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0199-04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说卷六       宋 张栻 著

  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把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
把柳为杯棬孟子曰子能顺把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
将戕贼把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把柳而以为
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
义者必子之言夫

卷六 第 1b 页 WYG0199-0475b.png
  有太极则有两仪故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者性之所有而
万善之宗也人之为仁义乃其性之本然自亲亲而
推之至于仁不可胜用自长长而推之至于义不可
胜用皆顺其所素有而非外取之也若违乎仁义则
为失其性矣而告子乃以把柳为杯棬为喻其言曰
以人性为仁义则失之甚矣盖仁义性也而曰以人
性为仁义则是性别为一物以人为矫揉而为仁义
卷六 第 2a 页 WYG0199-0476a.png
其失岂不甚乎孟子谓如告子所言则是以把柳之
质比性其为杯棬也固不能顺把柳之性而为之必
将戕贼而为之也然则人之为仁义也亦将戕贼其
性而为之乎是将使天下以仁义为伪而迷其本真
其害岂不甚乎故以为祸仁义之言也虽然曲直者
木之性也非有使之曲直也木固有曲直之理也以
是而论性则可矣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
卷六 第 2b 页 WYG0199-0476b.png
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
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
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
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伊川先生曰荀子之言性把柳之论也扬子之言性
湍水之论也盖荀子谓人之性恶以仁义为伪而扬
子则谓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
卷六 第 3a 页 WYG0199-0476c.png
为恶人故也告子不识大本故始譬性为把柳谓以
人性为仁义今复譬性为湍水谓无分于善不善夫
无分于善不善则性果何物邪沦真实之理而委诸
茫昧之地其所害大矣善乎孟子之言曰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可谓深切著明矣原人之生天命之
性纯粹至善而无恶之可萌者也孩提之童莫不知
爱其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以至于饥食渴饮
其始亦莫非善也推此则可见矣何独人尔物之始
卷六 第 3b 页 WYG0199-0476d.png
生亦无有不善者惟人得二气之精五行之秀其虚
明知觉之心有以推之而万善可备以不失其天地
之全故性善之名独归于人而为天地之心也然人
之有不善何也盖有是身则形得以拘之气得以汨
之欲得以诱之而情始乱情乱则失其性之正是以
为不善也而岂性之罪哉告子以水可决而东西譬
性之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而不知水之可决而东
西者有以使之也性之本然孰使之邪故水之就下
卷六 第 4a 页 WYG0199-0477a.png
非有以使之也水之所以为水固有就下之理也若
有以使之则非独可决而东西也搏之使过颡激之
使在山亦可也此岂水之性哉搏激之势然也然搏
激之势尽则水仍就下也可见其性之本然而不可
乱矣故夫无所为而然者性情之正乃所谓善也若
有以使之则为不善故曰人之可使为不善然虽为
不善而其秉彝终不可殄灭亦犹就下之理不泯于
搏激之际也或曰程子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
卷六 第 4b 页 WYG0199-0477b.png
之性也然则与孟子有二言乎曰程子此论盖为气
禀有善恶言也如羊舌虎之生已知其必灭宗之类
以其气禀而知其末流之弊至此谓恶亦不可不谓
之性者言气禀之性也气禀之性可以化而复其初
夫其可以化而复其初者是乃性之本善者也可不
察哉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
卷六 第 5a 页 WYG0199-0477c.png
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论性之本则一而已矣而其流行发见人物之所禀
有万之不同焉盖何莫而不由于太极何莫而不具
于太极是其本之一也然有太极则有二气五行絪
缊交感其变不齐故其发见于人物者其气禀各异
而有万之不同也虽有万之不同而其本之一者亦
未尝不各具于其气禀之内故原其性之本一而察
其流行之各异知其流行之各异而本之一者初未
卷六 第 5b 页 WYG0199-0477d.png
尝不完也而后可与论性矣故程子曰论性而不论
气不备论气而不论性不明盖论性而不及气则昧
夫人物之分而太极之用不行矣论气而不及性则
迷夫大本之一而太极之体不立矣用之不行体之
不立焉得谓之知性乎异端之所以贼仁害义皆自
此也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以言夫各正性命之际则
可也而告子气与性不辨人物之分混而无别莫适
其所以然孟子知其蔽于此也故以白之谓白为譬
卷六 第 6a 页 WYG0199-0478a.png
而又以玉之与羽羽之与雪为比告子以为然是告
子以人物之性为无以异也以人物之性为无以异
是不察夫流形所变之殊而亦莫知其本之所以为
一者矣则其所谓生之之谓性者语虽似而意亦差
也或曰气之在人在物固有殊矣而人之气禀亦有
异乎曰人者天地之精五行之秀其所以为人者大
体固无以异也然各就其身亦有参差不齐者焉故
有刚柔缓急之异禀而上智生知之最灵愚者昏窒
卷六 第 6b 页 WYG0199-0478b.png
而难发由其不齐故也至于禽兽草木就其类之中
亦各有所不同者焉此又其一身还有一乾坤者也
故太极一而已矣散为人物而有万殊就其万殊之
中而复有所不齐焉而皆谓之性性无乎不在也然
而在人有修道之教焉可以化其气禀之偏而复全
夫尽已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其极与天地参此
人所以为人之道而异乎庶物者也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
卷六 第 7a 页 WYG0199-0478c.png
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
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
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
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
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
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
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卷六 第 7b 页 WYG0199-0478d.png
  食色固出于性然莫不有则焉今告子乃举物而遗
其则是固出于性无分于善不善之论也其说行而
天理不明而人欲莫之遏矣至于仁内义外之说其
失又甚焉彼以为长之在人如白之在彼曾不知白
之为色一定而不变而长之所宜则随事而不同也
若一槩而论则马之长将亦无以异于人之长而可
乎夫长虽在彼而长之者在我盖长之之理素具于
此非因彼而有也有是性则具是理其轻重亲疏小
卷六 第 8a 页 WYG0199-0479a.png
大远近之宜固森然于秉彝之中而不可乱事物至
于前者虽有万之不同而有物必有则汎应曲酬各
得其当皆吾素有之义而非外取之此天所命也惟
夫昧于天命而以天下之公理为有我之得私而始
有义外之说孟子告之曰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
乎使思夫长之之为义则知义之非外矣而告子犹
惑焉谓爱吾弟而不爱秦人之弟是以我为悦故曰
仁内也长吾长而亦长楚人之长是以长为悦故曰
卷六 第 8b 页 WYG0199-0479b.png
义外也曾不知所以长之者非在我而何出哉故孟
子复以耆炙谕之同为炙也而所以耆之则在我然
则以其在彼之同而谓者炙之为外可乎虽然长吾
之长义也长楚人之长亦义也长则同而待吾兄与
待楚人固有间矣其分之殊岂人之所能为哉观告
子义外之说固为不知义矣不知义则其所谓仁内
者亦乌知仁之所以为仁者哉彼徒以爱为仁而不
知爱之施有差等固义之所存也徒以长为义而不
卷六 第 9a 页 WYG0199-0479c.png
知所以长之者固仁之体也不知仁义而以论性宜
乎莫适其指归也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
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
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
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
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
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
卷六 第 9b 页 WYG0199-0479d.png
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救敬弟则敬
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季子不知性故于义内之说有疑焉公都子答以行
