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1251-008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青溪漫稿卷十
             明 倪岳 撰
  大学讲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卷十 第 1b 页 WYG1251-0084b.png
这是大学经文孔子说大人之学其明德新民工夫都
有个先后次第孔子意思说明德是人心同得于天的
道理自古大人既自明其明德又要使天下之人都有
以明其明德不为私欲昏蔽这个工夫却先从治国起
盖天下之本在于一国国便似今京都地方一般天下
人所视效处必先使一国的人明其明德方可由近而
远以及天下所以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一
国之本在于一家家是家庭之内又一国所视效处若
卷十 第 2a 页 WYG1251-0084c.png
要使一国的人都明其明德必先将一家亲属教训他
明其明德方可由亲而疏以及一国所以说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一家之本又在于身若要整齐一家必须
先从己身上做工夫使一身所行无一件不合理方才
做得一家准则而家可齐所以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一身之主又在于心若要修饬一身必须先从己心
上做工夫使一心所存无一毫不端正方才做得一身
的主宰而身可修所以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上
卷十 第 2b 页 WYG1251-0084d.png
念头发动处便是意诚是真实不欺若要正心必先从
心上动念处用工夫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好
恶都是真实无一毫虚假如此念头方才不差则心可
得而正所以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中虚灵知觉
处便是知致是推到那极处若要诚意必先从心中知
觉用工夫将那自家心上知觉处务推到至极无一件
道理不通贯透彻如此知识方才不杂则意可得而诚
所以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然致知的工夫却又全
卷十 第 3a 页 WYG1251-0085a.png
在格物上格是至物是事物天下事事物物都有个当
然的道理这道理务要穷究到那至极处方才自家的
知识无有不尽所以说致知在格物大抵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五件是明明德的条目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件是新民的条目圣贤相传为学次第莫备于此故
孔子于大学之首言之臣尝论这八条目皆以正心为
主从天下国家推到修身上无不统于一心从诚意推
到致知格物上无不由于一心而帝王之治天下尤以
卷十 第 3b 页 WYG1251-0085b.png
正心为急心正则众欲不能攻天下可得而治汉儒董
仲舒尝说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
官以正万民而四方远近莫敢不一于正即此意也伏
惟皇上懋隆圣贤之学讲明正心之功日就月将纯一
不已则理无不明身无不修由是以睦九族以和万邦
而治平之效端可以比隆于古帝王矣宗社臣民不胜
幸甚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卷十 第 4a 页 WYG1251-0085c.png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是大学第六章曾子解孔子经文中诚意的道理诚
是实意是心上所发的念头毋是禁止之辞曾子说孔
子经文中所言诚意这两字如何做工夫盖人的常性
莫不有善而无恶故其本心莫不好善而恶恶只因被
这私欲把心来蒙蔽了虽知善而不肯着实为善虽知
恶而不肯着实去恶这便是欺瞒了自家的心所以诚
意工夫只要禁止了这自欺之弊务使心上念头发出
卷十 第 4b 页 WYG1251-0085d.png
来好善恶恶无一毫不着实才能尽修身头一件工夫
故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慊是快足的意思曾子
又说臭秽的东西是人人着实憎恶的人若恶恶之心
由中及外无一毫之不恶便如恶这恶臭一般务要决
去了他美好的颜色是人人着实喜好的人若好善之
心由中及外无一毫之不好便如好这好色一般务要
必得于已这等呵好善恶恶方才都着实为已不是虚
假为人私欲尽净天理俱存心中岂不快然满足故曰
卷十 第 5a 页 WYG1251-0086a.png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慎是谨慎独是己所
独知的去处指心上说曾子又说这好善恶恶的心实
