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空品¶ (自动笺注)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
隋天台智者大師
門人灌頂
*釋空品
夫空者應有四種
謂滅色入空。
即色是空。
邊入空。
即邊是空。
此經通諸乘懺悔
應須
種空。
而今品但標空者。
是即邊而空也。
何故爾。
經云。
無量餘經已廣說空
是故
此中略而解說也。
又空者空有空無
空有
者。
空二十五之塊有。
空無者。
二乘之灰
無。
兩邊清淨名之為空。
直作此說。
惑者迷名
濫理。
不能超悟
今作六句分別
空破非有
非無
非有非無破空
空修非有非無
非有
非無修空。
空即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即空。
空破非有非無者。
所謂凡邪非有非無見。
乘偏住非有非無證。
別教教道執非有非無
門。
悉為空品空所破也。
凡邪之見多種。
一單
四見
二複四見
具足四見
四見可解。
四見者。
謂有有有無
無有無無
亦有亦無
有亦有亦無無。
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
是複四見
具足四見者。
一句中具有四
句。
四四十六句。
故名具足也。
單複具足
苦集浩然
雖計為非有非無
實是妄見
為空品空所破也。
二乘偏住非有非無證者。
斷常見故言非有。
斷斷見故言非無
有無
二見滅無餘。
三界思永已盡。
滅度
安隱想。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保此而已
不復進求三菩提
二乘發真。
常見斷斷見。
其門不同
或從有門入如阿
毘曇。
或從無門入如成實論
或從亦有亦無
門入如昆勒。
或從非有非無門入如那陀迦
旃延經。
斷離常名中道
四門斷斷常。
名同中道
實是保偏取證。
故為空品空所破
也。
別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者
佛為鈍根
薩。
方便權巧四門說中道。
如彼栰喻。
不得意四門成諍。
故涅槃云。
真善妙有
般涅槃空。
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
執一門。
則於如來諍訟心。
不見中道
教門
猶為空品空所破也。
新本云。
初地
菩薩欲行有相道。
斯即一門之意也。
文中
有四門之說。
大經云。
自此之前我等悉名邪
見人也。
非有非無破空者。
還是凡邪之空見
二乘之空證。
教道空門
墮在二邊
故為
中道非有非無所破也。
相修者。
見空證空教
道空。
修中道非有非無也。
非有非無見。
非有非無證。
非有非無教門
修中道空也。
相即者。
二邊即是中道非有非無
道非有非無即是二邊空無無別
般若
一法
佛說種種名空即是非有非無而不
以非有非無為名者為略說故故言空品也。
此品來意者。
懺品破惡
讚品生善
空品導
成滅惡生善也。
亦是導成用宗體等。
故釋
論云。
若以無此空一切無所作。
導成上品
明空品也。
又常果顯體。
惡生善非不明空。
利者已解。
鈍根故起大悲心
更明五陰
法本性空寂爾此品有四十五行偈。
為二。
初四行半敘欲說空
次四十行半正說
空。
無量餘經者指廣而明略
亦是標略以
顯廣。
若指般若則此經非方等攝。
若不指般
若。
諸經不廣空義
此復云何
答諸經前
結集人應作次第
其後分皆攝入前例
且舉一以類諸。
如阿含經云。
佛將涅槃。
舍利
不忍見佛滅。
前佛而去。
頭頭衣鉢
至佛所。
此是窮後之事。
而在十二年前
阿含中集。
當知阿含後分至涅槃也。
方等
次第法華前。
而云先於靈山已為聲聞
記。
豈非方等至於涅槃。
大品次第法華
前。
釋論云。
須菩提法華授記故。
菩薩為畢定為不畢定。
當知般若亦至涅
槃。
以此推之。
