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794-006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算全书卷五
                 宣城梅文鼎撰
 历学疑问补下
   论太阳过宫
问旧历太阳过宫与中气不同今何以复合为一曰新历之
测算精矣然其中不无可商当俟后来详定者则此其一端
也何则天上有十二宫宫各三十度每岁太阳以一中气一节气
卷五 第 1b 页 WYG0794-0065d.png
共行三十度(如冬至小寒共行三十度大寒/立春又共行三十度其馀并同)满二十四气则十二宫
行一周故历家恒言太阳一岁周天也然而实考其度则
一岁日躔所行必稍有不足虽其所欠甚微(约其差不过百/分度之一有半)
积至年深遂差多度(六七十年差一度六/七百年即差十度)是为岁差历家
所以有天周岁周之名(天上星辰匀分十二宫共三百六十度是/为天周每岁太阳十二中气共行三百六)
(十度微弱/是为岁周)汉人未知岁差误合为一故即以冬至日交星
纪而定之于牵牛逮晋虞喜等始觉之五代宋何
承天祖冲之隋刘焯等言之益详顾治历者株守成说不
卷五 第 2a 页 WYG0794-0066a.png
敢辄用岁差也至唐初傅仁均造戊寅元历始用岁差
而朝论多不以为然(亦如今人之不信西法人/情狃于习见大扺皆然)故李淳
风麟德历复去岁差不用直至玄宗开元某年僧一行
作大衍历乃始博徵广证以大畅厥旨于是分天自为
(即周天十二次宫/度其度终古不变)岁自为岁(即周岁十二中气日躔/所行天度其度岁岁微)
(移/)历代遵用(所定岁差年数微有/不同而大致无异)元世祖时用授时历
郭守敬测定六十六年有八月而差一度回回泰西差
法略同(今定为七十年差/一度数亦非远)故冬至日一岁日躔之度已
卷五 第 2b 页 WYG0794-0066b.png
周尚不能复于星纪之元度必再行若干日时而至星
(十二中气/皆同一理)所以太阳过宫与中气必不同日其法原
无错误其理亦甚易知徐李诸公深于历术岂反不明
斯事乃复合为一真不可解推原厥故盖译历书时误
仍回回历太阳年之十二月名耳
问回回历亦知岁差何以误用宫名为月名曰回回历
既以十二个月为太阴年而用之纪岁不用闰月然如
是则四时之寒燠温凉错乱无纪因别立太阳年以周
卷五 第 3a 页 WYG0794-0066c.png
岁日躔匀分三百六十度又匀分为十二月以为耕敛
之节而起算春分是亦事势之不得不然(尧典寅宾出/日始于仲春)
(即此一事亦足徵/西历之本于羲和)但彼以春分为太阳年之第一月第
一日遂不得复用古人分至启闭之法及春夏秋冬正
(古者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为/八节其四立并在四孟月之首以为四时之节谓之)
(启闭二分二至并在四仲月之中居春夏秋冬各九十/一日之半皆自然之序不可移易今回历之太阳年既)
(以春分为岁首则是以仲春之后半月为正旦而割其/前半个月以益孟春共四十五日奇遂一并移之于岁)
(终而孟春之前半改为十一月之后半孟春之后半合/仲春之前半共三十日改为十二月即春夏秋冬之四)
卷五 第 3b 页 WYG0794-0066d.png
(时及分至启闭之八节孟仲季之月名无一与/之相应名不正则言不顺遂不复可得而用矣)故遂借
白羊等十二宫以名其太阳年之月彼非不知天度有
岁差白羊不能板定于春分然以其时春分正在白羊
姑借此名之以纪月数(即此而知回历初起/时其年代去今非远)欧逻巴历
法因回历而加精大致并同回历故遂亦因之耳徐文
定公译历书谓镕西洋之精算入大统之型模则此处
宜为改定使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则岁差之理明而天
上星辰宫度各正其位矣(如昼夜平即为二分昼极长/即为夏至不必问其日躔是)
卷五 第 4a 页 WYG0794-0067a.png
(何宫度是之谓岁自为岁也必太阳行至降娄始命为/日躔降娄之次大阳行至鹑首始命为日躔鹑首之次)
(不必问其为春分后几日夏至/后几日是之谓天自为天也)顾乃因仍回历之宫名
而以中气日即为交宫之日则岁周与天周复混而为