与不实他人如何得知只是自家心里知道所以君子
于这心上念头发动处务要仔细审察若是恶恶便要
着实恶决定去了这恶若是好善便要着实好必求得
了这善这等用工才是不自欺才到得诚意地位所以
又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臣尝考之大学八条目中诚
意是第一件切要的事盖意诚则心可正身可修由是
卷十 第 5b 页 WYG1251-0086b.png
推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所以唐虞三代之君修己
治人都从这诚意上来如克勤克俭者处已之诚惟和
惟一者用人之诚好问好察者听言之诚惟钦惟恤者
用刑之诚凡此一念之发表里如一一事之行始终无
间其意之诚如此所以治隆俗美而臻于雍熙泰和之
盛也降及后世如汉武帝之施仁义而怒汲黯之对唐
太宗之喜谏诤而悔魏徵之言皆其意有不诚所以推
之天下卒不能比隆上古之治然则诚意之功实万世
卷十 第 6a 页 WYG1251-0086c.png
帝王为治之本伏惟圣明留意
  论语讲章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
   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这是论语中记孔子赞帝尧圣德与其治功如天的意
思巍巍是高大之貌则是准则比并的意思荡荡是广
远之貌无能名是不能指言称赞的意思孔子欲赞帝
卷十 第 6b 页 WYG1251-0086d.png
尧之为君而首以大哉为言以见自古人君惟尧之德
至大而无以加有非其他圣人所能及如何见得帝尧
之德至大处盖天之为天巍巍高大无物可以比并惟
有帝尧与之为准正以帝尧之德巍巍高大与天一般
即史臣说其仁如天是也天之大能使万物各遂其生
然其荡荡广远处万物不能以言语而形容之帝尧之
德能使万民各得其所然其荡荡广远处也与天一般
万民不能以言语而称赞之即史臣说帝力何有于我
卷十 第 7a 页 WYG1251-0087a.png
是也天之大如此尧德之大也如此故说惟天为大惟
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成功是已成的事业焕是
光明之貌文章是政绩中有文采可见的指礼乐法度
而言孔子又说尧之大德如天固人所难名而尧之治
功如天乃人所共见故指其功业而言如九族既睦便
是他齐家的成功百姓昭明便是他治国的成功黎民
于变时雍便是他平天下的成功尧之成功巍然高大
如此可见与天之高大一般指其文章而言如制器尚
卷十 第 7b 页 WYG1251-0087b.png
象而天道以正颁历授时而人事以修垂衣裳作咸池
而礼乐以备尧之文章焕然光明如此又可见与日月
星辰之光明一般盖天之德不可得而窥即其四时生
成之功日月星辰之文而天德亦可得而窥矣圣人之
德不可得而名即其成功之高大文章之光明而圣德
亦可得而名矣此帝尧之圣所以与天为一而孔子尊
称之辞至于如此也臣惟自古帝王之德莫盛于尧而
孔子赞尧之辞莫大于此且又切切以天为言盖天以
卷十 第 8a 页 WYG1251-0087c.png
至仁之德发育乎万物尧以至仁之德覆被乎万民天
与帝尧吻合而无间而万世人君继天出治者皆当取
以为法也仰惟皇上嗣祖宗之尊位继帝尧之大统盖
必德协上天心潜往圣诵尧之言而使发号施令罔有
不臧行尧之行而使出入起居罔有不敬圣德既与尧
而为一则治功亦与天而无二将见雍熙之治端有在
于今日而帝典所书不得专美于前古矣臣等不胜颙
望之至
卷十 第 8b 页 WYG1251-0087d.png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是论语第十二篇孔子答颜渊问仁的事颜渊是孔
子的弟子名回一日以为仁之道问于孔子孔子答他
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已而由人乎哉克字解做胜字已是己身的私欲复字
卷十 第 9a 页 WYG1251-0088a.png
解做还字礼是天理之节文仁是本心的全德仁义礼
智都是本心之德惟仁却包得义礼智故仁为本心全
德孔子说人心本都有这全德只为私欲昏蔽故有时
丧失了若能克去己身的私欲使所行的事件件合乎
天理则本心之德复全于我这便是克己复礼为仁是
说为仁的工夫归是称许的意思孔子又说人能一日
之间克去己身私欲所行的事都合乎天理则天下的
人便都称许其仁盖天下人心都有这仁的道理有能
卷十 第 9b 页 WYG1251-0088b.png
全得这仁的道理便合得天下的人心所以天下之人
一时都称许其仁如仁莫大于孝我能事奉父母天下
人便都许我能孝亲仁莫切于弟我能恭敬兄长天下
人便都许我能弟长这便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是说为仁的效验孔子又说这为仁的机括都只在
自已不在他人克己是自家能克复礼是自家能复如
事奉父母须是自家事奉恭敬兄长须是自家恭敬别
人如何替得以见为仁之功在已当尽如此故曰为仁
卷十 第 10a 页 WYG1251-0088c.png
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一闻孔子之言便见得天理人
欲分明故无所疑问就请问克己复礼先从何处用工
