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286b 页
卷一 第 286b 页
No. 616
《禅法要解》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行者初来欲受法时,师问五众戒净已,若淫
欲多者,应教观不净。不净有二种:一者恶厌
不净、二者非恶厌不净。何以故?众生有六种
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仪、四者
著言声、五者著细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种欲
者令观恶厌不净,著人相者令观白骨人相,
又观死尸若坏若不坏,观不坏断二种欲:威
仪、言声,观已坏悉断六种欲。习不净有二种:
一者观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死尸一等无有异也。如是观己心生恶厌,取是相已,至
闲静处,若树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观不净,
处处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驰散还摄
缘中;二者虽不眼见,从师受法忆想分别,
卷一 第 286c 页 T15-0286.png
自观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发、毛、爪、齿、涕、
泪、涎、涶、汗、垢、肪、𦙽、皮膜、肌肉、筋、脉、髓、脑、心、肝、
脾、肾、肺、胃、肠、肚、胞、胆、痰、癊、生藏、脓、血、屎、尿、
诸虫,如是等种种不净聚,假名为身。自观如
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观。若心厌恶淫欲,心息
则已,若心不息当勤精进,呵责其心作是念
言:「老病死苦其为至近,命如电逝,人身难
得、善师难遇,佛法欲灭如晓时灯,有破定法
众患甚多,内诸烦恼、外有魔民,国土饥荒、内
外老病,死贼其力甚大坏习禅定,我身可畏,
于诸烦恼贼中未有微损,于禅定法中未有所
得,虽服法衣,内实空虚俗人无异,诸恶趣门
一切皆开,诸善法中未入正定,于诸恶法未
能必不为恶,我今云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
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贤圣所呵,不
净可恶九孔流出,而贪著此身,与畜生同死,
俱投黑闇甚所不应。」如是鞭心思惟自责,
还摄本处。又时亦复应令心悦,作是念言:「佛
是一切智人,直说道教易解易行,是我大师,
如是不应忧畏,如依大王无有怖畏;诸〔阿〕-【三】〔阿〕-【宋】【元】【明】阿
罗汉所作已办阿
罗汉所作已办,是我同伴,已能伏心如奴衷
主,心已调伏具种种果六通自在,我亦应自
伏其心求得此事,唯有此道无复异路。」如是
思惟已还观不净,复自欣欢作是念言:「初习
道时,诸烦恼风吹破我心,我欲得道,上妙
五欲尚不能坏,何况弊者?如长老摩诃目
揵连得阿罗汉道,本妇将从伎乐、盛自庄
严饰,欲坏目连。目连尔时说偈言:
「 「『汝身骨干立,
皮肉相缠裹,
泪、涎、涶、汗、垢、肪、𦙽、皮膜、肌肉、筋、脉、髓、脑、心、肝、
脾、肾、肺、胃、肠、肚、胞、胆、痰、癊、生藏、脓、血、屎、尿、
诸虫,如是等种种不净聚,假名为身。自观如
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观。若心厌恶淫欲,心息
则已,若心不息当勤精进,呵责其心作是念
言:「老病死苦其为至近,命如电逝,人身难
得、善师难遇,佛法欲灭如晓时灯,有破定法
众患甚多,内诸烦恼、外有魔民,国土饥荒、内
外老病,死贼其力甚大坏习禅定,我身可畏,
于诸烦恼贼中未有微损,于禅定法中未有所
得,虽服法衣,内实空虚俗人无异,诸恶趣门
一切皆开,诸善法中未入正定,于诸恶法未
能必不为恶,我今云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
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贤圣所呵,不
净可恶九孔流出,而贪著此身,与畜生同死,
俱投黑闇甚所不应。」如是鞭心思惟自责,
还摄本处。又时亦复应令心悦,作是念言:「佛
是一切智人,直说道教易解易行,是我大师,
如是不应忧畏,如依大王无有怖畏;诸〔阿〕-【三】〔阿〕-【宋】【元】【明】阿
罗汉所作已办阿
罗汉所作已办,是我同伴,已能伏心如奴衷
主,心已调伏具种种果六通自在,我亦应自
伏其心求得此事,唯有此道无复异路。」如是
思惟已还观不净,复自欣欢作是念言:「初习
道时,诸烦恼风吹破我心,我欲得道,上妙
五欲尚不能坏,何况弊者?如长老摩诃目
揵连得阿罗汉道,本妇将从伎乐、盛自庄
严饰,欲坏目连。目连尔时说偈言:
「 「『汝身骨干立,
皮肉相缠裹,
卷一 第 287a 页 T15-0287.png
不净内充满,
无一是好物,
韦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无所直,
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弃远,
如人舍厕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厌恶,
一切皆远离,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严饰,
华香以璎珞,
凡夫所贪爱,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净聚,
集诸秽恶物,
如庄严厕舍,
愚者以为好。
汝胁肋著脊,
如椽依栋住,
五藏在腹内,
不净如屎箧。
汝身如粪舍,
愚夫所保爱,
饰以珠璎珞,
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
终始不可著,
汝欲来娆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诸欲毒,
我今已灭尽,
五欲已远离,
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
一切无所著,
正使天欲来,
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决定坚固,住心本缘不畏众
欲。若利根者,一心精勤,远至七日心得定
住;中根者,乃至三七;钝根者,久久乃得。如
攒酪成酥,必可得也。若不任习行,是身虽
复久习种种方喻,空无所得,譬如攒水终不
成酥。
问曰:
何事不中?
答曰:
若犯禁戒不可忏
者,若邪见不舍、若断善根,及三覆障,所谓厚
利烦恼、五无间罪、三恶道报,如是等罪不应
无一是好物,
韦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无所直,
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弃远,
如人舍厕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厌恶,
一切皆远离,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严饰,
华香以璎珞,
凡夫所贪爱,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净聚,
集诸秽恶物,
如庄严厕舍,
愚者以为好。
汝胁肋著脊,
如椽依栋住,
五藏在腹内,
不净如屎箧。
汝身如粪舍,
愚夫所保爱,
饰以珠璎珞,
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
终始不可著,
汝欲来娆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诸欲毒,
我今已灭尽,
五欲已远离,
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
一切无所著,
正使天欲来,
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决定坚固,住心本缘不畏众
欲。若利根者,一心精勤,远至七日心得定
住;中根者,乃至三七;钝根者,久久乃得。如
攒酪成酥,必可得也。若不任习行,是身虽
复久习种种方喻,空无所得,譬如攒水终不
成酥。
问曰:
何事不中?
答曰:
若犯禁戒不可忏
者,若邪见不舍、若断善根,及三覆障,所谓厚
利烦恼、五无间罪、三恶道报,如是等罪不应
卷一 第 287b 页 T15-0287.png
习行。又摩诃衍中,菩萨利根,有实智慧福德
因缘,不同其事,若不任习行,当诵经修福起
塔供养,说法教化行十善道。
问曰:
云何当知
得一心相?
答曰:
心住相者身软轻乐,瞋恚愁
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乐未曾所
得胜于五欲,心净不浊故身有光明,如清净
镜光现于外,如明珠在净水中光明显照,行
者见是相己心安喜悦。譬如渴人掘地求水
已见湿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习行时如
掘乾土,久而不止得见湿相,自知不久当得
禅定。
一心信乐精勤摄心转入深定,作是念
已毁訾五欲,见求欲者甚为可恶,如人见狗
不得好食而啖臭粪,如是种种因缘呵欲
为过,心生怜悯受五欲者,自心有乐而
不知求,反更外求不净罪乐。行者常应精进,
昼夜集诸善法助成禅定,诸障禅法令心远
离。集诸善法者,观欲界无常、苦、空、无我,如
病、如疮、如痈、如箭入心,三毒炽然起诸斗诤、
嫉妒烟相甚为恶厌。如是观者,是名初习禅
法。若习法时,中间或有五盖覆心,即应除灭,
如黑云翳日风力破散。若淫欲盖起,心念五
欲即应思惟:「我今在道,自舍五欲,云何复念?
