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794-038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算全书卷十七
             宣城梅文鼎撰
  火纬本法图说
荧惑一星最为难算至地谷而其法始密图表具在可
考而知也何尝云火星天独以太阳为心不与馀四星
同法乎作历书者突发此语遂令学者沿讹是执图以
观图而不以算理观图也不知历算家有实指之图有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794-0385d.png
借象之图地谷氏之图火星所谓借象也非实指也钱
唐友人袁惠子士龙受黄三和先生弘宪历学以历指
为金科余故为作此以极论之而徵之切线分角之法
以著其理袁子虚怀见从已复质诸睢州友人孔林宗
兴秦亦以为然而手抄以去又旁證诸穆氏天步真原
王氏晓庵历法大旨亦多与余合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794-0386a.png
 火星本法(发历书之覆/)
 据历指万历癸丑年太阳在降娄宫一十四度有
 半
 地谷测火星体会合于井宿第五星
 经度为鹑首四度半
 纬度在黄道北二度十一分
 火星平行在壬
 距冬至二百一十七度半强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794-0386b.png
 火星最高在丙
 引数自丙历丁至壬三百三十八度半弱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794-0386c.png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794-0386d.png
图说 乙为地心 即为各天平行之心(亦黄道心/)
 大圈为火星平行之天 内圈为太阳平行天皆以
 地为心(其度皆应黄道/) 太阳在本天自春分壁向
 娄顺行 火星岁轮心在本天自丙过丁至壬顺行
  太阳行速而火星行迟今太阳在后火星在前是
 太阳与星已过相冲之度而从后逐星也 火星在
 岁轮上亦自戌顺行过亢至申 合伏时星在戊冲
 日时星在亢今在申是星己过冲日之限而复向合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794-0387a.png
 伏也 太阳距星实行为娄张弧(亦即心氐/)以减半
 周为张角弧为黄道上星距日冲之度(亦即氐未/)
 太阳在黄道上自娄仍顺行其冲亦自角顺行星亦
 自氐顺行而日速星迟故其距渐近而星距日冲渐
 远则星在岁轮上距合伏之度亦渐近距冲日之度
 亦渐远其岁轮上渐远渐近之度皆与黄道上距度
 相应然黄道上娄张是日在后追星岁轮上是星向
 合伏(申/戌)黄道上日冲度渐离星(角/张)岁轮上是星离冲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794-0387b.png
 日(申/亢)
本法以平行壬为心作子癸小轮自最高子过癸左行
 为引数之数至丑 又以丑为心作卯辰小均轮自
 辰最近右行过卯历寅复过辰历卯至寅为引数之
 倍减去全周得岁轮之心到寅
 先以丑寅壬三角形求得丑壬寅角及壬寅线
 次以寅壬乙形求得寅乙线为岁轮心距本天心之
 数 又求得壬乙寅角为平行实行之差即前均也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794-0387c.png
 因在后六宫其号为加得寅乙申角为实行视行之
 差
  此以上历书之法并同以下则异
次以寅为心作岁轮戊申亢圈也戊为最远合伏之度
 也亢为最近冲日之度也今太阳在降娄火星在鹑
 首是已过冲日之度而日反在后以逐星也其日星
 之距为降娄至鹑首之度在岁轮上则为申戊弧乃
 星行岁轮末至合伏之度也(历家谓之距馀盖顺数/自戊合伏过亢冲日至)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794-0387d.png
 (申为距合伏行度以𤊨/全周得申戊为距馀)以申戊减半周得申亢弧为
 巳过冲日之度即申寅亢角(或申寅乙角/)
末以申寅乙三角形求申寅半径 此形有先求得寅
