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2a 页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本)
(释依空满愿品竟)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沙门慧沼撰

*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最净地陀罗尼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
三解妨。言来意者。将求菩提必须修行。修行
有二。即断恶修善。前忏悔等已明断恶。次明
修善。修善之中发心修行。发心即发菩提心。
谓要依止大菩提心行诸善行方能得果。所
修行者即是十度。由斯十度能得诸地能破
悭等十度障等。得五分法身成二胜果。故须
明此发心修行。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2b 页 T39-0252.png
成唯识论云。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
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地
持.摄论.瑜伽.庄严释皆大同。净谓清净离二
障故。然大乘同性及證契大乘经说。其三乘
各有十地。菩萨十地能除二障。极净名最即
最净之地。依主释也。净摄能依。地是所依。
总为别所依。或十地体即为无为功德为体。
即此功德体离二障名为最净。最净即地名
最净地。持业释也。陀罗尼名如前已释。由此
净地得此陀罗尼。在此陀罗尼能净此地。俱
依主释。不通相违。以陀罗尼令离五障得名
净地故。若取十度等但名最净地。若取陀罗
尼名最净地陀罗尼。解妨者。问。辨中边论及
摄论等皆说。依十地行十行断十障證十如。
此中何故不辨十如。答。略广异故。问。诸馀经
论说其十度。初六各三后四各二。何故此经
十波罗蜜皆有五种。答。一一行中各有多门。
诸圣教中影略而说。故不一准。

经。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与无量亿众。

赞曰。此品之内大文分四。一无碍光请二如
来为答。三大梵赞扬。四时众获益。初请分
三。初能请人。次请法轨。后正陈请。此初人
也。能得菩萨四无畏故名师子相。离障名无
碍。得智自在能照真俗名为光焰。此从喻及
法为名。

经。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
礼佛足以种种华香宝幢幡盖而供养已。


曰。请轨初由虔敬后陈供养。供养有多。如前
已说。此起敬供养表问菩提心因如华。表成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2c 页 T39-0252.png
五分法身如香。表出二乘大智如幢。表四陀
罗尼如幡。表此覆生如盖。故以华等供养。

经。白佛言世尊以几因缘得菩提心。

赞曰。
正陈请。初问菩提心因。次问菩提心体。初
也。

经。何者是菩提心。

赞曰。问体。初标问。次别
问。后结。此标问也。应云何者是菩提何名菩
提心。初菩提是真理心是二智六度。

经。世尊即于菩提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
得过去心不可得。

下别问。初依法空问。次
依生空问。初中有三。初即菩提问。次离菩提
问。后结所以。若即菩提菩提离三世故三世
心皆不可得。

经。离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

下问离菩提之心。无有一法能离真如故。离
如心亦不可得。

经。菩提者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无有事业
非可造作。

下结所以。真理语言道断心行
处灭。故不可说。心无色相犹如于幻。无实事
业不可造作。此意同于文殊所问发菩提心
经论。菩提不可身得。不可心得。身假心幻故
广如彼释。此但问心。

经。众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

下约生空问。
众生谓我。我体是无。但假和合犹如幻事。无
实可得可知。

经。世尊云何诸法甚深之义而可得知。

下第
三结问云。何诸菩提及心法俱不可取说。而
有菩提发心能得。此甚深义何可得知。

经。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业造作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3a 页 T39-0253.png
皆不可得若离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
不可说心亦不可说无色相无事业一切众生
亦不可得。

赞曰。下答有二。初答第二问。后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下答第一问。答后问中
初印答后释答。印答中初印次徵后释。此初
也。

经。何以故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證所證皆平
等故。

下徵及释也。徵者可知。释中初释不
可得不可说之所以。以菩提义及菩提心同
依真如无能说得。离计执故。

经。非无诸法而可了知。

后释发心得于菩提
甚深之义。但除其病。不无法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知者乃得名为通达
诸法善说菩提及菩提心。

赞曰。下释答有
二。初标次释。此标也。初菩提释菩提体。所
證。菩提心能證。

经。菩提心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心亦如是
众生亦如是于中二相实不可得。

下释。初
不可取说。后以不可得故下释甚深义何可
得知。初中有三。初释次徵后通。此释。初三
世明真如菩提体。次心亦如是能證。前言心
是第一义心。后言心是缘心。众生亦如是明
人空。于中二相实不可得。合说二我俱不可
得。同文殊问菩提心经依遍计故。

经。何以故。

次徵也。

经。以一切法皆无生故。

下第三通也。初总
次别此总。以一切法皆无生故空。掌珍论云。
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无为无有实是宗。
不起故因。起者生。似空华者喻。以本不生故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3b 页 T39-0253.png
体非有。解深密经依三无性说一切法无生
无灭本来寂静。

经。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

下别通有
三。初约菩提。文殊问发菩提心经云。菩提者
但有名字。世俗故说。论释云。示现可證法。但
有名用虚妄分别。其体无实故。此意所證但
名字假设故云世俗。若如名取即虚妄分别。
其体无实。能诠名假所诠亦尔。上约法明。

经。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独
觉独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
不可得。

双约二执明。众生不可得生执无。
众生名不可得法执无。天亲般若论云。假名
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
故。此意假名名无实。法空假。阴事生空假。通
二处。

经。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

又约法
辨有是能證。行谓所修行善法。非行谓所断
不应修法。能所诠空故此中正明菩提心行
法能断之行。非行者是此所断故。所以对明。

经。以不可得故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此
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

赞曰。释甚深
义令正修行菩提之心。以不可得故者。令知
所證菩提及能證并能證者皆名言施设皆是
假立无实可得。能如是知名于一切寂静法
中住。依此假缘世俗道理一切功德善根而
得菩提生起。即称正理名为菩提故。文殊问
发菩提心经云。彼处无人證无所用證亦无
法可證。如是通达是即名为得阿耨菩提。此
意无人證则无修行者。无所用證则能證行。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3c 页 T39-0253.png
无法可證即所證菩提。广如彼论。若准旧经
错云。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发出。是名初发
菩提心。结属后文。馀因皆不云依馀名发心。
故应除是名二字。文势即别。此新翻正。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
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因。

赞曰。
答第一问。分文为四。一发心。二修行。三證
地。四得护即得陀罗尼而为卫护。此初发心。
发十度心。文即为十。发心自相难可了知故
以喻明。最初发心行于施度。喻如宝山往者
皆益。故文中有三。初喻次法合后结。馀皆准
此。或有无法合者。由此发心超出生死求大
菩提。复出二乘行利他心。遇者皆益而无有
极。故以妙高山王为喻。此山出于大海高于
馀山。珍宝无尽山能饶益。此菩提心利众生
故合彼饶益。然大庄严论举喻有别。彼第二
论云。譬如大藏。檀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
以财周给亦无尽故。彼取苞含用无尽义。此
中应辨发菩提心。略如前说。又庄严论云。此
菩提心以何为根何所依止等有十一问。以
大悲为根。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
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愿
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
受障为碍难。起异乘心故。以增益为功德。以
福智为自性。以习诸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
竟。由地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准此答文
知十一问。此利众生即第二义。依此得修故
以利物为依。

经。善男子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4a 页 T39-0254.png
波罗蜜因。

譬如大地能持众物。故以戒为
本。能生功德故喻于地。故遗教经云。当知此
戒诸善功德安隐住处。能生诸禅定及灭苦
智慧。故喻于地。大庄严论喻如宝箧。此意由
戒能出功德如箧出物。如彼论云。功德法宝
从彼生故。又宝箧与宝为依。依箧藏护不令
失故。如依于戒馀功德在。若破戒已如断人
头。诸根等舍。既破戒已功德灭故。持众物故
法合。或但是喻。是名下结。略无法合。

经。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
名第三忍辱波罗蜜因。

譬如师子喻。师子
有其三德。一有大威力。二独步无畏。三离惊
恐。如次喻。譬如师子独步无畏。发心修三种
忍故。庄严论中。喻如大海诸来违逆心不动
故。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故得无畏。是名下结。略无法合。

经。譬如风轮那罗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
名第四勤策波罗蜜因。

譬如风轮等有二
譬。一风轮喻被甲精进。喻如风轮摄持世界。
那罗延者此云力胜。喻利乐摄善二种精进。
喻摄善精进中复有无下无退无足。由勇壮
故不自卑屈无下。作事速疾无足。由力多故
作事无退。如次喻无下无足无退三种精进
故。喻摄善精进故。唯识论云。即经所说有势
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初一是被甲。馀四
是摄善。或可。速疾喻利精进。以大悲为本。修
勤利生速疾而化。或可总相。不必别配。庄严
论中喻如金刚勇猛坚牢不可坏故。准此有
二。一勇猛喻神。二金刚喻杵。所行精进如彼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4b 页 T39-0254.png
金刚杵坚牢不坏。能行之人如执金刚神勇
猛不退。或但喻神。金刚之身不可坏故。

经。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
门受安稳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是名第五静
虑波罗蜜因。

下譬定。初喻次法合后结。喻
有四。一楼观喻。四禅八定具七最胜如七宝
严。又诸禅定七圣财助伴七支戒为因故喻
七宝楼观。楼则是观。又陜而修曲曰楼。观谓
之阙。阙宫门双阙。二四道喻发心。修定等诸
行有四种大。如庄严论。菩萨发心有四种大。
一勇猛大。谓弘誓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顺
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誓钾以恒时方便勤精
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出
离大。谓为求无上菩提故。故依此四可往菩
提。譬如四道。或无作四谛大般若经名为衢
路故。三清凉之风喻能除烦恼炎热故。四来
吹四门。四门喻常乐我净四观。准馀处明定
为乐德因。此约通说。佛具起修四因。当能證
得云受安稳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者但总
法合。是名下结。故喻吹门。庄严论中喻如山
王不动不乱总喻自性。此通喻差别。

经。譬于日轮光耀炽盛。

下喻发心修般若度
因。文亦有三。喻合结。喻有二种。一日轮喻智
自性。二光耀炽盛喻作用有二。一能照明。二
能破闇。即證真断惑。理通利物。有胜势力故。
此自得已亦令他得。通自他能。

经。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闇故是名第六智
慧波罗蜜因。

法合。此心此求般若心名为
因故或是所求。因是所以。由彼般若等有此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4c 页 T39-0254.png
能故。故发心求所以名因。智与心俱。或缘虑
故通说名心。能破生死除苦谛。能灭无明闇
灭集谛。能灭是道谛所證是灭谛。大庄严论。
智喻如药。惑智二障病此智能破故。覆理不
明二障喻闇。故智喻日体破闇故。能令衰损
不起二智。二障喻病故智喻药。是名下结。

经。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
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
蜜因。

下喻发修方便善巧心因。文亦有三。
一犹如商主多巧方便。有二功能。一能知道
路。二引至宝所令求愿满。二此心能度下法
合。由回向方便拔济方便度生死道获大菩
提功德珍宝。不同二乘趣于寂灭。释通自他
及因等言皆准前知。结文可知。

经。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
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蜜因。

下喻发修
愿心。文亦分三。由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具
此大愿如月圆满。除自他障故云无翳。此心
能于下合愿求。二利要于真俗境离障俱了
方得满足。故云一切境界清净具足。结文可
知。

经。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臣随意自在此心善
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
第九力波罗蜜因。

喻发修力心。文三如前。
喻中一轮王喻。二主兵臣宝喻。王总喻发大
菩提心。臣别喻于发行力心。有二种力。一思
择力。二修习力。如主兵臣所须四兵。随自意
自在如思择力。亦随王意自在如修习力。四
兵二用。一廓境土。二安众生。此心下法合。由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5a 页 T39-0255.png
力波罗蜜一能严土。二广利生。无量功德通
此二处。无量功德庄严土。无量功德以广利
生。结文可知。

经。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
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位故是
名第十智波罗蜜因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
十种菩提心因。

下喻发修智心。文三如前。
喻有二种。一虚空喻。二轮王喻。智有二种。一
成就有情智如虚空容受平等无择。二成就
佛法智如转轮王受灌顶位。又此二智俱通
二种。一净如虚空含容一切所有功德。二如
转轮王能绍佛位广利有情。此心下法合。一
切境无碍合虚空。皆得自在至灌顶位合转
轮王。结文可知。

经。如是十因汝当修学。

下总结劝修。问。此
发心因位在何处。答。发心有多位。准大庄严
论有二。一世俗二胜义。世俗在地前胜义在
地上。又云。菩萨发心依诸地有四种差别。一
信行发心谓信行地。二净依发心谓前七地。
三报得发心谓后三地。四无障发心谓如来
地。此约三祇及究竟位各增处说。据实四十
二位各各发心。文殊所问菩提心经又说四
种。彼云。有四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
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发心。三者不退发
心。四者一生补处发心。论释云。初二发心并
在地前。初过声闻次过辟支佛。第三发心过
不定地。已入初地得證智故。第四发心以善
□法王子地故即第十地。瑜伽七十二又有十
种发心。一世俗发心在地前。二得法性发心。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5b 页 T39-0255.png
谓入地菩萨及得二乘果回心之者。三不决
定发心谓非菩萨种性。设菩萨性有退还法。
四决定发心与彼相违。五不清净发心谓被
他逼求活命等而发心者。六清净发心者与
上相违。七羸劣发心者谓发心已被贪等缠
所蔽伏舍正行邪。八强盛发心与上相违。九
未成就果发心谓因位。十已成就果发心者
谓在佛位。此中所说十发心中不决定不清
净及羸劣各少分三中容有能为因故。由此
但可总相而释通前所说三类发心。或且据
一相别配无妨。然不如通。真谛三藏十发心
因喻法各五义释。以下十度各有五行相故
虽有此理然无正文人。释为五义。□难准下
十度中各各五行。真谛以彼瑜伽论中六度
□九门中五门配之。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
四善士。五清净。随应配五。道理亦难。诸经论
说各各差别。杂集唯识等初六各三。后四各
二。大庄严论六各六门。宝云经中十各十
门。何故但配瑜伽九门中五门耶。故知十度
行相差别有无量门。诸经论中随影互明。各
不相违。然随行相依释亦得。以九门义摄一
切故。广且依唯识摄大乘等差别而明。

经。善男子依五种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
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信根二者慈悲三者无求
欲心四者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

今此下明是佛答中。第二修行既发心已次
应随修。于中分二。初修行二释名。修行十度
即为十段。段段之中各分为四。一标二徵三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5c 页 T39-0255.png
释四结。文段易知下更不科。但牒文释。一者
信根者菩提既以信为根本。又发菩提心经
论施有五种。一信心施是故最初□信为根
而行布施。二慈悲者既为菩萨意在利生。次
信慈悲。与乐拔苦而行布施。三无求欲者既
求菩提行于布施不希三有及报恩等。故无
求欲心。四摄受一切生者为利生故平等摄
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者回愿自
他求佛菩提。又信根即菩提心体。七最胜中
依止最胜即摄慈悲。无求欲心清净胜。摄受
一切意乐胜。愿求种智回向胜。以施在初略
最胜摄。影显馀九亦最胜摄方名度故。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
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三业清净二者不为一切
众生作烦恼因缘三者闭诸恶道开善趣门四
者过于声闻独觉之地五者一切功德皆悉满
足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

戒中有三。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
戒。一者三业清净此即三聚戒之自性。二者
不为一切作烦恼因。随护他支。然十地论菩
萨受戒意为断除众生四流。即断惑因。三者
闭恶道趣。开善趣者十地论云。菩萨受戒为
除众生诸恶道苦。四者过声闻等最为甚深。
不共二乘故。求大菩提。不约小果故。五者功
德满者由戒为依生定慧故。故遗教经云。依
因此戒能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第一摄
律仪戒。第二第三饶益有情戒。第四第五摄
善法戒。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6a 页 T39-0256.png
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伏贪瞋烦恼二者不惜
身命不求安乐止息之想三者思惟往业遭苦
能忍四者发慈悲心成就众生诸善根故五者
为得甚深无生法忍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
成就忍辱波罗蜜。

忍即有三。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言能伏贪瞋烦恼
是耐怨害忍。由不惜身命等是安受苦忍。以
精进为体。能行苦行不求安息。三思往昔被
他害等。思自往业忍彼不瞋。复由慈悲而为
摄受故忍不瞋。此二即是耐怨害忍因。因有
五种。一唯法想。二有苦想。三无常想。四亲属
想。五摄受想。此且举二五。为甚深法者谛察
法忍。以慧为性。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
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与诸烦恼不乐共住二
者福德未具不受安乐三者于诸难行苦行之
事不生厌心四者以大慈悲摄受利益方便成
熟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不退转地善男子是名
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

精进中。一
与诸烦恼不乐共住者精进有三。一被钾二
摄善三利乐有情。此即第一被钾精进。最初
发心起猛利乐欲翻诸烦恼如被钾。二福德
未具不受安乐者。摄善之中有其四种。加行
无下无退无足。此无退精进。于未得中能进
求故不息受乐。三于诸难行不生厌心。无足
精进。四者与慈悲俱摄受利益众生方便成
就一切故是利乐有情精进。五愿求不退地
者是摄善中无下精进。不自轻蔑能求上位
故。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6b 页 T39-0256.png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
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诸善法摄令不散故二
者常愿解脱不著二边故三者愿得神通成就
众生诸善根故四者为净法界蠲除心垢故五
者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
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

静虑之中亦有三。
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办事静虑。此中
第一是安住于诸善品。摄令不散。住定轻安
等故名安住。引发神通诸功德等名引发。能
办自他利益之事名办事故第二常愿解脱。
解脱即八解脱。于空有边能不住者引解脱
故。第三愿得神通即六神通。由现神通令诸
众生舍邪归正集诸善根。此二即引发静虑。
四为净法界除心垢者心通二种。能缘虑心
并第一义心。为净法界即第一义心。依定能
除二心垢故此为自利。五为断众生烦恼根
本此即利他。此后二种是办事静虑。能办自
他利益事故。非唯缘事名办事。事谓事业业
用。然诸处说变大地为金等。为办事者且约
外利事说。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
罗蜜。云何为五。一者常于一切诸佛菩萨及明
智者供养亲近不生厌背。二者诸佛如来说甚
深法心常乐闻无有厌足。三者真俗胜智乐善
分别。四者见修烦恼咸速断除。五者世间技术
五明之法皆悉通达。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
成就智慧波罗蜜。

智亦有三。谓加行智根
本智后得智。五中初二加行智。于善友所修
十供养。及愿常随名为亲近一切诸佛菩萨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6c 页 T39-0256.png
善友。皆愿求养亲近无向背心。如前供养说。
二常乐闻法心无厌足。应说诸佛本求法缘。
上二俱是加行智摄。第三第五是后得智。真
俗二境乐能了知。第四为断见修烦恼。是根
本智。世间伎术即六十四能。五明之法谓内
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广如瑜伽三
十八说。问。内明处者为唯佛教名内明处耶。
答。外道亦有。但明内身因果名内明处。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波
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众生意乐烦恼心
行差别悉皆通达。二者无量诸法对治之门心
皆晓了。三者大慈悲定出入自在。四者于诸波
罗蜜多皆愿修行成熟满足。五者一切佛法皆
愿了达摄受无遗。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
就方便胜智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
诃萨成就愿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法
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心得安住。二者
观一切法最妙理趣离垢清净心得安住。三者
过一切相心本真如无作无行不异不动心得
安住。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事于俗谛中心得
安住。五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同时运行心得
安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
云何为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众生心行
善恶。二者能令一切众生入于甚深微妙之法。
三者一切众生轮回生死随其缘业如实了知。
四者于诸众生三种根性以正智力能分别知。
五者于诸众生如理为说令种善根成熟度脱。
皆是智力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力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7a 页 T39-0257.png
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
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于诸法分别善恶。二
者于黑白法远离摄受。三者能于生死涅槃不
厌不喜。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处。五者受胜灌
顶能得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善男子。是
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

