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323c 页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卷中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三料简三涅槃文亦为二初简世人及邪。】

「料简三涅槃者若饥得食病得差狱得出猕猴得酒
旃遮婆罗门饱食指腹皆是世人畅情为涅槃尔若
计非想定无想天为涅槃者此是邪见妄谓涅槃尔。」

【谓畅情为涅槃等者涅槃是安乐之法而安乐名
通故此涅槃等非大涅槃也章安云涅槃安乐亘
十法界梵行品云寒地狱中若遇热风以之为乐
热地狱中若遇寒风以之为乐猕猴得酒则能起
舞饿鬼饥渴得食则饱亦名涅槃修罗怖畏得归
依处如贫得藏如病得差如是安乐亦名涅槃檀
提婆罗门饱食抚腹我今此身即是涅槃此计欲
界果报法为涅槃阿罗罗仙得无相定此计色界
法为涅槃郁头蓝弗得非想定此计无色界法为
涅槃无想定者留色灭心情谓无想其实想在外
人不识计为涅槃若非想定但是不缘前来识处
故名非想又不缘于前不用处名非非想此定虽
无粗烦恼而有细烦恼十种一受二想三行四触
五思六欲七解八念九定十慧外人不识计为涅
卷二 第 324a 页 X20-0324.png
槃实是暗證具足苦集垂尽三有还堕三途岂是
涅槃毕竟安乐乎。
○若多贪下次简前三教。】

「若多贪欲人得不净观为涅槃者此乃四善根方便
行人涅槃也若三界烦恼尽證有馀涅槃焚身灰智
入无馀涅槃菩萨未得此涅槃此即阿含中析法二
乘之涅槃若三乘人同尽子果两缚即是通教中共
涅槃若指中道如理为性净涅槃中道智为圆净涅
槃同缘出世薪尽火灭为方便净涅槃三种各别互
不相关是为别教涅槃若言但有性净方便净两涅
槃不明缘因涅槃各别不融者还是别教非今经所
譬涅槃也。」

【偏多贪欲入得不净观乃是外凡五停中一准例
慈心数息念佛因缘可知故此外凡乃是内凡四
善根人方便涅槃良以外凡即是内凡之方便故
亦可谓之多贪欲人得不净观而为涅槃斯乃可
入四善根人内凡涅槃文中语略总而言之应兼
七贤方便涅槃故章安云此计二乘方便法为涅
槃也三界烦恼即是见思烦恼子缚虽断有馀果
缚尚存焚者烧也焚身即是戒身定身及二解脱
灰者死火也灭智亦然故云灰智也灰智即是慧
及知见身智俱尽故曰无馀章安云此计二乘果
法为涅槃也此约二乘若论菩萨但是伏惑位既
同凡是故未得有馀无馀故此乃是阿含三藏二
乘耳通教三乘同證安乐名共涅槃别教涅槃中
卷二 第 324b 页 X20-0324.png
言薪尽火灭者机缘为薪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圣
应亦亡此约大乘若约小乘佛身为薪智慧为火
慧依报身身灭智亡故前两教灰身灭智即此意
也若言但有性净方便两涅槃等者此举地人所
说故妙玄云地人言但有性净方便净今家破云
若将修因所成为方便净者以薪尽火灭为何等
邪今以理性为性修因所成为圆净薪尽火灭为
方便净以三涅槃类通性净即正因圆净即了因
方便即缘因所言不明缘因涅槃者以由地人错
将圆净为方便净是故地人说方便净但是今家
所明圆净是则地人虽说方便还是不明缘因涅
槃以方便净缘因涅槃乃是薪尽火灭故也彼未
说此故云未明耳复次地人虽说性净及方便净
体非相即故更斥云各别不融还成别教有二无
一故非圆妙也。
○四料简三身文为三初简偏文
为二初简藏通又为二初简三藏次简通教文为
二初正简藏通二教。】

「料简三身者若取树王下佛为真身神通变化猿猴
鹿马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小乘析法意尔若取即
事而真为真身化用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体法中
意尔。」

【言体析者三藏名假而法实折实使空如破柱令
空大乘名实皆假自相是空如镜柱本自非柱不
待柱灭方见于空即影是空不生不灭不同实柱
卷二 第 324c 页 X20-0324.png
即事而真为真身者即前文云指空境为法身也
化用为应身者亦指神通变化猿猴鹿马之相为
化用耳然三藏教神通变化但是依根本禅定一
心作一不得众多如化主语时化事即语化主默
时化事即默语默既尔馀仪亦然以非任运真化
故也若通教中化用为应乃是依于无生之理不
以二相应诸众生故使众生各见不同也次料简
文为二初问意者若如上说即事而真名为真身
化用为应者是则通教树王下得道丈六之身既
非即事而真之法又非化用鹿马之应为是何身
所摄邪次答意者通于二身初明从事一往而说
树王下佛丈六之身乃是应同人界之像则属应
身故止观辅行引大论云现作丈六之形者示同
端正人耳或复现作师僧父母猿猴鹿马一切色
像等又一解者前且一往寄事而说判属应身今
此一解则是二往故属真身于中先例别圆大乘
心中智合中理智与体冥函盖相应为真法身今
此通教亦复如是从事而说体是人像虽是应身
即事而真还同空境此则岂非亦属真身是故通
教即事而真名为真身例如别圆中智合中理名
为法身耳故此法身亦名真身空中为理斯之谓
也次若依下简别教者法身是真实二身不真实
夺之虽则乖于圆别与之亦是别教一途故真谛
之说非今所用之譬也。
○次若言下显圆文为二
卷二 第 325a 页 X20-0325.png
初明三身。】

「若言三身皆真实至理是法身契理之智是报身起
用是应身应身是实佛所化皆实不虚大经云不净
观亦实亦虚非实不净作不净想是为虚能破贪心
是为实应身例尔非本体故为虚能利益故为实今
取实边不取虚边故言三身皆实是今所用。」

【皆实者法报属实此则可解应身是实者以应身
是智与体冥能起大用故既是法报实佛所化是
故应身及以法报皆实不虚故引大经不净观例
非实不净作不净想此是假想所以为虚虽是假
想又能破于贪欲之心复名为实应身例此但是
随机种种假设云云自彼于我何为随机假设既
非本体所以名虚虽则假设又能利益一切众生
故复名实今但取其利益实边不取种种假设虚
边是故前云三身皆实正是今经所用之譬也。

次若复下例。】

「若复圆论三身皆实皆虚皆亦实亦虚皆非实非虚。」

【通四句孤山云报应即法故三身皆实法即报应
故三身皆虚约事则三身相对为双亦约理则三
无三相为双非四明云圆说三身举一即三各有
四句报身真證故实应身假设故虚法身平等遮
照皆双三身互具四句皆融今谓不然何者别论
三身皆真实一句既如上说而三身皆虚等三句
准之可解何以故至理本无三身但是随顺世间
卷二 第 325b 页 X20-0325.png
假施设故岂非三身皆虚双亦双非但是俱照俱
亡三身之虚实耳。
○当约等者结束向意。】

「当约三身并作四句如别记(云云)。」

【故知三身既通四句即是三身并四句也言并作
者即一一身皆有四句也此意难见今更言之且
如法身作四句者至理不变法身实也随世假立
法身虚也双亦俱照第三句也双非俱亡第四句
也法身四句既尔报应四句准知故云当约三身
并作四句也何者文中既云应身非本体故虚当
知三身皆是假立非本体故虚也人不见之徒事
文记(云云)如别记下注云云者例如法华文句云四
句诠量其义巳显为未解者更以常等四句料简
先别作次通作别者法身非常非无常也报身常
也应身亦常亦无常也自金刚心通至凡夫无常
也通者通途圆说一一如来悉备四句应知彼文
通途圆说一一如来皆备四句可例今文三身并
作四句之义何者实即是常虚即无常双亦双非
思之可解。
○问三字下三准例用譬文为二初问
次答为二初正答又为二初明义。】

「问三字譬三身亦得譬一身二身四身无身不答佛
赴缘以三字名经义家作三身解释若得意者作四
三二一无义亦复何咎。」

【通佛赴一类机缘以金光明三字名此经别目义
解之家乃以三字作三身譬而解释之若得譬于
卷二 第 325c 页 X20-0325.png
三身之意亦可例作四二一无等也复言三者对
上兼举耳言义家者解义之家也亦如下文云上
来举譬多是义推之例也亦复何咎者义推无壅
有何过邪。
○下经中悉有其文等者次示文通。】

「下经中悉有其文若作四身者新本云释迦牟尼能
种种示现此则开出应化是为四身若作三身者即
有三身分别品专论其义若作二身者佛真法身犹
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若作一身者新本云一
切诸佛以真法为身若作无身如来行处净若虚空
而复游入善寂大城虚空中则无三之数此是无身
之文。」

【非但义通而佛经中悉有其文故真谛译新本云
释迦牟尼种种示现名为化身亦可于此化身之
中开出应身故云开出应化也现同始终名应无
而欻有为化若不开者应即是化故新本中谓之
化身又云千百亿化身亦是此意也故于释迦种
种示现之中开出应化即是四身之文也三身分
别品亦指新本也专论其义者三身之义也如前
具录止观辅行引彼经文二身则指谶译今经也
一身无身其文可解今经天王赞佛既云佛真法
身犹如虚空学四明者何得辄云法身理体相相
宛然妙玄文句皆判龙女说偈赞佛具相三十二
名为应身何不思之问若以具相为应身者化城
喻品文句那云具相三十二是法身邪答此约三
卷二 第 326a 页 X20-0326.png
德消文便故何者以一切智是般若德以真实灭
是解脱德故以具名为法身虽以具相而为法身
须了其旨其旨云何达三十二即法身故尚非报
智之无相况是应化之有相约中边而说则法身
双非约事理而言则法身无相故约事理说达相
即无相若乃直以四八之相便是法身不论达相
即无相者金刚般若斥为邪道佛顶楞严辨其妄
见岂不由斯乎普贤观云释迦名为毗卢遮那遍
一切处涅槃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净名疏记
云叹于应身即叹法身故三十二名为法身乃是
达于应身即法身相即无相耳故云佛眼既为四
眼之体当知四眼即法身相故使寻相见无相也
况无相之相诸相中上请观记文无相之语以祛
世人有相之谈若能深达如斯意巳则一家诸部
文义咸通诚由一以贯之不待二隅备举也华严
云法性本空寂性空即是佛法性本清净如空无
有相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生法师云法身无
色观经疏云法身无像斯等格言那不思之辄谓
法身相相宛然法身若乃相相宛然报应二身如
何说邪莫不三身皆有相乎进退俱非无所名也
是故须知三身融妙不出四句何者若存三身法
身定无相报通二义应化定有相若其相即俱相
俱无相若但从理非相非无相若事理相对无相
即相相即无相情通妙契诤论咸失身相既尔说
卷二 第 326b 页 X20-0326.png
默例然(云云)问若引四王赞佛法身如虚空者荆溪
那云非谓太虚名为圆佛答斯问甚善能破群疑
具如十六观经疏往生记亦如今经文句新记释
四王赞偈中明之(云云)
○问若尔下次简用譬盈缩
文为二初问。】

