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四天王品¶ 第 46b 页
释四天王品¶ 第 73b 页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五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
* 释四天王品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
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翻持国。领
乾闼婆富单那。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此
翻增长。领鸠槃茶薜荔多。西白银埵王名
毗留博叉。此翻杂语。领毗舍阇毒龙。北水
精埵王名毗沙门。此翻多闻。领夜叉罗刹。
此四王闻经欢喜。各领五百眷属。发誓护经。
从此标章故称四天王品。观心释者。东集南
苦西道北灭。四谛理是四天。观四谛智为四
王。护四谛境名护国。护心数是护众生。世
者他也。为他说心敷名护他众生。八部者。
苦谛下有利钝见思。法华指此为鬼神。乃至
灭谛下亦有见思。是为八部也。若不照四谛
理。见思二惑侵害心王毁损境界。心王亡境
国败。心数人民迸散。境智俱为鬼神所恼。
能观苦集控作见思。则国安民宁。能为他
说四谛。是护他国土。遮彼见思使得安乐。
是为观心护世四天王也。此下十三品是流
通段。佛慈季末。使邪恶不翳于正真。经王不
壅于来代。有缘之者得正闻正听。故曰流
通。凡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明天王发誓
劝奖人王弘宣此经。正论善集明人王弘经
天王祐助。亦是示住日弘经方轨。鬼神品明
释四天王品¶ 第 73c 页 T39-0073.png
听经功德天神地祇若河若海菩提萨埵咸守
卫之。授记品證听经功德之不虚。除病流水
引昔听经之功德。證今护持之非谬。舍身品
引昔行经不惜躯命。诫劝师弟勿吝法财。
赞佛品明诸菩萨称扬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
重(云云)。天王发誓又为五。四王以天力拥护
请者。大辩品以辩充益说者。功德天品誓以
资财润请者说者。地神品誓以地味膏腴味
请处说处。散脂品誓以威武摧外敌壤内难
安于请说听等也。又天王护其国。大辩护
其师。功德护其众。地神护其地。散脂禳其
灾。令经法大行也(云云)。四天王品者有六
番问答。即为六段。第一白佛述有护国之能。
第二白佛述其护国之事。第三白佛示其轨模。第四白佛要其法利。第五白佛双述兴衰。
第六白佛说偈颂德。初番为二。一白佛二佛
述成。白佛又二。一经家叙。二正白佛。叙敬
如文。正白佛文为二。一叹经二述能护。诸天
信法有力。是故叹经。欲得经弘述其能护。
叹经为三。从是金光明下叹经体。从庄严菩
萨下叹经宗。从此经能照下叹经用。正说乃
多叹三则略摄于广也。法性之理佛所护念。
文诠此理故言经王。既言经王。知是叹体。
约体修行。能令菩萨具二庄严成于极果。既
言庄严。知是叹宗。世天净天义天皆宗仰极
地。施三业供养。恭敬是身。欢喜是意。赞叹
是口。又下从地狱上至菩萨。无明未尽通有
热恼。此经能除如月清凉。知是叹用(云云)。从
世尊是金光明下是第二述能护国。文为二。
卫之。授记品證听经功德之不虚。除病流水
引昔听经之功德。證今护持之非谬。舍身品
引昔行经不惜躯命。诫劝师弟勿吝法财。
赞佛品明诸菩萨称扬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
重(云云)。天王发誓又为五。四王以天力拥护
请者。大辩品以辩充益说者。功德天品誓以
资财润请者说者。地神品誓以地味膏腴味
请处说处。散脂品誓以威武摧外敌壤内难
安于请说听等也。又天王护其国。大辩护
其师。功德护其众。地神护其地。散脂禳其
灾。令经法大行也(云云)。四天王品者有六
番问答。即为六段。第一白佛述有护国之能。
第二白佛述其护国之事。第三白佛示其轨模。第四白佛要其法利。第五白佛双述兴衰。
第六白佛说偈颂德。初番为二。一白佛二佛
述成。白佛又二。一经家叙。二正白佛。叙敬
如文。正白佛文为二。一叹经二述能护。诸天
信法有力。是故叹经。欲得经弘述其能护。
叹经为三。从是金光明下叹经体。从庄严菩
萨下叹经宗。从此经能照下叹经用。正说乃
多叹三则略摄于广也。法性之理佛所护念。
文诠此理故言经王。既言经王。知是叹体。
约体修行。能令菩萨具二庄严成于极果。既
言庄严。知是叹宗。世天净天义天皆宗仰极
地。施三业供养。恭敬是身。欢喜是意。赞叹
是口。又下从地狱上至菩萨。无明未尽通有
热恼。此经能除如月清凉。知是叹用(云云)。从
世尊是金光明下是第二述能护国。文为二。
释四天王品¶ 第 74a 页 T39-0074.png
一内以法护国。二外以策护国。法护国又
四。一护国之由。二以法护国。三以天党护
国。四以天眼护国。护国由者。由闻此经获
于四益。身益光明。力益勇猛。心益增进。德益
尊严。理获二益。谓法身慧命皆得增长。由国
