即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故云不
断痴爱起于明脱明则对痴脱则对爱故思益云以
不二相而观中道名道谛也经中又云不断淫怒痴
卷二 第 391b 页 X20-0391.png
亦不与俱即无作集谛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
即无作灭谛凡夫之人三毒与心俱生俱灭即是与
俱二乘之人既乃断集此是断而不俱菩萨之人观
无作集谛淫怒痴性犹如虚空是故不断亦不与俱
故不同于凡夫二乘也二乘子果缚断得二涅槃即
是灭谛又二乘教五逆之人尚不得出家受具岂得
说为解脱灭谛邪圆教不尔达逆实相即是灭谛涅
槃经云解脱二种一者子断二者果断言不断者诸
阿罗汉巳断烦恼诸结烂坏味断果故名果系缚虽
未断果必定断故烦恼即是果家之子阴果即是子
家之果今此圆人则异于小故云子果不生不灭故
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后灭又思益云法
本不生今则无灭即此意也成就智慧即是自报智
与体冥故居寂光以自在故耳见眼闻即是六根互
用自在修应作脩长也以得非长非短之慧命故能
作长短大小之寿命也即智与体冥而有六能之大
用矣(云云)

又圆教下次明事理之杀文为二初总示亦作事杀
者前明圆人持事不杀即是自行故须秉报不可微
犯今明大士见机益他是故得杀二乘虽见不许杀
之应知大士有权有实权是法身不思议化如仙豫
大王及央掘摩罗弥杀弥慈以虽断彼命而与彼乐
故也实是实行忘犯济物若得物实不简性遮是故
菩萨自不畏罪但益于人即便为之故瑜伽云若诸
卷二 第 391c 页 X20-0391.png
菩萨安住净戒方便利他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
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劫
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
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巳发心思惟我若
断彼恶众生命则堕地狱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
大苦我宁杀彼堕捺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
思巳深生惭愧以怜悯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
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杀既如此淫盗妄等准说
可见行效于者审自思之世间小苦尚不能忍而能
犯戒入地狱邪比见无惭者或称性恶无碍或说理
具融通若得性恶理具融通普现色身靡所不为应
如央掘仙豫之流令彼悟见佛之寿眼若不能尔无
碍融通其用不成但是无惭之大妄耳自误误他是
诸众生大恶知识也亦作理杀者杀即是断即是不
断义也故四念处云别教唯断教道说故圆具二义
教道云断證道不断又前约即明理不杀今文约离
乃明理杀凡云即者以显于离如冰虽则不离于水
理须融冰以成于水义同于离方乃显即是故言离
为成于即妙得斯旨断与不断杀与不杀其义炳然
如仙豫下次别释文为二初明事杀大涅槃经圣行
品初佛告文殊我昔曾作阎浮提王名为仙豫爱念
大乘时世无佛于十二年事婆罗门然后乃劝发菩
提心时婆罗门不信诽谤我于尔时即断彼命从是
巳来不堕地狱是故当知护持大乘有如是力至梵
卷二 第 392a 页 X20-0392.png
行品佛说修于慈悲喜巳得住极爱一子之地见诸
众生同于一子迦叶菩萨白世尊言若如是者云何
如来昔为国王行菩萨道时断绝尔所婆罗门命若
得此地则应护念若不得者复何因缘不堕地狱佛
告迦叶菩萨乃至蚁子尚不故杀况婆罗门我于尔
时得一子地以爱念故断其命根非恶心也诸婆罗
门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乃有三念一念我从何处来
此即知自从人道中来二念所生为在何处即便自
知是阿鼻狱三念何缘而来生此即知乘于谤方等
经不信大乘为王所杀而来生此念是事巳即于大
乘方等经典生信敬心寻便命终生甘露鼓如来世
界于彼寿命具足十劫我于往昔乃与是人十劫寿
命云何名杀经中但言诸婆罗门今文义立云五百
耳既生甘露鼓佛世界岂非与其见佛之眼次又作
下明理杀云如树神折枝不受怨鸟者故论云譬如
空泽有树名奢摩梨枝觚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至
住一枝上枝觚即时为之而折泽神问云鹇鹫皆能
任持何以不胜小鸟树神答云此鸟从我怨家树来
食彼尼俱类树子来栖我上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
树复生为害必大是故怀忧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
萨亦尔于诸外道天魔诸便及恶业等无如是畏而
畏二乘以二乘人于菩萨道亦如彼鸟坏彼大乘之
心论明三乘共位以大斥小故对二乘今但借彼文
不用彼意以今文意乃取折荡累著净诸烦恼犹如
卷二 第 392b 页 X20-0392.png
折枝不受怨鸟耳所言折者此非小乘之折乃是圆
人断破为折耳故止观云四教四门而生见著宜须
正折盖此意也如劫火烧木等者大论云二乘虽破
三毒气分不尽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不尽火力薄
故佛三毒永尽无馀如劫火烧须弥山一切都尽无
烟无灰言唯杀者断烦恼也言唯慈者成就法身寂
灭乐也又随所宜示长短命亦唯慈也用缺具根者
具根可解缺根者如妙玄云以病行故示种种身如
聋如哑说种种法如狂如痴(云云)

前诸戒下次总结者前虽具明杀与不杀而今经意
正明持戒是故须以不杀结之何者经意岂不以犯
杀故诸根不具寿命损灭故顺经意翻犯成持以不
杀结下去准此思之可知隘者狭也陋也宏者大也
径者步道也用殊体一故云径异会同以事理各有
杀与不杀故云径异其体无别故云会同下去准知
不杀之戒下三结斥中云纵横者纵者竖也竖必对
横故云纵横初释约于世及出世次第竖论故名为
纵次释约于事理相望名之为横云何而谓是小乘
数者斥他谓之五戒乃是小乘事数不得释此大乘
之经也。

