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83b 页
卷五 第 138a 页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五上(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大章流通二。初释四天王品题二。初因
缘释二。初约处释人二。初明处。二十八天皆
上升之趣。此当其首。天分三界。于下界中此
复在初。居半须弥者。处之所依。欲界六天。二
天依山。忉利居顶。四王在半。梵语须弥此云
妙高。出水八万四千由旬。四宝所成。二东黄
下出人。持国者。护持国土故。乾闼婆此云寻
香行。天帝俗乐神也。富单那此云臭。饿鬼中
胜者。或云主热病鬼也。增长者。令自他善根
增长故。鸠槃茶此云瓮形。颇似冬瓜。是厌魅
鬼也。薜荔多此云祖父鬼。饿鬼中最劣者。
杂语者。能作种种语故。毗舍阇此云啖精气
鬼啖人及五谷精气故。亦云颠狂鬼也。毗沙
门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夜叉此云
轻健。飞空健疾故。罗刹此云可畏。亦名
暴恶。二此四下明品来意。二观行释。三种观
法此当托事。以其境智一一皆借事义而立
卷五 第 138b 页 T39-0138.png
也。须知托事多兼法相。如王舍城而观五阴。
耆阇崛山而表三德。此之五三何殊四谛。然
此正是托感应事明境观也。分二。初示观相。
四谛四智乃至谛下各论见思。何教不说。今
释教义既专约圆。故所明观不关三教。四
天须表无作谛理。四王乃表无缘妙智。照事
即理名护谛境。了缚为脱名护心数。为他说
此名为护世。通别见思同体为障。名为鬼神。
法花指此等者。不无少异。彼以鬼神但譬五
利。乃将虫鸟而譬五钝。今则利钝俱类鬼
神。但取分同也。二若不下明利益。而且先明
不观有损。侵害心王妙智不发也。毁损境界
谛理不彰也。心王至迸散。示迷三德而为三
障。虽论三障迷由烦恼。故云俱为鬼神所恼。
能观下正示观之有益。无明即明为能观智。
此观观苦生死即涅槃也。此观观集烦恼即
菩提也。控御等者不动诸见而修道品。不断
痴爱起诸明脱。如斯控御岂独不被侵害。而
能显理备德。显理故谛境国安。备德故心数
民宁。以转八万尘劳成八万定慧也。自行了
达既其若此。令他修證岂不然乎。托护世天
王之事。修观获益其相略尔。二释十三品经
文二。初立意分章二。初立意。季亦末也。翳障
也。二凡为下分章三。初开流通七章。方轨
者。方法轨范也。二天王下出天神五段。以地
味膏腴请处说处者。膏腴土田良沃也。史记
曰。东割膏腴之地。是也。腴下多味字。禳除
也。又天王下且从增胜备论。一一皆有五能。
三四天下示此品六番。二正释经文七。初
卷五 第 138c 页 T39-0138.png
段分五。初又分六。初述护国之能二。初分
文。二叙敬下释义二。初四王白佛二。初经家
叙先标。北方天王者。西土以北方为上也。偏
袒者。西方之礼。弟子诣师必须偏袒。表有执
役。二正白佛二。初分文立义。二法性下用义
释文二。初叹经三。初叹体。佛所护理无量
甚深。横摄法周竖收法尽。理若不尔岂名经
王。问文诠此理故言经王。是则经文但是能
诠王惟在理。释题那云文号经王教摄众典。
指文指理二处不同。如何和会。答若前三教
文理不合。此则为妨。今乃从圆法皆不二。
文外无理理外无文。释题举文。若其孤立岂
得称王。今疏指理不摄文者。翻属前教。信文
理合是经是王。其义秘妙不可情求。今经王
叹体与序品不别。二约体下叹经宗。约体修
行者。体是本觉起成始觉。方得名为约体修
行。体具佛界因果二严。全体成修二严无作。
名非庄严而为庄严。今以极果二严为宗。世
天下经云。诸天包此三也。然应有四。恐文
脱误。或可天王本是生天故疏不出。此四天
名义出大经。德王品云。一者世间天。如诸国
王。二者生天。从四天王乃至非非想。三者净
天。谓四果支佛。四者义天。谓十住菩萨。以
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大论明三种天。一假名
天。即世天也。二生天。三清净天。则兼三乘
也。三又下下叹经用。上至菩萨者。经无菩
萨之言。既云能灭一切众生苦恼。则通指九
界方名一切。经文有四。初天趣。能与众生
快乐者。天趣众生也。次是经下三恶趣。诸
卷五 第 139a 页 T39-0139.png
河三趣沈没犹如大河。焦乾枯竭者。灭三恶
苦也。有经于枯竭上加能令二字者。妄也。三
能除怖畏去。是人趣。初言一切怖畏是总。次
别明破三障恶。三灾是报障。怨贼即刀兵也。
并饥馑疫病名三灾。恶星是业障。业来责报。
故恶星现也。忧恼是烦恼障。四举要下总指
九界众生也。二从世下述能护二。初分文。二
护国下释义二。初内以法护国四。初护国之
由。二以法护国。即是述其护国所以。无法安
能护持国土。而其所以有内有外。外即世法
内即心法。若但行说世间之法。则令此经非
方等教。天王全是凡夫心口。须知文文皆有
世间出世间意。但以此句显内义便。故云正
与观心相应。如下散脂鬼神品中诸文。且顺
世法诠辨。及至自述得名之由。则全废事解。
故云现见不思议智境不思议智光。乃至云
我能安住一切法如性。于一切法含受一切
法。境智若是故名为密。方能外现鬼神大将。
岂非有理密故乃有事密。今文经虽不显。大
师得意。乃以行说谛智之法。而为护世安民
所以。心数不行等者。心心数法全体即是方
便般若。心王邪故数行邪境。今王既正导令
不行。不行而行。行深般若到于彼岸三天党
护国。意同向说。党谓徒党即八部也。党辈
也。帅党者。帅音率。导引也。如转轮王下是
事释。以轮王降四方喻天王遮恶鬼。七宝谓
轮象马女珠臣兵也。四天眼护国。以报得天
眼者。非修得也。受天身则眼必彻障。幽暗也。
烛照也。萌种子初剖也。杜塞也。谓以天眼
卷五 第 139b 页 T39-0139.png
彻照防将萌之祸根。塞渐起之恶源也。二从
若下外以策护国二。初标科叙意二。初标科。
二一若下叙意三。初劝说听因缘和合二。初
劝法师为外缘。日出朝阳者。尔雅云。山东曰
朝阳。山西曰夕阳。雰扶文切。不祥气也。吕
氏春秋曰。冬行夏令则气雾冥冥。春秋元命
包曰。雾阴阳之气也。阴阳怒而为风乱而为
雾。今以日出喻弘经。雰雾歇喻三灾息也。
二次王下劝王者修内因。秉法者。秉持也。
一人谓王也。庆善也。王有善则万方之民。恃
赖之。即尚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也。故王
受是典而致国安。经饥馑者。尔雅云。五谷不
熟曰饥。菜蔬不熟曰馑。国邑郡县者。王制曰。
凡四海之内九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
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
凡二百一十国。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春
秋左氏传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
曰邑。又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二劝
