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68c 页


*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 卷一

* 释序品第一初
* 卷二

* 释序品之馀
* 卷三

* 释寿量品第二
* 卷四

* 释忏悔品第三
* 释赞叹品第四
* 卷五

* 释空品第五
* 卷六

* 释四天王品第六
* 释大辩品第七
* 释功德天品第八
* 释坚牢地神品第九
* 释散脂鬼神品第十
* 卷七

* 释正论品第十一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69a 页 X20-0369.png
* 释善集品第十二
* 释鬼神品第十三
* 释授记品第十四
* 释除病品第十五
* 释流水品第十六
* 释舍身品第十七
* 释赞佛品第十八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终)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69b 页 X20-0369.png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卷第一
(□□□□□□□□固宝积首事笔削中夏迁居郡西妙果终其草藁简异旧说故云新记)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 释序品初

初释总题为二初所记题目言文句者文句记云文
谓文字一部始终(始自序品终乎赞佛)故云文即是字为二所
依(故成唯识论第二卷云也百法钞云文者文身文无自性依字假立若无改转之义斯乃但名为字若一
字巳上有所改转诠得差别即名为句即由此诠自性差别之时望于名句能为所依故名为文文体虽即是
字要与二为所依有改转义方号为文若不与二为所依又无改转之义但名为字耳)句谓句
逗义通长短(长句短句)故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故云亦指成唯
识论百法钞云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也即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色心假实局附自体皆名自性诠此
自性号之为名即不局一字二字但有诠自性者总说为名若一字成名如言眼耳鼻舌地水火风等若二字
成名如云胜解精进等若三字成名如云毗耶离等句诠差别者即诸法自体之上有不同之义名为差别亦
通有漏等即二字巳上但诠差别者皆名为句且二字句诠差别者如云佛眼若但云眼即唯诠眼自性今既
于眼上加佛字即是诠眼之差别矣若云有漏眼即三字成句诠差别也□显扬圣教□□□□□□□□□
目种种事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种种□□由□□□传述故问句者何义答摄受于名究竟显了不现见
义故问文者何义答显发名句以为义也)此亦不论色行等体(百法论等明声是色蕴名
句文三是心不相应行蕴所收然今题目但谓之文句故亦不论色行等体也)今但以句而
分其文云文句(以长短之句而分一部始终之文是故题云文句耳)古之章疏
或单题疏或单题章章谓章藻(文藻)亦云章段分段解
释成若干章疏者通意之辞亦记也又疏音即疏通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69c 页 X20-0369.png
疏条疏镂也(疏通经旨不出五重大义故解十六观经谓之疏者由此故也)今并不
云意如上说(即但以句而分其文故云文句何者以由释题大义委故至经文但粗分章段
题云文句良由于此是知玄义与夫文句部〔被〕元分不可参滥若不尔者岂可分文复陈大义谈玄说观郤事
消文故云若相带以说则彼此无归也又若取其相成而说是则玄义及以文句不可条然诸文中亦指文句
名为疏者即此意也故净名涅槃既别行玄义至于分文又名为疏良由于此故云故但分文句则大理不彰
唯谈玄旨则迷于起尽以由释题不可率尔题下别释理非容易故知全迷玄文大旨而欲以文句消经〔因蔽〕
理观深微而但以事相释义言弘斯曲者远矣今且从于部袟元分故解文句不可参滥玄义疏通经文大旨
何者以由文句消释经文凡至大义并指玄文名体宗用三一总别寄行约教故也孤山四明不晓斯旨乃云
文句释经大义非少而言文句者盖大师之谦辞耳今问五重释题既大义委悉而三分消文何谦辞之有乎
是知四明定别题三字谓单法将□□□字非谦辞并皆讹错世人共迷望声传习〔非〕哉)。

次能说师号天台即所住之山智者乃隋帝立号大
师是后人所称盖有大德行为众所师焉即王公大
人之模范也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以灵岳亲承大苏
妙悟解斯经之大旨既备于玄义分经文之句逗乃
在于此中故是悦所怀而宣说也而门弟子顶禅师
记诸善言笔录成文分为三卷留赠后贤共期无量
甚深法性微妙寂灭耳。

次释别文为二初总指此部品数此者指定之辞也
即指定谶师所译一部四卷有一十八品也(沮渠氏字蒙逊
据北凉姑臧郡时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无罗谶或云昙摩谶凉云法丰六岁出家日诵万言初学小乘五明
诸论后遇白头禅师教以大乘十日交诤方悟大旨遂专大乘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城呼为大神咒师来至
北凉译金光明经等译者传言也又易也变易梵语为华言也周礼有象胥传四方之言东方曰寄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说者谓溪世多事北方又恐佛教初从北天竺来故使传言翻经谓之译也)既指
谶师所译品数则简诸师所翻之本何者此经前后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0a 页 X20-0370.png
多译不同初谶师译次用朝优婆国耶舍崛多此云
称藏译五卷更广寿量大辨陀罗尼成二十品次梁
朝西天竺优禅尼国波罗末陀此云真谛译七卷题
云金光明帝王增三身分别品业障灭品陀罗尼最
净地品依空满愿品足前十八品成二十二品仍出
疏十三卷次隋朝北天竺揵达国阇那崛多此云至
德又云佛德译嘱累品银主陀罗尼品足前七卷二
十二品成八卷二十四品次唐朝义净译十卷题云
金光明最胜王有三十一品初序次寿量三分别三
身四忏悔五灭业障六最净地陀罗尼七莲华喻赞
八金胜陀罗尼九重显空性十依空满愿十一四天
王观察人天十二四天王护国十三无染著陀罗尼
十四如意宝珠十五大辨财天女十六大吉祥天女
十七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十八坚牢地神十九僧
慎尔耶药叉大将二十正论二十一善生王二十二
诸天药义护持二十三授记二十四除病二十五长
者子流水二十六舍身二十七十方菩萨赞叹二十
八妙幢菩萨赞叹二十九菩提树神赞叹三十大辨
财天女赞叹三十一付嘱故嘱累一品前三师所翻
则无后两师所译则有孤山云后人妄为嘱累四明
云诸师翻译皆无嘱累者盖搜寻之不广致兹臆断
耳。

次旧来下叙古今分判文为二初叙古师分割又为
二初正叙为二初叙旧来分谶本又为二初总叙旧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0b 页 X20-0370.png
来等者旧即对新得名又旧者古即对今也谓从旧
以来分剖割截以为三分而有盈缩进退不同也次
别叙文为二初叙江北诸师言江北者释签第一解
建业云隋灭陈后移扬州名额过京江北此即江北
非河北也若准释签第十解南三北七云南是南朝
即京江之南也北谓北朝即是河北非江北也又文
句记解北人云诸文所指多是相州北道耳讫者止
也毕也发愿冥助故云大誓护经差病救鱼故云大
悲接物次叙江南诸师者今家之意乃以序分入寿
量品中从四佛断疑下方为正说分若流通分则同
南师也。

次叙真谛分新文此自为三初正叙分文应知真谛
及江北诸师所分三分虽新旧两本品数多少不同
而大意无别也然真谛新文有二十二品既将初品
为序而言寿量至舍身十九品为正后两品为流通
者应云寿量讫流水十九品为正方显后两品是流
通也即舍身赞佛两品也若以寿量至舍身为正应
云二十品为正后一品为流通也更请详之次真谛
下叙真谛释分文所以然此但是释正说分之所以
也师果弟因等引经消之可解前师果下三叙真谛
难江南诸师前师果弟因既为正者指江南诸师以
寿量下为正说分也后师弟因果何得为流通者难
江南诸师以四王下十三品为流通分也师弟因果
者师因弟果也此从文体语便故云师弟因果耳非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0c 页 X20-0370.png
谓文之倒误也然则前后师弟因果元是真谛释正
说分所以之文故举自巳所释之义以难南师不合
分我正说之文为流通耳。

次今师下今家破者然下文中不破真谛云四王下
正论力用者准例知非不烦文耳何者力用但是忏
叹两品灭恶生善空品导成何得将于四王以下流
通分为力用耶于中为二初总破诸师人情不知经
真咸谓序分未曾辨别正宗之道遂剂序品割为序
分又谓流通歇散微末不得论于师弟因果遂将四
王巳下至舍身并属正说分以谓授记是弟子果除
病是师因故也今总破其非故云是义不然矣。

夫段下次别破文为三初约三分互通破杜者隔也
塞也断者绝也序本序于正通序则有三义者如下
文中明叙述序叙后一十七品即是序本序于正说
流通故序则有三义也孤山不晓辄便斥之是则下
文所明叙述一十七品乃为孤山之所破矣问诸经
若无叙下诸品岂可序分不序正通答诸经若无叙
下诸品则以表发序于正通此经既有叙下诸品不
可斥之正本正于序通正亦三义者由前序于正故
今正于序故寿量断疑忏叹导成全是正于序中所
叙耳又复今正说非但益当机亦被于求世则是正
于通故得正说分亦具于三义通本通于正序通亦
三义者流通若不通前正序是则将何以利有缘故
流通之法还通正序耳上中下语皆善故者下文亦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1a 页 X20-0371.png
引上中下语此乃引于法华文也故法华云初善中
善后善文句释云初中后善是序正流通即时节善
(彼文明七善一时节善乃至第七梵行之相是无缘慈善也)法界次第云善以
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今此三分若不互通
则成杜断隔绝岂能顺于法性之理邪。

又众生下次约得道不定破众生得道根性不定等
者上中下语既乃皆善是故三分皆有利益如法华
文句约于三段示因缘相即其例也何可容于序无
滋味流通歇末耶(孤山改滋字作正字)流通中说师弟因果既
无妨碍序中说正亦何所乖故流通中说于师弟因
果有正宗之意弥(益也)是督(冬毒切率也正作督)(力制切劝励也勉也)
行流通不违经意上中下语皆善故也如法华中普
贤远来劝发请说如来答以护念等四此四即是开
示悟入岂非流通有于正说又此亦是序中四华岂
非流通亦有于序今经四王品初白佛叹金光明诸
经之王庄严菩萨深妙功德等既是名体宗用岂非
流通中有于序正乎以由序及正说只是名体宗用
故也。