复次下次明不盗戒文为二初总示中云他物莫取
者如阿含中佛告比丘当修一行谓他物莫取比丘
白佛我巳知解佛问汝云何知比丘答云他物谓色
声香味触法佛言善哉善哉小乘既尔大乘准知菩
卷二 第 392c 页 X20-0392.png
提之道非佛菩萨天人所与而自发心修行取之故
云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也翻此无取名为菩提乃
是不盗故净名云无取是菩提舍攀缘故。

若持戒下次别释文为二初正释又为二初约偏小
巳还明法门之盗文为三。

初明人天之盗言若持者止持也作业者作持也虽
则持于事不盗戒而求人天一期富乐若望出世第
一义天还成贫穷故名为盗非不盗也涅槃经云如
婆罗门幼稚童子为饥所逼见人粪中有庵罗果即
便取之有智之人即便呵云汝净行种云何取此秽
果而食童子闻巳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实不食净
洗弃之智者呵云汝大愚痴若拟弃者本不应取章
安释云婆罗门者即譬初修般若净道幼稚以譬解
行浅弱三途苦逼譬之如饥无常之中有人天果如
彼秽粪有庵罗果深行呵浅故云智呵童子闻去浅
行怀愧非贪天乐为欲于中修道弃舍故云洗弃智
者呵去菩萨劝令一切俱舍不须受巳复观而舍故
知经意正譬三藏菩萨观生受生名洗巳弃况复三
藏菩萨伏惑同凡故今备用以譬人天之盗也设使
得之心不甘乐等并是大经之文也贫穷四姓者章
安云无主故贫无亲故穷刹利翻田主爱民治国王
者之类婆罗门翻净行博学明文之类毗舍未见翻
应是平民耕农贩卖之类首陀亦未见翻应是底下
客粪担尸之类旧以四姓譬四生六道章安譬九法
卷二 第 393a 页 X20-0393.png
界今文备用且譬四生人天耳故此四姓俱贫如来
无上法譬(云云)(户恢切)逆流也复应作澓(房六切)流也若
作洑字洄流也言有流者辅行云有谓三有所谓欲
色及以无色于此三处因果不亡故名为有流谓四
流为此四法漂溺不住故名为流见流者三界见也
欲流者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也有流者上二界
一切诸惑亦除见及痴也无明流者三界痴也孤山
四明并皆斥云不得作于四流解义未知何意作如
此斥(云云)言三障者且以三有为三障耳然能障虽近
所障则远故云障佛第一义天之所舍离又复凡夫
三障全在(云云)

次明二乘之盗四谛智者总举也观身受心法者别
明观于五阴成四念处即苦谛观也涅槃心起为自
为他等者正约大乘以斥乘明于盗相也言介尔者
诗云介尔景福郑玄笺云介者助也景者大也言助
尔之大福也今但借其语不用彼意故今文意乃取
微细之念为介尔心生即取他物耳止观云介尔有
心即具三千亦此意也良以心不可得故三千亦亡
以有介尔微细心故则三千宛然矣非时取證不待
说所因者即身子领解昔日鹿苑依方便教證小乘
果不待法华说大乘时也法华文句云所因二义一
不受待对于前二不停待于后初照高山明三谛之
慧是得佛之因以此待对于我而我不受是失之于
前也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我不停待于此两楹
卷二 第 393b 页 X20-0393.png
之间匆匆取小(云云)焦种不生者即净名中迦叶自鄙
于此大乘巳如败种不复生也见苦等者即维摩诘
呵身子云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他作造诣
之造今谓造作之造)尽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
我当见苦断集灭證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以身
子依三藏生灭四谛入道故今乃以衍门呵之若执
生灭有诤论者即是界内有为戏论若实因此见断
界内爱见论者犹是界外无为戏论今身子虽断有
为犹存四谛即是无为戏论非求大乘三谛之法岂
见佛性乎若有著空等者中论云诸佛说空法本为
化于有若有著空者诸佛所不度今亦借之以斥二
乘著于偏空之涅槃耳身长三百由旬等者此引大
品文也菩萨出假通于中上若入七地即堕二乘故
为诸佛菩萨所呵有大鸟身长三百由旬而无两翅
从天而随若死若死等苦菩萨亦然从初一向专修
于空至于六地是为三空身肥假翅不生若堕二乘
方便道名死等苦若堕初果名之为死若见尽是死
等苦无学是为死若等于死名为死等而犹未死故
名为等故以方便乃断见位名为死等以初果人思
惟全在义同未死三无为者净名疏云一虚空无为
二数缘灭无为(新云择灭无为)三非数缘灭无为(新云非择灭无为)
但三无为一是涅槃二非涅槃今通举之是故云三
若别论者二乘涅槃但在数缘灭无为耳故华严云
二乘堕于无为深坑又如净名呵善吉云供养汝者
卷二 第 393c 页 X20-0393.png
堕三恶道疏中乃以见修无学为三恶道耳法华云
饥饿等者四大弟子领解之辞也文句云不得大乘
法食为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有无善
上起见思如疮癣(有无善者以法华云或有所得或无所得修有漏善即有所得修二
乘善即无所得)净名云不见佛等者此引净名呵善吉文不
见法身之佛不闻无作之法不入圆教贤圣之数以
圆教十信六根互用二乘所无宁得在数邪。

