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712a 页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四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
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
奉 诏译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禅定
具足。何等为十?一者、广集福德;二者、多生厌
卷四 第 712b 页 T14-0712.png
患;三者、发起精进;四者、具于多闻;五者、无颠
倒教授勤行修习;六者、随正法行;七者、根性
明利;八者、具纯善心;九者、善了止观;十者、不
著禅相。
「云何是广集福德?谓若菩萨于大乘
法中久积善根,彼彼生中善修戒行,为善知
识之所摄受,随所生处常生婆罗门大族姓
家,或刹帝利大族,或长者大族,皆具正信。于
彼生中以其因缘,转复广大增长善根,而常
不离于善知识——何者是善知识?所谓佛及菩
萨——而能增长宿世善根,由惯习力故,作是思
惟:『世间大苦,世间灾患,世无暂停,久受萦缠
痴暗所覆,彼等皆由贪欲为因、贪欲为缘。』了
此因缘,是为菩萨广集福德。
「云何是多生厌
患?谓若菩萨以是缘故,乃起思惟:『我今不应
于此世间合会相中,染著亲近诸欲境界,而
诸欲者虚妄分别。如世尊言:「常以多种因缘
毁呰贪欲,所谓欲如利叉,欲如利戟,欲如
剑锋,欲如刀锋,欲如毒蛇,欲如聚沫,欲如
痈疽,欲极臭秽。」』如是欲境心生厌恶,乃剃
除须发被袈裟衣,发正信心舍家出家。是为
菩萨多生厌患。
「云何是发起精进?谓若菩萨
由出家故发起精进,未得法者皆令得法,未
悟者令悟,未證者令證,是为菩萨发起精进。
「云何是具于多闻?谓若菩萨由此因缘,能听
能受诸有所说世俗谛法及胜义谛法,是为
菩萨具于多闻。
「云何是无颠倒教授勤行修
习?谓若菩萨于其世俗、胜义二种法中,能
正教授、勤行修习无颠倒法,是为菩萨无颠
倒教授勤行修习。
「云何是随正法行?谓若菩
萨于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
倒教授勤行修习;六者、随正法行;七者、根性
明利;八者、具纯善心;九者、善了止观;十者、不
著禅相。
「云何是广集福德?谓若菩萨于大乘
法中久积善根,彼彼生中善修戒行,为善知
识之所摄受,随所生处常生婆罗门大族姓
家,或刹帝利大族,或长者大族,皆具正信。于
彼生中以其因缘,转复广大增长善根,而常
不离于善知识——何者是善知识?所谓佛及菩
萨——而能增长宿世善根,由惯习力故,作是思
惟:『世间大苦,世间灾患,世无暂停,久受萦缠
痴暗所覆,彼等皆由贪欲为因、贪欲为缘。』了
此因缘,是为菩萨广集福德。
「云何是多生厌
患?谓若菩萨以是缘故,乃起思惟:『我今不应
于此世间合会相中,染著亲近诸欲境界,而
诸欲者虚妄分别。如世尊言:「常以多种因缘
毁呰贪欲,所谓欲如利叉,欲如利戟,欲如
剑锋,欲如刀锋,欲如毒蛇,欲如聚沫,欲如
痈疽,欲极臭秽。」』如是欲境心生厌恶,乃剃
除须发被袈裟衣,发正信心舍家出家。是为
菩萨多生厌患。
「云何是发起精进?谓若菩萨
由出家故发起精进,未得法者皆令得法,未
悟者令悟,未證者令證,是为菩萨发起精进。
「云何是具于多闻?谓若菩萨由此因缘,能听
能受诸有所说世俗谛法及胜义谛法,是为
菩萨具于多闻。
「云何是无颠倒教授勤行修
习?谓若菩萨于其世俗、胜义二种法中,能
正教授、勤行修习无颠倒法,是为菩萨无颠
倒教授勤行修习。
「云何是随正法行?谓若菩
萨于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
