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No. 1783 [cf. Nos. 663, 1784]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此金光明甚深无量。太虚空界。尚不喻其高
广。况山斤海滴。宁得尽其边崖。日轮赫奕。
非婴儿之所瞻仰。大舶楼橹。岂新产者之所
执持。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况二乘
心口安可思说。凡夫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
徒欲不言。默则致其失。二俱不可。欲以言之
言亦不可。欲以默之默亦不可。故大品中梵
志云。非内观故得是菩提。非外观故得是菩
提。非亦内亦外观故得是菩提。经言皆不可
思说。又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
说者。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以法性为体。
义则如来所游庄严。菩萨深妙功德以为宗。
照曜诸天心生欢喜以为用。故文号经王。教
摄众典。故唯贵为名。唯极为体。唯深为宗。唯
大为用。唯王为教。所以不二之体常为四。佛
世尊之所护持。三世十方亦复如是。一切菩
萨。遍他方以遥礼。树神善女。亲雨泪以称扬。
诸天覆之以天威。地祇润之以地肥。大辩加
之以辩道。功德益之以财宝。诸有悉乾枯。三
涂除热恼。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未曾有事。悉
皆出现。是以金龙尊王三世赞叹。地神发愿
以护说者。上圣既尔。岂况人乎。敢托斯义。
辄欲兴言。冀涓露入海禽鸟向山。实藉片缘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此金光明甚深无量。太虚空界。尚不喻其高
广。况山斤海滴。宁得尽其边崖。日轮赫奕。
非婴儿之所瞻仰。大舶楼橹。岂新产者之所
执持。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况二乘
心口安可思说。凡夫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
徒欲不言。默则致其失。二俱不可。欲以言之
言亦不可。欲以默之默亦不可。故大品中梵
志云。非内观故得是菩提。非外观故得是菩
提。非亦内亦外观故得是菩提。经言皆不可
思说。又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
说者。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以法性为体。
义则如来所游庄严。菩萨深妙功德以为宗。
照曜诸天心生欢喜以为用。故文号经王。教
摄众典。故唯贵为名。唯极为体。唯深为宗。唯
大为用。唯王为教。所以不二之体常为四。佛
世尊之所护持。三世十方亦复如是。一切菩
萨。遍他方以遥礼。树神善女。亲雨泪以称扬。
诸天覆之以天威。地祇润之以地肥。大辩加
之以辩道。功德益之以财宝。诸有悉乾枯。三
涂除热恼。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未曾有事。悉
皆出现。是以金龙尊王三世赞叹。地神发愿
以护说者。上圣既尔。岂况人乎。敢托斯义。
辄欲兴言。冀涓露入海禽鸟向山。实藉片缘
卷一 第 1b 页 T39-0001.png
同均咸色。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释题。二释
文。
释题为五。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
用。五教相。
就此五章大分为二。初总释。
二别释。
总释又二。初生起。二简别。
生起者。
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或初从善知识所闻
名。或从经卷中闻名。故名在初。以闻名故。次
识法体。体显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则有力。力
即是用。用能益物。益物故教他。闻名是自行
之始。施教是化他之初。有始有终。其唯圣人
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简别者。简是料简也。
问若略则唯一。若广则无量。今此五章。进不
是广。退不成略。何故五耶。答非略非广。非略
故不一。非广故不多。广则令智退。略则义不
周。我今处中说今义易明了。五章中当其义
如此。别者分别也。前一章总三字共为名。次
三章派三字以为别。后一章兼于总别。而明
教相也。又显体一章明理。馀四章明事。又前
三章是因。后二章是果。又前四章是行。后一
章是教。又前四章是自利行。后一章是利他行。又前四章是圣默然。后一章是圣说法。如
此等种种分别料简。今显譬中当。分明包富。
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知者。此皆为分
明中作譬也。囊中有宝为总三字作譬。探以
示人为别三字作譬。囊中有宝为理一章作
譬。探以示人为明事章作譬。其馀例皆可知
也。
二别释者。别释五章也。今先解释名章。若
依四卷题但作三字。无帝王两字。若依经文
有经王之义。若说若不说俱亦无妨。今释名
为五。一通别。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释题。二释
文。
释题为五。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
用。五教相。
就此五章大分为二。初总释。
二别释。
总释又二。初生起。二简别。
生起者。
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或初从善知识所闻
名。或从经卷中闻名。故名在初。以闻名故。次
识法体。体显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则有力。力
即是用。用能益物。益物故教他。闻名是自行
之始。施教是化他之初。有始有终。其唯圣人
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简别者。简是料简也。
问若略则唯一。若广则无量。今此五章。进不
是广。退不成略。何故五耶。答非略非广。非略
故不一。非广故不多。广则令智退。略则义不
周。我今处中说今义易明了。五章中当其义
如此。别者分别也。前一章总三字共为名。次
三章派三字以为别。后一章兼于总别。而明
教相也。又显体一章明理。馀四章明事。又前
三章是因。后二章是果。又前四章是行。后一
章是教。又前四章是自利行。后一章是利他行。又前四章是圣默然。后一章是圣说法。如
此等种种分别料简。今显譬中当。分明包富。
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知者。此皆为分
明中作譬也。囊中有宝为总三字作譬。探以
示人为别三字作譬。囊中有宝为理一章作
譬。探以示人为明事章作譬。其馀例皆可知
也。
二别释者。别释五章也。今先解释名章。若
依四卷题但作三字。无帝王两字。若依经文
有经王之义。若说若不说俱亦无妨。今释名
为五。一通别。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
卷一 第 1c 页 T39-0001.png
当体释。
言通别者。夫教有通别依教明行。行
有通别从行显理。理有通别。且置行理。但明
教通别者。夫理无名字。名字名理。如虚空无
丈尺。丈尺约虚空。天王般若云。总持无文
字。文字显总持。若从能显之文字。是名则通。
若从能显之所以。此名则别。云何为通。如圣
所说。一经一时一处一部一偈一句一言皆是
文字。从此文字通称为经。云何为别。别则有
四。一令世谛不乱。欢心悦耳。二逗化所宜。开
发宿善。三对其业障。令恶灭罪除。四点示
道理。霍然妙悟。悦宜对悟。各各所以。其致不
同。称之为别。譬如盐梅相和成种种滋味。
组织交横成种种文绣。从别所以故有金光
