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794-028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算全书卷十二
             宣城梅文鼎撰
 岁周地度合考
  考最高行及岁馀
古历不知太阳有最高之行郭太史时最高卑正在二
至难于窥测西历自多禄某以来世有积测定最高点
每年东行四十五秒每太阳平行一度高行七微半约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794-0282b.png
八十年行天一度康熙庚申又改测每年行一分○一
秒十微最高点进移二十八分故辛酉天正冬至最高
在未宫七度○七分○七秒每太阳平行一度高行十
微一○四计五十八年十个月○六日奇行天一度此
永年表之新率也但最高之度既改而又自有行动则
每年岁实小馀之数必不均齐夫治历首务太阳而太
阳重在盈缩爰举历年高行及四正相距时日前后互
核以验岁实之消长高行之迟速列为一卷亦可为后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794-0282c.png
来考测之资云
己未年
  最高过夏至六度三十九分
春分 甲戌日申正二刻六分
  中距九十三日十二刻十二分
夏至 丁未日戌初三刻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六十一刻
秋分 辛巳日午初初刻三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794-0282d.png
   (三刻十/二分)
  中积八十九日四十五刻一分
冬至 庚戌日亥正一刻四分 距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一十)
   (刻一/分)
  中积八十九日○八分
 按最高行为盈缩立差之主其行有序今己未最高
 在夏至后六度三十九分而次年庚申即行至七度
 七分一年之内骤行二十八分必另有新测矣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794-0283a.png
庚申年
  最高过夏至七度七分(按永年表所载者年前冬/至之数七政历所载本年)
  (夏至之数/度分同)
春分 己卯日亥正一刻十二分 距(己未秋分百七刻/十八日四十五)
  中积九十三日十一刻    (九分己未春分三刻六分/百六十五日廿三)
夏至 癸丑日丑初初刻十二分 距(己未夏至三百六十/五日廿一刻九分)
  中积九十三日六十一刻七分
秋分 丙戌日申正三刻四分  距(本年春分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七分)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794-0283b.png
  中积八十九日四十六刻(十/三)分 (己未秋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六分)
冬至 丙辰日寅正二刻二分  距(巳未冬至三百六十/五日廿四刻十三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一十三刻六分)
 按最高进移则夏至差而早冬至差而迟意者新测
 之冬至迟于先测耶
 又按岁馀二十四刻十三分于授时法得二千五百
 九十分必无是理其为改测无疑
 据向后数冬至距冬至春分距春分俱合得三百六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794-0283c.png
 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或五分/三分)以较庚申岁实多一
 刻○九分必为改测矣
壬戌年
  最高过夏至七度九分
春分 庚寅日巳正初刻六分
  中距九十三日十刻一十二分
夏至 癸亥日午正三刻三分 距(庚申夏至七百三十/日四十六刻六分)
  中距九十三日六十二刻九分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794-0283d.png
秋分 丁酉日寅正一刻(十/二)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六分)
  中距八十九日四十七刻
冬至 丙寅日申正初刻(十/二)分 距(庚申冬至七百三十/日四十六刻十分)
  中距八十八日(九十四/刻十二)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九分)
癸亥年
  最高过夏至七度十分
春分 乙未日申初三刻九分 距(壬戌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十刻/十二)分   (壬戌秋分一百七十分/八日四十五刻十二)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794-0284a.png
夏至 戊辰日酉正二刻六分 距(壬戌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六十/二刻)九分  (壬戌冬至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九分)
秋分 壬寅日己正一刻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六分)