供给四众因缘。经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
夷此云近事女。以成就戒者。堪可亲近承事
出家二众故也。流衍者。衍达也。三劝能赞所
赞因缘。先王之德行者。先王道德之行。若
行之于身。即可以仪轨风俗。法言者。是出自
典诰圣人礼法之言。若宣之于口。即可以教
人民。君既无此故邦民不从其令。邻国不咏
其德。今劝下即劝王重道尊师修功补过也。
身意恭重谦以自牧。即道德之行也。赞叹在
口。即典诰之法言也。夫高下明谦卑之意。王
高而民下为国者以人为本基故。当劳谦以
卷五 第 139c 页 T39-0139.png
聚之。辩以讷为师者。讷者内照清净。故外绝
矜饰。即大辩若讷也。故能为俗中小辩之师。
寻常治身理国尚当如此。况今请出世之法。
祈人民之福。岂宜倨慢乎。儒礼以父事三
老兄事五更。屈王之尊敬卑为师。儒释一揆
矣。羽檄者。文心彫龙云。檄者皦也。宣露于外
皦然明白也。或称露布。盖露板不封布诸视
听也。颜师古注汉书高纪曰。檄以木简为
书。长尺二寸。用徵召也。其有急事则加鸟羽
插之。示速疾也。今云羽檄称叹者即告之以
文辞。述具休明也。尔雅云。颙颙昂昂君之德。
靡偃也。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草莱者。莱藜草也。或作叶。或
作菜。字之误也。二用意销文三。当以上意对
经释之。故云可见。二如来述成二。初分文。
二四王下释义二。初合述叹经。四王所赞经
体宗用。既合佛證三德妙理。故佛述成。诸
佛从是法生者。体宗用三既是法性。岂有一
佛不从此生。二从于下述能护国二。初分文。
二法护下释义二。初述以法护国四。初述护
国由。发心毕竟者。昔种善根是发心。今日
闻经得益是毕竟。二心比校昔种诚难。故佛
述成叹其宿种。然此发心等语。即大经迦叶
说偈赞佛。故佛初心但用彼语以成今意。
护世下云云者。此与观心相应义如前述也。
三从汝下超述天眼护国。四从汝下追述天
党护国。二从汝下述以智眼护国。前云策。
今云智眼。互见其文策即智谋。智能鉴照。
名之为眼。言和合者。即前云内因外缘。因
卷五 第 140a 页 T39-0140.png
缘和合然后禳恶。云云者。前白佛则三段别
明。今则一番总述以包前别也。第二番白佛
述护国之事二。初分文。二一是下释义二。初
白佛二。初工奉人法天除怨患。经天律治世
者。师古治民则天行化。罚必当罪赏必当功。
名天律也。二邻国兴兵天令懅退。斥逐也。
经四兵象马车步也。规往讨罚者。规求也。
或作亲者字之误也。讨诛也。传例曰。有钟鼓
曰伐。或作罚者。非罚。折辱也。出金赎罪也。
军者万二千五百人曰军。天子六军。诸侯三
军。二佛述成二。初标科。二从尔下随释二。初
述成初意。无斗讼名僧者。无斗讼即和合也。
二述成后意。二。初正以等慈述其懅退豫安
也。二又劝下兼劝诸国各守本业。贪企者企
望也。佛告帝释者。大经文也。经楚挞者。楚一
名荆可以为杖。挞击也。广雅沃湿也。美也。亦
柔也。壤土也。时不越序者。四时和也。心无贪
吝者。无贪故不多求。无吝故能惠施。后妃婇
女者。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妃。二十七世
妇。八十一御女。风俗通云。婇女者。釆择其
容色之女也。第三番白佛。示其轨模二。初分
文。二释义二。初白佛二。初出愿。欲六文如
疏列。二示轨模六。一一如疏对。上六愿
柏梁者。汉时殿名。天火曰灾。汉方法以海
中鸱鱼尾安殿脊以禳之。灾遂息。世昧其由
谓之鸱吻。八纮八方也。休美也。自励者。励勉
也。四海者。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
地在其中盖无几也。七戎六蛮九夷八狄。形
类不同总而言之。谓之四海皆言近于海也。
卷五 第 140b 页 T39-0140.png
次佛下述成二。初分文立意。二佛告下用意
释文二。初别述二。初述成六方法六。初述成
安身方法。羽仪者。汉书高纪曰。纪信乘王车
黄屋左纛。注云。以黄缯为盖里。纛毛羽幢
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氂牛尾
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以纛是毛羽幢
为天子仪仗。故曰羽仪。经躬出者。躬亲也。
二从复下述成安国方法。尔许生死之难者。
劫数如值佛之数也。三述成安妻子方法。四
述成安王领方法。五从常下述成宫殿方法。
六从在下述成上摄福方法。二从汝下述成
六愿欲。六段如疏。经棘兵器也。与戟字同。
刺杀也。二从汝下总述第四白佛要其法利
二。初分文。由第三段末者。由前世尊述成
云。亦当回此所得最胜功德之分。施与汝等
及馀眷属。四王因兹遂要法利。二释义二。
初白佛二。初人王运心。二人王下天宫相现
二。初事释。人王至金光者。心存即三智金
光明也。至典即三谛金光明也。智谛合即起
事用金光明也。以色心不二故。香随智遍回
施下天王意云。若以法利回施我等。我等皆
得。故以光照天宫为表。龙犹属畜。对天并
鬼成三法界。言法界者。今从解脱。所烧之香
非法界者。何能周遍。三趣之体非法界者。
岂能承受。二观释上之所说。虽谈谛智犹
是约教。示经力用。未论观行。今之所论的就
研心令观诣理。故荆溪云。本虽久远。圆顿
虽实。第一义虽理。望观属事。此乃托事观
心。借义成行。三智妙解如火能然。三谛融心
卷五 第 140c 页 T39-0140.png
如香离臭。起三学行如烟氤氲。真本觉照故
曰金光。行冥真故无碍而照。但期观行契金
光明。功用自然相周沙界。唯务相现内观不
修。心缘五尘魔必得便。慎之慎之。次佛述
二。初标科。二随释二。初述成香光普遍。经
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金刚密迹者。正法
念经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
佛次第。故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当第四
筹。乃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
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
神。护千兄教法。世传楼至化身。非也乃法意
王子耳。据经唯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
二像者。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摩尼跋陀此
云威伏行。阿耨达此云无热恼。娑竭此云咸
海。经百亿非非想天者。夫百亿即大千界也。
但同一四禅及四无色。三禅统中千界。以大
千言之。则有一千三禅也。二禅统小千界。则
有百万二禅。唯四洲至初禅。则有百亿。今非
想亦言百亿。以下望上言之耳。又恐翻译之
讹也。以义净重翻则无百亿非想之言。二
从诸下述成施善护赞二。初赞因。二赞果。
经勤修下明修苦行。善能下坏外道。降魔怨
是庄严道场也。觉了下成正觉。善男子下转
法轮。此并果上之事。如瑞应经广明。第五