方便度等四
瑜伽四十九说。如前所说。十二行相方便善
巧当知说名方便善巧。如前所说。五种大愿
名愿。所有十力加行名力。于一切法如实安立
清净妙智名智。问。此第十与六何殊。答。即彼
中云。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名慧。能
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名智。名二差别。
十二方便善巧者四十五说。方便善巧当知
略说有十二种。依内修證一切佛法有六。依
外成就一切有情亦有六种。依内六者一于
有情悲心顾恋。二于诸行如实遍知。三于菩
提深心欣乐。四顾恋有情不舍生死。五遍知
诸行轮回不染。六欣乐佛智炽然精进名依
内修六种善巧。此意自利依外有情修六善
巧者。一令修少善感无量乃至微善令修回
向。二令小功力获大菩提能令舍邪修随喜
等。三憎背圣教令除恚恼。四处中住者令其
趣入。五趣入者令其成就。六已成就者令得
解脱。已成后六善巧之中后之四种。复修六
种方便善巧。一随顺会通。即为会释诸教相
违。二共立要契。令先断恶修善方便利益等。
三异分意乐。见不善等现违背意乖先许等。
非染心尔令改修故。四逼迫所生居尊胜位
逼令修善。五施恩报恩谓于有恩他欲来报。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7b 页 T39-0257.png
但令修善为惠报恩。六究竟清净。谓现八相
究竟利生等。广如彼释。愿行不同有说一愿。
即初发心愿度有情共求佛果。发菩提心论
云。以此愿引生十大愿。如唯识论等说有二
愿。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诸处通说有四
弘愿。即未度令度等。瑜伽四十五说有五大
愿。一发心愿。二受生。三所行。四正愿。五大
愿。于无上觉初发心求名发心愿。次为利生
愿生善趣名受生愿。愿修善法名所行愿。愿
当摄受一切功德名为正愿。说此正愿生于
大愿。大愿即是十种大愿。一愿乐以一切上
妙供具供养诸佛。二愿摄护诸佛正法。三愿
从知足至入涅槃常随侍从。四愿行一切菩
萨正行。五愿普成就一切有情。六愿往一切
诸佛世界。七愿能普净一切佛土。八愿同菩
萨意乐加行趣入大乘。九愿一切无倒利生
皆不唐捐。十愿速成无上菩提。发菩提心经
论.大庄严论各说十。大同少别。宝云经十多
分有别。力智亦尔。诸说多少各有不同。烦不
具引。且依摄论及唯识论总相而释。第三依
徵列中五。即五段显不指科。方便五中初三
拔济方便。后二回向方便。意乐烦恼心行差
别者为拔济生须识意乐及烦恼心贪嗔痴行
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所有差别。此所对治诸
对治门心皆晓了者。次为对除须识除法。八
万四千诸功德门即是能治。大慈悲定出入
自在者既识除法。应往诸趣而行化利。依大
慈悲出入诸定皆使自在现大神通故。诸波
罗蜜皆愿修行者回向菩提故。方便修诸波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7c 页 T39-0257.png
罗蜜一切佛法愿了摄受者菩提涅槃智断恩
等愿皆證得了达摄受。是能證义。列愿五中
初三求菩提愿。后二利乐他愿。初三即观三
身。愿住第一观一切法。虽是总观亦观一切
八相之法不生灭等。离执安住者虽名观住
即是欲愿。如般若问应云何住。观一切法等
通能所观。报佛之智观一切法。俗谛最妙理
趣真谛离垢清净。即离二障能观之智于二
谛中心得安住。得者證也。即报身四智。今云。
菩萨于佛能观垢净智亦愿乐住。过一切相
等者欲得法身。云心得安住体即欲乐。观于
法身过一切相是心之本。心本即真如。无作
者非烦恼作。无行者如离三世故。不异者无
有前后别异之相。不动者不迁灭。观彼法身
离此四相故。愿乐住云心得安住。为欲利益
等者言于俗中者。即是机性能诠教等。为利
他事故须了教诠及生机性。此即俗谛。于中
愿乐心得安住。于奢摩他等欲为利生要依
止观了知如幻离诸过等。故须俱行。奢摩他
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起于愿乐云心得
安住。力五种者瑜伽云。力即十力此中第一
则业异熟智力及遍趣行智力。善恶即善不
善业故心行即遍趣。正智者离增上慢行故。
智能遍实了一切业及彼意趣趣向故。能令
入于深妙法者是漏尽智力。知漏尽不尽證
得无为故。能令入深妙之法。众生轮回是生
死生智力。若知过去轮回亦通宿住智力。随
善恶如实了知轮回生死。三种根性正分别
知者。根即根胜劣智力。性则种种性智力。五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8a 页 T39-0258.png
如理为说成就度脱者通处非处智力静虑等
智力胜解智力。能修此等即修习力。能了此
等思择力。五智中初三成熟有情。后一成就
佛法。一能为众生分别善恶。二能令众生远
离黑法摄受白法。三为利有情于生死不厌
于涅槃不喜。四其福智行至大涅槃究竟处
故。五于第十地受胜灌顶得佛菩提。诸不共
法本后二智。此中十度地前地上各随分修。
十地各一约增胜说。十波罗蜜多以五门分
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废立。四释相。五诸门。
第一释名者初释总名后释别名。梵云始迦
波罗蜜多。始迦十。波罗彼岸也。蜜多离也到
也。总云十离到彼岸。十者数也。彼岸有五。一
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由此十行能知一
切空有境尽。能解一切五明教尽。能达一切
真俗理尽。能修一切福慧行尽。能證菩提果
尽名到彼岸。菩提断俱名菩提。菩提涅槃并
名菩提故。于五中有小不尽不名到彼岸。离
者远离。由此十行能离生死五蕴之法。能到
所知五种彼岸名十波罗蜜多。依大般若作
如此释带数释也。若无性释论于诸世间声
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
通称波罗蜜多。若据自能所到释。摄论简他。
以二乘等非于此五皆修證故大庄严论四义
释。解深密经伽七十八以五义释。杂集论第
十一以十二义释。此经有十七义。如次文说。
释别名者摄论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
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
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大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8b 页 T39-0258.png
庄严论能令清凉故名为戒。摄论约所治。庄
严据得果。亦不相违。馀释不同皆准此知。又
能灭尽忿怒怨雠。及能善住自他安稳。故名
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
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
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
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
法。故名为慧。释云。谓于因时能破悭吝亦能
引广福德资粮。及于果时能裂贫穷得大财
位。故名为施。馀释别名其文易了。然但释六
不释后四。准文殊问经论下为治十障立十
波罗。后四云。七者治烦恼心生助道法故。八
对治颠倒道集实谛助道。生不颠倒道故。九
者对治不自在心法。时非时得自在故。十者
对治有我相。观诸法无我故。此意因时对治
烦恼心故生助道心。果时得助道法。即诸道
品四智相应诸助道法。馀亦准知。出体如馀。
辨废立者前六广如摄大乘第七庄严论第七
成唯识论第九。后四解深密经第四云。与前
六种为助伴故。于前三种所摄有情安置善品
故说方便与三为伴。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
内心住无堪能等。复彼摄受乃至云。由此愿
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故我说愿为进助伴。
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故。说力为静
虑助伴。由此智能引出世慧故我说智与慧
为伴。此意为助成满前六故修后四。若准文
殊问经发菩提心经。为治十障立于十度。前
六即悭等。后四障者七烦恼心障。八颠倒道
障。九不自在心法障。十有我相障。治此后四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8c 页 T39-0258.png
障立后四种度。若无性摄论后四一一皆通
前六。彼云。一方便善巧。谓以前六所集善根
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
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
多殊胜缘故。三力波罗。谓由思择修习二力
令前六种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谓由前六
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就有情故。诸波罗蜜
各有多义。随各举一皆不相违。

经。善男子何者是波罗蜜义。

下辨修行中第
二释名。于中分二。初徵问后解释。此徵也。

经。所谓修习胜利是波罗蜜义。满足无量大甚
深智是波罗蜜义。行非行法心不执著是波罗
蜜义。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正觉正观是波罗蜜
义。愚人智人皆悉摄受是波罗蜜义。能现种种
珍妙法宝是波罗蜜义。无碍解脱智慧满足是
波罗蜜义。法界众生界正分别知是波罗蜜义。
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转是波罗蜜义。无生法
忍能令满足是波罗蜜义。一切众生功德善根
能令成熟是波罗蜜义。能于菩提成佛十力四
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是波罗蜜义。生死涅
槃了无二相是波罗蜜义。济度一切是波罗蜜
义。一切外道来相诘难善能解释令其降伏是
波罗蜜义。能转十二妙行法轮是波罗蜜义。无
所著无所见无患累是波罗蜜义。

解释有十
七义即为十七段。文段易知不别牒科。但依
次释。言胜利者瑜伽三十五总说发心有二
胜利。初发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
生皆应供养。亦作一切众生父母。二发心已
即能摄受无恼害福。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9a 页 T39-0259.png
恼害福得倍轮王所守护。寝寤得安非人不
娆。转受馀生无病长寿常益有情无劳损等。
若摄大乘别说胜利。论云。如是六种所得胜
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
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
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
摄故。善知一切工巧明处之所摄故。胜生无
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
一切义利是名胜利。释云。富贵摄故是施胜
利善趣摄故名大生。戒胜利。朋谓亲族属谓
奴婢等。是忍胜利。广大事业加行成就是进
胜利。广大事业谓轮王等。于中策励名为加
行。所作皆办故名成就。无所挂碍无诸恼害。
性薄尘垢之所摄故是静虑胜利。善知一切
工巧明处是慧胜利。此上是六别别胜利。无
罪乃至坐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
利是六通利。不同世间胜生有罪。又无边无
间乃至菩提非如世间唯自利益。常能现作
有情义利故如胜生能。馀五亦尔。佛智无量
能了二空名大。馀不能测名为甚深。此十能
满名到彼岸。是波罗蜜义。善法名行不善名
非行。此即是因。俱不执著即不执著是波罗
蜜义。生死有漏果涅槃无漏果。生死过失涅
槃功德。于生死过失正觉。于涅槃功德正观。
或是正觉观俱通二处。是彼岸义。愚人乐生
死智人乐涅槃。平等利益悲心不损名摄受。
能得说示七圣财宝为智人。能得说示施戒
忍勤定智方便为世间。法为智人财为愚人。
现者说示或通为二说令学故。此是所示。或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9b 页 T39-0259.png
可。珍宝即依胜定现七宝等施诸众生。无碍
四无碍。解脱八解脱。由八解脱能引神通等
得四无碍等。智慧满足此能为说。是波罗蜜
义。法界众生界即五无量之二种也。影显于
馀能正了知。施等即前五度及智即后五度。
皆能修习至不退转即第十地至行彼岸。无
生法忍三无生忍。如前已释。初地创得。八地
相续得。能令满足者得至佛地。上二自利满。
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就者是利他彼
岸。十力降天魔无畏降外道不共法降二乘。
此三胜故例馀功德亦皆成满。是菩提波罗
蜜智德也。生死涅槃了无二相如所通达真
如无别。彼岸断德也。不如二乘以法执心见
有二相。济度一切是恩德。由具无畏外道诸
难释令降伏。能破邪彼岸。能转十二妙行法
轮是显正彼岸。十二妙行者四谛三转。且依
苦谛见道示相修道劝修无学作證。生无漏
慧名为法眼。各于去来今断彼愚故一刹那
智义分断三。即如次名智明觉也。计馀三谛
各有十二。应成四十八种行相。以相似故总
名十二妙行法轮。广此法轮如法华疏。能于
一切无著无染著。无所见无滞碍。无患累舍
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
永舍二种生死之患累也。

经。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
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善男
子。二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
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
萨悉见。善男子。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59c 页 T39-0259.png
甲仗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摧伏菩萨悉见。善男
子。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华悉
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善男子。五地菩萨
是相先现。有妙宝女众宝璎珞周遍严身首冠
名华以为其饰菩萨悉见。善男子。六地菩萨是
相先现。七宝华池有四阶道金砂遍布清净无
秽八功德水皆悉盈满嗢钵罗华拘物头华芬
陀利华随处庄严于华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
比菩萨悉见。善男子。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
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
无有损伤亦无恐怖菩萨悉见。善男子。八地菩
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
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善男子。九地菩萨
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
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善男子。十
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
光悉皆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
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已下答中第三
大段證地。由前发心久修胜行得至證地故。
于中分五。一得地相。二释地名。三明地障碍。
四地所修行。五明地修习。此得地相。谓初證
时所得之相。若无性摄论第七于十地中通
得四相。论云。得此诸地云何可见。此问由四
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
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
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
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释云。深信解者
于地教决定印可真实如是。十种正行者即
十法行。谓供养。书写。施他。听。披读。受。持及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0a 页 T39-0260.png
开演。讽诵。及思修。得通达者谓于初地达法
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者若于初地正通达
时速能通达后一切地。此种类故如有颂言。
如竹破初节馀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
疾当成。到究竟者谓地地中果分成满或最
后满。果分成满望前为果在因名分。或最后
满者即成佛果。果究竟故。或第十地因究竟
故称最后满。若准大庄严论第十三云。入地
菩萨地地皆有十相。何者为十。一明信。二无
劣。三无怯。四无待。五通达。六平等。七离偏。
八离著。九知方便。十圣众生。明信者于自地
得明。于诸法中除无知故于他地得信。于后
诸地愿乐故。无劣者闻深妙法不惊怖故。无
怯者难行行极勇猛故。无待者起自地行不
待教故。通达者他地方便皆能起故。平等者
普于众生同自心故。离偏者耳闻毁誉无高
下故。离著者得轮王等位无爱染故。知方便
者知诸法不可得为佛上方便故。圣众生者
诸佛徒众恒在生故。此等十相地地皆具。亦
有得度相。广如彼明。彼二文约内證相。诸地
之通相。此经约外得。诸地之别相。由行十度
外得此相。十地现相即为十段。分别可知。问。
此等相在何处。答。各各将入自地时得。云先
现故。又解。各各初入地时得。而云先现者更
有多相。此等先现故不可在地前。云初地等
菩萨是相先现故。表于初地能行一切施度。
外遍大千现种种宝藏。能遂所求故无不盈
满。菩萨皆见者自上菩萨得见此相。非下得
见。馀皆准知。于第二地表證平等理具持净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0b 页 T39-0260.png
戒净十业道故现妙色净宝严具。于第三地
表行三忍有勇健相。被甲降怨。于第四地表
行四正勤七净九净妙华散地。七净者戒净.
心净.见净.度疑净.道非道智见净.行智见净.
行断智见净也。九净者加无缘寂灭净净国
土净。于第五地表行禅定离诸硬强有宝女
现。禅定能生解脱遍处等璎珞严身。行七觉
分故首冠名华。于第六地文义有八。一表行
智度。智有七种。法智.类智.世俗智.神通智.
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故现
七宝华从起故宝华依池。二即法类智依观
四谛悟缘起理。有四阶道。或依智分加行无
间解脱胜进为四阶道。三證如理起金砂遍
布。四离粗相障清净无秽。五得八解脱或八
道支或八种智现八功德水。一净。二轻。三冷。
四耎。五甘。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饮不伤
肠六四智因现四色华。青黄赤白。七游法苑
乐。八證无为凉。于第七地表行善巧拔济众
生。于菩萨前应堕恶趣。能令当不堕现不受
恶报。故无有损伤。离现当怖。如首楞严经。
菩萨性是首楞严三昧。能息诸苦拔三毒箭
等。于第八地表行二愿或无相智任运现前
得相土二自在故。于身两边师子卫护。能令
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一切兽怖。于第九地表
行力度如彼轮王有大势力。四辨利生故无
量亿众围绕供养。以四无量荫生如盖。离染
故自行七圣财或众生缘慈等众宝庄严。于
第十地表灌顶位将成正觉。于菩萨身有如
来相现。一现身。二现光。三现众梵。四现转法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0c 页 T39-0260.png
轮。此于自身不由作意有佛身相等。若准菩
萨求梦经。于其地地各梦诸相。八地已上菩
萨无睡如何有梦。此约所见观如梦幻。今此
亦尔。虽不作意如梦自身现佛事等。非约外
见。初地已上刹那恒得见诸佛故。或此外睹
如来相现。刹那所见彼佛为现。此约自见。

经。善男子云何初地名为欢喜。

赞曰。第二释
地名。成唯识第九。摄论第九。大庄严十三。解
深密经。瑜伽。决择等皆广释名。大意皆同。复
少差别。广略互显。繁不具引。十地不同分为
十段。初地分三谓徵释结。馀九各二但有释
结。准此初徵应言云何初地等名为欢喜等。
略其等字。

经。谓初證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于
大事用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是故最
初名为欢喜。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是
故二地名为无垢。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
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是故三地
名为明地。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行
觉品。是故四地名为焰地。修行方便胜智自在
极难得故见修烦恼难伏能伏是故五地名为
难胜。行法相续了了显现无相思惟皆悉现前。
是故六地名为现前。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
三昧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有障碍。是故七地
名为远行。无相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
令动。是故八地名为不动。说一切法种种差别
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是故
九地名为善慧。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
遍满覆一切故。是故第十名为法云。