又法华下三引例文为二初正引例言阿私者此云
无比法华提婆达多品明释迦过去为世国王从阿
私仙求于妙法今举仙人以显国王故是本师释迦
之因持品授于姨母耶输弟子八相应身果记自昔
诸师既皆判之为流通分而今经流通分中说师弟
因果何所妨故此有其类例若判四王品巳下为流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1b 页 X20-0371.png
通分有师弟因果则于义无妨碍也以江南诸师判
今经流通与今家意同故今委破真谛及江北诸师
不可见谈师弟因果便判之为正说分也次与夺下
破执者左传云一与一夺法华文句云夫分节经文
悉是人情兰菊各美后生不应是非诤竞无三益丧
一道三益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悉檀
也文句记云兰菊者章安破计也佛赴机说当时称
会后代分节寄兹显理固执成诤进退俱非纵有异
同彼彼兰菊仍许得意者为言纵不全违圣心终是
人之情见若粗得通用不须苦诤恐失四悉之益故
也与者许与也夺者斥夺也孤山云真谛夺江南为
非今家与江南为是在理或当何必专执耶。

次今从下明今家判释文为二初分判文为三初正
判言今从者今师对古而立也如法华文句云天台
智者分文等文句记云天台者章安对古故别云也
下去准知序者下次释名文为二初正释次经曰下
引證初云将者欲也方将也将当也序将有利益者
序其将当有于正说四悉之益也净名疏云大圣将
欲说法必先现瑞表发以为由藉发起物情使咸信
慕归宗有在故名为序当者对也直也正当机辨道
者正直对于机缘辨常果忏叹导成之道也净名疏
云四众睹瑞悉皆欣仰大圣知时赴机设教时众闻
经咸沾法利故名正说流通者净名疏云流譬水之
下注通则无滞无壅如来大慈平等说法非止为现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1c 页 X20-0371.png
在亦远被正像末代有缘使咸沾润故名流通问尔
序将有利益者但是序于正说之利益耳若自于序
中岂无利益耶答今此释名且从一期次第而说其
实三分非但互相贯通亦乃各有利益如法华文句
约种熟脱三历序正流通明得益之相文句记云若
唯序等则无阶降过未因果若唯种等闻无所从以
种等三于序等三所从得益不同故也且如序中通
序在灭后别序通过亲若佛在世别序五中节节益
异如说无量义密得种等三益不同故睹定见光觉
动蒙华乃至问答亦有种等三益可知故通别序佛
灭后被流通人劝持诵说亦有种等况正宗耶法华
既尔今经可知故今下文亦乃约因缘教观但无第
三本迹释耳法华文句若释他经但用三意为未发
本显迹故也筌[(ㄇ@(企-止))/弟]者筌者取鱼竹器也[(ㄇ@(企-止))/弟]者兔网也
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
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注云筌
者鱼笱也以竹为之亦从草者香草可以饵鱼置于
柴木之中以取鱼也蹄兔罝也亦兔弶也以之继系
兔脚也文句记云若言蹄是足者能诠不成若言蹄
是迹者其义亦疏寻迹得兔义岂然耶是故应须作
此[(ㄇ@(企-止))/弟]字。

次释疑为二初疑者惑者见今分文从如是入寿量
中天龙集信相室为序分遂疑序分合剂序品以江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2a 页 X20-0372.png
南及真谛等并以初品为序分寿量下为正说分今
何得以序分入寿量正说半品中耶此由不知寿量
上半品是序分故有此疑耳。

次众经下例释文为二初例非独今经序分入正众
经亦乃例皆如是何者如维摩经初品但名佛国因
果疏中释云但此品题应云序品言佛国者从正当
(以正说分明佛国因果为宗故也)问既有序正何得用正以标初
品答此问非也说用序当名复应问云何不用正今
解不无其例如摩诃般若初半品是序从告舍利弗
后半品是正而用序标品(以大品经初品名序故云大品正说在序品中)
有何妨若不许此经序受正说名者亦应不许彼经
正用序标品也若尔定应用序标题答金光明序正
同品(以序分及正说分同寿量品)亦应为妨此既晚人安品措意
不同非佛所制亦非阿难不足定执(文句记云或佛自唱如梵网经
心地品或结集所置如大论所述大品一部结集之家本唯三品一序二魔事三嘱累或译人添足如罗什于
大品三品以类加之成九十品谓人义法事人如楼耶义如观空法如三假事如魔事亦如大经纯陀哀叹等
又非译者但补助译人即谢公加也准知诸经非佛自唱及以集者并是译人添之耳)此经虽
不标序品为初而序义宛然(以上除注外并是净名疏文)故今谓
之如维摩无序品序在正说中以维摩疏分于三分
初从如是讫七言偈名为序分而佛国品既从正当
名而前半品属序故知虽无序品而序分不妨在正
说品中也涅槃序分入正品中者若约北本四十卷
说初品名寿命维摩初品佛国因果既从正当名涅
槃初品寿命岂不然乎维摩序分既入正品中涅槃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2b 页 X20-0372.png
序分岂不然乎故寿命品如是我闻等即是序分也
若约南本三十六卷说初品名序即严观两师与谢
灵运等于寿命品开之为三一序二纯陀三哀叹法
华文句云涅槃以纯陀是序巳开常宗乃至云纯陀
序常者此指纯陀品初启请之文耳即序分之序非
序品之序也故知序正同纯陀品以纯陀品初启请
之文犹属序分故今谓之涅槃序分入正品中若准
章安涅槃疏中则以序品名为序分从纯陀品去名
为正说者此且从文剂品而分耳若不尔者如何消
于今文及法华文句耶众经等者结斥也诸经序分
既皆入正不以为疑何独或(应作惑字)此序分入于正宗
寿量前半品耶。

斯乃下次释意者正释此经序分入正之疑惑也斯
者此也言出经者恐指结集人也文句记云若无集
家之言及无佛自唱语似属译人以梵文中诸品先
足当知乃是集者所置信非译人明矣况今品后云
说是如来寿量品时等岂非结集者乎言意为者为
字恐误应作谓字崭(仕咸切)者山石高峻之貌字或作
巉齐(徂奚切)字恐误应作剂(在诣切)字分剂也割者截也
若法华经则不从于义但剂序品判为序分故知分
文用与非一不可指定也。

序有三义下次解释文为三初释序分文为二初释
序品之名又为二初释序文为三初标列序有三义
者标也一次绪下列也净名疏问诸经悉具三序以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2c 页 X20-0372.png
不答有具不具或二或一皆为序分也(或二如十六观经但有次
绪及发起也或一如佛说阿弥陀经但有次绪也于次绪中诸经或五六七或但三二等)问序训
不同何得俱用次序会通众义答字书虽尔经意含
三共用次序之字亦应无妨依义不依语也次绪下
次解释中初言次绪等者次者第也绪者说文云丝
耑也耑者物初生之题也居者安也冠者束也众说
者诸品也首亦初也谓如是等次第安居一部之初
冠束众说诸品之首故名次绪也叙者次第也谓叙
述下文诸品次第也方将当益其义含于正说流通
以下文云叙述序者叙后一十七品故也发其信心
等者即是现瑞表彰发其信乐之心起其常果之教
故云发起序也此经三序次第虽尔若准法华净名
三序则以发起在于第二然今文中谓之发起彼疏
之中乃云由序辞异意同何者盖指现瑞以为发起
之端由故又今文中释于三序若准法华文句及记
乃是从于字义而释彼文又先释字训云序者训庠
序也庠谓安庠即非匆卒越次故也学舍养宫并非
今意(具如大部补注中示)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注云别内外
也此可借用以释别序如由别序方异诸经通序异
外亦可兼用今文虽无准须合有故引之耳彼文又
云以序从正通名经也故云妙法莲华经序品今亦
例然净名疏问佛在世时经初无序不名经耶答别
序之前虽无六义佛说法时巳有其事故得名经也
一段下三总结一段者始从如是终至天龙集信相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3a 页 X20-0373.png
室也含者兼含也故题为序品者品字但是相带而
来耳以此三序乃是序分非但序品故也。

次释品字者序名在别品义则通下去诸品以通从
别不后更释故但释别以置于通于中为三初翻名
即中阿含作此翻也言梵语者彼中天竺元梵天种
还作梵语及以梵书此土书法本无从始但是大权
随其方土为之制立是故仓颉初观鸟迹具如释签
辅行及南山戒疏中辨品是类下次释义者文句记
云释品字义非品题义故字义则通题名则别品是
类义诸品咸然此中文句者且别指序品也若从通
说一部始终皆是文句而四明云此中文句皆在经
者意谓此中文句不同题云文句故知四明不晓此
中文句即是题云文句孤山四明并至此中方乃解
释文句二字殊乖法华文句记也言气类者借喻以
显也气谓气候类即种类如阴阳等六气及二十四
气之不同种类之差别也三引例者例谓类例律者
南山云梵语毗尼此翻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
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故正翻之俗有九流法
流其一故世付法皆约刑科道与俗违刑名乃异至
于处断必依恒法故使律字彳傍兼聿象取笔也处
𠜨决正非笔不定即法家之象致唯律翻之言篇聚
者篇谓五篇一波罗夷(义翻极恶如人断头不成比丘又云无馀此从众法绝分
为名)二僧残(僧伽者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尸沙者残也谓末后与出罪羯磨也
若犯此罪僧作法除从境为名也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理须早救也)
三波逸提(义翻为堕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3b 页 X20-0373.png
堕在烧煮覆障地狱也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他〕贪慢心强制舍入僧名尼萨耆以尼萨耆翻为
舍故馀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同一品忏)四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立名也)五
突吉罗(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若分为二身名恶作口名恶说)聚谓六聚亦云
七聚言六聚者一夷二残三偷兰遮(义翻为大障善道亦云大罪又
云粗恶)四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言七聚者六如上七
恶说即开吉罗为二身名恶作为第六聚口名恶说
为第七聚言毗昙者即阿毗昙此云无比法亦云对
法犍度者此云法聚以分一部为八聚故一业二使
三智四定五根六大七见八杂大论问八犍度谁造
六分阿毗昙从何处出答佛在无失灭后百年阿输
柯王会诸论师因生别部有利根者尽读三藏欲解
佛经作八揵度后诸弟子为后人不能全解作略毗
昙其初造者即迦旃延尔者词之必然也故篇聚等
亦如品类也。