「问若尔云何以金光明譬四身二身一身无身。」

【可解。
○次答。】

「答若以义名譬盈缩由义尔若譬四身者取光明之
上有煜爚之𦦨文云金光晃曜此是譬四身之文若
譬三身如即所用若譬二身金是正体光明只是功
能以此为譬若譬一身但举于金以为正譬光明既
是枝末非正所论若譬无身者至宝以无贪为金杨
震四知亦以无贪为金今以世之至宝譬出世之至
理弥会文义也。」

【答中云以义名譬者名字去声即以譬拟法是以
义名譬也既以义名譬故譬之盈缩亦由于义尔
故云盈缩由义也盈缩者进退增减也煜(余六切)
(以灼切)者光明之焰也又盛也𦦨字当为焰字煜爚
之焰即晃耀也故引證云金光晃耀煜爚晃耀欻
有欻无可譬化身也若譬三身如即所用者此如
即今上文所用也若譬二身金是正体等者亦如
文句引他人云矿石中金金体乃非光非明不妨
约金论内外用法性非宗非力亦依法性起于宗
力故知金体可譬真身光明既是体上功能有内
卷二 第 326c 页 X20-0326.png
外用可譬应身若譬一身但取正体其义可知譬
无身中引杨震四知者后汉书列传云杨震字伯
起弘农华阴人也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
骘闻其贤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
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
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
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
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
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
遗之不亦厚乎故杨震公廉清白乃是国之至宝
故以无贪为金也以世间无贪至宝之金喻于出
世无相至妙之理弥益会通文之与义也。
○五料
简三大乘。】

「料简三大乘者若约因缘六度大乘者此还是三人
名别义同也若约三人同用无生断烦恼三人同乘
一乘此则通教中乘也若理随得三乘体相别异不
同者此则别教中乘也三种并为得乘方便所摄也
正法华中明象乘足三为四羊鹿牛乘为得乘所摄
象乘即是理乘如今之所明三乘也华严中明四乘
三乘亦为得乘所摄佛乘正是今之三乘义也。」

【若约因缘六度至三人名别义同者此简三藏教
也故妙玄云三因大异三果小同释签云谛缘度
殊故因大异俱断见思三乘微异故果小同谛缘
卷二 第 327a 页 X20-0327.png
既是开合之异故今但举因缘六度则兼四谛法
华文句别以声闻四谛为小支佛因缘名中菩萨
六度为大今文通途举之故云因缘六度大乘意
则别以六度为大乘耳三人名别即三因大异也
义同即三果小异也又三人名别义同者三人所
观谛缘度等名目虽异其义大同何者谛缘开合
义同可知菩萨六度亦何出于四谛因缘是故菩
萨最初发心缘四谛境起四弘誓修六度行于四
门上治其六蔽且六蔽初即是悭蔽悭蔽乃是烦
恼集谛集招饿鬼即是苦谛观苦集而行布施即
道谛也此苦集息即灭谛也治悭既尔治馀亦然
故谛缘度皆可通故三人修之故云义同耳不然
岂有悭贪破戒等声闻缘觉邪谛缘度三其义既
同但约自行化他而拣则有三乘大小等异也通
教中言三人同用无生至同乘一乘等者妙玄云
三因大同三果小异释签云俱学般若故因大同
同坐解脱习尽不等故果小异同一解脱故云三
人同一乘也通教中乘者中字但是语助而巳别
教中乘中字例然别教三乘体相别异者妙玄云
以缘修观照为乘体诸行是资成以此二法为缘
修智慧慧能破惑显理故用智为乘体而摄大乘
论明三种乘理乘即是道前真如随乘则是观真
如慧得乘即是一切行愿重习无分别智契无分
别境而此三乘前后未融何者九识乃是道后真
卷二 第 327b 页 X20-0327.png
如真如无事智行根本种子皆在梨邪识中熏习
成就得无分别智光成真实性是则理乘本有随
得今有道后真如方能化物岂非纵义三乘悉为
梨邪所摄岂非横义既有纵横则非涅槃真伊所
喻当知此乃界外一途之法门耳不可被于末代
重痛众生也三种并为得乘方便所摄者前三教
三种乘并为圆教三乘之中得乘方便所摄也以
前三教之乘悉是圆乘方便故也此乃体内之方
便耳故妙玄引经云佛自住大乘是理乘也于道
场知巳是随乘也导师方便说是得乘也故方便
说即前三教三种之乘耳正法华中明象乘足三
为四者即妙经中明大白牛车足羊鹿牛车之三
为四也故羊鹿牛喻于昔日三乘之异故昔三乘
并是圆教得乘方便所摄耳若正法华中明象乘
及妙经中明大白牛车即是圆妙理乘故此即如
今之所明别题三字以譬三乘圆妙四德也文句
记云正法华中亦先云象马羊后乃各赐大白象
车同一梵文谁非谁是(云云)象乘即是理乘者此约
乘体而言也体必众宝庄校白牛引驾则三乘备
矣故云如今之所明三乘也文句记云准对三德
应车体中分正及缘对牛为了此则义当修二性
一一复具三高广不二故妙玄云圆教以真性轨
为乘体只点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观照只点真具
性法界包含乃是资成三法不一不异(云云)华严中
卷二 第 327c 页 X20-0327.png
明四乘者释签云谓声闻乘支佛乘菩萨乘佛也
若约地相教道四皆未融今从地实證道故取佛
乘同今圆妙一乘具三乘也华严之大必兼于小
故通举四乘耳况复约菩萨观知四乘之相故不
须以小乘妨于华严之大。
○六料简三菩提。】

「料简三菩提者如请观音云修三种清净三菩提心
此即缘三乘人心而修心也乃是方便菩提所摄若
缘真如实理发菩提心者或缘如来智慧说法发菩
提心者或缘如来神通变化发菩提心者亦非今所
用文殊问般若云无发是发菩提心又若一发一切
发是发菩提心又若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发
菩提心如此菩提即一而三并今所用于一而论三
于三而论一尔(云云)。」

【请观音经三乘发心乃是方便菩提心摄准前料
简三种大乘三种并为得乘所摄其义可知若缘
真如或缘智慧或缘神变既皆言或即是各各不
融之相是故亦非今之所用虽非今用准前文意
亦可并为方便菩提之所摄也文殊问般若云无
发是发菩提心者即毕竟空也又若一发一切发
是发菩提心者即空不定空空必具于不思议假
也又若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发菩提心者
即空假不二名为妙中双遮双照也是故结云即
一而三并今所用也于一论三既尔于三论一亦
然注云云者良由于此孤山云文殊问者问字误
卷二 第 328a 页 X20-0328.png
也应作说字有文殊问菩提经有文殊说般若经
今引文殊说般若经耳然止观中引文殊问经云
破一切发名发菩提心常随菩提相而发菩提心
又无发而发无随而随又过一切破过一切随双
照破随名发菩提心如此三种不一不异如理如
事非事非理辅行云此有三经同为一卷初卷题
为文殊问次卷题云伽邪山顶后卷题云象头山
今文所引多是伽邪山顶经三经并是文殊发问
义味大同故今引云文殊问经随即是假破即是
空双非双照即是中道此约法界无缘大慈而发
心也故与今文圆妙发心无二无别。
○七料简三
般若。】

「料简三般若者问般若至忘至寂云何分别诸法耶
若一切智观慧眼见见法皆非法道种智观法眼见
见非法皆是法一切种智观佛眼见见法非法非非
法双照法非法若三智三眼一时圆观一切法寂灭
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五眼具足成菩提汝所问者
乃是眇眼所见偏观所观与则是曲见夺则堕尼犍
也。」