卷四 第 712c 页 T14-0712.png
定此等正法中,菩萨如是行即觉了正道,是
为菩萨随正法行。
「云何是根性明利?谓若菩
萨由行正法故,辩慧明了利根转胜,是为菩
萨根性明利。
「云何具纯善心?谓若菩萨利
根胜故多生厌患,远离大众一切愦闹,及世
杂语欲觉瞋觉害灭等觉皆悉远离,亦复不
著知识亲爱名闻利养所欲等事,身心寂静
得纯善心,由善心故作是观察:『今我此心
于何法中行?若善、若不善、若无记邪?』若行善
法,即得欢喜清净心生。何者是善法?所谓三
十七菩提分法。若行不善法者,当起厌患多
种观察,勤行断除不善之法。何者是为不
善之法?谓贪瞋痴。
「贪有三种上、中、下品。上品
贪者,若身若心极其分位,而生染著无离贪
心,由染著故于一切处不生惭愧。何者是无
惭?谓独止一处作是思惟,而起寻求诸所欲
事,称赞欲境自现有德,是为无惭。何者是
无愧?由彼贪欲因缘,于父母等前违背很
戾及生恼害,于馀师尊之所亦无耻忸,自
现有德,是为无愧。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恶
趣中,此名上品贪。中品贪者,谓若亲近诸欲
境时,自初至末虽复暂有所成,旋起离贪
之心即生变悔,此名中品贪。下品贪者,谓若
亲近诸欲境时,或身相触或共语言,或瞻视
间,旋起即灭,此名下品贪。总要而言,一切济
命受用资具,有所欲者皆名下品贪。
「瞋有三
种,上、中、下品。上品瞋者,随于所起诸瞋境中,
生极瞋恚而复暴恶,遍造五无间罪。或随造
一无间罪,或谤正法,凡如是等总聚五无间
为菩萨随正法行。
「云何是根性明利?谓若菩
萨由行正法故,辩慧明了利根转胜,是为菩
萨根性明利。
「云何具纯善心?谓若菩萨利
根胜故多生厌患,远离大众一切愦闹,及世
杂语欲觉瞋觉害灭等觉皆悉远离,亦复不
著知识亲爱名闻利养所欲等事,身心寂静
得纯善心,由善心故作是观察:『今我此心
于何法中行?若善、若不善、若无记邪?』若行善
法,即得欢喜清净心生。何者是善法?所谓三
十七菩提分法。若行不善法者,当起厌患多
种观察,勤行断除不善之法。何者是为不
善之法?谓贪瞋痴。
「贪有三种上、中、下品。上品
贪者,若身若心极其分位,而生染著无离贪
心,由染著故于一切处不生惭愧。何者是无
惭?谓独止一处作是思惟,而起寻求诸所欲
事,称赞欲境自现有德,是为无惭。何者是
无愧?由彼贪欲因缘,于父母等前违背很
戾及生恼害,于馀师尊之所亦无耻忸,自
现有德,是为无愧。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恶
趣中,此名上品贪。中品贪者,谓若亲近诸欲
境时,自初至末虽复暂有所成,旋起离贪
之心即生变悔,此名中品贪。下品贪者,谓若
亲近诸欲境时,或身相触或共语言,或瞻视
间,旋起即灭,此名下品贪。总要而言,一切济
命受用资具,有所欲者皆名下品贪。
「瞋有三
种,上、中、下品。上品瞋者,随于所起诸瞋境中,
生极瞋恚而复暴恶,遍造五无间罪。或随造
一无间罪,或谤正法,凡如是等总聚五无间
卷四 第 713a 页 T14-0713.png
罪,算分数分及譬喻分,乃至乌波尼杀昙分,
皆不能及,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大地狱。若
或暂得生于人间,身相黑色其目赤恶,性多
恚暴,此因缘故,还堕地狱,此名上品瞋。中品
瞋者,随于诸瞋境中若暂起已,或微分造不
善罪业即速变悔,旋起对治而令止息,此名
中品瞋。下品瞋者,谓于亲爱和合境中,随以
瞋缘辄生轻谤,虽复暂起于刹那间即生变
悔,旋起对治而令息灭此名下品瞋。
「痴有三
种,上、中、下品。上品痴者,谓一切处若行若止,
悉无善作亦无忧戚,不生变悔,此名上品痴。
中品痴者,若起少分不善之业,虽有所成即
速变悔,于同梵行人所忏谢其罪,不现己德,
此名中品痴。下品痴者,谓于如来所制戒中
