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199-05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说卷七       宋 张栻 著

  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
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尽其心者格物致知积
卷七 第 1b 页 WYG0199-0507b.png
习之久私意脱落万理贯通尽得此生生无穷之体
也尽得此体则知性之禀于天者盖无不具也知性
之所素具于我者则知天之所以为天者矣此物格
知至之事然人虽能尽心之体以知性之理而存养
之未至则于事事物物之间其用有未能尽者则心
之体未能周流而无所滞性之理亦为有所未完也
故必贵于存心养性焉存者颠沛造次必于是也养
者全之而弗害也存之养之是乃所以事天者也程
卷七 第 2a 页 WYG0199-0508a.png
子云事天者奉顺之也若是而久焉则有以尽其心
之用而无咈其性之理而天之道亦备于是矣夭寿
不贰修身以俟之言死生不以贰其心惟知修身以
听天命而已修身之事即其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之
见于躬行者也所以立命者盖所遇系于天而修德
在乎已系乎天者不可以人力加焉修其在已者以
听天之所为则无往而不得其正所谓立命也大学
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卷七 第 2b 页 WYG0199-0508b.png
心正而后身修其兹之序与虽然未能尽其心知其
性者恬然无事于存养乎盖大体言之必尽心知性
而后存养有所施焉然在学者则当求放心而操之
其操之也虽未能尽其体而体亦固在其中矣用力
之久则于尽心之道有所进而存养之功寖得其所
施矣若夫在圣人则自诚而明此体既尽而其用亦
无不尽焉故程子曰尽心知性不假存养其唯圣人
乎盖谓此也

卷七 第 3a 页 WYG0199-0508c.png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
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凡穷达贵贱祸福死生在君子小人均曰命也然君
子则循其性由其道而听天所命焉所谓顺受其正
谓正命也若小人则不由其道不循其性行险侥倖
入于罟擭陷阱之中而不知所谓非正命也莫之致
而至者命也不容加损益焉君子修其在已者天命
之流行顺之而已故谓之正也小人则人为有以致
卷七 第 3b 页 WYG0199-0508d.png
之人为有以致之则是干其自然之理然因其有以
致之而命亦随焉是亦命也而不得谓之正故知命
者不立乎岩墙之下非礼非义之事其为危殆有甚
于岩墙君子不由者所以顺命也然君子亦有不幸
而夭如颜子不幸而见杀如比干者其为尽其道而
死则一也命之正也桎梏死者谓有以致之而非其
正也孟子之言特举其大者言之耳穷达贵贱祸福
亦莫不皆然盖命一也而受之者异故有正与非正
卷七 第 4a 页 WYG0199-0509a.png
之别正者其常也而非正则有以咈其常故也学者
于此可以究命之蕴矣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
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程子曰求之虽有道奈何得之却有命)是求无
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此章为警告未达者言也言求在我者有益于得所
以扩其天理也言求在外者无益于得所以遏其人
欲也所谓求而得舍而失者心之谓也求与舍得失
卷七 第 4b 页 WYG0199-0509b.png
毫釐之分然则可不勉于求欤所谓求之有道得之
有命者富贵利达之谓也富贵利达众人谓已有求
之之道然不知其有命焉固有求而得之者矣是亦
有命而非求之能有益也盖亦有巧求之而不得者
多矣以此可见其无益于得也然则亦可以己矣程
子曰贤者惟知义而已命在其中中人以下乃以命
处义如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知命
之不可求故自处以不求若贤者则求之以道得之
卷七 第 5a 页 WYG0199-0509c.png
以义不必言命孟子所言求之有道谓自以为求之
有道者也程子所言求之以道者谓守其道而不妄
求者也求之以道故其得之未尝不以义焉若是者
惟道义之安而命在其中比之以命为不可强而不
求者又有间矣故曰孟子斯言为警告未达者言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彊恕而
行求仁莫近焉

  凡有是性者理无不具是万物无不备也程子曰非
卷七 第 5b 页 WYG0199-0509d.png
独人也物亦皆然盖人与物均本于天而具是性故
也物虽具是理为气质所隔而不能推人则能推矣
故反身而诚者所以为人之道反身未诚则强以此
合彼不能贯通而实有之又安得乐反身而至于诚
则心与理一不待以已合彼而其性之本然万物之
素备者皆得乎此然则其为乐又乌可以言语形容
哉然而在学者欲进于斯必自强恕而行始原人之
所以反身而未诚者由其有己而自私也诚能推己
卷七 第 6a 页 WYG0199-0510a.png
及人以克其私私欲既克则廓然大公天理无蔽矣
必曰强者盖胜其私为难也求仁之道孰近于此乎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
知其道者众也

  程子曰行之而不著谓人行之而不明晓也习矣而
不察谓人习之而不省察也如爱亲敬长慈幼乡闾
之人皆能行之而莫明晓其理也夏葛冬裘饥食渴
饮人皆朝夕习于其间而莫省察其然也在人虽不
卷七 第 6b 页 WYG0199-0510b.png
著不察然道实未尝离终身由之而不知其为道之
所存如是者多矣故曰众也是故大学之道以格物
致知为先程子曰至论虽孔门中亦有由之而不知
者盖门人虽日习于圣人之教至其知之则存乎其
人圣人亦所不能与故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者羞恶之心所推也耻吾之未能进于善则善可
迁耻吾之未能远于过则过可消不愤则不启不悱
卷七 第 7a 页 WYG0199-0510c.png
则不发人乌可无耻也苟惟漠然无所耻则为无所
忌惮而已矣故人当以无所耻为耻也赵氏曰人能
耻已之无所耻是为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
辱之累程子亦以此说为得之盖不知所耻安于其
耻将终身可耻而不反知所耻则思去其所耻而耻
可无也然则人其可无耻哉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
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卷七 第 7b 页 WYG0199-0510d.png
  此章亦表里前章之意而谓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
耻焉则极小人之情状者也小人用机变之巧饰其
小慧矜其私智不本于诚意而务为掩覆机变愈巧
而良心愈斲丧故其为善也则务窃其名而无善之
实其有过也非惟顺之又从而为之辞安于自欺而
不恤是无所用夫耻也既不以己之不若人为耻则
终不若人而已矣夫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舜为法于
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此古人之所耻
卷七 第 8a 页 WYG0199-0511a.png
也今人乃环视其身无一可耻闻古者圣人之言行
顾已不能而无所动其心焉则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今之贤士何独不然乐
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不知道义之可贵则外物为重矣好善而忘势者其
心独知有善之可好其求之也惟恐不及夫岂知有
势之在己者哉乐其道而忘人之势者循乎天理乐
卷七 第 8b 页 WYG0199-0511b.png
其所乐夫岂知有势之在人者哉盖在上者每自谦
损不以势自居固为贤矣而未若好善而忘势之为
善也在下者安其贫贱无慕于人之有势者亦为贤
矣而未若乐其道而忘人之势者为深也在上者忘
其势而惟恐不得天下之善在下者忘人之势而惟
义是从此为俱得其道使二者一旦而相合则上下
交而为泰矣故王公不致敬尽礼于贤士虽欲数见
之且不得况可得而臣之盖士非以此自高也其道
卷七 第 9a 页 WYG0199-0511c.png
固当尔也

  孟子谓宋句(古侯切)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
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
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
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
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宋句践之好游谓游于世如历聘之类意句践之为
卷七 第 9b 页 WYG0199-0511d.png
人徇名而外求者孟子语之以游使求之于吾身而
已嚣嚣非恃已而傲世也赵氏以为自得无欲之貌
善矣尊德乐义者尊吾性之德而乐于义之所存也
尊德乐义则其在己有不可得而己者而亦何所求
于外哉夫士达所不离之道即其穷所不失之义也
道言体义言用互相明耳穷而不失义则无所慕乎
外故有以自得其已一违于义则失已矣达而不离
道则凡其注措施设无非道之所在故有以副民望
卷七 第 10a 页 WYG0199-0512a.png
也得志泽加于民其道得行也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惟义之安也其曰得志不得志云者盖泽加于民虽
所性不存焉而固君子志之所欲也其曰修身见于
世者言修其身而其德名自不可掩于世也非君子
之修身欲以自见于世也此亦学者不可以不察也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
文王犹兴

  兴者兴起于善道也文王风化之盛者必待风化之
卷七 第 10b 页 WYG0199-0512b.png
盛薰陶渐渍而后兴起此众民耳若夫豪杰之士则
卓然自立无待于人虽无文王固自兴起也此章勉
人使自立耳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附益也)如其自视欿然(欿音坎不足之
貌)则过人远矣

  以外物为重轻者不得其欲则不足得则慊矣其慊
与不足系乎外物者也若附之以韩魏之家而自视
欿然则是不以外物为重轻志存乎道义而已则其
卷七 第 11a 页 WYG0199-0512c.png
所进又可量乎其过人远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
杀者

  佚道谓本为佚之之道虽或至于劳而民知其本以
佚已是其劳也固亦佚之之道也则奚怨生道谓本
为生之之道虽或至于死而民知其本以生已是其
死也固亦生之之道也则奚怨佚道使民赵氏谓教
民趋农如亟其乘屋之类生道杀民程氏谓如救水
卷七 第 11b 页 WYG0199-0512d.png
火之类或有焚溺而死者虽死不怨虽然先王之制
刑法亦犹是也明刑法以示之本欲使之知所趋避
是乃生之之道也而民有不幸而陷于刑法则不得
已而致辟焉固将以遏绝其流也是亦生道而已又
况于先王哀矜忠厚之意薰然存乎其间其为生意
未尝有间断哉若后世严刑厉法者固不足道而其
得情而喜与夫有果于疾恶之意一毫之萌则亦为
失所谓生道者矣

