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42a 页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48c 页
《持世经》卷第二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持世经》五阴品第二之二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
阴?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颠倒阴是识
阴,虚妄阴是识阴。何以故?持世!是识阴从颠
倒起,虚妄缘所系,从先业有,现在缘所系,属
众因缘,虚妄无所有,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
有所识故名之为识。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
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以识诸物故,以
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
惟故,数名识阴。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
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或名为心,或名为
意,或名为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识
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如是非阴是识
阴,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颠倒相应缘虚妄识
故,数名识阴。何以故?是识阴从众因缘生无
自性,次第相续生,念念生灭,是识缘不生
阴相。何以故?是识阴生相不可得,决定相亦
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决定相不可得故,根
本无所有故,自相无故,牢坚不可得故,智
者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
「凡夫于非
识阴生识阴相,以觉观分别忆想颠倒相应
虚妄所缚,强名为识阴,贪著是识阴,依止所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49a 页 T14-0649.png
识,依止识种种示思惟故生起识阴。是人种
种分别,贪著内识,贪著外识,贪著内外识,贪
著远识,贪著近识,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是
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假借强名是心
是意是识,如是知种种心相生。是凡夫贪著
识阴,为识阴所缚,心意识合故,起种种识阴。
分别虚妄事故,以一相故,以决定相故,能得
是心是意是识,能得分别爱著。是人依止识
阴深贪识故,亦得过去识阴贪著念有,亦得
未来识阴贪著念有,亦得现在识阴贪著念
有。
「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著
念有,是人贪著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
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所谓从
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
不能如实知识阴,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
应,因见闻觉知法起,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
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
不善识,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
识如实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
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所谓见闻觉知法中
众因缘生,无法生法想故贪著识阴。我等不
应随凡夫学人,我等当如实正观察选择识,
如实正观察选择识阴。是诸菩萨如实观时,
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知非
阴是识阴,像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譬如幻
所化人,识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识性亦如是;如幻性虚妄缘生,从忆想分别
起,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识亦如是,从颠倒
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如是观时,知识皆无
种分别,贪著内识,贪著外识,贪著内外识,贪
著远识,贪著近识,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是
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假借强名是心
是意是识,如是知种种心相生。是凡夫贪著
识阴,为识阴所缚,心意识合故,起种种识阴。
分别虚妄事故,以一相故,以决定相故,能得
是心是意是识,能得分别爱著。是人依止识
阴深贪识故,亦得过去识阴贪著念有,亦得
未来识阴贪著念有,亦得现在识阴贪著念
有。
「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著
念有,是人贪著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
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所谓从
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
不能如实知识阴,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
应,因见闻觉知法起,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
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
不善识,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
识如实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
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所谓见闻觉知法中
众因缘生,无法生法想故贪著识阴。我等不
应随凡夫学人,我等当如实正观察选择识,
如实正观察选择识阴。是诸菩萨如实观时,
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知非
阴是识阴,像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譬如幻
所化人,识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识性亦如是;如幻性虚妄缘生,从忆想分别
起,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识亦如是,从颠倒
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如是观时,知识皆无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49b 页 T14-0649.png
常苦不净无我,知识相如幻,观识性如幻。
「菩
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所谓从忆想
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但皆是
识,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不在法
外。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中贪著
若我若我所,是人贪著识阴在内,贪著识阴
在外,贪著识阴在内外,贪著识阴在彼我,是
人贵此识阴,为识阴所缚,受识阴味,说识阴
相,所谓若心若意若识,随味行故贪受识阴,
是人为识所缚,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以
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
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
随心意识力故生,依止诸入,贪著识阴故,不
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菩萨于此中如实正
观选择识阴,如实正观识阴无常相故,过
去识阴不贪不著不念,知非阴是识阴。未来
世识阴亦不贪不著不念,知非阴是识阴。现
在识阴亦不依止。如实知识阴无常相,如实
知识阴生灭相。若如是思惟正观识阴,是名
正观入识阴道。所谓如实知识,如实知识集,