吾敬故谓之内亦未为失也盖敬之所施各有攸当
是乃义也然公都子未能本于性而论故闻季子先
酌乡人之论则无以对之盖庸敬于兄义也以乡人
长酌而先之亦义也可敬虽在彼而敬之者在我故
卷六 第 10a 页 WYG0199-0480a.png
孟子以弟为尸为比夫兄之当敬乡人之酌当先与
夫为尸者之当敬皆其理之素定而不可易者也然
则其为在内也明矣而季子犹惑焉盖以叔父与弟
为在外而不知其义之存于内内外之本一也公都
子盖有发于孟子之言故以冬日饮汤夏日饮水譬
之盖冬之饮必汤夏之饮必水是乃义也而岂外乎
哉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伊川先生
曰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义形于外非在外也盖
卷六 第 10b 页 WYG0199-0480b.png
主于敬而义自此形焉敬与义体用一源而已矣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
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
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
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
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
卷六 第 11a 页 WYG0199-0480c.png
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
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
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道学不明性命之说莫知所宗故公都子举三说以
为问告子无善无不善之说此以善恶不出于性也
卷六 第 11b 页 WYG0199-0480d.png
或谓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此以习成为性也或谓
有性善有性不善此以气禀为性者也性无分于善
不善之说孟子既辨之于前矣若谓可以为善可以
为不善乎不知其可以为善者固性也而其为不善
者是岂性也哉文武兴而民好善人皆秉彝而好懿
德其性则然也幽厉兴而民好暴习之所染有以变
移其善心沦胥以亡而至此耳性岂有是哉若以为
有性善有性不善乎不知其善者乃为不失其性而
卷六 第 12a 页 WYG0199-0481a.png
其不善者因气禀而汨于有生之后也盖有生而钟
其纯粹之最者亦有偏驳者亦有偏驳之甚者其最
粹者固存其本然之常性不待复而诚此所谓生知
圣人也若其偏驳者其为不善必先就其所偏而发
此固可得而反也若偏驳之甚则有于其生也而察
其声音颜色而知其必为不善如叔向之母知叔虎
之必灭羊舌氏之类是也然使其长也而能力自矫
揉则亦可以反惟其偏驳之甚故不复知矫揉则夫
卷六 第 12b 页 WYG0199-0481b.png
尧为君而有象瞽瞍为父而有舜纣为兄之子且以
为君而有微子比干抑何怪乎盖所禀之昏明在人
各异而其不善者终非性之本然者也故孟子谓乃
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训顺书曰弗
克若天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顺其情则何莫非善
谓循其性之本然而发见者也有以乱之而非顺之
谓是则为不善矣故曰非才之罪也夫善者性也能
为善者才也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其才则然也何
卷六 第 13a 页 WYG0199-0481c.png
以知其然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所以然是乃仁义礼智之具
乎性者也性之中有是四者而已由外铄则非天矣
充尽此四者则为圣人圣人非能有加也能尽其才
者也众人之所固有亦岂与圣人异乎哉特弗思耳
又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斯言可谓涵蓄而有味矣
然所谓思所谓求者必有其道此学之不可以不讲
也人之相去或倍蓰或无算者由能尽与不能尽之
卷六 第 13b 页 WYG0199-0481d.png
异也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夫子
谓作此诗者为知道而孟子独于本文增益四字而
诗意焕然矣有物必有则者莫非物也视听言动则
有视听言动之则喜怒哀乐则有喜怒哀乐之则何
莫不然其则盖天所命也以其至当而不可过故谓
之则有太极则有物故性外无物有物必有则故物
外无性斯道也天下之所共有所共由非有我之得
私也彝云者常也言本然之常性人所均有故好是
卷六 第 14a 页 WYG0199-0482a.png
懿德以其秉彝故也而其不知好者是有以乱其常
故也虽然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其发见者也以此为
仁义礼智之体则未可然固仁义礼智之端也孟子
前既以是言发之故于此言之略也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赖善也)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
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
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
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卷六 第 14b 页 WYG0199-0482b.png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
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
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
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
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
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
卷六 第 15a 页 WYG0199-0482c.png
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
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
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此章大意谓义理素具于人心众人与圣人本同然
也而其莫之同者以众人失其养故也故首以富岁
凶岁之子弟为喻富岁之多赖者以衣食足而他意
不萌也凶岁之多暴者以饥寒迫之而不善之念起
卷六 第 15b 页 WYG0199-0482d.png
也此岂天降才之殊哉陷溺其心故耳陷溺言因循
沦胥而莫之觉也以此言之人心本无不善因陷溺
之故而不齐也复引麰麦以为喻均是麦也种之地
同树之时同则其生也其熟也宜无不齐者矣而有
不同者则地有肥硗之异与夫雨露之养人事之不
齐故也此亦犹人本同类由不得其养则不相似也
圣人可谓至矣而亦与我同类者耳既曰同类则不
应有殊而其有殊者可不思其故哉口之于味耳之
卷六 第 16a 页 WYG0199-0483a.png
于声目之于色此亦出于性也故口之耆耳之听目
之美有同者焉盖均是人也则其理不得不同若犬
马则不得与吾同其理以其不同类故也易牙先得
我口之所耆者也易牙非能有加也能尽夫味之理
而已易牙之所味即我口之所耆者也彼先得之耳
以天下之味皆从易牙则知天下之口无异也犹圣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以尽人道故也圣人之所尽者
即吾心之所同然者也圣人先得之耳善夫孟子之
卷六 第 16b 页 WYG0199-0483b.png
发明也曰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夫既曰同然口耳
目皆有同也何独心之不然此所当深思者也口耳
目丽乎气故有形者皆得其同而心则宰之者也形
而上者也故其所同者反隔于有形而莫之能通反
躬而去其蔽则斯见其大同者矣其所同然者理也
义也曰理而又曰义在心为理处物为义谓体用也
理义者天下之公也不为尧桀而存亡圣人之先得
者即众人之所有者也而何有所增益哉理义之所
卷六 第 17a 页 WYG0199-0483c.png
以悦我心者以理义者固心之所以为心者也得乎
理义则油然而悦矣以刍豢之悦我口为喻盖言适
其可而有不期然而然者也虽然人盖有甘于非理
义而不知理义之为悦者独何欤有以乱之而失其
正故也亦犹口之于味固同悦乎刍豢而人亦有所
耆不然者则非其正故也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
卷六 第 17b 页 WYG0199-0483d.png
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
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
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
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
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
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
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材
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
卷六 第 18a 页 WYG0199-0484a.png
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
乡惟心之谓与