如人还食其吐,此是世间罪法,我今学道,
除剃须发被著法衣,尽其形寿,五欲情愿
永离永断,云何还复生著?甚非所宜。」即令除
灭,如贼毒蛇不令入室,以其为祸甚深重
故。复次五欲之法,众恶住处。无有反复,初时
尚可,久后欺诳受诸苦毒,嫉妒恚怒无恶不
作,如囊盛众刀以手抱触左右伤坏。复次设
因缘,不同其事,若不任习行,当诵经修福起
塔供养,说法教化行十善道。
问曰:
云何当知
得一心相?
答曰:
心住相者身软轻乐,瞋恚愁
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乐未曾所
得胜于五欲,心净不浊故身有光明,如清净
镜光现于外,如明珠在净水中光明显照,行
者见是相己心安喜悦。譬如渴人掘地求水
已见湿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习行时如
掘乾土,久而不止得见湿相,自知不久当得
禅定。
一心信乐精勤摄心转入深定,作是念
已毁訾五欲,见求欲者甚为可恶,如人见狗
不得好食而啖臭粪,如是种种因缘呵欲
为过,心生怜悯受五欲者,自心有乐而
不知求,反更外求不净罪乐。行者常应精进,
昼夜集诸善法助成禅定,诸障禅法令心远
离。集诸善法者,观欲界无常、苦、空、无我,如
病、如疮、如痈、如箭入心,三毒炽然起诸斗诤、
嫉妒烟相甚为恶厌。如是观者,是名初习禅
法。若习法时,中间或有五盖覆心,即应除灭,
如黑云翳日风力破散。若淫欲盖起,心念五
欲即应思惟:「我今在道,自舍五欲,云何复念?
如人还食其吐,此是世间罪法,我今学道,
除剃须发被著法衣,尽其形寿,五欲情愿
永离永断,云何还复生著?甚非所宜。」即令除
灭,如贼毒蛇不令入室,以其为祸甚深重
故。复次五欲之法,众恶住处。无有反复,初时
尚可,久后欺诳受诸苦毒,嫉妒恚怒无恶不
作,如囊盛众刀以手抱触左右伤坏。复次设
卷一 第 287c 页 T15-0287.png
得五欲犹不厌足,若无厌足则无有乐,如渴
饮浆,未及除渴不得有乐,犹如搔疥,其患未
差不可为乐。复次欲染其心不见好丑,不
畏今世后世罪报,以是之故除却淫欲。
已却
淫欲或生瞋恼,瞋恼心生即应除却。众生可
念:处胎已来无时不苦,众苦备具,云何更增
其恼?如人临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苦痛?
又复行道之人,应舍吾我爱慢等结,虽不障
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生念,何况瞋恚拔乐
根本。复次如水沸动不见面像,瞋恚心生不
识尊卑父母师长,乃至不受佛教。瞋为大病,
残害无道犹如罗刹,当以思惟慈心消灭瞋
恚。
淫欲瞋恚既止,若得禅定则为快乐;若未
得禅乐,情散愁愦心转沈重,瞪瞢不了,即
知睡眠害心之贼,尚破世利,何况道事?睡眠
法者与死无异,气息为别,如水衣覆水不睹
面像,睡眠覆心不见好丑,诸法之实亦复如
是。即时除却,应作是念:「诸烦恼贼皆欲危害,
何可安眠?如对贼阵,锋刃之间不应睡眠。
未离老病死患,未脱三恶道苦,于道法中乃
至暖法未有所得,不应睡眠。」作是念已,若睡
犹不止,即应起行冷水洗面,瞻视四方仰
观星宿,念于三事除灭睡眠不令覆心:一者
怖畏,当自思惟,死王大力常欲为害,念死甚
近如贼疾来无可恃怙,又如拔刀临项,睡则
斩首。二者欣慰,当作是念:「佛为大师,所有妙
法未曾有也,我以受学。」自幸欣庆,睡心即
灭。三者愁忧,当复念言:「后世展转受身经历,
苦痛毒害无边无量。」如是种种因缘呵睡眠
饮浆,未及除渴不得有乐,犹如搔疥,其患未
差不可为乐。复次欲染其心不见好丑,不
畏今世后世罪报,以是之故除却淫欲。
已却
淫欲或生瞋恼,瞋恼心生即应除却。众生可
念:处胎已来无时不苦,众苦备具,云何更增
其恼?如人临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苦痛?
又复行道之人,应舍吾我爱慢等结,虽不障
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生念,何况瞋恚拔乐
根本。复次如水沸动不见面像,瞋恚心生不
识尊卑父母师长,乃至不受佛教。瞋为大病,
残害无道犹如罗刹,当以思惟慈心消灭瞋
恚。
淫欲瞋恚既止,若得禅定则为快乐;若未
得禅乐,情散愁愦心转沈重,瞪瞢不了,即
知睡眠害心之贼,尚破世利,何况道事?睡眠
法者与死无异,气息为别,如水衣覆水不睹
面像,睡眠覆心不见好丑,诸法之实亦复如
是。即时除却,应作是念:「诸烦恼贼皆欲危害,
何可安眠?如对贼阵,锋刃之间不应睡眠。
未离老病死患,未脱三恶道苦,于道法中乃
至暖法未有所得,不应睡眠。」作是念已,若睡
犹不止,即应起行冷水洗面,瞻视四方仰
观星宿,念于三事除灭睡眠不令覆心:一者
怖畏,当自思惟,死王大力常欲为害,念死甚
近如贼疾来无可恃怙,又如拔刀临项,睡则
斩首。二者欣慰,当作是念:「佛为大师,所有妙
法未曾有也,我以受学。」自幸欣庆,睡心即
灭。三者愁忧,当复念言:「后世展转受身经历,
苦痛毒害无边无量。」如是种种因缘呵睡眠
卷一 第 288a 页 T15-0288.png
法,如是思惟睡眠则止。
若掉悔盖起,应作是
念:「世人欲除忧、求欢喜故而生掉戏,今我苦
行坐禅求道,云何自恣放心掉戏?甚所不应。
佛法所重摄心为本,不应轻躁纵心自放。如
水波动不见面像,掉戏动心不见好丑。」悔如
禅度中说。
问曰:
贪欲恚疑各别为盖,何故
睡眠、掉悔二合为盖?
答曰:
睡虽烦恼,势力
微薄,眠不助成则不覆心,掉戏无悔不能成
盖,以是故二合为盖。譬如以绳系物,单则无
力,合而能系。复次睡眠心法因睡心重,以心
重故身亦俱重,因睡微覆眠覆转增遮坏道
法,是故二合为盖。眠既觉已心不专一,驰
念五欲行诸烦恼,是名为掉。譬如猕猴得出
羁闭,自恣跳踯戏诸林木。掉亦如是,已念五
欲行诸结使,身口意失而生忧悔,作是念言: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是故掉悔相因二
合为盖。
问曰:
作恶能悔,不应为盖?
答曰:
如犯
戒自悔,从今以往不复更作,如是非盖。若心
作罪常念不息,忧恼乱心故名为盖。如是种
种因缘,呵掉悔盖。系心缘中。若心生疑即应
令灭。所以者何?疑之为法非如爱慢,今世不
生欢心,后世令堕地狱,有疑遮诸善法,如
岐路犹豫不知那进,便自止息。行者如是,本
所习法疑不复进,即知疑患遮覆正道,当疾
除却。复作是念:「佛为一切智人,分别诸法,是
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善是不善、是利是害,
了了分明,今但受行不应生疑,当随教法不
应拒违。复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如实如
法;我无是智,云何自心筹量诸法?如人手执
若掉悔盖起,应作是
念:「世人欲除忧、求欢喜故而生掉戏,今我苦
行坐禅求道,云何自恣放心掉戏?甚所不应。
佛法所重摄心为本,不应轻躁纵心自放。如
水波动不见面像,掉戏动心不见好丑。」悔如
禅度中说。
问曰:
贪欲恚疑各别为盖,何故
睡眠、掉悔二合为盖?
