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1249-00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椒邱文集卷三
            明 何乔新 撰
 策府十科摘要
  吏科
   铨选
致治之要必资于贤才得贤之道必由于铨选盖贤才
用则上无废事矣铨选精则下无遗才矣为治之道孰
卷三 第 1b 页 WYG1249-0034b.png
有外于此哉成周之世乡大夫举贤能而宾以礼司徒
教三物而兴诸学司马辨官材以定其论太宰诏废置
而持其柄内史赞予夺而贰其中司士掌其版而知其
数此皆古之法也汉以郡县守相之高第者然后为二
千石二千石有治行者然后为九卿九卿之称职者然
后为御史大夫然张释之十年不得调扬雄三世不徙
官贾谊岁中超迁至大中大夫公孙弘徒步数年至宰
相封侯未始有资格之拘也成帝时置常侍曹尚书一
卷三 第 2a 页 WYG1249-0035a.png
人主公卿二千石曹尚书一人主郡国而铨曹之名始
于此焉光武改常侍曹尚书为吏部尚书而专主选举
所用者必以岁月先后之次尚书从而简试之魏文帝
时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县皆置中正以定其选行
修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行亏则降者亦然及其弊也
惟知阀阅不辨贤愚隋制尚书举其大者侍郎举其小
者六品以下咸吏部所选唐文选吏部掌之武选兵部
掌之皆为三铨之法在尚书则典其一在侍郎则分其
卷三 第 2b 页 WYG1249-0035b.png
二其纲维所系不过二端一曰试法二曰集法试以订
其实集以限其来已集而试察其书判既试而铨察其
身言此试法也期以十月毕以三月此集法也其后裴
光庭作循资格以矫试法之弊陆宣公立计阙例以救
集法之偏然蹑级限年贤愚一槩于是有四十而从仕
六十而未离一尉者矣宋朝典选之职有四文选曰审
官东院曰流内铨武选曰审官西院曰流外铨元丰定
制合东西审官之院而归之左右尚书合流内三班之
卷三 第 3a 页 WYG1249-0035c.png
事而归之左右侍郎于是吏部有四选之法焉嗟夫马
有骐骥驽骀惟伯乐为能识玉有琼玖珷玞惟卞和为
能辨司铨衡者诚能澄其虑如冰鉴平其心如权衡如
毛玠在魏而典选清正如山涛在晋而甄拔人物则何
患不得贤才以为用哉
   爵禄
尝谓爵以崇德不可以滥授禄以养贤不可以滥及盖
爵禄者人君之大权所以厉世而摩钝也爵禄无僣滥
卷三 第 3b 页 WYG1249-0035d.png
之患则天下可从而理矣粤稽诸古成周冢宰以八柄
诏王驭群臣有曰爵以驭其贵禄以驭其富司士掌群
臣之版有曰以德诏爵以功诏禄载师之职有士田赏
田而卿大夫之采邑则有大都小都之田任官然后爵
之位定然后禄之外而公侯伯子男则有九品五命之
制内而公卿大夫则有八命四命之别固未始轻以授
人也自春秋之时吴越之君僣号于中国而古人列爵
之意遂乱战国之时诸侯恶害其已而皆去其籍故司
卷三 第 4a 页 WYG1249-0036a.png
禄之职遂阙今其遗制仅见于王制孟子之书自公一
位而至子男同一位者皆爵也自君十卿禄而至下士
在官者皆禄也汉承秦制其颁爵也曰关内侯者即无
受邑曰彻侯者乃得食禄曰大庶长以至公士者如吏
职耳要之自侯以上则食租自大庶长以下则赎罪迁
转等级截然有纪其颁禄也曰真二千石者岁得千八
百石曰比二千石者岁得千二百石曰中二千石者岁
得二千百六十石曰二千石者岁得千四百石下至百
卷三 第 4b 页 WYG1249-0036b.png
石亦各有差光武中兴千石以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
石以下增于西京旧秩在唐则爵有九等曰王国至子
男邑数亦有九曰万户至三百户然后假以虚名而无
管摄之柄焉俸禄之多寡则视其品数之高下京诸司
则有公廨田诸州则有职田然其后方镇所取无算而
京官俸禄寡薄焉宋惩唐弊其爵有五等曰公侯伯子
男也其禄则内外百司皆有禄以养之也斟酌其制惟
天朝因古今之宜定爵禄之制功有大小则爵有尊卑
卷三 第 5a 页 WYG1249-0036c.png
位有高下则禄有厚薄盖与成周之制同一揆也又岂
汉唐宋所可比哉
  户科
   井田
井田行于三代之上而天下无贫民井田废于三代之
下而天下无善治夫井田者王政之本也井田之法行
则经界可正而榖禄可平矣井田之法废则贫富不均
教养无法虽欲善治其可得哉请详陈之井田之制黄
卷三 第 5b 页 WYG1249-0036d.png
唐肇启于前夏商稍定于后夏时一夫受田五十亩每
夫计其五亩之入以为贡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
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外为私田
八家各受私田一区但借其力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
私田故谓之助周时一夫受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夫
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