明三字。标今教异于诸教。从通文言故有经
之一字。众经通称也。今经通别合标。故言
金光明经。
二翻译者。真谛三藏云。具存外国
音。应言修跋拿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
修多罗。修跋拿此言金。婆颇婆此言光。郁
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言帝。遮阅那此言
王。修多罗此言经。外国又称佛陀罗。此间所
无。又略帝王两字。但存三字者。汉人好略
译者省之。但翻为金光明经也。馀师翻不及
此委悉也。
三譬喻者。旧经师。以三字譬三德。
金譬法身。光譬般若。明譬解脱。若大师云。
数论但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于论不便。
若取经文。经文无一处明三德。若别作义
解何义不通。而独譬三德既违己论。又不会
经非今所用。地人云。金质之上自有光明之
能。譬于法性从体起用。自有般若解说之力。
言通别者。夫教有通别依教明行。行
有通别从行显理。理有通别。且置行理。但明
教通别者。夫理无名字。名字名理。如虚空无
丈尺。丈尺约虚空。天王般若云。总持无文
字。文字显总持。若从能显之文字。是名则通。
若从能显之所以。此名则别。云何为通。如圣
所说。一经一时一处一部一偈一句一言皆是
文字。从此文字通称为经。云何为别。别则有
四。一令世谛不乱。欢心悦耳。二逗化所宜。开
发宿善。三对其业障。令恶灭罪除。四点示
道理。霍然妙悟。悦宜对悟。各各所以。其致不
同。称之为别。譬如盐梅相和成种种滋味。
组织交横成种种文绣。从别所以故有金光
明三字。标今教异于诸教。从通文言故有经
之一字。众经通称也。今经通别合标。故言
金光明经。
二翻译者。真谛三藏云。具存外国
音。应言修跋拿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
修多罗。修跋拿此言金。婆颇婆此言光。郁
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言帝。遮阅那此言
王。修多罗此言经。外国又称佛陀罗。此间所
无。又略帝王两字。但存三字者。汉人好略
译者省之。但翻为金光明经也。馀师翻不及
此委悉也。
三譬喻者。旧经师。以三字譬三德。
金譬法身。光譬般若。明譬解脱。若大师云。
数论但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于论不便。
若取经文。经文无一处明三德。若别作义
解何义不通。而独譬三德既违己论。又不会
经非今所用。地人云。金质之上自有光明之
能。譬于法性从体起用。自有般若解说之力。
卷一 第 2a 页 T39-0002.png
但作体用二义。不须分光明异也。若大师
云。地论幸明三佛。三佛释题于义自便。而弃
三身从体用者。则非论意。若取经文新旧两
本。并说三身不道体用。亦违己论复不会
经。进退何之。今所不用。真谛三藏云。三字
譬三种三法。一譬三身。二譬三德。三譬三
位。譬三身者。金体真实以譬法身。光用能
照以譬应身。明能遍益以譬化身。次譬三
德者。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
作无碍。四令人富。金以譬法身常净我乐
四德。光有二义。一能照了。二能除闇。以譬
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义。一无闇。二广远。以
譬解脱众累永尽溥益有缘。次三位者。金
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中了
因位。明无瑕垢。如道后缘因位。彼家料简云。
法身是实二身不实。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
各具二德。正因是本有。了因是现有。缘因是
当有。大师谓三三之释。三义不了。一因果
不通。二乖圆别。三不称法性。云何因果不通。
夫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今分置
三德残缺不足。何者。若法身是道前。为是果
上之法身。为是性德之法身。若是果上之法
身。不应在道前。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独
有法身。亦应有性德之般若。性德之解脱(云云)。
若言般若是道中。为是何等之般若。若是
果上之般若。不应在道中。若是分得之般若。
何意无分得之法身解脱(云云)。若解脱在道
后。道后众善溥会。何独有解脱。以是观之
因果不通。乖圆别者。若作圆说。法身常乐我
云。地论幸明三佛。三佛释题于义自便。而弃
三身从体用者。则非论意。若取经文新旧两
本。并说三身不道体用。亦违己论复不会
经。进退何之。今所不用。真谛三藏云。三字
譬三种三法。一譬三身。二譬三德。三譬三
位。譬三身者。金体真实以譬法身。光用能
照以譬应身。明能遍益以譬化身。次譬三
德者。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
作无碍。四令人富。金以譬法身常净我乐
四德。光有二义。一能照了。二能除闇。以譬
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义。一无闇。二广远。以
譬解脱众累永尽溥益有缘。次三位者。金
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中了
因位。明无瑕垢。如道后缘因位。彼家料简云。
法身是实二身不实。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
各具二德。正因是本有。了因是现有。缘因是
当有。大师谓三三之释。三义不了。一因果
不通。二乖圆别。三不称法性。云何因果不通。
夫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今分置
三德残缺不足。何者。若法身是道前。为是果
上之法身。为是性德之法身。若是果上之法
身。不应在道前。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独
有法身。亦应有性德之般若。性德之解脱(云云)。
若言般若是道中。为是何等之般若。若是
果上之般若。不应在道中。若是分得之般若。
何意无分得之法身解脱(云云)。若解脱在道
后。道后众善溥会。何独有解脱。以是观之
因果不通。乖圆别者。若作圆说。法身常乐我
卷一 第 2b 页 T39-0002.png
净此自可知(云云)。般若与法身相冥。法身既
具四德。般若宁无四德耶。解脱脱果缚故乐。
脱因缚故净。无因果缚故我。非因非果故常。
圆说圆满无有缺减。真谛若作别说。应依此
经。经云法身是常是实。实即我德也。应身
智慧清净即净德也。化身三昧清净即乐德
也。三藏说法身独具四德。二身各具二德。故
皆乖圆别也。不称法性者。且引一。经如净名
云。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此性德法
身也。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此性德
般若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性德解脱也。如此三义岂非本有道前之位。岂独有金而无光明耶。又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般若德。应一切即应身。是解脱德。此之三身地地转增。如月渐满。岂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
中。祇有般若耶。道后具三德如上说。此事
可知。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后
圆究竟德。那忽分割一处唯一耶。岂非蹙灵
凤于鸠巢。回神龙于兔窟。辱鳞羽之壮势。
非法性之圆谈。天台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
何者经言。法性无量甚深理无不统。文称经
王。何所不摄。岂止于三三九法耶。当知三字
