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286b 页
卷二 第 292c 页

《禅法要解》卷下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等
于长安逍遥园译

若行者欲求虚空定,当作是念:「色是种种
众苦具,如鞭杖割截杀害饥寒老病苦等,皆
由色故。」思惟如是则舍离色得虚空处。

问曰:

行者今以色为身,云何便得舍离?

答曰:
诸烦
恼是色因缘,又能系色,是烦恼灭故则名离
色。复次习行破色虚空观法则得离色。复次
如佛所说,比丘观第四禅五阴,如病如痈如
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如此等观则离第四
禅五阴,以馀阴随色故但言离色。所以者
何?色究竟尽故。复次行者观色,分分破裂则
无有色,如身有分,头足肩臂等各各异分则
无有身;如头眼耳鼻舌口须发骨肉等分
分令异,则无有头;如眼者四大四尘身根眼
根十事和合白黑等,肉团名为眼,各各分别
则无有眼,地等诸分各亦如是。

问曰:
眼根四
大所造,不可定色,云何分别?

答曰:
四大及
四大造净色和合故名为眼,若除是色则无
有眼。又此净色虽不可见,以有对故有分,有
分故无眼。复次能见色者,是名为眼;若除四
大及四大造色则无眼。若无眼能见色者,耳
卷二 第 293a 页 T15-0293.png
亦应为眼。若眼是色法,一切色法有处有分
故,应可分别,若可分别则为多眼。若言四大
所造众微尘为眼者,不应一眼;若都非眼亦
无一眼。若言微尘为眼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微尘有色则有十方,不名为微尘;若非色
者则不名为眼。复次微尘体定有四分:色、香、
味、触,是眼非四事。何以故?眼是内入摄,四
为外入摄,以是故不得以诸微尘为眼。如佛
说众事和合见色假名为眼,无有定实;耳鼻
舌皮肉骨等亦如是破。是为破内身相。外色
宫殿财物妻子等,亦皆如是分别破。如佛告
罗陀:「从今日当破散色、坏裂色,令无有色。」能
如是分别,是名离色。复次如佛说,若比丘欲
离色,度一切色相,灭一切对相,不念一切异
相,入无量虚空处。度一切色相者,是可见色;
灭一切对相者,是有对不可见色;不念一切
异相者,不可见无对色。复次度一切色相者,
青黄赤白红紫等种种色相;灭有对者,声香
味触等;不念一切异相者,大小长短方圆远
近等。如是离一切色相,得入虚空处。
复次行
者系心身内虚空,所谓口鼻咽喉、眼耳胸腹
等,既知色为众恼,空为无患,是故心乐虚空,
若心在色摄令在空,心转柔软,令身中虚空
渐渐广大,自见色身如藕根孔,习之转利,见
身尽空无复有色。外色亦尔。内外虚空同为
一空,是时心缘虚空无量无边,便离色想安
隐快乐,如鸟在瓶瓶破得出,翱翔虚空无所
触碍,是名初无色定。
行者如虚空中受想行
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更求
卷二 第 293b 页 T15-0293.png
妙定则离空缘。所以者何?知是心所想虚空
欺诳虚妄,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既知其患,是
虚空从识而有,谓识为真。但观于识舍于空
缘,习于识观时,渐见识相相续而生,如流
水灯焰,未来现在过去识,识相续无边无量。

问曰:
何以故佛说识处无边无量?

答曰:
识能
远缘故无边,无边法缘故无边。复次先缘虚
空无边,若破无边虚空,识应无边,行者心柔
软故能令识大乃至无边,是名无边识处。


曰:
是识处具有四阴,何以故但说识处?


