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489-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景定建康志卷十五   宋 周应合 撰
志总序
倚相读九丘史迁作八书丘以州别故九书以类从故
八班固志而十之丘与书之法备焉志者识也后皆因
之元和有郡县志元丰有九域志天下郡县各有志此
建康志所由作也建康为今留都视他郡尤重今考其
地自有城邑以来千七百年间因革凡几为城为邑为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489-0001b.png
州为府为郡为国为都其治不同也曰金陵曰江乘曰
秣陵曰建邺曰丹阳曰江宁曰升曰建康其名不同也
或置州刺史或置郡太守或置府尹或建帅阃或建大
都督行台或建节镇或封侯王其制又不同也至于山
川之形胜风物之表著兴君谊辟之代见忠臣烈士之
世出盛衰得失之可示劝戒者岂一简所能尽哉于是
汇而辑之为志凡十一曰疆域二曰山川三曰城阙四
曰官守五曰儒学六曰文籍七曰武卫八曰田赋九曰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489-0002a.png
风土十曰祠祀属辞比事其目各著于篇
疆域志一
金陵古扬州之域在周为吴春秋末属越楚灭越并有
其地始名金陵秦兼诸侯置郡县属鄣郡改秣陵汉兴
封韩信为楚其后更封诸王荆吴江都是也武帝初置
刺史属丹阳郡后汉因之建安十六年孙权自京口徙
治秣陵明年改为建业晋武平吴以为丹阳郡及扬州
刺史治建兴初改为建康元帝渡江都焉以宰相领扬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489-0002b.png
州改丹阳太守为尹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以扬
州为王畿寻复旧历齐梁陈咸都于此隋平陈废丹阳
郡立蒋州于石头大业初复置丹阳郡唐武德二年为
扬州东南道行台尚书省七年复蒋州罢行台为扬州
大都督府九年州徙治江都以其地属润州贞观七年
复为扬州治所至德二载析置江宁郡乾元元年改升
州兼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州废为上元县大顺元
年复置升州天祐二年伪吴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武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489-0002c.png
义二年改为金陵府天祚三年封徐知诰齐王建西都
改江宁府晋天福二年李升僭位国号唐皇朝开宝八
年复为升州天禧二年升江宁府建康军节度建炎三年
车驾南渡诏改建康府绍兴七年驻跸明年置留守古
称金陵帝王之宅东南形胜之地大略可考自秦之南
游隋之平陈将以厌其气而析其地也然孙权据吴会
以鼎峙晋元渡江实为王畿宋齐梁陈因以有国其间
从事河洛规取中原几致混一累朝衣冠礼乐号为中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489-0002d.png
国正统吴唐割据经营规画用力勤矣识者谓开圣人
创垂之业而成中兴恢复之功者实基于此稽之前代
因革分合名号靡常盖自禹贡以迄于今为都者七为
治所者十有一为国者六为州者五为府者三为郡者
十有四而侨置者九为县者十有九废并者十侨寓者
四今属于府者五类而辨之作疆域志
地为都
孙吴建都四世凡六十年东晋建都十一世凡一百三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489-0003a.png
年南宋建都八世凡五十八年南齐建都七世凡二十
三年萧梁建都四世凡五十五年南陈建都五世凡三
十三年(吴志及/南史)
 吴志张纮谓孙权曰秣陵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
 势冈阜连石头昔秦始皇东游会稽经此县望气者
 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因改名
 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
 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东宿秣陵因观地形亦劝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489-0003b.png
 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又献帝春秋刘备至
 京谓孙权曰吴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