次从如是下释序分之文为二初分文次从次绪之
序下解释又为二初释次绪亦名通序次释叙述发
起亦名别序即是束三以为二也言通别者通序通
诸教别序别一经亦可谓之通诸部别序别一部又
亦可云通序通诸经别序别一教又通序名通而体
别别序事别而义通义通故通有别序体别故别在
今经故知今经通别俱别别在无量甚深法性常果
等故以如是等不关诸经方可得名正家之序正名
序家之正若不尔者发起徒施。

于中先释通序又
为二初总释为二初明开合不定又为二初正明旧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3c 页 X20-0373.png
者古诸师也地人者弘地论人也五事者一如是二
我闻三一时四佛住王城等五列众同闻六事者开
佛住王城为二也或七事则开我闻为二也皆言事
者若法相之事即如是等若事境即王城等若下文
中观解五事不出附法托事二观即附法相之事及
托事境之事也故义例中明妙玄托附二观但云托
事兴观义立观心良由此也。

次此经下明同闻众不次言不闻前序者以信相室
在王城中前序在于耆山故也故王城东北出至耆
山有十四五里言不闻后梦者以后梦事亦在耆山
说之故也若据信相出城至山亦有无量无边众生
与菩萨俱是则此众但闻梦事不闻前序及以寿量
亦得是同闻者同闻寿量也亦得是非者不闻前序
及以后梦故亦得是非同闻也准例信相且出至山
与众生俱亦得云是同闻众亦得云非同闻众也同
闻众少不次第者以天龙等集信相室虽得同闻寿
量果宗然而不同诸经列众在住处后是故谓之少
不次第也(亦如圆觉经于通序婆伽婆后即明别序入定现相于现相后方乃列其菩萨之众
故凡解诸经须知别序之意若不尔者将何以明正宗之旨故金刚般若楞严圆觉弥须详审)。

注云云者令辨同闻不次第意一者同闻虽不次第
不可谓之无同闻也二者指于下文自辨此经时处
众坐非一是故不列三者谶本虽少不次诸师所翻
或恐有之故玄义判教中云难者以不列同闻为疑
胡本尚多何必止四卷七轴或其文未度耳故唐义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4a 页 X20-0374.png
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于序品中列陈如等诸比丘
众列无障菩萨等众列诸天龙八部等众四者此经
又龙菩萨集信相室闻于寿量不闻前序及以后梦
且约显露作此分别若论秘密岂可不闻又复显露
虽不闻于前序后梦义推亦识与闻无异若不尔者
常果岂不与法性冥而起忏叹之大用耶又前序中
既乃谓之若有闻者则能思惟无上微妙甚深之义
何容城山两众永隔有此等意故注云云今略辨之
馀俟后德言云云者象气之分散如云在天非可卒
量也意言下未说者尚多如云故也。

此之五六下次述异名不同文为二初正述名印定
序三世诸佛经初皆安如是者应云皆安如是等也
大论云佛将涅槃阿难心没忧海阿泥楼驮语阿难
言于未来事若有疑者及时咨决何为忧恼如世凡
人阿难即以四事问佛一问灭后云何修道二问灭
后以谁为师三问灭后恶口车匿云何共住四问佛
经初安何语佛告阿难现在灭后依念处修道解脱
戒经是汝大师恶口车匿以梵法治(自〔时〕王种轻诸比丘佛去世后
犹不改之故令作于梵法而治谓默摈也又云梵天治罪之法别立一坛令犯法者入此坛中诸梵并皆不与
共语若心调伏为说陀那迦旃延经令离有无即入初果乃是三藏双非门也)经初应安如
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国与其大众非独我法安如
是等三世诸佛经初皆然故此亦得名遗嘱序如来
遗言令安著故又亦名为经前之序三世诸佛经初
皆然故下谓之亦名经前序遗嘱令安故同是此意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4b 页 X20-0374.png
也。

言印定者印谓符印亦是印信如世文书得印方乃
永为定准今此亦然净名疏云如是等者亦为印定
佛说非弟子及外道等说也亦名通序与诸经同者
以诸经之初同皆安于如是等也此且约于名通而
说若论体别复异诸经故云通序名通体别也亦为
(去声)通名作本故者为者与也净名疏云因别名则名
别序有别言教若因通名则有通序及约行理通别
等因此而有通别两序问若以两序从两名立者立
名则前别后通(维摩诘所说四字别也经之一字通也金光明经别前通后例然)
序何得前通后别答立名之便应前别后通为序之
便应前通后别复次一途亦前别后通何者如现瑞
由藉是说经之前如是等六事是如来将入涅槃方
说此语故知在后夫经题是总经文是别维摩疏中
派总论别是故因于通别两名有通别序良以序本
序于正通故不乖于正说流通也今文乃揽别为总
故云亦为通名作本今明通序故作此说至下别序
例之可知孤山四明释下别序为别名作本乃云别
序异于众经故立别题名金光明而释今文通序亦
为通名作本乃云金口所谈皆安如是故通名经岂
非误耶亦名经后序结集者所置者以佛说经至入
灭后阿难结集方乃安于如是等也言遗嘱者即临
灭时贻遗善言嘱付阿难令安故也亦名破邪序对
破外道阿塸(乌侯切亦作欧又作沤)者法华文句别释如是方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4c 页 X20-0374.png
云对破外道阿欧今虽总释如是等五亦且别从如
是两字对破阿塸言阿怄者阿者无也怄者有也一
切外书以此为首以其所计此二为本部内所明不
出此二故佛经初安于如是对破阿怄不如不是故
依佛法离有无见尔乃得道故百论云外曰汝指何
为善法邪内曰恶止善作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
我经不尔初后皆吉内曰凡一切法有于三种谓自
他共以汝吉法无自等故故我先破有无自生及他
共等故计有无为自他等名之为恶故我经先止若
尔中论具破四句彼何不破自然答计自然者有无
(如止观中引周弘政明三玄云易列八卦是约有明玄老子虚融是纳无明玄庄子自然是约有无明玄)
亦有自然有无不摄且从一途故中论云从因缘生
尚自不可况无因缘自然易破故但况之但四计义
通今且论破外耳若后三教破于四计具如止观非
此可尽亦名證信序令闻者不疑者净名疏问何故
经初安如是等答安如是等乃为断疑劝信故也故
如是等正为奖成佛去世后见闻之徒息疑增信自
利利人功成道就涅槃疏云如是者所传之理我闻
者能持之人一时者会理之时佛者禀承之主住者
所闻之地众者亲承之伴展转相證劝信非虚欲使
将来顺而不惑證信不疑其义若是。

次天台下今家约四悉判天台师云总此六说都是
四悉者以前六义元出古师及大论等如印定序云
三世佛经初皆安如是等文在大论又付法藏传云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5a 页 X20-0375.png
三世佛法初皆安如是等如通序名本出古师故涅
槃疏云旧呼为通序别序也如破邪序文出百论證
信序者亦出大论此之六说既出古师及大论等故
章安举天台师云不出四悉也悉是华言遍也檀是
梵语施也佛以四法遍施众生即华梵并举也诸佛
诸经同者指印定序及通序也三世隔别诸经非一
皆有五六闻之欢喜故是世界经前遗嘱经后结集
并是为利将来世人生其善根故是为人(妙玄中简为人生善
是旧是正断恶是傍是新对治破恶是旧是正生善是新是傍云云)破于邪外既是破
恶故属对治證信非虚顺而不惑即得悟理是故乃
属第一义也。

旧解下次别释文为二初正释文为五初释如是文
为三初约因缘释文为二初叙诸师释文为四初旧
师解似泻水分瓶者涅槃经云阿难受持十二部经
为人开说犹如泻水置之异器法华文句云亲承佛
旨如仰完器传以化人如泻异瓶次肇师释什公四
子生肇融睿僧肇法师京兆人也(京兆府属雍州)家贫佣书
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性好玄微留心庄老尝
读老子乃叹云美矣然而栖神冥累之方未之有也
及见维摩经乃叹云始知所归矣遂师于什公作物
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及与诸
德注维摩经故今所引即注文也三真谛释四龙树
释文在大论(初生之时在于树下后为龙王接入大海由斯悟道故名龙树又龙树者华梵
并举也以梵语那伽曷树那此云龙猛故也)次此之下今家约四悉判注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5b 页 X20-0375.png
云云者判前四解各据一悉亦且一往如法华文句
以肇师解如是为第一义悉檀故知今判且一往耳
又今所判成于四悉若文句记乃云诸家异释多在
因缘而第一义尚少况有约教等邪。

次今作下约教义释又为二初标次佛如下释文为
二初通释注云云者通必贯别别岂异通故以通望
别而佛如法相说等须含四教之意也如下具引法
华文句次别释又为二初正释文为四初破邪明正
文为二初破邪文乖其理者阿怄有无邪见之文乖
见之文乖于正理非有非无也良以正理不当有无
故也理异其文反此可知次文如下明正文如其理
者文称理也理如其文者理称其文也以由文理俱
离有无之计故也法华文句云佛明俗有文字真无
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名如因此
俗文会真谛理故名是此即三藏经初明如是也。