一于是岁差之理不明(如星纪之次常有定度而冬至/之日度渐移是生岁差若冬至)
(日即躔星纪岁岁相/同安得复有岁差)而天上十二次宫度名实俱乱(天/上)
(十二宫各有定星定度若随节/气移动则名实俱左后篇详之)是故历法至今日推步
之法已极详明而不无有待商酌以求尽善者此其一
端也问者曰历所难者推步耳若此等处改之易易(但/于)
卷五 第 4b 页 WYG0794-0067b.png
(各中气后查太阳实躔/某宫之度即过宫真日)但历书中所作诸表多用白羊
金牛等宫名以为别识今欲通身改换岂不甚难曰否
否历书诸表虽以白羊金牛等为题而其中之进退消
长并从节气起算今但将宫名改为节气即诸表可用
不必改造有何难哉(如历从白羊起者即改白羊初度/为春分初度表从磨羯起者即改)
(磨羯初度为冬至初度历书诸表依旧可/用但正其名不改其数更无烦于推算)
   论周天十二宫并以星象得名不可移动
问天上十二宫亦人所名今随中气而移亦何不可之
卷五 第 5a 页 WYG0794-0067c.png
有曰十二宫名虽人所为然其来久矣今考宫名皆依
天上星宿而定非漫说者如南方七宿为朱鸟之象(史/记)
(天官书柳为鸟注注即咮咮者朱鸟之喙也七星颈为/员官颈朱鸟颈也员官咙㗋也张为素素即嗉鸟受食)
(之处也翼为羽/翮朱鸟之翼)故名其宫曰鹑首鹑火鹑尾(鹑即朱鸟/乃凤也)
东方七宿为苍龙(天官书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今/按角二星象角故一名龙角氐房心)
(象龙身心即其当心之处故/心为明堂尾宿即龙之尾)故其宫曰寿星(封禅书武/帝诏天下)
(尊祀灵星正义灵星即龙星也张晏曰/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见而祀之)曰大火(心为/大火)
析木(一名析木之津以/尾箕近天河也)北方七宿为玄武(天官书北/宫玄武)
卷五 第 5b 页 WYG0794-0067d.png
宫曰星纪(古以斗牛为列宿之/首故星自此纪也)曰玄枵(枵者虚也即虚/危也又象龟蛇)
(为玄/武也)曰娵訾(一名娵訾之口以室壁二宿各二/星两两相对而形正方故象口也)西方七
宿为白虎(天官书奎曰封豕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
(觿为/虎首)其宫曰降娄(以娄宿/得名也)曰大梁曰实沈由是以观十
二宫名皆依星象而取非漫设也尧典日中星鸟以其
时春分昏刻朱鸟七宿正在南方午地也日永星火以
其时夏至初昏大火宫在正午也(火即/心宿)宵中星虚以其
时秋分昏中者玄枵宫也即虚危也日短星昴以其时
卷五 第 6a 页 WYG0794-0068a.png
冬至昏中者昴宿也即大梁宫也历家以岁差考之尧
甲辰至今已四千馀岁岁差之度已及二宫(以西率七/十年差一)
(度约之凡差/六十馀度)然而天上二十八舍之星宿未尝变动故
其十二宫亦终古不变也若夫二十四节气太阳躔度
尽依岁差之度而移则岁岁不同七十年即差一度(亦/据)
(今西术/推之)安得以十二中气即过宫乎试以近事徵之元
世祖至元十七年辛巳冬至度在箕十度至今康熙五
十八年己亥冬至在箕三度其差盖已将七度而即以
卷五 第 6b 页 WYG0794-0068b.png
箕三度交星纪宫则是至元辛巳之冬至宿(箕十/度)已改
为星纪宫之七度再一二百年则今己亥之冬至宿(箕/三)
(度/)为星纪宫之初度者又即为星纪宫之第三度而尾
宿且浸入星纪矣积而久之必将析木之宫(尾/箕)尽变为
星纪大火之宫(氏房/心)尽变为析木而十二宫之星宿皆
差一宫(准上论之角亢必为大火翼轸必为寿星柳星/张必为鹑尾井鬼必为鹑火而觜参为鹑首胃)
(昴毕为实沈奎娄为大梁而娵訾为降娄虚/危为娵訾斗牛为玄枵二十八宿皆差一宫)即十二宫
之名与其宿一一相左又安用此名乎再积而久之至
卷五 第 7a 页 WYG0794-0068c.png
数千年后东宫苍龙七宿悉变玄武(岁差至九十度时/角亢氐尾心房箕)
(必尽变为星纪玄/枵娵訾并仿此)南宫朱鸟七宿反为苍龙西宫白虎
七宿反为朱鸟北宫玄武七宿反为白虎国家颁历授
时以钦若昊天而使天上宿度宫名颠倒错乱如此其
可以不亟为釐定乎
又试以西术之十二宫言之夫西洋分黄道上星为十