 军有意屯京乎权曰秣陵有小江百馀里可以安大
 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备曰芜湖近濡须亦佳权
 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诸葛亮亦曰钟阜龙盘石
 城虎踞真帝王之宅晋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
 请都会稽二论纷然未有所适王导曰古之金陵旧
 为帝里孙仲谋刘玄德皆言王者之宅由是不行盖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489-0003c.png
 吴以来将欲经营四方未尝不以此为根本云 六
 朝事迹云南朝建都之地不过建康京口豫章江陵
 武昌数处其疆弱利害前世论之详矣吴孙策以会
 稽为根本大帝嗣立稍迁京口其后又尝住公安又
 尝都武昌盖往来其间因时制宜不得不尔及江南
 已定遂迁建邺保有荆扬而与魏蜀抗衡其宏规远
 略晋宋而下不能易也故孙皓舍建邺而之武昌吴
 因以衰梁元帝舍建邺而守江陵梁遂以亡李嗣主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489-0003d.png
 舍建邺而迁洪府南唐遂不能以立王导断然折会
 稽豫章之论而以建邺为根本自晋而下三百年之
 基业导之力也(孙皓议迁都武昌陆凯上疏曰武昌/土地危险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
 (泊则沈溧陵居则峻危论苏峻之乱温峤议迁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 纷纭未有所适王导曰古)
 (之金陵圣王所居孙仲谋刘玄德皆言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以丰俭移都由是峤等之议不行 齐萧)
 (颍胄议迁夏口柳忱以巴峡未实不宜轻舍根本摇/动人心帝不从俄而巴东之兵至峡口迁都之议遂)
 (息府梁元帝临荆峡二十年情所安恋不欲归建邺/故 臣僚皆楚人并欲都江陵周洪正谏曰士大夫)
 (言圣王所都本无定处若黔首未见入建邺便谓犹/列国诸王今日副百姓心不可不归建邺 南唐嗣)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489-0004a.png
 (主用唐镐计迁豫章而王都官舍军垒十/不容其一二自公卿下至军士莫不思归)我宋中兴
 留都有录已见书首
地为治所
越筑城治长干里楚置金陵邑治石头秦改为秣陵县
治后汉分扬州置吴郡治建邺建安十六年孙权自京
口徙治秣陵明年又城石头改秣陵为建邺吴既克关
侯都武昌以吕范领丹阳太守治建邺永安中分溧水
以北六县为丹阳郡仍治建邺晋武帝平吴以为丹阳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489-0004b.png
郡及扬州刺史治太康三年分淮水北为建邺南为秣
陵更置江宁县宋孝武以扬州为王畿寻复旧(为都见/前此不)
(重/述)隋平陈废丹阳郡置蒋州治石头唐武德二年为扬
州东南道行台置尚书省八年为扬州大都督府贞观
七年复为扬州治所至德二载改为江宁郡治所乾元
以后改为升州治所仍置节镇(寰宇记云天宝末明皇/以金陵自古雄据之地)
(禄山方乱不可以县统/之乃置升州加节制)上元二年复废为上元县光启
三年还为升州治所仍置节镇天祐二年伪吴杨行密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489-0004c.png
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其子溥改为金陵府治石晋天
福二年建西都改为江宁府治李升僭位号南唐因即
居之至我圣宋初平江南置升州治天禧二年改为江
宁府治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治绍兴三年以府治建
为行宫迁府治于行宫之东南隅详见城阙志中兴以
来江东安抚司沿江制置司淮西总领所江东转运司
江淮提领所江淮都督府皆治于此详见官守志
地所属分野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489-0004d.png
两汉地理志吴地斗分野隋地志自斗十二度至女七
度为星纪周礼保章氏注星纪吴分野通典曰在天官
于斗则吴之分野晋永嘉中岁星荧惑太白聚牛女之
间识者以为吴越之地当兴王者是岁元帝登宝位故
史臣曰星斗呈祥金陵表庆苻坚会群臣谋南寇石越
对曰今岁星镇斗牛福德在焉垂象弗差苻融曰岁镇
在斗牛吴越之福不可伐此其大略
地所属国名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489-0005a.png