答曰:
睡虽烦恼,势力
微薄,眠不助成则不覆心,掉戏无悔不能成
盖,以是故二合为盖。譬如以绳系物,单则无
力,合而能系。复次睡眠心法因睡心重,以心
重故身亦俱重,因睡微覆眠覆转增遮坏道
法,是故二合为盖。眠既觉已心不专一,驰
念五欲行诸烦恼,是名为掉。譬如猕猴得出
羁闭,自恣跳踯戏诸林木。掉亦如是,已念五
欲行诸结使,身口意失而生忧悔,作是念言: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是故掉悔相因二
合为盖。
问曰:
作恶能悔,不应为盖?
答曰:
如犯
戒自悔,从今以往不复更作,如是非盖。若心
作罪常念不息,忧恼乱心故名为盖。如是种
种因缘,呵掉悔盖。系心缘中。若心生疑即应
令灭。所以者何?疑之为法非如爱慢,今世不
生欢心,后世令堕地狱,有疑遮诸善法,如
岐路犹豫不知那进,便自止息。行者如是,本
所习法疑不复进,即知疑患遮覆正道,当疾
除却。复作是念:「佛为一切智人,分别诸法,是
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善是不善、是利是害,
了了分明,今但受行不应生疑,当随教法不
应拒违。复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如实如
法;我无是智,云何自心筹量诸法?如人手执
卷一 第 288b 页 T15-0288.png
利器,乃可与贼相禦,若无所执而对强敌反
以为害;我今未得修定智慧,云何欲筹量诸
法实相?是不应然。复次外道非佛弟子故应
生疑,我是弟子云何于佛而复生疑?佛常毁
訾疑患,是覆是盖、是遮是碍、自诳之法。如
人既知刺客即应除避;疑亦如是,诳惑行
者,欲与疑慧而碍实智。譬如病疥搔之转
多身坏增剧,良医授药疥痒自止;行者如是,
种种诸法而生疑想,随事欲解疑心转多,是
以佛教直令断疑,疑生即灭。」如是种种呵
疑,当疾除却。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盖集诸
善法,深入一心,断欲界烦恼得初禅定,如佛
经说,行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
乐入初禅。
问曰:
得初禅相云何?
答曰:
如先
以正念呵止五欲,未得到地,身心快乐柔和
轻软,身有光明。得初禅相转复增胜,色界四
大遍满身故柔和轻软,离欲恶不善一心定
故能令快乐,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者
见妙光明照身内外。行者如是心意转异,瞋
处不瞋、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信敬
惭愧转多增倍,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著,但
以诸善功德为贵、馀者为贱,于天五欲尚不
系心,何况世间不净五欲?得初禅人有如是
等相。复次得初禅时心大惊喜,譬如贫者卒
得宝藏,心大欢喜作是念言:「初夜中夜后夜,
精勤苦行习初禅道,今得果报如实不虚,妙
乐如是。而诸众生狂惑顽愚,没于五欲不净
非乐,甚可怜悯。」初禅快乐内外遍身,如水
渍乾土内外沾洽,欲界身分受乐不能普
以为害;我今未得修定智慧,云何欲筹量诸
法实相?是不应然。复次外道非佛弟子故应
生疑,我是弟子云何于佛而复生疑?佛常毁
訾疑患,是覆是盖、是遮是碍、自诳之法。如
人既知刺客即应除避;疑亦如是,诳惑行
者,欲与疑慧而碍实智。譬如病疥搔之转
多身坏增剧,良医授药疥痒自止;行者如是,
种种诸法而生疑想,随事欲解疑心转多,是
以佛教直令断疑,疑生即灭。」如是种种呵
疑,当疾除却。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盖集诸
善法,深入一心,断欲界烦恼得初禅定,如佛
经说,行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
乐入初禅。
问曰:
得初禅相云何?
答曰:
如先
以正念呵止五欲,未得到地,身心快乐柔和
轻软,身有光明。得初禅相转复增胜,色界四
大遍满身故柔和轻软,离欲恶不善一心定
故能令快乐,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者
见妙光明照身内外。行者如是心意转异,瞋
处不瞋、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信敬
惭愧转多增倍,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著,但
以诸善功德为贵、馀者为贱,于天五欲尚不
系心,何况世间不净五欲?得初禅人有如是
等相。复次得初禅时心大惊喜,譬如贫者卒
得宝藏,心大欢喜作是念言:「初夜中夜后夜,
精勤苦行习初禅道,今得果报如实不虚,妙
乐如是。而诸众生狂惑顽愚,没于五欲不净
非乐,甚可怜悯。」初禅快乐内外遍身,如水
渍乾土内外沾洽,欲界身分受乐不能普
卷一 第 288c 页 T15-0288.png
遍,欲界淫恚诸火热身,入初禅池凉乐第一
除诸热恼,如大热极入清凉池。
既得初禅,念
本所习修行道门,或有异缘,所谓念佛三昧,
或念不净、慈心观等。所以者何?是行思力令
得禅定转复深入,本观倍增清净明了。行者
得初禅已进求二禅,若有漏道,于二禅边地
厌患觉观,如欲界五欲五盖令心散乱,初禅
觉观恼乱定心亦复如是;若无漏道,离初禅
欲,即用无漏初禅呵责觉观。
问曰:
如初禅结
使亦能乱心,何故但说觉观?
答曰:
初禅结使名为觉观。所以者何?因善觉观而生爱著,
是故结使亦名觉观,始得初禅未有馀著。
复次本未曾得觉观大喜,以大喜故坏败定
心,以破定故先应除舍。复次欲入甚深二禅
定故除却觉观,为大利故而舍小利,如舍欲
界小乐而得大乐。
问曰:
但说觉观应灭,不
说初禅烦恼耶?
答曰:
觉观即是初禅善觉观也。初禅爱等亦名觉观,以恶觉观障二禅道,
是故宜灭。以善觉观能留行者令心乐住,是
故皆应当灭。寻复思惟,知恶觉观是为真贼,
善觉观者虽似亲善亦复是贼,夺我大利故,
当进求灭二觉观,觉观恼乱如人疲极安眠
众音恼乱,是故行者灭此觉观已求二禅,
譬如风土能浊清水不见面像,欲界五欲浊
心如土浊水,觉观乱心如风动水,以觉观灭
故内得清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
问曰:
云何是二禅相?
答曰:
经中说言,灭诸觉
观,若善若无记,以无觉观动故内心清净,如
水澄静无有风波,星月诸山悉皆照见,如是
除诸热恼,如大热极入清凉池。
既得初禅,念
本所习修行道门,或有异缘,所谓念佛三昧,
或念不净、慈心观等。所以者何?是行思力令
得禅定转复深入,本观倍增清净明了。行者
得初禅已进求二禅,若有漏道,于二禅边地
厌患觉观,如欲界五欲五盖令心散乱,初禅
觉观恼乱定心亦复如是;若无漏道,离初禅
欲,即用无漏初禅呵责觉观。
问曰:
如初禅结
使亦能乱心,何故但说觉观?
答曰:
初禅结使名为觉观。所以者何?因善觉观而生爱著,
是故结使亦名觉观,始得初禅未有馀著。
复次本未曾得觉观大喜,以大喜故坏败定
心,以破定故先应除舍。复次欲入甚深二禅
定故除却觉观,为大利故而舍小利,如舍欲
界小乐而得大乐。
问曰:
但说觉观应灭,不
说初禅烦恼耶?