卷七 第 12a 页 WYG0199-0513a.png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
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
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霸者之为利小而近目前之利民欣乐之故曰驩虞
如也王者之化远且大涵养斯民富而教之民安于
其化由于其道而莫知其所以然也故曰皞皞如也
详味此两言则王伯之分可见矣杀之而不怨者以
生道杀民也利之而不庸者以义为利而莫见其利
卷七 第 12b 页 WYG0199-0513b.png
之用也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薰陶长养之深有
以变其俗而莫知其然也于是指其本而言之曰君
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程子曰过谓身之所经历处
存谓心之所存主处凡事事物物过乎吾前皆吾所
经历也感而遂通各止其所不其化乎所存主者谓
其体也寂然不动无有方所不其神乎所过者化以
其所存者神犹云忠恕忠为体恕为用也横渠张子
曰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亦此意也若此则
卷七 第 13a 页 WYG0199-0513c.png
上下与天地同流矣言其配化育之流行也视霸者
之区区求以利之者不亦小乎夫以王者功用之大
而其本特在于过化存神而已而此二者又存神为
之主焉此帝王所传精一之为要也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
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
民心

  程子曰仁言为政者道其所为仁声民所称道夫至
卷七 第 13b 页 WYG0199-0513d.png
于能使民称道其仁则其诚意感孚膏泽沦浃之者
深矣非仁言之所能及也善政谓立之制度善教谓
陶以风化夫政之未善则民无以自养而况得以事
其公上乎善政则养民有道取民有制而民乐输之
故曰得民财然未及乎教也善教则涵濡长养使兴
于善其尊君亲上之心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得其
心也虽然善政立而后善教可行所谓富而教之者
也孟子论得民心必归之善教者盖至此而后为得
卷七 第 14a 页 WYG0199-0514a.png
民之至也后世及乎善政者亦鲜矣而况及于教乎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
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良云者有本然之义有善之义盖其本然者无非善
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则无一毫人为加于其间天
之所为而性之所有也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及
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此其知岂待于虑乎而其能
卷七 第 14b 页 WYG0199-0514b.png
也又岂待于学乎此所谓良能良知也然而孟子此
章下文独曰知者盖知常在先也爱敬者良心之大
端盖亲亲为仁敬长为义人道不越是而已能存是
心而达之则仁义之道不可胜穷矣虽然人之良能
良知如饥而食渴而饮手执而足履亦何莫非是乎
何孟子独以爱亲敬长为言也盖如饥食渴饮手持
足履之类固莫非性之自然形乎气体者也形乎气
体则有天理有人欲循其自然则固莫非天理也然
卷七 第 15a 页 WYG0199-0514c.png
毫釐之差则为人欲乱之矣若爱敬之所发乃仁义
之渊源故孟子之所以启告人者专指夫此揭天理
之粹以示人也若异端举物而遗则天理人欲混淆
而莫识其源为弊有不可胜言者矣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
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
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深山野人朝作而夕息舜亦朝作而夕息饥食而渴
卷七 第 15b 页 WYG0199-0514d.png
饮舜亦饥食而渴饮是果何以异哉舜则纯乎天理
日新无息深山之野人则由之而不知也何以知舜
之若是哉于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则知
之也盖所谓善言善行者岂有外于舜之性哉惟舜
之心纯乎天理故闻善言见善行不待勉强而自趋
沛然若决江河之莫禦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为谓为于外欲谓欲于中性无有不善其为善而欲
卷七 第 16a 页 WYG0199-0515a.png
善犹水之就下然也若所谓不善者是其所不为也
所不欲也亦犹水也搏而跃之使过颡激而行之使
在山者然也虽然其所不为而人为之其所不欲而
人欲之则为私欲所动而逆其性故耳善学者何为
哉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顺其性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
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疢疾谓忧患也盖人平居无事之时漠然不省者多
卷七 第 16b 页 WYG0199-0515b.png
矣惟夫疢疾加焉则动心忍性有以感发故德慧术
智由此而生以孤臣孽子观之可见孤臣孽子操心
危虑患深危故专一而不敢肆深故精审而不敢忽
专精之极故于事理能有所通达也然所谓德慧术
智盖有小大所谓达者亦有浅深要之由忧患而有
所发则一也然则处安乐之地者诵斯言可不思夫
逸豫之溺人而深求所以戒惧乎当忧患之际者诵
斯言可不念其为进德修业之要而自勉励乎此孟
卷七 第 17a 页 WYG0199-0515c.png
子所以启告学者之意也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容悦取容以悦君)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
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以事是君为容悦者慕爵禄而从君者也以安社稷
为悦则志存乎功业者也与为容悦者固有间矣然
未及乎道义也盖志存乎功业则苟可就其功业而
遂其志则亦所屑为矣古之人惟守道明义而已故
卷七 第 17b 页 WYG0199-0515d.png
虽有盖世之功业在前可为而在我者有一毫未安
则不敢徇也盖功业一时之事而良心万世之彝舍
彝常而徇近利君子不忍为故耳故所谓天民者必
明见夫达而其道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盖其所主
在道而非必于行也谓之天民者言能全夫天生此
民之理者也天之生民也其理无不具而人之亏欠
者多矣故程子谓天民为能践形者也以其在下而
未达故谓之民大人者即天民之得时得位者也若
卷七 第 18a 页 WYG0199-0516a.png
伊尹之在莘野则为天民出而佐商则为大人也正
己而物正者正己而物自正也盖一身者天下之本
若规规然有意于正物则其道亦狭矣至正而天下
之感无不通焉固有不言而信不令而从者此大人
正己而物正之事也秦汉而下其间号为贤臣者不
过极于以安社稷为悦而已语夫天民之事业则鲜
矣嗟乎学之不传亦已久矣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
卷七 第 18b 页 WYG0199-0516b.png
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
存焉

  动于欲者以物为乐以物为乐者逐物以肆志而已
岂所谓性情之正者哉故孟子言君子有三乐而王
天下不与存焉君子之乐乐其天而已夫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则吾所以从容乎天伦之际有所施而无
可憾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则中心无斯须而
卷七 第 19a 页 WYG0199-0516c.png
不由于理义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以是道与
人共由而所以涵泳发挥者深矣是三者皆本夫性
情而乐其天者也于此得所乐则视王天下之事如
太虚中浮云耳果何与于我而况其他哉虽然于是
三乐之中仰不愧俯不怍其本欤盖不愧不怍在我
者可得而勉者也至于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则有命
焉然使吾胸中多所愧作则虽处乎父母兄弟之閒
固亦不得而乐其乐也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卷七 第 19b 页 WYG0199-0516d.png
其所以教育之者是吾之不愧不怍者也故曰三乐
之中不愧不怍其本欤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
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
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
不言而喻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者为其可以行道而济世耳非
卷七 第 20a 页 WYG0199-0517a.png
有乐乎此也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则是道可行
而世可济矣故君子乐之然穷达出处有命有义非
君子所性也所性谓与生俱生者也故君子之所性
大行不加穷居不损以其分定也天赋是性则有是
分然人之不能尽其分者多矣惟君子为能全之故
道行乎天下而无所加独善于一身无所损分定故
也于是又指言其所性之实谓仁义礼智也四者具
于性而根于心犹木之著本水之发源由是而生生
卷七 第 20b 页 WYG0199-0517b.png
不息也仁义礼智根于心而生色于外充盛著见自
不可掩故其睟然之和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
体不言而喻涵养扩充积久而熟天理融会动容周
旋无非此理而内外一也不言而喻言其自然由于
此而无待于防检耳故程子曰睟面盎背德盛仁熟
致然又曰四体不言而喻惟有德者能之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
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
卷七 第 21a 页 WYG0199-0517c.png
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
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
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
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
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饱不煖不饱谓
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以伯夷太公之事观之则知天下有善养老者则仁
卷七 第 21b 页 WYG0199-0517d.png
人必归之盖善养老则其仁心之所存仁政之所行
可知矣仁人见其然是以乐从之自五亩之宅树墙
下以桑而下其善养老之道也以制田里为先者田
里之制不定则多寡贫富之不齐而政教亦末由行
也惟先制其田里使各有常产公平均一而俱无不
足之患然后政教可行焉于是而教之树畜又教之
导其妻子以养其老者至于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
者可以食肉而无冻馁之老者可谓善养老矣王政
卷七 第 22a 页 WYG0199-0518a.png
始于养老者盖善俗教民之本故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易治也畴一井也)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
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
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
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教民使治其田畴而轻为之赋敛则民皆可使富盖
有以仰事俯育而无不足也食之以时食民之力则
以其时如乐岁寡取而凶年粪其田而不足乃取赢
卷七 第 22b 页 WYG0199-0518b.png
焉则非以时矣此助法之所以为贵也用之以礼如
城郭宫室宗庙祭祀币帛饔飧百官有司之类是其
用之不可阙者而莫不有制焉所谓礼也或用于其
所不必用或用之而过皆为非礼也孟子之所谓理
财盖如此先之以民可使富而后继之以财不可胜
用盖百姓足而后君无不足也后世但以足国为富
而不及乎民所谓撅其本也菽粟人赖以生活亦犹
水火之不可一日无昏暮叩人之门户而求水火无
卷七 第 23a 页 WYG0199-0518c.png
不得者以其至足也然则菽粟亦当使如水火然也
菽粟如水火则民无不足民无不足则无所求而有
常心故教化可得而行焉此其所以兴于仁也大抵
圣贤之论富民未有不及于教者也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
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
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
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卷七 第 23b 页 WYG0199-0518d.png
  登东山而觉鲁之小登泰山而觉天下之小圣人盖
有所感叹于斯也孟子因而推之以言圣人之道大
亦若是也莫非水也而海为之至观于海则天下之
水皆难以进于前矣莫非言也而圣人为之至游于
圣人之门则天下之言道术者皆难以进于前矣以
其至而不可有加故也又推而言之以谓观水有术
必观其澜程子曰澜水之动处盖生意流形自然不
息以其源之有本而无穷故耳非独水也日月之明
卷七 第 24a 页 WYG0199-0519a.png
虽容光之隙无不照及焉亦以其明之有本而无穷
也道之无穷亦犹是耳又因流水而言之以谓流水
之行必盈科而后进不盈科则不进也君子之志于
道必循夫本末先后之序实有诸已成章而后达成
章谓成其章美如语所载由志学至于从心不踰矩
每积十年然后能成章而一进也不成章则就其所
至有所未尽乌能以遽达乎此章首言圣道之大次
言其无穷盖欲知圣道之大当于其无穷者观之而
卷七 第 24b 页 WYG0199-0519b.png
末又言志于此道者以实有诸已为贵若能有诸已
积之久而后其无穷者可循而达也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
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
间也