 乙距心线又有申乙寅角为先测火星视行与所算
 实行之差度有申寅乙角为岁轮上己过冲日之度
 有两角自有寅申乙角法为申角之正弦与乙角之
 正弦若寅乙线与申寅线也(此以测得视差而求半/径)
 若先有申寅半径而无视差度求乙角者则以切线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794-0388a.png
 法求之以申寅边乙寅边并之得戊乙为总数(一率/)
 又以申寅减乙寅得亢乙为较数(二率/)以申戊弧度
 半之为距馀半求其切线(为三率/)法为总数与较数
 若半距馀角(即半总角/)之切线与半较角之切线也
 求得四率查切线得其度以减距馀半之度馀为申
 乙寅视差角乃以视差角减实径为视径(已过日冲/其差为减)
  此本法也历书所载求法得数并同而其图迥异
  盖巧算耳下文详之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794-0388b.png
历书之法亦是用两角一边以求馀边(星过日冲弧度/是一角测得视)
(行与实行之差是一角算得寅乙距心线/是一边今以法取岁轮半径为所求一边)然不正作申
乙寅视差角而反作乙寅甲为视差角故亦不正作申
寅乙星过冲日角而作寅乙甲为星距冲日角然则用
本法者惟寅乙距心一线耳
然既有寅乙线为主又有寅乙甲为星距日冲度有乙
寅甲角为视差度则乙寅甲三角形与申乙寅三角等
而甲乙边必与申寅半径同矣此倒算捷法与加减差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794-0388c.png
法不作角于心而作角于边同一枢轴也
其法以先得寅乙线为三角之底其两端各作角(即先/得两)
(角/)
各引其边遇于甲则甲乙为半径(寅甲亦即为星体距/心与申乙之距同矣)
 (又大阳心在降娄其冲未在寿星星实行在氐氐末/弧为氐乙未角即星实行己过日冲之真距也正与)
 (岁轮上申亢弧度等故用氐乙未角为黄道上星距/日冲之度与用岁轮上申寅亢同此为借象之一根)
然又以甲为地心而作圈周分十二宫何也曰此则借
象也其法妙在作甲己线与寅乙平行何也先依寅乙线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794-0388d.png
作三角形其寅甲原与申乙平行今己甲又与寅乙平
行则寅甲己角与申乙寅角等度而且等势矣(寅甲线/斜交于)
(寅乙及甲己两平行线中则所作寅甲己及甲寅乙两/角等寅乙线斜交于申乙及寅甲两平行线中则甲寅)
(乙与申乙寅角亦等而寅甲己角与申乙寅不得不等/矣○角之度既相等而寅乙线即原用之线也今巳甲)
(与寅乙平行故不惟/等度而且等势也)由是而自甲心作春秋分横线井
箕直线即与乙心所作大圈上降娄寿星横线及冬夏
至直线悉为平行而等势(横与横平行直与/直平行则其势等)于是而匀
分十二宫即无一不与乙心所作大圈等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794-0389a.png
十二宫既与大圈等势而寅甲己角又与大圈之申乙
寅角等度等势则己甲线即指星实行度寅甲线即指
星视行度而可以命其宫度不爽矣推此而辛甲为星
最高指线及作平行线于己甲实行之内一一皆真度

又以乙为太阳体何也曰太阳实行降娄宫度原在大
圈其离降娄之度为乙角今太阳指线过乙至甲则甲
角与乙角等度而乙点在次圈上(甲心所/作之角)距春分之度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794-0389b.png
与大圈等(圈有大小/而角度等)即太阳真度可以命之为日矣
乙既命为日则次圈可命为太阳所行之天而乙心所
作大圈以太阳之冲处割小圈有火星行岁圈最近侵
入太阳天内之象故遂以大圈命为星行之圈也
(又寅乙甲角原为星距日冲之度与申寅乙角同而甲/己既与寅乙平行甲未即甲乙之截线则己甲未角又)
(与寅乙甲角同而己亥弧与岁/轮上申亢同为星距日冲之弧)
此一图也有岁轮半径之数(甲/乙)有火星实行视行差度
(寅甲/己角)有周天宫度有太阳度及火星最高卑度又有火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794-0389c.png
星行最近入太阳天内之象可谓简而该巧而妙矣非
地谷精于测算神明于法不能为也
