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794-022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算全书卷十
             宣城梅文鼎撰
 环中黍尺卷三之四
初数次数法(加减代乘除之法从初/数次数而生故先论之)
 (上卷之法用角旁两正弦相乘今则兼用两馀弦故/别之为初数次数其法有二其一次数与对弧馀弦)
 (相加其一相减也相加又有二一锐角一钝角也相/减有四或馀弦内减次数或次数内减馀弦而又各)
 (分锐角/钝角也)
卷十 第 1b 页 WYG0794-0225d.png
约法 三边求角
 
 
 
 
 
 
角求对边
卷十 第 2a 页 WYG0794-0226a.png
 
 
 
 
 
 
馀弦次数相加例(锐角法钝/角法各一)
丁乙丙形 有三边求乙锐角 角旁大弧丁巳(正弦辛戊/馀弦巳戊)
卷十 第 2b 页 WYG0794-0226b.png
 小弧丙乙(正弦丙癸/馀弦巳癸)两正弦相乘全数除之成初得
 数戊庚又以两馀弦相乘全数除之成次得数戊丑
 (即卯/巳)乃以次得数卯巳加对弧之馀弦已戌成卯戌(即申/戊)
           一 初得数  戊庚
           二 (次得数与对/弧馀弦相并)申戊
           三 半径   亥已
           四 角之馀弦 已乾
            (以馀弦检表得/乙锐角之度)
卷十 第 3a 页 WYG0794-0226c.png
若先有角求对边则反之
一 半径   亥巳
二 角之馀弦 巳乾
三 初得数  戊庚
四 (次得数与对/弧馀弦相并)申戊(以次得数戊丑减之得/对弧馀弦丑申即巳戌)
论曰辛戊正弦与亥巳半径同为乙丁弧所分则辛戊
全与丁戊分若亥巳全与乾巳分也而辛戊弦与丁戊
小弦又若戊庚句与申戊小句也故戊庚与申戊必若
卷十 第 3b 页 WYG0794-0226d.png
亥巳与乾巳
若用丁甲丙形其算并同何以明之甲丁者乙丁半周
之馀甲丙者乙丙半周之馀其所用正弦并同又同用
丁丙为对角之弧甲角又同乙角皆以乾已为馀弦故

 右系对边小于象限角旁弧异类故其法用加而为
 锐角
仍用前图取丁甲寅三角形 有三边求甲钝角 角
卷十 第 4a 页 WYG0794-0227a.png
两旁弧同类 对角边大为寅丁其正弦酉戌馀弦戌
已 旁弧丁甲其正弦辛戊馀弦已戊 又旁弧寅甲
其正弦寅壬馀弦壬已 初得数戊庚(半径除两/正弦矩) 次
得数卯巳(半径除两/馀弦矩)
所用三率与前锐角形并同亦以卯已加已戌成申戊
为三率所得四率乾已亦为甲角之馀弦(末以馀弦检/表得度以减)
(半周馀为甲/钝角之度)
若先有甲钝角求对边丁寅则反用其率一半径亥已二
卷十 第 4b 页 WYG0794-0227b.png
甲角馀弦乾已三初数戊庚四申庚末以次数戊丑去
减得数甲戊馀丑申为对弧馀弦
论曰对弧寅丁系过弧与锐角形对弧丁丙相与为半
周之正馀度同用酉戌为正弦戌已为馀弦角旁弧丁
甲即乙丁半周之馀度同用辛戊为正弦戊已为馀弦
甲寅弧又与乙丙弧等度其正弦壬寅同癸丙馀弦壬
巳同癸巳故加减数并同所异者对弧大而两旁弧又
同类故为钝角
卷十 第 5a 页 WYG0794-0227c.png
若用寅乙丁形其算并同以同用丁寅对弧而两弧在
角旁者寅乙为寅甲半周之馀丁乙为丁甲半周之馀
所用之正弦馀弦并同故也甲角同乙角皆以乾已馀
弦度转减半周为其度
 右系对边大于象限而角旁两弧同类故其法用加
 而为钝角
 正馀交变例
若角旁两边以象限相加减而用其馀弧则正弦馀弦
卷十 第 5b 页 WYG0794-0227d.png
之名互易而所得初数次数不变三率之用亦不变
解曰弧小以减象限得馀弧弧大以象限减之而用其
馀亦馀弧也其故何也凡过弧与其减半周之馀度同
用一正弦故过弧内减象限之馀即反为过弧之馀弧
亦曰剩弧而此剩弧之正弦即过弧之馀弦也
若两弧内一用馀度则其初数次数皆为正弦乘馀弦
半径除之之数然其数不变何也一弧既用馀度则本
弧之正弦变为馀弧之馀弦而其又一弧仍系本度则
卷十 第 6a 页 WYG0794-0228a.png
正弦不变然则先所用两正弦相乘为初数者今不变
而为馀乘正乎次数仿此
试仍以前图明之丁乙丙形任以乙角旁之乙丁弧(即/辛)
(乙/)内减去亥乙象弧其剩弧亥辛之正弦戊已即乙辛
过弧之馀弦也又亥辛之馀弦辛戊即过弧乙辛之正
弦也然则先以辛戊正弦乘丙癸正弦者今不变为辛
戊馀弦乘丙癸正弦乎然但变其名为馀乘正而辛戊
之数不变则其所得之初数戊庚亦不变也次数仿论
卷十 第 6b 页 WYG0794-0228b.png
(按此法即测星/时第二法所用)
若角旁两弧俱改用馀弧则初数变为两馀弦相乘次
数变为两正弦相乘盖以正变馀馀变正而所得之初
数次数不变
试仍以前图明之丁乙丙形乙角旁两弧乙丁改用辛
(义见/前)乙丙改用丙亥皆馀弧也则丙癸辛戊两正弦
皆变馀弦(丙癸为丙亥弧馀弦/辛戊为辛亥弧馀弦)癸已戊已两馀弦皆变
正弦(癸已为丙亥弧正弦/戊巳为辛亥弧正弦)然则先以两正相乘者今为
卷十 第 7a 页 WYG0794-0228c.png
两馀然虽变两馀而其为丙癸与辛戊者不变故其所
得之初数戊庚亦不变也次数仿论
 总例
凡弧度与半周相减之馀则所用之正弦同馀弦亦