  此章论善利为舜蹠之分启告学者可谓深切著明
矣盖出义则入利去利则为善也此不过毫釐之间
而有白黑之异霄壤之隔焉故程子曰间云者谓相
卷七 第 25a 页 WYG0199-0519c.png
去不远也夫善者天理之公孳孳为善者存乎此而
不舍也至于利则一己之私而己盖其处心积虑惟
以便利于己也然皆云孳孳者犹言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之意夫义利二者相去之微不可以不深
察也学者于操舍之际验之则可见其大端而知所
用力矣用力之初舜蹠之分未尝不交战也盖所谓
善者虽人性之所素有而所谓利者乃积习之深固
未易遽以消除也斯须之间是心存焉则为善之所
卷七 第 25b 页 WYG0199-0519d.png
在而舜之徒也一不存焉则为利之所乘而蹠之徒
矣可不畏哉是以君子居敬以为本造次克念战兢
自持旧习寖消则善端益著及其至也私欲尽而天
理纯舜之所以圣者盖可得而几矣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
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摩其顶以至于踵一身之间凡可以利天下者皆不惜也)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
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卷七 第 26a 页 WYG0199-0520a.png
  为我兼爱皆偏滞于一隅乌能中节至于子莫则又
于为我兼爱之间执其中执中之名虽为近之然徒
守执中之名而不能用权以取中则与执一者何异
乎盖为我兼爱皆道也当为我则为我当兼爱则兼
爱是乃道也彼其堕于一偏者固贼夫道而于其间
取中者是亦举其一而废其百耳夫时有万变事有
万殊物有万类而中无定体也无定体者以夫极无
适而不为中也当此时则此为中于彼时则非中矣
卷七 第 26b 页 WYG0199-0520b.png
当此事则此为中于他事则非中矣即是物则此为
中于他物则非中矣盖其所以为中者天理之所存
也故论其统体中则一而已分为万殊而万殊之中
各有中焉其所以为万殊者固统乎一而所谓一者
未尝不各完具于万殊之中也故中庸谓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此言夫统体之一也又曰君子而时中此
言其散殊之万也然则即其本之一者而言之谓之
中有定体可也而即其无适而不为中者言之谓之
卷七 第 27a 页 WYG0199-0520c.png
中无定体可也是则非知权者其能执之而勿失乎
今夫权之得名以夫权量轻重而未尝不得其平也
执中之权亦犹是耳是以君子戒慎恐惧存于未发
之前察于既发之际大本立而达道行则有以权之
故也故尧舜汤武之征让不同而同于中夷惠之出
处不同而同于中三仁之死生不同而同于中颜孟
之语默不同而同于中明夫此则可与论圣人之时


卷七 第 27b 页 WYG0199-0520d.png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
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
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饮食有正味天下之公也而人为饥渴所移则其饮
食无不甘者而始乱夫饮食之正矣非其味之有改
也饥渴害之故也人心莫不有害盖人心虚明知觉
万理森然其好恶是非本何适而非正惟夫动于私
欲则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而其
卷七 第 28a 页 WYG0199-0521a.png
正理始昧矣人能正其心不使外物害之如饥渴之
害于口腹则无适而非天理之所存矣若是人者必
无不及人之忧矣不及人犹云不若人之谓也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易曰介于石谓其所守之坚也孟子斯言发明柳下
惠之心与夫子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同意夫以夷
齐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其不屑就之风
疑于隘矣而夫子称其不念旧恶其心量之广大如
卷七 第 28b 页 WYG0199-0521b.png
此然则夷齐之清可得而论矣以柳下惠之不羞污
君不卑小官其不屑去之风疑于不恭矣而孟子称
其不以三公易其介其所守之不可夺如此然则柳
下惠之和可得而论矣盖柳下惠援而止之而止其
心非有所慕也亦行其天理之当然者耳故于小官
有所不辞至于为士师则三黜矣彼虽三公之贵无
以易其坚守则其于世果何所求哉是乃和而不流
而为和之至也若执老氏和光同尘之论与物胥变
卷七 第 29a 页 WYG0199-0521c.png
而谓之师柳下惠是乃贼夫和之理者也然则欲知
柳下惠者当于孟子斯言玩味之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
井也

  天下之事为之贵于有成譬之掘井至于九轫其用
力亦劳矣若不及泉而止则亦为弃井而已今夫士
之为仁义固当循循不已以极其至若用力虽劳未
有所臻而画焉则亦不得为成人而已

卷七 第 29b 页 WYG0199-0521d.png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
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尧舜性之者自诚而明率性而安行也汤武身之者
自明而诚体之于身以尽其性也性之则不假人为
天然纯全身之则致其践履之功以极其至也然而
其至则一也此生知学知之所以异尧舜汤武之圣
孟子特以两言明之而其所以圣者亦无不尽矣五
霸则异乎是特慕夫仁义之名有所为而为之非能
卷七 第 30a 页 WYG0199-0522a.png
诚体之者也夫假之则非真有矣而孟子谓久假而
不归恶知其非有何哉此阐幽以示人之意盖五霸
暂假而暂归者也五霸桓公为盛召陵之盟仗王室
之事以责楚亦可谓义矣而执陈辕涛涂之举旋踵
而起葵丘之会杀牲载书而不歃血亦可谓信矣震
而矜之叛者九国此皆归之遽者也若使其久假而
不归亦岂不美乎夫假之者未有不归者也使其假
而能久久之而不归则必有非苟然者矣是必因其
卷七 第 30b 页 WYG0199-0522b.png
假而有所感发于中而后能然也至其不归则孰曰
非己有乎有之者不系于假而系于不归也孟子斯
言与人为善而开其自新之道所以待天下与来世
者亦可谓弘裕矣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
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
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


卷七 第 31a 页 WYG0199-0522c.png
  善乎孟子论伊尹之事也曰有伊尹之志则可志谓
所存主处伊尹受汤之托居冢宰之任而太甲初立
固已颠覆汤之典刑惟伊尹志存乎宗祀变而得其
中方是时太甲在谅阴也故徙之桐宫庐先王之墓
侧去国都而处郊野使之动心忍性而有以深思焉
书曰王徂桐宫居忧是伊尹以冢宰摄政而太甲居
忧于桐耳太甲在桐克终允德则于练除之际稽首
奉而归亳焉伊尹之心始终纯一以宗祀为主而拳
卷七 第 31b 页 WYG0199-0522d.png
拳乎太甲者也太甲之克终虽由其自怨自艾以能
改过而实亦自于伊尹之至诚无息有以感格之也
然则伊尹之志盖可见矣若无伊尹之志徒以君不
贤而放之则是篡乱之所为耳孟子斯言所以垂训
来世者严矣秦汉以来惟霍光废贺立宣之事庶几
乎心在宗祀者然而其始也建立之不审而至诚敦
笃又不加焉其于伊尹之志盖有愧也是以严延年
劾之以为擅废立无人臣礼而识者有取焉霍光且
卷七 第 32a 页 WYG0199-0523a.png
尔而况于徐羡之辈本为其一身利害计耳所谓元
恶大憝必诛而无赦者也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
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
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伐檀之刺盖谓在上者无功德于民而享其奉故以
不稼不穑而得禾不狩不猎而得兽者为比非必欲
君子稼穑而后食也公孙丑以君子不耕而食为素
卷七 第 32b 页 WYG0199-0523b.png
餐其为诗也亦固矣其弊将至于为许行之徒之论
矣故孟子告之以不素餐之大者夫君子仁义修于
身其居是国也用之则民被其泽而安富君由其道
而尊荣如其未用子弟从之则亦薰陶乎孝悌忠信
之习而足以善俗君子之教人使之由于孝悌忠信
为先也忠信对言之忠则存于己者无不实信则待
人者无有欺也君子有益于人之国若是其为不素
餐孰大焉不然饰小廉而妨大德徇末流而忘正义
卷七 第 33a 页 WYG0199-0523c.png
非君子之道也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
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
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尚志者以立志为先也主乎仁义所谓志也不主乎
仁义则伥伥然何所据乎谓之志不立可也杀一无
罪非其有而取之举是二者欲其推类而知仁义之
所存也夫杀一无罪而非仁由是而体之则仁之所
卷七 第 33b 页 WYG0199-0523d.png
以能爱者可得而推矣非其有而取之为非义由是
而体之则义之所以为宜者亦可得而推矣居仁由
义居则不违由则不他也居仁则体立由义则用行
大人之事亦不越此而已矣然则学者可不以尚志
为先乎志如木之有根必有是而后可以有进也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
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
信其大者奚可哉

卷七 第 34a 页 WYG0199-0524a.png
  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则不受
谓斯人也一旦而遇万钟之禄苟为不义则必不受
也可乎盖人之难知也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固不可
也于陵仲子以兄之禄为不义避兄离母处于于陵
齐人高之以谓若斯人者不义而与之齐国亦将必
不受也孟子以为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盖孟子以
人伦之际察之而知其不可信也人之所以为人者
莫大于人伦所谓亲戚君臣上下是也今仲子废亲
卷七 第 34b 页 WYG0199-0524b.png
戚君臣上下而欲以洁其身饰小廉而妨大德其不
知义固已甚矣又乌能不受不义之齐国乎古之善
观人者必于人伦之际察之而其人之得失浅深可
槩见矣四岳之举舜则曰克谐以孝而已尧之降舜
以二女观其嫔于虞而已此舜之所以圣也冀缺与
其妻相待如宾而臼季知其能治民茅容杀牲先奉
其母而郭林宗知其可以成德是亦善观人者也若
仲子废天伦而徇私意以其小廉信其大节乌乎可
卷七 第 35a 页 WYG0199-0524c.png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
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
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
蹝也(蹝革履可蹝者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
忘天下