然则何以谓之借象曰以其一图而备数端故知之也何以
言之甲乙者岁轮之半径也不得与日距地心同数一也寅
乙距心之线从两小轮求出而两小轮在火星本天是从乙
心起算不从甲心起算二也因寅乙距心之线以得视差之
角亦为乙心之角非甲心之角三也若甲真为地心则与
乙太阳有距数太阳乙心所见之差角至地心必不同观四也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794-0389d.png
视行实行之差角为地面实测非乙心之数不得两处悉
同五也又大圈既为本天而侵入太阳天内则将为岁轮之
心若冲日之时岁轮心既在太阳天内星又在岁轮最近将
越过地心如金水之退伏合而不得冲日矣六也由是观之
此图但为借象巧算之用而非以是为真象也或者不察
遂真以乙为日体则死于古人句下矣
或问五星新图亦以火星天用太阳为心而冲日之处
割入太阳天内又何以说焉曰火星之行围日而能割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794-0390a.png
太阳天者乃岁轮上周行之迹耳非本天也盖火星本天在太
阳之外能包太阳之天因岁轮之行合伏时在岁轮之顶去太
阳益高合伏以后离太阳渐远则行于岁轮中半与本天齐及
其冲日则行岁轮之底而在本天之内去地益近其去地益近
者为日所摄也此理五星所同故土木火三星皆可为围日之
象今新图五星不以地为心者是也火星则岁轮最大冲日时
稍侵入太阳之天其实岁轮之心仍系本天在太阳天外耳七
政小轮周行于天遂成不同心之圈岁轮周行于天成围日之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794-0390b.png
形一而已矣今以实数考之火星岁轮半径约为本天半径十
之六其合伏时则两半径相加成十六冲日时两径相减只馀
十之四其侵入太阳天内约为一二分则太阳天半径只得火
星天半径十之六有奇而火星合伏时在太阳上约为十分冲
日时在太阳下亦约十分而成围日之形矣是故以日为心者
岁轮上星行之轨迹也非本天也(图见下/)
  火星岁轮上轨迹围日之图 (土木二星因岁轮之度而/成围日之形与此同理但)
   (其天更大而岁轮小故/不致侵入馀里之天)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794-0390c.png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794-0390d.png
 丁庚寅辛为太阳天 戊癸己壬为火星本天
 甲丑岁轮以戊为心 丙子岁轮以己为心
 丁为日体 甲丙皆星体
 甲癸丙壬为岁轮上星行轨迹成一大圈而以丁日
 为心
 星天日天各有小轮高卑其本天则皆以地为心
 星在岁轮甲为合伏而去地极远 星在丙为冲日
 冲日之时庚丙辛弧割入太阳天庚寅辛之内而去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794-0391a.png
 地极近
 星在岁轮丙时已割入日天然岁轮心则在本天已
 若如众说以割入日天内者为本天则冲日时当以
 丙为岁轮心矣而星在岁轮之上又当向日岂不越
 地心乙而过之乎必不然矣
 切线法解在后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794-0391c.png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794-0391d.png
火星次均解 (火星次均用切线求岁轮/上视差角乃三角法也)
欲明火星次均用切线之法当先明三角形用切线之

甲卯乙三角形有甲钝角一百五十度有甲乙边六十
有甲卯边一百整求卯角
法曰以甲角减半周得馀三十度为癸甲乙外角 半
之得十五度为丙甲辛角 其切线辛癸(二六七/九五)并甲
(六/十)甲卯(一/百)共得丙卯一百六十为首率(总数/) 以甲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794-0392a.png
乙减甲卯馀得辰卯四十为二率(较数/) 半外角之切
线辛癸为三率 二率乘三率为实首率为法除之得
辛卯(六六/九八)为四率即辛甲壬减弧之切线也 以四率
查切线表得三度五十分弱为辛甲壬减弧角 以所
得辛甲壬减弧角三度五十分减半外角十五度馀壬