曰:
一切内法识为其主,诸心数法皆随属
识,若说识者则说馀事。复次欲界中色阴为
主,色界中受阴为主,虚空处、识处识阴为主,
无所有处想阴为主,非想非非想处行阴为
主。复次三法:身、心、心数法。欲界、色界以身为
主,心随身故,若无身已心力独用。心有二分:
一分缘空、一分自缘,是故应有二处:空处、识
处。但初破色故虚空受名,破虚空故独识为
名。心数法亦有二分:一分想、一分行,是故
亦应有二处:想无所有处、行非想非非想处。
复次缘识故得离虚空处,以是故虽有馀阴,
但识受名。

行者得识处已,更求妙定,观识为患,如上说。
复次观识如幻虚诳属诸因缘而不自在,有缘
则生、无缘则灭,识不住情亦不住缘亦不住
中间,非有住处非无住处,识相如是。世尊说
言:「识如幻也。」行者如是思惟已,得离识处。复
次行者作是念,如五欲虚诳,色亦如是;如色
虚诳,虚空亦尔;虚空虚诳,识相亦尔。是皆虚
卷二 第 293c 页 T15-0293.png
诳,而众生惑著即谓诸法,空无所有是安隐
处,作是念已即入无所有处。

问曰:
虚空处、无
所有处,有何差别?
答曰:
前者心想虚空为缘,
此中心想无所有为缘,是为差别。行者入无
所有处已,利根者觉是中犹有受想行识厌
患,如先说;钝根者则不能觉。复次离无所有
处因缘有三见:有见、无见、非有见非无见。有
见,从欲界乃至识处;无见,即是无所有处;非
有非无见,非想非非想处。是无见应当舍离。
何以故?非想非非想虽细尚应舍离,何况
无所有处,作是念已离无所有处。

问曰:

佛法中亦有空无所有,若是为实,云何言邪
见应当舍离?

答曰:
佛法中为用破著故,说不
以为实;无所有处谓为是实,邪见爱著故。是
中众生受定果报已,随业因缘复受诸报,以
是故应舍。名虽相似,其实各异。复次行者作
是念:「一切想地皆粗可患,如病如痈如疮如
箭,无想地则是痴处,今寂灭微妙第一处,所
谓非想非无想处。」如是观已,则离无所有处
想地,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

问曰:
是中为有
想为无想?

答曰:
是中有想。

问曰:
若有想者,
何以但下七地名为想定耶?

答曰:
此地中想
微细不利,想用不了故不名为想。行者心谓
是处非有想非无想,是故佛随其本名,说是
名非有想非无想处。钝根者不觉是中有四
阴,便谓涅槃安隐之处,生增上慢,寿八万劫
已还堕诸趣。是中四阴虽微深妙,利根者则
能觉知,觉知已患厌作是念:「此亦和合作法,
因缘生法虚诳不实,如病如痈如疮如箭,无
卷二 第 294a 页 T15-0294.png
常苦空无我,亦是后生因缘,应当舍离,以其
患故当学四谛。」

问曰:
舍馀地时,何以不言学
四谛?

答曰:
前以说如病如痈如疮如箭,无常
苦空无我,便为略说四谛,但未广说。复次
馀地无遮无难,凡夫有漏道亦能过故。而此
世间之顶,唯有圣人学无漏道乃能得过。譬
如绳系鸟脚,初虽得去绳尽摄还。凡夫人亦
如是,虽过馀地,魔王不以为惊;若过有顶之
地,魔王大惊如绳断鸟去。以是故,离馀地时
不说四谛。有顶地是三界之要门,欲出要门
当学四谛。

问曰:
云何为四谛?