三明菩萨之盗次第行次第学等者行谓布施精进
学谓持戒禅定道谓忍辱智慧具如大论(云云)既皆次
第故有浅深舍一取一来巳更复来去巳更复去等
者净名叹文殊云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
见文殊对曰如是居士若来巳更不来若去巳更不
去何者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故偏小凡夫以
来相来是故来巳可更有来如凡夫外道修禅至非
想巳还堕三途乃至别教菩萨修别相三观来求妙
觉若闻圆顿复须改心此等皆是来巳复来唯有圆
人发轸无僻终不于中改心易观乃是来巳不复更
来若去巳更不去者此重述成来义耳亦约偏小凡
夫以去相去非是善去此则去巳犹应更去乃至别
教思之可知唯有圆人从初发心正观中道一去则
无改心改观更去之理故名去巳更不去也此之两
语一体义异故转其名耳是故当知别教巳还悉是
辱于真来去相真来去相即是平等真如法界佛所
不能行故无有来相约此说来即无所从来名不来
卷二 第 394a 页 X20-0394.png
而来也又平等法界佛所不能到故去者无所至即
不来而来来无所到也别教不尔故名为辱馀文可
见。

次约圆人明法门盗不盗文为二初明不盗法华文
句云不受凡夫之五受乃至圆教中五受生见亦皆
不受此用大品五不受文故彼经云菩萨行深般若
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
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舍利弗问须菩提言何
故不受答般若波罗蜜自性不受故是故当知未證
实来皆名为受体教入理理无所受方名不受也不
取是菩提障诸愿故者此文误也净名经云无取是
菩提离攀缘故疏云若知四教菩提及一切法皆无
所有心不取著即圆菩提离于攀缘菩提之心及一
切法也经中又云障是菩提障诸愿故疏云平等法
界佛不度生亦不能行即障方便诸教之愿是法平
等无有高下语出金刚般若经中如意珠者大论云
出舍利中法灭之时一切舍利皆悉变为如意珠止
观云天上胜宝状如芥粟七宝琳琅非内蓄非外入
称意丰俭降雨穰穰修罗琴者大论云法身菩萨化
无量身度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修罗琴常
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

圆人复有下次明亦盗中云菩提无与等者央掘经
偈云不与者菩提无有授与者不与而自取故我不
与取如地荷负四重担者胜鬘经云又如大地持四
卷二 第 394b 页 X20-0394.png
重担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摄受
正法善女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如彼大地
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
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
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善女建立
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今文借喻四弘誓愿又央
掘经亦云大地荷四重担菩萨亦尔为诸众生说如
来藏名初重担重于大山恶人毁骂闻悉能忍名第
二担重于大水无缘得为国王大臣说如来藏唯为
下劣而演说之名第三担重于众生穷守边地不得
住于丰乐之处名第四担重于草木。

前诸戒下次
总结文可知。

复次下三明不淫戒文为二初总示若关下次别释
文为二初正释又为二初明偏小巳还非不染欲文
为五。

初明人界增欲事天台菩萨戒疏云戒是约义勤义
禁义南山四分律疏云戒是警义警策三业又戒是
禁义若解善戒善法禁恶若解恶戒恶法禁善故云
关禁也擎一油钵过诸大众者涅槃经云譬如世间
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擎一油钵经游中
过勿令倾覆若弃一渧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随
之臣受王教尽心持行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五
欲心常系念若放逸者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怖
故不弃一渧菩萨亦尔于生死中不失念慧虽见五
卷二 第 394c 页 X20-0394.png
欲心不贪著唯观阴苦不生不灭五根清净获得戒
根故今借喻受持净戒防禁七支割舍触乐即关禁
也求于未来即是求于人界之报也增长欲事者以
虽生人界未离欲事故。

次明欲天增欲事为生天故持戒者如难陀初出家
时慕天宫故修行梵行如辅行第七具引(云云)(丁弟切)
牡羊也触斗也却退也有人引百论云阿难语难陀
云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汝为欲持戒其事亦然
舍脂者是修罗女帝释纳为妻观佛海三昧经云帝
释有八万四千妹女有妻名悦意诸天见之视东忘
西看南忘北。

三明色无色天染欲法蛰(直立切)藏也是为一难者且
别取无想天是八难中长寿天一难也若从极至三
有之顶即非非想为长寿天耳若禅定之乐则通色
无色界也。

四明二乘染欲法四明云知苦断集如怨如蛇修道
證灭如亲如宝但自调故直去无悲济故不回如八
方风不能动须弥山者喻诸有色声不能染屈二乘
之心也孤山云四方四维名之为八喻于人天四违
四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能动于二乘心也甄迦
罗者即紧那罗也随岚风亦云毗岚风此翻迅猛也
此风在于大铁围山外若无铁围吹须弥山犹如腐
草以此喻于菩萨胜妙功德琴声能动迦叶而令起
舞名为染欲耳故紧那罗所弹之琴阎浮檀金华叶
卷二 第 395a 页 X20-0395.png
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弹时音遍三千世界宣说
无生寂灭之法腐者烂也大论云甄陀罗王与八万
四千甄陀罗等来至佛所弹琴歌颂以供养佛尔时
须弥山等树木人民一切皆动佛边大众及迦叶等
皆于座上不能自安天须菩萨问迦叶云耆年旧行
头陀第一何以不安迦叶答云三界五欲不能动我
此是菩萨神通功德果报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
不能自安文句记引紧那罗经其意大同故知彼经
部属方等为弹诃故以大斥小故紧那罗奏于别圆
弦歌之声令诸声闻受于弹斥耻小慕大耳故此乃
是于同居土现于界外实报声尘令迦叶等不能自
安别结等义如下委辨(云云)