凡弧度与象限相减之馀则所用之正弦变馀馀弦变

馀弦内减次数例(钝角法锐/角法各一)
卷十 第 7b 页 WYG0794-0228d.png
           丁乙丙弧三角形有三边
           求乙钝角 丙乙小弧其
           正弦丙辰馀弦辰巳 丁
           乙大弧其正弦癸甲馀弦
           甲已 是为角旁之两弧
           不同类 癸乾初得数(两/正)
(弦乘半径/除之数) 午已次得数(两馀弦乘半/径除之数) 丁丙对边大
其正弦壬卯馀弦卯已 对边大于象限而角旁弧不
卷十 第 8a 页 WYG0794-0229a.png
同类宜相减 对弧馀弦大于次数法当于馀弦卯巳
内减去次得数午已馀午卯(即艮/丁)为二率
一 初得数 癸乾
二 (次得数/减馀弦) 艮丁
三 半径  辛已
四 角馀弦 寅已
对边大角旁弧异类而次数小减对弧馀弦其角为钝
宜以四率寅已捡馀弦表得度以减半周度其馀即为
卷十 第 8b 页 WYG0794-0229b.png
乙钝角之度(即寅酉大/矢之度)
若先有乙钝角求对弧则反用其率
一 半径  辛巳
二 角馀弦 寅已
三 初得数 癸乾
四 (次得数/减馀弦) 艮丁
既得艮丁乃以次数加之成卯已馀弦检表得度以减
半周得丁丙对边之度
卷十 第 9a 页 WYG0794-0229c.png
凡过弧与其减半周之馀度同用一馀弦故以馀弦检
表得度以减半周即得过弧
仍用前图取锐角
丁戊庚三角形(系锐角○此/形有三锐角)有三边求戊角 戊庚小
边其正弦庚丑馀弦丑巳 丁戊次小边其正弦癸甲
馀弦甲巳 是为角旁弧同类 初得数癸乾(半径除/两正弦)
(矩/) 次得数午已(半径除两/馀弦矩) 丁庚对边小其正弦壬
卯馀弦卯巳 对边小于象限而角旁弧同类宜相减
卷十 第 9b 页 WYG0794-0229d.png
 次数午已小于对弧馀弦卯已以午已去减卯已馀
卯午(即艮/丁)
一 初得数 癸乾
二 (次得数/减馀弦) 艮丁
三 半径  辛已
四 角馀弦 寅已
对边小角旁弧同类而次数小去减馀弦其角为锐宜
以四率寅已检馀弦表得戊锐角之度
卷十 第 10a 页 WYG0794-0230a.png
若先有戊锐角度求对边丁度则反用其度
一 半径  辛巳
二 角馀弦 寅已
三 初得数 癸乾
四 (次得数/减馀弦) 艮丁
以所得艮丁加次数午已检馀弦表得丁庚对边之度
因锐角角旁弧同类次数小于馀弦得数后宜加次数
为对边馀弦
卷十 第 10b 页 WYG0794-0230b.png
论曰丁戊庚形与丁乙丙形为相易之形故丁戊为丁
乙减半周之馀戊庚等乙丙此两弧所用之正弦馀弦
并同则初数次数亦同矣而丁庚对弧亦丁丙对弧减
半周之馀则所用馀边又同加减安得不同
次数内转减馀弦例(锐角法钝/角法各一)
丁乙丙形三边求乙角(系锐/角) 丙乙小边正弦辰丙馀
弦辰已 丁乙大边正弦癸甲馀弦甲已 是为角旁
之两边不同类 初得数甲乾(半径除两/正弦矩) 次得数午
卷十 第 11a 页 WYG0794-0230c.png
           已(半径除两/馀弦矩) 丁丙对边
           大正弦壬卯馀弦卯已
           对边大而角旁弧不同类
           宜相减 次数午已大于
           对弧馀弦卯已法当于午
           己内减卯巳馀午卯(即甲/艮)
为二率
一 初得数  甲乾
卷十 第 11b 页 WYG0794-0230d.png
二 (馀弦减次/数之馀) 甲艮
三 半径   辛巳
四 角馀弦  寅已
对边大角旁弧异类而次数大受对弧馀弦之减其角
为锐宜以四率寅已检馀弦表得乙锐角之度(即寅辛/矢度)
若先有乙角而求对边丁丙则反用其率
一 半径   辛巳
二 角馀弦  寅己
卷十 第 12a 页 WYG0794-0231a.png
三 初得数  甲乾
四 (馀弦减次/数之馀) 甲艮
末以所得甲艮转减次数午已得对弧馀弦卯巳检表
得度以减半周为对弧丁丙度
前图取钝角
丁戊庚形三边求戊角(系锐/角) 戊庚小边正弦丑庚馀
弦丑巳 丁戊次小边正弦癸甲馀弦甲巳 是为角
旁两弧同类 初数甲乾(半径除两/正弦矩) 次数午已(半径/除两)
卷十 第 12b 页 WYG0794-0231b.png
(馀弦/矩) 丁庚对边小正弦壬卯馀弦卯巳 对边小而
角旁两弧同类宜相减 次数午巳大于对边馀弦
卯巳当于午巳内减卯已馀午卯(即甲/艮)
一 初得数  甲乾
二 (馀弦减次/数之馀) 甲艮
三 半径   辛巳
四 角馀弦  寅已
对边小角旁弧同类而次数大内减去馀弦其角为钝
卷十 第 13a 页 WYG0794-0231c.png
宜以四率寅巳检馀弦表得度以减半周得戊钝角之