  此章言人皆有良心能存而养之则生生之体自尔
不息若放而不知存则日以斲丧矣故以牛山之木
喻之牛山之木其美者本然也斧斤伐之则不得为
美矣然木之生理固在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而
其萌蘖不容不生于其生也又为牛羊牧之于是有
不得其生而常濯濯者矣其生者山之性也而濯濯
卷六 第 18b 页 WYG0199-0484b.png
者岂山之性哉盖生之者寡而所以害之者则不已
故也亦犹人放其良心然秉彝亦不容遂殄也故有
时因其休息而善端萌焉于其方萌而物复乱之则
所伤益多而其息也益微矣曰日夜之所息者盖人
虽终日汨汨于物欲然亦有休息之时也程子曰息
有二义训休息亦训生息息所以生也如夜气是已
常人终日汨汨为气所使至于夜则气怠而思虑始
息焉于其兴也未与事接未萌他虑则平旦之好恶
卷六 第 19a 页 WYG0199-0484c.png
与人理亦庶几其相近此夜气所积也自旦而往其
昼之所为则无非害之者矣曰梏亡者谓为血气所
拘役而亡其公理也梏之反覆迁变而无有穷则其
夜气之所息能有几又可得而存乎夜气不足以存
则人理几无而违禽兽不远矣是岂人之情也哉盖
所谓情者始亦无有不善也是故君子察乎此收其
放心存而不舍养而不害人道之所为立也故曰苟
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天以生为道
卷六 第 19b 页 WYG0199-0484d.png
者也君子之养之也勿亡也勿助长也而天理不已
焉盖有所加益于其间则亦害于天理矣故其长也
犹木之生焉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斧斤牛羊莫
之害而其理自遂也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
其乡此又深明夫存养之功不可斯须忘也心非有
存亡出入因操舍而言也操则在此舍则不存焉矣
盖操之者乃心之所存也以其在此则谓之入可也
以其不存焉则谓之出可也而孰知其乡乎心虽无
卷六 第 20a 页 WYG0199-0485a.png
形可见然既曰心则其体盖昭昭矣学者要当于操
舍之际深体之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
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
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
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卷六 第 20b 页 WYG0199-0485b.png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物固有生之理然不养而害则虽易生之物亦不能
以生是则物未有不待养而能生者也一日暴之十
日寒之则养之也微而害之者深矣则其生理乌得
而遂哉孟子告齐王未尝不引之以当道王岂无秉
彝之心乎则其端倪亦有时而萌动矣而孟子见之
之时寡他人朝夕在旁利欲以汨之谄䛕以骄之顺
其意而逢其恶所以害之者何可胜既吾如有萌芽
卷六 第 21a 页 WYG0199-0485c.png
何哉言虽有如萌芽之发亦即摧折而无以自达无
足怪矣故又以奕秋为喻盖心不容有二事虽奕为
小技专心致志者则得之苟方奕而他思则莫之得
也是二人者岂知之相远哉专与不专故耳而况于
欲治其身而不专心致志其可哉是以古之明君惧
一暴十寒之为害也则博求贤才寘诸左右朝夕与
处而远佞人所以养德也岂独人君为然一暴十寒
之病为士者其可一日而不念乎然其要则在于专
卷六 第 21b 页 WYG0199-0485d.png
心致志而已专心致志学之大方居敬之道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卷六 第 22a 页 WYG0199-0486a.png
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
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
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
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卷六 第 22b 页 WYG0199-0486b.png
谓失其本心