甲丙角十一度一十分即卯角也
今以火星言之丙乙辰圈则岁轮也甲为岁轮之心丙
甲辰卯过心线即星实行度分也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794-0392b.png
卯为本天之心 甲卯者距心线也(即表中/距日数) 甲丙甲
乙甲辰皆岁轮半径也(即表中半径合日/差而成星数也)
先以前均求到星之实行在甲矣然此岁轮之心而非
星也星则自丙合伏顺行过辰冲日而渐近合伏其体
在乙则丙辰乙为星在岁轮上行之度(与星距太阳实/行之度相等)
即相距度也
乙丙则距馀度半之为辛丙则距馀半也 乙辰弧为
星巳过冲日之度则甲角度也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794-0392c.png
今已知岁轮心实行之度又已知星在岁轮上行之度
所不知者视差角耳盖自本天心卯作实行线过甲心
至黄道又从卯作视行线过乙星体至黄道其差为卯
角是故求次均者求此卯角也
用上法以距日(即距/心)为一边(甲/卯)以星数为一边(甲/乙)以星
行过冲日之度(即乙/辰弧)为一角(甲/角)成甲卯乙三角形依上
法得卯角即次均也
一率 距日与星数之总(即甲卯并甲乙亦即甲丙/)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794-0392d.png
二率 星数减距日之较(即辰卯/)
三率 距馀半之切线(即半卯角之切线辛癸盖乙甲/丙角为距馀即乙甲卯角之馀)
 (度半之为辛甲/丙角即距馀半)
四率 减弧之正切线(即辛壬其角为辛甲壬/)
末于辛甲丙(距馀/半角)内减去辛甲壬(减弧/角)馀成壬甲癸角
与卯角等得视差之度如所求
既知三角形用切线之法尤当进而明其所以用切线
之理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794-0393a.png
 如后图乙甲卯三角形 甲角一百五十度 甲乙
 边六十甲卯边一百 两边之总一百六十为首率
  两边之较四十为次率 甲角之馀角半之求切
 线为三率(即率/癸) 求得四率为半较角之切线辛壬
 求其度以减半馀角得卯角
何以用切线也曰此分角法也凡外角(乙甲丙为乙甲/卯之馀角亦为)
(外/角)内兼有形内馀两角之度(乙甲丙外角兼有卯/角及甲乙卯角之度)
试作壬甲线与乙卯平行分外角为两则壬甲丙角如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794-0393c.png
卯角矣(以壬申及乙卯皆平行线而丙/甲卯未一直线故其作角必等)
外总角内减去同卯角之壬甲丙角则其馀壬甲乙角
必为甲乙卯角矣
今但有外角为总角而不知其分角故以比例分之而
切线则其比例也
又试作乙丙线为外角之通弦又从乙作正线至丁为
乙甲壬大角之正弦从丙作正线至戊为壬甲丙小角
之正弦而通弦遇壬甲分角线于子成乙子及子丙两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794-0393d.png
线此大小两线之比例与大小两角之正弦比例等何
也乙子丁勾股形与丙子戊勾股形以子为交角则相
似而乙子(大/弦)与子丙(小/弦)若乙丁(大/股)与丙戊(小/股)
又甲卯大边与甲乙小边原若所对之大角正弦(乙/角)
小角(卯/角)正弦(凡三角形边之比例与/对角正弦之比例皆等)即乙丁与丙戊也
(角同则/正弦同)则甲卯与甲乙亦若乙子与子丙矣
又试作辛甲线分外角为两平分而各作切线为辛癸
为辛己(即半外角/之切线)则两切线联为一(己/癸)而与乙丙平行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794-0394a.png
又引壬子线割之则分为二线而己壬与壬癸之比例
若乙子与子丙亦若甲卯与甲乙矣
又作庚甲线使庚己如壬癸则庚壬为两线之较己癸
为两线之总
而甲乙甲卯两边之较为辰卯其总为丙卯
甲卯大边与甲乙小边之比例既若大线(己/壬)与小线(壬/癸)
则两边之总与较亦必若两线之总与较矣
一率 丙卯(即甲乙甲卯两边之总/)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794-0394b.png
二率 辰卯(即两边之较/)
三率 己癸(即己壬壬癸两线之总/)