而分故谓之彻夏商之制其详不可得而闻矣成周之
制则可得而考焉大司徒自五家为比五比为闾积而
卷三 第 6a 页 WYG1249-0037a.png
为乡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积而为遂故遂人之治田野
则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
其上有径畛道涂以达于王畿此乡遂公邑之所寓军
赋之所出而在远郊近郊之地者也小司徒之均土地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故
匠人之为沟洫方里为井方十里为成方百里为同其
间为洫者十为浍者百为沟者万此公卿采地之所入
车乘之所出而在大都小都之间者也遂人之造都鄙
卷三 第 6b 页 WYG1249-0037b.png
辨其一易再易之差匠人之治田野分其上中下地之
等其受田则由百亩而差之至于二百亩其列等则自
上农夫而等之至于下农夫疆理有常度分画有常制
地力足以食人人力足以辟地信良法也迨夫李悝尽
地力于魏商鞅开阡陌于秦而井田之法荡然无遗矣
自是以来董仲舒师丹建限田之说以谓井田之法虽
难卒行宜少近先王之法而限民田庶塞兼并之路而
赡不足此其有得于裁抑豪强之意也而时不能用赵
卷三 第 7a 页 WYG1249-0037c.png
过立代田之法一亩三亩岁代其处善田者令学养苗
之状无牛者教以人耕之法此其有得于一易再易之
意也而行于武帝之时占田之议出于石苞谓王公以
国为家京城不宜复有田宅今可限之自国王公侯以
至丁男丁女皆有降差而行于晋武之时也均田之法
出于李安世男子露田四十亩妇人桑田二十亩户绝
者以为公田刺史十五顷县令以上六顷其田则更代
相付而行于后魏孝文之时也司均之官置于后周视
卷三 第 7b 页 WYG1249-0037d.png
户口之众寡而有五亩四亩三亩之宅有家者田百四
十亩有丁者田止百亩而行于伯政之初也永业之制
出于北齐男十八以上皆授口田妇十八以上皆授口
业没得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行于河清之时也唐太
宗因贞观之盛而损益数代之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
百步为顷民年十八受田一顷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
为世业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田少不足给者为
狭乡凡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世业自狭乡徙宽乡
卷三 第 8a 页 WYG1249-0038a.png
者得卖口分已卖者不复授此其最为精密若可行者
然比之周制其不合者多矣嗟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
界不正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并赋无定法而贪
暴得以多取虽欲言治皆苟而已诚能采张子讲求之
意朱子经界之说择廉干之吏以重其选申久任之法
以责其成抑商贾禁游惰使野无荒顿之土民无游惰
之夫则庶乎不失先王之遗意矣
   荒政
卷三 第 8b 页 WYG1249-0038b.png
有备荒之政有救荒之政备荒者所以防之于未然万
世之长策也救荒者所以拯之于已然一时之权宜也
成周之世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仓人掌粟入之
藏以待邦用他如积仓于邠峙粮于申无非备凶年之
振施也岂非备荒之有其政乎司徒以十二荒政聚万
民曰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皆所以施宽恤之恩曰
去几𤯝礼杀哀蕃乐多昏皆所以为节制之道至于索
鬼神以冀救旱除盗贼以去民害无非救灾之大端也
卷三 第 9a 页 WYG1249-0038c.png
又非救荒之有其政乎平籴之法肇于魏之李悝视岁
之上中下熟而籴之有差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
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故虽遇饥馑
籴不贵而民不散也常平之制行于汉之耿寿昌丰年
榖贱则增价而籴以利农凶年榖贵则减价而粜以利
民有益于民无损于国民甚便之义仓之制行于唐之
戴胄民之有田者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所宜商
贾无田者以户为九等自石至升出粟有差丰年则敛
卷三 第 9b 页 WYG1249-0038d.png
之凶年则散之或以赈贫民或以为种子宋之朱文公
于崇安立社仓其始也请官米六百石以为本递年收
息二分敛散以时各有明法其后本米还官息米三千
馀石遂定为久计更不收息故虽有水旱之变而民无
饥馑之忧此皆备荒之政见于后世者也若夫春秋转
粟劝分之策惠王移民移粟之政西汉则有丞相以下