【问般若至忘至寂云何分别诸法者此约但空般
若为问也但空般若如颇梨珠不能雨宝亦如得
铜不能照面若不但空甚深般若如如意珠雨宝
无尽亦如明镜万像具彰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不
许心具妙理徒施故不可以但空般若而难甚深
卷二 第 328b 页 X20-0328.png
妙空般若具于妙有也答中言一切智观慧眼见
见法皆非法者从假入空也道种智观法眼见见
非法皆是法者从空入假也一切种智观佛眼见
法非法非非法双照法非法者因前二观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遮双照也若三智三眼一
时圆观等者以此验知三眼智约次第义即是别
教非今所用故此所明三智三眼一时圆观一切
法等乃是今文所用之譬也一切法寂灭相等者
此文存略止观具云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
皆知名一切种智此智观三谛者若言一相寂灭
相即是观于中道若言种种行类相貌皆知即是
双照二谛也三智既圆五眼必具三谛若融能所
乃妙谛观无别方成圆顿如汝所问至忘至寂斯
乃小乘眇目偏观但空断无之般若耳故与而言
之乃是偏小曲见夺而言之乃是外道尼犍断见
非是圆顿行大直道空中之理本具妙假之意也
言眇目者说文云一目小也故法华云眇目矬陋
言尼犍者此云不系也出家外道之通称也然偏
空无物妙理本具一家诸部文义虽显学者犹迷
故不获巳更略言之法华文句云体即实相无有
分别用则立法差降不同无住无相即无差别立
一切法即有差别差别如卉木无差如一地地虽
无差而能生于桃李卉木差别等异桃李卉木虽
差而同是一坚相若知地具桃李即识实中有权
卷二 第 328c 页 X20-0328.png
解无差别即是差别若知桃李坚相即识权中有
实解差别即是无差别由是明之大师正以地具
桃李喻于空中实相本具三千妙假之诸法耳故
金錍云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徒施一家所立不
思议境于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所变处无非三千
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良由于
此以无三千妙假本具而实相空中乃成偏空但
中故也圆理徒施盖由此也四明不晓空中实相
本具妙假三千诸法便谓实相相相宛然遂立空
中之理自有三千之相此与一家诸文不合何者
辅行云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佛法
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又云别教巳还尚不识具况
识空中又云故知具一切法即是于假如此等文
皆明性具三千是不思议假与法华文句云若知
地具桃李即识实中有权不亦同邪是故当知实
相故则三千亡绝矣若谓不然辅行那云假即空
中乃达理具即中释签那云照故三千恒具遮故
法尔空中况释签云若以心性观彼界如界如皆
空岂非三千即空亡泯无相乎又云常具诸法岂
非三千即假虽亡而存乎又云非空非具岂非三
千即中双遮二边心性不动乎又云而空而具岂
非三千即中双照空假乎又云非遮非照岂非三
千三谛三观俱不可得乎得斯意巳方见今文三
种般若圆妙之旨何者约事理而说则是观照实
卷二 第 329a 页 X20-0329.png
相般若之理本无诸相而具方便般若之事诸相
宛然如地具桃李即识实中有权也若约中边而
说乃是实相般若本非寂照而具寂照两种般若
二边之相也地具桃李喻意可识若即边而中即
事而理乃是桃李坚相权中有实差即无差耳何
有诸法相相宛然邪四明不晓闻说空中亡泯寂
绝辄便破云与而言之幻有即空夺而为语外道
断见若尔法华文句云非但光宅不知实智无若
干梁代诸师皆不知实智无若干文句记云四教
实智皆无若干岂圆实智更有若干又云实智尚
无阿鼻等岂是幻有即空外道断见邪具如金錍
不二门记广辨其谬(云云)
○八料简三佛性。】

「料简三佛性者真谛师云正性在道前了性在道中
缘性在道后此一往别说推理不然华严云一中具
无量大品云一心具万行净名云举足下足具于佛
法矣法华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涅槃云金刚宝藏
具足无缺但有浅深明昧之殊尔。」

【破真谛云一往别说者例如妙玄引摄大乘明别
教三乘是界外一途之法门耳引华严云一中具
无量等者通途證于道前道中道后一一圆具三
佛性耳但有深浅明昧之殊者以道前道中道后
不出六即之位故义开六即名智浅深由浅深故
乃论明昧应约六即迭分浅深明昧之相(云云)故妙
玄云若知三轨即三佛性是名理佛性五品观行
卷二 第 329b 页 X20-0329.png
见佛性六根相似见佛性乃至等觉分真见佛性
妙觉究竟见佛性是称妙也又妙玄中十种三法
皆约六即若尔今文浅深明昧亦可例通馀九三
法然净名疏引大品云诸法虽空而能一心具足
万行又止观中明假观云但观空智能令不空于
一心中点示万行即发法眼遍知法药故名假观
也华严云一中具无量无量中一等一多相即而
辅行云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明具一切心
三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等故知法华一切
智愿及大经云金刚宝藏具足无缺等皆是真空
不碍妙有理必具事意彰三谛不出一心耳人不
见之诚堪悯矣。
○九料简三识。】

「料简三识若分别说者则属三人此乃别教意非今
所用若依摄论如土染金之文即是圆意土即阿陀
那染即阿梨耶金即庵摩罗此即圆说也问如经云
依智不依识既云三识此那可依答经言不依识者
是生死识今则不尔今言依识者是智之异名名清
净识又道前通名识道后转依即是智慧(未详)。」

【言若分别说则属三人是别教意者如前文中别
以三识分对二乘菩萨及佛各别不融乃是别意
若约三人一一具三方成圆意是故前文于别对
后即便融通三识一一皆具四德常乐我净与夫
三德无二无别也若依摄论如土染金等者以土
染金三不相离可喻圆教三识一念也然妙玄中
卷二 第 329c 页 X20-0329.png
引摄论云如金土染净染譬六识金譬净识土譬
梨邪识此与今文以譬对法有同有异金譬净识
金同今文金譬庵罗染譬六识土譬梨邪与今全
异者以妙玄中取事中染污故譬六识今取根本
染污故对梨耶耳然妙玄中既以染譬六识应合
六七共为缘因故知六七皆喻于染而妙玄以土
譬梨邪者此取土有含藏种子之义如梨邪中有
生死种子智慧种子也今文以十譬陀那者此取
第七识所持诸法以助藏识执持诸法故也是则
妙玄及以今文各随义便所以法譬对当不同耳
然摄论云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
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故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
(三无性论云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别性者诸名言所显诸法自性依他
性者谓待因缘显法自性真实性者谓法如如云云)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
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如此义故
说三分于此义中说何为譬以金藏土为譬譬如
于金藏土中见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于地界
中土非有而显现金实有不显现此土若以火烧
炼土则不现金相自现此地界土显现时由虚妄
相显现金显现时由真实相显现是故地界有二
分如此本识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炼时此识由
虚妄分别性显现不由真实性显现若为无分别
智火所烧炼时此识由成就真实性显现不由虚
妄分别性显现是故虚妄分别性识即依他性有
卷二 第 330a 页 X20-0330.png
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云云)然今文云如土
染金及妙玄云如金土染净者此恐大师引彼摄
论法喻之文随义转用以譬三识耳以论地界不
出于土故且置之但取金土两种之喻及以法中
染净之说共成三识之譬故也亦如妙玄引地论
云金藏说佛甚微智空有不二不异不尽然彼论
偈但云自体本来空(句)有不二不尽(句)是则彼论
但说三句而无第三不异句也今家引之乃是准
义增加句法耳具如大部补注中示(云云)经云依智
不依识者即涅槃等经也法界次第云照了之心
名之为智妄想之心名之为识故今文云识是生
死也识是智之异名名清净识者三识即是一心
三智皆具四德也智识筹量无所染著故名清净
故妙玄云庵摩罗识名无分别智光若无分别即
分别者当知七八皆名智光又道前通名为识者
道前犹属凡位是故通名为识此生死也道后转
依即是智慧者道后即果證之后此显识是智慧
也言转依者妙玄云若梨耶中有生死种子熏习
增长即成分别识若梨邪中有智慧种子闻熏习
增长即转依成道后真如名为净识释签云转于
染依而依于净是故在染则种子依梨耶在净则
转于能依以成第九注云未详者四明云潜斥之
意耳唯识论转于八识以成四智乃是教道一途
之说既是菩萨所造之论不欲显言其非故但注
卷二 第 330b 页 X20-0330.png
云未详如诸文中破古多云此语难解故知未详
不异难解也今谓不然何者今文两解并是今家
所立正义况复道后转依之义亦与玄签所明三
识即一论三即三论一大旨是同故非潜斥唯识
论意若云菩萨造论不欲显言其非但潜斥之者
妙玄那忽弹龙树云天竺大论尚非其类莫以中
论相比等由是言之非潜斥矣应知未详即章安
自谓大师所说道前名识道后转依即是智慧未
暇详广委悉明也而妙玄既释签又解故今不可
得而详之矣例如妙玄及止观中皆云若依普贤
观则以五品在十信内而章安观心论疏乃云普
贤观明五品即十信未详若谓今文未详两字是
潜斥者观心论疏未详两字岂亦然邪故宁僧录
撰四分钞音义指归云言未详者辞有详略言未
详者即不广述删古疏也今亦例然故知未详即
未暇广明转依之义耳非潜斥之辞也然普贤观
以五品在十信内如大部补注中示(云云)故章安有
两处未详之文今皆详之以贻后学。
○十料简三
道。】

「料简三道者问界内可有十二轮转三道迷惑界外
复云何答宝性论云生界外有四种障谓缘相生坏
缘即无明为行作缘即烦恼道也相即结业即业道
也生即名色等是苦之初坏即老死是苦之终即苦
道也有此四障障于四德缘障净相障我生障乐坏
卷二 第 330c 页 X20-0330.png
障常四障破四德显也。」

【引宝性论明界外十二因缘者妙玄止观皆作是
说与今文同但彼又云二乘之人虽有无常苦空
无我等对治于佛法身犹是颠倒故有无明等也
所以然者降佛巳还皆有无明无明润业那得无
苦此十二轮虽不退界堕下不妨从无明轮至老
死轮从老死轮至无明障于实理也凡界内之名
通于界外者名同体异若不尔者此与二乘所断
何别应知今文四种之障障于四德障德若异犹
是教道德障融妙方是今经三字所譬之三道也。

○四附文释文为二初标。】

「第四 经文立名者。」

【前云附文今云依经文依即附也四明云前作譬
释盖为古师不知三字从法得名谓是譬喻大师
见他譬法不周是故同他用譬拟法然而三字是
法非譬兹自立附文当体今谓不然何者前既标
云今释名为五何谓之以譬拟法同他用譬从兹
自立附文当体若谓三字是法非譬为非以譬拟
法之譬为非即法作譬之譬任彼答之矛盾斯现
(云云)应知古师但是以譬拟法不周乃为今家之所
破耳非谓今家以譬拟法横竖该罗是同他也若
谓今家以譬拟法是同他人从兹自立附文当体
舍譬从法者显违下文非今就文而害于譬是故
须知以譬拟法即法非譬但随利钝亲疏不同现
卷二 第 331a 页 X20-0331.png
题只是金光明耳非单法也故不可云从兹自立
附文当体舍譬从法利根亲近尚非舍譬况钝根
以利根亲近解即法作譬是即无量甚深法性作
金光明之譬故也。
○次上来下释文为四初明来
意文为二初略示。】

「上来举譬多是义推依文立名显然可解。」

【上来所举别题三字横竖譬法多是大师用于法
性融通之旨及以经王统摄之义推究三字所譬
法门横竖无碍若依经文以别题三字之名显然
可解此盖详究别题三字所出经文故结集家依
于经文云金光明而立别题之三字耳是则第三
以譬拟法少分可通古来诸师若乃附文当体二
释一向唯是今家发明故知第三第四第五三释
并是今家用于利钝亲疏之义非谓第三以譬拟
法是同他也。
○次何者下徵释。】