  中距八十九日(四十/七刻)一分  (壬戌秋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冬至 辛未日亥正初刻一分 距(壬戌冬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中距八十八日(九十四/刻十二)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一十三刻十分)
甲子年
  最高过夏至七度十一分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794-0284b.png
春分 庚午日亥初二刻(十/三)分 距(癸亥秋分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十/刻)十一分  (癸亥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夏至 甲戌日子正一刻九分 距(癸亥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六十/二刻)十分  (癸亥冬至一百八十/二日九刻○八分)
秋分 丁未日申正初刻四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六分)
  中距八十九日(四十/七刻)一分  (癸亥秋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冬至 丁丑日寅初三刻五分 距(癸亥冬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中距八十八日(九十四/刻十二)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十一分)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794-0284c.png
乙丑年
  最高过夏至七度十二分
春分 丙午日寅初二刻二分 距(甲子秋分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十刻九分  (甲子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夏至 己卯日卯正初刻(十/一)分 距(甲子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二分)
  中距九十三日(六十二/刻十二)分  (冬至一百八十/二日九刻六分)
秋分 壬子日亥初三刻八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六分)
  中距八十九日(四十/七刻)二分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794-0284d.png
冬至 壬午日巳初二刻十分 距(甲子冬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五分)
  中距八十八日(九十四/刻十一)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十四分)
丙寅年
  最高过夏至七度十三分
春分 辛亥日巳初一刻六分 距(乙丑秋分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十刻八分  (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夏至 甲申日午初三刻(十/四)分 距(乙丑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六十二/刻十二)分  (冬至一百八十/二日九刻四分)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794-0285a.png
秋分 戊午日寅初二刻(十/一)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五分)
  中距八十九日(四十/七刻)四分
冬至 丁亥日申初二刻   距(乙丑冬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六分)
  中积八十八日(九十/四刻)十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一分)
 按日行盈缩细考之则春分距夏至夏至距秋分虽
 皆缩历而其缩亦不同秋分距冬至冬至距春分虽
 皆盈历而其盈亦不同又且年年不同细求之则节
 节不同又细求之且日日不同矣其故何也盖最高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794-0285b.png
 一点不在夏至而在其后数度又且年年移此太阳
 盈缩之根而岁实所以有消长也
甲子年
 春分 庚子日亥初二刻十三分 距癸亥年秋分
    (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三)分 距癸亥年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秋分 丁未日申正初刻四分 距春分一百八十
    六日七十三刻六分
乙丑年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794-0285c.png
 春分 丙午日寅初二刻二分 距甲子年秋分(一/百)
    (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三)分 距甲子年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秋分 壬子日亥初三刻八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