言次第者是前分也。
互相
是後分也。
結集者。
以後明義
氣類
向前集之。
或者不知言乖次第實不乖也。
此經屬方等後分。
般若為廣說。
於義無
妨。
略而解說者。
佛有略廣二門
應作四句
分別
或名義俱廣
如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
是也
或名義俱略
如一獨空是也
或名
廣義略。
法性實相實際如如法界眾多
共名一義是也
或名略義廣
如生二空
之名而義大廣。
迄從凡地至于極佛皆名眾
生。
釋論云。
眾生無上者佛是。
凡夫之五
陰極佛地
亦稱色解脫受想行識解脫。
論云。
無上者涅槃是。
今言略說生法
空。
下文云。
五陰舍宅觀悉空寂
善女當觀。
何處有人及以眾生
即其義也。
眾生根鈍
根緣不同
或廣說得名利根。
略說得悟
名鈍根
此語似倒。
身子一聞得悟。
是略是
利。
目連聞得悟。
是廣是鈍。
經意不就
得悟邊明利鈍。
乃是聞持邊論利鈍
利人
聞則能持。
鈍人略聞方能持。
今機但有得悟
之機。
無有廣持之機。
故言不能廣知也。
空義者。
二乘真諦是有空義
菩薩中道
無量空義
此經明法性實相
即是無量
義也。
妙方便者。
即是悉檀方便
巧作
來辦果明因滅惡生善種分別等是也。
大悲心者。
一段眾生有病重。
大悲亦重
也。
我今演說者。
演名為廣。
與略相違
上論生法二空是名略。
今論生法二義故言演爾爾
眾生意者
知此一機樂略宜略對略悟略。
故言知意也。
敘欲說空意竟。
從是虛偽
下四十行半偈
第二正明於空。
又為二。
初從身偽下十九行半明生法二空境。
從善女當觀下。
二十一行=二十行半【甲】二十一行。
生法二空觀二十一行。
生法二空觀。
無境觀不正
觀境不顯
引止觀中十番
檢境智明不可思議
下文云。
不可思議
境。
不可思議智照
新本云。
如如如如智。
即其義也。
明空境又二。
從是虛偽下十
七行半明實法境。
從水火風下二
假想境。
實法者。
五陰無法
觀十六無人
空觀詣理名實法
身雖未死虛假臭穢故
名假想
亦名慧行行行
緣空直入名為慧
行。
帶事兼修為行行。
亦名正道助道
順理名為正道
不淨貪名助道
小乘
修正道斷結名慧解脫人。
助道斷結名俱
解脫人。
大品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
修正道。
遊戲神通佛國土者是修助道
法華名為大車儐從
即此意也。
涅槃明正
慧遠離。
遠離十相住大涅槃。
諦觀白骨
二十五有成王三昧
眾經同論二義
而互
廣略
經略明正助意也。
實法境又二。
初從身偽下十行半約苦果論境。
從從
因緣七行約集因論境。
觀此苦集而起
道滅。
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
生有既盡
已更不受諸有(云云)。
苦境又三。
從身偽下兩
句明生空境。
次從六入村落下九行偈明法
空境。
次從空虛偽下一行結上生法二空
境。
是身虛偽為生空境者。
陰成身。
計有
我人眾生壽命
見得生。
若體其生名虛
偽則求身叵得。
身見不起
知見亦寂。
約假生為生空之境。
又檢此身原由
一念
妄想父母遺體
假名之始也。
赤白二渧
色陰也。
苦樂受陰也。
想此苦樂想陰也。
三性行陰也。
識於中住識陰也。
精血
地大
濕是水大
煖是火大
氣命是風大。
四大圍空是空種。
心依此住是識種
此實法
之始也。
觀此身與名依妄偽法。
豈可為真
故言虛偽
空聚者。
身名積聚
如水上泡圍
空而起泡名亦起。
起即有滅泡名亦滅。
無明
業力父母體即陰泡起。
陰泡起即身名起。
陰泡滅則身名滅。
言空聚也。
六入村落
下明法空境。
何以知之。
此文但細檢根塵
不論人我
故知法空境。
文為三。
一行
六根
三行十二入
五行十八界
六入六根也。
能生於識名之為根。
塵之所
趣名之為入。
亦為識之所入故名六入也。
元初但有三事
謂命燸識。
凝酥薄酪。
七日一變
巧風所吹開張五胞。