  以帝舜之德至于瞽瞍亦允若则岂复有至于杀人
之事哉桃应特设是问以观圣人处事之变何如耳
卷七 第 35b 页 WYG0199-0524d.png
孟子因其问而告之以所宜处者于御变之权可谓
尽之矣皋陶为士奉舜之命以行法若纵生杀之权
而不问则非所以为天下之公而失兆民之心矣皋
陶乎何敢故必执之以示天下畏天命而不遑宁也
舜之有天下受之于天也受之于天则乌得以其私
而禁皋陶之执哉故曰夫有所受之也虽然瞽瞍父
也致法于父可乎舜则有以处此矣舜之有天下初
不以天下与于已也循天理之当然者而已舜何有
卷七 第 36a 页 WYG0199-0525a.png
哉故为瞽瞍杀人而枉其法则失君道之公若致辟
于瞽瞍则废父子之伦是皆虽有天下不可一朝居
者也舜宁去天下而存此义矣故曰舜视弃天下犹
弃敝蹝也舜非轻天下而易言之也义所当去视天
下犹敝蹝耳故在皋陶则使舜得以申其窃负之义
在舜则以此而可以终身复曰终身䜣然乐而忘天
下夫何求哉循乎天理而已矣方其居深山之中饭
糗茹草若将终身焉者此心也及其受尧之天下垂
卷七 第 36b 页 WYG0199-0525b.png
衣裳而治者此心也至于义所当去弃天下而遵海
滨则亦此心而已矣无往而非天理也然则善发明
舜之心者其惟孟子乎若后世以利害之见论之则
谓天下方归戴于舜而赖其治舜乃舍而去之得无
废已成之业而孤天下之望乎此曾不知天命之大
也圣人之所以为治者奉天命而已若汨于利害而
失夫天理之所存则虽舜亦何以治天下哉故或者
以舜窃负为狂盖未之思也又以皋陶既执瞽瞍则
卷七 第 37a 页 WYG0199-0525c.png
舜乌得而窃之是又未之思也皋陶既执瞽瞍于前
而使舜得以申其窃负之义于后是乃天理时中全
夫君臣父子之义者也微孟子孰能推之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
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
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
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垤泽之门宋城门名)
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
卷七 第 37b 页 WYG0199-0525d.png


  孟子一见齐王之子而其感叹若斯盖德盛仁熟无
往而非精义之所在也夫居可以移气养可以移体
外物之奉犹足以移其气体如此则所谓居者不亦
大乎莫非人子也而王子若此以其居之异故其气
象亦殊乎他人也此其初望见王子之时而有所叹
者然也王子宫室车马衣服亦多与人同矣而王子
若彼者以其居是势位不知所以然而气体为之移
卷七 第 38a 页 WYG0199-0526a.png
也况于居天下之广居则其气质所变当如何哉鲁
君呼于垤泽之门守者以其声之似而疑其为宋之
君其声之所以相似者则以其居相似故耳此又其
既见王子之后退与门人讲论者然也居天下之广
居宅乎天理者也宅之之久则其气质变化有不期
然而然者矣夫圣贤相去虽有先后而玩其气象如
出一人者以其所居之同故也故居天下之广居则
天下之物举不足以移之矣观舜之为天子与在深
卷七 第 38b 页 WYG0199-0526b.png
山之中无以异则夫气体之养岂得而移之哉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
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此章言交际之道夫徒食之而爱心不加焉徒爱之
而敬心不加焉则与豕交兽畜何以异盖人道之相
与以敬为主也夫必有是恭敬而后币帛以将之盖
恭敬者先存于币帛未行之前者也若无是恭敬则
币帛何所施乎虽然币帛者所以将其恭敬者也恭
卷七 第 39a 页 WYG0199-0526c.png
敬存于中而仪物实于外此君子之道所以为内外
之宜文质之中也若恭敬之心虽存而无以实之于
外君子亦恶夫虚拘也昔者夫子遇程子于途倾盖
而语终日而别使子路摄束帛乘马以赠之遇旧馆
人之丧而出涕则解其骖以赙之曰吾恶夫涕之无
从也盖是意也夫古之人于交际之道岂苟然哉故
有燕享之礼焉有挚献之礼焉有问遗之礼焉此皆
其恭敬之所生也恭敬为之主而其节文品式森然
卷七 第 39b 页 WYG0199-0526d.png
备具而又有贵贱贫富之不同小大多寡之或异则
是皆天之所为也若昧乎此不陷于豕交兽畜则或
失之于虚拘皆非君子之道也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告子谓食色性也此为举物遗则混于人欲而莫识
天理之一源若孟子谓形色天性而继之以圣人践
形之论是为物则兼具者矣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践之为言履践之践也盖二五交运而赋形万殊惟
卷七 第 40a 页 WYG0199-0527a.png
人得其秀而最灵有是性则具是形以生人虽有是
性然不能尽其道则形虽人也而其实莫之能践矣
惟贤者则求以践之修其身所以践形也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谓不如是则为隳
废天之所命无以为人之道而失其赋形之理故也
然践之非圣人莫能尽盖人之道至于圣人而后无
所亏故必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其曰可以者犹言事
亲若曾子者可也言至于圣人而适得为能践其人
卷七 第 40b 页 WYG0199-0527b.png
之形者也然则有是形者皆可以为圣人而其不为
圣人者以其不能践之故耳中庸曰惟天下至诚为
能尽其性尽性则可以践形矣盖形之外无馀性也
或以此章首云形色而其后止云践形为疑盖形之
有色亦其自然者耳能践形则仁义礼智充于内而
睟然生色于外盖亦无不尽矣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孟子
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
卷七 第 41a 页 WYG0199-0527c.png
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
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
一日愈于己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丧服之制本于人心之不可己者圣人节文之而为
之中制所谓天理人情之至者也而宣王乃欲短之
则其良心之陷溺亦已甚矣公孙丑以谓使之为期
犹愈于已孟子以紾兄之臂喻之知紾兄之为非则
勿为可也而谓之徐徐是亦紾之而已矣先王之制
卷七 第 41b 页 WYG0199-0527d.png
不可不及也三年之间贤者视之如白驹之过隙特
以制礼之中不敢以有过耳若于此欲有所损焉则
为废礼而不仁矣故曰亦教之孝悌而已矣夫使其
知孝悌之所以然则为弟者其忍紾其兄乎而为人
子者其有不三年者乎所谓教之孝悌者亦即其良
心而感发之耳方是时王子有其母死而其傅为之
请数月之丧者公孙丑引以为问意谓使宣王服期
亦犹是耳孟子以为王子有父在有君母在王子欲
卷七 第 42a 页 WYG0199-0528a.png
服其母之丧而禁之使不得伸故其傅为之请数月
之丧谓虽加一日犹愈于己以王子之心欲终之而
弗得遂其志故尔若宣王之服丧则孰为之禁哉莫
之禁而弗为则三年之制虽一日不可以有损也嗟
乎汉文虽有遗命以日易月然亦莫得而禁也而景
帝乃易之其不仁甚哉然而传习之久莫之禁而不
之改者亦过矣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
卷七 第 42b 页 WYG0199-0528b.png
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
以教也

  记曰当其可之谓时所谓有如时雨化之者也言如
时雨之造化万物也今夫物之萌者欲发甲者欲坼
于是时也而雨及之则皆得以遂矣盖不先不后当
其可而适与之会无待于彼之求也君子之教人其
察之精矣于其时而告之得之者如物之被时雨焉
其于欲达未达之间所赖者深矣龟山杨氏以为如
卷七 第 43a 页 WYG0199-0528c.png
告曾子以吾道一以贯之是也盖曾子未尝问而夫
子呼以告之当其可也成德者因其有德而成之如
颜闵仲弓之徒其德之所存虽存乎其人而成之者
圣人也达财者因其材而达之如赐之达由之果求
之艺虽其天资所禀而达之使尽其材则教之功也
夫成德达财答问固在其中而又有所谓答问者此
则专为凡答其来问者也虽鄙夫之空空所以答之
者亦无非竭两端之教也又有所谓私淑艾者焉盖
卷七 第 43b 页 WYG0199-0528d.png
不在于言辞之间躬行于身而观者化焉凡动容周
旋之间无非教也君子之善治其身非为教人也身
修而教在其中成己成物之道也其所以教不越是
五者然私淑艾者又其本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
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
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
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卷七 第 44a 页 WYG0199-0529a.png
  公孙丑之意以为孟子之道高大学者有难进之患
欲少抑而就之庶其可以几及而为之孳孳也夫圣
人之道天下之正理不可过也不可不及也自卑者
视之以为甚高而不知其高之为中也自隘者视之
以为甚大而不知其大之为常也徇彼而迁就则非
所以为道矣故孟子以大匠之绳墨羿之彀率为譬
夫绳墨而可改则非所以为绳墨矣彀率而可变则
非所以为彀率矣君子之教人引而不发引之使向
卷七 第 44b 页 WYG0199-0529b.png
方而发则系于彼也跃如者言其自得之如有所兴
起于中也盖理义素存乎其心向也陷溺而今焉兴
起耳道以中为至中道而立其能者固从之其不能
者亦莫可如之何也已亦犹大匠设绳墨羿为彀率
以示人其能与不能则存乎其人耳中道而立能者
从之此正大之体而天地之情也虽然学者于圣贤
之言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循其所谓绳墨彀率者
而勿舍焉及其久也将自有得不然而先起求跃之
卷七 第 45a 页 WYG0199-0529c.png
意则是蕲获助长为害祗甚矣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
以道殉乎人者也(殉从也)

  天下有道则身达而道行所谓以道殉身也天下无
道则身退而守道所谓以身殉道道之于己不可离
也故非道殉身即身殉道若以道而殉乎人则是可
离也乌所谓道者哉以身殉道云者可见潜龙确乎
不可拔之意盖处无道之世为难也