若先有戊钝角而求对边丁庚则反用其率
一 半径   辛已
二 角馀弦  寅巳
三 初得数  甲乾
四 (馀弦减次/数之馀) 甲艮
末以所得甲艮转减次数午巳得对弧馀弦卯已检表
卷十 第 13b 页 WYG0794-0231d.png
得对弧丁庚之度
一系 半浑员面所成斜三角形左右皆相对如左锐
角者右必钝也对边左小者右必大也角旁之边左为
同类者右必异类也(角旁两弧一居员周一居圆面此/员面弧线左右所同用也而员周)
(之弧左右有大小故/同于左者不同于右)
加减法(以代/乘除)
初数次数并以乘除而得今以总弧存弧之馀弦相加
减而半之即与乘除之所得吻合法简而妙而甲数乙
卷十 第 14a 页 WYG0794-0232a.png
数之用亦从此生矣
总法曰凡两弧相并为总弧相减为存弧(存弧一/曰较弧)
总弧存弧各取其馀弦以相加减成初数次数 法曰
视总弧过弧限则总存两馀弦相加总弧不过象限则
相减皆折半为初数(即原设两弧之正弦/相乘半径除之之数)以初数转减
存弧馀弦即为次数(即原设两弧之馀弦/相乘半径除之之数)又法(总弧过/象限两)
(馀弦相减不过象限则/相加并折半为次数)又法(初数以相加成者以总弧/馀弦减初数以相减成者)
(以总弧馀弦加并加/减初数为次数亦同)
卷十 第 14b 页 WYG0794-0232b.png
又取总弧存弧之正弦相加减成甲数乙数 法曰以
总存两正弦相加折半为甲数(即原设大弧正弦乘小/弧馀弦半径除之之数)
总存两正弦相减折半为乙数(即原设小弧正弦乘大/弧馀弦半径除之之数)
又法(以存弧正弦减甲数/其馀为乙数亦同)又法(以甲数减总弧/正弦即得乙数)
总弧在象限内两馀弦相减
大弧丙寅 小弧辰丙(即丑/丙) 二弧相加为总弧辰寅
 相减得存弧丑寅 丑寅存弧之馀弦丑癸(亦即/丁乙)
辰寅总弧之馀弦卯辰(即癸子亦/即乙午) 两馀弦相减(丑癸/内减)
卷十 第 15a 页 WYG0794-0232c.png
           (子癸存丑子或乙丁/内减乙午存午丁)其馀
           半之(丑子半之于壬/成壬丑即亥丁)(丙/寅)
           (辰/丙)二弧两正弦相乘半径
           除之之数即初得数也
           以初得数转减存弧之馀
           弦(以壬丑减丑癸其/馀癸壬亦即亥乙)其馀
为大小二弧两馀弦相乘半径除之之数即次得数也
论曰丙辛大弧之正弦也丑戊小弦之正弦也以句股
卷十 第 15b 页 WYG0794-0232d.png
形相似之故乙丙半径(弦/)与丙辛正弦(股/)若丑戊正弦
(小弦/)与丑壬初得数也(小股/)其半而得者何也曰辰戊
同丑戊则戊巳亦同丑壬而壬子即已戊则子丑者初
得数(壬/丑)之倍数故半之即得 辛乙大弧之馀弦也戊
乙小弧之馀弦也乙丙半径(弦/)与辛乙馀弦(句/)若戊乙
馀弦(小弦/)与亥乙次得数也(小句/)又以存弧馀弦内兼
有初得次得两数故减初得次也(丑癸馀弦内有丑壬/初数癸壬次数故减)
(丑壬即得癸壬也或于乙/丁内减亥丁得亥乙并同)
卷十 第 16a 页 WYG0794-0233a.png
 以上用总存两馀弦加减
又丑寅存弧之正弦丑丁(即午子/或癸乙)辰寅总弧之正弦辰
(即卯/乙)两正弦相加半之为大弧正弦乘小弧馀弦半
径除之之数即甲数也 以甲数转减总弧之正弦(以/午)
(已减辰午其馀/巳辰亦即卯未)是为大弧馀弦乘小弧正弦半径除之
之数即乙数也
论曰乙辛大弧之馀弦也辰戊小弧之正弦也以两句
股形同比例之故丙乙半径(弦/)与乙辛馀弦(句/)若辰戊
卷十 第 16b 页 WYG0794-0233b.png
正弦(小弦/)与辰已乙数也(小句/)
又丙辛大弧之正弦也戊乙小弧之馀弦也而丙乙半
(弦/)与丙辛正弦(股/)若戊乙馀弦(小/弦)与戊亥甲数(小/句)
又以总弧正弦内兼有甲乙两数故减乙得甲减甲亦
得乙矣(辰午正弦内有辰巳乙数巳午甲数故/减辰巳得巳午若减巳午亦必得辰巳)
 以上用总存两正弦加减
若以酉丙为大弧丙丑为小弧则其总弧酉丑(正弦丑/丁馀弦)
(丑/癸)其存弧辰酉(正弦辰午/馀弦卯辰)但互易存总之名其他并同
卷十 第 17a 页 WYG0794-0233c.png
论曰凡过象限之弧与其减半周之馀弧同用一正弦如丙
酉过弧以减半周得丙寅所用正弦(丙/辛)馀弦(辛/乙)皆丙酉弧与
丙寅弧之所同也故但易总存之名而正馀加减之用不变
又法 凡过象限之弧即截去象限用其馀度如法加减但以
总弧为存弧存弧为总弧而总存之馀弦为正弦正弦为馀弦
如酉丙过弧截去酉甲象限只用丙甲为大弧与丙丑小
弧相加减则丑甲为总弧其正弦丑癸馀弦丑丁而辰甲
为存弧其正弦卯辰馀弦辰午是总存正馀名皆互易也
卷十 第 17b 页 WYG0794-0233d.png
法以总存两正弦相减而其馀折半为甲数(丑癸内减/卯辰馀丑)
(子半之得丑/壬为甲数)仍以甲数转减总弧正弦(甲数丑壬转减/丑癸其馀癸壬)
(即乙/数)是其名虽易而其实不易也但横易为直
论曰去过弧之象限而用之则过弧之正弦为馀馀弦
为正矣故加减而得之数皆两弧之正弦乘馀馀弦乘正
之数而非复正乘正馀乘馀之数也何也过弧之正馀
互易而小弧之正馀如故也
如丙酉过弧去象限为丙甲则其正弦丙庚即过弧之
卷十 第 18a 页 WYG0794-0234a.png
馀弦也(丙庚即/辛乙故)其馀弦庚乙即过弧之正弦也(庚乙即/丙辛故)
而小弧丙丑之正弦丑戊馀弦戊乙皆如旧故先得之
丑壬为大弧馀弦丙辛乘小弧正弦丑戊而丙乙半径
除之也非两正弦相乘也乙数转减正弦而得之亥乙
(即癸壬亦/即戊未)为大弧正弦辛乙乘小弧馀弦戊乙而半径
除之也非两馀弦相乘也
又论曰又法即测夜时篇中测星距午之第二法也加
减代乘除只此一例而绝不与七卷八卷之乘除求初
卷十 第 18b 页 WYG0794-0234b.png
数次数者相蒙虽有学者何从悟入乎愚故为之详说
以发其覆
又论曰元法依图直看直者正弦横者馀弦又法正馀
互易则图当横看变立体为眠体本以总存两馀弦加
减者变为两正弦加减然其数并同
又论曰又法是用大弦之馀度而小弧则用元度何以
言之测星条用星之赤纬即去极之馀度也其用赤道
高则极去天顶之元度也然而赤纬在南者则是于星
卷十 第 19a 页 WYG0794-0234c.png
去极度截去象限之数也何以亦为馀度曰过弧既与
其减半周之馀度同一正弦则此减半周之馀度亦即
正弧也然则此截去象限而馀者非即正弧之馀度乎
大弧过象限若干度与不及象限若干度其正弦并同
故加减可通为一法(此又测星条/用法之意)
 约法
两弧俱用本度或俱用馀度相加减以取总存二弧是
两正或两馀也则用总存两馀弦加减法取初得数惟
卷十 第 19b 页 WYG0794-0234d.png
视总存二弧俱在一象限则相减或分跨两象限则相
加皆以初数减存弧之馀弦为次得数
若两弧内有一过弧则总弧之正弦小于存弧而馀弦
反大当以初数减总弧之馀弦为次数
若一弧用本度一弧用馀度相加减以取总存之弧是
一正一馀也则用总存两正弦加减法其加减皆视两
正弦原法或加或减取甲数即以甲数减总弧正弦馀
为乙数
卷十 第 20a 页 WYG0794-0235a.png
若过弧节去象限而用其剩度与馀度同法(凡馀度是/以本度减)
(象限而得名今反以象/限减过弧故别之曰剩)
若两俱剩弧与两馀弧同法
若只一剩弧与一正一馀同法
论曰过弧用剩度为馀弧其法甚简快凡过弧皆当用
之可不用本度矣(算普天星经/纬岁差宜此)
又按凡存弧之馀弦内兼有两正弦相乘两馀弦相乘
两数即初次两得数也凡总弧之正弦内兼有此正弦
卷十 第 20b 页 WYG0794-0235b.png
乘彼馀弦彼正弦乘此馀弦之数即甲乙两数也故易
其名以别之也
           大弧寅丙正弦丙辛馀弦
           辛乙 小弧辰丙(即丑/丙)
           弦辰戊(即丑/戊)馀弦戊乙
           二弧相加为总弧辰寅正
           弦辰午馀弦午乙 相减
           为存弧丑寅正弦丑丁馀
卷十 第 21a 页 WYG0794-0235c.png
弦丁乙 存总两馀弦(午乙/丁乙)相并成午丁半之于亥成
亥丁即初得数大小二弧两正弦(丙辛/辰戊)相乘半径除之
之数也 以初得数亥丁转减存弧之馀弦丁乙馀亥
乙即次得数大小二弧两馀弦(辛乙/戊乙)相乘半径除之之
数也
论曰以句股形相似之故丙乙半径与丙辛正弦若戊
丑正弦与初数丑壬(即亥/丁)也皆弦比股也
又丙乙半径与辛乙馀弦若戊乙馀弦与次数亥乙也
卷十 第 21b 页 WYG0794-0235d.png
皆弦比句也
 以上用总存两馀弦加减因总弧跨过象限故相加
又存弧正弦丑丁与总弧正弦辰午相加成辰乾(以午/乾等)
(丁艮亦即/丑丁也)折半得巳午(即戊亥为辰子折半为巳子子/乾折半 午子合之成巳午)
为甲数大弧正弦丙辛乘小弧馀弦戊乙半径丙乙除
之也
以甲数已午转减总弧正弦辰午馀辰巳为乙数大弧
馀弦辛乙乘小弧正弦辰戊半径丙乙除之也
卷十 第 22a 页 WYG0794-0236a.png
 以上用总存两正弦加减
若用酉丙过弧为大弧丙丑为小弧则其总弧酉丑存
弧酉辰但互易存总之名其它并同以过弧酉丙所用
之正弦丙辛馀弦辛乙即丙寅弧所同用故也
 又法
于酉丙过弧内截去象限酉甲只用其剩弧甲丙则甲
丙反为小弧丙丑反为大弧(说见/前条)
图式三
卷十 第 22b 页 WYG0794-0236b.png
           总弧在象限内两馀弦相
           减 乙丙小弧其正弦丙
           辰馀弦辰已 丁乙稍大
           弧其正弦丁甲馀弦甲巳
            戊壬初得数(两正弦相/乘半径除)
           (也即庚甲/或戊卯) 午戊次得数
(两馀弦相乘半/径除也即巳癸) 今改用加减以省乘除 以二弧相
加成总弧丁丙其正弦子丁馀弦子巳 又二弧相较
卷十 第 23a 页 WYG0794-0236c.png
成存弧壬丙其正弦壬辛(即午/巳)馀弦辛巳(即壬/午)
于存弧之馀弦辛巳内减去总弦之馀弦巳子存子
辛半之于癸得子癸及辛癸皆初得数也亦即戊
壬也(或于壬午丙减午卯半之于戊得/卯戊及戊壬亦同亦即庚甲也) 又于存弧馀
弦辛已内仍减去初得数辛癸存癸已即次得数也(壬/午)
(内减戊壬存/午戊亦同)
此因总弧在象限内故以总弧馀弦减存弧馀弦求初
数是初数小于次数
卷十 第 23b 页 WYG0794-0236d.png
解曰以句股形相似之故己丙半径(弦/)与丙辰正弦(句/)
若丁甲正弦(弦/)与甲庚初数也又壬甲等甲丁故庚甲
亦等戊壬而戊卯即庚甲故可以半而得之也
又已丙半径(弦/)与辰已馀弦(股/)若甲已馀弦(弦/)与巳癸
次数(股/)
  右系总存两馀弦用法
又丁庚为甲数(丁甲大弧正弦乘辰巳小弧馀弦/半径除之也亦即庚卯即甲戊) 子
庚为乙数(辰丙小弧正弦乘甲巳大弧/馀弦半径除之也即癸甲)
卷十 第 24a 页 WYG0794-0237a.png
今改用加减法以存弧正弦子卯(即辛/壬)加总弧正弦子
丁成卯丁而半之于庚得丁庚为甲数(亦即庚卯/即戊甲) 仍
于总弧正弦丁子内减去甲数丁庚存子庚(即癸/甲)为乙