四大
色。
結成眼耳鼻舌身等。
諸根若立則有生
識之用。
是為開色為五心但為一。
識依根住
名為村
從此入故言結賊所止
眼見
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緣各有所伺不得相濫。
故言各不相知也。
眼根受色下明十二入
更開色為十。
一入少分。
開心為二。
成十
二入也。
塵入於根。
根亦入塵。
互相涉入通名
為入。
根生識強別名為根
塵污義強別名為
塵。
一根互相涉入
故言各各自緣。
他根
不入此塵。
此塵不入他根。
故言不行他緣也。
從心幻化下明十八界
開心八色
十。
界者隔別不濫名之為界。
文為三。
一心
幻化明識諸根
假令眼耳不對於
塵。
心亦追緣預念故言馳騁
如人坐馳天
下。
愚癡不知根塵空險。
故為賊害
如大
經(云云)。
二心依止明識常在根故言六
根。
常在塵故言境界
若謂識不在根塵
那忽即對即覺。
以即覺故故常在根塵
論云。
根不壞心欲聞復有聲
眾緣和合故得
聞。
即此義也。
三心六情明識之於根
乍出乍入。
如鳥在網出入間關一捨一周
復始
無暫休息
識在根網亦復如是
或在
於耳或在於眼。
去還無定。
雖復無定而得論
常在(云云)。
從身空虛偽下一行第三結上生
二空境也。
身空不可長養
結上生空境。
養是十六之一。
長養既空十五亦空。
即是
成生空境也。
亦無正主者。
結上法空境。
遺教云。
五根者心為其主。
此明託胎之始。
心在諸根之初。
名之為主
其實不能控制
根。
大相違心為受惱。
身病時心亦隨病
寧得是主邪。
或時更互論主
如地具四微
則鈍為水所制。
水但三微火所制。
火但二
微為風所制。
風有一微心所制。
無有微。
故得為主
復為四大所惱主義不成
故言
無正主也。
無有諍訟者。
若計有四大則有
相違
四蛇相陵國相拒。
可有諍訟
四大空不能得空便。
故言無有諍訟也。
此是結上法空之意也。
從諸因緣和合而有
七行約集因明境。
即是集諦。
文為三。
兩行明集起相。
三行半明集相吞噬
一行半明善惡境。
前三是慧行。
後一
行行
前三是正觀境
後一助道觀境
前一無明生。
後一無明滅。
直論生滅
者。
未異小乘
無明本不生而生不滅而滅。
不二而二爾。
從諸因緣者。
苦集通從因
緣。
欲明集義
須作集之因緣釋也。
前三句假
名起之因緣
後五句實法起之因緣
小乘
四大隣虛細塵。
從細塵則有麁塵。
用此為
起假實之因緣
今明麁可析盡細塵亦盡。
細俱盡。
何物因緣
因緣者。
無明內惑
為因
不了生法二空染愛於外為緣。
觸處
染著故。
無明潤愛集業得起。
言從諸因
和合故起。
以業起故則有一念託胎招於
苦果
一念託胎無明愛。
能生之心既
虛妄
所生之心亦是虛妄
討其本末
所都虛。
故言無有堅實也。
妄想故起五句
實法起之因緣
妄想不了一念託胎五陰
得起也。
業力機關者。
善惡業是機關主。
色陰
機關具。
受想行陰於中動作
去來進止
自娛樂。
識陰依六入住。
言空聚。
四大
所造故言成立也。
隨時增減共相殘害者。
增減者。
如涅槃十時別異
從歌羅邏時
名增
時名盛。
時名減。
橫論增減者火增
水減水增火減。
風地亦爾。
念念生滅
生是
增滅是減。
又新諸根生故增。
諸根滅故減。
下文云。
其時共相殘害
春風夏火
冬水增減(云云)。
譬如四蛇初在篋時名生。
四蛇力敵名壯。
互相強弱名病。
蛇鬪暫息
不動謂為調適
息已復鬪。
蛇羸如老。
蛇絕
為死。
如是增減此是果身。
如此由乎集業。
分等如地嗔如火。
如水癡如風。
四分
互相違。
瑞應云。
貪欲致老瞋恚致病愚癡
死。
例云。
等分致生。
業相噬致令四大
增損(云云)。
同處一篋者。
此明篋同性異。
蛇有
螫毒
四大有八萬四千煩惱為害義同
大經
以假身為篋。
身待四大如篋貯蛇。
篋壞則
蛇去
身滅則大亡。
如鳥在籠(云云)。
又用業
力為篋。
業持四大
業謝則大散。
如鳥在籠
處處求出。
心鳥亦然
未曾一念在身篋。
恒常外馳
此則念念求死。