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是人如实观识
阴集灭相,能坏识阴,能断一切相,知识阴集
灭相,亦通达识阴集灭相。菩萨尔时亦不生
识阴,亦不灭识阴,是识阴从本已来无生,如
是观时不分别识灭相,通达识阴无生相。何
以故?持世!是识阴无生无相无成,是识阴生
性虚妄故,入在无生相中。持世!识阴终不有
生成相,是识阴相从众因缘生。
「持世!菩萨
摩诃萨如是观因缘法,非阴是识阴,观察选
「菩
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所谓从忆想
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但皆是
识,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不在法
外。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中贪著
若我若我所,是人贪著识阴在内,贪著识阴
在外,贪著识阴在内外,贪著识阴在彼我,是
人贵此识阴,为识阴所缚,受识阴味,说识阴
相,所谓若心若意若识,随味行故贪受识阴,
是人为识所缚,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以
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
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
随心意识力故生,依止诸入,贪著识阴故,不
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菩萨于此中如实正
观选择识阴,如实正观识阴无常相故,过
去识阴不贪不著不念,知非阴是识阴。未来
世识阴亦不贪不著不念,知非阴是识阴。现
在识阴亦不依止。如实知识阴无常相,如实
知识阴生灭相。若如是思惟正观识阴,是名
正观入识阴道。所谓如实知识,如实知识集,
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是人如实观识
阴集灭相,能坏识阴,能断一切相,知识阴集
灭相,亦通达识阴集灭相。菩萨尔时亦不生
识阴,亦不灭识阴,是识阴从本已来无生,如
是观时不分别识灭相,通达识阴无生相。何
以故?持世!是识阴无生无相无成,是识阴生
性虚妄故,入在无生相中。持世!识阴终不有
生成相,是识阴相从众因缘生。
「持世!菩萨
摩诃萨如是观因缘法,非阴是识阴,观察选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49c 页 T14-0649.png
择信解證知通达诸所有识悉皆知实。菩萨
知识阴实故,如是一切所缘知皆破坏。
「持
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识阴,知是识阴无生
者,无作者无起者,无受者无所受者,但以
众缘生,众缘合故有,缘见闻觉识法故系有,
从本已来常毕竟空。如是观识阴时,即知识
阴是无作无起相,不贵不著。
「持世!菩萨摩
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入识阴。若菩萨能如
是方便入五阴,能如是方便正观五阴,是名
通达入五阴集灭道,皆能断诸阴相,真知五
阴方便。以是方便故,于五受阴中,不贪不
著不缚不系,如实知色无常相,是菩萨若于
色有欲染则能除断;亦如实知受想行识,亦
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若于受想行识中,
有欲染则能除断。菩萨于五受阴中除断欲
染故,随顺通达决定五阴方便,如是观时,能
知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能观察选择五受阴
细微生灭相?菩萨摩诃萨观众生初入胎歌
罗罗时,先五阴灭即更有五阴生。从是已来
观五阴生灭相,虽先识灭亦知五阴非断灭
相识,虽依止歌罗罗,亦知五阴不至不常。
如是观初入胎一念五受阴生灭相,从歌罗
罗乃至出生,及后增长乃至死时,观此五受
阴念念生灭相,如是观察选择五受阴微细
生灭相。
「持世!是五受阴微细生灭相者,所
谓先五受阴灭,次第无物有至胎,识初合时
五阴即有生灭,因歌罗罗五受阴假名为人。
所以者何?持世!识无所依则不能住,识所依
知识阴实故,如是一切所缘知皆破坏。
「持
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识阴,知是识阴无生
者,无作者无起者,无受者无所受者,但以
众缘生,众缘合故有,缘见闻觉识法故系有,
从本已来常毕竟空。如是观识阴时,即知识
阴是无作无起相,不贵不著。
「持世!菩萨摩
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入识阴。若菩萨能如
是方便入五阴,能如是方便正观五阴,是名
通达入五阴集灭道,皆能断诸阴相,真知五
阴方便。以是方便故,于五受阴中,不贪不
著不缚不系,如实知色无常相,是菩萨若于
色有欲染则能除断;亦如实知受想行识,亦
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若于受想行识中,
有欲染则能除断。菩萨于五受阴中除断欲
染故,随顺通达决定五阴方便,如是观时,能
知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能观察选择五受阴
细微生灭相?菩萨摩诃萨观众生初入胎歌
罗罗时,先五阴灭即更有五阴生。从是已来
观五阴生灭相,虽先识灭亦知五阴非断灭
相识,虽依止歌罗罗,亦知五阴不至不常。
如是观初入胎一念五受阴生灭相,从歌罗
罗乃至出生,及后增长乃至死时,观此五受
阴念念生灭相,如是观察选择五受阴微细
生灭相。
「持世!是五受阴微细生灭相者,所
谓先五受阴灭,次第无物有至胎,识初合时
五阴即有生灭,因歌罗罗五受阴假名为人。
所以者何?持世!识无所依则不能住,识所依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0a 页 T14-0650.png
者五受阴是。持世!又无色界中诸天,五受
阴细微生灭相亦应如是知。
「持世!如是细微
五受阴生灭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况
声闻智慧?惟诸佛如来善知五受阴,从初入
胎细微生灭相,及无色天诸阴念念生灭,所
谓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间智慧。菩萨摩诃萨
得无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虽如是观察
选择五受阴细微相,从初入胎乃至无色天,
亦不能究尽如诸佛所知。
「持世!诸佛如来无
有随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智慧无所不达,诸佛
无碍智慧于一切法中得决定慧,于一切法
中得自在力。何以故?于无量无数千万亿阿
僧祇劫行于深法故。
「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
是方便观五受阴,何况观五受阴细微生灭
相?何以故?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阴如实,
凡夫不知取,不知受阴。
「持世!何谓为取?取名我取、众生取、见取、戒取、
五阴取、十八性取、十二因缘取,是名为取。乃
至所有法,若内若外,所谓欲取,有取,见闻觉
识取,我我所取。
「持世!凡夫于此虚妄取不知
不见,颠倒因缘而取诸法,是人为取所系,无
明因缘取诸行,诸行因缘取识,识因缘取名
色,名色粗相众生染著归趣。所谓色取色合
色缚,及取四无色阴,受想行识分别为名。
「持
世!若无诸佛,众生则无所知无所见,不能正
观五受阴。诸佛出于世间,坏众生依止色,坏
依止受想行识,坏和合一相故。诸佛如来作
如是分别说:『汝等所依所归,是名为色,是
阴细微生灭相亦应如是知。
「持世!如是细微
五受阴生灭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况
声闻智慧?惟诸佛如来善知五受阴,从初入
胎细微生灭相,及无色天诸阴念念生灭,所
谓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间智慧。菩萨摩诃萨
得无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虽如是观察
选择五受阴细微相,从初入胎乃至无色天,
亦不能究尽如诸佛所知。
「持世!诸佛如来无
有随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智慧无所不达,诸佛
无碍智慧于一切法中得决定慧,于一切法
中得自在力。何以故?于无量无数千万亿阿
僧祇劫行于深法故。
「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
是方便观五受阴,何况观五受阴细微生灭
相?何以故?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阴如实,
凡夫不知取,不知受阴。
「持世!何谓为取?取名我取、众生取、见取、戒取、
五阴取、十八性取、十二因缘取,是名为取。乃
至所有法,若内若外,所谓欲取,有取,见闻觉
识取,我我所取。
「持世!凡夫于此虚妄取不知
不见,颠倒因缘而取诸法,是人为取所系,无
明因缘取诸行,诸行因缘取识,识因缘取名
色,名色粗相众生染著归趣。所谓色取色合
色缚,及取四无色阴,受想行识分别为名。
「持
世!若无诸佛,众生则无所知无所见,不能正
观五受阴。诸佛出于世间,坏众生依止色,坏
依止受想行识,坏和合一相故。诸佛如来作
如是分别说:『汝等所依所归,是名为色,是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0b 页 T14-0650.png
色但以四大和合,受想行识但有名字,名色
相成就故说五受阴;汝等众生莫贪归此不
牢坚五受阴。』
「持世!如来何故说五受阴?持世!