    (六日七/十三刻)六分 距甲子年秋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丙寅年
 春分 辛亥日巳初一刻六分 距乙丑年秋分(一/百)
    (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三)分 距乙丑年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秋分 戊午日寅初二刻十一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794-0285d.png
    (八十六日/七十三刻)五分 距乙丑年秋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以上二分定气之距皆相同其春分至秋分日行
  最高为缩历多八日二十七刻八分惟丙寅年秋
  分早到一分只多八日二十七刻七分约之为八
  日二十七刻半
  按最高半周多八日奇者非多八日也以较最卑
  半周故多八日奇若其本数只多四日有奇耳因
  最卑亦少四日奇故合之为八日奇熊坛石乃谓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794-0286a.png
  本数多八日则所误多矣
  假如乙丑秋分至丙寅秋分共三百六十五日廿
  三刻三分半之该一百八十二日五十九刻九分
  而丙寅春分至秋分得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
  五分则多四日一十三刻十一分 丙寅春分前
  距乙丑秋分得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三分
  又少四日一十三刻十一分 合计之则为八日
  二十七刻七分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794-0286b.png
  半周均𣲖各一百八十二日奇者谓之恒气半周
  有盈缩者谓之定气相差八日奇者乃两半周定
  气相较之数非一半周定气与其恒气自相较之
  数也
甲子年
 春分 庚子日亥初二刻十三分 距癸亥春分三
    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冬至 丁丑日寅初三刻五分 距癸亥冬至三百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794-0286c.png
    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乙丑年
 春分 丙午日寅初二刻二分 距前春分三百六
    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冬至 壬午日巳初二刻十分 距前冬至三百六
    十五日二十三刻五分
丙寅年
 春分 辛亥日己初一刻六分 距前春分三百六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794-0286d.png
    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冬至 丁亥日申初二刻 距前冬至三百六十五
    日二十三刻五分
  右冬至之小馀皆廿三刻五分(或四/分)春分之小馀
  皆廿三刻四分差一分
  以冬至论岁馀得授时万分日法之二千四百三
  十○半分大于消分八分
  法以小馀五分为实刻十五分为法除之得三之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794-0287a.png
  一以从刻共得二十三刻又三之一为实九十六
  刻为法除之得○二四三○五进四位得二千四
  百三十分强(进四位者/以万乘也)若以春分论岁馀得授时
  万分日法之二千四百二十三分六亦大于消分
  一分六
  法以廿三刻化三百四十五分并入四分得三百
  四十九分为实日法一千四百四十分为法除之
  得○二四二三六进四位得二千四百二十三分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794-0287b.png
  半强
  按授时消分为不易之法今复有长者何耶西法
  最高之点在两至后数度岁岁东移故虽冬至亦
  有加减不得以恒为定也此是两法中一大节目
  其法自回回历即有之然了凡先生颇采用回回
  法而不知此熊坛石先生亲与西儒论历而亦不
  言及何耶
丁卯年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794-0287c.png
  高冲过冬至七度十四分
春分 丙辰日申初初刻十分 距(丙寅秋分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四分)
  中积九十三日十刻七分  (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夏至 己丑日酉初三刻二分 距(丙寅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中积九十三日(六十二/刻十三)分  (冬至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二分)
秋分 癸亥日己初二刻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五分)