「何者。」

【何者两字即是徵起解释之辞又公羊传云将设
事类之辞也。
○次义推下两句双判譬喻附文。】

「义推疏远依文亲近。」

【○次以巳下乃是双释疏远亲近。】

「以巳情推度是故言疏彼义例此是故言远用佛口
说是故言亲即此经文是故言近岂可弃亲近而从
疏远耶。」

【以巳情推用佛口说亲疏明矣彼义例此即经文
卷二 第 331b 页 X20-0331.png
是远近彰矣彼义例此者谓前文中以譬拟法乃
是用于诸大乘经三德等义例此所譬法性融通
经王统摄横竖等也岂可等者此意盖言若苟执
于第三譬喻复害第四依文亲近故云岂可捐弃
第四依文亲近而独从前义推疏远邪下文既云
非今就文而害于譬四明何得独执附文当体二
释而害前来以譬拟法横竖该罗况复执于附文
当体谓是单法殊乖即法作譬之言又今文云义
推疏远乃是大师自以附文望前以譬拟法横竖
比决亲疏非谓斥于古来诸师何者以斥古师即
前所谓蹙灵凤于鸠巢回神龙于兔窟故也而四
明云人师推度是故言疏灼然误矣。
○始从序品
下次正释文为三初总示。】

「始从序品终乎赞佛品品之中若不说金光明名即
说金光明事或一品说名不说事或一品说事不说
名或一品名事兼明或一品名事独说或一品重说
名重说事故知品品不空篇篇悉有为此义故依文
立名也。」

【始从序品终乎赞佛者举其初后中间可知品品
即是十八品也若不说名即说事者此乃通途明
品品中之所说也或一品说名不说事或一品说
事不说名者此别明于十八品中或单说于名或
单说于事也如序品云是金光明即是一品单说
于名如寿量品云放大光明等即是一品单说于
卷二 第 331c 页 X20-0331.png
事两品既尔馀十六品寻文可知不烦委引或一
品名事兼明者兼谓相兼即一品中名事俱说也
如空品云故此尊经岂非说名又云金银琉璃岂
非说事或一品名事独说者独即单也故此一句
收于上文或一品说名不说事或一品说事不说
名两句也为对名事兼明故更加于名事独说耳
或一品重说名重说事者即一品内两番三番等
说名事也如忏悔品数言金鼓之事频说别题之
名馀诸品中准思可见唯四王品名事重重故下
文云重说其名重明其事也品品即是不空篇篇
即是悉有既十八品中悉有名事为此义故须用
第四依于经文而立别题三字之名也品者类也
文句气类相从者节之为品也篇者编简也古者
杀青为简以韦编之编简成篇犹今连纸成卷也
故春秋左传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巳
四明云名是理名事是事用今谓不然何者金光
明事既是事用金光明名岂非乃是事上之名而
此事名并由法性理体本具方有世间事用之名
是故下文引于稻秆斧柯等事指此等事仍即为
名请熟思之岂非今经乃指金鼓光明等事仍即
为名若不尔者则名无所召之事事无能召之名
矣故知经云是金光明此金光明是此两字皆是
指召金光明事以立名耳四明乃将是之一字专
指法性若尔别题应云法性何谓之金光明邪四
卷二 第 332a 页 X20-0332.png
明难云是之一字不指法性为指何物是金光明
今为答之指事为名文义炳然何得难云更指何
物四明又云故知别题三字直名深广法性不从
譬喻此文最显故云创首标名弥为可用也今问
四明譬之一字准下料简自有以譬拟法自有即
法作譬而言三字直名法性不从譬者为是不从
以譬拟法之譬为是不从即法作譬之譬任彼自
答乘违愈彰(云云)今谓依附经文中云是金光明以
立别题三字之名此名元是事用之名并由理具
方有事用故更立于当体仰则真法俯立俗号全
法性事用之名乃是即法作譬耳故此利根亲近
不妨钝根疏远所以用于别题三字事用之名而
拟无量甚深法性知只一事用金光明名非但以
此譬法亦乃即法作譬四明问他是之一字不指
法性更指何物今问四明即法作譬即法两字若
指法性作譬两字若不指于别题三字事用之名
未审作譬两字为指于何若指法性一何可笑若
指别题岂非别题三字金法性作金光明是即法
依譬乎何得谓之别题三字直指法性不从譬耶。

○序品云下次别释文为二初历举诸文。】

「序品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创首标名弥为可用次
寿量品四佛俱集王舍城放大光明照王舍城及此
三千大千世界发起其事忏悔品信相梦见金鼓其
状姝大共明溥照过夜至旦向佛说之赞叹品金龙
卷二 第 332b 页 X20-0332.png
尊王奉贡金鼓发大誓愿愿我当来夜则梦见昼如
实说空品云故此尊经略而说之尊经即金光明也
四王品六番问答问问之中重说其名答答之内重
明其事又以手擎香炉时香烟变为香盖金光不但
遍此大千亦遍十方佛土(云云)大辨功德巳下标名举
事其例甚多。」

【引序品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者只应但引是金
光明下句乃是文势相带来耳是故次句但云创
首标名也创首者始初也弥者益也弥为可用者
用此经文首初标于三字之名立于别题是故谓
之依文立名显然可解也引寿量品四佛放光发
起其事者四佛之身咸皆金色于金色身既放光
明故知即是发起别题三字名下金光明事耳以
由序品创首标名既乃谓之是金光明未知是字
为指于何是故四佛从金色身放大光明发起名
下所召之事名下必有所召之事事上必有能召
之名创首标云是金光明是之一字良由于此如
何不见妄生建立忏悔赞叹两品之中有名有事
今且引事故云梦见金鼓等也空品之中亦有名
事今且引名故云尊经即金光明为众宝之上故
是尊贵之经也问问之中重说其名者即以白佛
名为问耳如来述成即是答也如初问中初白佛
云是金光明次乃又云世尊是金光明又云此经
能照诸天宫殿乃至云是经能灭苦恼又云持经
卷二 第 332c 页 X20-0332.png
及是经等初问之中重重说名既乃如此下之五
问寻文可知今不烦引又复六番问问之中非但
重说其名亦乃重说其事如第四番白佛问中云
烧种种香变成香盖其香微妙金色晃耀照我等
宫又云闻是妙香及见香盖光明普照又云是香
盖光明亦照一切诸天宫殿等岂非重说其事乎
又第五番白佛问中云见是种种香烟云盖等又
第一番白佛问中云此经能照诸天宫殿照即光
明明能除暗是故又云灭苦恼等又云增益身力
心进勇锐等又云以净天眼过于人眼等皆是事
用之文也第二第三白佛问中准此可解今且绮
文互现故云问中说名答中明事耳答答之中重
明其事者若以能召名下之事是则六番述成答
中重明其事其文甚多如第一番述成答中云供
养供敬此金光明又云若能护念是经典者又云
若能护念此经等若乃单从事用而说者如云种
诸善根乃至以法治世为人天王汝等今日长夜
利益又云与修罗共战常得胜利等皆是金光明
之事用也初番述成既尔后之五番可知所召之
事既乃如此能召之名准斯可见故答答之中亦
重说名也然则六番述成答中明事之文最彰显
者莫过第四述成答中所以复云又以手擎香炉
时烟变为香盖金光不但遍此大千亦遍十方佛
土也注云云者略有二意一者令更引下文云于诸
卷二 第 333a 页 X20-0333.png
佛上虚空之中亦成香盖金光普照亦复如是又
云诸佛闻是妙香见是香盖及金色光于十方界
作如是等神力变化又云汝巳能坐金刚座处等
二者应知此香盖等乃是事用金光明耳恐不了
者直作理解故注云云故次文中便约三世而简
辨之此香盖等即是未来金光明事然文句中释
此之事仍分二义初约因缘解云人王心存至典
是故香作金光回施必得是故天宫相现次约观
心解云以智慧火然实相香起戒定慧烟实相是
真法故言金光戒慧与理冥故彻照无碍既云戒
慧与理冥故彻照无碍当知乃是智与体冥能起
大用即理之事耳又云实相是真法故言金光者
是法性可尊可贵寂而常照金法性为金光是即
法作譬耳若尔戒慧与理冥故彻照无碍岂非法
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之为明邪是故文句观心文
云实相真法及戒慧等不出法性甚深无量乃即
法也又云故言金光及彻照无碍等不出别题三
字名事斯乃作譬也故即法作譬是金理之事不
其然乎故妙玄中解莲华云法理而制事即此意
也然此乃是下文第五当体章意今预明之是故
云耳须知第四依文立名但是详究别题三字名
之与事所出之文耳不可于此附文释中便谈全
理成事之意若不尔者何殊下文第五当体四明
不知此意乃解是金光明云是之一字即指法性不
卷二 第 333b 页 X20-0333.png
从譬喻此文最显又解四佛放大光明云从法性
金光明起又解空品尊经云以理为尊经也今谓
此说略有二失一者滥于下文当体如向所示二
者依文立名名必召事是故乃指事金光明而为
所召此事此名至下第五约当体释并由法性理
体本具此名此事方有今日别题三字事之与名
即法作譬良由于此如何不见直作法性理名而
解若作法性理名而解是则别题应须改云法性
经也何故谓之金光明乎以此观之别题三字事
用之名须明二义一者并由理具事名方有今日
别体事名即当体章之正意也二者若将今日事
名以拟本理三德等法乃是第三譬喻之意也是
故只一事用之名利钝皆通亲疏俱畅俱即法作
譬利根亲近其义为正以譬拟法钝根疏远其意
属傍虽有傍正亲疏利钝一不可废何得于中妄
生去取大辨功德巳下标名举事其例甚多者大
辨品云若经中有失文字等又云是说法者广宣
流布是妙经典又云复令众生得闻是经等功德
天品云思惟是经又云听是经巳又云金山照明
如来又云金银七宝等又云若有人能称金光明
又云园名功德华光有最胜园名金幢七宝极妙
又云宝华琉璃佛等此之两品名事既如此多下
去诸品赞佛品云从此世界至金宝盖山王如来
国土又云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如金山
卷二 第 333c 页 X20-0333.png
王身净柔软如金莲华净洁无比如紫金山如融
真金光明赫弈等故云其例甚多也。
○若信相下
次约三世结判。】