弘经致斯法润。宁得不护。述所以者。此义正
与观心相应。以四谛智护四谛境。即是修行
正法。以四谛智导诸心数。使诸心数不行。故
名行般若波罗蜜。即是能说正法。内有如此
护国所以。名护世王正治国土尔。帅党护
国者。此亦与观心相应。心王帅心数党。降
伏见思利纯诸使。如诸天王共眷属遮诸恶
鬼。如转轮王与七宝千子有所至处四方归
德。四王共五百所临之地。何恶不除邪。用天
眼护国者。以报得天眼彻视。无幽不烛。防
萌杜渐。何恶不除邪。二从若此国土有诸衰
耗下是智策护国。令内外因缘和合。文为三。
一若王国多灾。种种艰难谓兵饥疾者。我以
智策劝法师往。或威神劝往。或现形劝往。或
降梦劝往。法师若往广宣此经。如日出朝阳
雰雾自歇。此劝外缘也。次王心无智照灾承
闇入。若有明慧变怪不生。师既秉法来仪。王
须专心听受。王若勤听天亦勤护。所以加于
可加护于可护。一人有庆赖及万方。王身与
国安隐无患。此内因也。若外虽有弘法人王
内心不殷重。则不和合不能禳灾也。二者王
无惠施则寡于福禄。如不勤田仓厨少谷。劝
王倾财供给四众。四众得安福资于王。举国
眷属一切无患。此内外因缘和合。能致丰年
四。一护国之由。二以法护国。三以天党护
国。四以天眼护国。护国由者。由闻此经获
于四益。身益光明。力益勇猛。心益增进。德益
尊严。理获二益。谓法身慧命皆得增长。由国
弘经致斯法润。宁得不护。述所以者。此义正
与观心相应。以四谛智护四谛境。即是修行
正法。以四谛智导诸心数。使诸心数不行。故
名行般若波罗蜜。即是能说正法。内有如此
护国所以。名护世王正治国土尔。帅党护
国者。此亦与观心相应。心王帅心数党。降
伏见思利纯诸使。如诸天王共眷属遮诸恶
鬼。如转轮王与七宝千子有所至处四方归
德。四王共五百所临之地。何恶不除邪。用天
眼护国者。以报得天眼彻视。无幽不烛。防
萌杜渐。何恶不除邪。二从若此国土有诸衰
耗下是智策护国。令内外因缘和合。文为三。
一若王国多灾。种种艰难谓兵饥疾者。我以
智策劝法师往。或威神劝往。或现形劝往。或
降梦劝往。法师若往广宣此经。如日出朝阳
雰雾自歇。此劝外缘也。次王心无智照灾承
闇入。若有明慧变怪不生。师既秉法来仪。王
须专心听受。王若勤听天亦勤护。所以加于
可加护于可护。一人有庆赖及万方。王身与
国安隐无患。此内因也。若外虽有弘法人王
内心不殷重。则不和合不能禳灾也。二者王
无惠施则寡于福禄。如不勤田仓厨少谷。劝
王倾财供给四众。四众得安福资于王。举国
眷属一切无患。此内外因缘和合。能致丰年
释四天王品¶ 第 74b 页 T39-0074.png
流衍(云云)。三者王身无先王之德行臣民不从。
口无先王之法言邻国不咏今劝王三业。供
养恭敬是身业。尊重是意业。赞叹是口业。夫
高以下为基。辩以讷为师。屈尊敬卑功亦大
矣。以天威力使邻国遥崇。羽檄称赞歌咏羡
慕。三业颙颙。上之化下如风之靡草。邻国
既然。国人牛马草叶无不低回内向。此则
能赞所赞因缘和合。颂声溢于邻国(云云)。经文
分明寻之可见。次佛述成文为二。初合述叹经。二述其能护国。四王初叹经说既合理。佛
述而成之。成其上体宗用三叹。故言佛合
述。善哉善哉。其上总叹一教。佛述成其遍赞
百千诸佛。诸佛从是法生。故举多赞成于一
也。从于诸佛所下述成其能护国。又为二。初述以法护国。二述以智眼护国。法护国有
四。佛皆述成。上明护国之由由闻经得益。佛
述今益良由先种。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
二心前心难。是故敬礼初发心。此举前以
成后述后以显前。从说于正法下述其以法
护世。上云能说能行所以名为护世。佛亦
述成能说能行。得名护世(云云)。从汝等今
日下超述其天眼护国。小不次第于义无失。
上云以净天眼过于人眼。佛述长夜利益。夫
天眼夜照不假日光。故言长夜也。从汝等四
王及诸眷属下追述其天党护国。上直言护
国。佛今加赞是护三世诸佛正法也。从汝
等四王及馀天众下述其智眼和合护国。上
云请法师入境禳恶。此功归己能却修罗之
阵。汝劝王听经供给四众。佛述其内智外
口无先王之法言邻国不咏今劝王三业。供
养恭敬是身业。尊重是意业。赞叹是口业。夫
高以下为基。辩以讷为师。屈尊敬卑功亦大
矣。以天威力使邻国遥崇。羽檄称赞歌咏羡
慕。三业颙颙。上之化下如风之靡草。邻国
既然。国人牛马草叶无不低回内向。此则
能赞所赞因缘和合。颂声溢于邻国(云云)。经文
分明寻之可见。次佛述成文为二。初合述叹经。二述其能护国。四王初叹经说既合理。佛
述而成之。成其上体宗用三叹。故言佛合
述。善哉善哉。其上总叹一教。佛述成其遍赞
百千诸佛。诸佛从是法生。故举多赞成于一
也。从于诸佛所下述成其能护国。又为二。初述以法护国。二述以智眼护国。法护国有
四。佛皆述成。上明护国之由由闻经得益。佛
述今益良由先种。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
二心前心难。是故敬礼初发心。此举前以
成后述后以显前。从说于正法下述其以法
护世。上云能说能行所以名为护世。佛亦
述成能说能行。得名护世(云云)。从汝等今
日下超述其天眼护国。小不次第于义无失。
上云以净天眼过于人眼。佛述长夜利益。夫