白佛举兴衰二。初分文。二释义二。初白
佛三。初举兴劝四。初述弘经四天听受。二
大梵下明释梵八部皆集。经释提桓因者。具
云释迦提婆因达罗。此云能天帝。三世尊下
明人王为善知识。四以甘下明得利护国弥
卷五 第 141a 页 T39-0141.png
勤。二次举衰劝二。初分文。二随释四。初明天
失法食。二明天神舍离。三明恶鬼兴灾。经流
星者。星说曰。绝迹而去曰奔星。光迹相连曰
流星。薄蚀者。案汉书天文志。作日月薄蚀。
孟康注曰。日月无光曰薄。韦昭曰。气往迫为
薄。亏缺曰蚀。京房易传云。日月赤黄为薄。释
名云。日月亏曰蚀。谓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
也。虹者。尔雅云。螮𧍴虹也。尔雅音义云。双
出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昧者为雌。雌曰
蜺。蜺或霓。江东呼为绛俗呼为美人。释名
云。虹攻也。谓纯阳攻阴义也。四展转成灾。三
正劝二。初分文。二随释六。初欲得现利。二天
忻法食。三出过三论。四韦陀者。即外人典
籍。摩蹬伽经云。初人名梵天。造一韦陀。次
有仙名。白净变一为四。一名赞诵。二名祭祀。
三名歌咏。四名禳灾。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
子。各一韦陀能广分别。遂成二十五韦陀。
次名鹦鹉。次名善道。及其弟子渐渐增广。
如是展转有千二百六韦陀。今言四者。从其
根本为名。皆明梵事出离欲染。故云梵天。
说出欲论也。毗伽罗论此名记论。婆尼尼造。
明种种经书并诸杂语。又名字本。河西云。世
间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
责世法。赞出家法。言辞清雅。义理深邃。虽
是外论而无邪法。将不是善权大士所为也。
僧祛此云数论。诸法从数起故。劫初黄头仙
所造。卫世师此云胜论。谓诸论中胜故。胜人
所造故。成劫末鸺鹠外道造。勒沙婆。此云
苦行。未知出世时节。以人名名所造论。此三
卷五 第 141b 页 T39-0141.png
仙所说无漏尽通故。唯五通。四始终获利。
经如来正遍知说者。十号中二号也。五教主
胜故。经以大悲力故等者。用无缘大悲普覆
法界故。超梵王四等之心以难思苦行积劫
利物故。超帝释十善之因。六诸法本故。经一
切众生等者。世间谓五戒十善十二门禅等。
出世间者。四教法门者三乘修證也。国事者。
礼乐征伐治世育民之事也。造世论者。如上
三论及下正论等也。皆因此经者。乃教行理
三种经也。故新本云。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
佛。欲得佛。皆依此经。忏悔灭障方得成就。若
探取化意。即是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但以此
经部在方等教。犹属通理。就人分未免异趣
故。欲令等言随其五乘。而得安乐也。二佛
述二。初分文。二随释二。初举兴衰劝。二正劝
第六说偈颂德二。初分文。二夫三下释义三。
初说偈叹三。初叹三身三。初依现文别对
三身。空是法身者。经无空字。以其日月必依
于空。又下文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是故疏
以空日月三对于三身。空无明暗日月共依。
别喻法身体本周遍。日能破暗别喻报身三
惑尽净。月能盈昃别喻应身随机胜劣。此之
别对为下圆融而作张本耳。二通意下取喻
义通具三身二。初取喻显圆。若以三喻别对
三身。恐谓三身其体隔异。故今委取能喻之
事。其义不局。每喻各自具于三义。如日一喻。
上必依空下必现水。此之三义则。显报智圆
具三身。此则三般若论三身也。月喻亦尔。
可显应用圆具三身。此则三解脱论三身也。
卷五 第 141c 页 T39-0141.png
太虚空是日所依空。天日水日当体含空。此
之三空则显法体圆具三身。月亦如是者。月
所依空天月水月其中含空。亦显法体圆具
三身。空遍日月两说三身者。乃约双照中道
而示。此则三轨而论三身也。二依下以结文
示。此结叹文。凡举三喻谓月焰化。此三事义
各合具三。如月一喻必上依空。必下现水。
此乃应身圆具三身。文举如焰焰必依日。日
必依空。此乃报身圆具三身。文举如化。化必
有术名为化法。术必在人即是化主。其变化
物名为化事。此乃法身圆具三身。三虽复下
复取结文以通融别。经既显云无有障碍。若
非以法而定于喻。一一圆融何称此中无障
碍说。当以此意融身相文。使一一相皆严三
身。成密藏相。二叹身相二。初分科释经二。初
分科。二释经五。初叹上二相。二叹智断者。
初二句总标。有喻有法。次四句是别叹。二句
是智二句是断渊海也。管子曰。水出于地
而不流曰渊。三叹下二相。四绝言叹。五结叹
二夫。相下总示身相三。初通严。三身相好不
独在应身。报法亦通等者。如今所列。目齿
轮网例于上下。二十八相通能庄严三种身
也。以身相是一随见成三。庄严父母生身者。
以藏通人但言偏空。所见佛相谓由正习。构
造而成相非奇特。但能少胜轮王而已。以不
知心现见从外来。取色分齐故名生身。此
乃如来曲顺凡小。示现此身故名为应。庄严
尊特身者。以别教人能信中道妙色妙心随
缘变造。所见佛相知从心现无有分齐。或
卷五 第 142a 页 T39-0142.png
现大身十莲华藏世界尘相。或现八万四千
相好。或时秖于丈六三十二相。令其机缘无
分齐见。不同藏通分齐之身。故名尊特。此乃
如来修道所得。故名为报。庄严法门者。以圆
教人了大小身及多少相。皆性本具修德无
功。相虽是色色即是心。故起信论云。色性即
智说名智身。智性即色说名法身。今从即智
名法门故。以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乃至定
慧为足。以即色故。故得名为法身相好。此乃
相好随解而转。故使庄严三身相异。二此中
下别示法门。此乃指经智渊无边而为智德。
百千三昧而为断德。此之二德能收一切庄严
法门也。学者若于色心分隔而解此义。则永
不识法身相好也。三文下文示圆融。上来分
别法报应相。欲令易解故须就机浅深优劣。
须了前前不知后。后须了后后必见前。前良
以前粗后妙故也。今四天王是大菩萨就圆
称叹。见三身相。与妙三德无二无别。应是解
脱岂隔二德。报法准知。欲彰此义。是故特云
无有障碍。若知此意。方是深达金光明法门
也。三偈初下结叹二。初直销经文二。初销
文。结佛月为三身者。现文唯有空与水月合
有天月。可喻三身。言佛化为四身者。法身
妙色而为化法。报应二身照理鉴机而为化
主。曲顺机缘现九界身。而为化事。今以化事
显具上三故论四身。皆具三四者。趣举一身
即三即四。彼彼皆尔。方名无碍。二品初下结
妙二。初明始末皆三。三章是法三身是人。
揽法为人人不离法。故云辞异其义是同。佛
卷五 第 142b 页 T39-0142.png
月清净者。取偈初句成今三身。三叹天辩绝
妙。初叹三章云。金光明微妙经典。显不纵横。
今结三身言无障碍。亦非纵横。以初以后显
于中间。句句无非谈秘密藏。大师叹妙其意
在兹。二料简机应。上明三身无有障碍。其义
幽微。犹虑学人三相不泯情有分张。今明三
身及以所被。无非法界。法界无外更何彼此。