是凡夫人从颠倒生入无明网,驰走往来何
所归趣?贪受五受阴相,作是念:『我依止此当
以得乐。』是人以是乐想贪归五阴,以苦想
以不苦不乐想贪归五阴。凡夫人所归所依
止处,是名五阴。
「持世!诸凡夫人从生以来,盲不知五阴为是何等,不知五阴从何所来,
不知五阴如实故,贪受五阴,是故说名受阴。
于此中谁有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
颠倒贪著分别虚妄自缚无明痴闇故,取我
取我所,取此彼,是故说受阴是五阴,无有
取者亦无决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阴是五受
阴,颠倒阴是五受阴,无明阴是五受阴,凡夫
于此为所系缚,贪归五取阴。以贪归故不知
何等是取?何等是取阴?但为贪著所归五阴,
往来生死,贪著是五阴故驰走诸趣。
「贪归何
等?贪归见、贪归闻、贪归觉、贪归识、贪归爱、贪
归无明。是诸凡夫为爱缚所缚,贪爱五受阴,
为诸盖所覆入无明闇冥,不知不觉我等今
为贪归何处?系缚何处?以不知故,往来地狱、
畜生、饿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缚,贪归生死不
放不舍,不断五阴亦不能知五阴如实相。不
如实知故,为种种苦恼所害,堕虚空狱不知
出处。是人不见出道故,于无始生死道中受
诸生死,是故不能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亦不得度无量生死险道,亦不得脱诸大苦
聚,还复归趣于苦,贪著于苦,为苦所使。何等
相成就故说五受阴;汝等众生莫贪归此不
牢坚五受阴。』
「持世!如来何故说五受阴?持世!
是凡夫人从颠倒生入无明网,驰走往来何
所归趣?贪受五受阴相,作是念:『我依止此当
以得乐。』是人以是乐想贪归五阴,以苦想
以不苦不乐想贪归五阴。凡夫人所归所依
止处,是名五阴。
「持世!诸凡夫人从生以来,盲不知五阴为是何等,不知五阴从何所来,
不知五阴如实故,贪受五阴,是故说名受阴。
于此中谁有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
颠倒贪著分别虚妄自缚无明痴闇故,取我
取我所,取此彼,是故说受阴是五阴,无有
取者亦无决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阴是五受
阴,颠倒阴是五受阴,无明阴是五受阴,凡夫
于此为所系缚,贪归五取阴。以贪归故不知
何等是取?何等是取阴?但为贪著所归五阴,
往来生死,贪著是五阴故驰走诸趣。
「贪归何
等?贪归见、贪归闻、贪归觉、贪归识、贪归爱、贪
归无明。是诸凡夫为爱缚所缚,贪爱五受阴,
为诸盖所覆入无明闇冥,不知不觉我等今
为贪归何处?系缚何处?以不知故,往来地狱、
畜生、饿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缚,贪归生死不
放不舍,不断五阴亦不能知五阴如实相。不
如实知故,为种种苦恼所害,堕虚空狱不知
出处。是人不见出道故,于无始生死道中受
诸生死,是故不能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亦不得度无量生死险道,亦不得脱诸大苦
聚,还复归趣于苦,贪著于苦,为苦所使。何等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0c 页 T14-0650.png
为苦?五受阴是,生时但苦生,灭时但苦灭。
「持
世!我以是因缘故,为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
正观色阴,亦当如实知色无常相。汝等!若于
色中有欲染者,当疾除断;汝等当正观受想
行识,亦当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若于受
想行识中有欲染者,当疾除断,除断欲染故
心得正解脱。
「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说法义如
是,能如说修行,当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若人不能如说修行,为色缚所缚,为爱系所
系,入无明闇冥贪取五阴,是人贪取五阴故,
不能得脱生死险道。
「持世!以是义故,我说
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何等为世间?所
谓贪著五受阴者,为世间所摄,是人贪归五
阴,为五阴所缚。不知五阴性,不知五阴空相,
而与我诤。是人违逆佛语,与佛共诤,故堕大
衰恼。若有人于佛在世若佛灭后,能如是观
虚妄五受阴空无所有,从颠倒无明闇冥起,
虚诳妄想但诳凡夫,非五阴似五阴,如是
之人不与佛诤,不逆佛语故,得脱地狱、畜生、
饿鬼、苦恼。
「持世!诸佛不与人诤,断一切诤讼
名之为佛,但为众生演说实法,作是言:『汝等!
先所取者皆是颠倒,一切众生颠倒力故,贪
归五阴往来世间。』是人贪归五阴已,起种种
邪见,贪归种种名字,贪归种种忧悲苦恼,是
人为种种邪见烦恼、种种忧悲苦恼之所残
害,无有能为作救作舍作归作趣,唯佛能
救。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贪嗜五欲,依止多过
五阴,是凡夫人与救者归者依者脱一切苦
恼者,而共诤讼。
「持世!我今举手其有见五阴
「持
世!我以是因缘故,为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
正观色阴,亦当如实知色无常相。汝等!若于
色中有欲染者,当疾除断;汝等当正观受想
行识,亦当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若于受
想行识中有欲染者,当疾除断,除断欲染故
心得正解脱。
「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说法义如
是,能如说修行,当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若人不能如说修行,为色缚所缚,为爱系所
系,入无明闇冥贪取五阴,是人贪取五阴故,
不能得脱生死险道。
「持世!以是义故,我说
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何等为世间?所
谓贪著五受阴者,为世间所摄,是人贪归五
阴,为五阴所缚。不知五阴性,不知五阴空相,
而与我诤。是人违逆佛语,与佛共诤,故堕大
衰恼。若有人于佛在世若佛灭后,能如是观
虚妄五受阴空无所有,从颠倒无明闇冥起,
虚诳妄想但诳凡夫,非五阴似五阴,如是
之人不与佛诤,不逆佛语故,得脱地狱、畜生、
饿鬼、苦恼。
「持世!诸佛不与人诤,断一切诤讼
名之为佛,但为众生演说实法,作是言:『汝等!