天眼夜照不假日光。故言长夜也。从汝等四
王及诸眷属下追述其天党护国。上直言护
国。佛今加赞是护三世诸佛正法也。从汝
等四王及馀天众下述其智眼和合护国。上
云请法师入境禳恶。此功归己能却修罗之
阵。汝劝王听经供给四众。佛述其内智外
释四天王品¶ 第 74c 页 T39-0074.png
福。实是消伏诸苦能致安乐。如文(云云)。第二
番白佛述护国之事。文为二。一白佛。二佛述成。白佛又二。一是经流布之处。其王自
能顶受。又供给四众者。我及眷属誓当隐
形令其显益。二者恶邻兴兵侵斥善国。我
当隐形起诸怖懅。种种难起。令其军兵显然
退散。尚不扰边。况能怀中(云云)。次佛述成
文以为二。从尔时佛赞下至无斗讼之事
是述成初意。其上隐形护国欲使经弘。佛述
隐形是护三宝。我是佛宝。修习菩提是法宝。
诸王无斗讼是僧宝。述其护一而能成三也。
从四王当知此阎浮提下是述成后意。上
以天威懅之天力退之。似若憎恶爱善。佛
劝慈心平等向之。为恶者自懅。为善者自
豫。非薄恶而厚善。成其懅退之意也。又劝
诸国各守本业。住境自乐勿起贪企。诸王
和则民无夭。法兴盛则熏诸天。佛告帝释。
斗诤因缘人天损减。善能慈和天下。非止供
养于我。则是供养三世如来。非止安于一王。
遍安诸王。非止安于一国。遍安一切。故以
慈和述成第二意也(云云)。第三白佛示人王
轨模。文为二。一出其愿欲。二示其轨模。愿
欲有六。一欲安己身。二欲安妻子。三欲安宫
殿。四欲王领殊胜。五欲摄诸福德。六欲国
无忧苦。六愿如文。从世尊如是人王下是第
二示其轨模。虽不次第六数足。上欲安身。
今示莫放逸。制心则身安也。上欲安宫殿。
今示严法堂。幡盖映于上香华丽于下。三
宝受用则柏梁无灾。上欲王领殊胜。今示
番白佛述护国之事。文为二。一白佛。二佛述成。白佛又二。一是经流布之处。其王自
能顶受。又供给四众者。我及眷属誓当隐
形令其显益。二者恶邻兴兵侵斥善国。我
当隐形起诸怖懅。种种难起。令其军兵显然
退散。尚不扰边。况能怀中(云云)。次佛述成
文以为二。从尔时佛赞下至无斗讼之事
是述成初意。其上隐形护国欲使经弘。佛述
隐形是护三宝。我是佛宝。修习菩提是法宝。
诸王无斗讼是僧宝。述其护一而能成三也。
从四王当知此阎浮提下是述成后意。上
以天威懅之天力退之。似若憎恶爱善。佛
劝慈心平等向之。为恶者自懅。为善者自
豫。非薄恶而厚善。成其懅退之意也。又劝
诸国各守本业。住境自乐勿起贪企。诸王
和则民无夭。法兴盛则熏诸天。佛告帝释。
斗诤因缘人天损减。善能慈和天下。非止供
养于我。则是供养三世如来。非止安于一王。
遍安诸王。非止安于一国。遍安一切。故以
慈和述成第二意也(云云)。第三白佛示人王
轨模。文为二。一出其愿欲。二示其轨模。愿
欲有六。一欲安己身。二欲安妻子。三欲安宫
殿。四欲王领殊胜。五欲摄诸福德。六欲国
无忧苦。六愿如文。从世尊如是人王下是第
二示其轨模。虽不次第六数足。上欲安身。
今示莫放逸。制心则身安也。上欲安宫殿。
今示严法堂。幡盖映于上香华丽于下。三
宝受用则柏梁无灾。上欲王领殊胜。今示
释四天王品¶ 第 75a 页 T39-0075.png
洗沐香涂敦恭去慢。一身敬于此八纮休于
彼。上欲摄取福聚。今示正念听经。正念听经
能致无量功德。天神竭其力覆。地神竭其
力载。鬼神竭其力护。臣民竭其力爱。上欲安
妻子。今示和颜与语。劝其兴福。内外修善感
益事多。上欲得国无忧苦。今示应自喜庆
自励忘疲倍作利益。一人既悦则四海谧然。
此之谓也。次佛述成文为二。先述成六方法。
次述成六愿欲。四王约六事。又所说少止
在现世。佛约一事而所益多。超无量世。倍述
成之。从佛告四王下秖弘经听经。即是述
成安身方法。上直示心不放逸。今加示羽仪
出宫迎候步步值那由他佛。方法既倍体亦
弥安。从复得超越尔许劫难者。述成安国方
法。上止一世无忧苦。今则超尔许生死之难。
从复于来世对受轮王者。述成安妻子方法。
轮王有玉女千子悉无怨对。尔许劫中妻子
常安也。从亦得如是现世自在之力者。述成
上安于王领方法也。从常得最胜七宝宫殿
者。述成上安于宫殿方法也。从在在生处讫
具足无量福聚。述成其上摄福方法也。从
汝等四王下述成其六种愿欲。从四王下至
不退转。述成上愿安身。从己为得值至毕三
恶道苦。述成上安国。从我今已种轮王释梵
之因。述成上愿安妻子。从已种无边善根下
述成上欲摄福聚。从后宫宫宅无诸凶衰。述
成上愿安宫殿。从国土无有他方怨刺。述成
上王领第一。从汝等四王下更总结成六法
六愿。皆令具足者。若能屈己迎侯至心听法。
彼。上欲摄取福聚。今示正念听经。正念听经
能致无量功德。天神竭其力覆。地神竭其
力载。鬼神竭其力护。臣民竭其力爱。上欲安
妻子。今示和颜与语。劝其兴福。内外修善感
益事多。上欲得国无忧苦。今示应自喜庆
自励忘疲倍作利益。一人既悦则四海谧然。
此之谓也。次佛述成文为二。先述成六方法。
次述成六愿欲。四王约六事。又所说少止
在现世。佛约一事而所益多。超无量世。倍述
成之。从佛告四王下秖弘经听经。即是述
成安身方法。上直示心不放逸。今加示羽仪
出宫迎候步步值那由他佛。方法既倍体亦
弥安。从复得超越尔许劫难者。述成安国方
法。上止一世无忧苦。今则超尔许生死之难。
从复于来世对受轮王者。述成安妻子方法。
轮王有玉女千子悉无怨对。尔许劫中妻子