夫孔子答他说克己复礼的工夫只要禁止那不合礼
的勾当凡人有目不能不视若非礼的颜色便禁止了
不要看他人有耳不能不听若非礼的声音便禁止了
不要听他人有口不能不言若非礼的言语便禁止了
不要妄说人有体不能不动若非礼的事务便禁止了
不要妄动这等的则视听言动都不徇私日用之间一
卷十 第 10b 页 WYG1251-0088d.png
身之事莫非天理为仁之功岂有加于此哉于是颜渊
深达孔子之意就谦辞说我颜回资质虽不聪敏请服
行夫子今日教我的言语此乃颜渊真能克己胜私所
以进于圣人地位也臣尝考之此章乃孔门传授心法
切要的言语不止为学者事自古帝王皆从这里做工
夫盖非礼勿视即是视远惟明的意思若视而非礼则
为美色所乱凡事见得不明而浅近易蔽矣非礼勿听
即是听德惟聪的意思若听而非礼则为淫声所溺凡
卷十 第 11a 页 WYG1251-0089a.png
事听得不聪而邪佞易惑矣非礼勿言即是发号施令
罔有不臧的意思盖一言非礼则出乎身而加乎民者
不能无召祸之忧非礼勿动即是出入起居罔有不钦
的意思盖一动非礼则发乎迩而见乎远者不能无致
灾之咎是则人君之于视听言动其可以不谨哉由此
而推可见上古圣贤修身是这道理齐家也是这道理
治国平天下也只是这道理所以孔子之言有功于万
世者正谓此尔伏惟圣明留意
卷十 第 11b 页 WYG1251-0089b.png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
   南面而已矣
这是论语第十五篇孔子称赞帝舜的言语无为是无
所作为治是天下平治人君君临天下一日二日万几
必须兢兢业业有所作为如何却说无为而治孔子的
意思盖说圣人德极其盛足以感动人心天下的百姓
自然人人向化所以不待有所作为而天下自无不治
譬如天以一元之气默运于上自然四时流行万物发
卷十 第 12a 页 WYG1251-0089c.png
生天何尝有一毫安排布置来这便是无为而治自古
三皇五帝都是圣人惟舜继帝尧之位以有天下尧是
大德的圣人舜也是大德的圣人以圣继圣自然不见
他有为的形迹而帝舜又能任用那许多贤才如大禹
平水土后稷播百榖把土榖的事都付托与大禹后稷
这两个人皋陶明刑契敷五教把刑教的事都付托与
皋陶契这两个人至于伯夷典礼后夔典乐益典山泽
垂典百工龙作纳言与那天下的方岳侯伯都付托得
卷十 第 12b 页 WYG1251-0089d.png
人舜但考察贤否举行黜陟之典一一推心委任要其
成功所以当时庶绩咸熙万邦咸宁全不见他有为之
迹这便可见无为而治者惟舜为然尔恭己是敬德的
容貌南面是人君听治之位人君向明而治故称南面
孔子又说帝舜无为而治人既不见其有为之迹所可
见的不过只是圣人敬德的容貌观其端冕凝旒处九
重之上垂衣拱手居五位之尊身心内外恭敬谨严一
毫邪僻之事不干于中一时惰慢之气不形于外这便
卷十 第 13a 页 WYG1251-0090a.png
是恭己正南面的气象谓之而已矣者竭尽无馀之辞
盖言帝舜恭己正南面之外别无所为所以赞其德极
盛治极隆而非其他帝王可比也臣尝考之舜典所载
帝舜之时朝觐巡狩封山浚川举元凯诛四凶皆在摄
位二十八载之间固不可谓之无为及其一践天子之
位不过只是命九官咨十二牧而已真可谓无为而天
下自治矣然其所以能成无为之治者实本于任贤而
其所以能知贤才而任之者又本于敬德皆非偶然之
卷十 第 13b 页 WYG1251-0090b.png
所致也后之人君欲敬德者必绝耳目之玩而游佃土
木之役不兴禁侈靡之习而珍奇诡异之物不御出入
起居之必时发号施令之惟一如此则心有所主是非
易明所用必贤非贤不用又必远邪佞之徒使正人不
至于间沮斥谗谮之说俾君子不至于动摇如此则事
有所托政务修举君德流行民心感化而天下之大不
待有为而自治矣然则欲法帝舜之无为当以任贤为
本欲法帝舜之任贤当以敬德为先诚于德无不敬贤
卷十 第 14a 页 WYG1251-0090c.png
无不任则天下自理治化自隆帝舜无为之盛不在有
虞而又在今日矣伏惟圣明留意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是论语第二十篇孔子论帝王为治的道理如何是
宽则得众宽是宽容众是众人孔子说人君统御四海
务要度量宽洪但凡事物都在所包含如天之无所不
覆如地之无所不载这等呵天下的人自然心悦诚服
乐于归向故说宽则得众如何是信则民任焉信是诚
卷十 第 14b 页 WYG1251-0090d.png
信任是倚仗孔子说人君主宰天下务要诚实不欺但
凡言动都有个准信如出一令不易如四时行一政不
变如金石这等呵天下的人自然有所遵守都倚靠替
他做主故说信则民任焉如何是敏则有功敏是勤敏
功是事的成效孔子说人君一身万事的根本但凡政
事务要行之以勤不可隳废如天行至健无一时止息
这等呵工夫日进积少成多功业所就自然极其高大
矣如何是公则说公是公道说是人心喜悦孔子说人
卷十 第 15a 页 WYG1251-0091a.png
君一身天下的父母但凡政事务要体之以公不可偏
向如天道至公无一毫间杂这等呵公道服人私议自
息人心喜悦莫不极其亲爱矣故说敏则有功公则说
臣谨考之孔子于论语终篇历叙尧舜汤武之言与其
施诸政事者以明万世帝王相传之道如此然始之以
允执其中终之以公则说之二言盖帝王治天下之道
合乎中者无有不公不合乎中未有不出于私者也故
宽而失中则如有罪者当刑或私于嬖幸而故纵无功
卷十 第 15b 页 WYG1251-0091b.png