卷七 第 45b 页 WYG0199-0529d.png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
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
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受道者以虚心为本虚则受有所挟则私意先横于
胸中而可告语乎故空空之鄙夫圣人未尝不竭两
端之教而滕更之在门若在所礼而不荅也使滕更
思其所以不荅之故于其所挟致力以消弭之其庶
几乎然则孟子之不荅是亦诲之而已矣夫以尧舜
卷七 第 46a 页 WYG0199-0530a.png
之贵周公之勋业曾闵之贤行而有一毫横于胸中
其于道则为有所妨矣而况于其他乎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己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
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观人之法也人之秉彝不可殄灭故其日用之间
有不可已者焉有所厚者焉皆其良心之存者也不
可已者如哭死而哀之类是也所厚者人伦之际是
也若于其不可己而已焉则之人也何所不已乎若
卷七 第 46b 页 WYG0199-0530b.png
于厚者而薄焉则之人也何所不薄乎已则生理息
薄则恕道亡是残贼陷溺其心之甚者矣天下之理
进之锐则退必速盖不进则退矣其进之锐者即其
所为退之速者也庭燎之诗始而夜未央中而未艾
终而乡晨君子于其未央也则知其必至于乡晨也
此三者虽观人之法而亦自治之要也故君子于其
不可已者而推之则凡吾心之不可己者将皆不可
得而已矣于其所厚者而敦之则凡天性之所当厚
卷七 第 47a 页 WYG0199-0530c.png
者其亲疏远近将无不得其宜矣于其进也而察之
平心易气以循其序则其进也日裕而无退矣呜呼
是岂非为仁之要乎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
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理一而分殊者圣人之道也盖究其所本则固原于
一而循其所推则不得不殊明乎此则知仁义之未
尝不相须矣夫君子之于物无不爱者犹人之一身
卷七 第 47b 页 WYG0199-0530d.png
无尺寸之肤而非其体则无尺寸之肤不爱也然曰
爱之而弗仁何也夫爱固亦仁也然物对人而言则
有分矣盖人为万物之灵在天地间为至贵者也人
与人类则其性同物则各从其类而其性不得与吾
同矣不得与吾同则其分不容不异仁之者如老其
老幼其幼之类所以为交于人之道也若于物而欲
仁之固无其理若于人徒爱之而已则是但以物交
而人之道息矣故程子曰人须仁之物则爱之虽然
卷七 第 48a 页 WYG0199-0531a.png
于人道之中有所亲者焉自吾之父等而上之自吾
之子等而下之自吾之身旁而杀之而五服有其序
自吾之母而推之自吾之伉俪而推之而又有甥舅
昏姻之联焉于所亲之中而有轻重等差之不齐釐
分缕析皆非人之所能为天叙天秩则然盖一毫不
可以紊过与不及皆非天之理矣亲亲而仁民仁民
而爱物由一本而循其分惟仁者为能敬而不失也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
卷七 第 48b 页 WYG0199-0531b.png
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
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
饮流歠(大饭长歠也)而问无齿决(断肉置其馀也)是之谓不知务

  此章发明仁智可谓要矣智者固贵于无不知而以
当务为急仁者固贵于无不爱而以急亲贤为务圣
人之道有纲有目有本有末非若诸子异端之漫而
无统也尧舜之智而不遍物尧舜固有所不知者如
百工之事尧舜岂能尽知乎惟能急先务故其知无
卷七 第 49a 页 WYG0199-0531c.png
不周焉尧舜之仁不遍爱人如博施济众尧舜固以
为病矣惟其急亲贤故仁无不被焉皆以急为言者
以言其所当先者也虽然所谓亲贤者是乃先务也
仁之所为即智之所知者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
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大之不图而小焉是较
颠倒如此为不知务矣后世之为治者纷然于事为
之间盖亦有甚廑劳者矣惟其不知务故卒无善治
焉非特治天下为然也自身以至于天下皆有当务
卷七 第 49b 页 WYG0199-0531d.png
盖天下之事未有无先后者传曰知所先后则近道
矣此所以贵于格物也虽然孟子之所喻特言舍大
而徇小者为不知务耳非谓能三年之丧则缌小功
有不足察无放饮流歠则齿决有不必问也先后具
举本末毕贯此所以为道学者又不可以不知也

  尽心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
卷七 第 50a 页 WYG0199-0532a.png
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
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
所爱也

  此爱者人之道也而有所不爱者是为私意所隔而
爱之理蔽于内也善推其所为者自亲以及疏虽各
有差等而爱无不加焉至于不仁者则不能推矣不
能推故日以陷溺非惟无以及于人且将并与其亲
爱者亦不之恤此岂仁之道哉夫无故而驱之使就
卷七 第 50b 页 WYG0199-0532b.png
死地此天下之至惨而子弟者人之所甚爱也以甚
惨加于甚爱虽至愚而不为今梁惠王以贪土地之
故不胜利欲之私始则糜烂其民其于民素所不爱
者也至于一败之后不知自反而求以胜复惟恐其
不胜也虽平日所爱子弟亦驱之使从死地而不顾
以其所不爱者及其所爱其不仁之甚一至于此故
仁者推其爱亲者以爱人不仁者以其忍于他人者
忍于其亲仁与不仁之分其端甚微而其流如此可
卷七 第 51a 页 WYG0199-0532c.png
不畏哉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
也敌国不相征也

  谓春秋无义战者盖不论其得失利害循其本而言
之也夫以上征下则有征诸侯不禀命于天子而互
相征讨动则为不义矣然而彼善于此则有之盖本
非尽善也以此而方诸彼则浅深轻重之间有庶几
者耳而其为不义则一也如齐桓公侵蔡伐楚如晋
卷七 第 51b 页 WYG0199-0532d.png
文公城濮之战在当时其事虽若善至于不禀王命
而擅用其师则均为不义而已矣然则一时诸侯当
如之何寡怨息乎睦邻抚众以岁时承事于宰旅或
不幸而为他国之所侵陵理义所在盖不可得而屈
也若是则得之矣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
杵也

卷七 第 52a 页 WYG0199-0533a.png
  此读书之法其言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谓夫尽信
之有害如血流漂杵之言是也仁人盖无敌今以至
仁伐至不仁天人应之又何待战斗杀伤之多也以
是知血流漂杵之言为不足信者矣战国之际日以
干戈相寻糜烂其民而莫之恤意者血流漂杵之言
未必不为藉口耳故孟子以为武成之策吾有不尽
信者焉虽然详味当时武成之所记特以形容纠有
如林之众离心离德前徒倒戈自攻其后而有漂杵
卷七 第 52b 页 WYG0199-0533b.png
之势用以见周之无敌然而漂杵之言则不无过矣
学者读书要当默会其理若执辞以害意则失之远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
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
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
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
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厥覆也角额角也)

卷七 第 53a 页 WYG0199-0533c.png
  战国之际以巧力相胜善为陈善为战者则谓之能
臣矣而孟子前以为当服上刑今又以为大罪何其
言之屡而深切与盖所以深救当时之弊使之循其
本也循其本则有道焉其惟好仁乎好仁则无敌于
天下如汤武是也汤之征四方之民皆有后我之叹
武王之征也兵非多也武王抚其民曰尔无我畏盖
欲以宁尔而非与尔敌也故百姓趋之若崩厥角稽
首而惟恐后此好仁之验也征之为言训夫正也人
卷七 第 53b 页 WYG0199-0533d.png
望其来正己也而何战之有哉若不志于仁而徒欲
以巧力取胜则天下孰非吾敌胜与负均为残民而
逆天也虽然战陈君子之所不取而大司马有教战
之法何也先王之制兵亦仁政之大者所以禁暴止
乱而救民之生也有兵斯有用兵之法非若后世诡
谲之为也盖明其节制一其号令使之服习而其本
则出于仁义是以无敌于天下若弛兵撒禁以召外
侮而曰吾好仁而已是乌所谓仁者哉

卷七 第 54a 页 WYG0199-0534a.png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规矩则固在巧则系于人梓匠轮舆能与之以规矩
而己固不能使之巧也圣贤之教人自洒埽应对进
退而上皆规矩也行著习察则存乎其人圣贤亦岂
能使之然哉然而巧固不外乎规矩舍规矩以求巧
无是理也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
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饭糗乾糒也袗画也)

卷七 第 54b 页 WYG0199-0534b.png
  若将终身焉若固有之可谓善形容舜者矣舜于穷
通之际果何有哉其饭糗茹草则若将终身焉其为
天子则若固有之盖所欲不存乐天而安土穷而在
下初无一毫之亏达而在上亦无一毫之加故无适
而不得也玩此二语则所谓无为而治者盖可见矣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
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书曰天有显道厥类惟彰感应之理未有不以类者
卷七 第 55a 页 WYG0199-0534c.png
人事则然盖天之显道也杀人之亲则人亦思杀其
亲矣此其以类也出乎尔者必反乎尔也非惟报复
之必至抑其理之当然方其杀人之亲也孰知人之
杀吾亲其机固已在此乎孟子斯言可谓痛切欲使
当时之君无动于忿欲寡怨息争以保其宗庙亲族
是仁术也噫人孰无爱亲之心哉于此亦可以动矣
观魏晋南北朝之君至于互相屠戮自今观之屠戮
他人者实自绝灭而已矣其相去诚一间耳

卷七 第 55b 页 WYG0199-0534d.png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禦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禦暴者讥非常以待暴客也为暴者察出入而为苛
征也然则失之远矣盖古者以理义为国后世则徇
利以理义为国其创法立制与天下公共凡以为民
耳以利为国则惟己私之徇虽古法之尚存者亦皆
转而为一己之计矣孟子特因为关之暴略举此一
端耳岂特是哉本原不正无往而不失先王之意矣
可胜叹哉