常安也。从亦得如是现世自在之力者。述成
上安于王领方法也。从常得最胜七宝宫殿
者。述成上安于宫殿方法也。从在在生处讫
具足无量福聚。述成其上摄福方法也。从
汝等四王下述成其六种愿欲。从四王下至
不退转。述成上愿安身。从己为得值至毕三
恶道苦。述成上安国。从我今已种轮王释梵
之因。述成上愿安妻子。从已种无边善根下
述成上欲摄福聚。从后宫宫宅无诸凶衰。述
成上愿安宫殿。从国土无有他方怨刺。述成
上王领第一。从汝等四王下更总结成六法
六愿。皆令具足者。若能屈己迎侯至心听法。
释四天王品¶ 第 75b 页 T39-0075.png
即是六愿六法。又回利施天。亦即能令六愿
六法成就满足也。第四白佛要其人王施善。
此由第三段末。文为二。一白佛。二佛述成。白佛又二。一人王运心。二天宫相现。人王心
存至典。是故香作金光。回施必得。是故天宫
相现。香至天宫龙宫鬼神等宫。总至三法界
尔。观心解者。以智慧火然实相香。起戒定
慧烟。实相是真法。故言金光。戒慧与理冥。
故彻照无碍也(云云)。次佛述成文为二。先述
香光非但至天宫等三法界。遍至百亿诸宫。
又至恒沙佛上。总而言之。遍至十法界也。
从诸佛世尊闻是香气下述成人王运善奉
施诸天为诸佛所赞。先赞因成。次赞果满。如
文。第五白佛双举兴衰。文为二。一白佛。二佛述成。白佛又为三。初从白佛至诸恶灾患
悉令消灭。是第一举兴劝。从若有人王心生
舍离至善神远离生如是等无量恶事。是第
二举衰劝。从世尊人王欲自护及王国土。是
第三正劝。举兴劝为四。一人王弘经则四天
隐形听受。二非但四王听受。释梵八部皆集
听受。三以是人王为善法知识。四既得法利
护国弥勤。皆如文。次举衰劝亦四。一王不
弘经天失甘露则威势减少。二释梵旧神并
皆远舍。三恶鬼乱行灾毒竞起。四展转结
成灾。灾何故起。恶鬼乱行。鬼何故行。天神
舍离。天何故舍。不闻法食。何故无法食。王
不弘经。如文。三正劝为六。一欲得现利故
必定听。二天欣法食故必定听。三出过三
论故定听。三论者。四韦陀论说梵事。毗伽罗论说十善事。僧祛卫世师勒沙婆论。说学通事云云
六法成就满足也。第四白佛要其人王施善。
此由第三段末。文为二。一白佛。二佛述成。白佛又二。一人王运心。二天宫相现。人王心
存至典。是故香作金光。回施必得。是故天宫
相现。香至天宫龙宫鬼神等宫。总至三法界
尔。观心解者。以智慧火然实相香。起戒定
慧烟。实相是真法。故言金光。戒慧与理冥。
故彻照无碍也(云云)。次佛述成文为二。先述
香光非但至天宫等三法界。遍至百亿诸宫。
又至恒沙佛上。总而言之。遍至十法界也。
从诸佛世尊闻是香气下述成人王运善奉
施诸天为诸佛所赞。先赞因成。次赞果满。如
文。第五白佛双举兴衰。文为二。一白佛。二佛述成。白佛又为三。初从白佛至诸恶灾患
悉令消灭。是第一举兴劝。从若有人王心生
舍离至善神远离生如是等无量恶事。是第
二举衰劝。从世尊人王欲自护及王国土。是
第三正劝。举兴劝为四。一人王弘经则四天
隐形听受。二非但四王听受。释梵八部皆集
听受。三以是人王为善法知识。四既得法利
护国弥勤。皆如文。次举衰劝亦四。一王不
弘经天失甘露则威势减少。二释梵旧神并
皆远舍。三恶鬼乱行灾毒竞起。四展转结
成灾。灾何故起。恶鬼乱行。鬼何故行。天神
舍离。天何故舍。不闻法食。何故无法食。王
不弘经。如文。三正劝为六。一欲得现利故
必定听。二天欣法食故必定听。三出过三
论故定听。三论者。四韦陀论说梵事。毗伽罗论说十善事。僧祛卫世师勒沙婆论。说学通事云云
释四天王品¶ 第 75c 页 T39-0075.png
听。五教主胜于释梵。故必定听。六诸法之
本故必定听。皆如文。次佛述成文为二。
初番述成举兴劝。不弘则衰无可述成。又
解云。前番则两述成而与安乐。是述成举
兴劝灭其衰患。是述成举衰劝。从若有人能
于人天中作大佛事者。述成正劝(云云)。第六
白佛文为三。一说偈叹。二佛以偈答。三欢喜
发誓。偈叹有八行半。文为三。初一行叹三
身。次五行半叹身相。次二行结叹。夫三身
有通别。依文是别。空是法身。日是报身。月
是应身。通意者。空是法身。日是报身。水日是
应身。空是法身。月是报身。水月是应身。空是
法身。日中空是报身。水中空是应身。月亦如
是。依结叹文。空是法身。月是报身。水月是应
身。空是法身。日是报身。焰是应身。化法是法
身。化主是报身。化事是应身。虽复别说义则
通融。故文云。无有障碍。即通意也。叹身相文
为五。初一行叹上两相。谓目与齿。次一行
半叹智断两德。谓智三昧。次两行叹下两
相。谓平与网。次两句绝言叹。谓不可思议。
次两句结叹。夫相好不独在应身。报法亦通。
庄严父母生身者应相好也。庄严尊恃身者
报相好也。庄严法门者法身相好也。此中
叹智断。即法身相好也。文云无有障碍者。
非独叹一身相也。偈初标佛月。今先结佛
月为三身。次结三身通融。故言无有障碍。
次结佛日故言如焰。次结佛化身即是四身
本故必定听。皆如文。次佛述成文为二。
初番述成举兴劝。不弘则衰无可述成。又
解云。前番则两述成而与安乐。是述成举
兴劝灭其衰患。是述成举衰劝。从若有人能
于人天中作大佛事者。述成正劝(云云)。第六
白佛文为三。一说偈叹。二佛以偈答。三欢喜
发誓。偈叹有八行半。文为三。初一行叹三
身。次五行半叹身相。次二行结叹。夫三身