者不赏或私于亲爱而滥施此宽之非公也信而失中
则如虐民之政当革或缘私请而尚存病国之人当去
或因私昵而不逐此信之非公也勤而失中或肆为异
端声色之事而讲学听政则怠骋乎犬马土木之役而
任贤听言则倦此又勤之非公也如此则人心怨尤灾
害骈至天下何由而治所以自古帝王一德相传惟中
惟公不用他道而我朝列圣相承所以为万世子孙之
法者率皆遵行此道也仰惟皇上远承帝王之统近守
卷十 第 16a 页 WYG1251-0091c.png
祖宗之业盖必执此中以立政事之体秉此公以服天
下之心则治道之隆可与古帝王为一而绵太平之休
于万万年矣臣等不胜惓惓颙望之至
  中庸讲章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
   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是中庸第六章子思引孔子论帝舜之知以明道所
由行的意思如何是舜其大知也与知是人的知识帝
卷十 第 16b 页 WYG1251-0091d.png
舜圣人于天下道理无不周知然不自满足又取天下
人的知识以为一已的知识所以其知广大人莫能及
这一句是孔子首先称赞之如此下文好问好察择善
用中便是大知的实事问是询问察是审察迩言是浅
近的言语善与恶是这言语中有说得好的有说得不
好的孔子说凡人小有聪明的多訑然自足不肯问人
惟舜以为一已聪明有限天下道理无穷岂可便自满
足还要孜孜问人使人有所知的都来与他说庶几得
卷十 第 17a 页 WYG1251-0092a.png
闻天下之善也凡人闻言语浅近的多忽略厌烦不肯
审察惟舜以为人的言语虽是浅近也有至理存焉岂
可便不审察还要切切讲求他说的道理之所在庶乎
不遗天下之善也舜又以为凡人之言未必皆合道理
其中有说得不好的若不与他遮掩则使人皆羞愧谁
肯再来说因此将那不好的言语与他遮掩不肯阻了
人来说的心这可见舜之心广大能容也人言有说得
好的若不播扬于众则人无所感发谁肯喜欢来说因
卷十 第 17b 页 WYG1251-0092b.png
此又将那好的言语与他播扬务要作起人敢言的心
这可见舜之心光明不蔽也故曰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两端是众论不同之极处如小大厚薄之
类中是合中的道理舜于人言虽是好的却又有不同
处于是执其小大厚薄之两端而量度以取中譬如赏
有功之人或说当厚些或说当薄些便要度量看理上
当厚便厚当薄便薄又如刑有罪之人或说当轻些或
说当重些便也要度量看理上当轻便轻当重便重凡
卷十 第 18a 页 WYG1251-0092c.png
事都如此度量也无过也无不及只合乎中道的便依
着行所以行之无弊也故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盖
舜之所以能此者由其见理明白故心胸广大而光明
权度精切而不差凡所行皆能合乎中庸之道故曰其
斯以为舜乎以见舜之大知如此非他人之所能及也
大抵中庸之道如通衢大路人所共由岂有不明不行
之理只因人有知愚贤不肖之分故于道有过与不及
之弊所以子思历言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而于
卷十 第 18b 页 WYG1251-0092d.png
此首引孔子之言以帝舜之知明之然其言帝舜之知
又不在乎他惟在听言一事其垂训后世之意可谓切
矣臣尝因是而论之自古圣贤之君以行道为己任者
莫不以听言为急诚以人君深居九重之上日览万几
之繁在外之事岂能周知在下之情岂能尽达故必广
询众论博采群言以来天下之善然又虑阿谀顺旨之
言常易入激切逆耳之言常难受故不以人之缄默而
谓无言之可听不以人之狂直而谓其言不足听每赏
卷十 第 19a 页 WYG1251-0093a.png
直言以销谄佞之风宥妄言以开忠谠之路是以当时
鳏寡无告冤抑获伸上下之情意相通远近之视听不
蔽人君无失德朝廷无失政生民无失所中庸之道常
行天下之治极盛为此故也洪惟我朝太祖高皇帝法
古为治首开言路设六科十三道以为言官而五府六
部内外诸司皆许实封言事犹且延访大臣以求阙失
引见耆民以询疾苦列圣相承率循是道此即帝舜好
问好察隐恶扬善之盛心也仰惟皇上聪明天纵圣学
卷十 第 19b 页 WYG1251-0093b.png
日新临御以来勤于求言而不遗乎浅近乐于闻谏而
不厌其烦渎是以政之所行无过与不及之差令之所
出得大中至正之理于以隆祖宗列圣之基业继唐虞
三代之道统端在于今日斯世斯民不胜庆幸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
   述人之事者也
这是中庸第十九章子思引孔子所言武王周公之孝
在于善继善述的意思达是通达孝是事奉父母的道
卷十 第 20a 页 WYG1251-0093c.png
理孔子说这孝的道理本是众人能知能行的但众人
有之而不能尽惟有武王周公能尽这道理所以通天
下人都称赞他孝而无异辞这便是达孝故曰武王周
公其达孝矣乎如何又见得他达孝实事处即下文善
继善述是也继是继续志是心之意向述是遵守事是
事业这两个人字都指祖宗而言孔子又说这孝的道
理不在乎他只是为人子孙的当以祖宗之心为心祖
宗心志有欲为的好勾当当时不曾为得为子孙的即
卷十 第 20b 页 WYG1251-0093d.png