答曰:
觉观即是初禅善觉观也。初禅爱等亦名觉观,以恶觉观障二禅道,
是故宜灭。以善觉观能留行者令心乐住,是
故皆应当灭。寻复思惟,知恶觉观是为真贼,
善觉观者虽似亲善亦复是贼,夺我大利故,
当进求灭二觉观,觉观恼乱如人疲极安眠
众音恼乱,是故行者灭此觉观已求二禅,
譬如风土能浊清水不见面像,欲界五欲浊
心如土浊水,觉观乱心如风动水,以觉观灭
故内得清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
问曰:
云何是二禅相?
答曰:
经中说言,灭诸觉
观,若善若无记,以无觉观动故内心清净,如
水澄静无有风波,星月诸山悉皆照见,如是
卷一 第 289a 页 T15-0289.png
内心清净故,名贤圣默然。三禅、四禅虽皆默
然,以二禅初得,为名有觉观语言因缘,因缘
初灭故得名默然。定生喜乐妙胜初禅,初禅
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初禅定生。
问曰:
二禅亦离初禅结使,何以不言离生?
答曰:
虽
复离结,但依定力多故,以定为名。复次言
离欲者则离欲界,言离初禅未离色界,是故
不名离生,如是等是二禅相。行者既得二禅,
更求深定,二禅定有烦恼覆心,所谓爱、慢、邪
见、疑等坏破定心,是二禅贼遮三禅门,是故
当求断灭此患以求三禅。
问曰:
若尔者,佛何
以故说离喜行舍得入三禅?
答曰:
得二禅
大喜,喜心过差心变著喜生诸结使,以是故
喜为烦恼之本。又复诸结使无有利益不应生
著,喜是悦乐甚为利益滞著难舍,以是故
佛说舍喜得入三禅。
问曰:
五欲不净罪,喜
则应当舍,是喜净妙众生所乐,云何言舍?
答
曰:
先已答生著因缘则是罪门。复次若不舍
喜,则不能得上妙功德,以是故舍小得大,有
何过也?行者进求三禅,观喜知患忧苦因缘
所可喜乐,无常事变则生忧苦。复次喜为粗
乐,今欲舍粗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
求异定乐。云何三禅相灭喜?舍此妙喜心不
悔念,知喜为害,譬如人知妇是罗刹,则能舍
离心不悔念,喜为狂惑粗法非妙,第三禅身
受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圣所经由,能受能
舍无喜之乐,以念巧慧身,则遍〔受〕-【三】〔受〕-【宋】【元】【明】受受入于三
禅。
问曰:
此说一心念慧,初禅二禅何以
不说?
答曰:
第三禅者,身遍受乐心行舍法,不
然,以二禅初得,为名有觉观语言因缘,因缘
初灭故得名默然。定生喜乐妙胜初禅,初禅
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初禅定生。
问曰:
二禅亦离初禅结使,何以不言离生?
答曰:
虽
复离结,但依定力多故,以定为名。复次言
离欲者则离欲界,言离初禅未离色界,是故
不名离生,如是等是二禅相。行者既得二禅,
更求深定,二禅定有烦恼覆心,所谓爱、慢、邪
见、疑等坏破定心,是二禅贼遮三禅门,是故
当求断灭此患以求三禅。
问曰:
若尔者,佛何
以故说离喜行舍得入三禅?
答曰:
得二禅
大喜,喜心过差心变著喜生诸结使,以是故
喜为烦恼之本。又复诸结使无有利益不应生
著,喜是悦乐甚为利益滞著难舍,以是故
佛说舍喜得入三禅。
问曰:
五欲不净罪,喜
则应当舍,是喜净妙众生所乐,云何言舍?
答
曰:
先已答生著因缘则是罪门。复次若不舍
喜,则不能得上妙功德,以是故舍小得大,有
何过也?行者进求三禅,观喜知患忧苦因缘
所可喜乐,无常事变则生忧苦。复次喜为粗
乐,今欲舍粗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
求异定乐。云何三禅相灭喜?舍此妙喜心不
悔念,知喜为害,譬如人知妇是罗刹,则能舍
离心不悔念,喜为狂惑粗法非妙,第三禅身
受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圣所经由,能受能
舍无喜之乐,以念巧慧身,则遍〔受〕-【三】〔受〕-【宋】【元】【明】受受入于三
禅。
问曰:
此说一心念慧,初禅二禅何以
不说?
答曰:
第三禅者,身遍受乐心行舍法,不
卷一 第 289b 页 T15-0289.png
令心著分别好丑,故言一心念慧。复
次三禅中有三过:一者心转细没、二者心大
发动、三者心生迷闷。行者常应一心念此三
过,若心没时,以精进智慧力还令心起,若大
发动则应摄止,若心迷闷应念佛妙法还令
心喜,常当守护治此三心,是名一心行乐
者入第三禅。
问曰:
如经,第三禅中二时说
乐,何等为二乐?
答曰:
前说受乐,后说快乐。
问曰:
有三种乐:受乐、快乐、无恼乐。以何乐故
三禅名为第一之乐?
答曰:
三乐上妙皆胜下
地,但以受乐第一,说名乐地,究竟尽故;馀二
乐者上地犹有,此中不以为名。
问曰:
喜乐无
喜乐,有何差别?
答曰:
乐受有二种:一者喜
根、二者乐根。喜根喜乐,初禅二禅所摄;乐根
无喜乐,三禅所摄。复次欲界初禅乐受,粗者
名乐根,细者名为喜根;二禅、三禅乐受,粗
者为喜根,细者为乐根。譬如热极,得清冷水
持洗手面,是名为喜;入大凉池举身沐浴,是
名受乐。行者如是,初禅觉观故乐不遍身,
二禅大喜惊故不能遍身,三禅无障碍故乐
遍其身,是名差别。复次乐受有四种:欲界六
识相应乐,名为喜根亦名乐根;初禅四识相
应乐,名为乐根亦名喜根;二禅意识相应乐
受名为喜根;三禅离喜故,意识相应乐受,
名为乐根。行者既得三禅,知上三乐,一心守
护常恐畏忘失,则为是恼;是故乐复为患,
当求离乐。譬如人求富贵之乐,求时既苦,得
时无厌则复为苦,得已守护亦复为苦。有人
以求乐为苦故舍,或有得乐无厌觉苦故舍,
次三禅中有三过:一者心转细没、二者心大
发动、三者心生迷闷。行者常应一心念此三
过,若心没时,以精进智慧力还令心起,若大
发动则应摄止,若心迷闷应念佛妙法还令
心喜,常当守护治此三心,是名一心行乐
者入第三禅。
问曰:
如经,第三禅中二时说
乐,何等为二乐?
答曰:
前说受乐,后说快乐。
问曰:
有三种乐:受乐、快乐、无恼乐。以何乐故
三禅名为第一之乐?
答曰:
三乐上妙皆胜下
地,但以受乐第一,说名乐地,究竟尽故;馀二
乐者上地犹有,此中不以为名。
问曰:
喜乐无
喜乐,有何差别?
答曰:
乐受有二种:一者喜
根、二者乐根。喜根喜乐,初禅二禅所摄;乐根
无喜乐,三禅所摄。复次欲界初禅乐受,粗者
名乐根,细者名为喜根;二禅、三禅乐受,粗
者为喜根,细者为乐根。譬如热极,得清冷水
持洗手面,是名为喜;入大凉池举身沐浴,是
名受乐。行者如是,初禅觉观故乐不遍身,
二禅大喜惊故不能遍身,三禅无障碍故乐
遍其身,是名差别。复次乐受有四种:欲界六
识相应乐,名为喜根亦名乐根;初禅四识相
应乐,名为乐根亦名喜根;二禅意识相应乐
受名为喜根;三禅离喜故,意识相应乐受,
名为乐根。行者既得三禅,知上三乐,一心守
护常恐畏忘失,则为是恼;是故乐复为患,
当求离乐。譬如人求富贵之乐,求时既苦,得
时无厌则复为苦,得已守护亦复为苦。有人
以求乐为苦故舍,或有得乐无厌觉苦故舍,
卷一 第 289c 页 T15-0289.png
或有既得守护为苦故舍。行者患乐亦如是,
求初禅乐,以觉观恼乱故舍,二禅大喜动故
舍,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故舍,以是故,当舍此
乐求于四禅安隐之地。
问曰:
行者依禅定乐
舍于欲乐,今依何等而舍禅乐?若舍禅乐得
何利益?