次今谓下破异明同文为二初破异二谛各异者实
有为俗实有灭为真既不相即乃成各异也言理浅
者偏真权理非中实之深也摩诃下次明同摩诃衍
此云大乘而通教是大乘初门幻有为俗幻有即空
为真二谛不隔故云相即问通教名为大乘初门为
约当教为通别圆若妙玄之中有此料简彼文乃约
通于别圆名为初门良以摩诃衍门正通实相傍通
真谛故也今言理深即是远通别圆中道理深既是
远通中道二谛相即岂可不然应知此义亦有傍正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5c 页 X20-0375.png
傍义如向正则名为含中入真之二谛也法华文句
云佛名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
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文不异为如
能诠即所诠为是此则通教经初如是也。

三今谓下破浅明深文为二初破浅前明通教既云
理深今明别教言破浅者以通教是带浅明深今但
破前傍通之浅故云破浅耳言同闻者同闻无生也
言各解者声闻总相体法入空缘觉别相体法入空
菩萨具修总相别相故大本四教云佛说实相(真谛)
为三种若得实相灭诸烦恼名声闻乘若生大悲发
无上意名为大乘(即菩萨也)若佛灭后时世无佛因远离
生智名辟支佛乘故同闻无生之法而分三乘之别
名为同闻各解也證入优劣者如大经中三兽渡河
之喻也象喻菩萨马譬支佛兔如声闻河水喻于即
空之理三兽渡河而象力大马力次之兔力最劣河
水虽一而象马兔脚有长短所以渡河有浅深异是
故三人虽同入空而声闻人但除正使缘觉侵习菩
萨断正扶习润生故知入空不无优降四明约于利
钝菩萨證有真中以明优劣恐非文意唯菩萨下次
明深者唯者独也别教乃是独菩萨法所以云尔法
华文句云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出有入无
出无入中阿难传此与佛说无异为如从浅至深无
非曰是即别教经初如是也。

四今谓下破离明中文为二初破离言离边明中者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6a 页 X20-0376.png
约所闻之教而说也出二谛外有中道者约所到之
理而言也若谓不然辞则烦重文字性离下次明中
者净名疏云文字性离者不在自他四句也即字是
性性本不有故云性离也即是于如者净名经云文
字性离则是解脱今既释如故须变文所以谓之即
是于如也故言如者故今经中初言也一切法即佛
法者二谛即中道也法华文句云佛明生死即涅槃
亦即中道况复涅槃宁非中道真如法界遍一切处
一切诸法无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无异故名为
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即圆教经初如是也。

初破邪下次约部教结判文为二初约教结判次此
经下约部结摄通被根性作种种说即是被于四种
根性说于四教问若约四教分文句者玄义判教何
故在通带别明圆不言三藏答以教对部则方等部
一往对通既乃带别明圆宁不兼于三藏况复藏通
从教虽分所證理一故判教属通不妙三藏也。

三约观心释者法华文句但有因缘约教观心无本
迹者以法华文句云若释他经但用三意为未发迹
显本故也于中为二初正释此中不分四教观异者
法华文句云观前悉檀教等诸如是义并是因缘所
生法者即通观也因缘即空即假者别观也二观为
方便得入中道双照二谛者亦通亦别观也悉是中
道者非通非别观也今云观与境冥为如者能如如
于所如故无异也境即正观为是者境既即是理则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6b 页 X20-0376.png
无非故云是矣经言下次引證普贤观经十六观经
皆作是言此四观字必以初三作平声呼第二第四
作去声呼邪正之言义有通别四教迭论别则唯圆
名正以凡附文作观多分在圆故也。

次释我闻为三初约因缘释又为三初旧师释次真
谛释三论解大论问曰云何闻用耳根闻用耳识闻
耳意识闻耶答云耳根不破声在可闻处欲闻忆是
事情尘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
闻声问应言耳闻那云我闻答我是耳主举我摄众
缘也应知耳识四缘方闻一根二境三空四作意根
即耳根清净四大胜义内根非浮尘外根四微也境
者声尘也空即可闻处也作意即作心欲闻忆是事
也情尘意和合者总举四缘具足故耳识生也举我
摄众缘亦是四缘和合也若是眼识乃从五缘而生
于四缘上更加明缘以眼为根以色为境以明为照
以空不碍以作意发起由此五缘眼识乃生今此耳
识不假明缘故但四缘也故知一时是闻持和合即
四缘具足若一缘有阙则不和合也若读法华文句
及记应知此说亦见彼文存略差误具如大部补注
中示(云云)此中所以不约四悉判者准前可解故不烦
文若欲判之应以旧解是世界真谛是对治释论因
缘和合是为人阿难与听众述佛遗旨是第一义若
法华文句乃判释论是世界今且从一往故如上判
之耳。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6c 页 X20-0376.png

师释我下次约教义释文为二初正释又为二初开
释即是分闻两字各释于中为二初释我配者匹对
也四根性人即是四教根性人也意令次第匹配对
当释其所以故注云云三藏根性谓有能所及以自
他故云我我通人体达自他即空名我无我别人十
住入空无我十行出假建立于我圆人达于有我无
我二边即中故云不二中道是实即真我义也次释
闻者文句记云此中亦用大经四句然大经显圆今
乃义开竖约四教随名便故不复次第大经显圆具
如大部补注中示今顺教意释四闻者藏人谓有能
闻所闻故云闻闻通人体达能所即空名闻不闻别
人入空复能出假名不闻闻圆人达于二边即中是
故名为不闻不闻即不闻于有不闻于无也四教法
人者上文释我则单言人今此释闻则兼于法即能
闻之人所闻之法也有此之意故注云云若净名疏
乃以通教为不闻闻者以如梦如幻点空说闻也以
别教为闻不闻者以所闻自在世谛死时即闻闻死
而生闻持随有所闻自在能持也。