二象虽与羲和之旧不同然亦皆依星象而名非漫设
者如彼以积尸气为巨蟹第一星盖因鬼宿四星而中
卷五 第 7b 页 WYG0794-0068d.png
央白气有似蟹筐也所云天蝎者则以尾宿九星卷而
曲其末二星相并如蠍尾之有岐也所云人马者谓其
所图星象类人骑马上之形也其馀如宝瓶如双鱼如
白羊如金牛如阴阳如狮子如双女如天秤以彼之星
图观之皆依稀彷佛有相似之象故因象立名今若因
节气而每岁移其宫度积而久之宫名与星象相离俱
非其旧而名实尽淆矣
又按西法言岁差谓是黄道东行未尝不是如今日鬼
卷五 第 8a 页 WYG0794-0069a.png
宿已全入大暑日躔之东在中法岁差则是大暑日躔
退回鬼宿之西也在西法则是鬼宿随黄道东行而行
过大暑日躔之东其理原非有二尾宿之行入小雪日
躔东亦然夫既鬼宿已行过大暑东而犹以大暑日交
鹑火之次则不得复为巨蟹之星而变为师子矣尾宿
已行过小雪后而犹以小雪日交析木之次则尾宿不
得为天蝎而变为人马宫星矣即询之西来知历之人
有不哑然失笑者乎
卷五 第 8b 页 WYG0794-0069b.png
   论西法恒星岁即西月日亦即其斋日并以太
    阳过宫为用而不与中气同日
问西法以太阳会恒星为岁谓之恒星年恒星既随黄
道东行则其恒星年所分宫度亦必不能常与中气同
日历书何以不用曰恒星年即其所颁斋日也其法以
日躔斗四度为正月朔故曰以太阳会恒星为岁也其
斗四度盖即其所定磨羯宫之初度也(在今时冬至/后十二日)
此日躔行满三十度即为第二月交宝瓶宫(馀月并同/皆以日躔)
卷五 第 9a 页 WYG0794-0069c.png
(行满三十度交一宫即/又为一月而不论节气)然其十二月之日数各各不同
者以黄道上有最高卑差而日躔之行度有加减也(如/磨)
(羯宫日躔最卑行速故二十八日而行一宫即成一月/若巨蟹宫日躔最高行迟故三十一日而行一宫始成)
(一月其馀宫度各以其或近最卑或近最高迟速之行/不同故日数皆不拘三十日并以日躔交宫为月不论)
(节/气)是则其所用各月之第一日即太阳交宫之日原不
与中气同日而且岁岁微差至六七十年恒星东行一
度即其各宫并东行一度而各月之初日在各中气后
若干日者又增一日矣(如今以冬至后十二日为岁首/至岁差一度时必在冬至后十)
卷五 第 9b 页 WYG0794-0069d.png
(三日馀/尽然)此即授时历中气后几日交宫之法乃岁差之
理本自分晓而历书中不甚发挥斯事者亦有故焉一
则以月之为言本从太阴得名故必晦朔弦望周而后
谓之月今反以太阳所躔之宫度为月而置朔望不用
是名为月而实非月大骇听闻一也又其第一月既非
夏正孟春亦非周正仲冬又不用冬至日起算非历学
履端于始之义事体难行二也又其所用斋日即彼国
所颁行之正朔欧逻巴人私奉本国之正朔宜也中土
卷五 第 10a 页 WYG0794-0070a.png
之从其教者亦皆私奉欧逻之正朔谓国典何故遂隐
而不宣三也(初造历书事事阐发以冀人之信从惟/此斋日但每岁傅单伊教不笔于书)
历书所引彼中之旧测每称西月日者皆恒星年也其
法并同斋日皆依恒星东行以日躔交磨羯宫为岁旦
而非与冬至中气同日也此尤为太阳过宫非中气之
一大證据矣
 或曰历书所引旧测多在千馀年以前然则西月日
 之兴所从来久矣曰殆非也唐始有九执历元始有
卷五 第 10b 页 WYG0794-0070b.png
 回回历欧逻巴又从回历加精必在回历之后彼见
 回回历之太阴年太阳年能变古法以矜奇创故复
 变此西月日立恒星年以胜之若其所引旧测盖皆
 以新法追改其月日耳
   论恒气定气
问旧法节气之日数皆平分今则有长短何也曰节气
日数平分者古法谓之恒气(以岁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奇平分为二十四)
(气各得一十五日二/十一刻八十四分奇)其日数有多寡者谓之定气(冬至/前后)
卷五 第 11a 页 WYG0794-0070c.png
(有十四日奇为一气夏至前后有十六日为一气其馀/节气各各不同并以日行盈历而其日数减行缩历而)
(其数/增)二者之算古历皆有之然各有所用唐一行大衍
历议曰以恒气注历以定气算日月交食是则旧法原
知有定气但不以之注历耳译西法者未加详考辄谓