遍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量之说。遍譬
一切竖法门。乃称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经王
一切遍收。若长若广教无不统。此义渊博不
可以言想。且寄十种三法以为初门。复为三
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言标十数
具四德。般若宁无四德耶。解脱脱果缚故乐。
脱因缚故净。无因果缚故我。非因非果故常。
圆说圆满无有缺减。真谛若作别说。应依此
经。经云法身是常是实。实即我德也。应身
智慧清净即净德也。化身三昧清净即乐德
也。三藏说法身独具四德。二身各具二德。故
皆乖圆别也。不称法性者。且引一。经如净名
云。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此性德法
身也。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此性德
般若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性德解脱也。如此三义岂非本有道前之位。岂独有金而无光明耶。又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般若德。应一切即应身。是解脱德。此之三身地地转增。如月渐满。岂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
中。祇有般若耶。道后具三德如上说。此事
可知。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后
圆究竟德。那忽分割一处唯一耶。岂非蹙灵
凤于鸠巢。回神龙于兔窟。辱鳞羽之壮势。
非法性之圆谈。天台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
何者经言。法性无量甚深理无不统。文称经
王。何所不摄。岂止于三三九法耶。当知三字
遍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量之说。遍譬
一切竖法门。乃称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经王
一切遍收。若长若广教无不统。此义渊博不
可以言想。且寄十种三法以为初门。复为三
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言标十数
卷一 第 2c 页 T39-0002.png
者。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
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也。诸三法无量止
取此十法。其意云何。此之十法该括始终。今
作逆顺两番生起。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
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于三宝。三宝
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
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
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
法性立一切法也。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
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三道迷惑
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
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
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办智德即成三
身。身办断德即成三涅槃。涅槃办恩德利物
即成三宝。究竟寂灭入于三德。即成秘密藏
也。是为逆顺次第甚深无量义。复云何无量义者。是一法门具九法门。三德尊重即是
三宝。三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
诸法聚集名为三身。运载荷负即是三大乘。
不可异趣名三菩提。觉了清净名三般若。
是如来种名三佛性。分别不谬是名三识。即
事通理故名三道。是为一三法门具九三法
门。亦具一切三法门。悉例可知。又皆具一
切一法门。一切二法门一切三法门。四法门
五法门。六法门七法门。八法门九法门。十法
门。百法门千法门。万法门亿法门。一恒沙
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也。诸三法无量止
取此十法。其意云何。此之十法该括始终。今
作逆顺两番生起。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
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于三宝。三宝
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
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
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
法性立一切法也。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
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三道迷惑
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
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
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办智德即成三
身。身办断德即成三涅槃。涅槃办恩德利物
即成三宝。究竟寂灭入于三德。即成秘密藏
也。是为逆顺次第甚深无量义。复云何无量义者。是一法门具九法门。三德尊重即是
三宝。三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
诸法聚集名为三身。运载荷负即是三大乘。
不可异趣名三菩提。觉了清净名三般若。
是如来种名三佛性。分别不谬是名三识。即
事通理故名三道。是为一三法门具九三法
门。亦具一切三法门。悉例可知。又皆具一
切一法门。一切二法门一切三法门。四法门
五法门。六法门七法门。八法门九法门。十法
门。百法门千法门。万法门亿法门。一恒沙
卷一 第 3a 页 T39-0003.png
二恒沙。百千万亿恒沙法门。亦应可知。经
云一法门无量法门以为眷属。一中解无量。
是为法性横广无量之义也。甚深义者。寄
三位显之。如十法门共论者。三道三识是
本有位。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其馀是现有位。
是名法性甚深。竖高之义亦成。又一法门
具九法门。取其三道三识是本有位。取三德
三宝是当有位。取其馀者为现有位。甚深义
亦成。又一一法门具六即位。理即是本有位。
究竟即是当有位。其馀即是现有位。甚深
义亦成。是为法性竖高甚深之义也。当知
金光明三字。遍譬一切横法门。故言无量。遍
譬一切竖法门。故言甚深。乃称法性之文。方
合经王之旨。次释十种三法相者。十名如前
已列。十相今当分别。若分别色相青黄同异
者。应用肉眼。若分别法相深浅同异者。应用
智眼。今时行者既无智眼。应用信解分别同
异之相。初明三德相者。云何三云何德。法身
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法者法