五明菩萨染欲法恶涅槃如怨鸟如向所引大论之
文起顺道(句)法爱生名顶堕者舍边求中名起顺道
心生染著名法爱生不破无明名为顶堕故辅行云
别教顶位在十行中故无堕义于行向中纵起著心
但未入地名为顶堕终无造过故大论明顶堕二义
一者顶退名之为堕二者住顶名之为堕若三藏教
暖一向退不名顶堕忍位过顶复不名堕于二位间
住顶名堕何者五根忍位不复出观上忍发真是故
不堕于顶位中多生爱心则应入顶而不入者由退
顶故造于重逆故名为堕通教顶堕例此可知圆教
十信若生爱心不入初住而六根净位定不堕小则
以住顶名之为堕非谓退堕以六根中无退义故是
卷二 第 395b 页 X20-0395.png
菩萨旃陀罗者旃陀罗此云杀者以生爱著则杀法
身常住慧命故成菩萨旃陀罗也既无方便此慧被
缚等并净名经文也疏云以爱见心修正观时不能
体达不生不生又无助道资发实慧实慧不发遂起
爱见不能发真破无明障显出法身自利利他是故
名为既无方便此慧被缚翻此为有方便慧解又住
三毒不修真慧破通别惑用不净心而入方便万行
无导是故名为无慧方便缚翻此名为有慧方便解
疏文分经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巳所修治为无慧利
乃是别教菩萨出假今引以为舍边取中起顺道法
爱生者孤山云不可用彼净名经意释此文者今谓
不然何则以十回向义有多途或约说修但中之观
或但约于假观所摄故今引用意亦何爽疏云爱见
之心能化众生入于魔外即是众生入道之怨菩萨
能断见思爱见是胜怨也今文须以中道法爱名为
怨矣从空入假修习佛法利益众生若不如是众生
不得法施慧利于物则无出生死益是故名为巳所
修治为无慧利今文须以舍边取中名巳修治生顺
爱不破无明为无慧利也。

次明圆人染不染文为二初明不染三观文中皆言
何所者谓有何所染有何所净等也即显皆无耳以
即空故一法尚泯何所染著以即假故万象森罗何
所荡净以即中故空假双遮何所存边以双照故即
空即假何所存中此乃明于一心三观能治之法自
卷二 第 395c 页 X20-0395.png
无染著也从即空故无我人下乃是明于所治三惑
无所染著耳即空所治见思爱著即假所治尘沙爱
著即中所治无明爱著十六知见者一我二众生三
寿者四命者五生六养育七众数八人九作者十使
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十六见者三谛清净者无三惑之染也是
净亦净者三谛自不可得也又即空何所染无我人
等爱也即假何所净无空无相愿等爱也前约空于
见思我人故名净今约滞于空无相等名爱即中何
所边无佛菩提度生等爱也即空即假何所中如是
方名三谛清净也故知从于无我人下乃是释于何
所染等耳引经唯佛具净戒者以圆人学佛又圆人
即是佛界故得證之也馀人皆名污戒者即别教教
道巳还皆有染爱也。

圆人又有下次明亦染者和(应作婆字)须蜜多此翻世友
亦云天友故华严云次复南行有城名庄严善财至
彼求觅此女此女在于城内市中遂诣其门见其宅
舍种种庄严又见此女容貌姿美谈说善巧入如幻
智方便法门种种严身从身出于广大光明遇斯光
者身得清净善财乃问菩萨之行女即答言我得解
脱名离欲际随其所欲而为现身各各令其所见不
同略如今文所引者是歍者口相就也非欲之欲等
者非同凡夫爱欲之欲但是菩萨达于性体本非染
欲而具染欲乃以染欲教化众生欲令众生达于染
卷二 第 396a 页 X20-0396.png
欲见欲体性实相空中亡泯寂灭本非染欲而具染
欲不思议假起于事用随缘化物耳即是法身不思
议化也然今家诸文皆判善财参诸知议未见弥勒
普贤之前而诸知识并云唯知此一法门乃是教道
历别不融證道无隔岂得不知而今文引和须蜜女
以明圆人染爱法门者然止观中明别教四门得意
通入实相不得意成伏惑方便次第耳今从得意而
说故引證于圆人也辅行云若得意者即入初地名
为见实若不得意但成地前方便位耳地前乃是事
不获巳施设教道权接物机非佛本意又诸文中尚
许引小證大何妨今文以别显。

故和须蜜虽是隔
历不融无妨借用以显圆妙矣故止观云和须蜜多
淫而梵行准例可识普门疏明贪欲法门引和须蜜
思之可知以屑出屑者屑(先结切)字应作榍亦作楔櫼
(子廉切)也大楔也木针也即以后榍而出前榍耳将声
止声者大论云如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
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慧上菩萨经云过去世有灯
光梵志在于林间行吉祥愿经一百二十二岁又有
摩竭国女见梵志端正即投其前梵志报言吾不乐
欲女言若不能者吾当身害梵志念言吾常护戒若
有犯者则非吉祥离之七步即起慈心而欲犯戒不
然女死宁令女安我入地狱从其所愿经十二年终
生梵天此是实行忘犯济物馀如前说(云云)

前诸行
下次总结。
卷二 第 396b 页 X20-0396.png

复次下第四明不妄语戒文为二初总示事妄即是
犯小妄也又大妄语不知不见言知言见亦同今不
见言见故大妄语除增上慢法门解者即增未得谓
得未證谓證若准下文别教巳还皆名为妄故法门
妄非止上途(云云)