旧法春秋二分并差两日则厚诬古人矣夫授时历所
注二分日各距二至九十一日奇乃恒气也(历经历草/皆明言恒)
(气/)其所注昼夜各五十刻者必在春分前两日奇及秋
分后两日奇则定气也定气二分与恒气二分原相差
卷五 第 11b 页 WYG0794-0070d.png
两日授时既遵大衍历议以恒气二分注历不得复用
定气故但于昼夜平分之日纪其刻数则定气可以互
见非不知也且授时果不知有定气平分之日又何以
能知其日之为昼夜平分乎夫不知定气是不知太阳
之有盈缩也又何以能算交食何以能算定朔乎(经朔/犹恒)
(气定朔犹定气望/与上下弦亦然)夫西法以最高卑疏盈缩其理原精
初不必为此过当之言良由译书者并从西法入手遂
无暇参稽古历之原流而其时亦未有能真知授时立
卷五 第 12a 页 WYG0794-0071a.png
法之意者为之援据古义以相与虚公论定故遂有此
等偏说以来后人之疑议不可不知也
 其所以为此说者无非欲以定气注历使春秋二分
 各居昼夜平分之日以见授时古法之差两日以自
 显其长殊不知授时是用恒气原未尝不知定气不
 得为差而西法之长于授时者亦不在此以定气注
 历不足为奇而徒失古人置闰之法欲以自暴其长
 反见短矣故此处宜酌改也后条详之
卷五 第 12b 页 WYG0794-0071b.png
   再论恒气定气
问授时既知有定气何为不以注历曰古者注历只用
恒气为置闰地也春秋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
举正于中归邪于终(邪与馀同/谓馀分也)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
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盖谓推步者必
以十一月朔日冬至为起算之端故曰履端于始而序
不愆也又十二月之中气必在其月如月内有冬至斯
为仲冬十一月月内有雨水斯为孟春正月月内有春
卷五 第 13a 页 WYG0794-0071c.png
分斯为仲春二月馀月并同皆以本月之中气正在本
月三十日之中而后可名之为此月故曰举正于中民
则不惑也若一月之内只有一节气而无中气则不能
名之为何月斯则馀分之所积而为闰月矣闰即馀也
前此馀分累积归于此月而成闰月有此闰月以为馀
分之所归则不致春之月入于夏且不致今冬之月入
于明春故曰归邪于终事则不悖也然惟以恒气注历
则置闰之理易明何则恒气之日数皆平分故其每月
卷五 第 13b 页 WYG0794-0071d.png
之内各有一节气一中气(假如冬至在十一月朔则必/有小寒在其月望后若冬至)
(在十一月晦则必冇大雪节/气在其月望前馀月并然)此两气策之日合之共三
十日四十三刻奇以较每月常数三十日多四十三刻
奇谓之气盈又太阴自合朔至第二合朔实止二十九
日五十三刻奇以较每月三十日又少四十六刻奇谓
之朔虚合气盈朔虚计之共馀九十刻奇谓之月闰乃
每月朔策与两气策相较之差也(假如十一月经朔与冬/至同时刻则大寒中气)
(必在十二月经朔后九十刻而雨水中气必在次年/正月经朔后一日又八十刻奇其馀月并准此求之)
卷五 第 14a 页 WYG0794-0072a.png
此月闰至三十三个月间(即二年零/九个月)其馀分必满月策
而生闰月矣闰月之法其前月中气必在其晦后月中气
必在其朔则闰月只有一节气而无中气然后名之为
闰月(假如闰十一月则冬至必在十一月之晦大寒必/在十二月之朔而闰月只有小寒节气更无中气)
(则不可谓之为十一月亦不可谓之/为十二月即不得不名之为闰月矣)斯乃自然而然天
造地设无可疑惑者也一年十二个月俱有两节气惟
此一个月只一节气望而知其为闰月今以定气注历
则节气之日数多寡不齐故遂有一月内三节气之时
卷五 第 14b 页 WYG0794-0072b.png
又或有原非闰月而一月内反只有一中气之时其所
置闰月虽亦以馀分所积而置闰之理不明民乃惑矣
然非西法之咎乃译书者之疏略耳何则西法原只有
闰日而无闰月其仍用闰月者遵旧法也亦徐文定公
所谓镕西洋之巧算入大统之型模也按尧典云以闰
月定四时成岁乃帝尧所以命羲和万世不刋之典也
今既遵尧典而用闰月即当遵用其置闰之法而乃不
用恒气用定气以滋人惑亦昧于先王正时之理矣是