有四种不次合释者即是合于我闻二字总释之也
阿阇世王忏悔经及付法藏传明三种阿难又法华
文句引正法念经明三种阿难一阿难陀此云欢喜
持小乘藏二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三阿
难婆伽此云欢喜海持佛藏又阿含有典藏阿难持
菩萨藏盖指一人具于四德传持四种之法门耳妙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7a 页 X20-0377.png
玄第十章安私录中引经论明四藏云一声闻藏二
杂藏三菩萨藏四佛藏释签云声闻杂菩萨佛次第
以对四教之义意亦可见是故今云为四种缘立四
种名也然四种阿难亲承四佛不周者此约教体明
四佛身与教相当是故四佛各附教体以明其相何
者三藏既谈苦空生灭是故丈六八十无常通教既
是大乘初门正通中道傍通真谛是故名为丈六尊
特合身佛也合者共也界内分段丈六生身与夫界
外法性尊特共合故也故法华文句云若尊特佛与
丈六佛共放光者通义也孤山云一身两见名为合
身四明云只一佛身由利钝根见二种状故云合身
并非义也别教既谈法门无量是故但名尊特之身
以尊特身光明相好无边故也圆教既谈法界实相
是故乃名法身佛也故法华文句云三藏教佛身长
丈六寿八十岁老比丘像带比丘像现尊特身即通
教佛(下文又引像法决疑经證通教佛云或见小〔身〕文句记云通佛云大身小身者以云带老比丘故由
是明之带比丘像即是小身丈六而巳现尊特身即是大身巍々特胜祖师格言昭著若此而四明云通教丈
六尊特合身不定约相多少分之意谓合身不须现大便是尊特若丈六外有尊特者炽然待对中义不成以
此言之四明灼然错解通教丈六尊特合身之义今人虽欲扶助四明如何消通法华文句及记耶)即
别教佛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教
佛文句记云若云坐莲华藏或云三世诸佛皆色究
竟成无上道并别佛相乃至云(为引别佛之文且略圆佛之说)别佛
既云单论即是隐前二相如目连不穷其声等(四明云丈
六身声不必待现名为尊特今谓不然故辅行引目莲欲知佛声近远如来即现清净音〔场〕目莲承佛力去至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7b 页 X20-0377.png
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至彼闻声犹如对面又引应持菩萨欲量佛身即自变形高三百三十万里复见佛
身高五百四十三万兆垓二亿里以至上方〔恒〕沙世界永不见于释尊之顶然后结云身声既尔诸相例然坐
莲华台居色究竟等并此相也由是明之诸文凡说现尊特身皆是现起身光相好无量无边其间乃有全现
分现一相二相至多相等随文可知不烦具引故通教佛丈六尊特乃是大小共论谓之合身义耳所以带比
丘像现尊特身即是于其界内分段丈六小身现于界外法性尊特高大巍々耳然须了知五时教主始终之
相莫不皆分段生身文句记云实位补处辅应化佛示历五味良由此也而梵网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
周巾千华上复现于释迦者此明从胜现劣耳亦是从本现迹也净名疏云四度现尊胜者此明从迹现本耳
亦是从劣现胜也高丽四教仪云尔时如来现卢舍那身说华严者即此意也华严既尔二酥法华现相可知
然则从劣现起尊胜表彰虽尔收光摄相𢍉劣宛然是故法华别序放光即是从于丈六𢍉劣现于尊特胜相
巍巍以至佛从三昧而起必须收光但是经文略而不说耳以所表事辨须〔叙〕众心入于一实故也故净名疏
问云何以得知现尊特身表说实相答法华云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又序中云
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岂非皆是指前别序放光现相表彰之意而四明云大乘圆妙不立生身又谓生身
丈六𢍉劣不须现起尊胜巍々可不误哉若谓法华别序不是从劣现胜而为表彰何故净名疏释别序现相
表彰具明四度现尊胜又料简问答指放光说实相为尊持耶何故法华六瑞是现相序耶文句云感则大乘
机发应则圆毫照之名为胜应显与净名疏云四度现尊贵璎珞严身皆譬释迦胜应宛如符契何谓劣应不
现便是胜乎以此验知四明所立法华教主即劣是胜不须现者灼然违于别序现相矣请有识者熟读净名
疏及法华文句释别序现相之文自知四明所立之误也)若隐前三相从胜而说
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乃至云法华巳前三佛离明隔
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辨胜即三而一(圆佛法身犹如虚空不可
思议隐前三佛报应之相乃是从于最胜而说非谓弃捐前三报应于外别求如太虚空名为圆佛其实即前
三佛报应是圆法身犹如虚空不可思议故云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也例如止观明通佛
〔云〕如来相好皆如虚空空中无佛况复相好辅行释云所云空者相即非相非谓无相世滥用之弥须诫慎彼
文与今通圆虽异语势大同若不尔者文句既云如虚空相即是圆佛记中那云非谓太虚名为圆佛故知记
中但是遮人于三佛外别求圆佛所以谓之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故须即前三佛报应是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7c 页 X20-0377.png
圆法身犹如虚空不可思议方是今家之正意也故下即云法华巳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辨
胜即三而一岂非即从前三教佛报应之劣而辨圆佛法身之胜名从劣辨胜是即三而一故下诸文皆以佛
眼佛知见等名之为胜即其意也以四眼二智报应二身是用佛眼种智法身是体今从四眼二智报应之劣
以辨佛眼种智法身之胜是即用论体名开权显实故妙玄明今经之体乃云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然须
了知今文从劣辨胜是即用论体妙玄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正是即用论体仍显报应胜劣二用同体相
即何以知之以内身是体报应胜劣衣璎是用既云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是同体权实岂非即用论体仍显
体同相即乎故知今文与妙玄大意是同但在文小异耳是以今文从劣辨胜即三而一不可妄作丈六尊特
胜劣说之四明准此立丈六之劣是尊持之胜岂非滥说之甚乎又复应知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亦可谓之太
虚圆佛遍同理太虚乃绝一切色像圆佛乃具三千世间虽通此说前义为正故即前三报应之劣是圆法
身如空之胜名从劣辨胜是即三而一非谓离前三佛之外别求圆佛法身如空也)若得实意
方知四佛体同用殊(体同用珠例如法华文句云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则立法差
降不同体同故相即如玄签所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内身者内体也体既是内用岂非外故义例云法
与报应一体无差以至诸文凡说相即及非一非异等莫不皆约体同之义体同故虽则相即用异故胜劣不
滥故释签指法性尊特是约界外得作此说文句记明法华师弟身俱𢍉劣是隐尊胜璎珞寂忍而现丈六垢
衣拙弊故知衣璎外用须分安可滥说以劣为胜乎若不约于体同常即用异常分岂可玄签明开垢衣内身
即璎珞长者文句及记乃云师弟身俱𢍉劣俱隐寂忍而耐其拙莫是玄义明开文句及记明隐明著开著不
同成天殊之谤乎然今文云体同用殊者释签明法华华严二处会主释迦舍那衣璎少殊内身不别乃是用
异而体同耳且从用边须分故云衣璎少殊其实理体是同故云内身无别故文句释始见我身等文约十义
明之然后结云缘宜不同略为十异种智法界等无差别故知华严会主舍那尊胜璎珞法华会主释迦卑劣
垢衣乃是缘宜不同从用少殊耳至论实相法身内体复何差别哉然此乃约华严法华对论用异理体无别
若文句释信解品中乃以华严对于鹿苑明于用异体同之义故文句云衣璎有异人只是一又云隐显有殊
何关体别然则在昔用异体同须约佛意良以佛意非适今也故得华严对于鹿苑明衣璎有异人只是一何
关体别也若跨节开权唯在法华故得华严对于法华明用异体同如玄签所说也故体同用异体同其言虽
互其旨无别旨虽无别终不可以体同相即而滥用异常分若不尔者何故谓之体同用殊)讲华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8a 页 X20-0378.png
严者皆云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讲华严者皆云我经是舍那佛
说遂尊华严为胜馀经是释迦佛说乃排之为劣良由不知体同用异读唯识者自宗其论以为臻极不许他
经所说之义良由迷于法华是佛究竟之谈故至法华开显方知华严在于昔日唯识乃是申通方等耳)。

次此经下约部结摄注云云者令引经文以示三乘
说听之相故玄义云方等之教通于三乘故新本云
欲生人天欲得四果缘觉及佛皆应忏悔即此意也
三约观心释中言攀上厌下观者即世间禅中六行
观也凡夫之人依文行观佛弟子多修八圣种(受如病想
如〔癞〕行如疮识如刺无常观识苦观于受空观于想无我观行名之为八杂心论云圣以此为种圣从彼生故
云圣种)言六行者于初禅中厌离双观以初禅为厌下
苦粗障以觉观动乱逼恼是心故名苦以从觉观生
喜乐故名粗以觉观翳二禅内净故名障二禅异此
名攀上胜妙出以二禅内净安隐胜于初禅觉观动
乱故名胜以二禅之喜因内净而发故名妙以若得
二禅即离觉观故名出二禅以上乃至四空准说可
解欣三厌三各随用一展转皆以自地为下厌自地
故名为厌下欣上地故名为攀上文句记云佛弟子
中亦有修于六行观者故今用之凡约观解并须顺
于佛弟子故既有欣厌弥显自他故是三藏我闻闻
析体两种从假入空皆是我无我者验知前明我我
闻闻乃是三藏实有之假未可滥作析假入空释之
也故今方明折假入空即是三藏实有灭为真体假
入空即是通教幻有即空真既并从假入空故皆是
我无我别圆二观如文可解皆言若作者随机不定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8b 页 X20-0378.png
故也。

三释一时文为三初约因缘释文为三初肇师释启
者初闻也运者合宜也嘉者善也佛化大运必称物
机故云嘉会也次三藏释文为二初正明若通者高
时也不及者下时也私谓下次章安释出者恐人不
晓高下之言故为释出言私谓者仓颉篇云不公也
既非大师当众所说又非亲对大师印述但是自巳
于结集时私安其语耳师释下三今家释者既言众
生感法佛慈赴教机应之时故知今文须约因缘而
释之此即法华文句云若时与道合者第一义也肇
云法王启运嘉会之时者世界也亦可兼于为人生
善三藏平时不高不下即对治也。

次亦是下约教义释文为二初释时注云云者意令
释出发真见谛义兼藏通法眼照世即别教也佛眼
照中即圆教也故法华文句约教释时亦云见谛等
也而言下次释一者先斥非故云斯二非一也次显
是故云妄断豁悟也亦应于此注云云字文无者略
良以妄断豁悟之言义含四教故也。

三约观心释注云云者意令以三配于四教观心之
义准前约教释时可解。

四释化主文为三初约因缘释文为二初引真谛然
外道辈其类有三谓一切智神通韦陀今亦不论三
种之别但将佛證一切智异外道愚痴邪计无量二
乘自度不能济他是故以佛慈悲异之诸小菩萨用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8c 页 X20-0378.png
心犹偏是故以佛平等异之馀人无此者显佛独有
也观云尊极名佛故知亦异诸大菩萨以诸大菩萨
在于因位故也次引释论云佛是第九号者辅行云
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
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涅槃疏云成论与阿含合
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至世尊十数方满涅槃
与释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二号至佛则十名
巳足总结上德十号具足为世所尊故云世尊此与
辅行今文不同恐章安误也佛名为觉者西云佛陀
旧翻觉者又释论中翻为知者对迷名知对愚称觉
名同对别并属自觉即以自觉而觉于他涅槃疏中
引地人云自觉觉他章安斥云复言觉他此太烦矣
(云云)觉世间者解苦集也觉出世间者解道灭也净名
记云常即定法无常只是不定之法于三学中如毗
尼藏有心犯重定为业障名之为定馀戒不障名为
不定今谓常无常既尔数非数恐约真俗而明之
也。

天台下次约教义释文亦为二初正释前明四教我
闻不同故分四佛身相有异今对三智是故但明三
佛差别若开三为四则一切智有丈六佛属于三藏
依道种智有丈六尊特虽正属通亦兼于别即以尊
特两字兼之而言道种智者即是通别出假菩萨也
孤山云文中剩丈六两字虽或由解义终不便今谓
非剩义亦甚真汝自不晓耳一切种智有法身佛属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9a 页 X20-0379.png
圆可见知一切法空寂一相名一切智知一切法诸
道种别名道种智一相及诸种行类皆知名一切种
智若唯约圆明三智者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
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
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也次
三佛下融通云不得一异者以若有一异即乖法体
寂灭清净也非一异而一异者破性执巳无妨随缘
作一异说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良由于此一文既然
馀皆准识学者知之。