出粟之诏东都则有入粟补官之方富弼之在青州也
募民入粟益以官廪散处其民以便薪水而活民五十
卷三 第 10a 页 WYG1249-0039a.png
馀万韩琦之在益州也蠲租税逐贪残罢冗吏为饘粥
而活民九十馀万赵抃知越州任粜者增价以致米商
陈尧佐漕两浙则发廪减直以赡贫民此皆救荒之政
见于后世者也夫气化有不齐阴阳有愆伏而水旱之
灾不能无也田野熙熙民物怡怡勿以时之未荒为可
以少安力农务本储积有备庸可不以此为念乎生灵
焦焦有识凛凛勿以时之既荒为无可柰何转豪势之
有馀以补不足发仓廪之储积以赈饥穷庸可不以此
卷三 第 10b 页 WYG1249-0039b.png
为计乎不以此之为念不以此之为计苟安于目前坐
视于危急其可以为民父母哉
  礼科
   郊庙
国家之事莫大于敬天而尊祖祭祀之礼必在于备物
而尽诚盖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
其先也然仪物之不备礼意之不周又何以达吾之诚
敬哉古先哲王以为万物资始于天故于冬至日祭天
卷三 第 11a 页 WYG1249-0039c.png
于南郊之圆丘盖取阳气之始也万物资生于地故于
夏至日祭地于泽中之方丘盖原阴气之萌也丘圆而
上所以象天丘方而下所以象地泰坛南郊之坛也以
之燔柴泰圻北郊之坎也以之瘗埋燔柴以升烟则于
乐六变之前瘗埋以达气则于乐八变之前先王燔瘗
于郊丘其牲角茧栗其牲体全膋器用陶匏藉用藁秸
其车玉路素车其服大裘衮冕南郊之乐宫用夹钟于
震之宫以其帝出于震也而谓之圜钟者取其形以象
卷三 第 11b 页 WYG1249-0039d.png
天也三一之变合阳奇之数也北郊之乐宫用林钟于
坤之宫以其万物致养乎坤也而谓之函钟者取其阳
以象地也四二之变合阴耦之数也礼坤之玉则以苍
璧礼祗之玉则以黄琮祭天于圆丘则神南面王北面
祭地于方丘则祗北面王南面此古者郊祀之大略也
更秦则兴鄜密上下之四畤以祀五帝至汉则增以北
畤以祀五帝汉之祀天不于南郊而于甘泉其祀地不
于北郊而于汾阴河东坛有八觚席有六采乐有玉女
卷三 第 12a 页 WYG1249-0040a.png
车有鸾辂骍驹龙马一切侈靡元始之间缪戾尤甚春
则天地同牢于南郊冬夏则天地分祭于南郊光武兆
南郊于洛阳之阳兆北郊于洛阳之阴其仪礼度数一
遵元始之制而先王之礼隳废殆尽良可悼也唐初冬
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正月辛日祀感生帝于南郊以
祈榖而孟夏雩于南郊季秋大享于明堂皆祀五天帝
高宗显庆中议以六天出于纬书而南郊圆丘一也由
是尽黜郑玄之说而南郊祈谷孟夏雩明堂大享皆祭
卷三 第 12b 页 WYG1249-0040b.png
昊天上帝开元中王仲丘议以为宜于祈榖祭昊天而
兼祭五帝既而萧嵩撰开元礼虽未能合古而天神之
位别矣天宝元年遂合祭天地于南郊是时神仙道家
之说兴而玄元皇帝之庙建凡有事于上帝则庙献于
太清朝献于太庙然后有事于南郊遂为故事终唐之
世莫能改为可不谨欤有宋因之未遑釐正元丰间陈
襄援周礼之文始分祭天地于南北元祐初苏轼引昊
天有成命之诗复合祭天地于南郊殊不知南郊非款
卷三 第 13a 页 WYG1249-0040c.png
地之处冬至非见地之时黄钟太簇非致地之音燔
柴升烟非祭祗之礼合祭之说果可用乎至于祀天帝
之说郑氏则谓昊天上帝北辰耀魄宝也其五帝则东
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
方黑帝协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然诗书言天之与帝
天即帝帝即天岂昊天上帝之外又有所谓五帝哉周
礼所谓祀昊天上帝五帝亦如之盖五帝者五人帝东
方其帝太昊南方其帝炎帝西方其帝少昊北方其帝
卷三 第 13b 页 WYG1249-0040d.png
颛顼中央其帝黄帝此五人帝皆有大功于天下故以
之配天帝焉晋从王肃一天之说于是除五帝之位则
自太昊至于黄帝不得祀于明堂南郊其失又甚矣万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宗庙之礼又当讲焉有虞氏禘
黄帝而郊喾祖颛帝而宗尧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祖
颛帝而宗禹商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
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若以庙制言之古者天子七
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也太祖之庙始祖居之
卷三 第 14a 页 WYG1249-0041a.png
昭之北庙二世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
之南面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又昭
之南庙六世之君居之又穆之南庙七世之君居之庙
皆南向主在庙之中皆东向各有门堂寝室而墙宇四
周焉太祖之庙百世不迁其馀六庙八世之后每易世