安身道也。
其性
各異者。
二上升是陽。
下沈是陰。
何故
違。
猶其性別
性別那能和合成身
諸方亦二
者。
四大四方
風東火南地西水北。
又對四
時。
風春火夏地秋水冬。
東與南屬而上升。
西與北屬而下沈。
故言二上二下諸方
二。
相對論者。
東上西沈南升北降
若論四
維者。
東方帶兩維。
一維陽上。
一維陰下。
三方如是
或言一根中具四大
二上二下
(云云)。
悉滅無餘者初見散滅
謂言風火向上
地水向下
比至上推不得風火
下檢不
見於地水
故言悉滅無餘也。
苦果升沈碩
異。
由於集業善惡天乖(云云)。
心識二性躁動
不停者。
釋論云。
心意一法異名
對數名為
心。
能生名為意
別名為識
又言有異前起
為心。
次起為意
了別為識。
例如意識
得為一。
二性者。
有善惡性異。
意之與識
亦有善惡性異。
故言二性也。
躁動者。
心前
起時亦與數俱。
意識後起亦與數俱。
故言躁
動。
又如四大壞時。
善惡業爭牽不知從誰。
故言躁動
但此業未謝心常覺觀。
況復
牽。
寧不躁動
有熟牽強牽。
此世雖行善
惡業熟。
與時合即受惡報
故言熟牽。
牽者。
人雖行惡。
臨終之時善心猛盛
即隨
上升
牽強牽彌顯躁動
亦是隨業所作
而墮諸=三【知】諸有諸有(云云)。
水火風種散滅時下
明業謝棄苦器也。
氣命盡是風去故言散。
盡是火去故言滅。
水盡則身爛。
故言大小
不淨盈流於外。
散滅骨肉離解
故言如
朽敗木。
大小淨者
身為大四支為小。
支為大手支為小。
手為大指為小。
如是轉轉
作大小。
皆悉臭穢不淨盈流。
此名助道
正觀降伏煩惱
煩惱不伏當修不淨助破欲
心。
釋論云。
三解脫是涅槃門。
道品開門
法。
不淨九想等是開門法。
不淨是破欲初
門。
進修背捨及大不淨
己身他身一身
身。
一國國山石壁
一切依正皆悉不淨
即雖未爾。
想力若成怖畏心起。
能大助道
發正慧。
大經云。
不淨觀亦實亦虛。
能破煩
惱故名為實
淨言不淨是故為虛。
不淨觀
亦具生法二空
大經云。
諦觀白骨
一一支節
何者是我。
八色流光亦復無我
不可得
是生空。
鍊骨八色不見四大無有於實。
即是法空
此就助道明於生法
終成正道
爾。
從善女當觀下二十一行。
第二明生
二空觀。
文為二。
初八行半明修因生法
空觀
次十二行半明果成起用
因中又二。
初三行半約苦集明生法二空觀。
次從無明
體相五行約十二因約明生法二空觀。
苦集又二。
從善女下一行半明眾生空。
如是諸大下二行明法空
四諦十二緣
二乘法。
云何菩薩觀門。
四諦十二緣
通是三乘觀境
譬如大道貴賤同遊
不可
小行之而屬民庶。
通意云何
涅槃云。
我昔
與汝等不見四真諦(云云)。
又云。
凡夫有苦無
諦。
聲聞有苦有苦諦。
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
諦。
諸佛如來有真有實。
所以然者。
二乘
有量四諦
菩薩有量無量四諦
大經云。
因緣凡有四種
下智觀故得聲聞
中智
故得支佛。
上智觀故得菩薩
上上智觀故得
菩提
復有別意
大品云。
十二因緣獨菩
薩法。
如佛昔為儒童。
雖行眾行波羅蜜
然燈佛得無生法忍。
一念相應習應苦空
至習應滅空。
習應無明空乃至老死空。
相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
以空導行皆名波
羅蜜。
以得無生法忍故佛即與記。
當知菩
豈不觀於四諦十二緣邪。
二乘雖復
觀。
觀法有異。
聲聞觀諸果。
作一諦觀
煩惱及業。
作一諦觀
又苦之與集總
現在
所以總相觀也。
緣覺觀苦為七。
現在未來二。
觀集為五。
過去現在三。
別觀三世別開苦集。
故言緣覺相觀也。
復總別有殊。
同是自調自度
同是析生法
二空觀爾。
菩薩有異。
菩薩眾生修四
六度
四諦十二緣。
生法二空
今舉譬
喻之。
如握五指成拳。
一指一拳應有
拳。
一指無拳五何得有。
我人亦爾。
攬五
陰成眾生
一陰眾生
應有五眾生。