此亦总弧在象限内亦总存两正弦相加求甲数是甲
数大于乙数
解曰以句股形相似之故已丙半径与辰巳小弧馀弦
若丁甲大弧正弦与甲数丁庚皆弦与股之比例也又
卷十 第 24b 页 WYG0794-0237b.png
丁甲等壬甲故戊甲亦等丁庚而戊甲即庚卯故可以
半而得之也
又巳丙半径与丙辰小弧正弦若甲已大弧馀弦与乙
数甲癸(即子/庚)皆弦与句之比例也
  右系总存两正弦用法
一系 凡两弧内无过弧则存弧之馀弦大故其中有
初次两数而总弧则正弦大故其中有甲乙两数虽两
数相加能令总弧跨过象限此理不变馀弦仍系存弧
卷十 第 25a 页 WYG0794-0237c.png
大正弦仍系总弧大
           总弧过象限两馀弦相加
            乙丙小弧正弦辰丙馀
           弦辰已 乙丁过弧正弦
           丁甲馀弦甲已 初得数
           戊丁(半径除两正弦矩即/子癸亦即癸辛亦即)
           (庚/甲) 次得数癸巳(半径除两/馀弦矩)
今用加减代乘除以二弧相加成总弧丁丙正弦丁子馀弦子
卷十 第 25b 页 WYG0794-0237d.png
已 又二弧相较成存弧壬丙正弦壬辛馀弦辛巳 乃以
总存两馀弦相加成子辛(子巳加/辛巳)而半之于癸得子癸
及癸辛(亦即丁戊/即庚甲)初得数也 又以初数子癸转减总
弧之馀弦子已馀癸巳次得数也(此因总弧跨过象限/故两馀弦相加求初)
(数是初数/大于次数)
解曰以句股形相似故半径已丙与正弦丙辰若正弦
丁甲与初数丁戊皆弦与股之比例也 又半径丙已
与馀弦辰已若馀弦甲巳与次数癸已皆弦与句之比
卷十 第 26a 页 WYG0794-0238a.png
例也 又壬甲等丁甲则庚甲亦等戊丁而辛癸亦等
子癸故半而得
  右用总存两馀弦加减
又甲数丑甲小弧馀弦辰已乘过弧正弦丁甲半径除
之也 乙数癸甲小弧正弦辰丙乘过弧馀弦甲巳半
径除之也
今用加减总存两正弦相加成丑戊(癸戊与正弦丁子/等丑癸与正弦辛)
(壬等故以相/加即成丑戊)半之于甲得丑甲(亦即/甲戊)为甲数 仍以甲
卷十 第 26b 页 WYG0794-0238b.png
数丑甲转减存弧正弦丑癸馀癸甲为乙数(或以总弧/正弦癸戊)
(减甲数甲戊亦/即得乙数癸甲)
此亦总弧跨象限外仍系总存两正弦相加求甲数(甲/数)
(仍大于/乙数)
解曰半径丙已与小弧馀弦辰已若大弧正弦丁甲与
甲数丑甲皆以弦比句也 又半径丙已与小弧正弦
辰丙若大弧馀弦甲巳与乙数癸甲皆以弦比股也
又壬甲等丁甲则甲戊亦等壬庚而壬庚即丑甲故半
卷十 第 27a 页 WYG0794-0238c.png
之而得
  右用总存两正弦加减
一系 凡两弧内有过弧者总弧之馀弦反大故初次
两数皆在总弧馀弦内而总弧之正弦反小故甲乙两
数皆在存弧正弦内也(此必原有一过弧始用此例/非谓总弧过象限也观图自)
(明/)
甲数乙数用法(黄赤道经/纬相求)
黄赤二道经纬相求用斜弧三角形以星距黄极为一
卷十 第 27b 页 WYG0794-0238d.png
边星距北极为一边并两极之距为三边此本法也今
不用距极度而用其馀度(距极度本为纬度之馀今用/三角形以距极度为边故纬)
(度皆为/馀度)径取黄纬为一边(此先有黄纬而求赤纬也若/先有赤道而求黄道即用赤)
(纬为/边)二至之黄赤大距为一边(黄赤大距原与/两极之距等)而取二
边之总存两正弦为用以加减省乘除故在本法为初
数次数者别之为甲乙数焉甲数乙数不止为求黄赤
而举此为式其理特著故命之曰甲数乙数用法实黄
赤相求简法矣
卷十 第 28a 页 WYG0794-0239a.png
第一图 黄纬小于黄赤大距甲数大乙数小
             甲丙亢危大圈为过
             两极之经圈(即二至/经圈)
              心乙亢轴即黄道
             二分经线 丙乙室
             为黄道 心为黄极
              寅乙危为赤道
             甲为北极 辰胃娄
卷十 第 28b 页 WYG0794-0239b.png
为黄道北纬(即丙辰/之度) 丑尾奎为黄道南纬(即丙丑/之度)
星在箕 箕心为星距黄极纬度 箕女为星距黄道
(即丙辰/之度) 甲心箕锐角为黄道经度其馀弦女乙
甲心为两极相距(二十三度三/十一分半) 寅丙为夏至距纬(同/甲)
(心之/度)
今求甲箕为星距北极纬度 其馀弧箕翌为星距赤
道纬(即氐危/之度)
用甲心箕三角形有心角(黄道/经)有心箕弧(星距黄/极纬)有甲
卷十 第 29a 页 WYG0794-0239c.png
心弧(为两极/之距)而求对角弧甲箕(星赤道/北极纬)
依加减代乘除改用寅丙夏至距(即心/甲)辰丙黄道纬(即/心)
(箕之馀箕女/又即丙丑度) 寅丙辰丙相加为总弧辰寅其正弦辰
午 又相减为较弧丑寅其正弦丑丁(亦即丁井亦即/午昴亦即子午)
 以丑丁正弦(即午/昴)加辰午正弦成辰昴折半得巳午
甲数(巳子为辰子之半子午为/子昴之半合之成巳午)甲数(巳/午)转减正弦(辰/午)
(巳/辰)为乙数
或以丑丁正弦(即子/午)减辰午正弦馀辰子折半得辰巳
卷十 第 29b 页 WYG0794-0239d.png
为乙数以乙数转减总弧正弦辰午得已午为甲数亦