四率 庚壬(即两线之较/)    今各半之
 辛癸半总(即半外角辛甲癸之切线/)
 辛壬半较(即半较角辛甲壬之切线/)
既得辛壬切线查表得其角度即半较角也以半较角
(辛甲/癸)半外角即半角也
若以半较角加(乙甲/辛)半外角亦即甲乙卯角矣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794-0394c.png
火星测算本法图说(明历书之倒算/)
 岁圈半径(六四七三八/)甲乙
 查加减表八宫十九度(四十分/) 半径数(六四○八/七三)
 太阳引数星纪二十三度加六宫为六宫二十三度
 日差(一○一六/)相并得(六四一八八/)为星数与所测
 微差
 若用实引得半径(六四四二五/)其数益相近
 距心数(九九六九七/)寅乙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794-0394d.png
 平引八宫一十九度(四十二分二十秒/)
 加均数 一十度(三十三分三十秒/)
 实引九宫初度(一十五分五十秒/)
 查加减表八宫一十九度(四十分/)距日(九九七○一/)
 所差不多若用实引则距心(一○一六七四/)差稍大
 然按图用乙寅线宜用实引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794-0395a.png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794-0395b.png
图说本宜用寅点为岁轮之心以寅乙申角为岁轮上
 视差角即寅未弧也
 寅申线则岁轮之半径也此为本法
今历书所载地谷图不于寅心作岁轮圈而以甲为心
盖因戌寅亥角与寅乙申视角同度(切线法用此/角以代乙角)而甲
寅乙角者戌寅亥之交角也凡交角皆同大则甲寅乙
角亦即寅乙申视角矣既以甲寅乙角为所测视角则
乙点即可为岁圈之心而甲乙寅角可代乙寅申角矣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794-0395c.png
故以岁圈上星过冲日之度(冲日即近点亢星过日冲/即乙寅申角亦即亢申弧)
移作寅乙甲角自乙岁圈心依角度作乙甲线与寅甲
线遇于甲(先有乙寅甲角/自有寅甲线)则甲点即岁轮上星所到度
可代申点而甲乙即岁轮半径可代寅申矣故以甲乙
线为半径者巧法也
然则当以乙为岁轮之心用代寅点矣何又以甲为心
乎曰甲乙既为半径则以乙为心甲为界或以甲为心
乙为界其半径等为甲乙也故倒以甲为心其法与诸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794-0395d.png
加减表说作差角于圈界者同也(先倒作均角于寅界/法同两术中惯用此)
(倒算/之法)
然则以甲为地心何也曰此则其移人耳目之法也何
以言之彼固言甲乙为岁轮半径矣又以甲心乙界之
轮为岁轮矣甲既为岁轮之心又安得为地心乎
然则地心安在曰以理论之仍当以乙点为地心耳何
也星之实经在寅其视经在未寅未之弧成寅乙未角
此固实测之度也实测差角从地上得之安得不以乙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794-0396a.png
为地心乎若谓乙为日体则日之去地远矣日体所见
之差角与测所见之差角必有分也而今不然故不得
以乙心径为日体也
非地心而地心之何也盖所以使人疑也其使人疑奈
何岁轮心之非地心易见也乙点之非日体难知也以
其所易见例其所难知疑则思思则得矣 地心既非
地心则日体亦非日体然则其中机彀固以示之矣
又论曰借甲为地心妙在作戊己线与乙寅平行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794-0396b.png
盖甲己既与乙寅平行则己甲寅角即甲寅乙角亦
即寅乙申均角而甲地心所作之十二宫度一切皆与
乙心所作之度相应矣此用法之巧也
先以乙寅甲角代寅乙申视角而取甲乙线以代寅申
半径是倒算也复以甲为心乙为界作岁圈以甲心代
乙心亦倒算也两番倒算而倒变为顺故甲可代乙为
地心即本天心也而甲己线与寅乙平行即地心所指
实行之度也己甲寅角即视差角也寅甲线即视行指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794-0396c.png