当继其心志务要黾勉成就了这便是善继人之志祖
宗在时有已为的好事业后世可以为法为子孙的即
当遵守而行不要废坠变更了这便是善述人之事如
武王继其祖考太王王季文王的统绪伐罪救民以有
天下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武
王善继善述处所以武王谓之达孝周公辅佐成王靖
安天下推广文王武王不暇为与不及为之志追王太
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制为礼法以及天下
卷十 第 21a 页 WYG1251-0094a.png
使后世为子孙的皆尽奉先之孝敬这是周公善继善
述处所以周公也谓之达孝大抵众人之孝不能尽继
述之大天下人安得通称之惟武王缵前绪以定天下
周公成先德以定礼制其所继述事功极盛有非众人
所能及所以天下之大人人称赞其孝无有异辞此非
达孝而何子思于此引之以见武王周公能合乎中庸
之道其垂世立教之意切矣臣尝因是论之武王之孝
莫大乎定天下然拜丹书之戒而不忽细行纳旅獒之
卷十 第 21b 页 WYG1251-0094b.png
谏而不宝远物访洪范之书而不忘圣学所以修于己
者无不至故功成而孝益显周公之孝莫大乎定祀礼
然执圭币以事上帝则思竭其诚奠盏斝以奉祖宗则
思致其敬颁制度以行天下则思推其仁所以示诸人
者无不周故礼行而孝益著武王周公之孝上足以光
乎祖宗下足以传之后世如此及成王营建洛邑欲如
武王之意康王报诰诸侯用宣文武之业又可见他的
子孙也能尽继述之孝所以周家绵八百年灵长之祚
卷十 第 22a 页 WYG1251-0094c.png
有由然也盖自古帝王创业垂统必有功德及天下必
有法制遗子孙由其得之艰难故虑之深远虑之深远
故行之周密虽其一言一行之微皆足以为后世子孙
法惟在继体守成之君当尽奉行遵守之责固不可有
我所变更亦不可使之废坠则国家之政事常修祖宗
之基业可保而继述之孝亦无加于此矣洪惟我朝太
祖高皇帝恢复华夏之土宇扫荡寇盗之纵横治迈百
王功高万古然精神之运则具存乎祖训之条政令之
卷十 第 22b 页 WYG1251-0094d.png
懿则悉载于国史之笔创业垂统于斯为盛太宗文皇
帝奠安万姓肃清四方凡所施行务遵成宪故诏诰臣
民谆谆以申明旧章为言榜谕天下惓惓以紊乱旧制
为戒盖与武王周公之孝后先一揆所以贻谋宏远垂
法无穷列圣相承益隆继述式克至于今日休岂偶然
哉恭惟皇上以至圣之资嗣大宝之位德由天纵孝与
日新远鉴武周之心近守祖宗之法每延访三事裁决
万几必率循祖训考求故实是以庶政惟和万邦咸服
卷十 第 23a 页 WYG1251-0095a.png
于以衍祖宗太平之历于以绍帝王中庸之传而区区
成康守成之贤有不足言矣臣等何幸躬际其盛
  孟子讲章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
   之事备矣
这是孟子尽心篇说人之所存所行都要在仁义上的
意思居是人的住居恶字解做何字仁者谓心之德爱
之理也路是人行的道路义者谓心之制事之宜也这
卷十 第 23b 页 WYG1251-0095b.png
居字是以居处而言由谓由行大人是公卿大夫有大
德的人孟子因齐王子垫问他士何事推言至此乃自
设为问答之词说道人所当处的住居在于何处即这
个仁便是盖仁的道理有个天理自然的安乐无那人
欲陷溺的危殆便如高堂大厦一所好房屋一般人当
常居其中而不可离所以说居恶在仁是也人所当行
的道路在于何处即这个义便是盖义的道理乃天理
之当行无人欲的邪曲便如通衢广陌一条好道路一
卷十 第 24a 页 WYG1251-0095c.png
般人当常行其上而不可违所以说路恶在义是也人
若果能心纯乎理爱周于物只在这仁中居着一时也
不离了这才是能居天下广居的人盖见得这仁是个
安而可处的所以不到那卑污险僻的地上去了人若
果能心有所制事必合宜只在这义上行着一步也不
达了这才是能行天下正路的人盖见得这义是个正
而可遵的所以不到那旁岐曲径的路上去了居于仁
则存诸内者有本而大人之体立由于义则应乎外者
卷十 第 24b 页 WYG1251-0095d.png
有制而大人之用行体用两全内外一致士虽未得夫
公卿大夫之位而公卿大夫之事尚何所不备哉孟子
以是告王子蛰其开示之意明且切矣臣尝考之孟子
生当战国之时以救时行道为己任故凡开口论事便
以仁义为言非但于此举以答王子垫如欲人君躬行
仁义以率臣下则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后其君者也如欲人臣以仁义佐君上则曰君仁莫不
仁君义莫不义诚以仁义二者乃天地间一个大道理
卷十 第 25a 页 WYG1251-0096a.png
其本原于一心其用则周乎万事故天下之安危国之
治乱家之兴衰身之贤愚都只在仁与不仁义与不义
两端上若古昔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
之为臣所以治隆俗美垂万世之法者良由其施仁惇
义故耳及乎夏桀商纣之为君蜚廉恶来之为臣所以
失身亡国而为后世之戒者亦由其贼仁戕义故耳孟
子之言岂无所稽哉伏惟皇上圣由天纵德与日新嗣
位以来仁以育万民举世遂饱食煖衣之愿义以正万
卷十 第 25b 页 WYG1251-0096b.png
民普天兴遵道慕义之风然犹望之若未至行之以至