赞曰。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1a 页 T39-0261.png
释有二义。一自利。二利他。得出世心即二空
智与心相应名出世心。是邻近释。昔未得今
始得释初得言。此自利。于大事用如愿成就
者谓利他用。故大庄严论云。一见真如谓见
自利。昔曾未见今时始见。去菩提近故。二见
利物谓见利他。一一刹那能成就百众生故
此能成就百类有情。准知菩萨以利众生为
大事用。如十地经论.瑜伽四十七.唯识等皆
说。初地得十百门。一净信出家。一刹那顷證
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于诸佛国见百如来。
三于彼变化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动百
世界。四身亦能往放光令见。五化为百类。六
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欲留命能住百劫。
八于前后际能知百劫。九于蕴界等百法明
门能正思择。十化百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
属。或总十百为大事用。生极喜乐释欢喜言。
通前二处。结文可知。馀九文显。亦不牒科。皆
准初知。于二地中离于二垢。一诸微结垢起
异乘心。二诸犯戒垢误犯三业故大庄严论
云。于二地中出二种垢。一出犯戒垢。即此犯
戒过失。二出起异乘心垢。即诸微细垢。离二
垢故名离垢。此云皆得清净。即离垢义。言无
量智慧谓闻思修三慧无量。从定所发自明
明他。大庄严论云。由能以法自明明他故名
明他名三昧光明。不为外道邪魔摧伏名不
倾动。又除障故名不倾动。即彼三慧以定总
持之所发故。即定总持名为根本故。唯识论
第九云。成就胜定本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
光故。前已说慧是三昧光明。故下但云总持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1b 页 T39-0261.png
为本。结文可知。第四地中修菩提分。智慧之
火焰能烧微细烦恼现行等障薪故。庄严论
云。于四地中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
二障为薪自性。更增胜智光明觉品。即是菩
提分法转更增胜。第五地中真俗二智行相
互违合令相应。俱时而起名修行方便胜智
自在。复能除彼害伴随眠远随现行名为难
伏。虽分别见等见道已除俱生身见四地已
断。至此地中复除害伴。此不与我见俱。别
起贪瞋等亦通见修断。就总尽说云见修烦
恼难伏能伏。非分别惑此地方伏。此道智障
以烦恼名说。据害伴俱所知障品伏不起说。
非诸俱生此皆能伏。羸劣睡眠六七地伏。又
依六说。非第七俱。第七俱者八地已去犹现
行故。故解深密云。八地已上唯有所依所知
障在。第六一向恒在观中不可起惑。又断所
知能依惑障。亦毕竟伏。唯识论等据二身见
说见修惑四地除。此经据贪等故说五地伏
见修惑。各依一义互不相违。问。准诸处说初
地已上一切烦恼能伏顿尽由故意生。云何
我见等四地能伏害伴随眠五地能伏。答。若
据能伏初地即能犹故意起。今依永伏故意
不能令起。此由断彼所依所知故与差别。此
中二难。一能合二智难。二能伏烦恼难。此地
俱得故名难胜。又大庄严论有二难退。一勤
化众生心无恼难。二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
意二难退者退谓舍。极难舍退。此地菩萨能
退二难。于难得胜故名难胜。此意即能退难
退义。同难伏能伏。彼论约利他难得胜。此经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1c 页 T39-0261.png
据自利难得胜。各据一义各不相违。或可。此
中修行方便极难得故。即彼二难胜智自在
极难得故。即馀所合真俗二智。一极难得故
通于二处即皆摄尽。第六地中恒观十二因
缘道理相续不断名行法相续。智常正观名
为了了。此为加行复能引起无分别智名无
相思惟。思惟即正智皆悉现前故。成唯识论
云。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恒观在前。
依大庄严云。于六地中依波若力能不住生
死涅槃。二法恒现前。亦此无相思惟中摄无
生死涅槃二种相故。问。准馀处文于五地中
已无涅槃生死二相證得无住。何故大庄严
论说在六地。答。馀约暂能说在五地。此约
多续说在六地。唯识论等云。于六地中无相
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中于无相理长时相
续。能以真智观无细生灭二。无相思惟即无
分别智。此中应云于无相理无漏无间思惟。
简第六地有相间故。以经多时方至此地故。
解深密经云。能远證入无间无缺无相作意。
解脱谓八解脱。三昧谓三三昧即无相思惟
无相解脱三昧。俱远修行至功用后边故。唯
识论云。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
道故。初三地修相同世间行施戒修。四五六
地修于道品。四谛缘起相同二乘。以出离彼
故名远修行。离细相现行障故名清净无障。
第八地中于无相观任运起故名无相思惟。
修得自在纯无漏观无烦恼动云诸烦恼行不
能令动。即二不动。一相用不动相即有无相。
用即功用。二烦恼不动故。唯识云。无分别智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2a 页 T39-0262.png
任运现前。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大庄严论但
不为相及功用动无不为烦恼动。彼略说故
第九地中任运能得。四无碍智说一切法。总
通四辨俱得名说。以种种名言差别说。以种
种义差别说。以种种音声差别说。以种种辨
才差别说。由任运故皆得自在。离二愚障故
云无患累。复能令自他一智慧二自在三四
辩皆得增长。故名善慧。又四辩才能说除疑
名为善慧。于第十地所得法身如大虚空。以
大智慧如云遍空即智充满法身。又犹如云。
法即如云。能覆一切故。复说妙法如云下雨。
即法之云。法通法身及所说法。依大庄严论
云。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因遍
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
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一一好一一毛
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可化众生。由
能如云雨法雨故名法云地。此即阿赖耶识
如空。无漏闻熏习如云。此意阿梨耶能广含
藏如空。种能生现如云下雨。以定总持所有
熏习摄馀熏习。起现行时复能说法。唯前言
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故。
以定及总持摄闻熏习。准下云以此闻熏习
云即说彼二所有熏习。不尔如何前云遍阿
梨耶识中。若瑜伽论.解深密等亦以。粗重如
空遍于一切。此智如云遍能隐覆如空粗重
故。成唯识论云。大法智云含诸德水蔽如空
粗重充满法身故。空有三义。一法身如空以
遍净故。二阿梨如空以遍含一切种故。三粗
重如空遍一切故。云有三。一闻熏习如云。二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2b 页 T39-0262.png
智慧如云。三慈悲如云。即十地经云。自从愿
力起大慈悲云。据自利及决择增说智慧云。
据利他覆荫即说慈悲。此二据现行说。若据
当能雨功德法二种子如云。同无著般若论。
未来如云故皆不相违。问。此之十地即十三
住中十住。住地二名有何差别。答。准大庄严
论一释无别故。彼论云。十一住者即十一地。
住者名地。既住者名地。明知无差。一解。地住
名别。彼论自问云。何名地。偈言为集诸善根
乐住故说住。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准释
初二句释住名。后二句释地名。云诸菩萨为
成就种种善根。于一切时乐住一切地。是故
诸地说名为住。步弥耶名为地。步者数数义。
弥者实数义。耶者无畏义。欲进上地数数断
障碍数数得功德。是数数义。地以十数为量。
一一地中知断尔所障碍知得尔所功德。知
此不虚是实数义。上地是无畏处。诸菩萨畏
于自地中退失自他利功德进求上地。是名
无畏义。以三义故名地。

经。善男子执著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
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初地。

赞曰。此第三明
地障。因明十一地障。前问菩提。通佛果故。今
亦明佛地之障。此十一障即十一段此初。即
异生性障。文分为三。一牒请机。二出障体。三
辨所障。馀十障文各有二。除所告机。有相我
法即二执之境。相谓相状。能执之心当情相
状即同唯识论。云起自心相。或即体相。执著
即能执之心。此执著我法皆悉有体。设执法
无还执有无相。是故经云不应住法亦不住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2c 页 T39-0262.png
非法。非法者是无法也。若执我无亦是法执。
二执是慧俱无明。强名为无明。是邻近释。怖
畏生死恶趣无明者此恶趣言非唯三恶道通
八难故。但分别所起不善业及所感果并所
知障所发业果亦是此摄。毁责之名总云恶
趣。由是此经云生死恶趣非唯三途。言怖畏
者即此恶趣是所怖畏名为怖畏。此无明发
无明品故名为无明。又唯识论云。或说彼利
钝障品俱起二愚。二执无明意说利品。恶趣
无明意说钝品。俱起无明名恶趣者亦毁责
名。或见等迷理不发恶业。钝品迷事故发恶
业。从果为名名恶趣杂染愚。愚是本故并依
主释。问。唯识论云。一执著我法愚。即是此中
异生性障。且异生性障不相应假。依种分位
非即种体。云何二执即异生性。答言。异生性
虽实通依。与现本识同地能生分别二障种
子上立。从能依法以立障名。或即异生性从
所依执种名执著我法愚。体不即愚。愚品名
愚。如前所引。问。初地能断分别二执。彼唯识
论等何不即以二执自体立于障名。或从能
所依以立障名耶。答。异生性灭即二执断。又
异生名简异于圣。得圣断彼显故立名。问。入
于初地既断二障。云何摄论云十无明是不
染污分别我执是染污故。答。世亲摄论彼中
解云。虽断二障二乘亦能断烦恼障。是共德
故意约不共所知障说名不染污。又解。彼说
不染约修道断离十障外说十无明显立十
地。成唯识论天亲摄论俱有二解。二十二愚
所明体性与瑜伽七十八等同。又准馀文皆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3a 页 T39-0263.png
于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此略不言粗重。
成唯识论有其二释。论云。彼粗重言显彼二
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无堪任性者瑜伽五
十八云。谓第八识中不安稳性等。唯识论云。
如入二定说断苦根。所断善根虽非现种而
名粗重。此亦应尔。愚及粗重馀之十种皆准
此知。解异生性及其粗重广如成唯识义灯
所说。

经。微细学处护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此
二无明障于二地。

即邪行障是所知障。俱
生一分能令菩萨误犯三业。初地已上性戒
成就必不故犯性。误有所犯初地未断。入二
地断。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是彼误犯所起三
业。唯识论云。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
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
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
细误犯愚。即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
即彼所起误犯三业。能起三业不但无明。所
起三业亦非是愚。愚相应愚所起愚品类总
名愚。成唯识又云。或唯起业不了业愚。此意
但取能起能迷迷三业之愚。亦并依主释。问。
成唯识论第八云。所知障不能发业云何复
云能发三业。答。约不能发招趣生异熟果业
云不发业。若不能招所有三业此所知障非
不能发故。佛地论出二体俱云谓所发业并
所得果。果是等流增上二果故不相违。

经。未得令得爱著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此
二无明障于三地。

即闇钝障。未得今得即
是无漏胜定。通色无色及胜修慧。二地中无。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3b 页 T39-0263.png
入三地时能断彼障。体即欲界贪俱所知障
云未得今得。能障殊胜总持。总持有四。谓法
义.咒.得菩萨忍。入三地时能断彼障。总持念
慧为性。今说。初二由入三地能断定障。得胜
定发胜修慧。断总持障得胜总持。发得闻思
二种胜慧故。成唯识云。由斯三地说断二愚
及彼粗重。一欲贪愚。即障胜定及修慧者。二
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即障总持闻思慧者。此
由欲贪性为散乱。此所知障与欲贪俱名为
欲贪故障胜定及于修慧。若障总持及闻思
慧是别所知。非即所障。义分为二。又闻思与
闻持相近故偏说之。非不障修慧各从增
说。

经。味著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此
二无明障于四地。

即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
即胜定。味著是爱喜悦是受。即领受下劣定
障修胜定故为胜障。馀多说贪。此经兼受即
正障体。贪缘此受所领受定故俱名障。或此
喜悦即是定爱。微妙净法是菩提。法爱即乐
也。体即是贪。此二无明是彼二贪相应无明
故。成唯识论云。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
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亦依主
释。此之二障四地能断。由于四地作菩提分
法观故。故唯识论云。菩提分法特违彼故。此
中言定亦兼于慧。言菩提分法亦有教法及
馀胜法并胜智慧。于第三地虽證胜定及胜
教等。犹生爱著未能得作菩提分观。故入四
地中作菩提分观。特违于彼故入四地能断
彼二。广如成唯识论。问。如何特违。答。由四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3c 页 T39-0263.png
地中修菩提分法。初作四念住观一切法皆
无我故。故特违彼我执故除微细烦恼现行
障。此障即是俱生身见。定法爱等诸相应惑
及随烦恼复作坏缘法念处观故。特违彼定
法爱等。又前三地创得胜定及胜教法故有
爱著。此四地中更得胜法故能除彼。又能證
得无摄受如能特违彼。问。馀处初无明等皆
即障名。何故等至爱不即障名耶。答。应知此
中十障无明更互影显。如初障等但说我法
等。据实通馀惑。然四地等障显不但一法。即
总云微细烦恼等。据别胜障即应云我见及
二爱。约通故总说。二十二无明多约别说故。
此定爱等不即十障名。影馀应尔。

经。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此二无明障
于五地。

即欲背生死愚。希趣涅槃者即欣
涅槃愚。不能了生死涅槃真体无别故故有
欣厌。此即于下乘般涅槃障又作胜菩提分
观。未能證得无差别如为五地障。前后说障
皆准此知。由于五地作四谛观真俗二智合
令双行。由能證得无差别如能證之智名无
差别道。故成唯识论云。彼障五地。无差别道
入五地时便能永断故能除彼。

经。观行流转无明粗相现前无明此二无明障
于六地。

观行流转即缘苦集无明粗相现
前。即观灭道净相。此即粗相现行障。以五地
中观四谛故。虽亦作无相多时作有相观障
于六地多无相观。故入六地能断此障。

经。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此
二无明障于七地。

即细相现行障。微细诸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4a 页 T39-0264.png
相即细生相。作意欣乐无相即观细灭相。由
于六地作缘起观见有生灭。彼障七地妙无
相道。未能即空起有胜行。故入七地除。

经。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此二无
明障于八地。

即无相中作加行障。于第七
地虽能长时作无相观。能加功用方得。长时
有加行愚。由愚未断故起加行。无相观中不
得自在。执相者即于七地虽现相土有执相
种。于现相土亦不自在。不自在言通于无相。
又有四自在谓相土智业。于八地中得相土
二。九地得智十地得业。相即随欲现金银等
类。类宽也。土即随欲现。或大小土狭于相故。
今言相即得摄土。故入八地能断彼障。问。入
八地已无相自在。何故耽寂不欲利生。答。言
自在者约无功用任运能起自利而说。不约
利他故不相违。

经。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量未得善巧无
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九地。

即利他中不欲行障。所说义义无碍解。及
名句文法无碍解。于此二中未得自在云未得
善巧。于词者诸方音声。故成唯识论云。法缘
名等词缘于声。故词是声。辩才者即七辩才。
于现音声及七辩才不自在故名不随意。由
第八地于利他中不欲行故。未能除此四无
碍愚。故入九地即能永断。

经。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微细秘密未
能悟解事业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十地。

则于
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五种神通过于二乘及
前菩萨。又能广利得自在故名大神通。变谓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4b 页 T39-0264.png
转换现谓化现。无而忽有。微细秘密有大法
智云及所含藏。细者妙也。即是微妙。由离障
故极难得故。难解称秘密。未能悟解则无明。
事业者利生事业于第九地无明障此。故入
第十即能永断。

经。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细烦恼粗
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佛地。

即第十一障空有
理事名一切境。妙观察智观如罗谷。此即由
有细所知障通现及种。通七识俱所熏成种。
亦由第七现行法执不得分明。极细烦恼粗
重者则细烦恼种子。亦通第七识。烦恼现行
入八地。时毕已不起。若其种子第十地未断
故障佛地。在金刚定无间道除。非同于馀入
地方断。此经约二十二无明辨障差别。亦即
摄十一障总即名障别即名愚。此摄十一障
二十二愚。诸教不同烦不具述。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行施波罗蜜
于第二地行戒波罗蜜于第三地行忍波罗蜜
于第四地行勤波罗蜜于第五地行定波罗蜜
于第六地行慧波罗蜜于第七地行方便胜智
波罗蜜于第八地行愿波罗蜜于第九地行力
波罗蜜于第十地行智波罗蜜。

赞曰。第四
地所修法。文段可知。问。菩萨地前尚行六度。
及十地论等云。第二劫一行中行一切行。于
第三劫一切行中行一切行。即皆具修。何故
此文地各行一。答。据实如是。言于十地各行
一者约增而说。无性摄论云。一一地中具修
十种。不应定说此地修此。由增胜言无此过
失。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4c 页 T39-0264.png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摄受能生妙宝
三摩地。第二发心摄受能生可爱乐三摩地。第
三发心摄受能生难动三摩地。第四发心摄受
能生不退转三摩地。第五发心摄受能生宝华
三摩地。第六发心摄受能生日圆光燄三摩地。
第七发心摄受能生一切愿如意成就三摩地。
第八发心摄受能生现前證住三摩地。第九发
心摄受能生智藏三摩地。第十发心摄受能生
勇进三摩地。

赞曰。第五明修行。此意十地
各行一度如何修习。谓要定慧两法双修故。
无性摄论云。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由五相修。如彼广辨。然诸处说修多少差别。
各各不同不能具引。何故但说止观二门而
为修耶。答。无性释云。谓能对治诸散动故得
能对治诸颠倒慧。于地地中修行此二。然今
此经但说止品。以定能引无相正智是智足
故。然约十地别别修定。与彼诸文互相影显。
文段分三。初举能修之人。次明所修定。后即
总结。由定起施名妙宝等持。三者是等。摩地
云持。平等持心令住于境。旧音讹故名为三
昧。定能起戒名可爱乐等持。由持戒者众所
乐见。或从无漏道共戒说定能起忍者难动
等持。定发精进名不退等持。由定能为功德
胜因名宝华等持。定能发智名曰圆光焰等
持。定能发生方便善巧名一切愿如意成就。
定能发智任运能證无相妙理名现前證。定
发四辨名为智藏。定发神通广大事业名为
勇进。

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心。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5a 页 T39-0265.png
曰。总结。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此初地得陀罗尼名
依功德力尔时世尊即说咒曰。

怛侄他 晡
𠷈你曼奴喇剃 独虎独虎独虎 耶跋苏利
瑜 阿婆婆萨底(丁里)耶跋旃达啰 调怛底
 多跋达洛叉漫 惮荼钵哩诃㘕 矩噜莎(引)
(引)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一恒河沙数诸
佛所说为护初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
咒者得脱一切怖畏所谓虎狼师子恶兽之类
一切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
五障不忘念初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二
地得陀罗尼名善安乐住。

怛侄他 嗢篅(入声
下同)里质里质里 嗢篅罗篅罗(引) 喃缮睹缮
睹 嗢篅里虎噜虎噜 莎诃

善男子此陀
罗尼是过二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二地菩
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
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
不忘念二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三地得
陀罗尼名难胜力。

怛侄他 惮宅枳般宅枳
 羯喇㨖 高喇㨖 鸡由哩惮㨖里 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三恒河沙数诸佛所
说为护三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
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
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三地善男子菩萨摩诃
萨于第四地得陀罗尼名大利益。

怛侄他
 室哩室哩 陀弭你陀弭你 陀哩陀哩你
 室利室哩你 毗舍罗波始波始娜 𠰢陀弭
帝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四恒河沙数
诸佛所说为护四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5b 页 T39-0265.png
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
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四地善男子菩
萨摩诃萨于第五地得陀罗尼名种种功德庄
严。

怛侄他 诃哩诃哩你 遮哩遮哩你羯
喇摩(引)

你僧羯喇摩(引) 你三婆山你瞻跋你悉耽婆
你谟汉你 碎阎步陛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
尼是过五恒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五地菩萨摩
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
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
障不忘念五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六地
得陀罗尼名圆满智。

怛侄他 毗徙哩毗徙
哩 摩哩你迦里迦里 毗度汉底 噜噜噜
噜 主噜主噜 杜噜婆杜噜婆 舍舍设者
婆哩洒 莎(入)悉底萨婆萨埵喃 悉甸睹
 曼怛啰钵陀你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
六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六地菩萨摩诃萨
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
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
忘念六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七地得陀
罗尼名法胜行。