法为黄道半径(丙/乙)与心角之馀弦(女/乙)若甲数(巳/午)与四率
(斗/未)
一 黄道半径 丙乙
二 心角馀弦 女乙
三 甲数   巳午(即戊酉/)
四 (减过乙数之/赤纬正弦)斗未(即虚柳/)
卷十 第 30a 页 WYG0794-0240a.png
论曰丙乙半径与女乙馀弦原若辰胃与箕胃(辰胃者/箕心黄)
(纬之正弦即距等圈半径因箕心角线过箕至女分辰/胃正弦于箕亦分丙乙半径于女故丙乙与女乙若辰)
(胃与箕胃皆/全与分比例)而辰胃同戊乙箕胃同斗乙皆弦也(戊酉/乙大)
(句股以戊乙为弦戊酉为句斗未/乙小句股以斗乙为弦斗未为句)戊酉(同巳/午)斗未皆句
也则其比例等故丙乙与女乙能若戊乙与斗乙亦即
若已午与斗未
以乙数(辰巳即/箕虚)加四率(斗未即/虚柳)成箕柳即所求赤道纬
度正弦检表得赤纬在北(即箕翌亦/即氐危)
卷十 第 30b 页 WYG0794-0240b.png
若先有赤纬黄纬而求黄经则互用其率以三四为一二
法为甲数(戊/酉)与赤纬正弦内减乙数之斗未若黄道半
(丙/乙)与心角黄经度之馀弦(女/乙)
一 甲数   戊酉(即午巳/)
二 (乙数箕虚减/赤纬正弦)半未(即虚柳/)
三 黄道半径 丙乙
四 心角馀弦 女乙   检馀弦表得心角之度
假如前图星在尾为黄道南纬则所用之甲数乙数并
卷十 第 31a 页 WYG0794-0240c.png
同所得之四率亦无不同而赤纬迥异
       何以言之曰心不在箕而在尾则心
       甲弧(两极/距度)心角(黄道/经度)皆不变唯尾心
       弧大于箕心故甲心箕三角形变为
       甲心尾三角而所求对角之甲尾弧
亦大于甲箕故赤纬异也
然则所用之甲数乙数又同何也曰尾心为过弧则用
在女尾(尾心内减去/女心象限)女尾为黄道南纬与箕女北纬同
卷十 第 31b 页 WYG0794-0240d.png
度亦即同正弦则相加为总弧相减为较弧亦同而甲
乙数不得不同矣而三率算法亦必同矣但所得四率
在北纬则用加在南纬则用减纬度迥异理势自然也
一 黄道半径 丙乙
二 心角馀弦 女乙 以乙数(辰/巳)减四率斗未减尽
三 甲数   已午 无馀为星在赤道无纬度
四 (加过乙数之/赤纬正弦)斗未
论曰此因乙数与四率同大故减尽也减尽则甲尾正
卷十 第 32a 页 WYG0794-0241a.png
九十度而星在赤道无纬也
亦有四率小于乙数者则当以四率转减乙数用其馀
为纬度正弦在赤道南
又论曰星在箕为黄道北在尾为黄道南然所得赤纬
皆在北者以箕尾经度皆在夏至前后两象限中也故
所得四率在赤道北而加乙数则北纬大减乙数则北
纬小皆北纬也惟四率转减乙数则变为南纬(此亦惟/黄南纬)
(星又近二分则虽在夏至/前后象限中而有南纬)
卷十 第 32b 页 WYG0794-0241b.png
亦有无四率者心角必九十度其星必在黄道二分经
度无角度馀弦为次率故亦无第四率可求但以乙数
为用视星在南北即以乙数命为南北纬度之正弦
假如前图中有星在胃是在北也即以乙数胃张(即辰/巳)
命为赤道北纬之正弦若星在房是在南也即以乙数
乙癸(亦即/辰巳)命为赤道南纬之正弦
又有所得四率北反用减南反用加者心角必为钝角
其星必在冬至前后两象限其角度馀弦必为大矢内
卷十 第 33a 页 WYG0794-0241c.png
减仪象限之馀则所得第四率在赤道之外(外即/南也)而加减后
所得皆赤道之南纬也故加减皆反(求北纬以加而南纬必/减者星在北也求北纬)
(以减而南纬必加者星在南也盖所得第四率原系在北/在南两星纬度之中数 星在北在南皆主黄道言)
假如前图中有星在兑为黄道北而甲心兑三角形心
       为钝角其馀弦艮乙为艮丙大矢内
       减象限之馀故所得第四率未斗在
       赤道之外为赤道南纬(此南纬是黄/道轴距赤道)
       (轴/)而兑星在黄道之北则其南纬正
卷十 第 33b 页 WYG0794-0241d.png
弦小于未斗故必以乙数牛斗(即辰己亦/即奎巳)减之其馀牛
(同兑/庚)即兑星赤道南纬之正弦
若星在巽亦同用心钝角为甲心巽三角形艮乙馀弦
四率未斗在赤道外并同但巽星又在黄道之南则其
南纬大于未斗四率故必以乙数虚巽(即辰巳亦/即牛斗)加之
成巽柳即巽星南纬之正弦
亦有四率小于乙数者则以四率转减乙数用其馀为
纬度在赤道北
卷十 第 34a 页 WYG0794-0242a.png
又论曰星在兑为黄道北在巽为黄道南然所得赤纬
皆在南者以兑巽经度皆在冬至前后两象限中也故
所得四率在赤道南而以乙数减则南纬小以乙数加
则南纬大皆南纬也惟四率转减乙数者则变为北纬
(此亦必黄北纬星又近二分故虽在冬至前后象限中/而仍有北纬 凡以乙数及四率相加减成纬度者并)
(主纬度之正弦/而言后仿此)
总论曰凡乙数皆南北两赤纬度相减折半之数甲数
则两纬度之中数也(如箕女与女尾两黄纬同度而不能/以女庚为两赤纬弦之中数者弧)
卷十 第 34b 页 WYG0794-0242b.png
(度有斜/正故也)而所得四率即所求星南北两纬正弦中数故
与甲数为比例
凡所得四率星在夏至前后两象限四率在赤道北星
在冬至前后两象限四率在赤道南
凡总弧正弦内兼有甲数乙数(不论黄南黄/北并同一法)但视黄纬
之大小若黄纬小于黄赤大距则以总存两正弦相并
而半之为甲数若黄纬大于黄赤大距则以总存两正
弦相减而半之为甲数并以甲数转减总弧正弦为乙数
卷十 第 35a 页 WYG0794-0242c.png
 又法
黄纬小于黄赤大距以总存两正弦相减而半之则先
得乙数黄纬大于黄赤大距以总存两正弦相并而半
之亦先得乙数并以乙数转减总弧正弦为甲数
 求赤纬约法
凡星有黄纬之南北有黄经之南北(黄经南北即南六/宫北六宫 星在)
(夏至前后先得之黄经为锐角是经在北也也星/在冬至前后先得之黄经为钝角是经在南)
若星之黄纬南北与黄经同者其赤纬南北亦与黄纬
卷十 第 35b 页 WYG0794-0242d.png
同法用四率乙数相加为纬度正弦加惟一法
星在黄道北又系夏至前后两象限先得黄经锐角是
经纬同在北则赤纬亦在北 星在黄道南又系冬至
前后两象限先得黄经钝角是经纬同在南则赤纬亦
在南
若星之黄纬南北与黄经异者赤纬有同有异皆四率
乙数相减为赤纬正弦减有二法
但视乙数大受四率转减者赤纬之南北与黄纬同
卷十 第 36a 页 WYG0794-0243a.png
如星在黄道北而在冬至前后两象限黄经角钝是纬
北而经南也而乙数大受四率转减则赤纬仍在北
星在黄道南而在夏至前后两象限黄经角锐是纬南
而经北也而乙数大受四率转减则赤纬仍在南
若乙数小去减四率者赤纬之南北与黄纬异 如星
在黄道北而在冬至前后黄经角钝为纬北经南而乙
数又小去减四率则赤纬变而南 星在黄道南而在
夏至前后黄经角锐为纬南经北而乙数又小去减四
卷十 第 36b 页 WYG0794-0243b.png
率则赤纬变而北
若星在黄道轴线是正当二分经度也其角必九十度
无馀弦亦无四率但以乙数为用 星在北即以乙数
命为赤道北纬之正弦 星在南即以乙数命为南纬
之正弦
若遇乙数四率相减至尽者其星正当赤道无纬度
第二图 黄纬大于黄赤大距甲数小乙数反大
(有黄道经/纬求赤纬)
卷十 第 37a 页 WYG0794-0243c.png
            甲北极 心黄极
            甲心为两极之距
            丙室黄道 寅危赤
            道 寅丙为夏至大
            距(同甲/心) 乙为二分
             以上并与前图无
            二 所异者黄纬丙
            丑(即丙/辰)大于寅丙故
卷十 第 37b 页 WYG0794-0243d.png
乙数亦大于甲数 寅丙之正弦丙辛馀弦辛乙 丙
丑之正弦辰戊(或戊/丑)馀弦戊乙
甲数戊酉乃寅丙正弦乘丙丑馀弦半径除之也法为
丙乙半径与正弦丙辛若戊乙馀弦与甲数戊酉
乙数辰巳(或巳子/或戊壬)乃辛乙馀弦乘辰戊正弦半径除之
也法为丙乙半径与馀弦辛乙若辰戊正弦与乙数辰