  中积八十九日四(十七/刻四)分  (丙寅秋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冬至 壬辰日亥初一刻四分 距(丙寅冬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794-0287d.png
  中积八十八日九(十四/刻十)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二分)
戊辰年
  高冲过冬至七度十五分
春分 辛酉日戍正三刻(十/四)分 距(丁卯秋分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四分)
  中积九十三日十刻六分  (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夏至 甲午日夜子初(二/刻)五分 距(丁卯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中积九十三日(六十二/刻十四)分  (冬至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一分)
秋分 戊辰日申初一刻四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五分)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794-0288a.png
  中积八十九日四(十七/刻六)分  (丁卯秋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冬至 戊戌日寅初初刻十分 距(丁卯冬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六分)
  中积八十八日(九十/四刻)七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五分)
己巳年
  高冲过冬至七度十六分
春分 丁卯日丑正三刻二分 距(戊辰秋分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三分)
  中距九十三日十刻六分  (春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夏至 庚子日卯初一刻八分 距(戊辰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794-0288b.png
  中积九十三日六十三刻  (冬至一百八十二/日八刻十三分)
秋分 癸酉日亥初初刻八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六分)
  中积八十九日(四十/七刻)六分  (戊辰秋分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冬至 癸卯日辰正三刻(十/四)分 距(戊辰冬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中积八十八日(九十/四刻)八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六分)
庚午年
  高冲过冬至七度十七分
春分 壬申日辰正(二/刻)七分 距己巳(秋分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四分)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794-0288c.png
  中积九十三日(十/刻)四分    (春分三百六十五/日廿三刻五分)
夏至 乙巳日午初初刻(十一/分) 距己巳(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
  中积九十三日六十(三/刻)    (冬至一百八十二/日八刻十二分)
秋分 己卯日丑正三刻(十一/分)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四分)
  中积八十九日(四十七/刻七分)    (己巳秋分二百六十/五日廿三刻三分)
冬至 戊申日未正三(刻/三)分 距己巳(冬至三百六十五/日廿三刻四分)
  中积八十八日(九十四/刻七分)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七分)
辛未年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794-0288d.png
  高冲过冬至七度十八分
春分 丁丑日未正一刻(十/分) 距(庚午秋分一百七十/八日四十五刻十四)
  中积九十三日(十/刻)三分  (分日春分三百六十/五 廿三刻三分)
夏至 庚戌日申正三(刻三/十)分 距(庚午夏至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二分)
  中积九十三日(六十三/刻二分)  (冬至一百八十二日/八刻十分)
秋分 甲申日辰正三刻  距(本年春分一百八十/六日七十三刻五分)
  中积八十九日(四十七/刻七分)  (庚午秋分二百六十/五日廿三刻四分)
冬至 癸丑日戌正二(刻/七)分 距(庚午冬至三百六十/五日廿三刻四分)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794-0289a.png
             (本年夏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