一陰
眾生雖五亦無。
陰求眾生不得
陰求
眾生不得
雖求拳不得拳。
不妨皮骨
之指存。
求人得人
不妨五陰之法。
二乘得生空時。
未能知法空
更須析指皮
肉骨分分推求不得指。
地水火風窮逐
隣虛亦不得色
前念後念亦無想受。
求指不
得指。
始知指無。
求法不得法
方知法虛。
不得生法二空境。
不得生法二空智。
菩薩亦然
是為菩薩二乘生法二空相。
如此但有自行為他之異(至云)。
若論別菩薩
空。
與其永異。
如見鏡拳懸體既空不勞
檢。
鏡拳既虛鏡指非實
鏡內拳指既是虛。
鏡外拳指亦非實。
眾生亦爾。
但有名字名為
眾生
此之名字本來自空。
非檢後空。
名既假
名法亦非法。
體名即體法
大品云。
我性
如色性。
色性如我性。
今世生法無明行。
果既虛。
二因寧實。
下文云。
本性空寂無明
有。
無明既寂。
無明生寧得不寂。
雖不得生
二境
而能了了通達二境
不為所染
不得生法二空智。
而能了了通達二空智。
不為智所淨。
非染非淨雙亡二邊
正入中道
第一義諦
而能雙照二諦
三諦朗然
非前
後一時大覺。
與此甚深法性相應
金剛
具足而得。
是為菩薩生法二空觀。
諸小
乘師雖說空同外道義。
何者析色極至
虛。
或存塵不破。
或破塵令盡。
若存不破秖
常見
若破塵盡秖是斷見
斷常宛然非邪
何謂
大乘雖說空同小道
何者
單用體慧。
不能一念空心遊戲神通佛國
具足解釋佛之知見
何能三智一心中得
具足而成菩提耶。
小乘法人三明
六通願智頂等。
秖是慧解脫人而已
非小何
謂。
經首窮深極廣。
序品云。
遊於無量
法性
空品云。
求於如來真實法身
捨身
云。
求於寂滅無上涅槃。
豈可用世邪見
豈可小乘之析。
豈可用大乘師之體解
空義邪。
善女當觀下一行半明空觀
一句對告勸發。
一句上境
四句正作
觀。
善女者。
菩提樹神也。
佛說法必有對
揚。
寄一以訓眾故告其人也。
時眾機緣
善女
若聞對告宿善發生
又男天表方便
天表智度
說智度破於愚著。
故告女天
也。
又佛在道得道
欲說此道故對告樹
神也。
此是表四悉檀
對告非無因緣也。
觀者。
一人以例諸。
一切菩薩必須修於智
度。
無有菩薩不由此者
故言當觀也。
諸法
者。
指上四諦十二因緣假若二空境也。
名目雖略攝法則遍故言諸法也。
如是者。
明總觀也。
如是三義
謂如事如理。
如非
非理
如事者。
助道假想不淨流濫也。
如理者。
如生二空無法也。
如非事非理者。
法性法身也。
又事即如理如非事非理
非理即如理亦即如事。
即如事亦即
如非事非理
三法不一異故如是
三法
一異故言諸法。
何處有人點出理觀也。
處者。
若色處有則不四陰
若色處無人
四處亦無人。
五處都無人故何處有人
又果處既無人
無明行因處亦無人。
因果
合亦無人。
離因離果亦無人。
故言何處有人
也。
人既無。
眾生十六知見等皆無。
故言及以
眾生也。
本性空寂者。
點出非事非理觀也。
無事亦復無空
空本空事。
既其無事
空何
所空。
無事故事寂。
無空空寂
本性如此
非今始然。
故言本性空寂也。
無明故有者。
點出事觀也。
若其空而復空。
那得此事。
既有
事即有空
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
此之三種
悉由無明故有
有無明癡故有行。
有行
有生法。
既有生法有助事之觀。
助來助
正即有空理之觀。
正助顯本即有非事非理
之觀。
是事不知名無明
淨名云。
從癡有
愛則我病生。
生故則有藥起。
即此義也。
若知無明本性空寂。
無無明。
那得事理
非理
畢竟清淨故稱空慧也
我見深重
為學道大障。
凡夫所作恒與我俱。
我行
住。
坐臥言語無離於我。
我行施戒乃至我行
智慧
若攬他遺體而計我者。
此我疏鈍
若執
法塵而計我者。
此我密利。
執一法。
謂我知
我解於法起我。
隨執一句是實。
餘皆妄語
即是邊見
非道謂道即是戒取。
非理謂理即
是見取。
不當當即邪見
自是陵他即
慢。
撥之即瞋譽之即愛。