假如星在箕为在黄道北箕心为距黄极之度其馀箕
卷十 第 38a 页 WYG0794-0244a.png
女黄道北纬也有箕心甲心(两极/距)二边有心锐角(黄/经)
甲心箕三锐角弧形求赤纬甲箕为对角之弧
依加减代乘除改用寅丙辰丙二弧相加为总弧辰寅
其正弦辰午 又相减成较弧寅丑其正弦丑丁(即午/子)
以丑丁正弦加辰午正弦成辰子折半于巳为乙数(辰/巳)
(及巳/子) 乙数辰已转减总弧正弦辰午得已午为甲数
(即戊/酉)
本法以丑丁减辰午折半得已午为甲数 甲数巳午
卷十 第 38b 页 WYG0794-0244b.png
转减辰午得辰巳为乙数
法为黄道半径丙乙与馀弦女乙若甲数戊酉与四率
斗未也(理见前/式论见)
一 黄道半径 丙乙    既得斗未以乙数箕
二 心角馀弦 女乙    虚加之成箕柳为赤
三 甲数   戊酉    纬正弦查表得箕翌
四 (以乙数减/赤纬正弦) 斗未(即虚柳/) 赤纬度在赤道北
  右系黄纬在北而心为锐角黄经亦在北故法用
卷十 第 39a 页 WYG0794-0244c.png
  加而赤纬仍在北
若先有黄赤纬度而求黄经则互用其率亦同前式
一 甲数   戊酉
二 (乙数减赤/纬正弦) 斗未
三 黄道半径 丙乙
四 心角馀弦 女乙  查馀弦表得心角之度
假如前图星在尾为在黄道南则所用之甲数乙数及
所得之四率并同惟赤纬异
卷十 第 39b 页 WYG0794-0244d.png
       论曰星不在箕而在尾则甲心箕三
       锐角形变为甲心尾三角形而心尾
       弧大于心箕故所求对角之甲尾弧
       亦大于甲箕而赤纬大异
心尾大于心箕而甲数乙数悉同者因用馀弧则女尾
南纬与女箕北纬同度故也
一 黄道半径 丙乙  既得斗未以转减乙数斗
二 心角馀弦 女乙  牛得馀未牛(即尾/申)为赤纬
卷十 第 40a 页 WYG0794-0245a.png
三 甲数   戊酉  正弦查表得尾卯纬度在
四 (乙数内减/赤纬正弦) 斗未  赤道南
论曰此系乙数跨赤道故乙数内兼有赤纬及四率之
数而减赤纬得四率以四率转减亦得赤纬
  右系黄纬在南而心为锐角是纬南而经北法当
  用减而乙数大受四率反减故赤纬仍在南
假如前图星在巽则所用之甲数乙数亦同惟四率异
(因巽艮黄纬即室奎之度与丙丑同故甲数酉/戊与戊酉同大而乙数斗牛兑乾并同辰巳)
卷十 第 40b 页 WYG0794-0245b.png
       又巽星在黄道南而心为钝角星在
       秋分后春分前黄经亦在南则赤纬
       亦在南法当用加
 