  二者不可得兼言权其轻重而取舍之也夫乐生而
恶死人之常情贤者亦岂与人异哉而有至于舍生
而取义者非真知义之重于生其能然乎其舍生而
取义由饥之食渴之饮亦为其所当然者而已故曰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欲谓礼义所
恶谓非礼义也欲恶若是乃为得夫性之正矣若但
知乐生恶死而已则凡可以求生可以辟患者无所
卷六 第 23a 页 WYG0199-0486c.png
不为天理灭而流入于禽兽之归何择焉故由此可
以生由此可以辟患而贤者莫之顾者以其欲恶有
在焉故也是心岂独贤者有之而众人无之乎贤者
能不丧其所有而已何以知众人之本有乎箪食豆
羹得与不得则有死生之分然嘑尔而与之则行道
之人有所不受蹴尔而与之则虽乞人有所不屑此
其羞恶之端在者也其所以然者盖人之困穷其欲
未肆故其端尚在至于为万钟所动则有不复顾者
卷六 第 23b 页 WYG0199-0486d.png
矣曰万钟于我何加焉人能深味斯言而得其旨则
亦可见外物之无足慕矣万钟于我何加而人之所
以不辨礼义而受之者则亦有为而然耳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其他有所不顾也此
三者一举其端其他可类推耳向也箪食豆羹不得
则死而与之非其道则有所不受今也万钟之多乃
不辨礼义之当否而受之万钟之不受未至于死也
均是人也何向者一死之不恤而今者冒昧若此欤
卷六 第 24a 页 WYG0199-0487a.png
盖欲有以蔽之而羞恶之端陷溺而莫之萌也故曰
此之谓失其本心嗟乎举世憧憧以欲为事于得失
之际盖不能以自择也而况于死生乎是故君子遏
人欲而存天理其于斯世何所求哉惟礼义之是安
耳故穷达死生举不足以二其心而人道立矣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
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卷六 第 24b 页 WYG0199-0487b.png
  所以谓仁人心者天理之存乎人也义人路者天下
之所共由也仁义立而人道备矣舍其路而弗由放
其心而不知求则人亦何以异于庶物乎是可哀也
虽然舍其路而弗由者以放其心而不知求故也是
以学问之道以求放心为主人之爱其鸡犬于其放
也则知求之至于心独不知求可谓昧夫轻重之分
矣然心岂远人哉知其放而求之则在是矣所谓放
者其几间不容息故君子造次克念战兢自持非礼
卷六 第 25a 页 WYG0199-0487c.png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收其放而
存之也存之久则天理寖明是心之体将周流而无
所蔽矣以尧舜禹相授受之际独曰人心惟危道心
惟微心岂有二乎哉放之则人心之危无有极也知
其放而求之则道心之微岂外是哉故贵于精一之
而已学者可不深思而默体乎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无名指手之第四指也)非疾痛
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
卷六 第 25b 页 WYG0199-0487d.png
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
不知类也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无名之指屈而不信则求信
之拱把之桐梓欲其生则必养之此皆事理之易见
者孟子于其易见者举以示之使之以类而思之则
知夫切于吾身盖有甚于此而不之察也曰有放心
而不知求曰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曰岂爱身不若桐
梓哉所以示人也至矣夫人与圣人同类则其心亦
卷六 第 26a 页 WYG0199-0488a.png
同然耳有不同焉者有以陷溺之故也以类而思则
比之指不若人何啻于相千万邪而反不知恶故谓
之不知类也人惟不知类故冥行而不自觉使其知
类而推之则晨夕之间其悚然而作者岂独此哉虽
然知恶之则必求所以免于恶盖有须臾不敢遑宁
者矣此古之君子所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也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拱把合两手曰拱一手握之曰把)人苟欲生之皆
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
卷六 第 26b 页 WYG0199-0488b.png
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爱其身必思所以养之然所以养之者则有道矣古
之人理义以养其心以至于动作起居声音容色之间
莫不有养之之法焉所以尊德性而道问学以成其身
也于桐梓而知所以养则自拱把至于合抱可以驯致
也于身而知所以养则为贤为圣亦循循可进耳曰弗
思甚也盖思之则知身之为贵而不可以失其养也弗
思则待其身曾一草一木之不若滔滔皆是矣孟子
卷六 第 27a 页 WYG0199-0488c.png
此篇大抵多言存养之功学者尤宜深体也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
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
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
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
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
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
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
卷六 第 27b 页 WYG0199-0488d.png
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人有是身则知其皆在所爱爱之则知其皆在所养
而无尺寸之肤不及也然人知其口腹之养而已而
莫知其所受于天盖有所甚重于此者可不知所以
养之乎故曰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
之而已矣言欲考察善不善之分则在吾身所取者
何如耳所取有二端焉体有贵贱有小大是也以小
害大以贱害贵则是养其小者所谓不善也不以小
卷六 第 28a 页 WYG0199-0489a.png
害大不以贱害贵则是养其大者所谓善也何以为
大且贵人心是已小且贱则血气是已血气亦禀于
天非可贱也而心则为宰之者也不得其宰则倍天
遁情流为一物斯为可贱矣人惟不知天理之存故
憧憧然独以养其口腹为事自农工商贾之竞乎利
以至于公卿大夫士之竞乎禄仕是皆然也良心日
丧人道几乎息而不自知此岂不类于场师之舍梧
槚而从事于樲棘治疾者养一指而失其肩背者欤
卷六 第 28b 页 WYG0199-0489b.png
虽然人饥渴而饮食是亦理也初何罪焉然饮食之
人人所为贱之者为其但知有口腹之养而失其大
者耳如使饮食之人而不失其大者则口腹岂但为
养其尺寸之肤哉固亦理义之所存也故失其大者
则役于血气而为人欲先立乎其大者则本诸天命
而皆至理人欲流则口腹之须何有穷极此人之所
以为禽兽不远者也天理明则一饮一食之间亦莫
不有则焉此人之所以成身而通乎天地者也然则
卷六 第 29a 页 WYG0199-0489c.png
可不谨其源哉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
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
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
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
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
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从其大体心之官也从其小体耳目之官也官云者
卷六 第 29b 页 WYG0199-0489d.png
主守之谓盖耳目为之主则不思而蔽于物矣耳目
物也以物而交于物则为其引取固宜若心为之主
则能思矣思而得之而物不能夺也所谓思而得之
者亦岂外取之乎乃天之所以与我是天理之存于
人心者也人皆有之不思故不得思则得矣先立乎
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矣言心为之主则耳目不
能以移有以宰之故也故君子之动以理小人之动
以物动以理者心得其宰而物随之动以物者心放
卷六 第 30a 页 WYG0199-0490a.png
而欲流其何有极也然所谓思者非泛而无统也泛
而无统则思之乱也不得谓心之官矣事事物物皆
有所以然其所以然者天之理也思其所以然而循
天理之所无事则虽日与事物接而心体无乎不在
也斯则为大人矣此所谓大人者非必为已至于充
实辉光之地者也盖对小人而言谓得其大者也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
卷六 第 30b 页 WYG0199-0490b.png
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天爵谓天之所贵也仁义又言忠信者在己为忠与
人为信忠信者只是诚实此二者也既曰仁义忠信
而又曰乐善不倦乐善不倦好懿德之常性也惟乐
善不倦则于仁义忠信斯源源而进矣古之人修其
天爵而已非有所为而为之耳人爵从之者言其理
则然也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夫有一毫要人
卷六 第 31a 页 WYG0199-0490c.png
爵之心则有害于天爵其修之也亦慕其名而为其
事耳及遂其欲则并与其所假者而弃之可谓惑之
甚者又曰终亦必亡而已矣言既萌要利之心则其
所为终亦必亡势则然也嗟乎古之士修身于下无
一毫求于其君之心而人君求贤于上每怀不及之
意上下皆循乎天理是以人才众多而天下治逮德
之衰在下者假名而要利在上者徇名而忘实而人
才始坏矣降及后世则不复以仁义忠信取士而乃
卷六 第 31b 页 WYG0199-0490d.png
求之于文艺之间自孩提之童则使之怀利心而习
为文辞并与其假者而不务矣则人才何怪其难得
而治功何怪其难成乎可胜叹哉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
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人皆有欲贵之心言人莫不欲贵其身也而不知在
卷六 第 32a 页 WYG0199-0491a.png
已有至贵者焉德性之谓也一人之性万善备焉不
其贵乎善乎孟子之言曰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惟夫弗思故虽素有之而莫之能有也若真知有贵
于己者则见外诱之不足慕矣惟夫不知也是以慕
于外而求于人故曰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人之所
贵云者言资于人而贵者也良贵云者言已素有之
善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其所贵者资于人则
能贵之者亦能贱之矣良贵在我得于天者也人何
卷六 第 32b 页 WYG0199-0491b.png
预焉得于天者公理而资于人者私欲也故饱乎仁
义而不愿膏粱之饫闻誉施于身而不愿文绣之加
为其在我者而不愿乎外也虽然令闻广誉君子非
有欲之之心也饱乎仁义则令闻广誉自加焉犹言
为善有令名其理之固然者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
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
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卷六 第 33a 页 WYG0199-0491c.png
  此为有志于仁而未力者言也仁与不仁特系乎操
舍之间而天理人欲分焉天理存则人欲消固不两
立也故以水胜火喻之然用力于仁贵于久而勿舍
若一暴而十寒倏得而复失则暂存之天理岂能胜
无穷之人欲哉是犹以杯水救车薪之火也救之不
得而遂以为仁不可以胜不仁而不加勉焉是则同
于不仁之甚者其沦胥以亡也必矣学者观于此其
可斯须而不存是心乎天理寖明则人欲寖消矣及
卷六 第 33b 页 WYG0199-0491d.png
其至也人欲消尽纯是天理以水胜火不其然乎