卷七 第 56a 页 WYG0199-0535a.png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
妻子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道行
于身则行于妻子矣莫近于妻子也由是则无往而
不行矣若身自不行道则何以行于妻子乎不行于
妻子则他可知矣不以道谓拂其理也顺理之事则
人易从若不以道则虽妻子亦不能使之必从也前
言不躬行则无以化之后言使之非其道则不得而
卷七 第 56b 页 WYG0199-0535b.png
强之然使之虽以道而躬行有未至则彼亦不信从
均于不行而已是知以行道为本也然在行道者言
之使人以道亦行道也古人谓进德者必考之于妻
子其是之谓欤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周者尽其道之谓周于利则备具有素虽凶年乌能
杀之周于德则在我者全尽虽邪世岂能乱之盖不
独至于变易其守而后谓之乱也一毫有动于中则
卷七 第 57a 页 WYG0199-0535c.png
是为其所乱矣易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其遁世
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而后为至欤曰周于利周于德
立言与喻于利喻于义者相似今夫为利者非专精
积久则不能周也进德者盍亦皇皇而勿舍乎有所
未尽则不得为周而世变犹得以乱之也故君子务
周其德而已小雅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
见于色

卷七 第 57b 页 WYG0199-0535d.png
  孟子此章言人之度量相越有如是其远者夫均是
人也而有让千乘之国者焉而有与人箪食豆羹则
德见于色者焉何其不侔也盖其所存有厚薄而所
见有广狭故也故能让千乘之国亦可谓高矣而孟
子谓之好名之人者何哉盖未能循乎理之实然者
则亦未免为徇其名而已如季札之徒是也季子之
父兄所以眷眷于季子之立者为其贤也此公理而
非私意也而季子三辞焉是未究夫当立之义非为
卷七 第 58a 页 WYG0199-0536a.png
季子之私也就隘俗论之可谓超然独出矣而揆之
以道盖亦好名而蔽其实故也人有江海之量有斗
筲之量江海之量比于斗筲之量其相去固甚有间
矣亦未免于有限也好名之人虽能让千乘之国然
固限于名矣若夫大贤而上循乎天理虽以舜禹受
天下受其所当受而不为泰以泰伯之让夷齐之让
让其所当让而不为好名故孔子称舜禹则曰有天
下而不与焉称泰伯则曰民无得而称焉称夷齐则
卷七 第 58b 页 WYG0199-0536b.png
曰求仁而得仁圣人之意盖可见矣故夫能让千乘
之国亦非所以称圣贤也孟子立言其严矣哉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
则财用不足

  信仁贤则君有所辅民有所庇社稷有所托奸宄有
所惮国本植立而坚固矣不然其国谓之空虚可也
有礼义则自身以及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上下
序所以为治也故无礼义则上下乱有政事则先后
卷七 第 59a 页 WYG0199-0536c.png
纲目粲然具举百姓足而君无不足焉故无政事则
财用不足此三者为国之大要然信仁贤其本也信
仁贤而后礼义兴礼义兴而后政事修虽三王之所
以治亦不越是矣然而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后世治
财者每借斯言其说不过严苛取之法为聚敛之计
以为是乃政事也夫岂知先王之所谓政事者哉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


卷七 第 59b 页 WYG0199-0536d.png
  此章盖见夫当时之君不知有仁义惟务富彊以为
兼并之计故叹息焉谓不仁而可以得一国之土地
则有之然欲以得天下则无是理也虽然不仁而得
国亦得其土地而已顾岂得其民人之心哉然则是
终可保乎孟子之言所当深味而不可执辞以害意
也后之取天下而立国差久者考其始所行亦必庶
几有合于仁者不然则虽得土地于一时而乱亡亦
相踵而至是其得也适以速其灭亡之祸乌乎得哉

卷七 第 60a 页 WYG0199-0537a.png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
则变置社稷

  孟子斯言为国者闻之亦可以悚然知惧矣得者得
其心也丘民丘井之民也得乎丘民则是百姓之心
毕归之斯能继天而为子矣不然虽居其位是虚器
耳庸可保乎故为大夫者以得乎诸侯为诸侯者以
卷七 第 60b 页 WYG0199-0537b.png
得乎天子而为天子者乃以得乎丘民耳则民不己
贵乎诸侯有危社稷之行则天子得而变置之为社
稷故耳以此见社稷之重于君也社稷非可易也然
而有水旱之灾则变置社稷变置者撤而更新之以
此见社稷之轻于民也反复而言皆以发明民为贵
之意耳夫自其势而言则人君据崇高之位宜莫重
矣然公天下之理而观之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人君惟恃崇高之势而忽下民之微故肆其私欲
卷七 第 61a 页 WYG0199-0537c.png
轻失人心以危其社稷若使其知民之为贵社稷次
之而已不与焉则必兢兢业业不敢自恃惟惧其失
之也则民心得而社稷可保矣是以三王畏其民而
闇主使民畏己畏其民者知夫得失所系在于民也
使民畏己者骄亢自居民虽迫于势与威而惮之然
其心日离民心离之是天命去之也呜呼可不畏哉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
卷七 第 61b 页 WYG0199-0537d.png
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
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夷惠之所以称圣人者以其圣于清圣于和而得名
也清之所被可使顽廉而懦立和之所被可使薄敦
而鄙宽至于百世之下闻风者莫不有所兴起焉非
圣人莫能然也风化有大小至于圣则所被者为无
穷盖有不言而信不约而从者虽然夷惠之圣圣于
清和而已故其感化之所以为无穷者亦独在于清
卷七 第 62a 页 WYG0199-0538a.png
和也比于伊尹则亦有间矣而况于尧舜文王孔子
者乎闻风者犹若此则亲炙之者可知矣所谓兴起
者特一时兴起耳未能使之涵泳成就也故比夫亲
炙者则有间焉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仁者人也仁谓仁之理人谓人之身仁字本自人身
上得名合而言之则人而仁矣是乃人之道也故伊
川曰仁固是道道却是总名盖人之生其爱之理具
卷七 第 62b 页 WYG0199-0538b.png
其性是乃所以为人之道者惟其私意日以蔽隔故
其理虽存而人不能合之则人道亦几乎息矣惟君
子以克己为务己私既克无所蔽隔而天理睟然则
人与仁合而为人之道矣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当其可即是道盖事事物物之间道无往而不存极
无适而不为中也孔子之去鲁迟迟其行是去父母
卷七 第 63a 页 WYG0199-0538c.png
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是去他国之道也虽或迟
或速之不同而其为道则一苟执一以为道则有所
不能贯通而非道矣故师冕之见夫子所以待之者
乃相师之道也凡一饮食一起居之间莫不有其道
焉贤者随时而循理在圣人则如影之随形道固不
离乎圣人也孔子鲁人也道不行于宗国去而他之
亦不得已焉耳故其去父母之邦也有不忍遽之意
焉至于他国可留则留不可则去非吾宗国比矣盖
卷七 第 63b 页 WYG0199-0538d.png
当去鲁之时则迟迟其行为道当去齐之时则接淅
而行为道其所以为道者乃天之理而非人之所为
也虽然孟子学孔子者也其去齐也非父母国而有
三宿出昼之濡滞何邪孟子于宣王盖有望焉故于
其去也亦有眷眷不能以己者夫其不能以己者是
固道之所存时异事异则其道亦异若使孟子执夫
子去他国之义而于去齐之际无所动其心是亦为
举一而废百非圣人之所以为道者矣

卷七 第 64a 页 WYG0199-0539a.png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无上下之交者其君臣皆莫知敬圣人也孔子在当
时诸国之君虽莫能行其道然其臣下亦有知敬而
愿交者矣如蘧伯玉叶公之徒是也至陈蔡而无上
下之交则二国之人才可知矣圣人尽显比之道亲
己与否则在其人无上下之交至厄于陈蔡是亦天
也圣人乐天而已故于是时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
则应之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卷七 第 64b 页 WYG0199-0539b.png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理治也)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
(憎益也)诗云忧心悄悄(悄悄忧貌)愠于群小(愠怒也)孔子也肆
不殄厥愠(肆犹言遂也承上起下之辞)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貉稽意亦欲为善士者而不胜于流俗之讪毁故有
此问孟子告之以无伤也盖君子修其在我者审己
而已浮议岂为伤乎常情于众人固有置而不问者
至于有欲自修之人则众口必萃之故曰士憎兹多
口然自为士者观之使其讪毁而是则可以增修己
卷七 第 65a 页 WYG0199-0539c.png
之德使其非也吾果何所伤乎所谓无伤也之言辞
气不迫而意则尽矣又言文王孔子之事以为文王
孔子之圣也而犹不免焉况于其他哉孔子亦愠于
群小矣然其所为愠者忧其害正道而祸斯民耳在
孔子何有乎文王亦愠于昆夷矣而不遽绝之以增
修吾德不坠令问为先耳学者存心乎圣人扩之以
公理则不理于口何足病哉虽然圣人亦有愠乎喜
怒忧患圣人与众人同有而所以喜怒忧患则异矣
卷七 第 65b 页 WYG0199-0539d.png
知是数者圣人不能无又知其所以异则亦可以窥
圣人之心矣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


  贤者自明其德以其明德而以明人成己成物一道
也不贤者在己之不明而责人之明难矣故贤者之
教人乐从之以其身先之故也不然则无以孚信于
人将憪然而不服虽欲使之然其可得哉

卷七 第 66a 页 WYG0199-0540a.png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
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此章言学者初闻善道其心不无欣慕而开明犹山
径之有蹊间介然也由是而体认扩充朝夕于斯则
德进而业广矣犹用之而成路也苟惟若有若无而
不用其力则内为气习所蔽外为物欲所诱向之开
明者几何不至复窒塞邪是不用而茅塞之故曰今
茅塞子之心矣然山径之蹊间在夫用与不用士之
卷七 第 66b 页 WYG0199-0540b.png
于学亦系思与不思而己思则通不思则窒矣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
(尚贵尚也追钟钮也蠡欲绝之貌摩齧之深也)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
之力与