有通别。依文是别。空是法身。日是报身。月
是应身。通意者。空是法身。日是报身。水日是
应身。空是法身。月是报身。水月是应身。空是
法身。日中空是报身。水中空是应身。月亦如
是。依结叹文。空是法身。月是报身。水月是应
身。空是法身。日是报身。焰是应身。化法是法
身。化主是报身。化事是应身。虽复别说义则
通融。故文云。无有障碍。即通意也。叹身相文
为五。初一行叹上两相。谓目与齿。次一行
半叹智断两德。谓智三昧。次两行叹下两
相。谓平与网。次两句绝言叹。谓不可思议。
次两句结叹。夫相好不独在应身。报法亦通。
庄严父母生身者应相好也。庄严尊恃身者
报相好也。庄严法门者法身相好也。此中
叹智断。即法身相好也。文云无有障碍者。
非独叹一身相也。偈初标佛月。今先结佛
月为三身。次结三身通融。故言无有障碍。
次结佛日故言如焰。次结佛化身即是四身
释四天王品¶ 第 76a 页 T39-0076.png
义。故言如化。皆具三身四身。则是无障碍也。
结竟即礼。礼于佛月。亦是礼佛日佛化也。品
初叹经。叹体宗用。品后赞佛。辞异义同。佛真
法身即是体。佛月清净即是宗。应现水月即
是用。天王天辩其妙若此也。问空譬法身。
月譬报身。空为作月不作月。空若作月。月非
空作。空不作月。月那依空。答空不作月。亦不
作非月。月非月必依于空。法不作报。亦不
作非报。报非报必依于法。又问法不作报非
报。报非报必依于法者。亦应月不作影。亦
不作非影。影非影必依于月者。月亦是法身
耶。答智与法冥。法是法界智亦如法界(云云)。
又并影不作动与不动。动不动必依于水。水
亦是法界耶。答动不动譬机。一切诸法中
悉有安乐性。譬法界亦是无妨。又净度三昧
云。众生亦度佛。若无机感佛不出世。亦不
能得成三菩提。出世菩提皆由众生。机为法
界。此义成也。佛答二十四行半偈天王所以
赞佛者。佛能说法故也。法王所以赞法者。
法能成佛故也。般若云。我初成道观谁可
敬可赞无过于法。法能成立一切凡圣。故
佛赞法以答天王。文为三。初一行叹经体答
其法身。次一行叹经宗答其报身。次二十二
行半叹经用答其应身。悉如文。三四王欢喜
发誓如文。
* 释大辩品
辩有四种。小辩无量辩双辩大辩。无漏法名
小辩。恒沙法名无量辩。备二种名双辩。双
非双照名大辩。此天住智慧庄严法门自住
结竟即礼。礼于佛月。亦是礼佛日佛化也。品
初叹经。叹体宗用。品后赞佛。辞异义同。佛真
法身即是体。佛月清净即是宗。应现水月即
是用。天王天辩其妙若此也。问空譬法身。
月譬报身。空为作月不作月。空若作月。月非
空作。空不作月。月那依空。答空不作月。亦不
作非月。月非月必依于空。法不作报。亦不
作非报。报非报必依于法。又问法不作报非
报。报非报必依于法者。亦应月不作影。亦
不作非影。影非影必依于月者。月亦是法身
耶。答智与法冥。法是法界智亦如法界(云云)。
又并影不作动与不动。动不动必依于水。水
亦是法界耶。答动不动譬机。一切诸法中
悉有安乐性。譬法界亦是无妨。又净度三昧
云。众生亦度佛。若无机感佛不出世。亦不
能得成三菩提。出世菩提皆由众生。机为法
界。此义成也。佛答二十四行半偈天王所以
赞佛者。佛能说法故也。法王所以赞法者。
法能成佛故也。般若云。我初成道观谁可
敬可赞无过于法。法能成立一切凡圣。故
佛赞法以答天王。文为三。初一行叹经体答
其法身。次一行叹经宗答其报身。次二十二
行半叹经用答其应身。悉如文。三四王欢喜
发誓如文。
* 释大辩品
辩有四种。小辩无量辩双辩大辩。无漏法名
小辩。恒沙法名无量辩。备二种名双辩。双
非双照名大辩。此天住智慧庄严法门自住
释四天王品¶ 第 76b 页 T39-0076.png
大辩。以自在力为悦众生故随说一辩若二若
三若四。故名大辩。为宜众生故若授一辩若
二若三若四。宜而立之故名大辩。为对众生
故或对一辩若二若三若四。对而治之故名
大辩。为悟众生故若悟一辩若二若三若四。
一悟一切悟而开发之。故名大辩。对佛发愿。
以大辩加于说者。故称大辩品。文为三。一
从白佛下以大辩力加益法师。二从若有众
生于百千下以感应力加于化道。三从复令
无量下以行力加于听者。初加法师以乐说
辩才。庄严次第是辞辩。大智是义辩。总持是
法辩。若有众生下加化道流布不绝。加其
能化之道。无人无所化。无道无能化。因缘
和合化道不绝也。从复令无量下是加听众
两益。闻经至不退转是加因益。必定得菩提
是加果益。文言虽略誓愿甚深。为益大矣。
* 释功德天品
此天住福德庄严法门摄一切法。而以功德
为首。故言功德天。又能与说者所须无所乏
少。故名功德天。又令说者昼夜思惟是经深
义。故名功德天。又令听者速成菩提。具此
众义故名功德天品。此是天王护经第三意。
福资请说及以听者。文为六。一从白佛下发
誓四事资给法师。二从我已于过去下明福德之由。三从若有人能称下劝示行法。文
中有略示广示(云云)。四从我于尔时如一念顷
下誓临影响。五从若能以已所作回施我
下要求同行。六从应当礼下别示归敬。悉如
文。
三若四。故名大辩。为宜众生故若授一辩若
二若三若四。宜而立之故名大辩。为对众生
故或对一辩若二若三若四。对而治之故名
大辩。为悟众生故若悟一辩若二若三若四。
一悟一切悟而开发之。故名大辩。对佛发愿。
以大辩加于说者。故称大辩品。文为三。一
从白佛下以大辩力加益法师。二从若有众