吴国在周属吴太伯之国有固城在溧阳溧水两县之
间即吴所筑也夫差为越所灭至汉高祖时以丹阳会
稽豫章三郡五十三城立兄子濞为吴王景帝时国除
东汉末以其地封孙策为吴侯弟权袭之曹操封为吴
王三国鼎峙吴亦称帝因都焉(详见/为都)
越国越本夏少康之后封于会稽周元王四年用范蠡
计灭吴尽有其地筑城于此以谋吞楚(详见/越城)致贡于周
元王赐胙命为伯越兵横行江淮号霸王后七世为楚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489-0005b.png
所灭
楚国周成王时初封熊绎于丹阳乃在荆州非此所谓
丹阳也其后国寖疆地寖广至威王时灭越尽有吴越
之地置金陵邑于石头(详见/山阜)及怀王末项燕自称楚秦
灭楚以此地置鄣郡(详见所/属郡)至汉高帝时封韩信于楚
鄣郡属焉六年废
荆国汉高帝六年群臣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封刘
贾为荆王是年黥布反失国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489-0005c.png
江都国汉景帝既诛吴王濞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
治故吴国至其子建国除后以其地置郡
升国皇朝天禧元年封寿春郡王为升王嘉祐四年翰
林学士胡宿言陛下建国于升犹次列国非所以重始
封之地宜进升为大国无得封从之国朝会要大国二
十有四升其一也
地所属州名
扬州禹贡北距淮东南据海皆扬州之域唐虞置扬州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489-0005d.png
牧至汉武帝初置扬州刺史后汉因之分扬州之半置
吴郡治建业后以封孙氏晋太康元年平吴徙治建康
惠帝元康初有司奏扬州疆土旷远统理尤难于是割
七郡置江州元帝渡江都扬州统丹阳吴郡宋孝武分
浙江东五郡为东扬州治会稽而扬州仍领丹阳等十
五郡大明三年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以东扬州为
扬州八年复旧景和元年罢东扬州隋徙扬州治江都
置大都督府以句容延陵曲阿等县属焉大业中废唐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489-0006a.png
武德二年河间王孝恭平辅公祏以江宁溧水丹阳溧
阳安业复置为东南行台尚书省治江宁七年废寻复
为大都督府领上元金陵句容丹阳溧水溧阳凡六县
九年徙治江都贞观七年复旧至德中复治江都秦观
扬州集序云汉刺史无常治后之称扬州者指其所治
而已
义州晋元帝置陈太建元年废为建兴郡领建安同夏
乌山江乘临沂湖熟凡六县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489-0006b.png
蒋州隋平陈废丹阳郡于石头立蒋州唐武德二年废
七年复置于金陵县寻废
升州唐乾元元年以江宁郡改置升州颜真卿尝以升
州刺史兼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置天
祐二年伪吴封徐温齐公大城升州武义二年改金陵
府皇朝开宝八年复置天禧二年改为江宁府
茅州唐初置领琅邪金山县后废武德三年以句容延
陵复置七年废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489-0006c.png
地所属郡名
故鄣郡秦置汉元封二年更名丹阳郡吴永安中以芜
湖以南十三县复为故鄣治宛陵
丹阳郡汉置治宛陵志云领宛陵于潜江乘春谷秣陵
故鄣句容泾丹阳石城湖熟陵阳芜湖黝溧阳歙宣城
凡十七县后汉因之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为新都郡二
十六年权始置丹阳郡自宛陵治建业领县十九永安
中分置故鄣郡丹阳所领惟溧阳以北六县晋太康元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489-0006d.png
年改建业复为秣陵宋齐间分丹阳立毗陵郡丹阳所
领惟建康秣陵丹阳江宁永世溧阳湖熟句容八县隋
平陈废大业初复置领江宁溧水以当涂来属割延陵
句容等县属江都唐初废为州天宝元年复置领丹徒
丹阳延陵句容江宁金坛凡六县至德二载析置江宁

建兴郡陈太建元年以义州南琅邪彭城郡地置领建
安同夏乌山江乘临沂湖熟凡六县属扬州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489-0007a.png
江宁郡唐至德二载以润之江宁句容宣之溧水溧阳
置乾元元年改升州
义兴郡晋永兴中以丹阳之平陵永世及割吴兴郡置
四县立义兴郡以赏周玘创义之功属扬州
地所置侨郡名
淮南郡本秦九江郡汉立淮南王国后为郡晋治寿春