破之即疑。
不了
癡。
十使煩惱以我為根本
不自覺日夜
長。
縱令智辯聰如長爪鍱腹
難石石裂
難樹樹折
難水水竭
火火滅。
去道彌遠
假令隨禪梵世極至非想。
我心常在將出
復還
如此凡邪尚無暖法。
那能破我。
廣說
此我即二十種身見。
謂即陰計五。
陰計五。
中有五陰
陰中有五我。
是為二十。
若一
陰是我餘陰無我
若併是我即有五我。
是義
不然
若離陰有我。
既離於陰我是誰我。
是義
不然
陰中有我。
是則陰盛於我。
如器盛
果。
如屋貯人。
是義不然
若我中有陰則陰在
我內。
是義不然
是為破三十種身見。
外境如此說。
其內心猶計有我。
反觀
即智有我離智有我。
中有智智中
有我。
是義皆不然
復破二十種身見。
內外
數即四十種身見。
是名生空。
毘曇云。
我見
等因
我見起時動身口。
我見後生
惟時
動身口。
我見已悟眾生空。
成論明。
我見心即思惟能動身口
我見已即悟眾
生空。
亦悟法空
大乘明。
我見即具諸法。
可不
於思惟。
眾生即是悟實法空
破二
十種身見。
上三句皆通用之。
即事
理。
何處有人
即陰離陰。
陰中無人人中無陰。
二十種見破
故言何處有人
能觀之智智即
是人
離智有人
人中有智智中有人。
此計亦
破故何處有人
若作非事非理本性空寂
觀者。
本性空寂本無即陰離陰。
陰人人陰
既無。
如此破故何處有人
能觀之智
本性亦寂。
故言何處有人
若作助道不淨觀
時。
若觀惡心取境
即是污穢五陰
善心
愧。
即是方便隱沒五陰
是見皆依色。
色即不
淨。
以不淨故無人無我
故言何處有人
觀觀智亦復如是
故言何處有人
若得悟
為論。
破二十種身見。
是得眾生空無復見惑。
而作二十種觀者。
除於實惑。
實惑若除即入
修道
即應言何處有法
若未悟為論者。
雖作二十種觀。
見惑未除。
而於假名上伏
愛。
度入實法計我。
故法華云。
眾生處處著。
一取一。
如屈步蠱須實法上更作二十種
觀。
使空慧分明處處無咎
如是諸大下
兩行明實法觀。
上生空得悟即解於法。
為未
悟故更說爾。
文亦為三。
兩句即法而空。
一行一句法本性非空非假。
一句
即法而假。
例如生空三意也。
如是大者
四大法也。
一一不實者。
正明空觀也。
若四
大各守其性者。
地守堅性。
不應不應煖。
守濕性。
不應不應波。
火守熱性
應貞
應焰。
風守動性
不應不應觸壁而止。
一大
既有三性
非都堅非都濕。
非都熱非都動。
失本性故。
則是不實
不實故空。
觀音云。
無堅性水性不住
火從緣生風性無礙
一一
皆入如實之際。
即其義也。
上檢生空。
故言何
處有人。
今檢法空
故言一一不實
不實
也。
本自不生者。
法本不生不滅
非假觀也。
體其元不生。
中無和合末亦不
元無四大
四大何得而生。
元既不生。
中那
和合
四大既不和合
得五陰和合。
大陰
和合
那得法空
本自不生不滅
非是觀智
令其不生不滅
即事而理此之謂也。
以是
緣者。
觀解因緣也。
觀與理冥。
達即空即假
即中。
大經云。
亦有因緣
因滅無明即得熾然
三菩提燈。
因緣義也。
和合而有者。
即法
而假也。
本體不實
那得大陰
此由無明業
因。
今世遺體果。
故有四大五陰
即是迷惑
因果和合而有。
此法有故體有非有亦非有
非非有。
即空即假即非空非假。
三觀明文
在經。
寧不信邪
更為鈍根人作實法惑
相。
或謂四大五陰是有是無是亦有亦無是
非有非無
四執既生生名為有。
是見依色。
依色起我。
我生五利為法恚怒復起五鈍。
十使是集。
招來苦。
來世不了展轉無窮
生死大海潦水波濤世世常為大陰所惑。
惑此色法即色陰。
憂喜是受陰。
相是想陰。
善惡行陰
分別是識陰。
陰心起故名為
有法
法空也。
不依色。
亦復不依受想
行識。
寂然眾惡
無量眾罪除。
如是尊妙
人則能見般若
是甚法性
金光明中
見我釋迦牟尼
行人若能如此生法
空。
則是懷璧向本。
一世兩世能有所辦保
不孤然矣。
無明體相五行十二因緣
生法二空觀。
文為二。
初三行出境相。