  赵氏曰先代之乐器后王皆用之禹在文王之前千
有馀岁用钟日久故追欲绝耳辟如城门之轨齧其
限切深者用力之多耳岂两马之力使之然乎观高
子之问则抑可见其茅塞之心矣故记者列于前章
卷七 第 67a 页 WYG0199-0540c.png
之后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扶又
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
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
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君子之动惟其时而己前日之饥劝之使发棠时乎
可言也今日之饥而不之劝时乎不可言也苟徒慕
乎言发棠之为美而不度其时之可否则为徇乎血
卷七 第 67b 页 WYG0199-0540d.png
气而不中义理之节非君子之道矣故陈臻以复发
棠为问而以冯妇应之冯妇始以搏虎闻其后为善
士矣乘车而之野见虎负嵎众莫敢撄狃夫前日之
搏而忘夫今日之不可搏也于是攘臂下车焉是为
习气所动而不能胜矣故众虽悦之而为士者则笑
之以其非所宜施也发棠之事言于前日时也若于
今不当言而必欲言之是蔽于事为而昧乎时义与
冯妇之攘臂下车何异哉世固有勇于为善事者不
卷七 第 68a 页 WYG0199-0541a.png
察夫义理之当然与否而必为之盖亦足以悦于流
俗然发不中节有害于君子之道是皆冯妇之类耳
学者其无惑于众之悦而有动哉审诸已而已矣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
臭也四肢(监本作枝)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
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
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


卷七 第 68b 页 WYG0199-0541b.png
  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
安佚人之所同然有是形则有是性谓之性可也然
而是皆有定分而不可以越此非人之所得为实天
所制也故曰有命焉若徒以此为性而不知夫命之
所存则纵欲而莫知所止反贼夫性之理矣故君子
不谓性所以遏人欲之流而保其天性者也父子之有
仁君臣之有义宾主之有礼此其出于自然者以贤者
之知异于众人而天道备于圣人之身亦由其禀质之
卷七 第 69a 页 WYG0199-0541c.png
异也故谓之命可也然人均有是性仁义礼智之体
无不完具于一性之内天道初亦无所亏欠也故充
夫父子之仁而可极于仁之至充夫君臣之义而可
至于义之尽充夫宾主之礼而礼无所不备以至于
贤者之知圣人之天道皆可学而及焉盖人皆可以
为圣人而不为圣人者是其充之未至不能尽其性
耳故曰有性焉若徒以此为命而不知其性之所有
则委之自然而莫之进德反隳其命之正矣故君子
卷七 第 69b 页 WYG0199-0541d.png
不谓命所以存天理之公而立其正命者也一则不
谓性而性之理所以明一则不谓命而命之理所以
著性命之理互相发明其义盖精微矣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
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
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此凡六等二之中谓善与信之中也四之下者美之
卷七 第 70a 页 WYG0199-0542a.png
下也可欲者动之端也盖人具天地之性仁义礼智
之所存其发见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所谓可欲
也以其渊源纯粹故谓之善盖于此无恶之可萌也
至于为不善者是则知诱物化动于血气有以使之
而失其正非其所可欲者矣故信者信此而已美者
美此而已大则充此而有光辉也化则为圣而其不
可知则神也至于圣与神其体亦不外此而已人虽
本有是善而为气习所蔽莫之能有惟其存之久而
卷七 第 70b 页 WYG0199-0542b.png
后能实有之未有之如他人之物有诸已而后为己
物也自是而不已焉则进乎充实之地充实者充盛
笃实也美者美在其中成章之谓也美之所积者厚
则光辉之所发者充塞而不可掩矣故谓之大然犹
有大之可名也至于大而化则大不足以名之程子
谓未化者如操尺度量物用之尚不免于有差至于
化则已即是尺度尺度即已盖成乎天者也若夫所
谓神则是圣人之妙人不可得而测者不疾而速不
卷七 第 71a 页 WYG0199-0542c.png
行而至是也非圣人之外复有所谓神神即圣人之
不可知者也虽然可欲之善圣神之事备焉人生而
静皆具此体也惟夫有以斲丧之故必贵于学以复
其初学而后能有由是而进则所谓美且大可以驯
致至于化而圣然后为全尽纯于此者也若夫生知
之圣则初无丧失即其体而无不至焉故程子曰乾
圣人之事也可欲之善属焉坤学者之事也有诸已
之信属焉此章言进学之序甚明在学者当以圣人
卷七 第 71b 页 WYG0199-0542d.png
为标的循其序以进有常而不息终吾身焉可也若
有要成之意臆度而躐等则非学之道矣称乐正子
而曰善人信人者盖能存所谓善而进于有诸已者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
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苙阑也)又从而
招之

  兼爱者弃本而外驰者也兼爱而行之有弊则必思
卷七 第 72a 页 WYG0199-0543a.png
所以逃逃则反诸其身而从夫为我为我则有狭隘
私胜之患行之有弊则必思所以逃而求所以扩之
者而归于儒矣墨之比杨犹奢之比俭自为者固非
然犹愈于兼爱之泛也泛者尤难反耳圣贤心量之
弘犹天地也归斯受之不亦弘乎盖与人为善之公
也人孰不可以为善哉如追放豚入其阑苙又从而
絷之者惟恐其复逸也圣贤之待人其归也受之而
已固不保其往也畔与不畔盖在彼也若恐其畔去
卷七 第 72b 页 WYG0199-0543b.png
而必欲坚之则是私意之所加而非天之理矣故夫
归而不受则是逆诈亿不信而拒乎物矣受而必欲
其不去则是有固有必而滞于物矣有一于此皆非
圣贤之心故辨异端之失以待来者而不固焉此圣
贤之心乃天地之心也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先王之所以征者什一之法助而不税耳然有布缕
卷七 第 73a 页 WYG0199-0543c.png
之征为其有宅而不毛者使之出里布也有粟米之
征为其有田不耕者使之出屋粟也有力役之征为
其无职事者使之出夫家之征也若农夫之服田所
出不过助榖耳是古者未尝不用其一而缓其二也
至战国之际既废什一之法而是三者又疑于并征
而民始困穷矣故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
离取之既极仰事俯育不能给也凶年饥岁不能支
也而必至此极也是岂为民父母之道哉嗟乎后世
卷七 第 73b 页 WYG0199-0543d.png
取民之制谓莫善于唐而租庸调之法亦三者并征
矣又况于自更两税之后无名之征日以滋蔓而山
泽所出又皆竭取农民困苦稔岁犹有不足之患一
不幸而遭值水旱则流殍满道父子不相保甚至于
残人理而相食者有矣子兆民者使之至此可不动
心乎有王者出本于一身躬行王道以达于天下节
以制度而无不足之患然后苛征可得而弛民生可
得而阜矣

卷七 第 74a 页 WYG0199-0544a.png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


  土地吾受之于先君者也人民吾所恃以为国者也
政事吾所以治也以之为宝则必敬之而不敢慢重
之而不敢轻爱惜护持而惟恐其有所玷失也常存
是心兢兢业业欲不行焉而国家可保矣夫是三者
之所以为宝者以理义所在故也若宝珠玉则是贵
于物而已贵于物则息于物息于物则逐物而不知
卷七 第 74b 页 WYG0199-0544b.png
止矣于是崇欲而弃道于其所当宝者皆忽焉忘之
矣然则不亦殆乎故曰殃必及身西旅献獒而太保
有玩物丧志之戒又曰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
贤则迩人安盖惧夫一为物所移则丧其所当宝者
也子罕辞玉而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若以
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亦可谓知所择矣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
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
卷七 第 75a 页 WYG0199-0544c.png
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才如辨给敏捷之类小有才而未闻大道则必求所
以用其才谓聪明智力之可以有为而不知理义之
顾若是者极其才而不知所止不至于颠覆则不止
故盆成括仕于战国之时孟子知其必见杀也盖不
闻道则为才所役闻道则有以为用矣所谓道者非
他也理义之存乎人心者也于此有闻则其进退语
默之际皆有所据而才有所不敢恃矣故夫人之有
卷七 第 75b 页 WYG0199-0544d.png
才本不足以为人害惟其无所本而徒用其才于是
而才始足以病已甚至于有取死之道反不若鲁钝
无才之为愈也夫小有才而未闻道者身且不能保
而为国者乃信而用之亡国败家其何日之有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上宫谓楼也)有业屦于牖上(屦屝屦也织之有次
业而未成也)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廖也
(廖匿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卷七 第 76a 页 WYG0199-0545a.png
读此章可见孟子于世俗酬酢无不曲尽其理也疑
从者之廖屦其人亦难告语矣孟子应之辞气不迫
不曰从者之必不然但问之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谓子以彼来从我者为窃屦而来欤此虽甚愚人亦
知其不然也故曰殆非也则告之以予之设科其往
者固不追而来者亦不拒也以是心至则受之矣固
不能保其往而含洪广大无固无必所以酬酢之者
可谓无不尽矣夫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此显比王用
卷七 第 76b 页 WYG0199-0545b.png
三驱失前禽之意至公无私者也以是心至则受之
以人皆可以为善故尔或以为此不已汎乎盖以是
心至而后受之则固不汎也以是心谓有信之之心
者不然于孺悲辞以疾而于滕更亦有所不答矣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
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
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
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
卷七 第 77a 页 WYG0199-0545c.png
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是皆穿踰之类也

  人皆有所不忍皆有所不为此其秉彝之不可殄灭者
也然有所不忍矣而于他则忍之有所不为矣而于他
则为之此岂有异心哉为私欲所蔽而生道息故也若
以其所不忍而达之于其所忍岂非仁之方乎以所不
为而达之于其所必为岂非义之方乎自无欲害人之
心而充之则其爱无所不被仁有不可胜用矣自无穿
卷七 第 77b 页 WYG0199-0545d.png
踰之心而充之则其宜无所不得义有不可胜用矣盖
其理本具于性贵于充之而已达谓达于用充谓充其
所有者也又推而言之谓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
而不为义盖尔汝者人之所不受其所以不受之实
犹有所愧耻故也能充其所愧耻者则何往而非义乎
又推而言之谓于未可言而言是欲以言取之也于其可
以言而不言是欲以不言取之也以言取之者其犹以
謟为悦者乎以不言取之者其犹以默为容者乎
卷七 第 78a 页 WYG0199-0546a.png
以是为穿踰之类者以其有取之之心故耳凡有他
而动若是之类皆穿踰之心也此章始言仁义而末
独言义何也盖仁义体用相须者也人之不仁以非
义害之也不为非义而后仁可得而存故反复再三
推而言之使人知所用力也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
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
卷七 第 78b 页 WYG0199-0546b.png
自任者轻