  孟子曰五榖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此章勉学者为仁贵于有成也五榖不熟不如荑稗
言虽种之美苟为不熟亦无益也仁者人之所以为
人也然为之而不至则未可谓成人况于乍明乍暗
若存若亡无笃厚悠久之功则终亦必亡而已矣熟
之奈何其亦犹善种者乎勿舍也亦勿助之长也深
卷六 第 34a 页 WYG0199-0492a.png
耕易耨而已而不志于穫也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
濡禾易长亩苗而秀秀而实盖有不期然而然者为
仁之方论语一书所以示后世者至矣致知力行久
而不息则存乎其人焉其浅深次第亦自知而已矣
要之未至于颜子之地皆未可语夫熟也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至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
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彀者弩张向的处也射者期于中鹄也然羿之教人
卷六 第 34b 页 WYG0199-0492b.png
使志于彀鹄在彼而彀在此心存乎此虽不中不远
矣学者学之为圣贤也圣贤曷为而可至哉求之吾
身而已求之吾身其则盖不远心之所同然者人所
固有也学者亦存此而已存乎此则圣贤之门墙可
渐而入也规矩所以为方员也大匠诲人使之用规
矩而已至于巧则非大匠之所能诲存乎其人焉然
巧固不外乎规矩也学者之于道其为有渐其进有
序自洒埽应对至于礼仪之三百威仪之三千犹木
卷六 第 35a 页 WYG0199-0492c.png
之有规矩也亦循乎此而已至于形而上之事则在
其人所得何如形而上者固不外乎洒埽应对之间
也舍是以求道是犹舍规矩以求巧也此章所举二
端教人者与受教于人者皆不可以不知

  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
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
卷六 第 35b 页 WYG0199-0492d.png
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于音乌叹辞)
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岑楼山之
锐岭者)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
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
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
之食则得食(紾戾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
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搂牵也)


卷六 第 36a 页 WYG0199-0493a.png
  食色虽出于性而其流则以害性苟无礼以止之则
将何所极哉礼之重于食色固不待较而明矣惟夫
汨于人欲而昧夫天性于是始有礼与食色孰重之
疑矣孟子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者盖凡天下之理
其本一定有不可易者若舍本而齐末则失其理矣
累方寸之木而高于岑楼遂谓木高于山积一舆之
羽而重于钩金遂谓羽重于金而山之为高金之为
重其理终不可易也今任人举食色之重者以蔽礼
卷六 第 36b 页 WYG0199-0493b.png
之轻者何以异乎此故孟子因其说而正之谓以礼
则不得食则紾兄之臂而得食亦将为之乎谓亲迎
则不得妻则踰墙而得妻亦将为之乎以此而权之
则可见礼之为重而食色之为轻其理之所在为不
可易矣所谓揣其本而齐其末者也而或者乃谓孟
子之说与孔子食可去信不可去之意异又谓如孟
子之说将使天下之人弃礼而不顾是殆未之思也
盖子贡善问欲以探其理之至极则曰必不得已而
卷六 第 37a 页 WYG0199-0493c.png
去于斯三者何先又曰于斯二者何先故圣人明信
为本以示之若任人盖徇乎人欲者其问也意固以
食色为重若但告之以宁不食而死必以礼食也宁
不娶妻必亲迎也则理不尽而意有窒非启告之之
道也故孟子独循其本而告之使之反其本而知理
之不可易者则其说将自穷与孔子谓食可去而信
不可去之意盖无殊也或者未之思邪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
卷六 第 37b 页 WYG0199-0493d.png
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
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
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
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
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
卷六 第 38a 页 WYG0199-0494a.png
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
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

  曹交问人皆可以为尧舜盖亦习闻孟子有此说而
疑之也孟子引而进之反覆明备所谓诲人不倦者
与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盖人皆有是性故皆
可以为尧舜而其所以异者则其不为之故耳力不
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能举百钧则为有力人能
举乌获之任则是亦乌获此言人能为尧舜之事则
卷六 第 38b 页 WYG0199-0494b.png
亦是尧舜而已又曰人岂以弗胜为患哉弗为耳言
人皆可以为尧舜非其力不胜也特不为耳故以疾
行徐行明之盖徐行后长者是乃天理之当然若疾
行先长者则为不循乎其理矣夫徐行者岂人所不
能哉以其不为而已以是而思则凡天理之存乎人
者初何远哉特舍之而不为犹不肯徐行者耳推徐
行不敢先之心是乃孝弟之端也尧舜之道孝弟而
已矣孝弟足以尽尧舜之道盖人性之德莫大于仁
卷六 第 39a 页 WYG0199-0494c.png
义仁莫先于爱亲义莫先于从兄此孝弟之所由立
也尽得孝弟则仁义亦无不尽是则尧舜之道岂不
可一言蔽之乎人孰无是心哉顾体而充之何如耳
夫服其服诵其言行其行则将与其人无以异矣善
恶皆然然则可不勉于为善乎交于此有受业之意
而欲假馆于邹君则交也犹汨没于势利之中而非
诚笃求道者故使之归而求之道者天下之公人所
共由初不远于人谓之为难不可也故曰岂难知哉
卷六 第 39b 页 WYG0199-0494d.png
而谓之为易亦不可也故曰人病不求耳然求之则
有道矣故曰归而求之有馀师谓诚能归而求之则
其为师也抑有馀矣盖道无乎不在贵于求而自得
之而已辞意反复抑扬学者所宜深味也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
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
射之则已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
则已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
卷六 第 40a 页 WYG0199-0495a.png
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
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
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矶激也谓不可少有激发
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
五十而慕