三约观心释注云云者意令以三对四教耳准三智
说亦应可见又令辨于中观之体双遮故无一异中
观之用双照故亦一异耳。

五释住处文为二初总释次真谛下别释文为二初
释住文为三初约因缘释文为二初引真谛释次释
论下今家以释论摄之今先引文句记明释论四住
之义次明摄于真谛八住之相初意者文句记引论
云住者四仪住世(论云行住坐卧也又云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々诸禅定
故在此中住今家诸文皆不引此)复有三种一者天住谓欲天(论云六欲
天也)
二者梵住即色天(法华文句亦同此说恐是存略何者以论中明始从初禅终至
非想皆是梵住故也)
三者净住即三果巳去(论中但言圣住不云净住又复论中
但言诸佛支佛罗汉名为圣住于三住中住圣住法悯众生故住王舍城不言三果巳去记中所引恐是误也
然净名疏与观经疏明四种住文同大论但净名疏偏引四住之因观经疏中具引四住之因果耳又复论中
既云诸佛支佛罗汉而观经疏言三乘者以〔语〕佛是果菩萨在因故以菩萨乘显于诸佛耳记中又解文句云
住三三昧引论云入三三昧即得初果论中解住即无此文亦恐误也)论又云布施持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9b 页 X20-0379.png
戒善心为天住四无量心为梵住(记中注云前从果此从因论云慈悲
喜舍名四无量心也)三三昧为圣住圣住只是净住耳(论云空无相无
作是三三昧名圣住法圣住之法佛于中住故知论中两番释于三住不出先果次因耳记中谓之圣住只是
净住者亦恐〔说〕会其名也)论又有四住天梵圣佛更加佛住即今
文中首楞严是故今四住收论文尽(论云又四种住天梵圣佛三住
如前说佛住者住首楞严等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是知四住但是更加佛住对前兼举是
故乃云又四种住耳)
若以教收四教并有前四悉义(以文句中将四种住
对四悉故)四佛并为第一义天但前二佛不得云用首楞严
耳问今释佛住何以三悉但约欲色及以三果(文句中以
四仪住世为世界悉天住梵住名为人悉圣住为对治悉记云但约欲色及以三果者准前思之欲色之言亦
是存略耳)
能住所住俱非佛邪(然论文明三种住中两番皆云住圣住法佛于中住
但天住梵住并不云佛住耳)答一从通以趣别二将胜以摄劣言
从通者从广之狭言从胜者佛依王城必摄欲色及
以三果(三果之言准向思之)有人斥云今释住王城何以引于
天梵等住此人不曾读大智论此是彼论释住正文
若只以色身住土以释住名则大菩萨神无方所便
无所住况复佛邪故知他人唯许色身依于王城乃
成佛无心所依法故普贤观明常寂光是佛住处岂
王城耶(此斥慈恩基法师也故慈恩法华玄赞云住者游化居处为义居止在山游化城中佛依此中
游化安处古人因此乃云圣天梵佛住等住名虽同义意全别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名同理别之文虚张
〔授〕据此为未可也明师钞云此四名住心安处义今经言住身居止义身心不同是故全别以此验知慈恩不
曾读于智论若曾读者何以分于身心两别岂可龙树解般若经住王舍城不如慈恩当代大乘师孰过于龙
树何得斥云名同理别之文虚张援据耶若乃但云居止在山游化城中则成佛住王城山中身心全无所住
之法是则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反成自责矣何关今家耶)。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79c 页 X20-0379.png

次明摄于真谛八住者应云天住梵住摄其天住住
禅定及梵住住四等也言定住者恐语倒耳以欲天
中亦论欲定故得摄之然真谛云住禅定者须通色
界四禅无色四定是故梵住别云四等故大论云梵
住是四无量□□□□□□□□□□□□□□□
□□□□□□□□□□□□□□□□□□□□
□□□□□□□□□□□□□住即欲界六天也
圣住摄□□□□□□义全同亦乃摄其五分法□
□□□□□解脱解脱知见谓无学□□□□□□
□解脱智眼谓自□□□□□□□□□□故灰身
则□□□□□□□□□□□□在则五分得住也
佛□□□□□□□□是住于首楞严耳又有迹住
王城摄□□者论云于三住中住圣住法悯众生□
□依止住同既住王城其身岂不行住坐卧况复王
城乃是三千大千界内故知论云住于王城摄于真
谛之三住也。

次天台下约教释者准前约于三智释佛意亦可解
但三智约□而三谛约所依之理耳又前三佛文从
合说今此四住□从开说准前释于四种阿难亲承
四佛□□□□□□□道种智有丈六尊特佛而今
论谓之丈□□□□□□□□□□□□□□□□
□等者若单论丈六则住真谛若单论尊特则住中
道□□□□□□□□□□□□尊特二身既合是
故名为双住真中此是约于真中合说故与前文道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0a 页 X20-0380.png
种出假亦须分别何者以由通教出假利根能见不
空乃是中道况复别教或在于假或在于中假□□
□□道同圆中则但是教道而巳是故谓□□□□
□□□□□俗则摄前依道种智有尊特佛中则□
□□□□□□□□中法身佛住中道可解但尊特
是中道之用法身□□□□之体耳然法华文句释
达多品约四教明相好之本此类土体与教相当之
意耳若止观对治摄法中复以藏通證真如铜别圆
證中如镜故知诸文随义非一(云云)

三约观心释准前思之。

次释处文为二初释王城又为二初约因缘释大者
广也多也释论甚广今略引之耳五山者法华文句
云一名天主穴二名七叶[宋-木+儿]三名蛇神四名少独力
五名灵鹫又下文引真谛云五山(云云)排者推也文句
记引西域记云此城崇山四周以为外郭东西长南
北狭周一百五十里子城三十里城北门是调达放
醉象处东北是身子逢马胜得初果处。

次约观心释此文稍略法华文句云王即心王舍即
五阴心王造此舍者析五阴舍空空为涅槃城此观
既浅如见土木(如像法决疑云或见此处是土沙草木等)若体五阴舍即
空空为涅槃城即通教也若观五阴舍因灭是色获
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之四德常为诸佛之
所游处若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受想行识一切众
生即是涅槃不可复灭毕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即是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0b 页 X20-0380.png
真如实体文句记云初立观境言心王造舍者识阴
为王造业诸心必有心所今欲消王且以善恶心王
以对无记之舍故云王造若折下四观此示观解异
于他经应如止观十乘十境下去皆尔具如止观不
可即具孤山云五阴舍者境也心王居之者观也四
明云无记性同馀四阴为所观善恶性为能观今谓
若准记云初立观境若折下四观则境观能所显矣
然下文明耆山观云常为心王所观令一切心数同
入其中者此如法华文句云心王心数缘境之义故
能缘是观所缘是境具在彼文(云云)四明云善恶王数
不离见爱若直以此心观实相理如用藕丝悬须弥
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若体此心是性恶者性恶融
通无法不摄故达修恶即是性恶圆妙之观初心可
修故妙乐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
行而性德之行须闻性恶者以知性恶故则修恶本
虚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可显故以性德召此行
(云云)今谓不然文句记云观阴入界各具十界正当
妙境山城虽约阴为所观亦未结成不思议境又境
据假边且存其数空中尚无其数安有然必约假以
立空中一文既然馀皆准此故辅行云能了妄念无
一异相(空中寂灭非但亡于净秽之法亦乃转于迷染为净)达此无相具一切
心三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妙假宛然)故金錍明性
体性量性德三义第三性德方乃具于一多相即又
辅行云大虚空中都无明暗明暗约色故有相除法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0c 页 X20-0380.png
性大虚本无善恶凡夫情谓善恶相除所以于恶令
修止观达恶无恶见恶体性即知体性本无善恶(义准
具假善恶宛然)法华文句云明与暗共合如彼月光又日出
时暗不向十方暗常在无所归趣明亦如是与暗共
合生死与道合道即是生死佛之所尽巳尽所度巳
度又云灯生暗灭不可定其前后虽无前后暗定是
障记云常在者只是暗无暗性举暗是明迷悟亦尔
理性无殊因位之明与无明杂入分真位破一分暗
所破之暗体变为明岂智明发仍存先暗云常在耶
虽云常在终须破尽究竟永净方名常在(云云)而性德
之行须闻性恶者以别教中无性德九故自他断专
缘理性而破九界反显圆教空中之性若明必具妙
假九界之恶(其实三千诸法宛然)故文句云若知地具桃李即
识实中有权解无差即差若知桃李坚相即识权中
有实解差即无差记中于是乃云忽都未闻性恶之
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故知性德恶行乃是即实之
权耳亦名即理之事无差即本之末即体之用故方
便品文句记云谁知此经佛以恶行亦得名为善巧
方便况辅行明妙境十界六道之法乃是为知性恶
法遍又是妙境所摄之法耳故知能摄乃是空中寂
灭之性也而初心用观虽遮照同时但由自行唯在
空中化他妙假三千赴物三观一心自他不二故自
行空中则第一义中一法尚不可得岂有三千耶世
谛化他尚有无量法何但三千耶人不见之一向谈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1a 页 X20-0381.png
于性恶之行不喜空中寂灭亡泯岂非弃本取末舍
体欣用乎况达染净空中自亡对华说空空无名字
一尚无一岂泥性恶相相宛然绝念无由反成自责
耳徒增分别岂在他人乎。

次释耆山文亦为二初约因缘释翻鹫头者亦翻头
者亦翻为灵鹫诸圣仙灵依之住故名为灵鹫峰形
似鹫故云鹫头又是鹫鸟栖之故也鹫黑色多子。

次约观心释准法华文句今此即是别圆二观也彼文
先立观境云若观色阴无知如山识阴如灵三阴如
鹫又云观此灵鹫无常析观也观此灵鹫即空体观
也记云约山作观亦先立观境正当观阴具如止观
第五去文(大义既指妙玄观行亦指止观题云文句良由于此)别圆观中既云
山即法性正因法身馀之二德准诸文说所以又约
山为观者山城虽殊同是依报是故约之以观正报
又诸观境不出五阴今此山等约阴便故以诸文中
直云境智亦应于此以辨二观同异之相方便正修
简境及心并对前二辨权实等(云云)托事既尔附法例
然昔人未晓妄谓托附不观五阴不论简境及心十
乘等灼然违戾文句及记况空品文句云应引止观
境智何得不许以广决略俾夫行者即闻即修故知
四明颇得斯旨今岂人情妄生与夺庶几后德精详
斐然(云云)心王及一切心数者若准法华文句云心数
甚多且约善数有十谓信进念定慧喜猗舍觉戒此
十数辅心王改恶从善革凡成圣(云云)文取通大地十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1b 页 X20-0381.png
数与心王俱起入善入恶遍通一切谓想欲触慧念
思解脱忆定受作观悟巳王数皆毕心心数法不行
故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故无心无数名正
观成就自行空中若显妙假三千宛然(云云)