一 黄道半径   丙乙(即室/乙)
二 (钝角馀弦即大/矢减半径之馀) 艮乙(艮丙为心钝角大矢/内减丙乙得艮乙)
三 甲数     酉戊
四 (赤纬正弦/内减乙数)   未斗
卷十 第 41a 页 WYG0794-0245c.png
 既得未斗以乙数斗牛(即辰/巳)加之成未牛为赤纬正
 弦(即柳/巽)查表得震巽纬度在赤道南
       假如前图星在兑为黄道北所用之
       甲数乙数四率并同惟赤纬异(兑艮/北纬)
       (与巽艮南纬并同丙丑之度故甲数/乙数同甲心巽与甲心兑两钝角形)
       (同用心钝角故四率亦同惟心兑弧/小于心巽故所求对角弧甲兑亦小)
(于甲巽而/赤纬异)
一 黄道半径 丙乙   既得未斗以转减乙数
卷十 第 41b 页 WYG0794-0245d.png
二 钝角馀弦 艮乙   兑乾得馀兑离为赤纬
三 甲数   酉戊   正弦查表得兑坎纬度
四 (乙数内减/赤纬正弦) 未斗(即离/乾) 在赤道北
  右系黄纬在北而心为钝角是秋分后春分前为
  纬北而经南法当用减而乙数大受四率转减故
  赤纬仍在北
第三图 赤纬大于二极距甲数小乙数大
心甲箕三锐角形 星在箕 有黄极纬心箕有北极
卷十 第 42a 页 WYG0794-0246a.png
            赤纬甲箕有黄赤极
            距心甲(即室/危)求甲角
            为赤经 辰危赤纬
            大于危室大距(即心/甲)
            与前图略同故乙数
            亦大于甲数 所异
            者此求赤经故诸数
            皆生于赤纬谓总弧
卷十 第 42b 页 WYG0794-0246b.png
较弧皆用赤纬也而加减正弦反在黄道矣
室危两极距之正弦室辛馀弦辛乙
辰危赤纬(即箕女为甲箕/距比极之馀)之正弦辰酉馀弦酉乙
甲数戊酉法为半径室乙与辛室正弦若酉乙馀弦与
甲数戊酉也
乙数辰已法为半径室乙与辛乙馀弦若辰酉正弦与
乙数辰已(或娄酉正弦/与乙数酉壬)
依加减代乘除改用辰危室危相加为总弧辰室其正
卷十 第 43a 页 WYG0794-0246c.png
弦辰午又相减为较弧娄室其正弦娄丁(即午/昴)
又以较弧正弦午昴减总弧正弦辰午馀数半之得已
午为甲数(即戊酉也法于辰午内截减辰坤如/午昴其馀坤午半之于已即得已午)
甲数已午转减辰午正弦馀辰巳为乙数(或以甲数已/午加较弦午)
(昴成巳昴/乙数亦同)箕虚及未牛并同(皆乙/数也)
又以箕翼黄纬之正弦箕柳与乙数箕虚相减得虚柳
(即未/斗)以为次率(因箕柳黄纬大乙数箕虚小故/于黄纬正弦内减乙数得未斗)
法为甲数戊酉与未斗若酉乙与未乙亦即若危乙半
卷十 第 43b 页 WYG0794-0246d.png
径与甲角之馀弦女乙也
一 甲数    戊酉
二 (黄纬正弦内/减去乙数) 未斗
三 赤道半径  危乙
四 甲角馀弦  女乙
论曰赤道经度春分至秋分(北六/宫)为钝角秋分至春分
(南六/宫)为锐角其角与黄经正相反此条星在箕是赤纬
在北也而黄纬亦北两纬同向宜相减成次率而乙数
卷十 第 44a 页 WYG0794-0247a.png
小于黄纬必以乙数减黄纬而得未斗乙数减黄纬而
纬在北赤经必南六宫为锐角查表得度为甲角度即
赤经也在秋分后以所得减三象限在冬至后以所得
加三象限皆命为其星距春分赤道经度
       若星在尾用甲心尾三角形则以黄
       纬正弦反减乙数为次率(未牛乙数/大于黄纬)
       (斗牛故以斗牛反/减未牛得未斗)馀率并同
 