  传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物者实然之理
也不以此心事其亲者不得为孝子小弁之作本于
幽王惑褒姒而黜申后于是废太子宜臼太子之傅
卷六 第 40b 页 WYG0199-0495b.png
作是诗述太子之意云耳家国之念深故其忧苦父
子之情切故其辞哀曰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此与大
舜号泣于旻天同意故曰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
也其怨慕乃所以为亲亲亲亲仁之道也故引关弓
之疏戚为喻以见其为亲亲者焉若夫凯风之作则
以母氏不安于室而已七子引罪自责以为使母之
不安则已之故其曰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又曰有子
七人母氏劳苦又曰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辞气不迫
卷六 第 41a 页 WYG0199-0495c.png
盖与小弁异也其事异故其情异其情异故其辞异
当小弁之事而怨慕不形则其漠然而不知者也当
凯风之事而遽形于怨则是激于情而莫遏也此则
皆为失亲亲之义而贼夫仁矣故曰亲之过大而不
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而皆以不
孝断之盖皆为过乎物非所以事乎亲者也于是举
舜之孝以为法焉舜以此事亲者也终身安乎天理
而无一毫之间人乐之好色富贵皆不足以解忧惟
卷六 第 41b 页 WYG0199-0495d.png
亲之慕而已曰五十而慕以见其至诚不息终身于
此此万世之准的也高子徒见小弁之怨遂以为小
人之诗不即其事而体其亲亲之心亦可谓固矣虽
然怨一也由小弁之所存则为天理由高子之所见
则为人欲不可以不察也诗三百篇夫子所取以其
本于情性之正而已所谓思无邪也学者读诗平心
易气诵咏反复则将有所兴起焉不然几何其不为
高叟之固也

卷六 第 42a 页 WYG0199-0496a.png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
楚搆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
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祥愿
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
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
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
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
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
卷六 第 42b 页 WYG0199-0496b.png
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
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
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
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宋牼欲说秦楚之君使之罢兵而孟子以为志则大
矣而号则不可其故何哉盖事一也而情有异则所
卷六 第 43a 页 WYG0199-0496c.png
感与其所应皆不同是以古之谋国者以理义不以
利害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分而治忽之所由系盖不
可不谨于其源也夫说二君而使之罢兵非不善也
然由宋牼之说而说之以利使其能从亦利心耳罢
兵虽息一时之争而徇利实伤万世之彝自众人论
之惟欲其说之行而不睹其害于后在君子则宁说
之不行不忍失正理而启祸源也故使二君悦于利
而听从则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以至于观听之
卷六 第 43b 页 WYG0199-0496d.png
间亦莫不动焉上下憧憧徒知利之为利则凡私已
自便者无不为也人欲肆行君臣父子兄弟之大伦
亦且不暇恤矣则岂非危亡之道乎由孟子之说而
说以仁义使二君幸而听则是其心复于正道三军
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则皆知仁义为重将于君臣
父子兄弟之际无非以是心相与人心正而治道兴
矣三代之所以王者用此道也然则其说则一而所
以说者异毫釐之间霄壤之分可不谨哉学者有见
卷六 第 44a 页 WYG0199-0497a.png
乎此则知五伯之在春秋为功之首而罪之魁也又
知曾西之所以卑管晏而尊子路也则庶乎知入德
之门矣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
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
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
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
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
卷六 第 44b 页 WYG0199-0497b.png
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
子得之平陆

  孟子居邹与处平陆时季任储子皆以币交在于近境
与居其国中致币以交礼之常也故不得而不受其币
受其币则当报之然孟子之任则见季子之齐则不
见储子故屋庐子疑之以为有间而可问也曰为其
为相与是屋庐子以世俗之见度贤者之心也孟子
以洛诰之语告之洛诰之意谓所贵乎享者为其多
卷六 第 45a 页 WYG0199-0497c.png
仪也物所以达其意耳若徒具其物而仪不及焉则
不得为享盖享以仪为贵而不惟物之徇古之人不
役志于享故也孟子释之曰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
于此始得孟子之意盖季任为任处守守其国而不
得越境遣币以交仪及物矣若储子相齐平陆在其境
中则固可得而亲造也而亦遣币焉是仪不及物也
或见或不见皆循乎理之所当然耳然就世俗之见
论之既受其币及之齐而不见之则无使彼不慊于
卷六 第 45b 页 WYG0199-0497d.png
心乎在君子则伸公义而绝私情行吾典章而已遑
恤其他哉使储子疑夫不见之意反已而深思庶乎
亦有得于义矣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
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
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
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
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
卷六 第 46a 页 WYG0199-0498a.png
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
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
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曰
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
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
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
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
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
卷六 第 46b 页 WYG0199-0498b.png
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
为众人固不识也