次诸欲下别释文为二初正释又为二初明偏小巳
还非不妄文为四。

初明人中之妄下苦等者涅槃文也准诸论文应以
三途名为苦苦即上苦也诸天衰相现天乐坏时生
于大苦名为坏苦人间为行苦念念常苦故名为下
凡夫横计以之为乐依止断常起六十二者章安云
六十二见有二解一者身见边见共六十二何者以
身见有五十六边见有六约于五阴各有四执即色
离色亦即亦离不即不离馀四例然则为二十欲界
色界则成四十无色阙色但说四阴有一十六是故
身见有五十六边见六者谓三界中各有断常以足
身见成六十二故大品云譬如我见摄六十二见也
二者直就边见自有六十二以现在世中即色为我
则色灭我断离色为我则色灭我常亦即亦离亦断
亦常不即不离则不断不常四阴亦然乃成二十去
来例然乃成六十虽有六十不出断常故以断常而
标其首为六十二今文既云依此断常起六十二当
知乃是第二意也今云我即是色者恐误应云离色
有我也。
卷二 第 396c 页 X20-0396.png

次明天界之妄三十三天黄叶生死谓是真金者此
用涅槃同于人天婴儿行文经云婴儿啼哭之时父
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
巳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黄叶实非金也故妙玄
云杨树黄叶即同人天五戒十善婴儿行也彼天之
乐如杨树黄叶但是生死虚诳而谓是真金之实岂
非妄语邪非想自地具细烦恼等者以非想天虽无
粗烦恼而具足四阴二入三界十种细烦恼故言十
种者一受谓识之所受二想谓识之所想三行谓法
行四触谓意触五思谓法思六欲谓欲入出定七解
谓法解八念谓念三昧九定谓心如法住十慧谓慧
根慧身凡夫外道若得此定谓證涅槃而不知是生
死虚妄故云谬计也非想既然初禅巳上他化巳还
其可知矣。

三明二乘之竞执瓦砾等亦涅槃文也经云汝等当
知先所修习无常苦等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
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珠没深水中是时诸
人悉共入水竞执瓦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
出乃知非真章安云春时适悦以譬欲境诸人譬于
放逸之徒池譬生死浴譬恚慢乘船譬诸业游戏譬
受果失宝譬无解入水譬初教求觅譬劣三修瓦石
譬證劣三修各各谓生灭度之想内执在怀故云欢
喜向佛称欢故云持出乃知非真去譬常解也(云云)
实未尽等者犹有方便实报生死岂得谓之灭度生
卷二 第 397a 页 X20-0397.png
于安隐之想而所作未办更有进修之行岂得谓之
安隐邪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名为解
脱者但是小乘之解脱耳故法华云但离虚妄名为
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即是未得圆妙解脱自在
无碍也净名云若无增上慢人者佛说淫怒痴性即
是解脱以淫怒痴性不在内外及以中间当自有等
所以谓之即是解脱二乘之人昔于三藏断结證于
思议解脱滥谓同于诸佛解脱故至法华乃叙昔云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今以大斥之故云未
得谓得即是妄语也。

四明别人之妄执于一有隔碍三门等者不能以理
融通遂执一而隔三也故各执一门乃成诤论耳夫
实相言语道断等者以第一义中一法尚不可得云
何乃以四句字数字于实相之无字数于理性之无
数邪是则定性四句各执一门皆不能通实相之道
故成戏论虚妄之语也若晓四句是于假名乃可为
门通至实相则是圆人非别人也广如止观(云云)

次明圆人妄文为二初明不妄非内观等者即玄义
所引大品云非内观故得是菩提等也非内者非内
色也四阴亦然非外者非外色也四阴亦然非内外
者非亦内亦外色等也非离内外者非非内色非外
色等也以实相之理言亡四句理绝百非安可以内
外等而观之邪以若执内外等则成戏论诸法故也
亦不以无观等者即不离内色等而得也以理虽非
卷二 第 397b 页 X20-0397.png
四假立于四为能通门即得解脱若不尔者章安所
谓斯并永执邪见之人何可论道也一切实等文出
大论通三教今意在圆一切实者有门也一切不实
者空门也双亦双非即三四两门也皆名诸法实相
者以此四门但是假立能通实相妙道故也又诸法
者权也实相者实也权则是有实则是空双亦乃是
中道双照双非乃是中道双遮故三谛三观及四门
等只是诸法实相耳馀文可解。

圆人亦有下次明亦妄者无车说车诱戏童子即法
华文本无三车假说三耳是故当知佛若不以偏小
人天虚妄接引而诸众生安能会于圆常妙道故因
妄引遂悟真实施开会等即其意也然法华云我以
方便令子得出非为虚妄今此但以本无三车假说
三车名为妄耳则各从一意故彼此无妨也经言我
是贪欲尸利等者诸法无行经下卷文殊云一切诸
佛成就贪欲嗔恚愚痴名不动相佛问文殊是事云
何文殊答云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嗔恚愚痴平等法
中通达贪欲嗔恚愚痴性故贪欲嗔恚愚痴即是菩
提何以故以知贪欲等实性故说名菩提即是不动
相乃至云说是语时空中诸天子以天华散佛及文
殊上而作是言文殊名为无碍尸利不二尸利无上
尸利等文殊语诸天子云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
分别我不见诸法是上中下我是贪欲尸利嗔恚尸
利愚痴尸利我不出贪欲嗔恚愚痴凡夫之人分别
卷二 第 397c 页 X20-0397.png
诸法求出至到菩萨于法无出至到诸天子云菩萨
不至十地不出佛法邪文殊云幻人能至到十地至
佛法乎天子言幻人尚无住处何况从此地至馀地
文殊云一切诸法亦如幻无来去无出到乃至云是
贪欲嗔恚愚痴性十方求之不可得我以不住法住
是性中故云我是贪欲嗔恚愚痴尸利也说是法时
万天子等得无生忍(云云)今文谓之然实非者即是经
云十方推求三毒之性不可得也以不住法住是性
中云三毒等即是不住而住名之为妄若住而不住
妄亦非妄故云实非也天人龙鬼例之可见以虚出
虚令得不虚亦应可解是故实相第二义空中一法
尚不可得况有诸法乎即实非贪欲尸利等也世谛
之中尚具无量况一法乎即我是贪欲尸利等也斯
乃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云妄说耳故云佛本无身
无寿随顺世间论身寿等况贪欲尸利等而非假立
妄说邪四明至此乃云即实之权是性具之法若尔
即权之实具法之性何故却云相相宛然邪。