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
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
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
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
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
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
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
法身无二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
为我。身业净口业净意业净为净。无以为类。
疆寄世金以譬之。世金不变不染转变富
云一法门无量法门以为眷属。一中解无量。
是为法性横广无量之义也。甚深义者。寄
三位显之。如十法门共论者。三道三识是
本有位。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其馀是现有位。
是名法性甚深。竖高之义亦成。又一法门
具九法门。取其三道三识是本有位。取三德
三宝是当有位。取其馀者为现有位。甚深义
亦成。又一一法门具六即位。理即是本有位。
究竟即是当有位。其馀即是现有位。甚深
义亦成。是为法性竖高甚深之义也。当知
金光明三字。遍譬一切横法门。故言无量。遍
譬一切竖法门。故言甚深。乃称法性之文。方
合经王之旨。次释十种三法相者。十名如前
已列。十相今当分别。若分别色相青黄同异
者。应用肉眼。若分别法相深浅同异者。应用
智眼。今时行者既无智眼。应用信解分别同
异之相。初明三德相者。云何三云何德。法身
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法者法
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
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
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
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
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
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
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
法身无二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
为我。身业净口业净意业净为净。无以为类。
疆寄世金以譬之。世金不变不染转变富
卷一 第 3b 页 T39-0003.png
贵。譬法身四德也。般若任运具四德。如智
冥如境故。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例此即得
色常色乐色我诸义皆成。又云。色大故般若
大。色无边故般若无边。此是法性广大。般若
亦广大。例此应云色深奥故般若亦深奥。此
是法性竖高。般若亦竖高。当知般若亦具四
德明矣。解脱亦具四德。夫解脱者。诸恶永
尽。即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皆已尽也。亦是
众善溥会。即常乐我净溥会也。大经云。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身。当知
解脱同如来常乐我净也。又大经云。三点
具足名大涅槃。点是文字。当知法身般若解
脱皆文字也。故知三点悉备四德。故言具足。
三因即是三智。三智德具四德。三德具足名
秘密藏。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当知四德
具足即是其相。若得此一章意。馀九可解。不
能默已更复略言。云何三云何宝。佛法僧
是为三。可尊可重名为宝。至理可尊名为法
宝。觉理之智可尊名佛宝。毗卢遮那遍一切
处。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宝。此之三宝皆
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故乃可尊可重。当知三
德与三宝。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喻三德。还
以金光明譬三宝也。云何三。云何涅槃。性
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不生不灭名涅槃。诸
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
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修因契理
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
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此生非生。缘谢
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当
冥如境故。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例此即得
色常色乐色我诸义皆成。又云。色大故般若
大。色无边故般若无边。此是法性广大。般若
亦广大。例此应云色深奥故般若亦深奥。此
是法性竖高。般若亦竖高。当知般若亦具四
德明矣。解脱亦具四德。夫解脱者。诸恶永
尽。即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皆已尽也。亦是
众善溥会。即常乐我净溥会也。大经云。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身。当知
解脱同如来常乐我净也。又大经云。三点
具足名大涅槃。点是文字。当知法身般若解
脱皆文字也。故知三点悉备四德。故言具足。
三因即是三智。三智德具四德。三德具足名
秘密藏。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当知四德
具足即是其相。若得此一章意。馀九可解。不
能默已更复略言。云何三云何宝。佛法僧
是为三。可尊可重名为宝。至理可尊名为法
宝。觉理之智可尊名佛宝。毗卢遮那遍一切
处。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宝。此之三宝皆
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故乃可尊可重。当知三
德与三宝。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喻三德。还
以金光明譬三宝也。云何三。云何涅槃。性
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不生不灭名涅槃。诸
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
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修因契理
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
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此生非生。缘谢
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当