卷五 第 15a 页 WYG0794-0072c.png
故测算虽精而有当酌改者此亦一端也
今但依古法以恒气注历亦仍用西法最高卑之差以
分昼夜长短进退之序而分注于定气日之下即置闰
之理昭然众著而定气之用亦并存而不废矣
又按恒气在西法为太阳本天之平行定气在西法为
黄道上视行平行度与视行度之积差有二度半弱西
法与古法略同所异者最高冲有行分耳古法恒气注
历即是用太阳本天平行度数分节气
卷五 第 15b 页 WYG0794-0072d.png
   论七政之行并有周有转有交
问月五星之行并有周天有盈缩迟疾有出入黄道之
交点共三事也太阳亦然乎曰并同也太阳终古行黄
道则无出入黄道之交点然而黄道出入于赤道亦可
名交是故春秋二分即其交点亦如月离之有正交中
交也因此而日躔有南陆北陆之行古者谓之发敛(行/南)
(陆为发行北陆为敛并以/其离北极之远近言之)于是而四时之寒燠以分昼
夜刻之永短有序皆交道之所生以成岁周是故岁周
卷五 第 16a 页 WYG0794-0073a.png
者即太阳之交道也与月离之交终同也然以岁差之
(西法谓之/黄道东行)故每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奇(此以/授时)
(古率/言之)已满岁周矣又必加一刻有半(亦依古/率约之)始能复躔
冬至元度(假如本年冬至日躔箕宿三度八十分次年/冬至必在箕宿三度七十分奇是岁序已周)
(而元度未复故必于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奇/之外复加一刻有半始能复躔于箕三度八十分)是为
太阳之周天与月行之周天同也月行周天与交终原
非一事是故太阳之周天与岁周原为两事也然太阳
之行有半年盈历半年缩历即恒气定气之所由分(古/法)
卷五 第 16b 页 WYG0794-0073b.png
(起二至西法起最/高冲尤为亲切)亦如月离之转终是又为一事合之
前两者(岁周与/周天)共为三事乃七政之所同也
按月离交终以二十七日二十一刻奇而阴历阳历之
度一周在月周天前以较周天度为有欠度也转终以
二十七日五十五刻奇而迟历疾历之度一周在月周
天后以较周天度为有馀度也月周天之日数在二者
之间亦二十七日又若干刻而周虽同大馀不同小馀
当其起算之初所差不过数度(如交终与转终相差三/十四刻奇即其差度为)
卷五 第 17a 页 WYG0794-0073c.png
(四五/度)积至一年即差多度(太阴每年行天十三周/半即相差六十馀度)故其
差易见日躔岁周以二十四节气一周为限因有恒星
东行之岁差故其度在周天前以较周天度为有欠分
(约为七十/分度之一)日躔盈缩以盈初缩末缩初盈末一周为
限因最高有行分故其度在周天后以较周天度为有
馀分也(亦约为七十/分度之一)以一岁言之三者并同大馀即小馀
亦不甚远(岁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奇增一刻半/即周天又增一刻半即盈缩历周但差刻不)
(差/时)积其差至七十年即各差一度(岁周不及周天七十/年差一度即恒星东)
卷五 第 17b 页 WYG0794-0073d.png
(行之岁差而盈缩历至七十年又过于周天一度即最/高之行于是岁周与盈缩历周共相差二度并至七十)
(年而后/知之也)故其差难见(七十年只差一/度故难见也)然虽难见其理则
(以周天之度为主则岁周之差度退行亦如太阴交/终差度之每交逆退也而盈缩入历之差度于周天)
(为顺行亦如太阴之转终差度每/转顺行也而周天度则常不动)但以太阴之交转周
比例之则判然三事不相凌杂矣
问历法中所设交差转差即此事乎曰亦微有不同盖
交差转差是以交终转终与朔策相较(或言其日或/言其度并同)
所论者是以交终转终与周天相较故其数不同也其
卷五 第 18a 页 WYG0794-0074a.png
数不同而历法中未言者何也缘历家所言在交食故
于定朔言之綦详而月之周天反略惟陈星川(壤/)袁了
(黄/)所撰历法新书明立太阴周天日数谓之月周与
交终转终并列为三实有裨于历学而人或未知故特
著之
又徵之五星亦皆有周天有历周(即盈缩如/月之入转)有正交中
交是故此三事者日月五星之所同也知斯三者于历