卷十 第 44b 页 WYG0794-0247b.png
论曰此条星在尾是赤纬在南也而黄纬亦并在南两
纬同向宜相减而成次率而乙数大于黄纬宜于乙数
内转减去黄纬成未斗也乙数大受黄纬转减而纬在
南赤经必亦在南六宫为锐角
一 甲数    戊酉
二 (乙数内/减黄纬)   未斗
三 赤道半径  危乙
四 甲角馀弦  女乙
卷十 第 45a 页 WYG0794-0247c.png
       假如前图星在兑用心甲兑三角形
       有心兑边(星距/黄极)有甲兑边(星距/北极)有心
       甲边(两极/距)求甲钝角为赤道经度
       因赤纬同故甲数乙数同
星在兑赤纬在北黄纬亦在北纬同向北宜相减而成
次率而乙数大以黄纬减之得斗未(乙数兑乾内减去/黄纬兑离馀离乾)
(即斗/未)
乙数大受黄纬转减而赤纬在北必赤经亦在北六宫
卷十 第 45b 页 WYG0794-0247d.png
为钝角
一 甲数   酉戊
二 (乙数内减/去黄纬) 斗未
三 赤道半径 寅乙
四 甲角馀弦 艮乙
以艮乙查馀弦表得度用减半周为甲钝角即赤经也
在春分后以象限减钝角度在夏至后以钝角度与三
象限相减皆命为星距春分赤道经度
卷十 第 46a 页 WYG0794-0248a.png
假如星在巽用心甲巽三角形有心巽边(距黄/极)有甲巽
(距北/极)有甲心边(两极/距)求甲钝角为赤经
甲数乙数并同
惟心在巽是赤纬南也黄纬亦南也两纬并南宜相减
       成次率 乙数小黄纬大故以乙数
       减黄纬得斗未(斗牛黄纬即柳巽也/内减乙数未牛馀即)
       (斗未/矣) 乙数小去减黄纬而赤纬在
       南赤经必在北六宫为钝角
卷十 第 46b 页 WYG0794-0248b.png
一 甲数   酉戊
二 (黄纬内/减乙数)  斗未
三 赤道半径 寅乙
四 甲角馀弦 艮乙
以艮乙馀弦查度春分后用馀弦度减象限夏至后加
象限皆命为距春分赤经
卷十 第 47a 页 WYG0794-0248c.png
第四图 赤纬小于二极距甲数大乙数小
             假如星在箕用心甲
             箕钝角形有心箕过
             (距黄极对角边也/其馀箕翼即黄纬)
             甲箕边(距北极即/辰危之馀)
             心甲边(两极距寅丙/及危室并同)
             求甲钝角赤道经
             两极距危室之正弦
卷十 第 47b 页 WYG0794-0248d.png
危辛馀弦辛乙 赤纬危辰之正弦辰戊馀弦戊乙
甲数戊酉(为半径危乙与二极距之正弦危辛/若赤纬馀弦戊乙与甲数戊酉也)
乙数辰巳(或戊壬赤为半径危乙与二极距之馀弦/辛乙若 纬正弦辰戊与乙数辰巳也)
依加减代乘除以辰危危室两弧相加为总弧辰室其
正弦辰午
又相减为较弧娄室其正弦娄丁(或丁井/即午昴)
以总弧正弦辰午加较弧正弦午昴成辰昴而半之为
甲数巳午(巳坤为辰坤之半坤午为/坤昴之半合之为巳午)即戊酉
卷十 第 48a 页 WYG0794-0249a.png
又以甲数己午转减正弦辰午得辰巳为乙数(亦即/戊壬)
星在箕为赤纬北而黄纬亦在北两纬同向宜相减而
成次率而乙数大当以黄纬转减之成斗未(牛未乙数/内减牛斗)
(黄纬馀/斗未)
乙数大受黄纬反减而纬在北赤经在北六宫为钝角
一 甲数   酉戊  以艮乙馀弦查度春分后
二 (乙数内减/黄纬正弦) 斗未  用减象限夏至后加象限
三 赤道半径 寅乙  命为距春分经度
卷十 第 48b 页 WYG0794-0249b.png
四 甲角馀弦 艮乙
若星在尾用心甲尾三角形则为南纬而黄纬亦南两
       纬同向宜相减成次率而乙数小于
       黄纬故以乙数减黄纬成斗未(虚尾/黄纬)
       (内减乙数氐尾/馀虚氐即斗未) 其甲数乙数等算
       并同 乙数小去减黄纬而纬在南
赤经必在北六宫为钝角
一 甲数   酉戊
卷十 第 49a 页 WYG0794-0249c.png
二 (黄纬正弦/内减乙数) 斗未
三 赤道半径 寅乙
四 甲角馀弦 艮乙
若星在兑用心甲兑三角形兑为北纬而黄纬亦北两
       纬同向宜相减成次率而乙数小于
       黄纬故以乙数减黄纬成未斗(兑乾/黄纬)
       (内减乙数兑离馀/馀离乾即未斗)甲数乙数并同
       乙数小去减黄纬而纬在北赤经反
卷十 第 49b 页 WYG0794-0249d.png
在南六宫为锐角
一 甲数   戊酉  以女乙馀弦度秋分后减
二 (黄纬正弦/内减乙数) 未斗  三象限冬至后加三象限
三 赤道半径 危乙  命为距春分赤经(下/同)
四 甲角馀弦 女乙
若星在巽用心甲巽三角形赤纬南黄纬亦南两纬同
向宜相减成次率而乙数大以黄纬转减之成未斗(未/牛)
(乙数内减黄纬斗牛/即柳巽其馀即未斗)
卷十 第 50a 页 WYG0794-0250a.png
       乙数大受黄纬转减而纬在南赤经
       即在南六宫为锐角
 
 
一 甲数   戊酉
二 (乙数内减/黄纬正弦) 未斗
三 赤道半径 危乙
四 甲角馀弦 女乙
卷十 第 50b 页 WYG0794-0250b.png
第五图 赤纬小于二极距甲数大乙数小
             黄纬乙数相加成次
             率(黄纬在南角锐钝/黄纬在北角)
             星在巽用心甲巽三
             角形有心甲边(二极/距)
             有巽甲边(距北极度/为过弧其)
             (赤纬女/巽在南)有巽心边(距/黄)
             (极度其馀巽/为黄纬在北) 求对
卷十 第 51a 页 WYG0794-0250c.png
巽心弧之甲角 心甲两极距即危室(或寅/丙)其正弦危
辛馀弦辛乙 女巽赤纬即危娄(或辰危/即丑寅)其正弦辰戊
馀弦戊乙
甲数戊酉(两极距正弦危辛乘赤纬馀弦戊乙半径危乙/除之之数也法为危乙与危辛若戊乙与戊酉)
乙数辰巳(两极距馀弦辛乙乘赤纬正弦辰戊半径危乙/除之之数也法为危乙与辛乙若辰戊与辰巳)
依加减代乘除改用辰危危室相加为总弧辰室其正
弦辰午又相减为较弧娄室其正弦娄丁(即午昴/及丁井)
以总较两正弦相加成辰昴折半得巳午为甲数即戊
卷十 第 51b 页 WYG0794-0250d.png
(巳坤为辰坤之半坤午为/坤昴之半合之成己午)
甲数巳午转减总弧正弦辰午得辰巳为乙数即戊壬
黄纬巽氐在北赤纬女巽在南两纬异向宜以乙数与
黄纬正弦相加成次率(以同黄纬正弦巽柳之牛斗加/同乙数戊壬之未牛成未斗)
乙数黄纬正弦相加而黄纬在北其赤经必在南六宫
为锐角法为甲数戊酉与未斗若戊乙与未乙亦即若
危乙与女乙
一 甲数    戊酉  以女乙查馀弦表得度
卷十 第 52a 页 WYG0794-0251a.png
二 (乙数加黄/纬正弦) 未斗  秋分后减冬至后加皆与
三 赤道半径 危乙  三象限相加减命为其星
四 甲角馀弦 女乙  距春分赤道经度
又如星在箕用心甲箕三角形有心甲边(二极/距)有箕甲
(距北极度其馀/箕艮赤纬在北)有箕心边(距黄极度为过弧/其黄纬翼箕在南)求对箕
心弧之甲角
甲数乙数同上
惟黄纬翼箕在南赤纬箕艮在北两纬异向宜以乙数
卷十 第 52b 页 WYG0794-0251b.png
       与黄纬正弦相加成次率(以黄纬正/弦箕张相)
       (同之牛斗加乙数辰巳/相同之牛未成斗未)
       乙数与黄纬弦相加而黄纬在南其
       赤经必在北六宫为钝角法为甲数
酉戊与斗未若戊乙与未乙亦即若寅乙与艮乙
一 甲数   戊酉  以艮乙查馀弦表得度春
二 (乙数加黄/纬正弦) 斗未  分后减夏至后加皆加减
三 赤道半径 寅乙  象限命为其星距春分赤
卷十 第 53a 页 WYG0794-0251c.png
四 甲角馀弦 艮乙  赤道经度
 求赤道经度约法
用三边求角(两极距为一边距北极为一边此二边为/角两旁之弧距黄极为一边此为对角之)
(弧/)以求到钝角赤道经度在北六宫锐角赤道经度在
南六宫
法为甲数与次率若赤道半径与所求角之馀弦其枢
纽在次率也
凡黄纬南北与赤纬同向者并以乙数与黄纬相减而
卷十 第 53b 页 WYG0794-0251d.png
成次率减有二法
 
 
 
 
凡黄纬南北与赤纬异向者并以乙数与黄纬相加而
成次率
加惟一法
卷十 第 54a 页 WYG0794-0252a.png
 
 
 
 
 
 
 
 
卷十 第 54b 页 WYG0794-0252b.png
 
 
 
 
 
 
 
 历算全书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