  所谓指远者固存乎近所谓施博者固存乎约也不
下带而道存言近而指远也盖其所言只其身中事
在目前者耳而至理初不外是也修身而天下平守
约而施博也脩身则本立由是而家齐国治天下平
皆其所推耳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者不治其身而以
治人之譬也不务其在己者而责诸人其自任亦轻
矣盖不知一身为天下之本故也夫诸子百家之言
卷七 第 79a 页 WYG0199-0546c.png
非无高远者矣然究其实则意短而有弊不得于近
故也世之为治者非无功业之可喜矣然使人无所
玩味而感化不知其约故也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
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
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前言尧舜性之也今言性者也语愈密矣反之者复
之者也自明而诚复其天性之本然者也动容周旋
卷七 第 79b 页 WYG0199-0546d.png
皆中礼盛德之至盖生知之事也哭死而哀以下盖
学知之事所谓反之者也夫动容周旋皆中礼是纯
于天理无毫釐丝发之不尽德之至盛也若使其勉
而中其能皆中乎哭死而哀非为生者经德不回非
以干禄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亦曰循乎天理之所当
然而已若有所为而然则失其理矣虽然哭死而为
生者经德而以干禄此为私意故也言语必信而以
正行亦与此二者同科何邪盖其为有为则同也言
卷七 第 80a 页 WYG0199-0547a.png
语本当信若以正行之故而为之则是有事焉而正
之者也有害于天理矣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哭死
而哀而非为生经德不回而非以干禄言语必信而
非以正行所谓行法也行法于身而听天之命富贵
贫贱夷狄患难无往而不自得焉所贵乎学者进于
此而已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
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
卷七 第 80b 页 WYG0199-0547b.png
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
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大人者当世尊贵之称藐当读为眇左氏传曰以是
藐诸孤藐之云者小之也小之者小其所挟者也故
曰勿视其巍巍然视其巍巍然则动于中动于中则
慕夫在彼之势而诎其在我之义矣夫所以视其巍
巍然果何为乎为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乎为其食
前方丈侍妾数百人乎为其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
卷七 第 81a 页 WYG0199-0547c.png
车千乘乎是三端者君子得志则弗为盖君子所存
者理义而欲不存焉然则何慕于彼哉在彼者无所
慕而在我者皆古之制则亦何畏于彼也藐之者非
轻之也见外诱之不足慕耳如是而后在己之义可
得而申使在我者不知古制之守则为其巍巍者所
动矣故程子曰内重则可以见外之轻得深则可以
见诱之小嗟乎后世为士者惟不知古制之为务故
未得志则有所慕既得志则行其所慕逐欲不已以
卷七 第 81b 页 WYG0199-0547d.png
为天下害士必寡欲而后能守古制守古制而后知
自重知自重而后不为势所诎使其言听而道行则
生民受其福矣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
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养心莫善于寡欲此言寡欲为养心之要也然人固
有天资寡欲者多欲者其为人寡欲则不存焉者寡
多欲则存焉者寡以是知养心莫善于寡欲也存者
卷七 第 82a 页 WYG0199-0548a.png
谓其心之不外也盖心有所向则为欲多欲则百虑
纷纭其心外驰尚何所存乎寡欲则思虑澹血气平
其心虚以宁而不存者寡矣虽然天资寡欲之人其
不存焉者固寡然不知存其存则亦莫之能充也若
学者以寡欲为要则当存养扩充由寡欲以至于无
欲则其清明高远者为无穷矣

  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
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
卷七 第 82b 页 WYG0199-0548b.png
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
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子不忍食羊枣之意爱敬之笃不死其亲者也亲
之所嗜见之而不忍食焉推是一端则凡其日用之
间所以感发于其亲者多矣常人于其亲日远而日
忘矣惟君子则不然亲虽日远而其心不可泯也故
虽事事物物之间亲心之所存者吾亦存之未尝忘
而况于其言行乎此之谓不死于其亲或曰屈到嗜
卷七 第 83a 页 WYG0199-0548c.png
芰于其终也命家老我死必荐芰而屈建命去之然
则非邪盖于亲之所嗜而不忍食此其爱亲之心也
至于祭祀则有常物事神之礼不可以紊屈建不敢
以私意事其亲而祭之以礼未为失也然使建也而
能体曾子不忍食羊枣之意则其不荐也义固当然
然其精微曲折之间必更有以处者读其命去之之
辞则伤于太劲而于亲爱亦未免为有害也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
卷七 第 83b 页 WYG0199-0548d.png
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
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
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晰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嘐嘐远大之意)曰古之人古之
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
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
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卷七 第 84a 页 WYG0199-0549a.png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
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踽踽犹区
区凉凉犹栖栖)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
(阉然顺媚之状)是乡原也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
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
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
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
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
卷七 第 84b 页 WYG0199-0549b.png
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
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圣人取狂獧而恶乡原狂獧虽于道未中然学乎圣
门者也乡原自谓得乎中庸然似是而非者也学者
虽未中乎道然学乎圣门则可以裁约而使趋于中
也若夫自谓得乎中庸则难以告语似是而非则易
以惑人此所以恶夫乡原也道以中为贵然中道而
卷七 第 85a 页 WYG0199-0549c.png
立为难故非极高明则不能以道中庸孔子固欲中
道者而与之惟其难得故思夫狂獧之士狂者所知
进于高远獧者所守执之坚介故曰狂者进取獧者
有所不为狂者之志大矣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
以古之圣贤为慕者以其知足以及之也至于考其
所行则有未能掩其言者以其言之高行有所未能
践故尔琴张或以为子张或曰非也牧皮之事无所
考惟曾晰咏而归之语载于鲁论甚详玩味此一段
卷七 第 85b 页 WYG0199-0549d.png
则晰也于道体盖有以自得之矣盖未免谓之狂者
未若颜子仲弓工夫之深潜缜密故未能择乎中庸
而不失也若獧者则又狂者之次不屑不洁者言不
轻为不洁是有所不为也而其知有未至故其所为
不能以中节又次于狂者也若中庸所谓知者过之
其狂者欤贤者过之其獧者欤至于乡原则所谓小
人之中庸也孔子谓过我门而不入我室而我不憾
者言其难与言以其自谓得乎中庸似是而非故以
卷七 第 86a 页 WYG0199-0550a.png
为德之贼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此乡
原议夫狂者之辞也谓狂者何为若是嘐嘐而言行
之不相顾乎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
此乡原议夫獧者之辞也谓古人操行何必拘拘之
若是乎乡原既不为狂者又不为獧者则是谓己之
为己得其中以为生乎斯世而为斯世之事人以为
善斯可矣故阉然顺于当世使当世悦之以是为中
庸故曰乡原也万章疑其既称一乡之善人则无往
卷七 第 86b 页 WYG0199-0550b.png
而不为善人孟子言其所谓善者非吾之所谓善也
如下所云可谓极乡原之情状矣非之无举刺之无
刺者言其善自矫饰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流俗而
能同之污世而能合之则其人无所执守可知矣居
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曰似则非其真矣众皆悦之
则异乎所谓乡人之善者好之矣自以为是则是自
以为得夫中庸矣惟其自以为是也此其所以卒为
乡原而不可反欤尧舜之道大中至正天理之存乎
卷七 第 87a 页 WYG0199-0550c.png
人心者也此所谓善也若乡原之所谓善则出于一
己之私窃中庸之名而己异端之与正道如黑之与
白本不足以贼德其如道之不明世俗之见易以惑
溺故以为德之贼也正犹莠之乱苗佞之乱义利口
之乱信郑声之乱雅乐紫之乱朱以夫不明者惑之
故耳经者天下之常理中之见于庸者也君臣父子
兄弟朋友夫妇敕而惇之而其伦有序仁义礼智推
而达之而其道不穷所谓经也惟人背而去之莫知
卷七 第 87b 页 WYG0199-0550d.png
所止故君子反经以为民极经正则人兴于善而邪
慝自不能作此中庸之所以为至也帝王之所以治
孔子之所以教不越于反经而已矣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
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
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
于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
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去圣
卷七 第 88a 页 WYG0199-0551a.png
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
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此章言道之所传尧舜禹汤文王孔子皆举其圣之
盛者见而知之者见圣人而知其道者也闻而知之
者闻圣人而知其道者也尧舜则并言文武则独称
文王者文武皆圣人而文则生知者故曰举其盛也
自尧舜至于孔子各五百岁而一大圣人出元气之
会天运人事盖相参也道不为古今而有加损圣人
卷七 第 88b 页 WYG0199-0551b.png
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苟得其所同然则虽越宇
宙与亲见之何以异哉孟子以谓由孔子之后至于
今语其世则百有馀岁为未远语其居则邹之去鲁
为甚近而末有继孔子而出者终之曰则亦无有乎
尔非谓遂无也疑之之辞也孟子于孔子实闻而知
之者然其为言如此不敢居其传其待学者与来世
之意深矣门人载此章于篇终厥有旨哉嗟乎自孟
子而后千有馀岁间学士失其本宗未有能究其大
卷七 第 89a 页 WYG0199-0551c.png
道而明其传者其天道邪抑人事也至伊洛君子出
其于孔孟之传实闻而知之然自伊洛以来至于今
未百载当时见而知之者固不为无人其风采议论
犹接于耳目也然而今之学者岂无有乎尔哉然则
可不勉之哉



卷七 第 89b 页 WYG0199-0551d.png


















  孟子说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