成帝初苏峻祖约作乱于江淮石聪南侵淮南百姓南
渡者转多于是侨立淮南郡以处之领于湖繁昌当涂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489-0007b.png
逡遒定陵襄垣凡六县宋大明六年以淮南故郡并宣
城入于姑孰隋废以当涂属丹阳更于寿春置
南琅邪郡晋元帝于江乘之金城立琅邪郡属扬州领
临沂阳都及怀德三县在旧江宁县东北五十里成帝
咸和六年复琅邪比汉丰沛宋大明四年以郡𨽻王畿
五年行幸琅邪郡原遣囚系陈大建元年废为建兴郡
魏郡广川郡高阳郡堂邑郡四郡并咸康四年侨立并
所统县并寄居京邑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489-0007c.png
南东海郡南东平郡南兰陵郡晋元帝以江乘置四郡
穆帝时以南东海七县出居京口
地所置府号
金陵府伪吴武义二年改升州为金陵府大和五年伪
吴建都金陵寻罢天祚三年封徐知诰为齐王建为西
都改江宁府
江宁府天祚三年改金陵为江宁府石晋天福二年李
昪建国伪号唐皇朝开宝八年改升州天禧二年以升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489-0007d.png
州为江宁府置军国建康命寿春郡王为府尹建炎三
年改建康府
建康府建炎三年五月丙戌诏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节
镇旧号如故
地所统县名(存者/丹之)
上元次赤县唐上元二年废升州以江宁地置属润州
后废宝应元年复置光启三年置升州属焉通鉴云大
顺元年置升州于上元县以张雄为刺史县初仍江宁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489-0008a.png
旧治白下村光启中徙凤台山西寰宇记云国朝迁南
唐司会府今府治之东御前后军营是其地建炎徙今
治在城东隅距行宫才一里
江宁次赤县(临江归化/金陵白下)晋太康元年分秣陵置临江明
年改江宁后废永嘉中复置隋并秣陵建康同夏地入
焉大业初属丹阳郡唐武德三年即县置扬州更名曰
归化七年号金陵属蒋州明年徙白下村称曰白下属
润州正观七年复名归化九年复为江宁至德二载置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489-0008b.png
江宁郡而县废乾元元年复置属升州上元二年州废
以其地置上元县南唐割上元南十九乡当涂北二乡
因旧名复置𨽻金陵府图经云古县治南临浦水在城
西南七十里实录云南唐在州城西偏西即吴冶城东
临运渎今天庆观东即其地国朝移郭下在城西北距
行宫三百步舆地广记云唐既改江宁为上元南唐复
析上元置江宁分治郭下
句容次畿县汉置属丹阳郡有句曲山其形如句字因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489-0008c.png
以名县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子党为句容侯国除复为
县吴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
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唐武德二年于县置茅州
七年州废属蒋州九年𨽻润州会昌四年升望县乾元
元年属升州上元二年州废属润州光启三年复置升
州县𨽻焉国朝因之县治在府东九十里晋毛宝传烧
苏峻句容积聚峻颇乏食晋桓修传王恭将伐南谯王
尚之遣何澹之向句容修与辅国将军陶无忌距之修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489-0008d.png
至句容而恭败唐武德五年李靖讨辅公祏兵先至丹
阳公祏大惧弃城东走李世绩追之公祏至句容兵能
属者才五百人
溧水次畿县隋开皇中析溧阳丹阳置属蒋州大业初
属丹阳郡唐上县武德三年属扬州九年属宣州乾元
元年属升州上元二年升州废属宣州光启三年复置
升州县属焉国朝因之县治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唐
武德二年杜伏威遣行台左仆射辅公祏攻李子通渡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489-0009a.png
江攻丹阳克之进屯溧水龙纪二年孙儒尽举淮南之
众济江前军至溧水杨行密使李神福拒之又行密传
大顺二年孙儒屯溧水行密遣李神福屯广德皆此地

溧阳次畿县秦置溧水所出南湖也汉初属江都元封
中属丹阳郡前汉封梁敬王子钦后汉封陶谦皆为溧
阳侯吴省为屯田志云封潘璋为溧阳侯又云孙皓封
孙蒋为溧阳侯晋太康元年复置分为永平隋开皇十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489-0009b.png