答曰:
苦谛、集谛、
灭谛、道谛。苦有二种:一者身苦,二者心苦。集
亦二种:一者使,二者恼缠。灭亦二种:一者有
馀涅槃,二者无馀涅槃。道亦二种:一者定,二
者慧。复次苦谛有二种:一者苦谛,二者苦圣
谛。苦谛者恼相故,所谓五受阴名为苦谛。苦
圣谛者,以知见故修道,是名苦圣谛。集谛有
二种。一者集谛,二者集圣谛。集谛者出生相,
所谓爱等谛烦恼名为集谛。集圣谛者,以断
故修道,是为集圣谛。灭谛有二种:一者灭谛,
二者灭圣谛。灭谛者寂灭相,所谓四沙门果,
是名灭谛。灭圣谛者,以證故行道,是为灭圣
谛。道谛有二种:一者道谛,二者道圣谛。道谛
者出到相,所谓八正道,是名为道谛。道圣
谛者,以修故行道,是为道圣谛。
复次谛有
二种:总相、别相。总相苦者,五受阴;别相苦者,
广分别色阴受想行识阴。总相集者,能生后
身受;别相集者,广分别爱等诸烦恼及有漏
业五受阴因缘。总相灭者,能生后身爱尽;别
卷二 第 294b 页 T15-0294.png
相灭者,广分别八十九种尽。总相道者,八
圣道;别相道者,广分别从苦法忍乃至无学
道。若不通达四谛者,则轮转五道,往来生
死无休息时。以是因缘故,行者应念老病死
等一切苦恼皆由有身,譬如一切草木皆从
地出。如经中说,十方众生所以有身,皆为
受苦故生。譬如毒食,若好若丑皆为杀人;若
无身心者,死苦则无所寄。如恶风摧折大
树,若无树者则无所坏。如是略说身心受苦
之本,如虚空风之本,木是火之本,地是水
之本,身是苦之本。复次如地常是坚相,水
常为湿相,火常为热相,风常为动相,身心
常为苦相。所以者何?以有身故,则老病死饥
渴寒热风雨等苦常随逐之;以有心故,忧愁
怖畏瞋恼嫉妒等苦常随逐之。若知现在身
苦,过去苦亦尔,如现在过去身苦,未来亦尔。
譬如见今谷种生谷,比知过去未来亦皆如
是。又如现在火热相,比知过去未来火亦热。
如是若无身心,前则无苦、今亦无苦、后亦无
苦。当知三世苦痛皆从身心而有,是故应观
苦谛。如是心生厌患,是苦因缘,唯从爱等诸
烦恼生,非天非时非自然亦非无因缘,若离
烦恼则不有生。当知世间皆从爱等烦恼生,
如人造事皆欲以为先,以是故诸烦恼是苦
因缘。复次由爱水故受身,若无爱水则不受
身,如乾土不能著壁,以水和之则有所著。
复次因诸烦恼是故受身种种不同,如多欲
者受多欲形,多瞋恚者受多瞋恚形,多痴者
受多痴形,烦恼薄者受薄烦恼形,见今果报
卷二 第 294c 页 T15-0294.png
异故,知昔因缘各别,来世随烦恼受身差别
亦如是随〔业〕-【三】〔业〕-【宋】【元】【明】业受身。若不为瞋恚则不受毒蛇形,一切馀形亦如是业受身。若不为瞋恚则不受毒
蛇形,一切馀形亦如是。以是故当知爱等诸
烦恼一切苦因缘,苦因缘尽故则苦尽涅槃,
涅槃名离欲,断诸烦恼常不变异,是中无生
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常乐
不退。行者得涅槃灭度时都无所去,名为寂
灭。譬如然灯,膏尽则灭不至诸方,是名灭谛。