 按庚申年夏至至冬至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六分
 辛未年夏至至冬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十
 二年中共长一刻○三分(中积只十一年/)
 壬戌年冬至至次年夏至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九分
 庚午年冬至至次年夏至一百八十二日八刻十分
 九年中共消十四分(中积共只八年/)
 又合计癸亥夏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九分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794-0289b.png
 冬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十分相较一日
 ○四刻(一/分) 辛未夏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二日八刻
 十分冬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相较
 一日○五刻十四分八年中较数增一刻十三分
 然二分之相距则无甚差何也盖最高移而东则夏
 至后多占最高之度而减度加时之数益多故益长
 高冲移而东则冬至后多占最卑之度而加度减时
 之数益多故益消其近二至处皆为加减差最大之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794-0289c.png
 处故消长之较已极也
 乃若二分与中距虽亦岁移而中距皆为平度不系
 加减其最高前后视行小之度固全在春分后半周
 最高冲前后视行大之度亦全在春分后半周毫无
 动移故无甚消长也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794-0289d.png
西国月日考
  考回国圣人辞世年月
回国圣人辞世年月据西域斋期(江宁至鸿堂/刻单)以康熙
庚午五月初三日起是彼中第九月一日谓之勒墨藏
一名阿咱而月也至六月初三日开斋是彼中第十月
一日谓之绍哇勒一名荅亦月是为大节再过一百日
至九月十三日为彼中第一月第十日谓之穆哈兰一
名法而干而丁月其日为阿叔喇济贫之期谓之小节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794-0290a.png
鼎尝以回回历法推算本年白羊一日入第六月之第
八日与此正合
又据斋期云本年庚午圣人辞世共计一千○九十六
(此太/阳年)考本单开圣人生死二忌在本年十一月十四
日在彼为第三月谓之勒必欧勒傲勿勒又名虎而达
查西域阿刺必年是开皇己未距今康熙为一千○九
十二算减一为一千○九十一乃开皇己未春分至今
康熙庚午春分之积年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794-0290b.png
又查己未年春分在彼中为太阴年之第十二月初五
日 以距算一千○九十一减圣人辞世千○九十六
相差五年逆推之得开皇十四年甲寅为圣人辞世之

约计甲寅至己未此五年中节气与月分差闰五十五
日甲寅春分当在彼中第十月之初
圣人辞世既是第三月则在春分月前七个月为处暑
月即今七月也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794-0290c.png
自开皇甲寅七月十四日圣人辞世至今康熙庚午七
月十四日正得一千○九十六年故曰共计一千○九
十六年也
据此则开皇甲寅是彼中圣人辞世之年薛仪甫谓为
回回历盖以此而误
又按圣人以第三月辞世而其年春分则在第十月今
彼以第十月一日为大节盖为此也
考泰西天主降生年月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794-0290d.png
据天地仪书耶苏降生至崇祯庚辰一千六百四十年
 算至康熙庚午一千六百九十年
查康熙戊辰年瞻礼单诞辰在冬至后四日日躔箕宿
七度 逆推汉哀帝庚申约差卝四度则是当时冬至
在斗宿之末 约计耶苏降生在冬至前二十馀日为
小雪后四五日也
自哀帝庚申十月算至隋开皇甲寅七月望回回教圣
人马哈木德辞世实计五百九十四年不足两个多月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794-0291a.png
考历书所纪西国年月
万历十二年甲申西九月十五日日躔寿星二度 又
十三年乙酉西九月廿八日日躔寿星十五度半
万历十四年丙戌西十月(阙/) 日日躔寿星二十九度
 又十五年丁亥西十月卝六日日躔大火十二度太
万历十六年戊子西十一月初八日日躔大火二十六
度太 又十七年己丑西十一月卝二日日躔析木十
一度弱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794-0291b.png
万历十八年庚寅西十二月初六日日躔析木廿五度
 又十九年辛卯西十二月廿一日日躔星纪九度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西正月三十日日躔玄枵廿一度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西七月初九日日躔鹑首廿六度
五三 又三十七年己酉西七月廿一日日躔鹑火八
度半
万历三十八年庚戍西八月初二日日躔鹑火二十度
 又三十九年辛亥西八月十五日日躔鹑尾二度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794-0291c.png
 按此所纪皆是以日躔星纪二十度为正月初一日
 析木二十度(或十/九度)为十二月朔 大火(十/九)(或二/十度)
 (十/一)月朔 寿星十八度为十月朔 鹑尾十八度为