诚每简居仁由义之贤益修渐仁摩义之政于以绍二
帝三王休声于既往于以隆一祖四宗洪绪于无疆天
下臣民不胜庆幸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
   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这是孟子尽心篇说人当推行仁义的意思不忍是恻
隐而有所不忍的心即仁的道理发见处不为是羞恶
卷十 第 26a 页 WYG1251-0096c.png
而有所不为的心即义的道理发见处达是推行的意
思孟子说人有此身便具有天地生物之理所以慈爱
万物的心人人都有若见了可伤可痛的事如孺子入
井之类便都心中惕然惊动不能忍他这是仁的道理
在心上所以发见出来如此但人有禀得气质偏的又
被私欲遮蔽将这恻隐的本心昏昧了遇着残忍害人
的事便可伤痛也都忍得这便是不仁所以人要因这
不忍之心一有发见时便推广行将去直到那忍得的
卷十 第 26b 页 WYG1251-0096d.png
事都能不忍并不做一毫残忍害人的事这等呵此心
所发方才都是仁的道理故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
其所忍仁也孟子又说人心至灵故能分别是非所以
憎恶不善的心人人也都有若遇着可羞可耻的事如
穿窬为盗之类便都心中怫然憎恶不肯去做这是义
的道理在心上所以发见出来如此但人有禀得气质
偏的又被私欲牵引将这羞恶的本心昏昧了遇着不
合道理的事便可羞耻也都去做这便是不义所以人
卷十 第 27a 页 WYG1251-0097a.png
要因这不为之心一有发见时便推广行将去直到那
所为的事都要合宜并不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这等
呵此心所发方才都是义的道理故说人皆有所不为
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这一章书重在达之一字上要人
察识这不忍不为之心有时发见便用力推行如有一
星之火引之使其燎于原如有一勺之泉导之使其流
于海务使仁义之心沛然行乎天下这才是达的意思
孟子开示于人可谓至明切矣臣尝因是而论之孟子
卷十 第 27b 页 WYG1251-0097b.png
一书专言仁义然仁义之心虽人所同有而推行之功
则于人君为甚大何也人君一身为天下之主必当推
一心以行天下之政故其他章论王天下之道亦曰古
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如推
行不忍之心便省刑罚而不忍严刑峻罚以伤民生薄
税敛而不忍暴征横敛以穷民命节财用而不忍滥赏
妄费以竭民财卑宫室而不忍勤兴土木以劳民力使
天下百姓无一而不安于仁即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
卷十 第 28a 页 WYG1251-0097c.png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如推行不为之心便兢业万几
而不为逸乐之娱缉熙一德而不为声色之好亲近正
人而不为狎昵群小务行民义而不为谄渎鬼神使国
家政事无一而不由于义即所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
以有为如此则政事得宜百姓得所天命佑助人心归
向海宇乂安蛮民慑服天下无不太平矣盖仁义之效
广大无穷故古昔帝王与我祖宗列圣皆以推行不忍
不为之心以成治平之休岂徒然哉恭惟圣明体念孟
卷十 第 28b 页 WYG1251-0097d.png
子之言推行仁义之道以丕隆祖宗列圣之洪图以远
绍古昔帝王之盛治天下臣民不胜至愿
  周易讲章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这是周易乾卦九二爻的文言乃孔子所作发明圣人
进德修业的意思君子是指九二圣人说九二圣人于
出潜离隐之时当进德修业以养成君德盖德乃人所
禀于天固有之理然散见于万事万物之间无有穷尽
卷十 第 29a 页 WYG1251-0098a.png
故虽圣人亦必学而后知之今日穷一理明日穷一理
日日穷之无少间断然后有以会萃众理于心这便是
学以聚之物理既会于心若不取正于有道的人则是
非邪正未免有差故必咨问于先知先觉以审其所学
何者是天理所当从何者是人欲所当去然后是非邪
正瞭然明白不至于紊乱这便是问以辩之这两句是
说圣人进德的工夫学问既进若度量浅狭易至满足
则不能包容万善故又当宽广此心扩充此量使所学
卷十 第 29b 页 WYG1251-0098b.png
所问之理皆涵养于中不至遗失这便是宽以居之宽
以居万善而或持守不固则必夺于私欲故又当以天
理为主措之行事自日用彝伦之间以至齐家治国平
天下之道皆本乎一心之德则所行莫非天理之正这
便是仁以行之这两句是说圣人修业的工夫君子学
问之功至是可谓无馀蕴矣臣谨论之孔子于此既以
学问之功为言下文又引爻象而断之曰君德也诚以
人君之身所系尤重故必养成大人之德而居大人之
卷十 第 30a 页 WYG1251-0098c.png
位则可以乘龙德正中之时以建天下文明之治若帝
舜当玄德升闻之初大禹在祗承于帝之后惓惓乎允
执厥中之相传惟精惟一之相授学问之功莫切于是