得涅槃方便道,定分有三种,慧分有二种,戒
分有三种,住是戒中修行定慧。所谓于四谛
中慧能决了,是名正见;随正见觉法发起,是
为正思惟。是名慧分二种。正定、正念、正精进,
是名定分三种。正语、正业、正命,是名戒分三
种。住净戒故,诸烦恼芽不令增长,势力衰
薄,如非时种芽不增长,诸烦恼力来,定分
能遮,如大山堰水,水不能破坏。譬如咒术
能禁毒蛇,虽复有毒不能害人,定分亦如是。
慧能拔诸烦恼根本,如夏水暴涨,岸上诸树
无不漂拔;行此三分八道真直正路,能灭苦
因,毕竟安隐常乐无为。
若方便初习其门则
有十事:一者心专正,种种外事来坏不能移
转,如四边风起山不倾动。二者质直,闻师说
法不见长短,心无增减随教无疑,譬如入稠
林采木直者易出曲者难出,如是三界稠林,
直者易出、曲者难出,佛法中唯直是用、曲者
遗弃。三者惭愧,是第一上服最妙庄严,惭
愧为钩制诸恶心,有惭有愧真为是人,若
无惭愧畜生无异。四者不放逸,一切善法之
根本,如世间放逸失诸利事,行者放逸失涅
卷二 第 295a 页 T15-0295.png
槃利,当知放逸如怨如贼,心常远离,当知不
放逸如君父师长,应遵承不舍。五者远离,因
此远离成不放逸,若近五欲诸情开发,先常
身离聚落,次心远离不念世事。六者少欲,资
生之物心不多求,多求故则堕众恼。七者知
足,有人虽复少欲,乐著好物则败道心,是故
智者趣足而已。八者心不系著,若弟子檀越
知识亲里,若问讯迎送多营多事,如是等者
毁败道故不应系著。九者不乐世乐,若歌舞
伎乐,良时好日选择吉凶,一切世事悉不喜
乐。十者忍辱,行者求道时,当忍十事:一蚊
虻侵害,二蛇蚖毒螫,三者毒兽,四者
骂詈诽谤,五者打掷加害,六者病痛,七饥,
八渴,九寒,十热,如是恼事,行者忍之莫令
有胜,常胜此事。
复次如人识知病相,知病因
缘,知除病药,得看病人,随意所须不久当
差。行者如是,知实苦相,知苦因缘,知苦尽
道,知得善师同学,如是不久得安隐寂灭。


曰:
以得非想非非想处入深禅定,唯有上地
结使微薄,心已柔软,不应种种因缘种种譬
喻观是四谛,似若不信?

答曰:
非但为有顶者
说,总为一切有顶之人,但观无色界四阴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箭入心,无常苦空
无我,皆是因缘虚诳作法,观涅槃上妙安
隐快乐,非为作法真实不虚,灭三毒三衰,身
心苦灭,常呵四阴及其因缘,则名苦谛集谛,
赞叹涅槃及涅槃道,是名尽谛道谛。
行者
得四禅、四无色定,心已柔软,若求五神通,
依第四禅则易得,若依初禅二禅三禅虽复
卷二 第 295b 页 T15-0295.png
可得,求之甚难得亦不固。所以者何?初禅
觉观乱定故,二禅喜多故,三禅乐多故,与定
相违,四如意分皆是定相,唯第四禅无苦无
乐无忧无喜,无出入息,诸圣所住快乐安隐,
是故行者当依第四禅修四如意分。所谓欲
定行法成就如意,精进定、心定、思惟定行法
成就如意,依是住者无事不得。

问曰:
云何欲
定行法成就如意?

答曰:
欲名欲于所求之事,
定名一心无有增减,行法名信念巧慧喜乐
等助成欲定,因欲为主,得定故名为欲定;精
进定、心定、思惟定亦如是。行者观欲莫令有
增有减,莫令内多摄、外多散,柔软平等调和
堪用,犹如弹琴调其缓急,随作何曲。精进、
心、思惟亦尔,如行者学飞,欲飞是名欲;摄诸
散心集助行法,是名精进心;能举身离身心
粗重睡掉等,心则轻便,以心轻故能举其身,
是名心;筹量欲精进心多少,能举身未能坏
内外诸色味,是名思惟。依四如意分,能具
足一切功德,何况五通!

问曰:
五神通何者先
生?

答曰:
随所乐者为先。

问曰:
若尔者,何以变
化神通在初?