後二
出觀相。
初又二。
初二行明生空境。
故文
云。
名曰無明
釋論云。
老死
故知是生空
境也。
後一行出法空境。
文云
老死愁惱
釋論云。
老死
故知法空境也。
然十二
因緣經論不同
三世果報
或一念或十
種。
三世者。
過去二因破神常之見。
現在五果
神我之見。
現在三因未來二果破神斷
見。
常途所用
果報者。
託胎歌羅邏時為
無明
一期始終十二支也。
一念者。
華嚴
云。
十二因緣一念心中
大集云。
十二因
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眼見色。
不了名無
明。
愛惡名行
中心名識
共識行名
名色
六處生貪六入
色與眼作對名觸。
領納名受。
於色纏綿名受想色相已名取。
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心名死
乃至
思法亦復如是
一日一夜凡識幾許十二因
緣輪網以自纏迴
今更說其因起之相。
若觀
名色由行
行由無明
無明不了
或謂有謂
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四句取者皆是
明。
是事實是行。
中心意名為識。
識共色
行名名色
一一如前說
又觀一念託胎是名
色。
五胞開張六入
六入對塵名為觸。
納名為受。
於此受中四句分別
或有受無
受亦有亦無受非有非無受。
如眼受色。
不了無明
愛惡之心名為行
識共色行
名名色
六處生貪六入
如上說。
乃至
思法不了無明
愛惡諸行
如上說。
如此十二因緣大樹枝條布濩遍覆
界。
誰能識邪誰摧伐邪。
今經既是略說
不論三世一念等。
但舉生法二觀之境。
以譬顯。
如捉火爐闇中舞之。
輪相續團
不斷
火者實法也。
輪者假名也。
眾生長夜
著於假名舞燼不息
迷於陰入薪火不息
因緣何由可盡。
若知輪依於火。
止手則無
輪。
火賴於薪。
除薪則無火
輪火雙無生法
空也。
生空境文例為三。
無明體相兩句明本
不有不無
中觀境。
妄想因緣和合
有。
兩句是假觀。
無所有故兩句空觀
境。
是故我說兩句結成爾。
行識名色一行
法空境。
應有三。
特是文略。
得意可知
眾苦行業下明生法二空觀。
文亦三意。
苦行不可思議一行明非非有觀。
本無
有生亦無和合兩句空觀
上句本無有生
是生
下句亦無和合法空也。
不善思惟
兩句明假觀。
不善思惟致今名色
不善
思惟復有未來老死(云云)。
雖名為生二空觀。
即空即假即中。
文炳然。
明與義會何所
哉。
更為鈍人說空觀相。
假名自生不須
實法。
若由法生假名生。
若假實合生應有
二假。
若離假實則無是處
今之假名但有
字。
名字不在內外中間
不常自有。
不可得故是名觀假名空。
觀實法空者。
名色自生不應待業
若業能生羅漢有業。
何故不生。
業果共生各有名共。
無寧
共。
若無因緣生則無是處
既不得生
不得
不生。
不得亦生亦不生。
不得非生非
不生。
不得滅。
不得不滅。
不得亦滅
不滅
不得非滅非不滅。
無滅無生
無生
無生假名壞。
假壞故則六十二
見壞。
見壞故實亦壞。
不然是則無煙
日中舞燼是亦無輪。
是略示空觀相。
中觀
觀在別記(云云)。
我斷一切諸見纏等下十二行
半偈第二果上生法二空用。
觀成證果。
文為二。
初三行半自行成。
九行化他成。
自行文又二。
兩行智德滿。
一行半斷
德滿。
一切諸見者。
六十二見八十八使等。
一切
此是生空觀成也。
智慧刀者。
智慧利用
上譬斷見下譬斷煩惱
者別
十纏
煩惱網者通明十使
網有羅籠之失。
舍有覆闇之過。
陰空寂闇障不能蓋。
裂網
破壞羅羂不能礙。
此是法空觀成也。
二乘
所斷是通見纏。
菩薩所斷是別見纏。
淨名
云。
結習未盡華即著身
未斷別見為華所著
也。
而言佛斷見纏者。
若通若別究竟在於
佛也。
釋論云。
眾生無上者佛是。
無上
涅槃是。
無上假實佛地所不惑。
故言斷爾。
經論不同
或言佛上上智下下惑。
無明
大。