先所取者皆是颠倒,一切众生颠倒力故,贪
归五阴往来世间。』是人贪归五阴已,起种种
邪见,贪归种种名字,贪归种种忧悲苦恼,是
人为种种邪见烦恼、种种忧悲苦恼之所残
害,无有能为作救作舍作归作趣,唯佛能
救。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贪嗜五欲,依止多过
五阴,是凡夫人与救者归者依者脱一切苦
恼者,而共诤讼。
「持世!我今举手其有见五阴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1a 页 T14-0651.png
者,见阴相者,贪五阴者,我则不与是人为
师,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随我出家,不随我
行,不归依我,是人入于邪道,入虚妄道取
不实者,是为颠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随宜说
五阴,不知佛第一义,是人不受佛教,不应受
供养而受。是人我尚不听出家,何况当得受
人供养?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党,所谓
生五阴相者,贪著归趣五阴者。
「持世!当来之
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于我法中出家多是
生五阴相者,决定说五阴相,深著五阴入虚
妄邪道,于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绕咽,常
乐往来白衣居家,当知是人与外道无异,亦
以我法多为众人恭敬供养。
「持世!我说是
见五阴者,决定说五阴者,贪著五阴者,不
听受人一㮎之水。所以者何?是人于我法
中,乃至无有柔顺法忍,是人违逆我法,背舍
圣行。
「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应
如是发大誓愿,于我如是甚深经典当共护
持,亦断众生五阴见故而为说法。
「持世!我是经中说破一切阴相、离贪著阴相。
尔时,多有在家出家闻如是等经,起于诤讼
不生实相。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应发大誓愿:
『我等于后恶世贪著五阴邪见众生,作大利
益,所谓度脱贪著见五阴众生,随宜方便以
法利益。』是故,持世!菩萨摩诃萨若欲得善知
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章句,欲得念力,
欲得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应常观是五阴无常相、苦相、无
我相、虚妄相、不坚牢相、毕竟空相、从本已
师,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随我出家,不随我
行,不归依我,是人入于邪道,入虚妄道取
不实者,是为颠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随宜说
五阴,不知佛第一义,是人不受佛教,不应受
供养而受。是人我尚不听出家,何况当得受
人供养?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党,所谓
生五阴相者,贪著归趣五阴者。
「持世!当来之
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于我法中出家多是
生五阴相者,决定说五阴相,深著五阴入虚
妄邪道,于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绕咽,常
乐往来白衣居家,当知是人与外道无异,亦
以我法多为众人恭敬供养。
「持世!我说是
见五阴者,决定说五阴者,贪著五阴者,不
听受人一㮎之水。所以者何?是人于我法
中,乃至无有柔顺法忍,是人违逆我法,背舍
圣行。
「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应
如是发大誓愿,于我如是甚深经典当共护
持,亦断众生五阴见故而为说法。
「持世!我是经中说破一切阴相、离贪著阴相。
尔时,多有在家出家闻如是等经,起于诤讼
不生实相。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应发大誓愿:
『我等于后恶世贪著五阴邪见众生,作大利
益,所谓度脱贪著见五阴众生,随宜方便以
法利益。』是故,持世!菩萨摩诃萨若欲得善知
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章句,欲得念力,
欲得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应常观是五阴无常相、苦相、无
我相、虚妄相、不坚牢相、毕竟空相、从本已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1b 页 T14-0651.png
来不生相。常正观时,五受阴中所有欲染则
能除断,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过去
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意山王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
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持世!是大意山王佛,
有八十亿那由他声闻众,皆是阿罗汉,诸漏
已尽,及八十亿那由他学地阿那含。谓菩萨
摩诃萨众四十亿那由他。是大意山王佛
寿八万岁。
「持世!尔时有王名为德益,是德益王有二万大城,具足丰乐人民充满。其城
七重纵广十二由旬,四宝合成有七重堑,皆
有栏楯七重行树,诸宝罗网遍覆其上。城堑
诸树及上罗网,皆以黄金琉璃车渠马瑙四
宝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园林,皆有七宝
衣树充满其中。一一园林各有五百宝池,八
功德水皆满其中。
「持世!是德益王有八万婇
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无量意、二名无量
力。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梦中见佛端正
无比如阎浮檀金幢,见大欢喜,觉已各说偈
曰,其一人言:
「 「『我今梦见二足尊,
金色百福相庄严,
成就无量诸功德,
见已心得大欢喜。』」
「第二人言:
「 「『我梦见佛明如日,
端正姝妙第一尊,
犹如须弥众山王,
巍巍高显见欢喜。』」
「持世!即时无量意、无量力二子,诣父母所具
说是事,白父母言:『今我二人于梦中见佛,惟
愿父母,当听我等俱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
放逸不能觉知,没五欲泥,为色缚所缚,为
能除断,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过去
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意山王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
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持世!是大意山王佛,
有八十亿那由他声闻众,皆是阿罗汉,诸漏
已尽,及八十亿那由他学地阿那含。谓菩萨
摩诃萨众四十亿那由他。是大意山王佛
寿八万岁。
「持世!尔时有王名为德益,是德益王有二万大城,具足丰乐人民充满。其城
七重纵广十二由旬,四宝合成有七重堑,皆
有栏楯七重行树,诸宝罗网遍覆其上。城堑
诸树及上罗网,皆以黄金琉璃车渠马瑙四
宝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园林,皆有七宝
衣树充满其中。一一园林各有五百宝池,八
功德水皆满其中。
「持世!是德益王有八万婇
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无量意、二名无量
力。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梦中见佛端正
无比如阎浮檀金幢,见大欢喜,觉已各说偈
曰,其一人言:
「 「『我今梦见二足尊,
金色百福相庄严,
成就无量诸功德,
见已心得大欢喜。』」
「第二人言:
「 「『我梦见佛明如日,
端正姝妙第一尊,
犹如须弥众山王,
巍巍高显见欢喜。』」
「持世!即时无量意、无量力二子,诣父母所具
说是事,白父母言:『今我二人于梦中见佛,惟
愿父母,当听我等俱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
放逸不能觉知,没五欲泥,为色缚所缚,为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1c 页 T14-0651.png
受想行识缚所缚。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
见佛。』
「持世!是二王子为父母说是事已,即
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头面礼佛足,请佛及
僧三月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于大
城边庄严德益王所游园林,悬缯幡盖宝华
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