而一迁其迁之也新主祔于其班之南庙南庙之主迁
于北庙北庙既尽则迁其主于太庙之夹室而谓之祧
宗庙之制昭常于昭穆常于穆但以左右为昭穆不以
卷三 第 14b 页 WYG1249-0041b.png
昭穆为尊卑及其祫祭于太庙然后序尊卑之次惟太
祖东向自如而为最尊之位群昭列序于北牖下南向
群穆列序南牖下北向南向者取其向明故曰昭北向
者取其深远故曰穆迨夫汉惠帝始立原庙而昭穆之
次序无复见明帝同堂异室而七庙之规模无复存至
唐玄宗增太庙为九室而七庙又过其制焉若以禘祫
之祭言之追祭始祖之祖曰帝合食太祖之庙曰祫禘
之为言大也惟大祭则谓之禘祫之为言合也惟合祭
卷三 第 15a 页 WYG1249-0041c.png
则谓之祫或谓之间祀者以其祭在四时之间也或谓
之盛祭者以其合五年再盛之义也三年一祫五年一
禘重其事也祫以五齐禘以四齐昭其数也禘以四月
祫以七月正其时也祫则毁庙未毁庙皆升合于太祖
所谓合食于太祖也禘则惟及于毁庙而不及于亲庙
所以审禘其尊卑也奈何诸儒之论纷纷不同马融以
为禘大而祫小郑康成以为祫大而禘小愚以为大小
之异不必深辨惟明乎禘祫之义则古人尊祖之意得
卷三 第 15b 页 WYG1249-0041d.png
矣高堂隆以为前三后二徐邈以为前二后三愚以为
前后之说不必深辨惟明乎禘祫之义则古人祀先之
意明矣禘祫两祭贾逵则以为一祭二名禘夏祫秋张
纯则以祫为冬祭宗庙之礼止于九献先儒则曰大祫
十有二献此皆谬妄之说也汉唐之间礼意不明光武
中兴而禘祫之祭仅能再举是不几于疏而怠乎玄宗
在位而禘祫之礼并于一岁是不几于数而渎乎惟宋
三年一祫以孟春五年一禘以孟冬其制颇合于古焉
卷三 第 16a 页 WYG1249-0042a.png
若夫四时之祭则大宗伯以春祠夏礿秋尝冬烝享先
王也祠者告祠也礿者薄物也尝则荐新之义烝则众
多之义也圣人制礼取法天道以事其祖故三年一闰
天气小备也于是乎祫于太庙五年再闰天气大备也
于是乎祫于始祖祠礿礼简以春夏物未成也尝烝礼
备以秋冬物成就也他如五齐三酒之辨泛醴盎醍沈
所谓五齐也曰盏曰澄曰清所谓三酒也或以为祫祭
三齐坊记所谓醴酒在室粢醍在堂澄酒在下是也或
卷三 第 16b 页 WYG1249-0042b.png
以为禘祭四齐礼运所谓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
堂澄酒在下是也先王祭祀之礼何其备欤
   律吕
论作乐者莫先于定六律定六律者莫先于审黄钟盖
六律为众音之根本而黄钟又为六律之根本也粤自
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吹之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
为六雌鸣亦六而律吕之制兴焉夫律以统气类物黄
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阳月之管也故谓之阳律
卷三 第 17a 页 WYG1249-0042c.png
吕以旅阳宣气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阴月之
管也故谓之阴吕黄钟长九寸太簇长八寸林钟长六
寸此三律无馀分他律则馀分参差不齐也若以律吕
相生之法论之阳律生阴吕曰下生三分长而损一阴
吕生阳律曰上生三分长而益一皆隔八律而左旋黄
钟下生林钟林钟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上生
姑洗姑洗下生应钟应钟上生蕤宾蕤宾重上生大吕
大吕下生夷则夷则上生夹钟夹钟下生无射无射下
卷三 第 17b 页 WYG1249-0042d.png
生仲吕此京马郑蔡诸儒及杜佑通典所说也然班固
汉书所载律吕相生皆一上一下而京房等乃自蕤宾
重上生大吕以后咸易汉志上下之号何哉盖一上一
下者相生之道也言重上生者吹候之用也论阴阳相
生之正则当从班氏之说若必施之吹候之用则当从
京马郑蔡之说二者并行而不悖焉京房又推相生之
法以上生下皆三分生二以下生上皆三分生四黄钟
下生林钟林钟上生太簇阴阳相生而终于仲吕十二
卷三 第 18a 页 WYG1249-0043a.png
律毕矣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
南事而六十律毕矣十二律之变为六十律犹八卦之
变为六十四卦也律吕之中其用全律则为正声用半
律则如子声如黄钟之管正声九寸为均其子声则四
寸有半盖乐音最忌相凌如黄钟为宫其律最长以次
诸律用正声固顺若以他律为宫则长短相凌故半用
子声然后高下得以相依清浊得以相间而乐无不和
矣若夫五音之中宫音属土其弦八十一丝为声最浊
卷三 第 18b 页 WYG1249-0043b.png
君之象也商音属金三分徵益一以生其弦七十二丝
其浊宫次臣之象也角音属木三分羽益一以生其弦
六十四丝其清浊居中民之象也徵音属火三分宫去
一以生其弦五十四丝其声微清事之象也羽音属水
三分商去一以生其弦四十八丝其声最清物之象也
凡声尊卑取象五行最多者浊最少者清大不过宫细
不过羽然商角羽无变而宫徵有变者何哉盖臣有常
职民有常业物有常形此所以无变也君总万务不可
卷三 第 19a 页 WYG1249-0043c.png
执以一方事通万变不可滞于一隅此所以有变也然