答曰:
行者依于涅槃乐能舍禅乐,
得三利故,所谓罗汉、辟支佛、佛道,是故舍
禅定乐,行于四禅安隐快乐,以三乘道随意
而入涅槃。
问曰:
云何知是第四禅相?
答曰:
如
佛说四禅相,若比丘断乐断苦先灭忧喜,不
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问曰:
断三禅乐
应尔,离欲时已断苦,今何故复言断苦?
答
曰:
有人言,断有二种:一别相断、二总相断,
如须陀洹,以道比智总断一切见谛结使。是
事不然。何以故?佛说断苦断乐先灭忧喜,
若欲界苦,应说先断苦忧喜,而不说者,以是
故知非欲界苦;以三禅乐无常相故则能生
苦,是故说断苦。又如佛说,乐受时当观是苦,
于三禅乐生时,住时为乐灭时为苦,以是故
言断乐断苦。先灭忧喜者,欲界中忧,初二禅
喜者。
问曰:
欲界中有苦有忧,离欲时灭,何
以但说断忧,不说断苦?
答曰:
离欲时虽断二
事,忧根不复成就,苦根成就,以成就故不得
言灭。
问曰:
若三禅中乐,生住时乐、灭时为苦,
今说初禅二禅中喜,何独不尔?
答曰:
佛经所
说,离三禅时,断乐断苦无灭忧喜,初禅二
禅不作是说。
问曰:
佛何因缘不作是说?
答曰:
三禅中乐,于三界中受乐最妙,心所著处,以
其著故无常生苦,以喜粗故不能遍身,虽复
求初禅乐,以觉观恼乱故舍,二禅大喜动故
舍,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故舍,以是故,当舍此
乐求于四禅安隐之地。
问曰:
行者依禅定乐
舍于欲乐,今依何等而舍禅乐?若舍禅乐得
何利益?
答曰:
行者依于涅槃乐能舍禅乐,
得三利故,所谓罗汉、辟支佛、佛道,是故舍
禅定乐,行于四禅安隐快乐,以三乘道随意
而入涅槃。
问曰:
云何知是第四禅相?
答曰:
如
佛说四禅相,若比丘断乐断苦先灭忧喜,不
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问曰:
断三禅乐
应尔,离欲时已断苦,今何故复言断苦?
答
曰:
有人言,断有二种:一别相断、二总相断,
如须陀洹,以道比智总断一切见谛结使。是
事不然。何以故?佛说断苦断乐先灭忧喜,
若欲界苦,应说先断苦忧喜,而不说者,以是
故知非欲界苦;以三禅乐无常相故则能生
苦,是故说断苦。又如佛说,乐受时当观是苦,
于三禅乐生时,住时为乐灭时为苦,以是故
言断乐断苦。先灭忧喜者,欲界中忧,初二禅
喜者。
问曰:
欲界中有苦有忧,离欲时灭,何
以但说断忧,不说断苦?
答曰:
离欲时虽断二
事,忧根不复成就,苦根成就,以成就故不得
言灭。
问曰:
若三禅中乐,生住时乐、灭时为苦,
今说初禅二禅中喜,何独不尔?
答曰:
佛经所
说,离三禅时,断乐断苦无灭忧喜,初禅二
禅不作是说。
问曰:
佛何因缘不作是说?
答曰:
三禅中乐,于三界中受乐最妙,心所著处,以
其著故无常生苦,以喜粗故不能遍身,虽复
卷一 第 290a 页 T15-0290.png
有失不大生忧,以是故佛经不说也。不苦不
乐者,第四禅中虽有不苦不乐受,舍者舍三
禅乐,行不苦不乐受不忆不悔。念清净者,以
灭忧喜苦乐四事故念清净。
问曰:
上三禅中
不说清净,此中何以独说?
答曰:
初禅觉观乱
故,念不清净,譬如露地风中然灯,虽有脂炷,
以风吹故明不得照;二禅中虽一识摄,以喜
大发故定心散乱,是故不名念清净;三禅中
著乐心多,乱此禅定故不说念清净;四禅中
都无此事故言念清净。复次下地虽有定心,
出入息故令心难摄,是中无出入息故心则
易摄,易摄故念清净。复次第四禅名为真禅,
馀三禅者方便阶梯,是第四禅譬如山顶,馀
三禅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禅,佛说为不动
处,无有定所动处故,有名安隐调顺之处,
是第四禅相。譬如善御调马随意所至,行者
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
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入
四无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何
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调柔随
意,如佛说喻,金师调金洋鍊如法,随意作
器无不成就。
问曰:
行者云何得慈心无量?
答
曰:
行者依四禅已,念一城众生愿令得乐,如
是一国土、一阎浮提四天下、小千国土、二千国
土、三千大千国土,乃至十方恒河沙等无量
无边众生,慈心遍覆皆愿得乐。譬如水劫尽
时消水火珠灭不复现,大海龙王心大发动,
从念生水出海盈漫,及天澍雨遍满天下,
是时天地弥漫无不充溢。行者亦尔,以大慈
乐者,第四禅中虽有不苦不乐受,舍者舍三
禅乐,行不苦不乐受不忆不悔。念清净者,以
灭忧喜苦乐四事故念清净。
问曰:
上三禅中
不说清净,此中何以独说?
答曰:
初禅觉观乱
故,念不清净,譬如露地风中然灯,虽有脂炷,
以风吹故明不得照;二禅中虽一识摄,以喜
大发故定心散乱,是故不名念清净;三禅中
著乐心多,乱此禅定故不说念清净;四禅中
都无此事故言念清净。复次下地虽有定心,
出入息故令心难摄,是中无出入息故心则
易摄,易摄故念清净。复次第四禅名为真禅,
馀三禅者方便阶梯,是第四禅譬如山顶,馀
三禅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禅,佛说为不动
处,无有定所动处故,有名安隐调顺之处,
是第四禅相。譬如善御调马随意所至,行者
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
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入
四无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何
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调柔随
意,如佛说喻,金师调金洋鍊如法,随意作
器无不成就。
问曰:
行者云何得慈心无量?
答
曰:
行者依四禅已,念一城众生愿令得乐,如
是一国土、一阎浮提四天下、小千国土、二千国
土、三千大千国土,乃至十方恒河沙等无量
无边众生,慈心遍覆皆愿得乐。譬如水劫尽
时消水火珠灭不复现,大海龙王心大发动,
从念生水出海盈漫,及天澍雨遍满天下,
是时天地弥漫无不充溢。行者亦尔,以大慈
卷一 第 290b 页 T15-0290.png
水灭瞋恚,消慈火珠,慈水发溢渐渐广大,遍
至无量无边众生,悉蒙润泽常出不断,或听
说法增益慈心,譬如大雨无不周普,行者慈
念众生,令得世间清净之乐,亦以所得禅定
快乐持与众生,亦以涅槃苦尽之乐乃至诸
佛第一实乐,愿与众生,以慈力故,悉见十
方六道众生无不受乐。
问曰:
如阿毗昙说,何
等是慈三昧,观一切众生悉见受乐?又经中
说慈心三昧,遍满十方皆见受乐,云何但言
愿令众生得乐?
答曰:
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
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如钻
燧出火,初然细软乾草,火势转大湿木山林
一时俱然;慈亦如是,初入观时,见人受乐愿
与苦者,慈力转成悉见得乐。
问曰:
众生实无
得者,云何皆见得乐而不颠倒?