卷一 第 3c 页 T39-0003.png
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
故名我我故名净。涅槃既即常乐我净。即
是三德可尊可重故。即是三宝无二无别。既
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宝。还以金光明喻三
涅槃也。云何三云何身。法报应是为三。三
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
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然理无聚散义
言聚散。始从初心显出正理乃至究竟理聚
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显理之智智聚方
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圆。故以
三法聚为三身。当知三身皆常乐我净。即
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宝。不生不灭即是涅槃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
还以金光明譬三身也。云何三大乘。运
荷名乘。理性虚通任运荷诸法。故名理
乘。随乘者。智随于境如盖随函。故名随乘。
得乘者。得果得机。得果故自解脱。得机故
令他解脱。故名得乘。当知三乘皆常乐我
净。即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
德。还以金光明譬三大乘也。云何三菩提。
一真性菩提。亦名无上菩提。此菩提以理
为道。二实智菩提。亦名清净菩提。此菩
提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
此菩提以善巧逗会为道。当知三菩提皆
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
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云何三
般若。般若名智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
一切种智。观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
方便般若。非寂而寂即道种智。当知三般
故名我我故名净。涅槃既即常乐我净。即
是三德可尊可重故。即是三宝无二无别。既
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宝。还以金光明喻三
涅槃也。云何三云何身。法报应是为三。三
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
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然理无聚散义
言聚散。始从初心显出正理乃至究竟理聚
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显理之智智聚方
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圆。故以
三法聚为三身。当知三身皆常乐我净。即
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宝。不生不灭即是涅槃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
还以金光明譬三身也。云何三大乘。运
荷名乘。理性虚通任运荷诸法。故名理
乘。随乘者。智随于境如盖随函。故名随乘。
得乘者。得果得机。得果故自解脱。得机故
令他解脱。故名得乘。当知三乘皆常乐我
净。即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
德。还以金光明譬三大乘也。云何三菩提。
一真性菩提。亦名无上菩提。此菩提以理
为道。二实智菩提。亦名清净菩提。此菩
提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
此菩提以善巧逗会为道。当知三菩提皆
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
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云何三
般若。般若名智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
一切种智。观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
方便般若。非寂而寂即道种智。当知三般
卷一 第 4a 页 T39-0004.png
若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
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般若也。云何
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
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名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
智与理相应。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
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
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
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当知三佛性一一皆
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
三德。还以金光明三字。譬三佛性也。云何
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
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
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
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
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
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
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
无俟复言。当知三识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
德无二无别。既以三德譬金光明。还以金光
明譬三识也。云何三道。过去无明现在。爱
取三支是烦恼道。过去行现在有。二支是业
道。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生老死。七支
是苦道。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
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苦
道者。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大经云。无明与
爱是二中间名为佛性。中间即是苦道。名
为佛性者。名生死身为法身。如指冰为水
尔。烦恼道者。谓无明爱取名此为般若者。