三初一问答。明法外无馀。言法不作报非报
者。非报是应。难云。三身秖一法界岂有能作
作所作耶。而言依法者。此同体依依而复即
全体之用。用还依体。二一问答。报即法界影
是应身。非影是化身。以现九界非佛像故。法
界下注云云者。更合明于应是法界三同秘
藏。岂有一身非法界耶。三又并下一问答。明
机外无应三身一体。人或信之。其所对机多
谓他境。故今显示令泯此疑二。初设并显。
动譬机生不能睹应。不动譬机熟则能睹应。
水譬正因。安乐性者。即大涅槃既是三德。性
必妙融宁非法界。故自他不二门云。物机无
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物机应契
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若昧此意勿
议今宗。二又净下引文證。因感出世由生成
佛。人皆共知四教悉尔。今从圆说始穷经意。
良以自他性本不二。方有能感及有能资。因
感出世者。即十界机感。十界应也以生地狱
与佛地狱性不二故方能感见地狱之应乃至
感佛亦复如是。今宗所论感应皆具十法界
者。为显不二。义若不然。岂惟众生不能感
佛。抑亦十处不成法界。宜深究之。宜深究
卷五 第 142c 页 T39-0142.png
之。由生成佛者。众生能作成佛胜缘也若顺
若违并资佛行。而恶逆者其功最强。如无达
多。佛岂成道然若恶法本非佛性。何能资助
菩萨成佛。菩萨不观生为法界。非同体悲非
无作行。何能成就大菩提果。若其佛外有一
众生非佛法界。生外有佛法界不成。不作此
解未超三藏。何况通别。二佛三偈答二。初
立意分文二。初立意二。初正立法。能成佛
者。诸佛轨法方成因果。以法常故诸佛得
常。例乐我净亦复如是。二般若下引證。法
能成立。一切凡圣者。以法本具十法界故。
随染净缘起成凡圣。凡夫虽迷而其迷中假
实依正未始离性。须知染缘熏于性染。方成
染法。净缘熏净人皆共知。性染性净其体本
融。全体而起。随染缘则染净俱染。随净缘则
染净俱净。故不二门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
三千果成咸称常乐。性之染净是金光明经
妙体。如来今说为作净缘。是故称叹以答天
王。二分文。二用意释文三。初叹经体。二十
力下叹经宗。三以是下叹经用。私开为四。
初三行通就众生明生善灭恶。二阎浮下十
二行半别约人王。明生善灭恶三。初三行半
明愿欲。二应当下三行半明立行。三譬如下
五行半明获益。三是金下二行半约上圣护
念明生善灭恶。四若有下四行半约师弟说
听明生善灭恶。三四王欢喜发誓。经悲喜者。
悲昔不闻喜今得闻。悲他不闻喜自得闻。涕
泪横流者。涕音体。涕即泪。横谓交横。古本
皆作横流。不须改为交字。大经亦尔。无谶
卷五 第 143a 页 T39-0143.png
所翻多云横流也。文选王粲登楼赋曰。悲旧
乡之拥隔兮。涕横坠而未禁。怡解者。怡谓和
悦。解谓舒散也。二大辩品二。初释题二。
初释大辩二。初所住法门二。初具明四辩拟
于四教。藏不明大但说无漏。故名小辩。通教
出假说于界内。尘沙八门名无量辩。别教能
说界内界外二种尘沙。故名双辩。圆谈十界
法法皆中。二边情泯法法互遍。真俗宛然三
谛一谛。名为大辩。二此天下明所住法。最胜
王云。大辩才天女依高山顶。葺茅为室结草
为衣。坐翘一足。空假中智一心中得。破根本
惑庄严法身。心既融通说乃自在。即自住大
辩也。二以自下。能用四悉圆辩深妙。能谈粗
浅随机而授。无有挂碍方名大辩。是故疏以
悦宜对悟。而论四悉令得四悦。乃至四悟。此
则一悉明于四教。亦是四教各有四益。大辩
才天力用如是。二对佛下明品意。二释文
二。初分文释义二。初分文二。初加下释义三。
初加法师加圆四辩。自能该三。即前四四十
六益也。乐说辩者。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于一
语中说一切语。于一法中说一切法。随可度
者而有所益也。辞辩者。种种庄严言语善巧
也。义辩者。知诸法义所归趣处也。法辩者。智
慧通达诸法名字也。二若有下加化道。前加
四辩是能化之道。今加其人是所化之机。此
二和合化道无穷也。三从复下加听者。经技
术也。二结示益深。第三功德天品二。初释
题二。初释功德。于二严中此当福德。福能
资智以严本理。智即三般若。福即三解脱。
卷五 第 143b 页 T39-0143.png
所显所严即是三轨。若总若别。皆金光明一
体异名也。应知大辩与功德天。咸皆證入金
光明法门。皆能遍摄一切法也。引物偏好名
行不同。彼摄一切以智为首。此摄一切以福
为首。能摄所摄对智不同。故当世界。所须不
乏能生正念。即当为人。思惟深义能破偏浅。
即当对治。能令速悟本性菩提。当第一义。
二此是下明品意。二释文二。初分文。二释
义六。初誓给四事。即经所列衣服饮食卧具
医药也。及馀资产者。即四事之外。一切资具
产生之物也。二明福德之由。述过去世值佛
修證金光明法门故。能今日随弘经处有求
皆与。宝华等八字别号也。如来等通号也。无
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
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
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
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
具兹十号名世间尊。种诸善根者。以照金光
明微妙之智。为诸善之根也。璧者玉所琢器
也。周礼云。以苍璧礼天是也。珂贝螺属也。三
劝示行法二。初略劝示。二广劝示。私开六初。
示常所住处。经阿尼曼陀此云有财。二示称
名供养。三明诵持神咒。四明叹咒劝持。灌顶
章句者。以法性水灌十地顶。受法王职。今密
谈此法故名灌顶。必定是般若德。吉祥是解
脱德。真实不虚是法身德。以此三德赞灌顶
义。等行谓具行诸行。中善根谓行一行。八
戒者。即在家人一日一夜也。于五戒上更加
不著华香。不观听妓乐。不止高床。此八是
卷五 第 143c 页 T39-0143.png
戒。不过中食是斋。五劝回向菩提。此乃奉供
及诵密言邀请意也。若为自身受五欲乐。希
望财宝即轮回业。众圣所诃。尊天宁护。令为
己他成菩提故。其所剋获非生死因。当依此
文修今行法。六劝严处奉待。阿兰若。此云无
诤。以其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
又有达摩阿兰若。谓说诸法本来清净。因名
其处为法阿兰若。即华严经初于阿兰若法
菩提场是也。今经所指该其二也。四誓临影
响。五要求同行。六别示归敬。问大经中说。
功德姊主黑暗妹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今
令奉供与彼大违。两经所谈如何和会。答尊
经设法取舍多涂。大权垂形表报非一。彼对
黑闇。表生必死。四相相随。此对大辩。表福资
智二严互显也。四相是过宁不双驱。二严是
功理合俱进。有智之福生死自亡。有福之智
菩提可證。今为说听金光明典。故藉天资所
须之物。须知今用双亡生死。弘经之心感
功德天。所获资财离我我所。姊尚不著。妹
岂能来。此为弘经彼专修观。用舍论益去留