答曰:
定有二
种:一者观诸法实相、二者观法利用。譬如真
珠师,一者善知珠相贵贱好丑,二者善能治
用。或有知相而不能用,或有治用而不知
相,或有知相亦能治用。行者如是,贤圣未离
欲者,能观法相四真谛等而不能用,不行四
无量故,如凡夫离欲行诸功德,能有利用生
四无量心,不能观实相故;如俱解脱阿罗汉
等,能观实相,具禅定故生四无量。四无量者
得解之法,以利用故非为颠倒。复次佛法之
实无有众生,云何观苦者为实,乐者为倒?
所谓颠倒,无众生中而著我相,若常若无
常,若边若无边等,是为颠倒。行慈之人知众
生假名,如轮等和合名之为车,是故行者,慈
心清净则非颠倒。复次若无众生以为实者,
至无量无边众生,悉蒙润泽常出不断,或听
说法增益慈心,譬如大雨无不周普,行者慈
念众生,令得世间清净之乐,亦以所得禅定
快乐持与众生,亦以涅槃苦尽之乐乃至诸
佛第一实乐,愿与众生,以慈力故,悉见十
方六道众生无不受乐。
问曰:
如阿毗昙说,何
等是慈三昧,观一切众生悉见受乐?又经中
说慈心三昧,遍满十方皆见受乐,云何但言
愿令众生得乐?
答曰:
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
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如钻
燧出火,初然细软乾草,火势转大湿木山林
一时俱然;慈亦如是,初入观时,见人受乐愿
与苦者,慈力转成悉见得乐。
问曰:
众生实无
得者,云何皆见得乐而不颠倒?
答曰:
定有二
种:一者观诸法实相、二者观法利用。譬如真
珠师,一者善知珠相贵贱好丑,二者善能治
用。或有知相而不能用,或有治用而不知
相,或有知相亦能治用。行者如是,贤圣未离
欲者,能观法相四真谛等而不能用,不行四
无量故,如凡夫离欲行诸功德,能有利用生
四无量心,不能观实相故;如俱解脱阿罗汉
等,能观实相,具禅定故生四无量。四无量者
得解之法,以利用故非为颠倒。复次佛法之
实无有众生,云何观苦者为实,乐者为倒?
所谓颠倒,无众生中而著我相,若常若无
常,若边若无边等,是为颠倒。行慈之人知众
生假名,如轮等和合名之为车,是故行者,慈
心清净则非颠倒。复次若无众生以为实者,
卷一 第 290c 页 T15-0290.png
众生受乐应是颠倒,而有众生无众生皆为
是边,不应但有众生以为颠倒。复次慈三昧
力故,行者皆见众生无不得乐如一切入观,
禅定力故于缘境界转青作赤,何况众生皆
有乐相而不见也?如贵贱贫富禽兽之属,各
自有乐互相怜悯,贵者之患贫者所无,贫者
之患贵者所无。
问曰:
馀道可尔,地狱云何?
答
曰:
地狱众生亦有乐分,远见刀山灰河,皆谓
林水而生乐想,见树上女人亦生乐想,又
我心颠倒故爱乐其身,若欲杀时逃避啼哭、
请求狱卒愿见放舍,若语赦汝,得脱此苦
心亦可乐,如是之等皆有乐分。又复神通力
故,行慈之心种种教化令众生得乐,或随
所有而能与之,及身口行助成利益,如诸佛
菩萨深心爱念坏诸恶趣,实令众生得种种
乐,以是故不但愿与,亦实令得乐。
问曰:
行
慈者得何功德?
答曰:
行慈者诸恶不能加,如
好守备外贼不害,若欲恼害反自受患。如人
以掌拍矛,掌自伤坏矛无所害。五种邪语
不能坏心,五种者:一妄语说过、二恶口说过、
三不时说过、四恶心说过、五不利益说过。
譬如大地不可破坏,种种瞋恼谗谤等不能
毁也。譬如虚空不受加害,心智柔软犹若天
衣。复次行者入慈,虎狼毒兽蛇蚖之属皆不
能害,如入牢城无能伤害,得如是等无量功
德。
问曰:
慈德如是,何者名慈法?
答曰:
爱念
众生皆见受乐,是心相应法行阴所摄名为慈法,或色界系或不系,心数=系【三】数=系【宋】【元】【明】数法数法、心共生、
随心行、非色法、非是业、业相应、业共生、随
是边,不应但有众生以为颠倒。复次慈三昧
力故,行者皆见众生无不得乐如一切入观,
禅定力故于缘境界转青作赤,何况众生皆
有乐相而不见也?如贵贱贫富禽兽之属,各
自有乐互相怜悯,贵者之患贫者所无,贫者
之患贵者所无。
问曰:
馀道可尔,地狱云何?
答
曰:
地狱众生亦有乐分,远见刀山灰河,皆谓
林水而生乐想,见树上女人亦生乐想,又
我心颠倒故爱乐其身,若欲杀时逃避啼哭、
请求狱卒愿见放舍,若语赦汝,得脱此苦
心亦可乐,如是之等皆有乐分。又复神通力
故,行慈之心种种教化令众生得乐,或随
所有而能与之,及身口行助成利益,如诸佛
菩萨深心爱念坏诸恶趣,实令众生得种种
乐,以是故不但愿与,亦实令得乐。
问曰:
行
慈者得何功德?
答曰:
行慈者诸恶不能加,如
好守备外贼不害,若欲恼害反自受患。如人
以掌拍矛,掌自伤坏矛无所害。五种邪语
不能坏心,五种者:一妄语说过、二恶口说过、
三不时说过、四恶心说过、五不利益说过。
譬如大地不可破坏,种种瞋恼谗谤等不能
毁也。譬如虚空不受加害,心智柔软犹若天
衣。复次行者入慈,虎狼毒兽蛇蚖之属皆不
能害,如入牢城无能伤害,得如是等无量功
德。
问曰:
慈德如是,何者名慈法?
答曰:
爱念
众生皆见受乐,是心相应法行阴所摄名为慈法,或色界系或不系,心数=系【三】数=系【宋】【元】【明】数法数法、心共生、
随心行、非色法、非是业、业相应、业共生、随
卷一 第 291a 页 T15-0291.png
业行、非报生,是应修、得修、行修,应證、身證、
慧證,或思惟断或不断,或有觉有观,或无觉
有观,或无觉无观,或有喜或无喜,或有出入
息或无出入息,或贤圣或凡夫,或乐受相应,
或不苦不乐受相应,非道品先缘相后缘法,
在四禅亦馀地,缘无量众生故名为无量。清
净故、慈念故、怜悯利益故,名为梵行梵乘,
能到梵世名为梵道,是过去诸佛常所行道。
问曰:
云何修习慈心?
答曰:
若行者作是念:
「我除剃须发,不在饰好破憍慢相,若称此者
宜应行慈;今著染衣,当应行慈令心不染,食
他之食不虚受施。如经所说,若有比丘,渐
修慈心则随佛教,如是不虚食人信施。」复次
若出家若在家行者作是念:「慈心力故,于恶
世中安隐无患,于破法众中独随法行,于热
烦恼令心清冷,如近聚落有清凉池。」复次行
慈力故,怨家毒害不能复害,如著革屣刺
不能伤,行者处于欲界,多瞋怒害,斗诤怨毒
种种诸害,慈心力故无能伤损,譬如力士著
金刚铠执持利器,虽入大阵不能伤坏。复次
是慈能利益,利益三种人,凡夫行慈除诸
瞋恚,得无量福生于净果,世间福德无过
是者。求声闻、辟支佛者,欲界多瞋慈力能破,
及馀烦恼则亦随灭,得离欲界渐出三界,如
佛所说,慈心共俱近修七觉。大乘发心为度
众生,以慈为本。如是慈心,于三种人无量利
益。又习慈初门,又十六行令速得慈,又使
牢固,亦常修行:一者持戒清净、二者心不悔、
三者善法中生喜、四者快乐、五者摄护五情、
慧證,或思惟断或不断,或有觉有观,或无觉
有观,或无觉无观,或有喜或无喜,或有出入
息或无出入息,或贤圣或凡夫,或乐受相应,
或不苦不乐受相应,非道品先缘相后缘法,
在四禅亦馀地,缘无量众生故名为无量。清
净故、慈念故、怜悯利益故,名为梵行梵乘,
能到梵世名为梵道,是过去诸佛常所行道。
问曰:
云何修习慈心?