生于百千下以感应力加于化道。三从复令
无量下以行力加于听者。初加法师以乐说
辩才。庄严次第是辞辩。大智是义辩。总持是
法辩。若有众生下加化道流布不绝。加其
能化之道。无人无所化。无道无能化。因缘
和合化道不绝也。从复令无量下是加听众
两益。闻经至不退转是加因益。必定得菩提
是加果益。文言虽略誓愿甚深。为益大矣。
* 释功德天品
此天住福德庄严法门摄一切法。而以功德
为首。故言功德天。又能与说者所须无所乏
少。故名功德天。又令说者昼夜思惟是经深
义。故名功德天。又令听者速成菩提。具此
众义故名功德天品。此是天王护经第三意。
福资请说及以听者。文为六。一从白佛下发
誓四事资给法师。二从我已于过去下明福德之由。三从若有人能称下劝示行法。文
中有略示广示(云云)。四从我于尔时如一念顷
下誓临影响。五从若能以已所作回施我
下要求同行。六从应当礼下别示归敬。悉如
文。
释四天王品¶ 第 76c 页 T39-0076.png
* 释坚牢地神品
上诸天或住善权方便道。为众生法父。此天
住善实智度道。为众生法母。一义也。譬如阴
阳覆载草木。智度养育出生众善。二义也。
馀度各有所主未亡未泯。实智照了无相无
名。三义也。馀度有等有上。智度无等无上是
究竟度。四义也。智度法门常无改变。义曰
坚牢常也。能荷乐也。能生净也。名之为地。
德力自在我也。称之为神。从此等法门故名
坚牢地神品。此品是天王护法第四意。翻
涌地味资益请说听等地也。文为三。一从
白佛下誓涌地味利益行者。二从尔时佛告
下如来述成。三从尔时地神下发誓弘经。初
涌地味文为三。从初白佛下明己身利益。
凡约八事展转增长。由闻法故法味增长。法
味增长故气力增长。气力增长故翻地味增
长。地味增长故诸物增长。诸物增长故众生
五果增长。五果增长故修行增长。修行增长
故供养增长。供养增长故弘通增长。悉如文。
从何以故世尊下明眷属利益。是经力增长。
凡约五事展转增长。以经力故我眷属增长。
眷属增长故地味增长。地味增长故诸物增
长。诸物增长故众生快乐增长。快乐增长故
依报皆具足。具足亦名增长。从世尊是诸
众生下名报恩增长。凡约六事展转增长。以
知我恩故专听增长。专听增长故功德增长。
功德增长故教他增长。教他增长故地味增
长。地味增长故受乐增长。受乐增长故信
施增长。悉如文。二佛述成文为二。一约闻
释四天王品¶ 第 77a 页 T39-0077.png
经展转增长。从人世至天世。从天世至出世。
日夜即受不可思议快乐。即出世乐也。地
神所说止是今世增长。如来述成文虽略意
极长远。二述成供养增长。从人世至天世。从
天世至出世。长远之义准前可知(云云)。三发誓
护经。文为三。一誓护说法者。二誓护化道不
绝。三誓护听法者。如文。
* 释散脂鬼神品
具存梵音。应言散脂修摩。此翻为密。密有
四义。谓名密行密智密理密(云云)。盖北方天
王大将。馀三方各有。东方名乐欲。南方名
檀帝。西方名善现。各有五百眷属。管领二十
八部。孔雀王经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二
十四部。四维各一部。合为二十八部。又说者
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有二
十部。足四王所领八部。是为二十八部。巡
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管。闻经欢喜
发誓护于说者听者。从能护人受名。故言散
脂(云云)。文为四。一从白佛下发誓护持。二从
何因缘下述有能护之德。三从散脂大将下
誓以智力克益说者。四归敬本师。初段有经
家叙。正发誓。悉如文。述德又为三。初标次述
后结。标如文。述又为三。初五句述智。次五句
述境。次五句述正。三番称世尊。知是三种
意也。神既名密。述名显德。应谈密义。智若浅
深阶级次第不名为密。即一智一切智。一切
智一智。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者。斯是智
密。若得此意。五句一句。一句五句。非一非
五。而一而五。唯数唯密。而若境可以智知可
日夜即受不可思议快乐。即出世乐也。地
神所说止是今世增长。如来述成文虽略意
极长远。二述成供养增长。从人世至天世。从
天世至出世。长远之义准前可知(云云)。三发誓
护经。文为三。一誓护说法者。二誓护化道不
绝。三誓护听法者。如文。
* 释散脂鬼神品
具存梵音。应言散脂修摩。此翻为密。密有
四义。谓名密行密智密理密(云云)。盖北方天
王大将。馀三方各有。东方名乐欲。南方名
檀帝。西方名善现。各有五百眷属。管领二十
八部。孔雀王经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二
十四部。四维各一部。合为二十八部。又说者
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有二
十部。足四王所领八部。是为二十八部。巡
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管。闻经欢喜
发誓护于说者听者。从能护人受名。故言散