岂同。又如国王大臣官长。法华令离涅槃令
近。故知设法各有异门。岂以彼经难今所说。
第四坚牢地神品二。初解题二。初正解名
二。初所表之智立四悉。净名云。智度菩萨
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上是天神。天是阳故如父。此既地神。地是
阴故如母。一义也者。父母不同故属世界。
天阳上覆地阴下载。卉是草之总名。木是树
之都称。智度下合喻。众善合卉木也。各有
卷五 第 144a 页 T39-0144.png
下如檀破主悭。乃至禅主破散。五属缘因。
故未亡泯。智破生法方无名相。破恶中最故
当对治。智度复本破立俱忘。故无等无上名
第一义。此于智度立四悉檀。二智度法门下
能召之名彰四德。坚牢即常德。地即乐净。无
苦受故荷持一切。离染著故出生无尽。神
即我德。威德力用悉自在故。二此品下明品
意。二释文二。初分文。二随释三。初誓涌地
味三。初明己身增长二。初生起八事。二随事
释经。当依生起次第消之。经聚落者。落居
也。人之聚居故名聚落。山泽者。下有水曰
泽。宿卫谓止宿卫护。五果者。即经云。寿命
色力辩安也。此之五果由食而致。二从何下
明眷属增长二。初生起五事。二随事释经。五
并如生起。经纵广者。南北曰纵。东西曰广。
三从世下明报恩增长二。初生起六事。二随
事释经亦如生起。二佛述成二。初标文。二
随释二。初述成展转增长。一约闻经下为成
展转义。故探取下科为出世也。日夜受乐在
次文耳。二述成供养增长。经明供养是在人
世也。是人下往天世也。日夜下至出世也。虽
受天乐住乐法界故无所受。是故名为不可
思议微妙快乐。三发誓护经二。初分文二释
义三。并如分文。

第五散脂品二。初解题二。初释名并领
二。初翻梵名二。初翻名。二密有下示义。密名
顺世界。密行可为人。密智能对治。密理是第
一义。皆约三法不纵不横。非偏小凡下所知。
是故名等。悉称为密。注云云者。旨在于此。二
卷五 第 144b 页 T39-0144.png
盖此下明属领二。初明所属二。初正明所属。
二馀三下兼明三将。二管领下明所领二。初
出部数二。初就方维明数。六方者。四方天地
也。四维者。四隅也。二又说下约五大明数。此
五各有主执之神故。二巡游下示功能。二闻
经下明品来意。注云云者。虽三天王各有神
将。散脂为首。故独标名令释此意也。二文为
下释文二。初分文。二随释四。初发誓护持
二。初经家叙。二正发誓。二述有能护之德二。
初分文。二释义三。初标经。唯然上声。礼对
曰唯。野对曰阿。二述又下述二。初节句立意。
二神既下总别释义二。初总释三。初据名标
义。大权所为有本有迹。以智證真名之为本。
随情立俗名之为迹。虽分本迹但立一名。昔
从密本垂于密迹。今从密迹显乎密本。垂迹
之际。此之密名。但诠世俗统领神众有于密
谋。今对世尊叙护经德。宜须显本。此之密名。
合诠理智。非是偏小贤圣所知。称之为密。散
脂本迹既于此彰。以验四王诸天神等。皆是
从本而垂迹化。是故今释委论密义。岂独能
显诸天本迹。亦乃能彰经体宗用。二智若下
依名释义二。初约境智释二。初释三。智即
能观之三智。境即所观之三谛。正即显境智
之非邪。能所互融邪正不二。密名显德其在
兹乎。初初五句明智密二。初拣非浅深阶级
者。别虽三智前空次假后中。此可言思何所
论密。二即一下显密二。初约三智互融不出
三也。初句即一智是三智。妙空智也。次句即
三智是一智。妙假智也。后双非三一双照三
卷五 第 144c 页 T39-0144.png
一。即妙中智也。若指诸法为一切者。未必尽
备。以空假中为一切者。更无遗馀矣。二若得
下附文示融五句。即三智配释如下。二次五
句明境密二。初拣非智。知即可思口说即
可议。那成密耶。二不可下示密二。初正示。境
非智外。岂以偏小智之可知。识即是境。岂以
六凡识之可识。此明绝思也。境离名字岂以
诸法名字名之。境离言说岂以四句言说说
之。此明绝议也。二而约下附文前三智云。唯
数唯密。今虽五句句句皆云不可思议。即唯
数唯密也。三后五句明正密二。初拣非。介
尔对待皆非中正。乃粗显法密义不成。二即
邪下示密二。初直就理示邪正。中边趣举其
一。收法毕尽。更欲与谁而论待对。欲令解了
强言中正。二引思益證心通真妄。今以分别
有无分之。言分别者。分于邪正别于中边。乃
令诸法不正其中。其失既然得可知矣。二我
行下结。二又此下约三业释二。初释。言一
往者。既智境。正外傍显此义故也。散脂今
就密名显本。本密必三。谓身口意。若其不
尔。何能示现神将三业。令众不知。故未显
本。前非同證者皆不能测。此乃三密使之然
也。二所以下结。虽在三业言且不彰。复是密
义。如先陀婆非智臣莫晓。三如此下结前生
后。二世尊下别释。前以五句共明智密。乃
至五句共为正密。但以智等彰其密名故当
总释。今于初五句分对三观。乃至后五句分
对三身。故当别释。二初大师用三法释二。
初正别释二。初约离释义。二约合对题初
卷五 第 145a 页 T39-0145.png
三。初约五句别对三观三。初牒文示义。作观
释者。此出散脂本修之行也。二知一下依义
释句二。初二句示境。能生所生皆言一切法
者。如十二支。皆是能生皆是所生。能生生所
生所生资能生。能生名因。能资为缘。因缘不
尽生法无穷。此等即是所观境也。二了一下
三句示三观三。初一句空观。了达虚无者。悉
从因缘无性实故虚。离名相故无。毕竟叵得
方名了法。二知法下次句明假观。了无性相
名曰知空。不碍缘起名为非空。以一切道起
一切种。名道种智。此智分别十界假名。海印
森罗而有差别而或作无字必误也。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五(上)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五(下)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三如法下后句明中观。以二观等者。出安
住行相也。圆论三观。若非一心观体则纵。若
其不以二为方便中为真实。观体则横。今论
三观不纵不横。如此修之。即能安住十界之
法。如于本性即修成性。功由一心三观之力
也。故荆溪云。以正观安故。世谛方成不思议
也。此则双遮中道也。双照二谛故言含受。遮
乃遮情。照则照性。边情既泯二谛皆中。中
既不偏。是故空假各含一切。经云。于一切法
含受一切法。不作双照中道解之。经意莫显
也。三若三下结观名密二。初拣非。二即一下
卷五 第 145b 页 T39-0145.png
示密。即一而三故不一。即三而一故不异。
纵横并别非之例知。欲知等者。兼用口密以
结此文。二约次五句别对三脱。此明散脂自
显本地。已證解脱而兼三谛者。得脱由见谛
也。三初牒文示义。二现见下依义释句三。初
一句示圆净。实智照不思议真谛者。真谛体
是性德般若。全性起修名为实智。谛非般若
宁发实智。此谛离缚乃成分满。圆净解脱。
当知理果终始一如。二三句示方便净。随机
屈曲因果废兴。皆是权智照不思议俗谛。俗
谛体是性德解脱全性起修名为权智。离缚
乃成分满方便净解脱。理果不二准前可知。
三后一句示性净。前云智光乃至智聚。四名
但召能照之智。唯此智境虽亦标智体。是谛
理义当所照。故疏引经法如如智。此智与法
如如冥故。意彰境智如如不二。然而此说人
皆知之。所解终成二物相合。盖以不晓境智
之体故也。欲知境体。须简顽境及偏小妄心