八年并入溧水唐武德三年析江宁溧水复置𨽻扬州
九年𨽻宣州乾元元年属升州明年属宣州寻复上元
元年又属宣州未几又复宝应元年属宣州光启三年
复属升州国朝因之旧治在溧水县东南九十里天复
三年移治今所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通典汉旧县子
胥奔吴乞食之所即此溧阳也元和郡国志溧水在溧
阳县南六里
秣陵县(金陵/建业)更治所凡六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气埋金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489-0009c.png
镇之号曰金陵秦始皇改为秣陵属鄣郡建康实录云
秦县城在旧江宁县东南六十里秣陵桥东北汉属丹
阳郡武帝封江都王子缠为秣陵侯后汉复为县孙权
据京口徙治改曰建业晋太康元年复为秣陵三年分
淮水北为建业南为秣陵宋书云县治去京六十里今
故冶村是也义熙中移于斗场柏社实录云在江宁县
东南渡长乐桥古丹阳郡是也元熙元年省扬州禁防
参军县治移其处图经云在宫城南八里一百步小长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489-0009d.png
子巷内梁末北齐军于秣陵故城跨淮立桥栅当是其
地隋并入江宁景德二年置秣陵镇今在江宁县东南
五十里
建业县晋书太康三年分秣陵淮水北为建业建兴初
避帝讳改建康县旧有城在吴冶城东实录云县治在
故都城宣阳门内古御街东寰宇记云咸和六年徙出
宣阳门外御街西建初寺门路东是也隋省入江宁
江乘县秦置方舆志云始皇登会稽从江乘还过吴汉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489-0010a.png
属丹阳郡王莽曰相武后汉复旧吴省为典农都尉晋
武帝复置咸康七年析南境为临沂属琅琊郡陈大建
元年属建兴郡南史郑袭尝为令
丹阳县汉元朔初封江都王子敢为丹阳侯后汉为县
晋封孙韶为丹阳侯南朝复为县隋废武德二年析江
宁溧水复置属扬州正观七年省入当涂天宝元年复
置县属丹阳郡非旧地矣
湖熟古县名汉属丹阳郡武帝封江都王子胥行为湖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489-0010b.png
熟侯一云姑孰后汉亦为侯国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
复置陈属建兴郡汉兴平二年孙策攻扬州转攻湖熟
江乘晋苏峻之乱毛宝烧句容湖熟积聚义熙九年罢
临沂湖熟脂泽田以赐贫人宋元嘉二十二年浚淮起
湖熟废田千馀顷二十八年徙越城流人淮南流人于
姑孰皆此地元和郡国志云在旧江宁县东南七十里
今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县五十里淮水北古城犹在
永平县(永安/永世)汉元封中置属丹阳郡寻废吴分溧阳复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489-0010c.png
置改曰永安孙休封弟谦为永安侯孙皓封孙洪为永
平侯晋武又改永世惠帝分置平陵并永世凡六县属
义兴郡寻复旧名宋省入溧阳
平陵县详见吴国城下今废
安业县唐武德二年析江宁溧水置今废
同夏县梁武帝生于秣陵同夏里大同元年因以置县
陈属建兴郡隋省入江宁图经云县东十五里有同夏
浦旧有城今上元县长乐乡是其地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489-0010d.png
临沂县本徐州琅琊国县晋咸康七年分江乘西界侨
置属南琅琊郡陈属建兴郡吴蔡靓诸葛恢梁孟智陈
明仲璋皆尝为令实录云县城在京江独石山西临大
江在旧江宁县北四十里南徐州记云县有落星山属
慈仁乡去县四十里今上元县长宁县摄山之西白常
村盖其地距上元县三十八里
怀德县(费/)晋大兴元年琅邪国人随帝渡江者几千户
立怀德县以处之属丹阳郡永复为汤沐邑后属琅邪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489-0011a.png
郡其地寄建康北境实录云县城在宫城南七里建初
寺前路东后改曰费移于宫城三里西北耆阇寺西宋
元嘉十五年省入建康临沂古迹编云费县与琅邪分
界于潮沟村在县北九里今在上元县钟山乡
即丘县本晋琅邪国县元帝置属南琅邪郡宋元嘉八
年省入阳都
阳都县本汉城阳国县后汉改为琅邪国晋废元帝置
属南琅邪郡宋大明五年省入临沂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489-0011b.png
地所接四境
建康府东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四百六十里东至本
府界首二百四十里自界首至镇江府四十里西至本