前诸
行下次总结夷坦者平直也。

复次下第五明不饮酒戒文为二初总示眩(黄练切)
(瞑莫匍切)也若谷若草者酒有三种一谷酒二果酒三
药酒谷酒可解果酒者蒲萄阿梨咜树果等名果酒
也药酒者种种药草和米甘蔗变成酒味名药酒也
夫酒为下次别释文为二初正释又为二初明偏小
巳还非不醉文为三。
卷二 第 398a 页 X20-0398.png

初明人天之醉文为二初别明世人之醉三十六失
者沙弥尼戒经云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
命牵东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尊轻易师
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愚痴不值大通其心无识
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通度五道应知
经意以失道破家等十一并不离五阴五欲五盖及
失五通不度五道等二十五为三十六失也若大论
中有三十五一现世财竭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
四裸露无耻五人所不敬六复没智慧七应得物不
得巳得物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他说九事业皆痴
十醉为愁本十一身少力十二身色坏十三十四不
敬父母十五十六十七不敬沙门婆罗门及尊长十
八十九二十不敬三宝二十一党恶人二十二远贤
善二十三破戒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
十六放逸二十七人不喜见二十八知识所弃二十
九行不善三十舍善法三十一明智人不信用三十
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内缘三十四命终堕恶
道三十五若得为人常狂验故慢刑失礼发出伏匿
等即是略举三十五失也于五百世中无手者梵网
经云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
况自饮戒疏云有五五百一五百在咸槽地狱二五
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虫四五百在蝇蚋五五百
在痴熟无知虫今之五百或是最后与人痴药故也
晋世引满称艺能者孤山引旧解云晋在思蜀都赋
卷二 第 398b 页 X20-0398.png
云合樽促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注云酒
将阑故合并其樽促近其席引持也持满以相罚酒
厚乐极故醉累月又晋书载记云引满昏醉汗服失
冠蓬头僵仆以此为乐魏朝清浊为贤圣者三国志
魏志列传云徐邈字景山魏国初建邈为尚书郎时
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
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渡辽将军鲜干辅
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
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车驾幸许昌问邈曰
颇复中圣人否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
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齐宿瘤女
甚丑项有大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
名不虚立矣毕卓自署为酒徒者晋书列传云毕卓
字茂世少希放达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
熟卓夜醉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
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
醉而去卓常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
两头右手持酒抔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
一生矣署书也部署也如唐元结自号酒徒彼日休
自号醉士之类也郑泉自誓为酒壶者壶酒器也三
国志吴志云太中大夫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
奇志而性嗜酒其闲居每日愿得美酒满五百斛船
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之惫即住而啖肴膳
酒有斗升灭随益之不亦快乎临卒谓同类曰必葬
卷二 第 398c 页 X20-0398.png
我于陶家之侧庶百年之后化而成土幸见取为酒
壶酒壶实获我心矣竹帛载之者古者记言记事皆
在竹简缯帛以未有纸故也而后代称其故实故谓
史籍为竹帛耳竹帛载之是不应作而作古今歌之
是不应歌而歌此非醉酒而谓之是何侜(张流切)尔雅
云侜张诳也既引释论法师为王说五戒罪福饮酒
招狂乃至结云世人之醉故此一段之文但是别明
世人饮酒之醉耳不可作于三界惑醉以科此文也
又贪如海下次通明三界人天之醉黏(女廉切)者添也
(与章切)(古巧切)动也
次明二乘之醉九十八使等者见惑八十八谓欲界
三十二色无色界各有二十八成五十六合八十八
也思惑有十谓欲界有四色无色界各三成六合有
十也见为一住思分三住名为四住疟(鱼约切)病也大
经引醉归之人等者涅槃哀叹品诸比丘白佛云譬
如人醉其心眩乱视诸山川城郭宫殿日月星辰皆
悉回转若有不修苦无常想无我等想是人名为多
诸放逸流转生死佛告比丘汝向所引醉人譬者但
知文字未达其义何等为义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
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
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如
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云云)今云大经引醉归之
人者孤山云后人妄加人字是也四明改人字作文
字非也故涅槃疏云回醉与之结过归之故知今文
卷二 第 399a 页 X20-0399.png
多一个人字也谓大经中佛斥比丘所引醉人之譬
未达其义反归自巳也文中从世间下乃是撮略大
经之文以明醉归比丘耳何者以世间人迷于二乘
无常苦等无我不净计我净等及以常乐既如醉人
视日月等皆悉回转而二乘人迷于大乘如来真实
我净常乐计于无常无乐无我及以不净岂非自巳
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故知比丘
所引醉人之譬反归二乘自巳故云大经引醉归之
乃至结云此二乘之醉也今文影略但云世间无常
乐等具足应云世间无常乐我净而言常乐我净如
来实我净常乐而言无常苦无我不净。