怛侄他 勺诃(上) 勺诃(引)
噜 勺诃勺诃勺诃噜 鞞陆枳鞞陆枳 阿
蜜栗多唬汉你 勃里山你 鞞噜敕枳婆噜
伐底 鞞提呬枳 频陀鞞哩你 阿蜜哩底
枳 薄虎主愈 薄虎主愈莎诃

善男子此
陀罗尼是过七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七地
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
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
障不忘念七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八地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5c 页 T39-0265.png
得陀罗尼名无尽藏。

怛侄他 室哩室哩室
哩你 蜜底蜜底 羯哩羯哩 醯噜醯噜
 主噜主噜 畔陀弭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
是过八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八地菩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
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
念八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九地得陀罗
尼名无量门。

怛侄他 诃哩旃茶哩枳 俱
蓝婆喇体 睹剌死 拔吒拔吒死 室哩室
哩 迦室哩迦 必室哩莎悉底 萨婆萨埵
喃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九恒河沙数
诸佛所说为护九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
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
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九地善男子菩
萨摩诃萨于第十地得陀罗尼名破金刚山。

怛侄他 悉提(去) 苏悉提(去)谟折你木察你
 毗木底庵末丽 毗末丽涅末丽 忙揭丽
 呬㘓若 揭鞞 曷喇怛娜揭鞞 三曼多跋
侄囇 萨婆頞他娑惮你 摩捺斯莫诃摩捺
斯 頞步底 頞窒步底 阿喇誓毗喇誓
 頞主底庵蜜栗底 阿喇誓 毗喇誓 跋㘕
谜 跋啰甜 么莎 囇晡喇你晡喇娜 曼
奴喇剃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灌顶吉祥句
是过十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十地菩萨故
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
人非人等怨贼灾横一切毒害皆悉除灭解脱
五障不忘念十地。

赞曰。答第一问中有四。
此即第四得护有二。初得护后领赞。此初也。
十地不同即为十段。一一段中各分为四。一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6a 页 T39-0266.png
标能护名。二正说神咒。三叹法胜。多佛说故。
四明护益。四总持中是咒总持。由行施得名
为功德。馀名准行例此可知。叹胜中有二。初
叹次所护地。护益有二。一无难。二不退。若有
诵持此下是无五难。初标次列后结。五难者
一恶兽。二恶鬼。三怨贼。四水火等灾横。五三
七苦等。及结文段可知。不忘者第二能令不
退。馀九准知。第二总持名善安乐住。由持戒
故得名善安乐住。由行忍故得名难胜力。由
行精进善成办故得名大利益。由修定力引
诸功德得名种种功德庄严。由行智故得名
圆满智。由行方便善巧故得名法胜行。由行
十无尽愿故得名无尽藏。由得四辩广利生
故得名无量门。由智能破如金刚障故得总
持名破金刚山。馀九如次。配释所得总持之
名。馀文同故更不科释。

经。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燄菩萨闻佛说此不可
思议陀罗尼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得护中第二领
赞。文分为三。初领所说法。次顶礼虔恭即欢
赞仪。后申言赞叹。此初二文。表能修行故。从
坐起作吉祥兆故袒右肩。表能證位故膝著
地。智冥所说故合掌。既闻妙法知说者胜故
加恭敬。表敬之极以顶礼足。

经。以颂赞佛敬礼无譬喻甚深无相法。


曰。后申言赞叹。总有十颂分之为二。初半颂
赞所闻法。馀九颂半赞佛。此初也。法为佛师
故先赞法。佛能起说是教之主故。次赞佛。起
慇净心策殊胜业。虔诚顶拜名为敬礼。梵男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6b 页 T39-0266.png
声呼云伴谈。女声呼云伴底。此云敬礼讹云
和南。法体殊胜非喻所喻云无譬喻。唯佛究
了称甚深。如法华经论。甚深有五。一义甚深
真如义用。二体甚深即如自性。三内證甚深
唯无分别智方能契證。四依止甚深与恒沙
德为所依故。五无上甚深即无馀无住。无相
者无空有相等二相。或无生灭等十相。

经。众生失正知唯佛能济度。

赞曰。下赞佛。
初半颂总后九颂别。此总。佛三德中恩利生
胜故偏标举。以影智断。正知谓正智。凡无
正智广造邪业沈轮生死。佛具二智唯独能
济。虽菩萨等亦能度生。由依佛故推功归佛。

经。如来明慧眼不见一法相复以正法眼普照
不思议不生于一法亦不灭一法。

赞曰。下
别赞佛。初二颂赞报身智德。次二颂赞法身
断德。馀五颂赞化身恩德。初中初赞因德。次
赞果德。赞因中初半颂赞慧眼。次一颂叹法
眼。慧眼照空第一义谛。掌珍论引经云。曼
殊室利慧眼无所观不观有为无为。所以者
何。非慧眼境故。法眼照有遍于真俗。非不见
真如而能了诸法无著。般若论释意亦尔。故
先赞慧眼。无分别故不见一法相。非无诸法。
缘于教法及众根性名为法眼。无不解了名
为普照。非馀所测名不思议。称境而知不妄
见增生一法。亦不妄见减灭一法。处中而知
依他生灭。遍计真如并无生灭。今不见彼后
二生灭。非无生灭之依他性。

经。由斯平等见得至无上处。

赞曰。明果也。
由谓因由。因修二眼得圆满故能平等见。得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6c 页 T39-0266.png
者无间道。至者解脱道。或翻于上。得者證义。
断惑證灭心故。无上处者即大菩提。不说肉
天眼。无记法故。但是业果及定果故所以不
说。在佛身中名为佛眼。今此赞因故略佛
眼。

经。不坏于生死亦不住涅槃不著于二边是故
證圆寂。

赞曰。下二行赞断德。初一行无住
涅槃。后一行赞无馀。亦大涅槃正是法身。坏
者断也。不同二乘永断生死灭边亦不乐住
涅槃为有边。即空有俱不著。离于此二边。是
故能證无住涅槃。涅槃梵语不正。正应云波
利眤缚喃。此云圆寂。名如前释。此通因位未
名最清净。

经。于净不净品世尊知一味由不分别故获得
最清净。

赞曰。无馀大涅槃。即正明法身。净
不净性体即真如名为一味。由无分别智證
斯一味。正涅槃因故能获得极清净最无上
法身。无馀圆寂名最清净。出过因位唯佛得
故。无住通因。虽是清净障未尽故未最清
净。

经。世尊无边身不说于一字令诸弟子众法雨
皆充满。

赞曰。下恩德分四。一行现身说法
德。一行观生常利德。二行应机差别德。后一
行总结无差别。初也。他受变化随机感现。其
形无量云无边。或现大身。量难测故名无边
身。离遍计故真理无故不独说一字。故云不
说于一字。然由因缘识变之力令众闻法皆
得充满。如末尼珠随求雨宝。亦如天鼓应念
出声故。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7a 页 T39-0267.png

经。佛观众生相一切种皆无然于苦恼者常兴
于救护。

赞曰。观生常利德。平等观生怨亲
利钝好丑自他。依法界等此一切种相皆无
故。大悲不舍即空观有。故于苦等常与救护。

经。苦乐常无常有我无我等不一亦不异不生
亦不灭如是众多义随说有差别。

赞曰。应
机差别德。初一颂半应机别。次一句喻显。后
一句佛知。初也。苦乐常无常我无我一异生
灭举此五对。于是众多真理虽无随机说别。

经。譬如空谷响唯佛能了知。

赞曰。举喻。及
佛能了。譬如虚谷本无音声随响缘别出种
种声。馀不能了唯佛能知。

经。法界无分别是故无异乘为度众生故分别
说有三。

赞曰。总结无差。虽初差别终至一
乘于真法界亦无三乘之差别相。文显可知。

经。尔时大自在梵天王亦从座起偏袒右肩右
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品中第
三大段大梵赞扬。于中有二。初梵王赞劝。后
如来印诚。初赞叹也。于中文三。初赞仪次正
赞后劝持。此初也。大自在梵王者第四静虑
王。即第十地菩萨。十地经云。现报利益受佛
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

经。而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王经希有难
量初中后善文义究竟皆能成就一切佛法。

赞曰。正赞瑜伽八十三说有十句。此初别说
五句。后皆能成下总说馀五句。或皆能成就
下但第十句。梵行之相影摄中间。八十三云。
言初善者谓于闻持生欢喜故。中善者谓修
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后善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7b 页 T39-0267.png
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
后边故。此意谓。修行时是有学位。后善中谓
极究竟等是最后无间道位。及一切究竟等
是最后解脱道。离垢因果究竟故。言文义究
竟故。文究竟谓其文巧。即善縎缀名身等故。
其义究竟者即其释妙也。谓能引发利益安
乐故。六无杂七圆满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
之相。总是一切皆成中摄。

经。若受持者是人则为报诸佛恩。

赞曰。劝
持也。如法华经第二叙佛恩深无能得报。嘱
累品云唯受持经即为报恩。此亦如是。

经。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赞曰。第
二如来印诚有二。初印后诚。初也。

经。善男子若得听闻是经典者皆不退于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诚也。有二。初能听
闻者不退菩提。后听受者灭障胜进。初中有
五。一标。二徵。三顺释。四重徵。五反显。此即
标也。

经。何以故。

徵也可知。

经。善男子是能成熟不退地菩萨殊胜善根是
第一法印是众经王故应听闻受持读诵。


曰。顺释有二。初释后劝。有三所以。能听闻者
不退菩提。一是能就不退善根。即是未熟能
熟。二是第一法印即是先熟印令不退。三是
诸经王故。应下劝。

经。何以故。

重徵也。

经。善男子若一切众生未种善根未成熟善根
未亲近诸佛者不能听闻是微妙法。

赞曰。
反显也。三义反显。一未种善根。二种而未熟。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7c 页 T39-0267.png
三未亲近诸佛。此之三人不能听闻。故知能
听闻者具前三缘。所以闻经得至不退。

经。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听受者一切罪障皆悉
除灭得最清净。

赞曰。灭障胜进有三。一灭
三障。二近善友。三得胜法。此初也。一灭罪。
二得净。得净即是罪灭福生。或先破戒还令
清净。

经。常得见佛不离诸佛及善知识胜行之人。

赞曰。近善友。胜行之人即诸菩萨。

经。恒闻妙法住不退地。

赞曰。得胜法有四。
初得闻胜法。二得至胜位。三得胜总持。四得
法胜用。此初二也。

经。获得如是胜陀罗尼门。

赞曰。得胜总持
法。初总标后别示。初也。四陀罗尼中。是能
得不退陀罗尼證法性故无尽。得不退故无
减。

经。所谓无尽无减海印出妙功德陀罗尼无尽
无减通达众生意行言语陀罗尼无尽无减。

赞曰。别示此十总持。或通十地一一皆得。或
随十地如次得一。如前三摩地。初地行施能
得。应时如大海潮终不失时。證平等如而为
印故。依陀罗尼出生布施胜妙功德。复能发
生后后胜德无尽无减。或證理所得。或十无
尽句所摄故无尽无减。下皆准释。于第二地
除不了业愚得此总持故能通达自他三业。
意行言三如次即意身语三业。或意行即八
万四千心行。此识机言语。即约解一切众生
语言。

经。日圆无垢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满月相光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8a 页 T39-0268.png
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第三地由离闇钝愚获
此总持。能发殊胜妙定三明故。如日圆。自离
障云无垢。破他闇云相光。四地能离微细障。
故精进殊胜由如月轮初微至圆满。能除已
生未生之我见执能生未生。能长已生一切
善法故。如月光能作清凉能开长莲华。

经。能伏诸惑演功德流陀罗尼无尽无减破金
刚山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于五地得谛相应
增上慧故。能伏害伴贪等烦恼总名降伏诸
惑。修定胜故得胜静虑演功德流。流谓八解
脱。故华严经云。八解脱法流净妙水。或得胜
定能演说定一切功德。由第六地习于般若。
能破愚痴障日之金刚大山。

经。说不可说义因缘藏陀罗尼无尽无减通达
实语法则音声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七地中
多住无相。以方便善巧说不可说无相之义
亦不坏假名因缘法藏。由第八地得无相功
用智。以大愿力能通达实语为生法则。音声
即语。

经。虚空无垢心行印陀罗尼无尽无减无边佛
身皆能显现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第九地得
四辨自在如空除利他障故无垢。所说法义
能为众生心行胜印。胜印印已决得胜益。由
第十地得大智云充满法界。尽无边界生所
愿身皆能显现。皆因总持得。皆从所得立总
持名。即从果为名。依主释也。

经。善男子如是等无尽无减诸陀罗尼门得成
就故。

赞曰。得胜用。前得法体。此依起用。初
标后显。此标也。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8b 页 T39-0268.png

经。是菩萨摩诃萨能于十方一切佛土化作佛
身演说无上种种正法于法真如不动不住不
来不去。

赞曰。此显胜用有三。一现身说法。
二能益有情。三摄法归真令修正观。此初也。
虽现身说诸法不坏真谛故。于法真如不动
故。无垢称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
谛而不动。即不住著。虽复现身离喧乱流转
之苦故于法真如不动。亦不住著涅槃寂灭。
如凡夫二乘虽现成佛去示归涅槃来。用常
寂故不来不去。又众生善根熟故见佛来。生
厌离故见佛去。谈佛常住不来不去。亦如澄
空璧月洞映无涯。任水澄波辉华有极。此即
水澄而月影现。水波浊而月沈。谈其月也何
有来去。或自性身无行住坐卧。不动即不坐
卧。来去是行摄。应化有之。故般若论云。诸佛
无来去。应化有来去。准摄境中即约应化为
徵。答即从如为答。故通好。或现身说法俱无
三世定相。不动是总。不住是现生。即灭故。不
去即灭不至过去故。不来未来无故。准说法
中亦云不动等。此释为好。

经。善能成熟一切众生善根亦不见一众生可
成熟者。

赞曰。二能益有情。据俗谛善巧成
就众生。就胜义谛亦不见生可成就者。又摄
他同己。观外众生为空为常益故。故金刚般
若经云。虽度如是无量众生而无众得灭度
者。

经。虽说种种诸法于言词中不动不住不去不
来能于生灭證无生灭。

赞曰。三摄法归真
令修正观。于中分三。初标次徵后释。此标也。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8c 页 T39-0268.png
初虽说种种等者前现身说法。后能于生灭
證无生灭者标由證真。

经。以何因缘说诸行法无有去来。

徵因缘所
以。有何所以能如是耶。

经。由一切法体无异故。

赞曰。释也。以一切
法皆归于如真如为体。体无异故不见能依
身语说实生灭等相。

经。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
无量诸菩萨不退菩提心无量无边苾刍苾刍
尼得法眼净无量众生发菩萨心。

赞曰。品
中第四大段闻法获益。于中有四。一时会得
益。二世尊赞诲。三大众奉行。四如来更敕。此
初也。文有四益。一得无生忍。创得在初地。
长时得在八地。圆满得在佛地。二得不退即
十住第七不退大菩提心。三定性二乘證预
流果。无漏慧生缘四谛法得法眼净。四有大
乘种性凡夫通三乘不定性发菩提心。

经。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胜法能逆生死流甚深
微妙难得见。

赞曰。赞诲。初两句赞。次两句
诲。赞中初句赞法上胜能破生死。次句赞法
微妙难可得见。

经。有情盲冥贪欲覆由不见故受众苦。

赞曰。
诲也。无明障上句造恶中心。下句受苦果无
明障圣眼翳瞙智心盲。冥者闇也。不见真理
故云冥。又为贪欲之所覆心不知出离但造
恶业。所以造恶由不见真理故恶业既作。故
受众苦。

经。尔时大众俱从座起顶礼佛足。

赞曰。大
众奉行。初仪轨。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9a 页 T39-0269.png

经。而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宣读诵此金光
明最胜王经我等大众皆悉往彼为作听众。

赞曰。第二明奉行。奉行中有五。一为作听众。
二利益法师。三利益听众。四利益国土。五尊
重说处。初也。

经。是说法师令得利益安乐无障身意泰然我
等皆当尽心供养。

赞曰。利益法师。一令安
乐。二四事供养。

经。亦令听众安稳快乐所住国土无诸怨贼恐
怖厄难饥馑之苦人民炽盛。

赞曰。利益听
众及国土。

经。此说法处道场之地一切诸天人非人等
一切众生不应履践及以污秽何以故说法之
处即是制底当以香华缯䌽幡盖而为供养我
等常为守护令离衰损。

赞曰。尊重说处有
三。初标次徵后释。释中有二。初释不应践污
所以。次应修供养。修供养中初劝他供养。后
自作守护。

经。佛告大众善男子汝等应当精勤修习此妙
经典是则正法久住于世。

赞曰。如来更敕。
前之四众愿听护持愿自身受持演说。今敕
亦令自勤修习使法久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莲华喻赞品第七

莲华喻赞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
妨。言来意者妙幢默念。世尊导师久植胜因。
何寿命短促。四方四佛忽现室内陈寿无边。
岂凡心测。因闻寿长远愿得菩提。说果令求。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9b 页 T39-0269.png
求须起行。所以夜梦金鼓示忏悔方。今即胜
行感梦起阶非无因缘。众疑未知所以佛为
说。于过去有王名金龙主。以莲华喻赞十方
佛。由此胜因感斯嘉梦。欲令时会得除疑惑
同殖妙因。故前品后有斯品起。释名者莲华
是喻。赞叹是法。莲华者通名芙蕖亦名芙蓉。
华名菡萏。其实名莲。莲谓房也应即莲台。莲
中子曰菂。菂中曰薏。此意华即喻因莲即喻
果。喻在因中。前后相望双含因果。又莲华出
于泥水不为泥水所污。喻修行虽在染位必
能出离惑泥。敷荣起乎水中亦不为泥水所
污。喻胜因果俱能离染。此莲华喻通能所赞。
赞叹喻似莲华。非染污心赞故。赞体是智赞
用是言。以净心起言亦似莲华。然今意取赞
佛妙德如似莲华。故此品云。常以莲华喻赞
称叹十方佛。又颂云。赞佛功德喻莲华。以由
用也。常用莲华喻而赞叹佛。或此赞词名莲
华喻。用此莲华喻赞叹赞叹诸佛。故言常以
莲华喻赞。此品明彼故以为名。解妨者何不
于前梦忏品后即说此品今方说耶。答。时会
机宜欲乐尔故。又梦忏悔为灭罪之先徵。悟
即应求罪灭进修胜行。现因正学故即先陈。
往事證诚故在后说。

经。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汝今应知妙幢
夜梦见妙金鼓出大音声赞佛功德并忏悔法
此之因缘我为汝等广说其事应当谛听善思
念之。

赞曰。品文分四。一举事欲陈诫众令
听。二正为广说令知宿缘。三妙幢汝当知下
结会今古许为授记。四众闻发心愿当修学。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69c 页 T39-0269.png
末一颂是树神名坚牢亦名地神。树名毕钵
罗。佛于彼成道名菩提树。此即初也。