答曰:
五神通多为众生。所以者
何?如慧解脱阿罗汉,既得阿罗汉作是念
言:「有众生多钝根者,不信道事轻慢佛法,我
得难事漏尽神通,如何不起神通教化众生
而令堕罪?又佛大悲利益众生,我为弟子,应
以神通助益众生。然诸众生多以现事而得
利益,神变感动贵贱大众无不倾伏,馀通无
有是者。」以是故变化神通在初。

问曰:
天身火
大多故身有光明,亦能升虚疾去;鬼神风大
卷二 第 295c 页 T15-0295.png
多故身则轻疾,无所触碍;龙身水多故心念
生水,亦能变动;人身地大多故轻动相少,云
何能飞?

答曰:
以人身地种轻动相少故,求学
神通,如天如神何用通为?如地虽重,以水力
故地则为动,如是心力故能举其身。譬如猕
猴从高坠落而不伤身,人堕则伤,以猕猴心
力轻疾强故无损;当知身通如是,心力强故。
又如人能浮,虽在深水而不沈没,心方便力
故能持其身;以是故当知,人身虽重,心力强
故身飞虚空。

问曰:
如是可信云何当学?

答曰:

若行者住于第四禅,依四如意分,一心摄念
观身处处虚空如藕根孔,取身轻疾相,习之
不已,身与心合,如铁与火合,灭身粗重相,但
有轻疾身;与欲、精进、思惟及助行法合,欲等
善行力故,身则随逐如火在铁轻软中用。又
复色界四大造色,在此身中与身和合,令身
轻便随意能去。如人服药,令心了了身则轻
便。譬如色界四大造色明净,在此身故眼则
明净。如人学跳,习之转工绝于馀人,如鸟子
学飞渐渐转远;身通如是,初得之时,或一丈
二丈,渐能远飞。是变化神通有四种:一者
身飞虚空如鸟飞行,二者远能令近,三者此
灭彼出,四者犹如意疾,弹指之顷有六十念,
一念中间能越无量阿僧祇恒河沙国土,随
念即至。用是神通身得自在,一身能为多身,
多身能为一身,大能为小、小能为大,重若须
弥、轻如鸿毛,如是等所作如意。
复次,菩萨得
是身通,一念之顷度恒河沙国土,然众生见
菩萨到彼,而菩萨不动于本处,于彼说法教
卷二 第 296a 页 T15-0296.png
化,此亦不废。或有天人著常颠倒,可以神通
度者,现烧三千大千国土,而众生见三千大
千国土焚烧破坏,而国土无损。有众生心生
憍慢,现作手执金刚杵,从金刚中出火,见者
怖畏归伏礼敬。有人乐著转轮圣王身,即现
转轮圣王而为说法,或现释提桓因、或现魔
王、或现声闻辟支佛、或现佛身,随所乐身而
为说法。菩萨或复在虚空中结加趺坐,从身
四边悉放种种光明而为说法。或时众生乐杂
色庄严,即为现三千大千国土七宝庄严幢
幡华盖百种伎乐,处中说法。或令三千大千
国土为一海水,青莲红华覆盖水上,于上说
法。或坐须弥山上,以梵音声说法,普闻诸国。
或时众生不见其形,但闻说法之声。或作乾
闼婆身,伎乐音声令其心悦,然后说法。或现
龙王雷电霹雳,而以说法。如是种种因缘方
便,而现神变开引众生。

问曰:
是神通变化诸
物,云何而不虚妄?

答曰:
行者先知诸法虚诳
如幻如化,譬如调泥随意所作,如福德之人
尚能夏有雪、冬生华、河不流,又如仙人瞋怒
令虎狼师子变为石身,何况神通定力而不
变物?复次一切物中各有气分,取其分相神
力广之,馀者隐没。如经说,有比丘神力心得
自在,见有大木欲令为地即皆是地。所以者
何?木有地分故。若水火风亦如是。若作金银
种种宝物,随意悉作。何以故?木有净分故。


曰:
物变如是,化无本末,其事云何?