三明菩萨分破无明不了了见等者大经师子吼品
师子吼菩萨问云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
住何法而了了见佛答文中约四种观十二因缘一
下智观不见佛性得声闻道二中智观不见佛性得
缘觉道三上智观见不了了住十住地四上上智观
见了了得三菩提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
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十
住菩萨见少分故不能明了如来全见能得明了十
住菩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如来则以佛眼见故能
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今文乃云菩萨行故见不了了又涅槃疏
第三亦云菩萨行故见不了了佛不行故见则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
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章安云若指
住是地而言十住皆分见者此是别义若住非地十
卷二 第 399b 页 X20-0399.png
地则见十住不见此亦别义若十住即十地地住皆
少见者此即圆义若十住非十地十住亦少见者此
亦圆义若十住非十地而言九住不见十住少见者
此乃别接通义若地前十住全不见性是故不论了
与不了又云初住初地则能分见故言少耳如远望
大舶等者此引大经如来性品之文也经云菩萨位
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二乘譬如远观虚
空鹅雁为是虚空为是鹅雁谛观不巳彷佛见之十
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又如醉人欲
涉远路朦胧见道又如有人在大海中无量由旬远
望大舶楼橹当阁即作是念为是楼橹为是虚空久
视方知乃是楼橹又如有人于夜暗中见尽菩萨即
作是念是菩萨像自在天像久视虽谓是菩萨像亦
不明了十住菩萨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又
止观云譬如暗中遥望株杌不审人杌人应六分动
相杌无六分是不动相久住视之虽谓是杌亦不明
了辅行云文出大论如是等无量譬喻者以大经中
更有多种譬喻之文故也迦叶云等者此引大经四
倒品末文云迦叶菩萨白世尊言我从今日始得正
见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章安云别论乃取
拨无因果名为邪见迦叶久无通取一切倒心为邪
迦叶犹有须知迦叶犹有界外相应无明邪见之惑
分破未尽故云犹有此且约于别教言之以下文中
自明圆人故也。
卷二 第 399c 页 X20-0399.png

次明圆人醉不醉文为二初明不饮初行佛行无明
未断名具烦恼能见秘藏故虽肉眼名为佛眼若云
能知亦名佛智故此约位在圆住前所可见者更不
复见即是文殊述成净名叹云不见相而见也不可
见而见者见其空室现疾表果地依正也若过此所
表更无净土法身之可见此语述成佛国之义若引
众生来入见净土法身过此更无可见故云若见巳
更不见也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即是平等真法界中
无所可见而言见者佛眼见极更无可见即是述成
不见相而见也。

圆人下次明亦饮央掘此云指鬘空瓶实酒者空中
理体也变化宣扬者妙假事用也波斯匿此云和悦
末利此云柰因柰得报故也未曾有经匿王白佛如
佛所说心欢喜故不起恶业名有漏善是事不然如
人饮酒心则欢喜不起烦恼则不杀害忆念我昔游
猎之时忘时厨人山中觉饥走马还宫敕令索食厨
人答云即现无食今方当作我以饥逼嗔恚之故令
杀厨人时末利夫人闻巳即辨好酒美肉沐浴名香
庄严身体将诸妓女来至我所我见夫人嗔心即息
夫人辄遣黄门诈传令勿杀厨人我至明旦深自悔
责忧愁不乐夫人问我有何不乐我即答云昨日饥
嗔错杀厨人故悔恨耳夫人笑云其人犹在我大欢
喜王白佛言夫人持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内五戒
之中犯酒妄二戒八戒之中犯于五戒谓过中食服
卷二 第 400a 页 X20-0400.png
华香作倡妓高广床饮酒妄语破戒之罪重邪轻耶
佛言如是犯者得大利益当知此约忘犯济物若从
本说焉知不是法身所为不思议化菩萨利物恶中
有善是故末利唯酒唯戒欲从斯倒宜自斟量若顺
贪心终非持相菩萨戒疏云末利后饮此约见机不
同恒倒波斯匿王初虽敕令杀于厨人复与夫人饮
酒而醉即不言杀是故今云转更多恩又波斯匿酒
醉后应死判生故云多恩夫人饮酒既得利益是故
谓之佛言持戒入于酒肆(肆者陈也)等者即维摩诘也逆
者饮酒也顺者不饮酒也得其门者实行菩萨则以
忘犯济物为门权行菩萨则以妙用不思议化而为
其门故此约于逆得其门耳若论其顺则须乘持以
为门也柄者本也操(七刀切)者持也。

前诸行下次总
结醉醒无二者逆顺俱当也。

上观四谛下次约观心释即以观于五戒实相觉智
清净名为五佛非必论于五佛别号若以释迦足向
四佛为五佛者恐非文意。

次释所破烦恼障文为二初标指上来下次解释文
为三初对报障辨异或约内身者诸根不具等也或
约外报者贫穷困苦等也。

报障如上下次与业障
对简文为二初徵起次释相文为二初引数人解数
人即是萨婆多师次明今家意文为三初正明次若
尔下释疑文为二初疑都不关心者不关涉于心发
动身口也此乃下次释疑文可见若烦恼下三对业
卷二 第 400b 页 X20-0400.png
报论转不转若烦恼业转报未必转者即前所谓馀
经对缘报障难转因时可救果无如何也若报转业
烦恼必转者亦前所谓此经三障皆可转也通论下
三正释烦恼障通论可解若别论者未见谛理故多
愁忧属见烦恼于事既碍故多恐怖属爱烦恼其义
可知故不具记此亦一往故注云云。