答曰:
若行者作是念:
「我除剃须发,不在饰好破憍慢相,若称此者
宜应行慈;今著染衣,当应行慈令心不染,食
他之食不虚受施。如经所说,若有比丘,渐
修慈心则随佛教,如是不虚食人信施。」复次
若出家若在家行者作是念:「慈心力故,于恶
世中安隐无患,于破法众中独随法行,于热
烦恼令心清冷,如近聚落有清凉池。」复次行
慈力故,怨家毒害不能复害,如著革屣刺
不能伤,行者处于欲界,多瞋怒害,斗诤怨毒
种种诸害,慈心力故无能伤损,譬如力士著
金刚铠执持利器,虽入大阵不能伤坏。复次
是慈能利益,利益三种人,凡夫行慈除诸
瞋恚,得无量福生于净果,世间福德无过
是者。求声闻、辟支佛者,欲界多瞋慈力能破,
及馀烦恼则亦随灭,得离欲界渐出三界,如
佛所说,慈心共俱近修七觉。大乘发心为度
众生,以慈为本。如是慈心,于三种人无量利
益。又习慈初门,又十六行令速得慈,又使
牢固,亦常修行:一者持戒清净、二者心不悔、
三者善法中生喜、四者快乐、五者摄护五情、
卷一 第 291b 页 T15-0291.png
六者念巧便慧、七者身离心离、八者同行共
住、九者若听若说随顺慈法、十者不恼乱他
人、十一者食知自节、十二者少于睡眠、十
三者省于言语、十四者身四威仪安隐适意、
十五者所须之物随意无乏、十六者不戏论诸
法行。是十六法助慈三昧。悲者观众生苦,如
地狱、饿鬼、畜生、世间刑徒饥寒病苦等,取其
苦相故悲心转增,乃至乐人皆见其苦。
问曰:
云何以乐为苦?
答曰:
乐是无常,乐无厌足从
因缘生,念念生灭无有住时,以是故苦。复次
如欲天受乐,如狂如醉无所别知,死时乃觉;
色无色界众生,于深禅定爱味心著,命终
随业因缘还复受报,如是众生当有何乐?于
地狱三恶道,是旧住处,天上人中犹如客住,
暂得止息,以是因缘故,佛但说苦谛无有乐
谛,是故一切众生无不是苦。众生可悯不知
实苦,于颠倒中而生乐想,今世后世受种种
忧恼而无厌心,虽暂得离苦还复求乐作诸
苦事,如是思惟,见诸众生悉皆受苦,是为悲
心。馀悲心义如摩诃衍论四无量中说。
喜者
行人知诸法实相,观苦众生皆为乐相,观乐
众生皆为苦相,如是诸法无有定相随心力
转,若诸法无有一定相者,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尚无有难,何况馀道?随意可得故心
生欢喜。复次行者作是念:「我因少持戒精进
等便得离欲,逮诸禅定无量功德。」念诸善功
德故心生欢喜,譬如贾客赍持少物百千倍
利,心大欢喜。复作是念:「如是法利皆由佛恩,
佛自然得道与人演说,随教修行得如是利
住、九者若听若说随顺慈法、十者不恼乱他
人、十一者食知自节、十二者少于睡眠、十
三者省于言语、十四者身四威仪安隐适意、
十五者所须之物随意无乏、十六者不戏论诸
法行。是十六法助慈三昧。悲者观众生苦,如
地狱、饿鬼、畜生、世间刑徒饥寒病苦等,取其
苦相故悲心转增,乃至乐人皆见其苦。
问曰:
云何以乐为苦?
答曰:
乐是无常,乐无厌足从
因缘生,念念生灭无有住时,以是故苦。复次
如欲天受乐,如狂如醉无所别知,死时乃觉;
色无色界众生,于深禅定爱味心著,命终
随业因缘还复受报,如是众生当有何乐?于
地狱三恶道,是旧住处,天上人中犹如客住,
暂得止息,以是因缘故,佛但说苦谛无有乐
谛,是故一切众生无不是苦。众生可悯不知
实苦,于颠倒中而生乐想,今世后世受种种
忧恼而无厌心,虽暂得离苦还复求乐作诸
苦事,如是思惟,见诸众生悉皆受苦,是为悲
心。馀悲心义如摩诃衍论四无量中说。
喜者
行人知诸法实相,观苦众生皆为乐相,观乐
众生皆为苦相,如是诸法无有定相随心力
转,若诸法无有一定相者,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尚无有难,何况馀道?随意可得故心
生欢喜。复次行者作是念:「我因少持戒精进
等便得离欲,逮诸禅定无量功德。」念诸善功
德故心生欢喜,譬如贾客赍持少物百千倍
利,心大欢喜。复作是念:「如是法利皆由佛恩,
佛自然得道与人演说,随教修行得如是利
卷一 第 291c 页 T15-0291.png
益。」是时心念十方诸佛,身有金色相好庄严,
及十力等无量功德法身,因是念佛心生欢
喜。复次佛法于九十六种道中,最为第一,能
灭诸苦能趣常乐,心生欢喜。又复分别三种
佛法:一者涅槃无量常相,是究竟不坏法;
二者涅槃方便八直圣道;三者十二部经宣
示八道。如是念法心生欢喜。复次能知如是
实相,行于正道离诸邪径,是为正人,所谓佛
弟子众于一切众中最为第一。自思惟言:「我
已在此众中,是我真伴彼能益我。」以是因缘
故心生欢喜,愿令众生悉皆欢喜。定力转成
故,悉见众生皆得是喜。
舍者行人如小懈极
心暂止息,但观众生一相不观苦乐,喜相犹
如小儿,若常爱念憍恣败坏,若常苦切怖畏
羸瘦,是故有时放舍不爱不憎。行者如是,若
常行慈喜心则放逸,以喜乐多故,若常行悲
心则生忧恼,以念苦多故,是故行舍莫令苦
乐有过。复次行者入道得禅定味,分别众生
好丑,是善是不善,善者恭敬爱念,不善者则
生轻慢,如人得大珍宝轻慢贫者,见有宝者
恭敬爱念,破是二相故而行舍心。如经中说,
修行慈心除破瞋恚,修行悲心除恼众生,修
行喜心除破愁忧,修行舍心除破憎爱。但观
众生得解脱故随心所作,如人观林不观树
也。又如世人寒时得温、热时得凉,资生随意
者,是名为乐;若得官位宝藏歌舞戏笑,是
名为喜;若失此众事者,是名忧苦;若无此
三事者,是名为舍。行者亦如是具有四心,
自身受乐愿及众生,心既柔软,见一切众生
及十力等无量功德法身,因是念佛心生欢
喜。复次佛法于九十六种道中,最为第一,能
灭诸苦能趣常乐,心生欢喜。又复分别三种
佛法:一者涅槃无量常相,是究竟不坏法;
二者涅槃方便八直圣道;三者十二部经宣
示八道。如是念法心生欢喜。复次能知如是
实相,行于正道离诸邪径,是为正人,所谓佛
弟子众于一切众中最为第一。自思惟言:「我
已在此众中,是我真伴彼能益我。」以是因缘
故心生欢喜,愿令众生悉皆欢喜。定力转成
故,悉见众生皆得是喜。
舍者行人如小懈极
心暂止息,但观众生一相不观苦乐,喜相犹
如小儿,若常爱念憍恣败坏,若常苦切怖畏
羸瘦,是故有时放舍不爱不憎。行者如是,若
常行慈喜心则放逸,以喜乐多故,若常行悲
心则生忧恼,以念苦多故,是故行舍莫令苦
乐有过。复次行者入道得禅定味,分别众生
好丑,是善是不善,善者恭敬爱念,不善者则
生轻慢,如人得大珍宝轻慢贫者,见有宝者
恭敬爱念,破是二相故而行舍心。如经中说,
修行慈心除破瞋恚,修行悲心除恼众生,修
行喜心除破愁忧,修行舍心除破憎爱。但观
众生得解脱故随心所作,如人观林不观树
也。又如世人寒时得温、热时得凉,资生随意
者,是名为乐;若得官位宝藏歌舞戏笑,是
名为喜;若失此众事者,是名忧苦;若无此
三事者,是名为舍。行者亦如是具有四心,
自身受乐愿及众生,心既柔软,见一切众生
卷一 第 292a 页 T15-0292.png
悉得是乐;又复见诸天上世间豪贵,取其乐
相愿及众生,心既柔软,见一切众生悉得是
乐;修行慈时心生大喜,以此大喜愿与众生,
或从定起礼佛法众赞叹供养,亦得心喜愿
与众生,及取外喜愿与众生,或时自见其苦
老病忧恼饥寒困苦,欲令众生离是苦恼,我
能分别筹量,心忍犹尚苦恼,何况众生无有
智慧忍受众苦,何得不恼?则生悲心。复见外
人刑戮鞭挞,又闻经说恶道苦痛,取是苦相
观一切皆苦,而生悲心。舍者自舍憎爱,亦观众生无有憎爱,及取外众生受不苦不乐
者,从第四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欲界
无苦无乐时,取是相已观一切众生,亦都如
是无苦无乐。复次如贵人唯有一子,爱念甚
重心常慈悯,世间诸乐愿令悉得,自能得