智能斷。
一念相應慧正習俱盡無有餘。
或言有上士者名之為斷。
無上士者名無所
斷。
斯乃隨國隨時隨人隨悟皆有利益(云云)。
無上道者。
生法二空正道滿也。
微妙功德
者。
生法二空助道滿也。
甘露門一行
明斷德滿。
甘露諸天不死神藥
食者命
長身安力大體光。
譬諸佛斷德住大涅槃真
常樂我淨用。
知是斷德滿也。
然此義意復欲
通對華嚴諸位
甘露門十住位。
初開
聖道二邊故。
故言開也。
示對十行歷別
顯示也。
入對十迴迴事入理也。
處對十地
法性室也。
食味妙覺自食斯味。
兼以被
人。
下地非不化他。
自行未圓化亦不廣
地果圓斷德已滿。
慈悲大能眾生開於
十住
十行入十向處十地
甘露功用
具足德化他。
兩義皆成也。
又通對般若
智。
開對道慧
示對道種慧。
入對一切智
處對
一切種智
食味對佛住大涅槃。
大悲令眾
生得四智
於果地斷德義亦無妨(云云)。
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良由佛德圓滿
能以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開示眾生知見
也。
於斷德義亦顯。
又涅槃云。
常樂我淨
於果斷最便。
如前釋(云云)。
吹大法螺下九
明果地化他滿。
文為二。
兩行法輪化他。
七行四弘誓願化他。
說法又二。
初一行說
法。
一行神通
餘經神通駭物開後說法。
今經後神通前說法爾。
修因時生二空
之正慧。
得果時智德滿。
故能說法化他。
修因
時生二空助道
得果時斷德滿。
故能神
通化他。
說法舉四譬者。
聞法之益實自無
量。
略舉四譬別有所擬
吹䗍是改號。
譬佛
小乘法改凡夫苦忍之凡性。
入聖人之正
性。
大乘法改凡聖之偏性。
入中道之圓性。
通教七地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皆是改號之
位。
從偏以入中也。
大法鼓者。
擊鼓誡進
肅眾前驅
此譬佛說督進深行。
小乘
修道
教在八地。
教在十行
圓教
初住。
諸位以聞法力咸進真修道也。
大法炬=燈【知】炬炬者。
炬能自照亦能照他。
佛說
法令自他雙益。
千年闇室一燈能了。
又如
一燈然百千燈。
聞法之力自他俱益亦復
是。
通教八地別教十迴圓教亦在初住。
皆是道觀雙流自他俱益之位也。
雨勝法雨
者。
雨能成熟農夫加功
扶疎益寡。
時澤
一降華果敷榮
喻如眾行雖復勤修趣事
弱。
佛說法增道損生任運成熟
自然
入薩婆若海。
如大恒中船不勞筋力疾有所
到。
此並在雙流位中。
如上說。
若得此意。
華嚴四位
般若四智
法華四知
見。
涅槃之四德
皆可解。
一法竪擬諸經
之位。
橫論一切諸位
一聞法音隨類各解
(云云)。
此中四譬皆言大者
大法也。
通途
解釋明大非小位爾。
我今摧伏下是神通
化他也。
怨結者。
四住是二乘怨結
五住
菩薩怨結
魔為煩惱主。
伐樹去根。
化物須降
主。
若不降魔化道不暢
降魔之法須用神通
譬如勝怨。
乃可為勇。
法王不壞。
法王
者。
是時化道得立爾。
法幢者。
法幢
昧也。
高出眾行眾行之望。
如兵望麾也。
三德不縱不橫。
故言微妙
從度諸眾生下七
行是四弘誓願化他。
雖復成果本願未休。
故言四弘益物。
亦名四諦益物
四弘是誓
願之心。
四諦所緣之境也。
諸眾生是
弘誓
亦是未度苦諦令度苦諦也。
煩惱
熾然一行第二弘誓
亦是未斷集諦令斷
集諦也。
從我以甘露一行是第四弘誓。
亦是未證滅諦令證滅諦也。
從於無量劫
四行第三弘誓
亦是未安道諦令安道
諦也。
此中指檀為四諦
對於慳慳貪自
蔽是集。
集業招果是苦。
檀能破慳是道。
滅是滅諦。
無量劫積功高也。
遵修行者
攝法廣也。
論云。
檀義攝於六(云云)。
捨身命財
後際等。
得不常住波羅蜜
竪高橫廣
故言遵條諸行也。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