中,以一切乐具供佛及僧,供养已毕,于佛
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
王子深心所愿,而为广说是五阴十二入十
八性菩萨方便经,于四万岁中终不睡眠,常
不满腹食亦不倾卧,若坐若经行。又于四
万岁中不念馀事,但念五受阴虚妄空相,知
是五受阴从颠倒起,通达是五受阴相毕,
其年寿常修梵行,命终即生兜率天上。于佛
灭后,还生阎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复梦
见佛,为说五阴十八性菩萨从方便经。闻
是法已,即觉惊怖,复于佛法满万岁中常
修梵行;亦复方便深观五阴十二入十八性
菩萨所行方便经,命终生于忉利天上。毕天
之寿,生阎浮提大姓婆罗门家。大意山王佛
法末后千岁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缘故复得
出家,学问广博其智如海,亦善观察选择是
五阴性入法,如实通了,于其世中教化二万
人及二十亿天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
世!是二菩萨从是已后,世世同心,共值十亿
那由他佛,然后乃得无生法忍。得法忍已,复
值一亿那由他佛,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二人共劫次第作佛:一名无量音、二
名无量光。
「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疾
见佛。』
「持世!是二王子为父母说是事已,即
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头面礼佛足,请佛及
僧三月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于大
城边庄严德益王所游园林,悬缯幡盖宝华
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
中,以一切乐具供佛及僧,供养已毕,于佛
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
王子深心所愿,而为广说是五阴十二入十
八性菩萨方便经,于四万岁中终不睡眠,常
不满腹食亦不倾卧,若坐若经行。又于四
万岁中不念馀事,但念五受阴虚妄空相,知
是五受阴从颠倒起,通达是五受阴相毕,
其年寿常修梵行,命终即生兜率天上。于佛
灭后,还生阎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复梦
见佛,为说五阴十八性菩萨从方便经。闻
是法已,即觉惊怖,复于佛法满万岁中常
修梵行;亦复方便深观五阴十二入十八性
菩萨所行方便经,命终生于忉利天上。毕天
之寿,生阎浮提大姓婆罗门家。大意山王佛
法末后千岁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缘故复得
出家,学问广博其智如海,亦善观察选择是
五阴性入法,如实通了,于其世中教化二万
人及二十亿天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
世!是二菩萨从是已后,世世同心,共值十亿
那由他佛,然后乃得无生法忍。得法忍已,复
值一亿那由他佛,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二人共劫次第作佛:一名无量音、二
名无量光。
「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疾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2a 页 T14-0652.png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于是清净无染
法中,勤行修集此阴入性,及馀有为法中说
实知见相。
*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菩萨
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
中不可得,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坚自
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虚妄无
所有,从忆想分别起,眼性无有决定相,虚空
性是眼性。譬如虚空无决定相,无根本故,眼
性亦如是,无决定相亦无根本故。何以故?眼
性中实事不可得故。眼性无处无方,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性无决定相,以无事故。
眼性事不可得,众因缘生故。眼性不过去不
未来不现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
先业果报,属现在缘故数名眼性。眼性者
即是无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识行处故数
名眼性。
「『若眼根清净,色在可见处,意根相应,以三事
因缘合,说名为眼性;眼性中无决定眼性
相,智者通达无眼性是眼性性。』
「持世!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察选择眼
性,即通达无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
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无决定相故说
名色性。色无根本、无分别,何况色性?色性则
是亦无根本,色性不在色内、不在色外、不在
中间,但以忆想分别。色在可见处,眼根清净,
以意识相应,见现在色故数名色性。譬如镜
中面像,若镜明净则生色相,镜中色无决定
法中,勤行修集此阴入性,及馀有为法中说
实知见相。
*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菩萨
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
中不可得,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坚自
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虚妄无
所有,从忆想分别起,眼性无有决定相,虚空
性是眼性。譬如虚空无决定相,无根本故,眼
性亦如是,无决定相亦无根本故。何以故?眼
性中实事不可得故。眼性无处无方,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性无决定相,以无事故。
眼性事不可得,众因缘生故。眼性不过去不
未来不现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
先业果报,属现在缘故数名眼性。眼性者
即是无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识行处故数
名眼性。
「『若眼根清净,色在可见处,意根相应,以三事
因缘合,说名为眼性;眼性中无决定眼性
相,智者通达无眼性是眼性性。』
「持世!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察选择眼
性,即通达无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
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无决定相故说
名色性。色无根本、无分别,何况色性?色性则
是亦无根本,色性不在色内、不在色外、不在
中间,但以忆想分别。色在可见处,眼根清净,
以意识相应,见现在色故数名色性。譬如镜
中面像,若镜明净则生色相,镜中色无决定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2b 页 T14-0652.png
相。镜中无人而见色像,但以外有镜,内起色
相,如是眼性清净所缘之色在可见处。如
镜中像数名色性,色无性相无形性,无决定
性是名色性,诸色相无我故数名色性,随众
生所知故,说名色性。
「若菩萨知是色性,即
知无性是色性,无生性是色性,无作性是色
性。何以故?是色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示
无所有性,示虚妄性,示假名性,名为色
性。如是观察选择色性,是菩萨正观察选择
眼识性。
「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
常性,眼识性无有根本、无决定法,眼识性无
所示。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但以先
业因缘起,属现在缘,系色缘故数名眼识性,
随凡夫颠倒心故数名眼识性,贤圣通达眼
识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识性无决定故,从
众因缘生,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识所
行处是眼识性,是识无决定故。说无决定相,
无生故,示虚妄故,能分别色相故,能示缘故。
「说是眼识性,随众生所知,如来方便分别,破
坏和合一相故。说是十八性示识无决定相,
但眼清净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说眼识性,
示眼识实相故说眼识性。眼识性者示眼所
行处,能识色是眼识,性即是说无性。何以故?