脂(云云)。文为四。一从白佛下发誓护持。二从
何因缘下述有能护之德。三从散脂大将下
誓以智力克益说者。四归敬本师。初段有经
家叙。正发誓。悉如文。述德又为三。初标次述
后结。标如文。述又为三。初五句述智。次五句
述境。次五句述正。三番称世尊。知是三种
意也。神既名密。述名显德。应谈密义。智若浅
深阶级次第不名为密。即一智一切智。一切
智一智。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者。斯是智
密。若得此意。五句一句。一句五句。非一非
五。而一而五。唯数唯密。而若境可以智知可
释四天王品¶ 第 77b 页 T39-0077.png
以口说者。境则非密。不可智知不可识识。不
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说。是名不可思议密境
也。而约五数议密者。例前可知也。若对邪
道明正道待边说中。此正非正此中非中。皆
非是密。即邪而正即边而中。邪正中边无二无
别者。乃名为密。思益云。若以心分别一切法
者。一切法邪。若不以心分别一切法者。一切
法正。即其义也。我行正道。若境若智从此得
名。唯然世尊自当證知(云云)。又此三番一往是
身口意密。前五句言知。知即意密。次五句言
现见。现见属眼。眼属身。即身密。后五句明正
解。由正解故言正分别。分别即口密。所以言
不彰露者是密义也。如此述名密义已显。赏
味无已更复略说。世尊我知一切法下作三
观义解之。知一切法一切缘法两句同是因
缘所生法境。何者。能生为因是初句。所生为
缘是第二句。能所合故诸法得起。中论云。因
缘所生法。即此义也。了一切法者。了达虚无
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为从
假入空观也。知法分齐者。知空非空。用道种
智分别假名凡圣之法无有差别。中论云。亦
名为假名。是为从空入假观也。如法安住一
切法如性者。以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
谛。中论云。亦名中道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
观也。含受一切法者。即是中道正观。能双照
二谛。故言含受。若三观一异纵横并别者。则
不名密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为密。欲知
智在说。说即口密也。世尊我现见下五句作
三谛三解脱义释之。现见不可思议智光者。
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说。是名不可思议密境
也。而约五数议密者。例前可知也。若对邪
道明正道待边说中。此正非正此中非中。皆
非是密。即邪而正即边而中。邪正中边无二无
别者。乃名为密。思益云。若以心分别一切法
者。一切法邪。若不以心分别一切法者。一切
法正。即其义也。我行正道。若境若智从此得
名。唯然世尊自当證知(云云)。又此三番一往是
身口意密。前五句言知。知即意密。次五句言
现见。现见属眼。眼属身。即身密。后五句明正
解。由正解故言正分别。分别即口密。所以言
不彰露者是密义也。如此述名密义已显。赏
味无已更复略说。世尊我知一切法下作三
观义解之。知一切法一切缘法两句同是因
缘所生法境。何者。能生为因是初句。所生为
缘是第二句。能所合故诸法得起。中论云。因
缘所生法。即此义也。了一切法者。了达虚无
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为从
假入空观也。知法分齐者。知空非空。用道种
智分别假名凡圣之法无有差别。中论云。亦
名为假名。是为从空入假观也。如法安住一
切法如性者。以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
谛。中论云。亦名中道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
观也。含受一切法者。即是中道正观。能双照
二谛。故言含受。若三观一异纵横并别者。则
不名密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为密。欲知
智在说。说即口密也。世尊我现见下五句作
三谛三解脱义释之。现见不可思议智光者。
释四天王品¶ 第 77c 页 T39-0077.png
光是实智。如日月光常明不息。此实智照不
可思议真谛境。成圆净解脱也。不可思议智
炬智行智聚者。皆是权智。如人热炬屈曲照
物。乍兴乍废随顺机缘。或此或彼。行是因义
聚是果义。从因以向果。果兴而因废。皆是权
智照不可思议俗谛。成方便解脱也。不可思
议智境者。是法如如智。此智与法如如冥。故
言不可思议智境。此智照不可思议中道第
一义谛。成性净解脱也。若三谛三解脱一异
纵横并别者。非不可思议也。以不一异
并别故。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故名密也。
世尊我于诸法下五句作三身释之。正解正