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般若也。云何
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
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名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
智与理相应。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
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
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
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当知三佛性一一皆
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
三德。还以金光明三字。譬三佛性也。云何
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
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
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
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
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
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
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
无俟复言。当知三识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
德无二无别。既以三德譬金光明。还以金光
明譬三识也。云何三道。过去无明现在。爱
取三支是烦恼道。过去行现在有。二支是业
道。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生老死。七支
是苦道。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
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苦
道者。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大经云。无明与
爱是二中间名为佛性。中间即是苦道。名
为佛性者。名生死身为法身。如指冰为水
尔。烦恼道者。谓无明爱取名此为般若者。
卷一 第 4b 页 T39-0004.png
如指薪为火尔。业道者。谓行有乃至五无
间。皆解脱相者。如指缚为脱尔。当知三道
体之即真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
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道也。若
见此十法门。若同若异亦是一法门。作一切
法门相。若同若异相相明了。即百法千法万
法。恒沙尘数亦如是。华严云。一法门无量
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
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问若一法即是诸法者。唯说一法何用馀法
耶。答佛为悦一切人。宜一切人。对一切人。
悟一切人。若遍说之多有利益。一说尚令生
种种解。遍读诸异论。即知智者意。故种
种说令得一切解。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
义。皆是示人无违诤法。即此义也。三料简者。初料简三德。若指太子相好体为法身。
法身在前。树王下时。明无漏慧三十四心为
般若。般若在中。八十灭度烧身不受后身为
解脱。解脱在后。异而且纵。法身时无般若。般
若时无解脱。解脱时无般若法身。此即三法
各异。斯乃阿含三藏数家所用。此之三意。
悉不得称常乐我净也。若指空境为法身。
法身是本有。照真之慧为般若。般若是今有。
子果两缚尽为解脱。解脱是当有。异而且纵。
斯乃三乘通教中所说。前代探明大乘人所
用。亦不得称常乐我净。若如真谛师明。法
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二。此乃横而且异。乃
别教一途所明。而真谛师偏用。当知法身可
称为德。般若解脱无德可称。不会无量甚深
间。皆解脱相者。如指缚为脱尔。当知三道
体之即真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
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道也。若
见此十法门。若同若异亦是一法门。作一切
法门相。若同若异相相明了。即百法千法万
法。恒沙尘数亦如是。华严云。一法门无量
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
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问若一法即是诸法者。唯说一法何用馀法
耶。答佛为悦一切人。宜一切人。对一切人。
悟一切人。若遍说之多有利益。一说尚令生
种种解。遍读诸异论。即知智者意。故种
种说令得一切解。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
义。皆是示人无违诤法。即此义也。三料简者。初料简三德。若指太子相好体为法身。
法身在前。树王下时。明无漏慧三十四心为
般若。般若在中。八十灭度烧身不受后身为
解脱。解脱在后。异而且纵。法身时无般若。般
若时无解脱。解脱时无般若法身。此即三法
各异。斯乃阿含三藏数家所用。此之三意。
悉不得称常乐我净也。若指空境为法身。
法身是本有。照真之慧为般若。般若是今有。
子果两缚尽为解脱。解脱是当有。异而且纵。
斯乃三乘通教中所说。前代探明大乘人所
用。亦不得称常乐我净。若如真谛师明。法
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二。此乃横而且异。乃
别教一途所明。而真谛师偏用。当知法身可
称为德。般若解脱无德可称。不会无量甚深
卷一 第 4c 页 T39-0004.png
之高广。亦不得称为经王。今所明三德如上
说。一一皆具常乐我净。论广则无量。论高
则甚深。若诸学人闻诸经之王。四佛所护。不
解此意。如牛羊心眼不足论道也。料简三
宝者。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转生灭四谛法
轮为法宝。度陈如等五人。先得眼智明觉者
为僧宝。由是三宝故到于今。即有相从三
宝者。此乃阿含中所明阶梯三宝。亦是数论
宗用也。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所说无生
四谛为法宝。二乘菩萨修真无漏断结成圣
理和为僧宝者此亦三乘通教中所说。探明
大乘人所用。此两种三宝。并无常乐我净。若
指华王世界坐莲华台成道为佛宝。所说恒
沙佛法无量四谛为法宝。四十一贤圣为
僧宝。此则异前。虽非阶梯未是同体。亦非
金光明所譬三宝也。料简三涅槃者。若饥
得食病得差。狱得出猕猴得酒。旃遮婆罗
门饱食指腹。皆是世人畅情为涅槃尔若
计非想定无想天为涅槃者。此是邪见妄
谓为涅槃尔。若多贪欲人得不净观为涅
槃者。斯乃四善根方便行人涅槃也。若三
界烦恼尽。證有馀涅槃。焚身灰智入无馀涅
槃。菩萨未得此涅槃。此即阿含中析法二乘
之涅槃。若三乘人同尽子果两缚。即是通教
中共涅槃。若指中道如理为性净涅槃。中道
智为圆净涅槃。同缘出世薪尽火灭。为方便
净涅槃。三种各别互不相关。是为别教涅槃。
若言但有性净方便净两涅槃。不明缘因涅
槃。各别不融者还是别教。非今经所譬涅槃