学思过半矣(外此则月有朔望五星有段目并以距日/之远近而生故大阳所与月五星同者惟)
卷五 第 18b 页 WYG0794-0074b.png
(此三/事)
   论月建非专言斗柄
问行夏之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为岁首议者以
冬至既有岁差则斗柄亦从之改度今时正月不当仍
为建寅其说然乎曰不然也孟春正月自是建寅非关
斗柄其以初昏斗柄建寅者注释家未深考也何则自
大挠作甲子以十日为天干(自甲/至癸)十二子为地支(自子/至亥)
天道圆故以甲乙居东丙丁居南庚辛居西壬癸居北
卷五 第 19a 页 WYG0794-0074c.png
戊巳居中参同契所谓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央
戊巳之功也十干以配五行圆转周流故曰天干也地
道方故以寅卯辰列东巳午未列南申酉戍列西亥子
丑列北易大传所谓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
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自东而南而
西而北其道左旋周而复始也是十二支以配四时十
二月静而有常故曰地支也天干与地支相加成六十
甲子以纪岁纪日纪时而皆准于月以岁有十二月也
卷五 第 19b 页 WYG0794-0074d.png
此乃自然而然之序不可增减不可动移是故孟春自
是寅月何尝以斗柄指寅而后谓之寅月哉如必以斗
柄指寅而谓之寅月则亦有寅年寅月寅时岂亦以斗
柄指寅而后得以谓之寅乎是故尧典命羲仲宅嵎夷
平秩东作以殷仲春次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以正
仲夏次命和仲宅西平秩西成以殷仲秋次命和叔宅
朔方平在朔易以正仲冬此四时分配四方而以春为
岁首之证也夫既有四仲月以居卯午酉子之四正则
卷五 第 20a 页 WYG0794-0075a.png
自各有孟月季月以居四隅仲春既正东为卯月其孟
春必在东之北而为寅月何必待斗柄指寅乎故日中
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昴并祗以昼夜刻之
永短为凭以昏中之星为断未尝一言及于斗柄也
又考孔子去尧时已及千五百岁岁差之度已二十馀
度若尧时斗柄指寅孔子时必在寅前二十度而指丑
矣岂待今日而后知乎然孔子但言行夏之时盖以孟
春为岁首于时为正非以斗柄指寅而谓之寅月也
卷五 第 20b 页 WYG0794-0075b.png
又考岁差之法古虽未言然而月令昏中之星已不同
于尧典则实测当时之星度也然尧典祗举昏中星而
月令兼言旦中又举其日躔所在又于尧典四仲月之
外兼举十二月而备言之可谓详矣然未尝一语言斗
杓指寅为孟春
又考史记律书以十律配十二月之所建地支而疏其
义兼八风二十八舍以为之说而并不言斗建惟天官
书略言之其言曰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
卷五 第 21a 页 WYG0794-0075c.png
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建者魁是则衡亦可言建魁
亦可言建而非仅斗杓夜半亦有建平旦亦有建而非
止初昏其言甚圆以是而知正月之为寅二月之为卯
皆一定不可移而斗之星直之即谓建固非以初昏斗
柄所指而命之为何月也然则谓行夏之时是以斗柄
建寅之月为岁首者盖注释家所据一家之说而未详
厥故也今乃遂据其说而欲改正月之建寅可乎不可

卷五 第 21b 页 WYG0794-0075d.png
   再论斗建
问说者又以各月斗柄皆指其辰惟闰月则斗柄指两
辰之间由今以观其说亦非欤曰非也周天之度以十
二分之各得三十度奇(在西法为/三十度)凡各月中气皆在其
三十度之中半各月节气皆居其三十度之首尾今依
其说斗柄所指各在其月之辰则交节气日斗柄所指
必在两辰之间矣(假如立春为正月节则立春前一日/斗柄所指在丑立春后一日斗柄指)