 九月朔 鹑火十九度(或十/八度)为八月朔 鹑尾十八
 度为七月朔(此亦约略之算细求/之尚有太阳盈缩)
又正德九年甲戌西五月初五日子正前日躔大梁二
十二度四十分 是以大梁十九度为五月朔(所测在/子正前)
(西历纪日月午/正故曰十九度)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794-0291d.png
正德十五年庚辰西四月三十日日躔大梁十七度四
八 是以降娄十九度为四月朔
又本年七月十三日日躔鹑火初度 是以鹑首十八
度为七月朔
嘉靖二年癸未西十一月廿九日日躔析木十五度五
四 是以大火十八度为十一月朔
嘉靖六年丁亥西十月初十日日躔寿星廿七度 是
以寿星十八度为十月朔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794-0292a.png
嘉靖八年己丑西二月初一日日躔玄枵廿一度 是
以玄枵廿一度为二月朔
万历十年壬午西二月廿六日申初二刻日躔娵訾十
七度四十九分四二 是以玄枵廿二度为二月朔
万历十一年癸未西九月初六日日躔鹑尾廿三度
是以鹑尾十八度为九月朔
万历十四年丙戌西十二月廿六日申初二刻太阳在
星纪宫十四度五十一分五三 是以析木十九度为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794-0292b.png
十二月朔
万历十六年戊子西十二月十五日巳初刻太阳在星
纪三度五十三分 是以析本十九度为十二月朔
万历十八年庚寅西二月初八日午正后三十四刻太阳视
行在娵訾初四十秒 是以玄枵廿三度为二月朔
又本年九月初七日子正日躔鹑尾二十四度 据此
初一日鹑尾十八度
万历廿一年癸巳西八月初十日日躔鹑火廿七度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794-0292c.png
是以鹑火十八度为八月朔
又汉顺帝永建二年丁卯西三月廿六日酉正太阳在
降娄一度十三分 是以娵訾七度为三月朔
顺帝阳嘉二年癸酉西六月初三日申正太阳在实沈
九度四十分 是以实沈七度为六月朔
顺帝永和元年丙子西七月初八日午正太阳在鹑首
十四度十四分 是以鹑首七度为七月朔
又本年西八月三十一日九月初一太阳在鹑尾七度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794-0292d.png
顺帝永和二年丁丑西十月初八日太阳在寿星十四
度 是以寿星七度为十月朔
顺帝永和三年戊寅西十二月廿二日子正前四时日
躔析木九度十五分 据此初一日是大火八度当是
十一月非十二月
顺帝阳嘉二年癸酉西五月十七十八日太阳在大梁
二十三度 据此五月朔大梁七度
 按自汉顺帝永建丁卯为总积四千八百四十年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794-0293a.png
 至明万历十二年甲申为总积六千二百九十七年
  相距一千四百五十七年相差十二三度即岁差
 之行也
 汉时月朔俱在各宫七八度之间万历间月朔俱在
 各宫之十八九度或廿一二度
 据此论之则西历太阳年用恒星有定度其恒星节
 气虽从岁差西行而每月之日次则以太阳到恒星某
 度为定千古不变也想西古历法只是候中星每年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794-0293b.png
 某星到正中即是某月
 又按此法于岁差之理甚明但欲敬授民时则不如
 用节气为妥天经或问欲以冬至日为第一月第一
 日可以免闰又可授时谓本于方无可先生然沈氏
 笔谈已先有其说矣
今查瞻礼单
康熙丁卯年正月十八丁酉日 应西历三月初一日
       (亥宫十度/二十六分)    (危十一度/二三)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794-0293c.png
     二月二十戊辰日 应西历四月初一日
       (戌宫十一/度十三分)    壁六度二三
     二月二十戊戌日 应西历五月初一日
       (酉宫十度/二十九分)    娄十度五三
     四月廿二己巳日 应西历六月初一日
       (申一十度/十五分)    毕六度九分
     五月廿二己亥日 应西历七月初一日
       (未八度四/十九分)    井七度五一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794-0293d.png
     六月廿四庚午日 应西历八月初一日
       (午八度二/十一分)    柳二度二二
     七月廿五辛丑日 应西历九月初一日
       (巳八度一/十分)    张六度四八
     八月廿五辛未日 应西历十月初一日
       (辰七度三/十○分)    轸一度○四
     九月廿七壬寅日 应西历十一月初一日
       (卯八度二/十二分)    亢八度一八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794-0294a.png
     十月廿七壬申日 应西历十二月初一日
       寅八度(四/二)    心五度一八
     十一月(廿/八)癸卯日 应西历正月初一日
       (丑十度二/十分)    斗四度二六
     十二月(三/十)甲戌日 应西历二月初一日
       (子十一度/五十六分)    女四度三○
 据此则西国历日是以建子之月为正月也其法不
 论太阴之晦朔只以太阳为主然又不论节气但以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794-0294b.png
 太阳到斗宿四度为正月一日耳
 又其数与新法历书所载不同岂彼国亦有改宪耶
 按西历以午正纪日则以上宿度宜各加三十分依