观正解能显体。显体名正观。正观是报身
也。得正分别正解于缘者。分别机缘。不待时
不过时。普应一切。即是应身也。正能觉了者。
无觉无不觉名为觉。非了非不了名为了。究
竟清净之觉了即法身也。若此三身纵横一
异者。不名为正。非一非异不前不后。故名为
正。正即密也。约正明法身。即是金义。约观
明般若。即是光义。约不思议解脱即是明
义。三德是微密之藏。金光明是微密之教。
从密教生密解。安住密理。行于密行。以密利
他故我名密。唯然世尊自当證知。复次此十
五句互相释成。若正解正观十五句皆正解
正观也。若不可思议智光十五句皆不可思
议智光也。若我知者十五句皆知也(云云)。又
作五种佛性释者。正性缘性了性三名不异。
又一家取果性境界性为五。又一家取果性
果果性为五。若作果果性。即没境界性。为
可思议真谛境。成圆净解脱也。不可思议智
炬智行智聚者。皆是权智。如人热炬屈曲照
物。乍兴乍废随顺机缘。或此或彼。行是因义
聚是果义。从因以向果。果兴而因废。皆是权
智照不可思议俗谛。成方便解脱也。不可思
议智境者。是法如如智。此智与法如如冥。故
言不可思议智境。此智照不可思议中道第
一义谛。成性净解脱也。若三谛三解脱一异
纵横并别者。非不可思议也。以不一异
并别故。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故名密也。
世尊我于诸法下五句作三身释之。正解正
观正解能显体。显体名正观。正观是报身
也。得正分别正解于缘者。分别机缘。不待时
不过时。普应一切。即是应身也。正能觉了者。
无觉无不觉名为觉。非了非不了名为了。究
竟清净之觉了即法身也。若此三身纵横一
异者。不名为正。非一非异不前不后。故名为
正。正即密也。约正明法身。即是金义。约观
明般若。即是光义。约不思议解脱即是明
义。三德是微密之藏。金光明是微密之教。
从密教生密解。安住密理。行于密行。以密利
他故我名密。唯然世尊自当證知。复次此十
五句互相释成。若正解正观十五句皆正解
正观也。若不可思议智光十五句皆不可思
议智光也。若我知者十五句皆知也(云云)。又
作五种佛性释者。正性缘性了性三名不异。
又一家取果性境界性为五。又一家取果性
果果性为五。若作果果性。即没境界性。为
释四天王品¶ 第 78a 页 T39-0078.png
缘因性所摄。若开境界性即没果果性。为果
性所摄。为开合不同终是五数。今以五知
对五佛性。我知一切法者。知一切法中悉
有安乐性。安乐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一切
缘法者。无量功德低头举手之善。缘因佛性
也。了一切法者。即是般若空慧。了因佛性也。
知法分齐者。即世间出世间因果不滥。境
界因佛性也。如法安住如性者。即是果性究
竟安住如中也。含受一切法者。还是果性能
双照含受也。若作果果性者。取知法分齐为
果性。克果智照分明为分齐也。安住如性含
受为果果性(云云)。若然者下两种五句亦应对
五佛性。师虽不释义例应尔。准须释出其
意消文令会尔。世尊以是义故下是结文
也。从世尊散脂大将下是第三发誓。以智辩
充益说者。文为二。先益能化次益所化。益能
化为三。庄严言辞下益其口业。众味精气
下益其身业。心进勇锐下益其意业。从以是
之故下益其所化。此亦为三。以是之故广说
是经。此是未种者令种也。若有众生下是
已种令熟也。无量众生下是已熟者令脱。悉
如文。此消文大好。从南无宝华下是第四归
敬文也。佛说一切众经初皆归敬。而译人略
之。诸论初亦先归敬。此文是说竟归依三
宝。在文可寻也。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五
性所摄。为开合不同终是五数。今以五知
对五佛性。我知一切法者。知一切法中悉
有安乐性。安乐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一切
缘法者。无量功德低头举手之善。缘因佛性
也。了一切法者。即是般若空慧。了因佛性也。
知法分齐者。即世间出世间因果不滥。境
界因佛性也。如法安住如性者。即是果性究
竟安住如中也。含受一切法者。还是果性能
双照含受也。若作果果性者。取知法分齐为
果性。克果智照分明为分齐也。安住如性含
受为果果性(云云)。若然者下两种五句亦应对
五佛性。师虽不释义例应尔。准须释出其
意消文令会尔。世尊以是义故下是结文
也。从世尊散脂大将下是第三发誓。以智辩
充益说者。文为二。先益能化次益所化。益能
化为三。庄严言辞下益其口业。众味精气
下益其身业。心进勇锐下益其意业。从以是
之故下益其所化。此亦为三。以是之故广说
是经。此是未种者令种也。若有众生下是
已种令熟也。无量众生下是已熟者令脱。悉
如文。此消文大好。从南无宝华下是第四归
敬文也。佛说一切众经初皆归敬。而译人略
之。诸论初亦先归敬。此文是说竟归依三
宝。在文可寻也。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五
释四天王品¶ 第 78b 页 T39-007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