次此经下明不列同闻众所以文为二初正明此经
阙同闻众者谓今经城山文后不列同闻之众也时
有五处有四者谓闻法时会有五而所依处但有四
也耆山闻叙述是一时也信相室闻常果是二时也
梦中闻忏悔是三时也觉巳与众诣耆山闻说所梦
是四时也赞佛品列众至金宝山王佛国闻赞叹是
五时也以闻说所梦及闻叙述皆在耆山故所依处
但有四也既众座非一故城山文后不列同闻众也
次若尔下释疑文为二初立疑者若言众非一座不
列同闻者是则阿难在于耆山亦乃不闻信相室说
又复不闻梦中所说经初不当称于我闻次然虽下
释妨佛更为说者报恩经云佛求侍者阿难许巳仍
求四愿一不受故衣二不受别请三诸比丘晨暮二
时得见世尊莫令我尔须见便见(若读法华文句记须知此文)
二十年中佛所说法重为我说佛粗示言端阿难皆
解又其得佛觉三昧能自通达者舍利弗问经云阿
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以三昧力自能闻也言佛
觉者只是佛加觉力如佛耳三昧巳證非从佛闻故
云自能通达也阿难是佛成道夜生年二十五方为
侍者巳前诸经准向两意尚得闻之况信相室说及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1c 页 X20-0381.png
梦中之说而不闻耶。

次释叙述发起两序名别序文为二初通约二义分
文又为二初总举二义亦名别序简异馀经者别序
之言则兼叙述及以发起单言叙述但是别序之所
摄耳应知别序望通得名通序文通而义通部含诸
教故亦有义通而意别别在诸味故别序文别而义
别不开他部故如持钵合盖事在当经亦有义别而
意通通诸教故又通序文通而义别随部对教多少
别故别序文别而义通通叙部内教多少故为欲遍
通通别故尔二序相对其名自分亦为别名作本如
向巳示。

次别义为七下双约二义分文又为二初约别序又
为二初约七别分文又为二初分文次生起者只是
次第复有通别通则七义皆具生起别则生在于前
谓能生于后也起则在后从前起也佛常在定者如
云那伽常在定(那伽此云龙亦云象其力最大故以喻之)群众也扣击也
故示轨仪者现于入定也出叙经王者此经始终皆
在定中至赞佛品树神虔请如来方乃从三昧起而
今谓之出叙经王作谓出定但是定中发言叙述名
为出耳若准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云尔时世尊于
日晡时从定而起观察大众而说颂言金光明妙法
最胜诸经王是则出定虽异谶本而叙述序皆是佛
作全同今意馀如下辨(云云)或时下次约三别分文言
或时者下文解于寿量品云又一时重解等孤山四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2a 页 X20-0382.png
明皆云大师有时作此分章又云大师非止一回讲
说故于一时别立名义今谓若准法华文句解方便
品云有时解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是结自行权实记
云言有非其听次别咨决时今亦例之或时一时并
非听次乃是章安别咨决时耳注云云者意言三别
只是七别之所收耳又复三别且从大槩故下但依
七别消文其意在此。

言叙述下次约叙述又为二初分文细作可寻者以
此分剖委细作意可寻经文谓所游法性是果上之
三德闻者能思惟即是怀疑以由四佛护持故则能
断疑也叙忏悔品言破恶者坏苦尽业是也言生善
者所生功德是也叙赞叹品生善者种智功德庄严
是也破恶者灭除诸苦是也与无量乐又是生善也
皆注云云者令如此对消更引玄义云忏品灭恶非
不生善赞品生善非不灭恶也次六行叙空品破恶
中破三障恶者然此六行前三行半是破三障后二
行半是举方法能空于恶注云云者令如此说更引
玄义云空品双导也破三障者如下所释八部所护
下注云云者意令说者揽下消今也飧字正作餐亦
作餐七安切吞也彷佛者正作髣(芳往切)(芳勿芳味二切)
似也不审也薳(韦委切)犹远也谓叙述之意只可名言
相似附近不得迂阔薳远求之则于叙述之文自然
分明可见也注云云者意在于此。

次料简文为二初问次旧云下答文为二初叙他解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2b 页 X20-0382.png
文有两番初番为二初正叙言集经者结集人也次
若尔下今家破者初斥答是结集人言则但是论非
是经也以经须是佛自亲说及佛印定故也(应引大论五人
说经委示其相)乖经文者经文既云我今当说何得谓之结
集人耶以集经之人不得于经初云我今当说故也
或云下次番又为二初正叙次若尔下今家破玄字
与悬字同应作悬字若且依玄字说者玄者通也谓
信相若能通叙下文一十七品复有何事更致怀疑
乎。

次又非下今家正明又为二初问应云既非信相又
非集经者那忽作序耶次师云下举南岳意答又为
二初正答与金光明最胜王经宛如符契次释难又
为二初难次此无下释文为三初正释此无所妨者
谓佛自唱作于经序无所妨碍也菩萨尚能安禅合
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文出法华别序偈中法华序
品菩萨尚能安禅说偈今经序品如来入定岂不叙
述故大论云声闻入定则无所说如来在定亦能说
法亦能游行又云佛虽常入定无觉观粗心有不可
思议智慧故亦能说法是故今经如来入游甚深法
性不妨出言叙述诸品以至下文舍身品中从座而
起礼塔等事皆无妨也由斯乃显前文谓之入游法
性出叙经王但是如来寂而常照口发于言名为出
叙耳非谓出定也文云下次引證者经文既云我今
当说若非如来岂得称我故法华云我今亦复如是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2c 页 X20-0382.png
等皆是佛自称我也孤山问云忏悔是信相说何得
以我说是佛耶答信相既对佛说岂不蒙佛威加岂
不为佛印定故信相说即佛说也四明云梦中金鼓
是佛法身以智扣故方乃随机说于忏悔故知金鼓
是佛真我故云我说也今谓若从所表当依四明若
约设教须取孤山(云云)大品下三引例者大品序品云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
从其舌根出无量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
是诸华上皆有化佛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
者必得菩提彼文既称为序此文岂可是正耶。

释入定为三下次别依七别之义解释文为二初释
入定叙述二别次释寿量初半品怀疑等五别初文
又二初释入定别又为二初分文次解释文为三初
释能游之人又为三初释是时文为二初引真谛释
次明今家释者知机得道即因缘意慧眼法眼佛眼
得道复是约教于中为三初总明次若慧眼下别释
佛欲下三结示言履历者法华文句释方便品初从
三昧起云履历法缘记云履历即是历事对境法缘
即是内缘真理应知今文乃是定中履历法性观机
授道耳。

次释如来文为二初标示次解释文为二初略举三
藏次今家正释又为二初正释次成论下引證文为
三初引成论小乘但以真理为实借小證大则以实
相名为实道乘即能乘属报智也次引大经文在梵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3a 页 X20-0383.png
行品中十一空者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有为
空五无为空六无始空七性空八无所有空九第一
义空十空空十一大空就智就行论来等者仍示经
意也三引释论文为二初正引次今家释成应知今
文释成大论及前所引成论之文若准法华文句明
二三如来云二如来者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故名如来乘是法如如智实是法如如境道是因觉
是果若单论乘者如如无所知单明实者如如无能
知境智和合则有因果照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道
觉义成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
如实智乘如实道来生王有示成正觉者即应身如
来也三如来者大论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名如
来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而无有异故名为如不
动而至故名为来即法身如来也法如如智乘于如
如真实之道来成妙觉智称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
来即报身如来也以如如境智合故处处示成正觉
即应身如来也记云借成论小名以显圆义也真身
即是法报二身合明三如来者但离二为三耳然今
文中约三谛释大论如来三身可解若成论文既是
證于智照理名如慈悲等名来故知法报合明真身
且言于如耳应身成正觉且言于来耳况引大经就
智论来岂不照理名如耶。

三释游之字文为二初正释夫法性下次释妨又为
二初据理立妨次良以下约事答释又为二初正释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3b 页 X20-0383.png
良者实也敩(胡教切)者学也令诸众生食甘雨味亦应
言住者下文解释开甘露门等一行半偈是明断德
以甘灵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身安力大体光譬诸
佛断德住大涅槃真常四德也为众生宣说亦应言
出者验知前文出叙经王但是口出其言耳非谓出
定也故法华下次引證者此乃引因以况于果耳。

次释所游之法文为二初释无量甚深法性又为二
初正释又为二初释无量甚深将者欲也体包等者
如法华云其车高广文句释云横周法界之边际竖
彻三谛之源底故言高广记云法界三谛并非横竖
虽无横竖法界从遍言横则便三谛名异言竖则便
不二互显思之可见高广与体兼而举之故言法界
及三谛耳故辅行云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
一切诸法皆以三谛而为界分言法性者亦是诸法
具三谛性性亦性分不可改故三谛性冥始终无变
亦可界法性法即是实相实相之理三谛具足斯皆
举一即三之义也三谛无形俱不可见(非三也)然即假
法可寄事辨即此假法即空即中空中二体二无二
(释非三也)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亡泯三千假立空称虽
亡而存假立假号(而三也)委辨具如圆通记中(云云)

次释法性中云二乘尽无生智者十一智中此是第
九第十智也毗昙云尽智谓我知苦乃至我知道无
生智谓我知苦巳不复更知乃至我知修道巳不复
更修二乘法性浅者偏真之理也有限者但解六道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3c 页 X20-0383.png
是空耳是知偏真浅故有限不见心性三千世间即
空假中法界三谛之深广也如实智者即十一智中
第十一智也今即圆教妙觉佛智名如实智耳横包
竖彻故言无量甚深者即前所谓其体高广体包法
界彻到三谛故前文云无量甚深即今法性之高广
耳今之法性即前高广之体也不二互显所以皆言
横包竖彻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前非后斯之谓也
故此亦是体与高广兼而举之故言法界及三谛耳
此则义当修二性一一复具三高广不二三九离合
具在诸文(云云)