答曰:
有言
虚空中四大所造微尘,化心力故令诸微尘
合成化人。譬如人死,或生天上或生地狱,罪
卷二 第 296b 页 T15-0296.png
福因缘故,和合微尘为化亦如是等是物
变化神通相。
若行者欲求天耳,亦以第四禅
为本,修四如意分,如上所说,调柔其心,属念
大众音声,取种种声相,所闻之声常当想念,
若心馀缘摄之令还,常当一心修念,即于耳
中得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色,是名修习天
耳。以是天耳,闻十方无量国土音声,所谓天
声、人声、龙声、阿修罗声、乾闼婆声、栴陀
罗声、摩睺勒声,及畜生、饿鬼之声,地狱苦
痛粗细大小音声等,皆悉听闻。菩萨定心转
深,乃闻十方诸佛音声,从佛闻法而不取相,
以法为真法为最上,而依深义不依于语。云
何深义?所谓知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邪见。
于义亦不得义,不可得中亦无得相,是依深
义不依语言。复次行者依了义经不依非了
义经。了义经者,若能依义,一切诸经皆是了
义,义毕竟空不可说相故。是以诸经皆是了
义。若不依义,是人于诸经皆不了义。所以者
何?以无深智,随逐音声故。是音声实相亦入
深义,俱不可说,是名分别了义经不非了义
经。复次行者依智而不依识。何以故?行者知
是识相,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无色无
对不可见,无知无识虚诳如幻。如是知识相,
识即为智,是故依智而不依识。行者虽复生
识,若识若智而不生著,知识如相,识即为智
相,以是智相为众生说。复次行者依法不依
人。何以故?若佛法中实有人者,无有清净得
解脱者,而一切法无我无人,但随俗故说有
人有我,以是故行者依法不依人。所谓法者
卷二 第 296c 页 T15-0296.png
诸法之性,法性者无生性,是无生性者毕竟
空,是毕竟空者不可说者是。何以故?以语说
法,法中无语、语中无法,语则是无语相,一切
语言非语言相,以是故经说,无示无说是名
佛法。行者以天耳闻诸佛法,若人若法不生
著见,若分别二相非为佛法,若无二相则是
佛法。行者依止天耳力故,闻甚深之法,以教
化众生,是名天耳神通。
若行者欲得他心智,
先自观心,取心生相、住相、灭相,亦知心垢相
净相、定相乱相等,复观心所缘垢净近远多
少等。自取内外心相已然,缘观众生色,取欲
相心、瞋相心、慢相心、悭相心、嫉相心、忧相
心、畏相心、语言音声种种所作相心等,作是
念:「佛如我心,生时住时灭时,彼亦如是。」自
知心所缘,他亦如是。我心有如是色相语言
所作相,他亦如是。常修学心相,如是习已得
他心通,是时但缘他心、心数法,如明眼者观
净水中鱼,有大小好丑悉皆见之;虽有水覆,
以水净故不以为碍。行者如是,知他心通力
故,众生虽身覆心而能见之,既得心通,或时
在大众说法,先知其心,知是众生以何深心、
行何法、何因缘、有何相、喜何事,知自心清净
故,知众生心亦可清净。如净镜中随所有色,
若长若短方圆粗细等,如本相现不增不减。
所以者何?镜清净故。镜虽不分别而显其相。
行者亦如是,自心清净故,诸法无一定相,常
清净故。众生心心数法皆悉知之,若众中多
淫欲者,即知其心,为说离淫欲法,恚痴亦如
是。何以故?心实相无染无瞋无痴。若众中求
卷二 第 297a 页 T15-0297.png
声闻乘者,亦知其心而为说法;虽为说法,知
法性亦无有小。求辟支佛道者,亦知其心而
为说法;虽为说法,知法性亦无有中。若求大
乘者,亦知其心而为说法;虽为说法,知法性
亦无有大。行者如是,等随众生心而为说法,
亦不分别心相;虽分别三乘说法,而不坏法
性;不坏法性故悉知一切众生心所行。虽自
用心知他心,于彼此心无逆无顺,亦知一切
众生心心相续如水流。如知心性,法性亦如
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而为说法,则不害
也,是名知他心智神通。