说。一一皆具常乐我净。论广则无量。论高
则甚深。若诸学人闻诸经之王。四佛所护。不
解此意。如牛羊心眼不足论道也。料简三
宝者。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转生灭四谛法
轮为法宝。度陈如等五人。先得眼智明觉者
为僧宝。由是三宝故到于今。即有相从三
宝者。此乃阿含中所明阶梯三宝。亦是数论
宗用也。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所说无生
四谛为法宝。二乘菩萨修真无漏断结成圣
理和为僧宝者此亦三乘通教中所说。探明
大乘人所用。此两种三宝。并无常乐我净。若
指华王世界坐莲华台成道为佛宝。所说恒
沙佛法无量四谛为法宝。四十一贤圣为
僧宝。此则异前。虽非阶梯未是同体。亦非
金光明所譬三宝也。料简三涅槃者。若饥
得食病得差。狱得出猕猴得酒。旃遮婆罗
门饱食指腹。皆是世人畅情为涅槃尔若
计非想定无想天为涅槃者。此是邪见妄
谓为涅槃尔。若多贪欲人得不净观为涅
槃者。斯乃四善根方便行人涅槃也。若三
界烦恼尽。證有馀涅槃。焚身灰智入无馀涅
槃。菩萨未得此涅槃。此即阿含中析法二乘
之涅槃。若三乘人同尽子果两缚。即是通教
中共涅槃。若指中道如理为性净涅槃。中道
智为圆净涅槃。同缘出世薪尽火灭。为方便
净涅槃。三种各别互不相关。是为别教涅槃。
若言但有性净方便净两涅槃。不明缘因涅
槃。各别不融者还是别教。非今经所譬涅槃
卷一 第 5a 页 T39-0005.png
也。料简三身者。若取树王下佛为真身。神通
变化猿猴鹿马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小乘
析法意尔。若取即事而真为真身。化用为
应身。不明三身者。此体法中意尔。问若尔
树王下丈六。既非佛复非鹿马。为是何身。
答一往应同人像此属应身。又一解。例如
大乘心中智合中理为法身。今亦如是。体是
人像即是真空。此属真身。若依真谛师云。
法身真实二身不真实。此则三身体相各异。
乃是别教中一途。非今所用。若言三身皆真
实。至理是法身。契理之智是报身。起用是
应身。应身是实佛所化皆实不虚。大经云。
不净观亦实亦虚非实。不净作不净想是为
虚。能破贪心是为实。应身例尔。非本体故为
虚。能利益故为实。今取实边不取虚边。故言
三身皆实是今所用。若复圆论三身。皆实
皆虚皆亦实亦虚皆非实非虚。当约三身并
作四句。如别记(云云)。问三字譬三身。亦得譬
一身二身四身无身不。答佛赴缘以三字名
经。义家作三身解释。若得意者。作四三二
一无义。亦复何咎。下经中悉有其文。若作四身者。新本云。释迦牟尼能种种示现。此则
开出应化。是为四身。若作三身者。即有
三身分别品。专论其义。若作二身者。佛真
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若作一
身者。新本云。一切诸佛以真法为身。若作
无身者。如来行处净若虚空。而复游入善
寂大城。虚空中则无一二之数。此是无身
之文。问若尔。云何以金光明。譬四身二身
变化猿猴鹿马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小乘
析法意尔。若取即事而真为真身。化用为
应身。不明三身者。此体法中意尔。问若尔
树王下丈六。既非佛复非鹿马。为是何身。
答一往应同人像此属应身。又一解。例如
大乘心中智合中理为法身。今亦如是。体是
人像即是真空。此属真身。若依真谛师云。
法身真实二身不真实。此则三身体相各异。
乃是别教中一途。非今所用。若言三身皆真
实。至理是法身。契理之智是报身。起用是
应身。应身是实佛所化皆实不虚。大经云。
不净观亦实亦虚非实。不净作不净想是为
虚。能破贪心是为实。应身例尔。非本体故为
虚。能利益故为实。今取实边不取虚边。故言
三身皆实是今所用。若复圆论三身。皆实
皆虚皆亦实亦虚皆非实非虚。当约三身并
作四句。如别记(云云)。问三字譬三身。亦得譬
一身二身四身无身不。答佛赴缘以三字名
经。义家作三身解释。若得意者。作四三二
一无义。亦复何咎。下经中悉有其文。若作四身者。新本云。释迦牟尼能种种示现。此则
开出应化。是为四身。若作三身者。即有
三身分别品。专论其义。若作二身者。佛真
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若作一
身者。新本云。一切诸佛以真法为身。若作
无身者。如来行处净若虚空。而复游入善
寂大城。虚空中则无一二之数。此是无身
之文。问若尔。云何以金光明。譬四身二身
卷一 第 5b 页 T39-0005.png
一身无身耶。答若以义名譬盈缩由义尔。
若譬四身者。取光明之上有煜爚之焰。文云
金光晃曜。此是譬四身之文。若譬三身如即
所用。若譬二身。金是正体光明只是功能。以
此为譬。若譬一身但举于金以为正譬。光
明既是枝末非正所论。若譬无身者。至宝
以无贪为金。扬震四知亦以无贪为金。今
以世之至宝。譬出世之至理。弥会文义也。
料简三大乘者。若约因缘六度大乘者。此还
是三人名别义同也。若约三人同用无生断
烦恼。三人同乘一乘。此则通教中乘也。
若理随得三乘。体相别异不同者。此则别
教中乘也。三种并为得乘方便所摄也。正法
华中明象乘。足三为四。羊鹿牛乘为得乘所
摄。象乘即是理乘。如今之所明三乘也。华
严中明四乘。三乘亦为得乘所摄。佛乘正
是今之三乘义也。料简三菩提者。如请观
音云。修三种清净三菩提心。此即缘三乘
人心而修心也。乃是方便菩提所摄。若缘真
如实理发菩提心者。或缘如来智慧说法发
菩提心者。或缘如来神通变化。发菩提心者。
亦非今所用。文殊问般若云。无发是发菩
提心。又若一发一切发。是发菩提心。又若
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发菩提心。如
此菩提心。即一而三并今所用。于一而论
三。于三而论一尔(云云)料简三般若者。问
般若至忘至寂。云何分别诸法耶。答一切智
观慧眼见。见法皆非法。道种智观法眼见。
见非法皆是法。一切种智观佛眼见。见法
若譬四身者。取光明之上有煜爚之焰。文云
金光晃曜。此是譬四身之文。若譬三身如即
所用。若譬二身。金是正体光明只是功能。以
此为譬。若譬一身但举于金以为正譬。光
明既是枝末非正所论。若譬无身者。至宝
以无贪为金。扬震四知亦以无贪为金。今
以世之至宝。譬出世之至理。弥会文义也。
料简三大乘者。若约因缘六度大乘者。此还
是三人名别义同也。若约三人同用无生断
烦恼。三人同乘一乘。此则通教中乘也。
若理随得三乘。体相别异不同者。此则别
教中乘也。三种并为得乘方便所摄也。正法
华中明象乘。足三为四。羊鹿牛乘为得乘所
摄。象乘即是理乘。如今之所明三乘也。华
严中明四乘。三乘亦为得乘所摄。佛乘正
是今之三乘义也。料简三菩提者。如请观
音云。修三种清净三菩提心。此即缘三乘
人心而修心也。乃是方便菩提所摄。若缘真
如实理发菩提心者。或缘如来智慧说法发
菩提心者。或缘如来神通变化。发菩提心者。
亦非今所用。文殊问般若云。无发是发菩
提心。又若一发一切发。是发菩提心。又若
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发菩提心。如
此菩提心。即一而三并今所用。于一而论
三。于三而论一尔(云云)料简三般若者。问
般若至忘至寂。云何分别诸法耶。答一切智
观慧眼见。见法皆非法。道种智观法眼见。
见非法皆是法。一切种智观佛眼见。见法
卷一 第 5c 页 T39-0005.png
非法非非法双照法非法。若三智三眼一时
圆观。一切法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
五眼具足成菩提。汝所问者乃是眇眼所见。
偏观所观。与则是曲见。夺则堕尼犍也。料
简三佛性者。真谛师云。正性在道前。了性在
道中。缘性在道后。此一往别说推理不然。
华严云。一中具无量。大品云。一心具万行。净
名云。举足下足具于佛法矣。法华云。一切
智愿犹在不失。涅槃云。金刚宝藏具足无缺。
但有深浅明昧之殊尔。料简三识。若分别
说者则属三人。此乃别教意。非今所用。若
依摄论如土染金之文。即是圆意。土即阿陀
那。染即阿梨耶。金即庵摩罗。此即圆说也。
问如经云。依智不依识。既云三识此那可
依。答经言不依识者是生死识。今则不尔。
今言依识者。是智之异名。名清净识。又道
前通名为识。道后转依即是智慧未详。料简
三道者。问界内可有十二轮转三道迷惑。
界外复云何。答宝性论云。生界外有四种障。