又无量下次重释无量甚深者前文正释乃是中道
双照二边今文重释乃是二边即于中道是则今文
及前正释总而言之盖显无量甚深法性一复具三
体用不二耳无量具三者三解脱也甚深具三者三
般若也无量甚深既各具三当知法性亦复如是故
法性具三即三德也三九相即不二可知若不尔者
将何以显佛所游法圆妙难思于中又二初正释次
例如下举例又为二初正引例论有三说初云一方
名广高远名大下方及九方名无量次云下名广中
名大上名无量次云缘四方众生心名广缘四维众
生心名大缘上下方众生心名无量今此恐引第三
文耳俱与论文回互不同寻之可见次准此下准例
释成。

次释诸佛行处者释迦既尔诸佛例然故法华云唯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4a 页 X20-0384.png
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佛智无量甚深故行处
亦无量甚深者意明佛智以为能游法性以为所游
故也言行处者所行之处即法性也是故下文树神
赞云如来行处净如琉璃两足世尊行处亦空故法
华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岂非今文佛智无量甚深
之义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岂非今文行处无量甚深
之义境智相称是故乃喻函盖相显也过诸下三礼
结简菩萨居未及之地智之所行未能深广者明菩
萨所行虽是清净不及诸佛所行清净甚深无量也
故地持云菩萨得九种禅乃至正习皆尽故言清净
禅者此明菩萨所行清净也自下地去皆有馀习者
上明菩萨所行清净即等觉菩萨也若不开等觉者
此即第十地也今明九地巳还故云自馀下地皆有
馀习耳佛住十地顶若入此禅过诸菩萨者此正释
经文过诸菩萨所行清净也引净名證云心净巳度
诸禅定者引彼经中叹佛之文證于今文诸佛行处
过诸菩萨也故知今文乃是先释菩萨所行次方释
于过诸菩萨所行清净耳大纲虽显今更消文地持
九种禅者弥勒菩萨造地持处明九种禅初名自性
禅次名一切三名难四名一切门五名善入六名一
切行七名除烦恼八名此世他世九名清净禅于中
略说又有十种一名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乃
至第九名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十名烦恼智障断清
净净禅如是菩萨无量禅得大菩提果菩萨依是得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4b 页 X20-0384.png
三菩提净名疏引优婆塞戒经云九地断见习十地
断爱习又引地持云离一切见清净净禅此据等觉
故今约之以消此文一家圆断义转分明(此文者指净名经云
断诸邪见无复馀习)又云圆教始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
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
分明习气微薄事等微烟故名无复馀习又云圆教
补处四十一品并尽虽馀一品有若微烟乃可得名
悉巳清净故约圆教说补处位悉巳清净若不尔者
净名经中叹菩萨德何故谓之断诸邪见有无二边
无复馀习此与今文正习皆尽不亦同乎正习既尽
岂非菩萨所行清净乎通别惑者通惑谓见思别惑
谓无明然别惑中虽则总含内外无知及以障中根
本无明今正语其根本无明为别惑耳良以自行唯
在空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故也故若通若别皆有
正习即此意也言皆尽者且约分尽也若尔清净净
禅亦约分净耳故上文云菩萨得九种禅也既云菩
萨得之岂非分净乎若空品云我断一切诸见缠等
即究竟尽也佛住十地顶者过第十地等觉也若入
此禅者佛若入此净禅岂可同于等觉是故便云过
诸菩萨也净名云等者净名疏云言心净者佛智穷
源无法界惑也巳度诸禅定者通论禅定乃通因果
故大经云大般涅槃名深禅定窟岂得叹言心净巳
度大涅槃耶今约别义禅定据因佛心约果果出因
外故言巳度耳问何以得知约别在因答大论云禅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4c 页 X20-0384.png
者此翻思惟修佛心智鉴圆明岂烦思惟究竟无学
岂得言修又翻弃恶如来纯净之智何恶可弃故大
经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故思
惟等义皆是约因而言也故圆教六根清净即自性
禅初发心住即一切禅巳究竟离虚妄显自性清净
心如是乃至清净净禅破四十一品无明住无垢地
如来心净度此禅定登妙觉果故言巳度故金光明
云是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过诸菩萨所行清
净彼疏既引此经为證故今文句亦引彼经而證也
人不见之如何消释此一段文孤山云通别各有正
使习气通尽巳久望前总说故云通别正习皆尽耳
今谓若准止观云初信破见二信至七信破思八信
至十信断习引华严云初发心时正习俱尽界外未
尽界内尽耳辅行云八信至十信习尽者习通界外
尘沙无明引华严云初證初住却望十信故云界内
正习尽也孤山之意恐例此说然亦且符次第之意
耳四明云通惑正使圆七信尽习气至佛同别习尽
今谓此与止观相违以止观云八信至十信断习尽
故何得谓之习气至佛同别习尽耶四明又解空品
文句若通若别究竟尽在于佛云若至佛地不唯别
尽通亦穷边今谓此说语自相违前云通惑正使圆
七信尽习气至佛同别习尽今云佛地不唯别尽通
亦穷□□□□□□有人云通惑正习圆住前尽别
惑正习初□□□□□尽者约竖说也通别惑累若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5a 页 X20-0385.png
正若习至佛尽者约横说也今谓止观所明十信界
内正习尽者且顺教道次第之意耳以未入初住犹
名教道也若依圆妙是则须明六即之义何者五品
即是观行三观六根即是相似三观初住巳上分论
三观妙觉即是究竟三观故知通别不出三惑三惑
谛观位位既妙何得前后横竖两分况辅行云从初
巳来三谛圆修与次第义永不相关此论粗惑任运
断处与次第齐是故谓之初信至七信断见思八信
至十信断习耳故知通别正习皆尽须约圆妙不可
复以次第之说而为妨也。

次释叙述序文为二初叙意分文今更论叙述五重
玄义者此例如文句记云句句之下通结妙名品品
之内咸具体等以经题是总经文是别且揽别为总
既明五重大义若以总贯别岂可不然乎故今叙述
五重大义即是以总而贯别也揽别为总符文可知
斯之谓也故今叙述五重玄义与前叙下十七品义
归一揆矣。

次解者下随文释义文为五初释叙名文为二初叙
他解矿(古猛切)者金璞也次今明下今家与夺属叙名
者即玄义云以金为名名盖众实之上也(云云)

次经王下释叙体者今文既将诸经之王以为叙体
文句记中复云诸经有明法身即是经王故知王体
名义虽异中道法身理无差别而世人云王通三谛
体局中道不亦误乎经王上巳说者即指玄义释名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5b 页 X20-0385.png
中明十种三法横竖该罗之义也又玄义中明帝慧
王是也名体虽分总别相摄故诸经王以为叙体不
妨指于玄义释名若不尔者上文何故许他人云理
乃当然邪于中为二初对上总标然玄义中但明佛
所游入法性之理以为经王今文则是约教分别教
与玄义不可雷同次三藏下正述文为二初叙真谛
又为二初正叙三德摄三者今经三德摄于华严般
若涅槃三经也故下即云今经通为八位人故称经
王也如玄义中亦引真谛云法身摄华严报身摄般
若应身摄涅槃今家斥云此是彼师明帝王统摄之
义八位人者即凡夫二乘及始行菩萨也孤山云二
乘为二凡夫开人天始行分四谓信住行向也四明
云二乘为二人天为一信住行向地为五恐误也何
者若将十地为始行处者为纯陀等诸大菩萨说真
常佛性也般若云法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其听法
众非生死人者佛及菩萨俱是界外法性之身非同
界内分段生死无常迁谢之身也故净名疏明实报
土引大论云法性身菩萨说法其国无有二乘之名
又云实报土是法身菩萨所居以其观一实谛破无
明显法性得真实果报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
性报身菩萨既尔如来化此名他受用法性身佛也
故妙玄引释论云佛有生身法身生身同人法有寒
热病患马麦乞乳法性身佛光明无边色像无边尊
特之身犹如虚空为法性身菩萨说法听法之众尚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5c 页 X20-0385.png
非生死身何况佛邪又生身佛寿则有量法身佛寿
则无量岂可以无常八十年加于法身邪释签云般
若之中既为菩萨当知化主必非生死若非生死即
是常身(六能之中即是常身常寿无量也)佛有二身者如大品中华
积世界普明菩萨欲来此土彼佛令其问讯释迦少
病恼等论问何故诸佛问讯而言病恼答佛有二身
生身有寒热九恼法身无病故问生身不问法身(般若
既尔法华准知故法华中分身侍者及地涌菩萨并妙音东来并皆问讯少病恼等故知法华唯除序品宝塔
神力嘱累妙音放光现相表彰之外莫不皆是分段生身故便问讯云少病以从分段生身放尊胜光明现奇
特色相表彰竟巳收光摄相〔又〕是分段丈六生身故也故妙音品云佛身𢍉小菩萨亦然法华既尔般若准知
华严方等亦皆可解以净名疏四度现相悉是表彰之意故也故此胜劣但约身相而分意在于此矣云云)
教分二身为机劣故(界内之机形状𢍉劣丈六八尺不同界外身相尊胜无量无边)
岂以为劣机故暂常(暂现之言岂是藏通故知须约别圆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能为
界内身相有量及无常等以明暂现为劣机耳)即以无常加诬法性令无常
(四明谓即劣是胜又谓华严法华现尊特是生灭之身岂非加诬邪)又妙玄云法身
菩萨进道无定或从生身进道或从法身进道故地
涌菩萨云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释签云或从
生身者如他方大士或从释迦生身佛边闻法进道
(生身之言岂在藏通以此而知五时教主始终之相元是界内分段生身更何所惑故妙玄云释迦住生身而
显一文句记云实〔佛〕补处辅应化佛示历五味等而四明云法华教主不是生身岂非讹谬乎)或从
法身者如大论云法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此约界
外得作此说(请读斯文何得谓之生身𢍉劣不用现大便是尊特莫是荆溪不知中道感应
即劣是胜辄指界外为法性尊特乎)。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卷第一
金光明经文句新记目次¶ 第 386a 页 X20-038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