智者眼识性中,求眼识性相不可得,眼识性
中,亦不得眼识性根本。所以者何?无决定性
是眼识性,眼识性者以假名说,所说性者即
是说不取义,能有所见处是眼识,意业起是
眼识相,故名为眼识。
「眼性、色性、眼识性,以是性门,说三事和合,以知诸缘相故,即是离
相,如是眼性清净所缘之色在可见处。如
镜中像数名色性,色无性相无形性,无决定
性是名色性,诸色相无我故数名色性,随众
生所知故,说名色性。
「若菩萨知是色性,即
知无性是色性,无生性是色性,无作性是色
性。何以故?是色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示
无所有性,示虚妄性,示假名性,名为色
性。如是观察选择色性,是菩萨正观察选择
眼识性。
「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
常性,眼识性无有根本、无决定法,眼识性无
所示。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但以先
业因缘起,属现在缘,系色缘故数名眼识性,
随凡夫颠倒心故数名眼识性,贤圣通达眼
识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识性无决定故,从
众因缘生,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识所
行处是眼识性,是识无决定故。说无决定相,
无生故,示虚妄故,能分别色相故,能示缘故。
「说是眼识性,随众生所知,如来方便分别,破
坏和合一相故。说是十八性示识无决定相,
但眼清净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说眼识性,
示眼识实相故说眼识性。眼识性者示眼所
行处,能识色是眼识,性即是说无性。何以故?
智者眼识性中,求眼识性相不可得,眼识性
中,亦不得眼识性根本。所以者何?无决定性
是眼识性,眼识性者以假名说,所说性者即
是说不取义,能有所见处是眼识,意业起是
眼识相,故名为眼识。
「眼性、色性、眼识性,以是性门,说三事和合,以知诸缘相故,即是离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2c 页 T14-0652.png
诸性义。所谓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识性,有如
是数,得令众生入于实道。此中实无眼性、色
性、眼识性,诸如来说是知见诸性相,方便分
别说是诸性。若人通达是诸性方便者,则知
三性无性。何以故?诸性中无性相故,诸性中
相不可得故。耳性、声性、耳识性,鼻性、香性、鼻
识性,舌性、味性、舌识性,身性、触性、身识性,皆
亦如是。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性?菩萨作是
念:『意性无决定,根本无所有故,意性中无意
性,无决定性是意性。』譬如诸种子种于大地,
因于水润,得日得风,渐渐芽出。芽不从种子
出,种子亦不与芽和合,芽生则种子坏,种子
不离芽,芽不离种子,芽中无种子。意性亦如
是,能起意业故,示意识故,如种示芽,得名
意性。离意性则无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
字故说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内、不在意外、
不在中间,但以先业因缘故起,识是意业
故,知所缘故,诸性名字合故,现在缘起故,数
名意性,即是不决定意业相,即是众缘和合
相。亦说意性从和合起,随众生所知,于第一
义中无有意性。何以故?根本无所有故,无生
是意性,生无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语,第一
义中决定无意性,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智
者通达无性是意性。
「诸菩萨观择法性,无性
是法性,法性无自性,自性不可得,无决定
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决定事亦不
可得故。但为起颠倒众生虚妄结缚,有所知
故,说言法性,欲令众生入无性故,故说是
是数,得令众生入于实道。此中实无眼性、色
性、眼识性,诸如来说是知见诸性相,方便分
别说是诸性。若人通达是诸性方便者,则知
三性无性。何以故?诸性中无性相故,诸性中
相不可得故。耳性、声性、耳识性,鼻性、香性、鼻
识性,舌性、味性、舌识性,身性、触性、身识性,皆
亦如是。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性?菩萨作是
念:『意性无决定,根本无所有故,意性中无意
性,无决定性是意性。』譬如诸种子种于大地,
因于水润,得日得风,渐渐芽出。芽不从种子
出,种子亦不与芽和合,芽生则种子坏,种子
不离芽,芽不离种子,芽中无种子。意性亦如
是,能起意业故,示意识故,如种示芽,得名
意性。离意性则无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
字故说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内、不在意外、
不在中间,但以先业因缘故起,识是意业
故,知所缘故,诸性名字合故,现在缘起故,数
名意性,即是不决定意业相,即是众缘和合
相。亦说意性从和合起,随众生所知,于第一
义中无有意性。何以故?根本无所有故,无生
是意性,生无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语,第一
义中决定无意性,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智
者通达无性是意性。
「诸菩萨观择法性,无性
是法性,法性无自性,自性不可得,无决定
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决定事亦不
可得故。但为起颠倒众生虚妄结缚,有所知
故,说言法性,欲令众生入无性故,故说是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3a 页 T14-0653.png
法性。何以故?法性中无法性相,是法性从众
缘生,众缘生法即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
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
如来于此欲教化众生说是法性,以世俗语
言示无性法,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
间,但令众生知见善不善法,以法性说离一
切法相知见,毕竟空相故。说毕竟空即是法
性。何以故?无所有是法性,法性中无决定有
相。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而数名虚空,法性亦
如是无决定相。破法相故说名法性,法性即
是无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
不在现在,但属众缘与缘合故,数名法性说
名法性,如众生所知故。智者證知无性是法
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
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
「若行者实
通达是法性相,即知见无性,是三界法性中
无分别相,众因缘和合故,分别诸法故,说
是法性,示无决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
相故见法性,法性是无生相。何以故?法性中
无有相。智者通达无相是法性,法性中无分
别相,无相无分别故说名法性。法性中无有
住处,无处无起无住无依止,是法性从本已
来不生故,是法性无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
无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无合无散,无作
无决定,名为法性。菩萨摩诃萨观择法性如
是,所谓无性是法性。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识性?菩萨摩
诃萨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识性,不决定性是
意识性,意识性无根本,无有定法,以意识性
缘生,众缘生法即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