若行者欲知宿命,先自觉知今所经事、向所
经事,转至昨夜、昨日、前日,如是一月,从今岁
乃至孩童,譬如行道,到所至处思惟忆念所
经游处。如是习已,善修定力故,忆念生时、
处胎时,知某处死、此胎生,知是一世二世三
世乃至百世千万无量亿世。以宿命智,自知
己身及他恒河沙劫所经由事,悉皆念知。以
宿命事教化众生,作如是言:「我某处,如是姓
字、如是生、如是寿命、所经苦乐。」亦说彼所经
之事。行者以宿命力故,知是众生先世罪
福因缘,所谓种声闻因缘、辟支佛因缘、佛因
缘,随其因缘而为说法。复次行者宿命智力
故,自知从诸佛种善根不回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今当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行者亦知过去诸法灭时无所去,知未来世
诸法生时无所从来。虽知过去世无始,不生
无始见;虽观未来世众生灭入涅槃,亦不生
边见。行者念宿命时,增益诸善根,及灭无量
卷二 第 297b 页 T15-0297.png
世罪因缘。何以故?知一切法无新相、无故相。
得如是智慧已,观一切有为法及所经生死苦
乐,如梦中所见,以是故于生死中心不生厌,
于一切众生而起悲心,知一切法皆是作相,
作是念:「如我千万亿无量劫往来生死,皆为
虚妄非实;一切众生来往生死皆亦如是。若
无四大四阴者,是则为实,四大四阴亦毕竟
不生。」复次行者以宿命智忆念,曾为转轮圣
王,所受之乐无常磨灭,释提桓因乐亦无常
磨灭,有诸国土清净庄严,及诸菩萨诸佛上
妙之色,转于法轮皆悉无常,何况馀事?念
如是已心厌远离。行者依宿命智入无常空,
观一切诸法皆空无常,而众生颠倒故著。为
是众生故而生悲心,行是悲心,渐渐得成大
悲。得大悲已,十方诸佛念是菩萨、赞叹其德,
是名宿命神通。

若行者欲求天眼者,初取明光相,所谓灯火
明珠、日月星宿等。取是明相已,若昼日则闭
目,夜则无在念上明相如眼所见。常修习明
念,系心在明不令他念,若去摄还心得一处。
是时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色在此眼中,是
名天眼,以天四大造故,名为天眼,又诸贤圣
清净眼故,名为天眼。行者得是天眼已,诸山
树木、铁围、须弥及诸国土,都无障蔽、以无碍
眼,能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及庄严国土。
尔时行者能知一切佛为一佛,又见一佛为一
切佛,以法性不坏故。如见佛相,自见身相
亦如是。自身相净故,一切法相亦如是。如见
佛清净。弟子亦尔,无有二相。及十方无量国
卷二 第 297c 页 T15-0297.png
土众生,若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除无色者,生
死好丑皆悉见之,皆知十方六道众生业因
缘及果报:是众生以善业因缘故生天人中,
是众生以不善业因缘故生三恶道中。行者
于天眼中得智慧力故,虽见众生不生众生
想,一切法无众生想故;虽见业及果报相
续,亦入一切法无业无果报中。虽天眼见一
切色,以智慧力故亦不取色相,是色悉皆空
故。复次若障若不障、近远上下,无不悉见。行
者见色界诸天清净微形者,而彼不见,乃至
大天亦复不见,如是等种种神通义,如摩诃
衍神通义中广说。
《禅法要解》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