(寅而立春本日斗柄所指必/在丑与寅之间馀月皆然)十二节气日皆指两辰之
卷五 第 22a 页 WYG0794-0076a.png
间又何以别其为闰月乎若夫闰月则只有节气无中
气其节气之日固指两辰之间矣然惟此一日而已其
前半月后半月并非两辰之间也(假如闰正月则雨水中/气在正月晦春分中气)
(在二月朔而闰月只有惊蛰节在月望则其前半月必/指寅后半月必指卯惟惊蛰日指寅与卯之交界缝中)
(可谓之两辰间/闰在馀月亦然)地盘周围分为十二辰首尾鳞次如环
无端又何处设此三十度于两辰间以为闰月三十日
之所指乎凡若此等习说并由未经实测而但知斗杓
所指为月建遂岐中生岐成此似是而非之解天下事
卷五 第 22b 页 WYG0794-0076b.png
每坏于一知半解之人往往然也
又按斗柄之星距北极只二十馀度必以北极为天顶
而后可以定其所指之方今中土所处在斗杓之南仰
而观之斗杓与辰极并在天顶之北其斗杓所指之方
位原难清楚故古人祗言中星不言斗杓盖以此也(如/淮)
(南子等书言招摇东指而天下皆/春不过大槩言之原非以此定月)
又按傅言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又
言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诗亦言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卷五 第 23a 页 WYG0794-0076c.png
又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之人以星象授人时如此
者不一而足也若以岁差考之则于今日并相差一二
旬矣然而当其时各据其时之星象为之著令所以使
民易知也而终未有言斗杓指何方而作何事者则以
其方位之难定也十二月建之非关斗柄明矣是故斗
柄虽因岁差而所指不同正月之建寅不可易也
   论古颁朔
问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不然其说曰我爱
卷五 第 23b 页 WYG0794-0076d.png
其礼不知周制颁历其式如何曰颁朔大典也盖王政
在其中矣古者天子常以冬月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
诸侯诸侯受而藏诸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
之如是其隆重者何也盖既曰请而行之则每月内各
有当行之政令颁于天子而诸侯奉行惟谨焉故告朔
之后即有视朔听朔之礼所以申命百官有司以及黎
庶相与恪遵以奉一王之大法此之谓奉正朔也是故
大之有朝觐会同之期有邻国聘问之节有天子巡狩
卷五 第 24a 页 WYG0794-0077a.png
朝于方岳之时(此等大礼皆以年计而必冇定期如虞/书东巡狩必于仲春南巡狩必于仲夏)
(之/类)其于宗庙也有礿祠烝尝四时之祭有耕籍田夫人
亲蚕以预备粢盛衣服之需其于群神也有山川社稷
祈榖报岁八蜡五祀之典其于黉序也有上丁释菜冬
夏诗书春秋羽籥之制其于农事也有田畯劝农播种
收穫沟洫堤防筑场纳稼之务有饮射读法遒人徇铎
之事其于军政也有蒐苗狝狩振旅治兵之政其于土
功也有公旬三日之限其于刑罚也有宥过释滞折狱
卷五 第 24b 页 WYG0794-0077b.png
致刑之月又如藏冰用冰出火内火仲夏斩阳木仲冬
斩阴木獭祭鱼然后渔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之
类凡若此者皆顺四时之序以为之典章先王之所以
奉若天道也而一代之典制既藏之太府恪守无斁矣
又每岁颁示诸侯以申命之诸侯又于每月之朔告于
祖庙请而奉行之天子本天以出治无一事敢违天时
诸侯奉天子以治其国无一事不遵王命以上顺天时
唐虞三代所以国无异俗家无异教道德一而风俗同
卷五 第 25a 页 WYG0794-0077c.png
盖以此也故曰颁朔告朔实为大典而王政因之以行
也周既东迁矣王政不行鲁不告朔他国可知盖视为
弁髦久矣厥后遂有司历再失闰之愆而大夫陪臣之
僭乱纷纷矣以秉礼之国而蔑弃王朝大典何怪其群