线与申乙同也故天度皆应可作十二宫分细度也
若于乙作岁圈则但能得半径而十二宫之向皆反矣
故借甲为心法之巧也
乂取甲为心影出火星能入太阳天之象其实火星入
太阳天者乃其岁轮上度非岁轮心也若真以此为岁
轮心则火星体将过地心而与日同度如金水矣
又用甲为心作十二宫则细度可不碍书若用本法则
有两小轮各线相杂而不能详书细数故移乙心于甲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794-0396d.png
移寅乙申角为己甲寅角也呜呼可谓巧之至矣但未
说破故后学遂妄为作解耳
论曰既火星初均在寅即当以寅为岁轮心而今不然
何耶曰此巧算也甲寅乙角即寅甲己角也何也甲己
与乙寅平行也即均角也又乙寅者岁轮心距日数也
乙甲者半径也寅乙甲角者先有之角即星日相距之馀
数也即己过日冲之度本法以距日数及半径为两边
与先有之角求均数角今先测得均角而无半径故反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794-0397a.png
用其法以求半径法之巧也盖先有两角一边而求馀
边之法也
 一率 甲角之正弦 (有乙寅两角自有甲角/)
 二率 乙寅边   (即距日数实为岁轮心距本/天心)
 三率 寅角之正弦 (即均角乃所测视行与实行/之差度)
 四率 甲乙边   (即岁轮半径包有日差在内/)
由是言之甲乃岁轮心耳非地心也若甲真为地心则
甲乙非岁轮半径矣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794-0397b.png
火星次均解 查火星岁轮半径与本天半径略如六
 与十宜即用为比例作图则所得均角亦近(后数系/初稿存)
 (例非火/星正用)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794-0397c.png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794-0397d.png
图说 乙甲卯三角形有甲角一百二十度有甲卯边
 一百 乙甲边四十一 求卯角 乙角 乙卯边
法曰以乙甲甲卯二边并得一百四十一为总(即丙/卯)
 一率又相减得五十九为较(即辰/卯)为二率 丙甲乙
 外角六十度半之得三十度(即辛甲/丙角)其切线五七七
 三五(即辛/癸)为三率求得(壬/辛)为四率得二三九八八查
 表得十三度二十九分四十秒收作三十分(即辛甲/壬角)
 以辛甲壬角减半外角(辛甲/丙角)得壬甲丙角十六度三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794-0398a.png
 十分即卯角也 又以辛甲壬角加辛甲丙(即辛/甲己)
 壬甲己角四十三度三十分(亦即甲/乙卯角)末以甲乙卯角
 四十三度三十分之正弦六八八三五为二率乙甲
 四十一为三率全数为一率法为全数与乙角之正
 弦若乙甲与甲午也得甲午 又甲乙卯角之馀弦
 七二五三七为二率乙甲四十一为三率全数为一
 率法为全数与乙角之馀弦若乙甲与乙午也得乙
 午 用勾股以甲午幂减甲卯幂馀数 开方得数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794-0398b.png
   为午卯乃并乙午午卯共为乙卯边
一系甲卯如火星距心线(即表中距日数/)
  甲乙即如火星岁轮半径(即表中半径加日差为/星数之数)
  丙甲乙外角即如火星行岁轮上离合伏之度(即/日)
  (星相/距度)
  丙甲辛角即如火星半距度(辛癸其切线/)
  壬甲辛角即火星减弧(壬辛其切线/)卯角即均角
一系丙点如岁轮合伏度 甲为岁轮心 卯为本天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794-0398c.png
  心 丙甲卯线即岁轮心平行线
一系丙卯乙均角在前六宫是平行线东为加
一系岁轮上加减以卯亥切线所到为限自丙点以至
  亥点距合伏度渐从小至大其均度渐增过亥点
  至辰冲日距度渐从大至小均度渐减盖距合伏
  度大则半距亦大反之则小也
一系星行岁轮过亥点则距度大而减弧更大故均数
  渐减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794-0398d.png