是以君德既隆治化益盛雍熙泰和万世莫及宋儒程
颐之传此章亦曰进居其位者舜禹也正谓此耳伏惟
皇上毓德于旧学之时体道于临御之日契羲文作经
之旨成舜禹致治之功是以仁义之泽覃及于万方文
明之化光被乎四表天下臣民不胜庆幸
卷十 第 30b 页 WYG1251-0098d.png
  尚书讲章
   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
   后艰
这是周书周官篇成王申戒卿士的言语戒是戒敕卿
即是前面说的六卿士是六卿的属官功是百官的功
绩崇是高也业是百官的职业上文成王既已训迪百
官了至此又申戒卿士说尔等各官尊则为六卿卑则
为六卿的属官虽有尊卑莫不各有当成的功绩然要
卷十 第 31a 页 WYG1251-0099a.png
这功绩崇高惟在于立志盖必专心向这职事上留意
务要期于有成不可有一毫因循苟且之失如此则功
可得而崇故曰功崇惟志职虽有大小莫不各有当务
的职业然要这职业广大惟在于能勤盖必竭力向这
职事上用功务要进而不已不可有一毫懒惰怠慢之
失如此则业可得而广故曰业广惟勤克是能果断是
勇于决断的意思后艰是后日艰难成王又说功虽以
志而崇业虽以勤而广然当事几之来又要以勇而断
卷十 第 31b 页 WYG1251-0099b.png
毅然剖决不可疑虑然后事皆有成不贻后患苟或优
游不断狐疑不决则志虽高大而为之不勇虚用其志
勤虽勉励而事不能成虚用其勤又何以望其功崇业
广而无后艰乎故曰惟克果断乃罔后艰成王戒敕卿
士而以是为言可谓精切而著明矣臣尝考之虞周君
臣更相责难之际必惓惓曰志曰勤曰断这三者伯益
告帝舜曰疑谋勿成百志惟熙召公告武王曰志以道
宁又曰夙夜罔或不勤其与成王之言如出一律虞周
卷十 第 32a 页 WYG1251-0099c.png
之治所以为盛后世如汉唐宋季世之主不能立志心
无所主或为声色犬马所诱或为土木祷祠所惑勤所
不当勤断所不当断治功废弛事业卑陋后艰之患有
不能免由是而观则此三言者岂独卿士之所当尽哉
仰惟皇上嗣大历服有年于兹道遵帝王法守祖宗而
大厉有为之志御讲有常临朝无倦而恒持不息之勤
日照月临风飞雷厉而独秉刚明之断是以百僚承式
四海向风功业所就巍乎其盛虞周泰和复见于今日
卷十 第 32b 页 WYG1251-0099d.png
区区汉唐宋不足言矣天下幸甚万世幸甚
  春秋讲章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这是春秋责鲁君不当远出田猎的意思四年是鲁桓
公即位之四年春正月是周时建子之月即今之十一
月公是指桓公说狩是冬月田猎之名郎是邑名在鲁
疆埸之间非常狩之所古者天子诸侯当国家无事之
时不敢忘了武备故每岁必行田猎之事用民力以训
卷十 第 33a 页 WYG1251-0100a.png
习军旅示之以武以威天下取品物以供祭宗庙示之
以孝以顺天下由是兵戎祭祀这两件国家的大事无
不讲矣然田猎必有其时不可妨了农业又必有其地
不可伤了物命如仲春二月教民振旅于内遂蒐取鸟
兽之不孕育的故其田猎之名曰蒐仲夏五月教民茇
舍于野遂除去鸟兽之害苗的故其田猎之名曰苗仲
秋八月教民治兵于外遂顺天气严肃以杀鸟兽故其
田猎之名曰狝仲冬十一月教民大阅军实遂守取鸟
卷十 第 33b 页 WYG1251-0100b.png
兽无所拣择故其田猎之名曰狩这便是有其时但凡
田猎之所皆择山林翳密地土闲旷去处如鲁的大野
郑国的原圃秦国的具囿皆不出郊甸之内这便是有
其地鲁桓公即位未久不知古人田猎讲武之意乃于
十一月远狩于郎其时虽是可狩之时其地则非常狩
之地肆其骄侈远出田猎过用民力而不知大伤物命
而不恤孔子修春秋以为先王之世田猎之举必于农
隙之时而不伤于农必于闲旷之地而不伤于物故当
卷十 第 34a 页 WYG1251-0100c.png
时之民见其田猎莫不欣然喜色有爱戴之心苟惟以
习于田猎为贤骋其驰逐为能用民非所教取物非所
用或非其时或非其地则民见其田猎莫不疾首蹙额
而有愁怨之意一田猎之微而政治得失民心向背有
如此而桓公不知也故书曰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所
以讥其怠弃国政荒于游田之失其垂戒之意远矣臣
尝因是而考之田猎之事一则教民习军旅一则取物
供祭祀诚为国家的急务但不可过过则为淫故周公
卷十 第 34b 页 WYG1251-0100d.png
作无逸之书以告成王有曰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
邦惟正之供盖以游田国有常制文王不敢盘游无度
上无滥费则下无横取而能以庶邦惟正之供又曰嗣
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
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则以人君奉天
子民当法祖德戒游田蠲横敛兢兢业业非礼勿动然
后足以正国而治人一或从事耽乐下则非民之所法
上则非天之所顺非细故也成王谨守周公之训为守
卷十 第 35a 页 WYG1251-0101a.png
成令主用延八百年之祚盖有由矣桓公乃周公伯禽
之后反不能遵其先训劳民动众远事田猎大失为君
之道春秋特笔书之明有天下国家者必当循礼遵法
以桓公为监戒也伏惟皇上临御以来远宗圣贤之训