相效尤是故夫子曰我爱其礼盖庶几因此羊而念及
先王之典也如谓颁朔祗以识月之大小辨朔望生明
死魄之干支何取乎每月告庙之繁文也哉由是以观
则三代时所颁之历可知己矣
卷五 第 25b 页 WYG0794-0077d.png
   论历中宜忌
问历法中宜忌之说古有之乎曰无之也盖起近代耳
尧之命羲和也曰敬授人时曰东作西成曰允釐百工
庶绩咸熙历之大用盖如此也何尝有选择之事乎司
马迁曰阅阴阳之书使人拘而多畏其说盖起于战国
之时夫箕子陈洪范其七曰稽疑古者有大政既断之
于主心又谋及卿士谋及庶人矣然必谋及卜筮古圣
人不敢自专自用而必协谋于神人盖其慎也战国力
卷五 第 26a 页 WYG0794-0078a.png
争此义不明太卜筮人之官废疑事无所决阴阳家言
乃纷然以出矣隋唐之季其说愈多故吕才援引古义
著论以非之可谓深切著明矣然而教化不行吉凶福
祸之说深中于人心黠者乘之各立异说以恫喝聋俗
愈出愈攴六十干支而选择之书乃有九十馀家同此
一日而此以为大吉彼以为大凶令人无所适从诬民
惑世莫此为甚今官历宜忌本于选择历书不知其为
元时所定明初所定然考史志历代言历者初无一字
卷五 第 26b 页 WYG0794-0078b.png
及于选择又如罗计四馀郭守敬历经所无而大统增
入之然则此等不经之说并元统郭伯玉等所为耳原
其初意或亦欲假此以定民之趋然官历虽颁宜忌而
民间偏惑通书通书既非一种而术者私书更多虽户
说以渺论不能止也今若能一切删去只载宜行政事
及南北耕耘收穫之节则唐虞三代敬天勤民之至意
复睹今日岂不快哉
洪武中解大绅庖西封事曰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申
卷五 第 27a 页 WYG0794-0078c.png
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谬方向煞神事甚无谓孤虚宜
忌亦且不经东行西行之论天德月德之云臣料唐虞
之历必无此等之文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仰
观俯察事合逆顺七政之齐正此类也按此说甚正惜
当时不能用然实为定论圣人所不易也
   论治历当先正其大其分秒微差可无深论
问历法至今日可谓详且密矣然徵诸交食亦或有微
差之刻何欤曰此可以不必深论者也考汉时不知定
卷五 第 27b 页 WYG0794-0078d.png
朔故日食或不在朔或差而前则食于晦差而后则食
于初二日直至唐李淳风麟德历始用定朔于是蚀必
在朔无差日矣然尚有差时厥后大衍历所推益密宣
明历又立气刻时三差至宋统天历纪元历又加详焉
迨元授时历遂无差时但有差刻今西历言东西南北
差以黄道九十度限为宗其理益明其法益善然而亦
或有时而差刻分者何也今夫盆盎之中可以照物池
沼澄清则岸上之人物花鸟山陵树木毕现其中然而
卷五 第 28a 页 WYG0794-0079a.png
其边际所域必有所改易两镜相照则多镜层现于一
时而六层以上必有所穷况乎以八尺之玑衡测大圆
之宫度其大小之比例道里之辽阔不可以亿计而因
积候之多用算之巧遂致交食应期亏复应候东西南
北方向胥符而但有晷刻之后先分秒之同异即谓之
不差可矣国家治历所重者顺天出治以敬授人时日
食之类所重在于修省至于时刻小差原非所重但当
令司历者细加测候详纪其所差之数以待后来修历
卷五 第 28b 页 WYG0794-0079b.png
者使有所据依以益精其推步而已断不可因小节之
微差而辄更成法也汉唐宋历法屡改而多不效元明
三四百年守一授时法而交食不效只数事而已况今
新历又加精于授时何必复加更变乎或谓历算之差
由于尾数予谓此一端耳尾数有丢收无关大数所难
者乃根数耳盈缩迟疾之根虽有离朱无所施其目并
由年深日久然后知之又如最高之行利氏所定与今
所用不同皆根之差历所以取象于革也
卷五 第 29a 页 WYG0794-0079c.png
 
 
 
 
 
 
 
 
卷五 第 29b 页 WYG0794-0079d.png
 
 
 
 
 
 
 
 历算全书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