府界首一十里自界首至和州八十三里南至本府界
首二百四十里自界首至宁国府一百二十里北至本
府界首四十九里自界首至真州一百一十里东南到
本府界首二百八十五里自界首至常州一百八十五
里西南到本府界首九十里自界首至太平州三十里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489-0011c.png
东北到本府界首一百三十五里自界首至镇江府四
十五里西北到本府界首二十二里自界首至真州一
百二十七里自府界到东京陆路一千四百四十五里
水路一千七百七十里到西京陆路一千八百里水路
二千一百九十五里
上元县附郭东西九十五里南北八十五里东至句容
县界八十里以周郎桥中分界西至江宁县界一里以
御街中分为界南至江宁县界七十里以永丰乡北白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489-0011d.png
米湖为界北至真州六合县界四十九里以瓜步大江
中流为界东南到句容县界七十里以东陈村为界自
界首到句容县三十五里西南到江宁县界四里以大
隐乡为界东北到句容县界六十里以章桥为界自界
首到句容县八十里西北到真州六合县界二十九里
以湖熟大江中流为界自界首到六合县八十五里
江宁县附郭东西八十五里南北九十八里东至上元
县界一里以御街中分为界西至和州乌江县界四十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489-0012a.png
里以鳗鯬洲大江中流为界自界首至乌江县一十五
里南至溧水县界九十三里以乌刹桥为界自界首至
溧水县四十五里北至上元县界五里以金陵乡为界
东南到句容县界七十里以湖山乡为界自界首到句
容县九十里西南到太平州当涂县界一百六里以章
公塘为界自界首到当涂县一十七里东北到上元县
界二十五里以崇礼乡为界西北到上元县界五里以
金陵乡为界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489-0012b.png
句容县东西七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至镇江府丹
徒县界五十里以山口为界自界首至丹徒县五十里
西至上元县界二十里以周郎桥中分为界自界首至
上元县七十里南至溧水县界六十里以丁塘村为界
自界首至溧水县三十里北至真州扬子县界七十里
以下蜀大江中流为界自界首至扬子县六十里东南
到镇江府金坛县界六十里以茅山崇元观西堆为界
自界首到金坛县六十里西南到江宁县界七十里以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489-0012c.png
上义山东绿杨村为界自界首到江宁县九十里东北
到丹徒县界六十五里以左桥为界自界首到丹徒县
四十五里西北到上元县界八十里以东阳镇霸桥为
界自界首到上元县六十里
溧水县东西八十二里一百三步南北一百五十五
里三十八步东至句容县界三十七里以浮山
顶为界自界首至句容县四十里西至上元县界
三十五里以乌石桥为界自界至上元县八十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489-0012d.png
五里南至宁国府宣城县界一百一十里以四
牌冈为界自界至宣城县一百三十里北至江
宁县界四十五里以上义山为界自界至江宁县
七十五里东北到句容县界四十里以望湖冈为界
自界到句容县五十里东南到溧阳县五十里以
分界山为界自界到溧阳县七十里西南到宁国府
宣城县界一百三十五里以昆山乡为界自界到宣城
县一百里西北到江宁县界四十五里以乌刹桥为界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489-0013a.png
自界到江宁县七十五里
溧阳县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一百六十里东至常州
宜兴县界一十五里以葑埭牌为界自界首至宜兴县
七十里西至溧水县界八十五里以三塔墩为界自界
至溧水县四十里南至广德军界七十里以石屋山分
流为界自界首至广德军八十里北至金坛县界八十
里以长塘湖港荻场为界自界首至金坛县四十里东
南到宜兴县界八十里以白塔山为界自界首到宜兴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489-0013b.png
县四十里西南到宣城县界一百二十里以湖东北岸
为界自界首到宣城县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宜兴县界
四十五里以五家村为界自界首到宜兴县六十五里
西北到溧水县界七十五里以曹山陆路为界自界首
到溧水县四十五里
 
 
 景定建康志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