经。过去有王名金龙主常以莲华喻赞称叹十
方三世诸佛。

赞曰。广说有二。初标后说。此
标也。

经。即为大众说其赞曰过去未来现在佛安住
十方世界中我今至诚稽首礼一心赞叹诸最
胜。

赞曰。说也。有三十五颂。大分为三。初二
十颂赞叹。次一颂回向。后十四颂发愿。赞叹
有二。初十五颂赞佛色身。后所有过去下五
颂赞佛名身。赞色身中初一颂虔诚标赞。次
十三颂随德别赞。后有一颂结无边赞。此初
也。初一句陈所应赞。一句所赞住处一句三
业申礼。至者[学*殳]也专也。诚者实也。稽者至
也。首者头也。以首至地故云稽首。礼者敬也。
今通三业。不唯首礼举显身业以彰心语。专
注于境名为一心。非一刹那等。一句标赞。是
谈美名赞。触事谕扬名叹。

经。无上清净牟尼尊身光照耀如金色。


曰。下随德别赞。赞中相好杂赞。以好随相故
杂赞叹。赞有十六。十一赞相五赞好。此初。半
颂赞相中十四身皮金色。大般若三百八十
一云。佛为善现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下皆
准知。云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耀
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或是赞身之常
光明。

经。一切声中最为上如大梵响震雷音。

赞曰。
第二赞二十七梵音声相。如经世尊梵音词
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供震犹如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0a 页 T39-0270.png
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

经。发彩喻若黑蜂王宛转旋文绀青色。


曰。第三赞发好也。如经世尊首发脩长绀青
稠密不白。

经。齿白齐密如珂雪平正显现有光明。


曰。第四赞齿相也。如经二十三世尊齿相四
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

经。目净无垢妙端严犹如广大青莲叶舌相广
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

赞曰。第五赞
目相如经。二十九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
间饰皎洁分明。第六舌相如经。二十六世尊
舌相□净广长能覆面轮至发耳际。

经。眉间常有白毫光右旋宛转玻瓈色眉细纤
长类初月其色光耀比蜂王。

赞曰。第七赞
第三十一眉相。第八赞三十九眉好。

经。鼻高脩直如金铤净妙光润相无亏一切世
间殊妙香闻时悉知其所在。

赞曰。第九赞
鼻随好。此初半赞色好。次半赞根用好。

经。世尊最胜身金色一一毛端相不殊绀青柔
软右旋文微妙光彩难为喻。

赞曰。第十合
赞第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相。第十二世
尊毛发端皆上靡相。

经。初诞身有妙光明普照一切十方界能灭三
有众生苦令彼悉蒙安稳乐地狱傍生鬼道中
阿苏罗天及人趣令彼除灭于众苦常受自然
安稳乐身色光明常普照譬如镕金妙无比。

赞曰。下二颂半第十一重赞身光相。前略后
广。于中分三。初半颂身光照境。次一颂半赞
身光益。光益中初半总次一颂别。后半颂显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0b 页 T39-0270.png
光无比。

经。面貌圆明如满月唇色赤好喻频婆行步威
仪类师子身光朗耀同初日。

赞曰。十二一
句赞三十世尊面轮相。其犹满月眉相洁皎
如天帝弓。眉面分二。亦含面之三好。十三一
句赞佛唇色好。十四半颂赞佛第七好行步
直进如象王。第八行步威肃如师子。第九行
步安平如牛王。第十行步仪雅如鹅王。总行
步摄。

经。臂肘纤长立过膝状等垂下娑罗枝。


曰。十五赞佛第九臂相。

经。圆光一寻照无边赫奕犹如百千日悉能遍
至诸佛刹随缘所在觉群迷。

赞曰。下三颂
十六赞佛二十二世尊常光面各一寻相。于
中分三。初一颂光照随缘。次一颂灭诸生苦。
后一颂能与其乐。初也。大般若云。如来身光
任运能照三千世界。作意能照无边世界。为
悯有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即卷舒随缘皆
为利物。

经。净光明网无伦比流辉遍满百千界普照十
方无障碍一切冥暗悉皆除。

赞曰。除生苦
也。如帝释网之化众生。世尊身光亦复如
是。

经。善逝慈光能与乐妙色映彻等金山流光悉
至百千土众生遇者皆出离。

赞曰。与乐。佛
慈悲起称善逝慈光。与乐又二。初世间乐。皆
出离者出世乐。出离即涅槃故。

经。佛身成就无量福一切功德共庄严超过三
界独称尊世间殊胜无与等。

赞曰。下一颂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0c 页 T39-0270.png
结无边赞。相好是福分故云无量福。是无漏
故超三界。极圆满故无与等。

经。所有过去一切佛数同大地诸微尘未来现
在十方尊亦如大地微尘众。

赞曰。下五颂
赞名身。上色身亦得云化身。此名身亦得云
应身。于中分三。初一颂陈佛无边。次一颂归
依供养。后三颂发音赞叹。初也。

经。我以至诚身语意稽首归依三世佛赞叹无
边功德海种种香华皆供养。

赞曰。归依供养
也。

经。设我口中有千舌经无量劫赞如来世尊功
德不思议最胜甚深难可说假令我舌有百千
赞叹一佛一功德于中少分尚难知况诸佛德
无边际假使大地及诸天乃至有顶为海水可
以毛端滴知数佛一功德甚难量。

赞曰。发
言赞叹。初一颂总赞如来出心言路。次设赞
一佛一德无穷。后一颂赞德甚深超过数量。

经。我以至诚身语意礼赞诸佛德无边所有胜
福果难思回施众生速成佛。

赞曰。第二回
向。

经。彼王赞叹如来已倍复深心发弘愿。

赞曰。
下发愿有十四颂分二。初半颂总标。后十三
颂半别题。初也。

经。愿我当于未来世。生在无量无数劫。梦中常
见大金鼓。得闻显说忏悔音。赞佛功德喻莲华。
愿證无生成正觉。诸佛出世时一现。于百千劫
甚难逢。夜梦常闻妙鼓音。昼则随应而忏悔。我
当圆满修六度。拔济众生出苦海。然后得成无
上觉。佛土清净不思议。以妙金鼓奉如来。并赞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1a 页 T39-0271.png
诸佛实功德。因斯当见释迦佛。记我当绍人中
尊。金龙金光是我子。过去曾为善知识。世世愿
生于我家。共受无上菩提记。若有众生无救护。
长夜轮回受众苦。我于来世作归依。令彼当得
安稳乐。三有众苦愿除灭。悉得随心安乐处。于
未来世修菩提。皆如过去成佛者。愿此金光忏
悔福。永竭苦海罪消除。业障烦恼悉皆亡。令我
速招清净果。福智大海量无边。清净离垢深无
底。愿我获斯功德海。速成无上大菩提。以此金
光忏悔力。当获福德净光明。既得清净妙光明。
常以智光照一切。愿我身光等诸佛。福德智慧
亦复然。一切世界独称尊。威力自在无伦匹。有
漏苦海愿超越。无为乐海愿常游。现在福海愿
恒盈。当来智海愿圆满。愿我刹土超三界。殊胜
功德量无边。诸有缘者悉同生。皆得速成清净
智。

赞曰。金鼓说忏悔音。计此应合在后。以
奉金鼓方发愿故由文便故在前明之。别显
有八。一颂第一愿梦。二次一颂愿赞佛德。喻
如邬昙钵莲华。三次半颂愿行忏悔。四次一
颂愿修诸善有四。一行六度。二济众生。三愿
成佛。四愿净土。五一颂愿当得记。六次一颂
愿子亦同。七次二颂愿当利他。利他中初一
颂半令得世间乐。后半颂令得出世乐。据胜
令得大果。或可。三有众生下半令得三乘。云
随心故后令回心向大。八次六颂愿自得益。
自得益中有六。初一颂愿忏悔灭障得涅槃。
中苦海即报障。业业障烦恼即惑障。次一颂
愿得法身智成大觉得报身。次一颂愿得身
智光照他起化身。次一颂愿身智光等诸佛。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1b 页 T39-0271.png
次一颂愿超苦海乐圆满。于中有二。半颂离
苦得乐。半颂福圆智满。福圆即因行智满即
果。如无著般若论云。欲福相法身智相法身
因果位别。次一颂愿得净土俱成佛。文显可
知。

经。妙幢汝当知国王金龙主曾发如是愿彼即
是汝身往时有二子金龙及金光即银相银光
当受我所记。

赞曰。第三大段结会今古。许
当与记。一颂结会一颂许记。

经。大众闻是说皆发菩提心愿现在未来常依
此忏悔。

下第四大段众闻发心愿依修学。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本)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末)


* 金胜陀罗尼品第八

金胜陀罗尼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
解妨。言来意者上明梦闻金鼓说忏悔音灭
除业障修净地行。皆□亲近供养诸佛发胜
祈愿。善根所成此等既由佛得。□□教常见
佛。广行难学略行易遵。故授总持令依修□
常得见佛修行供养。故前品后有此品生。二
释名者梵云呬啰(此云金)跋底(此云胜)陀罗尼(此云总持)
金者是喻。陀罗尼是法。胜通法喻。金中之胜
如赡部金。此总持胜亦复如是。取金为喻。义
同于前三身品说。解妨者问经云。持此总持
者具大福德。已多佛所殖善持戒决定能入
甚深法门。既云已多佛所殖善持戒。此即自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1c 页 T39-0271.png
能恒睹诸佛。何假佛教总持之法。答。更令增
进故教神咒。

经。尔时世尊复于众中告善住菩萨摩诃萨善
男子有陀罗尼名曰金胜。

赞曰。品文分五。
初标咒劝持。赞人令学。二教持神咒前之方
便。三正说神咒。四广赞功能。五教行方轨。初
段有三。一对机标咒之名。二劝人持学所以。
三是故下美人令具修学。此初也。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亲见过去未来现
在诸佛恭敬供养者应当受持此陀罗尼。


曰。劝人持学所以有三。初述愿持。次徵所以。
后为解释。此初也。

经。何以故此陀罗尼乃是过现未来诸佛之母。

赞曰。后二文也。能生诸佛名为佛母。

经。是故当知持此陀罗尼者具大福德已于过
去无量佛所植诸善本今得受持于戒清净不
毁不缺无有障碍决定能入甚深法门。


曰。美人令其修学有八。初标持人。二有大福。
三逢诸佛。四殖善根。五具尸罗。六无障碍。七
入正定聚。八入甚深法则决定能入住正定
位。长取决定能入甚深法门即为第八。或但
为七。合第七八为能證不退。

经。世尊即为说持咒法先称诸佛及菩萨名至
心礼敬然后诵咒。

赞曰。教持神咒前之方
便。初标后教。初也。

经。南谟十方一切诸佛。南谟诸大菩萨摩诃萨。
南谟声闻缘觉一切贤圣。南谟释迦牟尼佛。南
谟东方不动佛。南谟南方宝幢佛。南谟西方阿
弥陀佛。南谟北方天鼓音王佛。南谟上方广众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2a 页 T39-0272.png
德佛。南谟下方明德佛。南谟宝藏佛。南谟普光
佛。南谟普明佛。南谟香积王佛。南谟莲华胜佛。
南谟平等见佛。南谟宝髻佛。南谟宝上佛。南谟
宝光佛。南谟无垢光明佛。南谟辨才庄严思惟
佛。南谟净月光称相王佛。南谟华严光佛。南谟
光明王佛。南谟善光无垢称王佛。南谟观察无
畏自在佛。南谟无畏名称佛。南谟最胜王佛。南
谟宝相佛。南谟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南谟地藏
菩萨摩诃萨。南谟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南谟妙
吉祥菩萨摩诃萨。南谟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南
谟普贤菩萨摩诃萨。南谟无尽意菩萨摩诃萨。
南谟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谟慈氏菩萨摩诃
萨。南谟善思菩萨摩诃萨。

赞曰。教也。初教
总体后教别礼。初也。别礼可知。

经。陀罗尼曰。

南谟曷喇怛娜怛喇夜也 怛
侄他 君睇君睇 矩折囇矩折囇 壹窒哩
蜜窒哩 莎诃

赞曰。正说神咒。

经。佛告善住菩萨此陀罗尼是三世佛母。


曰。下广赞功能有二。初明咒是佛母。后明持
者获益。初也。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者能生无量无
边福德之聚。

赞曰。获益中初总标后别示。
此总也。

经。即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数诸佛如是诸
佛皆与此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曰。别示获益有六。一即供养佛是法供养故。
二得佛授记。三得世福果。四所愿遂心。五常
近善友。六佛菩萨等守护。文段可知。故不别
指。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2b 页 T39-0272.png

经。善住若有人能持此咒者。随其所欲衣食财
宝多闻聪慧无病长寿获福甚多。随所愿求无
不遂意。善住持是咒者乃至未證无上菩提。常
与金城山菩萨。慈氏菩萨。大海菩萨。观自在菩
萨。妙吉祥菩萨。大冰伽罗菩萨等而共居止。为
诸菩萨之所摄护。善住当知持此咒时作如是
法。

赞曰。五教行方轨。文分为三。一总标。二
别示。三结劝勿忘。初也。

经。先应诵持满一万八遍为前方便。次于暗室
庄严道场。黑月一日清净洗浴。著鲜洁衣烧香
散华种种供养并诸饮食。入道场中先当称礼
如前所说诸佛菩萨。至心慇重悔先罪已。右膝
著地可诵前咒满一千八遍。端坐思惟念其所
愿。日未出时于道场中食净黑食日唯一食至
十五日方出道场。能令此人福德威力不可思
议。随所愿求无不圆满。若不遂意。重入道场。

赞曰。别示于中有八。一持咒方便。二处所。三
庄严。四时节。五结净。六供养。七入道场下正
行。正行中有九。一归礼。二忏悔。三虔恭。四
诵数。五起愿。六食处时节。七所应食染令黑
亦得。八知量。九期限。八能令下愿遂有二。初
福多之者二七愿遂。二若不遂意下恶业重
者更重邀期还如前作。此分二品。准馀修行
多分三品。或约根性利钝。或障有三品。或三
品修。如求普贤或一七二三七日。或复经生
业轻重别。此亦如是文段准科。

经。既称心已常持莫忘。

结劝勿忘。

* 经重显空性品第九

重显空性品三门分别。
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前寿量等明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2c 页 T39-0272.png
大乘果。梦忏等下明大乘行。大乘行托境生。
前诸品中虽略明空未广正辨。今为明境故
此品来。又前诸品虽略明空多说有行。恐其
滞有二执难除。三轮不圆六度难满。故今广
明我法二空。重令除其二执三轮既得清净
六度能到彼岸。故此品生。释名者空性有三。
一者空即是性即遍计所执我法二种。二者
空之性即真如。是空之真性因空所显故云
空性。非体性空。三者依他亦名空性。名无生
性故。又云。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即依
他。但空二执不空依圆故。今乘此品明我法
空为其方便正意令观真如空性。非不了真
如而能了诸行故。若云舜若空即是性。云舜
若多即空之性。故解深密等云相无自性性
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故三无性俱得
云性。空者无也。显者明也。重者复也。前虽略
明犹未能解。馀经虽广亦未能知。今复显之
故云重显空性品。解妨者。问既云明空性品。
何故复云求證菩提真实处常以甘露施群生
等。菩提有情俱不空故。答。我法实皆空无法。
有情觉依他圆成实有故说得菩提。若不先
观空无由能證实。为对遣妄执故云空性
品。

经。尔时世尊说此咒已为欲利益菩萨摩诃萨
人天大众令得悟解甚深真实第一义故重明
空性。

赞曰。品文分三。一初结集叙说所因。
二佛为重陈空义。三时众获益庆跃奉行。此
初也。初结前文即说咒已。二所利器即利菩
萨。三标所悟即第一义。云真实者简诸小乘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3a 页 T39-0273.png
所说第一义谛。彼非实故。四显慈悲即重明
空性。

经。而说颂曰我已于馀甚深经广说真空微妙
法今复于此经王内略说空法不思议。

赞曰。
佛为重陈空义有三十三颂分二。初三颂总
标说意。次三十颂别为说空。初中复三。初一
颂指广显略。次一颂明其所为。后一颂明起
说因。此初也。于馀甚深。深密楞伽般若等经
广说。此经王内略说空法者总略即为人法
别。总即十八空。十八空中但明八种。谓内空.
外空.内外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自性
空.一切法空。影显馀故。

经。于诸广大甚深法有情无智不能解故我于
斯重敷演令于空法得开悟。

赞曰。明所为。
令于空得开悟者。于诸深法即所迷境二空
真理或菩提涅槃。有情无智即能迷人。所为
之生有四种人。无智不解。一执我法人。二怖
空之人。三懈怠不修。四疑惑不学故十八空
论云。明此十八空理能除四种过失。一除戏
论。二除怖畏。三除懈怠。四除疑惑。一除戏论
者有二。一除世间外道我执。二除出世行者
法执。此二者有不能悟解二空之理。二除怖
畏者众生闻人法空怖不修道。此即著空。佛
为说有事有用。若人能修则能得道及得道
果乃至三身一切功德。三除懈怠者。若定言
净不劳修道。若定不净则永无除灭。今明。如
如非净不净。但有惑时名为不净。除惑已去
名得清净。故应修道方可解脱。四除疑惑者。
既闻如如非有非无则心犹豫。为其分判。人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3b 页 T39-0273.png
法二我决定非有。人法二无理决定非无。故
除疑惑令得开悟。

经。大悲哀悯有情故以善方便胜因缘我今于
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

赞曰。明起说
因。以善方便为作胜因缘。明者解也。令彼解
空义。

经。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
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

赞曰。下三十
颂别明空。分之为六。初十二颂明初三空为
除有情我法二执。第二有半颂明毕竟空。三
一切诸法下有四颂半明无际空。四我断一
切下一颂明无散空。五我开甘露下一颂明
自性空。六自馀文明一切法空。问。准十八空
论等空有十八。何故但明八耶。答。准彼十八
空论。初六明空自体。次十明空之用。第十七
空属体第十八空属用。体中内空为破能受
我。外空为破所受法。内外空通破二故别明
之。大空是器世间非有情故。空空即能观如。
无漏智与如合名空空。真实空即真如理能
所證法凡夫未得。又此大空.真实空.法空摄
空空。即人空摄。故不别说。十用之中有为无
为明其因果。但在自利故不明之。若毕竟空
为常益有情。无际空成前常益。无散空为
常益故不住涅槃。自性空开悟有情令得涅
槃。相空为成诸相好。劣故不明。一切法空令
成力无畏等。有法空.无法空通出十四空体
除增减执。此毕竟等五于利他胜。馀非胜要
故略不说。广此诸空如法苑中空义林说。又
解。初三颂科解如前。次十七颂正为说空。后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3c 页 T39-0273.png
我断一切烦恼下明说空所因。且依第一且
依第一别解中初文分二。初一颂总标初三
空。后十一颂别明三空。此初。此身如空聚标
内外空。即造根四大及细意识为六识依。及
为五色根依名内空。亦为外境故名外空。即
扶根尘名之为外。非离身外。六贼依止不相
知标内空。六尘诸贼等标外空。下各广释。此
所依身犹聚沫等云如空聚。又有漏虚伪无
功德故名为空聚。然六根境皆能为缘损坏
善品故并名贼。故云六尘诸贼别依根。