「若信相所梦是现在金光明之事龙尊发愿是过去
金光明之事香盖遍满是未来金光明之事。」

【信相夜梦昼对佛说现在可知龙尊发愿是过去
者经云过去有王名金龙尊赞叹去来现在诸佛
赞叹佛巳复作如是无量誓愿若我来世无量无
边阿僧祇劫在在生处常于梦中见妙金鼓夜则
梦见昼如实说香盖是未来者经云若未来世有
诸人王作如是等恭敬正法为自利故以巳功德
施与我等为我等故烧种种香是妙香气于一念
顷变成香盖金色晃耀照我等宫乃至如来述成
文云是诸人王手擎香炉其香一念遍三千界十
方国土等金光明事既通三世金光明名亦复如
是何者善集品云过去有佛名曰宝胜般涅槃后
有一比丘名曰宝冥能持甚深诸佛行处名金光
明敷扬宣畅是金光明岂非过去序品中云是金
光明是今佛说岂非现在四王品云若未来世有
诸人王至心听受是妙经典岂非未来。
○一部下
三结示。】

「一部名事遍十八品一处起烟十方光盖非但现在
亘通三世若名事纵横高广无量甚深为若此也。」

【中言纵横者竖通三世故云纵广遍十方故云横
卷二 第 334a 页 X20-0334.png
纵横即是高广无量甚深之义也为若此也者若
者如也此者十方三世也四明亦云此事乃是即
理之事若尔何故不云即理之名是即法作譬之
名即理之事是即法作譬之事而一向作法性解
于名之与事岂不违于事上之名别题三字是即
法作譬乎。
○而不用下第三总结。】

「而不用此标名义推譬喻无有一文无而疆用有而
不遵明识者审之无俟多云。」

【而不用此依于经文指事上之名立别题三字而
独约于以譬拟法耶故以譬拟法虽则横竖该罗
但是义推而巳而经且无文故云义推譬喻无有
一文故十八品无一处文以金光明譬三德等横
竖之义故前第三以譬拟法经本无文但是今家
推法性之理究经王之义不能缄默而强用耳况
别题三字有经文可准而不遵依邪故依文立名
具如前文所引明眼识鉴之人必能审谛之也岂
更待于烦多委曲言之然前第三譬法横竖一往
虽是无而强用二往亦与经文符合是故下文引
空品云为钝根故起大悲心经但总说今则具明
故有第三譬法横竖人不见之诚堪悯矣。
○又诸
经下四引例。】

「又诸经例多如稻秆斧柯象步城经等说其事指所
说事仍即为名又如说稻秆事斧柯事象步事等即
名为稻秆斧柯象步经事也。」
卷二 第 334b 页 X20-0334.png

【此有二义初例指事为名故云如稻秆等也次例
以召事故云又如说稻秆事等即为名也总而言
之名是事上之名事是名下之事得斯例巳方知
今经别题三字金光明是事上之名序品谓之是
金光明创首标名弥为可用岂非指事而立名乎
指事为名经文既云是金光明当知此名必须召
事是故别题三字之名乃召金鼓光明等事也请
观此文引例之意岂非今经别题三字乃是指事
而立名乎况前文云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何
不思之妄生建立稻秆经者彼经云身子至弥勒
所问云今日世尊睹见稻秆而作是说汝等比丘
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云云)斧柯经等者
如成论中引斧柯经象步喻经城喻经等(云云)象步
经者即无所希望经也题下注云一名象步西晋
竺法护译经云佛告文殊经名喻象此喻象经若
有众生信乐斯法举动进止如象游步信此法者
如大象游亦如龙步又名象腋经宋朝昙摩密多
译问彼经既云经名喻象信此法者如象游步显
是以譬拟法何得引例附文耶答附文而立事上
之名含于两向正通当体法理而制事傍通譬喻
以事而比法今虽是引例附文何妨经云如象游
步经事也孤山云事字剩也今谓象步经是从事
立名故云象步经事也。
○第五当体释文为二初
标。】
卷二 第 334c 页 X20-0334.png

「第五当体得名者。」

【言当体者一家诸文明于当体必对所依故文句
记明方便品体云所言体者为取所依为用当体
若取所依乃是即权而实为体若取当体乃是即
实而权为体此之二义离则不分混亦不杂故所
依体即权而实与夫当体即实而权区以别矣是
则实相空中之理为事所依名所依体诸法事用
由理本具名当体体当者自也本也诸法事上之
名并由实相自体本具故也故下文云第一义谛
有实名义即此意也第一义谛既乃具有事用名
实是故诸法事用之名本非世俗全由理具所以
今经别题三字若附经文则序品云是金光明乃
是吾佛创首指于金光明事而标别题三字之名
若约当体须知指事标立别题三字之名本是法
性自体所具而吾佛圣人仰则真实法性本具事
用之名而立俗谛别题之号金光明耳应知实相
空中之体亡泯寂灭非相无名故文句云体则实
相无有分别又妙玄云名无召物之功物无应名
之实盖第一义中无相之意耳释签解云法本无
名名假无实故云名无召物之功物体性空无应
假名之实名实俱无但真谛意耳然第一义真谛
本体虽则无名而本具于俗谛之名是故圣人乃
准真谛本具俗假之名而立事用之号耳故文句
云用则立法差降不同又妙玄云世谛为言无名
卷二 第 335a 页 X20-0335.png
无以显法故初论释名也释签解云今论世谛故
须辨名是则玄签谈第一义真谛本体所以谓之
无名无相今文谈于真谛本具事用之名是故谓
第一义谛有实名义须知理具是金刚錍体德之
假无名无相是金刚錍性体性量即空即中是则
性空中恒具诸法假事用诸法假常即性空中理
事之融通良在于兹矣而今文中但云真谛有实
名义不言真谛无名相者由前文中释于通别巳
云理无名字故也是则玄签虽则但云真谛无名
理合更云本具诸名以玄签中上下诸文盛明理
具故于释名文中且略而不言耳又复解于妙法
之中虽则不言理具诸名解莲华中乃云莲华当
体得名法理制事今文虽则但谈真谛本具名实
而前文中巳说理体本无名字是则玄签及以今
文束而言之只是真谛本体无名而常具于俗假
诸名圣人仰则真谛无名而具诸名乃随世间立
于诸法事用之名耳是故当知若乃偏执真谛无
名但得真谛之本体耳失于体德之本具也又若
偏执理具诸名但得体德之本具耳失于真谛之
本体也故今文中斥于古师真谛无名乃立真谛
有实名者良由于此人不见之但执今文真谛有
名不许真谛本无名相辄便难云若谓真谛无名
相者何异古师呜呼哀哉谬之甚矣何者若乃不
许真谛无名前文那云理无名字玄签那云真谛
卷二 第 335b 页 X20-0335.png
无名盖是前文理无名字及玄签云真谛无名亦
是古师之说不是今家之义乎文句记云性本无
名具足诸名无说而说即成教即此意也是故须
知今文中云仰则真法俯立俗号必扶前文理无
名字名字名理故前理教与今真俗辩异意同若
不尔者文句记中何故谓之性本无名具足诸名
无说而说说必成教邪故知前文明教别既是别
题三字之名今立俗号亦是别题金光明耳故玄
签云世谛辨名即此意也若不尔者岂前文教别
非今文俗号邪是故当知若得斯旨消释下文如
观掌果不见此意任运失趣何但迷于今文之旨
亦乃乖于玄签之意四明云当谓主当三字之名
直名法性故云当体今问若乃直名法性名当体
者下文那云即法作譬四明又云前附文释名事
双附今当体释即理之名直召法性附文但是指
事立名当体乃是召理之名今问别题之名但有
三字将何以辨事名理名两种之殊是故须知当
体理具事用之名便是附文指事之名但前直附
经文所出今乃明于理体本具故分附文当体之
异虽分二途意成一辙故下料简但将附文以对
第三譬法问答良由于此非谓附文事用之名异
于当体理具之名也。
○有师云下次释文为二初
正释次料简初文为二初明来意文又为二初举
他说。】
卷二 第 335c 页 X20-0335.png

「有师云真谛无名世谛有名寄名名于无名假俗而
谈真尔成论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须知此文全同玄签释妙法中真谛无名世谛有
名及教相中初明大意云佛于无名相中假名相
说但是古师不知性体虽本无名而具诸法俗假
之名故今下文乃破之耳若不尔者何故今文反
于古师真谛无名俗谛有名玄签用于真谛无名
世谛有名又用成论名相中假名相说邪是知性
具诸法全由理体亡泯如镜现像皆因鉴明故辅
行云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
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性具既由性体亡泯
性体若不具于诸实俗假事用何异颇梨不能雨
宝是故古师但谈真谛本体亡泯无名无相不知
性具诸法俗假所以今家下文破之耳非谓今家
但谈性具诸法俗假而不明于性体性量亡泯寂
灭迩来学者罔测厥由唯谈性具相相宛然谤于
性体亡泯无相是则一家诸文所说实相空中亡
泯叵得便成虚设矣。
○今反下次明今意文为三
初总立。】

「今反此义俗本无名随真立名。」

【反者违也不顺也古师偏执真谛无名俗谛有名
不知真谛虽本无名而具诸名故今反违不顺古
师乃明世俗元本无名皆是随于真谛本具而立
诸名耳。
○次何者下别示。】
卷二 第 336a 页 X20-0336.png

「何者如劫初廓然万物无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
号如理能通依真以名道如理尊贵依真以名宝如
理能该罗依真以名网如理能起应依真以名响。」