 此推之欧罗巴之正月一日在斗宿五度
 新法历书万历二十三年乙未西正月三十日太阳
 在玄枵廿一度于时日行盈历逆推初一日是星纪
 廿一度以岁差考之万历乙未至今丁卯距九十二
 年计差一度半弱其时星纪廿一度是斗十四度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794-0294c.png
 二法相较差十度必是改宪抑彼有多国各一其法
 耶
 又按今之斗四度是星纪十度逆推前此六百六十
 馀年则正是冬至日太阳所躔之度也当此北宋之
 初瞻礼单必是此时所定
 若历书所载斗十四度则又在其前六百六十年距
 今丁卯共有一千三百二十馀年当在汉时盖其时
 冬至日躔斗十四度故以为岁首意者历书所载故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794-0294d.png
 是古法而瞻礼单所定乃是新率耶由是观之则耶苏
 新教之起必不大远
 又按西法以白羊宫初度为测算之端而纪月又首
 磨羯何耶曰测算论节气是以太阳之纬度为主纪
 月论恒星是以太阳之经度为主故也
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794-0295a.png
地度弧角
 地度求斜距法
有两处北极高度又有两处相距之经度而求两地相
距之里数
        甲乙丙为赤道象弧丁为极(丁角之度/为甲乙)
        甲距四十五度甲乙十度半(即经度之距/亦即丁角)
        巳乙距四十度求戊巳之距法作戊庚丙
        象弧斜交于赤先求庚乙距以减巳乙得
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794-0295b.png
庚巳边又求戊庚边求庚角成戊庚巳小三角弧算戊庚巳小
三角先有一角(庚/)两边(一戊庚边/一已庚边)而求已戊边 法先作已辛
垂弧截出戊辛边并求戊角因得巳戊边乃以度变成里此所
得即大度若距赤同度则但以距赤道馀弦求其比例得里数
一率 全        二率 距赤馀弦
三率 大度里数(二百五十里/)四率 纬圈里数
如距赤四十五度依法算得离赤道四十五度之地每
一度该一百七十六里二百八十步 如东西相距二
卷十二 第 28a 页 WYG0794-0295c.png
十七度该四千七百七十二里三百五十步弱
论曰地有距赤纬度又有东西经度经度如句纬度相
减之馀如股两地斜距如弦
既有句有股可以求弦而不可以句股法求者地圆故也
又论曰此为一角两边而角在两边之中法当用斜弧
三角法求其对角一边之度变为里即里数也或用垂
线分形法并同补论曰已点或在庚上或在其下其用
庚角并同 但在下则当于庚乙内减巳乙而得己庚
卷十二 第 28b 页 WYG0794-0295d.png
  以里数求经度法
或先有两地相距之里数而不知经度
法先求两处北极高度乃以两高度之馀为两边及相
距里数变成度(用二百五/十里大度)又为一边成弧三角形 乃
以三边求角法求其对里数边之一角即经度也
论曰凡地经度原以月食时取其时刻差以为东西相
距然月食岁不数见又必多人两地同测始能得之况
月天最近有气刻时三差及朦影之改变高度非精于
卷十二 第 29a 页 WYG0794-0296a.png
测者不易得准 今以里数求之较有把握 得此法
与月食法相参伍庶几无误 凡以里数论差当取径
直若遇山林水泽峻岭回谷则以测量法求其折算之
数而取直焉
不但左右不宜旋绕曲折斯谓之直即高下若干亦须
用法取平
若两地极高同度则但以距赤道馀弦(即极高/度正弦)求其比
例得经度
卷十二 第 29b 页 WYG0794-0296b.png
一率 距赤度馀弦
二率 全数
三率 里数所变之度(用二百五/十里为度)
四率 相应之经度(纬圈经度也与赤道大/圈相应但里数小耳)
论曰北极高度虽有准则然近在数十里内所争在分
秒之间亦无大差今以里数准之则当以正东西为主
如自东至西之路合罗金卯酉中线斯为正度若稍偏
侧亦当以斜度改平然后算之视极高度反似的确
卷十二 第 30a 页 WYG0794-0296c.png
里差考
 时宪历各省太阳出入昼夜时刻
京师 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夏至昼五十九刻(七/分)夜三十六刻(八/分)
盛京 四十(二/度) (天问/略无) 六十刻四分 三(十/五)刻十(一/分)
山西 三十八度   五十八刻(八/分) 三十七刻(七/分)
山东 朝鲜 (三十/六度)  五十七(刻十/三分) 三十八刻(二/分)
河南 陜西 (三十奇/四度) 五十七刻(一/分) 三十八(刻十/四分)
江南 三十二度半  五十六刻(六/分) 三十九刻(九/分)
卷十二 第 30b 页 WYG0794-0296d.png
湖广 三十一度   五十六刻(二/分) 三十九(刻十/三分)
四川 三 十 度  五十(五/刻)(一/分) 四十刻四分
浙江 廿 九 度
江西 二十九度   五十五刻(七/分) 四十刻八分
福建 广西 (二十/七度)  五十四(刻十/二分) 四十一刻(三/分)
贵州 二十五度   五十四刻(四/分) 四十一(刻十/一分)
云南 二十四度   五十四刻  四十二刻
广东 二十三度半  五十三(刻十/一分) 四十二刻(四/分)
卷十二 第 31a 页 WYG0794-0297a.png
 此据壬申年历日数也其刻数与天问略同者京师
 江南湖广浙江江西云南广东也刻分同则极高确
 矣
 山西天问略长五十八刻六分今八分是所差不多
 或字画误也其极高三十八度应亦无讹
 山东天问略长五十八刻四分今只五十七刻十三
 分是极高原测三十七度后改测三十六度也
时宪历各省节气时刻
卷十二 第 31b 页 WYG0794-0297b.png
以京师为主 在东者加 在西者减 每加减四分为经度
一度
朝鲜        加二刻十分
盛京        加二刻
浙江  福建    加十二分
江南        加八分
山东        加五分