三释所破业障文为二初标指次业将下解释文为
四初明来意凡论相现皆是表发今相表于业将感
报也。

次恶星下消释名相言客星者忽然而现名
之为客以常现者名主故也亦是等者以五星二十
八宿(秀音)虽则常现若违度数失其分野亦名恶星故
也一方有七等者东方七者谓角亢氐房心尾箕北
方七者谓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者谓奎娄胃昴
毕觜参南方七者谓井鬼柳星张翼轸周礼周官云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
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域皆有分星
以观妖祥郑玄注云星土星所主土也封犹界也大
界则曰九州州中诸国中之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
书亡矣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
(尔雅云星纪斗牛郭璞注云牵牛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也)玄枵齐也(枵许娇切
尔雅云玄枵虚也注云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也)娵訾卫也(上子须切下子
斯切尔雅云娵訾之口营室东壁也注云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以名也)
降娄鲁也(降户
江切尔雅云降娄奎娄也注云奎为沟渎故名降也)
大梁赵也(尔雅云大梁昴也西陆昴也注
云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
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尔雅云柳鹑火
卷二 第 400c 页 X20-0400.png
也注云鹑鸟名火属南方)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尔雅云寿星角亢也注云数起角亢
列宿之长故云寿也亢音刚)
大火宋也(尔雅云大谓之大辰注云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
焉)析木燕也(尔雅云析木谓之津注云即汉津也)此分野之妖祥主用客
星彗孛之气象(尔雅云彗星为搀枪注云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也搀初衔
切枪初庚切又云奔星为约注云流星也约市若切)春官又云以十有二岁之
相观天下之妖祥(注云岁谓太岁岁星与日同次之日斗所建之辰也岁星为阳右行
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十二岁而少周其妖祥之占甘氏岁星经其遗象也太岁所在岁星所居春秋传云
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之属是也)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星旱降
丰荒之祲象(注云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降下也知水旱所下之国也以二至二分观云
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故春秋传云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以十
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注云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
以知和不其道亡矣春秋〔里〕十八年楚师伐郑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是
时楚师多冻其命乖别审矣)荧惑火星也麻彗者尔雅注云彗星
又类散麻故云麻彗也蛊毒者虫也物病害人也腹
人也腹中虫也行蛊毒也首楞严云贪恨为罪是人
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又以三毒为蛊则害法身
慧命也灵谓神灵潜谓潜隐密谓微密通者悦也。

夫诸业下三正明表报。

行者知(音智)解下四结正斥
邪知解推之者结正也何须折篾钻龟问管公明者
斥邪也孤山引旧解云礼记云龟为卜筴(音策筴或作著音尸)
为筮(市志切)卜筮者先王所以决嫌疑定犹豫也今云
折篾者篾谓竹篾为爻也管公明者魏志云管辂字
公明平原人也容貌丑而嗜酒无威仪善卜筮应知
恶报由罪结罪由心苟正于心罪报自落普贤观云
卷二 第 401a 页 X20-0401.png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傥不修德卜筮何为昔宋景公
有疾司马子韦曰荧惑守心心宋分野君当可移于
相公曰相股肱也除心腹之疾置之于股肱无乃不
可乎曰可移于人公曰人可为国无人何以为国曰
可移于岁公曰岁所以养人岁不登何以畜人子韦
曰君善言三荧惑必退三舍延命十一年视之果巳
次止他辰也孤山云况能内观法性达罪本空均生
佛于自心起慈悲于法界恶星之变何患乎不灭耶
四明记潜用孤山大小法门非止一处而于序中乃
云借于孤山索隐记中俗书以为裨助庶不以事相
之关情但思理观之为益耳岂非内心抑他长致使
秉笔前后矛盾况大宗匠内明三学外晓六经儒释
兼通方顺开化岂大师所说有涉于儒宗而传弘者
弃之不习邪请读止观辅行等文(云云)

三释举行法劝修者此取初文分科之说故谓之举
行法劝修今取次之分科之语是故云举方法能空
于恶即前所谓能破之方也于中为三初总明来意
(汝阳切)者除也却也事者三业也理者三德也次洗
浴下正释经文缄(古咸切)者闭也合也郑重者殷勤也
汉书云皇天所以郑重频降命也至心之境者甚深
行处也夫人身下三结示所以文为二初正结示人
身本于不净者父母遗体种子不净住处不净在母
腹中生熟藏间自相不净从尿道出九孔常流自性
不净其中唯有菌尿之聚究竟不净捐弃冢间如朽
卷二 第 401b 页 X20-0401.png
败木旃檀生于伊兰世间理见者旃字误应作栴观
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栴檀生末利山中牛头
栴檀生伊兰丛中未及长大在地下时牙茎枝叶如
阎浮提竹笋众人不知言此山中纯是伊兰无有栴
檀而伊兰臭犹如肨尸熏四十由旬其华红色甚可
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牛头栴檀虽生此林未成
就故不能发香仲秋月满卒从地出成栴檀树众人
皆闻牛头栴檀上妙之香近因等者现今三业也规
矩者方法也远成等者彼岸三德也法喻昭然孰敢
不信次洗浴下对禳三障注云云者对文虽别意实
融通四释。

结成文为二初正释言理数者道理次第任运故也
问三障转者文句记中何故谓之障体即德不待转
除答若得前文断不断意何须疑哉前寄事下次明
前后互显文为二初正明前寄事者洗浴著衣等也
将浅表深者浅者近也深者远也以近三业远成三
德也将深结翻此可知经文下次斥远绣密等者如
锦绣之稹密故见之者寡少也注云云者具说如上
也。

护世下第五释叙教相也言叙流通者如上巳辨。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卷第二
卷二 第 401c 页 X20-040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