【言劫初者成劫之始也廓者空也虚也然空虚者
即成劫之始物皆无名谓之空廓耳故下句云万
物无字也非谓空劫名廓然也以空劫中无物故
也今论成劫之始虽则有物而无名召故云廓然
耳圣人上轨真法本具故云仰则下顺世情以名
召物故云俯立从如理下乃是历示仰则真法俯
立俗号之事皆言如理者并是仰则真法本具也
皆言依真以名者并是俯立俗号也仰则真理本
具俗谛能通之名依真本具俯顺世情以能通名
而立于道能通即是道路故也仰则真理本具俗
谛尊贵之名依真本具俯顺世情以尊贵名而立
于宝尊贵即是珍宝故也仰则真理本具俗谛该
罗之名依真本具俯顺世情以该罗名而立于网
该罗即是网罟故也仰则真理本具俗谛起应之
名依真本具俯顺世情以起应名而立声响起应
即是响答故也文中虽则历举四事正以第二如
理尊贵依真名宝以明今经别题三字指事立名
乃是圣人仰则真谛理体本具事用金宝尊贵之
名俯顺世情以尊贵名而立别题俗谛之号金光
明耳故前文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以金为名名
盖众宝之上若尔岂非世谛有名故玄签云今论
卷二 第 336b 页 X20-0336.png
世谛故须辨名但须了知世谛之名本是真谛之
所具耳所具是假可不信乎是则今经别题三字
世谛之名全由真谛理体本具依真本具俯顺世
情而立之耳即法作譬不其然乎妙玄第七解莲
华云莲华非譬(非以譬拟法也)当体得名类如劫初万物
无名圣人视理准则作名如蛛罗引丝仿之结网
蓬飞独运依而造车浮槎汎流而立舟鸟迹成文
而写字皆法理而制事耳请视法理制事之言可
知今经别题三字乃是法理本具制立事用之名
矣何得谓之附文但是附事之名当体乃是召理
之名邪四明云真谛有名者即是圆教始终二谛
以不思议故但名真谛真谛具德故云真谛有名
也俗谛无名者即前三教及诸凡夫所有二谛以
可思议故但名为俗此俗虚假无实名义故云俗
谛无名也今谓不然何者所言俗本无名随真立
名者盖由俗谛本自无名但随真谛本具诸名以
立俗号乃是圆家情智二谛耳何者随智真谛体
本无名而具俗谛事用之名于是随情俯立俗谛
诸法之名既是正明即真而俗何得将前三教凡
夫对圆而明情智二谛以解今文仰则真法俯立
俗号邪仰则真法尊贵之名以立别题三字之号
岂是前之三教凡夫邪前文明于以譬拟法尚委
简偏小今文即法作譬法理制事那忽属前三教
凡夫邪问四明既云真谛具德今何斥之答四明
卷二 第 336c 页 X20-0336.png
虽谈真论具德不知具德即是妙假既与一家诸
文相违故今不取耳四明解于如理能通依真以
名道等云圣人见于万物有浅近义乃则真法深
远之义而立世谛浅近之名如世道路有少能通
乃则如理究竟之道名于世间浅近之道也今问
若尔乃是俗谛先自有名岂是俗谛本无名邪。

华严下三引證文为四初引华严。】

「华严中云耕田转耒衣裳作井皆圣人所为。」

【耒(卢对切)(音似)说文云耒手耕曲木也法华文句云
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所有事业皆菩萨所为文句
记云如华严云若有世界初成时众生所须资生
具菩萨尔时为工匠终不造作杀生器又释签云
货狄造舟(黄帝臣也)维父造臼杵(黄帝臣也)蚩尤造兵(火帝臣也)
黄帝造冠冕容成造历(黄帝臣也)歧伯造医(黄帝臣也)隶首
造数(黄帝臣也)皋陶造狱(虞舜臣也)嵇仲造车伯益造井蒙
恬造笔蔡伦造纸古人所造皆法理而立也。
○次
引大经文为二初正引。】

「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

【世谛有名无实等者俗本无名虽则随真而立俗
号而世俗名但是权设名下之义终非究竟何者
如理能通依真名道此道岂能遍通一切以世间
道亦有阻绝终归败坏是故世谛但有虚名而无
实义若真无相本具道名此之名义其实遍通一
切无碍故云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也此以性具
卷二 第 337a 页 X20-0337.png
实名实义而夺随世假名无实耳道名既尔馀可
准知。
○以此下次反斥。】

「以此而推真谛有名更何所惑。」

【以此大经明文推之真谛本具名之与义更何所
惑而可不信乎问大经但云真谛有名何得将有
作具说邪答具即是假假即是有故辅行引观音
玄文问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不答具有况一
家诸文皆指性具名之为有故知大经真谛有名
有即是具也。
○三引龙树文亦为二初正引。】

「龙树四依菩萨随义理为立名字。」

【止观引释论云菩萨依随经教为作名字名为法
施立名无咎今文龙树字下少一个云字释论乃
是龙树菩萨所造故知今文与止观即人法互举
耳言龙树者初生之时在于树下由龙成道故云
龙树龙生法身树生生身亦云龙猛或云龙是华
言树是梵语译为猛也佛去世后三百年出寿七
百岁(云云)言四依者此有二说一者住前名初依初
住至五住名第二依六住七住名第三依八住至
十住名第四依二者住前名初依十住名二依十
行十向名三依十地等觉名四依此之四依亦是
师位亦弟子位(云云)
○义即下次释意。】

「义即第一义理即如理也。」

【言随义理为立名者即是随于第一义谛真如实
理体本无相而具假名故随世间立种种号故云
卷二 第 337b 页 X20-0337.png
义即第一义理即如理也问何以得知龙树谈第
一义谛本无诸相邪答辅行引释论云佛法有二
谛世谛有相第一义谛无相何但龙树谈第一义
谛无相诸佛菩萨经论皆尔故知真谛本无诸相
方能具于俗谛名相具即是假不其然哉故不可
见真谛具法便谓理体相相宛然文句记云今家
依于智论准理准义缘于心性立此二空应知彼
文准理准义即今文云义即第一义理即如理也
又复准理缘于心性即真如观理唯达法性更不
馀涂准义缘于心性即唯识历事四性叵得是故
谓之故于实道须闲修性本自二空即是性德是
故止观初性德境乃是理观唯达法性法性任运
具于二空不待历事一一推检方悟二空若推捡
入空即是修德境唯识历事推捡四性方达二空
故知准理即真如观准义即是唯识观也故辅行
云今文准经以义开拓委作观法故于四大各以
四性推令如空所以然者以由义推四大等法皆
非自他等性故也故知若得义例中云从理唯达
法性更不馀涂从事专照起心四性叵得则止观
一部十乘妙观不出真如唯识二观所收何者诸
文若云但观法即是法性法界实相即真如观理
也若云四运四性推检方悟二空法性妙理即唯
识历事也事理二观具如十不二门圆通记辨(云云)

○四引净名文亦为二初正引。】
卷二 第 337c 页 X20-0337.png

「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无明法性俱名无住染净二缘皆名立法今文既
明圣人随智内證真谛外顺机缘俯立俗号当知
须以法性为本净缘而为所立法也。
○经论下总
结劝信。】

「经论咸然岂可不信。」

【经谓华严大经净名论谓龙树释论咸然者咸皆
如是也谓经论中皆是谈于俗本无名随真立名
今既学佛岂可不信诸佛菩萨经论诚言。
○次今
言下正释文为二初明经题是即法作譬。】

「今言法性之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常
照名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即是金光
明之法门也。」

【前云如理尊贵即今文云法性之法可尊可贵前
云依真以名宝即今文云名法性为金依真名金
既乃如此依真以立光明准知当体得名即实之
权法理制事即法作譬既金法性作金光明何得
谓之三字别题是单法邪若云单法未审指何而
为作譬所言即是金光明之法门者当体立号非
从他得金是法性本具之名以此为门能通大道
故知别题三字乃是金光明之法门耳故下文引
即于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即此意
也故妙玄云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不是假借以譬拟法也)
是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即
卷二 第 338a 页 X20-0338.png
法华三昧当体之名也今亦例然法性本具尊贵
寂照大悲益物故立别题三字之名为能通门令
悟法性本具尊贵寂照大悲益物故云法门耳所
言法者法即教法良以无说而巳说必成教故也
此则通指凡有所说皆名为教若于所说更细论
者全法性作金宝尊贵乃是即法而作譬耳。
○菩
萨入此下次明众圣从法门金光明立名文为二
初正明。】

「菩萨入此法门从法为名即是金光明菩萨佛究竟
此法门即有金𦦨光明如来金百光明照藏如来等。」

【入此法门等者入此入此金光明三字性具之名
即实之权即法作譬能通之门乃从即实之权即
法作譬而为名号故名金光菩萨耳亦如法华经
中华德菩萨亦是从于法华三昧即法作譬当体
得名耳菩萨分得佛乃究竟故有金𦦨光明如来
等也人见今文云从法得名不看下文即法作譬
便谓别题乃是单法殊不思惟若是单法何谓作
譬又不思惟若是单法乃是所依何谓当体又不
思惟若是单法将何以被钝根之人以譬拟法又
不思惟若是单法则同法华妙法两字且彼妙法
何曾有于当体之谈至解莲华方论二义若以莲
华喻于妙法岂非今文以譬拟法若乃法理而制
于事岂非今文即法作譬彼解莲华既具二义此
释金宝亦复如是若谓今经别题三字是单法者
卷二 第 338b 页 X20-0338.png
此与妙玄解于妙法如何辨之故知今文从法为
名乃是从于即法作譬而为名耳。
○若尔下次释
疑文为二初疑。】

「若尔何故名释迦。」

【若谓诸佛菩萨从于法门金光明为名者何故释
迦不名金光明而名为释迦邪。
○释迦此有通别
下释疑文为二初正释。】

「释迦此有通别名从通即名金光明允同诸佛从别
即受释迦之称耳。」

【应知释迦此名从别别必具通故云释迦此有通
别名也从通即是名金光明允合符同金百光明
照藏佛等从别不妨受释迦称若尔释迦之别既
具于通诸佛之通岂不具别。
○故赞佛品下次引
證即是證于释迦别号具于通名允同诸佛也于
中为三初引赞佛品證别名具通。】

「故赞佛品云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耀即是
光此是赞佛法体非赞世金也当佛法性为金非借
世金也。」

【赞佛品中诸菩萨等既赞别名释迦之身金色微
妙其明照耀故知别名虽是释迦不妨通名金光
明也若不尔者释迦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如
何会通此是赞佛法体者佛法身体具于事用金
光明也非赞世金者既是法体本具金宝而立事
用故非赞于世间之金以世间金但有尊贵之名
卷二 第 338c 页 X20-0338.png
而无真实之义故也当佛法性为金者当字去声
当佛自證法性之体本具尊贵即法作譬名为金
耳非借世金者不假世间之金以譬拟法也故下
文云非假世金寄况佛法即此意也若知即法作
譬随真而立世间之金有何不可但大经云世谛
有名而无实义故且夺之顺于性具所以谓之非
赞世金耳究而言之性本无名而具诸名无说而
巳说必成教如理尊贵依真本其俯顺世间以名
金宝即随情智二谛所摄当知佛通别之名皆是
随世假立耳故妙玄云法性之理非古非今非本
非迹非实非权但约法性而论本迹权实粗妙耳
故知但以世俗文字有去来今非谓菩提有去来
今也法身理性之名尚是随世假立岂理体所具
即法作譬而非世谛乎。
○次引三身品及华严證。】