 以上地在京师之东皆加
卷十二 第 32a 页 WYG0794-0297c.png
江西       减十分
河南  湖广   减一刻
广东  山西   减一刻五分
广西  陜西   减二刻四分
贵州       减二刻八分
四川       减三刻七分
云南       减四刻八分
 以上地皆在京师之西皆减
卷十二 第 32b 页 WYG0794-0297d.png
 天象同时并见而在东者早见日故其刻分加在西
 者迟见日故其刻分减假如京师正午时太阳在午
 线而居东者已见其过午矣故加居西者方见其将
 午到而犹未正午也故减
 陜西天问略长五十七刻十三分今只五十七刻一
 分是极高原测三十六度后改测三十四度奇也
 河南天问略长五十七刻七分今只五十七刻一分
 是极高原测三十五度后改测三十四奇也
卷十二 第 33a 页 WYG0794-0298a.png
 褔建天问略长五十四刻八分今有五十四刻十二
 分是极高原测二十六度后改测二十七度也
 广西天问略长五十四刻四分今亦五十四刻十二
 分是极高原测二十五度后改测二十七度也
 贵州天问略长五十四刻今有五十四刻四分是极
 高原测二十四度半后改测二十五度也
 天问略四川极高二十九度半江西二十九度
卷十二 第 34a 页 WYG0794-0298c.png

卷十二 第 35a 页 WYG0794-0299a.png
 
 
 
 
 
 
 
 
卷十二 第 35b 页 WYG0794-0299b.png
南北纬度以北极高下定 东西经度以月食时刻定
地在东一度则见食早其差为十五分刻之四节朔同
地在北则昼夜差多南则渐平
卷十二 第 36a 页 WYG0794-0299c.png
仰规覆矩 以里差赤纬为用
 一查地平经度为日出入方位
 一查赤道经度为日出入时刻
约法
求每日出入地平广度(春分至秋分在正卯酉北/秋分至春分在正卯酉南)
 一率 大员半径
 二率 极高度割线
 三率 赤道纬度正弦
卷十二 第 36b 页 WYG0794-0299d.png
 四率 日出入卯酉正弦(地平经度/)
求每日昼刻长短(春分至秋分加/秋分至春分减)皆加减半昼二十四刻
为半昼刻
 一率 大员半径
 二率 极高度切线
 三率 赤道纬度切线
 四率 日出入加减度正弦(赤道经度/) 以变时刻为
  加减之用
卷十二 第 37a 页 WYG0794-0300a.png
求二至日出地广度图(广者地平经度距正卯酉也即日出入/方位举二至为例馀日皆以赤纬定之)
          已丙极高度 即甲角之
          弧(亦即乙甲/丁之馀弧) 乙丁为夏
          至日距赤道之纬 即壬
          辛(其正弧辰/乙即卯甲) 今求乙甲
          为夏至日出地平之广(冬/至)
          (同广但夏至在卯酉北冬/至在正卯酉南逐日赤纬)
          (皆可以此法求之/得逐日出地之广)用甲乙
卷十二 第 37b 页 WYG0794-0300b.png
丁弧三角形 法为丙戊正弦与丙甲半径若乙丁之
正弦乙辰与乙甲也(乙甲即正弦庚丙戊正弦即北极/高度之馀弦 甲也以丙甲戊角)
(即巳甲丙/之馀角) 或用乙甲卯句股形 则为庚甲馀弦(巳/甲)
(丙角之/馀弦)与巳甲半径若壬辛之正弦卯甲与乙甲也
末皆以乙甲查正弦表得弧为出地之广(壬辛之正弦/壬未与乙辰)
(卯甲同大即知乙丁与壬辛亦同大而卯甲/之弧亦与壬辛同大而今以直视竟成正弦)
捷法 以比例尺取丙甲半径于正弦线之九十度定
尺乃以乙甲正弦取对度得弧命为出地之广
卷十二 第 38a 页 WYG0794-0300c.png
 
 
 
 
法曰半径与北极出地之割线若赤道纬度正弦与地
平出入经度距正卯酉之正弦也
此图已为南极 甲乙为冬至日出入之广 卯乙为
冬至日轨所减于半昼之度 与前图同理
卷十二 第 38b 页 WYG0794-0300d.png
           量法从乙作直立线(与/午)
           (甲平/行)至戌得戌午弧即
           乙星出入地平距正卯
           酉经度(大圈即子午规/侧望之形故午)
           (甲线即/正卯酉)
卷十二 第 39a 页 WYG0794-0301a.png
求时刻法 若欲知卯乙在距等圈之度法以卯为心
癸若壬为界作半圈次从卯心出半径直线至乾平分
半员成象限末于乙出线与卯乾半径平行至象限弧
止为乙坎则其所分坎乾之弧即卯乙在距等圈之度
此度与甲丁赤道度相应可以知所历时刻矣
或用比例尺 以癸卯(即赤纬/馀弦)为距等半径加正弦线
九十度定尺乃以卯乙取对度得弧
又算法 求时刻加减度(谓逐日时刻所加减于半昼/二十四刻之数春分后加秋)
卷十二 第 39b 页 WYG0794-0301b.png
(分后减皆/以度变时) 用前图巳甲乙斜弧三角形 有甲角(极/出)
(地/度)有巳甲边九十度 有巳乙边赤纬之馀(按用斜弧/法历书未)
(有/) 求巳角(其弧/甲丁)赤道经度用查时刻
       法为半径丙甲与甲角之切线酉丙
       若已乙之馀切亥丁(乙丁为巳乙之/馀弦故也实即)
       (赤纬之/正切也)与已角之正弦甲丁(甲丁即/弧即正)
       (弦以直视故弧线变为直线用/法以甲丁查正弦表得角度)
右即夏至卯酉前后日行地平上之赤道度以距等圈
卷十二 第 40a 页 WYG0794-0302a.png
上之卯乙即赤道上之甲丁以甲丁度化时即得本地
卯正前酉正后所多之刻冬至日卯后酉前所减之度
及其时刻并同(逐日求之/可列表)
求乙甲边(地平经度查/日出方位)此为求出地平之广与前算法
并同但用斜弧形故其名顿易 法为半径丙甲与极
出地甲角之割线酉甲若已乙之馀弦乙辰与乙甲边
(乙甲亦即/边即正弦) 末以乙甲边查正弦表得乙甲边之度
 
卷十二 第 40b 页 WYG0794-0302b.png
 
 
 
 
 
 
 
 历算全书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