假立真如。此境安能与智不二。今依马鸣立
境体者。所谓本觉。其智体者。所谓始觉。故
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
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
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学(文毕)此觉是
性。全性起修名为始觉。论云。始觉者。即同本
觉。既云离念。岂有思议。既等虚空无所不
遍。岂有一时一尘一心而非本觉乃始觉
耶。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所观境。
三世一方生佛依正为能观智。境智名别其
体不殊。是故能所二而不二。境照于境。境
卷五 第 145c 页 T39-0145.png
照于智。智照于智。智照于境。此四句说。说
即无说。无说而说。此四句照。照而无照。无照
而照。不可思议智境斯之谓欤。此之智境须
论六即。今是分真究竟二位。三若三下结脱
名密二。初简非。二以不下示密俱例前。三
约后五句别对三身三。初牒文示义。二正解
下依义释句三。初二句示报。正解能显体等
者。此乃似解能显真体。真体乃是性德般若。
既得显发即能观。达根本无明故名正观。而
言报身者。在心名观就身名报。四十二位皆
得论之。二得正下二句示应。分别约法知药
病也。解缘约机知生熟也。非此解别则无应
身。故应身对机未熟而出。乃名待时。已发
后出乃名过时。󱉘啄同时是应机相。三一句
示法无觉等者。此义须对报应简之。秖一大
觉而有寂照及非寂照三种之能。故名三身。
觉即照觉能照理故。即是报身。无觉即寂觉
能现形故。即是应身。今云无觉无不觉者。即
非照非寂觉。能双亡双用名究竟觉。即是法
身。是故三身名为三佛。三种之了亦复如是。
就身名觉就心名了。三义宛然。三若此下结
身名密二。初简非。二非一下示密可见。二
约正下约合对题二。初合三德。对题上文约
正明于三身。观明三观脱明三脱。三三皆可
对金光明。此明离也。今合三身为一法身。
但对金字合于三观。为一般若。但对光字合
于三脱。为一解脱。但对明字。诸经诸论以三
德等。作修二性一说者。圆人解之。是合三
义。此意至妙。学者应知。二三德下明五章皆
卷五 第 146a 页 T39-0146.png
密。三德是佛所證密藏。以被机故说金光明
微密之教。散脂本因禀此密教而生密解。即
闻密名也。住理乃是显于密体也。行行乃是
修于密宗也。利他乃是起于密用也。不言教
者。同佛故也。二复次下明互通。虽作三身三
脱三观。三节解之而十五句。一一皆是金光
明海体量高广。故使名义展转相释。如涅槃
中百句解脱。以一一句皆是三德微密藏。故
大师释句句具百成于万句。今举正解具十
四句。能具成十五句。合云由正解故正观。
由正解故得正分别。由正解故正解。于缘由
正解故正能觉了。由正解故不思议智光。乃
至由正解故。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以正解
一句为首既然。馀句为首例亦如是。乃成一
百七十五句以体量一贯故名义相成。疏于
三五皆举头句。例于四句皆十五句。注云云
令此销释也。二又作下用五性释所用。五种
皆名佛者。是果德故皆称。性者不改义故。
若将此五对今三节五句义者。能显散脂本
證圆常。迹用周遍。护经德妙利人益深。此
乃今家对释意也。文二。初大师对初五句二。
初示五性异同二。初明三种不异。正谓中正。
缘谓助缘。了谓觉了。此三名义诸师立同故
云不异。二又一下明二性出没二。初二家立
异二。初明异相。果性者。缘了所剋智断果也。
境果者。缘了所转境界。即阴等十种境也。
果及果果者。果则别在智德。果果者。则在断
德。智德之上又加断德。故重言果。此之二二
皆称性者。悉以常住不改为义。境界不改者。
卷五 第 146b 页 T39-0146.png
修恶即性恶故也。二若作下明开合。没境界
性为缘因所摄者。阴等十境乃是正观近方
便法。亲发了因故可摄属缘因也。没果果性
为果性所摄者。智断虽殊俱名果故。二
虽开下五数不亏。二今以下约五句对性二。
初对初家。五性安乐性即正因佛性者。安乐
乃是涅槃之义。具足三法。今就合说但名正
因。世出世等者。六道是世间因果。三乘是
出世因果。言因佛性者。境界之性但齐九界
十如。是法望佛是因。以其佛界十如是法望
九称果。皆属能观不名境界。故起信论但以
九相而为境界。是故业相名细中细为佛境
界。又云。依转识故说名境界。而此證者无
有境界可说。故知境界是九界法。若尔何名
佛性。良以果人不独成就佛界十法。亦能
成就九界十法。是故千法众生虽具体用不
彰。唯佛究竟圆融自在。所以因法是果人性。
二若作下对次家。五性境界既以合入缘因。
遂取知法分齐之句。而为果性究尽实相。名
智照分明。见无分齐之分齐也。如云智度大
海佛穷其底。岂非无底而为底耶。乃以安住
诸法如性。一切皆能舍受一切。同名果果
性。此则果后任运永水双遮双照也。二若然
下章安例两五句二。初例上合对。二师虽下
准义须释。五性秖是开于三法。三番五句既
其番番对于三法。亦合番番对于五性。后之
二番大师不释。意云可见。章安恐后学不知。
故略指云义例应尔。复令讲者伸释其意。故
云准须释出等也。第二番中智光是了因性。
卷五 第 146c 页 T39-0146.png
智炬是境界性。知境不滥如炬照物。智行是
缘因性。智聚是果性智境是正因性若依次
师没境界性者。则智炬是果果性。断德对
机不滥也。第三番中正解显体。是了因性。正
观体显既当报身。合是果性。正能分别是境
界性。正解于圆是缘因性。正能觉了是正因
性。若依次师没境界性。则以正能分别为果
果性。果后应机任运分明也。三世尊以是下
结。三从世下发誓充益二。初分文示好。二
依此消文二。初益能化经三。初世尊下益
口业。二众味下益身业。三心进下益意业。二
以是下益所化经三。初未种令种。二若有下
已种令熟。三无量下已熟令脱。问既得智聚
又摄福聚。斯乃真似二种庄严。合居方便及
实报土。经那但云无量千劫人天受乐。答须
知十益皆悉不离二十五有。此中乃是人天
方便人天实报。故仁王般若云。出三界外更
有众生界者。此是外道大有经说。须知四土
若横若竖。秖在三界一处而论。学者宜审。四
从南下归敬三宝。一切众经初皆归敬者。谓
结集经者。皆有归敬。在通叙前。此方好略
译人省之。亦有存者。如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初云。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注云。外国本
一切经首皆有此句。诸论下即造论者。归敬
也。如智度起信等。三宝者。佛法可知。功德
大辩即菩萨理和僧也。南无此云归命。二正
论善集明人王往日通经二。初正论品二。初
解题二。初正释题二初直释二字。世圣者。
谓轮王也。易曰。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
卷五 第 147a 页 T39-0147.png
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管子曰。圣人若天然无