经。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
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
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
生分别。

赞曰。下别明空。初三颂半明内空。
次一颂半就能所缘以明外空。后六颂明内
外空。就内空中初两颂就所依根以明内空。
次识如幻下一颂半就能依识以明内空。此即
初也。此六根体及所缘境释其根名广如法
苑补阙蕴处界义林广明。十八空论云。凡夫
二乘诸内六入能受六尘果报故名受者。为
破此执唯有六根。无能受法名受者空。此意
根境识三和合能受。非根独能。破外道执受
者我故。破二乘执能受法我。又破离识但说
为空。随事起者随能造大并能依识等事起
照自境生妄识分别。

经。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如人奔
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
托根缘境了诸事。

赞曰。就能依识以明内
空。论云。以无境故识不得生是名内空。识如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4a 页 T39-0274.png
幻事从颠倒生。妄想取境如走空聚。诸境皆
贪名遍驰求。托根缘境。根境既空故识非有。

经。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
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
方能了别于外境。

赞曰。明外空也。举能缘
识明境是空。遍行六根者或一意识义。又约
一意处现起之识云遍行六根。识遍缘境如
鸟无碍。既藉根处方变缘境。根识是空外境
非有。对小乘人亦破离识令除法执。对外道
人破其我所亦破我执。故说为空。故彼论云。
若诸众生有所受用。但是六尘内无人故无
能受者。外无法故无所受者。人法俱空唯识
无境是名外空。问。何故根境识三相对而明。
答。以识依受者受者无故识亦无。根藉识取
境。识无根不有。境因心变。境离心无。皆约执
明故根境识相对而明。故论云。六入无识即
无有人。识无根尘则无有法。两义相须。故知
皆空。

经。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
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

赞曰。下明第
三内外空。即造根及扶尘之四大是根境依。
复总合观故云内外空。故彼论云。内外空者
谓身四大为内外法之所依止。内依者谓内
六根。外依者谓外六尘根。及非根亦皆是空
名内外空。辨中边同。于中分三。初一颂总明
无我。次三颂别明四大互乖无常有苦。后二
颂明身无净乐等故空。初也。无知者无作者。
下一者字贯通无知。身如聚沫故不坚固。四
大合成故托众缘。皆从颠倒虚妄所生总无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4b 页 T39-0274.png
我故。如机关木人。但由业风所转。

经。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
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此四大蛇性各异
虽居一处有升沈或上或下遍于身斯等终归
于灭法。

赞曰。别明四大互乖无常有苦。初
两颂总明相乖故无常。后一颂显性各别故
有苦。初复有二。初一颂总明相违。次一颂明
相违所以。

经。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沈下风火二
蛇性轻举由此乖违众病生。

赞曰。显性各
别故有苦。

经。心识依止于此身造作种种善恶业当往人
天三恶趣随其业力受身形遭诸疾病身死后
大小便利悉盈流脓烂虫蛆不可乐弃在尸林
如朽木。

赞曰。明无净乐等故空分二。初一
颂不净业故招五趣果。不同无漏白净之业
招清净果。后一颂明不净相无净乐故空。如
解脱道论于不净有十想。一膀胀想。二青瘀。
三烂坏。四弃掷。五鸟兽食啖。六身肉分张。七
斩斫离散。八赤血涂染。九虫臭。十骨想。此经
不具。颂中略示。

经。汝等当观法如是云何执有我众生。


曰。上来明观空体即人法空。此下明观空作
用有五空。此即毕竟空。文势亦得结前无我。
据别即令观毕竟空。菩萨发心为常益物。故
次令观毕竟空也。故彼论云。菩萨修空为欲
毕竟利益众生。尽生死际誓不断绝等。然彼
论文以所观生无令观能愿之心毕竟空。不
尔执著不成大悲。众生揽法以成。法既体空。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4c 页 T39-0274.png
众生宁有。故观生空。

经。一切诸法尽无常悉从无明缘力起彼诸大
种咸虚妄本非实有体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
知此浮虚非实有。

赞曰。明无际空。为成毕
竟利有情故观无际空。故辨中边云。生死长
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
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十
八空论云。妄想无法故曰无前。分别无相故
称无后。无前无后是故名空。此意无明妄想
生故云无前。生老死等相未来无故称无后。
又除遍计无常无作。二缘生故所以名空。文
段分三。初一颂半总明体空。次两颂别明缘
生。后一颂明轮回不息即是无终。初也。诸法
无常观无常缘生。无明力起观无作缘生即
是无常。无明为缘馀支得起。彼羯剌蓝等诸
位大种颠倒缘生名为虚妄。不同胜数诸外
道等说体皆实。云本非实有体皆从缘起。无
自然生故云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者结前
大种虚妄。由此虚妄观若浮沤。非实故空。

经。无明自性本是无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
时失正慧故我说彼为无明。

赞曰。别明十
二。此初无明也。非神我等起。非自性等因生
云本无。但众缘有明缘生义。无正慧明妄失
正慧说为无明。

经。行识为缘有名色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
缘生老死忧悲苦恼恒随逐。

赞曰。明所馀
支。文相可知。

经。众苦恶业常缠迫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
有体是空由不如理生分别。

赞曰。明轮回不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5a 页 T39-0275.png
息。显无终也。众苦者明。从生老后起惑业。惑
缠苦迫因业更复。生死轮回虚妄缘生。无有
实体皆心所变。识外体空。由不如理虚妄生
思惟倒分别。非他所造。

经。我断一切诸烦恼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
宅悉皆空求證菩提真实处。

赞曰。明无散
空。辨中边云。为所修善至无馀依般涅槃位
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此意不同二
乘无大悲。故所修诸善至无馀位即皆散舍。
身灰致灭故。十八空论云。是故如来虽入涅
槃不舍本愿。随物机缘恒现应化。导利含生
常随不舍。如月影像不离水镜。不同二乘入
灭永断慈悲薄少不能化他等。如月影不离
水。如物像不离镜。但有水镜缘别像必随现。
我断烦恼明得涅槃。常正智现前即所起应
化是智影故名为正智。又即四智获常五蕴
能了皆为空。故不舍生死。求真实处故不舍
涅槃。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非虚妄故名
真实处。亦即三身不即离。义思准可解。

经。我开甘露大城门示现甘露微妙器既得甘
露真实味常以甘露施群生。

赞曰。明本性
空。辨中边云。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
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
本性空。此说行性名圣种性。即本性住种姓。
十八空论云。佛性者一切诸法自性法体。性
有二义。一者无始。二者无因。下成生死法尔
本有。譬如无始生死相续。有心无心自体无
因。此意情非情皆法尔有。若心有因为当本
有。此问。心因为无始有为新始生。若本有因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5b 页 T39-0275.png
即是自然(此意若云心因是本有者即法尔有)即是自然亦应许心
是自然法(此成现心但是法尔同因无始)昔未有因(此意难云若言先未有因牒识
云)应无众生后时有因方有众生(此难意则无因时未有众生后
时有因方有众生若许尔者)
如土石等。若有因时应成众生(此意
石土等先无众生因后不可有因令成众生故知自然一作有心一作无心)佛性亦尔自然
无因(此意明行性法尔先有不是明行后时有因方有)虚妄尚有自然之义
何况真实而不法尔。故由无始佛性为因。所
以六入欲求解脱。若无佛性解脱之果不得
成就。此意同彼善戒经.地持论等六处殊胜
等。我开大城即涅槃门。即能诠之教。微妙器
者即行佛性能得受證涅槃甘露。既得甘露
等明他闻得。得即證也。常以施生明他能施。
或此释前我开城之所以。我既自證故施群
生故说境行性。分别无相依他无生名本性
空。问。观此空有何利益。答。十八空论云。令
诸众生离五过失生五功德。离五失者一除
下劣心。若人不信实有佛性是应可得。是故
不能发菩提心常守下劣。由信有性令其发
心能除下劣。二除高慢心。若不能解佛性平
等。谓我有性故能发心。他无佛法不能发心。
故生高慢。若体此理无有彼此。高心即灭。此
悟行性之理无有彼此。三除妄想执。若识生
死妄想非真。即不见能骂所骂等。由不见能
所能除妄想。唯见众生皆有佛性功德圆满。
以是义故即生慈悲成大菩萨。四除我见一
切诸法本自性空。若有若无二皆平等。由作
此解舍我见执。五除怖畏心。能令众生信受
甚深有相无相。何以故。若解佛性则能信受
相无相法。是故不谤空不空义。生五功德至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5c 页 T39-0275.png
下当知。

经。我击最胜大法鼓我吹最胜大法螺我然最
胜大明灯我降最胜大法雨降伏烦恼诸怨结
建立无上大法幢。

赞曰。下三颂明一切法
空。辨中边云。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
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十八空论意
同。文广。显得三身离不离义。化得应身决
定不离法身。若法身望应身有离。法身是本
应身为末。末不离本本可离末故。彼论问。何
以法身不离应身有何过失。答曰。若尔一人
得佛馀应同得。以一切人不同得故知法身
不即应身。于中分二。初明所得功德。后由是
我于下明为求此功德修行方成。初中复二。
一颂半明得一切功德体。后一颂半明一切
功德利用。此初也。击大法鼓开权。吹大法螺
说教。然大法灯照涅槃理。降大法雨成就智
身。降诸怨结者破恶。即馀经云。欲说大法建
大法幢得菩提智。

经。于生死海济群迷我当关闭三恶趣烦恼炽
火烧众生无有救护无依止清凉甘露充足彼
身心热恼普皆除。

赞曰。下明功德利用。由
诸众生不识苦谛不断集谛不證灭谛不修道
谛故受诸苦。今此初句是总关闭恶趣令舍
苦谛。烦恼烧生至无依止令断集谛。甘露充
足彼令證灭谛。身心热并皆除此能除者令
修道谛。令诸众生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四
弘愿功德。有二。谓自他利。此中多说利他功
德。益物胜故。

经。由是我于无量劫恭敬供养诸如来。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6a 页 T39-0276.png
曰。下明我为求此一切功德修行方成。即显
观空胜获五利劝人修学。五胜利者十八空
论云。一除下劣心生正勤事。二除高慢心生
恭教心。三除虚妄想生慈悲行。四除我见心
生般若观。五除怖畏心乐受正法。下八颂中
分之为四。初由是我于无量劫即明初生正
勤经无量劫行正勤事并第五乐受正法经无
量劫。次恭敬供养诸如来一句明除高慢生
恭敬心。生恭敬心故复能修行十供养。

经。坚持禁戒趣菩提求證法身安乐处施他眼
耳及手足妻子僮仆心无吝财宝七珍庄严具
随来求者咸供给忍等诸度皆遍修十地圆满
成正觉。

赞曰。此两颂明除妄想行慈悲行。
除他破戒垢故持戒。戒为诸善之根本故所
以先明。为除他贪故行布施。为除他瞋及懈
怠故行忍等诸度。此诸度各多差别。一一遍
修得圆满已方成正觉。

经。故我得称一切智无有众生度量者。


曰。下五颂半明第四除我见生般若观分二。
初半颂明般若馀不能量。后五颂校量难知。
初也。故者所以。我观空修诸行满。故得称一
切智。故者亦由。由我观空馀如前解。

经。假使三千大千界尽此土地生长物所有丛
林诸树木稻麻竹苇及枝条此等诸物皆伐取
并悉细末作微尘随处积集量难知乃至充满
虚空界。

赞曰。校量难知。初二颂举一三千
尘数。次一颂举十方尘数。后两颂正校量不
知。初也。

经。一切十方诸刹土所有三千大千界地土皆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6b 页 T39-0276.png
悉末为尘此微尘量不可数。

赞曰。举十方
也。此微尘量不可数。即通结前一三千界。

经。假使一切众生智以此智慧与一人如是智
者量无边容可知彼微尘数。

赞曰。正校量
也。初知尘数。

经。牟尼世尊一念智令彼智人共度量于多俱
胝劫数中不能算知其少分。

赞曰。不能知
佛智也。一念之智多劫不知。况长时也。

经。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
悉能了达四大五蕴体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
系缚愿舍轮回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如说奉持。

赞曰。品第三段时众获益庆跃奉行。分五。
初指所闻法。二显得悟数。三悉能了下明所
得悟。四愿舍下明愿修行愿舍生死。出离者
涅槃。五深心下明庆益奉持流通不绝。

* 依空满愿品第十

依空满愿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
妨。言来意者前品明空。是所观境。未说修行
今正明依二空起行。行无所著方契正修。修
称于真方能得果。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
者。依者能依即所修行亦通所依。所依即于
声境第七摄。空者是境即行所观。满愿者果
随愿得满。即所修行称空境修。离有无执当
得果满名依空满愿。此品广明。故以为名。三
解妨者。问。若前品明境为令生解未说修行。
如何闻说解空发愿。答。前正明境。随闻分修。
故有得益。此正明修故天女请云。唯愿为说
于甚深理修行之法。又前闻空生无分别智
行利。后令起修二智二利。又前利根闻说得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6c 页 T39-0276.png
益此为钝根。问。前之三品不请而说。何故此
品待请方说。答。令法久住显佛大悲不请而
说。令生渴仰机宜所欲因请方说。故不一准。
又前为现会修此为后时学。又前品久修者
随闻能修。此品通为近远二修。

经。尔时如意宝光耀天女于大众中闻说深法
欢喜踊跃。

赞曰。大文分六。一天女请问。二
佛告善女天下世尊为答习学之方。三尔时
世尊作是语已下。天女领悟奉持修学。四说
是品时下明时众闻经得益多少。五梵王是
金光明下。校量显胜令其受行。六尔时大梵
天王下诸天闻敕愿护流通。初中分三。初天
女陈请。次世尊垂许。后正申请。初中有五。一
出请人。二明请处。三述请因。四陈请相。五申
启请。此有三也。观空称念名如意。因发妙慧
云宝光。破二障闇称为耀。离染自在号为天。
生长地善故曰女。上解请主名。亦表观空能
生胜慧破自他障生长地善故。此天请菩萨
悲愿具大神通。应物现形皆令获益。是故菩
萨化为女形。问。此菩萨位居何地。答。准真谛
三藏云八地已上。又令證无生忍故此或六
地。准前得地相第六地相能令界净。现七宝
莲华池遍世界故下发愿已界净生华。应第
六地。于大众中请处。闻说深法等请因。身悦
曰欢心悦名喜。踊跃者跣足䠊也。

经。从座而起偏袒右肩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
言世尊唯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


曰。初陈请相。白佛言下申启请。启请有二。初
长行后颂请。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7a 页 T39-0277.png

经。而说颂言我问照世界两足最胜尊菩萨正
行法唯愿慈听许。

赞曰。颂请。世间有二。有
情及器。身光智光俱照二世间。如瑜伽八十
三云。能知有情八万百千心行差别。能知东
方无边世界若干成坏等。此智光照。法华经
云。放眉间光照诸世界见六道等。又云。我以
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此身光照。于诸有足两
足为胜。人天二趣是二足。人天二足梵释人
王各为调御。佛能调彼名最胜。沙门婆罗门
人中调御。佛亦调彼名最尊。故云最胜尊。故
瑜伽八十二云。两足中尊诸调御中最胜最
上沙门众中最为殊妙。菩萨正行法是所请
法。简二乘等云菩萨。简邪行故名正行。邪行
无量。略总而言诸带二执行名为邪。今问离
执称正理行。

经。佛言善女天若有疑惑者随汝意所问吾当
分别说。

赞曰。次世尊垂许。

经。是时天女请世尊曰云何诸菩萨行菩提正
行离生死涅槃饶益自他故。

赞曰。后正申
请。请有二。一问菩提之正行。二问无住涅槃
之正行。此觉寂因俱能饶益于自他故。又复
菩萨意求菩提利乐有情穷未来际。于涅槃
中求无住处异于凡夫及二乘。故一正行言
通上菩提及下涅槃。或无住涅槃亦名菩提。
菩提断亦名菩提故偏问之。故下答云。依于
法界行菩提法答菩提正行。修平等行答无
住涅槃因。生死涅槃俱平等无欣厌故。若不
行此二行即不證二果。故下云。若如是者凡
夫之人应见真谛得于无上安乐涅槃。乃至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7b 页 T39-0277.png
云。即执著未得解脱烦恼系缚即不證阿耨
菩提。此俱返显。又解。行菩提正行所谓悲智。
由智故得如此如是智性智相。合断智德名
为法身离生死。由悲故得应化身。即是恩德
为生说法离涅槃。修智故益自。修悲故益他。
此释顺前三身品无住涅槃。又行有四。谓信
般若。大定。大悲。四行能除不信著我畏苦舍
心四种重障。即能为佛净我乐常四德之因。
初二烦恼障后二所知障。由信及智离生死。
由悲离涅槃。定为二因。彰二俱胜故偏问之。
菩提涅槃各有四德。四障能碍故。

经。佛告善女天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

赞曰。世尊为说习学之方。于中分三。初标
宗略释。次善女天云何五蕴下法喻广明。后
善女天若善男子下结劝修学。初中复五。一
标。二徵。三释。四结。五通。此初标也。依于法
界举前空性所观之境。辨中边云。即此中说
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
转变故。乃至云。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
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言即是因义。问。准
摄大乘及成唯识论即以第八为一切法因。阿
毗达磨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
有诸趣及涅槃證得。何故中边说真如理为
诸法因。答。约流转还灭依即说第八识是一
切法因。持彼种故。若约迷悟依即说真如性
故。胜鬘经云。如来藏为依为持为建立。宝性
论中即依此义说真如理。为无始时来界等。
问。既迷悟依通生染净。云何中边论云圣法
因义说为法界。答。不说唯言故无有失。又复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7c 页 T39-0277.png
染法不由證如始得生。若诸圣法因根本智
之所引生。无分别智必證如起。是故偏说为
圣法因。此增上缘因。非亲因缘。今此云依是
所缘因。于是境声。缘胜义谛行菩提法。以法
界性非生死涅槃。离二相故。故亦非非生死
涅槃。不离二故。如是见于诸佛菩提亦非生
死涅槃。菩提即三身。三身非生死涅槃。作
如是观修菩提法即是修平等行。故十八空
论云。化身非生死涅槃。何以故。生死皆是
妄想颠倒不过苦集故。化身不尔。依法应生
(法者法身应者应身)体非颠倒。复能除众生颠倒故非生
死。非涅槃者有始终故非生死故非颠倒。非
涅槃故非真实。又云。法身与彼应身亦不即
不离故。十八空论问云。若法身不离应身有
何过失。答曰。若尔一人得佛馀应同得。以一
切人不同得故知法身有不即应身义。此意
法身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体是其一。与应身
一故一得应身应一切得。体无别故。既不如
是明知法身有不即应身义。论云。又亦不离
应身。何以故。法身无异常不离三世诸佛功
德故。若能如此体解法应离不离义。即除决
定离不离执。依不离道理而修诸行故。能證
得应身之果。化身亦尔。此意法身与应化身
不即不离。应化与法身亦不即不离。亦如真
如。作如是观而修菩提名平等行。知果既然
修行亦尔。不即生死涅槃成无住道。即七大
性中方便大性。