太史公谓五音始于宫穷于角此乃始于宫终于羽何
哉盖宫徵羽商角隔八相生之序也宫商角徵羽是乃
还相为宫之道也虽然古人制律皆本于中声中声黄
钟之宫也度量衡于是而受法十二律由是而损益故
曰黄钟为声气之元八十四声之中至为纯粹者也中
声既定然后十二律可得而定焉宋西山蔡氏深以钟
律为急著书两卷明白而渊深缜密而通畅其言虽多
卷三 第 19b 页 WYG1249-0043d.png
出于近世之所未讲其实无一字不本于古人也试之
成法盖若黄钟围径之数则汉斛之积分可考寸以九
分为法则淮南太史小司马之说可推五声二变之数
变律半声之例则杜氏之通典具焉变宫变徵之不得
为调则孔氏之礼疏因亦可见至于先求声气之元而
因律以生尺则尤所谓卓然者而亦杂见于两汉之制
蔡邕之说与夫国朝会要以及程子张子之言可谓得
作乐之本矣
卷三 第 20a 页 WYG1249-0044a.png
  兵科
   兵法
大易论行师之道而惓惓于师出以律之言周书载誓
师之辞而谆谆乎六伐七伐之法盖兵凶器也战危事
也用凶器而临危事其可不知料敌之方制胜之道哉
是故星宿孤虚天阵也山川向背地阵也偏伍弥缝人
阵也此非所谓三阵乎直阵属木锐阵属火圆阵属金
方阵属土曲阵属水此非所谓五阵乎天地风云虎翼
卷三 第 20b 页 WYG1249-0044b.png
蛇蟠飞龙鸟翔此则风后八阵也方圆牝牡冲方罘罝
车箱雁行此则孙子八阵也车箱车𨊧曲阵锐阵直阵
卦阵冲阵鹅鹳阵此则吴起八阵也洞当中黄龙腾鸟
翔连冲握机虎翼折冲此则孔明八阵也李靖六花阵
则中军左虞候右虞候左一厢右一厢左二厢右二厢
是也李靖十二阵则大黑大赤青蛇白云左突右击前
冲后冲摧凶决胜破敌先锋中黄游奕是也若以兵法
言之孙子之言兵也则有五事五法之论吴子之言兵
卷三 第 21a 页 WYG1249-0044c.png
也则有五名四机之说与夫司马法之所谓七政晁错
书之所谓三急皆用兵之先务也曰道曰天曰地曰将
曰法非五事之谓乎曰度曰量曰数曰称曰胜非五法
之谓乎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非所谓五名乎气机
地机事机力机非所谓四机乎曰人曰正曰辞曰巧曰
火曰水曰兵此所谓七政曰得地形曰卒服习曰器用
利此之谓三急圮地无舍冲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
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
卷三 第 21b 页 WYG1249-0044d.png
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此则孙子所谓九变也地形
有通者有卦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此则孙
子所谓六地也火攻有五岂非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
队之谓乎用间有五岂非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之
谓乎然用兵莫先于择将择将之方有八證一曰问之
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
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听五曰使之以财
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
卷三 第 22a 页 WYG1249-0045a.png
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然将有五材五谨有
五危十过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是也勇则不可犯
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五
谨者理备果戒约是也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
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
而不烦所谓五危者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
洁可辱爱民可烦是也所谓十过者勇而轻死者可暴
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贵也仁而不忍
卷三 第 22b 页 WYG1249-0045b.png
人者可劳也智而请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
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
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若夫荀子论
将有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之说号令欲严以威赏罚