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此皆言世间圣人。
出世圣。谓三乘果人断惑證理名圣也。覈者。
说文云。考事之实也。覈事实则世间正论可
治国。覈理实则出世正论可以诣道。二此品
下委明四悉。谓世间正论而有四益。皆引孝
经结成其义。文为四。初世界。先王旧法。即世
间事实。世世不同。即世界意也。二王行下为
人。百谷者。杨泉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
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
二十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
百谷。社稷者。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
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
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礼记曰。厉山氏之子(厉或作列)柱及周弃为稷(厉山氏之
有天下也。其子柱。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神)。共工氏之子后土
为社(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为社)民用和穆者。
人民被服其教自相和睦。尊卑上下无相怨
者。三对治。内奸谓乱臣贼子。孔安国曰。在内
曰奸。在外曰宄。祸乱下祸者。谓善人逢殃。乱
者谓臣下悖逆作起也。灾者天反时风雨不
节也。害者地反时水旱伤稼也。四第一义。
本金光明者。即四王品云。所作国事所造世
论。皆因此经也。至德要道者。至谓穷理之极
要。谓以一总众谓兹正论是先王旧法。为
德之极道之要也。前之三悉属于世间。且
就未辨。今此第四兼出世足。故双明本末
之义。令其闻者解悟两种第一义故。钝者但
得世间要道。此从末也。利者乃悟出世要道。
卷五 第 147b 页 T39-0147.png
此从本也。增益天德亦须两分。从末者益但
生天若从本者益在义天。亦兼净天。以金光
明属通教故。二此文下明来意。冥圣者。即
诸天是冥圣也。故法华三昧云。一切冥空。
二释文二。初分文。二随释二。初长行。经受
灌顶位者。华严三十九云。转轮圣王所生太
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
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法幢。
然香散华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
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
在灌顶刹利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
名转轮圣王。二偈颂二。初分文。二随释四。
初集众三如分科。二次四下发问二。初分
文。二释义四如分文三结问开答。四梵天
答二。初述意分文二。初述意。佛经释天子义。
此文最显。若儒教则云王者。父天母地。为
天子之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
二分文。二随文释义二。初略答四。初许答。
二答。王义经故称人王者。谥法曰。德象天
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白虎通曰。王者往
也。天下所归往也。三答天下答问天义二。
初指出三义。未入等是一义。分德是一义。力
加是一义。二以护下明答。三问三。初以护胎
答第二问。未入护者。犹在中阴。已入护者。处
在胎藏。此之二时多为鬼害。故假天护。二以
分德答第一问。三以力加答三四问。前第三
问处王宫殿。何故名天。四问以人法治世。
那得名天。故今答中虽处人宫天力加故。自
在如天。答第三问也。遮恶劝善令人生天。
卷五 第 147c 页 T39-0147.png
答第四问也。四从半下。重答问王义二。初
正明人王三义三。初明执乐名王。王执此乐
者。谓持礼乐以化民也。孝经曰。导之以礼
乐。而民和睦。乐记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
礼乐之谓也。使天下去明乐之化成也。京房
易候云。太平之时十日一雨。凡岁三十六雨。
此休徵时若之应。风土记曰。击壤者以木作
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腊节
僮少以为戏也。逸士传。帝尧之时。有老人
击壤于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
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岂非至圣之德。
为而不宰玄功赞运。是以百姓日用不知。竹
马儿童所戏也。人王执乐治国故。得天下和
平老幼俱乐其性也。二明遮恶名王。即经云。
罗刹魁脍等以能遮暴恶故。亦名罗刹魁脍
也以亦名二字贯下。如罗刹中魁卒。故众
鬼不敢为非也。三明父母名王。即是王为民
之父母也。诲示祸福等者。谓违仁义者致刑
罚。是祸恶也。录仁义而授爵禄。是福善也。
制礼以检其迹。作乐以和其心。故乐记曰。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民知
禁者民知有禁令也。二能为下兼显天子三
义。因中说果者。以礼乐化民必生天上。故
二从若下广答二。初分文。释义二。初广明非
法失于六义。二广明正治得于六义。此六经
文前后相参故。并前段皆不细分。讲者当以
六义得失对文销之。其理自会。二此中下示
观明本二。初令思观义自思之者。禀斯宗
卷五 第 148a 页 T39-0148.png
人合知三种修观之法。故疏不示令其自思。
今恐后学未能别之。不免略说。此于三种是
托事观。谓托世天明于谛境。托于人王明于
妙观。即此一念性是义天。依止此天能令此
观不起边倒。名天护义中观也。观合义天同
天之德。不分而分名天分德。空观也。义天
神力加妙观故。能历诸境皆得圆融。假观也。
又托人王修理观者。全谛起观中观。双照即
父母义空观。伏惑即魁脍义假观。立法即执
乐义。此谛此观皆离纵横。秖于一心具兹六
义。二设问明本二。初设问。上四王品云。阎浮
提内诸国王等所作国事。所造世论皆因此
经。岂非正论以金光明而为其本。欲令答示
即末之本。故兴此问。二天者下答示二。初正
示方等所说。岂有一事不本于理。如向散脂
翻为密者。常所称呼。岂知召于秘妙三法。
今于此典自叙密名十五句义。斯乃委彰世
名之本。此之正论是梵王说梵王之本。诸经
开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随所住处。是常
寂光。以身例口。随有所说无非秘藏。今之正
论既金光明而为其本。岂可末事暂乖本理。
水波金器本末同时。以金光明具世间法故。