经。云何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

赞曰。
徵也。真如是常。菩提行等无常。常无常生死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8a 页 T39-0278.png
涅槃有体无体体相各异。云何依法界行菩
提法修平等。此意约彼执情执一向异而假
徵之。

经。谓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五蕴不
可说非五蕴亦不可说。

赞曰。第三释。此约
不离不即答。初云。谓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
即是五蕴。此不离义。谓于者指斥标举发端
之义。即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现五蕴。此
有二。一云。依遍计所执相无自性及所显空
性故说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故。般
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空性即如故。解深密经及瑜伽论云。
于第二时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于一切法无
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
法轮。十八空论亦云。故知分别无相依他无
生名真实性。真实体无。无体故无相。无相故
无生。无生故无灭。无灭故寂静。寂静故名自
性涅槃。辨中边论亦云。无二谓无所取能取。
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性。此意所能取无。即所
取五蕴及能取心俱遍计故体无。无之性体即
是如故。云五蕴能现法界。法界是五蕴性亦
名五蕴。故云法界即五蕴真如。由此道理遍
计所执五蕴体无亦不可说。二无之性体非积
聚名非五蕴。性离言故亦不可说。此除遍计。
以證真而修行说二云依他中唯有圆成圆成
中唯有依他。云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
蕴。约不离义云是五蕴。故中边论云。即虚妄
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
是即契中道。空性即法界。虽云不离不可言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8b 页 T39-0278.png
一异。若此法界与五蕴一亦不可说。若此法
性非五蕴者此意说异。亦不可说。俱是遍计
无自性故不可说故。中边云。若异应成法性
异法。便违圣说。如苦等性。若一应非净智境。
亦非共相。此即显空如与虚妄分别。依此离
一异相。云不可说。或复二性俱非言境名不
可说。故成唯识论云。真谓自性假智及诠俱
非境故。既非言说又非决定一向一异。故非
生死涅槃别。所以云平等。虽别言五蕴意约
三身令求修行。即五修中依止自在修也。然
约不一异释顺中边十八空论。依此经文即
通二解。然依重诘为通释文即不一异为胜。
前徵后诘。依影显说。即通说胜。

经。何以故。

赞曰。诘也。何所以故法界亦五
蕴不可说。非五蕴亦不可说。

经。若法界是五蕴即是断见若离五蕴即是常
见。

赞曰。通也。有三。初释不得言一异。次出
不得所由。后结。此初。若法界即五蕴约遍计
说。彼是无故即是断见。若离五蕴别见法性
即是常见。又法界即五蕴约依他说。二乘得
无馀时法界同断。即是断见。或随有为真如
有灭故说为断。若离五蕴别见法性即是常
见。以法性体与彼遍计依他二性非定一异。
言定一异俱是遍计。不离断常。问。真如非常
见为常者名为常见。真如是常见之为常。称
境而知何名常见。答。言常无常此随言诠。是
分别见。谈其法体非常无常。如言执常。故是
常见。又复正违无分别智。此意欲令离分别
执亡相方修。若执为常违此正智。以其法性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8c 页 T39-0278.png
离有无一异常断相故。不障后得智离执观
如以为常也。此中即离应可立量云。法界应
有断。断者灭义。因云。即五蕴故犹如五蕴。又
若离五蕴即是常见者。即难依他应是常名
为常见。以蕴非蕴中随一摄故。犹如法界。然
此不为破他故不立量。复违教过。以教不许
五蕴常故。但可显云应是常见。然观经文但
明法界与五蕴体非定一异。若定一异法界
体应是断是常。

经。离于二相不著二边不可见过所见无名无
相。

赞曰。出不得言一异之所以。离于二相
离常无常有无生灭此等二相故。不著二边
远离增减。我法二不有离增。空性如不无离
减。不可见非五识境。过所见超于意识虚计
度境。无名离能诠。无相离所诠。

经。是则名为说于法界。

赞曰。结也。由离二相
等故不可说与蕴一异。是则名为说法界体
法界体既离此等相修行时如法界相。

经。善女天云何五蕴能现法界如是五蕴不从
因缘生。

赞曰。次下法喻广明。意就法界离
于八不。故依五蕴能现法界。初且举不生明。
次例不灭等。文分为四。初法。次善女天譬如
鼓声下喻说。三若不可生下例馀七不。四故
知五蕴非有非无下总结成。初法说中分三。
初假徵起前。二标宗。三释所以。此初二也。标
宗意说五蕴不生破遍计执。依遍计无即能
现法界。故五蕴与法界不一异等。

经。何以故。

赞曰。下释所以。初假设外徵。何
所以故不从因生。此假作执因中有果论及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9a 页 T39-0279.png
去来实有论徵。执有果论者意说。因中已有
果竟。但从缘生或从缘显。若如谷种。因中先
无其果而后生谷亦应生豆等。彼此本无从
因生故。若尔即应从于一因生一切果。是故
因中定已有果。但缘生显。何所以故不从因
缘生。若去来实有论徵意。三世法有。然未来
世有生能生应生之法。若无生生不至现在。
何所以故云不从因缘生。

经。若从因缘生者为已生故生为未生故生。

赞曰。正释。初总牒。二为已生故生下开徵。三
若已生生者下别非。四无名无相已下结成
五蕴能现法界。此初二也。此开徵意云。为诸
法生已更待生等因为能生。为诸法未生待
生等因为能生。

经。若已生生者何用因缘。

赞曰。别非。此非
初已生。若法未生可待因生果既生已。何用
生等为因缘生。故十二门论颂云。此生若未
生云何能自生。若生已自生已生何用生。初
二句破未生生。后两句破已生生。此破去来
实有。论释云。若谓生已而生。生已即是生。何
须更生。生已更无生。作已更无作。此意生已
更无生者直责。作已更无作举喻例破。如所
作事了而更不作。既体生已何更生生。此难
破大生及小生。例所生法尔。又解。亦破所生
法。又颂云。先有即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
不生谁当有生者。此破因中有果论。初句破
先有果但用因生。第二三句设破先无及俱
有无用因生。第四句结不用因生。故所生亦
无。此意本无今有。有即名生。果既因中先有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9b 页 T39-0279.png
即应名生。此既已生何用因生。故释云。若果
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

经。若未生生者不可得生。

赞曰。此非未生
生。初立宗。何故下举因。十二门论云。若未生
而生未生名未有。云何能自生。此意因缘未
生即体是无。无自不能生何能生他。此破去
来实有论。彼论复云。复次若因中无果而果
生诸因相即不成。何以故。诸因若无法何能
作何能成。若无作无成云何名为因。此意言
因必须对果。果既无体对谁名能作能成。既
无能作能成何得名因。

经。何以故。

赞曰。将欲举因。先假徵之。

经。未生诸法即是非有。

赞曰。举因也。

经。无名无相非校量譬喻之所能及。

赞曰。
结成五蕴能现法界。以非有即法空。非校量
譬喻之所能及者。无比量能立令生。

经。非是因缘之所生故。

赞曰。结也。双结前
二。若已生法亦非是因缘生。若未生生者亦
非是因缘之所生。故既非因缘生。即无名无
相譬所不及。此即法界故。法界与遍计及依
他性俱不一异言无名无相。亦应云不生不
灭。乃至自性涅槃但显略尔。此中比量若已
生法应不待因生。体已生故。如过去等。若未
生法应立宗云。诸未生法应不可得生宗。以
非有故因。无名无相故亦得是因。诸非有者
皆不可得生。如兔角等。诸无名相者皆不可
得生。如真如等。又十二门论云。若不生法生
一切不生法皆应生。一切凡夫未生阿耨菩
提皆应生。又不坏法阿罗汉烦恼不生而生。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79c 页 T39-0279.png
此说不退法罗汉应起烦恼。又云。兔马等角
不生而生。是事不然。是故不应说不生而生。
显扬论第九.瑜伽论第六。及广百论第四等
皆悉有破。恐烦不引。此上破妄。即依遍计五
蕴即现法界。未说依他下喻及合方显依他
能现法界。

经。善女天譬如鼓声依木依皮及桴手等故得
出声。

赞曰。第二喻说。文中有二。初喻依他
假有。次显遍计是无。此初也。有二。初明依他
有。次显能现法界。此依他假有也。因缘如幻。
但假合生。

经。如是鼓声过去亦空未来亦空现在亦空。

赞曰。显五蕴能现法性。既是缘生非定实有。
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故皆是空。空
即法界。故无著菩萨般若论中。说梦电云喻
三世法。名修出离。出离即涅槃。以无生灭故。
瑜伽第六三世各有十二相故不可说有。广
如彼说。

经。何以故是鼓音声不从木生不从皮生乃桴
手生不于三世生是则不生。

赞曰。次显遍
计是无。初徵次辨后结。中论云。诸法不自生。
自无作用故。亦不从他生他无作用故。亦不
从共生共无作用故。非不从二生。虽无作用
缘而有功德缘可得。此破执有实作用。今此
亦尔。声不从木生等无作用故。不从皮桴手
生亦尔。不于三世生者。过去生已灭未来无
不生。现世自已生故非三世生。是则不生此
结也。此意既不生即显法界。文如前引。

经。若不可生则不可灭若不可灭无所从来若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0a 页 T39-0280.png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所去则非常非断若
非常非断则不一不异。

赞曰。三例馀不灭
等七不明。显法界有二。初例后释难。遍计所
执体性是无。如石女儿。先自现不生如何有
过灭。亦不从未来因来。既是无来何有谢过
去。既不从未来来亦无谢过去。说谁为常断。
既无常断说谁与诸法为一异。故不一异等
约遍计无。与法界不一异。不异故遍计即能
现法界。不一故法界即离断常等。或不一故
遍计所执即离断常等。约依他声与木皮等
亦复如是。声与皮等一应当闻四声。应闻木
皮桴手。以体一故。如声若与皮等异应不从
起。但假和合不可言一异。馀亦准知。声依木
等起不得说一异。蕴依法界生。与彼不一异。
既是不异故依五蕴即现法界。以不一故法
界无生灭等。

经。何以故。

赞曰。下第二释难。但释不一异
有二。一释不一难。二释不异难。初释不一难
中有四。初段徵。二却诘。三出过。四结成不
一。此初也。

经。此若是一则不异法界。

赞曰。却诘是一。

经。若如是者凡夫之人应见真谛得于无上安
乐涅槃。

赞曰。出过。若法界与五蕴一。如是
者即凡夫见五蕴时应见真谛。以五蕴即是
真如故。若许尔者凡夫应得无上安乐。无上
安乐即大涅槃。此亦同阿毗达磨经。境离识
有凡夫自应成无倒智。以见实故。既不成智。
明离识无。

经。既不如是故知不一。

赞曰。结成不一。既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0b 页 T39-0280.png
不如是成圣得安乐涅槃。故知法界与五蕴
不一。同十八空论难应与如一。

经。若言异者。

赞曰。下释不异难。亦有四。初
牒徵。二诘责。三出过。四结成。此初也。此难
不一异。同解深密第一.瑜伽论七十五。恐烦
不引。

经。一切诸佛菩萨行相即是执著未得解脱烦
恼系缚。

赞曰。二诘责有三。一应是执著。二
应未證涅槃。三应未离缚。以如前说不离断
常见故。是执著等。

经。即不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出
过。以有前三过诸佛现应不證。菩萨当应不
證。以有执有烦恼故。

经。何以故一切圣人于行非行同真实性是故
不异。

赞曰。下结成不异。初假徵。何所以故
不得法界与五蕴异。成云。一切圣人于行即
五蕴。非行即法界见。同真实性离一异相。是
故不异者结。

经。故知五蕴非有非无不从因缘生非无因缘
生。

赞曰。下例结成有二。初结成非生。次是
圣所知下结成前无名无相等。此结非生以
例馀不灭等。成无名相即总成前八不俱无
名相等。又结非生中亦结成前。初略标宗中
远离二相云非有非无。或此结前已生未生
云非有非无。或此非有无通结八不。以非有
无故。所以非生灭等。五蕴真性不从因缘生。
或遍计所执自性五蕴不从因缘生。依他五
蕴非无因缘生。故知八不或约真如或就遍
计。非依他起。设依依他说其八不。亦约遍计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0c 页 T39-0280.png
说。

经。是圣所知非馀境故亦非言说之所能及无
名无相无因无缘亦无譬喻始终寂静本来自
空。

赞曰。结成前无名相等。是圣所知非馀
境成前非校量之所能及。亦非言说等成前
无名无相。无因无缘成前非是因缘之所生
故。亦非譬喻成前非譬喻之所能及。始终寂
静等结成五蕴能现法界。准此文言。始终寂
静等前亦合有。以显略故。或始终寂静本来
自空成前喻中如是鼓声三世俱空。前释为
胜。喻及结成显法说故。即解深密经云。说一
切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义。

经。是故五蕴能现法界。

下结。

经。善女天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异真异俗难可思量于凡圣境体非
一异不舍于俗不离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

赞曰。佛教习学之方中第三结劝修学。非
住涅槃故异真。非住生死故异俗。或四智菩
提及菩提断。非即真如故异真。非即生死故
异俗。前依无住修后依称理修。此深行相难
以分别寻伺之可思量。凡夫所见五蕴不离
真如。圣者所见真如不离五蕴云不异。蕴如
性别云不一。或圣见五蕴如幻。凡见为实云
不一。同缘五蕴云不异。或凡见蕴如为一为
异。圣见蕴如非一非异。俱因缘见解别云非
一异。此中云凡。二乘亦是犹有一分异生性
故。由二乘人见五蕴与法界异故。一向厌生
死而求涅槃。凡夫见异故一向怖涅槃而住
生死。菩萨见于五蕴法界体非一异。故不舍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1a 页 T39-0281.png
俗不离于真。由得此平等法界理不怖生死
不乐涅槃。为此能修大悲大智二利妙行问
行菩提行也。准无著菩萨般若经论解摄取
无住涅槃。云如所通达故。此意说如是所通
达。如现在生死非生死迫。如在涅槃非涅槃
拘。如是诸法之真体性故能依修行。亦复如
是住生死非苦迫。住涅槃非乐拘。故不住生
死涅槃。不同二乘及以凡夫不證如故各住
一边。准此由如非住于二。如如而證名无住
涅槃。何故此间即说五蕴与如体非一异依
此而修名不住行耶。答。彼此不违。此中明如
与蕴不一即不住生死。非苦拘义。若如与蕴
一即住生死而为苦拘。由如不异即不住涅
槃。非涅槃拘义。故亦相似。

经。尔时世尊作是语已时善女天踊跃欢喜即
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顶
礼而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说菩提正行我今当
学。

赞曰。第三天女领悟奉依修学。文分为
六。一天女喜悟修行。二梵王请问修相。三梵
王赞悟深法。四世尊印述胜益。五梵王领悟
庆喜。六世尊与天授记成梵庆喜。初也。有五。
一结所说。二明喜悟。三致虔敬。四领所闻。五
依修学。文段可知。

经。是时索诃世界主大梵天王于大众中问如
意宝光耀善女天曰此菩提行难可修行汝今
云何于菩提行而得自在。

赞曰。梵王请问
修相有四。一问如何观解自在。二问如何修
菩提行。二问依何而起修说。四问得益多少。
初中一问二答。此初问也。文有二。一能请人。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1b 页 T39-0281.png
索诃此云堪忍界。即生死于中多怨难。菩萨
能忍。梵王者或云初静虑王。或是第四静虑
王。大千主故。二所请主。正申问。此菩提行离
四句绝八非。非语诠断思虑。非真非俗。二乘
不知凡夫不测难可解知。汝今云何于菩提
行智观自在。

经。尔时善女天答梵王曰大梵王如佛所说实
是甚深一切异生不解其义是圣境界微妙难
知。

赞曰。下答有四。初印难知。二请明證。三
得祥瑞。四转女身。此初也。

经。若使我今依于此法得安乐住是实语者。

赞曰。请明證。初明如实解。次立誓愿。此明
实解。于此深理得自在智。非诸烦恼相用所
动名为安乐。依此正观名住。

经。愿令一切五浊恶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
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
乐雨天妙华诸天音乐不鼓自鸣一切供养皆
悉具足。

赞曰。立誓愿。表解凡圣不一异故
愿成金色等。或表同顺真当得成佛请现金
色等。表解无男女相故请现非男女。或表虽
当成佛非男女现男女身故愿现非男非女。
表出生死淤泥表解非染净愿现坐莲华。表
因此解必当證得菩提涅槃二安乐愿受无量
乐。表能行因亦能教他行因故愿雨华。表能
任运为他说法愿不鼓自鸣。表智證境为法
行供故愿一切供养皆悉具足。

经。时善女天说是语已一切五浊恶世所有众
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
无量乐犹如他化自在天宫无诸恶道宝树行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1c 页 T39-0281.png
列七宝莲华遍满世界又雨七宝上妙天华作
天妓乐。

赞曰。得祥瑞。以解称真所愿当遂。
故愿所现皆得随心具七支戒。愿得宝树行
列修七圣财。能出生死得七宝莲华。虽出生
死而不舍利生故遍法界。或称真理无限而
修。故华遍法界。

经。如意宝光耀善女天即转女身作梵天身。

赞曰。转女身。此自證成无定异相。故女成
男。

经。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仁者如何
行菩提行。

赞曰。问如何證菩提行。此问行
行之时作何行解。初问后答。此问也。

经。答言梵王若水中月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
行若梦中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阳焰行
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谷响行菩提行我亦
行菩提行。

赞曰。答也。行相难知举喻以显。
此有四喻。一水月喻。喻无外境而定心所行
境得成。如水为缘虽水中无月有月影起。我
今亦尔。从定愿心现诸境界。虽无实身等为
利众生而似身境生。月影既不行我身亦不
行。此除遍计性。谓定所取境离心实有故举
水月喻。虽无月境而似月生。二梦境喻。喻无
心外爱憎之境而有爱憎境增生。如虽受彼
三界六道爱非爱身行菩提行如梦所见。爱
非爱身行菩提行不取为真。三阳焰喻。能取
心心所迷乱故缘所取境。虽非是实而有似
境生。非真实有。菩萨以无分别智于三轮境
应如是知。无有真实。四谷响喻。所起语业化
众生时如谷响声。谷实无声但自出声似彼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2a 页 T39-0282.png
谷响。故知菩萨为他说法观如谷声。由他缘
现但似谷声。说法利生实非出声为他说法。
如是行菩提行如无性摄大乘第四说。如经
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于依他起自
性为除他虚妄疑故。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
摩地所行境转。为除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
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性。为除此疑说所梦
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炎喻。
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
谷响喻。如次配四。彼论更有四喻。此经文无。
不须具引。大庄严论第四八喻大意相似。何
故无馀。略故无也。又释。此中除有无相执。似
幻不无故。辨中边论颂云。于不动无倒谓知
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释云。前说
诸义离有离无。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
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
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
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
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此中意说。如水中
月非实月性故。非有而有似现故不无。我行
菩提行亦如是。因缘和合假故非有。然有假
和合相故不无。五蕴不有故能现法界。不无
故。法界即五蕴。即前所说得安乐住者不动
不为有无动故。但总相喻离有无相不别配
蕴。又依见觉知闻如次喻四所取境界性离
有无。准下问答约见闻辨故。