欲必以信处舍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
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行吾所
明无行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
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
卷三 第 23a 页 WYG1249-0045c.png
熟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
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
谓三至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
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慎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
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至于尉缭子论人君
必胜之道有十二焉一曰连刑谓同罪保伍也二曰地
禁谓禁止行道以网外奸也三曰全车谓甲首相附三
五相连以结其联也四曰开塞谓分地以限各死其职
卷三 第 23b 页 WYG1249-0045d.png
而坚守也五曰分限谓左右相禁前后相待坦车为固
以逆以止也六曰号别谓前列务进以别其后者不得
争先登不次也七曰五章谓章明行列始卒不乱也八
曰全曲为曲相从皆有分部也九曰金鼓谓兴有功与
致有德也十曰陈车谓接连前矛马冒其目也十一曰
死士谓众军之中有材力者乘于战车前后纵横出奇
制敌也十二曰力卒谓经旗全曲不麾不动也虽然用
兵固不可以无法而亦不可泥于法故霍去病为将不
卷三 第 24a 页 WYG1249-0046a.png
学古兵法张巡用兵未尝依古法赵括读父书不知合
变卒死于长平陈馀称义兵不用诈谋卒死于泜上此
为将者所以贵于临危制胜料敌设奇也岂可拘于纸
上之陈言哉
   兵制
自昔帝王之兴忧天命之圯绝而求与之保合悯人心
之陷溺而思与之拯援于是修军政设武备立行阵之
制申教阅之令内以消奸雄觊觎之念外以杜蛮夷猾
卷三 第 24b 页 WYG1249-0046b.png
乱之阶是有所不得已焉夫岂其心之所欲哉粤自黄
帝有涿鹿之战颛顼有共工之战兵之名见矣而兵制
则未立也舜有三苗之征夏有甘扈之誓兵之制立矣
而制度则未备也至于成周因农事而定军令因井田
而制军赋自一里之井积而为成为同凡百里焉自百
里之同积而为封为畿凡千里焉而天下之田井矣自
五人为伍积而为两为卒者百人焉自五卒为旅积而
为师为军凡万二千五百人焉而天下之军立矣自四
卷三 第 25a 页 WYG1249-0046c.png
井之邑而为丘四邑之丘而为甸积而为六十四井为
戎马者四为兵车者一为牛者十二甲士三人步卒七
十二人其出各有差焉自百乘之家而为千乘之国积
而为万乘提封九百万井出赋凡六十四万井为戎马
者四万匹为兵车者万乘其数靡不具焉当时之兵居
则为比闾旅党州乡出则为伍两卒旅师军当时之将
居则为乡师党正大夫出则为将帅长与司马连率比
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载大简车徒则选择为
卷三 第 25b 页 WYG1249-0046d.png
有时矣春振旅以蒐夏苃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
以狩则练习为有节矣任地事以令贡赋故农时不违
因农隙以讲武事故武备无阙其平居也出入相友而
恩义足以相结其战阵也音容相接而死生足以相救
此古者兵制之善也春秋之世齐管仲作内政而寓军
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
人为小戎里有师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率连长
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师
卷三 第 26a 页 WYG1249-0047a.png
故万人为军五乡之帅率之国中之事为兵郊野之民
为农兵不谙耒耜之功农不识干戈之具于是先王寓
兵于农之意泯矣迨夫晋作州兵鲁作丘甲齐以技击
强魏以武卒奋秦以锐士胜民自胜甲以上皆籍为兵
则当时民力之困可知矣汉无计口授田之法故赋兵
以丁而不以田自其二十三为正卒五十六为退卒京
师有南军北军之屯以备宿卫郡国有材官骑士之制
以备行兵南军卫尉主之北军中尉主之材官骑士都
卷三 第 26b 页 WYG1249-0047b.png
尉主之南北军不出京师而民兵散于郡国如巴蜀三
河颍川则有材官陇西天水安定则有骑士西北之地
则多车骑东南之地则多楼船以至临淄之弩手荆楚
之剑客各任其土之所宜而习熟之一旦有事则以羽
檄召赴而无有不集者武帝平百粤内增中垒屯骑步