「三身品云与诸佛同体与诸佛同意与诸佛同事同
体者是同法性金也同意者同法性光也同事者同
法性明也故华严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
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身即是同金智慧即是同光
力无畏即是同明于一法体三义具足非假世金寄
况佛法。」

【别必具通允同诸佛法性之理具金光明佛佛皆
同故云同体是同法性金光明也故引华严證成
同体具金光明次从一身即是巳下乃是释于华
严经意以明同体金光明耳于一法体三义具足
卷二 第 339a 页 X20-0339.png
者法体虽一何妨具于金等三义举一即三良由
于此故此非具假借世金寄况比喻佛法性体也。

○三引树神云證别题。】

「故树神云无量大悲宣说如是妙宝经典当体并是
妙宝此宝具足光明非借世金以譬法也。」

【是即法作譬树神赞云释迦牟尼为欲利益诸众
生故宣说如是妙宝经典言妙宝者以金乃是众
宝之上故云妙宝也妙宝具足光明即别题三字
也经典两字即通号也是则妙宝经典四字乃是
首题金光明经通别俱举耳既随法性当体本具
而立世谛金光明教故知但是即法作譬不是以
譬拟法故云当体并是妙宝此宝具足光明非借
世金以譬拟法也。
○次料简文为二初问。】

「问旧云此经从譬得名云何矫异而依文耶。」

【意者前文既标云今释名为五而第三科谓之譬
喻今文乃指旧云此经从譬得名者此有二义一
者古今同用譬法旧人譬法不周所以今家破之
耳非谓斥于古人不得以譬拟法故今乃指旧云
此经从譬得名不妨今家释名五科之中第三谓
之譬喻也二者古今虽同用譬而古人以譬拟法
尚自不周何由能解附文当体即法作譬故今乃
指旧云此经从譬得名以对今家附文为问是故
谓之云何矫异而依文邪非谓今家独约附文当
体两释弃于第三以譬拟法也矫者诈也异者不
卷二 第 339b 页 X20-0339.png
同也不同于古但用譬法而自依文立名者何邪
当体一释但明附文指事之名金是法性理体本
具俯顺世间假立之金耳故但对于附文为问自
然摄得当体之说故下答中仍分二意初约附文
对譬法为答次约当体对譬法而明又复应知问
中虽指旧云此经从譬得名以对今家附文为问
至下答中乃兼今家以譬拟法而对附文当体为
答故下文云义推疏远引空品云为钝根故起大
悲心即此意也是则弥显以譬拟法古今咸用但
是古人譬法不周为今家所破耳。
○次答文为二
初约附文对以譬拟法答又为二初正答。】

「答非今就文而害于譬若苟执譬复害于文义有二
途应须两存。」

【非谓今家就于经文立附文释而伤害于以譬拟
法若乃苟且唯独执于以譬拟法又复伤害附于
经文指事为名详其所以合有二途途者道也是
故当知以譬拟法及以附文应须两存不可局定
偏执一边四明前云大师顺古同他用譬其如经
题非譬是法故后文中自立附文当体二释至今
文中又乃解云今释经题存于二意是故二途不
偏废一汝专执譬则弃亲逐疏我今双存则亲疏
俱得今谓此说矛盾难解何者前云顺古同他用
譬其如经题是法非譬至今何故却云今释经题
存于二意邪既云经题非譬是法此则定作单法
卷二 第 339c 页 X20-0339.png
而解至今何故又云二途不偏废一邪既云二途
不偏废一那忽定云是法非譬邪文中明说非今
就文而害于譬那忽执于附文当体舍前譬法邪
后学昏蒙望声传习但闻四明之说便谓亚圣之
谈不能择善诚可悲哉。
○故前云下次引前文以
證亲疏义有二途。】

「故前云义推疏远依文亲近。」

【虽则两存于中非无亲疏之相是故第三以譬拟
法义推疏远第四依文显然亲近复须更云虽有
亲疏一不可废若偏废一乃是就文害譬执譬害
文也故前文标云今释名名为五于兹明矣。
○若
钝根下次约当体对以譬拟法答文为三初正答。】

「若钝根人以譬拟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

【若钝根人以譬拟法即前第三以金光明譬于横
竖一切法门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乃是前文第五
当体即真谛法本具俗谛事用之名而作三字金
光明譬良以别题三字只是事用之名若钝根人
乃以此譬拟于横竖一切诸法若利根人乃知即
法而作此譬三字之名故前但云以金为名不乖
今文利钝之意是故只一别题三字不妨利钝两
根解之所以文中皆言若也以此明之岂非别题
三字只是单譬所摄乎人不见之才闻此经别题
三字是单譬收辄便难云何异古师呜呼哀哉昧
之甚矣古师以譬拟法尚自不周岂知即法而作
卷二 第 340a 页 X20-0340.png
譬乎四明云利根之人知其能譬世金光明乃是
圣人仰则真法而作其名故云利根即法行譬今
问若尔既即真法作金光明乃是利根即法作譬
岂非别题是单譬乎若云别题是单法者应须改
云即法作法况复若定金等是法将何以被钝根
之人以譬拟法邪今定别题三字是譬若钝根人
乃以此譬横竖等法若利根人乃知即法而作此
譬文顺理显炳然易见世人何事固执迷万。
○下
文云下次引證。】

「下文云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于是典金光明中而
得见我释迦牟尼又空品云为钝根故起大悲心。」

【今既释题故指经文为下文也即下文中鬼神品
云也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于是典金光明中而
得见我释迦牟尼此證利根即法作譬也释迦之
号虽则从别今取别必具通以明作譬之说故前
文引赞佛品云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
□□□□□□□□□□□□□□□□□□□
□□□□□□□□□□□□□□□□□□□
□□□□□□□□□□□□□□□□□□□
□□□□□□□□□□□□□□□□□□□
□□□□□□□□□□□□于横竖一切诸法
故也又复准于文句消经其意虽□□从借用證
成而说焉知钝根以譬拟法不是空品为钝根故
起大悲心邪佛意兼通随类各解故引空品为钝
卷二 第 340b 页 X20-0340.png
之文證今钝根以譬拟法义亦何爽又第二卷四
王品云譬如宝树在人家中悉能出生一切珍宝
是妙经典亦复如是悉能出生诸王功德亦可證
今以譬拟法而欲难云经文不云如金光明其可
得乎又纵不云如金光明以定别题是法非譬者
若即法性作金光明文中显云即法作譬何可定
云是单法邪四明不晓当体章云从法为名乃是
从法而作于譬兹讹说耳四明解今钝根文云此
经所被非纯利根故空品云为钝根故起大悲又
云佛说兹典既被二根故通经者释三字题亦须
两说赴其利钝今问若尔何得谓之顺古立譬若
云所被非纯利根何得定云非譬是法既云佛说
兹典被于二根何得钝根以譬拟法是顺古邪顺
古用譬何关佛说被于钝根况空品云为钝根故
起大悲心岂亦顺古名钝根邪既通经者释三字
题亦顺两说赴其利钝何得谓之今家自立附文
当体舍譬从法若但自立附文当体将何两说赴
其利钝若赴利钝须存两说验知以譬拟于横竖
一切诸法定非顺古矣愿诸上德审而思之。
○钝
人守指下三举喻。】

「钝人守指守株宁知兔月利人悬解不须株指(云云)。」

【指月如圆觉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株兔如辅
行引宋有耕者于野有兔触株而死后遂废耕恒
守此株冀复有兔傍人喻之而不肯止故俗相传
卷二 第 340c 页 X20-0340.png
以执迷者谓之守株守株既尔守指例然指本示
月而不看月但守于指故但守指则不见月以例
守株不见于兔亦复如是故今斥于钝根苟执以
譬拟法如守株指不及利根能解即法而作于譬
是故谓之宁知兔月宁者岂也利根超悟即法作
譬故云悬解不烦以譬而拟于法是故谓之不须
株指注云云者利根悬解即法作譬虽则不须以
譬拟法不可将此害于钝根以譬拟法何者附文
对于以譬拟法既乃两存当体对于以譬拟法亦
须俱立恐人不晓双存之意故注云云耳故妙玄
云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即今文云利人悬解
不须株指也所言利根即名解理者即于事用之
名悬解理具即法作譬耳故妙玄云法理而制事
也今文既云利人悬解不须株指妙玄又云利根
即名解理不假譬喻故知此中一番料简不可谓
之他人擅添也问妙玄中明上根但作法莲华解
中下未悟须假草华故有三周说法逗上中下根
今文但分根钝之异岂有三周上中下别答例亦
须有何者文句中引新旧两文三处明宗上根人
闻四佛拂疑既长远本难穷极中根人闻王子明
蚊蚋脚可以作城楼鼠登兔角梯蚀月除修罗法
身无舍利下根人闻释迦论三身共说广分别之
此即三周说法逗上中下根之明文也。
○次观心
释名者此观心文及前料简并后重明帝王之义
卷二 第 341a 页 X20-0341.png
昔钱唐诸师皆谓后人擅添非大师亲说而四明
救之往复数回(云云)今谓观心存则有益不徒数宝
是故妙玄法华文句皆先约教次明观行今经文
句既存观心岂可玄义但有约教孤山云吾观其
辞繁而寡要质而少文苟留心于翰者读之则知
其言非向者之言笔非向者之笔则真伪可辨矣
岂待潜心佛学然后能断其是非乎今谓不然何
者若谓此文繁而寡要盖亦责前正释料简十种
三法广而无味若谓此文质而少文则诸文观行
亦可责之如观心论等比之今文而彼之辞又成
太质矣且法华文句云个是毕竟空等岂可责其
文藻耶今准四明乃存观释但分科解义不无同
异也于中为二初标。】