经。时大梵王闻此说已白菩萨言仁依何义而
说此语。

赞曰。第三问依何道理如是而说。
前问问修此问问说。或前问答自行修说但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2b 页 T39-0282.png
且说修。此后问答为他说修起说但且问说。
前后互影二利各具。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
难四通。此问依何道理能离有无而起修说。
或问。既如水月等非实有者依何修说。

经。答言梵王无有一法是实相者但由因缘而
得成故。

赞曰。答也。依因缘道理。由假因缘
故离有无。如因净水有月影生故不无。非如
所现真实之月故不有。馀准此知。如水月等
无有一法是实有相者。但依假因缘故得修
说。

经。梵王言若如是者诸凡夫人皆悉应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三设难也。若由因
缘假合之法能修说者。诸凡夫人皆因假成。
悉应得菩提。此意若有实能修之者可有得
不得既皆假有。凡亦应得。如维摩诘以真如
门令一切皆得记。此以因缘门难应皆作佛。

经。答言仁以何意而作是说。

赞曰。为通有
三。初总非。次通释。后梵王是诸圣人下结成。
或分为二。初总非。次通释。释中有四。法喻合
结。今且依初科。此初也。

经。愚痴人异智慧人异菩提异非菩提异解脱
异非解脱异。

赞曰。为通有三。初法。次喻。后
梵王愚痴异生下合法中有二。初凡夫执有
无异。故不成佛。次圣者知不异故得菩提。此
初。即执愚智等或定一异。此虽言异亦应有
一。有无生灭等不了实无因缘心有。不称境
知不得作佛。菩萨翻此。故作佛。或依俗谛即
有愚智能行异。菩提非菩提即善不善因异。
解脱非解脱果异。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2c 页 T39-0282.png

经。梵王如是诸法平等无异于此法异真如不
异无有中间而可执著无增无减。

赞曰。圣
者了知有无愚智等皆非定异。以于此中法
界真如等法平等故皆不定异。无有中间者。
诸法非定异非定一非亦一亦异。不言非一
影第二句说。第三句名无中间不说第四句。
但是遮三更无别法。此一异等皆不可执。如
水月无实离增执。如似有月离减执。由称境
知故得作佛。此或第一义即不异。然准下喻
据愚智解别。

经。梵王譬如幻师及幻弟子善解幻术于四衢
道取诸沙土草木叶等聚在一处作诸幻术使
人睹见象众马众车兵等众七宝之聚种种仓
库。

赞曰。举喻也。有三。初缘生幻境喻。次愚
人执实喻。后智者知幻喻。此初也。于中有六。
一幻主。二幻资。三幻处。四幻缘。五起幻。六
幻相。譬如幻师喻八识心王幻主。及弟子者
喻心所幻资。善解幻术能了别境总别等相
能变起用。于四衢道喻四谛幻处。取诸草等
即是名色幻缘。聚在一处或随起依苦集等
处。作诸幻术者此起幻因缘业力起种种事
业不同。使人睹象马等者幻相。初喻四生内
处。七宝之聚喻外境。又释。幻师喻第八识。幻
弟子喻馀七转识。依第八起故。故经论云识
如幻事。衢道喻四识住。故八十六云。有取之
识依四识住发起种种自体随转。相似法故
沙土草木喻种子识。随在一处者喻随于一
识住及四识住。作诸幻术者喻四缘力能起
五蕴。又释。幻师是佛弟子菩萨僧等。四衢道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3a 页 T39-0283.png
者在四生处。解幻术巧方便智。取诸沙土等
随彼机缘所乐之法。随在一处随所受根熟
生处见象等为现身。七宝等为说法。准下合
意此释为好。馀同前解。

经。若有众生愚痴无智不能思惟不知幻本。

赞曰。下愚人执实喻有三。初不知幻本喻。次
初见执实喻。后终亦不思喻。初也。言幻本者
幻人幻缘皆名为本。喻无智故不知五蕴从
缘假生。

经。若见若闻作是思惟我所见闻象马等众此
是实有馀皆虚妄。

赞曰。次初见执实喻。不
知假。随所见闻分别妄执将为实有。言空无
我等皆虚妄无。不离有无增减之执。

经。于后更不审察思惟。

赞曰。后终亦不思
喻。亦不审观思量惟忖名义皆假虚妄缘生。

经。有智之人则不如是了于幻本。

赞曰。后
智者了达喻。文有其二。初自能了知喻。后随
为他说喻。初文亦有二。初了知幻本喻。了从
缘生非定有空。

经。若见若闻作如是念如我所见象马等众非
是真实。

赞曰。次初不执实喻。喻见谛理无
漏智人初知实无离于有执。后审思所以假
有实无。初也。知无象马等实用除增益执。

经。唯有幻事惑人眼目妄谓象等及诸仓库
有名无实如我见闻不执为实。

赞曰。审思
所以假有实无。幻象马等但惑愚人眼耳。闻
象等名见象等形执妄谓实。实但假名。无如
自性如我我所。随所见闻不执为实。离有
无执。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3b 页 T39-0283.png

经。后时思惟知其虚妄。

赞曰。后思不实喻。
思实无离增执。了为无为非如名言有实自
体。

经。是故智者了一切法皆无实体但随世俗如
见如闻表宣其事思惟谛理则不如是复由假
说显实义故。

赞曰。随为他说喻。又但随世
俗所见所闻假说名言表宣其事。表宣是能
诠。其事是所诠。世俗有二。一执情世俗。二
诸圣智者假设世俗。此喻圣智者随俗言说。
有二。一随世俗言说明俗。二随世俗言说明
真。且随世俗云如见闻表宣其事思惟谛理
即不如是。谛谓实也。思惟实理无如所说。复
但随俗方便假起言说。为彰第一真实义。故
无分别智證入谛理即不如是。心言绝故。此
了俗有真谛中无。

经。梵王愚痴异生未得出世圣慧之眼未知一
切诸法真如不可说故。

赞曰。下合喻。初合
愚人不了喻有二。初合不了幻本喻。后合初
见执实喻。言愚痴异生者为简大乘见道已
前。虽是异生能分作唯识观等了知幻等。亦
是未得出世本后二空慧眼。故今简却二乘。
虽得生空慧眼了人我无。然未能得出世法
空慧眼故不了法我无。不知一切法之真如
性离诸相不可说。故不了幻本。据全无者说
愚痴异生。或可。有分异生性故即此愚痴异
生所摄故。成唯识论云。凡谓无性愚谓趣
寂。

经。是诸凡愚若见若闻行非行法如是思惟便
生执著谓以为实。

赞曰。合初见执实喻。初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3c 页 T39-0283.png
合执有。后合不了无。初也。若见若闻行谓有
为。非行谓无为。便生执实合初遇境时。如是
思惟便生执实合后不能审察。

经。于第一义不能了知诸法真如是不可说。

赞曰。合不了无。由其无智不了第一义。不證
如故不知诸法性不可说。如言执实不知实
无。

经。是诸圣人若见若闻行非行法随其力能不
生执著以为实有。

赞曰。合智者了达喻。初
合自了达喻。后合为他假说喻。初中亦三。初
合不执实有喻。次合了知幻本喻。后合后思
假有喻。初也。若见若闻说为无为随胜解力
能。初地已上随位證智力能不生执实。

经。了知一切无实行法无实非行法但妄思量。

赞曰。合了知幻本喻。知从幻者业烦恼缘
或二乘者法执之情。妄思度起无如名言有
实有为行法。无如名言有实无为非行法。

经。行非行相唯有名字无有实体。

赞曰。合
后思假有喻。唯有世俗名言说之为有。无有
如彼所说实体真实是有。

经。是诸圣人随世俗说为欲令他知真实义。

赞曰。合为他假说喻。随世俗名言说为无为。
为欲令他知为无为真实之义。或欲令證真
第一义。非不见如。能了行故。

经。如是梵王是诸圣人以圣智见了法真如不
可说故行非行法亦复如是。

赞曰。第三段
结成有二。初结知真实无。后结随俗说有。初
也。圣人以无分别智了一切法本真如性皆
离言故不可言说。知彼所说为无为法亦但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4a 页 T39-0284.png
名言无有实体。非无离言行非行法。但除其
病不除法故。

经。令他證知故说种种世俗名言。

赞曰。结
随俗说有。亦是寄诠以显诸法。意令他證为
无为法舍凡成圣。随于世俗说蕴处界等种
种世俗名言。此意结成喻言无有一法是实
相者但由因缘而得成立。上来多随自识起
幻凡夫解别。若依第三解譬喻者准义可知。
准此结文第三解胜。又本问。如何修行依何
而说。因此设难。法喻合结应只为彼。故第三
解胜。

经。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有几众生
能解如是甚深正法。

赞曰。第四问得益多
少。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初问也。
此意梵王虽解众乐能知。依众执情实生为
问。寄除执实令生知幻。而能起修。

经。答言梵王有众幻人心心数法能解如是甚
深正法。

赞曰。二答也。有者简持义。一切众
生有能知依他起性心心数法如幻人等。则
能解此甚深之法。若无大性不能如是。此意
能知遍计是无。如幻非实人若似人相似心
心数依他幻有。即悟唯识證圆成性。此依渐
入三性道理。初了遍计次悟依他后證圆实。
如有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證见彼
分时知如蛇智乱。或可。寄执实众生问。此答。
实生如众幻人无有实人说此解者。欲显能
闻法人尚自非有如何得解法。如无垢称经
舍利子问天女云。汝于此没当生何处。答云。
如来所化当所生处。我当生彼。舍利子言。如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4b 页 T39-0284.png
来所化无没无生。云何答得言当所生处。天
女云。诸法有情应知亦尔。无没无生云何问
我当生何所。

经。梵王曰此幻化人体是非有此之心数从何
而生。

赞曰。三难也。依俗执情幻定非有。能
證心心法从何事生。非石女儿有心能證。此
依执无难。寄除无见。

经。答曰若知法界不有不无如是众生能解深
义。

赞曰。为通。若定执有无则不能悟知真
如法界。双离有无行平等行。此等能悟从缘
生。故如幻有无实性故说是无。不如言说定
实有无。如是众生能解深义。此即令除有无
一异常断等执行菩提行。

经。尔时梵王白佛言世尊是如意宝光耀菩萨
不可思议通达如是甚深之义。

赞曰。第三
梵王赞悟深法。

经。佛言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言此如意宝光
耀已教汝等发心修学无生忍法。

赞曰。第
四世尊印述胜益。言如是者印梵王言。已教
汝等者述得胜益。即庆赞也。

经。是时大梵天王与诸梵众从座而起偏袒右
肩合掌恭敬顶礼如意宝光耀菩萨足。


曰。第五梵王领悟欢喜有二。初知是胜人改
容虔敬。后庆自所闻。初也。

经。作如是言希有希有我等今日幸遇大士得
闻正法。

赞曰。庆自所闻。一赞成胜德。二赞
能利他。故重言希有。又得遇故闻法故重言
希有。

经。尔时世尊告梵王言是如意宝光耀于未来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4c 页 T39-0284.png
世当得作佛号宝焰吉祥藏如来应正遍知明
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佛世尊。

赞曰。第六世尊与天授记成梵庆
喜。号宝焰者以闻金光明经故。又悟诸法阳
炎故。吉祥者于一切时能与众生作吉祥者。
藏者包含义。吉祥无量具足功德。无有尽时
云吉祥藏。文相可知。

经。说是品时有三千亿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得不退转。

赞曰。第四大段明时众
闻经得益多少有三。初明十地得不退益。次
明十回得见道益。后明十住得不退益。初也。
不退有四。此行不退。入第八地相用烦恼不
能动故。

经。八千亿天子无量无数国王臣民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赞曰。得见道益。天通欲色。显扬
论云极戚非恶趣。极忻非上二者。据彼顿悟
者说。不障色界回心入见。又约二乘说。非据
大乘。瑜伽八十三释远尘离垢云。又复尘者
所谓我慢及所断一切烦恼。垢谓上品所有
粗重。法者谓于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法眼者
谓如实现證。唯有法慧。言得法者谓随證得
沙门果故。此随得言显得不定。一超次不定。
二通三乘。有不得果。故说随言。远尘是真见
无间道说断见所断烦恼故。离垢相见解脱
道说离粗重。若以种子名粗重者即俱在无
间。现种别说。若据习气亦通相见。说得果故。
大庄严论第七文虽少别意同瑜伽。若杂集
论言。诸法忍能远尘诸法智能离垢者据随
转门。真见道中不别观谛故。或通三乘随。放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5a 页 T39-0285.png
法说。亦不相违。

经。尔时会中有五十亿苾刍行菩萨行欲退菩
提心。

赞曰。后明十住得不退益有二。初得
因益不退进修。后得果益因满授记。前文有
四。一先欲退心。二由闻住意。三复得胜进。四
回向菩提。初也。有五。一所益处。二所益数。
三所益人。四所修行。五先欲退。欲退有二种。
一已得退。二未得退。初在地前后在前七地。
已得有二。一得胜解。二得證法。得胜解有二。
一信二行。初信退在十信之中第五心前后。
行退在第六住已前。信不退不退起邪见。行
不退不退向二乘。然仁王般若云。十千劫中
行菩萨道。随风东西或进或退者。据信及行
通相而说。劫有大小不同。净行优婆塞戒经
经六十劫行。舍利退大者据大劫说。

经。闻如意宝光耀菩萨说是法时皆得坚固不
可思议满足上愿。

赞曰。由闻住意大菩提
果名不可思议。由住不退必定得故。满足上
愿。上愿即求大菩提愿。通自他利。

经。更复发起菩提之心各自脱衣供养菩萨
重发无上胜进之心作如是愿愿令我等功德
善根悉皆不退。

赞曰。后得胜进有四。一重
愿求菩提。二修供养。三复愿修胜行。四如是
愿下愿得不复退。

经。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四回
向也。上得因益。

经。梵王是诸苾刍依此功德如说修行过九十
大劫当得解悟出离生死。

赞曰。后得果益
有二。初得至初地。后尔时世尊下得极当记。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5b 页 T39-0285.png
初也。依闻此经及重发心修行功德。更复如
说修行过九十大劫。当得无漏二空解悟出
分段生死名离生死。依此功德更如说行至
回向位。故言过九十大劫。以十回向中修行
之时各经十劫。如净行优婆塞戒经说。

经。尔时世尊即为授记汝诸苾刍过三十阿僧
祇劫当得作佛劫名难胜光王国名无垢光。

赞曰。授当果记有六。一时节过三十僧祇者。
依梁摄论。十地各三祇过十地数三十祇。二
劫名三国名。

经。同时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
名愿庄严间饰王十号具足。

赞曰。四成佛
时。云同时。五所得果谓无上菩提。六佛名号。
问。无处无容同时同处有二如来如何。五十
亿同时得作佛。答。约化佛土说二不俱。亦约
现相不得同时。据他用土及应合作则说同
时。又或国劫名字虽同。据方器界各别得同
时作佛。

经。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若正闻持有大威
力。

赞曰。第五大段校量。明胜劝令受行。文
分为三。初标胜。次校量。后劝学。初也。

经。假使有人于百千大劫行六波罗蜜无有方
便。

赞曰。次校量。初校量胜。次劝持学。就
初又三。一举劣度。二明持经。三正校量。初
也。虽行六度无二方便。谓拔济回向。此经令
修发愿回向。又此经明无住方便故。问。若不
回向何得名度。非七最胜所摄受故各据馀
摄受说。或相似六度。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写如是金光明经半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5c 页 T39-0285.png
月半月专心读诵是功德聚于前功德百分不
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赞曰。馀二
文。法行有十。且举书写读诵三行据处中说。
供养施他劣。思惟修习等胜。故略不举。

经。梵王是故我今令汝修学忆念受持为他广
说。

赞曰。第二劝学有三。初劝。

经。何以故。

赞曰。徵。

经。我于往昔行菩萨道时犹如勇士入于战阵
不惜身命流通如是微妙经王受持读诵为他
解说。

赞曰。释也。有三。初法次喻后合。初法
也。行三精进。加行摄善利乐。依四法行流通
此经。犹如勇士故。遗教经云。譬如著铠入阵
则无所畏。

经。梵王譬如转轮圣王若王在世七宝不灭王
若命终所有七宝自然灭尽。

赞曰。喻七宝喻
七圣财或喻七觉分。如大庄严论第十云。念
似轮宝降未伏国。未伏境界念能伏故。择似
象宝。诸国勍敌象能降故。分别胜怨择能破
故。进似马宝。大地阔边马速穷故。真如极际
进速觉故。喜似珠宝。珠光烛幽。王欢极故。法
明破闇。心喜满故。倚似女宝。王受快乐。女摩
触故。智脱障悭。倚息恶故。定似藏臣。王有所
须从臣出故。智有所用从定生故。舍似兵臣。
弃弱取强随王无倦。菩萨修行弃恶取善。随
无分别智无功用故。此经如王。功德如宝。

经。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经王若现在世无上法
宝悉皆不灭若无是经随处隐没。

赞曰。合
也。无上法宝即七宝财。或七觉分或一切功
德即是经义。如綖贯华如经持纬。能诠胜教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6a 页 T39-0286.png
显生功德故。经无亦无法。

经。是故应当于此经王专心听闻受持读诵为
他解说劝令书写行精进波罗蜜不惜身命不
惮疲劳功德中胜我诸弟子应当如是精勤修
学。

下劝学有三。初于经起法行。二明得胜
功德。三我诸弟子下结劝令行。行精进波罗
蜜者。即令行法行起精进也。

经。尔时大梵天王与无量梵众帝释四王及诸
药叉俱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赞曰。第六大段天等闻敕愿护流通。分之
为四。初请护法仪。二次正愿守护。三佛赞记。
四天等喜受。此初也。

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皆愿守护流通是金光
明微妙经典。

赞曰。愿守护又有其四。一护
正法。二护法师。三护国土。四护供养者。

经。及说法师若有诸难我当除遣令具众善色
力充足辨才无碍身意泰然。

赞曰。护法师。
护法师有五。一除恶。二得善。三身安。四具
辨。五心泰。

经。时会听者皆受安乐。

赞曰。护听众。

经。所在国土若有饥馑怨贼非人为恼害者我
等天众皆为拥护使其人民安隐丰乐无诸枉
横皆是我等天众之力。

赞曰。护国土有四。
一除饥馑。二除怨贼。三除非人。四结守护。我
等天众下是。

经。若有供养是经典者我等亦当恭敬供养如
佛不异。

赞曰。护供养者。

经。尔时佛告大梵天王及诸梵众乃至四王诸
药叉等善哉善哉汝等得闻甚深妙法。

赞曰。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第 286b 页 T39-0286.png
下佛赞记。一赞闻法。二赞护法。三赞获福。四
与授记。初也。

经。复能于此微妙经王发心拥护及持经者当
获无边殊胜之福速成无上正等菩提。


曰。赞护法等三。

经。时梵王等闻佛语已欢喜顶受。

下第四天
等喜受。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