者亦皆与之。其子或时遭诸恼患,父甚悲念,
若子从因得免,其父大喜,心生喜已,即便
放舍任子自长,父得休息。行者如是,于四无
量心中,观诸众生亦如子想,随己所有乐事,
及取世间种种诸乐,愿令得之,慈定力故悉
见一切皆是乐者。行人从慈心起,若见众生
受诸苦痛,取是相已而生悲心。悲心力故见
诸众生悉皆受苦,见受苦已愿令众生皆离
是苦,从悲三昧起,若见众生受乐得道入涅
槃者,取是相已而生喜心。欲令彼得而彼自得,心识柔软悉见众生皆得欢喜。从此定
起,见众生不苦不乐者、不忧不喜者,取是相
已而生舍心,愿令众生不苦不乐、不忧不喜,
以善修舍定力故,悉见众生不苦不乐、不忧
相愿及众生,心既柔软,见一切众生悉得是
乐;修行慈时心生大喜,以此大喜愿与众生,
或从定起礼佛法众赞叹供养,亦得心喜愿
与众生,及取外喜愿与众生,或时自见其苦
老病忧恼饥寒困苦,欲令众生离是苦恼,我
能分别筹量,心忍犹尚苦恼,何况众生无有
智慧忍受众苦,何得不恼?则生悲心。复见外
人刑戮鞭挞,又闻经说恶道苦痛,取是苦相
观一切皆苦,而生悲心。舍者自舍憎爱,亦观众生无有憎爱,及取外众生受不苦不乐
者,从第四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欲界
无苦无乐时,取是相已观一切众生,亦都如
是无苦无乐。复次如贵人唯有一子,爱念甚
重心常慈悯,世间诸乐愿令悉得,自能得
者亦皆与之。其子或时遭诸恼患,父甚悲念,
若子从因得免,其父大喜,心生喜已,即便
放舍任子自长,父得休息。行者如是,于四无
量心中,观诸众生亦如子想,随己所有乐事,
及取世间种种诸乐,愿令得之,慈定力故悉
见一切皆是乐者。行人从慈心起,若见众生
受诸苦痛,取是相已而生悲心。悲心力故见
诸众生悉皆受苦,见受苦已愿令众生皆离
是苦,从悲三昧起,若见众生受乐得道入涅
槃者,取是相已而生喜心。欲令彼得而彼自得,心识柔软悉见众生皆得欢喜。从此定
起,见众生不苦不乐者、不忧不喜者,取是相
已而生舍心,愿令众生不苦不乐、不忧不喜,
以善修舍定力故,悉见众生不苦不乐、不忧
卷一 第 292b 页 T15-0292.png
不喜,得离烦恼热。复次若众生有诸过衅,
舍而不问,若恭敬爱著不以为喜,是为舍心,
如是等四无量义,如摩诃衍中说。
《禅法要解》卷上
净观者三品: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
行。若初习行,当教言:「破皮却不净,当观白
骨人,系意在观不令外意,外念诸缘摄之
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心却皮肉,具观头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人=久【宋】,人+(久)【宫】人=久【宋】【CB】,人+(久)【宫】久
习行,却身中一寸皮肉系意五处:顶上、额上、眉间、鼻端、心处,如是等处住意在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当复观心,若心疲极舍诸外想注=住【宫】注念在缘,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终日驰走,锁=琐【宋】【宫】*锁常摄久
习行,却身中一寸皮肉系意五处:顶上、额
上、眉间、鼻端、心处,如是等处住意在骨不
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当复观心,若
心疲极舍诸外想注念在缘,譬如猕猴被
系在柱终日驰走,锁常摄还极乃休息。所
缘如柱,念则如锁,心喻猕猴。亦如乳母,
常观小儿不令堕落,行者观心亦复如是,
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
若得禅定即有三相,身悉和悦柔软轻便,
白骨流光犹如白珂,心得静住是为净观,
是时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学禅法门。若
定得胜心,则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若能一寸中住,便得遍却,不得但观赤骨
人。得此观已,弃赤骨人观白骨人,不令外
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心若清净住于骨
观,骨边白光遍身中出,如天清明日光极
净。此光既出,以心目观了了见之,因光力
故见骨人中相,似诸心心相应法生灭,如
毗琉璃筒中水流,是时心息得乐,淫人欲
乐不足喻也。外身观亦复如是,如是一身
舍而不问,若恭敬爱著不以为喜,是为舍心,
如是等四无量义,如摩诃衍中说。
《禅法要解》卷上
净观者三品: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
行。若初习行,当教言:「破皮却不净,当观白
骨人,系意在观不令外意,外念诸缘摄之
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心却皮肉,具观头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人=久【宋】,人+(久)【宫】人=久【宋】【CB】,人+(久)【宫】久
习行,却身中一寸皮肉系意五处:顶上、额上、眉间、鼻端、心处,如是等处住意在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当复观心,若心疲极舍诸外想注=住【宫】注念在缘,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终日驰走,锁=琐【宋】【宫】*锁常摄久
习行,却身中一寸皮肉系意五处:顶上、额
上、眉间、鼻端、心处,如是等处住意在骨不
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当复观心,若
心疲极舍诸外想注念在缘,譬如猕猴被
系在柱终日驰走,锁常摄还极乃休息。所
缘如柱,念则如锁,心喻猕猴。亦如乳母,
常观小儿不令堕落,行者观心亦复如是,
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
若得禅定即有三相,身悉和悦柔软轻便,
白骨流光犹如白珂,心得静住是为净观,
是时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学禅法门。若
定得胜心,则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若能一寸中住,便得遍却,不得但观赤骨
人。得此观已,弃赤骨人观白骨人,不令外
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心若清净住于骨
观,骨边白光遍身中出,如天清明日光极
净。此光既出,以心目观了了见之,因光力
故见骨人中相,似诸心心相应法生灭,如
毗琉璃筒中水流,是时心息得乐,淫人欲
乐不足喻也。外身观亦复如是,如是一身
卷一 第 292c 页 T15-0292.png
观,次第转多,乃至阎浮提;复从一阎浮提,
还至一寸,心得自住,是为不净中净三昧
门。复次此身空骨以薄皮覆,有何可乐?甚
可患也。
还至一寸,心得自住,是为不净中净三昧
门。复次此身空骨以薄皮覆,有何可乐?甚
可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