不越性罪,违犯初篇戒学之罪,此名下品痴。
「菩萨离是染法即得心善寂静,由是善故能
离欲爱欲贪诸欲染著。何以故?随心善故。若
行无记法者,谓即想念勤行伺察。何等是无
记?若心不缘外亦不缘内,不缘善不缘不善,
不住止法、不行观法,其心沈下著于睡眠,如
人睡觉目视不明。若无记心现前,心不明利
亦复如是。是故菩萨若行善心,即得心生欢
喜其心安住,是为菩萨具纯善心。
「云何是善
了止观?谓若菩萨由具如是纯善心故能观
诸法,此法如幻此法如梦,此法不善此法是
善,此法出离此法非出离。菩萨作是思惟:『彼
一切法,心为依止心为先导,应当善摄其心,
善调伏心,善觉了心,由此即能善摄诸法。』亦
善调伏及善觉了,如是即能正观诸法。此因
皆不能及,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大地狱。若
或暂得生于人间,身相黑色其目赤恶,性多
恚暴,此因缘故,还堕地狱,此名上品瞋。中品
瞋者,随于诸瞋境中若暂起已,或微分造不
善罪业即速变悔,旋起对治而令止息,此名
中品瞋。下品瞋者,谓于亲爱和合境中,随以
瞋缘辄生轻谤,虽复暂起于刹那间即生变
悔,旋起对治而令息灭此名下品瞋。
「痴有三
种,上、中、下品。上品痴者,谓一切处若行若止,
悉无善作亦无忧戚,不生变悔,此名上品痴。
中品痴者,若起少分不善之业,虽有所成即
速变悔,于同梵行人所忏谢其罪,不现己德,
此名中品痴。下品痴者,谓于如来所制戒中
不越性罪,违犯初篇戒学之罪,此名下品痴。
「菩萨离是染法即得心善寂静,由是善故能
离欲爱欲贪诸欲染著。何以故?随心善故。若
行无记法者,谓即想念勤行伺察。何等是无
记?若心不缘外亦不缘内,不缘善不缘不善,
不住止法、不行观法,其心沈下著于睡眠,如
人睡觉目视不明。若无记心现前,心不明利
亦复如是。是故菩萨若行善心,即得心生欢
喜其心安住,是为菩萨具纯善心。
「云何是善
了止观?谓若菩萨由具如是纯善心故能观
诸法,此法如幻此法如梦,此法不善此法是
善,此法出离此法非出离。菩萨作是思惟:『彼
一切法,心为依止心为先导,应当善摄其心,
善调伏心,善觉了心,由此即能善摄诸法。』亦
善调伏及善觉了,如是即能正观诸法。此因
卷四 第 713b 页 T14-0713.png
缘故得心寂止,以心系心,以心止心,以心住
心,如是策勤心寂止故,即得心一境性。心一
境故,即成三摩地,三摩呬多,由是现前得离
生喜乐,由喜乐心故,即能远离罪不善法,乃
能成就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禅定法。次复
于诸寻伺悉无对碍,于其喜乐不生味著,作
无常观已,还从初禅定心渐次而起,远离寻
伺有所著心,即能成就无寻无伺定生喜乐
二禅定法。次复于乐观苦,作苦观已,即得舍
行舍念行成,如圣所观,能正觉了妙乐现前,
即能成就离喜妙乐三禅定法。次复于三禅
定中,作空观已引四禅心。彼四禅中除去我
执,我执离故苦乐悉断,苦乐断故如先所起
悦意恼意亦悉舍离,即能成就舍念清净四
禅定法。
「次复于自身相与虚空相等作一解
脱,观如是解脱故,于一切处一切种类,过诸
色想及离障碍,由过色想离障碍故,彼种种
想悉无作意缘,无边虚空而为行相,即能成
就空无边处定法。次复于空无边处,俱时观
彼识无边处而为行相,即能成就识无边处
定法。次复过彼识无边处,缘无所有处而为
行相,即能成就无所有处定法。次复过彼无
所有处,缘非想非非想处而为行相,即能成
就非想非非想处定法。次于上心无复行相,
灭诸想受离诸发悟名灭尽定。如是等法,是
为菩萨善了止观。
「云何是不著禅相?谓若菩
萨虽入灭定,亦不乐著寂灭,即能俱时发起
慈心,悉离怨亲违顺等境,运心广大,先于一
方起慈无量行,普遍观察作解脱已,南西北
心,如是策勤心寂止故,即得心一境性。心一
境故,即成三摩地,三摩呬多,由是现前得离
生喜乐,由喜乐心故,即能远离罪不善法,乃