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
如来于此欲教化众生说是法性,以世俗语
言示无性法,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
间,但令众生知见善不善法,以法性说离一
切法相知见,毕竟空相故。说毕竟空即是法
性。何以故?无所有是法性,法性中无决定有
相。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而数名虚空,法性亦
如是无决定相。破法相故说名法性,法性即
是无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
不在现在,但属众缘与缘合故,数名法性说
名法性,如众生所知故。智者證知无性是法
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
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
「若行者实
通达是法性相,即知见无性,是三界法性中
无分别相,众因缘和合故,分别诸法故,说
是法性,示无决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
相故见法性,法性是无生相。何以故?法性中
无有相。智者通达无相是法性,法性中无分
别相,无相无分别故说名法性。法性中无有
住处,无处无起无住无依止,是法性从本已
来不生故,是法性无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
无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无合无散,无作
无决定,名为法性。菩萨摩诃萨观择法性如
是,所谓无性是法性。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识性?菩萨摩
诃萨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识性,不决定性是
意识性,意识性无根本,无有定法,以意识性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3b 页 T14-0653.png
示无性相。何以故?意识性中,意识性不可
得,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以意为
首,识诸法故名为意识,随凡夫所行故,说意
识性。』贤圣观知非性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
是意识性。但示因缘法故,以意为首故,识诸
缘合故,说为意识性,随众生所知故如是说。
「智者知非性是意识性,从众因缘生,忆想分
别起,无有性相,即是第一义中无性相义。世
俗法中为引导众生故,说是意识性,欲令众
生知无性是意识性,但以小法坏离诸性故,
说是意识性。何以故?圣人求之不可得,意
识性不在意识性内,不在意识性外,不在中
间,智者通达不合性是意识,意识不知意
性,意性不知意识,但众因缘生,从颠倒起,
以意为首,知于诸缘二事和合故,著虚妄
故,从觉观起示众生识相故,说名意识性。是
意识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是意识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住处,从本已来不
生相。意识中无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识性
相即是无二相,即是无相,是相不以二相故
有,无所示性是意识性。
「智者通达意识性,
是意识性,不在一切法中,无处无方,不与法
若合若散。圣人通达不生相是意识性,是意
识性无来无去无缘。何以故?第一义中意识
性无缘,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达意识性,
是不作是意识性,作者不可得故,无生是
意识性,生相无所有故。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
是观择意识性。诸菩萨作是观时,观择欲界、
色界、无色界,皆是无生性无所有性。云何为
得,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以意为
首,识诸法故名为意识,随凡夫所行故,说意
识性。』贤圣观知非性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
是意识性。但示因缘法故,以意为首故,识诸
缘合故,说为意识性,随众生所知故如是说。
「智者知非性是意识性,从众因缘生,忆想分
别起,无有性相,即是第一义中无性相义。世
俗法中为引导众生故,说是意识性,欲令众
生知无性是意识性,但以小法坏离诸性故,
说是意识性。何以故?圣人求之不可得,意
识性不在意识性内,不在意识性外,不在中
间,智者通达不合性是意识,意识不知意
性,意性不知意识,但众因缘生,从颠倒起,
以意为首,知于诸缘二事和合故,著虚妄
故,从觉观起示众生识相故,说名意识性。是
意识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是意识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住处,从本已来不
生相。意识中无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识性
相即是无二相,即是无相,是相不以二相故
有,无所示性是意识性。
「智者通达意识性,
是意识性,不在一切法中,无处无方,不与法
若合若散。圣人通达不生相是意识性,是意
识性无来无去无缘。何以故?第一义中意识
性无缘,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达意识性,
是不作是意识性,作者不可得故,无生是
意识性,生相无所有故。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
是观择意识性。诸菩萨作是观时,观择欲界、
色界、无色界,皆是无生性无所有性。云何为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3c 页 T14-0653.png
观?所谓欲界中无欲界,色界中无色界,无色
界中无无色界。以界示无界法,为取欲界相
者示是欲界,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为取
无色界相者示是无色界。以界寄说无界,如
智者所知,无所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智
者不得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皆无根本
无有定法,从众缘起,是故智者知见无界是
三界。此中无有界相,是三界皆虚妄合颠倒
行。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说三界,若
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贤圣通达是三界虚妄
无所有,无自性离诸法,但是颠倒起,为断
众生颠倒故,知见三界故,如来分别说三
界相,欲令众生知无界义故,说三界非以性
相有,智者知见三界相是无界相。
「持世!菩
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观众生性、我性即是虚
空性、无所有性、无生性。何以故?众生性、我性、
虚空性无别无异,如是诸性皆虚空出,但从
众缘生故名之为性,此中决定无性相。何以
故?虚空中无一定性相,是诸性相皆入虚
空,是无所有义。譬如虚空无性,是法毕竟离
相无所有相,一切诸性亦如是离性相,诸性
中无性相,性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性
中无有性,性中不摄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
无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于诸性中,不
得生性,不得灭性,不得住性,一切诸性,不生
不起不住,从本已来不可得。智者不贪不著
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达知见一
切诸性皆是无生相。若是无生相即无有灭,
第一义中一切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别