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外置楼船皆岁时
讲肄其后南北二军皆郡国番土于是有养兵之患而
京师之兵制坏矣元狩以后兵革数动民多买役于是
卷三 第 27a 页 WYG1249-0047c.png
发七科之谪而郡国之兵制又坏焉中兴之后兵旅尤
弛都试之法不可罢者罢之校尉之官不可废者废之
而兵制荡然矣唐因西魏周隋府兵之制而益修之二
十为兵六十而免而民无常兵之劳三时耕稼一时治
兵而兵无常聚之患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居关中者二
百六十一所以明轻重之势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所以
杜祸乱之原至于器甲则出于兵衣粮则取办于民而
国无养兵之废此其为法最为近古奈何贞观而后番
卷三 第 27b 页 WYG1249-0047d.png
役更代多不以时是以张说募骑兵以为长从宿卫而
番土之制已废李林甫募长征兵以息山东之戍而边
戍之制又废天宝以后骑兵之法又稍变废折冲诸府
无兵可交而方镇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天子亦自置兵
于京师号曰禁军焉宋之制兵其名有八禁军之亲近
曰班直其出戍边者曰屯驻𨽻总管者曰驻泊以籴贱
而留之者曰就粮诸司募者曰役兵诸州募者曰驻泊
什五其民教以武事为之民兵蕃夷内附紏而用之谓
卷三 第 28a 页 WYG1249-0048a.png
之蕃兵其制精兵二十万京师屯十万足以制外变外
郡屯十万足以制内患内有三衙四厢诸司外有总管
钤辖诸将然亦未若唐置府立卫之意为善也
  刑科
   刑制
三代而上以德行罚其效深三代而下以罚行德其效
浅盖以德行罚则钦恤之意存乎其中先刑罚而后仁
义则能存钦恤者鲜矣何怪其治效之异哉夫刑以辅
卷三 第 28b 页 WYG1249-0048b.png
治圣人之所不得已也有虞之世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皋陶作士惟民克允故民协于中而四方有风动之休
成周之时有苏忿生敬尔由狱于前有康叔封敬明乃
罚于后故刑措不用而历年有八百之永汉高祖入关
除秦苛法约法三章可谓简矣继以孝文恭俭化民感
缇萦之言而肉刑之法遂废从释之之议而犯跸盗环
之罪获减景帝患笞者之多死也而更定箠令元帝患
重刑之繁也减三十四事哀帝又减八十一事其心亦
卷三 第 29a 页 WYG1249-0048c.png
仁矣然治效不能比隆于虞周者盖文帝宽厚而礼乐
未遑景帝刻薄而诛戮肆行元帝牵制文义哀帝宠信
嬖倖此岂有仁义之道哉唐高祖入关除隋苛法约法
十二条亦可谓简矣继以太宗仁恕为治念肉刑久废
而断趾之刑不敢复览明堂炙图而鞭背之刑不敢用
高宗永徽中诏省律令四十七条玄宗开元中诏定绢
估并以实钱是时天下大辟有终岁止二十四人及五
十八人者亦可谓仁矣然治效亦不能比隆于虞周者
卷三 第 29b 页 WYG1249-0048d.png
盖高宗柔懦废嫡后而立孽妾玄宗奢侈杀爱子而戮
谏臣又岂有仁义之道哉此汉唐之治所以不古若也
宋太祖始用士人分治州县之狱太宗遣官提点诸路
刑狱而又置审刑院于禁中防大理刑部之失凡狱必
先三司然后关报审刑院事从申覆然后下丞相府丞
相又以闻然后论刑其谨重之意如此迨末世则不然

   法律
卷三 第 30a 页 WYG1249-0049a.png
三代而上以仁义而行法律三代而下以法律而行仁
义盖仁义者化民之本法律者防民之具也古者教化
有本故民务为仁义以求免于刑罚后世教化无本故
民慎法律之及身亦相勉于仁义也请详陈之有虞之
世象以典刑自五刑而至于金赎法之经也自𤯝灾而
至于怙终法之权也厥后夏作禹刑商作汤刑至周其
法益备大司寇掌三典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
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以五刑紏万民
卷三 第 30b 页 WYG1249-0049b.png
一曰野刑上功料力二曰军刑上命紏守三曰乡刑上
德紏孝四曰官刑上能紏职五曰国刑上愿紏暴司刺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所谓三刺者岂非讯群臣群吏
万民之谓乎所谓三宥者岂非宥不识过失遗忘之谓
乎所谓三赦者又非赦幼弱老旄蠢愚之谓乎其政令
详明教条严整使人知畏惧而已穆王命吕侯训夏赎
刑五刑之属至于三千而大辟之属止于二百重刑之
条目减于前而轻刑之条目增于旧也世道愈下法律
卷三 第 31a 页 WYG1249-0049c.png
愈繁李悝制律书六篇有盗贼囚捕杂具之法萧何作
律令九章而增户婚擅兴厩库之篇叔孙通又益律之
所不及者十八篇惠帝除妖言挟书之律孝文去收拿
相坐之法马郑作律令章句陈思作决事比例曹魏作
新律十八篇晋解充增损汉魏为二十篇隋令高颎更
定律令分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凡十二篇一曰名例二
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车六曰擅兴七曰