「次观心释名者。」

【然前释名通别等五翻译只是变梵成华于言中
别题三字初约钝根譬法而释次附经文指事立
名后约利根即法作譬今观心释通摄于前何者
观心释名论金光明岂非是别别必有通以此拟
于一切法门岂非譬法原此三字出自经文岂非
附文即此事名随真而立岂非当体通论虽尔而
下文中但准前约十种三法论金光明而辨观心
释名之相以金光明譬法既尔即法作譬思之可
知又前先明逆顺生起正释料简但从三德以至
三道今论观心乃从三道以至三德所以然者前
卷二 第 341b 页 X20-0341.png
从三德逆而推之以至三道盖约施教推果由因
今论观心始从三道顺而推之以至三德盖约自
行研因克果故今观心约于十法论金光明次第
与前逆顺须辨四明但约观心论于当体释名今
准十种三法之文元属于前以譬拟法故今观心
不可违之若谓不然何故文中指上十种三法而
论观心释名邪复次须知今文观心自分二意若
乃直托别题三字事用之名而论观心即托事观
此如下文总论观心释金光明心即是金心即是
光心即是明即其意也次文别约十种三法而论
观心即附法观释金光明于附法中三道三识及
三大乘既推四运四性叵得岂非占察唯识历事
若观三佛性乃至三德等岂非占察真如观理唯
达法性更不馀涂况下文中观三涅槃显云心性
本来寂灭不染不净一文既然馀六准说以义例
中但约推捡及不推捡区分事理二观之相故兹
云尔。
○次何故下释文为二初正释次斥谬初文
为二初明来意又为二初徵起。】

「何故须是。」

【前巳广约五科释名何故须用是观心乎妙玄亦
云事解巳足何烦观心即今意也况下答中亦与
妙玄大意是同今不暇引既同妙玄岂可斥为后
人檀添。
○次上来下答释文为二初正答。】

「上来所说专是圣人圣宝非巳智分鹦鹉学语似客
卷二 第 341c 页 X20-0341.png
作数钱不能开发自身宝藏今欲论道前凡夫地之
珍宝即闻而脩故明观心释也。」

【上来所说五科释名约教开解但是论于圣人珍
宝非是自巳珍宝智分如鹦鹉等者前五科释名
说圣人之事何益于巳其犹鹦鹉虽学人语不名
为人故礼记曲礼篇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
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乎似客作
等者似亦如也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
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贫穷为
他数钱即客作也不能开发自身宝藏即是自无
半钱分也今欲论于道前凡夫珍宝故即向所闻
五科释名而论修相故须明于观心释名也故妙
玄云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释签云随闻一句
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无事间杂故云精
进故妙玄云随诸事释一一向心为观观慧弥成
于事无乖如火益薪事理无失即文字无文字不
舍文字而别作观也昔人谓事法二观不许人修
岂非违戾乎。
○净名下次引證。】

「净名曰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释论云有闻
有智慧是所说应受即此意也。」

【诸佛解脱者圣人珍宝也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者
佛法非远全是我心故观我心开发自身本有宝
藏即是求于佛法解脱故佛解脱须于众生心中
求之释论等者辅行引大论云有慧无多闻亦不
卷二 第 342a 页 X20-0342.png
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
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无闻无智慧
譬如人牛如安息国边地生人虽生中国不可教
化根不具支不完不识义理著邪见等皆名人身
牛也有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名字位人是有闻
也观行位人是有智慧也故观行即乃是第四句
也若直闻真此闻非即若直暗證尚未及于有慧
无闻当知暗證恐是第三句无闻无慧如人身牛
耳。
○次正明观心文为二初总约观心释名又为
二初问。】

「问心有四阴何以弃三观一。」

【意者前文标云观心释名次文又云即闻即修故
明观心心即是识属第五阴今问五阴不出色心
一阴属色馀四属心心有四阴何以上来弃于受
想行等三心而但观于识阴心邪孤山不晓此问
来由乃云今家三种观法唯约行观则有简境事
法二观全不观阴故无简境四明破之引文句记
释耆山观亦应辨于方便正修简境及心具如止
观托事既尔附法例然况记文云又诸观境不出
五阴何得谓之事法二观全不观阴无简境邪又
妙玄云一心成观转教馀心岂非一心即是识阴
观成方能转教受等三心故事法观观阴简境文
义昭然又妙玄中若不观阴及简境者何故观心
引释论證一阴是色四阴是名此与今文心有四
卷二 第 342b 页 X20-0342.png
阴不亦同邪一心成观转教馀心此与今文弃三
观一若为有异是知一家明三种观皆论简境而
观识阴矣。
○次答文为二初正答又为二初明观
心。】

「答夫天下万物唯人为贵七尺形骸唯头为贵头有
七孔目为贵目虽贵不如灵智为贵。」

【是金心虽有四心王尊贵是故弃三但观识阴即
是金也从初答下至唯人为贵即去丈就尺之意
以由人身具于五阴故也从七尺下至四阴心为
贵即去尺就寸之意也于中复有二意初从七尺
至灵智为贵即简色存心也。
○次从当知下至心
为贵即简心所而取心王也。】

「当知四阴心为贵贵故所以观之心贵故心即是金。」

【问中虽则略问弃三观一答中何妨具明去丈就
尺去尺就寸故辅行云从广至狭正示境体阴界
入三并可为境宽漫难示故促指的略二就阴如
去丈就尺略四从识如去尺就寸以由界入所摄
宽多此如今文天下万物也五阴既乃具于色心
故置色存心心名复含心及心所今且观心王置
于所故初观识心释名为金也故前文云以金为
名又云唯名为贵即此意也大意虽尔今更消文
万物唯人为贵者尚书泰誓篇云惟天地万物父
母惟人万物之灵孔安国传云生之谓父母灵神
也天地所生惟人为贵七尺形骸(户皆切骨也)者如俱
卷二 第 342c 页 X20-0342.png
舍云瞻部州人量三肘牛四肘唯头为贵者虽有
六分头最在上是故为贵故大论云一身之中头
贵足贱头有七孔者两目两耳双鼻面门也虽有
七孔目为神候是故为贵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
于眸子(眸目瞳子也)眸子不能奄其恶胸中正则眸子
(音了明也)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莫报切少精也)焉灵智者
心也目为神候外不及内是故内心灵智为贵荀
子云相形不如论心此之谓也心名复兼故四阴
中三为心所不及心王自在最贵故云四阴心为
贵也贵故所以观之者心王虽贵若不观之则不
能显本有之宝荀子云论心不如择术亦此意也
心贵故心即是金者利根观明即见自心法性无
名本具诸名而作此金钝根反此思之可知。
○夫
萤火下次明观心是光明文为二初正明又为二
初释光。】

「夫萤火自照灯烛珠火虽复照他光不及远星月之
光与暗共住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理心智之光能
发智照理故心是光。」

【从劣至胜次第校量唯取心贵之智以为光也星
月之光与暗共住者法华文句亦云月光与暗共
住以星月之夜非全明全暗则是明暗共住也。

若心下次释明。】

「若心痴暗体则憔悴心有智光肤色充泽故大品云
般若大故色大般若净故色净亦能充益受想行等
卷二 第 343a 页 X20-0343.png
心则明也。」

【智光照理故属于内明多利益故属于外初先辨
于内心愚暗是故外相形则憔悴憔悴羸瘦则无
明益次辨内有智光照理是故外见肤色充泽美
色丰润则是明益肤色者皮肤美也充者满也泽
者润也次引大品般若大净證于内心有智光也
色大色净證于外相肤色充泽也亦能充益受想
行等者非但明益外色亦乃明益心所明兼内外
益及色心是故云也。
○又知心下次重示。】

「又知心无心名为光知想无想知行无行名为明又
知四阴非四阴名为光知色阴非色阴名为明又知
五阴非五阴名为光知假人非假人名为明又知正
报非正报名为光知依报非依报名为明又知依正
非依正名为光知一切法无一切法名为明。」

【问何故重示言无心等为光明邪答初释光明皆
约于有故云心智之光发智照理心有智光肤色
充泽今恐滞于有是故荡之言无心等也问若尔
何故但云知心无心等以显光明而不荡有以显
于金邪答准例合有但前料简三身文中巳明至
宝以无贪为金故兹略耳至宝既以无贪为金故
知心无心等名为光明也知心无心名为光者翻
前心有智光也知想行无想行者文中略一受字
故上文云亦能充益受想行等今既翻此故不可
阙但是文略耳又知四阴非四阴名为光者前云
卷二 第 343b 页 X20-0343.png
心智之光且别语识阴今通论心王心所故知四
阴非四阴名为光也知色阴非色阴名为明者前
云肤色充泽故今翻此乃云色非色名为明也又
知五阴非五阴名为光明者前约去丈就尺去尺
就寸从广之狭但论观心以释金名金体必具光
明之用故以心智为光色净为明又以无贪为金
知心无心知四阴非四阴等为光明今文又云知
五阴非五阴等为光明者以前文云天下万物唯
人为贵乃至目虽贵不如灵智为贵既皆可贵亦
皆可观既皆可观亦皆是金亦皆是光亦皆是明
故辅行云阴界入三并可为境又云三科开合之
异欲以识界而为观初有何不可又如止观破遍
文末亦更例观馀阴界入辅行谓之欲融诸法示
观境遍非但心摄一切亦乃一切摄心前既从广
之狭今乃从狭之广故历五阴假名依正非依非
正及一切法名为光明光明既尔金体可知良以
无贪即是不著假名实法依等法故也故前文中
万物之言该收依正及一切法前文既云唯人为
贵岂不可观若不可观何故谓之观身实相邪天
下万物若不可观何故谓之托彼依正即空假中
故不可以从广之狭而难从狭之广遍历五阴假
名等也揽五阴之法成假名之人假实既是正报
岂无依报故今文中对翻前文假实依正及一切
法是故文中皆云非也然此文中历观五阴假名
卷二 第 343c 页 X20-0343.png
等法非必便同止观义例内心若净观成历法任
运泯合何者彼明观成历法泯合今明发轸历法
用观如止观中破遍文末例馀四阴及界入等岂
是观成例馀界入邪四明虽则救此观心及至消
释此一段文殊为疏远故今不取学者知之。
○次
得此下总结。】

「得此意者即观心金光明也。」

【虽则观心何妨例馀假实依正虽则例馀假实依
正何妨结成观心释名故总结云得此意者即观
心金光明也。】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