近守祖宗之法垂拱穆清动循礼度所以比隆成周之
盛治而益绵太平之丕图者端有望于今日宗社臣民
不胜庆幸
   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
卷十 第 35b 页 WYG1251-0101b.png
   莒子盟于践土
这是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率诸侯攘楚以尊周的
事公是鲁僖公晋侯是晋文公齐侯是齐昭公宋公是
宋成公蔡侯是蔡庄公郑伯是郑文公卫子是卫叔武
莒子是莒世子践土是郑地当时楚以荆蛮之国恃其
强横侵陵诸夏灭黄而伯主不能恤败徐而诸大夫不
能救执宋公而诸侯不敢与之争以至戍榖逼齐合兵
围宋战胜中国威动天下其势如水横流无人止遏于
卷十 第 36a 页 WYG1251-0101c.png
是晋文公奋然以攘夷狄安中国为心率诸侯之兵败
楚师于城濮乃还兵践土致周襄王下劳其功文公于
是作王宫以献楚俘襄王加之以策命之荣命之为诸
侯之长赐以大辂戎辂彤弓彤矢卢弓卢矢秬鬯之酒
虎贲之士且勉其敬服王命以安中国文公拜受天子
之命会诸国之君盟于王庭戮力同心以奖王室无相
侵害一时诸侯翕然信从不敢有贰于此可以见晋文
公有攘夷狄尊王室之功矣然文公之为是盟初不能
卷十 第 36b 页 WYG1251-0101d.png
率诸侯以朝王而献俘乃致天子屈尊而下劳则非礼
矣故春秋削而不书所以正名责实以见天子无下劳
诸侯之礼诸侯无上致天子之道此孔子笔削深意也
臣尝考之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
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自东迁王纲不振夷
狄侵陵诸侯强横故荆楚有猾夏之罪既不能如采薇
之遣戍役以禦之诸侯有攘夷之功又不能如出车之
劳还率以美之盖因文武之政不修以致冠屦之势倒
卷十 第 37a 页 WYG1251-0102a.png
置以天子之尊而下劳诸侯其于君道父道也谓何以
诸侯之卑而上致天子其于臣道子道也谓何所谓上
无道揆则下无法守矣后世人主失统御之权人臣挟
跋扈之势以至兴不当兴之兵行不必行之赏启衅召
祸往往有之未必不昉于此孔子修春秋斟酌王法损
益时宜以明尊卑大分以正君臣大伦于城濮略文公
胜楚之功于践土削襄王劳晋之实于是名实不至于
俱丧礼制由之而永存其为天下万世虑岂浅浅哉伏
卷十 第 37b 页 WYG1251-0102b.png
惟圣明留意
  通鉴纲目讲章
   刘备以庞统为治中从事
这是通鉴纲目纪汉先主能用贤才的事庞统字士元
是襄阳人治中是刺史以下官初先主至襄阳访求贤
士于司马徽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先主问是
谁徽对说诸葛亮为伏龙庞士元为凤雏先主既领荆
州牧乃以庞统守耒阳县令统在县不治事遂罢其官
卷十 第 38a 页 WYG1251-0102c.png
吴将鲁肃闻之作书遗先主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使处
以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
是先主召与谈论大加器重遂拜统为治中亲待亚于
诸葛亮时法正阴劝先主取益州先主疑虑未决庞统
劝先主说今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
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此地以为资
则大业可成先主初未然其言统又说乱离之时固非
一道所能定且兼弱攻昧古人所贵今日不取终为他
卷十 第 38b 页 WYG1251-0102d.png
人之利先主遂从其计乃留诸葛亮关云长守荆州自
将步卒数万而西遂取益州凡刘璋所用及姻亲之人
皆处以显任尽其才能故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益州之
民由是大和先主寻即大位以成天下三分之势者皆
由庞统之一言宋儒朱熹修通鉴纲目特书其事以见
先主之能用才而庞统果能不负所用也臣谨论之人
臣才能各有不同要在知之明用之当则人无弃材而
官无废事唐虞之时三德而为大夫六德而为诸侯故
卷十 第 39a 页 WYG1251-0103a.png
当时有九德咸事之效成周之世选士用为乡遂之吏
进士命为朝廷之官故得人有济济之盛降及后世便
如汉高帝之用三杰其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亦
彷佛乎帝王用人之意矣先主当间关用人之际咨询
访察不拘一途及得其人乃能随材器而使之诸葛亮
以伊吕之俦而为相庞统以谋议之才而为治中从事
其卒成大业以绍汉祚四十年之久不亦宜哉仰惟皇
上以至圣之德居大宝之位稽前古用人之典而立贤
卷十 第 39b 页 WYG1251-0103b.png
无方遵祖宗黜陟之公而用才有制是以人才效用天
下治平大业鸿休真足以垂万代而无替矣臣民何幸
躬逢其盛
 
 
 
 
 青溪漫稿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