能成就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禅定法。次复
于诸寻伺悉无对碍,于其喜乐不生味著,作
无常观已,还从初禅定心渐次而起,远离寻
伺有所著心,即能成就无寻无伺定生喜乐
二禅定法。次复于乐观苦,作苦观已,即得舍
行舍念行成,如圣所观,能正觉了妙乐现前,
即能成就离喜妙乐三禅定法。次复于三禅
定中,作空观已引四禅心。彼四禅中除去我
执,我执离故苦乐悉断,苦乐断故如先所起
悦意恼意亦悉舍离,即能成就舍念清净四
禅定法。
「次复于自身相与虚空相等作一解
脱,观如是解脱故,于一切处一切种类,过诸
色想及离障碍,由过色想离障碍故,彼种种
想悉无作意缘,无边虚空而为行相,即能成
就空无边处定法。次复于空无边处,俱时观
彼识无边处而为行相,即能成就识无边处
定法。次复过彼识无边处,缘无所有处而为
行相,即能成就无所有处定法。次复过彼无
所有处,缘非想非非想处而为行相,即能成
就非想非非想处定法。次于上心无复行相,
灭诸想受离诸发悟名灭尽定。如是等法,是
为菩萨善了止观。
「云何是不著禅相?谓若菩
萨虽入灭定,亦不乐著寂灭,即能俱时发起
慈心,悉离怨亲违顺等境,运心广大,先于一
方起慈无量行,普遍观察作解脱已,南西北
卷四 第 713c 页 T14-0713.png
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慈心起已,悲喜舍心
亦悉如前,远离怨亲违顺等境,运心广大,周
遍十方起悲喜舍无量之行,普遍观察悉作
解脱。菩萨如是即能起五神通,亦不以自
足、不著禅相,而复进求上法圆满菩提胜行,
是为菩萨不著禅相。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
十种法者,即得禅定具足。
「又,善男子!菩萨若
修十种法者,即得胜慧具足。何等为十?一者、
善解无我;二者、善知业报;三者、善了有为之
法;四者、善知轮回流转;五者、善解轮回出要
之法;六者、善解声闻缘觉乘法;七者、善解大
乘之法;八者、善能遮止魔业;九者、具无颠倒
慧;十者、具无等慧。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无我?
谓若菩萨以正慧观察色受想行识,观彼色
时色生不可得,集亦不可得,灭亦不可得;受
想行识生不可得,集不可得,灭不可得。彼胜
义谛不离世俗谛,若胜义谛若世俗谛,彼二
自性但有言说,假名而无实体。菩萨虽如是
观,亦不以此缘弃舍诸行发勤精进,为诸有
情成利益事,如救头然及如烧衣,是为菩萨
善解无我。
「云何是善知业报?谓若菩萨作是
伺察:『今此世间合会之相,犹如幻化及如乾
闼婆城自性皆空。若于情非情中著于我执,
彼等有情由是不能觉了正道,而彼有情作
如是念:「若无我无有情,无寿命蠕动养者、士
夫补特伽罗、意生摩拿嚩迦等,即无善不善
业而可表示。谁为受者?无实有情业报可得。」』
菩萨虽复如实了知无实有情,而亦显彰善
恶业报。菩萨以其正慧如实了者,是为菩萨
亦悉如前,远离怨亲违顺等境,运心广大,周
遍十方起悲喜舍无量之行,普遍观察悉作
解脱。菩萨如是即能起五神通,亦不以自
足、不著禅相,而复进求上法圆满菩提胜行,
是为菩萨不著禅相。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
十种法者,即得禅定具足。
「又,善男子!菩萨若
修十种法者,即得胜慧具足。何等为十?一者、
善解无我;二者、善知业报;三者、善了有为之
法;四者、善知轮回流转;五者、善解轮回出要
之法;六者、善解声闻缘觉乘法;七者、善解大
乘之法;八者、善能遮止魔业;九者、具无颠倒
慧;十者、具无等慧。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无我?