  淳于髡以孟子为卿于齐未久而遽去疑其为自为
而非仁者之所为盖髡徒知以为人为仁而不知仁
之理存乎性者也故伯夷之不以贤事不肖伊尹之
五就柳下惠之不恶不辞而皆为趋于仁以其皆本
于天理之正故尔若徇夫为人之名以为仁而咈其
性之理则所谓爱之本先亡而其所以为爱者特其
卷六 第 47a 页 WYG0199-0498c.png
情之流而已岂不反害于仁乎髡又以贤者为无益
于人之国孟子以不用贤则亡告之而髡又以有诸
内必形诸外为言大抵髡之意皆徇乎外以事切为
重而不知理义之所存故也孟子告之以君子之所
为未易识也孔子不税冕之事不知者固不足言而
其知者不过以为为无礼是亦不为知孔子也若夫
孔子之意则以兆足以行而不行而去之又恶夫苟
去而无节也故因燔肉之不至以微罪行焉安乎天
卷六 第 47b 页 WYG0199-0498d.png
理而人之知与不知圣人所不与也虽然孔子之去
鲁非孟子发明于此则后世固亦未知也然则圣贤
之所为载于方册而莫知其故者固多矣考迹以观
用者其可习于所闻而不深原其故乎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
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
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
卷六 第 48a 页 WYG0199-0499a.png
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
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
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
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
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
不孝(不孝者共举兵以诛之也)无易树子(已立世子不得擅易)无以妾为妻再
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宾客羁旅勿忘忽也)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无旷官也)取士必得
卷六 第 48b 页 WYG0199-0499b.png
(必得贤也)无专杀大夫(不得以私怒行诛戮也)五命曰无曲防(无敢违王法而
以已曲意设防禁也)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无以私恩擅有所赏而不告盟主也)曰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
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
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
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此章述三王之事以见五霸之罪又述五霸之事以
见当时诸侯之罪三王盛时天子有巡狩之制诸侯
卷六 第 49a 页 WYG0199-0499c.png
有朝王之礼而又有省耕省敛之常焉天子之巡狩
入诸国之境首察其土地田野遂询其老者与其贤
者考其在位者而赏罚之盖为国之道莫先于农桑
莫要于人才也诸侯至于贬爵削地而不悛则天子
声其罪以六师临之所谓讨而不伐诸侯之君各率
其赋从天子之讨而致伐焉所谓伐而不讨未有诸
侯得专其讨者也五霸徇利而弃义不禀王命擅率
诸侯以伐人之国虽使有成功而废制紊纪启祸兆
卷六 第 49b 页 WYG0199-0499d.png
乱故以为三王之罪人也举五霸之盛无若齐桓葵
丘之五禁盖亦假仁义而言者而孟子之时诸侯虽
此五禁亦皆犯之故以为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
谓君有恶从而顺承以长之逢君之恶谓逆探其君
之意而成之长君之恶固为罪矣而逢君之恶者其
诡秘奸谲为甚而戕贼蠹害为深盖人君萌不善之
念其始必有所未安于心未敢以遽达也已则迎而
安之安之则其发之也必果君以为己之意未形于
卷六 第 50a 页 WYG0199-0500a.png
事而彼能先之则其爱之也必笃故长其恶于外者
其罪易见而逢其恶于中者其慝难知易见者其害
犹浅而难知者其蠹为不可言也自古奸臣之得君
未有不自于逆探其君之意以成其恶故君臣之相
爱不可解卒至于俱糜而后已易曰入于左腹获明
夷之心于出门庭此之谓也逢君之恶云者可谓极
小人之情状矣虽然有五霸为三王之罪人则有诸
侯为五霸之罪人矣有诸侯为五霸之罪人则有大
卷六 第 50b 页 WYG0199-0500b.png
夫为诸侯之罪人矣何者理固尔也有明君者出本
于三王之法以制治则拔本塞源不得罪于天下矣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
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不识也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
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
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
卷六 第 51a 页 WYG0199-0500c.png
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
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
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
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所谓不教民者不教之以三纲五典之义而驱于战
争用之以无道也一战胜齐遂有南阳在当时可谓
隽功矣然其为徇利忘义以残民则一耳故孟子以
为不可而慎子莫之识则又明以告之夫王者制国
卷六 第 51b 页 WYG0199-0500d.png
诸侯各受分地不得相踰越也周公太公可谓勋德
之盛矣而封国亦不过百里制则然也战国之时互
相陵夺鲁之地至于方百里者五是肆贪欲而隳王
度使明王作兴其釐而正之必矣取彼与此使无伤
害仁者犹且不为以其非所当得故也况于残杀人
民而求广土地者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
道志于仁而已当道谓志于仁也志于仁者存不忍
人之心也存不忍人之心则其忍为当时诸侯之所
卷六 第 52a 页 WYG0199-0501a.png
为乎然而引君以当道古之人所以尽其心于事君
之际者其志盖深矣程子所谓至诚以感动之尽力
以维持之明义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者其
引之以当道之方欤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
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
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
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
卷六 第 52b 页 WYG0199-0501b.png
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
一朝居也

  此章大抵与前章意同战国之臣所以事君者徒以
能富国强兵为忠而其君亦固以此为臣之忠于我
也而孟子以为民贼何哉盖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
但为之为富强之计则君益以骄肆而民益以憔悴
是上成君之恶而下绝民之命也当时诸侯乃以民
贼为良臣岂不痛哉孟子之言曰为今之道无变今
卷六 第 53a 页 WYG0199-0501c.png
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此圣贤拔本塞源
之意今之道功利之道也今之俗功利之俗也由是
道而不变其俗本源既差纵使其间节目之善亦终
无以相远也故必以不由其道为先不由其道则由
仁义之道矣由仁义之道变而为仁义之俗然后名
正言顺而事可成也所谓不能一朝居者功利既胜
人纪隳丧虽得天下何以维持主守之乎故功愈就
而害愈深利愈大而祸愈速富国强兵之说至于秦
卷六 第 53b 页 WYG0199-0501d.png
可谓获其利矣然自始皇初并天下固已在绝灭之
中人心内离岂复为秦之臣也哉孟子谓虽与天下
不能一朝居者宁不信乎知此义而后可以谋人之
国矣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
五榖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
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
卷六 第 54a 页 WYG0199-0502a.png
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
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
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先王什一之法盖天理之安人情之至所以为万世
亡弊者也夫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君
子劳心以治其民而野人劳力以共其公上是理之
当然也然取之过于多则是厉民以自养民日有不
赡之忧而疾恶怨畔之心所从生固不可也若取之
卷六 第 54b 页 WYG0199-0502b.png
过于寡则夫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所须诸侯币帛
饔飧之所出百官有司之所仰给凡所以为国者何
自而资是则礼乐尽废上下混殽而亦乱之道矣故
先王于此本天理酌人情而为之中制定之以什一
使民养公田以共其上故上有以为国而下有以为
养取与有序文质适宜君子野人之分明而三纲五
常之教兴此三代之所以治也过乎此与不及乎此
则皆私意之所为而已其有不弊者乎故白圭欲二
卷六 第 55a 页 WYG0199-0502c.png
十而取一孟子以万室之邑一人陶为喻而以为貉
之道也貉之所可以然者以其夷狄之国凡为国者
之所当有皆荡然无之故二十取一而足则可岂中
国而可效貉之为乎夫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其
有人伦之常君子之道也今欲为貉之为则其势必
至于去人伦无君子而后可是以夏而变于夷也岂
不悖哉又曰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
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夫尧舜之道非尧
卷六 第 55b 页 WYG0199-0502d.png
舜之所自为也天之理而已有所重轻乎其间则私
意之所加矣其曰大貉小貉大桀小桀犹言是亦貉
与桀而已矣呜呼后之为治者察乎重轻之弊而稽
古法制庶乎得中道而止矣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
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
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