界中无无色界。以界示无界法,为取欲界相
者示是欲界,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为取
无色界相者示是无色界。以界寄说无界,如
智者所知,无所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智
者不得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皆无根本
无有定法,从众缘起,是故智者知见无界是
三界。此中无有界相,是三界皆虚妄合颠倒
行。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说三界,若
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贤圣通达是三界虚妄
无所有,无自性离诸法,但是颠倒起,为断
众生颠倒故,知见三界故,如来分别说三
界相,欲令众生知无界义故,说三界非以性
相有,智者知见三界相是无界相。
「持世!菩
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观众生性、我性即是虚
空性、无所有性、无生性。何以故?众生性、我性、
虚空性无别无异,如是诸性皆虚空出,但从
众缘生故名之为性,此中决定无性相。何以
故?虚空中无一定性相,是诸性相皆入虚
空,是无所有义。譬如虚空无性,是法毕竟离
相无所有相,一切诸性亦如是离性相,诸性
中无性相,性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性
中无有性,性中不摄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
无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于诸性中,不
得生性,不得灭性,不得住性,一切诸性,不生
不起不住,从本已来不可得。智者不贪不著
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达知见一
切诸性皆是无生相。若是无生相即无有灭,
第一义中一切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别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4a 页 T14-0654.png
说诸性,第一义中不说诸性,智者知见通达
一切诸性如第一义。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
观择通达十八性,及三界众生性、我性、虚空
性。诸菩萨如是观择通达时,不得性不见性,
亦通达一切诸性假名字,亦信解诸入一切性是无性,亦知分别诸性。以世俗故分别
说诸性,令一切诸性入第一义中,亦善通达
无性方便,亦为众生分别说诸性,亦令众生
善住诸性。以世俗语言为众生说无性法,亦
不以二相示诸性,虽知一切诸性无二,亦以方
便说诸性从因缘起。虽以世俗言说引导众
生,而示众生第一义,虽善知分别诸性,而信
解通达一切诸性无所有。何以故?持世!如来
以第一义故,于性无所得,亦不得诸性相。
「持世!我于诸性无所断无所坏,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诸性,一切
诸性无所有无决定,一切性同虚空,一切性
入虚空,一切性无生相,如来通达一切性如
是。
「持世!如来不说诸性相,亦不说诸法力势。
何以故?若法无所有,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
持世!如来亦说无所有性相,此中实无所说
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别诸性。菩萨摩诃萨得
是善分别,能知一切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
能知第一义相,能知诸性决定,能知世谛,能
分别诸相,能知随宜,能知诸相合,能知诸相
旨趣,能知诸相所入,能分别诸相,能知诸
相无性,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亦于诸性
不作差别。于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亦
为众生善说破坏诸性。
「持世!譬如工幻师能
一切诸性如第一义。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
观择通达十八性,及三界众生性、我性、虚空
性。诸菩萨如是观择通达时,不得性不见性,
亦通达一切诸性假名字,亦信解诸入一切性是无性,亦知分别诸性。以世俗故分别
说诸性,令一切诸性入第一义中,亦善通达
无性方便,亦为众生分别说诸性,亦令众生
善住诸性。以世俗语言为众生说无性法,亦
不以二相示诸性,虽知一切诸性无二,亦以方
便说诸性从因缘起。虽以世俗言说引导众
生,而示众生第一义,虽善知分别诸性,而信
解通达一切诸性无所有。何以故?持世!如来
以第一义故,于性无所得,亦不得诸性相。
「持世!我于诸性无所断无所坏,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诸性,一切
诸性无所有无决定,一切性同虚空,一切性
入虚空,一切性无生相,如来通达一切性如
是。
「持世!如来不说诸性相,亦不说诸法力势。
何以故?若法无所有,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
持世!如来亦说无所有性相,此中实无所说
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别诸性。菩萨摩诃萨得
是善分别,能知一切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
能知第一义相,能知诸性决定,能知世谛,能
分别诸相,能知随宜,能知诸相合,能知诸相
旨趣,能知诸相所入,能分别诸相,能知诸
相无性,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亦于诸性
不作差别。于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亦
为众生善说破坏诸性。
「持世!譬如工幻师能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第 654b 页 T14-0654.png
示众生种种幻事,令知种种幻相。若有知识
亲友,语言是幻,说幻实事,是幻虚妄,示颠
倒众生,若有智者则知是幻。
「持世!世间性如
幻,诸菩萨摩诃萨入此幻法中,知世间是幻
性,世间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众生世
间如幻。若有知此世间如实相,为说世间虚
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开示之自能得知,
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知一切法皆
诳凡夫,一切法皆系虚妄缘中。
「持世!是故诸
菩萨摩诃萨若欲入如是诸性方便,于如是
等深经无染无得,说一切诸性知见相,说一
切诸性无文字无和合,亦说诸性方便智慧,
亦说因缘所作旨趣,亦说一切诸法如实相。
所谓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系不系,善知方
便旨趣,说第一义世俗义,了义经未了义经,
种种因缘解说,于是甚深经中,应勤精进。」
《持世经》卷第二
亲友,语言是幻,说幻实事,是幻虚妄,示颠
倒众生,若有智者则知是幻。
「持世!世间性如
幻,诸菩萨摩诃萨入此幻法中,知世间是幻
性,世间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众生世
间如幻。若有知此世间如实相,为说世间虚
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开示之自能得知,
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知一切法皆
诳凡夫,一切法皆系虚妄缘中。
「持世!是故诸
菩萨摩诃萨若欲入如是诸性方便,于如是
等深经无染无得,说一切诸性知见相,说一
切诸性无文字无和合,亦说诸性方便智慧,
亦说因缘所作旨趣,亦说一切诸法如实相。
所谓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系不系,善知方
便旨趣,说第一义世俗义,了义经未了义经,
种种因缘解说,于是甚深经中,应勤精进。」
《持世经》卷第二