谓若菩萨以正慧观察色受想行识,观彼色
时色生不可得,集亦不可得,灭亦不可得;受
想行识生不可得,集不可得,灭不可得。彼胜
义谛不离世俗谛,若胜义谛若世俗谛,彼二
自性但有言说,假名而无实体。菩萨虽如是
观,亦不以此缘弃舍诸行发勤精进,为诸有
情成利益事,如救头然及如烧衣,是为菩萨
善解无我。
「云何是善知业报?谓若菩萨作是
伺察:『今此世间合会之相,犹如幻化及如乾
闼婆城自性皆空。若于情非情中著于我执,
彼等有情由是不能觉了正道,而彼有情作
如是念:「若无我无有情,无寿命蠕动养者、士
夫补特伽罗、意生摩拿嚩迦等,即无善不善
业而可表示。谁为受者?无实有情业报可得。」』
菩萨虽复如实了知无实有情,而亦显彰善
恶业报。菩萨以其正慧如实了者,是为菩萨
卷四 第 714a 页 T14-0714.png
善知业报。
「云何是善了有为法?谓若菩萨于
有为法中,以其正慧能善觉已,乃作是念:『此
有为法,而无暂停念念流动,犹如露滴及如
涧水迅流不住。岂有智者于此等法中,而生
取著及起爱乐?若乐境谢时或生忧戚。』由此
因缘,是故深生厌离,乐求寂灭。是为菩萨善
了有为法。
「云何是善知轮回流转?谓若菩萨
作是伺察:『今此世间合会之相,无明暗蔽轮
回相续,皆由爱绳所系缚故。爱故生取,由取
因故,善不善业诸行造作,以彼善不善业行
起作故,有有相续,有故有生,生故老死,由
死法故,忧悲苦恼随起缠缚,如是即一大苦蕴
集。而生死轮相续流转,犹汲水轮宛转上下。』
菩萨以其正慧于此等法如实了知,是为菩
萨善知轮回流转。
「云何是善解轮回出要之
法?谓若菩萨作是伺察:『若无无明即无行,无
行即无识,无识即无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
生,无生即老死忧悲苦恼等法,皆悉断灭。』菩
萨以其正慧,于此等法如实觉了,是为菩萨
善解轮回出要之法。
「云何是善解声闻缘觉乘
法?谓若菩萨作是伺察:『此法得须陀洹果,此
法得斯陀含果,此法得阿那含果,此法尽漏
断诸有结、不受后有究竟涅槃、得阿罗汉果,
此法得缘觉果如犀一角。』菩萨于如是等果,
以其正慧如实了已,然亦不于彼法之中而
为取證。何以故?菩萨作是思惟:『我摄受一切
有情作师子吼,我应为彼一切有情,于生死
旷野险难之中与作救拔,我今不应独出生
死。』菩萨起是行愿坚固,是为菩萨善解声闻
「云何是善了有为法?谓若菩萨于
有为法中,以其正慧能善觉已,乃作是念:『此
有为法,而无暂停念念流动,犹如露滴及如
涧水迅流不住。岂有智者于此等法中,而生
取著及起爱乐?若乐境谢时或生忧戚。』由此
因缘,是故深生厌离,乐求寂灭。是为菩萨善
了有为法。
「云何是善知轮回流转?谓若菩萨
作是伺察:『今此世间合会之相,无明暗蔽轮
回相续,皆由爱绳所系缚故。爱故生取,由取
因故,善不善业诸行造作,以彼善不善业行
起作故,有有相续,有故有生,生故老死,由
死法故,忧悲苦恼随起缠缚,如是即一大苦蕴
集。而生死轮相续流转,犹汲水轮宛转上下。』
菩萨以其正慧于此等法如实了知,是为菩
萨善知轮回流转。
「云何是善解轮回出要之
法?谓若菩萨作是伺察:『若无无明即无行,无
行即无识,无识即无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
生,无生即老死忧悲苦恼等法,皆悉断灭。』菩
萨以其正慧,于此等法如实觉了,是为菩萨
善解轮回出要之法。
「云何是善解声闻缘觉乘
法?谓若菩萨作是伺察:『此法得须陀洹果,此
法得斯陀含果,此法得阿那含果,此法尽漏
断诸有结、不受后有究竟涅槃、得阿罗汉果,
此法得缘觉果如犀一角。』菩萨于如是等果,
以其正慧如实了已,然亦不于彼法之中而
为取證。何以故?菩萨作是思惟:『我摄受一切
有情作师子吼,我应为彼一切有情,于生死
旷野险难之中与作救拔,我今不应独出生
死。』菩萨起是行愿坚固,是为菩萨善解声闻
卷四 第 714b 页 T14-0714.png
缘觉乘法。
「云何是善解大乘?谓若菩萨于诸
学门能善修学,然于学时而不可得,于所学
道亦不可得。菩萨虽于彼相不可得故,亦不
以彼因缘堕于断见,是为菩萨善解大乘。
「云
何是善能遮止魔业?谓若菩萨于一切处,常
离恶知识亦不至恶国,复不亲近修习外道
典籍,于一切处而常远离世间利养供给等