盗贼八曰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
卷三 第 31b 页 WYG1249-0049d.png
曰断狱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为国家之制度
格为有司之常行法为守法之常法凡政事必从事于
此三者有所违而入于罪者一断以律律之为书因隋
之旧而长孙无忌等作为疏义焉宋太宗时则有太平
编敕真宗时则有成平编敕仁宗时则有嘉祐编敕神
宗命有司编修敕令凡旧载之于敕者多移之于令盖
违敕之罪重而违令之罪轻也他如傅霖作律统赋而
檃括律意无复馀蕴窦仪上统刑而文义简古可亚六
卷三 第 32a 页 WYG1249-0050a.png
经我朝颁降律令分吏户礼兵刑工为六篇凡三十卷
四百六十条以八字为例曰以曰准曰皆曰各曰其曰
及曰即曰若以八议论刑曰议亲曰议故曰议贤曰议
能曰议功曰议贵曰议勤曰议宾轻重适宜用舍各当
著昭代之盛典为万世之常经盖与虞周之制同一揆

  工科
   水利
卷三 第 32b 页 WYG1249-0050b.png
尝谓食之所出者本于田而田之所赖者在于水此周
礼述沟洫迁史书河渠良有以也粤自大禹尽力沟洫
商高宗始为经界而水利之兴尚矣至于成周而后制
度大备营沟行水之制则职之匠人止水蓄水之令则
领之稻人可决则决而无泛滥之患可塞则塞而无旱
乾之虞三代之时所以家给而人足者未有不本于此
也秦汉以来人君志于惠养黎元者亦莫不汲汲于得
人以任其责汉则京师有水衡之官郡国有都水之职
卷三 第 33a 页 WYG1249-0050c.png
宋三司则有都水监诸路则有提举自春秋以降兴水
利者代有其人孙叔敖起芍陂而楚受其惠李永堰江
水而蜀以富饶郑国导泾水于秦而谷口有禾黍之歌
史起引漳水于魏而邺旁有稻粱之咏下至刘汉穿㳛
口以溉繁田则有文翁焉开渭渠以灌关中则有郑当
时焉庄熊穿龙首渠于冯翊之地儿宽凿六辅渠于高
仰之田白公引泾水于池阳之区召信臣造钳卢于穰
县之南王景修芍陂而庐江之境大丰马臻筑鉴湖而
卷三 第 33b 页 WYG1249-0050d.png
会稽之民获利此汉之得人也其在唐也引黄河以溉
田则有云得臣焉毁碾硙以导渠则有长孙祥焉引雷
陂之水筑句城之塘非李袭之在扬州乎决郑白之渠
复秦汉之水非黎干之尹京兆乎温造开渠于朗州而
溉田二千馀顷之多孟简开渎于常州而沃壤四千馀
顷之广田弘正开古河之道而水患以除白居易浚钱
塘之湖而水利以兴此唐之得人也他如许景山修萧
何之故堰而废坏之地化而富饶赵尚宽修召信臣之
卷三 第 34a 页 WYG1249-0051a.png
旧渠而荒瘠之土变为沃壤筑海堤以卫田而民享其
利则如范文正兴水利有功而治累得声则如刘彝复
马氏之龟塘而溉田万顷者吕颐浩也修镇江之练湖
而灌田十万者钱良臣也此又宋之得人也然诸君子
有声于水利者岂有他哉亦惟相地势之崇卑放沟洫
之遗法穿陂塘以备亢旱之虐使田之高者无龟拆之
忧坚堤岸以塞泛涨之势使田之下者无浸淫之患不
贪小利以害大谋不急近功以遗远害田畴有灌溉之
卷三 第 34b 页 WYG1249-0051b.png
益川泽无壅塞之忧则其有利于生民有益于国家岂
浅浅哉
   屯田
立国资乎兵兵有馀而食不足是馁其兵也养兵资乎
食食有馀而兵不精是蠹其食也何则兵者国之爪牙
食者兵之命脉有国其可无兵乎养兵其可无食乎苟
兵精而食足以守则固以战则克诚国家万全之计也
成周之世比闾之中卒伍具焉耒耜之暇干戈属焉民
卷三 第 35a 页 WYG1249-0051c.png
之所蓄即兵之所食故屯田之法三代之前无有也田
不井授国有兵费粮以漕运士有饥色后之欲为富国
足兵之计者不出乎屯田之制耳自汉文帝募民耕塞
下已有屯田之说自武帝遣战士田西域始有屯田之
规成于昭宣广于魏晋而极盛于唐然汉之屯田以兵
唐之屯田以民汉自通西域始以校尉将卒屯田渠黎
而用戊巳校尉屯田车师赵充国既罢骑兵所留盖弛
刑应募及灌阳汝南兵此皆以兵也唐因军府以置营
卷三 第 35b 页 WYG1249-0051d.png
田天下之屯凡九百九十有二或𨽻司农或属苑内或
分诸州军或以少卿巡行或以御史莅输或有警以兵
千人助穫此则以民也他如诸葛亮屯田于渭水羊祜
屯田于荆州则如汉人之制也任峻募民屯田于许下
隋人立堡营田于河西则如唐人之制也然屯田之说
有三兵屯而不战则可以耕如诸葛亮之田渭水张公
谨之田代郡皆养兵蓄锐而不废耕垦也议定而不摇
则可以耕如赵充国之田金城枣祗之田许下皆素有
卷三 第 36a 页 WYG1249-0052a.png
成谋而不惑异议也将帅先士卒则可以耕如郭子仪
躬耕百亩军士不劝而耕娄师德身衣皮裤士卒乐为
之田此皆将帅先士卒之验也宋初置屯田务于唐邓
襄三州杂置营田使于河北东西路若王守斌调兵卒
田河北耿望调丁夫田襄阳兵民盖通用矣高宗中兴
尤切留意书充国留屯之事以勉之申建隆岁课之法
以督之是以韩世忠田金陵岳飞田鄂州王之奇田两
淮吴玠田梁洋当时淮南官四十三耕田二百二十
卷三 第 36b 页 WYG1249-0052b.png
五顷官得万九千九百九十八石建宁官庄三十九耕
田一百八十四顷官得六千五百二十石其明验可见
矣夫屯田固富国足兵之要诚能仿汉唐之制酌古今
之宜沿边则责之将帅而部兵以耕境内则责之守令
而募民以耕如此则上有益于国下有益于民矣
 
 
 椒邱文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