  如图星行至未成甲未卯三角丙甲未外角半之
  于酉而壬甲酉为减弧其得均角卯与星行在乙等
若欲知未甲辰角法用三率求之
  一率 甲未边  二率 卯角正弦
  三率 甲卯边  四率 未角正弦
既得未角以并卯角而减半周其馀即甲角也
星行到乙与星行到未同以卯角为均度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794-0399a.png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794-0399c.png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794-0400a.png
一系星之离日有定距
一系星之岁轮与日天略等
一系日距星为日离星而东日速故也
  星距日为星离日而西星迟故也
一系日距星为日天之度星距合伏为岁轮之度
一系论右旋则日速星迟若左旋则星反速于日故岁轮
  心渐远于日可称左旋而岁轮上围日之象亦左旋也
一系星有迟速皆岁轮心之行而星行岁轮边成围日之行则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794-0400b.png
  五星一理
一系星本天右旋星在岁轮上亦右旋而星围日之行左旋
 此外仍有自行之高卑故土星能至甲木能至乙至丙火能
 至丁各天故不甚相远
自人所见五星所当宿度则距日有远近之殊而五星在天以
径线距太阳终古如一以此图观之见矣
所异者五星各有高卑本轮则有微差而火星则兼论太阳高
卑要不能改其径线相距之大致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794-0400c.png
算火星前均及距地心线用简法 依表说用两小轮图
设平引三十度依表说算得均角四度五十分加减表四度五
十分七秒 表说差七秒
今用简法得四度五十分十秒 只差三秒
表说又算距心一十○万九千九百○三加减表是一十一万
○○一十三差十万分之一百一十(数见表首卷第四章称为/火星年岁圈心距地心数)
今用简法得一十一万○○一十九只差十万分之单六
又原法用勾股作垂线以求角求边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794-0401a.png
今用简法以半外角切线乘两边之较为实两边之总为法除
之即得半较角以减半外角即为均角工力较前省半
其小轮上加减之角用小轮半径四与一之比例乘除工力尤
省数倍
求边之法只用对角之正弦比例工亦省半
窃意立表时当是用此法
凡诸表数或是西人成法翻译成书或是历局依法算演俱不
可考然是入用之数当以为主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794-0401b.png
火星平引三十度算得均角四度(五十分/十秒)距心线(一十一万/○○一九)
表均角四度(五十分七秒/只差三秒)距心(十一万○○一三只/差十万分之单六)可谓密近
丙戊甲三角形 求甲角 及戊甲边 丙甲为一四八四○
 丙戊三七一○ 其比例为四与一
简法其总为五其较为三 丙角六十度(引数/之倍) 先求甲角
法以丙角减半周得馀外角一百二十度半之六十度查其切
线一七三二○五以较(三/)因之总(五/)除之得一○三九二三查
切线表得其度为四十六度六分○八秒为半较角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794-0401c.png
以半较角减半外角六十度馀一十三度五十三分五十二秒
为丙甲戊角
表说甲角十三度五十四分是不用秒数也
次求戊甲边
法以甲角之正弦(二四○/二○)为一率 丙戊边(三七/一○)为二率 丙
角之正弦(八六六/○三)为三率 求得戊甲边(一三三/七六)为四率
次戊甲丁三角形 有甲丁边(一○○/○○○) 有先求到戊甲边(一/三)
(三七/六) 有甲角(以求到戊甲丙角加引数丙乙三十度共得四/十三度五十四分弱为戊甲乙外角馀一百三)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794-0401d.png
(十六度六分/强为甲丙角)
 先求丁角(即三十度/视差角)
法并(甲丁/戊甲)两边得总(一一三/三七六)为一率 又两边相减得较(八六/六二)