事,及馀烦恼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
对治破坏之法,是为菩萨善能遮止魔业。
「云
何是具无颠倒慧?谓若菩萨于世间一切文
论典章诸事业中,悉以胜慧引入修学。菩萨
学者,但为成熟诸有情故,不为知识名称所
欲等事,不显己德,谓以如来法律,是为最上
最胜言说具大威德。由显如是胜功德故,精
勤修学,终不堕于外道邪见,是为菩萨具无
颠倒慧。
「云何是具无等慧?谓若菩萨于世间
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诸有情中,无与菩萨
智慧等者。而菩萨慧中唯除如来、应供、正等
正觉智慧最胜。世间、天人、魔梵众中无复过
上,是为菩萨具无等慧。善男子!菩萨若修如
是十种法者,即得胜慧具足。
「又,善男子!菩萨
若修十种法者,即得方便具足。何等为十?一
者、善解回向方便;二者、善回外道诸见方便;
三者、善回五尘境界方便;四者、善除疑悔方
便;五者、善知救度有情方便;六者、善解有情
济命方便;七者、善知受施方便;八者、善回二
乘趣入大乘方便;九者、善知示教利喜方便;
十者、善知供养承事如来方便。
「善男子!云何
是善解回向方便?谓若菩萨于其一切非己
「云何是善解大乘?谓若菩萨于诸
学门能善修学,然于学时而不可得,于所学
道亦不可得。菩萨虽于彼相不可得故,亦不
以彼因缘堕于断见,是为菩萨善解大乘。
「云
何是善能遮止魔业?谓若菩萨于一切处,常
离恶知识亦不至恶国,复不亲近修习外道
典籍,于一切处而常远离世间利养供给等
事,及馀烦恼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
对治破坏之法,是为菩萨善能遮止魔业。
「云
何是具无颠倒慧?谓若菩萨于世间一切文
论典章诸事业中,悉以胜慧引入修学。菩萨
学者,但为成熟诸有情故,不为知识名称所
欲等事,不显己德,谓以如来法律,是为最上
最胜言说具大威德。由显如是胜功德故,精
勤修学,终不堕于外道邪见,是为菩萨具无
颠倒慧。
「云何是具无等慧?谓若菩萨于世间
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诸有情中,无与菩萨
智慧等者。而菩萨慧中唯除如来、应供、正等
正觉智慧最胜。世间、天人、魔梵众中无复过
上,是为菩萨具无等慧。善男子!菩萨若修如
是十种法者,即得胜慧具足。
「又,善男子!菩萨
若修十种法者,即得方便具足。何等为十?一
者、善解回向方便;二者、善回外道诸见方便;
三者、善回五尘境界方便;四者、善除疑悔方
便;五者、善知救度有情方便;六者、善解有情
济命方便;七者、善知受施方便;八者、善回二
乘趣入大乘方便;九者、善知示教利喜方便;
十者、善知供养承事如来方便。
「善男子!云何
是善解回向方便?谓若菩萨于其一切非己
卷四 第 714c 页 T14-0714.png
所有无摄属者,若华、若果、若众香树、若妙香
树、若诸宝树、若氎树、若华树、若果树,非己
所有无摄属者,常当昼三时中、夜三时中,想
作供养诸佛菩萨,以彼善根回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又于佛说广大甚深经中,诸供
养法听已深心而生信乐,以此善根回向诸
佛菩萨。又于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及诸有情
所作一切善业圆满菩提行者,菩萨深心而
悉随喜,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又于如来塔庙,或于如来像前,以华香涂
香布施供养,当愿一切有情蠲除破戒秽恶
之香,普愿一切有情获得戒香清净。又若扫
塔涂地之时,当愿一切有情离诸恶相,获得
相好端严具善威仪。又以华盖供养佛时,当
愿一切有情离诸烦恼烧然。
「又若入塔寺时,
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入涅槃城。』出塔寺
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出离生死。』又于