卷六 第 56a 页 WYG0199-0503a.png
  事事物物皆有其道是天之所为也循其道则各止
其所而无不治者一以私意加之则始纷然而乱矣
夫顺下者水之道也禹之治水未尝用己私智也因
水之所以为水者耳故以四海为壑顺其性而纳之
今白圭欲免其国之害而以邻国为壑天理私意之
广狭如此水而逆行则为人害仁人之所恶者以其
不顺理而为害故也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卷六 第 56b 页 WYG0199-0503b.png
  经书皆以亮训信然信可包亮亮有执持之意夫大
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微而至于洒埽应
对献酬交际之末苟不惟亮之执则终日冥行无非
妄而已矣故言而不亮则为妄言行而不亮则为妄
行亮则有是事有是物妄则无是事无是物也然则
君子其可斯须不执于此乎执之为言主守之意虽
然亮与谅同而孔子谓君子贞而不谅何也孔子之
言贞谅在其中者也对贞而言则其专于谅者未必
卷六 第 57a 页 WYG0199-0503c.png
贞也未必贞者以己之私意为谅而非谅之正也孟
子之言亮亮之正也如孔子所谓友谅者是已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
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智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
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
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
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
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
卷六 第 57b 页 WYG0199-0503d.png
千里之外则谗谄面䛕之人至矣与谗谄面䛕之人居
国欲治可得乎

  孟子闻鲁欲使乐正子为政而喜不寐圣贤之心其
天地生物之心与当时之人惟知强者有智虑者多
闻识者为可用而孟子所取于乐正子乃在于好善
耳盖孟子之论人论其本而当时之求才求于末而
已故曰好善优于天下言其于天下亦优为之也好
之为言诚笃乎此也此非克其私者不能能克其私
卷六 第 58a 页 WYG0199-0504a.png
则中虚虚则能来天下之善天下之善归之其于为
天下也何有盖善者天下之公也苟自以为是则专
已而绝天下之公理其蔽孰甚焉故无好善之诚心
则必訑訑然以为己既知之人知其若是则莫肯进
是其声音颜色逆距人于千里之外也士止于千里
之外则惟谗谄面䛕之人至与谗谄面䛕之人居则
志气日以骄肆祸至而不自知矣原其始起于予既
已知之之意萌于中而已然则可不畏乎使斯人而
卷六 第 58b 页 WYG0199-0504b.png
虽强也有智虑也多闻识也而一己之智识其与几
何终亦必亡而已矣秦穆之誓曰如有一介臣断断
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已有
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
以保我子孙黎民信斯言也然则亦异乎后世之论
人才者矣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
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
卷六 第 59a 页 WYG0199-0504c.png
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
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
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
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君子之仕以义之所存而非为利禄也故其上者则
以行其言而就若言有弗行则是乖吾所以就之之
意矣礼貌虽存亦何为乎故去之也其次虽未行其
言而迎之致敬以有礼以是心至则乌得而不就若
卷六 第 59b 页 WYG0199-0504d.png
礼貌衰则是心怠矣则乌可以不去是二者其始之
就亦固有浅深也其下则至于饥饿不能出门户而
君以贤者饥饿于土地为耻而周之则亦可受其受
也免死而已若未至于此而受之则非义矣虽然至
于饥饿不能出门户亦非有求于君也君周我而受
之耳此三者足以尽君子去就之分舍是三者则皆
为以利动而非义之所存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卷六 第 60a 页 WYG0199-0505a.png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也管仲自鲁囚执于士官)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
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天将以大任之于后而忧患先之以成其德此岂人
卷六 第 60b 页 WYG0199-0505b.png
之所为哉所谓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其所遭若彼而
所成就若是是乃天也此六人者虽有圣贤浅深之
异然始焉经履之艰而卒焉能胜其任则一也以舜
之生知非有待于处忧患以成其德也举舜之起于
畎亩以见圣人亦由侧微而兴耳若在他人因忧患
以成德则如下所云是己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欲为是使之动心忍
性而已动心言其心有所感动也忍性言忍其性之
卷六 第 61a 页 WYG0199-0505c.png
偏也动心则善端日萌而良心可存忍性则气禀日
化而天性可复此所谓增益其所不能也人恒过然
后能改言凡人常见其有过而后能改过使其漠然
不察其有过则过将日深何改之有知用力则惧吾
过之多而改之惟恐不暇矣困于心谓有所撄拂于
心衡于虑谓有所郁塞于虑必如是而后有作作者
油然有所兴起于中也徵于色发于声谓忧患愤悱
发见于声色必如是而后喻喻者言盎然默识其理
卷六 第 61b 页 WYG0199-0505d.png
之所在也作也喻也身亲乃能知之非言语所可尽
也则又推而言之以谓为国者亦然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盖泰然自以为是自
以为莫予毒则骄怠日长至于灭亡而不悟矣大抵
治乱兴亡常分于敬肆之间使在内而每闻逆耳之
规在外而每有窥窬之患则戒惧之心存是心存则
国可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言生之
道也在身而身泰施之天下国家无往而不为福也
卷六 第 62a 页 WYG0199-0506a.png
死言死之道也天命绝于其躬而败于乃家凶于乃
国者也然而继体之君公侯之裔生而处安乐之地
无忧患之可历则将如之何必也念安乐之可畏思
天命之无常戒慎恐惧不敢有其安乐是乃困心衡
虑之方生之道也然则所谓死于安乐者非安乐之
能死之也以其溺于安乐而自绝焉耳故在君子则
虽处安乐而生理未尝不遂在小人则虽处忧患而
亦未尝不死于忧患所谓小人穷斯滥矣是也

卷六 第 62b 页 WYG0199-0506b.png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
而已矣

  屑与不屑就不屑去之屑同训轻教人之道不一而
足圣贤之教人固不倦也然有时而不轻其教诲者
非拒之也是亦所以教诲之也然就不屑诲之中亦
有数端焉或引而不发而使之自喻或惧其躐等而
告之有序圣贤之书若是者多矣又有以其信之未
笃则不留于门使自求之如孟子之于曹交以其行
卷六 第 63a 页 WYG0199-0506c.png
之未善则拒而不见而使之知之如孔子之于孺悲
凡此亦皆为不轻其教诲而乃所以教诲之也盖圣
贤之动无非教也在学者领略之何如耳天之于物
亦然传曰天有四时雨露雷风无非教也




卷六 第 63b 页 WYG0199-0506d.png



















  孟子说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