谓缘相生坏。缘即无明。为行作缘即烦
恼道也。相即结业。即业道也。生即名色等。
是苦之初。坏即老死是苦之终。即苦道也。
有此四障障于四德。缘障净相障我。生障乐
坏障常。四障破四德显也。第四依经文立
圆观。一切法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
五眼具足成菩提。汝所问者乃是眇眼所见。
偏观所观。与则是曲见。夺则堕尼犍也。料
简三佛性者。真谛师云。正性在道前。了性在
道中。缘性在道后。此一往别说推理不然。
华严云。一中具无量。大品云。一心具万行。净
名云。举足下足具于佛法矣。法华云。一切
智愿犹在不失。涅槃云。金刚宝藏具足无缺。
但有深浅明昧之殊尔。料简三识。若分别
说者则属三人。此乃别教意。非今所用。若
依摄论如土染金之文。即是圆意。土即阿陀
那。染即阿梨耶。金即庵摩罗。此即圆说也。
问如经云。依智不依识。既云三识此那可
依。答经言不依识者是生死识。今则不尔。
今言依识者。是智之异名。名清净识。又道
前通名为识。道后转依即是智慧未详。料简
三道者。问界内可有十二轮转三道迷惑。
界外复云何。答宝性论云。生界外有四种障。
谓缘相生坏。缘即无明。为行作缘即烦
恼道也。相即结业。即业道也。生即名色等。
是苦之初。坏即老死是苦之终。即苦道也。
有此四障障于四德。缘障净相障我。生障乐
坏障常。四障破四德显也。第四依经文立
卷一 第 6a 页 T39-0006.png
名者。上来举譬多是义推。依文立名显然可
解。何者义推疏远依文亲近。以己情推度是
故言疏。彼义例此。是故言远。用佛口说是
故言亲。即此经文是故言近。岂可弃亲近而
从疏远耶。始从序品终乎赞佛品。品之中
若不说金光明名。即说金光明事。或一品
说名不说事。或一品说事不说名。或一品
名事兼明。或一品名事独说。或一品重
说名重说事。故知品品不空篇篇悉有。为
此义故依文立名也。序品云。是金光明诸经
之王。创首标名弥为可用。次寿量品。四佛俱
集王舍城。放大光明照王舍城。及此三千
大千世界。发起其事忏悔品。信相梦见金鼓。
其状姝大其明溥照。过夜至旦向佛说之。赞
欢品金龙尊王。奉贡金鼓发大誓愿。愿我当
来夜则梦见昼如实说。空品云。故此尊经
略而说之。尊经即金光明也。四王品六番问
答。问问之中重说其名。答答之内重明
其事。又以手擎香炉时。香烟变为香盖。金
光不但遍此大千。亦遍十方佛土(云云)。大辩
功德已下。标名举事其例甚多。若信相所梦。
是现在金光明之事。龙尊发愿。是过去金
光明之事。香盖遍满是未来金光明之事。
一部名事遍十八品。一处起烟十方光
盖。非但现在亘通三世。若名若事纵横高
广。无量甚深为若此也。而不用此标名义
推。譬喻无有一文。无而疆用有而不遵。
明识者审之无俟多云。又诸经例多如稻秆
斧柯象步城经等说。其事指所说事仍即为
解。何者义推疏远依文亲近。以己情推度是
故言疏。彼义例此。是故言远。用佛口说是
故言亲。即此经文是故言近。岂可弃亲近而
从疏远耶。始从序品终乎赞佛品。品之中
若不说金光明名。即说金光明事。或一品
说名不说事。或一品说事不说名。或一品
名事兼明。或一品名事独说。或一品重
说名重说事。故知品品不空篇篇悉有。为
此义故依文立名也。序品云。是金光明诸经
之王。创首标名弥为可用。次寿量品。四佛俱
集王舍城。放大光明照王舍城。及此三千
大千世界。发起其事忏悔品。信相梦见金鼓。
其状姝大其明溥照。过夜至旦向佛说之。赞
欢品金龙尊王。奉贡金鼓发大誓愿。愿我当
来夜则梦见昼如实说。空品云。故此尊经
略而说之。尊经即金光明也。四王品六番问
答。问问之中重说其名。答答之内重明
其事。又以手擎香炉时。香烟变为香盖。金
光不但遍此大千。亦遍十方佛土(云云)。大辩
功德已下。标名举事其例甚多。若信相所梦。
是现在金光明之事。龙尊发愿。是过去金
光明之事。香盖遍满是未来金光明之事。
一部名事遍十八品。一处起烟十方光
盖。非但现在亘通三世。若名若事纵横高
广。无量甚深为若此也。而不用此标名义
推。譬喻无有一文。无而疆用有而不遵。
明识者审之无俟多云。又诸经例多如稻秆
斧柯象步城经等说。其事指所说事仍即为
卷一 第 6b 页 T39-0006.png
名。又如说稻秆事斧柯事象步事等。即名为
稻秆斧柯象步经事也。第五当体得名者。有
师云。真谛无名世谛有名。寄名名于无名。
假俗而谈真尔。成论云。无名相中假名相
说。今反此义。俗本无名随真立名。何者如
劫初廓然万物无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
号。如理能通依真以名道。如理尊贵依真以
名宝。如理能该罗依真以名网。如理能超
应依真以名响。华严中云。耕田转耒衣裳作
井。皆圣人所为。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
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以此而推。真谛有
名更何所惑。龙树四依菩萨。随义理为立
名字。义即第一义理即如理也。净名云。从无
住本立一切法。经论咸然岂可不信。今言法
性之法。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
常照名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
即是金光明之法门也。菩萨入此法门从法
为名。即是金光明菩萨。佛究竟此法门。
即有金焰光明如来。金百光明照藏如来等。
若尔何故名释迦。释迦此有通别名。从通
即名金光明。允同诸佛。从别即受释迦
之称尔。故赞佛品云。如来之身金色微妙。
其明照曜曜即是光。此是赞佛法体。非赞世
金也。当佛法性为金。非借世金也。三身品
云。与诸佛同体。与诸佛同意。与诸佛同事。
同体者是同法性金也。同意者同法性光也。
同事者同法性明也。故华严云。一切诸如来。
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
身即是同金。智慧即是同光。力无畏即是同
稻秆斧柯象步经事也。第五当体得名者。有
师云。真谛无名世谛有名。寄名名于无名。
假俗而谈真尔。成论云。无名相中假名相
说。今反此义。俗本无名随真立名。何者如
劫初廓然万物无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
号。如理能通依真以名道。如理尊贵依真以
名宝。如理能该罗依真以名网。如理能超
应依真以名响。华严中云。耕田转耒衣裳作
井。皆圣人所为。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
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以此而推。真谛有
名更何所惑。龙树四依菩萨。随义理为立
名字。义即第一义理即如理也。净名云。从无
住本立一切法。经论咸然岂可不信。今言法
性之法。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
常照名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
即是金光明之法门也。菩萨入此法门从法
为名。即是金光明菩萨。佛究竟此法门。
即有金焰光明如来。金百光明照藏如来等。
若尔何故名释迦。释迦此有通别名。从通
即名金光明。允同诸佛。从别即受释迦
之称尔。故赞佛品云。如来之身金色微妙。
其明照曜曜即是光。此是赞佛法体。非赞世
金也。当佛法性为金。非借世金也。三身品
云。与诸佛同体。与诸佛同意。与诸佛同事。
同体者是同法性金也。同意者同法性光也。
同事者同法性明也。故华严云。一切诸如来。
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
身即是同金。智慧即是同光。力无畏即是同
卷一 第 6c 页 T39-0006.png
明。于一法体三义具足。非假世金寄况佛
法。故树神云。无量大悲宣说如是妙宝经典。
当体并是妙宝。此宝具足光明。非借世金以
譬法也。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
法。故树神云。无量大悲宣说如是妙宝经典。
当体并是妙宝。此宝具足光明。非借世金以
譬法也。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