所止若开户时,即起是念:『当愿开诸善趣出
世智门。』若闭户时,即起是念:『当愿扃闭诸恶
趣门。』若随坐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坐
菩提场。』若右胁卧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
情悉作如是右胁涅槃。』若或起时,即作是念:
『当愿一切有情超出烦恼淤泥。』若动止时,即
作是念:『当愿一切有情获得大人所行所止。』
若安住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离诸忧
恼。』若大小便利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
涤除烦恼垢染过失。』若盥手时,即起是念:『当
愿一切有情蠲除烦恼秽气。』若濯足时,即起
是念:『当愿一切有情除去种种烦恼尘坌。』若
树、若诸宝树、若氎树、若华树、若果树,非己
所有无摄属者,常当昼三时中、夜三时中,想
作供养诸佛菩萨,以彼善根回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又于佛说广大甚深经中,诸供
养法听已深心而生信乐,以此善根回向诸
佛菩萨。又于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及诸有情
所作一切善业圆满菩提行者,菩萨深心而
悉随喜,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又于如来塔庙,或于如来像前,以华香涂
香布施供养,当愿一切有情蠲除破戒秽恶
之香,普愿一切有情获得戒香清净。又若扫
塔涂地之时,当愿一切有情离诸恶相,获得
相好端严具善威仪。又以华盖供养佛时,当
愿一切有情离诸烦恼烧然。
「又若入塔寺时,
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入涅槃城。』出塔寺
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出离生死。』又于
所止若开户时,即起是念:『当愿开诸善趣出
世智门。』若闭户时,即起是念:『当愿扃闭诸恶
趣门。』若随坐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坐
菩提场。』若右胁卧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
情悉作如是右胁涅槃。』若或起时,即作是念:
『当愿一切有情超出烦恼淤泥。』若动止时,即
作是念:『当愿一切有情获得大人所行所止。』
若安住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离诸忧
恼。』若大小便利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
涤除烦恼垢染过失。』若盥手时,即起是念:『当
愿一切有情蠲除烦恼秽气。』若濯足时,即起
是念:『当愿一切有情除去种种烦恼尘坌。』若
卷四 第 715a 页 T14-0715.png
嚼齿木时,即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离诸垢
染,乃至身诸分位。』若运用时:『皆愿一切有情
悉得利益安乐。』若于如来塔庙作礼奉时,即
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礼奉。』
是为菩萨善解回向方便。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四
染,乃至身诸分位。』若运用时:『皆愿一切有情
悉得利益安乐。』若于如来塔庙作礼奉时,即
起是念:『当愿一切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礼奉。』
是为菩萨善解回向方便。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