即世名而可示本。自此为二。初明末即于本
二。初就天子三义示本。应先了知。此金光
明是法非譬。以法报应是金光明异名故也。
天者第一义天也。子者无上众生本来人也。
揽金光明妙三实法为此假人。此人依止第
一义天。本离八倒是天护义。此人智光冥法
身。金德与法同为分德义。此人应益名之为
卷五 第 148b 页 T39-0148.png
明。义天之力之所加也。二又父下约人王三
义示本。此妙假人体是金故双具权实。能与
一切而作父母体。是光故照惑本空即遮恶
义。体是明故能生众善。既执乐义。二以此
下明末从本立。如上所示本之六义。因果六
位皆即此义。此义能作世出世间一切事本。
今即此本而谈正论。其圆教机闻治国事即
达其本。乃能顿治四种之国。二如半下例结。
经于一人而立人天两种之称。意显此论通
世出世也。释善集品二。初解题二。初正
解题二。初释善集得名二。初据名广集。六善
海导师。谓海中船师。善法虽多不出此六。
二附文别集檀智二。初明摄六檀。能摄六智
能导五成就二严。故举兹两。二提如下示经
文二。初正示经。经举此二其相深广。宝满四
洲尽奉三宝。兴隆事广合掌而立听。金光明
證悟理深。二檀智下例馀行。此王心大集善
不轻檀智深广。在文既然。验馀所修皆非聊
尔。二此六下用悉檀立品。总举六度。名数不
同是世界。五度望智且在事善。属为人。智照
五度破取相恶。属对治达六法界绝乎思议
皆到彼岸。名第一义。此王具集四悉檀善。故
以其名立今品目。二此品下明来意。治国之
论是世正见。听金光明是出世间上上正见。
夜睡梦中闻佛功德。是感动圣及见比丘名
曰宝。冥是感动贤。纵入分真望佛名贤。二
释文二。初分文释义二。初分文。二释义二。
初对告地神二。佛以偈说二。初通明因地行
檀。二别明善集二施。谓四天下宝施财也。
卷五 第 148c 页 T39-0148.png
请说此经。令无量众闻金光明施法也。此别
为六。当如分文以义解释。经治政之势者。
谓化之势分极于海际厕杂也。填塞也。缯帛
之总名也。曼陀罗此云适意。曼殊沙此云柔
软。旧小大白小大赤。不鼓鼓击也。熙怡悦
乐也。瑰美石次玉琦王名耳。珰释名云。穿
耳施珠曰珰。应作珥珰。珥如志切。苍颉云。
珠在耳也。二就此下指归三法。言就此品
论金光明者。就其所说论三法门。疏文秖云
论金光明。验直就法立此三名。实不从譬。
以前后文悉皆如是。讲者学者知之知之。然
以诸句对三字者。以此三是深广法性当体
之名。法性可尊可贵名金。法性寂而常照名
光。法性能多利益名明。与诸三法无二无别。
若指品内事理依正。即此三者乃令行人达
乎所诠。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此典方得名为
经王。是知对三深有所以。此自为三。初就善
集论翻波罗蜜。名到彼岸。是所归处故名
金。般若翻智故名光。五度是行故名明。此就
智行及果为三对金光明。二就宝冥论。窟是
所依名金。满月能照名光。读诵是行名明。此
约依正对于三法。三就二人论宝冥。依正与
王雨宝对于三法。行者应知。秖一法性名金
光明。岂可光明暂离于金。岂可金光暂离于
明。今以三名分对依正自他人物。为令了依
不离于正。自不离他人不离物。以金光明举
一即三全三是一。不纵不横而高而广。物物
皆是金光明海。心心皆是三德秘藏。若不尔
者。何名经王耶。第三鬼神品二。初释题二。
卷五 第 149a 页 T39-0149.png
初正解题二。初正释鬼神二。初释。鬼归者。尸
子曰。人死曰归。云云者。观佛三昧经云。修罗
与天帝战时。空中刀轮而下。修罗军众身支
堕落。即便怖畏窜隐藕丝。若依俗释者。郑玄
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
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二释神。二
此品下对上题品。二此品下明来意。二释文
二。初分文。二释义二。初长行二。初正释义
二。初列二释二。初举事。别佛从等者。果后慈
悲熏法现像说法化人。此乃应身。被机之佛
从本觉如。起始觉智合本真如。名报身佛。是
始觉也。一切诸法元是诸佛所行之处。即法
身佛。是本觉也。三佛历别者。修二性一能起
所起能显所显。条然异故。事供别者。四事供
养资持应佛。万行功德资成报佛。称理之智
显发法佛。资成显发皆供养义。三佛既异三
供亦别。二圆供养前有理智。以历别故贬之
为事。今听经事以融即故褒之为法。第一供
养者。不思议供也。能听所听体不二故。秖于
文字了具三身。能说是应解脱德也。能诠是
报般若德也。所诠是法身德也。不解新伊但
论能所。岂显圆佛及圆供耶。文字若非秘密
之藏。那生诸佛恭敬之心。非秘妙者。安能
圆供三世佛耶。注云云者。令如向释也。二
又别下叙重闻二。初标示。谓四愿一劝也。二
若欲下释出二。初出四种愿。欲问经示行人。
欲以妙具供三世佛。及知他佛甚深行处。大
师何故。即以知字而为报佛。所知是法二必
垂形。是则三身皆属行者。因既滥果供养义
卷五 第 149b 页 T39-0149.png
乖。此解违经。如何取信。答前拣事别正却此
情。经云。欲知岂非行者甚深行处。既是法身
能知之心。宁非报佛文字之应现亦唯心。若
生佛条然能所永异。斯出小教何预圆宗。今
就圆宗解四愿欲。若迷三世诸佛三身同在
刹那。法界六尘顿彰。妙解是可思议正当违
经。二听经下明一事满四。三世诸佛觉智为
命。而与众生同一心性。乏熏修故即不受供
养。诸佛寿命不灭而灭。以隐为灭也。今以
听经为供养故。即是受供诸佛寿命。不生而
生以显为生也。行人应了。生佛无差听经智
生。即诸佛现。以诸如来同一智故。观行相似
分真之佛。与究竟佛无二无别。又了智生即
三佛生。即一而三不纵不横。此乃欲供欲知
三世诸佛。秖听经一事四愿俱满。三偈颂
二。初分文。二蛊道下随释科节。并如分文。
所列经若入是经者。一言于经即有三种。
谓教行理。能了此三是妙三法。名入是经。若
不然者。安得入经。即入法性。所入法性无量
甚深。三义具足名金光明。称此安住名之为
如。即见释迦三身妙体。须论观行相似分真
入经见佛。经若百由旬满中盛火应从中过
者。为法亡躯也。经文殊师利云妙德。弥勒
云慈氏。经勇捍。说文云。多力也。五举能
致天龙以劝修二。初翻现文疏。从摩醯去
也。阎摩罗王或阎摩罗社。此云双王。阎摩
双也。罗社王也。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
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又苦乐并受亦名
为双。那罗延此云钩锁力士。难陀此云喜。
卷五 第 149c 页 T39-0149.png
跋难陀此云贤喜。兄弟二龙风雨应时。能令
人喜。贤谓性又贤善故。毗摩质多此云净心。
正法念经翻为响高。亦云穴居。正云吠摩质
咀利。此云绮画。又云宝饰。帝释妇公舍支之
父。祛罗骞陀此云广脾。二脱因却解初段
脱因等者。初段文云。能令一切众生解脱。度
无量苦诸有大海。既云一切众生解脱度诸
有海。须于界内及以界外各脱三障。故以因
果对于业报。诸有由惑故当烦恼。经优钵罗
华下四句四色。莲华优钵罗是青。波头摩是
赤。拘物头是黄。芬陀利是白。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