(四/)为二率 半外角得(二十一度五/十七分弱)之切线(四○三/○○)为三率
求得半较角切线(三○七/九○)为四率
查表得角(十七度六/分五十秒)以减半外角馀四度(五十分/一十秒)即丁角
 次求戊丁线(即表距日数实即岁/轮心距地心之数)
法以丁角之正弦(八四/二六)为一率 戊甲边(一三三/七六)为二率 甲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794-0402a.png
(用馀角四十三/度五十四分弱)正弦(六九三/三八)为三率 求得戊丁边(二○○/一九○)
为四率
一系凡两小轮有比例者俱可用简法求角七政并同
一系凡三角形有一角在两边中者遇其边有比例可用简法
土星 自行轮半径八七二一小均圈半径二九○七 其比
 例为三与一 其总为四 其较为二 总与较之比例为
 折半简法(但以半外角之切线/折半即得半较角)
木星 自行轮半径七一五五 小均圈半径二八三五 其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794-0402b.png
 比例亦为三与一(法同土星/)
金星 自行轮半径二四○六 小均半径八○二 其比例
 为三与一(法同土木/)
水星 地谷密测自行轮半径六八二二 小均轮一一三七
 其比例为六与一 总为七较为五 法用五因七除
 多禄某旧法自行轮九四七九 小均轮一五八○ 其比
 例为六与一而强
太阴 本轮半径(八千/七百)三平分之二为新本轮半径(五千/八百)一为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794-0402c.png
 均轮半径(二千/九百)其比例为二与一其总为三其较为一法用
 三为法以除半外角切线得半较角
 朔望次轮半径二千一百七十旧为二千三百一十此朔望
 轮地谷转用于地心之上
 太阴朔望次轮全径四千三百四十以全加于本轮半径则
 一万三千○四十故两弦之加减至七度四十分 然以比
 五星岁轮则太阴最少
太阳 两心差三五八四 折半一七九二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794-0402d.png
 王寅旭法两心差三八八三八八收作三五八四 小均轮
 半径为两心差四之一 第一均轮半径为两心差四之三
 两均轮之比例为三与一 其总四其较二亦折半比例也
 与土木金三星并同
 加减差图说以两心差折半作角盖谓此也
两均轮比例
 求七政各小轮半径法具历书今只定其大小之比例
两心差火星最大为一万八千五百奇 次土星一万一千六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0794-0403a.png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0794-0403b.png
百奇 又次木星○万九千九百九十 又次太阴八千七百
又次水星七千八百五十 太阳数少三千五百八十四 金
星更少只三千二百○六
上三星轨迹成绕日圆象
五星本天并以地为心与日月同至若岁轮(即古法迟/留逆伏之)
(段/日)则惟金水二星绕太阳左右而行其岁轮直以日为
心土木火三星则不然并以本天上平行度为岁轮心
(金水以太阳为岁轮心亦以/二星之平行与太阳同度也)然其轨迹所到并于太阳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0794-0403c.png
有一定之距故又成绕日左行之圆象西人所立新图
不用九重天而五星并以太阳为心盖以此也然金水
岁轮绕日其度右移上三星(土木/火)轨迹其度左转若岁
轮则仍右移耳
七政前均简法(订火纬表说/因及七政)
西法用表如古法之用立成不得其列表之根表或笔
误无从订改矣故有表说以发明之然或表说所用之
数有与表中互异者则是作表者一人作表说者又一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0794-0403d.png
人也余因查火星之表而为之推演然后知立表之法
甚简洵乎此心此理不以东海西海而殊
 
 
 
 
 
 历算全书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